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昨晚的微信朋友圈广告圈今天就显示15天前?

第三方登录:微信小视频加亮模式如何开启?在微信最新版6.0.2中,微信增加了小视频加亮模式来增加小视频在夜间拍摄时的效果。那么,微信小视频加亮模式如何开启呢?下面就由脚本之家小编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其实,微信小视频加亮模式是要在夜间才能开启的,大家也可以尝试用手捂住摄像头,让成像类似于夜间,然后,大家就会看到屏幕中间显示出【加亮模式】按钮了。不懂的朋友一起来试试吧!
相关推荐:
微信视频聊天窗口可以缩小吗?微信缩小窗口视频聊天的方法微信昨晚出现网络设备故障 今晨功能已恢复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 11:43
微信又挂了
与易信无关?
羊城晚报讯 记者何伟杰、李雯洁报道:昨天上午,中国电信和网易发布了由双方共同打造的IM工具“易信”,对微信发起挑战。有意思的是,到了晚上11时53分,微信因出现故障被迫紧急维修,众多用户无法登录公众平台。如此巧合之事让不少网友“浮想联翩”,有网友调侃:“易信今早公布震撼上市!今晚微信就挂了,我是不会轻易相信这两件事有直接关系的。”
“今晚的微信无比安静,正纳闷平时狂喊乱叫的几个朋友群,突然间怎么个个都变得绅士了呢?”昨晚,网友“世邦sharpen”在新浪微博上吐槽,喊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从昨晚11时多开始,不少网友发现自己的微信账号突然断线,再登录则显示“连接失败,请检查你的网络设置”字样,有的虽能登录但无法收发信息。
为了登上微信,网友们使出浑身解数,换WIFI、改3G、卸载微信重新下载、甚至连电池都换了,还是不行。网友“啊刚8688”表示,他弄了60多分钟都登不上微信账号。
昨晚11时53分,腾讯微信团队发布微博表示,由于机房的网络设备出现故障,部分微信用户的信息收发和登录可能会受到影响,微信团队正在紧急抢修。据统计,这是微信继今年4月、7月后,又一次出现故障,也是新版微信上线后首次“瘫痪”。
微信的此次故障除了招来无数网友的吐槽之外,出现时机也令人遐想。昨天上午易信上线,此举被外界认为公开“叫板”微信。正当外界在热烈讨论微信和易信这两大手机社交软件谁能“笑到最后”时,微信似乎一开始就“栽了个跟斗”。
“难道是易信让微信颤抖了么…”不少网友猜测。短短一小时内,关于微信与易信的搜索在新浪微博上已经超过十万次。
今天凌晨1时52分,腾讯微信团队表示,经全力抢修,微信功能恢复正常。
此次是由于网络硬件出现故障,导致部分用户昨晚无法登录或信息收发延迟。
但截至今晨8时,仍有不少网友反映微信存在无法登录的情况。编辑: 何平
对《微信昨晚出现网络设备故障 今晨功能已恢复》表态
对《微信昨晚出现网络设备故障 今晨功能已恢复》发表评论
···· ·
·····
·····
·& ·&·&·&&·
·· ········
··········如何权衡微信朋友圈获得的信息和浪费的时间?
在从微信朋友圈获得的信息和浪费的时间相比,该如何权衡?
按投票排序
123 个回答
谢邀。已经关闭朋友圈将近半年的人前来回答。注意,这里的关闭指的是删除朋友圈功能,想加回来随时都可以。在关闭的初期,我每隔一天还会把它打开看看,一口气浏览这段时间里所有的积压信息,然后再关闭。而现在,基本一两个月一次,都是在等车等人极度无聊的情况下,而且打开后没看两分钟就不再刷新信息了。说说我对朋友圈的浅薄看法。朋友圈的信息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即时性。我们可以看到某人今时今日下的心情状况,活动安排,生活内容,借以了解此人。但这些信息一旦过了一段时间就毫无用处。(最近新开了一家概念餐厅,某白富美第二天就去吃了,还拍了美轮美奂的照片,but do i really care?一个月后的我还会在意吗?还会点开那九宫格浪费我的流量吗?)第二、展示性。发在朋友圈的东西不可能代表了你完全的生活,人永远是把生活细节经过艺术加工和拔高之后展示于人前的。真正的烦恼缺陷痛苦,不可能体现在朋友圈中,这就使得朋友圈的信息看上去距离真实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扭曲。(某已婚友人对我诉说目前婚姻的不幸,坦白自己婚后曾数次想要自杀或自残,生活已在崩溃边缘。但数天前她还在朋友圈张贴前往埃及旅游的照片,并附言“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不能小看了人的自我防御机制,在维护自己社会功能时爆发出的强大能量。也没必要轻信朋友圈的花团锦簇。人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第三、社交性。朋友发了美食/旅游图片,我在下面评论点赞,朋友点名,我转发,这类耗费一定时间精力的互动行为都是基于“在公开社区与人产生联系”的想法。与人产生联系是一个最简单最普遍的自我定位行为,通过发布信息,和特定群体交往,我们往自己身上贴上了种种标签(吃货,处女座,逗比等),这一方面是告诉别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以上三个方面有了了解以后,我发现哪怕不看朋友圈我也不会失去什么。我既不喜欢看别人的表演,也没兴趣了解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别人的生活细节对我也没有参考作用,我基本不给人做任何的评论和点赞。更重要的是,我没有任何内在动力去和一帮没有共同语言、只是因为工作学习关系而结识的人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无论我发什么,贴什么,本质上都是在向所有的观众放出一个信息:看,我是这样一个人,我的价值观是这样的,我关心的东西是这样的,你们要这样才能了解我……而现阶段的我并不怎么需要他人的理解。我也并不关心自己在他们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我已经很难再以他人眼中的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我更关心的是自己怎么看自己。相对现代社会的交际标准而言,我已经算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后,感觉生活少了很多杂音噪音,多了一些专注力。至今没有想重开的意思。唯一感觉到不同的是一圈人坐在一起,有人说起他最近干嘛了,我会觉得很新鲜,他说我都发在朋友圈了啊,我说一句喔,没看见。P.S.:当然,我的想法只是基于我自己的需求,每个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出发思考朋友圈的意义。社交红利对每个人程度都不一样,不赞同所有人都像我这样“自我封闭”,甚至连我现在这样的状态,我都给自己定义只是当下的一段时期。-----------------------------------------------------------评论:我感觉,我也说不好,不应该这么狭隘的定义朋友圈。顾名思义,朋友圈,是你自己的朋友,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你的密友。人家更新朋友圈状态,就是想给自己的朋友看看自己的生活,也想看到你的状态,更想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给以后的自己。我感觉反倒是你这么想的太自私了,不让朋友知道你的生活,朋友可能觉得你故作高态,久而久之,你也给自己披上了神秘的面罩。为什么要想这么复杂呢,可能朋友逗逼的自拍,搞怪的表情发出来就是想博你一乐,你却视而不见,本该哈哈一笑,却连个赞都不点,这样的友情好不对等。。。我说不好,有感而发,纯属交流。回复 爱新觉罗侃侃 :你可能没接触过我本人,我说这话时是很自然的告诉他们我没看到这么一个事实而已,也没有感觉他们有什么介意,毕竟每天信息那么多,漏看一两条很正常。我也非常愿意听朋友们当面告诉我他生活里的进展,没有排斥隔绝之意。我们都太高估朋友圈的社交价值了,实际对一般用户,它根本是一个时间产出比非常低的东西,就是用大量碎片时间来完成低水平浅层次的交流。我们会在别人评论下客套来客套去,但不可能说出什么有价值的话。而只能通过朋友圈联络的人,也不会带来什么有价值的关系。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有的人选择和朋友互发朋友圈,沟通交流,维系感情,有的人选择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做其他的事。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浅层交流越少越好。评论:让我想起家长教给孩子的话:要和好学生一起玩,因为他能让你进步,不要和坏学生在一起,因为他浅薄,还不如你呢,你得抛弃他。为什么非得要社交价值呢,如果你有马云,习大大的朋友圈,平心而论你会不会就每天打开手机先刷朋友圈呢。。里面没有什么高官政要,明星大佬,所以就得摒弃,否则和一般的朋友在朋友圈互动就是低水平浅层次的交流。我想这样未免缺少了人情味,多了些势利。成天刷知乎的人,就一定比不知道知乎的流弊吗。哪有那么多深层的灵魂交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人连知乎也不上吧。有什么用?回复:回复 爱新觉罗侃侃 :你提到的这句话默认的逻辑是,我们和人交往,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些什么。这话本身没错,天底下没有不互利的关系(除了父母),我们和人交往是因为彼此有所求。关键在于你社交求的是什么。家长认为和人交往的目的是带动自己的成绩,大人们认为交往是互相扩充人脉,一部分人又认为交朋友是为了能有人陪,一起娱乐。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社交看重的是对方能不能提供滋养我心灵的思想和内容,与外在的身份地位无关。因为工作关系,我朋友圈里很多金融高层和企业老板,其中一些与我私交还不错,算得上是一般人向往的人脉圈子了吧。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一天到晚开会,旅游,高尔夫之类,外带转发政治和养生,没有太多营养。我对他们,起码是他们公共发布的信息,没有兴趣,倒是经常被他们在聊天时说出的故事和感悟打动,让我忍不住怀疑“面前这个人和那个相信不转全家会死光的人是同一个吗”?朋友圈里的形象,大多只是一个人最浅表的东西,而我对这些表象司空见惯,缺乏了解的欲望。我很愿意看别人做菜的教程,但不爱看别人吃饭;我很愿意看别人写的书评,但不爱看他晒亚马逊的书单;我很愿意看朋友的游记,但懒得看他比着剪刀手的照片。在朋友圈上,后者遍地都是,而前者比重太低。所以我选择不看,逗留知乎,哪怕现在知乎含金量正被稀释,也比朋友圈更值得费时。至于缺少人情味,我觉得吧,围观别人朋友圈培养不出什么人情,别人有困难需要你的时候,顺利地帮人家解决,胜过在人照片下点一万个赞。
日21:36:39 更新带完训练回来,看到180+个赞,感谢知友的支持。如何实践呢?阿虎的建议是:不必把联系人清空,毕竟有很多朋友是工作需要。把朋友圈关闭三天,再回来这里,评论你的感想。我的学员也开始实践了,很棒。回答这个问题,有几个目的:1.关于清空联系人的原因。所谓实践出真知。我很难想象下面几个回答的朋友,在没有尝试过的前提下想当然的回答。2.如此做,是矫情?无所谓“装不装”、“太把自己当回事”这种评论。能把所有的人删一遍,并拒绝朋友的回加,这是证明我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个世界少了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世界上80%的人都是普通人,我是其中的一员。写这个回答之前,我是这么认知的。写完依然是这么认知的。认为我“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朋友,真看得起我,谢谢。3.关于输出信息。减少社交工具的种类,并不代表与外界的沟通减少。如果是真正严肃交流学术、讨论体能与体态问题的朋友,无所谓在哪个平台与阿虎进行交流。微博、QQ、知乎,都一样。只不过,大部分人自己没明白而已,以为即时通讯工具就一定要即时使用。熟悉我的朋友是知道的,事实上我如果遇到有难度的问题、让我不明白的问题,我可能会等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天才会回复。使用工具的人是你,不是工具限制了你。4.关于输入源。至于是否会因为删掉了联系人而减少了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会这样的。但这是对的。少了许多输入源,是我可以更好筛选信息的前提。现在许多人是处于信息收藏者的状态,微博关注了很多人然后使劲转发、微信关注了很多订阅号然后使劲转发,我也没觉得他们在生活上有多自在、在专业上有多透彻。抱歉我这么说,但我找不到更好的描述。原因无他:信息输入爆炸,同时缺乏过滤信息冗余、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自然可以管理好众多社交工具。缺乏这个能力的人,比如阅读这个答案的你,我希望你能行动起来,早睡早起,多看书、多写文章、多实践。5.关于实践。我并不鼓励大家效仿我这么做。首先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我的时间可控,而且很规律。有些朋友即使是白领,在周末的状态也不太规律。先从采铜法则开始实践吧,这是我今年所接触到最深刻与震撼的信息节点,它让我领悟到时间管理的真谛。采铜法则:对了,采铜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最浪费时间的当然是「社交」。一顿饭局,两个小时,三杯酒下肚,吹一车皮牛逼,听一打荤段子,朝美女使几百个眼色……是浪费。刷微博,看别人的牢骚和段子,抢一个沙发,转几张神图……是浪费。摇微信,摇来摇去都那几张脸,捡漂流瓶能捡出呻吟,群里面发红包,一窝而上抢一块几毛几分然后哈哈哈大笑……是浪费。上陌陌,花枝招展的妹子写着「约跑勿扰」,搭讪半天一无所获……是浪费。获了也是浪费。上知乎,写一篇答案要@七八个人,拍马屁,套近乎,拉家常……是浪费。掐在一起难解难分更是浪费。我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我只是在实践而已。朋友,你有勇气实践吗?晚安。===============原回答===================一步一步来,先实践,再评论。结论在最下面,可以直接跳过去看。日10:49:14我已在朋友圈发布了消息,接下来12点整清空所有关系。有朋友不解。也有朋友送来祝福。12点更新。日12:40:00卧槽,删掉320个联系人+16个群聊花了我半小时的时间!日12:43:45上图。这是早上的截图。320位联系人+16个群聊。然后我从11点53分删到12点37分。0个联系人,0个群聊。日12:49:48删除微信。重装。日13:38:18添加回我的学生与亲人。总联系人在21个。先去吃饭,吃完更新日15:12:26结论。A.还没清空之前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写了“请不用询问,不作回应”,依然有朋友,私聊问我,为什么?这跟我刚才去吃拉面时,我点了两份面,一份肉燥手擀面,一份酸菜牛肉刀削面,告知店员“都是堂食”,然后他给我上了一碗面一份打包。是一样的。B.清空以后的感受:中午出去吃饭,刚好手机没电。若是以往,我会带上充电宝,插上数据线,边走边玩手机。清空微信联系人以后,我瞬间明白过来了。我何必要带着手机出去吃饭?我不是生意人,不需要时刻与别人保持联系。我的家人与我的学员,知道这个时间点我是外出吃饭的。找不到我,也不会担心,回头我会联系他们。把手机丢在家里充电好啦。走在路上,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C.关于人与社交工具:社交工具的产品迭代,从最早的电脑qq,到手机qq,到手机微信,再到现在与未来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人类的科技与应用在逐步增加互联网与24小时的联系。社交工具越来越完善,人与人联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朋友之间的距离,是否真的更近了?在我看来,不是如此。罗胖有一期提到,现在在接熟人电话之前,如果对方没有事先用微信知会,不少人会感到被冒犯了。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社交工具的作用细分,变成了这样:人人、贴吧、微博→公开社交——话题社交论坛→公开社交/半公开社交——兴趣社交QQ→办公、兴趣社交、熟人社交(QQ群是强大的信息传播节点)微信→熟人社交(也有人用微信代替了QQ的功能,所以现在很多人只用微信不用QQ)然后,也就有了社交依赖、社交焦虑、社交恐惧。在网上与天南地北的网友聊得欢,与身边的同事道貌岸然,对亲人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普遍现象。有多少人,在吃饭的时候,是一边吃的一边玩手机?有多少人,是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有多少人,在工作岗位上,是一边上班一边玩手机的?(销售、安保等)有多少人,在空余时间,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我不知道多少,我只看见过很多。D.朋友圈否?归根结底,不是朋友圈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的问题。用不用朋友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能否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即使今天你看到了这个回答,关闭了朋友圈,那么微博呢?知乎呢?甚至淘宝、电子游戏。总有一些事情,对你我来说,是诱惑,是半衰期短的事情。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智慧。另外。人与人的关系,不在于用什么工具聊,而在于沟通,真正的沟通是跨越时间与地域的距离。无所谓用什么社交工具进行联络。有工作要事,恐怕电子邮件、电话才是正道吧。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一个短信,一通电话,心领神会。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答案只有题主自己知道。祝好运。
这个问题,我真的很认真的想过……我一直徘徊在关与不关中。Part1: 为什么会上瘾:其实之前我都对微信朋友圈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特别想发什么,也没有特别想看别人在干什么。就算看了别人在干什么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就是了解下自己的朋友都在干什么而已。它的存在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但是最近,我觉得自己有点刷得过了。其实起因只是因为你生命中出现了那么几个你很想关注的人。我一直是个浪费了一点时间就很难受的人。我也一直是个很怕自己把注意力放在错误的地方的人。然后我就觉得。尼玛, 我要卸载了这个东西!但是事实是微信朋友圈只有关闭不关闭。微信才有卸载不卸载的问题。于是我开始进入了漫长的与自己意志力斗争的阶段。因为朋友圈的关与不关其实只是点击一个按钮的问题。我觉得我其实是失败了的。因为我到现在还是没有做到不去刷朋友圈。看起来被这么一个小问题烦恼感觉很幼稚是吗。但是这就是事实,朋友圈之所以被这么多人用,其实他们设计产品的时候,就是抓住了我们这一种心理。展示自己的心理。窥探别人的心理。对于这个产品来说,这是个好事,因为用户会产生依赖。可是我觉得对于我这种用户来说,这可能不是那么好。等于给我提供了一个免费吸毒的平台,上瘾了之后就戒不掉了。要说在朋友圈能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我觉得,要说知识类的信息,那真的是太少了。可能刷很久才能得到一点点信息。所以说朋友圈肯定不是用来获取知识类资讯的地方。而我们刷朋友圈上瘾肯定也不会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之所以上瘾。其实就是我执。下面这个答案答的很好:我执就是在外在事物上所建立的那个虚假的自我感。Part 2: 怎么解决上瘾:承认了上瘾本身的原因不是因为朋友圈,而是因为我执。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解决方法就是解决我执:就是上面茶白那个回答里说的:念头的认同是根源。头脑里的念头来来去去,你对它们的认同制造出一个「自我」的幻相。这个很难讲清楚,不过我们可以试着静坐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觉察你的头脑升起了无数个念头,这些念头不受你控制,虽然你还是容易被它们牵着走,丧失对它们的觉知,但是在静坐的状态下,相信你可以更清楚看出,它们不是你。不过在日常的生活里你要从念头中跳出来就很难了,这些相续不断的念头像瀑布一样,而我们要觉察它们就得找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我们的心就好像是一片无垠的蓝天,这些念头就好像飘在空中的浮云一般来来去去,易聚也易散。如果你与之认同,那这片浮云就会遮蔽天空,如果你能觉察它的虚幻不实,那我们背后那片天空平静宽广的本性就可以显现出来。其实所有的社交网络上瘾都是同理。Part 3: 那如果我们能跳出我执,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上瘾的问题的话。应该怎么用朋友圈呢。3.1 我的好朋友们最近在干什么呢:其实朋友圈本身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人们生活得太忙。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因为时间,地点,种种的各种问题不能经常联系。但是朋友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联系朋友了解朋友在做什么的渠道。我们的交流不需要同步,而是通过这样子,可以达到异步。(类比email, 分布式计算机之间的通讯。)这样就加大了我们可以交流的机会。所以说,我们要最大化朋友圈用来了解朋友,和朋友交流的机会。我研究了一下,我觉得啊,其实一天刷一次,朋友正常数量的话,10-20分钟肯定能把一整天的所有状态都刷完了的。如果这个时间是确定的,告诉自己一天中只有晚上9点到9点20刷。那么其实,我们就能避免一天中一直刷新页面导致的浪费时间。还有因为浪费时间导致的焦虑。3.2 新朋友:除了可以用来关心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朋友。朋友圈还可以用来了解新朋友。我觉得这其实是这个时代很神奇的一个发明。以前的时候,可能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很久,至少要聊很久才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但是现在,认识一个新朋友,加了微信。刷下他/她的朋友圈,你就大体上了解这个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这其实帮我们省掉了很多时间。对于我来说,有些人可能再也不用联系了(>_<)所以说呢,如果你的我执太厉害。需要解决的是我执,而不是关朋友圈。朋友圈是个很好的东西。不要一无聊就刷它就好了。(无聊了干嘛……我也不知道 T_T……)
这个问题曾经折磨我好长一段时间,朋友圈是开了关,关了又开。曾经不止一次信誓旦旦地说要戒除社交网络,回归日记时代,又一次次自己扇自己嘴巴。喏,以下都是证据:其实朋友圈挺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自己一段时间的心境与人际。刷了朋友圈和发了朋友圈之后影响心情大部分是受自己的心理因素影响。被别人屏蔽与屏蔽别人反映的也是自己的人际状态,可以时不时提醒自己反思。至于浪费时间,不得不说如果你仅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就没有浪不浪费一说,朋友圈只起消遣娱乐作用。如果你觉得频繁地刷朋友圈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那我只能说这是你个人平衡工作与娱乐的能力有问题,且专注力不够。况且我觉得朋友圈并不是一个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平台,而是一个了解朋友最新动态,联络感情的平台。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强迫自己戒朋友圈呢?在我最纠结的那段时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昨晚睡前发了条矫情的朋友圈,今早醒来整个人都不好了。随手删掉了状态,由此开始了远离社交网络的漫长思考。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最近也一直在强迫自己戒除社交网络,控制表达欲。这一想法大概是从发现自己很喜欢的某个网络朋友把自己阻挡在TA的朋友圈之外那天起萌发的。深受打击的我开始反省自己是否制造了太多于他人无义的信息,从而浪费了他人的时间线,消费了他人生活。那天起我关闭了朋友圈,强迫自己不要没事就去刷微信。一开始心痒难耐,抑制着某些时刻强烈的表达欲不去开启那个彩色的圆圈。起初我还会偶尔忍不住点开几个好友的主页去看看他们那段时间都发了些什么。可是几天过后,渐渐发现我对所谓的“他人的生活”已然全无兴趣。有一天我打开通讯录,从头翻到尾,居然没有一个人让我有点进他的主页去一探近状的欲望。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于我而言毫无意义,他们今天去了哪里吃了什么长什么样心情如何...这些我全然不关心。有些人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在我离开的这些日子里又发了多少遍千篇一律的内容。那么是什么诱使我再一次开启朋友圈呢?
表达欲。生活中许多个瞬间,看到一朵好看的云,听了一首好听的歌,发生了一件笑破肚皮的事,产生了一种特别强烈的想法...这么多个瞬间,一想到无人分享,只能留在自己一个人的记忆和生活中,就觉得好像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但也有想要偷偷炫耀一把的时候,写了好文章,拍了好照片,去了好地方...这些才是表达欲背后的东西。每一条消息状态,若仔细挖掘发布背后的心态与目的,炫耀还是分享?表达还是表演?面具背后的赤裸真相总是羞于见人。不得不说,社交网络成功地挖掘出了现代人心中那些迫不及待想要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是一台大型倾诉机,而真正想要接收的人却寥寥无几。有时竟分不清社交网络究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还是更加孤单。以前在饭否的树洞上看到一段话,深受感染:在我周围,有剑桥博士年薪百万不玩社交网络的哥哥,也有刚到美国一周连路牌都恨不得9连拍的同学。谁会给自己每天穿的袜子拍照再定位呢?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社交媒体蛮好。它让我看到我的欲望,看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告诉我周围人心底所匮乏的,害怕的,那种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所以我拼命压制那些“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避免还俗,避免与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正面交锋。所以我在发布一条普通的朋友圈后万般纠结,隔了一个晚上后删除信息拧巴一上午。因为我看到了表达背后的欲望并以此为耻。人人都有倾诉欲,但我并不想再传递仅满足于个人虚荣心的内容。所以我羡慕那些常年不更新任何社交平台的人,他们就像这个嘈杂世界里的隐者,坐在一处安静的角落过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偶尔望一眼外面的世界,热闹依旧,却与他无关。他们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只是强大到不需要任何倾诉也无需多余社交。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此身,足矣。想起那些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仅用日记记录的日子,已经快忘了那时的生活是怎样过来的,有没有更加纯粹自在?人呐,终究是一种矛盾又拧巴的动物。生来孤独却要群居,不想自己的生活被过分打扰却又渴望得到外界的回应。为了抵抗孤独不断发明一个又一个沟通工具、社交平台,却好像还是孤独——过于喧嚣的孤独。我太怕在这股喧嚣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太怕逐渐成为自己曾讨厌的对象,所以我要离开社交网络,一个人静一会儿。很多人不解,觉得我拧巴较真,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压抑自己的天性,受虐狂式的禁言。后来想想,其实厌恶朋友圈的那些天,也是自己心里生了病的日子。现在我还在用朋友圈,只是刷的频率已经大大降低,心态也平和了很多。而且由于工作原因,我是不可能彻底卸除微博微信这些通讯软件的。所以关于到底要不要关闭朋友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喜欢就刷,觉得烦就关。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该不该“,微信不过是一种沟通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我们,而不是为了徒增烦恼。最后还有一句话,是一位网友曾经在评论区留下的,算是狠狠地戳到了我的痛点。放在这里共醒:在这个时代,学习如何不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朋友圈的价值在于你的联系人们都在发布释放自己的信息,有些时候他们释放的信息还是定向的。比如有人今日出外勤就发张照片,意欲告知领导到岗。至于观察老板在对什么信息感兴趣,也是很多人的必修功课。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可以获取你需要的信息。有段时间我有几位关心的朋友状态不稳,我就一直看朋友圈,除了看他们的情况,顺便还获得了一堆其他朋友的状态。比如就看出来有朋友似乎感情不稳,后来找机会问了下,果然。好在已经解决了,我看到的就是解决后的状态。事出反常必有妖罢了。重要的不是他说什么,而是这个人形成惯有的生活/发表朋友圈状态后,偶尔偏离routine时的举动。对有经验的人来说,看任何信息,都应该先看背后的写作逻辑。你可以观察别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观察对象。现在我重要的朋友们生活都不错,我也就基本不看朋友圈了。大家都有角色扮演的欲望。一方面体贴下别人,一方面自己也别入戏太深就好。这事没那么多值得深思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屏蔽了好像100多人,只留下我喜欢的真正的好基友,从此我只会看到我喜欢的朋友我关心的人在做什么,不相干的我看不到,心灵鸡汤也看不到;由于人数少了很多,所以出现新消息的频率变慢很多,直接作用就是也不会去老刷。想看了就打开看一看,可以看到亲近的人在干什么,也不用特意一拿着手机去刷,幸福感蹭蹭往上涨。我这样做已经好久了,快半年了吧?上个月试过为了【获取信息】把屏蔽的加回来一次,哎呀那个闹心啊。于是又重新屏蔽了,现在朋友圈重回清净,一打开就是爱看的。
我从去年十月份开始不用微信。但是我仅仅是简单的关闭了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实际上,随时可以打开】,我没有兴师动众的告知什么,也没有特意的去删除什么好友。到今天我一直都没有恢复。因为本身我这个人就很冷血,我不是太好奇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我也不觉得我发的照片和文字被人点赞了我有多开心。本来就不是多大事,不需要还上来提一个问。你就从现在开始,即便一年不发朋友圈,也根本就不会有人注意到的。哪有那么多人关注你。我只被质问过“你怎么不给我刚发的朋友圈点赞了!!!”没有人问过“你怎么都不在朋友圈说话了“不要把你自己自控力的问题往外推。搞的好像是微信的错一样。如果你要关微信,那么要不要关知乎,要不要关微博,要不要关扣扣。如果上述不关,为什么单单关微信。倒是,真那么想关,那就永远别再打开。
羡慕你们,我关不关根本没人理我。
我也有过这样抽风的时刻,连续好几年,连续好多次。清空过微博,删除过微信,后来我明白了,有问题的不是朋友圈,是我自己。主动删除朋友圈也好,主动删除联系人也好。大家的理由都是什么浪费时间啊,耗费精力啊之类的。你的朋友们即没有跪着求你跟他们说话,也没有人哭着让你一定要回复他们的消息,更没有人逼着你一定要刷新他们的动态。关于为什么看到那个小红点就忍不住点开这个问题李松蔚老师有过一篇文章有提到,找到了再补充进来吧。*link: 不过请你承认了好吗,是你自己主动要看这些,你的朋友们很冤枉的。更何况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个首先“分享个人最新动态”其次“获取朋友的实时消息”的平台啊。不主动在社交app上晒自己生活的人本身就不算活跃用户了好吗,作为app的运营者简直要跪着感谢那些主动的人们了好吗。所以我觉得问题是在自控能力吧。而如果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呢,删除朋友圈可不够,得删除你所有的社交软件,微信微博人人qq,最好把邮箱也关了,手机停机,搬家去朝鲜。简直是:堪称完美。然后呢?然后你大概在朝鲜还是能找到一些让你无法完成工作的耗费掉你精力的事情吧哈哈哈。因为问题的根源是你自己啊宝贝儿。要获取知识就去读书思考,要获取资讯就去看新闻。妄图从朋友圈里获得资讯的行为与企图从娱乐电视节目里看出深度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专注的人永远记得住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悄悄告诉你哦,像我这样的大俗人,清空朋友圈之后一直都希望有朋友来关心地问我“哎呀怎么啦”。结果连个鬼都没有。哼,灰溜溜的让我明白了,nobody cares you more than yourself, baby.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以亲身实践告诉题主,关闭朋友圈利大于弊。曾经我认为朋友圈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我是完全不看新闻的人。所以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都要刷朋友圈,这样我能知道最近的展讯,朋友们的创作状态,竞赛报名,还能看到一些有质量的文章。那时候我微信新加一个朋友,都会先看一遍他的朋友圈(在此提示各位,朋友圈能暴露的真的太多太多了,注意点儿隐私啊!),一旦发现他爱发无营养的东西就立刻加入黑名单。这个习惯持续了小半年,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来源。但在今年十一月初,我在某个早晨醒来以后突然焦躁异常,那时候身体也出了点问题,一气之下就把整个微信删除了。现在回想一下确实太任性了。我当时还在知乎提了个问题问删除微信是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刚删除的那几天还有点小激动,有点小时候做坏事的感觉。后来变得有点焦虑,总怕自己漏掉了什么重要消息。但是事实上,该找我的人都找到我了,我想找的人也都找到了。在度过了短暂的焦虑期以后,我也完全平和了下来,现在早上醒来和晚上睡前都会看纸质书,或者看收藏的知乎经典答案。并且,我并没有因为删除微信而断了一个信息来源,因为在朋友圈里你看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无用的(注意我说的是大部分)。这种琐碎而大量的信息真的会大大提升一个人的焦虑值。实际情况是,我们不需要时刻update别人的生活,你停止发朋友圈以后也没人能发现的。我看了很多答案说到没有朋友圈还有微信qq和知乎,人没有自制力在哪都没有自制力,所以没必要关朋友圈,要从做好自己开始。我同意,但是人总是有惰性而且贱嗖嗖的,有时候需要一点这样激进的手法来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在你度过了最开始那段焦躁和空落落的日子之后,你养成了新的习惯,就算装回来朋友圈,你也不会再刷了。
互联网产品狗,游戏行业从业,前媒体人。这是我的身份判定,所以工作上对微信的需求是重度的,但个人生活没啥依赖。1,加一个人之后扫朋友圈,如果都是转发信息无原则的,直接拉黑朋友圈,并且把自己的朋友圈也对他关闭。大家都省事;2,如果人本身不错,但因为工作性质,转发过频繁的,拉黑他的朋友圈,但自己的对他开放;3,如果人不错,发的内容基本是自己偶尔憋出来的段子,或者自己生活的片段且自己很清楚自己发了什么的,特别特别欢迎,有时候还追着看;这里不点名表扬某一财经前主笔谢xx同学。4,如果不认识的人在各种场合里加微信之前,会打招呼[我朋友圈不怎么看,自己也都发些散碎鸡毛吐槽的东西,偶尔会刷屏(比如世界杯),不喜欢就直接把我朋友圈关掉]。5,工作相关的内容直接根据产品建立新的微信账号,按照市场和BD相关的设计流程来推动工作,重新加人,经营维持。除非是跟自己的命一样攸关的工作需求,否则不在朋友圈发布和工作相关的信息(事实上跟命一样攸关的工作需求根本不存在)。6,不转发推广信息,领了红包也不转。除非推广信息本身制作精美,或是关系实在到位,或是产品特别扎实。也因此,朋友圈对我来说就是每天突然拍脑袋有什么要吐的,上去吐一嗓子。休息时候看看回复。晚上睡觉之前大致扫一眼当时timeline上的残存信息(凌晨也没啥信息,白天要漏了啥信息也就漏了)。真关注某个人近期动态会专门扒拉出来看看(如
老师所说)所有微信群几乎都屏蔽消息,除几个小圈子群,以及固定可以上去领红包买彩票的群(咳),其他群基本不看不打开。
恭喜你,终于可以把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了。
看到此问题,想起自己写的一篇旧文,原文我首发在了简书:。文章很繁琐,没时间的可以直接看文末的黑体字部分,那是我的核心观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也就是我,我是一个不常更新朋友圈并且停用过多次朋友圈的人,最长的一次停用过一个月,本来那次之后就想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的,但是中间又发生了好多事情,就没写了(懒)。我强调「朋友圈」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功能在微信里很重要,如果你觉得「摇一摇」或「附近的人」更重要,那后面的内容就可以不用看了。在那一个月的头几天,我还会下意识的点那个代替了「朋友圈」位置的「扫一扫」,偶尔也会点开某些人的主页看看,后来我慢慢消停了。偶尔查收下别人的消息或者阅读那些已经很久没点看的微信公众号,就只这样。这些天里,我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勤奋好学。该刷的剧还在刷,该发的呆继续发,该玩什么还是玩什么。除了每天跑步和仰卧起坐有坚持下来,其他没什么成就可言。我真的该好好学习时间管理。这些天里,我会和朋友们一起去逛街,去参加万圣节Party、单身Party,去KTV等等,也会一个人去影院刷了好几部电影,但没在朋友圈吱过声,应该没几人知道。事后我会想如果我发了朋友圈又能怎样呢?我不知道。至少没发的时候我会更投入于当下吧。与很多在互联网浸淫下成长起来的90后不同,我大学时才开始上网。那时我并太懂社交网络,更不知道社交网络的「通知机制」是利用了人性弱点,即你会不断点开那些小红点的信息提示,并且乐此不疲。有一句话,大意是「我本来想利用碎片化时间刷微博的,没想到整块的时间被碎片化了」,讲的就是这个。和菜头先生两年前写过一篇《碎片化生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看。后来我陆陆续续的又停用了几回朋友圈,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就是想安安静静的当一个智障。偶尔我会想,如果没有了朋友圈,我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显然会的。无聊是大多数人生活的主基调。于是我努力试着让现实生活更充实一点。就在这一段实习的时间里,下班之后。我办了厦门市图书馆的借阅卡,也经常去万达逛(租房距万达近),我成了影院和星巴克的常客,但我不喝咖啡,只在那里看书码字。但是依然感到不满足,看来我太贪心了。经过了以上一段时间的「治疗」,我大抵已经可以适应朋友圈了。然而我惊讶的发现我身边的一些好友,纷纷删除状态,甚至扬言要离开了。看来我不是一个人,虽然原因可能不尽相同。最近看完一本书,《假如世上不再有猫》,第一章的标题是如果电话从世界消失。里面那对恋人平时交流用电话时话多,见面却很少说话。在一次旅行时因为无话可说,分手了。最近在看一本书,《挪威的森林》,渡边和直子,和绿。他们的爱情并不是在手机上的。非常向往这样没有社交网络的年代的恋情。我并不是想厚古薄今。微信自有他的很多很多优点,不然不会这么多人在用。以上一些话,只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碎碎念。顺便提醒下诸位,如果你觉得刷朋友圈已经感到很烦躁,试着停用几天试试?如果你感到生活很无聊,试着去行动起来去改变点什么。任何决定都应该是符合你当下需要的。无论是停用,还是开启。生于这个时代,我们都不能免俗,有条件使用社交网络而不使用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如果你觉得刷朋友圈浪费时间或者刷朋友圈心情烦躁就停用它。如果停用了还在其他地方浪费时间,那就好好学习时间管理吧。祝大家玩得愉快,嗯哼。Tips:1.设置——通用——功能——朋友圈,可设置是否启用朋友圈。
2.设置——新消息提醒——朋友圈照片更新,可设置「有朋友圈更新时,是否出现红点提示」。
看到这个问题颇有感触。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不再花时间在玩手机上了。大概是3个月前左右,我突然觉得好像自己成为手机的奴隶,到哪里都要刷一刷,排队的时候,等车的时候,还有到课室闲下来的时候,上课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于是,决定戒掉手机,回复它最原本的功能,仅仅是发短信、接电话。因为只有发短信、电话功能能跟别人联系,自己本身也没有微博,玩得比较厉害的就是微信了,所以卸载了微信、淘宝、搜狐新闻什么的。前两天,确实是很难受的。总是会条件反射般的打开手机,恩,发现什么都没有,就默默的关上了。其实也还好。那几天我跑到图书馆,那段时间知乎上推荐迟子建,实际上我并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借不到那本成名作《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了本《晚安玫瑰》,觉得可能是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我利用所有空余的时间两天内读完了,隔天又借了本《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越过云层的晴朗》,也是短时间看完了,可能有人会说电子书便利,个人还是喜欢可以手翻书页,随时回看的纸质书一些。虽然后来看书并没有这么密集了,开学以后事情越来越多起来,只是抽空借了些书的。但我却在改变了把手机变成器官的情况下,改善了我的阅读习惯,我觉得让自己的习惯变好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我不再在排着队、上着课以及任何情况下捧着手机看个不停,我开始观察周围的人,不再冷冷的避免和人打交道,把自己封闭在手机的气泡里,我看着他们——那些像曾经的我一样拿着手机刷着根本没有更新的朋友圈,没有新消息提醒的微信和QQ时,突然觉得样子很丑陋,如果,如果能抬起头看看周围,给身边的人一个微笑,我想搭上话获得的信息量一定比你在玩着的手机要多。我想着只是太孤独了吧,然后太害怕闲下来,呆呆的等待,所以好像用自己的肺呼吸一样拿起手机开始逃避着,装作自己忙的样子。其实自己心里都清楚,真有事为什么不肯打个电话,真心想跟你打交道何必不面对面呢,短信提醒要比社交软件来的直接。至少我是如此,怕别人误解或者觉得这句话不对,就会在发送之前改来改去,失去了本身的意思,如果能知道对方的表情,恐怕就不会这样了吧。最后,都看个人理解吧,没了朋友圈,少了点八卦什么的,但想要知道朋友的近况人家都会主动说的也不太麻烦,至于内容什么,毕竟知道了不那么想知道的东西意义也大不到哪里去。
自从我把微信朋友圈那个新状态提醒(别人发状态时,有小红点提示)功能关掉之后,现在基本上想不起来去刷了~因为有时候或多或少有点强迫症吧,看见红点就想把它消掉。不想删,又不想刷的话,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不看不就完了么人能成为工具的奴隶,也够拼的。。。。
“逼格高到没有朋友圈。”我就是这样做到的。好吧其实也没什么逼格,因为——没~人~会~注~意~到~~~~
上微信不就是看朋友圈的么。我最近不爱看朋友圈了,所以也不怎么用微信了
哎呦,这么多人关注这个话题啊!看来关掉朋友圈是当前的热门讨论啊,我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专栏呢:简单的说:一个月关掉朋友圈,让我变得很有工作效率了,收获良多!建议你也这么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朋友圈怎么发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