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属于表现手法吗

运用下面所给的词语,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兼有描写和抒情的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5分)江南小巷悠闲宁静答:5分)没有使用修辞扣1分,字数不足60扣一分,四个词语缺一个扣一分,其余酌情给分。略甘肃省嘉峪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语文答案
5分)没有使用修辞扣1分,字数不足60扣一分,四个词语缺一个扣一分,其余酌情给分。相关试题“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1
当前位置:>>>>>>>>
复习内容: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教学难重点:
掌握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附:详解虚实结合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对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二、例题分析
例1下面是元代才子王冕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小诗中作者所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2)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梅花(或“白梅”);耐寒、高洁、芬芳、报春(答对2点即可);(2)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对2点即可)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⑴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⑵“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⑴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赏析。
⑵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秦观的《春日》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2)这首诗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分别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2.指出下面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1)卖花声?怀古元?张可久
美人自吻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3.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4.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5.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1)惜春之情。(2)“万丝”比喻春雨,写出了春雨的轻柔和细密。“含春泪”“卧晓枝”是拟人,写出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的状态。
2.(1)对比。美人、英雄青史留名,而平民百姓却在史书中难觅踪影;前三句用典的文雅与后两句的俚俗相对比,符合元曲小令的特点。(2)托物寄兴。讽刺了晚唐朝政腐败,一些邀宠取媚之辈为迎合统治者的欢心而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第二句的反问,不仅写出了垂柳的纤柔飘逸之姿,同时也显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3.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4.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5、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6、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上一篇】
【下一篇】更多公众号:fengxingyishu太原锋行艺术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于2008年8月。现下设两个教学部、艺考培训部、青少儿艺术培训部。是集艺考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影视表演、空乘、书法专业、少儿播音主持及语言表演、少儿美术、少儿书法、声乐、器乐为一体的综合类艺术专业培训中心
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编导广告创意中常用的14种表现手法,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
&&&热&&&&&★★★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 8:37:35
小溪& 烈日& 椅子& 数字“1”& 三角形
点评:本文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构思了一篇童话。最初,小溪“没有一个,孤独地着。”它的生命毫无价值,但是它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于是决定去旅行,“旅行”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先是不满足于做瀑布只供人欣赏,然后是挽救了快要干死的小鱼,最后,将它的生命奉献给了它热爱着的土地,彻底实现了它的生命价值。至此,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传达了出来:只有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为人类做贡献之中,生命才有意义。
& 点评:这篇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主题思想:越是有知识的人越谦虚,越是没有知识的人越是自傲自大。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结构条理清晰,过渡自然紧凑,所塑造的三个形象――小溪、河流和大海,个性较为鲜明,是一篇成功的童话习作。
&点评:文章将自己化为一支歌,表达出了小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恩之情。从感恩母亲写起,到为“失去爹娘的孩儿们”带去快乐和幸福,再到给“农民伯伯”驱走疲劳、带去快乐,到最后的“唱遍每个角落”,层层深入,结构明晰,条理自然。
&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文章中,小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用带有抒情性的句子,反复咏唱,赋予一种音乐美。
点评:这篇习作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将自己幻想为“一缕清风”,表达了自己为人们服务的崇高理想。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用诗化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表现出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场景,语言优美形象,富有感染力。
3&&&&&& ――
5---& 6---“”
13---?“”“‘’”
13---??“”“”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福建省莆田市最新作文题)
这道作文考题提供了一段文字作为开头,让考生接着这句话写下去,这样的命题形式属于“提供开头续写”题型。续写是传统的命题形式,是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对原文内容作以延展,这种考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提供开头续写,实际是提供了一个话匣子。分析所提供的开头,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开头这句话实际上是设定了一种情境,事件初步发生地点是“教室里”,当时情境是“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但“一声闷响”却打破了这种情境。这“一声闷响”,可能是教室里的,也可能是教室外的,可能是自然意外发出的响声,也可能是人为故意发出的响声。这“一声闷响”,或许打乱了老师讲课的情绪,或许引发同学们的纷纷议论,或许勾起了你的某些思绪。考生要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善于从这“一声闷响”引出一个故事,把事件或人物写好。其实,对于“提供开头续写”这种题型,只要我们紧扣原句,运用联想与想象,学会推测,揣摩语境,就会顺势打开话匣子,写出符合题意的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文题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行文中要注意记叙文文体的规范。
点评:说是“战争”,其实是自我内心的挣扎。作者将事件地点设在“教室里”,人物以“我”为主,事件时间只有短短十秒,但却尺水兴波,写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作者以“十秒”为线索,在特定环境中以浓墨重彩的笔法来刻画心理活动,将“我”从心虚、犹豫、踌躇、决定、退缩、反思到最后幡然领悟的心路历程塑造得栩栩如生,而输了战争的结局安排也避开了常人构思套路,既显得新颖真实,又蕴藏力量促人深思。如果说本文还有什么疏漏,那就是在开篇,同学们“专心听课”与老班“用力敲戒尺”及后排的“窃窃私语”之间有相互矛盾之嫌。
点评:这是一篇考场佳作。由一声雷鸣引发追忆,叙写了要铭记祖父箴言及“我”心虽悲但不会伤的生活经历,过程叙写细腻、真实而感人。作者有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词汇丰富多彩,意韵深远隽永,多处运用短句、对称句,苍劲有力,增加了的气势,读来富有感染力。本文的缺点,主要是在于“我”铭记祖父箴言而弃伤怀的过程转变有些生硬,不够圆润;同时文中对“悲”、“伤”及“伤怀”的内涵表述得不是很明确。
【实战演练】
一 、命题作文:原来,没有那么简单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
&&&&&&&&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这是一道是充满生活思考的题目,其着眼点落在“原来”,侧重于人生的感悟,总结成长的经验教训。题目隐含的信息――经过转折、顿悟之后从中感受到了成长生活中的波澜和多彩。
当然,也可以写自己对一些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变化。
关键在于:审题时打开思路,在明确题目的限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题目所允许的选材空间。就这个题目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让我们自由发挥。
1.个人成长经历谈。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之后,我们有何体会?有怎样的收获?结合题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
2.多角度选材面面观。进一步思考,这“不简单”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家庭生活方面,自己参与的家庭劳动,做饭菜、好的习惯养成、孝敬父母照顾老人等;学校层面,各种实验操作、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组织、同学师生情等;社会生活方面,自己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诸如游泳、旅游、爬山、短期打工等。
3.古今名人成就。透过古今中外名人生平事迹,获取成功没有那么简单;或者是对古诗文理解对古今人物评价的变化等。
4.转折、顿悟、反思。其文题透露出事情已然发生,之后获取的感悟从中反思得出的结语,对事情的结局本来预见是好的方面,其结果总会向另一层面发展,这是始料不及的所以才有了,并不简单的想法。
&二、&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这道作文题显然也在强调学生要关注自我――在对自我的反思查学生的写作水平。文题能够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对情感的体验,既着眼于我们的情感经历,又引导我们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给了我们关注自我、思考成长的空间。
作文题目相当简洁,要求必须写“自己”,必须以第一人称来写,无论选什么材料,确定什么主题,都要围绕“自己”来写,表现的主题都是与“自己”有关的。对于半命题作文,所填充的内容往往是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题目提示语中的“留一点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给自己”已经给了一些写作上的启示,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具体构思时,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来打开思路,要留什么给自己?为什么要留这个给自己?留这个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多问问多思考,会大大开拓写作的思路。
由于文题关注的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成长中的考生独有的内心世界,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努力写出个性、写出自我。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象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