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761111.comqame761.com

联系人:林经理
公司名称:
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
最近被加入的企业
名片夹还没有企业信息,赶紧查看企业联系方式加入吧!
『北京康拉德科技有限公司』的联系方式为,010-,联系人:林经理
品牌:中任型号: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作用和用途:闸阀驱动方式:电磁阀阀体材质:衬塑料阀门结构特征:截门形开关方向:角行程连接形式:法兰压力环境类型:真空阀PN
以上是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的详细介绍,包括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的价格、型号、图片、厂家等信息!
Sommer GHK64150-01 工件夹具B&R X67BC6321 总线模块KEB NMS50 FA 125MM 法兰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Rose+Krieger 5.03E+11 输送机用导轨...
商机库包括所有采购、招标信息的汇总
与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相关的产品信息
BEMERS 011.159.050 油压传动阀附件产品相关搜索
最新阀门产品
按排行字母分类:
*联系电话:
*短信验证:
允许同品类其他优质供应商联系我&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aeade2f40c6e68e429b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aeade2f40c6e68e429b7_r.jpg&&&/figure&西路军的战史,是我军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幕。两万多红军健儿辗转甘陇,最终血洒河西走廊,诚可哀也。但是西路军的战史,也是我军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官方写史口径里,没有划分出西路军三个“大脑”——毛张周代表的中央、朱德张国焘代表的红军总部、徐(向前)陈(昌浩)代表的西路军自己——的责任(至于为什么没划分清楚,就不得而知了),只能把这段历史写成浆糊。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关于西路军的谣言甚嚣尘上,所谓的“中央朝令夕改”和“毛为了削弱张国焘力量故意坑死西路军”,即其大端。&br&&b&任何一种对历史的曲解,都是对亲历者和牺牲者的不尊重。&/b&&br&&b&(本文引用的原始材料转引自双石的《西路军文献汇辑》,特此鸣谢)&/b&&br&&h2&1.四方面军的动向:“偷渡黄河”?&br&&/h2&&br&宁夏战役计划,指挥上是由朱、张、彭(德怀)三人负责的。这是问题的背景。&br&,毛致彭电中指出,“三十军迅速渡河控制西岸,&b&&u&九军拟以暂不渡河为宜&/u&&/b&”。&br&10.25,徐陈致电朱张并各军(注意这点),称“&u&&b&九军决今夜跟进渡河&/b&&/u&,九十一师一个团今下午即接五军防,九十三师两团位×后,作预备队,节节制敌。”&br&同日,毛周致电朱张、彭,追认九军渡河的事实,并指出“在南敌确实受严重打击后,第九军从中宁渡河”。&br&10.26,徐陈致电朱张、彭,称“决&u&&b&以三十、三十一、九三个军迅速渡河&/b&&/u&,以一个军向兰州大力压迫,两个军速控五佛寺、一条山、红水一带战略地区, 而留五军在河两岸监视靖远、 一条城之敌及守船任务, 四军位现阵地扼阻会、 定敌人”并称“&u&&b&今十七时我们即出动过河指挥,总部有何指示望速告&/b&&/u&”。&br&10.27,朱张致电徐陈,称“四方面军&u&&b&除三十、九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河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b&&/u&”。&br&同日,彭电告毛称“前廿五日间&u&&b&以朱张彭三人发电给徐陈贺任,发后才给我看&/b&&/u&,一种阴谋强奸式的(行为), 以后联名电报作为无效”。(由此可见,那些署名“朱张”的电报,也未必是朱德的意思表达)&br&同日,徐陈电告朱张,提议四方面军全军渡河,不论是否进行宁夏战役均有利。&br&10.28早7时,彭德怀下达《海打战役部署》。&br&三个半小时后,朱张电徐陈,“&b&&u&三十一军、四军均甚疲劳,现已令三十一军今由打拉池经干盐池向麻城堡进”“四军经新堡子开同心城”,实际上使得《海打战役部署》流产。&/u&&/b&&br&同日,林虎上报共产国际,表示“中央军委屡次命国焘坚决打击南面追敌,只有停顿南敌之追击,方能北取宁夏,但&u&&b&国焘畏敌过右,始终不愿执行命令&/b&&/u&,欲北进取得接济后再打南敌”。&br&最后,渡河的部队变成了三个军(5、9、30——上文提到的31军没有渡河)。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徐陈不执行中央命令,屡次扩大渡河兵力,而可以说他们执行的是朱张的命令。而就张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说张国焘一句“分裂主义”,也不为过。&br&&h2&2.西路军西进的目的是?&br&&/h2&&br&当时,不论朱张、徐陈还是毛周,都主张西进。&br&宁夏战役计划的起因,就是共产国际计划在宁夏交接援助中共的物资;而西路军西进的客观原因是共产国际把援助物资交界地点从宁夏定远营改在了新疆哈密。而张国焘,还有自己的一份私心。&br&&blockquote&“我也说到共产国际已知道我们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又批准了我们的西进计划.两个中央对立的形势也已解除了,四方面军如果能在河西走廊立住脚,&u&&b&莫斯科仍会照原议支待我们&/b&&/u&,并不会将我们视作是反共产国际的分子。”&/blockquote&11.2,徐陈致电中央,提议以四方面军渡河兵力“开展甘北苏区”,“先向大靖、古浪、平番、凉州行”;当日毛周复电,表示“暂以现地区为中心,向三面扩大占领区域”。&br&11.3,毛周再电徐陈,“所部主力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u&&b&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b&&/u&,并附电台,以利交通后方行动”。&br&11.4,徐陈电朱张,请求派31、4两军渡河增援,并提出可能放弃现地,西进平大古凉地区。次日朱张复电同意,并表示“你们尽可能派一部带电台保持黄河五佛寺附近渡口在我手,但不可因此妨碍你们主力的行动,&u&&b&不得已时不必留兵力守渡口&/b&&/u&”。并且告知徐陈,“你们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去完成你们的任务”。&br&11.6,徐陈提出《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同日电朱张&u&&b&拟放弃黄河渡口&/b&&/u&。11.7,徐陈提出成立“党的西北前委和军委西北分会”,并提出了人员名单。同日朱张同意徐陈计划。&br&11.8,中央提出由三个军组成“西路军”,目标为“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苏援)”。(这两个任务,明显是低估了马家军的力量——而且整个红军,当时都低估了马家军的力量)&br&11.11,中央正式题名“西路军”。&br&11、12两天,中央两次电问徐陈——是否有能力单独打通新疆?如有困难,能否重返河东?徐陈对于局势极其乐观,复电表示中央提出的两个任务(建立根据地、打通国际援助线)均可完成。(徐陈对于局势,过分乐观——他们和红军,会付出惨痛的代价)&br&11.15,毛周复电徐陈同意开拔,西路军开始了悲壮的西征。&br&&h2&3.中央军西渡追击后,徐陈、朱张的态度变化&br&&/h2&&br&11.16中央军毛炳文部衔尾追击西路军。&br&当日,徐陈和张国焘全都改变了前几日的自信态度,称“是否我们控制肃州、甘州在手,由远方负责与我们打通,还是我们主力进行玉门、安西或到新疆才有办法。&u&&b&如打通远方为主要任务,我在现地区创造根据地不能不居次要地位&/b&&/u&”、“毛炳文部可于巧日(十八日)渡河完毕。对西路军判断,认为我&u&&b&西路军已无再东渡可能&/b&&/u&。他们只有占领永昌、凉州地区,与新疆办好外交,背靠那方......我们&u&&b&须急设法帮助和策应他们&/b&&/u&,因他们太孤立”。&br&仅仅四天前的豪言壮语,烟消云散。&br&同日,毛电朱张,表示“只有战胜胡军才便开展局面,才是策应河西的好办法”(所谓毛要求西路军逡巡是为了掩护河东红军“作战新计划”的说法,不攻自破);并且表示在苏援准备不及(至少要到37年初才能获得大批物资),肃州-安西-哈密的交通线又极脆弱的情况下,“我们意见在现地区留住一时期”,优先选择在平大古凉地区建设根据地。&br&11.21山城堡之战胜利,26日毛炳文所部向东撤退。毛的预言实现了。&br&至于为什么没有在当时断然下令西路军东归与中央红军回合——像当初的四方面军一样——只能说,当时的所有人,都低估了在军阀治下的河西走廊建设根据地的难度。毛、张如是,徐、陈亦如是。&br&&h2&4.西安事变期间,西路军的动向&br&&/h2&&p&4.1西进构想的瞬间破灭&/p&&br&有一种甚嚣尘上的说法,说是中央要求西路军留在河西走廊是为了西安事变期间方便和蒋“讨价还价”。那么事实是否如此?&br&当时驻陕甘的东北军、西北军和中央军之间,内战一触即发,加上红军,三方都在厉兵秣马——第二天何应钦就已经到洛阳指挥“讨逆”,中央军控制了潼关;红军主力也整军南下向东北军靠拢,准备协同东北军保卫西安或东出作战。&br&期间,西路军曾提议由河东红军占领宁夏,打通从宁夏到甘北的道路,声援西路军——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很明显是不现实的。而本来可能给予西路军支援的东北军于学忠部(驻兰州)也因为于和二马关系恶化而无法出动,只能保守兰州以待时局。&br&有鉴于此,12.15中央电令西路军,表示“西路军&u&&b&应在现地区加紧休整&/b&&/u&,进行政治动员”,18日又电中把情况说得更现实些——“你们任务应基本的放在打通远方上面,限明年一月夺取甘、肃二州......&u&&b&除开远方,暂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援助你们&/b&&/u&”。(这里经常被人引用出来证明中央对西路军“见死不救”,但是一路看下来就会发现,非不为也,实不能也)&br&&h2&4.2东进的新构想&br&&/h2&&br&12.20,周恩来应东北军方面的请求,电询中央:“王(以哲)、张(学良?)并希望河西四方面军能以一部击靖远,威胁胡敌,并协同河东各军侧击胡敌。我意&u&&b&徐、陈目前应立即出一部绕过凉州,逼近兰州&/b&&/u&与于(学忠)军打通。张答应令于军援助子弹,同时以一部骑兵向靖远游击,能做到否,请立复”。周的考虑是在和东北军合作的情况下,东北军必然坚持要求红军出兵,就算是出兵虚与委蛇也好。&br&当时的西路军,正在按照中央12.15、12.18两电准备西进和过冬,对于此问题,没有看到徐陈的态度。&br&但是两天后(12.22),周恩来通报的情况却不利于东出:“于学忠对四马关系较我方犹坏,其兵力只能退保兰州,&u&&b&不能西出策应我们......可否暂留西路军在原地&/b&&/u&,待春暖后西进(这一点倒是和中央12.15、12.18两电的看法一致)”。&br&12.23,毛回电表示“准备调四方面军向兰州、平凉,由兰州补充其被服弹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兰州方向的物资支援,西路军的东进之役确难进行。&br&同日,徐陈致电中央:
“我们建议西路军仍首先坚决按期执行打通远方任务,&u&&b&不过为牵制二马,可以设法在兰、丹线上多活动一时&/b&&/u&。永昌城重要,惟现存粮极少,只要粮食有法,可尽力控制。如果必须我们东开,则必可东移。&br&㈠兰州友军&b&&u&至少以六个团及其骑兵&/u&&/b&进到古浪,与我方先夹击消灭两马于凉州一带。&br&㈡促新疆以抗日名义&u&&b&至少出六个团,并带货物一直进到甘州&/b&&/u&,以维持后方及远方交通。”&br&也就是说,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东进才有把握。&br&12.24,毛电周,表示东进需要东北军的兵力和物资支援:“向张商量&u&&b&派四个团突然袭占永登、古浪,策应徐、陈&/b&&/u&,并为准备棉大衣一万五千件,鞋袜各一万八千双,子弹带一万五千条,补充子弹十五万发”。虽然要求比徐陈要低,但是依然需要东北军支援,才能出兵——因为西路军孤悬在外,进行这样的高强度作战,不能不斟酌再三,&u&&b&“气候白天零下三度,夜间零下三十度”、“有许多困难,子弹又极少”&/b&&/u&的现实,可不是几句话能搪塞过去的。&br&12.25,张学良送蒋回南京,东进事寝。&br&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一次机会,如果张学良不那么着急当这个窦尔敦(杨虎城就认为不能这么快放蒋),西路军按计划和东北军联动东进,则未来之事,尚未可知,至少如此巨大的伤亡是可以避免的。&br&&h2&5.逡巡高台:究竟是谁之过?&br&&/h2&&br&西路军在高台地区的逡巡不前,被认为是最终覆没的诱因之一,而究竟应该由谁为此负责,则成了一桩疑点重重的“定案”。&br&说是“定案”,是因为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珠玉在前,官方口径不能不有所顾及;说疑点重重,则是因为在我看来,《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这种把锅甩给中央的做法,行笔不正。&br&,就在新年伊始,西路军占领了抚彝、高台两地。&br&1.2,徐陈电中央,字里行间是一派乐观情状:“且战且行,虽极艰苦,&u&&b&各军圆满达其任务&/b&&/u&;均无伤亡。五军一日占抚彝城,昨晚打开高台城,敌只打一枪,县长及民团千余全被俘。&u&&b&人、粮均极丰&/b&&/u&”,虽然行军过程中条件艰苦,也有逃亡掉队、士气低落的现象,但是确实可以喘口气了。&br&但是到了4日,西路军的电报便是另一番口气了:“高台以下人粮极富,以上则甚荒凉,据点少且远,正值天寒......&u&&b&如何以外力帮助我,或以外交武力扼阻二马,或令三十一军、四军过河配合&/b&&/u&,则我损失必少任务更易完成,或则我们即均在高台战敌,远方资物用外力送下,亦属必要,望采纳下见”,提出了多个根本无法完成的要求——“外力”(苏援)远在哈密,西安事变解决后更谈不上什么“外交武力遏阻二马”,至于两个月后再提起的4、31两军,更是无从谈起。西路军领导人在这时突然提出一堆空中楼阁般的要求,还“望采纳”,实在让远在陕北的中央无法回答。&br&1.5,中央电徐陈,表示鉴于高台以西地区条件不好,可以暂时休整,但是苏援和31、4军的支援,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靠西路军自己。&br&1.6,徐陈复电,对中央颇为不满,认为“&u&&b&究竟整个战略企图如何,西路军基本任务怎样,据历次来电变更很大,致西路军遭受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并影响到今后行动&/b&&/u&”。&br&关于战略企图是否适当,中央11.11、11.12两天两次电询徐陈,打的包票言犹在耳,怎么到这时候,战事不利了,想起来埋怨中央指挥失当了?况且11.11徐陈复中央电中,对于西进路上的情况事无巨细,洋洋数百字,难道考虑不到环境的困难?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br&1.7,中央第二次复电,言辞也颇为激烈:&br&&blockquote&军委并&u&&b&没有变更你们的基本任务&/b&&/u&,也没有要你们久停不进,仅要你们暂勿西进,暂在&br&原地休整,这是根据你们四日来电所述的情况而指定的。二马根本反对西安事变,希望同&br&二马成立统一战线是&u&&b&不可靠&/b&&/u&的。远方物资只送至安西,送致肃州是&u&&b&不可能&/b&&/u&的。四军、三十&br&一军已集中长安附近,也&u&&b&不可能&/b&&/u&策应你们。因此,目前你们只能依靠自己团结奋斗,不要&br&依赖任何外力,详容另告。&/blockquote&1.8,徐陈的回电态度略有软化,但是提出单靠西路军可能无法完成任务,并再请调31、4两军支援西路军。同日,军委主席团两次电告徐陈,表示因为冬季与骑兵作战,还要长途跋涉确实困难,建议西路军在临高(临泽、高台,不是五百废大本营)地带创建根据地并坚持数月,待开春苏援齐备,天气转暖再行西进。(其实就是把1.5电中的内容掰开揉碎再说一遍)&br&与此同时,久违的张国焘居然也以个人名义致电徐陈(此时张已经和中央汇合),劝徐陈接受中央命令,坚定信心,在临高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再图进取。&br&顺便再看看,徐帅笔下,这八天的笔墨官司究竟是什么景象。《历史的回顾》中的西路军指挥机关,仿佛碰上了天大的委屈——&br&&blockquote&多事之秋,变幻难测。军委这时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在甘州、肃州地区建立根据地。我们不了解上面的意图所在,左思右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u&&b&继续西进吧,没有中央的命令(?)&/b&&/u&;留在现地吧,四面受敌,处境确实艰险。怎么办?&u&&b&我们电请中央派四军、三十一军来援,东西合力,夹击马敌(?)&/b&&/u&,争取灭敌主力一部,为建立甘、肃二州根据地创造条件。但是,军委认为,河东抽不出部队西援我们,令西路军团结一致,紧缩编制,人自为战,坚决歼敌,独立完成任务......&u&&b&事情到了这般地步,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只能坚决服从命令,令部队就地坚持。&/b&&/u&&/blockquote&个中是非,自有人说。&br&&h2&6.狂飙为我从天落:最后的东返&br&&/h2&&br&1.12,马家军以2万多人的兵力,围攻高台城。&br&1.16中央军委电徐陈(可能是由于器材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毁,西路军数日未曾与中央通信),表示“同意西路军在现地休息一个时期,集中全力乘机向东打敌,尔后以一部西进”。至于徐陈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东进策略,并不清楚。&br&1.19西路军总部派骑兵师支援高台未果。&br&1.20高台陷落,西路军牺牲2000多人。&br&1.21徐陈电中央,决心全军东进,计划用10天左右时间返回古浪(可能大家对这个地名还有点印象)。一小时后,中央复电批准,并要求周恩来、博古协调东北军,给予尽可能的协助。&br&1.24军委主席团授予西路军行动方向上的自决权,并表示会派两个军到黄河岸边予以支援。&br&情况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西路军能再战斗几天,冲杀到平大古凉地区。&br&但是,但是。&br&当天西路军的回电却是“我方基本上坚决执行东进计划,&u&但&/u&&u&&b&因情况变化可能折转西进&/b&&/u&或取民勤抢占定远营, 或绕道大通再到西宁或平番”,全军集结在西洞堡休整。&br&1.25军委复电,遵遵告诫徐陈,“在骑兵追堵下,欲图急行避战达到东进,危险较大,&u&&b&集结全军、切忌分散,用坚决的战斗,来完成东进&/b&&/u&。”&br&1.27,徐陈电军委,依然是举棋不定:“万一东北地区受阻,&u&&b&可否即在现地区争取时间&/b&&/u&&u&&b&?&/b&&/u&......实情望今夜速实告,以便可东则东,可西则(西),接济无望即不能到安西。”&br&&blockquote&&p&&b&&u&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起于狐疑。&/u&&/b&&/p&&p&&b&&u&——《吴子》&/u&&/b&&/p&&/blockquote&虽然我们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徐陈打消了东进的想法,但是最后的一次犹豫,彻底将西路军送往了地狱。&br&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br&临泽的倪家营,将成为西路军最后的悲歌之地。
西路军的战史,是我军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幕。两万多红军健儿辗转甘陇,最终血洒河西走廊,诚可哀也。但是西路军的战史,也是我军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官方写史口径里,没有划分出西路军三个“大脑”——毛张周代表的中央、朱德张国焘代表的红军总部、徐(向…
&p&第一、新疆和外蒙古,都有中国边疆地区常有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但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p&&p&A、简而言之,新疆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大部分维族主要集中在天山南的南疆,哈萨克族在北疆,此外还有塔吉克、乌兹别克、蒙古族等分布在新疆各个地域。这种多个少数民族共存的状态,其实是让他们之间互相制衡。&/p&&p&在新疆同一个少数民族内部,还有不同部落派系,比如都是维族,北疆哈密的回王就是一贯心向中央的、政治态度特别可靠(乾隆年间,清军征服南疆时,就是从哈密回王贵族中挑选人选,派遣到南疆维族地区,出任当地伯克长官)。同理,新疆的蒙古族也分成新、旧土尔扈特、厄鲁特、和硕特、唐努乌梁海—图瓦等好几支。&/p&&p&这种状态,就确保新疆没有哪个少数民族能一枝独大。&/p&&p&类似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也一样,既有伊斯兰教、也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内部又分好几只教派。&/p&&p&B、但是外蒙古完全不同&/p&&p&外蒙古的蒙古族,90%以上是漠北喀尔喀。喀尔喀四部为左翼车臣汗、土谢图汗,右翼塞音诺颜、札萨克图汗。这就是清代的“漠北蒙古四部”,他们又占据了当时外蒙古接近80%的领土地域——&/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51ea4bd3f9fdcccbd991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51ea4bd3f9fdcccbd9916_r.jpg&&&/figure&&p&这是外蒙古主要部族人口比例分布示意图,右上角标注了最主要的六个部族,从左侧开始,依次为喀尔喀部(halh,一男一女)、杜尔伯特部(dorvod)、达里冈爱人(dariganga)、巴雅特人(bayaad)、布里亚特人(buriad)、哈萨克人(kazakh,哈萨克是突厥族系,不算蒙古族系)。喀尔喀人用黄色表示,看下他们在地图上占据面积有多大,你就知道了…&/p&&p&而且,蒙古族无论漠南、漠北和漠西的各个部族,还是如今依然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他们都信奉藏传佛教(黄教),这又导致黄教在外蒙古占据绝对优势的宗教影响力。&/p&&p&藏传佛教有四大活佛,分别为藏区达赖、班禅,内蒙章嘉呼图克图、外蒙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而藏传佛教的特征又是政教统一,教宗干预政治是常事。外蒙古的这个哲布尊丹巴也如此&/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36c97b843cc0bb441f6f4d9d2f4b79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36c97b843cc0bb441f6f4d9d2f4b79b_r.jpg&&&/figure&&p&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唐卡法象。&/p&&p&高度单一的民族结构+高度统一的宗教信仰,就使外蒙古象西藏一样,野蛮、封闭、内部极端抱团,外界很难插手。&/p&&br&&br&&br&&p&二、清朝中央政府对新疆、外蒙古的军事政治势力有天壤之别。&/p&&p&要想强化在边疆地区的统治,一个好的办法,就是驻军。驻军能对地方势力和外国势力形成最有效的政治威慑。&/p&&p&众所周知,清朝把外蒙古、新疆归入版图,主要是源于康熙时代的开始、到乾隆中期结束,前后持续70余年之久的清准战争。&/p&&p&还是在关外的皇太极时期,清朝已经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废掉了察哈尔汗账,由清朝皇帝出任全蒙古大汗(清朝皇帝有双元身份,一是“清朝皇帝”,二是“蒙古大汗”)。漠北三部选择向清朝称臣入贡(当时还没有赛音诺颜部),名义上承认清帝的大汗地位,建立起松散的宗藩羁縻关系。&/p&&p&康熙年间,准噶尔贵族噶尔丹东侵喀尔喀,把漠北三部打的大败。后者与第二世哲布尊丹巴狼狈逃窜到内蒙古,请求清军救援。&/p&&p&这既是北疆危机,也给清朝直接控制漠北蒙古提供了好机会。通过乌兰布通和北征昭莫多等几场大战,清军击败噶尔丹,同时也控制了漠北三部贵族。清朝自然也要趁机对漠北喀尔喀贵族和喇嘛集团加以限制:不许哲布尊丹巴再干预政务;派遣驻库伦办事大臣,对哲佛和贵族加以监控;从势力最强的左翼土谢图汗中划出赛音诺颜部,归入右翼,将漠北三部变成四部;从漠北四部的幼年贵族子弟中挑选人选,送到北京“内廷教养”,从小对他们加以亲满、汉化教育,成年后再与爱新觉罗皇族女子婚配……&/p&&p&总之,为了分化、控制漠北喀尔喀,清朝采取了很多手段,总体而言,收效还算不错。&/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5dd69d3f8790fea241d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0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5dd69d3f8790fea241de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aaeb9444684dedb7dc4cb_b.jpg& data-rawwidth=&759&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aaeb9444684dedb7dc4cb_r.jpg&&&/figure&&p&上图为喀尔喀塞音诺颜部超勇亲王策棱,下图是他的儿子、定边右副将军策(车)布登札布。父子二人都是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内廷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亲满派外蒙古贵族。在雍正、乾隆两朝,他们为清朝加强在外蒙古统治,做出过极大贡献。&/p&&p&在整个清准战争中的大部分时间,清军在外蒙古维持了一只相当强势的军事力量,在清朝军机处等文献中,他们被称为“北路清军”,主要驻扎在外蒙古西陲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驻扎在新疆哈密、巴里坤的为西路清军)。北路清军中有满洲八旗、包衣汉军、绿营,从内蒙古各地调集的内蒙各盟旗蒙古兵,也有从外蒙喀尔喀各部中征调的“苏木(相当于满洲八旗中的“牛鲁”,即箭丁)”。这只清军除了要与准噶尔对峙、交战外,肯定也要对外蒙当地喀尔喀贵族形成威慑。&/p&&p&但是,在乾隆24~25年,清军彻底击败准噶尔,将新疆收入版图后,清廷认为没必要再在外蒙古维持过于庞大的军力,再加上外蒙古荒僻偏远,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军备物资都要从内地调运,耗资巨大,对财政是极大的负担。因此,在清准战争结束后,清朝裁撤掉北路清军。此举导致从乾隆朝中期开始,清朝在外蒙古严重缺少中央直属派驻的军事力量。库伦办事大臣手下只有几百人,乌里雅苏台将军手下也不过千余人。&/p&&p&仅仅1~2千人的兵力,却要威慑、守护超过1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当时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这些驻军毫无意义。&/p&&p&相反,清军击败准噶尔后,却在新疆维持了一只还算可观的军事力量,即便经历过同治时期的阿古帕、白彦虎之祸,但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后,又成功地重建了在当地的军事力量。&/p&&p&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外蒙古王公贵族在俄国的撺掇下,宣布“独立”,此时清朝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身边,仅有百余人的满汉亲随兵丁,仅能起到仪仗队和扈从的作用。&/p&&br&&br&&p&三、新疆与外蒙古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移民条件不同。&/p&&p&通过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族人口迁居边疆,不仅能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可以改变边疆地区的民族比例,强化中央政府在当地的统治。&/p&&p&清朝很早就想到了这个办法。。&/p&&p&新疆地域广袤,同时有多种气候环境类型,沙漠、牧场、原始森林,高原,什么地形什么植被都有,新疆不仅有适合游牧民族的草原,还有大片适合农耕的地域,尤其是伊犁河谷,气候极佳。南北疆还有大片的棉田,种植棉花,直到现在都是新疆农业、尤其是建设兵团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大项目。新疆的土地与气候适合农业开发,这就给汉族移民在当地从事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质条件,有利于内地农业人口向新疆迁移。&/p&&p&但是外蒙古又一次完全不同,外蒙古境内主要是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夏季特别短暂,同时土壤偏沙化,缺少腐殖质,特别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从清朝康熙时,清军就在当地尝试屯田,但基本失败。知道十九世纪中晚期,土豆这种耐寒、速生、适合沙质土质的作物逐渐普及之后,在外蒙古的清军绿兵才在当地试种成功,且产量有限。&/p&&p&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很难向外蒙古迁移农业人口。&/p&&br&&br&&br&&p&四、影响新疆与外蒙古的外部政治势力不同。&/p&&p&十九世纪中后期,在新疆,至少有清政府、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沙俄势力这三股政治势力,另外还可以算上一个土耳其。&/p&&p&四股势力互相较量,虽然看起很复杂,但势力越多,分化越明显,没有哪一家能当主角,互相之间必须妥协。从而导致英、俄两个帝国主义,都不能独吞新疆。&/p&&p&但是外蒙古, 又双叒叕不同了。&/p&&p&外蒙古是个封闭的内陆地域,他基本就是清朝和俄国两家对抗,俄国又是出了名的贪得无厌的北极熊。导致在晚清,俄国势力在外蒙古取得一强独大的效果。外蒙古宣布“独立”,煽风点火的唯一外国势力,就是俄国。&/p&&p&注:1911年底,外蒙古王公喇嘛集团宣布“独立”后,除俄国外,世界各国均不予承认。外蒙古“政府代总理兼外务部大臣”、塞音诺颜部末代部长杭达多尔济提出,既然“我国”已经独立,应该邀请世界各国向“我国”派遣外交公使团,在库伦设立大使馆。遭到俄国拒绝,俄国明确表示,外蒙古虽然“独立”,但不过是俄国势力下的“受保护国”。杭达多尔济因坚持主张,不久后被俄国毒杀。&/p&&p&1914年,一战爆发,俄国陷入战争泥潭,无力支配外蒙古。1915年,在没有通知“外蒙古政府”的前提下,俄国与中国北洋袁世凯政府展开谈判并达成协议,北洋政府保证俄国在外蒙各种经济特权,俄国保证外蒙古撤回“独立”,承认中国为外蒙古的“名义宗主国”。&/p&&br&&br&&p&在过去的十年间,为了研究清代蒙古历史和藏传佛教这以领域,我把内外蒙古、卡尔梅克蒙古等都走访过了,甚至还从印度的流亡ZR喇嘛那里得到大量清代蒙藏宗教关系的资料。这样吧,在全文最后,我也说说我本人对今天外蒙古的看法:&/p&&p&我个人认为,本着务实的态度,我们今天没必要再强调要求外蒙古回归中国的领土主权要求了。&/p&&p&因为今天的外蒙古,依然是个封闭的内陆国,他被中、俄两国包围,第三方势力没法插手。&/p&&p&中、俄两国的脸色态度,决定了他的国运。只要中国国力不过分软弱,对俄国有政治、经济优势和必要的武力后盾,中国在对外蒙古问题上,就能随时掌握主动权。&/p&&br&&p&好了,懒得写了,基本上,这四条就是中国保得住新疆,却保不住外蒙的主要原因&/p&
第一、新疆和外蒙古,都有中国边疆地区常有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但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A、简而言之,新疆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大部分维族主要集中在天山南的南疆,哈萨克族在北疆,此外还有塔吉克、乌兹别克、蒙古族等分布在新疆各个地域。这种多个少数…
&p&很长时间没谢过邀了,今天先谢一个为敬。&/p&&p&以前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函谷关和潼关的帖子,所以我恰好对此知道一点点,现在题主又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正好说说。&/p&&p&我以前曾经说过,任何不看地图而谈论军事地理的做法都是耍流氓,所以,先上地图。&/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1ddcef9a24cb6_b.jpg& data-rawwidth=&979&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1ddcef9a24cb6_r.jpg&&&/figure&&br&&p&看这个地图,图中,黄河南下而东折,逶迤而流去,渭河自西而来,恰好在黄河拐弯的那个拐点处汇入黄河,将这一区域分割为三块。而南北两岸,则是秦岭和中条山,两山夹河而立,将黄河约束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内。而在这个区域内,又布满了各种大小丘陵和高塬。&/p&&p&所谓“塬”,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台状高地,这种地形顶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积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为河流冲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样。而在这一区域,这种“塬”往往是决定地形交通的最主要的因素。&/p&&p&我们看图的右侧,有函谷关,这简直太有名了。函谷关有两个,这里的就是战国时期的那个最最有名的函谷关,号称“丸泥可塞”的天下险要,秦国凭此抗衡六国数百年,最终得以统一天下。&/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762edfbc20b17794aa7da_b.jpg& data-rawwidth=&809&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762edfbc20b17794aa7da_r.jpg&&&/figure&&p&(函谷关模型,图来源于网络)&/p&&p&函谷关之险,险就险在它是一个塬——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这个稠桑原北侧紧靠黄河,峭壁绝立,南侧连接秦岭,塬上松柏密布,桑林丛生,根本无法通行。只有在塬中央,有一条裂缝,宽度不过数米,可以穿塬而去。这条裂缝就叫做函谷道,于是秦国就在裂缝入口处建立一座关城,用来扼守函谷道,这就是函谷关。——这种险绝天下的形势,使得六国军队数百年无法扣关而入。&/p&&p&但后来,函谷之险消失了。为什么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黄河下切,河道加深,黄河水位随之降低,使得原来的河道裸露出来,行人可以直接从河滩上经过了。二是稠桑原上的森林消失,人们也可以直接从塬顶经过了。这样一来,函谷关就失去了作用。&/p&&p&既然函谷关失去了作用,那就必须另找一个地方来代替函谷关的作用,所以,潼关就出现了。&/p&&p&潼关最早建立的时间,史无明载,但至少汉朝末年就出现了。曹操大战马超,就有“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p&&p&那潼关又有哪些条件,可以取代函谷关呢?&/p&&p&再上地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cd23a2ed4ebe3beccbb1e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cd23a2ed4ebe3beccbb1ea_r.jpg&&&/figure&&br&&p&我们看到,和函谷关一样,潼关也和一个塬有关。——不过函谷关是建在塬的裂缝入口处,而潼关则建立在塬顶之上。&/p&&p&我们看潼关的形势,这个塬叫做南塬,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直接紧贴着塬体而流。在东侧,是一条叫“远望沟”的深沟,沟里有流水。西侧也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沟中也有流水,称禁沟水(现在称禁沟河)。东西两侧深沟在流水冲刷之下,峭壁陡立,险峻异常。塬南侧则连接秦岭。&/p&&p&在禁沟西侧,还有一条河流,叫做潼水,禁沟水最后汇入潼水,流入黄河。——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p&&p&如此一来,这座高六七百米的南塬,北有黄河,南有秦岭,西有禁沟、潼水,东有远望沟,将黄河至秦岭之间的交通完全阻断,形成了天堑。——所以,要想从这里通过,必须从登上塬顶才可以。&/p&&p&但要登上塬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p&&p&要登上塬顶,只有一条路可通,就是在黄河边上有一条路,叫做“黄巷坂”,看其名字里有一个“巷”字,就可以想象其形势了。在这里,紧靠着黄河南侧河岸,是突兀崛起的一条高崖,在旁边就是南塬塬壁,在塬壁和高崖之间,是一条道路,这就是通向塬顶的唯一道路。这条路宽仅数米,长约15里,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直到现在,这条道路经千年侵蚀,依然有5里之长,当地人称之为“五里暗道”。——“暗道”二字,可以想见其遮天险峻之状。郦道元《水经注》对此有描写:“&b&“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即远望沟),陟此坂以升潼关,……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b&&/p&&p&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孙子兵法》,摄制组曾达到潼关拍摄,片中就有这条“五里暗道”的画面:&/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bd19be4ec0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bd19be4ec0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f7fbfe8c533b5f78a1b2e45dd057cb9_b.jpg& data-rawwidth=&684&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f7fbfe8c533b5f78a1b2e45dd057cb9_r.jpg&&&/figure&&p&杜甫《潼关吏》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说的就是这条黄巷坂,如果不到实地,只怕会以为杜甫这里是用的夸张的手法。其实不然,这完全是写实。黄巷坂之险,确实是“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p&&p&所以,黄巷坂就是潼关天险的第一险,在这里建有潼关的第一道防线——金陡关。敌军来犯时,必须先在这宽仅数米的巷道之内,对金陡雄关展开攻击。&/p&&p&纵使敌军攻克了金陡关,走出了“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的黄巷坂,登上塬顶,却又会迎头撞上潼关关城,——而这才是主菜。&/p&&p&如果是行人,则会在走出黄巷坂后,经过潼关关城,再从塬西侧进入禁沟,然后沿着禁沟向北行进,直到潼水和渭水交汇处方能出沟,然后沿渭河西行。——这就是通过潼关的道路。&/p&&p&——当然,以上说的,是唐代以前的潼关道路。&/p&&p&从上面第三幅图可知,有两个潼关城,一个是汉潼关,一个是唐潼关。汉潼关的交通和守备情况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唐潼关又是怎么回事呢?&/p&&p&我们前面说函谷关的时候,说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水位下降,原有的河道露出成为河滩,从而使得函谷关的险要消失。其实潼关也面临同样的问题。&/p&&p&潼关之所以险要,就是因为以前黄河紧靠塬北壁流淌,使得此处根本无法通行。然而随着黄河下切,水位下降,原有河道露出成为滩涂,那么,行人就再不必登上塬顶从关城通过了,而是直接从河滩经过。这么一来,塬顶的潼关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p&&p&所以,在唐朝时,就把潼关挪了位置,从塬顶挪到了黄河边上,不再封锁塬顶,而是封锁黄河边新露出的滩涂。这就是唐潼关城。&/p&&p&唐代经行潼关,则是从黄巷坂出来之后,不登塬顶,而是走向河畔,从河畔经过潼关后,直接沿渭河西行,到达关中。&/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ee4fe6d49cec2a12dee8_b.jp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ee4fe6d49cec2a12dee8_r.jpg&&&/figure&&p&(汉唐潼关路线示意图)&/p&&p&从图上可以见,汉代由于黄河紧贴塬壁,所以只能从塬顶通行,再经过禁沟北行至渭河边,才可以西进关中。而唐代由于黄河河床下切,道路直接从黄河边上过去了。&/p&&p&上面说的,是潼关的主道路。&/p&&p&但我们也看到,若论形胜,潼关是不如函谷关的。在函谷关在时,倘若一塞函谷,则东西交通顿时阻断,任你有千军万马,也不能越函谷一步。&/p&&p&然而潼关并不然,潼关并不能完全阻隔东西交通。这主要是因为潼关两侧——尤其是西侧——是靠两道深沟作为屏障的。深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交通,但却是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所以,对于潼关而言,倘若敌人不走黄巷坂杠正面,而是走入秦岭,然后从秦岭进入西侧的禁沟,再沿禁沟北上,就正好绕过了潼关,从而使得潼关失去作用。&/p&&p&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自有潼关以来,禁沟的防卫从来都是重中之重。自唐代移动潼关关城,主道路改走黄河河畔后,朝廷就干脆下命令,不许人再从禁沟中行走了。——这也是禁沟之所以称为“禁沟”的原因。&/p&&p&禁沟内的防守体系,主要是“十二连城”,也就是在禁沟之中,每隔数里,则建一座关城,屯兵以守之。整个禁沟之内,共有十二道关城,纵贯禁沟南北,称作“十二连城”。这十二连城的守卫,和潼关东侧的金陡关(黄巷坂)以及潼关关城都是一样重要的。&/p&&p&尤其是唐代移动关城后,原来塬顶的这条路失去守卫,其防守也就只能放在禁沟之中了。&/p&&p&历史上,潼关之下发生的战争很多,但真正攻克潼关的却很少。&/p&&p&潼关有记载的第一战,就是曹操在这里大破马超,当时马超屯军潼关,曹操引兵来攻,皆大败。最后曹操之取胜,是派偏师自黄河上游的蒲津渡过黄河,袭击潼关之后,马超方始大败。&/p&&p&后来黄巢攻克潼关,则是一方面和唐军在潼关正面相持,同时派遣偏师进入禁沟。由于当时唐朝承平日久,而禁沟又被禁止通行,从无人迹,因此唐军居然忘记了对禁沟的守卫,以至于黄巢军从禁沟袭击潼关后方,因而大败。&/p&&p&自此而外,安禄山、李自成之入关中,都是因为哥舒翰、孙传庭在朝廷乱命之下,离开潼关率军野战,以至败亡。倘若哥舒、孙二人能不受乱命,紧守关城,则安禄山、李自成不大可能西入关中。&/p&&p&总之,潼关之险,一在黄巷坂(金陡关),二在南塬,三在黄河,四在禁沟。&/p&
很长时间没谢过邀了,今天先谢一个为敬。以前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函谷关和潼关的帖子,所以我恰好对此知道一点点,现在题主又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正好说说。我以前曾经说过,任何不看地图而谈论军事地理的做法都是耍流氓,所以,先上地图。 看这个…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4e915f760caaa02b7403_b.jpg& data-rawheight=&609& data-rawwidth=&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4e915f760caaa02b7403_r.jpg&&&/figure&&p&这所谓“核捆绑”学说既没有正确的历史资料支持,也没有现实证据;作为一个威慑政策,它无法提高威慑的可信度,作为一个军力建设指标,它无法节省资源办事。现实世界中的核大国,采取的是“留有余地”/储备核力量的方法,威慑潜在的敌人,而不是不分皂白地胡乱发射。核小国则采取最小威慑,只针对袭击者进行毁灭性的打击。&/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623dab54b3c4f7bb3bd239_b.jpg& data-rawheight=&90& data-rawwidth=&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623dab54b3c4f7bb3bd239_r.jpg&&&/figure&&p&不幸的是,。“核捆绑”这个构想的唯一意义是鼓吹“陪葬”的论调。作为一个流传了超过十年的所谓“核捆绑”学说,其实质就是认为“核陪葬”是对国家利益有助益的————他们声称,正是因为对“让他国陪葬”的追求,才使得各国自愿跳入疯狂发射核武器的“捆绑”之中。&/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e83fe2c86a4ce62e2fdef_b.jpg& data-rawheight=&83& data-rawwidth=&3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5&&&/figure&&p&由于苏联的死手系统在我国的民间核战略话语中被与一个(由洪超飞提出的)“核捆绑战略”混淆在一起,本文将先讨论“如何评价苏联的死手系统”,然后转入对所谓“核捆绑”的系统批驳。如果想直接看中-美-俄的案例分析,请跳到最后一节:&/p&&p&&b&&u&“胜利者要面对的烂摊子victor’s inheritance”与核陪葬&/u&&/b&&/p&&br&&br&&p&&b&(A)它是什么?&/b&&/p&&p&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b&&u&苏联的死手系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功能上来说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系统,甚至有更高的自动性。这是因为死手Perimetr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核战指挥权的转移机制,并不是一个自动发射机制,也不是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u&&/b&&b&&u&。&/u&&/b&这种核战指挥权的转移机制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例如说英国有“最后信件(letter of last resort)”,美国有总统权力的继承顺位表。它们都起到了在上一任指挥层被消灭时,将核战指挥权转移到另一个决策中心去。&/p&&p&换一种更具体的说法:“周界”(Perimeter)系统主要是指挥通讯火箭(在核爆环境下,用起飞的火箭来向幸存弹道导弹广播发射指令),这是苏联末期存在的。而其触发机制,可以叫“死手”————就是在苏联指挥层已被消灭/大量指控通讯节点被摧毁的情况下,如何启动Perimeter指挥通讯火箭的硬件机制————目前的材料一般认为,它实际是一个核战指挥权的转移机制(也就是转由另一群幸存的决策者来决定)。最极端最狭隘的“死手”系统,指的是对Perimeter指挥通讯火箭的全自动触发机制,目前的证据它并没有部署。&u&&b&而对“&/b&&/u&&u&&b&Perimeter指挥通讯火箭”,“半自动死手”,“全自动死手”的混淆,导致了很大的混乱。&/b&&/u&&/p&&p&&b&于是让我们来看看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是什么。&/b&&/p&&p&苏联核战指控通讯系统之演化:&/p&&p&苏联60年代的核指挥控制系统是Monolit,采用无线电和电缆来传输加密信号,导弹阵地的发射官则从保险箱中拿出纸信封,按照里面的指示发射。&/p&&p&1967年,启用“Signal信号”系统,它可以向导弹基地的官兵发送固定的指令,这些指令在13条已经确认好的指令之中选取,例如说有“提高战备级别”等,而且也可以发出“取消”的指令。&/p&&p&在70年代中期,引入了“Signal-M信号-M”系统,使用电缆/卫星/无线电,这使得苏军战略火箭军参谋部可以直接控制具体的导弹,随着大投掷重量多弹头SS-18洲际弹道导弹的服役,从最高军事指挥层可以直接向具体的每一颗陆基导弹发出命令。&/p&&p&1982年“Signal-M信号-M”系统升级为“Signal-A信号-A”系统:苏联指挥层可以直接调整每一颗陆基导弹的打击方案————战略火箭军参谋部实现了对导弹的远程再瞄准,装定一个瞄准方案的时间缩短到了15秒-20秒。&/p&&p&在1985年,苏联指挥层装备了他们的第一代核手提箱(Cheget系统),Cheget手提箱实际上是专用的领导层指挥通讯网Kavkaz的一部分,为一个个移动通讯终端,共有3部————“许可命令”将传送到总参谋部,结合保险箱里的解锁电文,形成“指挥命令”,在验证了身份的真实性后,转换成“发射命令”传向各导弹阵地。同时还有一套Vyuga(短波无线电,甚低频无线电)通讯网络可以保证苏军总参谋部可以与师一级的指挥所保持通讯。&/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58df569d2cc3e9ba10f54_b.jpg& data-rawheight=&525& data-rawwidth=&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658df569d2cc3e9ba10f54_r.jpg&&&/figure&&p&而“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则是在这些常规指挥链上的冗余设置。它包括有深埋加固设施————例如莫斯科以东,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以北的Grot地下设施(Yamantau山地下设施,为一座花岗岩山体底下的大型掩体,可以在抗击核打击的同时实现无线电波的通讯),还有指挥控制火箭(UHF天线,升入太空,向导弹广播信号,由SS-17弹道导弹改装,可以避免核爆环境的干扰)。美国也装备有基本类似的配置:R设施(Raven Rock地下设施,而不是夏延山下的NORAD),加上民兵-2弹道导弹改装的应急火箭通讯系统(Emergency Rocket Communications System/ERCS)。&/p&&br&&p&&u&&b&于是“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有什么耸人听闻的卖点呢?为何它能吸引注意力?&/b&&/u&&/p&&p&这是因为普遍误解它是一个自动发射装置,但是它仅仅是一个指挥权转移装置,也就是说“半自动”————最后命令还是由人来下的:&/p&&p&根据Valery Yarynich的解释:正式名称“周界”(Perimeter)系统,昵称:Mertvaya Ruka(Dead Hand,死手)。1984年11月完成最后一次飞行试验后,于1985年投入使用。&/p&&p&“死手”的日常状态是半休眠,危机升级时由一名高级官员启动,对地震、辐射和气压信号进行持续监测。该系统并不是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发射需要4个级别的验证:&/p&&p&1,如果被启动,它将监测苏联国土是否遭受大规模核打击。&/p&&p&2,如果确认遭到核打击,则检测与总参谋部的通讯是否正常。苏联的核弹发射在某种程度上高度集中于总参:命令都要经过总参,而且它可以直接接管任意一个发射井的控制权。如果通讯正常,并且有15分钟到1小时的缓冲期(没有进一步的核攻击),“死手”将回到半休眠状态。&/p&&p&3,如果通讯中断,“死手”将把指挥权转给秘密地堡(shariki,“圆球”)中的执勤人员:可能是下层军官,也可能是某部长(如同美国国情咨文时总有一个部长缺席,躲在一个掩体中以防不测)&/p&&p&4,如果执勤人员(David Hoffman说共有3个人来决定) 决定反击,则执行反击命令。&/p&&p&也就是说,在领导层被袭击后,“死手”会把控制权交到一些较低层的军官手上,该军官在一个相对保险的地堡里。苏方考虑过全自动系统,不过最后还是加入了一个“决策者”。而且“死手”应该是以发射“通讯/发令火箭”为主,由这些火箭来向具体的发射井下令,发动核反击。这些“通讯/发令火箭komandnye rakety”放置在高度加固的地下井里(可抗3412psi超压,防EMP设计),布置在导弹发射井群附近,却不至于被一同摧毁(1984年部署共有10个专用井,6枚SS-17指挥弹道导弹;这些指挥火箭也可以在非死手模式下使用,其作用是加快大规模ICBM的发射速度)。&/p&&br&&p&指挥火箭下达的发射命令均是指向“打击社会财富countervalue”任务的,这是因为发射前各导弹都应完成了再瞄准(15-20秒),不再瞄准美国战略核力量而是瞄准美国城市与工业目标。也有说法是会打击美国和西欧的目标。&/p&&p&有说法是死手Perimetr系统没办法由英国,法国或是中国的小规模核打击触发,只能由美国的大规模核斩首作战触发。&/p&&p&&b&&u&为什么会有“全自动触发机制”的误解?&/u&&/b&&/p&&p&Vitalii Kataev在冷战后1995年接受采访时对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的描述是这样的:&/p&&p&“决策者解除锁定机制,取消‘不发射’的防护机制,将发射控制权释放到一系列区域自动触发器上去,各个自动触发器是与各指挥火箭相连的,自动触发器也连接着对地震、辐射和气压信号进行持续监测的大量传感器。一旦传感器确认受到核打击,则自动触发器将发射相应的指挥火箭,而这些指挥火箭又会命令相应的弹道导弹集群发射。......必须要指出,解除‘死手’的锁定机制意味着认定局势对指挥层存在极大威胁,基本前提是在指挥火箭发射时,都已身亡。”&/p&&p&Varfolomei Korobushin在冷战后的采访中也说“不需要任何人去按按钮。”&/p&&p&Viktor Surikov却说正是Korobushin向苏军总参谋长的建议,否决了全自动死手Perimetr系统的方案。&/p&&p&根据主管国防工业的Oleg Belyakov的1985年的文件:&/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e109ec6a04e129f1213_b.jpg& data-rawheight=&269& data-rawwidth=&8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e109ec6a04e129f1213_r.jpg&&&/figure&&p&“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看,极为重要的方案即是建立一套在危机时期能激活的(同时通告敌国的),全自动反击系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p&&p&我们可以认为很多早期的报道都是把指挥控制通讯火箭(Perimetr)跟全自动触发机制(Mertvaya Ruka,死手)弄混淆了。前者已经存在,而后者(特别是全自动版本)并没有得到苏联高层的同意。更进一步混淆视听的是,即使是“死手”,也有“全自动”和“半自动”版本,最终部署的是一个半自动版本,也就是说最后的发射决策还是人来做出,只不过已经被从“身亡的莫斯科指挥层”转移到了“幸存的新决策者”手里。&/p&&br&&br&&p&&b&&u&我们对苏联“周界”(Perimeter)系统与“死手”指挥权转移机制的认识是如何演化的?&/u&&/b&&/p&&p&日,Valery Yarynich在莫斯科接受Bruce Blair采访,指出全自动与半自动“死手”系统的区别。同时Bruce Blair通过采访也得到了指挥控制通讯火箭(Perimetr)的信息。&/p&&p&1993年初,Bruce Blair出版《意外核战争的逻辑》,但是仅涉及指挥控制通讯火箭,没有提到半自动“死手”。&/p&&p&1993年2月-5月,Valery Yarynich向Bruce Blair进一步阐述了半自动“死手”系统的工作原则。&/p&&p&日,Bruce Blair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俄罗斯的世界末日机》一文,公布半自动“死手”系统。&/p&&p&1994年2月,Valery Yarynich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世界末日机的保险栓》,解释Perimetr系统“防止预警发射”,“防止意外发射”的作用。&/p&&p&1995年,一系列苏联军事工业管理层接受采访,其中对“死手系统是否存在,是否为全自动触发”,这些官方人士(包括Vitalii Kataev)在采访中的说法自相矛盾。&/p&&p&2003年,Valery Yarynich出版《核C3:核指挥,核控制,核合作》一书。&/p&&p&2009年,David Hoffman出版《The Dead Hand》一书,根据的材料包括Vitalii Kataev的个人笔记,对Valery Yarynich与Bruce Blair的直接采访等。&/p&&p&&b&&u&美国人知不知道这一系列计划?&/u&&/b&&/p&&p&让我们看看研发历史:1978年1月,选择了两级液体弹道导弹15A15(SS-17)作为通讯火箭载体,改装15B99通讯载荷,取代4枚分导多弹头,形成了15A11通讯指挥火箭(另一个使用SS-20机动导弹的计划,因为INF条约而取消了);在1979年12月进行第一次试飞试验。1981年到1982年间进行了6次研发飞行试验。1985年1月投入服役。1988年试飞了基于井基版白杨M固体弹道导弹的Perimetr-PTS,代号15P011,于1990年12月投入服役。&/p&&p&再让我们看看日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p&&p&列宁格勒工学院特种设计局(OKB LPI,负责开发指挥通讯火箭的电子部分)负责模拟总参谋部指挥所,通过莫斯科的一个长波天线,指挥信号被转发向卡普斯庭亚尔的SS-17指挥通讯火箭,火箭发射飞向巴尔喀什湖,同时全苏境内的接收天线负责接听发射其广播的发射指令信号,信号有强有弱,其中在拜科努尔的一枚SS-18弹道导弹接到命令,实现点火发射。&/p&&p&为了防止美国人发现,SS-18的实际点火时间做了延迟,在接到Perimetr通讯火箭发出信号后,又过了40分钟,SS-18才自动升空。&/p&&p&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国不知道Perimetr通讯火箭计划的存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da667cb6a8_b.jpg& data-rawheight=&354& data-rawwidth=&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da667cb6a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fe265b4fe30d101ba41cc49acc7824e_b.jpg& data-rawheight=&163& data-rawwidth=&12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fe265b4fe30d101ba41cc49acc7824e_r.jpg&&&/figure&&p&不仅SS-17项目,连SS-20项目都被美国人发现了。&/p&&p&而在Bruce Blair去采访前,他的(美国)消息来源已经跟他提到了“死手”触发系统的问题,这也是他专门要问Valery Yarynich死手触发机制的原因。所以说苏联的死手Perimetr系统并没有完全的“隐身”。&/p&&p&需要加上并且强调的一些信息:&/p&&p&l 必须要有决策层启动(平时处于休眠/关闭状态,无法应对完全的突然袭击)&/p&&p&l 不能操纵潜航中潜艇上的潜射弹道导弹SLBM的发射,可能可以操纵在港口中的SLBM。&/p&&p&l 有说法认为所谓“激活Perimetr系统”,实际上是总参谋部提前向各个导弹阵地发出部分指令(可能也就是Kataev所说的‘解除锁定机制’),最后再由通讯火箭发出另一部分指令,形成完整的发射命令,可以直接命令导弹起飞。&/p&&p&l 安装定时器的“倒计时式”全自动触发器————时间一到,无人干预则自动发射————也曾经被考虑过,但是没有采用。&/p&&p&l 仅仅打击/消灭莫斯科是不够的,还需要打击/摧毁苏联庞大的核指挥控制节点与通讯网,例如说苏军总参谋部的掩体,还有其他一系列掩体,已经预警雷达/卫星地面站————这就导致了一个小型核武库很难触发“死手”(即使它是全自动的),而也只有美国的巨大多样化核武库,才有可能通过核斩首作战,全面摧毁苏联反击能力(这也是苏联建设一系列Perimeter指挥通讯火箭的原因)&/p&&p&l 指挥火箭也可以在非死手模式下使用,其作用是加快大量ICBM的发射速度————这也说明了此机制的主要设计对手是美国的全面核打击(因为只有美国可以同时大规模摧毁苏联ICBM,由通过高空核爆/EMP来干扰正常通讯链路,这就要求苏联立即发射ICBM,必须要通过Perimeter火箭)&/p&&p&l 即使是真存在所谓“全自动死手”,其触发条件也是要美国级别的全面核打击(特别是有核斩首作战/瘫痪作战性质的);普通的小规模核打击将无法触发。&/p&&p&l 最新的说法是俄罗斯很可能还保留着部分“死手”系统,比如定时通讯确认存活、若干枚通讯火箭等。&/p&&br&&br&&p&&b&如果理解了死手Perimetr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核战指挥权的转移机制,并不是一个自动发射机制,也不是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b&&b&。这种核战指挥权的转移机制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b&,例如说英国有“最后信件(letter of last resort)”————每一任新首相上任时,需要亲自手写一封信件,放置在英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保险箱内,以便在大不列颠陆地指挥层完全被摧毁时,潜艇艇长仍能接受政治领导(据称此信件中有可能包括“由艇长自行决断是否核反击”的命令)。而美国有总统权力的继承顺位表,它可以保证在指挥层被消灭时,核战指挥权能继续向其他内阁阁员传递。更不用说美国总统在冷战早期还可以将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权下放到战区司令的级别上去。它们都起到了“在上一任指挥当局被消灭时,将核战指挥权转移到另一个决策中心去”的作用。&/p&&p&这些机制,实际上也自动实现了核战指挥权的转移,其实与一部所谓“死手”的半自动触发系统是没有区别的。&/p&&p&&b&&u&为什么苏联不采取美国或英国式的核战指挥权的转移机制,而要依赖一个半自动化的“死手”系统呢?&/u&&/b&&/p&&p&首先,苏联的国内现实决定了它没有明确规定“继承顺位表”,或是“预置命令”的动机;这是一个决定性而且是根本性的区别。&/p&&p&其次,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苏联也对自身被美国先发制人/瘫痪战的可能性做出了极其悲观的判定。让我们看看再1984年美国文件是怎么说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62bee281cf1bb4d0fe7e_b.jpg& data-rawheight=&487&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62bee281cf1bb4d0fe7e_r.jpg&&&/figure&&p&“苏联认为潘兴-II战区弹道核导弹(以及90年代要部署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的高精度,长射程和短飞行时间会威胁到其核指挥控制通讯系统,以及早期预警系统;这个威胁是目前的低精度美国潜射弹道导弹所没有的。在苏联悲观主义的评估里,他们可能认为潘兴-II导弹能威胁到莫斯科地区的一系列关键目标,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其射程是2500千米左右,而不是美国声称的1800千米。目前的苏联早期预警卫星系统无法探测到潘兴-II导弹,潘兴-II导弹又有能力摧毁苏联的加固设施,并且有比以前更强的软目标打击能力————苏联雷达探测到的时候只剩下5到15分钟的飞行时间。美国使用潘兴-II导弹进行的先制打击将会扰乱并延迟苏联的早期预警流程,也会打乱苏联的导弹发射流程;苏联人也许相信,在这种最坏情况下,其预警发射能力launch-on-warning将会收到影响。”&/p&&br&&p&&b&这里再补充几点,关于“为什么死手针对的是美国全面先制核打击”:&/b&&/p&&p&Valery Yarynich称在美国全面核先制打击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只有2-3分钟决策时间。&/p&&p&苏联认为有必要“预警发射”(也就是在美国导弹还没落地爆炸前将导弹发射出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ICBM核武库能在美国全面核先制的条件下生存下来。&/p&&p&苏联的预警卫星当时只能探测美国本土的ICBM导弹井,对欧洲和中国发射的核导弹都没办法探测(但是还是有雷达可以提供预警)。&/p&&p&即使没有潘兴-II,苏联对美国潜射弹道导弹的先制潜力也是一直很担心的,更不用说后期出现的高精度大当量三叉戟D-5。低精度美国潜射弹道导弹即使无法直接摧毁苏联发射井/指挥掩体,也能痛过核爆EMP等方法来打乱苏军发射流程。&/p&&p&就是在这种极其悲观的估计下,苏联的现实情况自然有必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领导层的生存/指挥权的转移”。&/p&&p&&u&知道了“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的来龙去脉,我们也就知道了此系统大致的“设计威胁”是什么,也就是其设计的触发条件大概是什么级别/什么形态的核打击。在这里其实可以直接地说,中国这种规模的核打击,不仅无法构成“核先发制人/瘫痪战”的打击形态,更在数量上远远小于美国给苏联带来的全面核突击————极有可能是根本无法触发“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的,不论它是全自动还是半自动。&/u&&/p&&p&&u&我们对冷战核武器系统和其附属体制机制的理解,必须是建立在对其历史背景与应对威胁的认识之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就会出现很多离奇的应用。&/u&&/p&&br&&p&&b&(B&/b&&b&)现在我们可以转入对所谓“核捆绑”的系统批驳&/b&。&/p&&p&首先是比较基本的前提:&/p&&p&第一,讨论核威慑或者是核实战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意愿”和“能力”这两个元素:意愿指的是发动核打击/核反击的意图,决断和意志;能力是是发动核打击/核反击的物质能力。任何讨论如果过度关注“能力”这个元素而完全忽视了“意愿”这个元素,将陷入极其荒谬的境地。&/p&&p&第二,核打击/核反击的意图或意愿是很难实现的,这是因为核反击本身是不会改善自身的境地(敌人的核弹已经实现了摧毁),虽然说能消灭敌人,但是自己光用核武器既不能实现占领,也不能实现殖民,更不能让已经消亡的巨大社会财富复活;所以核威慑一旦失败(敌人发射了核弹),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说,报复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徒劳的,因为核反击不会改善自身的境地。这就是核威慑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可信度————如何说服敌人,让它相信即使是完全没有价值的核报复,我方也会毅然实施。&/p&&p&拥有可生存的第二次打击能力,本身是一个“能力”问题,而它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怎么说法敌人我方具有坚定的报复意愿(可信度问题),则是一个巨大难题。&/p&&p&从这个角度上,所有对核战略的讨论,都是围绕如何可信/可验证地提供“意愿”和“能力”这两个元素的;所谓“核捆绑战略”,也不能例外。&/p&&p&&b&如何较抽象地理解所谓“核捆绑战略”?&/b&&/p&&p&&b&所谓“核捆绑战略”实质上是两个机制的结合,一是(中国)核力量的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二是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b&&/p&&p&说它是(中国)核力量的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是因为它希望能通过“挟洋自重”改变自身国家核武库低质量/小数量/短射程/低突防的劣势地位,也就是说“四两拨千斤”,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核武库来应对一个核大国;这里洪超飞举的例子是中国——俄罗斯——美国,主要劣势在于“DF-31射程短”,同理,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出现“数量不足”“无法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等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捆绑”一个大国来倍增自身的核实力。&/p&&p&&b&&u&这就出现了第一个逻辑上的潜在悖论:中国核武器库如何能尽量小而节省经费/资源,却又能足够大来触发俄罗斯的对美核打击呢?&/u&&/b&&/p&&p&&b&&u&这是因为“核捆绑”预设了对俄罗斯全面自动核报复之触发门槛的完美知识。这是不可能的。&/u&&/b&而我们知道俄罗斯没有全面自动核报复的机制,所以指望100%的确定“核捆绑”,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新的俄罗斯决策者完全可能不打美国而只反击中国(人心不可测)。&b&“核捆绑”还预设了“俄罗斯触发门槛的要求”低于“直接打击美国的要求”这点,从前文给出的历史资料上来说,这是错的&/b&。&/p&&p&1,根据前述的俄罗斯“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其设计的触发门槛是很高的(只有美国全面核先制打击才行),仅仅靠中国的小规模核武器库既无法突然袭击,又无法彻底摧毁。&/p&&p&2,如果能触发俄罗斯的(半)自动报复,中国核武库的能力也就完全足以直接打击美国,不应该浪费在无辜的俄罗斯身上。&/p&&p&3,即使使用射程这个指标(“打得到俄罗斯首都却达不到美国本土”),中国核武库能取到中间值————廉价地实现挟洋自重,仍没有办法改变中国“选取反击指标的悖论”:是依照反击美国的标准来建设,还是依照反击俄罗斯的标准来建设?孰高孰低?怎么样才能廉价地实现挟洋自重?&/p&&p&4,完全可能出现“核捆绑”比直接反击美国(并且只反击美国)更费事的情况:莫斯科导弹防御,“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的触发门槛过高,等等等等。&/p&&p&5,我们对俄国的触发门槛是不了解的,也永远无法完全确定,而“核捆绑”直接可能是救了美国一命:如果中方估计错误,则俄罗斯和中国陷入核战,美国核突击中国却毫发无损。这是因为中方的反击力量都消耗在无辜的俄罗斯上。&/p&&br&&p&第二个理解方法是“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也就是只要中国一打击俄罗斯,就会触发不可约束的链式反应————最后不可逆转地彻底摧毁所有文明国家,实现世界毁灭;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威慑。&/p&&p&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什么是“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这两者是不同的,分别对应着上文说的“核威慑的意愿”,“核威慑的能力”。&/p&&p&这里我们要看看经典的核战略入门教材:《奇爱博士》(又名:《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爱上炸弹》)。&/p&&p&“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8ec46d6d263ea8e15f44_b.jpg& data-rawheight=&437& data-rawwidth=&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8ec46d6d263ea8e15f4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cf10deec1_b.jpg& data-rawheight=&100& data-rawwidth=&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cf10deec1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cb70e41ebc925b21bb9e5_b.jpg& data-rawheight=&437& data-rawwidth=&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cb70e41ebc925b21bb9e5_r.jpg&&&/figure&&p&如果是用心的观众,应该能意识到,所谓的世界末日机,必须要是无法关闭的,不可干预的,无法逆转的————然后才是全自动的。这是因为在确保互相摧毁的条件下,理性人都有投降与认输的倾向:在社会财富尽毁,反击不能获利甚至会进一步带来伤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服输投降,委曲求全呢?&/p&&p&面对人性的脆弱,以及人心不可测的不确定性,世界末日机在设计上给核威慑注入了绝对可靠的“意愿”————不仅要自动报复,更是不可逆转地自动报复,即使是本国希望关闭,投降认输,也是无能为力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d1edec2073d4_b.jpg& data-rawheight=&444& data-rawwidth=&5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d1edec2073d4_r.jpg&&&/figure&&p&但是这是极其困难的。&/p&&br&&br&&p&目前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造出一台我们控制不了而且能代替我们做决策的机器?),更不用说,还要证明给敌人看。&/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e285e663f049d824a52b5a9fc8a988d_b.jpg& data-rawheight=&445& data-rawwidth=&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e285e663f049d824a52b5a9fc8a988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50fd82a39b0ff_b.jpg& data-rawheight=&447& data-rawwidth=&7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50fd82a39b0ff_r.jpg&&&/figure&&p&所以,即使俄罗斯的“死手”系统真的是全自动报复,也无法实现“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的功能,因为它是可以被关闭的。也就是说一旦俄罗斯希望投降,或是说希望变更打击目标,都是可行的。“捆绑”是可以立即中断的。&/p&&p&1,已有的(历史)证据,表明苏联/俄罗斯不仅没有全自动报复的“死手”系统,更没有不可关闭的“死手”系统————也就是说无法实现不可逆转的自动反击。&/p&&p&2,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没有给中国装备“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也就是说要投降认输还是可行的,希望变更打击目标也是可行的。&/p&&p&3,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没有给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装备“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也就是说要投降认输还是可行的,希望变更打击目标也是可行的。&/p&&p&&b&&u&所以说,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并没有通过机器决策注入绝对的确定性————核威慑的意愿仍然是薄弱的,仍然是不可靠的,仍然是不可信的。所谓的俄罗斯“死手”系统,即使是错误理解,仍然没办法用机器绕开核反击的艰难决策————更用说历史上的“周界”(Perimeter)系统根本不是这么设计的(有各种关闭的可能)。&/u&&/b&&/p&&p&&b&&u&但是为什么所谓的“核捆绑”学说显得如此有逻辑,好像能完美预测世界上所有核国家的决策结果呢?这要看它背后的逻辑基础(陪葬),我们最后再谈。&/u&&/b&&/p&&br&&br&&p&什么是“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p&&p&“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指的是某种能不可拦截,不可防御将世界摧毁的核武器能力。其实,这个能力是很容易实现的。根据美国1978年的文件:&/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78f579aeeff4a7aa77d04d353fa6302_b.jpg& data-rawheight=&444& data-rawwidth=&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figure&&p&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库在60年代末期就能摧毁总计30万平方千米城市面积的能力(这里取15psi的超压范围,其实是极其保守的高强度摧毁标准,如果按9psi这样大的标准,则能覆盖的范围更大)。&/p&&p&这是什么意思?&/p&&p&70年代末估计苏联城市面积4万平方千米,美国10万平方千米。&/p&&p&我国1990年城市面积1.3万平方千米,万平方千米.&/p&&p&全世界有估计到2001年才有40万平方千米的城市面积,或者是这个估计:&/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d87d3ce14c_b.jpg& data-rawheight=&640& data-rawwidth=&7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d87d3ce14c_r.jpg&&&/figure&&p&可见摧毁“30万平方千米城市面积的能力”,或者说美苏两国的核武库,早就拥有了“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p&&p&在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想象中国有能力一个按钮就“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导致世界毁灭,但这有增强威慑的功能吗?&/p&&p&&b&&u&答案是没有,因为敌国不关心“世界是否毁灭”,只关心“自身是否毁灭”,只关心“自身是否因使用核武器而受惩罚”————也就是说overkill超杀/过度杀伤,在威慑上是没有用的,“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不仅没能节省资源,还有过度威胁他国的可能。&/u&&/b&&/p&&p&在设计威慑战略中,节省资源,还要防止过度威胁他国,都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不仅要惩罚坏行为(威慑),还要鼓励好行为,至少也是不惩罚好行为。俄罗斯旁观者清,无辜遭袭;英国/法国/印度/朝鲜/巴基斯坦/以色列旁观者清,无辜遭袭,都使得我国的威慑可信度大大下降:如果任何行为,甚至是不作为,都会触发核打击,那怎么能保证别国的合作?特别是此时,(所谓的“核捆绑”学说)已经退化为一个“天气预报”,而不是“威慑”,因为它不仅没有针对性反击,而且更像“天灾”,根本不是一个改变敌国行为的讨价还价。&/p&&p&小总结:&/p&&p&&u&所谓的“核捆绑”学说,如果是(中国)核力量的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它希望能通过“挟洋自重”改变自身国家核武库低质量/小数量/短射程/低突防的劣势地位;但是因为没有对俄罗斯自动反击触发标准的完美知识,在核力量建设上无法实现“四两拨千斤”。&/u&&/p&&p&&u&俄罗斯没有全自动反击的“死手”,而已知的半自动“死手”触发标准也是大大超过我国的能力。&/u&&/p&&p&&u&“核捆绑”学说也无法实现“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的功能,因为人类目前还造不出来;而且“核捆绑”学说的支持者并没有希望用机器来提高核威慑的可信度,他们是依赖于一种“核陪葬”的逻辑来实现“捆绑”。&/u&&/p&&p&&u&“核捆绑”学说也没有提出“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的新功能,因为人类很早就已经拥有了;他们既没有解决overkill的缺点,更没有意识到overkill的缺点。&/u&&/p&&br&&p&&b&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核捆绑”学说的逻辑根本上是什么样的:所谓“捆绑”,建立在一个“陪葬”的逻辑上,也就是自己的国家实力下降,也要让别的国家实力下降,这样能保证“我们没亏”。&/b&&/p&&p&&b&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历史上有没有跟“核捆绑”学说类似的战争策划呢?&/b&&/p&&p&假设你是60年代的美国某总统,参联会派人来给你简报SIOP(统一联合作战计划,美国的核战计划),你会发现:&/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bedf24b97a89e083ceaa8_b.jpg& data-rawheight=&501& data-rawwidth=&7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bedf24b97a89e083ceaa8_r.jpg&&&/figure&&p&有一个决策阶段叫“country withholds”,也就是“不打什么国家,放过什么国家”,注意这里指的是在苏东阵营里,“不打什么国家,放过什么国家”。&/p&&p&尼克松时代,也坚持要把苏联和中国分开对待,这个很显而易见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ad22310eed58ad448a6_b.jpg& data-rawheight=&213& data-rawwidth=&10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ad22310eed58ad448a6_r.jpg&&&/figure&&p&即使是在六十年代初,在美国SIOP还是以“机械僵化”,“大规模打击”为主要特征,而苏联—中国还被认为是盟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文件中普遍出现大的“Sino-Soviet Bloc”中苏阵营一词)的时代,就已经在SIOP-62(代表1962年制定的核战计划),SIOP-63中实现了“避免某些目标”的功能:&/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1dec8ae039276_b.jpg& data-rawheight=&466& data-rawwidth=&10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1dec8ae039276_r.jpg&&&/figure&&p&“我们特别避开了国家层面的军事领导层。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使敌国人员和敌国工业的损失最小化,例如说我们有能力避免对中国,或是任何一个卫星国,或是所有卫星国的核打击。之前的SIOP-62中没有提到避免打击或是放过一国这个概念,但是即使是SIOP-62还是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选择地打击。目前在所有的打击任务中,都是可以实现‘避免打击’的。”&/p&&p&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即使是60年代的SIOP,也会特意避开决策目标。&/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fc3cd4f6026_b.jpg& data-rawheight=&362& data-rawwidth=&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fc3cd4f6026_r.jpg&&&/figure&&p&这里的MPMP,指的是Moscow-Peking Missile Packages (打击莫斯科-北京的导弹群组),也就是说即使是全面的先发制人,美国都要留着决策层(MPMP可以留着不发射)————&b&用途很简单,方便对方投降用。&/b&&/p&&p&到了70年代末,等中美关系已经到了蜜月期,这个SIOP瞄准政策就变得更加重视区分中国和苏联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7f77b90c86bf9d2b93afd44bc7dd442_b.jpg& data-rawheight=&294& data-rawwidth=&1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7f77b90c86bf9d2b93afd44bc7dd442_r.jpg&&&/figure&&p&“中国在今天无法对美国造成战略威胁,在下一个十年也只会有极低的能力。目前中美关系逐渐改善,而中国明显对我们的敌人是一个更大的威胁,而不是对我们的盟友。两国政治关系也许会发生逆转,但是我们总是会得到较长的预警时间的。”&/p&&p&最关键的是批注:“难以置信,我们还分配那么多核武器去炸中国,还是让苏联人帮我们去炸吧。”&/p&&p&1982年,中国从SIOP的主要打击方案中被删去,改由太平洋司令部的战区核计划来应对。&/p&&p&在美国核战计划日益灵活,打击规划生成速度加快,子方案搭配组合能力增强的80年代,90年代,还有今天,所谓的“核捆绑”学说根本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在能灵活地区分目标加以摧毁的时代,为什么要不分皂白滥杀呢?&/p&&br&&p&在1974年,美国防部站施莱辛格在公开报告中的一些话,比较明确地给出了现实世界中,核战规划的一些公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ad187f22eed45_b.jpg& data-rawheight=&278& data-rawwidth=&9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ad187f22eed45_r.jpg&&&/figure&&p&“尼克松总统坚持谨慎的政策,建设一支足够,充分有效的战略力量。所以,现在我可以坚定地告诉各位,在1974年,即使遭受了在敌人能力之上的完美先发制人打击,美国仍然有能力杀伤苏联30%以上的人口,摧毁苏联75%以上的工业,&b&同时我们还会留有一直足够强大的储备核力量&/b&,用以对付中国。”&/p&&p&这告诉我们:&/p&&p&&u&1,核军力建设的考虑是依赖于具体的敌人和具体的威胁的,而不是所谓的“核捆绑”和“世界末日弹”&/u&&/p&&p&&u&2,对付第三方/第四方/第五方/英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的方法,跟对付第一方/第二方/中国/苏联/俄罗斯/美国一样,核威慑,而不是核打击,特别是它们没有袭击你的时候。&/u&&/p&&p&&u&3,核小国无法拥有核捆绑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储备核力量而且对付一个主要核大国(大敌,主要对手)也只能用“最低核威慑”————比如说英国的“莫斯科标准”就是英国的核力量仅能摧毁一个苏联首都而已。&/u&&/p&&p&&u&这些历史证据应该能表明,美国即使在受到极强的核打击的时候,仍采取“区分对待”(country withholds)和“留有余地”(储备核力量)的方法,威慑潜在的敌人,而不是不分皂白地胡乱发射。&/u&&/p&&br&&br&&br&&p&&b&&u&让我们再看一个历史维度,历史上核战略学界对“诱发核战争catalytic nuclear war”的讨论。&/u&&/b&&/p&&p&所谓“诱发核战争catalytic nuclear war”,指的是一个核小国,通过种种手段,诱发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核战争,达到超级大国两败俱伤,核小国进而渔翁得利。在70年代之前,这个议题是十分热门的,而这个疯狂的核小国,往往在讨论中就是中国。在这里专门讨论“诱发核战争catalytic nuclear war”,就是因为所谓的“核捆绑”中有很相似的因素————通过“触发”/“捆绑”,可以把不相干的核国家牵连进来。&/p&&p&基辛格,约瑟夫奈,米尔施海默,还有核战略界的一众专家学者在当年都讨论过这个火爆的话题。苏联和美国在第一阶段战略武装限制谈判(SLAT I)的过程中,也讨论过“某些国家”通过挑衅核偷袭provocative attacks,诱发美苏核战争的问题。(在美苏官方讨论中,挑衅核偷袭provocative attacks大概持续了一年,从1970年初开始,直到1970年12月苏联放弃在正式谈判会议上提中国问题,而1971年1月基辛格也明确跟多伯雷宁说“场所不对”,应该换一个渠道谈,结果随着中美关系的升温,也就不了了之。)&/p&&p&“诱发核战争catalytic nuclear war”,与所谓“核捆绑”学说,最大的区别在于:&/p&&p&1,核小国必须“假装成”核大国,去发动袭击,也就是通过溯源能力的漏洞,进行栽赃嫁祸,使得两个核大国互相发射;这也是促使美苏建立热线的原因之一。红外预警卫星的出现,也就使得溯源问题得到解决。&/p&&p&2,在当时的冷战环境下,存在美苏“高度耦合”的核武器系统,因为两国的核武器缺乏生存力所以要尽快反击(预警发射launch on warning)的基础上,由于生存力的提高(加上“核捆绑”学说里,小国根本不去打击大国的核武器系统,而是打击城市;核小国也没办法摧毁核大国的反击能力),这种高度耦合的情况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不用着急发射,也就没有“诱发核战争catalytic nuclear war”的危险。&/p&&p&4,所有学者都认为,如果核小国知道自己逃不掉,无法成功地栽赃嫁祸,坐收渔翁之利,则巨大的成本(被核大国打击)将会使它放弃“诱发核战争catalytic nuclear war”的尝试。&/p&&p&3,目前只有一位(著名)学者Richard N. Rosecrance,认为存在着跟“核捆绑”学说里的捆绑连锁机制一样的现象——“胜利者要面对的烂摊子victor’s inheritance”。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核捆绑”学说的最低层,也就是其逻辑内核。&/p&&p&&b&&u&“胜利者要面对的烂摊子victor’s inheritance”与核陪葬&/u&&/b&&/p&&p&什么叫“胜利者要面对的烂摊子victor‘s inheritance”?Richard N. Rosecrance认为在核武器两级对抗的情况不断发展,出现第三方独立核势力的时候,即使在两强核争霸甚至是美苏核战争中胜出的一方,都不得不面对“胜利者的烂摊子”————第三国比如说中国的核力量将是完好无损的,而大大削弱的美国或是苏联,还是会败下阵来。&/p&&p&怎么办呢?&/p&&p&兰德集团1988年的核战争起因研究报告中,就有一个标准的应对方案,其实各位不需要兰德集团就想的出来————直接把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第五方拉进核大战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f807fb26bfdf7e5f79fe19edefe4bf7_b.jpg& data-rawheight=&246& data-rawwidth=&1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f807fb26bfdf7e5f79fe19edefe4bf7_r.jpg&&&/figure&&p&“(在法国为了保护国土,向苏联发射核武器后,苏联对法国的军用/民用目标进行了全面核反击),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反击中,还包括向美国军事目标发射2000枚核武器;在苏联的观念里,这是为了恢复政治经济实力的平衡。美国总统决定暂不还击,评估美国受到的损失。”&/p&&p&这实质上就是核陪葬,也就是所谓“核捆绑”学说的机理。&/p&&p&简短说,这是在逻辑上行不通的,如同陪葬一样,是自相矛盾的:“陪葬”(对死人本身来说)有意义的前提是没有死,或者没有死透;比如说有死后的世界。&/p&&p&让我们用“中国核捆绑俄罗斯来报复美国”的案例来详细谈谈&/p&&p&1,假设中国核武器打击了俄罗斯,俄罗斯社会财富受巨大损失,但是有能力恢复。这时候俄罗斯唯一应该核反击的目标是中国,因为中国核武器已经被消耗殆尽,核反击中国是没有成本的,核打击其他任何一个核国家都会导致俄罗斯彻底死透————丧失社会恢复的一切可能。&/p&&p&2,假设俄罗斯社会财富受巨大损失,已经完全没有能力恢复,则俄罗斯唯一应该核反击的目标还是中国,因为在非理性复仇的极端心理下,怒火都飞向中国。&/p&&p&3,如果俄罗斯希望核陪葬,希望“拉低别人”/“拉别人下水”,这就证明了俄罗斯没死,没死透————因为只有这样,做跨国实力的比较才是有意义的;只有你还是一个玩家,游戏中比分的比较才是有意义的。这又回到了第1点:俄罗斯不应该疯狂反击其他国家,因为这会导致它死透,更亏。这就是陪葬的自相矛盾之处。&/p&&p&4,兰德集团上面的案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美国总统决定暂不还击”,也就是说1988年的报告中预设了美国核威慑的失败:美国无辜被苏联2000枚核弹头袭击,却无所作为而自认倒霉。假设美国对苏联核反击,则苏联也就绝不可能“恢复政治经济实力的平衡”,只能更惨————这里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平衡”实质就是做了跨国实力的比较。&/p&&p&5,那合理的决策应该是什么呢?前文美国的案例应该说明了:&b&&u&是用“留有余地”&/u&&/b&&b&&u&/储备核力量的方法,威慑潜在的敌人,而不是不分皂白地胡乱发射。只要核力量还在(核小国是不可能完全摧毁核大国的反击力量),则核威慑是可以维持的,即使是自身已经遭受很大损失;所需要做的是:针对性地反击袭击者。如果是核小国而无法实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ww.76116.co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