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觉第10军编制与古代军事编制主官

您的位置:
方先觉为什么在衡阳保卫战中投降
发贴人:218.2.96.*发贴时间:【】[]
&& ()&& ()&&&&(一)  日,中外瞩目的衡阳1在坚持了47天之久后,因弹尽援绝而失败,守军主将、国民党第10军军长方率残部投降,衡阳陷于敌手。&& ()&& ()&& ()&& ()&& ()&& () 此后,方的投降事件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公案之所以成为公案,一是在他是否曾经投降的问题上存在不同说法虽然日方的战史著作,以及中方一些重要当事人的回忆录上,都有言之确凿的记载,但方本人始终否认曾经投降,台湾方面的历史著作在写到这段历史时,也一直回避方的投降问题,对此不置任何可否二是在如何看待他的投降问题上,不同意见各执一端大陆方面出版的主流派的历史著作中,认为方投降是“贪生怕死”、“叛国投敌”,但也有人认为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不能全盘否定方在衡阳中的表现笔者写作本文,无意为方的投降翻案,因为这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笔者甚至认为,方否认曾经投降,台湾方面的历史著作回避这一问题,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在如何看待方投降事件的问题上,我们的评价应该更慎重一点,更客观一点,更公正一点因为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历史人物也是复杂的,不能说好就是绝对的好,说坏就是绝对的坏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以一种同情的了解,去全面地、客观地看待方的投降事件这样,我们或许能够对方其人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并以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对他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  (二)  方是在衡阳的最后时刻投降的,因此,对他的投降事件,不能孤立地看,而应同整个衡阳联系起来考察笔者认为,方在衡阳中的表现应是我们评价他投降事件的重要依据  发生在日至8月8日的衡阳,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守城时间之长仅次于淞沪战役的一个战役这一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抗战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衡阳历时47天,守城时间之长,只有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役可与之相比战后,国民党第九战区在检讨衡阳时说:“我&10A利用河泊,坚守衡阳达47日,为抗战来坚守阵地发一异彩”2从而肯定了衡阳在抗战史上的突出地位其次,衡阳战斗极为惨烈在47天的战斗中,衡阳国民党守军以17500人的兵力,同约5个师团的浴血死战,最后伤亡殆尽,在抗战史上写下了英勇而悲壮的一页第三,衡阳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在衡阳中,共计死伤19380人3这个数字超过了衡阳守军的全部人数此外,衡阳守军47天的战斗,还迟滞了的进攻,打乱了的作战时间表,使其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计划没能如期实现衡阳在抗战史上能占有这样一个重要地位,与守军主将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方在衡阳中的表现,除了指挥有方,对衡阳进行正确的部署外(对此笔者在《衡阳述论》一文中有专门论述),还有三点是值得特别指出的:  第一,鼓舞官兵士气,督促他们奋勇杀敌衡阳前,方训诫全体官兵,要求他们坚守阵地,并规定:“上校负伤者赏一万元,中少校五千元,尉官四千元,士兵一千元负伤不退者,特赏;伤愈归队者,晋级”4以此来激励官兵不怕牺牲,奋勇作战开始的最初几天,方为了振作士气及便于指挥,将指挥所设于衡阳南郊五桂岭上的湘桂路局内,距前线仅300公尺几次冲到他的指挥所前面,但他仍沉着镇静地指挥战斗他的表现起到了稳定下属官兵情绪的作用“……官兵们见军长如此镇静,也都镇静下来”5方还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慰问前线官兵原第10军特务营少尉排长刘先州回忆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军师长亲临前沿阵地慰问士兵,指挥战斗方指着罗炳武的机枪掩体笑道:‘兄弟们打得好,我们的阵地就是敌人的坟墓’”6衡阳期间,第10军官兵士气一直很高,究其原因,应该说与方本人的言行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二,在衡阳进行到危急的时刻,反对突围衡阳从日开始,先后对衡阳城发动了三次总攻第一次从6月28日持续到7月2日,第二次从7月11日持续到7月20日,第三次从8月4日至8月8日衡阳沦陷守军打退第二次总攻时,已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守军伤亡过半,……弹药所余无几”7,伤病员缺医少药,官兵们用盐水下饭方不断打电报向蒋介石等人求援,但援军迟迟不至守军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又坚守了10余天8月4日,对衡阳发起最后的攻击这一次,的攻击部队除了原有的第68师团、第116师团外,又增调了第58师团、第40师团、第13师团的的一部分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由长沙飞赴衡阳亲自指挥攻城他给各师团长下了死命令:必须在三日内攻下衡阳,否则一齐在前线剖腹自杀8因此,这一次的战斗比起前两次更加惨烈,守军处境更加危急8月5日下午,方召集各师长开会第3师师长周庆祥提出突围从当时情况看,守军仍有突围的力量,突围是有可能成功的但方反对突围他说:“突围力量是有的,可以突出去但是我们走了,剩下这样多的伤兵怎么办呢?敌人见了伤兵就杀,守常德的余程万可以不问伤兵,我方不能,你们忍心丢下伤兵让敌人去杀,以后活着那个再愿做你们的部下?”9最后,方做出了“决不突围,一定死守”的决定,并对各师长说:“你们每个师长只准留卫士4人,其余一概到前方作战如查出多留一人,按公说就算违抗命令,按私说你们对不起朋友剩一兵一弹,也不准再说突围的话我方决不私自逃走必要时,大家都到军部来,我们死在一处,如要自杀,我先动手”10[cchere.net&西西河&走过路过]  第三,方是在衡阳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投降的发起第三次总攻后,守军据守的各外围要地相继失守8月7日,突破衡阳城北小西门一带的阵地,冲进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至7日下午,已控制了半个城区这时,虽然守军在西南郊天马山一带的阵地仍然没被攻破,但守军伤亡殆尽,要继续战斗下去已十分困难原第10军机***罗炳武回忆说:“天马山、花药山、接龙山一带官兵已剩余无几,这时我还在天马山的机枪阵地,我们十五梃重机枪,……机***也只剩下七人步兵被炮击和轰炸死光了”11一方面是守军伤亡殆尽,已无有生力量可以继续坚守;另一方面,向衡阳增援的国民党援军也在衡阳郊区被击退国民党第九战区的《湖南会战战斗要报》说:国民党外围各路援军自8月2日起“即展开雨母山要点争夺战,反复冲击,得而复失,至7日,敌终顽抗是晚,我以总预备队加入施行总攻击,直扑衡阳,求将包围核心之敌压迫于湘江而歼灭之,以解衡阳之围8日晨,我军豕突狼奔,进至五里牌附近,攻势终告顿挫”12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守军也许还能坚持一两天,但衡阳终不能免于沦陷方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投降的  此外,方投降时的情况,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方见大势已去,曾企图自杀关于方自杀未遂的事件,有种种说法有的说:“军长方向委员长拍电报:‘弹尽援绝,来生再见’之后即回室拔枪自杀,幸得孙参谋长及周、葛两师长进行谏阻,方军长的自杀才未遂……”13有的说:“听说军长方向全国发出通电,正要举起手枪自杀,被随员拥抱,把枪夺下来了”&14最可信的是原54师师长饶少伟的回忆:“(8月7日)黄昏时,方来电话要我到军部开会……当我到中山南路第10军军部(原中央银行地址)时,军参谋长孙鸣玉及处长以上幕僚人员和周庆祥、葛先才等,均已齐集在一个防空洞内我走进去就看到方装着哭泣的样子,一面说:‘我的手枪呢?’一面打开抽屉寻找,好象要自杀其实,他的手枪早已收检起来了,尽管他连开三个抽屉,自然还是找不到手枪”15因为饶少伟是亲眼所见,所以其所述基本事实是可信的但他认为方是在做样子,装假,我不能赞成我认为方的确有自杀的企图,理由有二:1、如前所述,方在衡阳进行到危急的时候,曾召集各师长开会,说过“必要时,大家都到军部来,我们死在一处,如要自杀,我先动手”这样的话,可见他早已有了自杀的念头2、方在8月7日下午,曾向蒋介石拍电报说:“敌人今晨由北城突入以来,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死报***,决不负钧座平生教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之一电,来生再见”16可以认为,方此时已决心自杀,否则他不会把话说得如此决绝他找不到手枪自杀,可能是他的部下事先把手枪藏了起来,也可能在此之前他已试图自杀过,但被他部下把手枪夺走了总之,方企图自杀的事实应是没有疑义的&其二,投降的主张是第3师师长周庆祥最先提出来的因此,投降的始作俑者是周庆祥而不是方  以上论述了方在衡阳中的表现如果这些论述是站得住脚的话,那么对方的投降事件,我们首先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看法:  第一,方在衡阳的绝大部分时候,是有着比较高的抗战积极性的在投降之前,他已率部坚守衡阳47天之久,给予了重大打击他并非不战而降,也非战至中途而降,而是战至最后,在官兵伤亡殆尽、守城无望的情况下才降因此,要把方同那些为了苟且偷安,或者为了***厚禄而不惜出***家民族利益,主动投降的汉奸区别开来此外,在抗战中,国民党军队有不少将领,在与作战时往往不战而逃,或者一触即溃方与这些将领相比,在抗战史上的地位是否应高一些?我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第二,方投降对战局并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是在衡阳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投降的即使他不投降,衡阳城也不可能免于沦陷之命运此外,他率部坚守衡阳47天,早已完成了蒋介石令他坚守衡阳10天至半月的任务,并在相当大程度上迟滞了的进攻,基本上达到了作战的目的此外,在外围援军作战不力、不能倚赖的情况下,方以不足二***的兵力,事实上难以达到固守衡阳城的目的对于这一点,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杨森在战后检讨湘北作战时曾说:“衡阳现有兵力(六个团)固感不足,增加一倍,亦难达成固守之目的”&  第三,方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率部在的四面包围之下坚守衡阳47天这一事实,已足以证明这一点他在衡阳进行到危急的时刻,放弃突围这一唯一的逃生之路,以及后来企图自杀的事实,亦是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明我们过去说方投降是因为贪生怕死,这一说法失之于得简单和片面化  (三)  那么,在衡阳的最后时刻,方为什么要率部投降呢?弄清这一问题,是评价方投降事件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方并没有投降的思想基础早在衡阳前,方曾率部先后参加过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及常德会战,表现了较高的抗战积极性尤其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当时任第10军预10师师长的方率部死守长沙,与血战四昼夜19,终保长沙不失,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方亦于是役“以死守长沙而获猛将之名”20应该说,方不是一个天生的软骨头,投降胚子他的投降,在客观上有着下述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衡阳守军在城内浴血苦战时,外围援军救援不力,使方极为不满将军队视为保持和提升自己地位的本钱,在作战中保存实力,是国民党部队相当一部分将领身上存在的一个顽疾这个顽疾在八年抗战中时有暴露,在衡阳外围的作战中更是暴露无遗衡阳前,蒋介石曾对方许诺说:“希弟安心死守,余必督促陆空军助弟完成空前大业”217月12日,即发起第二次总攻后,蒋介石即致电第九战区,令第62军由衡阳西北郊猛攻敌背,第79军协同第&62军向衡阳西北郊猛进,第63师由北向南攻击,以“速解衡阳之围”22但各解围部队受命后,行动缓慢第62军为保存实力,将主力集结于衡阳郊区谭子山附近,仅用两团兵力增援衡阳237月20日,这两团兵力曾攻入衡阳火车西站如果他们不顾一切往前冲,完全可以冲破的包围,与城内守军会合但也许是担心冲入城内后,与衡阳守军一样陷于的包围之中,这两个团滞留于衡阳火车西站,再也不往前进攻到了7月23日,反击,威胁第62军军部及该军左侧后,该军军长黄涛生怕被包围,急令这两个团撤回第一次解围战斗就这样功败垂成7月25日,蒋介石再一次组织解围战斗但第62军自衡阳西站撤出后,加强了阻击,再也无法重新接近西站第79军进入西郊后,一直与在贾里渡、铜钱渡、鸡窝山一带形成对峙状态,不能前进7月27日,蒋介石令第46军、第74军一部投入战斗第74军第58师曾占领衡阳郊区的鸡窝山,“已经遥望衡阳,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可能与守军取得联络”24,但这时第&74军副参谋长丘耀东竟无缘无故地下令他们后撤至7月29日,“各路援军被击退”25,第二次解围战斗也遭失败8月2日,蒋介石组织第三次解围战斗但至8月7日,各部没有任何进展当晚,解围部队发起所谓总攻击,但至五里牌附近即被击退这样,一直到衡阳失守,援军都未能到达衡阳衡阳之围为何始终未解?第79军军部少校参谋欧阳润一语中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参战各军保存实力,以求巩固其地位,不愿与敌寇力战故也”  一方面,城外援军为保存实力,行动缓慢,不愿竭尽全力往城里冲;另一方面,困守危城的方和其下属官兵却在苦苦支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援军的到来方曾说:“那一部友军先打进城来,我一定向委座叩头,请求颁给他一颗青天白日勋章”27由于援军迟迟不至,7月下旬,方在绝望中给蒋介石、薛岳等人发电报,呼吁:“衡阳危在旦夕,个人事小,国家事大,救兵如救火,无论如何,请派一团兵力,冲进城来,我们自有办法”28遗憾的是,不要说一团兵力,外围援军连一兵一卒都未能冲进衡阳城  城外援军的救援不力,使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也对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这就是使他的心理状态渐趋消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促成他向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决定投降时说:“好,就是这样干吗!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29这段偏激之语,其内容无疑是不正确的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一个多数人都为自我打算,都只顾保存实力,不肯为国家为民族牺牲一己利益的群体中,一个人会受到怎样的消极影响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彼此不是以各自的公而忘私互相激励,而是互相作出消极的榜样,互相传递消极的信息方投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周围国民党援军以他们的救援不力传递给他的消极信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点上,蒋介石组织解围不力及城外援军对解围消极应付,亦应承担相当的责任  第二,为了避免屠城方最后决定投降,应该说与此有着重要关系衡阳中,死伤累累破城后,为了报复,难免会对俘虏及受伤官兵进行大肆屠杀这一点,应该说是方最不愿看到的在7月下旬突围还有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他之所以反对突围,就是不愿把伤兵丢给因此,方的确有这样一个考虑,就是企图以有条件的投降来换取对守军官兵的人道待遇在投降前,他向提出了七项条件,其中两项就是“要求进城不杀害俘虏”、“要求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30这些条件最后虽然遭到了的拒绝,但方率部投降后,第10军被俘官兵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应该说,方的目的部分达到了  第三,受了部下的影响如前所述,衡阳快要失败时,方要自杀,遭到部下的谏阻第3师师长周庆祥提出投降的主张后,除了第54师师长饶少伟不赞成外,其余的师长和幕僚人员都没表示反对他的部下的态度对他显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上面所述来看,方投降,有着明显的客观原因但是否还有着主观上的原因呢?答案是肯定的方作为一个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有较高的抗日积极性,但思想境界不高,是非观念不明,因而由对城外援军的不满导致到对国家的不满,在大是大非上没能把握住;他并不贪生怕死,但意志不坚定,不仅不能左右部下,反而被部下所左右这些弱点是他投降的重要主观原因  因此,方投降,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按照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来衡量,他投降,是不光彩的,是应被谴责的,他本人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应看到他投降的客观环境,应看到在他投降这一可耻举动的后面,包含有对城外援军的不满,对守军官兵生命的保全心理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对他产生一点谅解和同情,而不会简单地把他的投降原因归结为&“贪生怕死”的卑鄙动机(四)  方投降后,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应付,并没有死心塌地地做汉奸而且他在投降后不久,就开始寻找机会逃跑,后来终于成功地逃回重庆这是我们在评价方投降事件时必须注意到的又一事实  方投降后的第二天,日方发表了一篇方的书面谈话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谈话在这篇谈话中,方对进行吹捧,称赞“之神勇,巧妙之战术”,说“相信余之败北,并非败于军事,而实败于正义”;表示决心跟随汪精卫之后当汉奸,“今后决定参加和平阵营”;并谈到为什么率部投降,说“此固系本人之意见,同时亦为四师长之意见余早有此私见,未敢轻易宣布,既而得到之劝告,始披沥投效决意,并无一人反对”31  日方发表的这篇谈话,是后来一些历史著作认定方“叛国投敌”的重要依据之一但这篇谈话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首先,它是应记者的要求而发表的,在的压力下,方不可能真实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只能迎合的口味;其次,这篇谈话中的有些内容明显是言不由衷之辞如方说自己投降是“早有此私见”,“今后决定参加和平阵营”,明显是假的;最后,发表这篇谈话时,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对谈话任意改动这篇谈话是不是方所说的原话,也是大可值得怀疑的  因此,我认为方的这篇谈话主要是应付的,不能据此来判断方的真实态度  方投降后不久,将第10军的残部改编为所谓的“先和军”(取方的“先”字和伪和平军的“和”字),任命方为军长“先和军”成立时,举行了一个仪式,记者给方和他的四位师长与第68师团长、慕僚长等人照了一张合影离去后,方对他的部下说:“来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日本人只照得我们的相,却照不到我们的心”32这句话很能反映方的真实态度,它说明方对只是应付而非真心投靠  1944年10月初,第3师师长周庆祥和军参谋长孙鸣玉越窗而逃方看到他们逃跑后,没有加强防范,于是也开始寻找机会逃跑他先派人与外界取得联系,然后在当地帮会势力、国民党军统特务、国民党地方游击队的共同帮助下,于1944年11月底12月初,成功地逃回了重庆这样,方从投降到逃跑成功,经历了4个多月不到5个月的时间方逃回重庆,进一步说明,他投降后的所作所为是策略性行为,是为了应付  对于方投降后的表现,方面也认为是巧妙的伪装日本大本营陆军作战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在《大东亚战争全史》一书中写道:“这位投降的方军长被俘后态度伪装得很巧妙,后来乘机逃脱,返回了重庆军”33日方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看待方的投降事件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五)  方投降事件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个特殊个案这一特殊个案反映出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可以有多么的复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稍有不慎,就难免失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而这对历史人物是不公正的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方投降事件不能简单地扣之以“贪生怕死”、“叛国投敌”的大帽子而应该看到:在衡阳的大部分时间里,方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衡阳能坚持47天之久,与身为守军主将的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是在衡阳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投降的,这一战役失败的责任不能由他来承担;方的投降,除了主观上的思想境界不高、意志不坚定等原因外,还有重要的客观原因,衡阳城外救援不力的国民党援军、最先主张投降的师长周庆祥等人,对他的投降应承担相当的责任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方的投降,还有在破城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保全残余官兵生命的考虑从人道立场出发,这样的考虑是无可厚非的他投降后,并没有死心塌地地***投靠,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地逃回了重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方的投降,并不必然地与“贪生怕死”、“叛国投敌”联系在一起当然,方的投降,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相容的,与抗日战争中举国倡导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不相容的这使他的投降事件,成为一起连他自己也羞于承认的不光彩事件他的投降事件的负面意义正在这里&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方先觉为什么在衡阳保卫战中投降》&&&& 地址: .cn/Article/201007/showp1.html
& Re: 方先觉为什么在衡阳保卫战中投降
为了不让城内百姓在守军覆灭后被日军摧残
作者:墨&&&
& Re: 方先觉为什么在衡阳保卫战中投降
弹尽粮绝,援军不力,尽力了,不投降咋办
作者:无名&&&
& Re: 方先觉为什么在衡阳保卫战中投降
民国关公,身在日营,心在汉。只要没有为日卖力,即不可耻。其丢名为残存官兵。是不计个人荣辱。实属无奈,非求个人荣华富贵 ...
作者:大民&&&
& Re: 方先觉为什么在衡阳保卫战中投降
不管怎样怀疑,死守城47天是绝对的事实,如果是贪生怕死就不会守怎么久,也不突围。在援军见死不救的情况下,就算不投降城池 ...
作者:森林&&&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帖子主题:我把知道的方先觉将军
共&11172&个阅读者&
军号:1277488 工分:697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把知道的方先觉将军
文章提交者:crlong568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
方先觉将军与笔者祖父的关系方先觉将军与笔者祖父是表叔侄关系,也就是说笔者的曾祖父与方先觉将军是表兄弟,祖父称方先觉将军为表叔。关于方先觉将军后来的传奇经历,笔者耳濡目染不少。笔者祖父民国时期多次卖壮丁,卖壮丁就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当局强制抓壮丁,每家每户都要有人当兵,否则就要强制抓去。当时好多有钱的人,会出钱或出物来买穷人家的男丁冒名顶替。笔者祖父多次卖壮丁,当时是代替富人家的孩子当壮丁,富家人再给笔者曾祖父五斗小米。笔者祖父就是靠卖了壮丁跟随队伍,找到机会就逃跑脱离队伍,跑回家后有合适机会再卖壮丁,就这样以来维持家里的生计。因为笔者祖父卖的壮丁次数太多,已至被后来发现差点被枪毙。而此时笔者祖父急中生智,提到自己有个表叔在国军当师长,也就是方先觉将军。这才幸免一难,不过等笔者祖父移交到方先觉将军手中时,被方先觉将军毒打一顿,他认为这样的事,让他在军中丢尽了脸。由于笔者祖父家境不好,家里是饱一顿,饿一顿的,适逢方先觉将军回乡探亲之际,笔者曾祖父恳求方先觉将军将笔者祖父带到部队里,当时是出于部队有点军粮吃,不至于饿着。方先觉将军答应了,把笔者祖父带到了身边,因是亲属关系,当然信得过,所以笔者祖父在方先觉将军的部队里一直是他的警卫员。跟随在方先觉将军的身边,自然也亲眼经历了不少。现特将笔者祖父所说的、方先觉将军家乡一带的传闻及相关书籍资料整理一下,以供大家参考。首先说明一点方先觉将军也是一个凡人,既然是凡人也就少不了人的七情六欲。看一个人,就要和他时的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脱离当时的社会气候也就是不真实的。站在平民角度对一代名将,对那个时代,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才是笔者的目的。注:因为时代久远,部分资料可能有误,本文仅供参考,不作史料依据。方先觉将军个人简介方先觉(1903年—1983年),字子珊。抗日将领。江苏萧县栏杆区方家寨(今安徽省宿州市解集乡方家村)人。少年方先觉是个沉默寡言、善于思考、聪明勇敢讲义气而脾气却稍微暴躁的一个人。他个子高大魁梧,但相貌却不英俊,又因他有轻度割鼻子(专业术语称为兔唇,大家可以参照其人照片,方先觉将军其人的鼻子确实不是很好看),一直也没有被家人寄于什么厚望。然谁也没有到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却成为一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血气方刚,一个敢于追求的男子汉方先觉将军年幼时,家境在当地一带还算不错,其父母除常年耕种农田之外,还做起油炸馓子、油条、糖糕之类的小生意来维持生计。特别是方家所做油炸馓子(我们那里叫作麻花绉子)特别好吃,在集市上他们的油炸馓子也比较好卖。就是因为家境还算过得去,方先觉将军才能安心求学,一直读到徐州中学。此时的方先觉已经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了,也是评方家唯一读过书的人。眼看高小要毕业了,孩子毕业以后做什么,方父方母犯起难来。在当里的社会里,儿女的婚姻才是父母关心的事。当然方家父母也不能没有这个观念:儿子快毕业了,十八九岁了,也该成家立业了,早日贵子嘛,早点了却一桩心事。因为当时方家家境不错,加上方先觉本人读得书又多,虽然其长相不算英俊,但提亲说谋的可是络绎不绝。因儿子还要读书,方家一一谢绝了。但现在眼看儿子快要毕业了,儿子的婚姻大事摆上了方家父母日程上了。几经打听挑选,方家父母决定认准附近村子的一位大家闰秀作儿媳妇,这个闺女读读诗书、通情达理,相貌还算清秀,无论哪方面都能配得上自己的儿子。方家父母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越看越欢心,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儿子叫回家成亲(当时方先觉将军所就读的徐州中学还剩下半个学期)。方家父母马上写了一封信叫回儿子,方先觉做梦也没想到,家人已经为自己娶了个老婆,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社会是很普遍的。他的家人哪里会知道此时的方先觉已经报考了南京第一工业学校,他还要继续的学业呢,而现在如果草草的结了婚,还叫他怎么读书?他的理想?他的抱负?此时方先觉越想越窝囊,越想越来气,极力反对此事。方父却说:这年头啊,兵荒马乱的(当时先后有八国联军进中国、军阀混战及日本侵华战争等),你读书有什么用?是挡还是挡喝?啊?好好的娶个老婆当家过日子,好好种咱的地,业余时间卖卖馓子,让你读点书就是为了帮我算算账管管家!而此时已受过进步思想影响的方先觉也和方父理论起来,但方父根本听不进他的那些什么革命啊,救国啊什么的。在方父眼里庄稼人就是娶妻生子,好好种地。为了此事父子大吵了一架。而方母也劝到:儿啊,老婆都给你娶回来了,你就先答应吧。你要是还想读书,你就继续读。媳妇我们老两口帮你照顾。不要和你爹吵了,你说这娶回来的媳妇怎不能再送回去吧。生米已煮成熟饭,又加上方母的苦口婆心想劝。方先觉将军勉强答应了。于是方家请了众邻里乡亲喝了喜酒,拜了天地。到了晚上,方先觉被闹洞房的亲戚推进了新娘的房间。闹过洞房之后,众人散去,夜也深了。春宵一刻值千金,然而对于接受过进步思想的方先觉来说却是如坐针毡。他坐闺房中间的大桌子旁,啪嗒啪嗒地抽着烟。都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没想到父母背着自己找个与自己毫无感情的闺女做老婆,方先觉越想越气,越来越不能接受。他在拼命的抽着烟沉默着,此时的他到底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快半夜了,新娘看他还在那坐车,不免心疼起来。在那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里,她又能做什么。她说到:夫君睡吧!说罢去拉坐在那里发呆的方先觉。而此时的方先觉也应酬了一整天,确实是累了。再者房间就这么一张床。睡就睡吧。认命吧。方先觉也就睡下了。睡了半天也没有动静,新娘有点急了,在这之前婆嫂可教了好多闺房之事,交待过一定要帮方家早生儿子。可方先觉在这洞房之夜就倒头就睡,这让她怎么象公公婆婆交待。万般无奈之下,新娘说到:夫君,你帮我把新娘装脱下,好吗?方先觉听到了先是一愣,接下来明白了。对这个本来自己就不能接受的老婆,再加上刚才那句话,让方先觉雷霆大怒,他从床上挺身而起,大骂到:神经病,你自己不会脱。骂毕起身推门而走。方父方母听到了动静,都起身了。他们原因为小两口这一夜会甜甜蜜蜜的,没到却弄成这样。不接受新娘就是违抗父母之命,方父得知实情后勃然大怒,感觉半夜,而且又是新婚之夜闹出这档子事来,大骂儿子不孝:你个不孝子,你给我滚,方家的让你给丢光了!滚!也许是方父此时的气话。然而方先觉却不管这么多了,他感觉这个家呆不下去了,一抬腿离家出走了。后来才知道,方先觉连夜跑回了他所在学校-徐州中学。家里离这所学校至少90多里地,他就这样靠步行走过去。可见其个性意志坚定执着的一面。方先觉在徐州读完中学后,又入读南京第一工业学校。后来又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在中央大学还没读完他毅然转学军事,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黄埔军校高教班第二期。在其就学期间,他很少回家,除了学业紧张以外,而父母强制给他娶妻也是让他很少回家的一个原因。而乡亲们对他回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当上师长时,而此时的他已阔别家乡多年。因为他的部队刚好在豫东、皖北一带驻守,夸官亮职、衣锦还乡自当是顺理成章的事。那次正值清明,正是百姓回乡祭祖的日子。当时没有现有现在的汽车,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当时方先觉将军与随行官兵骑马返乡祭祖。家乡出了这么一个人物,七里八乡顿时传开了,当时方先觉将军就象当今社会的明星一样,当然少不了追星族。据说好多百姓(当然也少不了对方将军十分崇拜的少女)躲在方先觉将军一行经过路两边的麦田里,以来一睹方先觉将军的风采。据这次目睹过方先觉老年人回忆,方先觉将军此时正值而立之年,脚穿军靴,下跨白马,满面春风,对家乡亲也是爱戴有加,以至于好多百姓从麦田里钻出来,和方先觉将军拉起了家常,并没有象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严肃,摆官架子。回到家中更是大摆筵席,五里八乡的亲戚也是前来祝贺叙旧。据说那次方先觉将军返乡带来几箩框的鱼和牛肉。可能当时方先觉将军也是出于对乡亲们食不果腹的原因考虑的吧。而此次之行让他最为尴尬的一件事就是:他的前妻,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的新娘。一别多年,这么多年来,没有真正过上一天真正的夫妻生活,看到自己的夫君归来了,她自是欣喜万分,忙着招呼他们。这多年,他也把家里这个前妻忘的差不多了,部队的上上下下谁也不知道他在家里还有个妻子。如今看到这个黄脸婆又出现他面前,不得不让他想起那段不光彩的事来,再加上当着众官兵的面叫他夫君,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一怒之下,下令把前妻绑在树上,说她是个疯子,掏枪要毙了她。方父闻讯赶来,大声喝斥:你这个不孝子,我看你敢!人家不偷不抢,在家里忙里忙外,象亲生闺女一样照顾我们老两口子。何罪之有,你凭什么毙人家。毙她可以,先把老头子毙了!方父的此话一出,方先觉也就收了枪,不再追究此事了。而她的前妻就象方家女儿一般,住在方家,也没改嫁,形影不离的照顾着方父方母,直至老去。此事在方先觉将军的家乡传为美谈。由此事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国民党将领张灵甫,他就因怀疑妻子有背叛行为,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如果不是方父阻止,方先觉将军一气之下毙了这个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的前妻,岂不是又要发生一起“师长老家毙妻”惨案。这是两个人的性格是巧合亦或是注定。 九死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俗话说“士兵是死了没埋的,矿工是埋了没死的”。从某种方面来说可见士兵和矿工都属于危险的职业。选择了黄埔军校就意味着日后要从事战争。方先觉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自然要被送到战场上煅练,一个再伟大的将军也要从普通士兵做起,他当时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20师担任排长,这也就开始了他九死一生的军旅生涯一页。这以后他打过多少仗,负过多少次伤,没有人知道。不过我记忆最深的到是他还是一个小排长的时候,当时方先觉所在的部队在一次行军时被数倍于已方的敌人发觉了。当时处于敌众我寡,敌逸我劳的情形之下。如果硬碰硬,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时的部队总指挥(具体是谁我记不清了)毅然命令方先觉所在一个连队,引开敌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方先觉自然不能因黄埔军校出身而不参加连队的掩护任务。他们连队以迅速而有效的方式把敌人吸引到主力所在部队的对面一个山头,而主力部队的官兵趴在山坳里一动也不敢动,直至天色黑了下来,才得以脱身。而担任引开敌军任务的连队却被打得全军覆没,当时方先觉因为身先士卒,一上来就负了伤,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却发现全连人都倒下了,而此时敌军又围了上来,叫嚷着要抓活的。方先觉急中生智,他把棉裤腰带解开(注:当时可能是冬季,而当时没有现在的羽绒服装,最奢侈的御寒衣物也就是棉袄棉裤了。从好多旧照片看,当里军队在冬季进行野外作战都穿着棉衣。),他把头钻进棉裤里(旧式棉裤腰都是比较深的),一咕噜滚到山脚下。事后不难发现,方先觉这一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他把头伸进棉裤里一是可保证头部在滚动时头部不会受到伤害,二是只有这样蜷缩起来,身体才有利于滚动,三是当时的情形逃跑和爬行是不行的,逃跑会被发现,爬行会很慢,迟早要被围上来的敌军发现。据说,当时敌军搜上山时没有发现一个活口,更没发现主力部队,这让他们十分恼怒,于是又在每个阵亡的士兵身上狠狠的补上一刺刀,可见当时方先觉如果不滚走或者装死都是不理智的。此时的方先觉也许是受到了其父亲的那句话:你给我滚!呵呵!得以逃身的方先觉,却不见了自己的部队,按里来说,只他孤身一人,应该可以回家。自己的部队不见,一个人又能去哪呢。但是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方先觉没有退缩,他毅然靠着步行,按照主力部队行军的方向一点一点的找。他四处打听,边找边问。然后部队的行踪一般是保密的,平民百姓又怎么会知道他部队的去向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再方先觉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告诉他,在不远处发现有国军的驻军部队,可以去那里打听。方先觉一听说是国军的部队,顿时眼前一亮,他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那个驻军营地。等他赶到一看,才发现这支部队虽然也是国军,但是因为他手无信据,加上连日的奔波早已把自己整的不成人样,守卫的士兵自然不让他进去。无奈之下,他从营房的后墙上翻墙而过,而因为疲劳过度再加上连日的饥饿,再加上墙又高,他一头载了进去。无巧不成书,这被一个警卫员发现了,马上报告了首长。有人私闯军营?这个首长对此事当然不能小看,马上把方先觉拉来审问。方先觉生性直爽,就把自己连队担任掩护任务一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这个首长听了以后打量了一会方先觉,看看他那满身是血,蓬头污面的样子,对他的话也是将信将疑。于是他致电方先觉当时所在的主力部队核实,一查,对方证实:确有此事,当时主力部队脱围后,也曾派人去打探过担任掩护任务的连队,但得到的消息却是全连将士全部阵亡,没想到还有一个士兵能幸免于难,实在是值得庆幸。这位首长,一听说他的话属实,掩护有功啊,再加上方先觉又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当然是恩爱有加,立即设筵款待。事后并写了一封举信给他先前所在部队。我估计这人可能是当时国军的李玉堂将军,正是他的举荐为方先觉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方先觉对这位老长官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激不尽。不久方先觉归队,由排长逐渐升为连长、团副。可见此次掩护任务及李玉堂的举荐对他的军旅生涯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虽败犹荣,永垂青史的衡阳保卫战两军人员对比,我军(国民党国军)方先觉第10军,下辖4个师,实际编制7个团。日军横山勇第11军,10个师团,4个旅团共150个大队,向衡阳包抄过来。国军方先觉于1944年6月中旬,为与日本放手决战,先期撤离30万衡阳市民。战争初期,日军没有把国军方在眼里,只调集68和116师团3万余人进攻衡阳。6月26日下午6点,战役打响。为了节约弹药,国军采用“看得见,瞄的准,打得死”近战战术,展开惨烈对决。血战7天7夜,双方伤亡惨烈。7月2日,日军收兵重整。7月5日,日军增援3个师团,并直属部队共11万人,重新扑向只有一个军的衡阳。同时调集空军,更加密集的空袭衡阳城。这在中日战史上,我军与日军还从未有过的兵力如此悬殊的对抗。经过45天的苦守,8月8号拂晓,衡阳陷落。军长方先觉给重庆发报,“敌人今晨已从北门冲进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可增之兵,危急万分,生等只有一死为国,来生再见”。双方死伤:日军伤亡1万9千余人,国军阵亡4千7百余人。这在中日抗战史上也是空前的纪录。当晚,方先觉与日军68师团长堤三树男正式谈判,日方向第十军的顽强战斗意志表示敬意,并完全同意所有的条件。历时47天的衡阳之战落下了帷幕。军委会在7月23日再次严令62军、79军解衡阳之围,并调派74军、46军增援。8月8日,79军攻占杉桥,与衡阳已近在咫尺,但此时,衡阳己陷落,解围失利。造化弄人啊!方先觉要是能再支持一天,或者援军再快一天,衡阳之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第十军共13000余人放下了武器,其中约9000人是伤员。日军四个师团伤亡合计达30000人。衡阳战事结束后,日军感佩第十军的忠勇,果然信守约定,没有象其他地方那样因泄愤而屠杀投降的官兵和伤员。并将第十军改为”先和军”,仍以方为军长,各级军官也都是旧部。之后,第十军主要将领陆续逃脱。11月18日,方先觉在军统特工的安排下,逃回重庆。第十军以孤军对抗日军四个师团的围攻,坚持达47天之久,军委会战前的命令只须守住衡阳10天至15天,某种意义上来讲,方先觉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衡阳的陷落,非战之罪。在期间,第十军未得到一兵一卒的增援和粮弹补充,日军第一次总攻后,第十军炮兵的炮弹己基本耗尽。纵观抗战史,从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大规模会战,都是我众敌寡,无论胜负,中国军队的伤亡都大于日军。如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16万,日军二个师团5万多,只打了一周,就弃守了。第十军在日军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杀伤了超过自军总兵力的日军,并坚守孤城达47天。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所以后人特别是中共方面历史家认为方先觉功篑一亏,未竞全功,是悲剧人物,称他是”惟欠一死”。以致晚节未保。方先觉是抗日英雄还是投降现在对这一争论颇多,没有定论,但我本人认为他是尽力了,是英雄。日本人对他也是佩服的,以少数部队抵抗日本的的4个师团,且援军无法到达,以缺编的第10军对抗如此强大的日本精锐,在抗日战史上还没有过,况且守城时间长达47天,为抗日战争守城时间之最。此役,日军伤亡也是其侵华战争以来损失最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守城的那么多时间内,衡阳外围的十万部队却没有能及时赶到,待城内守军弹尽粮绝而且信心被摧毁之时,为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保住万余受伤之师的一线生存机会,此前决定自杀成仁的军长方先觉被迫率部投降,日军出于此役中表现勇猛的“支那军”也另眼相看,出于佩服果然履行诺言没有屠城(像在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不堪一击令日军很看不起,谈不上佩服,也就有了南京屠城之事了)。所以,对方先觉将军的行为应值得肯定的!他的抗日的功臣!但现在的史学者特别是大陆中共的那帮人为了政治宣传,污蔑方将军,在主流派的历史著作中,认为方先觉投降日军是“贪生怕死”、“叛国投敌”,实在令人痛心啊,不是那些史学家没有思想,而是被政治压迫,方将军若是贪生怕死,又何必苦苦守衡阳,时间居抗日守城之最?若是叛国投敌,最后又为何逃出来去重庆继续出任集团军司令继续抗日,而不在大日本皇军那边为其较力??种种都表明方将军抗日爱国的决心的,而不是像某种政治宣传所说的那样,欺骗三岁小孩子的?难道他们10军的万余条生命在弹尽粮绝且援军遥遥无期之时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就一定要用死来表示自己的爱国吗?他们也是一条条生命啊,也是有血有肉有父母老小的啊,他们的生命为何就被国人看得一文不名,非死不可???!!!连日军都佩服的强悍之师在弹绝之时投降了,日军也不忍心屠杀,难道国人到不能忍受了?历史要改了?相反,自己都在后面干了些什么?自己的伤亡又有多少??自己又有什么战役可言?真是馨竹难书啊!!此役中共的毛主席都给予了肯定,可见国军第十军是尽了力了。关于方先觉将军弃城投降个人之我见1、国军内部勾心斗角,援兵营救不力。当时国军军委会派62军、79军解衡阳之围,并调派74军、46军增援。一开始方先觉将军对这次救援还是蛮有信心的,可他却忘了,国军内部个个是勾心斗角。各个派别之间是想到看笑话,各自保存实力,表面上服从军令,实际上确暗中延误军情。据笔者祖父回忆当时孤军对抗日军四个师团的围攻,坚持达47天之久,已远远超出国军军会战前要求的坚守衡阳10天至15天的命令。每守一天第10军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可眼看着衡阳城就要失守,也未见援军的影子。而当时听说一路援军平时和方先觉将军有过节,该路援军首长因看不惯方先觉将军的持才自傲高性,故意迟迟不去增援。方先觉将军眼看城池就要失守,又听说该路援军是平日里自己的对头,长叹一声。这件事确实有之,是方先觉将军亲口说的,不过事后城败裤俘,在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方先觉将军对此事保持了沉默。也许在他看来,败就是败了,与其和他们辩论还不如保持沉默。2、弹尽粮绝,城门已破。当时该用的子弹枪药全用上了,守城的士兵哪怕有一颗子弹也不至于让日本从北门攻入。而剩下的老弱病残士兵个个面黄肌瘦,已毫无战斗力了,据说守城最后时刻部分勤务兵都被排上阵了,可见此时确实是弹尽粮绝的地步了。处于这种境地,做最后的顽抗已无实际意义。就算不投诚,也要被俘。方先觉将军在衡阳失守大局一定,援兵迟迟未到的情况下,为了保全13000已无弹药饿得精疲力竭的将士不受屠杀,才决定弃城投降的。、3、 第10军中部分将士意志不坚。受了部下的影响。如前所述,衡阳保卫战快要失败时,方先觉要自杀,遭到部下的谏阻。第3师师长周庆祥提出投降的主张后,除了第54师师长饶少伟不赞成外,其余的师长和幕僚人员都没表示反对。他的部下的态度对他显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方先觉将军一生身经百战,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兵败城破、外援无望之际,方先觉将军是准备成仁的。据笔者祖父加快他面色沉重的掏出佩枪,正要扳响扳机时,被一个眼疾手快的副官打掉。方先觉将军当时大骂一句:叛徒!尔后泪如雨下。4、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始终没有真正意义的投降。方先觉将军被日军俘虏后,家乡人称之为“活捉”,方先觉被日军活捉以后,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降。当时方先觉被关押在一个教堂里,已没有人身自由。为了防止方先觉将军撞墙自杀,日军特意在教堂四周的墙壁上用棉被订起来(据爷爷说确有此事)。而日军也以金钱及封以高官诱饵,对方先觉将军进行收买,但方先觉将军不为所动。正值日军黔驴技穷之际,听说方先觉将军在家中是个孝子,于是捉来方先觉将军的父母,以来逼方先觉将军就范。记得方先觉的父亲见到了儿子后,也知道方先觉已经为党国尽了力。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儿啊!衡阳这一仗你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外面风言风语的,你这拼死拼活的,图个什么。跟日本鬼子干吧,跟着蒋介石干也是军长,跟着日本人干也是军长。当时对方父这样一老实的庄稼人,谈革命也许他不知道,但说的也许是当时老百姓都想说的话,在他眼里国军和日军没有什么区别,蒋介石除了会抓壮丁,乱收苛捐杂税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至今仍有不少老年人也说当年的国民党还不如日军呢。可见百姓国军的不满,可见这也是战后,国共内斗中,国民党军队败退的原因。5、方先觉将军一直被监禁着。至于先和军也是他的部下搞得。宁死不屈,至死不降,可以是对此时身陷牢笼的方先觉将军的形容。方先觉将军不肯归降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的耳朵里,蒋介石也深感震惊,在他身边象方先觉将军这样忠于自己的不多了。而且方先觉将军又是蒋介石黄埔嫡系。当时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营救方先觉回来!当时国民党在营救方先觉将军时是费了好大劲的,而不是其它传闻说,自行逃脱的。当时国军摸清方先觉将军被关押的地方后,出去多架飞机,进行低空扫射掩护,然后派营救队前去营救。据说此次被日军放炮击落了几架。笔者祖父也说当时方先觉将军关押的上空的飞机就象蜻蜓一样乱飞。可见此次营救蒋介石是下了血本的。而当营救队伍闯进方先觉将军把关押的教堂时,营救队问他有没有其它要带走的官兵,方先觉将军脸色一沉说:一个都不要,全都他妈的叛徒,可见此次失守,方先觉将军部下没有几个意志坚强的军人。据笔者祖父回忆,在方先觉将军关押期间,一个又一个前10军将领前来劝降。5、 方先觉投降日军后不久,日军将第10军的残部改编为所谓的“先和军”(取方先觉的“先”字和伪和平军的“和”字),任命方先觉为军长。可方先觉并没有真正接任。此时的方先觉将军可以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6、 据笔者祖父回忆,当时“先和军”有个奇怪的规定,就是他们的部队不打国军,专门用来对付共军的游击队。当时在攻打游击队时是“先和军”的部队在前面带路,日军在后。拿“先和军”来当炮灰,“先和军”的将士也不是傻子,他们每次攻打共军游击队时都会远远的放空枪,意思是说:我们来了,你们快跑。日军用这种方法并没有剿灭多少游击队。可见“先和军”的将士们个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合适机会就会脱离日本魔掌。不过“先和军”这一做法也为方先觉将军被诬“通共”埋下了伏笔。方先觉将军的性格优点:方先觉将军品德优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况:忠、孝、仁、义忠:方先觉将军是受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熏陶的,这也是他在国立中央大学未读完的情况下,毅然报考黄埔军校的原因。专攻军事,从身革命,也是为了救国救民嘛。黄埔军校毕业后任排长期间,为了引开敌人,在所在的连队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毅然没有放弃革命,仍然千里迢迢的找到部队。可见他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在衡阳失守,被日军“劫持”期间,经住了日军的威逼利诱,始终没有真正的投降。孝:虽然方先觉少年时没有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毅然从事革命。但是所说父子关系除了这点分歧外,其实方先觉对父母是爱戴有加的。在家乡一带是出了名的孝子,正是因为日军得知这一点,才劫持其父母对方先觉将军相威胁。在方父犯思乡病时,毅然不顾掉乌纱帽的危险,上书蒋介石让其父母想办法回大陆探亲。仁:1947年,方先觉将军在驻守徐州时为家乡所在学校江苏省萧县第四高等小学(今安徽宿州褚兰中学)捐资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并成立了徐州正德中学学褚兰分校,使其家乡有了象样的中等学校。此举也是方先觉将军尊师重教的表现。义:国共内战,国民党节节败退。国民党残余部队纷纷逃往台湾。也有部份逃难的国军残部及家属滞留在港澳一带的也有。当时台湾官方规定没有在台的直系亲属担保,都不能过渡到台湾。好多萧县籍国军残部因在台湾没有人来做担保,在港澳过着下流社会的生活。当时在台的萧县同乡比较多,可愿意做担保的人却没有。方先觉将军得知这一情况毅然做出决定:凡属蕭縣同鄉無人作保者,一律代為作保。可见其义字一面。方先觉将军的性格缺点:1、 性格暴躁,有官僚主义方先觉将军在返乡时,那个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的前妻叫他夫君时,他却勃然大怒,甚至要开枪对其杀,可见其性格比较暴躁,不顾后果之弱点。还有,每次归乡带回大量鲜肉活鱼,不过此时凡接触过方先觉将军的人都说他出手阔绰,对乡邻乡亲特别热情,也可见其豪爽一面。2、 英雄难过美人关因笔者祖父是方先觉将军的警卫员,除了担任保护将军正常警卫任务外,还要搞些后勤工作。笔者祖父回忆说当时方先觉将军在随行的军营中有几个小老婆。不过方先觉将军本人还是很惧内的,当他的结发妻子周女人来到军营探望时,他就会命令警卫人员把营中几个 小老婆藏起来或者转移。可见方先觉将军本人还是怕老婆的。这么多的老婆我当时是不理解的,不过后来翻些书看看,那个时代三妻四妾是正常的。这也难怪了方先觉将军。3、 革命信念不够坚定只所以说方先觉将军革命信念不够坚定,主要体现在衡阳保卫战上。等后来的援军赶到时,衡阳已经失守。如果方先觉将军能再坚守一天,或者援军早到达一天,也许此次衡阳保卫战也就要重写历史了。事后连日军将领也感叹:好险!如果方先觉将军再顽抗一天,那么,约克敦大捷将在中国上演。日军也会被国共反包围。4、 只会打仗不会做官内战后,国民党节节败退,最后蒋介石带领残部退到台湾。据笔者祖父回忆,当时他跟随方先觉来到青岛海边,看着茫茫大海他哭了。方先觉将军也说,去留自便。笔者祖父毅然把头盔、国民党服装及佩枪扔到海里。几个留恋家乡的人一起扮成百姓回到了家乡。而方先觉将军带了老婆孩子及自己的父母坐船去了台湾。90年代,台海关系有所缓和。方先觉的儿子回到大陆老家探亲。此时方先觉将军已过逝多年。当时方先觉将军儿子联系到徐州民政部门,孰不知道世事变迁,此时的萧县已划归安徽管辖,而方先觉将军所在家乡方家寨已不再属于萧县,而属于安徽的宿县。出于方先觉将军后人个人安全考虑,徐州警方还是派人护送方先觉将军的儿子到了家乡祭祖。当时笔者祖父仍然健在,并与方先觉将军的儿子畅谈。方先觉将军生在大陆,在到台湾之前只是一个小毛孩,不过笔者祖父担任警卫并照顾他们几个小孩子,他还有点印象。此次他也道出方先觉将军在台湾的一些事情,他说方先觉将军因其衡阳投敌的事被屡次抨击,政治前途受到打压,后来听说当了和尚。当父老乡亲问他,方先觉将军在台湾想不想故乡时,方先觉的儿子黯然伤神,他说父母晚年,经常一人独自手持手杖,站在海边凝望大陆,其思乡之情可想而知。方先觉将军儿子此时还透露一件事情:他的祖父祖母因习惯不了台湾的水土,经常抱怨方先觉将军不该把他带到台湾来。甚至有一次,方他的祖父对方先觉说:儿啊!你难道忍心让我这把老骨头死了也进不了方家的祖坟吗?方先觉将军一听,也是。那个时代不能把先辈安放在自己的祖坟一起,是最大的不孝。父亲的一番话提醒了方先觉将军,他提议能不能和大陆谈判,允许部分年迈的亲人回大陆探亲。而此时正值台海关系最敏锐时刻,当时蒋介石大怒:以后不准再谈这个话题,你方先觉也不例外。方先觉将军到台湾后曾任澎湖防卫副司令官、第一军团副司令官等职,可见蒋介石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因为蒋介石疑心较重,这个时候方先觉又提出让父母返回大陆,再加上衡阳失守一事中有“通共”嫌疑,新账加上旧账,方先觉将军在蒋介石眼里已是不那么信任了。这也造成他后来在官场上渐渐走下坡路的原因。风水之说,方先觉将军与老汪湖的龙脉方先觉将军的家乡出了这么叱咤风云的人物,当然也就是成了乡邻乡亲议论的话题。当然各种传闻是少不了的。其中传闻的一条是方先觉将军与老汪湖的龙脉。提起方先觉将军的老家当然少不了老汪湖,因为方先觉将军的家乡评方家寨本边是子贡山,村南面就是在老汪湖。笔者对风水一说一直也不相信,不过老汪湖一带确实是自古以后这里就是名人辈出,如古代的孔子的弟子子贡、子张都在老汪湖一带生活过,至少这里仍有以两人命名的山峰分别叫子贡山、子张山,其中子贡山有子贡在这里晒书的石台,曰晒书台,至今犹存。老汪湖畔近代的名人有方先觉将军、世界级书法家李百忍,而李百忍也以老汪湖人自居。至于其它不甚出名的文人武士更是数不胜数。老汪湖,其实并不是一个湖泊。 在汉语词典里,“湖”的词条里不知有没有田野的意思(请帮我查一下词典)。 那么为什么叫湖呢?原来这里一到汛期,就是一个泄洪的蓄水湖,干旱季节就是一片低洼的湖地。碰到年头好了还好,碰到了发水的年头,老汪湖这一片的地,往往是颗粒无收。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嘱水”,勤劳的老汪湖人把老汪湖筑了一圈牢固的大堤,在干旱的秋冬季节还是能在湖地里收些庄稼的。要是碰到了汛期也就没了办法,农民呀,就是靠天吃饭。据说老汪湖有条龙盘踞在湖里,民国某年,这里大旱,湖水已经干涸,偌大的一个湖,也只剩下湖南部中央巴掌大的一泓泥水。这条龙自然是逐水而走,它要爬行到湖南部去汲水。
不料湖中间由于连年干旱已经过往的农民踏出一条路来,正要这条龙要到湖南部汲水时,一辆拖车过来(旧时一种木制的交通工具,前面用牛黄或马来牵引,我小时经常见过这种工具),该辆拖车把这条龙碾住,此时这条龙疼痛难忍,马上掉转方向,甩头向北爬去。而此时刚好一头钻入了方家祖坟所在位置的北大堤。此情此景,被一个熟谙风水的采药郎中看到,他打听到这里是方家祖坟后,马上进入方家村,他对方家人说:你们方家将来必出贵人。方先觉将军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他却并不在意,方家世世代代为农,方家的祖坟从来没有冒过烟。一无背景二无后台,哪里能出什么贵人来。熟不知就是这个平时沉默寡言,不被寄予厚望的方先觉成为了方家光宗耀祖的人物。有时不得不信风水这个东东,这个风水先生说过之后。方家唯一在读书的方先觉一路上平步青云,成为了一代名将。方先觉将军在抗战结束后,曾被圈入了内战,因此方先觉也成了共军的通辑战犯。方先觉将军携眷逃往台湾后,方家风水继续保佑他。到台湾后曾任澎湖防卫副司令官、第一军团副司令官等军职。至于后来为什么方先觉将军会在政治生涯中一落千丈。从风水上看,解放后,方先觉的祖坟也没有人在意。不过后来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因为方先觉将军是共军的反而人物,其方家祖坟遭到严重破坏,不光方家祖坟被挖得到都是,而且好多方先觉将军的旁系亲属也遭到批斗。笔者祖父自然难免。呵呵。那个年代,人妖颠倒。也难怪。方家祖坟被红卫兵给破掘了,也许是心灵感应,此时方先觉父母,更是思乡心切,此时的方父已是垂暮之年,深知来日不多了,落叶归根也是人之常情。方父的唠叨多了,方先觉将军也是个孝子啊,他就直书蒋介石,请求允许其父母返回大陆。在那个节骨眼上蒋介石哪里肯。新账加旧账一起算吧。马上把方先觉将军拿了下来。而此时红卫兵运动大掘国军反而人物的祖坟和方先觉将军政坛失意的时间相当吻合。是某种巧合亦或是真的有风水一主产,笔者也说不上来。至此方家官气已消失怡尽,方先觉将军的子女众多,但没有一个是当兵的或者当官的,大多是些老师,搞些科研或者做些生意。如有不尽之处,请联系QQ:,电子邮件: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把知道的方先觉将军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62524 工分:18
左箭头-小图标
已尽力,心无愧。那些诽谤方将军的东西,估计立马投敌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62524 工分:18
左箭头-小图标
已尽力,心无愧。那些诽谤方将军的东西,估计立马投敌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68519 工分:1
左箭头-小图标
暂写以上梗概。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315 工分:2657
左箭头-小图标
这里提到的故事都是网上常见的,“你爷爷”传授给你的好像只有大老婆小老婆之类的“内幕”,麻烦再问问你爷爷衡阳战斗的细节贴上来。另外问一句:你爷爷怎么离开的先和军?是否去了台湾?这都是很好的题材,请贴上来分享。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77488 工分:6976
左箭头-小图标
谢谢大家支持,本文系作者原创。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6648 工分:175
左箭头-小图标
关于方先觉将军,本人在看抗战战史的时候看到过,也很佩服他,在国军将领里他是让我佩服的少有的几个人!我个人认为方将军的做法对得起家乡父老,对得起死去的"泰山军"的将士.有些西欧小国不现在还有所谓的"沦陷战略"吗?在希望以破灭之时,难道非要将所有人都拼光了才算是对的3起国人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4583 工分:1069
左箭头-小图标
没有援兵,没有弹药,方先觉是一个悲剧将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66192 头衔:战时内阁政治部总裁 工分:567117
/ 排名:737
左箭头-小图标
请问这是楼主的原创文章吧,如果是,请标明.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9条记录]&分页:
&对我把知道的方先觉将军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编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