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修纪的文本文档被覆盖的内容内容

文学批评关键词(三)
33、Hermeneutic
circle解释的循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解释的循环”进行过描述。它通常可以被概括为两种形式。第一,我们需要某种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才能进入文本;没有前理解和问题,就没有理解和回答,也就无从获得意义。第二,通过局部才能理解整体,而只有理解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局部。至海德格尔,“解释循环”的问题被重新理解,他主张“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理解的循环”,因为“理解的循环不是一个听凭任意的认识方式活动于其间的圆圈,……把这个循环降低为一种恶性循环是不行的,……在这一循环中包藏着本原性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伽达默尔认为“这显示了解释的循环具有本体论的积极意义”。这样,“理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通过理解而获得”的存在方式。
34、Historicity of
texts文本的历史性。“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history),构成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其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认为:“作品的生产和消费,……总是涉及多种利益,……这恰恰因为艺术是社会性的,从而体现着多种意识。一定的价值和利益是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面对过去的艺术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要记住价值和利益的转换。”这是强调“文本的历史性”。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批评认为历史文献与文学文本一样,也有叙事性甚至虚构性;要通过历史文本来把握真实的历史完全是天真的幻想,因为历史只是前人所记述的文献材料而已,“客观历史”则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格林布拉特要将“通常只限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转向“一切文本性的历史踪迹”。这是强调“历史的文本性”。也就是说,一切“阅读”都不仅是针对文学文本,而且也将包括全部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内容。
35、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意指在任何阅读活动之前,读者的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的“期待视野”。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先有”(fore-having)、“先见”(fore-sight)、和“先概念”(fore-conception)。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论及“期待视野”的问题,认为不同的“期待视野”并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不断形成、相互融合的。这种“视野的融合”(fusion
horizons),恰恰是“意义”产生的关键。后来姚斯等人对此问题的重申,代表了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取向。
36、Idea或eídos理念。苏格拉底曾经力图在伦理问题的探求中寻求“善”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但是小苏格拉底学派在三个方面上的追寻,都并不能通向“至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柏拉图需要再前进一步,使“善”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与个别的伦理对象相分离,并视之为独立存在的“理念”。就此而言,“理念”亦即“善本身”或者“美本身”。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著作中表示“理念”的两个希腊文词语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和eídos。前者后来被西文直接接受,后者则成为拉丁文的forma,即“形式”。其关键的意义在于:第一,无论“理念”还是这一意义上的“形式”,都是作为超越具体可感物的“存在”,是衍生对象世界的“原型”,所以“形式”在这里并没有“外在形式”、“表现形式”的涵义;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形式因”被解释为“本质”。第二,idea和eídos在希腊文中都是指形式、图形、基本性质等。因此柏拉图的“理念”只能是一种“存在的抽象”,而不是“观念的抽象”,与现代人所谓的“主观”、“个人心灵”式的理念完全不同。朱光潜先生主张将idea和eídos译为“理式”,正是要突出这样的意思。柏拉图所论说的“理念”,是要为一种完整的实在论提供新的基础,以便终结苏格拉底的“至善”问题。但是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形而上学》之中写道:“苏格拉底……所创始的‘普遍’并不与‘个别’相分离;……他的继承者(指柏拉图)却认为若要在……感觉本体以外建立任何本体,就必需把普遍理念脱出感觉事物,而使这些……普遍性的……本体独立存在……。”
37、Implied author
隐含作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出自布思(Wayne C.
Booth)的《小说修辞学》(1961)。该术语意指读者根据作品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所构建的作者形象。
38、Implied
reader隐含读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讨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必然会指向“文本的开放性”,这也正是伊瑟尔所特别讨论的。他发表于1974年的论文《隐含读者》进一步突出了读者对文本的积极参与。“隐含读者”是指内在于文本结构中的丰富的可能性。正如伊瑟尔所描述的:“两个凝视夜空的人也许都在看同样的星群,但是一个人看见犁的形状,另一人则看出了铲子。‘星星’在文学文本中是固定的,但是连接它们的线却有所不同。”
39、Interpretation解释或诠释。通常指一定文本文的解释和理解活动。西方的“诠释学”(Hermeneutics)源于基督教的“释经学”(Exegesis),即对《圣经》文本的诠释。现代诠释学则认为:“诠释”包括三个基本维度:解释(interpretation)、理解(understanding
)和应用(application)。
40、Interpretive community
解释的群体。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美国批评家费希认为:“创造意义的既不是文本也不是读者,而是解释的群体”所占有的“解释策略”。组成“解释的群体”的,是“那些并非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写作的……分享着解释策略的人们。换言之,这些策略先于阅读活动而存在……”在费希看来,如果读者对文本达成相同的解释,是由于“同一解释群体的成员必然意见一致,因为他们会看到一切都与其群体既定的目标相关”;相反,如果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不同,则是由于“不同群体的成员必然与之意见相左”。总之,“意义”其实是取决于读者所属的群体身份。
41、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亦作“文本的间性”。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热奈也用“显文本”(hypertext)和“潜文本”(hypotext)指称互文本和互文关系,比如乔伊斯的《尤利希斯》和荷马的《奥德修纪》,就是“显文本”和“潜文本”的实例。巴赫金强调一切话语都具有对话的因素,所以其论文《小说话语的史前史》特别注意到“戏仿”(parody)和“滑稽”(travesty)在现代小说中的应用。在《语言的欲望》(1980)之中,克里斯托娃将文本界定为“一种互文性的文本排列:在一个给定的文本空间里,来自其他文本的不同话语相互交合”。罗兰·巴尔特也大体上赞同这一观点,他甚至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互文性的,“任何文本都是以往之引文的新的组合”。
42、Irony / Ironic
反讽。反讽被认为是支配着现代理解力的主要方式。反讽式的陈述或者描绘,总是包含着与直接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在西方文论史上,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
43、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净化,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44、Libido
里比多。弗洛伊德的术语,指人的本能冲动。里比多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曾较多指“性的冲动”,后来他又将里比多定义为“爱的能力”。弗洛伊德对人类的艺术活动进行描述时,里比多也被认为是根本的动因。经过他的分析,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45、Literariness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的术语,指文学本身的规则。与英美新批评相似,俄国形式主义力图在历史、哲学、传记、心理学等等研究之外,为文学批评建立独立的规则。因此埃亨巴乌姆提出:“形式主义者……具有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内,即抛弃哲学的假定、抛弃心理学或者美学的解释。”他就此引用雅克布森的话: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
46、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亦称“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指1920年代起始于石里克、卡尔纳普等“维也纳学派”成员的一种哲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心移至美国,又综合了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数理逻辑学说。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只有两类,一是经验科学的命题,另一是形式科学的命题(即数学和逻辑的分析性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不属于任何以类,因此应当被拒斥和取消。
47、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意义与意味。美国批评家赫奇所使用的术语。在《解释的有效性》(1967)一书中,他界定了这两个概念:“意义是由文本来呈现的,它是作者通过特殊的符号排列所表达的意思,它是符号所呈现的内容。而意味则是指意义与一个人、一种观念、一种环境、或者可以想象的任何东西之间的关系。”按照他的看法:作者对意义负责,而意味是来自这一意义与作品之外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
48、Metaphor
隐喻。隐喻的希腊文词源包括两个部分,meta的意思是“超越”,pherain的意思是“传送”。即:将一个对象的特征“传送”到另一对象,使之得到“超越”其自身的某种意义。修辞学中的一切比喻,都被认为是隐喻的变体,而“隐喻”作为对字面意义转向比喻意义的基本程序之概括,又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浪漫主义时代特别被强调的“想象”,其实也就是隐喻的过程。想象把自己纳入人类语言机制的方式,正是凭借隐喻;进而从“隐喻”、“象征”到整体的“神话”,成为解析文化意义的符号线索。
49、Mimesis摹仿。文论意义上的摹仿说,植根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和信念。在早期希腊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是要通过歌、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摹仿、进而宣泄内心的感受和激情,以求灵魂在瞬间摆脱肉体的束缚。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是将人类心灵对应于宇宙的结构和秩序,如果说艺术最终摹仿着宇宙中的数字关系,其直接摹仿的对象也只是与之相应的心灵。至德谟克里特,摹仿的对象被重新解释为自然或者外物。但是柏拉图在自己的著述中绝口不提德谟克里特,却强调摹仿的终极对象在于理念的世界。亚里士多德以所谓的“四因说”立论,显然包含着对德谟克里特和柏拉图的双重否定。依照“四因”的逻辑,对象世界的根本既不在于某种原初的物质、也不在于抽象的理念;真正重要的,是世界在“四因”的内在关系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艺术的过程也是如此,因而“艺术的摹仿”首先是指它在深层上与自然同构。“摹仿”的概念被罗马人承袭时,在贺拉斯、朗吉努斯等人的论说中实际上被置换为“借鉴”,即摹仿古希腊的艺术典范。这在中世纪的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批评中也有所体现,并成为后世古典主义主张的共同根基。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则重新解释了摹仿,即:艺术的“摹仿”,就在于摹仿上帝式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创造。后世西方文论仍然不断地提及摹仿,然而其理论形态并没有超出上述几种。直到德里达,曾经被湮没的“摹仿”又被再度提起。他认为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学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因此西方人关于相关问题的思索最集中地凝聚在“摹仿”的概念当中。
50、Mirror stage
镜像阶段。拉康所使用的术语。拉康比较了儿童和黑猩猩照镜子时的情形,甚至在儿童的某些智力尚不及黑猩猩的时候,他也可以通过镜子识别自己。而当黑猩猩对这一认知活动失去兴趣的时候,儿童可以进一步作出一些姿势,使“镜像”与真实的活动之间发生关联。拉康认为,这意味着在社会决定自我之前已经产生了一种理想的自我。拉康关于“镜像”的进一步讨论,是强调“我”是在这种虚构的形式中固定下来的,即:我们关于自己的观念,必定是一种虚构,然后我们以这种虚构去抵御现实的进攻。
51、Misunderstanding or misreading
误读。指阅读活动所不可避免的误解。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完全“如实”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任何理解其实都必然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误读。
52、Mysticism神秘主义,又译“冥契主义”。除去奥古斯丁所代表的教父时代和托马斯·阿奎那所代表的经院时代之外,中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或许是出自晚期的神秘主义者。一般来说,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非正统神学的基础上就基督教进行“属灵”的阐释;另一种则是对传统的基督教信仰进行泛神论的改造。这两种形式的神秘主义,实际上都包含着反经院神学的异端性质。正如后人所看到的:一些神秘主义者从“属灵”走向了“自我”,另一些神秘主义者又沿着泛神论去否定信仰的权威。因此在欧洲文化完成中古到近代的转型过程时,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一种个体的理性意志、一种世俗化的创造热情,却恰好都是通过极端虔敬、甚至极端非理性的神秘信仰得到培育的。就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联而言,神秘主义常常是一座最自然的桥梁。在宗教的一端,艺术正是神秘对象的表征;在艺术的一端,宗教正可以提供神秘的目的和崇高的冲动。中世纪晚期的基督教神秘主义,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创作及其文学理念。
神话。现代西方文论关于神话的研究,是同列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尔特密切相关的。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1972)一书中建立了与传统神话观念完全不同的学说,即:神话是一种思维方式。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1972)则认为神话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颇多相似。罗兰·巴尔特在神话研究方面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将神话与当代生活相关联,使人们意识到神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他所说:神话的概念可以说明一种独特的文明过程,使我们知道被历史所决定的环境为什么会显得自然而然;由此则可以揭示被掩盖的“意识形态的恶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品.两部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外国文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流浪汉小文的发展与高尔基流浪汉小文的新突破.pdf4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内蒙古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流浪汉小说的发展与高尔基流浪汉小说的新突破
姓名:张静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马晓华
座机电话号码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浪汉小说自16世纪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开始,至今已有400多
年的历史。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用社会底层人物为主人公、贯穿了漂泊
流浪的文学主题、具有丰富的现实素材、巧妙的结构模式、幽默讥讽的
语言风格以及开阔的社会场景,集中反映社会现实与背景。这些艺术特
色吸引了各国历代学者和作家的追捧,并创作出了一个庞大的流浪汉小
说家族,促使着这种文体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试从流浪汉小说的概念渊源入手,将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
作家与代表作‘品重新进行全面:请晰和深入的梳理与阐释。试图通过这
些代表作品的分析,展示这一经久不衰的文学现象的发展情况,并将高
尔基对这一文体的继承与突破作为本文讨论的一大亮点。希望通过梳理
和对比,将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示给世人,并让这种独特的
艺术模式得以继承和传播。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以流浪汉小说的渊源定义为开端,为流浪汉小
说追本溯源。按照时间阶段为间隔,从16世纪《小癞子》为模板,详细
分析了17世纪西班牙作家马德欧?阿列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腊切》
险记》,1668 ,18世纪法国作家阿兰?勒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14秋《西方文论》作业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4秋《西方文论》作业3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寻找“人格”演化的轨迹--《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寻找“人格”演化的轨迹
【摘要】: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以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为母题,产生了大量作品,本文选取了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几部进行对比,并探讨在漫长的文学源流中,人格所发生的变化。
《埃涅阿斯纪》是最早摹仿《奥德修纪》的作品,但古罗马人更具理性和务实精神,且《埃涅阿斯纪》产生于屋大维集权统治时期,所以带有明显的“遵命文学”色彩。正因如此,主人公埃涅阿斯也具有绝对服从神意的特点,这是制度和集权对“自我”和人格的弱化。
《尤利西斯》和《奥德修纪》的摹仿对应关系,已为中外研究者们所公认。乔伊斯把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一天的活动与奥德修斯的十年飘泊相比拟,赋予了平庸琐碎的现代城市生活以悲剧的深度,使之成为象征普通人类经验的神话或寓言。布卢姆在信仰、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局外”感,正是现代人人格上的普遍“异化”状态。
《远航》是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作品,这部小说很明显是将《奥德修纪》作为其“潜文本”进行创作的,但在漂泊——回归的精神路线上,却又反《奥德修纪》而行,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无家可归、丧失自我人格的“异化”状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I106.4【目录】:
内容提要4-6
一、坚持自我的强力人格——《奥德修纪》7-10
二、集权下人格的弱化——《埃涅阿斯纪》10-14
三、人格无力,人性绵延——《尤利西斯》14-23
四、无法逃脱的人格丧失——《远航》23-34
参考文献38-41
中文摘要41-43
Abstract43-4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才忆;[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徐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杨亦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蒋承勇;[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5期
包志明;;[J];社科纵横;2006年05期
郁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孙靖;[J];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舒伟;[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王钦峰;[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1期
蒋承勇;[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红冈;;[J];长城;2011年02期
吴国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王劲;向敏;;[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蔡云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程牧原;王龙飞;;[J];电影评介;2007年05期
张清君;;[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刘丽琼;;[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金国臣;;[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6期
贺一舟;;[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吴红梅;;[J];长城;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思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雪梅;[D];浙江大学;2006年
申富英;[D];山东大学;2007年
李巧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张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单美贤;[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于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游巧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郑茗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李江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阔;[D];江南大学;2010年
何元娇;[D];江南大学;2010年
柳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丁玉果;[D];兰州大学;2011年
黎丽;[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卜甜甜;[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郭新卫;[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崔欢;[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石薇;[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夏鹏;[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詹姆斯·乔伊斯
,王军;[J];外国文学;1987年05期
,程晓燕;[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9期
洪燕;[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杨经建;[J];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彭兆荣;[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麦永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3期
肖鹰;[J];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刘雪岚;[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心馨;[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级文本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