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李师傅做的网站盗用合格证信息违法别人的图片【也就是同行的】,这个违法行为可以进行起诉吗?

查看: 4211|回复: 24
苏州市高中语文专题贴
在这个帖子里,请允许我介绍苏州语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请大方之家予以指正,请同道好友多多交流,请苏州语文人参与进来……
苏州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学年度教研工作计划
(讨论稿)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 (一)强化学科指导,着力提高我市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1.引导教师追求卓越。让每一个教师都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以及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淀,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教育智慧,追求卓越。狠抓三个方面:
(1)指导阅读,滋养底气。在全市尤其是市区直属学校范围内组织普通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读书沙龙、开办普通高中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帮助并促进普通高中青年语文教师形成三大阅读圈:语文学科层面、教育学心理学层面、哲学社会科学大文化层面。
(2)促进思考,带来灵气。对于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利用周末沙龙、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及时组织大市、各县市区、各有关学校教研组及备课组多个层面的研讨,促进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中走向“智慧教学”。
(3)鼓励创新,造就名气。鼓励教师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语文教学领域进行校本、师本,乃至生本化的教学创新。特别是要鼓励教师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展专题式语文教学,对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进行整合,突出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2.重视教师拓展能力。我们向我市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提出基本能力要求如下:上好一门语文必修课,开好一门语文选修课,指导好一项语文课外活动。以此为前提,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继续加强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堂课。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研究,研究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作业量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成绩的方法,研究如何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教”,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
(2)进一步提升教师把握学科能力。在上一轮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基础上,酝酿、实验、开展好新一轮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在竞赛中增加命题设计、教法设计、学法指导等内容,引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教材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有效教学,走专业成长之路。
(3)评选“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分学校、区县、大市三个层面进行评选,旨在深入贯彻落实《苏州市执行“三项规定”,落实“五个严格”,保证一小时运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增强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自学方法的水平。
3.铺设教师成才阶梯。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市广大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近年来比例不断增加的青年教师,在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这样一个业务阶梯上迅速成长。
(1)促进开展三个层面的“牵手工程”。层面一:省内外师范院校中文系和我市普通高中语文组“牵手”,在师资补充、师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推进师资队伍持续发展。层面二:省内外语文名师和我市普通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牵手”,通过名师名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结对学习,推进师资队伍内涵发展。层面三:三星学校和四星学校“牵手”,进行教师互换、教师轮岗、教师结对等,推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2)促进开展三个层级的“导师工程”。层级一:三年以下教龄新任教师拜师学艺的“青蓝工程”,学校内部开展,建立学习台帐机制。层级二:校内名师、学科带头人带徒骨干教师的“登高工程”,学校内部或合作学校内开展,建立课题研究机制。层级三:省内外、全国名师带徒我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脱颖工程”,全市范围内开展,尝试建立专家访学机制。
(3)促进开展三个层次的“人才工程”。层次一:培养和引进语文教育名家、语文教育教育思想家。层次二:培养造就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层次三:培养造就大市级语文名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三个层次,共同构成我市普通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才高地。
(二)鼓励学科创新,积极推动我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1.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为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的应有、足够课时;另一方面,要在规定课时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1)抓好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期初,正常教学秩序周;期中考试后,试卷讲评周;期末考试前,组织学生复习周。
(2)抓好三个类别的课堂教学。文本讲读课(含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作文指导课(含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名著导读课(高一高二期间,不分文理,均应有选择地阅读规定名著)。
(3)抓好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微型课题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写作。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1)关于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做“减法”,“减”是减去一些篇目,重新确定必修五个模块以及各选修教材的“基本篇目”,为教师日常教学“松绑”,以便教师能更加灵活地处理教材,将重点教材当作例子讲深讲透将到位,同时,也将《语文读本》用起来。另一方面,要有教学策略,即以文本理解为前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再一个方面,要落实三个关键词,即“积累、运用、拓展”,其中,“积累”是关键。
(2)关于写作教学。一方面,要做“加法”,这个“加”,体现在课时分配上,要有固定的、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写作教学;体现在写作教学的专题化、序列化上,要有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体现在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上,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另一方面,也要有教学策略,如高中三年,可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再一个方面,要落实“五个一”,即每位老师都要有一份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每位老师都有一个电子化的学生作文资料文件夹,每位老师都能坚持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下水作文,每位老师都能做到每学期和班上每一位同学有一次面批作文的机会,每位老师都能做到每学年在语文组以上规模开设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
3.加强“三项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
(1)研究教材。教师要能把书读厚,才能引领学生把书读薄;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学生教材。因此,要在两个层面的读解文本,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要学会“还原”,即把文本还原到文学史、文化史、言语史、哲学史、历史中去。
(2)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下同)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3)研究教、学。研究“教”就是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同时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研究“学”就是要有好的学法指导,同时要有精当的作业布置。无论是教还是学,也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不能忘记研究的,还有《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考试说明》,还有高考命题的信息和高考阅卷的特点还有语文应试心理和语文应考技巧。要在全市推行高中生最优学习方法:“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三)狠抓学科质量,努力实现我市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尤其是高考成绩的不断攀升。
1.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各县市区加强紧密合作,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市区直属学校中抽调高三骨干教师,组成2012届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活动基础上,召开全市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会议等,进行专题复习工作部署。四区(含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语文专题复习研讨活动,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一个专题)。活动内容固定为课堂教学、专题介绍、专家报告等。四区联动除高三外,也将安排高一高二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究,由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四家轮流主持。
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争取全年上传课件不少于50个;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共享空间以上传高三语文复习资料,特别是教案、学案为主,争取全年上传教学资源不少于50万字。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语作文指导材料》4期,每期不少于2万字。在每一次区以上教学研讨活动中,都应编制、下发相关资料给与会老师。
3.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无论是集体调研、点调研,还是蹲点调研,都要全面关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就贴答案的做法。要探索提高效率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一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环节: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二要研究复习的针对性:教学起点要低,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为代价换取另一部分学生质量的提高。一定要研究以中下等生的学习程度为起点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每堂课讲授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当堂消化。三要重分析: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旨在夯实基础、突破难点、廓清是非、启发思路。就一个具体的题目来说,要讲清这个题目的测试点、考查形式、往年的考查情况、学生的答题情况、考题可能出现的形式变化、容易混淆的相近内容等。每周二确定为市区直属高中点调研时间,以听推门课和研究课为主。推门课不分高一高二高三。研究课可请全校甚至是邻校同轨教师一起来分析、研讨。
三、主要措施(略)
一、生态蔡明
二、生态语文的“生态位”
三、生态语文的“生态因子”
参考文献:
[1]汪培论编译,马克思箴言[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注]此文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1.5.
(作者简介:傅嘉德,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实现语文教和学的生态成长
——蔡明语文教育思想综述
81231604545678
199638199941200749
他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生命高度取决于读书的厚度。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校园也是可怕的,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文明的。汉语是母语,母语既是工具,更是人文,既是学科,更是艺术。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仓颉的杰作,是华夏的血脉。没有对母语的热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汉语阅读。蔡明先生说:“我的责任是让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法兰斯语言万岁’的呼喊,永远鲜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我的全部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永远记取:没有母语,就是没有灵魂,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无论你高考能考多少分,只要你没有热爱母语,没有手不择卷的母语阅读,你的未来只能是梦。”
1983198519871987
蔡明、施桂湘两老师主持并实验的“开放型作文教育”(由原“四步作文教学法”发展而来)课题,是针对作文教育封闭性严重,学生作文能力不高,教师批改繁重等现状,在扬弃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前提下,以培养“自能作文、自改作文、自成新人”为目标,紧扣“写什么”和“怎么写”进行了分层次、分阶段且有机联系的有益探索;从较高层面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调控作用,引导全体学生走一条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育全程训练的新途径。它的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现代新人;解放了语文教师。它以“放而有序,序而出活”为原则,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全程序列。实验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有周密的计划,有切实的方法和措施,有一套初具雏形的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开放、创新、有序、实用的特色。实验成果显著,影响很大,目前已在市内(七县二区)推广。它既是教育哲学层面的探讨,又是教育原则的实践,更是一个值得充分肯定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19951219963199638
19962001730
“生态作文”是一种尊重写作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的写作,它拒绝唯功利化的应试作文,它拒绝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它承认儿童写作发展的差异性,它视写作为一种情感思想表达的需要,更视写作为生命成长的一种过程。写作如同鸡生蛋,不是所有的鸡都能生蛋。写作永远有一个潜质与禀赋在起作用,无论我们的教育优化到何种程度,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作家。生蛋不能一蹴而就,难以速成,有一个慢长的孕育过程,正如草根教育研究者张文质先生总结的那样: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写作研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我的潜意识里,写作已经包括习作与创作。习作与创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用创作的尺码去度量中学生的习作是我们一直在犯的错误。
2006200620
2008年江苏高考新方案有一个新的调整,其中将选修科目从A,B,C,D四个等级变为A+,A,B+,B,C,D六个等级,而这个A+,正好是考生比例的5%,将来作为录取本科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比例。而我们在座的梁丰的同学,正是张家港中考1万多考生中的前5 ~ 6%。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群中的前5%左右的成员,往往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分子,不应该是芸芸众生之列,而应该属于“中国的脊梁”一类。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呢?让自己达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又如何体现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呢?请以“我看人生”或“不做夏虫”为题,完成一篇自省文章,不少于800字。
生本性原则,;二、生命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长性原则,
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当我们把这些权利落实下去的时候,课堂上学生能不主动学习吗?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与分享能不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吗?
第三,聚焦成长,迸发学生人生智慧。生态课堂致力于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成长变化,学生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观察、尝试、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但这一实现是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完成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学”完成的。“诉我所悟”,让孩子们回到问题中去,让他们去尝试,让他们去感受,让他们去体验,进而享受这种体验过程,享受这种体验本身的快感,享受“认知”与“情感”、“体验”共生共长的学习和谐。生态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类的“体验场”。让学生主动、快乐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问题对话,生与生对话,生与师对话,让思想与思想撞击,让智慧与智慧交融,在人文与科学、探究与体验的比翼齐飞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和谐同步的发展。
第五,警惕作秀,探索常态语文课堂。蔡明先生认为,表面热闹的课堂,肯定不是生态课堂。师生间对答如流的公开课恐怕不是生态课;花拳绣腿却能“攻城略地”的观摩课,可能不是生态课;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地争先恐后的学生表现恐怕也不是生态课。因为不自然,所以,断不是常态课堂。何谓常态课堂?他认为:首先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堂;其次,生态课堂是每一位学科老师只要自己愿意并努力尝试,最后都能够实践的课堂;还在于生态课堂也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课堂;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于学习方式的革命。
纵观蔡老师三十年的个人教育史,既有作为青年教师孜孜矻矻于作文教改的探索漫步,也有作为教学校长勤勉恳行于教育发展的殚精竭虑,更有作为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的不限探索,还有作为教研员扶帮传带全市教师的团队建设。三十年前,他所做的就是生态的,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三十年后,他提出的生态语文正是他三十年语文教改熬出来的老卤,必将在语文花圃中盛开鲜艳奇葩。我们有理由相信,
注:本文已发表在2011年5期《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之“教育家研究”栏目中。
&&&& &&&&&&&&&&&&&&&&&&&&&&&&&&&&&
&&&&&&&&&&&&&&&&&&&&&&&&&&&&&&&&&&& 2010416 1:12
(作者简介:曹国庆,张家港市新塍高中党支部书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注:本文已发表在2011年5期《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之“教育家研究”专栏。
蔡明印象记
苏州市高新区教研室& 顾晓白
与蔡明相识应该有近二十年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中语届的老先生们为了提携后进,更是为了江苏中学语文教育的进步,支持并帮助青年语文教师成立了“青语会”,几年间组织了很多活动,我们多是各大市“青语会”骨干,就是在那一次次活动中,互相认识了解的。
回想起来,有一份杂志、一堂课和一次讲话,使我对蔡明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教高中语文,手头有一本杂志《作文成功之路》,杂志上经常有蔡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研究,有见地不虚空,很多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很多材料可以直接使用。我通过杂志上一篇篇文章逐步深入的了解了蔡明,同时自己也有了提高。
1998年我到镇江教研室担任教研员,第一次出差就是到盐城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那个活动上我有幸听了蔡明的作文观摩课,他通过一节作文课,向我们传递了他对作文教学的理解,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厚实的教育教学功底。
2002年我和蔡明都被邀请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挂牌暨江苏教育学院办学50周年庆典。那天中文系系主任江锡铨邀请了好多位语文老师到中文系,跟大学生对话。其他人(包括我自己)的话我已记不清,但是蔡明讲话的内容我却仍有印象。他幽默的说,自己不算是江苏教育学院真正的校友,因为他不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只不过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而已;他毫不讳言地告诉同学,自己曾在乡村中学教书数年,偏隅于乡镇的一角,但无怨无悔地读书和教学,夯实了自己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乡村中学教学的经历是自己语文人生的最特殊的财富。
最近几年,我和蔡明先后来到苏州,又分别在苏州高新区和张家港担任语文教研员,我对蔡明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蔡明善于接受新事物,他在张家港高中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了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他乐于奖掖后进,在苏州市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亲自上课、做讲座,把自己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理解传达给基层语文教师;他善于思考创新,每每在教研活动中,总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总能引发人探讨语文教学的热情。
蔡明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可以炫耀的高层次学历,甚至在乡村中学工作了十年还多,先天条件那样的不足,似乎连成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都困难重重,可是他却拔地冲天,成为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有人或许会想,盐城是蔡明的福地,张家港就未必了吧。可事实是蔡明在张家港如鱼得水,生龙活虎,在苏州市也赢得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尊重。特别是他的生态语文,正一天天被更多的语文同仁所接纳。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一个本真的语文老师、一个深深爱着语文教学的老师,一个有着睿智和不断思考的语文老师,一个不放慢语文教学研究步伐的语文老师,“微斯人,吾谁与归?”
(作者简介:顾晓白,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高新区教研室副主任)
徜徉于语文天地的行吟诗人
——读《蔡明讲语文》
(224500)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一、语文人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语文理念——让“雏凤清于老凤声”
热爱+思考!
三、语文实践——万紫千红总是春
根据全书的内容,我拼凑了一段:
语文人生&& 一波三折&& 矢志不渝&& 柳暗花明
四步作文&& 视为次子&& 一张照片&& 永远动情&
个中甘苦&& 冷暖自知&& 神塘闪腰&& 清者自清&
涧底郁松&& 一跃上山&& 厚积薄发&& 精诚所至&& &
摄影脚本&& 漫画作文&& 处处留心&& 皆成学问&&
重压之下&& 动力无穷&& 大脚阿丹&& 踩出影响&&
三更有梦&& 书儿当枕&& 如此境界&& 妙不可言& &
老蔡茅屋&& 网络作文&& 空中课堂&& 实在有味
相关故事&& 留住感动&& 兰花指儿&& 弹得有理&
语文成长&& 理念经典&& 魅力语文&& 迷住师生
听说读写&& 思考贯穿&& 多元解读&& 见仁见智
日日演讲&& 天天日记&& 唤醒心灵&& 走进心底
联想写作 &&广开思路&& 思接千载&& 条条罗马
层次批改&& 拾级而上&& 组织互批&& 解放思维
重作训练&& 沟通文思&& 开放作文&& 突显主体
自由创新&& 精神写作&& 人文濡染&& 潜移默化
语文实践&& 堂堂精彩&& 思想火花&& 时时迸发
教学语录&& 智人慧语&& 吾辈晚生&& 高山仰止
引领提升各十年& 苏南苏北总是情
——蔡明老师与我的专业成长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FONT-FAMILY: 楷体_GB&& 江苏省射阳中学& 倪同刚
第一次试教印象
第一篇论文发表
第一节优课评比
第一个课题研究
第一篇著作序言
2005102009
第一次课堂改革
141438133132131
1990202000101020
(作者简介:倪同刚,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射阳中学教科室主任)
我的师父老蔡
200812200992011410……
(作者简介:祝荣泉,张家港市后塍初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张家港市教学能手,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副理事长)
在生态语文的道路上
我的父母是勤劳、醇厚的农民,是方圆几十里公认的好人。夏日里,左邻右舍总喜欢端着饭碗跑到我们家,一边吃着饭桌上实在有限的小菜,一边开心地拉着家常。偶尔到我们村庄去“采风”的大小公仆、公差们也总喜欢在我家喝上一杯水或尝尝农家饭菜。母亲总是愿意倾其家中所有,款待客人。母亲这辈子生了六个孩子,都养大了,虽然有的教书,有的做小本经营,但都很有体面地生活着。这在一个三县交界且三县基本不管的闭塞的村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是老大,属狗。从一出生开始就没给父母省过心,总是体弱多病,多少次是死里逃生,这条小命硬是在父母的努力和坚持中存活下来了。因为,他们一直相信一位算命先生的话,这条“铁爪狗”要是抓着了,这个家以后的事就会一帆风顺。
其实,顺还是不顺,许多情况下,普通的老百姓是左右不了的。年成好坏得看老天帮不帮忙,日子幸福不幸福得看政策优惠不优惠。人无法超脱自然,更无法摆脱社会。就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总是与共和国成长的关节点相遇。在大跃进、共产风的1958年出生;在“史无前例”、“十年浩劫”的文革中读完了中小学,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证上都印着“小学”字样的红章印。长身体要饭吃,差点没饿死;该求知读书的黄金时代,几乎买不到书来读,且不敢乱读。直到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我才读了1.5年的中文师范。在百废待举、青黄不及的1980年,一张介绍信,我又被打发到一所乡村中学成了语文老师。10年后,一张调令,我和爱人一起进入了县城重点高中,后来在教师“东南飞” 狂涛巨浪的裹挟下,“止不住回头望”,最后还是“走四方”“水长长”,“迷迷茫茫”来到张家港,一所股份制高中,以为是“渔人”居住的美丽的桃花源。2007年被教育局领导安排到教研室工作至今。
中小学十年是在一课一口号,一课一语录中走过的,因此,对语文我几乎没有兴趣过,虽然我的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我的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我兴致很浓。高中毕业时,我那毕业于清华大学且被“劳动改造着”的数学老师陈牧之先生不无遗憾地对我说:“小蔡啊,如果今天不是推荐上大学,而是通过考试,你肯定能考上清华大学。”这话一直保存在我的心灵深处。我知道,在那“不学ABC,照样好工作”且纵论“马尾巴的功能”的时代,我这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农民儿子,读书是要划上句号了。恢复高考制度时,我已经是乡镇企业中的车工师傅了,每月25元工资,但我能挣双倍,在我这个兄弟妹6人的大家庭中,我成了支撑这个家所有人能够活下去的“钱袋子”。我想复习,想参加高考,父母不同意,我当然理解父母的苦心,我是长子,我要为父母分忧。1978年,在学校复习的弟弟知道我的心思,偷偷帮我填报了志愿——报考中专(中师)。考试前一天,我的工伤还未恢复,骑着自行车赶到考场参加了考试。谁知,偏就考上了,且语文偏就考了80分(满分100分)。最后偏不让我调专业。我和语文专业之间不是两厢情愿的自由恋爱,而是在被逼无奈状态下和了无趣味的语文耳鬓厮磨后的日久生情。
二、我和语文
现在回忆起来,我和语文的大相遇,至少有五次。
第一次相遇,应该从读中师中文专业开始。我是想尽办法和校长商量,能不能考虑到我对语文并不喜欢的实际情况,让我改学数学、理化等其它专业。可结果是可想而知。据说,我们那一届中师生,语文学科成绩只要达到58分就被分配到中文班了,而我鬼使神差竟然考了80分。而我想来想去,也找不出理由来说服自己,怎么会考这么多语文分呢?难道真的是“八一前夕思亲人”的作文被错爱,最后有了这么多的语文分吗?因为,过去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所以,在中师课堂里,我一开始的表现实在是一般般。渐渐地在同学们津津有味听汉语、背古文、赏文学的氛围影响下,我也对语文学科有了那么一点点感情,练毛笔字、硬笔字,读文学,写作文,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尽可能向语文殿堂慢慢靠近。在读完两个学期之后,我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感觉,我放弃午休,在教室里练书法,晚上临窗借月光读作品,假期里钻学校阅览室、图书馆,真的很着迷。于是,在临近毕业时,我被评上了三好生。
第二次相遇,中师生带着高中毕业生学语文,夜里做学生,白天做先生,边学边教,我和语文,成了改变孩子命运的敲门砖。虽然,我也在试图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但在我的眼里,语文就是一门学科。我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学生解决考试得分的问题。全县抽考,学生成绩比平行班高出10多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考后,当得知我这乡下学生班评语文均分比县中最高班均分还高时,我见人打招呼时的声音好像特别响亮!但激动之余,想想自己的天天熬夜,12点前没有睡过觉,最后患了甲肝,真的也很心酸。
第三次相遇,应该是面对学生写作的痛苦,无话可写,内容空洞,缺少思想等现实的时候,我先后进行了四法作文教学法、开放型作文教育研究、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效益、漫画作文等等研究。我惊喜地发现,语文原来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对“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句概括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学生作文在华东六省一市获一等奖,在全国获一等奖,个人的课题获市级、省级一、二等奖时,我也被评为特级教师。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1996年教师节,我坐在依维柯汽车上,第一次感受着沪宁高速上的飞驰,至今难以忘怀:原来车子也可以开这么“猛”,其实,我们的车速才80公里/小时。
第四次相遇,是经过生活语文这样一个“大语文”的纠缠之后,加之,两千年跨江来到江南,生活和工作的变化,尤其是对自己语文教学的回顾,让我认识到:语文就是生长,就是成长。没有语文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我的学生的成长,没有中国人的成长,语文永远属于中国人,没有汉语的精神家底,一个人是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的中国人的。语文,远不是一门学科的事儿。有了这样的相识之后,我写成了第一本关于自己的书《蔡明讲语文》。
第五次相识,也就是2007年之后,从我离开语文课堂到教研室工作之后,是我和语文的又一种样式的亲吻。我在听了大量的语文课之后,在接触了初中、高中的课堂教学现状之后,在对近百个高考语文状元的案例研究之后,在感受众多孩子在语文课堂上的无奈、无助、无聊、无效之后,我认识了语文,尤其是语文教学,原来,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堂就是要两味并至才行:语文味,生态味。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编辑约我撰写特级教师工作室文稿时,我毫不犹豫地组织徒弟们一起写下了一组关于生态语文的文章:《语文人心中的“伊甸园”——关于生态语文的对话》;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向我约稿时,我以《在生态语文的道路上前行》为题,完成了自己对语文生态教育的简单扫描;而在之后的全国中语会汇编建国30年《中国语文人》一书时,我明确提出了我的“生态语文”。
三、生态教育
提到生态教育,不能不提起2004年《江苏教育》编辑部张俊平先生组织的一次策划,主题是关于“应试教育”。他约请我作为专家对“应试教育”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一相约,使得我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有了一个表达的机会。
于是,我首先澄清“应试”与“应试教育”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肯定是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快乐发展的生态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试”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本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如果只抓“应试”素质,用“应试”的唯一标准来评价教育,也就越出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滑进了“应试教育”的歧途。
其次澄清“应试教育”与“高考、中考”的区别。虽然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决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无视教育教学法规、畸形地扼杀受教育者天性的教育体制,后者是从过去到现在人们能够认可的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和方法。虽然有人认为,正是这种所谓的公平,其实是一种真正的不公平。文革之前的十七年,同样存在高考、中考,但没有人这样去疯狂搞应试教育;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呼唤恢复高考和中考,这是教育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载入史册的教育盛事。别有用的心的人,为了掩盖自己拼命搞应试教育的原罪,竟然把污水泼在“中考和高考”上,说什么,“有考试,就有应试”,“高考制度一日不除,应试教育一日不休”。如同杀人犯,为自己杀人狡辩一样,是因为别人制造了刀和枪。这是比较典型的强盗逻辑。“考试”与“应试”本都是正常的,高考也是必须的,谁让你专门去搞应试教育呢?谁让你就以“高、中考”和“分数”来论教育的成败呢?
常言道,冤有头债有主。这应试教育如此猖獗的根子在哪里呢?喜欢刨根寻底的人往往挖出一大串来:什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什么高考制度不合理啊;什么竞争压力太大啊;什么为了学校生存啊;什么教师为了个人保住饭碗啊……个人以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甚至就不是根源之所在。真正的元凶是: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评价出了问题。
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一方面在于那些少数不懂教育的行政官员干预教育的能量太大;另一方面在于教育管理者本身或者在于只看上级行政官员的思路抓教育,或者不作为,乱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知法犯法,个别地方或学校甚至是无法无天。校长、局长们为什么敢明一套暗一套地顶风违法呢?有两个挡箭牌:一是有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其他学校,其他地区也是这么搞的,我不搞不行。二是有一个掩人耳目的高调。为了教育事业,为了教育的生存,为了办品牌学校,甚至是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说得难听些,是“染红顶子”;说得好听些,想证明一下自己的能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应试教育”见效快,年年出成果。于是不惜一切手段,使出浑身解数,无所不用至极,管你什么《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要我的中考或者高考名列前茅,我的什么都好了,什么都有了,谁还会管你合不合法,守不守法。
而教育评价中的问题在于虽然评价项目齐全,但实际评估时,真正的内幕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高、中考的升学百分比。校与校的距离看考试成绩,地区与地区的教育衡量也是看考试成绩,分管县(市)长谈教育也还是一个升学数字。你说,在中国国情下,在这种无形的评价黑幕下,在如此“强硬”的价值导向下,应试教育能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吗?
因此,我很痛心地说一句:“应试教育是执法不力、有法不依甚至无法无天这棵藤蔓上结出的毒瓜。”
真要下决心消灭毒瓜,其实很简单,只要把这棵藤蔓扯掉,把可能滋生毒蔓的土壤净化过来。个人以为:“扯蔓”只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如同反腐败一样,一查到底,一抓到底。只要按章办教育,应试教育就没有市场。正常上课,开足中小学生应该开设的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最快乐的事,学校是最快乐的成长的场所,这就回归了教育的本义。“净土”就要废除校长任命制,改为校长选举制和任期制。在一个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进行民选肯定能成功。如果这样的地方都不敢进行民选,中国的民主与法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建立健全呢?通过民选,那些真正的教育教学专家型的公正执法的管理人才才会有更多的脱颖而出的可能。与此同时,弱化甚至终止滋生“独裁”的中学校长负责制,让职工代表大会制、党组织监督保证制和校长责任制三位一体的领导机制得到真正的落实。让被“法治”遗忘的教育与整个国家的文明、民主、法治为主体的新体制协调一致地向前发展。
有了这样的反思之后,我便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新认识:
教育永远是面向明天的事业,明天的人类必将呵护、敬畏自然,与自然为伍,从荒蛮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庶,最终,从汲汲名利走向澄明生态。
把教育定位于服务现实,这是特殊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把教育的目标窄化为升学应试,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反动。
教育,如果只是朝着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尽快实现社会化的方向走下去,最终失去的不仅是个性化和创造性,而且,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也会被葬送。
只有从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回归生命,提供营养,圆融交互,低碳和谐,共生共长,我们的教育才会健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只有面向个体、丰富个体、强大个体的教育才是尊重生命的生态教育,因为只有一个个真正完善而丰富的个体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各种挑战,创造明天,在“温水”里迸不出生命的奇迹。
因此,教育只能在生态的道路上前行。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应该纳入“生态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地运作。语文教育也不能例外。
四、生态语文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楷体_GB年初,在牡丹江二中,我应邀参加全国特级教师精品课暨报告会的活动,我上了一堂课,并就作文教学做了一个报告。在这次会议上,我透露了我的“黑板语文”的实验,并表达了这就是我所倡导的生态语文的实践尝试。2007年11期的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以“蔡明的黑板语文”为题,发表了我的做法和课例,同时配发了时任我市教研室主任的赵奇一同志的点评,题为“一堂生态语文课”。从此,我的“生态语文”便为越来越多的同行朋友所知晓,虽不能具体云云,但都知道这四个字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蔡明和生态语文”。
生态语文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在整个生态教育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语文远不是一个普通学科教育、教学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关系到精神、文化的发育和发展的问题。同时,作为生态语文本身来说,强调的正是语文这个因子在整个教育生态圈中的核心地位,而不要误解为有关生态方面的语文。
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语文正是我们存在的家园,失去了语文,人类也就失去了精神存在的家园,失去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消灭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对一个民族的彻底消灭。我们不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为我们有语文教育,我们正关注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灵魂的构建,我们时刻关注着民族的未来和人类进步。这是语文教育的根,这是语文教育的源。这正是我们愿意用“生态”来修饰“语文教育”的原初的冲动。
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考察,“生态”又是显露美好姿态(“佳人采掇,动容生态”)、美好意态(“物色生态能几时”)的意思,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正规定着语文教育永远是陶冶情操、让人高尚的一种审美教育。两者何其相契。
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正与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指向低碳的、自然的、和谐的、全面发展(语文素养)、全员发展(所有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语文教育完全一致。语文教育就是要启发学生呵护、敬畏自然,与自然为伍,从汲汲名利走向澄明生态。
即使是从语词本身的解释来说,“生态”即生物的生命状态,生命样态。而在“生态语文”中这个“生物的生命状态或生命样态”不正是主要指向我们的学生么?用“生态”来修饰“语文教育”,不正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能以教科书为中心,而应该以活生生的学生为中心,来落实我们的语文教育目标,完成我们的语文教育任务吗?不正是提醒我们语文教育正是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语文课堂必须焕发生命的活力吗?
“生态”更是一个时常能引发我们联想到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让我们想到绿色的生态农业,理想的生态文明……于是我们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不可拔苗助长,不要急功近利,不能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去办蠢事。我们承认协调性,更承认差异性;我们关注整体性,更尊重个性。
生态语文是建设我们美好精神家园的语文;是让我们美丽起来的语文;是走向低碳、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是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的语文。
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把生态语文的描述为“成长”的语文,是在语文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生命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生态化语文教与学的实践。“生态语文”是我们的一个习惯性简称,严格说,应该是“生态语文教育”。
于是,我们用“树”的成长来隐喻我们的生态语文教育。
“树,每天都在生长,虽然貌似不见其长。树的生长来自生命内部的力量,这‘深度自然’促使树每天每日向上、向天空、向自然。树的生长还是来自外部给的滋养,阳光、雨露、空气。树的生长靠根深深扎在土壤里,汲取大地母亲给予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当树扎根土壤,当树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的时候,它才向着大自然歌唱,庄严宣告:我是生命,我是自由的。”①生态语文教育所追求的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自信自强,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灵魂高尚,在任何处境或遭际中都能迸发出生命的奇迹。
生态语文的本质是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实践,是在承继传统语文教育的前提下的发展,是对应试语文教育的一种匡正。生态语文尊重语文发展的历史,但又引领着语文生态化的成长。生态语文是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和现代语文教育文明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棵五彩缤纷的参天大树。
&“生态语文”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回归语文教与学的本真;二是尊重语文教与学的发展历史;三是正视语文教与学的现状;四是构建语文教与学的生态课堂。就个人目前的研究来说,生态语文主要研究三大方面:一是生态阅读;二是生态写作;三是生态课堂。
五、生态阅读
先说,我的生态阅读。
生态阅读是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阅读。一者,在老师的大力倡导和鼓励下,不断改善阅读环境,创设阅读氛围,优选阅读文本,培养阅读理解、品味鉴赏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二者,鼓励学生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读物,钩玄提要,博闻强记,不断吸纳语言文字的精华,学习和借鉴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艺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阅读,自主阅读。三者,在泛读、精读、诵读、品读等各种各样的阅读中体悟表达的意蕴和智慧,感受语言的情趣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艺术美,提升阅读的品味。四者,通过生态阅读,有计划的系列性阅读,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气息的敏锐而自觉的语感。学生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就是他的语言能力习得、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他的文化心理素质成长、发展的过程。
我主要做四件事:
一是和孩子们一起读好教材。这里说几层意思。第一层是语文教材毕竟是许多专家根据一定的编写思路和体例,在反复挑选的基础上,选择许多好文章组合而成的。从整体上说,是一流的文章,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且在我们的国情下,教材是每个学生都要订阅的。如果理解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不引导孩子们好好阅读人手一册的语文教材呢?不好好阅读这些已经挑选好的一流文章呢?第二层,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例子”。这是叶老的话,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观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例子”就有它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学好例子,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当然,叶老的话中还有另一层意思,教材不是唯一的例子(“无非”),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例子,甚至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例子。但在我们没有找到这些好的例子之前,请千万先用好已有的例子,这肯定是不会有错的事。第三层,教材的阅读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学会阅读。亲近文本重在情感培养;而学会阅读,这里大有讲究。这就是我说的是“读好”,而不是“教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探究,真正实现经典篇目“常读常新”的理想境界。坚决反对教师霸占学生语文课堂的读书时间,坚决反对教师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抄搬教参然后在课堂上转手给学生的可恶的做法……没有阅读者的亲自阅读、体悟、玩味、批判、积累和运用,充其量是假性阅读。
二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名著。只有语文教材的阅读不是完整的阅读。教材无论如何不能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名篇都选编进来。语文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学生读完教材上的文章,在我看来远没有完成阅读的任务,即使指导学生阅读了配套的《读本》。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教材上的选文,然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母语中的名著经典阅读。从量上来说,每个学期要让孩子们完成5~10部的名著阅读。从方法上来说,语文老师要不断向学生推荐名著,做新书介绍。从奖励来说,我比较得意的是,凡有习作发表的同学,凡近期语文学习进步显著的同学,我一律用名著和好书来奖励。即使在高考应试如此强大的攻势下,我也没有放弃组织学生读名著,组织读书交流会,共享读书的快乐时光。我精心备课的内容常常是为名著做阅读广告。为了让孩子们阅读《红楼梦》,我总是要做《我的“红楼”情结》广告。《红楼梦》不仅成了我的阅读最爱,而且影响了我的语文教学。我从“黛玉教香菱学诗”中,感受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怎样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意、灵气和大气,怎样选择高尚的、高雅的、高洁的文本去引领学生学习和做人,怎样通过提升语文老师自己去提升学生,用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去创设语文学习的儒雅气和阅读的生态场。于是,我每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坚决做一件事:领着同学们读《红楼梦》。每届学生至少读三个月。这三个月,坚决不上语文教材,也坚决不做高考模拟题,课上课下,非“红楼”不读,非“红楼”不说。
三是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报刊。面对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允许学生订阅报刊的规定,我很伤心;面对一些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动不动搜查学生的书包,一旦发现学生书包里有语文、作文方面的报刊就认定是学校和老师乱推销,通报批评扣分数,我无言以对。我们的教育怎么会整到这个地步呢?我的立场是孩子们一定要养成阅读报刊的好习惯。我坚持鼓励孩子们自愿订阅报刊,并且有数量上的建议,仅就语文学习而言,至少要有一报一刊,这是基数。并且要求同学们尽可能不要有太多的重复,这样可以保证报刊的品种较为丰富。每月每周的报刊送到时,同学们也可以实现报刊资源的共享。阅读报刊上的文章要学会选择,要学会分门别类的摘抄或剪贴,要学会用好报刊上的文章来指导学习和学习做人。语文老师要经常不断地推荐报刊时文,要组织“读报刊学语文”的系列活动,不断怂恿、激发和强化。如果语文书是解决语文学习的“温饱”,名著阅读是解决语文学习的“营养品”,那么报刊阅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间加餐”。把报刊请到课堂上,也就是把最鲜美的蔬菜端到餐桌上,不只是膳食结构更合理,且能提高食欲,利于健康成长。
四是和孩子一起走进诗歌殿堂。一提起诗歌,我们就会想到:诗歌是文学艺术的象牙塔,绝对是少数人的专利。诗歌是高雅人的宠物,不是谁想伺养就有实力和能耐的。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但孔子教育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诗歌,当然这里指的是“诗三百”,连说话都不中,更不说将来要为“天地立言”了。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诗是美的艺术,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成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诗歌在浩瀚的中国文学长空中永远是最耀眼的星星。不爱诗歌,不能鉴赏诗歌的人算不上真正优秀的母语读者。培养文学的情怀,必须有诗心诗情。培养诗心诗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亲近诗歌。首先是语文老师自己必须是诗歌爱好者,要崇拜几个诗人,要有一定的诗意。其次要组织学生多读多咏诗歌。面对应试的恶浪,我们要用“狂补”诗歌的办法去抗衡。我的做法是,“每日一诗”。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按学号轮流,向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诗歌,写在黑板上。然后,在语文课上由这位推荐同学负责,组织同学们学习背诵和鉴赏。推荐的诗歌不允许是小学中学教材上已经选编过的,还必须是自己喜欢的。这样坚持下去,即使是初中或高中三年,可以接触500首以上的诗歌。这样再加上教材上的诗歌,加上各种考试训练中的诗歌作品,学生就会在诗歌阅读的量上有了一个充分的保证。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我们何愁不能产生诗心诗情的质的变化呢?
这就是我的生态阅读。真的很简单,也很有效,特别是和追求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中的每天做阅读模拟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六、生态写作
下面再说一说我的生态写作。
被高抬为语文学习“半壁江山”的写作,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挤压到“墙角一隅”,没有属于它的真正的“生态位”。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
根子还是通在应试上。因为写作训练很难提高,也很难得到功利主义者期望的分值,也是评价中很难区分的对象,因而受到了冷落与歧视。提高比较困难,不是不能提高,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写作和写作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写得非常明确:“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陈述的主体是“写作”,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作文教学”。写作行为规定了作文教学的行为,后者承前者而来,为前者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恕我直言,许多一线的老师根本没有认真关注过这样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跟着经验走,跟着别人走,跟着应试感觉走。实际的作文教学行为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方向偏离很大,甚至是相反。
写作是什么,这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怎么见仁见智,无论如何表达,写作就是说写作者自己的话,这是永远不能动摇的。学生就是要说学生的话,没有“学生腔”的文章还是学生写的吗?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强按牛头,逼学生说圣贤的话,说古人的话,说成人的话,说套话大话,更不能说假话。为此,写作必须做到“感情真挚”,从心底里、从血管里流淌而出;坚决反对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形式花哨,无病呻吟。
写作到底写什么,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什么,写作就可以写什么。但这太过宽泛,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课标中提示和概括得非常明确,“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大凡与自然、社会、人生相关的话题必须是写作所涉及的话题,我们不是要去抄袭别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会和观点,而是要表达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才是“独特”的和“真切”的。
所以,我在生态写作上做了如下尝试:
在“四步作文教学法”的实践中尝试学生的自主写作。
课标把学生的写作活动定性为“自主写作”,而不是“应试写作”。 “自主写作”是对传统的“被动写作”、“为别人(老师)写作”的一种否定,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一种反动。“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一种生命运动,是生命状态的精神之旅。如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我们还愁学生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
“自主写作”为写作这一生命主体正名,恢复了本应有的生态地位。与其同时,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也就是《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师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于是教师应该做的只是为写作主体“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有利条件”首先是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不要用命题限制学生的表达;其次要对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予以尊重,不能以己律人,强奸“生”意;再次要尽可能提供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强烈欲望趋使的具体氛围下,尽情地表达和交流。“广阔空间”,一方面是生活的空间。学生总是“三点一线”,是难以关注校园以外风景的。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另一方面是阅读的空间,总是非考试书不读,而不能走进阅览室,亲近名著、报刊,是无法写好文章的。要想方设法使他们有时间走进图书馆,好读书,读好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阅读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味决定写作的品味。再一方面,要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同辈沟通,与师长沟通,与自己沟通。
从1985年以来,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本人先后进行了多项作文教学方面的改革,其中“四步作文教学法”正是“自主写作”的最好的实践。
所谓四步作文教学法,简言之,即教学由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步构成。这一教法力图做到熔写作的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思想训练于一炉,形成一个多股交织的训练系统,在生态、科学、有序、实用、精要的开放型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四步作文教学法”在于充分发挥写作这一生命主体——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兵教兵”、“兵练兵”中实现“兵强兵”。
在“开放型作文教育”的研究中尝试学生的自由写作。
“自主写作”必须有“自由写作”来保证,而“自由写作”的实质就是课标中所说的“自由表达”。
要实现“自由表达”,第一个前提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开篇必须排比必须题记等这样那样的写作模式和套路是一种束缚,文章必须表达思想主题也是一种束缚,让孩子写成人的话也是一种束缚。从某种意义来说,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作文也是一种束缚,文章写成后一定要有老师来评价也是一种束缚。千万不要用形式的东西去束缚思想的自由表达。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韩愈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作文只要言之有物,表现真情实感。即使与老师的意见不太一致,也应该加以肯定。
第二个前提是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儿童涉世不深,社会化水平不高,常常说一些幼稚的话语,表达一些富有儿童情调的心境,甚至是儿童思考所得的观点意见。这正是儿童天真无邪、憨态可掬、童趣洋溢的表现,更是童言无忌的体现。老师不但不能随便否定说“不行”,而且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第三个前提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表达。据专家们研究表明,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一套是与伙伴们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正经话”也就是大人腔,通常是孩子们按照成人的意愿或学习成人的表达方式而讲的话,缺少个性和童真;而伙伴语言则生动、形象,有灵气。我们必须努力沟通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性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当然,首要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我推崇开放型作文教育,并且亲自实践和探究。开放型作文教育是与封闭型作文教育相对的一个命题,它是一个立体的、互动的、环环相扣的作文教学和训练的系统工程;是在教师宏观求活、微观求实、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一个作文教育的全过程;力求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自我实践、自我教育实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改作文不待教师改和自觉求新不待教师导的教育目标。
开放型作文教育实验主要采用六种课型:①社会实践课,②阅读吸收课,③信息交流课,④写作练笔课,⑤讨论争辩课,⑥汇报展评课。这一作文教改的意义在于,实践了“生活的外延内涵就是作文训练的外延内涵”的新命题;做到了作文能力的提高和心灵、人格、创新等素质构建的同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积累、交流、争辩、互批、反批、重作、求新等各种写作实践活动中,形成健康的文化心理、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学生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亲自参与,亲自实践,老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写作主体学会作文,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批改和评价,做苦不堪言的、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学生主练,练写练改练评,在练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老师主导,做出色的教练,通过指导、修改、鉴赏和下水示范等各种行为,收诱导之功;做高明的医生,按计划有序列地组织各种作文活动,帮助疗治各种作文疾病,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和不该怎样。开放型作文教育实验始终注意开放而不无序,教学民主而决不放纵;注重宏观求活和微观求实的和谐统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分层教学分类提高的原则;注重写作的成功教育,力争篇篇出范文,激发主体的兴趣;注重把作文训练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最近心理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最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学生表达的自由。把日记与随笔引进作文教学,并使之常态化。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进行创造性写作。
&“自主写作”追求“自由表达”,更追求“有创意的表达”。只有确立了学生写作的生命主体地位,才能期望“有创意的表达”的出现;只有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每一个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诗人,一位画家,他们眼里的世界如诗如画,他们对世界的表达肯定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可惜的是,成人世界的许多干涉,使得孩子们一天天失去了诗情和画意,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让学生的表达富有创造性。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可他们为什么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主要是怕别人笑话,怕没有价值。其实,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孩子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当孩子说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
为什么许多地方出现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和不敢写议论文的问题,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用孩子的观念、立场、世界观去评价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是用成人世界的一切来衡量,总认为孩子的议论是幼稚的、浅薄的、片面的、孤立静止的,孩子们无法企及或无法揣度并与之吻合。原因是我们长期扼杀着他们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天长日久,他们失去了明是辨非的能力,只能靠“口吐白沫”“满地打滚”式的所谓文化散文过日子。原因是我们眼中只关心考试作文,面对考场优秀作文,不会辨识真伪,只会东施效颦,还以为是学到了真经,还以为是为学生好,结果害了一茬又一茬学子。我们根本不在按照“自主写作”的本质规律从事作文教学,也没有按照传统的写作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题型训练的基本要求去从事作文教学,也没有从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序、有文的“五有”入手进行系列训练。或者从上到下都是材料作文,或者都是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或者就是文题不限的命题作文,其结果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会写了,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也写不好。实在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记得我和杨斌老师共同写过一篇《我们的写作宣言》,我们坚信,写作的本质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的变化同步的文字化呈现。借用一句诗文来说,写作应该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一定要记住写作是生活酿造的蜜,写作是阅读下出的蛋,写作是情感冲泡的茶,写作是思想开出的花,写作是文字彩绘的画,写作更是在生态文化这片沃土中生长出来的百花园。架空写作的写作,脱离生命的写作,其实就是没有写作。写作不能只看从动笔到完稿过程的能力,更要看在背后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能力。阅读力、生活力、逻辑力和创造力,才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关键。用陆游的意思,也就是“诗外”功夫。
七、生态课堂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楷体_GB年11月,首届“苏派名师”精品课、报告会、高层论坛在张家港举行。本人执教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作了一场题为:“语文生态课堂:语文味和生态味的完美统一”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我发表了我的观点:
如果用传统语文课堂的样式来实践生态语文,那就如同用286计算机来播放VCD一般,其结果只有一个:一片黑屏。只有生态课堂,才能使生态语文枝繁叶茂。生态语文课堂是生命个体在由学生(包括教师)、文本(或话题)和环境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生态场中进行生态的语言文字学习与提升的主要场所之一。生态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策略和开展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就目前的理解来看,生态语文学习主要指学生在生态语文世界中获取知识文化,获取成长快乐,获取语文生命营养的过程。生态语文课堂诗意的解释:让生命个体在一种语言文字构建的审美的语文世界里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生态场所。
生态语文课堂追求“双味”俱佳。
其一是“语文味”。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师生平等、师生参与、学生为主走进语文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师生共同体验一种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追求富有实效、发展、个性、文化、灵性、诗意、创造的语文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语文味”永远属于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原色,是语文学习的本真,是一种品味,是一种境界,是语文教师“个性形成”和学生“高峰体验”的结晶。 “语文味”应该体现在语知和语感、能力和训练、思维与素养等多组关系的有机整合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有机统一中;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深度对话的世界中。
其二是“生态味”。实施语文教与学的课堂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场”。这个场里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合作、探究的自己,每一个自己又共同组成了课堂语文学习这个独特的生态场,谁也不能、不愿离开这个生态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是积极的参与者,又是倾听者、评价者。他们是积极主动的,又是生动活泼的。这样的课堂既有口动、手动、脑动的一系列行动,又有合作、交流、共享的一次次心跳和快乐。让学习活动成为一次旅游,有奔走的劳累,更有余味无穷的收获。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和幸福成长的完美统一。
为了让生态课堂的实践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题为《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的文章,从生态课堂实施的原则层面阐发了我的观点。继后,我又在《江苏教育报》上,结合具体课例,连续发表6篇关于生态课堂的研究文章。
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让一批有志进行生态语文实践的老师明白,生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生态课堂,是智慧的课堂;生态课堂,是体验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是诗意的课堂。当然,我也从课例出发,让那些惧怕尝试的老师知道,生态课堂,是常态的课堂。我用事实来支撑,让那些担心进行生态课堂尝试会影响质量的人明白,生态课堂,是效益的课堂。
与此同时,我利用各种机会,把实践生态课堂的“三个并存”“四个转变”“五项权利”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呈现出来,并借助我市的一年一度的课堂教学展示月这样大型的活动,推出了生态课堂的课堂评价标准,把语文学科的生态课堂逐渐推广到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八、语文即“成长”
生态语文特别强调“语文就是成长”的思想。
千万不要以为生态语文可以包罗万象。生态语文不是鱼龙混杂的“生活”,不是机械冰冷的“工具”,不是单纯简略的“人文”,也不是没有本质含义的“口语和书面语”。生态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成长”,生命成长。生态语文就如同人体内流动的血液,数量和质量有所不同,人的体质就会出现差异。人要健康成长,血液就要流动,人才能随之不断成长。
生态语文是一棵树,生态式的语文学习更应该是一棵树的成长。人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阶段呈现“递进”“成长”的状态。抓住语文“成长”的本质,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吸纳语文生态营养的自我生存技能,增强健康血液的循环流动,就会使生命个体不断丰富和强大起来。立足于生态语文的成长观,教师的语文教学、语文活动、语文设计也一定会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成长”,学生会得到“成长”,教师也会“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从“成长”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教师就必须这样去实践:
1.语文学习,在倾听、聆听中成长;
2.语文学习,在演讲、辩论中成长;
3.语文学习,在阅读、鉴赏中成长;
4.语文学习,在写作、日记中成长;
5.语文学习,在联想、创新中成长。
抓住了这五种能力元素的成长,也就是抓住了生态语文成长的关键和根本。换言之,这正是我们生态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因子之一。而训练、培养、造就学生的这五种能力,绝不是靠简单做练习和模拟试题能奏效的,更不是靠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刺激可以轻易达成的。教师应该凭借生态语言文字的媒介,展示生态语文的无穷魅力,让每个学生着魔、入迷,最终自能解读,自我体悟、自由创造、自主表达,才能够真正达到“成长”的目的,达到理想的语文彼岸。
关于这一点,本人的拙作《蔡明讲语文》中有比较多的举例和阐说,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探索者,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卒子”,我的全部快乐就在这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套用一句现成的话说,永远在路上。这或许就是“生态语文”的本质之一。
目前,在苏州市教育局的安排下,我正主持着一个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的工作,这个共同体内,有12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有6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领导要求我,带领他们一起成为教育家。而我能做的,就是以生态语文为抓手,和他们一起研究探讨和实践,并从这里向教育家的目标进发。
张家港市教育局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让我领衔了一个名为“中小学通识”的特级教师工作室。不仅有4位张家港市级的语文名师,而且有8位苏州市级的中小学数学名师。领导给我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早日成为特级教师。而我能够倚仗的,也是生态语文教育、生态语文课堂和生态数学课堂。
张家港市初中语文教师中有一批矢志生态语文实践的青年志愿者,他们虽然很年轻,极个别还没有骨干老师称号,但他们聚集在一起,围绕在我的周围,或以师徒名义,或以学科中心名义,或以骨干教师发展中心的名义,正有声有色地开展着生态语文和生态语文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且已经在吴江宣布成立了“苏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发展中心”,我是领衔人。
我相信,有这样不同层面的平台,有这样一批研究者和实践者,生态语文的明天肯定会阳光灿烂!
我要感谢所有关心、帮助以及和我同行的人!
生态语文,永远在路上。
成尚荣:《生态:蔡明语文教育“心的指南针”》,见《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5期,第33、34页。
本文已发表在2011年5期《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名师自述】
1945815194559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行盗用案例用于宣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