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电信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导师 之前导师推荐我们读浪潮之巅 但是最近他说浪潮之巅太老了 现在读信息简史 但是

早就听说过《浪潮之巅》这本书,还出了第二版,作为门外汉,现在应该读哪一版?
主要是我没读过,不知道差异,第二版是第一版的单纯延续?还是第二版有第一版的并且还做了更新?请读过的和大神们指教
按投票排序
今年12月上旬,吴军老师的新书《硅谷之谜》作为《浪潮之巅》续集将上市,明年1季度会推出《浪潮之巅》第三版。目前应该买的,是《浪潮之巅》第二版。
买新不买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积分 417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096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8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
(一本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应该拜读的作品)
作者:吴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相关推荐:
& && &《浪潮之巅》是一本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书中的内容最早由吴军博士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历经多次改写和重构。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对所有身处并热爱高科技行业的人来说,对所有渴望创新、欣赏创新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浪潮之巅》都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品,足以做到“开卷有益”!
内容简介:
& && &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任何的决策、同期的商业环境,都在都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浪潮之巅》不只是一本历史书,除了讲述科技顶尖企业的发展规律,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也多有着墨。此外,这本书也着力讲述很多尚在普及或将要发生的,比如微博和云计算,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因为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
  诚如作者所言:“人的商业知识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有心地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内容简介:
& && &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在谷歌,他和Amit Singhal(谷歌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谷歌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包括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并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年回到谷歌,领导创新项目。目前任谷歌公司的Principal Engineer。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1995年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和2000年Eurospeech的最佳论文奖。他还获得和申请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他撰写的《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深受业界的好评。
  吴军博士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他还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以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与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媒体评论:
中国大学计算机、软件和信息专业学生必读。
  ——邹欣/微软研发经理,《编程之美》、《移山之道》作者
讲述信息产业历史或是硅谷传奇的图书,10年来不知看了多少,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像《浪潮之巅》这样让我感觉如此震撼。读到精彩处真是热血沸腾,不忍释卷。如果你想更透彻地了解整个产业,鉴信息技术之兴衰,考互联网之得失,《浪潮之巅》是必读之书。如果你是以为互联网创业者,尤其莫错过这本杰作!
  ——冯大辉/丁香园CTO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产业界往往了解不多。《浪潮之巅》生动有趣地讲述了计算机产业界的许多精彩故事,能够让同学们快速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浪潮之巅》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读书计划。学院为本科生购买配送,推荐阅读,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孙广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浪潮之巅》是我在2011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好书分两种,或讲“道”,或讲“术”。《浪潮之巅》讲的是IT产业的“道”。之前,我对IT产业的了解是碎片化的,如盲人摸象。阅毕本书,我终于将IT产业这头大象的腿、耳朵、尾巴连了起来。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着实令人酣畅淋漓。力荐!
  ——许维/《天下网商》执行主编
每一个IT从业者都应该读《浪潮之巅》。行业浪潮汹涌而来,不改变自己,就要被改变。吴军博士在书中最后一章“下一个Google”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大胆的预测,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刘振飞/淘宝技术保障副总裁
几年前就在网上看到了《浪潮之巅》,那时还只是作者发布的系列文章,但其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信息通信产业所有最重要的领域和最卓越的企业,而其中所体现出的作者对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历史的深度挖掘、发展规律的深刻观察、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令人震撼。在我看来,《浪潮之巅》是国内目前最好的一部有关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史和国际标杆企业的兴衰史,其洞察到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通信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且对中国把握甚至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创新的下一次浪潮尤其借鉴意义。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口,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如此活跃、全球产业变革和格局重塑如此迅捷、国际竞争博弈如此激烈的关键时期,相信每个人都可从《浪潮之巅》中得到启迪。
  ——余晓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员总工程师
电子版资料:本帖隐藏的内容《浪潮之巅》PDF版:
《浪潮之巅》(第二版) epub版:
好书一起看:
分享【经管书评140315】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往期链接】(有奖评论分享仍在进行中)
载入中......
(39.27 KB)
16:38:41 上传
你的书评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推荐商科同学也读一读《浪潮之巅》:
& && &&&在这次近一个月的旅行中,除了参访、学习、吃喝玩乐以外,我也抽空读完了一本书——《浪潮之巅》。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所以想推荐给大家。如果有未竟或者偏颇之处,恕我查访未周。  
  《浪潮之巅》是一本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或者更广义地说,是TM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书中的内容最早由吴军博士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经过几年的积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整理成书。感谢出版社的温海给了我一个机会参加这本书的预读。   
  《浪潮之巅》中的“浪潮”指的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发展浪潮,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周筠老师称这本书是“所有立志进入IT行业的年轻人必读”。而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商科同学一读;再往小了说,这本书值得学习金融的同学一读,因为不论你将来从事卖方抑或买方的工作,不管你是要配置一个资产组合、为一家IT公司承销上市、为一家新创的互联网公司做风投,你都需要了解互联网和IT行业。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囊括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一,互联网及IT行业几十年来主要的player的兴衰,包括AT&T、IBM、思科、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Dell等等。这些公司有的是做电信的,有的是做互联网的,有的是做软件的,有的是做硬件的,有的是卖电脑的;有的是新兴向荣的行业新贵,有的是正值壮年的行业巨头,有的则已是垂垂老矣、日薄西山的夕阳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技术优势各不相同。
  二,互联网及IT行业的规律、特征、体系、商业模式,包括一些行业定律以及他们的应用。
  三,互联网及IT行业的相关系统,包括VC、IB、大学、研究机构与IT的互动等。
  四,互联网及IT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云计算。
  要在一本书中包含这些东西是很不易的,其中任何一点深究都可以写成大部头,更何况要在一本500多页的书中连贯、生动、有逻辑的讲出来。不过,吴军博士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浪潮”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都是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博士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Guide Book。   
  其实,想要把IT这个高技术行业讲给普通读者听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它要求作者既要对于行业十分了解、有自己的见解,又要能深入浅出的把故事讲出来,讲的生动、有趣。吴军博士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甚至在我刚开始读本书时都惊异于一个语音技术专家如此强的叙事能力。这本书并不枯燥或者艰深,因为作者引用了很多小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以及文学经典等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是很了不起的。我觉得吴军博士是写这样一本书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Google的资深技术人员、腾讯的技术高层),又是一个谙熟商业和金融的人(从事过风投、和投行打过交道),还是一个涉猎广泛的自由写作者(书中不时涉及文学、生物、历史甚至大众娱乐方面的内容)。  
  我觉得《浪潮之巅》是学商同学值得一读的书,有好几个原因:   
  一,每一章都是一个案例分析。作者没有花太多笔墨叙述技术,反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公司的市场、战略、供应链、SWOT等等;但是,又因为作者对于行业和技术是了解的,所以不像很多管理书籍那样隔靴搔痒。
  二,这本书非常强调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虽然简单,要想讲清楚却很难,很多创业者都无法说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你的精力十分有限,但又想去了解一个行业,你最应该弄清楚的就是商业模式,因为它回答了“怎么赚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创业者、管理者、投资者以及金融业者来讲都是最最fundamental的。
  三,这本书本身也有几个章节专门介绍了风投、投行与IT业的互动,以及金融危机对于行业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宕开一笔,就金融专业的同学去了解一个行业的重要性讲讲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学金融的同学要试着去寻找一个金融以外的edge,这个edge可以是quant能力、编程能力、谈判能力、pitch或者story-telling能力等等,不过我要说的是对行业的理解。我在实习的时候,mentor们都告诫我要去了解和真正理解一个行业,这种理解不是看看别人写的报告或者行业新闻就可以达成的,而是要真正的像一个业者那样融入。这是一个很困难、但对于数理和计算机能力有限的同学相对容易一些的edge。今天,很多分析师、投资经理、IBDer、咨询业者并不真正了解一个行业背后真正的动因,做出来的报告流于表面;如果要比其他金融业者更出色,你需要真正了解和理解行业。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见,我自己也在探索,也还不知道如何达成。但是,如果你想试着了解IT或者TMT行业的话,这本书会有帮助。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比如描写金融的部分还有可以改正、调整的地方,一些不必要的编辑失误和描写重复也可以避免。但是,瑕不掩瑜,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读《浪潮之巅》,听潮起潮落:
& && && &第一次听到《浪潮之巅》这本书,是有一天晚上开例会的时候,我的创业合伙人小彭跟我说起来的。我们是大学同学,并且都酷爱看书,对书的喜好和品味也颇为接近,他知道我喜欢看讲述失败企业的记录型书籍,比如吴晓波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而不喜欢成功学或阴谋论的书(后来看《浪潮之巅》的时候发现吴军博士也对某本书颇有微词,甚为高兴),所以,他给我介绍完大致内容以后,我就决定要读一读。      
   在北京飞往重庆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不要对我的阅读速度感到惊讶,其实我还顺便看了半本《光环效应》),做了22条读书笔记,望着窗外的云层,脑子里想到的是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做企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说,吴晓波先生在《大败局》中所讲述的很多传统工业企业的失败案例对于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大多数仅仅是一些不太完整的记忆的话,吴军先生的这本《浪潮之巅》无疑让我有了更强烈的体验感——毕竟,对于1993年开始用一台286电脑写Basic程序,后来又一直把计算机作为专业读到了博士毕业的我来说,书中提到的这些IT企业的变迁似乎和我的成长是共同完成的,并且,我们的变化今天仍然在继续。         
   我相信企业是有基因的,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吴军先生的观点:“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的命运。”无论是AT&T的衰退,还是摩托罗拉从叱咤风云到明日黄花,无一例外,都是自然或人为的“基因突变”使然。我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父亲拿着一部摩托罗拉的模拟信号手机(传说中的“大哥大”)回家的时候,我对其价格表示出的惊叹。之后,父亲使用的手机越来越小,号码也从模拟信号下的9XXXXX变成了现在依然在使用的139XXXXXXXX,但手机品牌直到诺基亚把手机天线放到机身内部才得以更换。而就在几个月前,他已经在QQ上和我讨论,到底是换一部iphone,还是买一部android系统的手机。公司的基因变化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成熟的领导者没有勇气去挑战它。就像苹果的基因注定了ios不会完全开放,微软的windows内核永远让人感觉像谜一般,而google和它的android系统则必须一直沿着开源的道路走下去一样,企业的领导人会保持公司的基因,才能“把根留住”。
   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而“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吴军先生很敏锐地阐述了“基因”这个IT企业的中心,和创新和体制这两个“基本点”。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说到,“做IT的人是悲催的,TA每天一睁眼,就和一帮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起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TA所面对的技术、市场、用户等等,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是全新的。”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比如蒙牛可以把不断开发新口味的酸奶视为创新。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居安思危是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成功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养。吴军先生在书中阐述:“从1986年到2001年,太阳公司的营业额从2.1亿美元涨到183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曾经做到过。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实验室里用的小型机就是太阳公司出的,我们还曾经乐此不疲地研究Unix和Sun Solaris环境下的程序设计思想。当时搜狐在清华东门外的大厦租了几层楼办公,我记得太阳公司好像也在那座楼里,我还曾经去过一次。当时的太阳,不知道是正午的,还是黄昏时分的。高成长背后所带来的高风险,可能会在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产生,而企业管理者决策的一点点失误,可能会在这个时候被无限放大。作为企业管理者,当我们的眼光瞄准收入、利润、成本控制、高速增长的时候,随时关注商业大潮的变化,并做到未雨绸缪,恐怕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吴先生在书中说到的3M公司的成功,即是如此。&&
   《浪潮之巅》是一本信息技术行业的传记,吴军先生没有像过去的一些作者一样,用流水账的方式来记录企业发展的历程,也没有像口述历史学家一样以企业家为中心来单一论述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而是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理性地分析了企业发展、生存、进步、失败的原因,有的时候,这本书更像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在描述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吴先生没有在书中夹杂过多的个人评论,但是用翔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并且,在看似独立的章节背后,吴先生阐述了IT行业发展的完整生态链,包括投资、教育、产业的相互交融,以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评述,这一点让人非常欣赏。美中不足的一点个人感受是,有一些章节的安排略显散乱,比如11章和13-16章的内容,尤其是11和15章,有很多内在关联可以写得更清楚一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推荐的行业传记,读过之后,有一种“坐听潮起潮落,静看花谢花开”的感觉,同时,受益良多。
来到大学做什么 出了大学做什么样的人:
& && &&&根据作者的描述,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是青年冒险家的乐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代码或得天使投资人的资助,然后再一步步走向亿万土豪的成功之境。老师之前说,国外和我们类似的实验室设备远不如我们,貌似我们的设备很牛逼,其实现实是这样的,想我们所这种夕阳产业,早在国外高校给淘汰了,钱都投在IT,生物等高科技领域了,而且,液压相关的研究很多都放到公司里面去做了,别说国外的实验室的设备不好,可能以后就没有类似的实验室了!所以不是说咱们多么有钱,而是说人家好多钱都拿去给青年人创业了。
  中国在先进技术方面始终和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在科技上曾经领先西方上千年的东方人,深深感觉到这不科学啊,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啊。虽然有历史问题,但是我觉的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资本很垄断。虽然IT在中国也很火,但是,我浙好多GPA很高的同学还是选择了电气专业,很多人的目标无非是国家电网的舒适的工作和高额的薪资待遇,追根溯源,为什么国家电网工作很轻松(轻松到整天喝茶看报都可以)但是工资却依旧很高??原因就是丫是垄断啊!国家电网虽然分了好几个小的区域电网,但是,无非是坐地分赃,守好自己的地盘就好。发电厂卖电并未获得很大的好处,反倒是国家电网这个中间商从中渔利。这样做下去,就形成今天他们靠垄断地位获得利益而不是靠技术进步。中国很多国企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造成只要一开放市场,一部分国企就很快倒闭的情况。
  书中,关于美国的反垄断法,作者提到不少。及时是微软这样的私有企业,即使他们不是靠政策而是靠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也绝对不能垄断。现阶段,在中国只要能做到不要靠政策准入来保护垄断国企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张维迎说中移动是垄断,而微信不是垄断,即使后者市场占有率比中移动大很多,原因就在于,一般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根本没有准入权限,而你如果有比微信更好的聊天软件,你就可以去打败他。说到底还是开放市场的问题,美国人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也没见人家国家乱啊?咱们就不能多开放点?何况,有多家公司竞争虽然对某一方短时间内来说是会影响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有好处的,中国市场饱和了你只要技术牛逼,你可以去国际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呀。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中国想成为强国,有航母还不行,还得看中国企业。
  回到风投的问题上,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电梯演讲比赛,遇到了这个活动的创始人,Steve Bell,他之前貌似是在投行工作的,赚钱后来中国做天使投资人,他觉得中国的大学生中不乏优秀的创业者,于是他在各个大学举办电梯演讲比赛,期望能找到有前途的投资项目,不知道现在他的投资有木有投出去,但是,最近浏览他的人人主页,他热情依旧的奔走在中国的高校。说实话,IT行业的发展的浪潮之巅在硅谷,中国学IT的学生创业的实在很少,我只听说过大计院有人去拿月薪2w+的大摩的,但是没听说有人去创业的,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教育,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而且中国人也不愿意做没有绝对胜算的事情,所以创业神马的,太冒险了吧,还是去阿里巴巴工作吧,以后有机会再说。
  但是,风投以后绝对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风投虽然有风险,但它的收益率比股票和存款高很多,技术好的,两年翻个几十倍的也有。温州商人手里有很多钱,他们往往会把钱投在房地产,煤矿,黄花梨木,玉石等五花八门的项目上,为什么不投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比如互联网设备,IT,生物?因为这些土豪对这些不了解,自然不放心的投资啊。小米刚开始是雷军投资的,为啥他会投资?因为他一起一直做互联网,是金山的,他投资了凡客等互联网公司,所以小米是他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绝非偶然。风投绝对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金融项目,没有专业技术是做不来的。 所以,现阶段中国风投不是很大。资本市场是会把钱都汇集到最有发展前景的最实用的新技术上的,温州老板如果不赶快重新定位投资方向,再加上国家对煤矿土地资源的控制越来越紧,以后日子就不好过了。
  不过说到底,关键还在我们青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主席台旁边有一行打字,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竺老校长百年前这句话真的是振聋发聩,甲午战败后,国运一直不好,而现今社会风气也令人堪忧,我觉的这八个字可以作为我辈毕生之目标。
本帖最后由 郁宇玉 于
09:39 编辑
身处浪潮,却远未触颠
我是去年看的《浪潮之巅》,这本书算得上是IT行业的百年变迁史,既有商业角度的剖析也不乏技术层面的讲解,还算比较通俗易懂。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小众时代,价值观的匹配、气味相投的一个个不同的小圈子才是未来的趋势,而巨头只会在某几个关键领域出现。总之,弱水三千,虽然你只是我的一瓢,还是感谢吴军先生的这本书!!!引用下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别忘了论坛币哦,亲大大)
09:37:44 上传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论坛币 + 150&
好书,一直想看
thanks&&a&&lot
look...........
谦和,修养!!去掉戾气,洗净浮华!韬略,隐忍,坚毅,灵变!善藏锋芒者成大器!
欢迎交流探讨QQ:
好期待这本书啊~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81370字,被122人关注,获得了311个喜欢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书名浪潮之巅作者吴军精彩书评花了两天时间,把Google研究院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看了一遍。有兴趣投身互联网浪潮的热血青年应当看看,虽然不同意吴军先生的部分观点,但本文的公正与理性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国内一些研究互联网的博客作者和写手也真该向人家学学,瞎掰打软抢神马的,真挺没意思啊……——腾讯微博网友 城堡今日一口气看完了Google吴军写的《浪潮之巅》,发现中国人也能写出如此深刻的产业争霸史,联想到王强的《圈子圈套》和《创始人》,怎么突然感觉能写的都是清华理工科出来的,学文科的都哪里去了?推荐对IT不感兴趣的人看《浪潮之巅》的最后一部分,关于公司基因和介绍风险投资的,写得都很到位。——新浪微博网友屈红林一句话推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通过这本书,您将了解1、IT公司的兴衰更替史;2、华尔街资本对IT企业的巨大影响3、创业时怎样融资。谁需要读:1、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2、互联网创业者3、商科学生;4、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和研究者主要内容概述此书信息量极大,无论从哪方面解读,都能读出对读者有用的东。现在下只是把书中的一些重点部分以及可能读者会感兴趣,而在下又觉得有趣的部分概括出来,以飨读者。1、对书名《浪潮之巅》中“浪潮”的理解书名为“浪潮之巅”。顾名思义,本书就是讲述那些曾经或正站在互联网浪潮的巅峰的企业。书中列举了好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名称,例如苹果公司、微软、诺基亚等等,“之巅”大家都能理解,即”巅峰“的意思,这些公司无疑能让大家所知,无疑都是在各自领域中极有成就的,然而成就它们达到巅峰状态的,除了自身的内功之外,无一例外的,就是这些伟大的公司都赶上了IT产业的兴起、发展与升级。因而“浪潮”可以这样理解:科技革命的浪潮,同时也可以专指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2、那些曾经或正在浪潮之巅的弄潮儿们A、帝国黄昏之AT&T公司AT&T公司创始人,说起来很有名,即使电话的发明人贝尔,后来AT&T公司旗下有闻名于世的贝尔实验室,该实验室出过十一位诺贝尔奖得主。AT&T可谓老字号,于1877年成立,一百年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很长时期内垄断整个北美的通信业务。虽然有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但是每次调查都会帮AT&T公司剪除枝叶,让它更加茁壮。例如1913年美国司法部的调查,避免了AT&T公司的大肆扩张,这反而让它顺利度过了大萧条时期。时间到了1984年,AT&T终于挺不过反垄断调查,公司进行了拆分,由一家分成7家,这次修剪让AT&T公司从以通话业务为主转向了新兴的网络和移动通信方面。1995年在华尔街逐利的资本驱动下,这一次公司高管自我拆分,而正是这个举动让AT&T伤筋动骨。然而明白人大有人在,但是禁不住股票期权的诱惑,公司的未来在目前金钱的诱惑下一文不值。接下来的2000年公司又被拆分为四家,而此时AT&T公司已经错过了互联网的浪潮。由于AT&T主营业务是固定电话业务,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可以直接用网络通话,再也不想用AT&T那昂贵的通话业务了。曾经最能代表行业发展的AT&T,由于华尔街资本的贪婪和技术浪潮的波动,已经变成了明日黄花。B、科技界常青树之IBMIBM公司成立于1924年,由托马斯·华生创立。IBM成立的时间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期,它发明一种机器,能够帮助政府和大型企业组织进行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简单分析,因而早期的IBM,其主要客户就是政府和大型组织。二战结束后,公司由托马斯·华生的儿子小华生接任,他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IBM走向辉煌,并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IBM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就如同电话和AT&T分不开一样”。吴军博士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IBM公司同电子计算机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小华生的带领下,IBM投注计算机行业,在提高研究经费的同时也召来很多优秀工程师,并且参与了计算机行业标准的制定。正是这样的举动,IBM公司在小华生执掌期间,业绩年均增长30%,同时IBM公司很高的薪水也吸引了优秀的年轻人加入计算机行业。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这时期的IBM公司可以说是独孤求败。而这种垄断地位自然而然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IBM公司不得不进行拆分,并想社会公布自己的一些专利和技术。然而,由于IBM的业务重心一直在政府和大型企业这边,它就不可能把工作重点放在个人电脑业务上,此时一位天才人物比尔·盖茨看到了个人电脑的伟大前景,伴随着摩尔定律的作用,日渐强大的个人计算机不断蚕食IBM的主营业务,IBM就像一个走向坟墓的巨人。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拯救IBM。郭士纳果断出售不赚钱的硬件业务,把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服务政府和大型企业组织。这次转型是相当成功的,IBM公司成功从坟墓中爬了出来。目前IBM公司是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在20011年起市值一度超过了微软。C、向死而生之苹果说起苹果公司,就一定要讲到史蒂夫·乔布斯。在吴军博士看来,他可谓是硅谷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个大学没有超过一年就获得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人,而他获选院士的理由是: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的伟大贡献。1976年苹果公司成立,当时乔布斯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愿望是把昂贵的计算机商业化,让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当时的计算机很昂贵,价值几万美元。而当苹果电脑一代出来时,只需花费数百美元。虽然现在看起来苹果一代几乎做不了什么事,但这代表了计算机不再是大型组织的专属用品,它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1980年代的IT产业巨人IBM也向个人计算机领域进军,一出售就占据了当时个人电脑市场的75%。针对于此,乔布斯致力于开发苹果二代,终于1984年研制出来,这是真正意义上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有鼠标的个人电脑。而这个产品也广受市场欢迎,同时助推苹果股价攀上高峰然而好景不长,此时的苹果公司邀请了原百事可乐总裁斯库利加盟,一年之后乔布斯出走。而苹果公司在斯库利的带领下,凭借乔布斯留下的财产,还能坚挺一阵子,然而苹果的摊子越铺越大,虽然开展了不少项目,但收效甚微。同时苹果电脑业务在微软的挤压下日薄西山。1998年的苹果决定请回乔布斯,让他执掌苹果这艘破船,而乔布斯也不愿意看着自己所创立的公司倒闭,在他的带领下,苹果公司逐渐走出低谷,获得新生。进入21世纪的苹果公司发展了两项业务:一个是iPod,一个是iPhone。iPod的成功是因为乔布斯利用了音乐的数字化浪潮,而iPhone的成功同样借助3G时代的东风,如果这两件产品提前几年,估计不会有现在的成功,而乔布斯天才的地方在于他牢牢抓住了这两次浪潮,才成就了今天的苹果。D、前途未知的微软帝国吴军博士这样形容微软:“微软永远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敌人。微软靠它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和无比雄厚的财力,在计算机领域几乎是无往而不胜。”这句话放在《浪潮之巅》成书的那一年2008年——2009年还成立,但是现在由于谷歌和苹果的双重夹击,微软,这个被吴军博士称之为“IT业的罗马帝国”的人,前途还真的堪忧。此话暂且不表,今日就来说说微软帝国如何成立的。1980年代的微软,在乔布斯眼里还只是个小小的软件公司。然而微软有个天才,就是比尔·盖茨。虽然比尔·盖茨在其他领域可能不如乔布斯,但是他在商业经营上的天赋要高于乔布斯,通过两手抓的方式狙击了苹果。一方面盖茨对苹果方面要求研发软件采用拖字诀;另一方面联合当时强大的IBM,开发新的、与苹果不同的操作系统。没想到盖茨还有第三部,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便宜,他采用薄利多销的态度,因而吸引了大量计算机爱好者和软件研发者,他们在上面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软件,这样用户就逐渐对微软的系统产生依赖。就这样微软依靠自己相对廉价的操作系统,以及系统良好的兼容性,加上对手苹果公司存在的战略失误,帝国就这样建立起来。1997年微软市场首次超过IBM,然而微软还不放心,它继续进行维护自己垄断地位的战争。这次它的手段是通过模仿比竞争对手更加廉价的产品,以及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打击对手的。然而没有永远的帝国,微软帝国在取得操作系统的绝对领先后,想进一步扩大优势,于是把眼光瞄向了互联网领域,这次迎接微软挑战的是新兴的雅虎,它比微软更绝,因为雅虎的服务是免费的。经过这次战役后,加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微软错过了进军互联网的最佳时机。2015年下半年,微软将发布windows 10,它想实现所有操作平台的一体化,不知微软能否通过这一举动,实现王者归来?E、互联网中的福特——雅虎之所以称呼雅虎为互联网中的福特,是因为吴军博士认为雅虎对互联网的影响是可以同福特对汽车工业的影响相提并论的。在汽车工业中,尽管汽车不是福特发明的,但是福特的生产模式,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并让普通工薪阶层买得起汽车。而雅虎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在这一意义上,与福特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相似的。早期的互联网,其信息提供是面向用户收费的。不仅用户入网要收费,而且浏览信息也要收费,如果这样下去,互联网的发展将会和有线电视一样,几乎没有可能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而正是雅虎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把互联网办成了开放的、免费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盈利的。雅虎面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例如雅虎邮箱业务,而雅虎转而面向企业收取广告费,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免费模式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而更多的用户意味着更多的流量,流量意味着广告商的投入更高效。1996年雅虎上市,成为当时互联网的第一品牌,而其两位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肥罗——立刻成为了亿万富翁。然而雅虎面对资本市场的疯狂追逐,它没有进行理性衡量,反而把自己的摊子越铺越大,因为雅虎要回应资本市场对它的期望,以支撑住它的股价。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雅虎的股价下跌了90%。从这之后,雅虎的股价再也没回到高峰,而更严重的是,雅虎并没有非常雄厚的技术积累,这个曾经的互联网巨头,按照吴军博士的话来说,已经进入了“红巨星”时代——恒星的最后一个阶段。F 消失的贵族——摩托罗拉曾经,没落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同时它还是品质和技术的保证。而现在它在浪潮的冲击下,从被谷歌收购,到现在转手联想,这其中的曲折让人叹息,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摩托罗拉曾经的荣耀,它也引领过浪潮。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于1928年,原名加尔文制造公司,由创始人之一的保罗·加尔文的名字命名。最早生产汽车收音机,二战时该公司的一些工程师帮助政府研究无线通信工具,并获得军方的认可,由此开始,可以表现出该公司在无线通讯上的强悍技术。二战后,由于摩托罗拉的品牌越来越响,加尔文公司干脆就改名为摩托罗拉。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可谓是摩托罗拉的黄金时代,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最大的贡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大哥大”,而且其品质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正是因为摩托罗拉的品质和技术优势,它很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当时的摩托罗拉手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然而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以GSM为标准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普及开来,由于这一技术标准是由欧洲制定,作为欧洲公司的诺基亚具有很大的地理优势和后发优势。另一方面摩托罗拉公司错误估计了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技术,而且摩托罗拉过度注重技术,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它的产品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亚洲公司的产品畅销。尽管后来摩托罗拉推出过多款经典机型,例如著名的刀锋系列,但是已经回天乏术,2014年转手一次的摩托罗拉进入了联想。G、没落的雷神之锤——诺基亚诺基亚是《浪潮之巅》中介绍的唯一一家欧洲公司,然而现在的命运也是堪称坎坷。从2007年的市占率40%到如今的黯然退出手机市场,诺基亚的名字貌似距离现在越来越远。曾几何时诺基亚还是芬兰的一家木工厂,曾经它的业务也如摊大饼一般,不断寻找大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尝试很重要,就是它在20世纪60年代为军方和商业用户提供对讲机,从这些业务中诺基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1982年诺基亚研制出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然而此时的它还不能与当时的巨头摩托罗拉相比,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项目太多,出现严重的亏损。直到1992年通信业务才成为诺基亚的核心,这一转型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除了正确的转型方向外,还有三点对诺基亚的成功很重要: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转型浪潮;第二,芬兰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科技以换壳为本。诺基亚在2G浪潮中比摩托罗拉更注重外观、用户的便捷程度,而且一直保持产品开发的快速和灵活性,又是换一个外壳就是一部新手机,因此有人戏称诺基亚——”科技以换壳为本“。然而诺基亚在3G浪潮中没落,最终被迫与微软走到一起,出了几款Windows Phone手机,最近的新闻是诺基亚手机部门被微软收购,而变成了Lumia品牌,诺基亚这个曾经的”雷神之锤“黯然退出手机市场。H、下一个帝国——谷歌公司长期以来,硅谷的公司在对决微软时都会处于下风,不仅在市场上被挤占,而且在人才争夺战中也会被微软挤压。从苹果到网景公司,他们都被微软后来居上,然而最终有一个公司从小发展,直至虎口拔牙,终于这家公司有资本正面对决微软了,那就是谷歌公司。谷歌公司的成立也离不开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还在学校读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面对时代的浪潮,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们瞄准了新兴的搜索引擎业务,于是谷歌成立。谷歌英文名Google,原意为一个非常大的数字Googol,即10的一百次方,“实际上宇宙中都没有任何事物能有这么大,甚至宇宙中全部的基本粒子数目也没有这么多,佩奇和布林用这个数字的用意为,他们的搜索引擎很大。1997年9月,佩奇和布林注册了的域名,然而此时二人只能靠刷信用卡度日,于是他们去寻找投资人,找到了同为斯坦福大学的校友、太阳公司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贝托谢姆看到二人展示的搜索技术,果断决定给他们10万美元的支票。虽然这笔钱看起来不多,然而这在无形中给新兴的谷歌公司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同时斯坦福大学也向佩奇和布林伸出了援手,为其提供了专利,同时成为谷歌的股东。而为了更好发展,佩奇和布林休学,去进行光荣的创业之旅了。他们在进行创业之旅的时候”顺走“了另一个技术大牛——克雷格·希尔福斯坦,”他几乎一个人写出了谷歌的第一个商业版本……而早期佩奇和布林忙于商业筹资,技术上只剩下了这个技术大牛。随着业务发展,谷歌开始招人了,佩奇等人认为谷歌要坚持宁缺毋滥,每招一个人必须所有人同意才行,而且进去谷歌的人必须以一挡百,正是这一个个精英,谷歌才能成为今天的谷歌。谷歌前工程副总裁毫不讳言:“我们只需要天才。”另外谷歌坚持精英战略, “杀鸡就是要用牛刀。”因此谷歌称为全世界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地方。”谷歌不仅喜欢招博士,而且特别喜欢大学成绩优异的,这表明这个人自制力强,有责任心,而且一般而言学习好的学生更聪明。另一方面谷歌在“品质”的坚持上类似于日本公司,它认为为了保持搜索品质,就一定要用更优秀的才人,因为即使一项工作本科生能完成,然而用硕士生效率和质量会更高,这样反而能节省更多的时间。这样子的谷歌朝气蓬勃,同时也坚持自己“不作恶”的态度,赢得了其他公司的善意。而当互联网从桌面上向移动端转移的时候,谷歌比微软响应的速度要快,它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同时在微软擅长的操作系统领域推出了Chrome。谷歌正在进行新的布局,它已然成为一个帝国。3、推动浪潮的三大定律有三大定律主宰IT行业尤其是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分别是摩尔定律(Moore's Law),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以及反摩尔定律(Reverse Mooore’s Law)。A、摩尔定律所谓摩尔定律,就是每过18个月,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电子产品,每过18个月价格会下降一半。这一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于1965年提出的。而自从摩尔定律提出以来,计算机行业始终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摩尔定律为什么会实现呢?这要归功于IT行业的特殊性。IT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一点在于,它的成本大部分都是研发成本,而在硬件制造上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例不是很高,它的硬件制造成本主要集中在制造设备上。可以说摩尔定律主导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首先,摩尔定律要实现,硬件制造厂商不得不加快研究速度,在上一代商品出来之后就立马着手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而这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入计算机行业有一定的资金壁垒。其次,摩尔定律促使计算机性能得以快速提升,而这为软件的升级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希望未来计算机行业继续发展,嘻嘻,我想体验更高的网速。B、安迪-比尔定律这条定律,顾名思义,安迪——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PS,这一条定律就是赤裸裸的暗示微软-英特尔联盟啊!)这一条定律的产生与摩尔定律有关,如果按照摩尔定律的说法,如果消费者暂时不想花或者不能花很多的钱,他可以等18个月之后花一半的钱去买相同的产品。那这样的话厂商怎么挣钱?这个时候安迪-比尔定律就出现了。按照摩尔定律,过去几十年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得到了飞速提升,然而似乎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性能貌似提升并不如硬件性能那样多,然而软件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这就逼迫消费者在使用一台计算机之后,由于软件性能的限制,不得不重新购买升级。这听起来一个阴谋,本来电子产品,就像白色家电一样,是耐用消费品,而安迪-比尔定律硬生生的让计算机和手机变成了快消品。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几十年前,软件开发人员在编写程序时非常注意程序的大小,他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空间,而现在的软件开发人员,似乎越来越浪费了。这似乎不能怪罪软件开发人员,因为他们也要人性化,以前的编程的客观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极低,而现在由于摩尔定律生效,软件工程师可以比较自由地利用硬件资源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为了编程人员的最大利用化和缩短编程时间,因此编程语言越来越易懂、好用,而编程语言越来越臃肿。C、反摩尔定律这一定律是由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下降一半”(吴军)。这样子下去的话IT公司就很惨了,因为他们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十八个月之前营业额的一半。而反摩尔定律就是硬逼着硬件公司跟上摩尔定律的速度。反摩尔定律也有积极作用,就是促进IT行业不断寻找质变,而非像传统行业更多的是量变,而且反摩尔定律对新兴的小公司也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在新的浪潮到来之时,新兴小公司和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读后感:看过吴军博士对计算机行业三大定律的介绍,解答了以前的一个疑惑:例如为什么计算机和电脑越用越卡,是不是他们的阴谋?这个问题就是第二条定律能解答的。4、行业兴衰的推手——资本A、幕后英雄——风险投资传统上创业时的资金来源为自己财产积累或借贷。然而年轻人一般没有什么钱,此时资金的不足就成了创业的瓶颈。而敢于冒险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非常规多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这种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如果投资成功,资本家将获得几倍、乃至几十倍上百倍多利润,而不成功,就当交学费了。而这对年轻人太具有了吸引力了,他不用因为创业失败而背上债务,这样年轻人就敢于创业,因此风险资本促使美国成为创业的国度。B、科技公司兴衰背后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深刻表露出华尔街的贪婪所造成的恶果,同时他们也对科技公司施加着影响:一方面,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吹捧者,是他们;另一方面,打压科技公司的也是他们。华尔街——美国的金融中心,这里坐落着诸多金融公司,而这些公司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商业银行(类似于我国的工商银行)、投资银行(替别人买卖任何有价值的商品,是股市的主力军)、共同基金公司(掌管美国所有的退休账户和世界上的很多财富)以及对冲基金(著名的有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而其中对科技公司影响最大的乃是投资银行。著名的投资公司有高盛公司(投资银行的NO.1)、摩根斯坦利(美国大银行家摩根创立)等。风投公司要收回投资,科技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获得回报,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是被收购;第二是上市。而上市就需要高盛等公司当承包商,承包商以上市价格从被承包的公司收购一定数量的股票,并且以同样的价格分配给它们的客户。而承包商从中获得两笔收入:佣金(包销股票总金额)、以后用上市价购买科技公司一定股份的权利(这笔钱只有当科技公司股票上涨时才有意义)。而当投资银行认为一家科技公司有前途时,其股票会上涨,反之则会下降。股票价格下降对科技公司的影响有时是灾难性的。诚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5、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硅谷的传奇与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是分不开关系的。很多当今时尚著名的科技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立的。它们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谷歌以及英特尔。斯坦福在科技业的这种契机是任何大学都无法比拟的。首先,按照斯坦福人自己的说法,一个斯坦福等于一个哈佛加麻省理工。这句话粗看略显自大,但实际是有道理的。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人文理工兼修,同时比东岸名校更重视实践。斯坦福的学生,在这里能够体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在这里培养了他们创业时需要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斯坦福大学给予新兴的科技公司以专利和土地。斯坦福大学,其面积的相当大部分都租给了企业,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高科技企业,同时斯坦福大学也给予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和在读生创业上的优惠。斯坦福大学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双赢。这些斯坦福的毕业生们成功之后就会投桃报李,他们会给母校丰厚的捐赠。6、怎样做到基业长青——硅谷成功的商业模式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一个企业必须要盈利,否则就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因为无法盈利的企业是浪费资源,还不如把这些人力物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因此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还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这里吴军博士介绍了硅谷那些成功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通常,好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单,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看得清楚。AT&T从事固定电话业务时(19世纪末),就懂得只收服务费而不是高的吓人的安装费,这点中国电信到2000年都不明白,而英特尔开发出比IBM以及惠普更便宜的处理器,分别卖给这些公司,这也是双赢。相反,如果一种商业模式好几个小时都说不清楚,在巴菲特看来要么是骗人、要不根本不存在。而最理想的商业模式就是如同印钞机一样自动挣钱的模式,这里吴军介绍了三种印钞机模式——谷歌的广告系统、eBay的电子商务系统以及戴尔的微机直销系统。谷歌的广告系统大大降低了全国性广告乃至全球广告的门槛,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另一方面谷歌的技术实力强悍,机器会自动学习,强化个性化广告推荐,这样广告效果更好,广告上自然更加喜欢。而eBay的模式类似于阿里巴巴,坐收卖家和卖家之间的佣金和中介费,只要网上有交易,它就永远会有收入,但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信用问题和付款问题。付款问题靠PalPal(国外的支付宝)解决,但是信用问题是让eBay头疼的。第三个是戴尔的虚拟工厂。戴尔自己没有工厂,只有一个商标,它的创始人精简了从设计到零售的环节,精简了不少费用,一度戴尔电脑的市占率为美国第一。7、下一个浪潮没有不消亡的帝国,同样也没有永不衰退的企业,浪潮不断推动企业兴衰更替,而从投资银行到求职者,都希望找到下一个浪潮,能站在下一个浪潮之巅的必将是下一个谷歌一般的企业。吴军博士断言:云计算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科技浪潮,因为它将使用户摆脱桌面,通过浏览器,借助高速网络和云端服务器,随时随地享受上网的乐趣。(画外音:话说这不是谷歌的笔记本Chromebook吗?到底吴军博士是谷歌的人啊!)”科技产业让人振奋的是,有新一代技术的革命同时拌嘴这新一代公司的诞生,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但终究会来到。而代表新的技术公司有时是新生的,有时却是以前的公司进化而来,不论是哪一种都足以让人振奋。寻找下一个这样的机会,永远是和所有现代生活相关的人追求或谈论的主题。涨姿势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阴谋论到底是不是真的?吴军博士的回答: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已是过眼云烟,在华尔街眼里,这个家族就是二三流的水平,而美国,这个家族被人认知,还是因为葡萄酒。按照一些中国作家的观点,一两百年前这个家族的财富作为原始资本,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现在该家族有几万亿美元,至于为何没有人看到,是因为这个家族的财务不向外界公开。几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中国的经济规模,然而金钱只有流动才有可能增值,这么一大笔钱在世界上不可能藏得住。另外这些作者的假设也是错误的。这里可以举个反例:春秋时代的陶朱公,留给后人1两银子,现在应该变成10的60次方两银子,这远比现今世界上所有财富的加总还要多。这显然不可能,既然陶朱公不可能,凭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可能呢?罗斯柴尔德家族衰落与几个大事件有关:第一个,错失19世纪末飞速发展的美国;第二,纳粹德国的抢掠。在华尔街看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投资公司顶多算三流的投资公司。延伸阅读1、作者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电子工程系(硕士)和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大学期间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统计语言模型的研究。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在Google,和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Google工程奖。2003年,他和Google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他于2005年起,当选为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2007起担任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的董事。2010年,吴军博士离开Google,加盟腾讯公司,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读书的心得与思考
本专题将关闭投稿通道:/p/68688beac1ad
· 34476人关注
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
· 9893人关注
每次读书,总是有一些句子感同身受,撞击心灵。有的回味无穷,有的受益匪浅!
· 8201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导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