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区别不用,为什么要用OpenStack

放着公有云不用,为什么要用OpenStack - 推酷
放着公有云不用,为什么要用OpenStack
OpenStack和云密切相关,对于用户来说,构建私有云要么使用VMware、Hyper V等商用化产品;要么使用OpenStack开源二者必居其一。有意思的是,现有公有云服务商中,少有采用OpenStack,更多是采用自有的封闭系统。OpenStack与公有云似乎没有交集。
OpenStack只能用于私有云吗?为什么放着公有云不用,用户要自建私有云呢?中小企业用户能够驾驭OpenStack吗?其中,又要关注哪些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OpenStack专业服务提供商——海云捷迅(AWcloud)技术总监李华先生。
为什么要用OpenStack
首先对于用户来说,Amazon、Google,他们的系统是不公开,用户无从借鉴其系统架构,只能使用它们所提供的服务。这些公有云虽然能够带来敏捷性和资源弹性,但对企业用户来说,数据存在公有云上,总是感觉不踏实。这种信任感并没有建立起来。
李华表示:“一些小规模的用户,如不涉及到数据保密的情况下,会选择公有云服务。但对中大型用户,数据比较敏感,类似财务数据、人力资源等,不愿意放到公有云,同时需要敏捷性和资源弹性的效率,为此用户会考虑自建私有云。” 李华说
在私有云的问题上,OpenStack优势明显。作为一种开源软件,较之OpenNebula、Eucalyptus、CloudStack等,OpenStack得到更多企业和开发者的认可,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OpenStack与VMware等商用软件也不是完全竞争关系。
“它们是一种竞合关系,OpenStack底层Hypervisor可以是VMware、Hyper V、KVM,没有关系。用户可以用OpenStack替代相对昂贵的vCloud等,构建云服务平台。OpenStack能够和ESX server、vCenter对接。”李华说。
寸有所长,OpenStack小厂优势&
如果用户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驾驭OpenStack,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就迫在眉睫。选择大品牌厂商合作,还是选择专业品牌,这是一个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不论品牌大小,大家都围绕着社区开源版本提供服务,拿到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所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烹制一道道菜肴,不同的厨师烹制出来的味道,一定会有所不同。”李华说。
“对于OpenStack开源社区的理解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集中全球工程师智慧,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产品平台服务。这一点上,厂商之间的区别不大。区别大的在于第二点,是否坚持回馈开源社区。”李华说。
李华指出,一些闭源出身的公司,做着做着就会与开源社区脱节,技术并不反馈给开源社区。短期内看不出问题,开源社区发展很快,每半年就会有一个新的版本,那么产品与新版本合不上,就为后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支持OpenStack目的,还是为了销服务器售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硬件,OpenStack不过是附属。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大品牌也会变现出很多的不适应,给用户应用带来隐患。
与大品牌相比,AWcloud虽然是一家相对小的企业,但却是一家OpenStack的专业企业。公司管理层10多年开源市场的从业经验,让他们对于开源的理解和规律把握更加深刻。他们会比大品牌更加专注,也更能够遵循开源的精神,而这种专业性,更能够确保用户的利益。与大品牌相比,专业性让AWcloud等专业性厂商更容易摆脱硬件因素的干扰,也更符合和体现OpenStack的未来趋势和变化。
“对开源社区的理解,是选择OpenStack合作伙伴的依据,是否坚持技术回馈社区,这是进行判别的关键点。”李华说。
版本兼容性的难题
OpenStacK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性,也是困扰用户应用的难题,也是经常遭受诟病的地方。&
李华表示,从2010年第一个版本开始,OpenStack只有4家公司,后来慢慢发展到几十家、几百家,到现在有几千家,所以OpenStack发展。造成A、B、C、D、E,5个版本的OpenStack是一个架构,升级没有太大问题。但从E、F版本,随着很多新厂商加入,原有架构进行了拆分,架构不一样了,导致兼容性问题。最近几个版本,架构没有大的改动,版本升级可以保持平滑。这是一个基本的现状。
针对兼容性, AWcloud给出建议是:如果用户生产环境在OpenStack某版本运行良好,不建议进行大规模的升级,只做小版本升级。如果出现资源的确不够用,或者需要引入新的功能,最好的做法是另建一个集群,新集群采用新的OpenStack版本。
“这样的做法较稳妥。”李华说。
DevOps和运维
随着规模的扩大,用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运维的难题。李华表示,OpenStack属调度资源管理平台软件,没有完善的监控报警功能。
如果没有技术实力作为保障,哪个物理服务器或者虚拟机出现故障,这些故障如何定位,所谓日志分析、安全等,这些都不是OpenStack平台的固有内容,这些问题借助开源或者大数据分析工具,所谓DevOps,自动化运维管理的理念。
现在看来,DevOps是专业OpenStack服务商的价值点。
OpenStack服务商要具备DevOps的能力,以物理机高可用性支持为例,OpenStack社区认为,应该从上层应用解决问题。但在现实应用中,用户往往需要这样的功能。做还是不做,要不要提供支持,厂商之间就会出现分歧。
对此,AWcloud的态度是,基于对用户理解,应该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经验塑造优势
AWcloud是李华和合伙人张征宇在2010年创办的公司,在此之前,李华在RedHat工作大概6年多时间,张征宇在IBM工作4多,在RedHat工作4年,两个人在开源领域摸爬滚打了10多年,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我们希望利用开源开放技术平台积累的经验,帮助企业客户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IaaS服务平台。”李华说
在过去两年中,AWcloud做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包括北京计算中心、中科院网络中心、武汉大学三星中国研究院、宁夏信通、国家电网等很多客户在内,很多都是虚拟机数量超过了1万台的用户。
“我们拥有大规模开源平台的建设经验,我们把这些经验回馈到开源社区,同时我们也把取得经验用来帮助企业构建企业内部企业规模的云平台,可以帮他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保证他们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李华说。
AWcloud专业实力不仅得到了用户认可,也得到了英特尔的青睐。在美国,英特尔投资了最大的OpenStack公司之一——Mirantis。当英特尔投资在中国寻找项目时选择注资伙伴时,毫不犹豫地“相中”选择了AWcloud。
有英特尔品牌的背书,AWcloud更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和信任!
“这是我们的机会!”李华自豪地说。&
OpenStack 代码贡献中国企业排行(OpenStack Kilo版本)
已发表评论数()
已收藏到推刊!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新闻资讯 >
放着公有云不用,为什么要用OpenStack
存储在线&&佚名丨 21:07 &&
OpenStack和云密切相关,对于用户来说,构建私有云要么使用VMware、Hyper V等商用化产品;要么使用OpenStack开源二者必居其一。有意思的是,现有公有云服务商中,少有采用OpenStack,更多是采用自有的封闭系统。OpenStack与公有云似乎没有交集。
OpenStack只能用于私有云吗?为什么放着公有云不用,用户要自建私有云呢?中小企业用户能够驾驭OpenStack吗?其中,又要关注哪些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OpenStack专业服务提供商&&海云捷迅(AWcloud)技术总监李华先生。
为什么要用OpenStack
首先对于用户来说,Amazon、Google,他们的系统是不公开,用户无从借鉴其系统架构,只能使用它们所提供的服务。这些公有云虽然能够带来敏捷性和资源弹性,但对企业用户来说,数据存在公有云上,总是感觉不踏实。这种信任感并没有建立起来。
李华表示:&一些小规模的用户,如不涉及到数据保密的情况下,会选择公有云服务。但对中大型用户,数据比较敏感,类似财务数据、人力资源等,不愿意放到公有云,同时需要敏捷性和资源弹性的效率,为此用户会考虑自建私有云。& 李华说
在私有云的问题上,OpenStack优势明显。作为一种开源软件,较之OpenNebula、Eucalyptus、CloudStack等,OpenStack得到更多企业和开发者的认可,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OpenStack与VMware等商用软件也不是完全竞争关系。
&它们是一种竞合关系,OpenStack底层Hypervisor可以是VMware、Hyper V、KVM,没有关系。用户可以用OpenStack替代相对昂贵的vCloud等,构建云服务平台。OpenStack能够和ESX server、vCenter对接。&李华说。
寸有所长,OpenStack小厂优势&
如果用户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驾驭OpenStack,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就迫在眉睫。选择大品牌厂商合作,还是选择专业品牌,这是一个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不论品牌大小,大家都围绕着社区开源版本提供服务,拿到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所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烹制一道道菜肴,不同的厨师烹制出来的味道,一定会有所不同。&李华说。
&对于OpenStack开源社区的理解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集中全球工程师智慧,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产品平台服务。这一点上,厂商之间的区别不大。区别大的在于第二点,是否坚持回馈开源社区。&李华说。
李华指出,一些闭源出身的公司,做着做着就会与开源社区脱节,技术并不反馈给开源社区。短期内看不出问题,开源社区发展很快,每半年就会有一个新的版本,那么产品与新版本合不上,就为后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支持OpenStack目的,还是为了销服务器售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硬件,OpenStack不过是附属。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大品牌也会变现出很多的不适应,给用户应用带来隐患。
与大品牌相比,AWcloud虽然是一家相对小的企业,但却是一家OpenStack的专业企业。公司管理层10多年开源市场的从业经验,让他们对于开源的理解和规律把握更加深刻。他们会比大品牌更加专注,也更能够遵循开源的精神,而这种专业性,更能够确保用户的利益。与大品牌相比,专业性让AWcloud等专业性厂商更容易摆脱硬件因素的干扰,也更符合和体现OpenStack的未来趋势和变化。
&对开源社区的理解,是选择OpenStack合作伙伴的依据,是否坚持技术回馈社区,这是进行判别的关键点。&李华说。
版本兼容性的难题
OpenStacK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性,也是困扰用户应用的难题,也是经常遭受诟病的地方。&
李华表示,从2010年第一个版本开始,OpenStack只有4家公司,后来慢慢发展到几十家、几百家,到现在有几千家,所以OpenStack发展。造成A、B、C、D、E,5个版本的OpenStack是一个架构,升级没有太大问题。但从E、F版本,随着很多新厂商加入,原有架构进行了拆分,架构不一样了,导致兼容性问题。最近几个版本,架构没有大的改动,版本升级可以保持平滑。这是一个基本的现状。
针对兼容性, AWcloud给出建议是:如果用户生产环境在OpenStack某版本运行良好,不建议进行大规模的升级,只做小版本升级。如果出现资源的确不够用,或者需要引入新的功能,最好的做法是另建一个集群,新集群采用新的OpenStack版本。
&这样的做法较稳妥。&李华说。
DevOps和运维
随着规模的扩大,用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运维的难题。李华表示,OpenStack属调度资源管理平台软件,没有完善的监控报警功能。
如果没有技术实力作为保障,哪个物理服务器或者虚拟机出现故障,这些故障如何定位,所谓日志分析、安全等,这些都不是OpenStack平台的固有内容,这些问题借助开源或者大数据分析工具,所谓DevOps,自动化运维管理的理念。
现在看来,DevOps是专业OpenStack服务商的价值点。
OpenStack服务商要具备DevOps的能力,以物理机高可用性支持为例,OpenStack社区认为,应该从上层应用解决问题。但在现实应用中,用户往往需要这样的功能。做还是不做,要不要提供支持,厂商之间就会出现分歧。
对此,AWcloud的态度是,基于对用户理解,应该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经验塑造优势
AWcloud是李华和合伙人张征宇在2010年创办的公司,在此之前,李华在RedHat工作大概6年多时间,张征宇在IBM工作4多,在RedHat工作4年,两个人在开源领域摸爬滚打了10多年,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我们希望利用开源开放技术平台积累的经验,帮助企业客户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IaaS服务平台。&李华说
在过去两年中,AWcloud做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包括北京计算中心、中科院网络中心、武汉大学三星中国研究院、宁夏信通、国家电网等很多客户在内,很多都是虚拟机数量超过了1万台的用户。
&我们拥有大规模开源平台的建设经验,我们把这些经验回馈到开源社区,同时我们也把取得经验用来帮助企业构建企业内部企业规模的云平台,可以帮他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保证他们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李华说。
AWcloud专业实力不仅得到了用户认可,也得到了英特尔的青睐。在美国,英特尔投资了最大的OpenStack公司之一&&Mirantis。当英特尔投资在中国寻找项目时选择注资伙伴时,毫不犹豫地&相中&选择了AWcloud。
有英特尔品牌的背书,AWcloud更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和信任!
&这是我们的机会!&李华自豪地说。&
为什么CIO们对云计算策略追求最终的对称性 阿里云官方推荐:深信服虚拟化下一代防火墙 揭Gartner数据中心外包魔力象限(下)_WatchStor焦点周刊_No.318 为何客户们对云提供商不满意_WatchStor焦点周刊_No.303 十三家微软云合作伙伴 哪个不是精英?_WatchStor焦点周刊_No.302 加速全球电信公有云市场 华为欲三分天下取其一 不懂这显然您不专业!云计算术语大全 思科推出开源项目Contiv 向集装箱应用挺进 惠普企业与Azure正式建立公有云合作关系 云为你的努力插上双翼
今日微信独家
《华尔街日报》报道日前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由于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进行调查,联想斥资23亿美元收购IBM低端服务器业务的交易陷入了停滞状态。
关注新浪官博
订阅微信订阅号
订阅焦点周刊
论坛与活动
2015中国数据加速峰会直播专题
51CTO旗下网站从打造国内最大的OpenStack公有云开始
发表于 16:48|
摘要:从HP到海辉,已跻身SVP的吴凯看到了光鲜背后外企的落寞大幕,也预见到国产软件机会。他追随孙振耀来到海辉,尽管酒店从五星级变成了如家,步入不惑之年的吴凯却找到了创业的冲劲,借助OpenStack把握了云计算的机会。
【CSDN报道】4月初北京的某个上午,在东四环的一家咖啡厅内,再次见到了吴凯,文思海辉高级副总裁。在一般的印象中,外包靠的是“卖人头”,低端,没有技术含量,印度和中国是重“灾区”。但随着人员成本不断上升,
,国内东软在过去4、5年开始
。文思和海辉的合并可以看作是一次新的机遇,吴凯和他的团队在一年半前瞄准云计算市场,是把过去积累的项目经验发挥出来的时候了。
图:文思海辉SVP 吴凯
很快就会成为国内最大的OpenStack公有云
虽然OpenStack被广泛的认为是未来云计算时代的开源操作系统,但当下最缺乏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实际运营考验。这恰恰是软件外包企业的优势,“三年前帮助美国
做定制化的云平台开发。我们不单做主机存储,还包括VPDC(虚拟专用数据中心)等等,现在正把它移植过来。这件事还是比较挑战的,但是对客户来说也意义很大”,吴凯说,“第一步是(基于OpenStack)做公有云,希望以公有云做压力测试。如果能支撑住公有云成千上万的虚拟机,做私有云就不是太大的问题。”
吴凯说的公有云服务商就是
。去年,鹏博士收购了专注虚拟主机、云主机的服务商
。微软Azure与世纪互联合作即将落地,AWS进入国内传闻不断,外资领先的云服务商可能对国内IDC企业造成毁灭的打击,
,从卖资源到卖服务。
“(我们帮助鹏博士)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大城市推公有云服务。北京今年一月份上线,截止到三月底,运行了三千多台虚机。每个月新增虚机在一千到两千台之间。相信在半年之内,他们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吴凯表示,“相当于每天上架一、两台高性能服务器。我们现在配比基本在1比80到100之间。”
从公开的资料看,国内基于OpenStack的IaaS服务商中,华为和新浪是比较领先的,前者运行超过2000台虚机,但仍处于定向客户邀请状态。其实,国内大多数OpenStack玩家大都处在实验测试阶段,如用于自服务软件测试等非关键业务。
包括程辉发起的
项目的初衷也是希望为开发者提供低成本的OpenStack开发测试环境,并发现汇总开发运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
不仅是代码稳定性和运维,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用户真实的需求,“针对在线上几千台虚机的问题处理,我们提炼出的很多解决方案,这些多功能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吴凯说。
在私有云方面,客户提出采用OpenStack往往是出于减少被大的虚拟化软件厂商锁定的目的。正是处于服务外包的位置,文思海辉并不会要求用户必须使用某一个平台。即使在文思海辉内部,有大量的虚拟化技术研发团队,也不可能统一云平台。“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很多对比测试,尽管现在我们对OpenStack的评价相当好,但CloudStack也在用,”吴凯表示。
互联网公司更有潜力做好公有云
谈到国内的公有云市场,
有一系列文章进行了点评。“国内运营商的问题主要在于研发能力较弱”,吴凯直接点明了运营商的弱点。相对于国外的运营商,本土电信运营商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靠卖资源为生,转型动力不足。“如果让有着跟亚马逊一样背景的腾讯、阿里、新浪全身心投入去做公有云,他们则更容易做成”,吴凯认为。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里,中国电信的家底最厚,掌握了大量带宽、机房、供电资源。在以量取胜的公有云服务中,国内云计算服务的竞争直接演变成对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资源的争夺战。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近日公开表示,
在牌照和各种准入机制未开放、透明的局面下,阿里云依然束手束脚,盛大云则转向自服务,腾讯、百度更多的为自己的生态圈服务。究其原因,成本依然是限制公有云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终基础资源部分占运营成本的60%至70%,这部分成本运营商一定是占优势的”,吴凯表示,“如果打价格战,AWS、阿里不见得是运营商的对手。”
1996年,吴凯从清华大学毕业,进入当时如日中天的概念股亚信科技。巧的是,海辉也在这一年成立。离开亚信,吴凯在HP 10年,一直专注做外包业务。之后转战
,再到海辉,外包业务一做就是15年之久。在印度软件外包公司获得全球用户认可后,他希望帮助本土企业做成世界级的软件外包公司。谈到外包的价值,吴凯说了很多。
“印度公司的发展过程跟现在中国公司历程蛮像的。开始也给客户做外包,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他们比我们大概早五到十年。我们差不多相当于他们三到五年前的样子”,吴凯说,“我们也是从测试、本地化等起步的,渐渐介入到最新的技术领域。包括VMware、Citrix,我们都是他们全球最大的研发类外包合作伙伴。”
“相较于做软件企业推销产品的模式,我们的软件服务模式,成本更具有优势。同时又会针对不同的用户做定制,甚至我们的整个业务模式也更加灵活”,吴凯说。的确,外包服务最大的优势在于中立的立场,更能基于用户的角度考虑解决方案。
“外包的极致是什么?还是以印度公司为例:他们在很多软件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比客户的案例还多,甚至可以在产品设计、架构设计方面个给出更具有价值的建议”,吴凯说。
在聊天中,吴凯不断提到两家本土公司,东软和华为。他认为东软的转型做的非常出色,而华为也将是未来本土软件公司的佼佼者。
CSDN:在HP一做就是十年。
吴凯:从HP开始就一直是在外包行业,基本上我这十五六年一直在做外包,看外包的发展过程我感慨挺多的。在HP,做的外包面领域更广。有桌面外包,去帮客户维护桌面管理、基础设施、服务器管理、网络管理、应用开发。当时IBM、HP都叫它战略外包SO(Strategic
Outsourcing)。相当于一家客户,IT不要了,都转给我,我来给你Run。这种案例很多:GE、爱立信、诺基亚很多这样大的外企,当年就是做这样的模式。有两种模式,要么全都接过来,要么按tower来做。按tower意思就是说做数据中心的就专注做数据中心,做服务器的专注做服务器,做桌面的专注做桌面。这种模式我觉得在国内的机会更大。
比如做数据中心外包,这在价值链上更高端,这就是为什么我去了万国数据的原因,万国数据也好,世纪互联也好,你可以把他们当作一个数据中心外包的供应商。
其实用户要的不是服务器,也不是数据中心,而是一个基础设施运营的结果。结果就是计算能力在我想要的时候来,不想要的时候还给你,已经是快到云的阶段了。这个阶段核心是什么?不是物理环境,而是软件。有一本书叫《软件改变世界》,我相信这个愿景,这就是后来去了海辉的原因。
软件外包在外包的价值链里传统来说是偏低端的。但其实我倒不这么看,我是觉得在未来,软件在整个价值链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反倒是基础设施、硬件这种外包会降到比较低的一个水平。亚马逊的创新已经在慢慢证明这一点。
到文思海辉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够帮助软件外包公司尽快转型,我很在意这种传统的服务外包企业的转型,东软做的确实很漂亮。从单纯帮别人做软件,到不断积累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消费电子方面的经验,不断的积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文思海辉在某些方面也在做这种转型,云平台服务这块是我主导的,这块是集成加服务的模型。
CSDN:怎么看技术创业?
吴凯:做技术,我觉得一般都选择自己创业,或者跟大公司成长,做企业客户不是创业的最好的方向,要想去说服企业客户采用小公司的服务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初创企业,最有活力的人涌向了B2C,没有太多的去专注B2B。同时传统的大型IT外企,又太死板。需要国内做B2B的IT服务企业能够尽快成长起来。为什么我愿意来文思海辉?因为它规模够大,平台够大,而且面对更多的还是企业客户,这部分是我过去熟悉的,一个经验领域。
我们非常渴求人才,但是我能看到好的人才,要么去了互联网企业——腾讯、百度,给的待遇比较高;要么就去创业了。一流人才,我们不太容易吸引到。但是我想说,尽管现在进入B2B服务企业,可能薪资待遇给的不是很高,但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CSDN:外包给人印象是一个很低端的行业。
吴凯:对。这是大家对普遍的一个看法,但是我恰恰觉得相反。首先我对这个行业判断,软件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面向企业的服务需求太大了,要想办法把软件外包类企业转型,这不是没有先例,印度已经这么做了,只要复制印度公司就好了,他们用三年到五年,我们两到三年就追上他。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市场为什么那些IT外企市场份额那么大,而印度公司反倒比我们能力强?中国企业的希望在哪里?我们的希望是中国的IT服务企业能做大做强。但实话实说,看了很多年,我觉得传统的本土IT集成公司很难做起来,还不如软件外包企业转型容易。在中国,有很多全球性的IT公司在成长壮大,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华为非常快,他们能做到。在软件外包企业里,文思海辉也好,东软也好,其他也好,都会有机会成长为这样一个企业。
CSDN:离开HP时,周围的朋友、家人有没有给过你压力?
吴凯:工资是打折了(笑)。但是精神上的追求,是支持我更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重要原因。出差不会住五星级酒店了,也不会有商务舱,这种东西回头想想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事,这件事情对你有多大的价值。
CSDN:会不会有落差?
吴凯:肯定有,当年孙振耀先生刚到海辉的时候,住的是如家,这种落差你可以想象得有多大,人家还是董事长呢。当你心里想着更有意义事情的时候,这种事情完全不是问题。住酒店,无非就是晚上睡一觉,白天都在忙,住五星级酒店,现在想想,真是浪费。在文思海辉,你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CSDN:和HP的同事聊起这段日子么?
吴凯:当年HP的很多朋友,现在经常在一块聊天,吃饭。我觉得现在我给他们的感觉是很有正能量。因为人的物质追求差不多就行了,你每年挣50万和挣一百万,其实没有太多区别。之后就是在追求什么,里面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我现在看外企的很多人是非常消极的,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客户有什么需求,我只能说对不起,这我做不了,这个跟我们老板说去。但是在文思海辉这样的公司里,你想做什么没有人会限制,你只要把业务规划做好了,只要你认可方向,公司是愿意支持你去实现的。就像做云平台,在文思海辉以前没有人做,能力积累也不算很多。但是当你发现有这样的契机,同时又获得公司的支持,之后慢慢做起来,这种成功的感觉对男人来说,比住五星级酒店、坐公务舱这种感觉要重要的多了。
CSDN: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判断云计算是机会?
吴凯:源于对本土企业的信心。给你举个例子,在日本市场前十大IT公司,绝大部分是日本本土企业,富士通、日立等等。印度也一样,印度的前十大IT企业,主要是Infosys、TCS这样的本土企业。在中国,本土IT企业的崛起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我觉得我这10年过的特别快,20年之后如果你回头看,在国际市场上,一定有一些中国的IT服务企业,华为一定会在,没问题。应该还会有几家在,就跟印度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是一样。我相信文思海辉会出现在这样的名单上。
CSDN:吴总您今年多大?
吴凯:40。所以我真心希望在我退休的时候,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中国的IT Player能够在全球的IT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CSDN:出差、加班这方面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吴凯: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这都不是事儿。在外企,可能偶尔还会偷偷懒。但在这里,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做的事,尤其在这样的职位上,公司对你的期望值没有限制。(文/
& 审校/仲浩)随着商业环境的改善,将有更多具备创新力的个人、团队专注云计算市场,请关注CSDN云计算频道的《》。
”将于-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猛击!
相关活动已经火热启动:
,欢迎研发者、团队和创业企业参加!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有云解决方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