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宫僧人到外地办法事吗

雍和宫李有和尚么 ???、_百度知道
雍和宫李有和尚么 ???、
有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 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颗于左右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喇嘛一大推班禅就在里面
雍和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标 题内 容
您的位置:--
雍和宫喇嘛的生活
  文/ 李立祥
&&&&有了这些德高望重、默默奉献的众僧,才得以传承兰若,演示妙理,使信众体会菩提智慧的清凉
&&&&雍和宫现有僧人108人,住持是嘉木扬•图布丹,副住持是洛桑散布丹。
  工作中,二位住持将主要精力用于庙内佛学院的建设上,坚持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现佛学院设教室、备课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和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五个班级七名教师,70多名学生。图布丹常对僧人说:“我们要僧像僧、庙像庙,”教育僧人,以戒为师,规范自己。洛桑散布丹告诫大家:“雍和宫每天来这么多人,我们僧人代表着首都宗教界的形象,我们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首都的声誉。我们只有努力才是。”
  每日晨五时,众僧身着紫红色的袈裟,穿过一道道石阶,至大经堂法轮殿上早课,沉浸于一页页长条经卷中?熏体会着内中三味。每月的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九、三十日和每年的佛教节庆都要举行法会。这种集体上殿诵经的形式,称为“日课”、“功课”,“功”是要有收获成效,“课”是要有计划定量,为佛教日常修持的重要法门。法会上,但见众僧在殿内正襟危坐,仪态庄严。那出自肺腑宏亮的声音伴随着鼓、号、铙、钹的节奏,在殿堂中回荡着。雍和宫作为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了这些德高望重、默默奉献的众僧,才得以传承兰若,演示妙理,使信众体会菩提智慧的清凉。而作为旅游景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当游人来到这里,才得以切切实实地亲身体会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大家最忙碌的一天,僧人们几乎彻夜未眠,自清晨两点就到殿里诵经,祈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当天还蒙蒙亮时,僧俗信众手持洁白的哈达依次献给住持和老师傅,并互致新年吉祥如意。自古以来,蒙、藏民族就认为白色象征纯洁、美好、吉祥、善良。献哈达根据辈份不同各有规矩,雍和宫的佛事活动和礼尚往来,都离不开哈达。第十一世班禅大师在雍和宫瞻礼和主持佛事活动时,首先敬献哈达于佛像前,并为信众摸顶祝福,接受僧俗信众敬献的哈达。
  之后,大家又投入到看护殿堂、迎接僧俗信众礼佛祈福的工作中。雍和宫各殿堂文物众多,僧人们每日担负着迎接游人信众和看护殿堂的任务,面对游人信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僧人们还要对答如流,使之满意而去。
  雍和宫的活动以每年农历正月底举行的金刚驱魔神舞(俗称“打鬼”)最为著名。清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建成藏传佛教寺院后,每年依照宗教仪轨跳法舞,旨在驱除邪恶,祈愿天下太平。
  现在,跳法舞的头一个月众僧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余暇之时,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戴着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号等法器的节拍,跳着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此练习称“过排”,参加的僧人都要练得大汗淋漓才算罢休。每至跳法舞日,红墙黄瓦的雍和宫内中外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也成为京城正月里的民俗活动。
  自清代改庙始,雍和宫就有修习声明?穴语言学?雪、工巧明?穴工艺学?雪、医方明?穴医学?雪、因明?穴逻辑学?雪、内明?穴佛学?雪等“五明”的传统
  时至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时,成立了僧人经学班,当时只有一个班、20余名学员,以学习藏文及藏经为主。后来,根据实际需要,从内蒙古、辽宁、青海等地相继招收了新学员。他们到雍和宫后,先要进行戒规、庙规教育。继而学习藏文、藏经。其实,自清代改庙始,雍和宫就有修习声明?穴语言学?雪、工巧明?穴工艺学?雪、医方明?穴医学?雪、因明?穴逻辑学?雪、内明?穴佛学?雪等“五明”的传统。
  中青年僧人每日都要学习经文,具体是每周一、三以习经、背经为主,周四、周五为翻译课,周日为大课,主讲佛教历史或英语等课程。同时,还利用每周二晚上的时间开设了汉语文(还开过书法课)。使僧人们在佛学、书法、汉语文、英语等知识水平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像时到中年的雍和宫副管家孟和乌力吉,是蒙古族,现为东城区政协常务委员。其蒙古语、汉语不仅说的好,两种民族文字的书法写得也不错。而当年他初到政协时汉语懂得并不算多,与各位委员无法交流思想。大家看到了他的困难,纷纷热情地与之交谈,从基础上辅导汉语表达方法,并为他创造在各种会议上发言的机会。有时说得不好,大家及时给予纠正,并说:“你再放开点,不要怕错。”于是?熏他刻苦学习,有些不懂的字就用蒙古文字母标注下来反复练习,使之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孟和乌力吉还爱好摄影,一些大的外事接待与宗教活动都由他来拍摄,近年京城的各类摄影展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作品。
  洛桑旦巴是藏族,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是庙管会委员。他在学习藏文经典的同时,又学习了英语和汉文书法,并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使语言交流运用自如,做到了英汉互译,在庙里的外事接待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上完晚课后,还要看电视,《新闻联播》、《动物世界》是大家比较爱看的节目。不少年轻僧人都买了电脑,他们上网,传统文化艺术的网页是他们经常点击的。年轻僧人的父母兄弟时有从老家到京城来看望的,大家就利用休息时间带着他们去天安门、游故宫、登长城。
  雍和宫僧人的日常工作,除诵经、看殿外,还时常为佛殿制做面供,即以青稞面或莜面等做成供器或鲜果的模型。僧人们热心学习此项技术,做好面供后,要一一置于铜盘内供奉在佛像前。在每年的佛教节庆日前,都要由僧人做许多面供。大家热心于这种属于藏传佛教“五明”学科之内的面供制做。
  为祈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雍和宫在每年国庆节前要举行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法会前七日,僧众要以各色矿物质颜料粉制成象征诸佛聚集于理想世界的模型―坛城。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视察雍和宫时就曾对僧人说过:“要把坛城这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保留下来”。如今,雍和宫僧人已将这一技艺继承了下来。
  制做坛城的过程均有严格的仪轨,土族喇嘛东珠会画唐卡,故成为制作坛城的骨干。那几日,僧人们先要在底板上绘好白描图样,并将各色颜料粉装入尺余长的铜管内,四名僧人一手持铜管,另一手以金属棒刮铜管上的棱儿,通过均匀的振动将色粉漏下来。用各色颜料粉逐渐组成高约一、二厘米,面积三至五平方米的坛城,内中结构有序,每一图案均有寓意,颇具民间色彩。
  雍和宫就像个大家庭,众僧十分热爱这个集体。雍和宫有二十多位老僧人,为了使他们安度晚年,庙里将一处佛仓进行了修复,作为老僧人的居所,使他们的衣食住行更方便。每年庙管会还专门为80岁以上的老僧人祝寿。
  无言的风马旗,就这样岁岁年年,在蓝天之下飘动着,带着众僧的心愿,为人们祝福
  自2000年始,雍和宫对经版进行了整理。老经师伊希桑布和曾经在青海塔尔寺专事刻经,后到雍和宫的中年僧人旦贝坚赞担当起经版的整理工作。他们拂去上面二百多年的浮尘,一块块识别,并进行分类、标注。最引人注目的是《诸品积咒经》,由459块大号经版组成,其上经文雕刻工细,并微微泛着朱红色,说明此版曾以朱砂汁印刷,甚为珍贵。有的经版极难排序,为防止排错,他们反复检查,详细记录,在每块经版一侧以白色颜料注上了序码,并依次码放在经版架之上。时至今日,他们又在孜孜不倦地整理着古老的藏文经书,由于有不少散页、残页,越到后来越难整理了。
  在雍和宫殿院内可以看到高耸的旗杆上悬挂着的一排排印满动物图案和经咒的五彩小旗,其中心绘有驮宝骏马,并印有经文。此旗称“风马旗”,藏语称“隆达”。由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丝绸印制成后挂在一起,故又称“五色风马”,这五种颜色均有其象征意义。其中,白色象征云朵,蓝色象征天穹、黄色表示土地,红色表示火焰,绿色表示江河。旦贝坚赞负责刻制、印刷风马旗,我曾几次见到他将五色绸布覆于刷好墨汁的风马旗版上,一丝不苟,静心印制着,不问时间,不顾劳累。之后,又默默地与众僧一起悬挂起来。无言的风马旗,就这样岁岁年年,在蓝天之下飘动着,带着众僧的心愿,为人们祝福。
  雍和宫还有一支佛乐队。佛教音乐,泛指在佛事活动中的佛教唱诵和器乐演奏,亦称法曲、法乐。近年,雍和宫的仪礼乐队成为重要佛事活动和迎来送往礼尚之必需。乐队由十多位年轻僧人组成,主要乐器有:管、笛、笙、钹、云锣、手鼓等。他们平日利用晚课后练习,从站姿到乐曲,都要达到统一和谐。每次奏乐,众僧依序分排站立,其旋律优美舒缓,形成悠、和、淡、静的气氛,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月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即诞生、成道、涅联系在一起,称“佛吉祥日”。这日,僧人们在雍和宫法轮殿内将数百盏酥油灯一一点燃,转经礼佛,祈愿国泰民安。之后,还要施舍斋饭,供来到寺内的僧俗人士受用。此顿斋饭为素斋,菜名称“罗汉菜”。部分僧人要投身至斋饭的准备工作中,他们和工作人员在食堂以黄花、木耳、香菇、冬笋、面筋、玉兰片、荸荠、豆腐、白菜、胡罗卜等顿在一起,加少许素油上锅。近年,每次舍斋仅罗汉菜就要做八大锅。从中僧俗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
  好事大家做 善行众人修
  历史上,佛教有着“慈悲济世、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副住持洛桑散布丹经常告诫大家:“钱不能乱花,要精打细算,我们虽然是大庙,生活好了,但要想着还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的。”如此,庙里每年拿出可观的资金资助希望工程、贫困受灾地区与寺院。近年助建了数所希望小学,并多次为贫困受灾地区捐款。当“非典”盛行时,当有的地区遇到灾难时,当东南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与海啸灾难时,当今年五月在四川汶川等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时,僧人们都踊跃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在每年的义务献血、植树等项活动中,僧人们都走在了前面。
  为了开阔众僧的视野,庙管会每年暑期都组织大家到各地考察,我曾有缘同行我几次在景点门口看到围拢过来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贩,其中也有老年人。见此情景,嘉木扬•宁杰、达木却等总是拿出些零钱送给老年人,但不要旅游纪念品。有的老年人莫名其妙,连连念叨遇到了大好人。此刻,又使我想起那年随众僧赴峨眉山的路上,恰遇一所新建的福利院,当众僧听说那里添置设备缺少资金时,纷纷解囊相助的情景。正是:好事大家做,善行众人修,“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一次去山东,临返回时,僧人们采购商品,我看到年轻的德力格尔为远在草原的妈妈精心选购了两件夏天穿的外衣,噶拉僧为父亲买了几盒营养品,说他的父亲身体不太好,吃点营养品可能会好些。而达木却经师则为经常来雍和宫的在家信众挑选了许多串念珠,打算回去送给他们,以作纪念。还有的僧人选购了一些土特产品,想送给这次没有出行的老师们。
  闲暇之余,年轻的僧人们还时常打篮球和羽毛球
  雍和宫的老僧人大多身体硬朗。有的老僧人每天要定时围绕雍和宫院落或殿堂行走几圈,默祷祈愿,此为绕寺。其中,恩和巴雅尔老人虽然腰弯背陀,但每日都能见到他手持念珠,步履稳健地围绕殿堂行走着,路经经筒还要用手转上几圈,并以前额轻触门面,以示对佛的虔敬。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庙管会还要组织60岁以上的老僧人在京郊参观游览、登高望远。
  闲暇之余,年轻的僧人们还时常打篮球和羽毛球。早课结束后,他们回到僧舍脱下诵经时穿的僧衣,换以休闲的运动装,到各自分管的卫生责任区清扫殿堂内外卫生,擦拭灯烛香台。完成后,便至设在牌楼院的篮球场一展身手。这篮球场白天是雍和宫的停车场,条件简陋,但他们依然把比赛打得热火朝天。经师全贵身高一米八,在球场上异常活跃,但见他自由穿梭,完成了一个个准确漂亮的三步上篮,每次打完,众人均是大汗淋漓。全贵在2000年,获全国传统体育运动会打陀螺比赛个人第四名,2006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蹴球项目的男双冠军。
  短短几十分钟的场上运动,僧人们看上去活力四射,唯有那长不盈寸的一头短发和周身散发的“藏香”味道透露出他们是特殊运动员。金秋时节,在雍和宫殿院内都要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有各种球类,而最热闹的要数拔河比赛了。但见人们一顺儿向后用着力气,口号声此起彼伏,有的人脸庞憋得红红的。
  今天,雍和宫这座藏传佛教古寺,以其宏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肃穆的宗教氛围、丰富的文物收藏展现于中外游人面前,传播着和睦、吉祥、友善与幸福的祈愿。而僧人们则以一颗平常之心在世俗与超然的世界中诠释着善良、和谐与美好。
【编辑:张冬冬】
??????????
[] [] [] [] [] [] [] [] [] []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清代藏传佛教度牒制度探究研究,清代,度牒,藏传佛教,清王朝佛教,清王朝,度牒制度,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清代藏传佛教度牒制度探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现在位置: >
探访宗教之旅:雍和宫,香火为何这么旺?
&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
  作为全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既有传统皇家寺庙的气度,又具藏传佛庙的风范。灿烂的黄色琉璃瓦,仿如她欢迎的笑脸;层叠的飞檐,恰似她迎接的双臂。无论我来还是不来,她都在这里,静默,伫立!一立已有300多年了。
  这几年雍和宫的香火越来越旺了,住在北京东城的百姓们有深刻的印象:每年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来进香的市民人数不断创下新纪录。据北京雍和宫方面统计,今年的大年初一,北京雍和宫大街堪比春运最繁忙时候的火车站,全天进入雍和宫烧香的市民与游客超过了7万人!
  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北京雍和宫现任住持罗布桑·散木丹(胡雪峰)喇嘛。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征服了信众
  乾隆十年(1745年),西藏郡王和七世达赖喇嘛商定,为雍和宫改寺尊旨进贡,其中有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说法像,白檀木三叶冠观世音菩萨像。七世达赖喇嘛还呈献了佛本生记唐卡41幅,这些贡品工艺精湛,是雍和宫所藏文物中的精品。
  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七世达赖喇嘛又从尼泊尔购得一棵巨大的白檀木,历经三载运至雍和宫,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施工,雕得18米高的弥勒大佛,成为雍和宫的木雕三绝之一,并于1990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当时,雍和宫成了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高僧大德向往之地。
  胡住持介绍说,在雍和宫的藏品中,许多是16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雍和宫的珍贵礼品,至今保存完好。此外,雍和宫各殿堂文物众多,有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经书,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为朱砂印制,而藏于经楼的1万余块木制经版,数十块佛画经版,多为清代所制。
  自清代至民国时期,雍和宫成为沟通中央政府和藏、蒙等地区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焕发了生机。1950年、1952年,国家两次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1961年,雍和宫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雍和宫得以保护。1979年,政府又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整。1997年,雍和宫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2000年,雍和宫佛学院工程竣工。
  近年来,雍和宫自筹资金,对建筑、佛像、唐卡、法物等文物进行了全面维护,使雍和宫这座藏传佛教古寺,以藏传佛教文化和清代皇家文化,征服了海内外的广大信众。
  爱国爱教、道风纯正的和谐场所吸引了信众
  雍和宫秉持佛教热爱祖国、庄严国土、追求和平的理念,坚持爱国爱教、护国利民,做到了僧众心系国家、关爱社会,道场风清气正、众缘和合。
  为增强僧众对祖国建设崭新面貌的感性认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果,雍和宫先后组织僧人到韶山、延安参观学习,组织参观西藏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等大型展览。这使僧众们深刻认识到法运常随国运兴,只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佛教才会彰显时代价值。
  在道风建设方面,胡住持形象地概括为:净化道场,做到“干干净净”;如法如仪,做到“安安静静”;众缘和合,做到“恭恭敬敬”。
  近年来,雍和宫投入大量资金更新花草树木、油漆粉饰寺院建筑,重新制作了导语标识,完善游客服务中心设施,撤销甬道旁和正门广场处几十家出租摊位和商亭,去除寺院的商业气息,提倡“顶礼佛法僧三支香为宜”理念。
  传统节日和重要佛事活动期间,雍和宫游人香客众多。僧众们从加强道风建设入手,要求僧人经年潜心学修、弘法利生,用行动感恩社会、回报大众,自觉抵制名利诱惑,使信众游人从雍和宫僧众的仪表、言行及如法如仪的法事活动中,感受道场的庄严、佛法的神圣,形成了游览规范有序、礼佛心存恭敬的良好秩序,在闹市中营造了一个安静的道场。
  真正的欢喜,是心存感恩;真正的平等,是相互尊重。雍和宫通过敬佛、敬法、敬僧的宗教仪轨,僧众上下相敬、以礼相待。法事活动也如法如仪,僧众严守戒律教义,规范行为礼仪,使干净的寺院、安静的道场让人“身入庄严处、心生神圣念”,从而使僧侣、信众、游客虔诚敬佛、心存恭敬、众缘和合。
  选好才、立好僧、重修持,良好形象折服信众
  据胡住持介绍,作为清朝皇帝的御用家庙,雍和宫曾承担了培养“尊国政、谙律例、知举止”的宗教人才重任,培养了一批中外闻名的高僧,留下了他们爱国爱教,维护中华统一的佳话。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雍和宫历代住持非常重视僧才的培养,从选好才、立好僧、重修持几个方面严格僧团管理,倡导“三好”理念,即“身要做好事、口要说好话、心要存善念”,在信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雍和宫每两年招收一次僧人,按照招收程序,在北京市、内蒙古、辽宁省等地宗教部门的协助下,雍和宫庙管会成员亲自对报名者的家庭情况、教育经历、年龄与身体条件、特别是个人信仰进行深入考察,严格把关。
  雍和宫创办的佛学院,努力做到“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管理科学化”,除佛学院教师授课外,还聘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此外,学院还选送僧团骨干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甘肃省佛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学习深造,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合格僧人。
  雍和宫要求僧众严守戒律、正信正行,倡导学修并重、以戒为师、以法为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制定了《雍和宫庙务管理委员会规章制度》,僧众人手一册,确立了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现代管理模式。庙管会定期召集僧人大会,及时点评遵守制度、以戒为师、日常行为与礼仪规范等方面的情况,奖优罚劣。经过长期不懈地教化引导,使僧人遵规守戒、信仰坚定,道风日益纯正。
  如今的雍和宫,道场清净、僧团和敬,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处处洋溢着庄严吉祥的和谐气息,成为游人与信众有缘必朝的清净之地。
  新闻链接——
  从行宫到藏传佛教寺庙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皇帝驾崩圆明园,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乾隆皇帝一改清朝旧制,于同年九月将父亲梓棺安放雍和官,雍和宫也因此结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宫历史。
  期间,为迎棺椁,雍和宫主要建筑在十五天内改覆黄瓦,雍正灵柩就安放在他当年的寝宫(今永佑殿)。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十一,移棺易州西陵,此后,永佑殿则常年供奉雍正影像,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影堂时期的雍和宫”。实际上,在雍和宫没有真正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宫内大部分殿堂已成为藏传佛教黄教喇嘛诵经的地方。
  从“贝勒府”到“雍亲王府”、“行宫”直至“影堂时期的雍和宫”,雍和宫的每一阶段都演绎着不同的宫廷斗争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至今无法解开的历史疑团。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连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桥梁作用的辉煌历史。乾隆皇帝对此感慨万端,咏叹雍和宫是“跃龙真福地,俸佛永潜宫”,他把康乾时期“六街三市皆珠玉”的盛景归结为“兴庆当年选佛场”。
  日,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专职机构——雍和宫管理处组织落实实施。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再次筹集巨额资金,对雍和宫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整理;并在日(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对内外香客与游人开放。
  雍和宫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曾接待了来自世界上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元首及知名人士,每年接待境内外客人近200万人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384
[热门信息]
&&|&&&&|&&&&|&&&&|&&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联系电话: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雍和宫烧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