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知识 为什么将海洋经济推向快速航道三个离不开开科技的创新驱动

两岸经贸您现在的位置: 》
新兴产业助力厦门海洋经济腾飞 全力打造千亿产业链
 发布时间: 09:10:58 
  2014年
  厦门海洋产业总产值2045.9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增加值410.5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4.8个百分点。
  2015年
  我市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470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
游艇船舶产业在厦发展迅猛。
中华白海豚畅游厦门西海域。
  文/图 本报记者 林雯 通讯员 许金链 陈建春
  台海网3月5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随着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自贸试验区的落地,三面环海的鹭岛,再一次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国际海洋合作与对外交流,加强管护海洋生态环境,深度推进挖掘海洋文化,突出海洋经济特色是厦门海洋事业下一步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厦门,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的中坚力量。2014年,厦门海洋产业总产值2045.9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增加值410.5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4.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千亿产业链。在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一批海、湾、岸、岛、滩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渔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现代渔业建设坚定迈出新步伐。海洋专项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管控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际海洋周等世界性海洋活动的举办也取得了对外交流的新成就。
  今年,厦门将以更高站位谋划海洋发展新征程——以涉海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力度培育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制品等领衔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以海洋经济为支撑,全力服务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厦门邮轮母港的落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握国家和地方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厦门海洋文化的影响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5年,注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厦门将继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厦门海洋强市、美丽海洋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展望2015】
  2015年,我市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470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以海水淡化、串岛游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千亿产业链,实现海洋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今日,本报将通过几个“关键词”为您解读2015年厦门海洋经济的发展任务。
国际豪华邮轮靠泊厦门。(王协云 摄/资料图)
  打造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城市
  在厦门打造海洋经济千亿产业链的规划蓝图中,海水淡化及相关产业链已被提升到了众多涉海产业当中的领头羊位置。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厦门建成海峡西岸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城市,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成为我市继水库水源、九龙江之后的“第三水源”,做大做强海水产业链。目前,我市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已经箭在弦上,目前前期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将于明年正式启动。
  多方筹资助力海洋产业发展
  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筹资5000万元成立涉海创业投资基金。拟设立的创投基金由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各拨款250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共同投资海洋高端装备等海洋产业,其中还有一部分将定向投资于厦门企业,新成立的创投基金无疑将为我市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一股新动力。
  同时,为积极扶持涉海中小企业的发展,市海洋渔业部门联合市财政部门和我市银行,将开展“助保贷”业务——计划通过财政投入作为政府风险补偿资金,为合作银行1亿元贷款额度提供增信,缓解我市海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投建无居民海岛示范项目
  市民十分关注的无居民海岛“串岛游”有了最新进展,用于无居民海岛示范项目建设的一亿元资金已经拨付到位,大兔屿和火烧屿是首批进行系统性开工建设基础设施的无居民海岛,项目预计将于今年8月开工。厦门是全国最早开启无居民海岛保护的城市,我市秉持的态度是在保护中利用这些岛屿。2013年,我市启动无居民海岛的生态修复工程,这为“串岛游”的实现扫清了障碍。为了实现“串岛游”规划,有关部门还将在海沧大桥边建设一个对接码头,使陆岛能够顺利地互相“串门”。
  规划建设欧厝对台渔业避风港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正规划建设厦门欧厝对台渔业基地避风港工程,该工程规划建设成国家一级渔港,远期规划建设为国家中心渔港。工程建成后,将与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国家中心渔港)一起构成厦门市两大水产品流通枢纽,促进对台渔业交流,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及提供较好的避风条件。
  完成2000万方清淤工程量
  今年,厦门将推动建立海域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观测预报工作,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加快海域清淤整治工程进度,完成2000万方清淤工程量;开展淤泥调配再生利用论证,协调推进杏林大桥两侧、大嶝海域等片区的退养工作;继续推进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等项目建设。
【回顾2014】
  海洋新兴产业展翅腾飞
国际排联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在厦举办。
  去年,海洋经济纳入千亿产业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得到我市高度重视,市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明确要大力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千亿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壮大产业链条。实施龙头企业促进计划取得成效,充分利用我市“1+7”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平台,推进海洋生物制药制品、邮轮游艇、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廉价牡蛎壳,经过高科技“改头换面”后,成为具有抗菌、防霉等功能的海洋生物纺织材料,被人穿在身上;在生物发酵罐内以葡萄糖喂养海洋单细胞微生物、微藻,从中提取油脂等成分制成比植物油营养价值更高的食用油……这些高科技技术工艺,目前就在厦门孕育孵化当中。近年来,厦门的海洋生物制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达威、蓝湾科技、朝阳生物、汇盛生物等一批企业新增厂房11.2万平方米、生产线36条,扩大生产规模。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开发海洋多糖、胶原蛋白等海洋功能性食品,我市着力于打造国家级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医用藻酸盐纱布等海洋生物材料科研项目陆续投入研发与生产,海绵等药源生物的高值化养殖成果也陆续开花结果,海洋生物制药制品产业已成为厦门发展海洋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3年重启的远洋渔业,在去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首批30艘远洋渔船全部投产,远洋渔获物产量10928吨,产值约1亿元。目前,厦门正积极推动本地远洋渔业企业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远洋渔业项目,并与印尼巴淡岛、苏门答腊及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就开发远洋渔业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去年,台湾远洋渔船首次直接靠泊厦门码头卸货,全年共引进台湾远洋水产品2万多吨。
  以项目作为引擎,带动海洋经济巨轮出港。厦门积极争取国家海洋经济项目,连续三年共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28项,争取国家项目经费2.8亿元,项目全部执行到位。紧抓海洋经济和南方中心专项项目的落实,加强去年立项的22个在建项目管理,总投资近18亿元,支持经费近1亿元,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约5亿元,该批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计划进度的99.4%。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加速
我市海洋科技企业实力强劲。
  去年,我市海洋经济在大环境中逆势增长,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1.8∶32.3∶65.9调整为1.7∶30.7∶67.6,传统支柱产业继续保持优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
  厦门的“海洋人”认识到,要将海洋经济推向快速航道,必然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驱动,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就是推动海洋经济巨轮不断前进的“助推器”。两年多来,“南方中心”创建“产学研用”新机制,成功搭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与桥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组织产业化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项目成果对接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在项目带动下,厦门海洋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方中心”立项的海洋经济项目涉及公共服务平台、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等领域,在去年“海洋周”期间举办的南方中心第一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上,共签约启动42个项目,总投资6.5亿元, 在引领海洋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年多来, 国家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我市。同时,厦门也积极对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利用市级财政建立了厦门海洋功能生物分子筛选平台、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市级平台。目前,厦门在建及拟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总计15项,总投资万元。海洋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为厦门海洋科技研发提供保障,通过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统一整合,出台共享机制,将实现各平台的高效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有效解决企业科研设备不足以及高校、研究机构重复建设问题。平台建设将引领现代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从而促进厦门海洋经济迈步向前。
  超额完成海域清淤整治任务
美丽的岛屿是实现“串岛游”的基础。
  厦门始终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呵护”海洋生态环境。厦门海域整治工程总体包括三项任务——全面清淤整治,海堤开口改造和围堰吹填造地。2014年,全市上报省、市重点清淤整治项目14个,全年实际完成投资额19.2亿元,超额完成海域清淤整治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清淤产物——淤泥还可变废为宝。据介绍,淤泥一要用来“填补”退养后的养殖池,经过软基处理后形成新的建设储备用地;二来将为厦门翔安新机场围堰造地提供部分原材料。
  随着路面引导标识陆续落户厦门各进出岛通道,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的面貌日渐清晰。从2011年起,为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我市展开了一系列岸线修复工作,长1公里的天泉湾鹅卵石段已经完成,而由五通至长尾礁的另一段沙滩重建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滨海岸线修复工程渐近尾声,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显著,生物指标能很好地佐证这一点。据海洋渔业部门观测,近期黄厝、前埔沙滩的文昌鱼、花蛤和沙虫等海洋生物的数量有了明显上升。厦门海域的“瑰宝”——中华白海豚也得以在厦门海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APEC海洋部长会议在厦召开
  厦门的海洋综合实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的关注。去年8月,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在厦门召开,这不仅是APEC海洋部长会议首次在我国举办,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海洋领域举办的政府间级别最高、参加成员最多的国际会议。包括美国等19个经济体(其中11个部级代表团)和3个国际组织270多人参会。厦门会务保障工作安全周到热情,国家海洋局为此专门发来感谢信予以表扬。
  此外,已成功举办10届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如今已有了三个重要的“头衔”——成为14个重要的海洋国际组织都联合参与主协办的全球性海洋盛会,成为与瑞典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相媲美的世界唯一的海洋周,成为中国与世界海洋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为积极建设21世纪海洋丝绸之路的重要阵地,去年,厦门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的落户与建设。国家已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优先发展名录(三年滚动),拟致力打造成为落户厦门、立足福建、服务全国、服务东盟的国际区域海洋合作中心。该中心落户厦门将为我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人:张姗姗 作者: 文章来源:台海网 浏览次数:88科技创新驱动“南通创造”
新华通讯社主办
科技创新驱动“南通创造”
日 09:04:32
】 【】 【】&
  搭平台,引人才
  集聚创新创业资源
  十年前,南通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应运而生,同时规划建设功能齐全、承载量大的科技载体——南通科技创业社区。2010年底,南通科技创业社区建成并更名为“南通科技园”。2013年9月,更名为 “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
  目前,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基本形成研究机构、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三位一体”运作模式,正致力打造的众创空间,其内容更丰富、更前沿,将创意、导师、技术人员、天使投资、创业培训等紧密结合,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实现创意转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南通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全市建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科技产业园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由2005年的8个增至2014年的63个,孵化面积由5万平方米增至41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由103家增至3186家。同时,与全国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省级14家。
  创技术,谋转型
  助推企业华丽转身
  从最初修船,到海工制造,再到建造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可对原油进行初步加工并储存,被称为“海上石油工厂”),中远船务创造了企业成功快速转型的奇迹,更创造了世界顶尖高科技海洋工程装备“中国制造”的奇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企业公司2007年就成立了海工研发中心,并实行“全球引智计划”,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专利金奖等多项大奖。
  南通神马研发出国际首创的输变电复合绝缘子和新型复合杆塔,使我国在超(特)高压电站外绝缘领域由追赶者变成了全球领跑者;南通富士通晶圆级封装(WLP)技术国际先进,打破国外高端先进封装技术封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江苏铁锚公司开发的高速列车专用高性能安全玻璃被国家列为九大关键技术、十大重要技术之一,打破轨道交通风挡玻璃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
  十年来,南通市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配置使用科技创新资源,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快速增长,质态逐步优化。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501亿元,是2005年的12.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提升至2014年的43.6%;占全省份额由2005年的5.12%提升至2014年的9.43%;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1.2%提升至2014年的54.0%。
  倡自主,重转化
  提供科技创新不竭动力
  3月31日,中天科技集团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优大会上,一批创新创优成果及优秀人才共获得集团发放的创新奖励金约600万元。
  在中天,不仅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还设立了国内首家企业“知识产权银行”,调动基层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先后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用漏泄电缆固定系统等项目,主导涉及海洋装备、光伏分布式发电的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
  多年来,南通市通过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立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创投、风投机构总数达106家,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张烨 沈雪梅
  转型升级谱 篇
  你见过 “可变住宅”吗?现在,这个让许多人匪夷所思的产品刚刚落户南通。只要升降预设的电动隔音墙,一套住宅可在短短20秒内改变空间格局,满足主人不同时段的使用需求。
  直接用电脑打印的油画、可以积分的知识产权银行……这些新产品的涌现,也成为南通转型发展的最好注脚。
  新产业,风起云涌
  4月16日,随着圆通航空、恒诚科技、综艺航空等项目的签约,南通航空产业板块再添新军。数年之内,航空器内饰生产装饰、航空物流、国际航空金融等新兴产业将崛地而起。
  南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航空枢纽城市,但航空产业风生水起:2012年4月,南通空港产业园破土动工,吸引顺丰速运、华夏航空在此落户。2013年4月,美籍华人陈伟为通州湾的前景所吸引,果断落户南通滨海园区。如今,江苏乔治海茵茨飞机制造公司已制造出100多架轻型飞机。去年11月11日,市开发区的德奥亮相珠海航展,一举结束以往南通无企业现身国际航展的历史。
  航空产业的勃兴,是南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长江北支入海口只零星分布着一些小、散、弱的修造船厂。借助沿海开发的东风,启东“腾笼换鸟”,短短数年间,便“腾”出10余家低档船企,“换”来20多家、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大型海工船舶企业集群。
  以中远船务等一批龙头企业为引领,南通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业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据统计,去年全市海工、新能源等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4180亿元,同比增长20%,高于平均8.9个百分点。
  新业态,星火燎原
  这几天,在海门叠石桥从事家纺电商批发服务的企业——优思美嘉格外忙碌。不少原先仅靠实体店销售的经销商纷纷找上门来,洽谈批发、加盟、销售事宜。
  电商的兴起,撼动着家纺传统销售模式。银监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750多家家纺企业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62家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设立电子商务营销部门或子公司,近6000家商铺借助电商网络开展网络交易,交易额占销售总额20%以上。
  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正逐渐催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在南通,广阔通信(餐饮服务)、指动信息(生活服务)等一批较具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悄然兴起。
  2009年5月,广阔通信网络公司落户市区数字大厦,致力于打造餐饮O2O电子商务平台——优获·云菜谱,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订座、点菜等一站式服务。2013年,广阔通信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南通在这一交易中心融资的首家企业。
  来自市经信委的消息,今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预计突破32亿元,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300G,城市百兆光网络覆盖率达95%。在落户的80多个智慧产业项目中,不乏浪潮、大唐、中创、SAP等一些知名企业。
  值得一提的还有,南通已拥有5个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3个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各类专业园区。目前,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每年以40%以上的增速发展,769家服务外包企业集中于崇川区、如皋软件园等5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占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数的90%。
(责任编辑: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25)&&&&“全省GDP5.5万亿元,粮食总产‘十一连增’,高新技术产值3.9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0%……”2013年岁末回首,山东省送走了丰收的一年,经济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的背后,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经济的稳定增长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有效引领。”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强调:“只有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持续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科技日报: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山东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请问山东省在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方面是如何把握的?
&&&&张超超:过去的一年,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5万亿元,增长9.6%;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达到905.6亿斤,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大力驱动。2013年,山东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3.2%,占GDP的比重达到2.1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9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登记技术合同14405项,成交金额188.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和28.3%;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9000件,同比增长21%。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一大批科技项目顺利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转型升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以2013年为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式获批,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在含盐量0.3%的盐碱地上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结束了在此类土壤条件下不能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中集莱福士、盛瑞传动等重大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成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7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全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达107人,驻鲁两院院士达40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达561人。
&&&&可以这么说,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变得更加突出了。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科技日报:我们看到,山东省正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已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山东经济转调升级的强劲引擎。请问山东将如何做好科技体制改革文章,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张超超: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当前科技创新方面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集中体现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科研领域“只开花不结果”、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低下现象严重,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我认为,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每个单位都要有自己的职能与定位,都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对教育部门而言,就是要培养人才;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创造效益;对科研单位而言,就是要有创新成果。必须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按照“推进科研投入成果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主体、动力、平台、人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激发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众所周知,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我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科技投入和创新的积极性。当然,强调市场的重要地位,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所作为”。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我们政府“有所为”,而且要有“新作为”。
&&&&二是处理好主体与协同的关系。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其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是无可置疑的“技术创新主体”。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协同创新正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诸多重大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主体的活动,而必须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协同,这已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只有以企业为主导,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将会加快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进程,可以更好地解决广大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技术难题。
&&&&三是处理好研发与转化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只有与经济结合起来才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最近,很多企业都刮起了“微信支付风”,纷纷运用“微信”去做营销。“微信热”的实质就是信息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是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结合的典范。这方面,企业做得相对好一些,而高校、科研机构要在与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方面下更大功夫,不仅要“出成果”,更要关心成果现实转化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途径。作为政府,要发挥好“有形之手”的作用,千方百计打通科技和经济转化的通道,彻底解决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不相称的矛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四是处理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山东的创新资源比较丰富,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导致现有科技资源没有被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下一步,我们要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以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存在的技术瓶颈,利用不同市场主体、各类科技资源,共同搞好技术研发。
&&&&六大助力加快山东由“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
&&&&科技日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山东省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何部署?
&&&&张超超:山东能否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能否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能否“继续起到领头雁、火车头的作用”?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看山东能否由“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早在2006年,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2012年,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原有的条条框框。2013年,省政府专门召开创业创新大会,围绕促进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优化了全省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具体讲,就是抓好以下6个方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政府的角度讲,就是要大力减少和纠正用行政手段包揽、直接介入或干预科技创新活动的做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上来,发挥好“推手”作用,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这点上,政府必须做到“两手抓”:一方面,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骨干企业集团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鼓励引导应用型、面向产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与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产业创新链条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主要是围绕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向、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依托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及科技园区建设,加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深度研发,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是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工作融入经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重点要做好3件事:一是新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提高现有平台使用效率。三是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强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省“泰山学者”工程,对方方面面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下一步,除了继续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外,要着重从市场准入、要素供应、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加强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离不开一支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概括起来讲,就是既要做好“减法”,又要做好“加法”。所谓“减法”,就是减少行政干预,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所谓“加法”,就是履行好监管和引导等职责,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监管上,政府要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乱纪行为;引导上,我们会认真贯彻执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切实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不开你 陈小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