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咋了?不是号称最有逼格的国外听歌appp吗,我这还没等爱上你,

「网易云音乐是 App 设计的教程级作品」这个说法正确吗?
网上看了一些关于网易云音乐的文章,都是从战略,市场,使用层面进行一些分析,觉得都比较浅。怎样比较深入的从用户核心需求出发,交互设计方面的【剖析】这款产品???
网易云音乐 APP 的交互方面的回答可参考以下这些问题:也可以看看iPad版设计团队的总结文章:
相比国内主流的QQ音乐,酷狗,酷我来说,推荐的歌单没有那种广场舞的歌,也比较好听,而豆瓣FM推荐的歌单也挺好听的,不过不能搜索歌曲。不过我觉得网易云的整体外观真不好看。。
连没什么人用的wp版客户端都做得如此用心没有任何硬伤,真的很赞。
关于这个事情我有话讲,本来就是说,中国app自古到今一大抄,现在看来也八九不离十。我断言如果spotify如果能够成功进入中国,恐怕网易云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先从产品本身说起,你可能会问相对于其他的音乐播放app其优点在何处。我认为可以用简洁明快来形容。不过应该指出,这种明快很大意义是就是借鉴了spotify,我觉得我这么想应该没有问题。从界面上看有几个极为类似的特点。1.都是深沉黑色布局2.都是用专辑封面带图片的形式增加说明效果。3.都是热搜和历代专辑的搭配界面4.都有明快的右侧分类选栏其他细节上的不一一列举,因为大多数播放软件都会这么做。一个比较有创意的做法是播放界面,看上去确实能体现一些不同格调;但是这样的微创新是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从宣传上来说,网易使用的渠道大多还是其自家媒体和微博邮件,这点上感觉和易信的传播模式较为类似。但为何相比而言其影响力远大于易信呢?这是否已经在表明国内播放器市场并非成熟呢?即便早先的qq音乐和酷我酷狗多米似乎已经让市场饱和,但是用户真正的需求是否满足了?最重要的几点:免费的高品音乐足够的曲库容量生态的分享环境合理的品味推荐说来简单,这点前人还真是完全没有做到。观其本质可能困于财力,或者拘泥于盈利模式,但消费者不会原谅任何借口,现在我也是网易云的忠实用户,因为他能基本满足我对音乐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下面是一些细节:一,首页信息很克制。要知道选择太多和没有选择简直一样糟糕,相比于良莠不齐的酷我酷狗,网易云的首页信息突出了两个极大的优点,一:克制。推荐的内容不是很多,属于厂家本身的只有最上面的滚动条;而推荐数量也仅仅只有十二个,而且用尺寸更大的图标,增加亲切感。必要的内容都有:新歌,专题,推荐,热门,干净利落。二:友好,很多内容都是很注意客户的,相比于其他传统播放器来说,他为用户留下的私人空间更加宽阔也显得贴心,有每日更新的推荐曲目,也有分析类似的歌单推荐,一键收藏也是方便。二,突出社交属性尽管现在网易云不能理解为社交工具,但是社交属性的加入确实极大丰富了产品的生命力,【朋友】功能的加入使得关注好友的音乐变得明了许多。同时所有歌单的创建者也和朋友系统一定意义上捆绑,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如果觉得一个歌单不错,那么关注这个人就能随时得到推荐。先把关键的都说了,想到什么再补充。总而言之我还是认为spotify应该进入中国净化市场。
1 正版 呵呵2 交互 呵呵呵3 音乐 呵呵呵呵推荐kkbox spotify 咱就是逼格高 你来咬我啊
没有落网和虾米好
怎么说,够格。酷狗,天天之类滚粗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这得益于优质的用户产生的优质歌单。有极大的歌曲库。有非常不错的用户喜好算法和较为精确的歌曲推送。包月畅听。歌曲报错反应快。UI设计安卓,iOS区分小,页面排版上档次(刚出来没多少迭代那会儿觉得
那些是软文,你这个也是软文。
1.界面还算美观2.推荐的算法不错3.不知怎么就打造成略有逼格的音乐app了
在网易用户体验中心有一些关于网易云音乐设计的一些介绍,手机码的就先不贴网址了,大家可以搜索下。网易云音乐确实做的不错,不管是用户界面设计还是歌曲推荐,还有搜索,歌单列表都设计的非常人性化。现在各个版本基本上都出了,我在PC, mac和手机上都用它,虽然我不经常听歌,但是经常会习惯性的点开欣赏一下UI设计。
说什么UI好看我不认同,我认为一款优秀的应用首先应该贴合系统的设计语言,这一点不管是PC端(给我的第一感觉像是Mac上的应用,虽然我没用过Mac)还是移动端的安卓系统上的都没有做到。我认为网易云音乐最出彩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他准确的定位——我们只提供正版高音质的音乐。(我认为是个用户都喜欢这样忽悠人的方法)当你第一次安装上这款应用时,他就会贴心地提示你你手机里有哪些音乐不是所谓的hq,然后建议你升级,甚至在本地乐库里把每首音乐是否hq都标注出来,贴心第二点在于歌单这个概念。网易云音乐嘛,当然突出的是云这个词,歌单的存在恰到好处的将线上音乐按照不同人不同口味将合适的音乐推送给你。以后找歌再也不费心了!只需要喜欢几首音乐,然后就可以坐等推送。我认为这两点一个本地一个在线是网易云音乐最出彩的地方。即使是将这款应用放到版权意识高的国家,只需要将本地功能阉割,照样会成为一款优秀的线上音乐app
有调,有态度。
可能我这样回答有点太那个什么了…反正用着爽,不像其他某狗某扣,总是给我一些重复无用的信息。同样推荐我的也符合我的low逼品味。其实最重要的,他会尊重艺人,会在适当的时候将歌曲资源下架。
哦?教程级?闹啊,别逗了,我听个歌,听到一半,重新开始。这是几个意思?比douban fm 好点,douban fm 是听到一半,切下一首。别整天扯教科书、教程级好吗?先解决Android L 的兼容新再说什么设计。无任何利益相关。闹。
下载歌曲速度太慢是只有我一个人遇到么?相比起网易云音乐,虾米好用多了。
我想用歌曲手动排序,现在没有哦······
在使用一些外接音箱或者车载iPod接口播放的时候,在车载屏幕上会出现一些歌信息停留在上一首,或者播放进度条不走的情况,仅供参考
解决了在iPad mini Retina设备上的掉帧问题再讨论吧。
最起码图标不喜欢
来知乎,参与讨论任选一个APP说明,用户侧或商业侧均可,并给出改进建议。
自问自答——应该算一篇博文,但个人没博客,就以这种方式发到知乎上;想着这里达人也多,如果有人感兴趣看下,欢迎碰撞、拍砖~
如有叨扰到知友,深表歉意~ 因为经常用,出于个人兴趣(可能也有职业习惯的因素),也一直想总结下音乐类APP的体验点。正好待业中,空闲时间也较多。在网上搜了下,发现已有达人写了篇关于百度音乐的博文 (链接:,博主 @马之舟 好像也在知乎上),仔细读过,蛮受启发,也促使自己更想把零碎的想法总结成文字。 近两周,泡在图书馆和星巴克,看看书之余,也用百度音乐为例,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这篇体验心得——一些共性的方面,也涉及了其他的音乐APP。(以百度音乐iPhone客户端现有V 3.6.2版本做体验对象,后面提到“百度音乐”时,除特别说明,均默指此APP)
主要写了下用户角色、典型使用场景、产品体验改进点,最后也附上了优化手稿(另试着总结了下音乐产品商业模式);有些是之前在使用一些音乐类应用时的体会(随手记在Evernote中),这次一并整理到这里——难免成了长文。先纪念下这段时间按来按去的音乐类APP(手机空间吃不消,大部分得删了):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一、
先说两点粗浅的理解: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
你在音乐中寻求感情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让你情绪中或喜悦、或欣慰、或沮丧、或悲伤的因子达到最大值,并得以找到出口,完成疏导和表达。疏导有助于你对自己的调节,表达则让外界更了解你,形成社交。
我们与音乐的接口?
用耳听,用眼看,用口唱。耳听:最基本和普遍的需求,在移动环境中也最易得到满足。目前大多数的音乐类APP(国外的音乐服务大多用不了,撇去不谈;国内的如百度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设计,也主要是针对这一点;眼看(当然也必须以听为基础):影视配乐,MV等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画与声的融合让音乐更具象,加快被接受的过程(相应的,也要求我们消耗更多的资源来接入)。这类的APP代表有音悦台,爱奇艺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也加了MV内容);口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和便捷的表达。这类的APP代表当属前段时间很火的“唱吧”;另外,还有一些仿真乐器类APP,需要动用你的手指来“弹奏”。这里针对百度音乐iOS手机客户端来展开,所以主要集中在“听”上。=================================================================
百度音乐定位的目标用户群估计很广泛,所有用iPhone、有听乐习惯的人,都是应该争取的,这也决定了百度音乐不可能走豆瓣FM那种“酷”的路线。年龄层上,iPhone用户跨度较大,大致分布在18-55岁(个人估计,没有数据支撑)。再加上习惯用手机听音乐的条件限定,推测目前18-35岁应是较活跃群体——本人26岁,算正处在活跃用户群的平均年龄。=================================================================
用户角色及情景剧本
用户角色:就以本人为例(会尽量剔除我的一些特殊行为): 87年生,2012年小硕毕业;广东电信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心工作一年,已离职;2011年暑假在腾讯CDC做过用研实习;手机用的iPhone 4S;碰到有趣的应用会安装试玩,如果觉得不太好,会删掉;因未越狱,对iOS的安全机制还是放心的,不会担心有APP吸流量或恶意扣费,所以我删应用是出于避免视觉空间的干扰,和节约存储空间的考虑(估计有些用户,即使未越狱,也会很关注流量资费安全)。以前上班时,住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在越秀区;坐地铁或公交上下班,单程大概1小时(没有选择坐班车);8:30上班(和互联网企业不同,运营商是早上班早下班),闹钟定在6:39,一般再赖床几分钟,6:50之前起来。
情景剧本 A.
上班途中,使用场景:步行+公交起床洗漱完后,随手挂上耳机,打开音乐APP,选首已存的歌,出门往公交站走。7,8分钟后,到了公交站。因为是始发站,一般5分钟内就能等到来车,而且有座。今天也不例外,上车落座后,打开电子杂志,看了4,5分钟,考虑到阅读效率和手机电量,关掉了音乐APP,继续看电子杂志,之后刷下微博。早上精神本就不大好,这么半个多小时过后,感觉有些头晕,眼睛也疲劳了,再加上路程已过半,离公司已不远了,于是退出阅读,再次打开音乐APP,选了首柔和的轻音乐,闭目养神,放松自己,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8:15左右到达公司,15分钟用过早餐后,一天的工作开始。(个人感觉:早上,在拥挤和有些颠簸的公交里,即使有座位,边听歌边阅读也易让人变得混沌;若融入太强情绪的歌曲,某种程度上还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一天工作的状态。所以,在早上,我会选听偏柔和的歌曲,听歌时间上也较短,并尽量避免同时操作其他应用。倘若下午下班坐公交,此时一天的工作已结束,心理上相对放松,就没那么多顾忌,一般会边听边玩其他应用——IM/SNS/阅读/游戏都可能涉及,听爽玩爽为先。)B.
工作中,使用场景:公司办公室内公司工作时间是不提倡听音乐的——如果你工作处理完了,想听小会儿提提神,当然也没问题。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心,在整个处于转型期的电信集团,氛围是属于蛮开放的一路。午休时间是12:30—下午2:00(包括吃饭)。吃完饭和同事一起坐会儿,聊聊天后,1:15回到办公桌。还有时间,可以休闲会儿,于是用PC上上网,同时打开百度新首页上的“百度随心听”,找个台开始播,也省去了选歌的纠结。一边惬意地上着网,一边听着歌,碰到好听的,点“红心”收藏。休闲的时光真是快,一转眼将近半小时就过去了。赶紧打住,午休15—20分钟,接着开始下午的工作。C.
下班途中,使用场景:步行+地铁上班早,下班也早。下午5:30就下班了,加班情况基本不多,如果你有坐班车,一般到点儿了就可以走。因为没坐班车,我呆到6:30,感觉饿了,下楼找个快餐店搞定晚饭,然后回住的小区。这时公交人多、车堵,果断步行去地铁站。步行途中是蛮惬意的,不单是工作完成后的轻松,还因为可以动动筋骨,当然,戴上耳机享受下音乐那也是必须的——中午听的那首歌蛮不错,想再听听。点到“百度音乐”,发现收藏里没有——哦对了,中午是用“百度随心听”收藏的,于是点到首页的“电台”,找到红心电台,提示我要消耗流量(“百度音乐”APP里的电台无法离线收听之前已缓存的歌曲,而单独的“百度随心听”APP是可以选择“收听离线红心”的),但那首歌着实不错诶,没事儿,这个月流量还多,于是继续播放,可电台的气质是无播放列表,只能单向操作,连着切了几首已经听得有些发腻的旋律后,终于遇到了中午收藏的那首歌。幸福地听完一遍后还没过瘾,正想再听,电台又自动切到下一首歌,还没法返回。无奈,退出电台,回到本地音乐,选了首喜欢又有些新鲜感的歌听着。将近20分钟后,到了地铁站。坐地铁咱是不指望有座位的了,站着呗,人够多够挤,想看看电子杂志或刷刷微博也比较困难,音乐不关,一路继续听。D.
回到住处,使用场景:某小区室内晚上8:15回到住的房间,先舒服地躺在床上伸个懒腰。室友还没回,再次调出百度音乐,拔掉耳机,打开公放,让旋律环绕。抽出一本最近看的书,闻着墨香,听着音乐,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1个章节后,倦意又慢慢袭来。于是合了书,拿起手机躺床上玩。Q群里大家正讨论前两天“我是歌手”的林志炫,说那“烟花易冷”唱得老赞了。白天上网时也曾注意到有这么个节目,看来挺火的。室内有WiFi,按捺不住好奇心,打开手机百度视频,首页上正好就有推荐,点击观看林志炫演唱的这段视频,第一遍就被小小地惊艳到,之后又看了两遍,愈发喜欢,随即“赞”了一下这个视频。同时感慨:以前只听过他的口水歌“单身情歌”,再有就剩“蒙娜丽莎的微笑”,现在才发现志炫童鞋是被这两首歌坑了啊有木有?好奇心又起,打开百度搜索APP,在百科下查了查志炫童鞋的辉煌履历,对他的敬仰更甚,已有粉丝倾向。对偶像的猎奇继续,打开手机微博搜到志炫童鞋的主页,发现好多粉丝早在围观和祝福,很多早期的忠实粉正大力推荐他的其他歌,于是再次切到百度音乐,搜索“林志炫”,先下载刚听的“烟花易冷”,然后继续翻他的热门单曲和专辑,结合百科上的介绍和微博上粉丝的推荐试听了几首,觉得不错的都下载下来,欣喜最近又有好歌听了。趁着下载间隙,索性打开电脑,用百度指数和微博指数搜了搜“林志炫”,最近那人气,呼呼往上窜,心中不禁也为偶像感到高兴。未几,室友回来,听到我在放的歌,笑道:“哈,大家都听这歌啊,林志炫,这逆生长,又逢第二春~”。说完跟着曲子哼了起来。——平时我俩儿都比较注意,晚上电脑或手机一般较少放外音,以免影响到另一人的休息或工作学习,今天不同了,以这首歌为引子,吹水了好一阵子才罢休。睡前,躺床上又用百度音乐反复听了刚下载的几首歌,想到“烟花易冷”这首现在已火,估计很多好友的网络信息流上已有,为了不给好友Timeline增加重复内容,也为了凸显自己的格调,选了首志炫童鞋还不太流行但感觉也蛮好听的歌,加上几句略显文艺的评论,果断分享到SNS——一条小具逼格的UGC就此诞生了,于是满意地放下手机,睡觉。故事到这里讲完了。回头再来看看:
操作场景分析: A.
室外嘈杂的移动环境中:如公交、地铁上,或室外步行时,倾向于选择播放已知的本地歌曲,比较在意流量和电池容量。听音乐作为一种打发无聊(如下班途中站在地铁里,不便做其他事情)、放松心情(如上班途中,坐公交上听音乐闭目养神)的途径。习惯听歌时随手锁屏,利用物理键调节音量。(关于线控,一般用户可能不知道、或不太会、或不习惯用,更可能会解开屏幕后直接在APP上操作切歌、暂停、调节音量等——音量调节可能还是用物理键的多;而且很多时候,摸摸手机已成为打发无聊和消除尴尬的下意识行为模式。但一旦用户成长,了解并学会了使用线控后,用的意愿应该会很强)。这种环境下,主要是听熟悉的歌曲,能有心情去探索未知歌曲的情况较少。B.
工作室内环境中在公司时,听音乐可以舒缓压力、调节心情,提高工作和休息效率。为了不影响工作状态,要求播放器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电台”会是较好的选择。个人感觉,如果听太熟的歌,就像接收一些物理符号序列,会让人变得机械;如果听最近很喜欢听的歌(新鲜感还保持得很好),则易让人陷入歌中的情绪,进而影响工作。因此,在工作中“与歌曲情绪保持必要的距离”就显得有必要。从这点来讲,听“电台”,尤其是曲风清新柔和的频道,也是比较适合的。(这段是个人粗见,存疑。也排除了那些本身就要求激发自身情绪的工作,如艺术创作、职业游戏对战等)。C.
家庭室内环境中在家里时,状态一般比较放松,时间上也充裕,这时,听,要求听得爽,操作复杂性的可容忍度较高;探索新歌的意愿增强;一旦找到了喜欢的,与大家去分享这份喜悦的意愿也会大大增加。在线搜索、试听、下载,甚至于分享、评论等社交功能的使用机率都会大幅提高。
操作习惯总结: 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倾向于听熟悉的曲子+懒得操作+担心流量(守旧、懒惰和畏惧心理——这里作为中性词),我们常会从本地歌曲中选择几首最近喜欢听的来反复播放(对歌曲的喜欢是有时效性的,个人感觉,一个“最近播放”的列表还是需要的),也会直接将本地歌曲顺序播放或随机播放。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环境的限制,我们会主动选择接收软件的推荐:如上面角色剧本中,工作时选择听电台。在充裕的时间,放松的心理状态和满意的网络条件下,经某一或某些导火索的引爆,我们会选择主动去探索音乐,进行深度操作。如上面角色剧本中,晚上下班后呆在房间里时,经QQ好友的推荐、包括白天网络媒体覆盖所留下的印象,以及借助视频这种丰富表现形式的吸引力,我观看并迅速喜欢上了“烟花易冷”这首歌,并主动去百度音乐进行搜索下载,之后通过百科、微博、指数等如愿以偿地八卦到了歌手信息,随即进行了其他相关歌曲的下载,再然后,与室友以这首歌为切入点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愉快聊天——这有益于我现实生活社交关系的保持与发展,并最终促使对分享内容比较“挑”的我,主动完成了一次线上音乐的分享。整个过程中,“SNS好友的推荐”、视频“华丽展现形式”的先声夺人、百科和微博这种标准知识媒体或社交媒体上“专业信息的获取”,包括一次好友间的线下对话(这个对话也是由线上话题引起的),综合起来引导我最终完成了“搜索--下载--讨论(互动)--分享”这样一个对用户来说很麻烦,对产品发展(或者说“对互联网公司”)又非常有益的高级流程。(目前的百度音乐还不支持用户间的讨论/互动)当然,如果你“手机里已存的歌实在听厌了,而且你还想继续听”,想必也是会去找新歌的。================================================================= 四、
百度音乐iPhone手机客户端体验(优化设计稿请直接翻到最后的“附2”):
“在线音乐” 4.1.1
搜索现在是移动和社交流行的时代,但搜索仍是重要一环,对百度来说,更应细致做好搜索体验,这也是展现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比较容易达到的途径。4.1.1.1
语音搜索视觉上,“百度音乐”将语音搜索的小图标与搜索框分开(语音搜索图标排在搜索框的后面),造成了画面的割裂。(见下图淡绿色高亮区)建议将语音搜索的icon移到搜索框”内”右端,这也与“百度搜索”APP的设计相统一。经测,语音搜索目前还不支持英文搜索,如对着麦喊“My heart will go
on”,搜索结果给出“买哈涂料高工”- -! QQ手机音乐APP是能准确识别的,所以这里基本可断定本人的发音是没问题的。另外,一旦点击“百度音乐”APP首页上的搜索框后,即激活了文本搜索,而在当前界面无法直接转换到“语音搜索”,需要点击“取消”返回后才能重新进行语音搜索。
——语音搜索应无处不在。长远看,理应鼓励用户使用语音搜索。(用户操作上,更方便;技术上,更多的用户语音请求数据有利于语音搜索的优化;另外,还能耗用户一点点儿流量的说- -!)即便目前的技术不能达到精确理解用户的水准,室外的网络状态和嘈杂环境有时也会影响到搜索体验,但个人认为,它仍应和搜索框同时出现。建议仍和“百度移动搜索”APP的设计保持统一(如下图),即在点击搜索框、进入输入搜索关键词页面后,也能通过键盘顶端的语音按钮一键转换到语音输入。4.1.1.2
搜索历史目前只提供“一键删除所有搜索历史”。但在手机上,改为“逐条删除”可能更合理:在手机输入时,较易出现用户输入出错(软键输入易错,语音输入也易出现理解偏差)后未察觉,而习惯性去点击“搜索”,导致这个错误的搜索关键词成了有效的搜索历史记录,而且还位于搜索历史建议词的首位(顶部),若仅提供“一键删除所有”,在它之后的有用搜索历史也不得不被删除,这明显不符合用户的期望。手机屏小,用户愿意保留的历史记录肯定也不多(经测,百度音乐APP最多保留9条历史搜索记录;而百度搜索APP最多保留10条;为什么要相差1个?)。若有全部删除的需求,一条条删也不麻烦。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对普通用户来说,逐条检查自己的搜索记录还能提供一种回忆的情结,逐条删除也能体会到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快感(就像划去TodoList上的一条条记录一样)。另外,在滑动屏幕查看历史搜索记录时,软键盘未折叠,导致每屏只能显示3条历史记录,留给用户滑屏的空间也很小,操作上较别扭——百度移动搜索APP在滑屏查看历史记录时,会自动折叠键盘。百度音乐-搜索历史百度搜索-搜索历史百度搜索-搜索历史4.1.1.3
其他(关于搜索)a)
融合网页搜索百度音乐APP内搜索集成了“网页”搜索,挺好——就像上面角色剧本中描写的一样,在试听了林志炫的几首歌后,我对歌手本身产生了兴趣,因此如能在APP内就完成非音乐资源的信息搜索是蛮好的体验——当然也包括音乐内容库中没有用户搜索的资源时,通过网页搜索来获取。b)
搜索结果能否按照“歌曲”、“专辑”、“艺术家”、“歌单”等进行标签分类。c)
是否需要加上“本地歌曲搜索”的功能?4.1.2
关于首页的“6个分类按钮”:先上图:4.1.2.1
关于电台这里的“电台”是把“百度随心听”APP合到“百度音乐”APP中。但“电台”是一种相对“有个性”的存在:不提供播放模式(单曲循环等)的选择、没有播放歌单、只能顺序前播,以极简的功能和界面“强迫”用户去习惯少操作软件,避免频繁的操作打断对音乐的聆听,将选歌的纠结留给电台算法,引导用户去放松心情、真正享受到音乐中,强调随性的态度,也因而能在用户邂逅好音乐时,放大那种惊喜,使用户发出“你真懂我”的感叹~(参考前面“情景剧本B“中提到的使用PC电台的场景)好的电台(如豆瓣FM),能培养出一些忠实的粉丝;而以百度在行业里的角色,“百度音乐”这个品牌应该是希望囊括越多的用户越好(见“二、用户群”);另外,在iPhone逐渐变为街机、大众听乐习惯还在引导培养的情况下,个人感觉,对相对“个性“的经典”电台“做一些改变再融到百度音乐里可能会好些。百度音乐现在对电台的处理是:直接把电台(或者说“百度随心听”)“链接“到“百度音乐”里(做了一些视觉上的改动,但产品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点击“电台“后必须先选台才能播放(而不是直接进入播放界面)——从用户来说,选择听电台需要的就是一种随性简单的态度,每多一步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厌烦。
另外,存在两个比较别扭的地方:电台和普通播放模式用了两套不同的播放界面,同时,“红心电台”和“百度音乐”里“我收藏的单曲”不能合并,也就存在两个“红心歌曲”目录(见前面“情景剧本--&场景C“)。——估计这是在时间上有些仓促的情况下推出的版本。改进建议:方案一:1.
将“电台“中的“私人频道“剥离出来代替现在的”电台“(假设称为“私人电台”,播放操作仍延续经典电台模式)。并将原电台各频道曲目改为百度音乐的分类曲库。2.
在百度音乐的播放器界面(指“非电台”的那个播放器)加一个“扔进垃圾箱”的功能icon,并将“上一首“、”播放模式”和“歌单(当前播放列表)“做”灰显“(以表示这3个功能在”私人电台“模式下无法使用),以此构成”私人电台“的播放界面。(参考了一些目前主流的播放器,自己设计了一款播放界面,以求在满足大众听歌需求下,尽量保持界面简洁、有趣,并统一两种产品性格——”电台“和”普通音乐播放“下的界面,后面有手绘图)3.
打通原电台(“百度随心听”)和百度音乐APP,实现“红心电台”和“我收藏的单曲”两个“红心歌单”的同步。这么做的理由:提供且仅提供“私人电台“(即原来的”私人频道“)以满足那部分确实喜欢电台的用户(其实这个”私人电台“就相当于”猜你喜欢“),同时将”私人电台“提高了层级,直接放在原来首页”电台“的位置,用户进入首页,点击”私人电台“后,就能马上进入播放器界面听歌,而不像原来,需要经过两次点击”电台-&私人频道(有的用户还要再纠结下选哪个频道)“,才能开始听歌。原电台其他的各频道歌曲改为各分类标签曲库,以迎合大部分仍旧习惯传统音乐播放模式(能进行“返回上一首“、能看到当前播放的歌单/列表/专辑 等)的用户。(如用户将某一分类标签下的歌单随机播放,其实也可达到和听某一电台频道相似的效果)。打通原电台的“红心“和原百度音乐“我收藏的单曲”,能方便用户将喜欢的歌曲随时放在唯一的“红心歌单“下。方案二:仍保留原电台的全部频道,但点击“电台“后直接进入播放器页面播放(默认选择”私人电台“,可在播放界面调台),”播放界面风格的统一“和”打通两个红心歌单“同”方案一“。另外,允许进行”上一首“的操作。4.1.2.2
关于“6个分类按钮”的排序个人认为,用户对各推荐的接受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好友推荐&偶像推荐&猜你喜欢(私人电台)&编辑(或专业DJ、热门用户)推荐&榜单推荐。百度将“榜单”排在首位,推测是为突出其在搜索上的优势。但在社交方面有些太低调了——“网易云音乐”、“多米”等突出在线歌单、强调关注、评论、分享等流行社交操作;百度音乐目前的社交功能暂限于将站内内容分享出去,还不鼓励线上UGC的生产和用户间的互动。建议将“新碟上架”和“新歌速递”的内容合并在同一目录标签下。综合商业端和用户端的考虑,个人认为排序上这样更合理些:1.
新声速递(由“新碟上架”和“新歌速递”合并)2.
私人电台(即原电台的“私人频道”)3.
精选专题4.
热“度”榜单(即原“榜单”)5.
我是歌手(即原“歌手”) 6.
更多(即由原电台其他频道重构成的标签分类乐库,包括后续可能扩充的内容。这里提供“更多”按钮,供用户自己定制喜欢的标签分类)(见最后附2:设计稿)题外:jing.fm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给予推荐,多乐电台通过输入场景给予推荐——这种通过向机器输入自己听乐需求并结合微博等社交网络分享的模式,感觉蛮新鲜的。本质上应该还是标签化、搜索化(提供可用的标签给你,节省思考和输入关键词的操作)。只是用户要向机器“汇报”自己此刻心情或所处场景以“发现”音乐,操作上要经常输入(虽然是按按钮,易于打字,还是比较麻烦),感觉不够人性化——“输入“心情的这个行为某种程度上就已经破坏了我现在的心情。当然,“心情”和“场景”肯定是影响听乐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机器能自动“识别”这些状态(将其考虑到推荐算法中,比如频繁切歌代表用户心情烦躁?时间在下午6点,并刚使用地图APP定位了一家体育馆,代表用户即将进入“运动”场景?),而不是要求我去“输入”,应该会是很棒的体验。
其他的不再赘述了。4.2
“我的音乐”4.2.1
关于本地已存音乐:虽然叫“本地音乐”,但实际上,个人理解,“本地”就是“本人”,她就是用户在音乐认知方面的“阿凡达”,即用户在“音乐认知”这一属性上的数字化“化身”,就像“本身”一样,她也会新陈代新,并随着时间不断成长。比方说,现在的你,和半年前的你,相貌、认知上,都会有差异,对于大多数人,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现在的你,和3年前的你,相貌和认知上的差异应该会比较明显。而同样,我现在的“本地音乐”,比如说有150多首,和半年前相比,大概增了20首新歌,删了10首旧歌,相对于150的基数而言,过去和现在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你半年前愿意留存在你手机上的歌曲大部分现在也都还躺在那里);但和3年前我手机里(记得那时在学校,用的还是功能机)的歌差别就比较大了。我愿意留存下来的歌曲,是随着我对音乐的认知逐渐变化的。在PC、功能手机时代,大家一般都是用PC下完歌后导到手机里,“本地”的概念耳熟能详;现在移动互联了,3G了,WiFi了,“云”了,很多人习惯直接用手机“下载/离线”或在线听,因此,“边听边存”、“WiFi下缓存”等等说法随之出来。(个人感觉,以后更强调“在线”、“离线”;“本地”、“下载”可能会成为历史概念)尤其在封闭的iOS系统中,还涉及到“iPod歌曲”的“同步”——又多了个概念。至少在刚接触时,作为本硕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我,也是花了些时间才弄明白“全部音乐”、“本地音乐”、“iPod歌曲”、“我喜欢的音乐”、“在线听歌”、“离线缓存”、“边听边存”、“下载歌曲”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真心请求各音乐软件尽量减少这些术语的出现,对于难理解的可否给出必要说明?用户不是逻辑人,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了解这些知识。
“QQ音乐”的设计一直比较喜欢,但在歌曲分类方面也弄得很复杂。4.2.2
关于“iPod歌曲”这个概念
在iOS 5之后iPhone自带音乐播放器就不叫“iPod”,而直接称作“Music/音乐”,那“iPod歌曲”也应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吧?我想会有很多用户并不太了解也不想去了解苹果的产品历史(尤其是现在iPhone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存在不少初次使用苹果产品的用户涌入),看到一个专业的英文词,他们难免会疑惑(iPhone用户对iTunes、App Store相对熟悉——毕竟学用iPhone时都会涉及到,但对iPod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尤其是现在iOS系统自带音乐播放器也不叫iPod的情况下)。同样还有“同步iPod”这个按钮——“同步iPod”?从哪里同步?要耗流量吗?建议如果“iPhone自带播放器中存的歌(也就是所谓的‘iPod歌曲’)“发生了变化,提供自动同步,并告知用户即可,不要求用户去手动更新。
理由:如果在iPhone自带播放器中删掉了某首歌,百度音乐中对应的歌曲名即使还存在,也无法播放了,所以不如自动同步,还避免了用户去点击这些空链接。4.2.3
关于“我收藏的单曲”(或者说“红心歌曲”、“我喜欢的歌曲”)其本质就是一个“网络歌单”,突出用户当前的喜好特征。建议明示这一块区域属于“我收藏的歌单”,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揣摩为什么收藏的歌单会紧挨着排在“我收藏的单曲”下面。此处有个BUG,对于同一网络歌单,可收藏多次(见下图,3个“夏日来临,清爽一夏”):4.2.4
关于“本地列表”和“查看百度云音乐”:先上图:4.2.4.1
“本地列表”在手机上创建“本地歌单”是用户会用的操作吗?现在PC端也已逐渐弃用“本地”歌单,强调“在线”的概念,手机作为用户的贴身管家,更应如此吧?——即使目前,由于流量和网速的限制,我们常选择听本地音乐,但如果仅能创建自己可见的本地歌单,而不是可与好友分享的在线歌单,对于操作成本较高的手机端,感觉比较“鸡肋”。建议:将“创建本地歌单”升级为“创建网络歌单“。(能往歌单中添加网络歌曲,可被分享。当然这也要求首先要建立好用户网络歌曲社交体系。)4.2.4.2
“查看百度云音乐”经测,这里的云音乐是指——收藏的网络歌单里所有的歌曲,都会存在百度云上。“云音乐”应成为标准概念,整个“百度音乐”本身就该融入云中。推测这里是作为一个短期宣传的吸引点。“网易云音乐”现在允许用户选择将本地歌曲和网络歌曲进行指纹匹配,尽可能将本地歌曲都转化为网易自家曲库里的网络歌曲,形成资源闭环和云同步4.3 歌曲列表的操作各歌曲列表页面下每首单曲的“更多”操作,设计上不好:从右边划出的按钮割裂了屏幕,又因为对不同来源的歌曲(如“本地歌曲”、“在线歌曲”,或者“来自百度曲库的歌曲“、”非百度曲库“的歌曲),可进行的操作不同,这就导致弹出的按钮菜单不统一(有的是两个按钮,有的是三个,有的提供”删除“,有的提供”下载“),容易让用户感到混乱和不知所措——为什么菜单总在变化?为什么这里没有”分享“按钮?建议采用由屏幕底部滑出包含操作按钮的模态对话框(屏幕下半部比上半部更易被手指触摸到),在给予更多展示空间的同时,提供统一的按钮菜单选择——不可用的操作予以灰显,同时告知用户不可用的原因。QQ音乐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如下图),只是没在对话框中指出正被操作的文件名,用户可能会担心是不是点邻近的“更多“按钮了?是针对我选的歌在操作吗?最好将对话框设置一定的透明度,并对被操作的歌曲项在色彩上做些强调,让用户更放心地操作。另外,这种设计也与iOS手机端在处理“删除确认“、”分享到…“等功能时相一致。再进一步,这种比较大的展示空间也能容纳以后可能逐渐扩展的VIP会员功能;对比展示免费功能和会员功能,能让“特权“得到体现,吸引用户付费。4.4.
1. 分享页面没有附上歌曲缩略图(见下图),而实际分享时,会连同图片一起分享。2. 从百度搜索APP的搜索结果中点击歌曲,或在手机微博中点击他人的歌曲分享链接时,都是打开WAP网页来播放的,若能检测和调用已安装的百度音乐APP播放更好。3. 加上一个“最近播放清单”,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对歌曲的喜爱都是有时效性的)4. 听歌识曲(最近常在星巴克泡着,已用QQ音乐的这个功能,收藏了好几首店内播放的歌曲。百度音乐安卓端也已有)5. 打通百度视频,加入MV资源6. 在线音乐歌单体系的建立7. 和运营商合作推出专项流量套餐8. 本地歌曲搜索9. 可否尝试在歌手页面加上此歌手百度贴吧和百科的入口?(也算形成一种差异化竞争)10. 视觉上偏稳重,主题采用“蓝”和“黑”的中色调,有高光效果,个人感觉这样显得有些旧(好吧,我喜欢扁平些的设计)。播放界面比较拥挤。=================================================================
附1:音乐产品商业模式总结广告:现有的广告模式都选择当用户点击“暂停”时予以展现,以保证在尽量不打断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抓住用户将注意力从“听”切到“看”的这宝贵一瞬:如豆瓣FM,百度音乐WEB端(PC屏幕大,百度音乐WEB端也有侧栏广告的展示)。MV在商业广告这方面应该更具优势;(另:国外的YouTube可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扫描出视频中包含的音乐来源,据此评估给到版权方的广告分成,同时也规避了版权问题)增值服务(VIP会员)增值服务强调用户特权:1.
更好的在线音乐服务:如音质提高、音效增强、云空间扩容;2.
寻求公司其他产品线的联合:如QQ音乐绿钻可设置QQ空间背景音乐,可获得音乐类相关游戏的经验加成,可在易迅优惠购买耳机、音响等(百度音乐如果弄个百度空间背景音乐设置估计用户不买账;PC上允许VIP用户在贴吧设置音乐签名——以Mini网页播放器展现?);3.
线下活动特权:演出/演唱会的信息通知、购票优惠;4.
音乐周边产品:如偶像歌手的主题T恤、海报、珍藏CD等;5.
比较“草根“但也“实用”的一种,借”音乐“之名,行两性社交之实:通过虚拟物品(花/钻石)的购买实现货币化。典型的有PC上的”YY音乐社区”,”多米DJ”;手机上的”唱吧”,”听我”等。用户在上面秀歌声(如“唱吧”)或者秀歌曲品味(如“多米DJ”)来吸引人关注,但大家更在意的或许是你的性别、照片、居住地、微信号/QQ号…(百度的“百度美拍”有类似气质,百度音乐是否尝试融入?)直接交易内容,即音乐电子商务。目前的各音乐人平台(豆瓣音乐人、微博音乐人,包括最近上线的虾米音乐人和百度音乐人),在为创作者提供推广和分发渠道的同时,也为数字时代愈发强调个性化需求的听众提供了发现好音乐的便捷平台。音乐人平台还处于积累创作者和用户的阶段,大部分都只提供试听,唯一提供有偿下载服务的是虾米音乐人,据说收入也全给到版权方。短期内网站估计还较难从歌曲买卖交易中直接分成,虾米音乐人目前是将下载作为VIP会员的一项特权功能。但这种“扁平化“(借用最近产品设计很流行的一个词)的音乐发布趋势貌似已定。另外,抛开直接产生买卖的销售不说,在线上音乐人平台得到的推广,也可以在线下转化为合作机会或收益(如让音乐人参加选秀节目、签约唱片公司、现场演出、商业代言等。)。或者直接为用户提供线下演出的线上订座购票(O2O,如腾讯的“QQ看演出”)。比较关键的还是在用户侧,培养用户习惯去主动找非口水歌+付费,估计是个较漫长的过程。最好在产品上,能让音乐人平台产生的内容通过当前网民主流听歌渠道(PC/WEB/手机各端的电台、音乐播放器等)得到智能推荐。游戏玩得不多,不赘述了。直接介入到内容生产:前面几种都有现成或即将成的例子,这个算是自己“瞎想”吧:一方面鼓励用户生产(UGC):“唱”这部分“唱吧”已经在做了——可不可以在“看的制作”上下功夫?允许用户对正版MV进行改编,或者,为还未出MV的歌曲制作MV,择选优质的放在百度视频专栏上供用户观看——视频加广告大家能接受吧?另一方面自己生产,视频网站可以自制电影,音乐网站可否自制选秀节目?内容和版权归属自己,录播/直播的渠道交给百度视频/PPS。(跑远了,赶紧拉回来~)最后再说点儿体会:现在,视频、游戏以更炫的体验侵占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包括我们的流行乐也处在选秀节目的轰炸下;音乐,可能也需要在一定的尺度内委曲求全,寻求与视频/游戏的融合共赢。
但愿意留下来、享受“听”的人还在,而且音乐作为一种更具想象空间、更健康可持续、更简单纯粹的放松方式,总会有让人重新记起她、需要她的时候。把“听”的体验做到极致,相信人们也会愿意为她付出更多(时间也好、金钱也罢)。================================================================= 附2:设计稿(图画得烂,求达人们忽略视觉。欢迎拍砖~)================================================================= 知乎传大图很流畅哇,赞~THE END
&b&这次为梁静茹的粉丝出口气!!!!!!吐槽一下手机QQ音乐!!!!&/b&&br&&br&&img src=&/b579dfb89ee7ed6b0df4e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11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b579dfb89ee7ed6b0df4e_r.jpg&&&br&&b&看到这个专辑封面,是不是震惊了?&/b&&br&&br&&br&&br&&b&那么,原图应该是怎样的?&/b&&br&&br&&img src=&/84af4a0b3f8a4d9e56d5c2e94bcc10ef_b.jpg& data-rawwidth=&439& data-rawheight=&5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9& data-original=&/84af4a0b3f8a4d9e56d5c2e94bcc10ef_r.jpg&&&br&&br&&b&那么,在QQ音乐中为什么情歌女王的照片就变得如此没有底线?&/b&&br&&br&&b&难道是腾讯的美工故意PS的?&/b&&br&&br&&b&当然不是,&/b&&br&&br&&b&问题出在设计上。&/b&&br&&br&&img src=&/91e4d00b2dcebffc288be7fc1d1111f4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91e4d00b2dcebffc288be7fc1d1111f4_r.jpg&&&br&&b&看明白了吗?&/b&&br&&br&&b&所以,在QQ音乐中,你还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图片&/b&&br&&br&&img src=&/b92bce5ebe6175f28afef5b6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11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b92bce5ebe6175f28afef5b6_r.jpg&&&br&&b&可怜的小萝莉…………&/b&&br&&br&&br&&b&=======强壮的分割线=====================================================&/b&&br&&br&&br&
谢谢支持,这种情况对于用户来说可能就是一笑而过,但对于一个设计团队来说,对产品中的这种细节问题必须严肃对待。&br&&br&&b&
下面,给一些知友答疑。&/b&&br&&br&&br&&b&&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彦彬& data-hash=&c9dc445a3f77& href=&///people/c9dc445a3f77& data-tip=&p$b$c9dc445a3f77&&@刘彦彬&/a& :“&/b&实际上是你用mx2的悲剧吧,底栏的存在导致计算高度错误又没有适配好”&br&&br&&b&看到这位知友是移动设备app设计师,看来对安卓设备还是不够了解。于是有了如下作品:&/b&&br&&br&&img src=&/67fba9f5f24eacdbed9889bfeef7d58a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10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67fba9f5f24eacdbed9889bfeef7d58a_r.jpg&&&b&《vivo君、红米君、原生君、索尼君、三星君、魅族君眼中的梁静茹》&/b&&br&&br&&br&&b&上图可以发现,手头上的几款安卓手机都出现了镜像的问题,这些手机屏幕都比较大,我个人的猜想是这个版本的QQ音乐UI最早出现在3:2屏幕的IOS设备上,后来适配到各种不同比例的安卓设备中就采用了镜像的方式来填充超出3:2的部分,这个猜想应该靠谱吧。&/b&&br&&br&&b&
再送上几张梁静茹。&/b&&br&&br&&img src=&/dfb63bb52e7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dfb63bb52e7_r.jpg&&&br&&img src=&/60cea27e1eee309e7fa05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60cea27e1eee309e7fa05_r.jpg&&&br&&img src=&/6fdd6e8dfc472bd31709d33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6fdd6e8dfc472bd31709d33_r.jpg&&&br&&img src=&/84ca1d7eabdf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1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
这次为梁静茹的粉丝出口气!!!!!!吐槽一下手机QQ音乐!!!!看到这个专辑封面,是不是震惊了?那么,原图应该是怎样的?那么,在QQ音乐中为什么情歌女王的照片就变得如此没有底线?难道是腾讯的美工故意PS的?当然不是,问题出在设计上。看明白了吗?…
我比较看重搜索功能。那就举个栗子,输入“林忆莲”,看看腾讯、百度、网易、虾米四个音乐app的搜索功能都是什么样的。&br&&img src=&/aa6a3f6bb3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br&上图是腾讯的&br&&br&&img src=&/9e177dbf49a688a9cefe4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上图是百度的。&br&&br&&img src=&/b4a1d7f98f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上图是网易的。&br&&br&&img src=&/bd58d054a85bdbdc6a8fe23aac51325c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3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上图是虾米的。&br&&br&我的感觉是:&br&1、搜索结果一定要根据歌手、歌曲、专辑等类别(甚至还可以包括标签)进行分类。从这点来看,腾讯和百度选择一锅乱炖,搜索结果还十分相像。而网易和虾米做得很不错,如果考虑到我这个普通用户眼中的“美观”,我更喜欢虾米的设计——网易的标签有点太朴实了啊。&br&2、搜索“林忆莲”后,虾米调皮地把“李宗盛”也作为搜索结果展示出来,很是可爱,彰显了一个音乐app应有的情怀和取向。
我比较看重搜索功能。那就举个栗子,输入“林忆莲”,看看腾讯、百度、网易、虾米四个音乐app的搜索功能都是什么样的。上图是腾讯的上图是百度的。上图是网易的。上图是虾米的。我的感觉是:1、搜索结果一定要根据歌手、歌曲、专辑等类别(甚至还可以包括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听歌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