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体如何引发教育传播的变革》

聚焦OpenStack、Spark、Container技术的OpenCloud 2015,除了讲师阵容强大,购票者质量之高值得关注,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GCC 5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发布,它包含了大量新特性。主要包括:C编译器默认使用GNU11(C11)而不是GNU89(C89);libstdc++库完整支持C++11,实验性支持 C++14;完整支持多线程实现OpenMP 4.0等。
80后的我们跟父辈比起来幸福多了,我们会用电子产品,生活上不愁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有人觉得科技发展的脚步危及到自己的生存乐土。在物竞天择的时代,你赞同吗?
4月9日下午消息,国内云服务商UCloud宣布获得近1亿元美元C轮融资。本次融资由由君联资本领投,VMS Legend Investment Fund I、DCM、贝塔斯曼、光信资本跟投。
值Java二十周年之际,CSDN特面向广大网友征稿,写出你与Java的故事、经历、技术实战等,只要您的文章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富的奖品,并且你还将被“上头条”。
小米已横跨多个IDC数千台VM部署OpenStack集群。小米OpenStack项目技术负责人潘晓东将在“2015 OpenStack技术大会”上分享使用OpenStack建设私有云平台的一些经验和踩过的一些坑,重点探讨如何达成企业级的稳定性。
开源JavaScript框架Angular.JS的API手册翻译目前初译即将完成,欢迎各位前端开发者、Angular.JS爱好者积极参与审校。点击“申请加入”,然后认领项目即可。
在OSTC会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阿里巴巴开源小组的负责人路奇。针对阿里巴巴在2015年将会捐助一些国内开源社区和开源项目的消息进行确认,以及阿里这些动作背后所包含的意义。
2015 Container技术峰会,云雀科技CTO陈恺将发表主题为《Container management at scale》的演讲,探讨容器部署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遇到的技术难点,以及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案,其架构上的共性和实现层面的特性。
容器技术创业公司CoreOS刚刚宣布已经获得Google风投的1200万美元投资,将Google开源的容器管理平台Kubernetes与CoreOS的技术融合为一个商业平台Tectonic。
Meteor 1.1 支持 Microsoft Windows 7, Windows 8.1, Windows Server 2008 和 Windows Server 2012。提供一个原生安装器,包括所有 Meteor SDK 关键部分,还有 Windows 特定的 Node.js 二进制和 MongoDB 数据库引擎。
在“2015 Container技术峰会”,我们请到了互联网金融公司点融网开发运维主管万林涛来分享使用Docker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包括Docker在持续集成、搭建轻量级测试云以及生产环境中的使用情况。
日,19岁的比尔·盖茨和22岁的Paul Allen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注册了一个合伙公司,取名Micro-Soft。这个名字是Allen想出来的,就是microcomputer和software的合成。
据密钥管理公司Venafi的最近报道,对两千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公司仍然容易受到Heartbleed的攻击,可见,并不是所有的IT公司都能吸取教训,再次出现泄漏时恐怕已麻木。
微软IE即将寿终正寝。一系列的浏览器技术改进、广告营销活动,一切都未能挽救已有20多年历史的IE的命运。运行卡顿、Bug多多、进程不时崩溃,其负面形象已成为微软背负的枷锁。
日前,Google允许开发者通过新的Chrome应用包装器在ARC上运行他们的应用,同时允许ARC运行在任何有Chrome浏览器的桌面操作系统上。随着新版本的发布,ARC包含了Google Play服务,包括OAuth2、Google Cloud Messaging、 Google+登录、地图、位置和...
安全狗的云安全服务平台目前已经保护超过百万台的(云)服务器,日均拦截超过千万次攻击。其SaaS服务平台(服云)也已经对接了超过5家云计算平台的API。未来用户可通过该平台实现在云计算环境下更多的安全运维场景。
京东云平台首席架构师、系统技术部负责人刘海锋详细分析了京东私有云在存储服务、中间件、弹性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涉及要点包含技术自研、OpenStack+Docker实现容器管理、自动化运维。
GoDaddy,全球最大的域名服务商,拥有超过1200万用户、托管着5700万域名,据国外媒体报道该公司已经确定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价为每股20美元,照此计算,如果包含债务在内,GoDaddy的估值约为45亿美元。
TOP50 CTO为所在企业代言,更有好礼相送,100%中奖!
凡事都是由弱变强,盛极而衰,世事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我们目前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让成功这个光环,延续的更为长久一些而已。
一楼到十楼的每层电梯门口都放着一颗钻石,钻石大小不一。你乘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每层楼电梯门...
题目1:互质的整数拆分:给定整数n,m,求将n划分成m个整数a1a2…am...题目2:学习技能:有n个人,m种...
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你们做好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了吗?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全新的人群,从事...
在n*m的01矩阵中,如果一块连通的1中任何两个1的最小距离等于他们下标的距离减一,那么这个全1连通...
曹鹏,2006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201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博士毕业。博士期间研...
6月23日英雄会平台发布了一道难度为超5星的微软比赛题目,截止活动结束共有300多名编程爱好者参与...
想找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必须背井离家,舟车劳顿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培训机构无论从师资还是教学...
还在挑灯夜战在电脑前吗?抓耳挠腮无济于事,来中国好毕设吧,与导师在线无障碍沟通,助你早日完...
此贴含iOS,Android,JavaEE,.Net刚入行软件开发的程序员的薪资详细数据,平均薪资10000左右,超过2年…
感受CSDN丰富的服务改用“预测值”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并不会弱化经济增长的…
全国咨询热线:400-600-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10- 传真:010- 客服QQ: 客服电邮:
Copyright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运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
技术支持:《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7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摘 &要 互联网化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对科技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为科技传"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分化与融合: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变革与创新策略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互联网化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对科技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为科技传播带来了信息资源丰富、传播及时、传播形式和渠道多元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公众参与科技传播基础薄弱、科技信息质量把关堪忧、受众科技信息选择性困境的问题。分化与融合是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两大主题。受众的分化、传播主体的分化、传播渠道的分化、科技信息拥有的分化为目前科技传播的现状。多种技术融合、宏传播和微传播融合、新媒体与传播媒体融合、多元化传播形式的融合是有效应对科技传播分化状况的策略。运用互联网思维,辩证地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分化与融合,合理的分化与融合,将促进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 中国论文网 /8/view-6436732.htm  关键词 互联网;科技传播;分化;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16-03   互联网化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互联网融入公众的生活,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社会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科技传播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环境下,与传统社会环境相比,科技传播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社会环境的变革,科技传播工作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进行创新,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科技知识只有被分享和扩散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拥有者传播到接受者,使接受者分享科技信息的任务。科技传播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单纯地按照线性模式把科学技术从此地输送到彼地,而是复杂的传播系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科技传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当今社会,科技传播正面临着新的环境―互联网社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当前科技传播已经互联网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3.4%。”[1]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闯入公众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科技传播向现代科技传播转变。“互联网拥有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和一系列传统传播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它以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跨越时空,双向交互,成为一个集信息承载、加工、服务及传播于一体的平台。”[2]互联网对科技传播的各个环节带了冲击,科技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数据、自媒体、云计算、全媒体等概念纷纷出现,令人应接不暇,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在互联网社会显得力不从心。互联网全新的传播形式、载体和方式,对公众接受和传播科技信息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1.1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机遇   1.1.1科技信息由稀缺性资源转变为富余性资源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科技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而传统媒体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只有具有一定价值且公众感兴趣的信息才能成为媒体选择的内容。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本质特征,使科技信息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很多的科技信息得不到充分的传播。科技信息在传统媒体中经常处于数量稀少、质量较低、传播效果较差的状态。互联网社会下,科技传播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互联网为科技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各类科技信息可以得到充分的共享。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都是科技传播的良好平台,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公众花费较小的精力就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   1.1.2 科技传播由延迟性传播变为即时性传播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科学技术及时地传播给受众,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价值,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互联网社会之前,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较为迟缓,未能充分地显示科技信息的价值。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为科技传播的即时传播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科技传播的即时性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地震、流感、海啸等突发事件中,科技传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及时地传播防护的科技信息,能够避免造成社会恐慌。   1.1.3 科技传播渠道和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互联网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形态汇集一身,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开创了崭新的传播形态,克服了传统科技传播单一性的局限。利用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社交网站、数字科技馆、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传播,使科技传播的覆盖面得到了不断扩大。互联网将文字、声音、图片、音像和图表等传播符号进行整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科技信息,科技传播更加形象和直观,极大地丰富了科技传播的内容。   互联网给科技传播带来了机遇,促进了科技传播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环境下,科技传播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2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挑战   1.2.1 公众强烈的科技传播参与意识和参与基础薄弱的反差   互联网为公众参与科技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技传播从公众理解科学向公众参与科技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公众普遍关注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信息,如健康、环境、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在中国爆发的一系列PX环境群体事件,表明公众对于科技问题的关注,试图积极参与科技传播。然而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公众科学素养较低,往往在参与科技传播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系列反“PX”运动中,公众对“PX”的了解甚少,对“PX”存在很多的误解,不利于“PX”项目在中国的正常发展。2010年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即使是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也需要提高。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1989年加拿大公众科学素养已经达到4%;日本在1991年已经达到3%。对待转基因食品之类的科技问题,国外公众也显得无所适从。公众科学素养较低,对于公众参与科技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一些重要的科技项目,由于公众的不理解,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1.2.2 把关人缺失导致科技信息质量堪忧   互联网环境下,传者和受众的界限模糊,科技信息经过多次的传播。把关人的缺失,参与主体良莠不齐,发布的内容很多未经过科学验证,虚假的事实,夸张的表述,打着科学的幌子在传播。正确的科技信息与科学谣言同时传播,使得普通公众难以辨别,很难达到科技传播的目的。互联网的快节奏下,许多科技信息并未经过仔细辨别。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科技传谣很容易,而辟谣却很难。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一些错误的、虚假的、未经证实的科技信息,会加倍地放大其负面效应,对科技知识的普及产生恶劣的影响,阻碍人们获取真正的科学   知识。   1.2.3 信息爆炸给受众带来科技传播的选择性困境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信息爆炸的客观条件,则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传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各类信息得以快捷和方便地广泛传播,由此造成信息海量。公众在享受着海量信息的同时,如何进行科技信息的选择成为了难题。受众的注意力和承受力都面临考验,影响到个体的信息驾驭、消化和判断能力。过度追求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轰炸,稀释了公众对科技议题的注意力,使科技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信息多为短、平、快,碎片化的信息,受众容易迷失在信息的丛林。   2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分化之状   互联网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传播的环境和方式,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社会发展多元化使得科学传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于科技传播的组织结构、责任伦理、传播者素养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打破了传统科技传播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模式,科技传播呈现多样化,分化成为了目前科技传播的重要特征。   2.1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化   在传统社会中,科技传播经常是填鸭式的灌输模式,带有权威性和距离感,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十分明显。在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式下,受众被看作是一整体,受众之间的差异性往往被忽视。在以传者为本位的科技传播场域之下,科技传播是一单向的传播过程,整个过程缺乏受众的参与和反馈。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极大地推动者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加速了受众的分化,使得个人传播成为了可能。在此背景之下,对科技传播的受众也逐渐重视起来。有学者对科技传播受众进行了定义,“在科学传播中,作为主体的人,对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有所期望和需要,并通过有效的媒介加以接受和理解的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3]并提出科技传播的受众包括三个重要部分:一是普通的社会公众;二是科学家群体;三是政府的各级决策者。我国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把科学传播的受众分为党政领导干部、政府公务员、青少年、企业员工、城市和农村居民等八类群体。这些层次的划分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现实的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化则更为明显和细化。普通的社会公众中间,不同年龄阶段的科技传播受众,其传播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传统的社会中,科技传播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科技群体,属于少数人群。互联网环境下,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传播的受众逐渐扩展到全体公众。受众群体增大,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增大,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一,科技的需求也不一样,科技传播的受众群体越来越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不同的受众在科技传播需求和科技传播接受行为方面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依据需求的差异性对科技传播对象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科技传播行动,提高科技传播工作的实际效果,已成为当代科技传播发展的基本趋势。   2.2 科技传播主体的多元分化   科技传播主体是科学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从事科技信息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团体和个人。传统社会中,科技传播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包括政府和科技工作者。政府是科技传播事业的推动者和管理者,科学家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则是科学家的次要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传播主体向多极转化,范围大大地扩展了。科技传播的传播主体除了科学家和政府之外,还包括大众传媒、新媒体、教育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许多科学爱好者也加入科技传播的队伍。借助互联网技术,科学家可以在网上发布最新科学发现,及时与公众进行交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受众的反馈。同时,科学爱好者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   2.3 数字鸿沟与科技信息拥有的分化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全球的一体化。互联网的兼容性、快捷性、无疆界性以及多向性,为信息公平分配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期盼中的信息公平分配并没有出现,信息落差和信息分隔反而愈演愈烈。由于接受信息的程度和使用互联网水平的不同,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原来信息强者的地位,出现了信息化社会下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不同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4]“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发达国家能够使用固定宽带互联网服务的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77%,而发展中国家只有31%。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大约2/3 的人口、约45 亿人至今根本就没有机会使用互联网。”[5]就中国互联网发展而言,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互联网的发展都存在着差异。   互联网传播的科技信息,无论是对高经济社会还是对低经济社会的人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相对于低经济地位的人来说,高经济地位的人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通常快得多,这种差距形成得越久,知识差距就越大。   2.4 科技传播渠道的分化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碎片化日益明显。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满足了公众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获取科技信息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除了报刊、电视、讲座、展览等传统渠道之外,科普网站、科学博客、微博、微信等渠道在科技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科技传播网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科技传播网站,如科学网;另一类是综合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例如新浪网的科技频道。博客也是目前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科学松鼠会博客网站以其有趣、活泼的科技传播方式赢得了许多的科学爱好者。近年来,微博和微信的流行,为科技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传播工具,为科技传播增添了新的渠道。   3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融合之道   互联网传播生态对科技传播内容的创作、收集、存储和传输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社会中科技传播内容生产与服务模式。科技传播需要采取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传播。互联网思维核心就是用户至上、简约极致、开放共享、跨界协作。结合互联网的思维,采取融合之道,才能推进科技传播进一步发展。   3.1 科技传播中多种技术的融合   科技传播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科技传播发展。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技术,都有助于科技传播。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实现科技传播的量身定制提供技术支撑。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分化成为了事实,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了稀缺的资源,因此,如何吸引受众,提供受众所需要的科技信息成为了当前科技传播面临的问题。认真研究受众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受众手中,做到量身订做,才能提高科技传播的效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了解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向不同需求的用户推送不同的科技信息,实现精确传播。大数据技术可以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科技知识的传播者可以在计算机后台对海量的科技知识进行筛选,一些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简短的文字标题可以一目了然,受众只需要链接,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科技知识,极大地减少了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在云计算服务技术的带动下,云资源服务在科技传播领域出现。云计算的核心是按需、动态、弹性为用户提供相关资源和应用服务,强调无障碍的跨平台、跨终端服务。目前科学传播云资源服务类的应用主要还是按需、动态为用户提供科技信息内容资源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享用云环境中提供的各类科技传播资源和内容。典型的案例就是“国家科普资源网格”,用户以多终端的方式下载或在线观看其中的数字、科技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播新技术出现,科技传播要积极、充分地利用新的传播技术,从而更好地提升效果。   3.2 微传播与宏传播的融合   所谓微传播与宏传播的融合,是基于当前科技传播微传播大当其道而提出的策略,是指科技传播不能仅仅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与生活相关的科技知识,还应该传播科技方法、科学精神等层面的内容,另外,对于宏观的国家科技政策、重大科技问题也应该进行适当的传播。当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流行,已经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各种碎片化的科技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源源不断地推送给公众。微传播给快节奏生活中的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适应了当前快餐化的需求。公众有限的时间被快节奏和移动化的生活方式细致分割,不允许享有太多完整阅读的机会,内容简短的微信息能博得受众青睐。例如,2013年底,月球车“玉兔”微博在网上亮相,用拟人化的口吻播报探月计划,并用网络语言与网友互动,吸引和感动了很多人,成为了科技微传播的成功典范。科技微传播固然有“轻、快”的传播优势,也为公众接受科技信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单纯地强调科技微传播,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微传播中的科技信息,零碎而不成系统。公众在接受微传播中的科技信息时,快速接受而没有进行思考,弱化了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形形色色,扑面而来的科技信息,是保持独立的辨别和警醒,还是随波逐流、随意扩散,成为了许多人纠结的问题。日本核泄漏引发蔓延全国的抢盐潮、“世界末日”的说法、为“皮革”说连累的国产乳制品等案例,折射出“微时代”之后,科技微传播的局限和不足。因此,将科技微传播与宏观传播融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除目前科技传播不足。科技传播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力发展的事业,不能仅仅只是传播与公众相关的生活信息,还应该传播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宏观层面的科技信息,让公众对科技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已经由过去的单纯只是素养的传播,转变到了包括掌握科学知识、懂得并能熟练运用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具有参与国家科技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在内的综合的科学素质。显然,目前的微传播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技传播的要求。因此,将微传播与宏观传播进行科学融合,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传播系统,从而实现科技传播的目标。   3.3 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融合   媒体一直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技术、经济和市场三大诱因之下,媒介融合形态趋于成熟。通过融合的方式,报纸与网络、报纸与新媒体、期刊与新媒体、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等已经在进行密切的互动。媒体也只有融合各种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才能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化。在此媒体生态之下,科技传播应该要积极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扩充科技传播的阵地,丰富科技传播的手段。例如,《走近科学》等优秀的科技电视节目资源,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很多的人无法收看到节目,只是在电视上进行播出,或者重播一两次,所达到的传播效果有限, 也是一种信息资源浪费。将《走近科学》搬到网络上,网民通过视频可以收看到节目,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评论,大大增强了科技传播效果。另外,现在微博和微信均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内容,一些简短的科技视频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来进行传播,以裂变的方式进行多极化、碎片化传播,从而实现受众获取科技信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互动交流,也对传统的互动模式进行了突破。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发生的变化不仅在于传播媒体的多样化、立体化等变化,更在于互联网的发展直接带来了公众与科技传播之间的新互动模式。例如在欣赏电视科技节目时,主持人常常会提醒观众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节目,从而达到与观众互动的目的,增强观众的参与兴趣。
  3.4 多元化传播形式的融合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面临的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场域,科技传播不能固步自封,要融合其他的传播形式,共同推进科技传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传播不仅仅只是科技信息的发布场所,也要为科技话题提供协商、交流的空间,科技传播更加多元与立体。要实现此目标,需要在科技传播融合多元的传播形式。互联网环境下,单一的科技传播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在当今的环境下,还是按照原来一份报纸打遍天下的科技传播方式,显然不合实际和时宜。当前的科技传播,需要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信息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融合,满足多种终端和多种体验的需求。在科技传播过程中,需要摆脱科技严肃的面孔,使科技传播亲民,让公众对科技传播产生兴趣。另外,科技传播可以与社交、休闲娱乐、教育等融合,实现潜移默化的传播,使科技传播更加自然,更容易为公众接受。科技传播中融入休闲、娱乐等元素,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成为激发公众兴趣的有效手段。   4 结论   分化与融合是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两大关键词。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力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分割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群体,分化了大众的阵营,这并不是传播意义上的退步,而是传播的高级发展阶段。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分化与融合,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所谓分化,按照对科技的不同需求与兴趣把个体人群从整个受众中分离出来;所谓融合,即是将分化的群体重新进行组合在一起,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传播。分众背后的真正意义是新的受众融合。分化是将个性特征鲜明的小群体从面目模糊的大众总体分出;融合,则是融合多种传播手段和平台,把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文化个性等相近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先细分,再融合,这样一来,传播对象群体特征清晰明确,科技传播者能够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因此,理性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传播的分化与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有效地应对分化和融合,将促进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37.htm .   [2]翟杰全,郑爽.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8-50.   [3]黄时进.科学传播发展中受众的主体性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4):112.   [4]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2001(6):11.   [5]钟声.数字鸿沟不能越来越深[N].人民日报,(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