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小学生炫富那个小孩是哪里人,就是背后有挂着个空调的 买的哈罗国际学校Ki

“我能把你家的股票砸跌停,包括茅台!”上海一小学生家长语出惊人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首推于&17.11.07
浏览(56)|回应(0)
文:桌子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最近上海某小学在竞选家长委员会,竞选的家长们纷纷把简历发到班级群里面,而正是这些简历刷遍了网友的朋友圈:这些家长的简历都很牛,非富即贵,而这个时候有个家长看不下去了,选择了退群,可她的简历也牛逼到不行,只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从事家委会的工作。就是这个要把茅台砸跌停的家长火了!这件事情到网上发酵后,有个41套房子的网友把自己之前竞选家委会的简历也发了出来。网友们纷纷表示压力山大:@哆可麓:让我一个大专生情何以堪……@the:我立马给孩子他爸报了一个博士,赶紧的。@小猴子:我和他爸都是大专生,怎么办,以后娃读书会不会被看不起?算了不为工作,为了娃,再去读点书吧考个文凭吧,不图多好工作,先在学历上过得去点。原来人生处处是考试啊,以为躲过了升学和工作就不再有考试了,而当了家长才发现,当年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好好的一场家委会竞选,变成了一场炫富会,而真正想做实事,又有时间,就是没有显赫履历的家长简直不敢发声。1、“家委会”是干什么的?说起“家委会”大家可能不陌生,就是“学校家长委员会”的简称,家委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如反映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等。家委会有一项工作很重要叫: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方资源、渠道,为班级家委会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所以,没资源没渠道没有背景的家长,没有办法为学校提供什么帮助,竞选的时候自然没有什么优势。可是家委会在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待遇又非常不同,在名校几乎每个班的家委会成员人数都超过10个,有的甚至多达20个;而在普通学校里,通常家委会成员人数只有3个左右。名校是各个家长都踊跃报名参加竞选,而普通学校则是老师拜托家长当,而家长还不情愿当。为什么?因为在名校,孩子的家长都是社会精英人士,现在的精英人士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焦虑。因为焦虑,他们会带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只要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和老师套近乎、拍马屁的机会,哪怕是去竞选家委会。许多“家长群”变成了“马屁群”,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才去拍老师马屁!而且名校就是什么事情都有人抢着做,家委会也是抢着去竞选,你不去竞选,就怕自己的孩子错过了什么。有句话说的好:这世上最好的生意就是向少年卖希望,向女人卖青春,向老人卖健康,以及向中产阶级兜售焦虑。所以,在名校竞选家委会,那就是在富人中挑选富人,少不了各种炫富,自然变成了“拼爹会”。而普通学校这个情况就好很多了,一般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就送他上继续深造,成绩不好就学一门技术,不会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2、“家委会”需要什么?在教育行业有一个词,叫:家长资源,顾名思义,也就是家长可以给学校和班级带来的资源。有各种论文告诉你如何挖掘家长资源,如何整合家长资源。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愿意选有资源有渠道的家长来当家委会的成员,这些资源就像是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割不完,送走一批一批的学生,迎来一批一批的家长。说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学校学生入学的时候,要面试家长。比如某著名DW学校,非达官显贵或者明星的孩子不收。当然了,现在绝大多数的教育是公平的,不会因为家长的身份而拒收学生,这种情况只会存在少数学校,而且是挤破脑袋才能去的学校。说一个故事,某小学要组织一个活动,学校组织家委会成员开会。A家长说:我来负责搞定场地,于是搞到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一般人还不能去,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占了那个家长的光。B家长说:我可以联系某个名人来主持,于是名人来到,引来了许多记者,增加了学校的曝光度。最后一个C家长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只好让他负责所有车辆的费用了,因为他没关系,只有钱。所以,家长资源对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家委会可以提供什么好处?谈利益之前,首先谈付出什么。当家委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做事,比如:各种节日,教师节、元旦、中秋国庆、假期旅行,此外还有大型班级活动,家委会要想好表演的节目,还要负责借服装、买道具、做海报、解决场地问题等,还有很多家长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家委会需要处理和平衡这种家长的关系。所以之前的那些上海戏精家长,一旦知道要花费这么多精力,是否还愿意,他们是真的有时间还是只是想占位,这就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了。那么家委会可以带来什么好处?这个就真的看情况而定了。南方都市报曾经采访过以前当了六年家委会的家长,她说:家委会里有一些“潜规则”,比如老师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委会,如果遇到一些学生的选拔活动时,一般由家委会先“瓜分”一遍,剩下的才到班级里。有时甚至名额都在家委会里“消化”了。而且你想想啊,家委会的家长经常和老师打交道,他们的孩子也会经常和老师打交道,老师自然而然肯定会更关注他们的孩子,这是本能,老师也控制不了,换了谁都一样,但这并不妨碍老师在教育上的一视同仁。所以,付出和收益都有,每个家长都要权衡利弊再去竞选, 只想着光占位不干活肯定是不行的。我的朋友妮妮说的好:其实,这些家长都搞错了一点,真正的家委会,应该是有时间能够服务的。精英家长们工作赚钱都忙不过来,根本不可能尽心尽力做好这些事。如果一个妈妈说我全职,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有时间,愿意学,就想到学校来陪伴孩子们成长,给学校服务。绝对把这一群上海戏精爸妈们秒杀掉。其实,一个小小的家委会,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它是分层级的。这也无可厚非,餐厅也分VIP室和普通座位,飞机也分头等舱和经济舱。人生处处是无法打破的壁垒和触不可及的阶层,多的是你不知道而已。作者简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著有畅销书《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 ,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文章推荐·点击阅读写给女儿:自我保全是你的终生必修课男孩高考后自杀: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看他疲惫时的模样婚姻里最不该穷养的是妻子笔稿每日荐书《浮生六记》+《人间词话》最具影响力的古典美学套装领先全网现货发售全套售价原价101元限时折扣价88元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下单购买~书中自有颜如玉。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报纸时评整编
变味的“第一口奶”&
  央视节目披露,多美滋等奶企贿赂医生护士,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种奶粉的依赖,长期牟利。据央视曝光的一份CMDA妇幼项目计划的支出名单显示,天津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过去一年每个月都会从多美滋那里领取3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回报,每个月总额都在30万元左右。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出通知,要求从严查处。
  @陶功财: 这不是典型的商业贿赂吗?孩子的“第一口奶”被绑架,看来利益面前,什么职责、道德都成了浮云。
  @张明玉: 中国最牛的促销员原来不是在商场,而是在医院。奶粉问题不是某个品牌这么简单,其他牌子也这么操作。
  @石针: “第一口奶”背后的真正问题,就是医院擅自“扩权”,垄断新生儿奶粉供应,导致了寻租现象。
  @张坤:
变了味的“第一口奶”!本应首选母乳的新生儿,被一些逐利至上的奶粉厂家和少数医护人员绑架,甚至连其父母的奶粉选择权也被剥夺!初看没太在意,细一想,事关人才体质,事关民族未来,远不止剥夺选择权那么简单,惊出一身冷汗。&&
  @单士兵:孩子的“第一口奶”被污染和绑架,不仅测试出一些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性,更测试出相关法律制度在执行层面的断裂。要想保证“第一口奶”的干净纯洁,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进行严惩,通过严格执法来彻底斩断奶粉企业与医院之间的那条利益链。
签“生死状”不应是大学第一课&
  &&&&&&&&&&&&&&&&&&&&&&&&&&
本报评论员&& 肖应林
  9月15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5000多名新生完成报到,他们踏入校园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校方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从报道可知,这份被人们戏称为“生死状”的协议书,是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发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你要来读大学,这份协议书你就必须签。事实也正是如此,尽管不少学生、家长对协议书的有关条款腹诽不已,甚或直言不讳,但在报到的时候,还是把这份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签名的协议书交给了学校。
  对于这份“生死状”,学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协议的意义类似“温馨提示”,是对学生的文明约定,目的是告知新生在宿舍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实现自律的目的。例如,学生不遵守宿舍纪律,攀爬阳台而掉到楼下受伤,那就要自负责任。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大学,管理的学生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涉及的具体问题纷繁复杂。但这样的提示和解释能让人读出“温馨”吗?
  事实上,根据现在的有关法律,即便学生和家长当下都在这份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如果学生在校真的出了事,学校同样还需承担相应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份协议,在一些条款的约定上,和生意行业上曾经盛行“最终解释权归某某所有”本质上并无二致,都属“霸王条款”。而“霸王条款”,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是无效的。既然如此,作为育人为本的学校,如此大费周章地设置入学协议书条款,不能不说是在给自己添堵、给学校抹黑。
  对于这个协议的有关规定,有家长如是表示,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希望学校有个安全的环境,让家长放心,放手让孩子成长,“如果孩子在学校出事了,我们第一反应会找学校要说法,毕竟我们信任这个学校,才将孩子送到这里。”在网上,网友的批评更为尖锐:这哪里是温馨的入学提示,分明就是在为自己卸责!
  而根据报道披露,读大学要签订“生死状”,并非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发明”,也非今年的“创新”。此类做法,其实在不少大学早已推行开了。
  读上大学,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时光,无数人曾经这么说过。那么,大学第一课该教给他们什么,该在他们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在笔者看来,首先让他们感受到大学的人文关怀,或许应是第一选择。据本报日前报道,在今年中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张尧学“什么是大学?为什么上大学?怎么样上大学?”的演讲,听得学子们热血沸腾。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是不是远胜签订“生死状”?&
“贴膜哥”成功在贴膜之外&
 &&&&&&&&&&&&&&&&&&&&&&&&&&&&&&&&&&&&&&&
  近日,有市民在网上爆料称在南京南湖有位远近闻名的“贴膜哥”小蔡,一天最少挣500元,月入近两万元!这位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如今靠贴膜买了车还娶了媳妇。随着智能触屏手机的风靡,“手机贴膜业”如今是愈发红火了,调查发现“贴膜业”的收入最低也有两三千元,很多网友感慨:“辞职去贴膜!”(9月15日《扬子晚报》)
  如今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特别是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为找工作疲于奔命的大学毕业生们,也许能从“贴膜哥”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从小事做起,这是“贴膜哥”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一些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目标老是瞄准公务员、外资企业或国有企业,却往往难以如愿,最后变成了啃老族或者漂一族。与其如此,还不如像小蔡一样,找一个门槛低一点的行业,先生存,再发展。
  “贴膜哥”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俗话说:只要动脑筋,遍地是黄金。给手机贴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入流的行当,也没多少含金量。小蔡却能从人们追求时尚、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这一现象中发现商机,不但靠贴膜这个行当保障了自己的生存,还越做越红火,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商机,只是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商机的慧眼罢了。
  吃苦耐劳,也是“贴膜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收入较高,但每天早出晚归,枯燥乏味,这是许多年轻人无法忍受的,而“贴膜哥”做到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想既轻松又赚大钱,犹如希望天上掉馅饼,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
  “贴膜哥”的成功其实在贴膜之外,不是因为他选择了贴膜这个行业,而是因为他具有实在肯干、勤于动脑、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神。只要有了这种品质和精神,相信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走向成功。&
别让校规像“笑规”&
  9月15日《现代金报》报道,有网友日前爆料称,浙江温州龙湾区春晖高级中学给在校生发放了一份《德育工作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及《附录》。《协议书》指出,对学生之间交往过密的行为,其中包括同性之间的交往,学校将以特别严重违纪行为的名义予以处罚。网友戏称这是“奇葩”校规。
  @menghongqun:不能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大多数时候,同性交往益处良多,中国历史上同性交往成为佳话的比比皆是,岂不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在高中、大学、工作阶段,“铁哥们”给我带来了巨大利好,深厚的友情、友谊无价,学会交往很重要。
  @少帅要学良:什么叫过密,那住在一个宿舍的岂不是都算同居了?
  @司马童:“同性交往过密算违纪”也成校规,这种“欠妥措辞”的背后,其实映衬了某些学校管理者并非“一切为了学生”,倒更像是“一切为了自己”。高中生的早恋问题,在许多学校也存在,如果为了取得“一蹴而就”的效果,将“同性交往过密”也视作洪水猛兽,并辅以经济处罚,这与其说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校规,还不如称是学校在搞“创收”了。
  @李冰洁:如果按照“交往过密”就属于恋爱的逻辑,那么同学之间将不敢建立纯友情的朋友关系,同学之间也不会有真正的朋友。
  @刘义杰:正如专家所言,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友情,没有友情的灌溉,学生就学不会交际、交流,乃至于失去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铁哥们”、“闺蜜”和“死党”是很重要的一种友情,强行压抑人的感情,这样的校规不是反人性的吗?&
杨教授的“退休新论”如童话&
 &&&&&&&&&&&&&&&&&&&&&&&&&&&&&&&&&
 本报评论员 袁云才
  在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日益逼近之际,要不要延长退休年龄?这个问题,专家、网友们争论了一段时间,大多数人反对延长,“舌战”之火渐趋熄灭。而昨日的一则新闻,犹如在火苗上又浇了一瓢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养老金清华版方案的主要设计者杨燕绥教授日前提出,可从50岁退休,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延迟至65岁。有记者问中间15年怎么办,杨燕绥答道:“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男的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多好!”此语甫出,网上一片哗然。
  的确,杨燕绥的这一番“雷语”,活像出自一名天真的孩童之口。你看,50岁赋闲在家,都去养老院当义工,男浇花草女洗衣,一派祥和,多么地富有诗情画意啊!可要知道,这样令人憧憬的“世外桃源”景象,是没有经济来源支撑的,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来说,“享受”三五个月也许没问题,能撑得了15年吗?只怕到时要勒紧裤腰带,只喝西北风了。真不知杨教授这“退休新论”是如何想得出来的。
  面对“退休新论”,公众心里还有一个疑问:退休15年内没有退休金,不就类似于失业么?正常失业还可能领到救济金,而退休如果连这点钱都得不到,岂不比失业更可怕?若如此,退休就纯粹成了一个“光荣”称号,面子好看肚子却空,久而久之便会成为每个濒临退休者的一块心病。尽管有“65岁后可领退休金”这样一把醒目青草悬在“马”前,但时光不像马蹄,50岁的人总不可能加快脚步奔向65岁吧。那漫长的15年,就可能变为人生最难熬的“夹心”阶段。
  不仅如此,这15年的“无偿退休”客观上还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且不说我国的退休养老还存在“双轨制”甚至“七轨制”,公务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待遇有如天壤,单说不同人的寿命,也是参差不齐的。同单位的两个同龄人,如果一个活到95岁,一个只活到70岁,则从65岁开始,后者领取养老金的年数只有前者的1/6。而如果从50岁就开始领,则两者的差距只有1倍多。虽然人人都想长寿,但这不是凭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延迟领退休金对于寿命较短者而言,无疑更不公平。
  想来,杨教授的“退休新论”,至少要在四种条件齐备的情况下才具合理性。一是民众在职时的工资全都足够高,且悬殊不大,个个能安然应付15年的“无养老金”风险;二是人人能活到八九十岁,不致于养老保险白交;三是人人有高尚情操,突然延迟领养老金不会产生心理失衡;四是物价不飞涨,15年间若有个三长两短,能获足够的社会保障。可惜,这样一幅美好图景,离中国的现状太远了,还只存在于童话之中。
  既如此,杨教授的“新论”就未免太前卫、太理想化了。或许,她是想在“延迟退休”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和稀泥,弄个折中的方案,在双方的缝隙之间打个“补丁”,但其可操作性显然为零。中国延长退休年龄即便是大势所趋,也应立足现实,依靠多次渐进的调整来实行,让广大民众的养老福利在不倒退的前提下有所改善。如此方能既利国又惠民,改革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人才浪费论”说给谁听&
  &&&&&&&&&&&&&&&&&&&&&&&&&&&&&&&&&&&&&&&&&&&&
  11日,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继续举行。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我们希望看到聪明的年轻人对妈妈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
  尽管诺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的“人才浪费论”,有以偏概全、言过其实的偏颇与片面,但却直击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国情现实,契合了多年来吁请“公考热”降温的民众诉求,无论对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还是负有引领之责的政府与社会,都不失为一个善意的提醒。
  联系到埃德蒙·菲尔普斯发言的上下文语境,其鼓励开拓创新,呼吁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梦想的意味显而易见。这也是当下社会发展最期盼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时代精神风貌。平心而论,尽管公务员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岗位,但多数人报考公务员的真正动机,或许并非出于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考量,而是冲着铁饭碗、高待遇、无风险的稳定与安逸而来。透过诺奖得主的“人才浪费论”,我们的年青一代应该躬身自省、振奋精神,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实体创业,力求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当然,纵观趋之若鹜的公考热,人们也不能不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社会保障不均衡、就业压力大和创业环境不佳等诸多条件制约,才催生了公务员热的高烧难退。鼓励年轻人创业、减少人才浪费,不仅需要年轻人改变心态、燃烧激情,更需要政府与社会积极致力于体制改革和搭建平台,为年轻人的创业创新注入活力、清除障碍、降低风险。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所言,“该给公务员考试适当降温了,这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培育、创业环境建设、择业观念变革等方面的努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不必对诺奖得主的“人才浪费论”求全责备,而应把其当做警钟,认真检视社会架构和人才配置的现实短板,让创业创新成为社会风尚和年轻人的首选,毕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最佳从业状态。&
&“诈死”教女何苦来哉&
  “你妈死了,我不是你亲妈。以后别想指望我!”申女士严厉告诫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此后女儿变得十分独立,成绩突飞猛进。直到女儿成家立业,申女士才说出实情:怕女儿在殷实家境中被宠坏,才谎称自己不是亲妈。《现代金报》昨日报道的这个故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对于申女士这样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赫墨冰淇淋店: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为了儿女成才,不惜任何代价,哪一个人愿意说自己已经死了呢?虽然不太赞同这样的做法,却也理解她的苦心。
  @苏凉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方法有很多,没必要冒着孩子心理出问题的风险这么做。
  @勤劳靠谱nee童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心理健康比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不知道重要多少。
  @心上的第37刀:这不是教育,这是人性的折磨和道德的缺失,是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亲情,没有在爱的滋润下成长的孩子,她内心的脆弱又怎么弥补?
  @安啦啦啦oscar:亲妈死了,孩子童年阴影一定大,小时候看人家小朋友有亲妈心里肯定不好受,母爱是花钱买不回来的,太狠心了!
  @不明白:现在的家庭教育都怎么了?不是“虎妈”就是“狼爸”,这回还整出一个“亲妈诈死”的,这哪叫训练独立性啊,这简直就是没人性!
  @浪漫都城:这种教育方式太绝对!作为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可以理解,但也要问问自己爱的子女,是不是这样就幸福了?真正的爱,应该是以子女希望的方式去爱吧!&
老师该做“园丁”还是做“导游”?&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是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作《园丁与导游》,经微博转载后,引发热议。(9月11日《新快报
  @刘敬元_scut:这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真的很不容易,比我那时候强。我想这孩子的家庭教育肯定很成功,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马过了河:不考试的话我很乐意当导游,所以,别让老师来承担教育体制的罪!
  @非常小嘟和小嘟妈:园丁浇灌,让花草能在保持自我的同时怒放,是非常伟大、贴切的比喻。反观导游,对着明明是毫无意义的一块石头,本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反而由导游一锤定音,统一思想,岂不会让学生成了没有思想、唯唯诺诺的人?
  @密涅瓦的夜猫子:引导与修剪,的确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映了孩子对新教育观的呼唤,很好。从词源上看,导游与导师,还是有相近的地方的。
  @春天的暖阳Sunny: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但是,一些“不听话的枝丫”确实也有必要修剪掉。
  @沪城学士:怎么称呼老师,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万不要企图用一个比喻、一种声音来涵盖老师的一切。园丁、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导游……都或多或少地彰显了老师闪光的一面,只要具备其一,就会令人尊敬。&
莫让儿童沦为“屏幕之奴”&
 &&&&&&&&&&&&&&&&&&&&&&&&&&&&&&&&&&&&&&&&&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网上交友、购物、玩游戏,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日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9月10日《深圳晚报》)
  据调查,4至6岁的城市儿童有一半会上网,当孩子们盯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屏幕无法自拔,说我们的下一代将成为“屏幕上的一代”,似乎算不上是夸大之词。而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屏幕依赖”低龄化现象,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为阻碍他们正常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确实,“屏幕依赖”首先会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中国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待2小时以上。而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运动,需要锻炼,当“宅男宅女”严重低龄化、幼龄化,对他们身体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在持续上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功劳”,就要归之于“屏幕依赖”。
  而和“屏幕依赖”对少年儿童身体上造成的负面影响相比,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的影响。一旦他们因为过于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一有空闲就沉浸其中,那么就相当于在他们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和独立的世界,如此,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出现退化,这显然会给他们在未来适应和融入社会带来困扰和麻烦。
  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让各种信息碎片化、肤浅化、简单化,这对未成年人来说,一方面不利于他们养成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等良好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他们形成理性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人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构成挑战。
  如何引导孩子有节制地使用各种移动终端产品,不沦为“屏幕之奴”,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作为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对孩子接触和使用各种移动终端产品进行理性引导,减少和限制他们在各种电子屏幕前的时间;作为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电子产品的同时,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出台管理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开会迟到罚5万元像“逗你玩”&
 &&&&&&&&&&&&&&&&&&&&&&&&&&&&&&&&&&&&&&&&&&&&&&&
  9月9日,河南省汤阴县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43个先进集体和418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喜获100万元重奖。同时因开会迟到,3名乡(镇)长被拒会场门外,会后分别被罚5万元,作为全县的教育扶贫济困基金,用于贫困教师救助。(9月10日《大河报》)
  一个县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拨出100万元,用于奖励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和个人,这个气魄够大,足以说明尊师重教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对此人们大抵会举双手赞成。
  不过,对于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出现的迟到问题,因为县委书记动怒了,一声令下,3名迟到的乡(镇)长立即乖乖地向教育扶贫济困基金各打去5万元,在笔者看来,这个处罚看似十分严厉,实则犹如鸡毛掸子打人,不疼也不痒,甚至还会产生不少弊端。
  之所以这么说,盖因这5万元罚单是乡镇财政买的,属于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其弊端,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其一,开会迟到没有一个处罚标准,随意性与长官意志很强,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其二,迟到的原因需要理性地分析评判,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处罚,这样难免伤害无辜;其三,乡(镇)长开会迟到属于个人行为,凭啥让乡镇财政买单?公款买单,不要说罚5万元,即便是罚50万元,对迟到者也未必就能起到震慑作用。
  开会迟到是一个老问题,对没有正当理由的随便迟到者亮黄牌、开罚单,相信公众不会表示异议。可用公款接受处罚,不过是将锅里的肉装进了碗里而已,说穿了是“逗你玩”呢!果真动真格的,就应该对3名乡(镇)长施以行政问责或纪律处分,即便罚款也应从其个人工资中扣除,哪怕500元,也远比从乡镇财政罚款5万元强,毕竟那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能不心疼吗?&
多思“救人勇”,少议“谢恩钱”&
 &&&&&&&&&&&&&&&&&&&&&&&&&&&&&&&&&&&&&&
  9月5日晚11时许,广东佛山一女子跳江自尽,因河堤高3米多,数十围观者无法相救,最终一流浪汉冒险跳入水中,将女子救到河边。随后,被救女子的老公给了他50元,让他买药打车。(9月9日《南方都市报》)
  “流浪汉深夜冒险救跳江女”一事传开后,人们关注的焦点却是“获救者家属给50元”。“是不是在那老公眼里,他老婆的命就值50元?”网络上诸如此类的愤愤之言不绝于耳。但是,倘若太多看客跟风聚焦于此,很有可能会让“50元争议”稀释了救人的正能量。
  且让我们来听听“流浪哥”的心里话:“我之前没有救过人,但碰到了就一定会去救。遇到力所能及的,总是要帮别人一把的,何况是一条人命。当时去救人,也没想着别人要来回报我,但毕竟我这么穷,也需要钱,她的家属给我50元买药打的,我也就收下了。”可见,整桩事件中,“流浪哥”的善良与无畏才是亮点,“送钱”不过是个“小插曲”罢了。
  多思“救人勇”,少议“谢恩钱”,方能真正凸显这件善事的表率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看官们还应善意地理解,那位丈夫只给了50元,一来或许是其心慌意乱之下,没做仔细考虑的匆忙反应;二来也有可能他当时携带的现金并不充裕,担心不够抢救妻子,暂时无力谢恩。换言之,这个正能量满满的感人故事,不见得已经谢幕,也许一切安妥之后,夫妻俩还会再次答谢“流浪哥”。然而,如果舆论现在就把被救女子及其丈夫批得体无完肤、狼狈不堪,即便他们已经有了出面致谢的念头,恐怕也要畏首畏尾、踌躇再三了。
  莫让“50元争议”稀释了救人正能量。“流浪哥”的肺腑之言,已经彰显了他并不贫弱的人格。因此,媒体和公众看待和议论这样的凡人善举,也需摆正心态——关注“主体精华”,而不过多纠缠于“次要缺憾”。美德无价,多数传递正能量的事迹也不会出现“先谈价,后救人”的可叹一幕。所以,某些看客的“热衷谈钱”,真的会伤了这社会的许多美好憧憬与期待。&
图书馆不应向乞丐说不&
  10年来,杭州市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早已是众人皆知之事。而当乞丐越来越多,有市民无法接受,馆长褚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重要机构”。这番话,在网络引发了多重思考。
  @云淡风轻_five:越来越觉得,读书是消除贫富差距最好的方式,因为,即使是流浪汉,他也可以在书中找到财富!
  @环形轨道:开放、包容的城市造就开放、包容的图书馆。人不分贵贱都有汲取知识、接受教育、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在我看来,图书馆的包容正是这种权利的开端。
  @张鹤慈: 这些乞丐就是来蹭空调的,根本不是为了读书,要求读书的人自行离开,就干脆把图书馆改成收容所算了。
  @茂林修竹哒:知识是平等的,但图书馆是读书的地方,不是收容所。从保护图书和尊重他人阅读权利出发,也该要求所有进入图书馆的人保持仪容整洁、体无异味。这也是一种权利公平。
  @小沙弥二心:就算是对前来纳凉的乞丐,也应敞开大门。至于说到保障阅读环境,大部分的图书馆都有大厅和阅读室之分,中间用闸机隔开。把大厅提供给想要纳凉的乞丐,把阅读室提供给有阅读需求的人,当然,也应包括想要阅读书籍的乞丐,如此就可以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质量了。&
&“吊瓶森林”是利益与失信的产物&
  任小康
  中国人均8瓶的输液量将发达国家抛在了身后。事实上,输液超过一定量,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可能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9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我们对医院里的这一幕已经见怪不怪:四处林立的吊瓶,有用支架撑着的,有用撑衣杆举着的,“人肉支架”亦常有之,称之为“吊瓶森林”一点也不夸张。近年来,媒体频频反思“输液依赖”现象,却始终未见有效遏制,“每年10万人因输液丧命”足令闻者心惊。
  造成国人“输液依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以药养医”的利益链条没有斩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医院开始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政策。由于政府所拨经费难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药品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之一,迅速占据40%以上的份额。静脉药品的价格大多高于口服药,医院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利益的诱导下,医生难免会把患者当成输液赚钱的机器。
  另一方面,患者基本医疗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对输液功效的过分迷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吊瓶森林”的生长土壤。眼下,“一生病就输液”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惯性思维。事实上,“输液依赖”对医院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大医院而言,也并不意味着全是好处,它也会对医疗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因而,一些大医院对患者动辄输液的要求也曾苦不堪言。北京儿童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输液大厅一个个头顶吊瓶的小患儿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家长主动“求输液”的。
  相比小医院的逐利而为,大医院的“求输液”现象更值得玩味。这种对输液功效的迷信,折射了医患信任的缺失。患者就诊前往往经历长达几小时的等候,而诊疗过程仅需几分钟,这种强烈反差使得患者容易产生“被敷衍、被打发”的直观感觉,造成了对医生诊断的信任缺失。放诸现实语境,“缝肛门”、“产科医生贩婴门”等负面新闻,更让患者对医方产生“习惯性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病人往往会“自行”选择疗效最“快”的输液手段。
  让“吊瓶森林”枯萎,当然需要斩断医生和药方见不得人的“利益输送”,打破“以药养医”的僵局。但也同样需要修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用良性互动为医患信任“输液”。很显然,重建医患信任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医生手中,体现在诊疗过程的细节之中。医生要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真正做到对症给药;也要多给患者一些针对病情的解释与治疗方案的合理化建议,讲清楚输液的利与弊,缓解病人“非输液不可”的焦虑感,以医者的人性关怀消融医患间的信任冰山。&
 &&&&&&&&&&&&&&&
 1、幼儿园不该是破坏规则之处
  “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精神或肉体进行伤害、通过‘闹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提供虚假信息获得园位的……如有上述情况,园方可以无条件劝退或除名。”近日一则“幼儿园无条件劝退细则”的帖子在网上热传。这是广东一幼儿园园长根据自己日常工作有感而发的“内部”指导性做法。(9月8日《长沙晚报》)
  刘化喜评论说:无论是“家长闹园”还是“劝退细则”,都是对正常规则的破坏。幼儿园是孩子在家庭之外最早的教育启蒙地,更应该注重对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轻易破坏规则。从孩子被送入幼儿园学习起,无论是家长还是园方,都应该主动让自己的行为接受制度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约束,遵循幼儿教育的特点,以共同的责任和爱心赢取对方的理解和尊重。
 &&&&&&&&&&&&&&&
 2、“试吃转基因食物”只是行为艺术
  7日上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等专家带领下,20多名主动报名的网友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现场采摘转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尝。活动发起人、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9月8日《京华时报》)
  邓海建评论说:没有严肃科学论证的转基因食品,无论怎么试吃、谁来试吃,充其量也只是一次形式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行为艺术:它证明了转基因玉米等没有立竿见影的剧毒,也证明了专家学者为其正名的迫切心愿。但,它离公众关切依然相去甚远。因为民众关心的是,一日三餐食用转基因食品,长年累月下来,健康风险究竟存在不存在?避重就轻的试吃行动,恐怕并不具备说服力。&
岂能再让学生“撑竹筏上学”?&
  &&&&&&&&&&&&&&&&&&&&&&&&&&&&&&&&&&&&&&&&&&&&&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这是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诗句,描述的是渔民的危境与艰辛。但在广西藤县古龙镇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这里的小学生上学,也得“出没风波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
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500米的水面去上学。
  在一些僻远落后地区,孩子们的坎坷求学路,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在贵州水城县,山区学生溜索道越过百米深渊上学;在陕西丹凤县,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五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
  这些曾经的或者正在上演的“艰辛求学路”,一次又一次击中我们心中的爱与痛。“撑竹筏上学”的悲情,固然有地方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囊中羞涩”、教育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客观因素。可是,保障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没有给予足够的帮助,更是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
  长期以来,对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人们通常只关注到了入学率和覆盖面,却很少注意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不论是音体美教育的缺失,还是学生餐营养的匮乏,抑或是上学路上的安全风险,贫困的“苦果”,让孩子们的受教育权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上说,“撑竹筏上学”也是一种权利贫困。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贫苦地区孩子们稚嫩的肩膀,已经承受了太多生活的苦难,促进未成年人的权利补位,健全受教育权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光亮和温暖。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周密、安全的防护网,人们既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与困难,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确保孩子路途安全,公共财政并非唯一的选择,联合企业发挥社会责任,呼吁民间力量发挥慈善功能,都有助于“聚沙成塔”。只有多方合作共治,将孩子们的出行安全当成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撑竹筏上学”的悲情才会消解。&
奖牌要“含金量”更要“含情量”&
  &&&&&&&&&&&&&&&&&&&&&&&&&&&&&&&&&&&&&&&&&&&&&&
  当高秋秋获得全运会四人单桨2000米项目冠军的消息传来,青岛城阳上马街道向阳社区居民沸腾了,而她妈妈却在家中偷偷哭泣。两个月前,高秋秋紧张准备全运会时,父亲突发急病去世,为了不影响女儿备战,母亲孙美丽选择了隐瞒。高秋秋回家后得知噩耗,当即号啕大哭,“我不要冠军也要爸爸!”(9月5日《青岛早报》)
  又是隐瞒亲人噩耗,又是选手得牌痛哭!这一幕何其熟悉,且何其可叹。犹记得,去年尤伯杯决赛前,王晓理被瞒外婆去世,直到夺冠后方才听闻噩耗的她蹲在地上痛哭流涕:“你们都知道,就我一个人不知道。”而今天,全运会冠军高秋秋一句“为什么不告诉我”的质问,想必也表达了同样的悲愤。
  常言说“忠孝两难全”,可又说“百善孝为先”。在赛场上拼搏当然是“为国争光”,可如果为了这份“光彩”,高尚或“被高尚”到连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也要“奉献”与“割舍”,这种让亲情失落的奖牌,就真的那么“珍贵无比”吗?
  现如今,在“举国体制”的夺牌路径上,时常有人表露出对“面子工程”或“政绩体育”的忧虑。诚然,“举国体制”或有其优势,但有一点,再不能因循守旧、不思改变:奖牌虽好,怎比得人间亲情;成绩重要,岂能凌驾于基本人性。这方面,多的是“他山之石”: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保持者梅里特,曾因奶奶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意外去世而放弃比赛,梅里特说:“我不后悔,还有什么比亲人更重要呢?”
  每一块奖牌的获得,都应是温暖人心、助推热情的。所以,不断展示这种温情,散发这种热度,就有必要舍弃那种“奖牌第一,人性第二”的思维定式,再莫寻求“隐瞒噩耗,确保拿牌”的制胜之道。一言以概之,奖牌要“含金量”,但更要“含情量”。只有当我们不再把赛场奖牌的多寡得失看得“高于一切”时,体育比赛的无穷魅力,才会沁入人心。
鲁迅文章被删减,并不会贬值&
  &&&&&&&&&&&&&&&&&&&&&&&&&&&&&&&&&&&
  有关“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作家称其过于深刻”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引发热议。但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尽管有此解释,鲁迅文章近年在教材中的每一次调整和删减,也都免不了引起一些争议和担心。有必要么?笔者不以为然。  
  曾经有句校园流行语说:“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三怕”之说能够流行,至少说明在中学生群体里引起了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的学习内容不够有趣或过于艰深,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即便强行安排、强化灌输,学习效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鲁迅某些文章艰深晦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恐怕有点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囿于当时的舆论环境,鲁迅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笔表达。如此一来,以至于“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大白话,竟还不如上古文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好懂。脱离了历史情境,知识阅历又不足以填补认识空缺的孩子们,智力再超常,在理解鲁迅文章时,恐怕也有些畏难。
  因此,鲁迅部分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成了与“奥数、英文”鼎立的“三怕”之一。现在奥数在降温,英文教学与考试也在改革,那么当鲁迅文章成为一种学习负担时,为何不能做相应的删减呢?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并不是说,《三国》或者《水浒》本身的阅读价值有高低,而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阅读选择。中小学生过早阅读他们难以理解的鲁迅文章,不仅无助于他们的成长,还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增加他们对鲁迅文章的误解与反感。这又何苦呢?而鲁迅文章并不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删减而降低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却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又何乐不为呢?&
  &&&&&&&&&&&&&&&&
1、新城成空城,根在背离“人的城镇化”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造“新城”,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新城”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9月3日《人民日报》)张枫逸评论说:新城成空城,根在背离“人的城镇化”。政府可以建起钢筋水泥的新城,却无法招来人气。以产带城,以业带市才是科学发展方向。向“人的城镇化”理性回归,一方面需要监督土地开发,约束跑马圈地;同时,完善考核机制,使城镇化“不要走得太快,让灵魂跟上”。
  &&&&&&&&&&&&&&&
2、“抄告单位”不如“抄告公众”
  9月2日,银川市启动“文明驾车、礼让行人、机关做表率”活动。活动启动后,交管部门将对公职人员交通违章行为依法处罚的同时,通过文件形式抄报市直机关工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内部通报处理。(9月3日《新消息报》)
  余清明评论说:“抄告单位”类似于“内部通报”,虽然也有震慑力,但力量毕竟有限。既然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也就没有涉及公务员的隐私。所以,对这些人与其“内部通报”,不如“公开曝光”,让群众来监督。
  新闻背景
  8月31日下午,5岁的“裸跑弟”多多成功驾驶“蜜蜂-3”飞机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还在飞行途中遇到了大气流。多多的父亲称,“飞天”属于“胆商”训练,希望能激起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精神,这也是课堂和书本中学不来的实践课。(9月2日《现代快报》)
  &&&&&&&&&&&&&&
A、逼5岁孩子“飞天”有虐童之嫌
  张西流
  “鹰爸”很可怕,“裸跑弟”很悲哀。也许有人对这种魔鬼式训练“神童”的方式大加赞赏,问题是,这种方式是否违背了“裸跑弟”的意愿?是否属于“鹰爸”的一种强制、甚至胁迫行为?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父亲逼儿子在暴雪中裸跑、驾驶飞机“飞天”,就是一种变相的虐待未成年人行为。这种行为非但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无益,反而对孩子未来的身心、人格、情绪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鹰爸”式训练计划,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仅在社会上不宜提倡,而且也是法律不容许的。
  问题是,
对于殴打子女这种很明显的违法行为,司法机关可以追究刑责。但是,对于“鹰爸”式训练这种变相虐童行为,法律显得很无奈,目前仅停留在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是否值得效仿的讨论和争议的层面上。比如,之前发生的“虎妈”、“狼爸”等事件,人们只关注该不该学他们,而忽略了他们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身心的伤害,更没有考虑到拿法律的标尺去衡量。以至于“虎妈”、“狼爸”、“鹰爸”等“名人”层出不穷,来自家庭的虐童行为时有发生。
  当父母的“狼性”挣脱亲情的束缚,当教育开始蔑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权利时,敬畏法律,维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显得尤为迫切。“鹰爸”式的训练孩子,是法制观念缺失的一种表现,有关部门应予以坚决制止。
  &&&&&&&&&&&&&&&&&&&
B、男孩不俗表现堪称标杆
  李秀霞
  按说,小小年纪,有这般“胆大包天”行为,人们该是惊讶、赞叹。可事实上却引来“板砖”一片。“钱多、人傻、作秀”,几乎成了舆情沸腾的关键词。
  其实,这又何必呢?其一,这是进行了“空管申请”的合法之举;其二,这是对人类极限的一种挑战;其三,此举有多重保险,能确保安全;其四,费用自出,没花纳税人一分钱。
  若再往前追溯,在孩子一飞冲天背后,有其不平凡的成长轨迹:2012年大年初一,美国纽约雪地裸跑;7月金牛湖孤身“玩”帆船;8月,青岛入海参加国际OP级帆船赛;9月,15个小时攀上日本富士山。2013年元旦,新街口地铁卖报练“财商”;5月,成南京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最小志愿者;8月,拿下全国第七届金子塔珠心算精英大赛冠军。可以说,即便没有此次飞天,孩子此前的不俗表现,也足以让同龄人望尘莫及,让众多成年人甘拜下风。
  既敢雪地裸跑,必非“温室的花朵”;既能下海操船,也肯定不是“玻璃脆”。眼下,五岁男孩的一飞冲天,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他的坚强与勇敢。无疑,在当前家长普遍溺爱、孩子弱不禁风,甚至考入大学已是成年人仍生活难自理的背景下,这名五岁男孩的不俗表现,本身就是一个标杆,值得人们另眼相看。&
一块石头击中的精神空洞&
  &&&&&&&&&&&&&&&&&&&&&&&&&&&&&&&&&&&&&&&&
  矗立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的泰山石,一时激起了千层浪。有报道称,这块重几十吨的泰山石是从山东泰山“请来”的,花费总计约15万元,带有“法大泰山”的风水意味。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昨日回应,此石是社会各界为庆祝该院成立30周年而放置,并无风水方面的考虑。(8月29日《南方都市报》)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对于石头的崇拜文化,给泰山石注入了辟邪的内涵,人为增加了“寻找靠山”、“谋求转运”的寓意,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风水物件。新闻中所述的这块石头花费14万元,包括运费一共15万元,可谓不惜重金。
  尽管该大学称石头是受捐赠而来,撇开了这笔巨资的来源问题,也强调并无风水方面的考虑,只为一个纪念。但有几个问题仍然要问:作为一所大学,难道不明白泰山石乃自然资源,随意开采、热衷购买是会破坏生态的?难道不知道如此高价的泰山石已经成了风水信物,在传授科学的场所,是否应存在这样一块石头?作为法学界的高校代表,最应明白法律就是最坚韧的磐石,如果还需要一块石头来镇校,岂非徒增笑耳?如果只作为纪念,用什么不好,非得用一块十几万的石头?应该说,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学校都有拒绝这份捐赠的坚定理由。  
  可惜,对于这种捐赠,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都选择了欣然接受。去年8月,河南工业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了泰山石;前不久,东北大学部分校友为庆祝母校建校90周年,也捐了一块重约6吨的泰山石。校友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和敬意,本无可厚非,但将巨资花在一块石头上,又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在一些寒门学子还面临失学难题的背景下,在一些高校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的时候,甚至在某些高校的图书许久不曾更换过的语境下,这样的捐赠听起来实在有点讽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的一些著名私立大学,由于没有政府拨款,其办学经费几乎全靠校友主动捐赠,而他们捐赠的形式主要是设立办学基金,其次是捐建校舍、捐赠图书等,最“形式主义”的就是捐赠纪念徽章。试想一下,假如他们也热衷给学校捐石头的话,哪还会有这么多名校的存在?恐怕只剩下一座座石头山了。
  梅贻琦早就提醒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抗战时期成立的西南联大就是一个典型,该校的办学条件艰苦得惊人,甚至是在荒坟地上建校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教授宿舍是茅草屋,几家住在一起。但就是这所“草棚大学”,走出了诸多影响现代中国的大师。因为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要是放在今天,是不是会有人嫌弃建在坟地上的学校晦气,要搬无数块泰山石来压阵了?今天的高校各方面条件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一再圈地盖楼,气势不凡,却为何再也找不到当年西南联大的荣耀?  
  本该是心灵充实、思想独立的象牙塔,却被一块石头击中了精神的空洞,这需要高校的反思,也需要整个社会反思,越是追求表面的浮华就越说明内心的空虚,因为缺乏精神信仰,不少人才如此依赖一块石头。当对石头的崇拜演化成了盲目的迷信,甚至连学校也追随其中,则是时候狠刹此风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8月26日,310国道砀山段发生交通事故,造成10死5伤。网民于某因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称“事故造成16人死亡”,令警方认为其散布谣言,被处以行政拘留5日。29日,安徽宿州砀山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上作出声明,承认对于某的处罚不妥,撤销了对他的行政处罚决定,并向于某及其家属、全体网民致歉。砀山县公安局的这一态度,获绝大多数网友的称赞。
  @纪莉:承认自己会犯错;告知公众,并纠正错误;做错的地方诚恳道歉。民众对这样的公安机关自然信任,也有信心。
  @芮必峰:大赞宿州砀山公安局纠正错误的勇气、实事求是的作风,尤其是在当前的语境下,作出这样的决定不易!
  @实不相瞒001:政务微博就该如此,让政务在阳光下执行,有进步就肯定,有不足就改正,好得很!而网民们之前的痛批和这时的赞扬,体现的正是网络理性。  
  @南禅阿佛:执法要慎重,力避出错。但在实践中难以做到完全无错,所以关键是要有合理的纠错机制。
  @helenyao姚:什么该抓,什么不该抓;什么是口误、说错话,什么是恶意谣言;学会区分和把握好这些,比道歉重要得多。
  @王洛克:如果能指出不妥之处何在,而非仅仅“不妥”二字,那这道歉就更有分量了。
  @伟力881:真诚道歉的姿态的确值得赞扬。但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此草率的决定是如何作出的?有没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应该怎样建立一套防止权力滥用的机制?
不文明旅游,指责不如预防&
  &&&&&&&&&&&&&&&&&&&&&&&&&&&&&&&&&&&&&&&&&
  关于“中国式旅游”的新闻似乎层出不穷。继“埃及神庙到此一游”、两位游客在普罗旺斯为争先拍照而大打出手后,又有爆料说,在一次新马泰的行程中,搭乘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时,30名中国游客欲“组团”顺走航班刀叉,最后遭到制止。(8月28日《钱江晚报》)
  每一次不文明旅游的曝光,必然遭到众人的指责。如果说偶然的一次不文明行为可以视为个别人素质低,那么接二连三的闹剧出现,甚至“组团”顺走航班刀叉,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指责所能阻止得了的。
  报道中提到,这些游客称:“搭乘飞机之前,家里人就告诉他们刀叉是可以带走的。”还有游客称:“你们不要把我们当做乡下人,以为我们没有搭乘过飞机就欺负老实人!”这两句话恰恰反映了一些人的思维:“别人可以拿,我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推理,“你不让我拿是不是欺负我老实?”此刻,在他们眼里已经没有文明不文明之说,只有公平不公平之分。在文明习惯上的集体无意识,让他们全然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顺手牵羊有何不妥。而从众心理,又进一步让他们以法不责众来放任自己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此事和在景区内打架、飞机上斗殴有本质的差别。后者是明知违法而犯之,应该批判甚至惩罚,而前者往往是在从众的心理过程中,稀里糊涂地做了不文明之事。显然,对此等不文明行为,教化和管理才更能对症下药。
  就在此新闻被报道的同时,湖南省旅游局即将实施的规定也引发关注:旅行社要对游客详述文明旅游的细则,并介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文化,对造成不良影响的游客要记入“黑名单”。我想,这恰是在给不文明旅游打预防针。在江苏,官方发起了文明旅游倡议书;在网络上,有人征集国外旅游注意事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探索。面对不文明旅游现象,与其指责不如预防。要让国人走出去能有良好形象,不仅需要游客自觉,也需要相关部门平时创新管理,形成约束,让国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习惯。&
大学生状告父母伤害“父母心”&
  &&&&&&&&&&&&&&&&&&&&&&&&&&&&&&&&&&&&&
  已成年大学生,父母还有抚养义务吗?含辛茹苦将孩子供到大学,结果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父母竟然被孩子告上法庭索要学费和生活费,这是近日发生在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件事。经法院调解,案件以孩子撤诉告终,但是留下的思考似乎远没有结束。(8月27日《现代快报》)
  从法律上讲,对于年满18周岁的成年子女,父母并没有承担大学学费、生活费的义务。然而,作为社会一种约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规则,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家庭承担。换言之,父母“买单”并非法定义务,而是出自一种难能可贵的“父母心”。
  “父母心”这个观念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感情上的,一个是道德上的。毫无疑问,父母对孩子的无私行为极大地体现了父母的爱。但是,父母也处在一种特定的道德压力之下。在中国特有的人格建构模式下,父母应帮助子女完成诸如求学、就业、婚嫁等人生大事,不然就会觉得有所亏欠。
  然而,父母的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并非无穷无尽的。在这起案例中,父亲患病,母亲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家里既要支付病人的治疗费,又要承担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显然不堪重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父母在无奈之下,要求孩子勤工俭学,却没想到遭遇了孩子的法律诉讼。
  “状告父母”看似是争取权利,实质上是一种没有“断奶”的自我中心主义。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殊不知,现在不少“寒门子弟”并不是能吃苦的,在礼仪文明、性格健康等方面也有缺陷。试图将父母“榨干”的子女,采取“状告父母”的决绝方式,是否会让父母伤心、寒心?
  “父母心”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无怨无悔的爱与仁慈,这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操劳的根源。可是,“父母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提款机”,不顾实际的“状告父母”既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也难以得到舆论的同情。因为,这既违背了权利与义务平衡的核心价值,也伤害了公序良俗。
  透过“状告父母”这面镜子,我们不仅要厘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更要从教育视角出发,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空间和心理世界。
&“叛逃”治不了教育的伤&
 &&&&&&&&&&&&&&&&&&&&&&&&&&&&&&&&&&&&&&&&&&&&&&
  如今,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2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分析我国“在家上学”的发展现状。调查显示,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过半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下。(8月25日《北京晨报》)
  事实上,对教育现状不满是一回事,如何让教育符合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素质与生存需要,则是另一回事。换言之,放弃一种教育模式,即意味着需要有更先进、更有效的模式来替代。那么,这1.8万在家上学的孩子,注定了是“千个师父千个法”,未必科学。它既无法体现教育的国民特性,也无法保证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更无法给予完整有效的科学评价,不可能持续与长久。这也是为何在家上学的现象,基本上都只集中在小学生身上的原因。
  其实,以现代学校为构架的国民教育体系,从权益的保障、资源的分配、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是最优配置的模式。而教育的种种弊端,说到底还是社会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的偏差所致。在城管招聘要求硕士、洗盘工要求本科的语境下,让教育开始唯学历,不能简单叫盲从;当教育沦为分配社会资源的工具,甚至因为功利的目的,人为制造教育资源的紧张,所营造的畸形竞争秩序,也不能单纯叫乱象。
  毫无疑问,教育的种种弊端,是社会有病教育患症的集中体现。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的主导决定了教育的走向。换言之,无论选择何种教育模式或者方式,都无法摆脱既有的环境。学校教育如此,家长自己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叛逃”治不了教育的伤。选择“叛逃”的唯一价值,在于对教育功能的思考,对现有教育理念的批判。从家长个体教育意识自觉的角度而言,是推进教育进步的一种力量。但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宗旨上来,更注重人的素质、心灵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仍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全社会来为之努力。&
网络谣言是朵“恶之花”&
  &&&&&&&&&&&&&&&&&&&&&&&&&&&&&&&&&&&&&&
  昨天,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日前,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互联网蓄意传播制造谣言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公司。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及公司其他2名成员被警方抓获。北京警方经侦查发现,以“秦火火”、“立二拆四”为首的尔玛公司,专门通过互联网策划制造网络事件,蓄意制造传播谣言及低俗媚俗信息,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严重扰乱网络秩序并非法牟取暴利。
  无中生有,大肆炒作,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牟取利益,这就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推手”的生存之道。在他们那里,信息的真实性、道德的约束、法律的尊严,都被视为无物,在网上兴风作浪的快感,和源源不断流进腰包的钞票,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而“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的露骨宣言,更揭示了这些谣言制造者的疯狂和无底线。  
  互联网的兴起,使这种新载体迅速成为海量信息的集散地,自由舆论的公共场所。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言。这对增加社会事务的透明度、改善舆论环境,进而改善社会生态、推动社会进步无疑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这也给某些心术不正者创造了机会,让网络成了谣言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秦火火”之类的网络推手,就是利用网络的自由,制造谣言,侵犯他人权益,当别人被伤害得遍体鳞伤时,他们却在背后得意地狂笑。
  “秦火火”们制造谣言的自由,与宪法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毫无关系,而且背道而驰。因为,网络谣言的泛滥,使得真诚的声音被压制,真实的信息被混淆,也让大多数网民正常发声、获取真实信息的自由受到妨碍,甚至名誉权和其他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网络谣言,是开在互联网上的“恶之花”。
  公安机关对网络谣言和谣言制造者的打击,就是为了维护大多数网民的言论自由,维护公平正义。这也提醒广大网民,网络空间也是公共场所,不能为所欲为,也应遵守法律、道德、信息真实的底线。跨越这些底线,就会受到惩处。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互联网牵涉到近半国民的生活和利益。摘除互联网上的“恶之花”,还广大网民一个干净的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的平台,势在必行。
  只是,网络的净化,不能只靠网络名人“坚守七条底线”的倡议,也不能单靠几次专项行动,而要明确、细化相关的法律规定,厘清网络谣言和正常意见表达的界限,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既让网民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又让相关部门在打击网络谣言时有法可依;既让网络造谣者受到惩处,又不至于误伤无辜,维护网民在道德和法律框架内自由发言的权利。如此,网络世界才能长治久安,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促进作用。&
反讽炫富,更应关注现实&
  近日,一场莫名的“炫富大赛”在微博上突然走红。网友争相秀出“价值连城”的古董身家:脖挂风油精当祖母绿项链、青葡萄串成玛瑙手链、三色发卡拼成斯里兰卡宝石手镯……众多奇思妙想,引起欢乐一片。
  @蛤蟆五条腿:以幽默方式看待生活,这是豁达的“矮矬穷”应对压力的策略之一。
  @布鲁不斯诺:自嘲也是一种风度,炫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实质就是会过日子。
  @广阔:这样的“炫富大赛”,讽刺的是有钱人真正的炫富,讽刺的是社会上一些错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现实效果来看,这种引起网友和公众广泛关注与热议的“炫富大赛”,要比单纯的质疑和讨伐效果更好。想必那些已经炫过富或正准备炫富的人,在“炫富大赛”面前必然会有所触动,感到羞愧。 
  @言虎:所谓“炫富大赛”,其实就是契诃夫式的“带泪微笑”:我没有钱,还不许我假装有钱吗?草根们体验一把做富翁的感觉,也就星散而去了。
  @于静:在网络上狂欢过后,还是应该多关注现实问题。如果大家嗨完以后发现,拼爹的还在拼爹,炫富的还在炫富,而自己的不平和失落在现实生活中并无一丝减少,那这“炫富大赛”也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朝清: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打破阶层板结,让劳动者有机会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财富积累和阶层跨越。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才会树立科学、理性的财富观,不炫富,不装穷。&
无须放大“另类”成功&
  张绪才
  知识改变命运。那些学习差甚至不学无术的孩子,都会被当成负面典型。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小时顽劣,视学习为折磨,但长大之后却“混出了样子”。28岁,初中没毕业,身家上千万。和同龄人比,钟玮更像是80后中的一个另类。(8月19日《河南商报》)
  凭着他的勤快、耐劳、愿代人受过,获得了老板的赏识,在老板全家移民海外时把修车店无偿转让给了他,让一个学徒摇身变成了老板,也促成了他现在的身家千万,这对于初中都没毕业的钟玮来说,确实是很好地完成了一次转身,不可谓不成功。而钟玮的成功并不具示范意义,也就不值得渲染和放大了。
  钟玮的成功“模式”复制概率极小。钟玮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如果这位老板不是全家移民海外,如果不是这位老板赏识他,并愿意把自己经营的修车店无偿转让给他,钟玮也就不可能在一时之内成为老板,说不准现在他仍然还是这个修车店里的修车工,也就没有他后来所发展的加盟店和直营店,当然也就没有了现在的“钟总”。
  再者,人生的成功与否,衡量标尺不应当是看你口袋里有多少钱,身份有多富贵,最起码不是唯一标准。时任总理温家宝曾这样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无须对钟玮成功作更多渲染。
  在现阶段,因为读书贵、就业难,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新的“读书无用论”。面对新“读书无用论”有渐渐抬头的趋势,如果再放大和渲染“钟玮式”的成功,只会让“读书无用论”的市场影响力在社会上进一步扩大。人生要追求成功,也要渴望知识。知识不光是关乎着一个人,也关乎着一个民族。如果仅把“不富即贵”看作才是成功,这好比是在造就没有“肌肉”的“肥胖男”,而则是一种可怕的病态。&
  新闻背景
  近日,女权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布报告称,虽然教育部已出新规,但高校性别限制现象仍广泛存在。据统计,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接近七成在今年高校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而在985工程高校中也有31所存在性别限制。&
(8月18日《南方都市报》)
  &&&&&&&&&&&&&&&&&&
&&&A、高招性别歧视是教育之殇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虽已深入人心,但不和谐的声音依旧像顽疾一样,除之不去。近年来,高校招生的性别歧视被反复提及,教育部也曾作出多方努力,但时至今日,它依然像狗皮膏药一样醒目地贴在某些高校的招生简章中。  
  为了端正这股歪风,今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明确规定:“除军事、国防和国家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然而,最新的报告却显示: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中,34所学校属于直接违规,这些学校为了平衡性别,仍明确了分男女招生的政策。
  事实上,这恰是教育功利化的一种畸变。招生学校之所以有意设置男女性别招生比例,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将来就业环节的考虑,因为就业率或将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口碑及业内评估。于是,高校干脆将把关端口前移,来规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招生向就业屈服的行为,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无情践踏,揭示了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悲哀。唯有打破这种怪圈,才能及早止住教育之殇。
 &&&&&&&&&&&&&&&&
 B、别乱扣“性别歧视”的帽子
  杨朝清
  高校招生“男女有别”,从表面上看是就业方面的考虑,从本质上则是一种“弱势补偿”。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具有一定的语言弱势。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男女比例达到了1比9,这样的“阴盛阳衰”,既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出发,在招生过程中实行有限度的“男女有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这种没有坚持“一视同仁”的做法,很容易被看成是对女性公平受教育权的一种侵犯。然而,对于一些教育弱势群体,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机会均等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用差异化手段达到教育平等的目标。我国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就是一种典型的“弱势补偿”。&&
  因此,在性别分析的基础上,倡导弱势补偿原则,和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并不矛盾,也无关性别歧视。一方面,高校招生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性与合理性,坚持程序正义,将“男女有别”的制度善意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公众要摘掉“有色眼镜”,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贴标签”。&
&“买假章入学”被抓,显城市游离者之痛&
  然& 玉
  按照北京市规定,非京籍儿童在京上学,其父母需办理“五证”后才能给孩子办在京上学的借读证。由于提供的暂住证达不到时限,且山东老家出具的无监护人证明是信笺纸手写被指不合格,男孩军军的借读证明办不下来。为“补齐”合格证件,军军母亲韩美丽(化名)想到了办假证、买假章。8月9日交易当天,她被北京昌平区回龙观龙园派出所当场抓获。(8月15日《京华时报》)
  该新闻报道广受关注,其结语处尤显悲怆意味:韩美丽不知道,北京适龄学龄儿童的信息采集5月31日就已结束。即使她8月9日后办好了借读证明,军军今年也已失去上学的机会。为了这个得不到的机会,她将被送上法庭。
  此事件中,警方依律办事,自然无可指责;韩美丽私办假章,以身试法,也应付出代价……然而,在不少人看来,此事对应着“外乡人在都市”的许多社会命题。比如,大城市的“驱离”机制;再比如,外地人与都市体系的磨合状况。
  韩美丽的最大不幸在于,她几乎全然游离在这座城市的秩序之外:不知道申请入学的准确流程和时限;不知道私办公章的性质与风险;甚至,不知道被抓后怎样申辩和维权——太多的“不知道”后,那些明确的禁区也就成了暗坑,他们怎会不遍体鳞伤?
  韩美丽的遭遇,绝不只是个体之痛,而是大量城市外来者的共同处境。他们对城市的文化体系、生存法则等等知之甚少,其后果是他们一方面缺乏利用规则争取权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极度缺少规避风险、摆脱麻烦的技术手段。故而,只能或孤岛般存在,或病急乱投医。
  从某种程度上说,军军一家处于“高风险”的都市生活中,而相关方面却不曾尽到“告知游戏规则与维权知识”之义务,多少有点失责的意味。毕竟常识是,只有事先充分宣示了“规则”内容,然后再依照“规则”管理,才可具备起码的说服力。&
  【新闻背景】
  如果说你在郑州开车超过3年没收到过一张罚单,恭喜,你有可能获得郑州市文明办的现金奖励。昨日,记者从郑州市文明办证实,郑州市文明办正在研究方案,拟和郑州市交警支队联合,分别对3年、5年、10年内无交通违法记录的驾驶员进行奖励,倡导文明出行。(8月15日《东方今报》)
  &&&&&&&&&&&&&&
A、奖励不违章者有损法治公平
  应该说,郑州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是倡导文明出行。但是,就算这样的做法真的收到了效果,这种以经济利益引诱出来的文明就是美好的吗?这缺少了最起码的公平。试问为了倡导文明出行,我们可以奖励驾驶员,那么要是倡导公民守法,是不是也可以奖励不犯罪?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想国库都会空的,我们大多数民众都是守法公民,能有这么多钱款奖励吗?
  事实上,交通违章乱象的出现,不是因为你没有奖励他,而是因为很多时候你的处罚打了折扣。因为违章之后可以用钱买来“不处罚”,他们才对交通安全法没有敬畏之心。还有一种违章是有关部门故意导致的,正如那个出售“超载月票”的车管所一样,司机花钱可以买违章,而且违章后的收入远远高于“超载月票”的支出,面对金钱诱惑谁还把超载当回事?
  再举一个典型例子,酒后驾驶在前些年是不是很严重,目前是不是得到了好转?答案是肯定的。请问那些不酒后驾驶的人员都是奖励出来的吗?非也,是醉驾入刑带来的结果。
  奖励不违章的行为是和我们的法治社会格格不入的,尽管这样的办法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用金钱换来的不违章并不长久,又何况这种奖励资金来源于纳税人支撑起来的政府财政,凭什么让我们为部分人员应该做到的事买单?
&&&&&&&&&&&B、交通文明的成长需一把“引路草”
  有人认为遵守交通规则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义务,就像官员不应该贪污腐败一样,不应该再得到额外的奖励。笔者以为,这种理解固然有些道理,但过于理想化了。
  并不是“应该做的”义务行为就绝对不应该得到激励。开车的人都知道,大多数驾驶人每年都会产生违章记录,要连续多年不违章是非常困难的。驾驶证每年有12分的扣分额度,这就意味着,交通文明的底线中包含少量、轻微的交通违章行为。因而,那些3年、5年或10年内没有违章记录且一直坚持上路的驾驶人,其行为表现已经超过了普遍的义务底线,堪称模范、先进或典型。就像奖励其他守法标兵、文明标兵一样,有关部门奖励长期表现突出的驾驶人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在农村长大的人,小时候骑牛时玩过这样一种游戏——人骑在牛背上,用一根树枝的梢头系上一把青草,伸到牛头前,牛就一直伸着舌头想吃那把草,也就不断向前走,这把草或许比打牛几鞭子还管用。当前我们的交通文明正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用法律的鞭子来惩戒督促违法违章者,也需要一把能够起激励作用的“引路草”——当然,和戏耍牛不同的是,这把“引路草”不能老悬在前边,最终得让模范的遵章守法者“吃”到。
  交通文明的成长具有公益性,政府用财政资金颁发奖金并无不妥。它不仅可在社会上营造一种遵守交通法规光荣的氛围,还会让一些人更加珍惜自己的驾驶证分数,借本扣分困难了,就会倒逼其他驾驶员严守交规。&
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
  近期,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电视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8月13日《西安日报》)
  书法引领汉字进入艺术的领域,汉字不再仅仅作为表达的载体,更是一种审美的客体,横竖撇捺的讲究、笔画的粗细、气势和韵律,都形成了汉字独具的美感。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书法家的笔体,有的遒劲有力,如铁干虬枝;有的清新飘逸,如行云流水……千变万化,各具情态。然而,网络时代,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鼠标一点。
  写一手好字不但让人看了舒服,还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远离纸笔、亲近键盘,书写状态的变化,不但“超女”在做颁奖主持人时不认繁体的“国”,连清华大学校长也念错了字,教授把小篆说成是“小隶”。在数字化大大提高效率的今天,在科技进步带来文字记录方式变革的当下,人们似乎越来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国学经典、汉字书法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较多手写机会,大多数人(74.2%)表示手写机会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写机会很少,4.4%的人几乎已经不用手写了。调查表明,所谓“经常写字”者,也多为签个名、写几行字,或是填一些表格、单据。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和信息符号,更是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台湾作家张大春在《认得几个字》中写道:“虽然只是几个字,却含藏了丰富的文化,我们的世界都在里面。”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如果有一天,汉字只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已经失落?&
由富平拐婴案引发的思考&
 &&&&&&&&&&&&&&&&&&&&&&&&&&&&&&&&&&&&&&
  近来引发关注的陕西富平“产科医生拐卖新生儿案”,仍不断有新的报案人出现。从一名“白衣天使”到贩卖婴儿的犯罪嫌疑人,富平县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张淑侠在即将退休之际,陷入了人生的黑洞——她对家长谎称“娃儿有病”,把新生婴儿抱出产房,卖给跨省贩婴团伙。更发人深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犯罪行为竟然实施得相当顺利。
  伤口一旦撕开,便不会轻易愈合。“张淑侠案”已然发酵数日,伤痛却仍在蔓延。其间,纵有“警方解救被卖婴儿”的小高潮,但不断新增的报案家庭,又将现实拉回到了压抑、灰暗的节奏。有谁曾想,文明社会内,竟会上演此等悲剧。或是人性崩塌,或是职业伦理失守,抑或是外力约束乏力?张淑侠的恶,在阴暗霉湿处滋生,而今晒之于阳光处,依然直透着股令人颤栗的寒气。
  用谎言欺骗家长、拿婴儿赚取脏钱,将灵魂卖给魔鬼的张淑侠,沿着疯狂的路越走越远。就这样,“产科医生拐卖新生儿”的惊悚剧,在那座县城的那座医院里,如梦魇般一再上演。诡异的是,据称“医德不好”的张淑侠,仅凭着同一套鬼蜮伎俩,居然能屡屡得手:告知家长“孩子有病”,获“授权”处理新生儿,再将婴儿转手倒卖……并不高明的作案手段,却轻易让许多家庭中招,真可算世事荒唐。
  是恶人太过狡诈,还是我们太多破绽?富平拐婴案中,倘若家长们能多一份理智、多一次求证、多一点坚持,张淑侠的邪恶盘算,又怎会一次次得逞?不过,若将事件复原到彼时彼地的语境,或许就是另一番考量了:张淑侠的精明在于,在所在产科构造了一个“密闭的话语空间”。她作为唯一的权威发声源,具有让人非得信任与服从的力量。
  某种意义上,张淑侠之所以阴谋得逞,乃是得益于“规则在落后处消弭”的现状。现代社会依靠的“规则文本和执行机制”管理的价值体系,还未能在很多地方生根发芽。所以,当公众把关注的目光,从都市挪向乡镇,便发现“越往下沉,刚性的规则架构就越粗糙;而仰赖个体自觉与自发协调的传统,反倒越是坚固”。在富平妇幼保健院,几无流程规范和业务章程可言——由此,任由个人的偏好与选择主宰一切。
  张淑侠案,是又一次的重重提醒——风险巨大、人心易变的年代,那种寄希望人性自觉、个人自律的管理术,已经不能被继续信赖。须知,外力约束的缺席,只会纵容败德个体的沉沦,并将放大其引发的恶果。&
你能走赢8岁女孩吗?&
  袁云才
  从深圳到湖南邵阳,700公里路,如开车走高速,6小时足矣;如坐高铁,两个多小时搞定。而一个叫曾子琦的8岁半小女孩,却选择用双脚去征服这段旅程。据《南方都市报》昨日报道,这个小学三年级女生从深圳宝安徒步走向700公里外的家乡邵阳,经过17天跋涉已到永州,行程中,一路相陪的其母不堪其苦,中途退出,陪伴者换成了其父。此时,想必家乡已近在咫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小琦琦似乎要用她的行动来见证这句哲语。但耐人寻味的是,陪伴她长途跋涉的妈妈走到广东连州就再也走不动了,只好改由生意繁忙的爸爸来当这苦差。扪心自问,我们这些青壮年,又有多少人能走赢一个8岁小女孩呢?
  随着交通、通信等工具的改进,“快节奏”成了社会生活基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来去匆匆,仿佛变成了高速运转的机器,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类疾病缠身,突然倒在电脑旁的脑溢血、脑中风、脑梗塞患者时有所闻,而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更不在少数。
  在此背景下,以我们多数人的体质,想走赢8岁小女孩琦琦恐怕只是一种奢望。即便换了前番媒体热炒的那个为减肥而上工地做苦力的白领狠角色来,想要跟小女孩比这700公里旅程,多半也难有胜算。原因无他,就在于一个是追求目的,一个是追求过程。
  小琦琦为何有如此大劲头?是好奇的天性激发了她的兴趣。一路上看到乡村风景,她很有新鲜感,欢呼雀跃。于她而言,徒步从苦累变成了一种乐趣,从一开始对目标任务的追求变成了对徒步过程的享受。这是很多一味追求“成功”的青壮年无法体验的。在追求过程中感觉不到快乐和放松,心灵就没有栖憩之所,甚至失去心灵的加油站,不少人就会半途而废。
  我曾与一位禅师聊天,他说我们现在的“快节奏”太多了,不妨也享受一些“慢生活”。的确,放眼整个人生,应该是动静相宜、一张一弛的行进节拍。漫漫人生,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就如小女孩看沿途风景,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一种成功。
微时代莫做“瞎忙族”&
  苑广阔
  刷微博、发微信、看微电影……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微”生活正影响年轻人心态和工作效率。一些年轻人常把“忙”挂嘴边,却深感碌碌无为。如何走出“微”时代的“瞎忙”困局?(7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不管是微博、微信还是微电影,它们的本质其实是在传递一种“快餐文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文化快餐能够提供给当代年轻人的东西,也往往不够营养和有价值,如果年轻人长期浸淫其中,把它当成是文化主食,那么长此以往,很可能造成文化素养上的“营养不良”。这正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年轻人放下手机,拿起书籍的主要原因所在。
  其次一点,这些“微事物”有让人上瘾的功能,挤占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正如一些年轻的上班族所说的那样,一进办公室,先看看微博,再发发微信,最后再看部微电影,表面上看每件事都没花费多少时间,但是最后一算,一上午的时间却几乎就这么浪费了,而留给工作上的时间,只能相对减少。这时候,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就只能应付了事,其工作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这显然是很不利于年轻人职场发展和个人成长的。
  作为身处“微时代”的年轻人,要有意识地对这些科技产品保持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不可沉溺。只有这样,这些科技产品才会成为对人类有益的工具,人类才不会沦为科技产品的附庸。与此同时,对各类电子产品的使用素养,也应该被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从小就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正确地认识当代的各种科技产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科学、理性的“工具观”。&
小小担当 深深宽容&
  昨日,微博热传一则暖人故事:日晚,11岁的长沙男孩刘一凡骑车不小心撞上一辆私家车,刮出一条划痕,打电话问妈妈该怎么办?妈妈说:“男子汉要有担当。”小一凡于是就站在车边,一直等到晚上12时,也没等来车主,于是留下了一张纸条。车主看到了纸条,被一凡的真诚和担当打动,谢绝了赔偿。
  @真心比智慧更重要:孩子的父母是好父母,孩子更是好孩子,车主人也好!希望这样的事情,多些、再多些!
  @涟漪匆现:真心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很受用,妈妈教会我们勇于担当,叔叔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因此告诫自己,我们要时刻诚实,事事勇敢!
  @得趣斋主: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品格的培养是孩子教育的首要任务,父母的言行在孩子品格形成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为这位妈妈喝彩!
  @轻叩记忆的门环:长者看到孩子的诚恳,孩子体会到大人的宽容与大度,其实这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最好方式。
  @乐禅若水:慢慢地对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社会有所期待,心灵的喜悦无法言喻,因为看见责任、担当、诚实、勇敢!伟大的母亲,真正的男子汉!
  @A沙ee:一件小事,反应一个人的素质;一种素质,反应一个家庭教养;一种教养,决定民族未来!&
  新闻背景
  7月9日上午,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动员大会,该区多名“烟民干部”通过会场大屏幕公开承诺戒烟,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大气染污综合防治尽一份自己的力量。(7月10日《燕赵都市报》)
 &&&&&&&&&&&&&&&&&&
 A、戒烟降PM2.5像在卖萌
  杨& 杰
  吸烟确实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但相比于企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及建筑工地扬尘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会上,不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大户采取严厉的措施,而是把干部戒烟当成治理污染大气环境的“法宝”,实在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用一个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像在卖萌。
  当然,戒烟是件好事,干部公开承诺戒烟更是好事。但实在没有必要在大气染污综合防治大会上,将干部公开承诺戒烟当成治理大气污染的主题,并美其名曰:“治理大气污染从我做起。”如果与这种做法较真,是否所有吸烟者因为污染了大气环境,应该依法予以罚款。戒烟者一旦复吸,是否也应因造成大气污染而依法予以罚款?
  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还是要在治理污染大户上出实招、出硬招。别让大会的主题“跑偏”了,徒增“笑料”。
 &&&&&&&&&&&&&&
&&&&&&& B、戒烟降PM2.5并非笑谈
  聂湘林
  PM2.5之害猛于虎,也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求治理办法。如今河北沧州市运河区干部提出戒烟降低PM2.5,却引来一片笑声,我为这些干部们鸣不平。虽然吸烟的污染排放不如工业排放、建筑粉尘、燃料和机动车废气污染,但也不可小觑。如果能尽自己所能,去为降低PM2.5做点贡献,又何尝不可?比起那些只埋怨不行动的人来说,是不是已经很值得尊敬了?
  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河北沧州市运河区干部戒烟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任何对环境起到保护的行为都应该得到鼓励。如果身边的小事都不能去做,又怎能企盼出台更有效的治理举措来?反过来,如果能因为保护环境而戒烟,这个人必然是心中装着大局,装着“美丽中国”的影子。当日常生活举动跟治理大气污染挂上钩,正说明环保理念已经深植于心,又怎能被耻笑?
  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干部戒烟降PM2.5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一小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需要这样的一小步,无数小步汇集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罗李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