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为082255082066..com,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统计学-林洪漆莉莉李海东李志强邓国华.pdf33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经 济 管 理 出 版 社
图书在版编 目
漆 莉 莉 主 编 . -
经 济管 理 出版 社 ,
80 118 - 669 -
Ⅱ.①林…②漆…
Ⅲ. 统计学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第 174 01 号
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 京市 新街 口六条红 园胡 同 8 号
经济管理出版社总发行
全 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北京银祥福利印刷厂
850 ×1168 毫米
1998 年 9 月第 1 版
1998 年 9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9/ F ?63 8
翻印必究 ?
凡购 本社 图书 ,
如有 印装错 误 ,
由本社 发行部 负责调 换 。
北 京阜 外月坛 北小 街 2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加速器最直接的作用是用电场加速带电粒子,使得它们拥有较高的能量,常加速的粒子有质子、电子、反质子、正电子。这些被加速的粒子拿来干什么呢?大体有以下几种用法:打固定的靶、与其他被加速的粒子对撞、让它拐弯发出同步辐射。&br&&br&一、&b&关于用来干嘛&/b&&br&&br&1. 先看拿加速后的粒子打固定靶的用法。这东西的简易版本其实一点都不稀奇:现在已经被淘汰的显像管电视机或者显示器里就是这么使用被加速的电子的(电子被加速到keV量级,然后轰击屏幕上的荧光粉,产生不同亮度和颜色的光)。&br&&img data-rawheight=&750& data-rawwidth=&1000& src=&/ddec7cf8f2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ddec7cf8f2c_r.jpg&&题主大概会更关心高大上一点的东西,那比如这个:&br&&img data-rawheight=&253& data-rawwidth=&315& src=&/08f7dccaa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这是J-PARC(Japan Proton Accelerator Research Complex),日本的一个质子加速器。它的一个用途是把质子加速到50 GeV之后打靶产生中微子,将中微子输送到超级神冈探测器,用于测量中微子振荡(图中向左的那个箭头就是中微子流方向)。&br&&br&当然打靶的粒子不止可以用来进行科研,还有实用价值。比如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是用加速到1 GeV左右的质子打靶产生中子,然后用这些中子让处于次临界的反应堆发生链式反应,可以得到更清洁的核能。由于还没造好,所以没图,可以参看这个链接:&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ww./kxcb/kpzt/kxr_2013/kpg/0110.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DS)----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2. 加速后的粒子用于对撞。这种几乎都是用于科研的。对撞相比打靶的一个优势就是质心系能量高,而质心系能量高了就能产生更重的粒子。因此如果要寻找尚未发现的更重的粒子的话,肯定是要使用对撞机的。比如鼎鼎大名的LHC(Large Hadron Collider),使用它的束流对撞的两个实验组各自独立地发现了Higgs粒子:&br&&img data-rawheight=&900& data-rawwidth=&1350& src=&/39fcbb502eafce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0& data-original=&/39fcbb502eafced_r.jpg&&&br&3. 加速后的粒子用于产生同步辐射。带电的运动粒子只要拐弯就会放出光子,这种光子被称为同步辐射,光子的能量和流强与带电粒子的能量有关。比如BSRF(Beij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或者SSRF(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上海光源)都能根据这一原理产生大功率的X光同步辐射。这些同步辐射可以用于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新材料……在科研和实用上都有重大意义。&br&&br&另一种同步辐射就是自由电子激光器,这是让加速后的电子在磁极交替摆放的磁铁间穿过,这种情况下它放出的同步辐射就会是激光,这种激光器的好处是频率连续可调。激光的用处就不用多说了吧。&br&&br&&b&二、关于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造加速器&/b&&br&&br&小加速器一般花钱不多,题主说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应该是LHC这样的大加速器。大加速器无一例外都是用来进行科研的,因此题主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进行科研。好吧,我承认我对这种问题极度苦手,只好随便贴一个不太相关的链接充数:&br&&a href=&///?target=http%3A///blog-45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网—它使美国值得保卫&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三、关于超自然&/b&&br&&br&没这回事,如果对超自然感兴趣可以去比如起点小说网。把加速器跟穿越时空什么的联系起来估计是“探索额外维度”以讹传讹的结果,所谓“探索额外维度”的实际操作就是在对撞产生的大量粒子里寻找特殊的KK模式的粒子,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质量很大的引力子。
谢邀。加速器最直接的作用是用电场加速带电粒子,使得它们拥有较高的能量,常加速的粒子有质子、电子、反质子、正电子。这些被加速的粒子拿来干什么呢?大体有以下几种用法:打固定的靶、与其他被加速的粒子对撞、让它拐弯发出同步辐射。一、关于用来干嘛1.…
来自子话题: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所读课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电力与输配电方向,一个是工业自动化方向。这两个方向的学生在所学知识方面相差甚远&br&从问题来看,觉得这位学生可能是电力与输配电方向&br&我觉得,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好还是先就业,就业后再来补习自己的课程&br&例如,利用ACAD制图是机械与电气工程师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但ACAD往往在工厂企业中已经特异化了:图绘制完成,能关联性地输出材料清单、零件图、电气接线图和工艺图等等。如果仅靠学校教授的CAD制图技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br&以我所在的ABB为例:我们的制图系统是MIS系统中的一部分。图画完后,点击上传,立即出现材料清单、工艺清单、控制原理图、电气接线图等等,随后按ISO9001的流程发送到各个相关的部门中去。单单学习这些制图系统,也包括ACAD制图在内,一位新员工就要耗费三个月的学习时间,恰好就是转正的时间&br&再例如短路分析,需要将线路条件输入进去,然后点击分析后输出结论。而这里的条件是千变万化的,绝非拍脑袋就能想出来&br&可见,期望在毕业之初就学会各种专业软件,毫无意义&br&最后说说学校里的专业课。我在ABB工作已经23年,而参加工作也已近40年。我写过3本专业书,在业界略有名气,同时我还在理工大学的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任教。尽管如此,我还是常常需要翻阅我读过的电路分析这门课程。这门课决定了对各种电气现象的总体认识,至今仍然在指导我的工作&br&如果这位学生是工业自动化方向,那么就请仔细理解PID的原理。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许多工程控制过程最终都演化为PID控制,还有增量式PID控制&br&对于此类学生而言,学好自动控制原理无疑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基础课还是电路分析,还有工程检测技术。我在编写PLC的控制程序时,需要了解参量的采集方法,而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电路分析的结论密切相关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所读课程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电力与输配电方向,一个是工业自动化方向。这两个方向的学生在所学知识方面相差甚远从问题来看,觉得这位学生可能是电力与输配电方向我觉得,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好还是先就业,就业后再来补习自…
来自子话题:
&p&哈哈哈,碰上自己工作范围内的问题了,赶紧来回答下,简单说说,如有不对请同行指正。&br&首先分析下卤煮的状况,电源适配器烧毁了,这个状况基本可以断定是短路。原因为问题2回答。下面按照顺序来说楼主的几个问题。&/p&&p&1.
概括下题主的描述“所有开关都没有动作,但是适配器烧了还有就是电表的保险丝烧了”。&/p&&p&我来把几个术语掰扯一下:RCD是漏电保护装置 @陈章鱼 的回答里面说的很清楚要和“闸”一起用,就是RCD+MCB,MCB就是所谓的闸就是指的一般的微型断路器的统称,所以带漏电保护的微型断路器也叫漏电开关也写成RMCB,当然我们设计的都习惯叫做开关和漏电开关。他们在以前也都叫做空气开关,现在逐渐少了,至少设计中我们称他们为断路器。&/p&&p&保险丝有个学名叫做熔断器,熔断器包括保险丝,保险丝是熔断器,哈哈还是挺拗口哈。&/p&&p& 这个问题中出现了断路器还有熔断器,所以我先科普一下这两个东西的原理:&/p&&p&断路器和熔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都是根据我们初中物理学过的一个公式来的
来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也有印象,简单的说就是如果热量到了一定程度那么断路器会跳闸,熔断器会熔断。但是配了RCD的断路器就多了一个功能叫漏电检测功能,也就是RCD的工作原理,检测到了漏电电流,并达到了一定的值,他就会带动断路器的“闸“装置进行动作(跳闸)。&/p&&p&他们不同的地方:断路器的跳闸是内部构件的电和热和磁一起工作来让“闸”断开和闭合,熔断器是热量到了熔丝的熔点,那么就熔断了,恩,断了。恢复工作也不一样,断路器直接把那个开关 直接搬上去 就行了,但是熔断器必须要更换。&/p&&p&下面结合卤煮的问题来说说这两个在工作中的到底不同在哪里。&/p&&p&题主的问题描述我们定性了为短路,那么我们知道,短路的时候电流很大,会产生一个短路电流,这个我们在初中物理都学过,短路电流到了一定程度,肯定会引起开关跳闸(开关发热),那为何熔断器就熔断了,断路器没有跳闸呢。先来看断路器:&img src=&/61dde37d985ccedf240b_b.jpg& data-rawwidth=&763& data-rawheight=&5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3& data-original=&/61dde37d985ccedf240b_r.jpg&&&/p&&p&从图上我们能看到断路器瞬时脱扣c型为5ln~10ln,这是什么意思呢,瞬时脱口就是说短路电流到一定程度了“咔”一下断路器就跳闸了,这个通俗点就是说,短路是突发状况,所以要瞬时。断路器都有个额定电流,我们叫做ln,这是干嘛用的,就是断路器的工作电流,你平时的用电器的电流不能超过他,如果超过了,那么他肯定跳闸了,要不然电线就烧毁了,这就是叫做过载保护,说通俗点,这个比较慢,必须慢慢的电流增加超过了额定电流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他才会跳。我们还是继续说短路保护,我们看见他是5ln到10ln(c型不单独说了,基本配电用都是c型),也就是当你的短路电流在额定电流的5到十倍的时候,他突然就跳了,那有人说小于倍时候呢,小于五倍的时候你在额定电流范围稍微过点那里就跳了,继续看下面这张图,&img src=&/d814f7063ccf7eff6faac2d68c77b251_b.jpg& data-rawwidth=&1163&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3& data-original=&/d814f7063ccf7eff6faac2d68c77b251_r.jpg&&&/p&&p&箭头指向的这张图说的就是断路器的脱扣电流和脱扣动作时间的曲线,我的红色框框里就是说,你在5到10倍ln之间,到了多大的倍数后,需要几秒来断开断路器。我们看到大约也都是0.005和0.02之间。另外插下面这个图,这个图是说有时候你的短路电流持续时间如果达不到要求也不是都要动作的,这个断路器的动作时间和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img src=&/e36ce7f3ae99bc_b.jpg& data-rawwidth=&731&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1& data-original=&/e36ce7f3ae99bc_r.jpg&&&/p&&p&然后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在短路电流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并且达到了断路器跳闸所要求的电流值的范围内的时候,断路器需要一些时间来动作,5ln到10ln这个时间大概就是0.005到0.02之间,其他的倍数只能对照这表格来自己取了。有个问题请注意下,曲线左边的区域都是不跳闸的范围。&/p&&p&在来看熔断器,先看这个表格,&img src=&/c15bfa98a46bf0dffe03b266_b.jpg& data-rawwidth=&837&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7& data-original=&/c15bfa98a46bf0dffe03b266_r.jpg&&&/p&&p&熔断器也有一个时间特性曲线,最上面的一排6、10、16等等是熔断器的熔断电流,纵轴是熔断时间,纵轴是熔断时候的电流值。&/p&&p&我简单画了一个图纸,卤煮的情况应该大概就这样子的。&img src=&/80bea549ba6ba74_b.jpg& data-rawwidth=&983&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3& data-original=&/80bea549ba6ba74_r.jpg&&&/p&&p&然后写到这里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首先卤煮的漏电开关看不到额定电流是多少,包括总开关也不知道,另一个 是不知道电表之后的熔断器额定电流是多少,本来想比对一下他们之间的动作时间的关系,但是看来是没办法了,那么这一段也只能这样子了。本着还是要根据事实出发的根本,我就不假设了。卤煮有兴趣可以把那些开关的参数找来对应我的图,自己比对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继续问我。&/p&&p&然后我来说说我对这个的看法,为什么断路器没有跳这个问题,首先,从我的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电流不一样的时候,他们的开断时间不一样,有的需要短有的需要长,至于为什么就是上面那个发热公式,谁先到达开关的动作值谁就先动作。所以这个断路器和熔断器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既不是主次关系也不是什么长幼关系,看的只是每一个或者每一种开关的额定电流是多大,还有出现问题时候的短路电流是多大。 是越级跳还是从最末端到最上端都有可能发生的。就算不是两种不同的开关,而是同样都是断路器,那么也会发生下面不跳上面跳的时候。不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是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的,不过意外总是有的,微断的功能比较少,选择性不好,所以越级什么的,还是挺正常的。&/p&&p&2.
说说为什么适配器烧毁,我电脑的现在用的这个是第三个了,有时候经常一插插座的时候就闪了一下电弧,然后适配器就烧了,这种情况跟插头和插座之间的接触有关,也跟你插的时候你房间内的电压有关。而在那一瞬间,你的适配器肯定是坏了啊 ,也有可能短路,产生短路电流,但是我自己经过的这两次倒是没有遇到卤煮这种跳闸状况,可能跟每个人的状况有关吧。&/p&&p&3.
电工说设备过载,这个我不苟同,从上面分析也说了,这个肯定是短路,过载虽然也会熔断开关,但是对用电器基本无影响,除非过载到一定程度后电线烧毁然后短路烧毁用电器。&/p&&p&4.
如果没反应,那就是失效了,应该去换个新的,否则对你自己对你的用电设备都不安全,正常的一按应该会开关断开的。&/p&&p&恩,基本上这样子了,熔断器和断路器都是保护用电线路 和 人还有用电设备及整个电网的安全的,希望大家平时多注意用电安全,并节约用电。&/p&
哈哈哈,碰上自己工作范围内的问题了,赶紧来回答下,简单说说,如有不对请同行指正。首先分析下卤煮的状况,电源适配器烧毁了,这个状况基本可以断定是短路。原因为问题2回答。下面按照顺序来说楼主的几个问题。1.
概括下题主的描述“所有开关都没有动作,…
来自子话题:
少年听雨歌楼上, &br&红烛昏罗帐。 &br&壮年听雨客舟中, &br&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br&而今听雨僧庐下, &br&鬓已星星也。 &br&悲欢离合总无情, &br&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来自子话题:
题目: &中央空调的风机盘管是不是就包含了出风口和回风口 &&br&&br&回答: 风机盘管什么风口都没有&br&&br&Detail:&br&风机盘管实物图:&br&&img src=&/569f00fc963b9794cfdafe84_b.jpg& data-rawwidth=&833& data-rawheight=&7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3& data-original=&/569f00fc963b9794cfdafe84_r.jpg&&&br&它就两个主要设备: 风机+换热器&br&所以不会有风口。&br&&br&OK~&br&我知道我钻牛角尖了。&br&风机盘管是要加上风管才是完整的,所以在图纸上你看到的是这样。&br&&img src=&/8bbf1cd3a2af1d7e4860e_b.jpg& data-rawwidth=&162& data-rawheight=&32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2&&红圈标示部分就是风机盘管,就是上面实物图的设备。&br&&br&图纸上的风机盘管上面可以看到,一个风机盘管必须有一个出风口和一个回风口,回风也是进风。(一些设计师会将新风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引入到风机盘管的风管进风口,而不在室内多布置一个新风口)&br&不可能只有送风和只有回风,都没风进风机盘管,如何加热制冷吹出来?&br&&br&还有一种情况,如题主的第一幅图,他是下端是回风口,前端是出风口,风管只有一小段。&br&类似于我们家用的壁挂机。&br&&br&第二问:&br&为什么又要有出风口和回风口的间距呢?&br&&br&通俗答:&br&现实中,你开着车,不是在开极品飞车,到一个目的地,每次都要转个180°的弯,你会不会心里很操蛋:“擦!哪个SB设计的路啊!”&br&而且你到底是要去目的地还是离开目的地啊~&br&同样的,先一个90°的弯,走一段路,再来一个90°的弯,会不会稍微舒畅一点。&br&风也一样。&br&&br&稍微专业一点答:&br&如果没有直段,那个地方拐很大啊,流体力学啊,阻力大啊,会产生更大的噪音啊,风机功率会更大啊~&br&还有,回风和出风会有干扰,我刚刚送出去的热风/冷风,还没有到屋子里面绕一圈,你妹的就回来了,闹哪样!&br&&br&以上
题目: "中央空调的风机盘管是不是就包含了出风口和回风口 "回答: 风机盘管什么风口都没有Detail:风机盘管实物图:它就两个主要设备: 风机+换热器所以不会有风口。OK~我知道我钻牛角尖了。风机盘管是要加上风管才是完整的,所以在图纸上你看到的是这样。红圈…
来自子话题:
一个问题里套这么多小问题可还行。看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就知道两大电网及五大发电集团对整个电气学科的影响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非常宽泛的学科,大家的回答应该都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科目,仿佛电气就是为这几家公司服务的。弱电呢?都不学?去国外任意学校的电气专业看看课表,是不是只学这些?&br&&br&我们学校在大三开始分7个小方向培养:发电(电力系统)、高压、绝缘、小电器、电力电子、工业企业自动化、电机、三电。诶?很顺畅的写了8个,那就8个吧。&br&适合什么人学,你要自己试了才知道。兴趣就不说了,基本你不特别烦电气,就可以来学。&br&&br&好了,重点说下电气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做什么工作。&br&举几个栗子:&br&黄仁宇:18岁考入南开大学电机系,后来写本书叫《万历十五年》&br&罗温 艾金森(Rowan Atkinson):纽卡斯尔大学电气工程本科,牛津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我们现在叫他憨豆先生。&br&东野圭吾:毕业于大阪大学电机系,他写的书我就不一本一本说了。&br&江。。: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他的职业。。。就。。。嗯&br&说个近的,辛夷坞:原工作于桂林供电局,后来因为闲开始写书。写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br&其实就是想说,没错,电气毕业做一些相关工作是大多数的选择,但是不要让你的专业成为你的镣铐,你依旧有许多可能。太在乎毕业后的发展,你永远不会爱上这门专业。学自己真正喜欢的,做自己真正喜欢的。
一个问题里套这么多小问题可还行。看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就知道两大电网及五大发电集团对整个电气学科的影响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非常宽泛的学科,大家的回答应该都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科目,仿佛电气就是为这几家公司服务的。弱电呢?都不学?去国外任…
来自子话题:
我们来看下图:&br&&img src=&/3a1785cfaae_b.jpg&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9& data-original=&/3a1785cfaae_r.jpg&&上图是一个稳压电源线路,我们看到右侧有接地点。其中左侧的接地用于建立一个公共的参考地,也即零电位参考点,右侧的接地则用于真正地接大地,其目的是用于保护性接地,确保人身安全。&br&在实际使用中,只需接参考地即可,无须接保护地。保护地用于接设备的外壳。&br&论点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是不是我们接了地,不管是参考地或者保护地,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发生改变?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电源测并未接地,那么接地只会改变接地线路的电压关系,而不会影响到线路的电流;如果电源侧有接地,并且线路接地处至电源接地处存在有接地通道,例如大楼的钢筋网,那么接地线路就会有电流流过。尽管如此,低电流也是在电压的驱动下完成回流的。&br&线路中的任何导体,在未通电前,它的内部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所有的原子均泡在由自由电子构建的大海中,如同一只海绵。&br&导体中还存在许多被禁锢的电子,这些电子被原子核控制着,它们不参与导电。&br&在量子力学中,从能级上定义自由电子为传导带中的电子,而受原子核控制的电子定义为禁带中的电子。禁带中的电子犹如关闭在地下室中。&br&当线路中通电后,电源的电场驱动这些自由电子做定向运动。&br&在任意时刻,全部线路中的任意截面,流进和流出该截面的电子的代数和为零。此关系从宏观线路来看,就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对于电路的任意节点,流进节点和流出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为零。&br&当线路断开时,电场瞬间消失,电场对电子的推动力也瞬间消失,于是电路任意截面处的电子立即停止定向运动而恢复常态。&br&在上图中,接地点并未与电源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当线路正在运行时,不会有任何电子流入接地线路。&br&如果我们在上图中,把两个12V电源和5V电源均单独接地,然后再把三个接地点在线路的某处连接起来,这样接地线路中可能会出现电位差,于是接地线路中就会有电流流过。事实上,这时的接地线路已经成为普通线路中的一部分。即便如此,当电源撤离瞬间,全部线路中的电子也立即停止定向运动,恢复为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身份。&br&===================&br&总之,请题主明白一个道理:线路中的电子从何而来?是电源给予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线路中的电子就来自导体线路自身,电源只是给这些电子一个定向运动的驱动力而已。
我们来看下图:上图是一个稳压电源线路,我们看到右侧有接地点。其中左侧的接地用于建立一个公共的参考地,也即零电位参考点,右侧的接地则用于真正地接大地,其目的是用于保护性接地,确保人身安全。在实际使用中,只需接参考地即可,无须接保护地。保护地…
来自子话题:
科学从没承诺过科学可以解释一切,认为科学可以解释一切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科学从没承诺过科学可以解释一切,认为科学可以解释一切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来自子话题:
首先大家知道等离子体里面的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不一样吧?日光灯管的管壁温度和离子温度只有几十度,电子温度有几万度。对于等离子体湍流,也有类似的问题。&br&&br&以下为手工翻译:&br&电子造成的湍流和离子造成的湍流尺度不一样,电子湍流的尺度小的多,计算需要的资源消耗量大得多。以前的研究者认为细小的电子湍流会被大尺度的离子湍流压制,算出来的结果跟实验对不上。&br&&br&这次&b&美国能源部计算中心(NERSC)堆了17000个CPU算了37天,&/b&发现电子湍流有自身独特的形态。细长的旋涡可以像丝带一样环绕整个托卡马克,并且影响传热。&b&算出来的结果和实验数据对上了。&br&&br&以后算托卡马克要把电子湍流算进来,不能瞎凑合,性价比折中的简化算法正在研发当中。&br&&/b&&br&至于托卡马克的性能能改进到什么程度,不清楚,&b&但计算可以替代大量的实验试错成本&/b&。&br&&br&尤其是如果把SpaceX最近上马的小波压缩算法加进来……&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欧拉方程求解是否比N-S方程更加困难?如果是,为什么? - 浪客的回答&/a&
首先大家知道等离子体里面的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不一样吧?日光灯管的管壁温度和离子温度只有几十度,电子温度有几万度。对于等离子体湍流,也有类似的问题。以下为手工翻译:电子造成的湍流和离子造成的湍流尺度不一样,电子湍流的尺度小的多,计算需要的资…
来自子话题:
目前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方向不多,较为可行的是将取适当氢或其他轻元素的同位素,加热后把电子从原子核中剥离,以形成离子化的等离子体。然后压缩等离子体使其暂时结合在一起,使原子核熔化并把其部分质量转换成能量。外围使用超高强度磁场束缚压缩等离子体的形状……这叫做“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另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十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万亿分之一秒)。如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br&&br&光是看到这些方法解释就可以意识到,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托卡马克就是用磁场强行约束一个微缩的恒星核心(原理上一样),惯性约束法的用来压缩堆芯的高强度粒子束,别说工业化,实验室稳定持续实验成功都是尚未完成的事。至于小型化变成辐射里核电池的那样,估计光材料水平就要翻两番才行吧。&br&&br&&br&现在实验方面的话中国处于第一集团,在获得了前苏联的托卡马克和一大批国内大师的理论支持,潜心研究的努力下,目前可以获得超过400秒的两千万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这就是国际最长记录了。&br&&br&说实话,核聚变太难了。很多人都更青睐于搞ADS嬗变堆,或者激光激发的核聚变-裂变混合堆。特别是核聚变-裂变混合堆,优点很多。如果可以工业化,光烧钍和U238都能烧几千年。更大的好处是如果发生核灾难,只要切断中子发生器就能终止裂变产生。不论如何,安全,对于核电永远是第一位的。
目前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方向不多,较为可行的是将取适当氢或其他轻元素的同位素,加热后把电子从原子核中剥离,以形成离子化的等离子体。然后压缩等离子体使其暂时结合在一起,使原子核熔化并把其部分质量转换成能量。外围使用超高强度磁场束缚压缩等离子体的…
来自子话题:
之前我也看到过,挺漂亮地想买一个,出于对科学的执着还是上果壳搜了下,看完之后就不想买了……转过来给你们看一下。&br&===================================================================&br&&blockquote&&p&(文/&a href=&///?target=http%3A///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脸撑在小胸上&i class=&icon-external&&&/i&&/a&)天气瓶全名天气预报瓶,又名风暴瓶,英文名StormGlass。&/p&&p&发明人说法不一,其中一位据说还是气象学家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此人就是达尔文进行环球考察时乘坐的那艘“小猎犬号”的船长。他把蒸馏水、樟脑、乙醇、硝酸钾和氯化铵混合成溶液,密封在玻璃瓶子里。随着天气的变化,瓶子里溶液的结晶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观察结晶就能预报天气。&/p&&p&然后就是各种淘宝卖家的介绍,都说能预测天气——“当瓶中液体清澈干净,代表天气晴朗;当瓶中液体混浊朦胧,代表天空多云阴郁;当瓶中出现大片结晶,代表将降温甚至下雪。”(各家描述略有出入,总体上大同小异)&/p&&img src=&/1ec9a7a675c69effac1cc965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1ec9a7a675c69effac1cc965_r.jpg&&&p&淘宝商家对天气瓶不同天气产生不同晶体变化的介绍&/p&&br&&p&PS:不得不说,在淘宝搞调研真的太考验人性了,鼠标神不守舍东点西点根本停不下来,调研结束后差点破产。&/p&掐指一算:这顶多是个漂亮的温度计!&p&首先,天气虽然千变万化,其实归根结底不外乎是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对于天气瓶子而言,由于它是密闭的,所以湿度和气压无法施予影响,真正能对它产生作用的就只有温度。&/p&&p&我们可以看看天气瓶子号称能预测出的几种天气:晴、阴、多云、降雪、暴风雪……这些天气状况,都并非只由气温这一个指标来主导。比如说,某地,冷空气来了,气温下降(这是天气瓶能捕捉的),但到底会不会下雪,还取决于水汽输送条件(这是天气瓶不能捕捉的),所以天气瓶子怎么可能判断下雪呢?!还有阴、晴、多云,这些天气现象完全可能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发生,其差别仅在于天空云量(晴为云量<30%,阴为云量>70%,中间的为多云),天气瓶子又怎么能获取到天空云量信息呢?&/p&&p&其次,既然天气瓶子完全依赖于温度变化,那显然它就必须放在室外,才能与大气温度充分接触。可是几乎所有的广告和介绍都没有提示这一点,大部分图片也都是放置在室内——这倒也与它精巧脆弱的造型相符。在如今的居室条件下,室温变化已经越来越小了,冬天有暖气、夏天开空调,这种条件下,天气瓶子连真实的气温都反映不了,更别说再进阶到天气变化了。&/p&&p&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算我们把天气瓶子放在室外,就算室外的天气瓶子真能反映出气温变化——那又怎样?这能叫“预报”吗?!&/p&&p&什么叫预报?现在是10℃,我跟你说,24小时后会变成20℃,这才叫预报!而天气瓶子无非是现在已经20℃了,它用结晶的状态反映出来而已,这可不是预报,这只是实测,其功能仅仅相当于一支漂亮的气温计——把抽象的水银柱刻度,换成了具象的溶液结晶型而已。&/p&&p&等下!到底能不能实现温度计的功能还且说呢!&/p&做个实验:天气瓶比温度计任性很多&p&天气瓶子里的溶液结晶变化,到底能不能反映温度的变化?或者说,能反映到什么程度?对于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战胜了我爱财如命的本质——我去买了一个天气瓶子!&/p&&p&在买的瞬间我突然又想到,要不要考虑下瓶子自身是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比如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瓶子却产生不同的结晶变化?&/p&&p&理论上来说,此时我应该买100个瓶子来观察。但是!我爱财如命的本质终于战胜了一切——我决定只买两个来看看再说……&/p&&img src=&/6df4a05ed2ae35d5f7a5ce5062ba97cc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6df4a05ed2ae35d5f7a5ce5062ba97cc_r.jpg&&&br&&p&OK,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气瓶子。&/p&&p&我把它们放在室内远离暖气的窗户边上(之所以要远离暖气是为了照顾南方人民的情绪),它们总体上很清澈,只在底部有少量小枝杈一样的结晶。&/p&&p&过了24小时,请注意,此时室温跟昨天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它们就变成了酱紫——&/p&&img src=&/c11abcfcfca8cffee5325b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c11abcfcfca8cffee5325b_r.jpg&&&br&&p&两个瓶子的结晶就像在自己生长,而且很明显左边的瓶子里的结晶长得更快。&/p&&p&室内温度的变化幅度太小了,我决定找个变温幅度更大的地方来观察!于是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实验基地,借助他们高大上洋的实验设备来完成我们的小打小闹小实验。用基地老师的话说——杀鸡用牛刀!&/p&&p&请看这个箱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箱子!这是一个可以人为决定温度、湿度和气压的箱子,全名温湿压联合试验箱。&/p&&img src=&/bedab19fc241eea37dae517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bedab19fc241eea37dae517_r.jpg&&&br&&p&温湿压联合试验箱(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实验基地提供)&/p&&p&考虑到,正如前面所说,湿度和压强不能影响密闭瓶子中的溶液和晶体,所以我们把湿度和压强都定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常数:湿度为30%,压强为1013hPa。&/p&&p&好了,下面开始变化温度:&/p&&p&刚放进箱子的瞬间,溶液还很清澈,只有底部有少量结晶。&/p&&img src=&/6b60eed4c0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6b60eed4c0_r.jpg&&&br&&p&室温时拍摄&/p&&p&PS:如果你发现两个瓶子变胖了的话,那是因为——&/p&&img src=&/cc9fd7395587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4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br&&p&没错!镜头太近了!&/p&&p&请忽略摄像大哥酷似赵又廷的面庞,哎呀你们又看不见!难怪妹子们自拍要配备专用自拍杆啊,离镜头太近只会拍出车祸现场啊!抱歉在那一刻我走神了……&/p&&p&温度先升到40℃,静置15分钟,额,似乎没什么变化。&/p&&img src=&/0ac255cbf0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0ac255cbf0_r.jpg&&&br&&p&40℃时拍摄&/p&&p&温度降到30℃,静置15分钟,咦,左边瓶子出现了轻微的浑浊,感觉结晶都悬浮起来了;而右边瓶子依旧清澈,只是底部的晶体变多了一点。所以,是温度越低、结晶越多吗?&/p&&img src=&/0ee05e0cc88d4b2bdbde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0ee05e0cc88d4b2bdbde_r.jpg&&&br&&p&30℃时拍摄&/p&&p&温度降到20℃,静置15分钟,咦,又回到清澈的状态了,跟40℃时非常类似。哎呀不会是箱子的温度设置出问题了吧?赶紧检查了一下,的确是20℃呀——看来瓶子很任性!&/p&&img src=&/27944abd2d487d06af8fa04c133b3603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27944abd2d487d06af8fa04c133b3603_r.jpg&&&br&&p&20℃时拍摄&/p&&p&温度降到10℃,静置15分钟,又没什么变化了。看来结晶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的线性关系,比如温度越低、结晶就越多。&/p&&img src=&/5ca5e556c95da00b16b7f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5ca5e556c95da00b16b7f_r.jpg&&&br&&p&10℃时拍摄&/p&&p&温度降到0℃,静置15分钟,左边瓶子里悬浮的结晶增多了,显得很浑浊;右边瓶子里的晶体也在增长,但速度比较慢。&/p&&img src=&/42e0ac98cb3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42e0ac98cb3_r.jpg&&&br&&p&0℃时拍摄&/p&&p&温度降到-5℃,静置15分钟,晶体继续旺盛生长,但右边的瓶子始终保持慢半拍的节奏。&/p&&img src=&/5e04a2a556b4fdfce417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5e04a2a556b4fdfce417_r.jpg&&&br&&p&-5℃时拍摄&/p&&p&正准备继续降到-20℃,基地老师突然说:“等下!降到20度这玩意儿不会冻炸了吧?!”&/p&&p&我说:好呀好呀那我们就拍个冻炸了的吧!到时候我就配个图说——看吧我们把天气瓶子虐!到!炸!裂!噗哈哈哈……&/p&&p&基地老师:噗哈你个鬼啊!瓶子炸了是没事儿,这箱子怎么办?弄坏了你赔?!&/p&&p&我:赔不起……好的我们停止吧!&/p&&p&于是我们把温度恢复到0℃,开始收拾东西。&/p&&p&10分钟以后不经意看了眼——咦,左边瓶子里的晶体好像在向下沉淀,而右边瓶子里的晶体还在继续增加。&/p&&img src=&/6ec860b41425cdfb18bf1b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6ec860b41425cdfb18bf1b_r.jpg&&&br&&p&0℃持续10分钟后拍摄&/p&&p&干脆又等了10分钟,两个瓶子的晶体都增加了!而此时的温压湿条件并没有变化。&/p&&img src=&/a56e6375079dcb13a334cea2a67dee4f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a56e6375079dcb13a334cea2a67dee4f_r.jpg&&&br&&p&0℃持续20分钟后拍摄&/p&&p&再度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天气瓶子中结晶的状态呢?&/p&&ol&&li&除了温度本身以外,温度趋势是否对结晶形态也有影响呢?比如同样在10℃的状态,从20℃降到10℃,跟从0℃升到10℃,结晶会不会不一样呢?&/li&&li&静置时间会不会也有影响呢?比如在恒定的条件下,晶体会不会自己生长?&/li&&li&即使温度、温度趋势、静置时间等外部条件都完全相同,结晶形态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溶液结晶本身就具有随机性呢?还是因为商品生产时不精确,每个瓶子中的溶液浓度有差异呢?&br&&/li&&/ol&&p&思考了5分钟后,我找到了正确答案——我是学气象的又不是学溶液结晶的我怎么知道?!子曰: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我还是去找专业对口的老师来解答问题吧么么哒~&/p&场外求助:化学专家都说不靠谱了&p&这位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a href=&///?target=http%3A///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孙亚飞&i class=&icon-external&&&/i&&/a&博士,鼓掌~&/p&&img src=&/bcdb765accd3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bcdb765accd3_r.jpg&&&br&&p&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孙亚飞博士&/p&&p&我:孙博士孙博士,你看到我的小实验了吗?&/p&&p&孙:看到了。&/p&&p&我:有什么看法呢?&/p&&p&孙:女人为了逛淘宝真是什么理由都想得出。&/p&&p&我:……重点错!重点是天气瓶子里的溶液结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好吗博士大人!&/p&&p&孙:哎巧了,日本科学家长岛和茂跟你有一样的疑问,他和他的团队专门进行了实验,对天气瓶的结晶条件和结晶成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环境电场、磁场、湿度、气压这些因素,对于天气瓶子中晶体的生长都没!有!影!响!真正能造成影响的,主要是环境温度。一般对于这种樟脑-乙醇-水体系,温度越低,就越容易出现结晶。&/p&&p&我:但是我发现,我们在降温过程中,它的晶体并不是越来越多,中间曾经有一阵反而变少了,后来又继续增多了。&/p&&p&孙:因为温度变化的趋势和速率,也会影响结晶。比如同样是降温,快速降温的结晶和缓慢降温的结晶就不一样。还有外界扰动也会有影响,比如你要是摇晃过瓶子的话,就会促进晶体的生成。&/p&&p&我:咦?摇晃瓶子不会把晶体摇散了吗?&/p&&p&孙:呵呵,摇晃的确不容易形成完整的较大的晶体,但是就量而言,还是促进的。&/p&&p&我:嗷,酱紫。还有一个现象,我把瓶子放着,环境没有任何变化,晶体自己就变多了,它是会自由生长吗?&/p&&p&孙:会。&/p&&p&我:那一方面,静置时晶体会自由生长;另一方面,摇晃时也会促进晶体生成。这似乎是两个相反的条件,却指向了同样的趋势——也就是非线性变化咯?&/p&&p&孙:是的,所以结晶过程是很复杂的。&/p&&p&我:最后一个问题,两个瓶子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结晶状态却不同,是不是说明结晶具有某种随机性呢?&/p&&p&孙: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个瓶子里的溶液比例和浓度不一样;另一种就是你说的随机性——我们业内更喜欢称之为“人品”。当然了,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机,而是有很多微观干扰我们无法克服,而宏观差别又很大,类似于蝴蝶效应,你懂的。&/p&&p&我:赞!那这样看来,要想用天气瓶子来反映温度,是不太靠谱的了?&/p&&p&孙:是的,干扰因素太多,还有拼人品,很难准确地反映温度变化。&/p&&p&我:好的,明白啦!那孙博士您还有什么要跟我们的读者盆友们说的吗?&/p&&p&孙:我想说的是,我也会做天气瓶子,这些溶液我们实验室都有,密封也没什么难度,价格便宜量又足,全国包邮……&/p&&p&我:孙博士债见!&/p&总结陈词:就让天气瓶做一只安静的美道具吧!&p&根据上面一系列的讨论,相信大家也能看出,天气预报瓶——&/p&&p&第一,肯定不能预报天气;&/p&&p&第二,不仅不能预报,甚至也不能实时反映天气;&/p&&p&第三,不仅不能反映自然天气,甚至也不能准确反映室内温度。&/p&&p&所以,这么说吧,天气预报瓶,其实就是一个能够很粗糙地反映出室内温度大致变化的工艺品。&/p&&p&就功能而言,还不如一只简陋的气温计。&/p&&p&当然,它可以用来观察晶体变化,也具有美观作用,仅此而已。至于其它神乎其神的功能性的宣传,我只能说——不可能啦!(编辑:老猫)&/p&&/blockquote&&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43984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rticle/43984&/span&&span class=&invisible&&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之前我也看到过,挺漂亮地想买一个,出于对科学的执着还是上果壳搜了下,看完之后就不想买了……转过来给你们看一下。===================================================================(文/)天气瓶全名天气预报瓶,又名风暴瓶,英文名…
来自子话题:
科普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不要怕内容说过一遍又一遍。&br&&br&真心寻求有关”辐射“问题答案的人,请先观看以下视频,并请复习你高中学习过的相关物理基础知识。&br&&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TQwOTE1NDk2.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CAA68501D-EDB2-F90F-E95D-EF7&&&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6分钟了解辐射&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NTQwOTE1NDk2.html&/span&
科普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不要怕内容说过一遍又一遍。真心寻求有关”辐射“问题答案的人,请先观看以下视频,并请复习你高中学习过的相关物理基础知识。
来自子话题:
说实话,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很好的想过这个问题,而且也暴露了自己对恒星结构的知识缺陷。也趁此机会好好的补习了一下关于恒星核聚变模型的知识,另外感慨一下国内论文质量之低。&br&&br&anyway,要理解这个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类太阳恒星的核聚变进程是如何的。&br&对于大多数受过高中以上科学教育的知友来说,太阳的能源来自于核聚变这一点应该是如1+1=2般深入人心了。不过对于太阳的核聚变是如何进行,除了知道氢氢聚合为氦之外,似乎就无它可言了。&br&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对于太阳来说,它自身其实就相当于在它自己的内部引爆了一颗氢弹,那为什么太阳的氢没有一鼓作气全部“燃烧殆尽”呢?这要就要感谢“氦”了。&br&类太阳的恒星核聚变实际上是间歇性,持久性得进行的,怎么说呢?&br&看下面一个图:&br&&img src=&/967cb88f05f447d4acdb_b.pn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967cb88f05f447d4acdb_r.png&&(a)首先太阳内部中心为大量的H,继而是He,最后是氦和氢的混合区以及大量的氢燃料区。(b)由于引力,太阳会收缩,知识后最内部的氢核聚变达到了反映所需的条件,核聚变产生的巨大热量使得太阳获得了对抗自身坍塌的能量,(c,d)使得原本阻隔着核心反应区氢与燃料备用区的氦密度降低,使得外部的H得以涌与内部中心区,然而此时温度和压力下降,引力超过热量膨胀,重新挤压太阳,然后新一轮的反应又开始了,如此循环往复。&br&总结而言,就是太阳有一套稳定的压力、温度、燃料供给机制。&br&&br&所以对于木星来说,第一,它的质量太低了,即使引力对其进行压缩,纵然氢弹可以点燃一部分木星的氢,但是当反应结束,引力回到初始条件时(达到目前的平衡态),木星没有后续的能量维持这样的进程。&br&总结起来也就是:木星虽然有了足够的燃料供给,却没有太阳那样的稳定的压力、温度的供给机制,氢弹爆炸产生的氦也会避免木星氢的燃烧殆尽。所以点燃一枚氢弹并不会导致木星的恒星化,最多就是来个不起眼的小爆炸
说实话,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很好的想过这个问题,而且也暴露了自己对恒星结构的知识缺陷。也趁此机会好好的补习了一下关于恒星核聚变模型的知识,另外感慨一下国内论文质量之低。anyway,要理解这个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类太阳恒星的核聚…
来自子话题:
你可以从以下的链接获取&br&遥感数据共享 &a href=&///?target=http%3A//id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ds./&/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eb41ed91780_b.png& data-rawwidth=&899& data-rawheight=&5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9& data-original=&/eb41ed91780_r.png&&&br& 美国地质局 &a href=&///?target=http%3A//id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www.usgs.gov/&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71ce92623e41ccbc1d371d6aa05cfd3b_b.png& data-rawwidth=&869& data-rawheight=&1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9& data-original=&/71ce92623e41ccbc1d371d6aa05cfd3b_r.png&&&br&&br&地理空间数据云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3c4233fba5c39526a6dbed627f1300fa_b.png& data-rawwidth=&891&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1& data-original=&/3c4233fba5c39526a6dbed627f1300fa_r.png&&&br&&br&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a href=&///?target=http%3A//www./index.as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51ebdd10c156dd_b.png& data-rawwidth=&1010& data-rawheight=&1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0& data-original=&/51ebdd10c156dd_r.png&&东亚古环境科学数据库
&a href=&///?target=http%3A//pale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leo-/&/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2b46f136c70e95b390ba92b7a9bbbde3_b.pn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2b46f136c70e95b390ba92b7a9bbbde3_r.png&&量子空间云平台&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619f1de9f2b688ab10b1d223da7e28fc_b.jpg& data-rawwidth=&808&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8& data-original=&/619f1de9f2b688ab10b1d223da7e28fc_r.jpg&&既然有人在答案中提到了R语言就顺便分享两本关于R语言学习的电子书
:&br&&a href=&///?target=http%3A///s/1pJ67V3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gplot2:数据分析与图形艺术.pdf_免费高速下载&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s/1dDvwVy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语言实战(中文完整版).pdf_免费高速下载&i class=&icon-external&&&/i&&/a&&br&或者你可以去中国知网下载年鉴,查询你想要的资料。&br&如果中国知网上没有你需要地区的年鉴的话,可以尝试去人大经济论坛上看看。&br&实在找不到的话,可以试着去联系当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数据。&br&ps:可能某些博士或者硕士毕业论文中会有惊喜发现。
你可以从以下的链接获取遥感数据共享
美国地质局 地理空间数据云 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东亚古环境科学数据库 量子空间云平台既然…
来自子话题:
&img data-rawheight=&383& data-rawwidth=&580& src=&/f5c08ebc7c32fde035ffafd67d9bf66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5c08ebc7c32fde035ffafd67d9bf668_r.jpg&&
来自子话题:
嗯,原答案被封了。呵呵呵。删一半吧。&br&&br&以下为原答案幸存部分:&br&&br&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体量这么大的企业,政策思路的一致性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惯性。&br&&br&&br&插一段专题:关于特高压&br&我本人曾从事特高压设计工作,我和周围同事,特别是老一代同事得出的较一致的意见是:特高压并不是一个适合现在大规模推广实装的技术。第一,特高压成本与现有500kV线路的造价比较有个曲线图,大概是距离越远造价相对更划算,然而还是远远高于500kV的成本(每kWh同等传输距离)。与之相比,节省的线损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第二,特高压线路的稳定性,如何与现有电网兼容等问题仍然有待商榷。从各个变电站的配置就可以看出,500kV以上变电站配置高抗的容量和数量几乎比220kV站高一个数量级,这说明需要补偿的相角和过滤的谐波大大增加,网调计算的工作量不可同日而语。第三,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哪怕是地域广袤的俄罗斯有如此大规模的特高压应用。电力的第一任务永远是安全稳定而不是高效,做电力的都懂。第四,特高压并不能像曾经有争议的高铁那样给普通民众和用电企业带来高铁那样的实惠,电还是那个电,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因为运输成本的提高可能会将成本摊派到终端,反映到电费的提高上。最后,在我国产业全面从高能耗产业转型为高科技节能型产业的大趋势下,即使煤价一降再降,如今的用电量也已经大大不如从前,华北大部分机组能保持一半运行已经算好。原有电网线路的容量已经能基本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还一意推行特高压的大上特上,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嗯,原答案被封了。呵呵呵。删一半吧。以下为原答案幸存部分: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体量这么大的企业,政策思路的一致性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惯性。插一段专题:关于特高压我本人曾从事特高压设计工作,我和周围同事,特别是老一代同事得出的较一致的意见是:特高…
来自子话题:
数据的实时收集没问题,关键是实时的自动处理整合成产品。&br&大家也许以为卫星观测出来的数据收集到了,稍微处理一下就能公开放出来了。但事实上,数据的处理是一个很浩大很复杂的工程,要让它自动实时更新又是另外一件复杂的工作。&br&拿美国能源部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的以地面观测为主的大气辐射项目(ARM)为例,数据从收集到处理成科学家常用的产品需要经过以下的步骤:&br&00/01:原始数据(raw data)&br&a0:转成netcdf格式的原始数据&br&a1:定标并转成物理数据(比如从雷达反射率转成降水率)&br&a2-a9:原始数据的其他处理(没达到b级水平的数据处理)&br&b1:质量检查与控制,剔除掉有问题的数据点&br&b2-b9:其他处理(没达到c级水平的数据处理)&br&c0:形成增值产品(value-added product)的中间数据&br&c1:从一个或多个前述产品计算处理得到的增值产品。&br&&br&这里面每一步针对每一种仪器都需要设计不同的算法程序,有的时候需要跟同一个站点不同仪器测到的量进行比较,有的时候需要研究人员肉眼检查数据是否合理。c1以前的各级数据基本上都只是针对某一个仪器测到的结果进行处理,在c1级别上会把来自不同仪器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同样测的地面温度,两个不同仪器相差一度,我们更应该信谁一些;同样测的是云,一个仪器测得有云一个仪器没有测到,哪个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ARM几百号研究员每年几千万的研究经费,除了花在仪器的购买和维护上的以外,其他大部分都用在了发展算法发布各种气象产品上。而且到现在为止除了数据的收集和初步处理(a和b级)可以实现自动化以外,大部分的c1数据还不能做到自动运行,需要研究人员手动运行程序,检查质量,发布数据。&br&&br&卫星数据的处理同样要面对这些问题。单个的卫星数据发布很容易,中央气象台网站就有卫星的不同通道的图像实时发布。但是像题主贴的那张全球地面气温图,需要整合不同的卫星数据,需要把卫星观测的辐射量转化成地面温度,还需要实现自动化实时运行发布。这个工程量估计中国天气网是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来实时的。就算是气象局卫星中心,这也算是一个大项目,需要权衡投入与收益。毕竟,做数据产品不发文章啊……
数据的实时收集没问题,关键是实时的自动处理整合成产品。大家也许以为卫星观测出来的数据收集到了,稍微处理一下就能公开放出来了。但事实上,数据的处理是一个很浩大很复杂的工程,要让它自动实时更新又是另外一件复杂的工作。拿美国能源部已经运行了二十…
来自子话题:
如果从一开始就是黑色的话,南北极冰盖在形成之前就会全部融化,地球对外热辐射会减少,海洋会更加温暖,最先进化出智慧的生物可能是海洋生物。
如果从一开始就是黑色的话,南北极冰盖在形成之前就会全部融化,地球对外热辐射会减少,海洋会更加温暖,最先进化出智慧的生物可能是海洋生物。
来自子话题:
&img src=&/77c6b6d3ab_b.jpg& data-rawheight=&274&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7c6b6d3ab_r.jpg&&&br&&img src=&/cc81e69dd30d5_b.jpg& data-rawheight=&495& data-rawwidth=&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cc81e69dd30d5_r.jpg&&&br&&img src=&/1baaadb55e7b702d457bc1e_b.jpg& data-rawheight=&775&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1baaadb55e7b702d457bc1e_r.jpg&&看这销魂的表情。&br&&img src=&/bf78b5e4bf3_b.jp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f78b5e4bf3_r.jpg&&&img src=&/be3f249956bec_b.jpg& data-rawheight=&448&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be3f249956bec_r.jpg&&&br&&br&图片来自网络。
看这销魂的表情。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很好……换个说法就是雪花为什么分形?我并不非常清楚。&br&&br&边长无限面积有限,是Koch雪花的性质,这是一个理想化分形结构。自然的雪花也&b&算是&/b&有这个性质。&br&&br&我们知道很多自然界的东西是分形的,我们知道分形的性质,也可以在计算机中生成分形结构。&br&但是我觉得&u&人们对自然界中分形的产生机理还知道的很少&/u& (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br&目前有一些模型试图解释成核和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分形,比如DLA[1]是比较出名的一个。&br&&br&看来有必要详述一下:&br&&b&DLA的基本想法&/b&很简单:环境中的粒子随机行走,如果撞上晶体就成为其一部分,晶体如此生长。&br&DLA考虑的物理过程简单且合理,它能模拟出很多分形结构,&b&是比较成功的&/b&。&br&具体到雪花,它们除了分形,还有对称性,&b&六度对称&/b&是是来自晶体的对称性。&br&在雪花的尺度下,晶体&b&生长的物理条件&/b&比较均匀,所以六个方向的生长基本一致。&br&但是不同的雪花生长的物理条件就大相径庭了 ,所以没有两个雪花是一样的。&br&考虑这些因素,然后用DLA的想法去模拟,&u&有人生成了雪花分形的样子&/u&[2]。&br&还不错……但是,自然界中的雪花要复杂漂亮得多了,还有许多研究要做。&br&[2]中有更詳細的解释和漂亮的图片。&br&&br&我邀请了@金晨羽 来回答……一个希望能在几年内能研究出一个更好的答案的博士生。&br&&br&[1]&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Diffusion-limited_aggregati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D&/span&&span class=&invisible&&iffusion-limited_aggregati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a href=&///?target=http%3A//classes.yale.edu/fractals/panorama/physics/dla/snow/snow.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lasses.yale.edu/fracta&/span&&span class=&invisible&&ls/panorama/physics/dla/snow/snow.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问题很好……换个说法就是雪花为什么分形?我并不非常清楚。边长无限面积有限,是Koch雪花的性质,这是一个理想化分形结构。自然的雪花也算是有这个性质。我们知道很多自然界的东西是分形的,我们知道分形的性质,也可以在计算机中生成分形结构。但是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82066..co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