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夏天的树木变化树木在室外记录不便时,可以不记录。判断是对还是错

加入开心网,成为一汽马自达的好友!
的专辑“记录专辑”
第 35/715 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传者: 一汽马自达以“安全负责任的享受驾驶乐趣”...
你已是粉丝
粉丝:20040
保存成功!
添加到专辑后面
专辑名称: *
访问权限:
好友的好友
凭密码访问
允许好友转贴
你确定要复制该照片的站外链接吗?通过该链接查看这个照片时将不受隐私控制。
将下面的链接发送给好友(如QQ或MSN),他们不需要登录就能查看该照片&
已经复制到剪贴板
通过链接,直接把照片分享给站外好友
请输入被圈人的姓名: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松江区二期课改专题网
您现在的位置:
市区级课题
七年级科学课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与研究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王稚
【摘要】评价是科学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意识,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活动的评价。而“记录”又是科学课中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就以评价和活动记录之间的结合点-活动记录评价单为切入点进行了思考和尝试,对活动评价的实践探索的背景、思路、目标、策略以及今后的展望进行了论述,以期对今后的评价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序言,主要说明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过程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以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为主。首先对本文所研究的“活动”“评价单”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罗列,对活动记录评价单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是对这些问题的策略探讨。如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目标不清,维度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目标分析策略澄清学习内涵,发展测量的有效指标,更好地认识活动本质。第三部分,在上述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初中科学课中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和使用给出一些建议并指出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科学活动,评价
㈠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越来越受到科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育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考试、测验…它既要有量化的评价,又要有质性的评价;既要有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又要有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总之,是“多把尺子”的评价”徐淀芳(摘自《现代教学》第239-240期)。而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对学生学业评价作了详细的叙述,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的评价策略。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已越来越成为新课程实施中唔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作为科学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该给学生怎样合适的评价。因为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有关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而传统的测试分数并不总是那么有力,因为它能告诉我们的信息太少了。如何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是老师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纵观目前多数初中科学教师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期终或学业考作为学生科学课学习评价结果,只重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和价值观的引导;只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有初步的实践,但对于科学课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存在很多困惑,对于如何选择载体很茫然。曾与某位老师交流,她也想到在平时注意系统收集学生的各种表现,比如给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但是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而且,学生的各种材料不只是简单的堆积,而需要利用这些材料深层次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得评价有效。这是她靠教学经验无法回答的新问题。又如,我校备课组的老师根据科学课特点,设计了在学期结束时,作为综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为:平时50%+实验活动20%+期末30%。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占了一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对老师工作量上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课堂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还是存在很多盲点。因此,如何将评价过程显性化,没有一定的评价载体,很难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进步,更严重的话,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记录被广泛应用。“记录”是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对我区07视导、09区级研究课、市区优秀教学案例展示的数据统计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在许多科学课中教师都要求学生做活动记录。
运用记录单的课
记录单的形式
07年度市教研室对我区进行视导时的调研课
《艾滋病》、《食物成分的检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
老师创造开发
09学年度松江区区级研究课
《食物成分的检验》、《龋齿及其防护》、《身边的废弃物》
《空气与生命》、《耳的结构与功能》
老师创造开发
市区优秀教学案例展示-2009年新农村培训项目之“科学”教学设计案例
利用书本上的2课;老师创造开发的工作单28课
&&&&&&&&&&&&&&&&&&&&&&&&&&&& &&&表1
如何在评价和记录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让学生和家长把注意力从关注分数转移到关注学习行为上;引导学生关注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策略、态度、合作技能等方面;帮助学生和家长从评价的结果中获得信心和帮助,促使家长、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2、活动记录评价单研究的意义
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活动的评价。而活动内容具有综合性、活动性、情感性、知识性等特点,需要关注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活动记录评价单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众多的学习状况反馈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活动记录评价单的具体意义可归纳如下:
⑴为学习活动提供指导。活动记录评价单可以成为教师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的一个具体的活动提纲,它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⑵使学习活动过程显性化、痕迹化。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而一份好的活动记录评价单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再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其提供的信息可超越时空限制变得“可视化”,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情况的窗户。搭建了一个来回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台,让教师在“做”与“回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回望学生走过的轨迹,通过对“记录”做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⑶激发学习动机。如果说期中期末等阶段性评价,有利于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长效机制,那么课堂学习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单项活动评比等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即时机制。它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不足,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自动力,帮助他们开启思维的闸门,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的勇气,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将内在的需求外化为积极的行动。
⑷改善教师教学。教师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以期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而要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清楚的了解学生目前正使用和发展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和思维获得你哦该如何。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活动记录评价单上的信息,是很容易获得学生这方面的信息的。它比通过阶段性测试获得的数据更丰富和更有用。它能帮助教师看到学生的错误及背后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即时调整教学。
㈡理论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出台后,出现了几套以探究为中心的教材,没有专门的评价手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加以了确切的说明。如STC(为了孩子的科学和技术)和FOSS(提供丰富选择的科学教育体系)。STC有24个模块(module),即单元。配套有一本《STC适应标准》,以模块为单位介绍本套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目标、涉及标准的领域和条目,因而STC的评价领域是根据美国科学教育内容标准的八个方面来分的。《STC适应标准》在介绍单元内容后,有单元评价方法介绍。如三年级《声音》单元,评价建议是:第一课设单元前测,让学生列出三个表格,记录他们听到过的声音、制造声音的方法、关于声音的问题。单元结束后,学生再回顾这些表格。单元中有两个嵌入式评价,了解学生在一个新的条件下运用概念的能力。第7课有第一个嵌入式评价,学生做风发声的乐器;第15和16课中有第二个嵌入式评价,让学生设计各种类型的乐器或其他能发声的东西。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动手做过程中,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声音是怎样产生和变化的、怎样传播的、怎样被人耳接收的。单元末的评价活动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检查学生作品、学生的小型会议。STC教学评价对整个单元进行了整体考虑,有单元前后相呼应的前测和后测,单元之中有嵌入的评价活动,单元后还有总结性的评价活动。 FOSS吸收了脑科学、认知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等的科学成果,使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推理与技术四个方面精选了少数几个对学生发展比较有意义的主题模块。 FOSS的评价有三个维度:内容型知识、调查研究、解释迁移。内容型知识即学生对自然界了解了什么,评价形式主要是问答和试卷测试。调查研究即观察、实验、设计装置、整理信息等活动,评价形式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即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价。解释迁移即理解获得的经验,将其溶入到更高、更深的知识和相关情境中去,评价形式是学生对其操作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这对思维有较好的训练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FOSS为各个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幼儿园评价采用的是非正式的观察与提问的评价方式。1-2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做大量的与科学探究相关的工作了。评价以教师观察、访谈以及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如收集一些学生的简单语句及学生绘画。还有小型的总结性测试与文件夹评价。3-6年级的评价形式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增加了表现性评价。
加拿大科学教材中的评价策略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教学的内容分为4个领域:基本概念的理解、探究与设计能力、知识的交流、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标准中有学生成绩水平表,将每个领域分为4个等级,教师据此确定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程度。在此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科学教材非常注重评价的实现,每个测评都是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4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来设计的。这套教材每本书一个主题(单元),每主题有10课。在学生用书后附有测评表,几乎每课都设测评活动。1~3年级的测评是一课课的单独考核,以测评量表为主,多数分四个水平级,除教师评价外,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此外,还有一些测试题:匹配题、简答题、排序题、选择题(有的与量表类似)。4~6年级书后主要是提供各种测评量表和统计表,如个人贡献比例图、小组测评表、学生测评表、1~10课评价成绩统计表、学生学习进展表等等。还有一些测试题或行为性的作业题。教师用书中每课都有具体、细致的评价建议,对教师使用哪一页测量表、评价的重点、如何评价等提出具体建议。4年级开始,学生要有“记录与启示”本和科学课文件夹,记录学习进展情况。但教材中没有整个主题单元评价活动的前后关系说明,没有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英国科林斯小学科学教材的评价策略。英国的基础教育分为KS1、KS2、KS3、KS4四个学段。KS1相当于小学1~2年级,KS2相当于3~6年级。在原英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生物与生命过程、材料及其性质、物理过程四个领域分为十个等级(现分为八个等级)。科林斯小学科学每两个年级有一本《评价手册》,试图通过这些评价活动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在各个领域所处的等级,以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制定目标。英国在6年级末有十一岁考试,做为核心课程的科学课是必考科目,所以教材的评价活动普遍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等级要求设计的。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选择地穿插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但却导致教学评价与教材单元的编写相分离,不可避免地,评价活动也有可能独立于教学活动之外。
日本《理科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理科的培养目标是:“对自然有亲近感,并根据预想,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力图理解自然事物和现象,培养科学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因而《理科》的评价一般分为四个领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兴趣和态度;科学的思考;观察、实验的技能、表现;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理解。包括前测,过程中的记录,还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行为进行个案记录,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定等级。本书结合教学过程对不同领域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很具体的指导,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然观察法式的记录、分析,使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
2、我国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少专家、老师对于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渐重视起来了。从我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到: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赵明仁和王嘉毅教授的论文《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深层次地叙述了: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现实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传统、内容浅显、作用甚微等不足;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韩立芬老师的《创设一个科学学科激励性评价体系》。阐述了创设三段式的激励性评价体系-即时激励性评价、阶段激励性评价、终结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懂得科学探究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思维方式、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一种方法和途径。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通过对评价概念的发展回顾和新课程评价理念的价值取向、实质、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分析,提出自己对过程性评价概念的理解,指出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陈艳、冷巨丰的《科学教育中“记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小学科学教育记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入手,就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的目标做一些探讨,以唤起科学教师对“记录”的足够重视,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作为《科学》纵向的上下位学科小学《自然》(上海)《科学》(全国其他各版本)、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对其活动评价作了部分研究。就拿初中《物理》为例,目前其活动评价采用三种形式:对“完全探究性学习”采用“过程评价”;对“部分探究性学习”采用“任务驱动式评价”;而对学生一个学程(如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评价采用“综合评价表”进行评价。对每一种形式的活动评价都拟订了一个评分标准,操作性较强。人教版《科学》教材,在低年级段,每个单元后设单元评价表。给出3~4个必须评价的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不同活动评价的领域各有侧重,每个单元力求做到三个领域都有评价。在教师用书中给出评价说明、评价标准及统计表格,建议教师根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中高年级以后,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教材中的评价也随探究活动同时进行。除了前测,在活动过程中,一些嵌入式的评价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达、问题意识等方面的进步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师参考书中有本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各课有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教师在评价中在学期后还有后测活动。这样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评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收获,还使学生带着更多、更有趣的问题结束这学期的学习。
3、研究中的问题:
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已引起了很多专家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他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我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于初中科学课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宏观化的理论分析层面,针对《科学》课程中的具体案例则比较缺乏,也缺少系统的梳理。而美国FOSS、日本理科教材中的教学评价策略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考虑到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如何加强单元的前后联系,单元教学前设计了前测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单元教学紧密联系,溶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为了增加评价的信度,评价的标准的制定、评价工具的开发就要符合的学生的年级特征,这两套教材都分析了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活动。它们较合理地在教材编写或课堂教学中应用了评价策略,是值得学习和借签的。
当然,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是不能从别人的经验中照搬的。另外,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学校班容量较多,教师课时量又大,要实现课标中提出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还刚起步,许多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意义还没有明确的了解。
在这个背景下,笔者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认为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很有意义。笔者也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将科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具体到操作层面,变主观的、片面的评价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提供一些评价活动和评价量表的同时,对评价理论有所研究和涉及。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和尝试能够抛砖引玉,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进一步完善初中科学课中的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㈢本研究的设计
1、研究步骤:
⑴学习《课标》及《课标解读》,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制定初步研究计划。
⑵邀请有关学科专家、学校领导等指导课题研究,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计划。
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阶段的研究任务,阶段末作好小结。
①第一阶段:准备前期。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七年级《科学》课程中的活动内容,对其进行分析,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的、典型的、可操作的活动方案。
②第二阶段:围绕活动方案,设计活动记录评价单。
③第三阶段:操作、反思、调整、修改。
④第四阶段:汇总整理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和使用情况,提炼出具有一定使用范围和操作意义的记录单框架。
⑷总结研究的各项成果,将有价值的“活动记录评价单”汇编成册,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活动记录评价单是对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统一的一个突破载体。本文在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及相关的期刊杂志中的有关研究,对活动记录评价单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作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探析科学活动评价的研究现状,为后面研究科学课中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奠定基础。然后结合七年级科学教材深入挖掘蕴涵在活动设计背后的的某些理念,分析其中蕴涵的理论思想,并逐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本课题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
3、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说认为中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获得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生活出发,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活动、运用与反思,采用阅读、上网、观察、实践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从而在与经验的类比、分析、归纳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
⑵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也就是说教育要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要适合少年儿童的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发少年儿童的各种潜能,并使潜能外化为实践的能力。
⑶新课程理念。《新课标》中,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在课标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科教学时,不仅要重视科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因此科学评价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㈠问题分析
1、&几个概念的界定
⑴“活动”的界定
科学课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开展教学,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内容,以七年级教材为例,共有活动173个。这些活动知识难易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也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划分维度,可将活动进行划分。
从时间安排上:长周期活动、短时活动。长周期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堂外进行,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完成活动。而短时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
从探究环节上:完整的探究活动、针对某个环节的探究活动。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好奇提问-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数据(利用工具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材中安排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某一侧面的活动。
从形式上:技能训练、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设计、实验探究、收集调查、制作发明、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
⑵“评价单”的界定
评价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用以教学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和评价的方案,一般由活动内容、学法指导和评价标准三部分组成。活动内容包括确定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准备的活动资源。而学法的指导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制订相应的指导模式。评价标准提出的评价标准应该与每个条目相匹配,表明活动的完成是按照一定的评价规则。
评价单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的一个具体的活动提纲。它是教师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提供的一种指导形式;是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一个评价手段。
2、存在的问题
⑴由于科学课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对于学习评价产生了片面的认识。片面的追求学生的自评和生生的互评,而忽视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对于科学课中活动的评价需要教师在某个教学环节或整个教学流程中进行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指导方案及评价基准。让学生可以明白教师需要他达到的学习要求。而就目前我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就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①目标不清、维度的指向单一。
一种情况是记录目标指向知识结论,因而造成只让学生记录探究的结果,至于探究的目标、方法、过程都未能体现出来。(见案例1)
另一种情况是整个活动的目标不清晰,学生不清楚进行此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懂得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策略。(见案例2)
案例1:第13章《地球、矿物与材料》―活动:观察矿物
观察矿物标本记录单:
含有的元素
从以上活动记录评价单的内容容来看,记载的只是学生对矿物标本的探究结果,没有反映出学生获得这一结果所采用的方法步骤。
案例2:第11章《感知与协调》―活动:利用光学仪器开阔视野
平面镜成像活动记录评价单
活动器材:活动记录纸一张、
玻璃板一块、木架2个、
棋子二枚、F字母、小物体等。
&1四人为一组
2利用器材找一找物与像;能否用具体的物品标出像的位置
3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物与镜中所成的像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不一致)的.
②物的左右与像的左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相反)的.
③物与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不相同).
④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_(相等/不相等)的.&&&&&&&&&&
4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在这一案例中,目标呈现不清晰。从活动目标的维度指向来看,还是集中在了知识结论。而此活动进行小组(四人一组)活动的合作价值没有体现。因此,在评价中也就缺少了对这个维度的关注。
②内容设计缺乏内涵
由于科学教材上就有许多现成的活动,如果老师在没有深入领会活动目标,没有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设计,就会造成过程的记录只是“形式的过程”,缺乏科学内涵。
一种情况是整个活动记录评价单只是作为一个索引,缺乏思维上的质变,让学生感受到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缺乏探究味。(见案例3、案例4)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活动的设计缺乏思维梯度。没有将思维发展的过程显性化。(见案例5)
案例3:《气体的热胀冷缩》
气体的热胀冷缩活动记录评价单
活动内容:气体的热胀冷缩
活动步骤:a如图所示装置仪器。先记下有色小水珠在水平玻璃管里的位置
b把玻璃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片刻,看看小水珠的位置有什么改变。
&试管中气体受热时,小水柱_________(向左移/不动/向右移)
c 将试管浸入冰水里,片刻,小水柱的位置有什么改变?
试管中气体遇冷时,小水柱_________(向左移/不动/向右移)
结论:气体受热时_________,遇冷时________。
另一种情况是活动的设计缺少思维梯度。
案例4:第8章《身边的溶液》――酸碱的中和作用及其应用
酸碱中和记录单
1在一个清洁的烧杯中加入&&&&& 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入3―4滴无色酚酞指示剂。此时,溶液由______色变成了______色。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一滴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液颜色。
3重复第2步的操作,直至溶液的颜色刚好褪去为止,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PH值。
此时溶液的PH值是________(&7、&7、=7),溶液呈________(酸性、中性、碱性)。
4若继续添加稀盐酸,溶液的颜色有无变化?_______。
溶液呈_______(酸性、中性、碱性)。
5还可变回原来的红色吗?________________
再多加一点碱性溶液,指示剂的颜色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以上案例3、案例4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份活动记录评价单呈现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按照上面的提示完成活动,最终得到结果。缺少了探究的味道。
案例5:《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活动记录评价单
1、&取三片干的氯化钴试纸。
干的氯化钴试纸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少许清水滴在试纸上。
湿的氯化钴试纸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三片试纸对折,并挂于铜棒上的A\B\C三处。
4、&然后加热铜棒的另一端,并观察各试纸的变化。
哪一片试纸最先变为蓝色?_________
哪一片试纸最后变色?_____________
写出这个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此案例5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对于热在固体中传递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对现象的如何判别进行了1、2两个步骤的设计。而步骤3、4是热在固体中传递的实验探究。通过对直铜棒中热的传递的研究,得出结论热由温度高的地方传至温度低的地方。但是,在这其中,学生的思维出现了一个跳跃,其实生活中,热的传递可不这么简单,固体除了直线型的,还有弯的,除了线还有面甚至体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是如何的呢?在这个活动设计中缺少了思维的梯度。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就有些困难了。所以将思维梯度化,放慢些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有益处。
③形式呆板:呈现缺乏趣味
毕竟,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六、七年级的初中生,过分书面化、刻板化会对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
2009年6月,我随即抽取了民乐学校六年级20位学生,请他们对2份记录评价单进行选择完成。(见案例6)。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明显对A表示出兴趣,愿意选择它来完成。
①认识温度计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关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以下两种记录单你爱做哪一份?
从案例6中,我们可以看到,A和B从活动内容上是一致的,都需要学生对体温计中弯管的作用提出假设。然而,A在呈现上更贴近学生,有一个卡通形象人物对活动进行提示,而且文字少,形式活泼,完成它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压力。
④没有明确评价标准
如在第12章空间开发学习完成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关于航空航天的主题,做一份PPT简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后在课堂交流、互评。那么怎样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呢?这是需要一份标准的,而且需要把这个评价的方法也要告诉学生。
又如,《节约用水》活动记录评价单(摘自2009新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科学”教学设计案例)-“浪费水现象”案例7
写出浪费水的现象
交流中从他组获得的信息
评什么?怎么评?似乎从这张评价单上很难获知。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学生拿着这张评价单时,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再如,《日常食物中一些主要营养成分的检测》活动记录评价单(摘自2009新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科学”教学设计案例)案例8
(一)、用“√”表示食物中含有此种营养成分;用“×”表示食物中不含有此种营养成分;用“√/×”表示食物中含有少量此种营养成分
(二)评价表
评价等级:你很优秀、表现出色、继续努力
这个活动评价中,怎样才算优秀,怎样算出色,怎样的表现需要继续努力,没有一个明确的告知。
⑵如果说记录单的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期的工作,那么从教师对活动记录单的使用情况来看,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①没有整体计划,缺乏系统性。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组织教学。以七年级为例,教材上共有173个活动。如果将这173个活动都进行评价并不现实,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原因之一,就我区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班额数众多,而科学老师跨班较多,这势必对老师的工作量带来极大的挑战。原因之二,教材上的173个活动,每位科学教师会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再设计。而以民乐学校08学年第一学期中使用活动记录评价单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师的随意性较大。对于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何时使用记录评价单备课组的老师们都不甚清晰。
②课堂使用不到位。
评价单在学生活动记录之后,老师对“记录”单不展示、不交流、不评价,或者虽然对记录单进行了展示交流,但对记录不做实质性评价。
案例9:营养成分的检验
本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学生进行检测后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单中(见下表),但是由于时间的缘故,老师没有来得及进行反馈,学生们做填写的没有进行有效评价,此表就被束之高阁了。
二、课堂活动二:检验日常食物中的一些主要的营养成分
我们小组要检测的食物是:&&&&&&&&&&&&&&&&
猜测该食物中可能含有的营养成分
检验用的试剂或材料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含有“√”,不含“×”,少量“√/×”)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有:&&&&&&&&&&&&&&&&&&&&&&&& 。
③课后的批阅解读归档不到位。
课后未对记录单做必要的批阅解读归档,更有甚者上完了课就把记录单丢弃一边。
⑶学生对于记录单的态度缺少重视。
固然学生、家长对于科学学习的轻视,缺乏重视与社会总体趋势有关,但是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对于评价的认识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在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制度之前,学生对于记录评价单是不重视的。
(二)、成因分析
1、对于评价单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的冲突。
评价什么,如何通过活动设计进行评价,怎样评价,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评价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冲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让孩子们的探究过程留下科学印迹。这一理念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操作等教学行为,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中。但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浸染,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深入到潜意识中,成了一种自发的、习惯性的力量,支配着教师的思维和行为,使理念与行为处于一种冲突状态。这种冲突的结果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仍无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成自身的认识和信念并逐步生成新的行为,仍未抛弃原有的注重结果的行为方式。因此,造成教师在设计活动记录评价单时目标维度指向单一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活动过程缺乏科学内涵。事实上,记录过程与记录结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价值。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果。什么样的结论必然建立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过程的基础上。
2、对于评价单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活动记录评价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
活动记录评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学生的记录可以看做是一份粗浅的“科学报告”,学生在撰写“科学报告”时,除了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外,还需要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即对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整合和系统化,并在一次次的记录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由于“记录”以书面形式再现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过程,使其提供的信息可超越时空限制变得“可视化”,这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搭建了一个来回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台,让教师在“做”与“回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回望学生走过的轨迹,通过对“记录”做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实等。从而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教师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教学情境的知识和能力,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再次,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记录”进行认真的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时,这个成果也会成为教育的资源。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记录”作出积极回应,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建构活动的关注和支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乐学的情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有效保留,那么,这种保留比起前面的分享交流、整理分析是更大、更隐含、更到位的尊重,而且尊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结果本身,成为对学生整个成长轨迹的记录,成为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尊重。
3、评价单的使用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教学策略的缺失。
①问题1: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目标不清,维度单一。
策略:目标分析
评价的重点取决于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目标。科学课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发挥导向作用,有必要对目标进行分类并确定其层次要求,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和评价时达到他们的期望。
当前应用较广的是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他将目标领域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每一领域目标又按层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学习水平。认知领域将教学的认知活动表现分为六个范畴: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的方法是有哈罗和摩尔提出的。其分类描述了从模仿水平(复杂性和真实性水平最低)到自然化水平(最复杂和最真实的)的动做技能行为的五个水平。情感领域是对目标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方法,是由克拉斯沃尔、布鲁姆和马斯亚提出的。其分类描述了情感表达行为中从接受到描述的五大水平。
加涅的认知策略水平,描述了智慧技能的不同复杂性水平。从辨别-具体概念(需要以辨别为先决条件)问题解决-规则和定义性概念(需要以具体概念为先决条件)- 高级规则(需要以规则和定义性概念为先决条件)-问题解决(需要高级规则的形成)。这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更为接近。
两种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学习活动包含哪些内容有了重要帮助,他们帮助我们澄清了学习的内涵,并发展出测量学生学习成就的有效指标,同时又重现了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着手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确定各领域目标的内容、层次等。在一个学习内容中可能也会包含知识、技能、情感等不同领域,且各领域的学习水平的等级要求也会不一。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对于这一范围内可能出现的行为进行区分。而在课标中,已经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领域进行了尽可能多的行为指标(见下表)。
教学目标领域
了解、知道、列举
了解小肠的结构
理解、认识、区分
区分常见生物和非生物
应用、解释、推断
解释水蒸发快慢的原因
初步学习使用温度计
初步学会用滴管移取溶液
学会检验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描述、收集、找出
观察一只蝴蝶标本,记录蝴蝶标本的主要特征,
选择、比较、分类、归纳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检索表,对生活用品进行分类
设计、探究、分析、解释、推断
解释直方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体验、体会
体会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意识、关注、乐于
关注媒体上水质污染的信息
养成、具有、评价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②问题2:活动记录评价单缺乏评价标准。
策略:制订评价标准。
在问题1解决的基础上,要使活动记录评价单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制订相应的量规来明确评价标准。依据是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或成果的重要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还是将活动中的各要素分解进行一一评价可把量规分成整体量规和分项量规。根据具体活动目标确定评价量规。
以第八章《身边的溶液》中“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活动评价量规为例:通过分析明确此活动评价若只用整体量规的形式,无法帮助学生清楚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设计了分项量规。
项目&& 分值
活动的目的被清楚地确定和陈述。
实验目的清楚,有陈述。
活动目的被陈述,但不是很清楚。
活动目的未被很好地陈述,或者问题让人难以理解。
假设的描述包括陈述研究假设所需要的成份,使用类似的句型“我认为……,是因为……”,或者“如果……,就……”来陈述。
假设陈述的方式表现出对假设的理解。假设是建立在一些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假设只包含假设应该包括的两个组成成分的其中一个。
假设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假设的任何一个成份都未曾包括。
实验计划列举了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名称正确,数量精确。
实验计划列举了所有材料,但是有些材料未被全面地描述。
实验计划列举了大部分材料,但是有些材料未被准确描述,或被遗漏。
实验计划遗漏了很多材料,或者很多材料未被准确描述。
实验步骤被描述,它能够被精确地复制,包括一步一步详细的实验教学步骤。
实验步骤文字描述清楚,包括一步一步的实验教学步骤。
实验步骤能够让人理解,但步骤并不总是很清楚。进行实验需要有些假设。
实验步骤是让人迷惑的,缺失很多步骤。
结果的描述
实验结果被准确地描述,细节清晰,用数据说明。
实验结果被准确地记录,但缺少数据。
实验结果只被简单地记录。
实验结果没有说明发生了什么。
结论: 假设
实验结论反映了对假设的全面分析,假设与实验之间有很好的逻辑联系。
实验结论建立了假设与实验之间的联系。
实验结论只是浅层次地建立了假设与实验之间的联系。
假设与实验之间没有联系。
记录单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包括所有的必要部分。所有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都被清楚地标注和组织,易于解释。
记录单包括所有的必要部分。所有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都被标注和组织。
记录单包括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未被标注或不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的。整个活动记录单让人困惑的或者很难读懂。
记录单遗漏了一些必要组成部分。活动记录
没有清晰的顺序,缺乏组织。
通过设计的各分项评价指标――实验目的、假设、材料、步骤、结果的描述、结论、交流展示。对学生活动起到监控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这类探究活动。
对《节约用水》(见前文案例7)活动进行进一步分析,知识方面:知道浪费水的现象;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交流倾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所以对记录评价单尝试进行如下修改,制作了整体量规:
学生写出了较多可信的事实和资料以说服他人。
学生在交流时使用了演说技能,例如眼神交流、体态语、声音等。
学生在倾听他人时表现出关注。
学生写出了一些可信的事实和资料。
学生在交流的大多数时间内使用了演说技能。
学生在倾听他人时表现出一些关注。
学生所些出的有些事实是不可信的。
学生在交流中有时使用演说技能。
学生在倾听他人时表现出的关注比较有限。
学生所提的内容不包括事实或者事实是不可信的。
学生很少使用有效的演说技能。
学生几乎不倾听他人。
通过这样的修改,学生在自评、他评时就有了方向。
至于整体量规与分项量规孰好孰坏从下表【1】可略作比较
当要评价的技能或作品非常简单,只需要一个维度评价的时候
当要评价的技能或作品比较复杂,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评价的时候
当评分速度比知道如何准确描述标准更重要时
当知道如何准确描述标准比评分的速度更重要时
快速获得对总体水平或整体成绩的评定,评价大范围内的学生表现
给学生或家长详细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表现性任务的实质,让家长了解每项评价的意义
给出“印象分”
教师可依据分项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活动
学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得到一样的分数
比较耗时,评价较慢
不能很好区分学生的强项和弱项
不适合做大方面或要做总体评价时使用
不利于学生自评或他评
教师、学生、家长学习量规时间长
缺乏详细分析,对改善教学效果不大
根据科学课强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因此对探究能力的评价做了较系统的梳理,以明确相应评价标准(见下表)。学生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评价标准的制订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制订。
评价项目等地
提问、猜想假设
能根据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主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质疑反思修改
能提出问题,并进行质疑和猜想
能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但是猜想没有根据,态度不积极
不能根据问题进行猜想
总体实验及记录能力
能主动根据猜想进行科学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准确地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准确地定性定量的观察和实验
能根据猜想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能较完整地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较准确地运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
能进行实验,但操作不科学,实验现象不明确;能描述探究过程和结果,但不完整
需要在老师和同伴的提示下,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独立完成的难度较大
不能进行实验,不能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需要在老师和同伴的提示下,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无法独立完成
基本操作技能
信息收集和处理
能科学地运用恰当的方法来了解事物或现象,并能能对信息进行整理
能运用各种方法来了解事物或现象,并能进行整理
能运用方法来了解事物或现象,但信息很少能进行一些整理
不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来了解事物或现象,没有整理
逻辑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所以对于思维的评价可以通过交流、辩论等途径。
交流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说服力。
有观点,表达不影响对其观点的进一步说明
表达措辞有错,他人无法进一步理解
表达和措辞经常有错,无法说明观点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③问题3:活动记录评价单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整体计划,缺乏系统性。
策略:主题整体设计。
使用随意,整体性差,系统性缺乏归根到底是由于在设计缺乏整体意识和计划性。针对这个问题可采用主题整体设计的策略。关注整个单元的系统分析,加强结构化设计。这需要提炼出单元内容核心概念和目标体系,以梳理出单元中活动的评价,将何时进行何种评价具体化,列出一条评价时间线,对于老师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时更具操作性,也避免了评价基准停留在文本制定而难以有效落实。
以七年级第八章《宇宙与空间探索》为例:
根据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各环节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而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单元结构图。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初步认识“力”
体会发展航天科技的意义
知道宇宙空间十分广阔
力与空间探索
载人航天器
体会宇宙空间还等待我们去探索
空间开发成果
空间开发意义
太阳系的组成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太空旅行”,核心知识点是:“力学基础知识”。课标对本章的目标体系做了三个层次的确定(见课标P90),其中在本章中特别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交流表达、同伴合作。据此,对于本章中需进行的活动评价进行选择和梳理,形成重点突出,时间线索清晰的评价时间线(见表1)及相关活动评价资料(表2-表6)。
评价时间线
整章学习前&& &&&&&&&&&&&&&章节学习中&&&&&&& &&&&&&&&&&&&&章节学习后
的准备工作&&&&&&&&&&&&&&&&&&&&& &&&&&&&&,&&&&&&&&&&&&&&&& 总结评价
调查分工表
调查表自查表;
需要做评价的活动记录安排
个人评分指南。
小组总结; 问题表
活动记录单9,
&&&& &&&&&&&&&&&&&&&&&&&&&&&&表1
对于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由于本章中涉及的活动很多,书本共有22个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成,需要按照教学目标、实际情况进行再设计。而根据实际情况,民乐学校备课组在本章中共进行活动9个。而这9个活动中选择了6个进行记录评价。它们分散在“宇宙、力和空间探索、太空旅行、空间开发”四个主题之中。
选择这6个活动记录评价的原因①是这6个活动基本涵盖了与本章评价目标相适应的评价内容;②体现了创新程度的三种层次――以书本练习册活动为基础的活动评价;在书本活动的基础上,老师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出发,进行的再创作;在整章学习结束后,开放性活动评价。
A以书本练习册活动为基础的活动评价。从三维目标来看,主要体现在知识-知道,过程方法-收集、归纳,情感态度-关注。
案例10-《宇宙》
你知道吗?太阳系的组成
行星名称:
资料来源:
&在交流资料时,其他同学找到行星的资料比你更完整、更丰富、更有趣的,请把它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06年8月决定不再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的大行星,通过查找资料或同学交流后,知道其理由是&&&&&&&&&&&&&&&&&&&&&&&&&&&&& &&&&&&&&&
&&&&&&&&&&&&&&&&&&&&&&&&&&&&&&&&&&&&&&&&&&&&&&&&&&&&&&&&&&&&&&&&&&&&&&& 。
案例11-《载人飞船》
你知道吗?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火箭有什么区别
请你能说出其中的一点,进行填写。
载人飞船__&&&&&&&&&&&&&&&&&&&&&&&&&&&&&&&&&&&& ,
航天飞机&&&&&&&&&&&&&&&&&&&&&&&&&&&&&&&&&&&&&&&&&&&&&& ,
火箭&&&&&&&&&&&&&&&&&& &&&&&&&&&&&&&&&&&&&&&&&&&&&&&&&&&&。
载人飞船资料卡:
资料来源:
航天飞机资料卡:
资料来源:其他同学收集的资料与我不同的,记录其中的一条。
注:火箭采用流线型(形状)减小空气阻力;大纸板实验主要用改变横截面积(同时改变形状)的方法改变空气阻力大小;用折扇做实验则是改变横截面积的方法改变空气阻力大小。
案例12-《空间开发》
人造卫星资料卡(A):
所属国家:
发射时间:
资料来源:
人造卫星资料卡(B):
所属国家:
发射时间:
资料来源:你知道吗?人造卫星
1、&把同学介绍的人造卫星的“简历”选两个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2、&谈谈你对人造卫星的认识。
&3、仔细观看录像,从中找出太空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资料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如太空育种等。
在辩论中你的观点是&&&&&&&&&&&&&&&&&&&&&&&&&&&&&&&&&&&&&&&&&&&&&&&&&&&&&&&&
辩论后你的观点是&&&&&&&&&&&&&&&&&&&&&&&&&&&&&&&&&&&&&&&&&&&&&&&&&&&&&&&&&&
&“资料收集整理并交流”这一类活动,评价的侧重点在于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可以通过自评、他评的方式,因此设计了与此类活动相应的评价量规(见下表)。
调查与收集信息
收集了大量的信息,都与主题有关
收集了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与主题有关
收集的信息非常少,只有一些和主题有关
没有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记录简洁扼要
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整理,记录比较简洁扼要
对收集的信息做了一些整理,记录比较缺乏重点
没有对收集的信息做整理,记录繁琐且条例不清
非常简明扼要,声音响亮,同学们对其介绍都非常感兴趣
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资料,同学们能听清出其内容
关于自己的资料中写些什么提供了一些信息
关于资料中写些什么没有提供任何信息,表达不清
认真倾听他人介绍,并及时记录
能倾听他人介绍,并作记录
能倾听他人介绍,但未作相应记录
没有倾听他人
能清晰表明观点,并能自圆其说,有说服力
有观点,表达不影响对其观点的进一步说明
表达措辞有错,他人无法进一步理解
表达和措辞经常有错,无法说明观点
完成小组角色职责情况
完成了角色的所有职责
差不多完成了所有的职责
对分配的角色未尽职责
任务分担情况
不要别人提醒,总是做布置的工作
经常做布置的工作
几乎不能独立完成工作
工作总是依靠别人
与组员的合作
几乎不合作
当然,在具体开展活动时需要根据活动自身的设计要求作进一步筛选。我们在进行《宇宙》和《载人飞船》活动记录评价时,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在收集、整理及课堂上的交流倾听的情况。因此,评价量规从内容的选择上是1~4项。而《空间开发》一课的评价量规的内容还增加了5辩论。当然,如果这些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还可以增加6~8项内容。
B在书本活动的基础上,老师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出发,进行的再创作。通过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分析和解释,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案例13-《力的作用》
你知道吗?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想一想:当力作用在橡皮泥或者海绵上时,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而当力作用在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上时,它们的形状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如何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实验现象记录:
当力作用时,形状是否发生改变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进一步思考:有些时候形状的改变并不易被察觉,而此时需要我们想办法将这种不易被察觉的变化显现出来,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将再次实验的结果填入上表第二次实验结果一列中。
结论:分析上面的活动现象,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4-《摩擦力》
你知道吗?当一张纸牌在另一张上时,怎样才能使它不倒?
想一想:就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中,当纸牌B靠在纸牌A上的什么位置时,纸牌B开始倒下?
a在纸牌A的最高标记处&&& b在纸牌A最低标记处&&& c在两者之间的某一个地方
●纸牌B能靠在纸牌A的最低处不倒,则
a纸牌A、B间没有任何东西
b B上套有一橡皮圈
c A和B上均套有橡皮圈
d B上套有一根铅丝
e A上套有一根铅丝
实验现象记录:
纸牌B倒下的位置
没有东西套在上面
没有东西套在上面
没有东西套在上面
套有橡皮圈
套有橡皮圈
套有橡皮圈
没有东西套在上面
套有一根铅丝
套有一根铅丝
套有一根铅丝
上述哪种组合时,即使纸牌B靠在纸牌A的最低位置上也不会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现在请你说说,当一张纸牌靠在另一张纸牌上时,是什么因素阻止纸牌倒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活动可以科学探究过程为评价角度。而一般来说,探究过程包含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结合每一个要素的能力要求,尝试对科学探究过程制作评价量规(见下表):
能否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合理、恰当的探究问题;能否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表达的熟练程度。
能提出科学的、利于探究的问题并表述清楚;
& 能提出表面性的问题并基本表述清楚;
能发现问题单表述不清;
不能发现问题。
猜想与假设
能否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合理猜想;能否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能提出合理猜想并推测出科学的结果;
能提出相关猜想并推测出较为接近科学的结果;
& 能提出不太相关的猜想,对结果的推测与假设与科学的结果相距甚远;
不能提出猜想,无法对结果作出推测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能否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能否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会不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能设计完整且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
能设计完整单操作性不强的实验方案;
能设计出一实验方案的部分环节;
不能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与收集数据
能否通过观察和探究收集有效数据;能否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会不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否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不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否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有没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能操作且能科学地记录有效数据;
能操作但不能科学地记录数据;
仅能操作且不规范或操作错误较多;
不会进行实验操作。
能否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否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否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否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能否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能归纳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并做出解释
能从数据中推理部分或表面性结论并进行描述;
能描述和分析部分数据但得不出结论;
不会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没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否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的差异;能否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能否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没有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能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并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能与预期结果比较并发现新问题
仅能与预期结果比较但无新的思考;
无评估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不能评估结论。
交流与合作
能否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能否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否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否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没有团队精神。
达三个以上(含三个);
达到其二;
& 达到其一;
都未达到。
当然,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教材的安排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某一侧面的活动。即使是训练同一种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也在活动内容、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评价量规中的某些步骤进行。
C在整章学习结束后,开放性活动评价。这个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的回顾,从三位目标分析更着重于应用分析,表达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和兴趣。
因为本章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交流表达、同伴合作。因此,学生已经经历了对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表达、小组合作的活动。我为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关于航空航天的主题,做一份PPT简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后在课堂交流、互评。
这个活动我重点评价两方面:(1)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及个人职责;(2)PPT演示稿质量。因此,我设计了两份评价单,一份是合作及任务完成评价单(见表2),另一份是作品检查评价单(见表3)。评价单一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栏目:(1)小组名称、小组成员,明确小组合作的范围;(2)评价向导,对于合作及任务完成情况优劣的认定标准,易于操作、客观公正;(3)职责类别,明晰成员的职责;(4)评价选项:自评、互评、师评。评价单二中主要有如下评价栏目:小组名称;评价内容。而评价内容则包括内容与主题相符;风格和背景;版式;科学性;表达交流;总分。此评价单采取学生他评的评价方式。以上两份评价单都为5分制。
除此以外,为了顺利完成评价,还设计了调查分工表(表4)、评价的指南(表5)。关于本次活动评价的指南(表5),发现对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内容与主题相符
包括事实,主要内容和创新方式。
风格和背景
充实的内容和内容与主题一致。
整洁、美观
标有出处、资料来源科学可信
组内发言的成员口头表达是否清晰。
小组名称___
小组名称___
小组名称___
调查分工表(表4)
我们的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名字: ____________
我们的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决定在此次调查中完成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调查中完成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南:
你们的作品将涉及到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负责哪个内容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作品标题与内容是否相符?&&&&&&&&&&&&&&&&&&&&&&&&&&&&&&&&&&&&&&&&&&&&&&&&&&&&&&&&&&&&
你的作品是否重点突出?&&&&&&&&&&&&&&&&&&&&&&&&&&&&&&&&&&&&&&&&&&&&&&&&&&&&&&&&&&&&&&&&&&
你的作品有结束语吗?&&&&&&&&&&&&&&&&&&&&&&&&&&&&&&&&&&&&&&&&&&&&&&&&&&&&&&&&&&&&&&&&&&&&
作品的风格和背景是否充实?
作品版式是否整洁、美观?
资料来源是否可靠,注意版权问题。
你在活动过程中是否积极参加,资料准备充分,团队合作意识强,工作认真?
④问题4:活动评价设计缺乏科学内涵和思维梯度。
对策:挖掘和深化活动内容;学习条件分析。
A设计评价任务时,赋予任务以丰富的教育内涵,使之具有可以不断挖掘和深化的内容。一个经典的科学课探究任务:
秋天,学生们在休假一天后返回学校时特别兴奋。几个学生将格瑞老师拉到窗前,指着外面说:“操场上那几棵树怎么了?我们发现它们有些变化。”格瑞老师不明白学生的意思,说:“告诉我你们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们指着并排长着的三棵树,一棵叶子掉光了;中间那棵树叶子的颜色参差不齐,但主要是黄色;第三棵树叶茂密苍翠。学生们问:“为什么这三棵树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它们过去看上去不都是一样的吗?” 老师无言以答。按课程计划,这个班级要到这一学年的后期才开始学习植物,不过格瑞老师认为这正是学生们去调查植物生长情况的机会,由于问题是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会特别激励他们去寻求答案。老师决定“冒一次险”,让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进行调查。于是,接下去老师就设计了一系列评价任务。首先,格瑞老师将请学生列张清单,把那些认为有关外面三棵树差异产生的所有可能的解释都写在上面。然后,格瑞老师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解释可以进行调查,哪些只是描述?而后,老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并开展一次简单的调查活动,以弄清能否找到一些证据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当学生制定调查计划时,格瑞老师走到他们中间,仔细听他们的计划。格瑞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的想法,促使学生们进一步提炼观点。使用这种实时、公开的现场评估,格瑞老师帮助学生们思索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促使他们考虑是否可能有更好的方法。接下来三周,科学活动的时间被拨了出来,留给学生们开展调查研究。学生小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有关树木特性、生长过程及其周围环境的信息。其间,老师提供了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最终通过回报交流,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活动结束后,格瑞老师又建议同学们给学校管理员写了一封信,告知他们的发现。最后,格瑞老师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他们的解释是正确的呢?学生们讨论后决定,这只有等到明年看这些树是否活过来。来年同月,同学们看到这三棵树上都挂满了绿叶。学生们现在更坚定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效地解释了他们的观察 .
在这个活动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自己未知的关于三棵树的生长差异这样一个现象进行了类似于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观察-好奇提问-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数据(利用工具数据)-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其活动的内涵却很深,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
气体的热胀冷缩活动记录评价单(案例3-2)
你知道吗?用玻璃弯管中的一段小水柱封闭试管,使之形成一定体积的空气。将这个试管放在热水中,封闭的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放在冰水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想一想: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将塑料瓶放在热水中时,小水柱会发生什么变化?
a 向左移b 不动 c向右移
● 将塑料瓶放在冷水中时,小水柱会发生什么变化?
a 向左移b 不动 c向右移
实验现象记录
当你将试管放入热水中,小水珠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你将试管放入冷水中,小水珠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观察回答,空气被加热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通过观察回答,空气被冷却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通过观察回答,与相同数量的热空气所占的空间相比,冷空气所占的空间更大还是更小?
新的任务:
在寒冷的天气里,小明把爸爸买给他的两个气球一个放在室内,一个放在室外,几天后,气球的大小变化如何?请你说说理由?又如前文中案例3,呈现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按照上面的提示完成活动,最终得到结果。若对其活动内涵进行深入思考,修改如下(见案例3-2)。
此记录评价单提供了活动方法的指导,增加了想一想的环节,使学生发生思维冲突,并显性化。在活动后继续提出了拥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趋于深化。通过观察回答,与相同数量的热空气所占的空间相比,冷空气所占的空间更大还是更小?将实验结果进行提升,得到结论。新的任务的布置,又将结论继续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活动的科学内涵。
B对于评价任务设计缺乏思维梯度的问题,可以通过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的分类及学习条件的分析来解决。
活动记录评价单(案例5-2)
你知道吗?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想一想:热在固体中传递如何用眼看到?
1、取三片干的氯化钴试纸。干的氯化钴试纸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少许清水滴在试纸上。湿的氯化钴试纸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能否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1、1、(见图1)
a把三片试纸对折,并挂于铜棒上的A\B\C三处。
&& b然后加热铜棒的另一端,并观察各试纸的变化。
哪一片试纸最先变为蓝色?_________
哪一片试纸最后变色?_____________&&&&&&&&&&&&&&&&&&&&&&&&& 图1
写出这个实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见图2)
在弯的铜棒上,重复1的获得活动,观察。
A、B、C三处的试纸谁最先变蓝?_____谁最后变色?___________
此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3、3、(见图3)
在铜片上重复如上活动。观察。
A、B、C三处的试纸谁最先变蓝?______
谁最后变色?___________&&&&&&&&&&&&&&&&&&&&&&&&&&&&&&&&&&& 图2
此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4、现在,请你说说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是在一个正方体中,在某个角加热,
你认为热传递到其余几个角的速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3
B学习活动需要在某种情境刺激下完成的,这种情境刺激就提供了或激活了学习得以发生的条件。而学习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中包括了学习者必备的知识储存和能力倾向。而支持内部学习过程发生的所有外部事物统称为外部条件。如,前文中案例5:《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其具体概念:热在固体中传递的方式。而学生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学生能说出氯化钴试纸掉落的顺序。内部条件为判别的方法。而需要老师通过任务评价的外部条件:一组能够说明各种固体中热传递的例子。而原来案例5的设计,对于外部条件的设计缺少梯度。不能很好生成新的思维。据此,将活动记录评价单进行再设计,(见案例5-2)
从原来的活动评价记录单(见案例5)的设计,我们不难看出,活动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对于直的金属棒中热的传递研究后,学生应该建立起“加热时,热沿固体本身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样的概念。而从这节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直的金属丝(棒)中热的传递基本没有问题。但是,让学生做热在弯曲的金属丝(棒)和铁片中时,有少部分学生对弯曲的有问题,而更多的学生对铁片有问题。按我们们一般的想法是学生已经建立起了热传导的概念,应该很容易猜测出热在铁皮中是从热源向着A、B、C沿直线传递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是这样认为的,而更多的学生则有不同的猜测:热从热源传到A,再从A到B,等等五花八门。我想,学生的认知起点应该在这里,对于“点、线”学生他已有,而对于面的研究则正是这活动的目标啊。所以,通过这个活动评价记录单,学生对于热在固体中传播是从加热点处以一直线方式传递出去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就是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找到教学的起点来制定目标,这是有效地解决评价任务设计缺乏思维梯度的问题。
⑤问题5:形式呆板,呈现方式单一
对策:贴近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情境。
从前文中案例6可知,活动记录评价单在呈现上尽可能做到:文字叙述简洁、图文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完成记录的积极性。另外,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探究。见案例15(摘自香港活动卡设计案例――纸巾大测试)
根据日常生活使用纸手巾的经验,拟定情境内容(见图一),让学生思考可进行探究的范围。图一的谈话内容指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广告内容经常标榜产品的优点;二是T牌纸手巾是不是吸水强、柔韧性高;三是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学生从而可拟定以下的探究问题:
§&& 如何比较质量的好坏?
§&&&找出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验证广告内容的可信性?
当学生清楚情境内容后,就根据设计的相关探究问题进行活动。
⑥问题6:课堂使用不到位。
对策:a加强交流反馈,及时给于评价;b评价的多元化。
a学生在活动体验并记录后,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发现进行交流。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交流;不仅交流结果,更注重怎么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失败的结果更应该引起重视。
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交流。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策略,这样通过组内合作,将一些问题集中起来,缩小争议范围。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交流方法的指导。如学会倾听,,思考他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对方说完再补充。
&&& 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活动记录评价主题是“如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膨胀程度”。学生通过选择器材,完成了相关活动,并得出了他们的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固体的膨胀程度最小,气体的膨胀程度最大。在交流反馈阶段,老师并不仅仅请学生交流结论,而且请他们将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了阐述。在解释的过程中老师对于能考虑到导管上红色指示液高度保持一致的学生应给与较高的评价。因为本次活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学习运用控制变量设计科学对照实验的科学思想及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正确解释的学生予以高度的评价是老师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好方法,既是对正确思考的学生以鼓励,也是对不得其法的学生的点拨。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在科学课堂上一些学生的活动并不成功。然而,老师对这个失败的活动只是要求学生课后再做一遍,或者干脆就否定了他们的结论。对于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败没有太多关注。而恰恰学生此时的思维需要一个扶持,同时也是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的时机。
b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评价能够在课堂及时进行的保证。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运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毕竟,目前我们的班额数很高,若要在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并客观地对其评价对老师来说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自评和生生互评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当然,学生的自评和生生的互评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我们建立了“自评虚张加罚”制度,强化了“打假”措施,以遏制自评中评价标准吃不透、人为拔高评价分等不良现象,促使学生把自评过程变成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一个立足实际,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过程。(见下表)
获得的评价
3只关注自己的学习,不帮助他人
1能自己分析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2指出错误时能虚心接受
3不承认错误
1能客观正确评价他人,并能总结得失
2基本作出评价,但主管意志较强
3出现不礼貌的举止,瞧不起其他同学
1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有缺点,并能进行可挂评价
2能分析,但不能客观评价
3不能客观分析,也不能正确评价
此评价量规表的制订,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帮助他人,承担责任,以及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⑦问题7:课后批阅、解读归档不到位。
策略:做好活动记录评价单的收集整理。
不论活动记录评价单是在课堂上交流评价还是需要老师课后的批阅,都需要将它们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归档,以供总结性评价的参考。具体记载在学生成绩记录册上,按日期每次课结束统计。这一方式看似简单,但持之以恒,会显示出其特殊作用。因为与学生朝夕相伴,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争取进步。
三、对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和使用的几点建议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建议
对活动记录评价单进行初步的研究,就评价单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且对于如何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策略依据和实践案例。对于活动记录评价单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目标要清晰
评价什么是由学习目标决定的。因此,评价指标来源于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针对学生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的。课标对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划分。但是,还没有对学生要掌握的程度或成就水平进行细化的界定。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可以依托课程目标,再对学生的成就水平进行界定。而量规是一种具有很强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评价载体,它可以与活动任务共同组成记录单,使评价目标更清晰。
2、评价过程要系统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课或学期为单位来进行的,评价多为割裂的、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而我们所提倡的学习评价是以一个单元的整体性学习进行的评价。在整个单元学习之前,已经就这一单元中需要进行评价的内容有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罗列――评价时间线。如以&&宇宙和空间探究&&为例,其评价时间线(见表1)。从这张评价时间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单元学习开始前,利用学习前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见表4),评价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实施情况和工作程度。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有整个单元中需要评价的活动记录评价资料(见案例10-14),既可以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又可以评价学生研究的方向和结果,也可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而在单元学习完成后,利用,评价学员参与研究情况,发现学生中的一些创新和亮点,同伴反馈则记录同学们在项目完成前后对彼此的印象。如评价量规: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方向,确保学习成果的正确性。评分指南:评分参考标准。
3、评价方式要多元
评价的多元化,同时活动内容和目标,也要求除了教师的观察评判,还要学生自己和同伴的观察。由于科学活动通常是在开放的场景中进行,倘若要求教师一一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这很难实现。因此,在合理制订评价量规的基础上,把考核权转给学生自我和同伴。因此,除了教师评价,还有生生自评互评,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准确评价的机会。&
4、评价定位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评价也许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掌握了哪些知识。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认识到了评价不能以偏概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评价后的反思,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简单的讲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有着很大的推动力。因此,不论评价单的设计还是评价单的使用都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二)进一步思考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逐渐认识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本文只是从一个初中科学老师的角度,根据自己对活动评价的理解,结合收集的案例和自身实践对活动记录评价单的设计和使用进行了探讨。而对于评价单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的影响,也就只能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来发现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比如,
科学课活动内容纷繁复杂,评价的目标及策略更是丰富多样,能否对每一类活动进行提炼形成一定模式的评价量规?而本文中只是对资料收集类、实验探究类、设计制作类等活动的评价量规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如果说本文中还是集中于对学生的横向评价,那么在进一步研究中能否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指导,如根据扶持程度可分为指导式、引导式、开放式,并对其学习进行纵向评价?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离不开“活生生”的科学课堂,我们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大量的评价活动实践,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提炼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才能回答这些问题。这也是笔者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1】马丹霞.《历史科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的研究》【1】&[EB/OL]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04(2).上海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雁冰.《重塑教育评价―爱斯纳的课程评价初探》. -28
【5】&美&斯塔弗尔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美&Gary D.Borich & Martin 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美&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复述读物编委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罗星凯 张琴美 吴娴 李萍昌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9】&美&苏珊?佩卡.科学探究活动案例集[M]卢向明 洪紫萍 曹佳 俞鹏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
【10】张春莉(主编).走向多样化的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胡荣伟.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学.2010.1
【12】韩立芬.创设一个科学学科激励性评价体系[J].现代教学.2010.1
【12】《科学课》杂志2008―2010.5各期。
【13】《科学探究过程评价的实践研究》2008年11月,中华成人教育杂志。
注:此论文获上海市2010年青年教师课题三等奖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
文章出处: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相关文章: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 地址:中山中路207号 电话:021-
邮政编码:201600
Email: 上海市松江教育局 &2005版权所有
沪教Z2-号  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树木观察6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