贵州威宁百姓贴吧吧之鸭子塘张立宪

两村共建一支部 以强带弱奔富路_新华每日电讯
两村共建一支部 以强带弱奔富路
日 08:44:0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字号 】【】【】【】
■走基层 听民声
  两个行政村共建一个党支部?记者23日在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威宁县采访时,便遇上了这样一件新鲜事:联合党支部。
  在前往威宁县草海镇陕桥村的道路两旁,各类种植西瓜、草莓和蔬菜的大棚林立,小青瓦白灰墙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村公所外“讲党性、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的蓝底白字格外显眼,整个村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年前,这个村却是另一番面貌。
  原陕桥村支书魏明奎说,过去村民收入仅靠种地和外出打工,道路也是“晴通雨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500元。村里党员数量少,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相对较低,“别说带头致富,就连党支部会议,人都难到齐”。
  陕桥村的蜕变始于2010年8月。在上级的安排下,陕桥村支部与邻近的鸭子塘村支部按照“强村带弱村”进行合并,按陕桥村公所所在的村民组地名命名,成立南屯联合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鸭子塘村支书张立宪担任,魏明奎任副支书。
  “共建联合支部并不是一时兴起,鸭子塘和陕桥两村毗邻,鸭子塘党员多、发展思路较广,支部在群众中有威信,当时陕桥村不少村民有困难和纠纷,就直接找鸭子塘村支部帮忙。”张立宪说。
  张立宪“新官上任”第一天,陕桥村就有14起涉及山林、低保、用电等问题的纠纷需要处理。如何帮助陕桥村尽快脱贫,也是联合党支部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根据鸭子塘村发展经验,联合支部发动党员四处找项目,最终引进一家外地蔬菜种植企业进驻陕桥村。支部给企业开出了“零地租”的优惠,只提一项要求:允许村民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联合支部还通过党员大会,倡导党员带头建大棚、种蔬菜。魏明奎说,在党员的示范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验,如今仅陕桥村村民就搭起100多个蔬菜大棚,村里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企业建起配套的蔬菜保鲜冷库。
  此外,南屯联合党支部还对79名党员实行党员年初承诺和年底评议制,做到党员个个有任务、人人有指标。陕桥村建林组的64岁老党员陈卫忠,在今年初的党员大会上公开承诺,带领群众修好一条200米的串户路。
  在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鸭子塘和陕桥两村群众争相发展各类特色养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产业,鸭子塘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就超过4000多元,而一直远远落后的陕桥村,也达到3800元。
 (记者李劲峰 周芙蓉)据新华社贵阳2月25日电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乌蒙山区的“联合党支部”:强村带弱村 共走致富路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2月25日电(记者李劲峰、周芙蓉)两个行政村共建一个党支部?记者23日在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威宁县采访时,便遇上了这样一件新鲜事:联合党支部。  在前往威宁县草海镇陕桥村的道路两旁,各类种植西瓜、草莓和蔬菜的大棚林立,小青瓦白灰墙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村公所外“讲党性、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的蓝底白字格外显眼,整个村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年前,这个村却是另一番面貌。  原陕桥村支书魏明奎说,过去村民收入仅靠种地和外出打工,道路也是“晴通雨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500元。村里党员数量少,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相对较低,“别说带头致富,就连党支部会议,人都难到齐”。  陕桥村的蜕变始于2010年8月。在上级的安排下,陕桥村支部与邻近的鸭子塘村支部按照“强村带弱村”进行合并,按陕桥村公所所在的村民组地名命名,成立南屯联合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鸭子塘村支书张立宪担任,魏明奎任副支书。  “共建联合支部并不是一时兴起,鸭子塘和陕桥两村毗邻,鸭子塘党员多、发展思路较广,支部在群众中有威信,当时陕桥村不少村民有困难和纠纷,就直接找鸭子塘村支部帮忙。”张立宪说。  联合党支部成立后,支部工作并非仅是将两村党员组织一起开会那么简单。张立宪“新官上任”第一天,陕桥村就有14起涉及山林、低保、用电等问题的纠纷需要处理。如何帮助陕桥村尽快脱贫,也是联合党支部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根据鸭子塘村的发展经验,联合支部发动党员四处找项目,最终引进一家外地蔬菜种植企业进驻陕桥村。支部给企业开出了“零地租”的优惠,只提出一项要求:允许村民随同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联合支部还通过党员大会,倡导党员带头建大棚、种蔬菜。魏明奎说,在党员的示范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验,如今仅陕桥村村民就搭起100多个蔬菜大棚,村里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企业建起配套的蔬菜保鲜冷库。  此外,南屯联合党支部还对79名党员实行党员年初承诺和年底评议制,做到党员个个有任务、人人有指标。陕桥村建林组的64岁老党员陈卫忠,在今年初的党员大会上公开承诺,带领群众修好一条200米的串户路。  在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鸭子塘和陕桥两村群众争相发展各类特色养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产业,鸭子塘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就超过4000多元,而一直远远落后的陕桥村,也达到3800元。
第1页 共2页
【网易新闻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精彩推荐】【存档】载6月23日《毕节日报》2版要闻
日期:[ 日 ]
-- 要闻 --
版次:[ 02 ]
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的“威宁探索”
□ 许定华 张
锋 卯旭峰
  自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来,威宁自治县以“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以“争做推动科学发展先锋队、争当建设崭新威宁排头兵”为主题加强基层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该县探索出了“群众考党员、强村带弱村支部共建、把党工委建在产业链上”三条有益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党员好不好,群众是主考;党员干没干,群众说了算
  “去年初,我承诺要教育子女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在我的教育下,儿女们都做到了,小儿子还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月14日,在该县草海镇陕桥村党支部组织召开的创先争优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大会上,
78岁老党员刘仕林这样对群众说。
  当天,草海镇陕桥村党支部会议室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该支部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共96人,召开党组织、党员创先争优情况评议大会。与会人员踊跃发言,并填写《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评议表》,对党支部班子和全体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民主评议,群众满意率达100%。该支部还对创先争优工作成绩突出的27名共产党员和33名群众进行表彰奖励。
  这是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该县以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要求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结合工作和自身实际,在推进“四在农家”破解“三农”难题上创先争优的一个典型。在群众评议过程中,该县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和抓手,切实拓宽评议渠道,创新方式方法,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以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群众。
  党员好不好,群众是主考,党员干没干,群众说了算。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党组织、党员创先争优情况群众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创先争优意识,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威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开展群众评议活动591场次,被评议的基层党组织1204个、党员25513名,参加评议群众共计23422人次,综合满意率达99.35%,评议过程中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81条。
  强村带弱村,支部联合共建促发展
  在前往该县草海镇陕桥村采访时,记者看到的路两旁,各类种植西瓜、草莓和蔬菜的大棚林立,小青瓦白灰墙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村公所外“讲党性、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的蓝底白字格外显眼,整个村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年前,这个村却是另一番面貌。”原来该村的支书魏明奎说,“过去村民收入仅靠种地和外出打工,道路也是‘晴通雨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500元。村里党员数量少,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相对较低,别说带头致富,就连党支部会议,人都难到齐。”
  陕桥村的蜕变始于2010年8月。在上级的安排下,陕桥村支部与邻近的鸭子塘村支部按照“强村带弱村”进行合并,成立了新的南屯联合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鸭子塘村支书张立宪担任,魏明奎任副支书。
  两个行政村共建一个党支部,叫做联合党支部。“共建联合支部并不是一时兴起,鸭子塘和陕桥两村毗邻,鸭子塘党员多、发展思路较广,支部在群众中有威信,当时陕桥村不少村民有困难和纠纷,就直接找鸭子塘村支部帮忙。”张立宪说。张立宪“新官上任”第一天,陕桥村就有14起涉及山林、低保、用电等问题的纠纷需要处理。如何帮助陕桥村尽快脱贫,也是联合党支部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根据鸭子塘村发展经验,联合支部发动党员四处找项目,最终引进一家外地蔬菜种植企业进驻陕桥村。支部给企业开出了“零地租”的优惠,只提一项要求:允许村民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联合支部还通过党员大会,倡导党员带头建大棚、种蔬菜。魏明奎说,在党员的示范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验,如今仅陕桥村村民就搭起100多个蔬菜大棚,村里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企业建起配套的蔬菜保鲜冷库。
  在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鸭子塘和陕桥两村群众争相发展各类特色养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产业,鸭子塘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就超过4000多元,而一直远远落后的陕桥村,也达到3800元。
  目前,像鸭子塘和陕桥两村这样进行支部联合建设,共同促进发展的经验,正在该县逐步推进。
  党工委建在产业链上,全面服务经济发展
  把党工委建在产业链上,就是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创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对党员干部的实绩考核与产业发展扭在一起,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为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让党员干部在立足本职岗位上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全面服务经济建设。建立党工委后,改变了以往部分村级组织在产业发展上各自为政,产品难以形成品牌和规模的弊端,实现了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抱团组拳共闯市场的合力。
  该县哲觉镇海拔相对较低,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种植中草药,但一直是小打小闹。组建党工委后,党工委实地调研,挨家挨户动员群众连片规模种植,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三棵树食品有限公司、大明实业医药公司等企业就地进行保底价收购,确保群众最大限度增收。
2011 年,仅种植鱼腥草、党参、魔芋等就达 6114 亩,户均增收 1 万元以上。
  去年 8 月以来,该县以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抓手,在全县 35 个乡镇成立了 107
个党的工作委员会,从县直机关和乡镇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党工委担任领导职务。通过党工委整合村级基层党组织资源,集聚合力,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堡垒”,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工作重心下移,充分结合县情、乡情、村情,走出了一条“把党工委建在产业链上,为产业发展添力添智,助推产业大发展”的党工委同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路子。同时,把致富能手发展培养成为党员;让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成为致富能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CopyRight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主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 服务邮箱:
建议使用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第04版:新闻·综合
&&&&&&&&&&
一个民族自治县的“联合党支部”
强村带弱村 共走致富路
□ 李劲峰 周芙蓉
  两个行政村共建一个党支部?笔者在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采访时,便遇上了这样一件新鲜事:联合党支部。&  在前往威宁县草海镇陕桥村的道路两旁,各类种植西瓜、草莓和蔬菜的大棚林立,小青瓦白灰墙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村公所外“讲党性、比奉献、树形象、促发展”的蓝底白字格外显眼,整个村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年前,这个村却是另一番面貌。&  陕桥村原党支部书记魏明奎说,过去村民收入仅靠种地和外出打工,道路也是“晴通雨阻”,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500元。村里党员数量少,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相对较低,“别说带头致富,就连党支部会议,人都难到齐”。&  陕桥村的蜕变始于2010年8月。在上级的安排下,陕桥村支部与邻近的鸭子塘村支部按照“强村带弱村”进行合并,按陕桥村公所所在的村民组地名命名,成立南屯联合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鸭子塘村支书张立宪担任,魏明奎任副支书。&  “共建联合支部并不是一时兴起,鸭子塘和陕桥两村毗邻,鸭子塘党员多、发展思路较广,支部在群众中有威信,当时陕桥村不少村民有困难和纠纷,就直接找鸭子塘村支部帮忙。”张立宪说。&  联合党支部成立后,支部工作并非仅是将两村党员组织一起开会那么简单。张立宪“新官上任”第一天,陕桥村就有14起涉及山林、低保、用电等问题的纠纷需要处理。如何帮助陕桥村尽快脱贫,也是联合党支部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根据鸭子塘村的发展经验,联合支部发动党员四处找项目,最终引进一家外地蔬菜种植企业进驻陕桥村。支部给企业开出了“零地租”的优惠,只提出一项要求:允许村民随同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联合支部还通过党员大会,倡导党员带头建大棚、种蔬菜。魏明奎说,在党员的示范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验,如今仅陕桥村村民就搭起100多个蔬菜大棚,村里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企业建起配套的蔬菜保鲜冷库。&  此外,南屯联合党支部还对79名党员实行党员年初承诺和年底评议制,做到党员个个有任务、人人有指标。陕桥村建林组的64岁老党员陈卫忠,在今年初的党员大会上公开承诺,带领群众修好一条200米的串户路。&  在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鸭子塘和陕桥两村群众争相发展各类特色养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产业,鸭子塘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就超过4000多元,而一直远远落后的陕桥村,也达到3800元。&  贫困的陕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群关系也更近了。笔者在支书张立宪办公室采访时,遇上带着丈夫死亡证明来办事的陕桥村妇女孟巧英。除申请救助外,60岁的孟巧英心里还装着一件事来找支书商量。她家唯一的儿子想外出打工,但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想听下支书的主意。&  孟巧英说:“家里有困难,村上都给帮忙,找支书出主意心里头更踏实些。”&  “当联合支部支书,要管原本两个村的事,一开始媳妇就反对我当这个联合支部支书。她说其他干部捧的是铁饭碗,而我的是‘贴饭碗’,赚不到钱还得往里贴钱。”张立宪掏出心里话,当村支书图的不是钱,“群众有事会主动来找我,这种信任让我很有成就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宁贴吧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