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速冻食品工艺流程程,或是国标是进哪一个网站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在我国,大家对绿色食品的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所谓“绿色”,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而是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这类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特定要求及规范。如果你认为绿色食品的要求就已经颇为严格,那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则可以称得上苛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来自于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产物的生产体系。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人们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像我们非常“痛恨”的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都被排除在外。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也造成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一个很原始的产量,比起普通种植方法,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产量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着有机饲料,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奔走,而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也不食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自问世以来,有机食品就伴随着“更营养”、“更健康”的修饰语,事实上,针对这些描述词语所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非常激烈。支持者认为用这种原始耕种方式的食品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自然更有营养,而采用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必定会有农药残留,即使在安全标准内,积少成多,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食品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反对者则认为,并没有充足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而且有机食品产量低,费用高。【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并不仅指食品的颜色,所以判断食品是否为绿色食品,不能凭借其颜色进行判断。 B.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C.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来说宽松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D.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时性食品加工,甚至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必须符合特定规范。【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指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B.有机食品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C.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D.有机食品支持者认为,由于有机食品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更有营养;由于不使用农药,没有农药残留,自然就更安全,更健康。【小题3】下列说法不属于“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高、要求严。B.有机农场中的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较长,产量较低。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一种策略。D.由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人力成本。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在我国,大家对绿色食品的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所谓“绿色”,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而是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这类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特定要求及规范。如果你认为绿色食品的要求就已经颇为严格,那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则可以称得上苛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来自于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产物的生产体系。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人们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像我们非常“痛恨”的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都被排除在外。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也造成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一个很原始的产量,比起普通种植方法,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产量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着有机饲料,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奔走,而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也不食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自问世以来,有机食品就伴随着“更营养”、“更健康”的修饰语,事实上,针对这些描述词语所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非常激烈。支持者认为用这种原始耕种方式的食品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自然更有营养,而采用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必定会有农药残留,即使在安全标准内,积少成多,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食品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反对者则认为,并没有充足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而且有机食品产量低,费用高。【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并不仅指食品的颜色,所以判断食品是否为绿色食品,不能凭借其颜色进行判断。 B.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C.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来说宽松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D.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时性食品加工,甚至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必须符合特定规范。【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指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B.有机食品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C.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D.有机食品支持者认为,由于有机食品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更有营养;由于不使用农药,没有农药残留,自然就更安全,更健康。【小题3】下列说法不属于“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高、要求严。B.有机农场中的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较长,产量较低。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一种策略。D.由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人力成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在我国,大家对绿色食品的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所谓“绿色”,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而是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这类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特定要求及规范。如果你认为绿色食品的要求就已经颇为严格,那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则可以称得上苛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来自于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产物的生产体系。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人们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像我们非常“痛恨”的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都被排除在外。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也造成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一个很原始的产量,比起普通种植方法,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产量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着有机饲料,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奔走,而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也不食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自问世以来,有机食品就伴随着“更营养”、“更健康”的修饰语,事实上,针对这些描述词语所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非常激烈。支持者认为用这种原始耕种方式的食品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自然更有营养,而采用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必定会有农药残留,即使在安全标准内,积少成多,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食品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反对者则认为,并没有充足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而且有机食品产量低,费用高。【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并不仅指食品的颜色,所以判断食品是否为绿色食品,不能凭借其颜色进行判断。 B.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C.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来说宽松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D.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时性食品加工,甚至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必须符合特定规范。【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指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B.有机食品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C.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D.有机食品支持者认为,由于有机食品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更有营养;由于不使用农药,没有农药残留,自然就更安全,更健康。【小题3】下列说法不属于“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高、要求严。B.有机农场中的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较长,产量较低。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一种策略。D.由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人力成本。科目:难易度:教材: 高中语文人教版最佳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C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并不仅指食品店的颜色”错误,应该是“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所以选A。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表述不正确,应该是“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所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一种策略”表述不正确,在文中属于无中生有。所以选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按字母分类 :
让慧聪网撮合专家为您解决采购难题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
请输入采购数量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电话:086-4 &&
联系人:王经理&
公司名称:巩义市予峰机械厂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每一份需求都会在24小时内得到行业多家优质供应商报价。
每一份需求的报价供应商工商信用资质都会经过专业人员检验,交易安全有保障。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服务主题:
筛选发货地
验证供应商真伪
提供其他优质供应商
采购数量:
用途描述: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不能购买自己发布的产品!
选中货品中含失效货品,无法完成下单,可能是:
1.货品库存不足
2.货品已过期,或被卖家删除
3.货品不支持在线交易
卖家暂时不在线,留下联系方式,卖家会主动联系您
*我要采购:
我的姓名:
留言内容:您现在的位置: & &>&&>&&>&&>& &gt 正文
对食品生产企业未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食品生产企业未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依照规定采取整改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未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处罚
发布时间:日
收费依据和标准
对食品生产企业未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食品生产企业未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未依照规定采取整改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未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一)食品生产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建立、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三)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四)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五)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
(六)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七)安排患有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网站、&&& 办公电话:3320621
向社会公开
食品安全科
市内各部门
国家各部委
国内各省政府
省内各市政府
主办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营口市信息中心
通用网址:中国营口  
地 址:营口市渤海大街西1号 市政府1#441 邮 编:115003
辽ICP备:   EMAIL:您的位置:&&&&&&
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11:16:00来源:食品商务网
&&& GB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 1&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 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生产的专项卫生规范,应当以本标准作为 基础。
&&& 2& 术语和定义
&&& 2.1 污染
&&&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污染因素传入的过程。
&&& 2.2 虫害
&&& 由昆虫、鸟类、啮齿类动物等生物(包括苍蝇、蟑螂、麻雀、老鼠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 2.3 食品加工人员
&&& 直接接触包装或未包装的食品、食品设备和器具、食品接触面的操作人员。
&&& 2.4 接触表面
&&& 设备、工器具、人体等可被接触到的表面。
&&& 2.5 分离
&&& 通过在物品、设施、区域之间留有一定空间,而非通过设置物理阻断的方式进行隔离。
&&& 2.6 分隔
&&& 通过设置物理阻断如墙壁、卫生屏障、遮罩或独立房间等进行隔离。
&&& 2.7 食品加工场所
&&& 用于食品加工处理的建筑物和场地,以及按照相同方式管理的其他建筑物、场地和周围环境等。
&&& 2.8 监控
&&& 按照预设的方式和参数进行观察或测定,以评估控制环节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 2.9 工作服
&&& 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要求,为降低食品加工人员对食品的污染风险而配备的专用服装。
&&& 3& 选址及厂区环境
&&& 3.1 选址
&&& 3.1.1 厂区不应选择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如某地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宜食用性存在明显的不利影 响,且无法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应避免在该地址建厂。
&&& 3.1.2 厂区不应选择有害废弃物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清除 的地址。
&&& 3.1.3 厂区不宜择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 3.1.4 厂区周围不宜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 3.2 厂区环境
&&& 3.2.1 应考虑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
&&& 3.2.2 厂区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 3.2.3 厂区内的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 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和积水等现象的发生。
&&& 3.2.4 厂区绿化应与生产车间保持适当距离,植被应定期维护,以防止虫害的孳生。
&&& 3.2.5 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
&&& 3.2.6 宿舍、食堂、职工娱乐设施等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或分隔。
&&& 4&& 厂房和车间
&&& 4.1 设计和布局
&&& 4.1.1 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避免食品生产中发生交叉污染。
&&& 4.1.2 厂房和车间的设计应根据生产工艺合理布局,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 4.1.3 厂房和车间应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特性以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合理划分作业 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如:通常可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或清洁作业 区和一般作业区等。一般作业区应与其他作业区域分隔。
&&& 4.1.4 厂房内设置的检验室应与生产区域分隔。
&&& 4.1.5 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 4.2 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
&&& 4.2.1 内部结构
&&& 建筑内部结构应易于维护、清洁或消毒。应采用适当的耐用材料建造。
&&& 4.2.2 顶棚
&&& 4.2.2.1 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与生产需求相适应、易于观察清洁状况的材料建造;若直接在屋顶内 层喷涂涂料作为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的涂料。
&&& 4.2.2.2 顶棚应易于清洁、消毒,在结构上不利于冷凝水垂直滴下,防止虫害和霉菌孳生。
&&& 4.2.2.3 蒸汽、水、电等配件管路应避免设置于暴露食品的上方;如确需设置,应有能防止灰尘散落及 水滴掉落的装置或措施。
&&& 4.2.3 墙壁
&&& 4.2.3.1 墙面、隔断应使用无毒、无味的防渗透材料建造,在操作高度范围内的墙面应光滑、不易积累 污垢且易于清洁;若使用涂料,应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
&&& 4.2.3.2 墙壁、隔断和地面交界处应结构合理、易于清洁,能有效避免污垢积存。例如设置漫弯形交界 面等。
&&& 4.2.4 门窗
&&& 4.2.4.1 门窗应闭合严密。门的表面应平滑、防吸附、不渗透,并易于清洁、消毒。应使用不透水、坚 固、不变形的材料制成。
&&& 4.2.4.2 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门应能及时关闭。
&&& 4.2.4.3 窗户玻璃应使用不易碎材料。若使用普通玻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玻璃破碎后对原料、包 装材料及食品造成污染。
&&& 4.2.4.4 窗户如设置窗台,其结构应能避免灰尘积存且易于清洁。可开启的窗户应装有易于清洁的防虫
&&& 害窗纱。
&&& 4.2.5 地面
&&& 4.2.5.1 地面应使用无毒、无味、不渗透、耐腐蚀的材料建造。地面的结构应有利于排污和清洗的需 要。
&&& 4.2.5.2 地面应平坦防滑、无裂缝、并易于清洁、消毒,并有适当的措施防止积水。
&&& 5& 设施与设备
&&& 5.1 设施
&&& 5.1.1 供水设施
&&& 5.1.1.1 应能保证水质、水压、水量及其他要求符合生产需要。
&&& 5.1.1.2 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749的规定,对加工用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应符合相应 规定。间接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食品生产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产需要。
&&& 5.1.1.3 食品加工用水与其他不与食品接触的用水(如间接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应以完全分离的管 路输送,避免交叉污染。各管路系统应明确标识以便区分。
&&& 5.1.1.4 自备水源及供水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供水设施中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还应符合国
&&& 家相关规定。
&&& 5.1.2 排水设施
&&& 5.1.2.1 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应保证排水畅通、便于清洁维护;应适应食品生产的需要,保证食品及 生产、清洁用水不受污染。
&&& 5.1.2.2 排水系统入口应安装带水封的地漏等装置,以防止固体废弃物进入及浊气逸出。
&&& 5.1.2.3 排水系统出口应有适当措施以降低虫害风险。
&&& 5.1.2.4 室内排水的流向应由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区域流向清洁程度要求低的区域,且应有防止逆流的设 计。
&&& 5.1.2.5 污水在排放前应经适当方式处理,以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的相关规定。
&&& 5.1.3 清洁消毒设施
&&& 应配备足够的食品、工器具和设备的专用清洁设施,必要时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应采取措施避 免清洁、消毒工器具带来的交叉污染。
&&& 5.1.4 废弃物存放设施
&&& 应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容器 应标识清晰。必要时应在适当地点设置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并依废弃物特性分类存放。
&&& 5.1.5 个人卫生设施
&&& 5.1.5.1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必要时特定的作业区入口处可按需要设置更衣室。 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
&&& 5.1.5.2 生产车间入口及车间内必要处,应按需设置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如设 置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
&&& 5.1.5.3 应根据需要设置卫生间,卫生间的结构、设施与内部材质应易于保持清洁;卫生间内的适当位 置应设置洗手设施。卫生间不得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 5.1.5.4 应在清洁作业区入口设置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如有需要,应在作业区内适当位置加设洗手 和(或)消毒设施;与消毒设施配套的水龙头其开关应为非手动式。
&&& 5.1.5.5 洗手设施的水龙头数量应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相匹配,必要时应设置冷热水混合器。洗 手池应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洁的材质制成,其设计及构造应易于清洁消毒。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 著位置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 5.1.5.6 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清洁程度的要求,必要时应可设置风淋室、淋浴室等设施。
&&& 5.1.6 通风设施
&&& 5.1.6.1 应具有适宜的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措施;必要时应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设施有效控制生产环境 的温度和湿度。通风设施应避免空气从清洁度要求低的作业区域流向清洁度要求高的作业区域。
&&& 5.1.6.2 应合理设置进气口位置,进气口与排气口和户外垃圾存放装置等污染源保持适宜的距离和角 度。进、排气口应装有防止虫害侵入的网罩等设施。通风排气设施应易于清洁、维修或更换。
&&& 5.1.6.3 若生产过程需要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应加装空气过滤装置并定期清洁。
&&& 5.1.6.4 根据生产需要,必要时应安装除尘设施。
&&& 5.1.7 照明设施
&&& 5.1.7.1 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光泽和亮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操作需要;光源应使食品 呈现真实的颜色。
&&& 5.1.7.2 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装照明设施,应使用安全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
&&& 5.1.8 仓储设施
&&& 5.1.8.1 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 5.1.8.2 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仓库的设计应能易于维护 和清洁,防止虫害藏匿,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
&&& 5.1.8.3 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 标识,防止交叉污染。必要时仓库应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
&&& 5.1.8.4 贮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
&&& 5.1.8.5 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安全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 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
&&& 5.1.9 温控设施
&&& 5.1.9.1 应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配备适宜的加热、冷却、冷冻等设施,以及用于监测温度的设施。
&&& 5.1.9.2 根据生产需要,可设置控制室温的设施。
&&& 5.2 设备
&&& 5.2.1 生产设备
&&& 5.2.1.1 一般要求
&&& 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 5.2.1.2 材质
&&& 5.2.1.2.1 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料制 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
&&& 5.2.1.2.2 设备、工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应使用光滑、无吸收性、易于清洁保养和消毒的材料制成,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不会与食品、清洁剂和消毒剂发生反应,并应保持完好无损。
&&& 5.2.1.3 设计
&&& 5.2.1.3.1 所有生产设备应从设计和结构上避免零件、金属碎屑、润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食品, 并应易于清洁消毒、易于检查和维护。
&&& 5.2.1.3.2 设备应不留空隙地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装时与地面和墙壁间保留足够空间,以便 清洁和维护。
&&& 5.2.2 监控设备
&&& 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
&&& 5.2.3 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 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及时记录。
&&& 6& 卫生管理
&&& 6.1 卫生管理制度
&&& 6.1.1 应制定食品加工人员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 任制。
&&& 6.1.2 应根据食品的特点以及生产、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建立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显著意义的关键控 制环节的监控制度,良好实施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6.1.3 应制定针对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等的卫生监控制度,确立内部监控的范围、对 象和频率。记录并存档监控结果,定期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6.1.4 应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清洁消毒用具管理制度。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置妥善 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 6.2 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
&&& 6.2.1 厂房内各项设施应保持清洁,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厂房地面、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 时,应及时修补。
&&& 6.2.2 生产、包装、贮存等设备及工器具、生产用管道、裸露食品接触表面等应定期清洁消毒。
&&& 6.3 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与卫生要求
&&& 6.3.1 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
&&& 6.3.1.1 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 6.3.1.2 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
&&& 6.3.1.3 食品加工人员如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 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显皮肤损伤未愈合的,应当 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 6.3.2 食品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 6.3.2.1 进入食品生产场所前应整理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 6.3.2.2 进入作业区域应规范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并按要求洗手、消毒;头发应藏于工作帽内或使用发 网约束。
&&& 6.3.2.3 进入作业区域不应配戴饰物、手表,不应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不得携带或存放与食品生 产无关的个人用品。
&&& 6.3.2.4 使用卫生间、接触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从事与食品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再次从事接触 食品、食品工器具、食品设备等与食品生产相关的活动前应洗手消毒。
&&& 6.3.3 来访者
&&& 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
&&& 6.4& 虫害控制
&&& 6.4.1 应保持建筑物完好、环境整洁,防止虫害侵入及孳生。
&&& 6.4.2 应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生产车间及仓库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帘、纱网、防 鼠板、防蝇灯、风幕等),防止鼠类昆虫等侵入。若发现有虫鼠害痕迹时,应追查来源,消除隐患。
&&& 6.4.3 应准确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信息素捕杀 装置等放置的位置。
&&& 6.4.4 厂区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
&&& 6.4.5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处理时,不应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应有的品质、不应污染食品接
&&& 触表面、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除虫灭害工作应有相应的记录。
&&& 6.4.6 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 染时,应及时将被污染的设备、工具彻底清洁,消除污染。
&&& 6.5 废弃物处理
&&& 6.5.1 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废弃物应定期 清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必要时应及时清除废弃物。
&&& 6.5.2 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 应防止虫害孳生。
&&& 6.6 工作服管理
&&& 6.6.1 进入作业区域应穿着工作服。
&&& 6.6.2 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及生产工艺的要求配备专用工作服,如衣、裤、鞋靴、帽和发网等,必要时还 可配备口罩、围裙、套袖、手套等。
&&& 6.6.3 应制定工作服的清洗保洁制度,必要时应及时更换;生产中应注意保持工作服干净完好。
&&& 6.6.4 工作服的设计、选材和制作应适应不同作业区的要求,降低交叉污染食品的风险;应合理选择工 作服口袋的位置、使用的连接扣件等,降低内容物或扣件掉落污染食品的风险。
&&& 7&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 7.1 一般要求
&&& 应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验收、运输和贮存管理制度,确保所使用的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不得将任何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物质 添加到食品中。
&&& 7.2 食品原料
&&& 7.2.1 采购的食品原料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 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 7.2.2 食品原料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经验收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应在指定区域与合格品分开放 置并明显标记,并应及时进行退、换货等处理。
&&& 7.2.3 加工前宜进行感官检验,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验;检验发现涉及食品安全项目指标异常的,不 得使用;只应使用确定适用的食品原料。
&&& 7.2.4食品原料运输及贮存中应避免日光直射、备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食品原料的特点和卫生需要, 必要时还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
&&& 7.2.5 食品原料运输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必要时应进行消毒。食品原料不得与有毒、有 害物品同时装运,避免污染食品原料。
&&& 7.2.6 食品原料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 质期的食品原料。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 序。
&&& 7.3 食品添加剂
&&& 7.3.1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 方可使用。
&&& 7.3.2 运输食品添加剂的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并能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污染食品添加
&&& 7.3.3 食品添加剂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添加剂。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 7.4 食品相关产品
&&& 7.4.1 采购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产品的合格证明文件,实行 许可管理的食品相关产品还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 方可使用。
&&& 7.4.2 运输食品相关产品的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并能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污染食品原 料和交叉污染。
&&& 7.4.3 食品相关产品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 品相关产品。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 7.5 其他
&&& 盛装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的包装或容器,其材质应稳定、无毒无害, 不易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
&&&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进入生产区域时应有一定的缓冲区域或外包装清洁措施, 以降低污染风险。
&&& 8& 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 8.1 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 8.1.1 应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控制措 施。在关键环节所在区域,应配备相关的文件以落实控制措施,如配料(投料)表、岗位操作规程等。
&&& 8.1.2 鼓励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对生产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
&&& 8.2 生物污染的控制
&&& 8.2.1 清洁和消毒
&&& 8.2.1.1 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 污染的风险。
&&& 8.2.1.2 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 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 记录。
&&& 8.2.1.3 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8.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 8.2.2.1 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 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 8.2.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 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具体可参照附录 A 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 8.2.2.3 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 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 8.3 化学污染的控制
&&& 8.3.1 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 序。
&&& 8.3.2 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 GB 2760 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
&&& 8.3.3 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 8.3.4 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 要求的其他油脂。
&&& 8.3.5 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 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
&&& 8.3.6 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贮存;领用 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
&&& 8.3.7 应当关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鼓励采取有效措施减低其风险。
&&& 8.4 物理污染的控制
&&& 8.4.1 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 制程序。
&&& 8.4.2 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 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
&&& 8.4.3 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
&&& 8.4.4 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
&&& 8.5 包装
&&& 8.5.1 食品包装应能在正常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品质。
&&& 8.5.2 使用包装材料时应核对标识,避免误用;应如实记录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
&&& 9& 检验
&&& 9.1 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 录制度。
&&& 9.2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 法检验;检验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
&&& 9.3 检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 时保留样品。
&&& 9.4 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检验项目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 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容易受生产过程影响而变化的检验项目的检验频次应 大于其他检验项目。
&&& 9.5 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项目可以一并检验。
&&& 10& 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 10.1 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需要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 施。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 10.2 应建立和执行适当的仓储制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 10.3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降低食品污染的风 险。
&&& 10.4 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显著的温湿度变化和剧烈撞击等,防止食品受到不
&&& 良影响。
&&& 11& 产品召回管理
&&& 11.1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产品召回制度。
&&& 11.2 当发现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存在其他不适于食用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 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 11.3 对被召回的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 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应采取能保证食品安全、且便于重新销售时向消费者明 示的补救措施。
&&& 11.4 应合理划分记录生产批次,采用产品批号等方式进行标识,便于产品追溯。
&&& 12& 培训
&&& 12.1 应建立食品生产相关岗位的培训制度,对食品加工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 安全知识培训。
&&& 12.2 应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 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 12.3 应根据食品生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 记录。
&&& 12.4 当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 12.5 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 13& 管理制度和人员
&&& 13.1 应配备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 13.2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食品的种类特性相适应,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实 施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13.3 管理人员应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能够判断潜在的危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纠正 措施,确保有效管理。
&&& 14& 记录和文件管理
&&& 14.1 记录管理
&&& 14.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 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 14.1.1.1 应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 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 14.1.1.2 应如实记录食品的加工过程(包括工艺参数、环境监测等)、产品贮存情况及产品的检验批 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
&&& 14.1.1.3 应如实记录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 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等内容。
&&& 14.1.1.4 应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食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发生召回的原因及后续整改方案等内
&&& 14.1.2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由 记录和审核人员复核签名,记录内容应完整。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
&&& 14.1.3 应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作记录 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 14.2 应建立文件的管理制度,对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 14.3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文件管理。
&&&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
&&& 注:本附录给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环境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当考虑的要点,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 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参照执行。
&&& A.1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或评估目标微生物控制程序的 有效性、确保整个食品质量和安全体系持续改进的工具。
&&& A.2 本附录提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考虑的要点。
&&& A.3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环境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环境微生物监 控主要用于评判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状况,以及找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通常环境监控对象包括食品 接触表面、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以及环境空气。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 评估加工过程卫生控制能力和产品卫生状况。
&&& A.4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 控制效果的评价。在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 a)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 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
&&& b)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标:应以能够评估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和过程控制能力的指示微生物
&&& (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霉菌或其他指示菌)为主。必要时也可采用致病菌作为监控指 标;
&&& c)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取样点:环境监控的取样点应为微生物可能存在或进入而导致污染的地 方。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取样点,也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取样点。过程 产品监控计划的取样点应覆盖整个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产品安全性 和/或食品品质的过程产品,例如微生物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之后的过程产品。具体可参考表 A.1中示例;
&&& d)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监控频率:应基于污染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制定监控频率。可根据相关文 献资料,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具体可参考表 A.1中示例。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是动态的,应根据数据变化和加工过程污染风险的高低而有 所调整和定期评估。例如:当指示微生物监控结果偏高或者终产品检测出致病菌、或者重大维 护施工活动后、或者卫生状况出现下降趋势时等,需要增加取样点和监控频率;当监控结果一 直满足要求,可适当减少取样点或者放宽监控频率;
&&& e) 取样和检测方法:环境监控通常以涂抹取样为主,过程产品监控通常直接取样。检测方法的选 择应基于监控指标进行选择;
&&& f) 评判原则:应依据一定的监控指标限值进行评判,监控指标限值可基于微生物控制的效果以及 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来确定;
&&& g) 微生物监控的不符合情况处理要求:各监控点的监控结果应当符合监控指标的限值并保持稳 定,当出现轻微不符合时,可通过增加取样频次等措施加强监控;当出现严重不符合时,应当 立即纠正,同时查找问题原因,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微生物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 表A.1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示例
&&& 监控项目
&&& 建议取样点a
&&& 建议监控微生物b
&&& 建议监控频率c
&&& 建议监控指标限值
&&& 环 境 的 微 生 物 监 控
&&& 食品接触表面
&&& 食品加工人员的手部、工
&&& 作服、手套传送皮带、工器具及其他直接接触食品 的设备表面
&&&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等
&&& 验证清洁效果应在清 洁消毒之后,其他可每 周、每两周或每月
&&&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 与食品或食品
&&& 接触表面邻 近的接触表 面
&&& 设备外表面、支架表面、 控制面板、零件车等接触 表面
&&&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 等卫生状况指示微 生物,必要时监控致 病菌
&&& 每两周或每月
&&&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 加工区域内的 环境空气
&&& 靠近裸露产品的位置
&&& 菌落总数 酵母霉菌等
&&& 每周、每两周或每月
&&&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 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 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
&&& 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食品 安全性和(或)食品品质的 过程产品
&&& 卫生状况指示微生物(如菌落总数、大 肠菌群、酵母霉菌或 其他指示菌)
&&& 开班第一时间生产的
&&& 产品及之后连续生产 过程中每周(或每两周 或每月)
&&&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 a可根据食品特性以及加工过程实际情况选择取样点。
&&& b可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卫生指示微生物实施监控。
&&& c可根据具体取样点的风险确定监控频率。
编辑: 007 标签:
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食品商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食品商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
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3.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持有异议,请与食品商务网资讯频道联系。联系电话:8
相关栏目资讯
相关行业资讯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8:30-17: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口不符合国标的食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