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牌子读卡器最好的读卡器最好?

&位置: >>
孝庄虽未下嫁多尔衮 鱼水之欢却难免
日 17:27:56 来源:新浪读书
&&& 分析至此,我可下一断语,孝庄下嫁多尔衮,绝无其事,失身则必不免。孝庄不欲与太宗合葬,即以白璧有玷之身,愧与太宗同穴。她的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康熙完全了解,所以孝养无微不至。及至孝庄既崩,不可与太宗合葬,则不独康熙了然,臣下亦了然,徐乾学特撰《古不合葬考》,即非承帝之旨,亦必有迎合之意。但康熙虽不能葬孝庄于昭陵,而亦终不忍别葬,以致浮厝数十年;而臣下无言此事者,即以深知此事如佛所云:“不可说,不可说!”能说者,为后世我辈。
&&& 多尔衮既薨,势力犹在,归灵至京时,世祖亲率亲贵大臣,缟服迎奠东直门外;其时已尊之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故以太子奉迎梓宫之礼接灵。至顺治八年正月,犹追尊摄政王妃为成宗义皇后。“成”者,论其功绩;“义”者,美其谦让。凡此皆足以证明朝政犹操之多尔衮亲信之手,而未几即遭清算,则因英亲王阿济格思夺多尔衮的两白旗继之为摄政王,为多尔衮的亲信举发,变成兄弟自相残杀,郑亲王济尔哈朗得以尽反朝局。其事始末,大致如《东华录》所载:
&&& 顺治八年正月甲寅,议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罪。先是,摄政王薨之夕,英王阿济格赴丧次,旋即归帐。是夕,诸王五次哭临,王独不至。
&&& 按:英王独不至者,隐然表示其身份在诸王之上,而与摄政王平;亦即表示多尔衮既死,应由其摄政。
&&& 翌日,诸臣劝请方至。英王途遇摄政王马群厮卒,鞭令引避,而使己之马群厮卒前行。第三日遣星纳、都沙问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曰:“劳亲王系我阿哥,当以何时来?”
&&& 按:“劳亲王”者,郡王劳亲。劳亲王为阿济格第五子,此时奉父命,领兵自京师赶来。
&&& 众对曰:“意者与诸王偕来,或即来即返,或隔一宿之程来迎,自彼至此,路途甚远,年幼之人,何事先来?”盖因其来问之辞不当,故漫应以遣之。吴拜……等私相谓曰:“彼谓劳亲王为吾等阿格(哥),是以劳亲王属于我等,欲令附彼。彼既得我辈,必思夺政。”于是觉其状,增兵固守。
&&& 按:吴拜即武拜,与苏拜皆多尔衮麾下大将,武功卓著。劳亲王已先为多尔衮取入正白旗,表面似为喜此胞侄,实际上有以劳亲王为质子之意。多尔衮对同母兄阿济格之防范甚严,见下引:
&&& 又英王遣穆哈达召阿尔津、僧格。阿尔津自本王薨后,三年不诣英王所矣。今不可遽往,应与摄政王下诸大臣商之。于是令穆哈达回,遂往告额克亲及吴拜、苏拜……额克亲谓阿尔津曰:“尔勿怒,且往,我等试观其意如何。”
&&& 按:阿尔津、僧格皆隶镶白旗,所谓“本王”即指豫亲王多铎。多铎薨后,镶白旗归多尔衮,恐阿济格染指,故不准阿尔津等在英王门下行走。
&&& 英王复趣召,阿尔津、僧格乃往。英王问曰:“不令多尼阿哥诣我家,摄政王曾有定议否?”阿尔津等对曰:“有之。将阿哥所属人员置之一所,恐反生嫌,故分隶两旗,正欲令相和协也。摄政王在时既不令之来,今我辈可私来乎?此来亦曾告之诸大臣者。”英王问曰:“诸大臣为谁?”阿尔津、僧格对曰:“我等之上有两固山额真、两护政大臣、两护军统领。一切事务,或启摄政王裁决,或即与伊等议行。”
&&& 按:多铎多子,第二子多尼名义上为镶白旗旗主,但一部分已改隶正白旗,而正白旗亦必有一部分改隶镶白旗,此即所谓“正欲令相和协”,实际上为多尔衮兼并的一种手法。多尼亦为阿济格胞侄,但多尔衮禁止多尼至阿济格处,防范之严可知。
&&& 又所谓“固山额真”即都统,为一旗最高的行政长官,但其时亦须听命于旗主;“议政大臣”由崇德元年设“十六理事大臣”而来,每旗两人,便于天子干预各旗事务,以及各旗配合中央要求,有所协力;“护军统领”则为实际带兵作战的大将,一旗分为左右两翼,所以有两护军统领。阿尔津等曾任议政大臣,亦曾为护军统领,此时正好解任,阿济格以为阿尔津等正在失意,有机可乘,打算说服他们,将多尼拉过来。不意此两人有备而来,公然拒绝;阿济格鲁莽从事,异谋尽露。于是:
&&& 额克青、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阿尔津议曰:“彼得多尼王,即欲得我两旗;既得我两旗,必强勒诸王从彼;诸王既从,必思夺政;诸王得毋误谓我等,以英王为摄政王亲兄,因而向彼耶?夫摄政王拥立之君,今固在也。我等当抱王幼子,依皇上以为生。”遂急以此意告诸王。
&&& 按:多尔衮无子,以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嗣;所谓“抱王幼子”即指多尔博。
&&& 郑亲王及亲王满达海曰:“尔两旗向不属英王;英王岂非误国之人?尔等系定国辅主之大臣,岂可向彼?今我等既觉其如此情形,即当固结谨密而行。彼既居心如此,且又当生事变矣。”
&&& 按:所谓“诸王”中,实力派只济尔哈朗及满达海。后者为代善第七子,袭封和硕亲王,此时尚无称号,至顺治八年二月始加号为“巽亲王”。
&&& 迨薄暮设奠时,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欲共议摄政王祭奠事,英王以多尼王不至,随于摄政王帐前系马处,乘马策鞭而去。端重王独留,即以此事白之端重王,端重王曰:“尔等防之,回家后再议。”又摄政王丧之次日,英王……又言摄政王曾向伊言:“抚养多尔博,予甚悔之。且取劳亲入正白旗,王知之乎?”郑亲王答曰:“不知。”又言“两旗大臣甚称劳亲之贤”。此言乃郑亲王告之额克亲、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者。又谓端重王曰:“原令尔等三人理事,今何不议一摄政之人?”又遣穆哈达至端重王处言:“曾遣人至亲王满达海所,王已从我言,今尔应为国政,可速议之。”此言乃端重王告之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者。
【作者:】
&[情感婚姻]-------------
&[两性私语]-------------
中国金融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金融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金融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镜像、复制、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金融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中国金融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对于文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20天内与本网站联系。
对不起,图片浏览功能需脚本支持,但您的浏览器已经设置了禁止脚本运行。请您在浏览器设置中调整有关安全选项。
[时尚]---------------
[美食]---------------
[家居]---------------
[旅游]---------------寻传说科尔沁_孝庄剧评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2贴子:
寻传说科尔沁
寻访传说,
??:草原在哪里
??在地区关于草原的传说和猜测可能比其他草原都多,传说中那是一片遥远而自由的土地,有蓝天、青草、牛羊,有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在清代,贵族禁止和汉族通婚,却热衷于和科尔沁蒙古通婚,于是科尔沁出了很多王妃,也出过驸马。刻板的历史学家可以说这种联姻是政治联盟的需要,但是科尔沁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令满洲贵族欣赏,没有强大的军队足以依靠,没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值得联合,没有俊男靓女让那些身居显贵的皇族子弟心生爱慕,这种联姻会长期存在吗?&
??所有的联姻中最出名的就是孝庄。她出名的原因说白了挺无聊,就是一段风流韵事。其实就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他不相信孝庄下嫁了多尔滚,原因很简单:没有史料可查,不仅汉文史料中没有,满文的也没有。以前的史料里记载过不少北方民族精明强干、受人尊敬的太后改嫁的事,这并不影响太后的形象和地位,只不过这些故事没有流传到民间,引起剧作家们杜撰的“秘史”欲望。清朝初年孝庄和多尔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盟。如果当年长期生活在禁欲文化中的汉族人理解不了,今天有过点恋爱经验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如果男女之间感情上有那么一点暧昧,在政治上或者工作中也就会有那么一点默契,不过如此吧!
??孝庄有一幅晚年的画像流传于世,很有神韵。画中身着便装的孝庄坐在床榻上,手挚佛珠,她似乎正在听什么人说话,而且说话的内容引起了她的注意,看得出她是个刚毅、坚韧、主控着大局的老太太。而她年轻时是否美貌,晚年是否风韵犹存,画的创作者和被画者都不关心。蒙古族人虽然大男子主义,但是很尊重妇女。草原上生存环境严酷,人们都喜欢女人能干有主见,而不喜欢女人娇气柔弱。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才会出孝庄这样的女人。这也是草原的魅力所在。
??真实的第一次撞进我视线的时候,令我非常意外。那是一座城市,很多在那里长大的人都没有见过草原。那个叫科尔沁的地方,是的城区,街道上人群来来往往,很难一眼区分出是蒙族还是。只有一些民族特色餐馆里,才有穿着蒙古袍的人演出一些歌舞节目。这些节目像摆拍的民族风情照片一样,有明显的伪造痕迹。
??蒙古族人在酒桌边的歌声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文化现象,许多蒙古人天性腼腆,很少表达感情,酒至微醉的时候,感情随着歌声舒缓深情的旋律流淌出来,这就是滋养千万首民歌的文化基础,是任何舞台化的表演都代替不了的。
??和我们吃饭的人当中有一位蒙古人,别人都叫他“敖局长”。他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谦逊而温和,喜欢在酒后唱家乡的歌曲。草原就在他的歌声里:“绿色的土地广阔无边,天边飘来座座白毡房……”科尔沁原来有那么多民歌,流传出来的是那样贫乏。
??敖局长并不姓敖,传统上蒙古人称呼人的习惯有点像西方人,是姓名分开叫的,但是现在,受影响都简化了,当地的汉族同事以他名字的第一个发音称他为“敖局长”。敖局长本姓包,一个令蒙古人骄傲的姓氏,和孝庄、僧格林沁出于同一个家族——鲍尔吉金,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在蒙古族大部分地区姓包就意味着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但的包姓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儿的后裔。哈撒儿是蒙古史上著名的英雄,他勇猛无敌,有着可以和哥哥媲美的军事政治才能,同时对哥哥对整个家族忠心不二。哈撒儿因为才能出众、军功卓著,在蒙古帝国中的地位很高,领地广阔,属民众多。他善于射箭,箭术当世无双,“科尔”在蒙古语里是一个跟弓箭有关的词,“沁”是表示人的名词后缀,这就像英语里的“teach”和“teacher”,他的部落就叫做科尔沁部,部落的领地叫。虽然哈撒儿的说法有传说成分,但是谁说那些被风吹散的传说不能被当作历史,又有多少史书上记的东西完全禁得起推敲和考证?
??我喜欢的传说,那些英雄的传说,科尔沁是英雄创造的,科尔沁总是有英雄的,清朝“倚之为长城”的僧格林沁亲王,随着一首歌曲在世间流传的嘎达梅林……但是置身于此地,草原似乎也只是个传说。
一次新的奇迹玩法?你想成为霸服大魔王吗?
??离开市区,我急于见到的草原并没有出现,公路两边都是农田,高而直挺的玉米密密麻麻地立在田里,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天边。没有草地没有牛羊,没有牧歌。
??玉米地无穷无尽,偶尔有砖房和泥房混合的村庄掠过窗外,鸭子在村边的小水泡里游泳,鸡在玉米的边缘走来走去,神经质地抖动着脖子,一只体形巨大的黑色的猪从村子里跑出来,一大群小崽子跟在它后面。多年以来,敖局长的一句话一直刺在我心里,他说:“通辽是内蒙古的粮仓,这里的粮食好啊!”我总觉得这话不应该是他说的。
??科尔沁的地域范围实际上包括今天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两个地级行政区,还有赤峰市东北部、辽宁、吉林西部的一些地区,那里曾经都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科尔沁部一度强大到成为蒙古三大集团之一,西方的卫拉特、中部的蒙古本部和东方的科尔沁。在那个时期,蒙古本部大多数时间,处在纷争和动荡之中,而东西方的两大集团则相对强盛。和总想取代本部的卫拉特不一样,科尔沁是本部的亲戚,虽然也经常闹矛盾,但科尔沁总的来说比较支持本部,并且寻求草原的和平和与周边民族的和解。这个部落在满洲强大起来的时候,没有选择誓死抗击,选择了成为他们的盟友。今天中国的版图和国际身份基本上是从清朝继承下来的。当清朝覆灭,蒙古国以90%以上的公民投票结果选择独立的时候,科尔沁人却不舍得离开这个自己参与缔造并且为保卫她流过很多血的国家,今天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人口一半以上是科尔沁人。
??在清朝,科尔沁和大部分蒙古地区一样享有着一条重要的权力:蒙地禁止开垦。这条措施今天听起来非常环保。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知道草原的生态脆弱,植被不能轻易撕破,知道这片物产贫瘠的土地养育不了太多的人口。
??北洋军阀时期,已经退化暗弱的科尔沁大大小小的王爷们开始出售自己的领地,也就是那个时候有了嘎达梅林的反抗。抗垦运动失败以后,饥饿的、人口基数巨大的汉族农民涌向草原。从那时起草原渐行渐远,退却到更加偏远干旱的地方。潮湿、低洼、有水源的土地最先被开垦成农田,那也是草长得最好的地方,从此不再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只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了”。
??后来,向科尔沁的移民和开垦越来越严重,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文革结束时从监狱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我一看我的家乡,科尔沁大草原啊,不像样,坑坑洼洼,大队长骑着马,举着鞭子,赶着农民趴在那种地……”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粮基地建设再次深入到科尔沁地区,草原的面积越来越小。干旱的土地上,被排挤出来的牧群显得过于拥挤了,仅剩的草场也面临着严重的沙化威胁,新闻里每每称之为“科尔沁沙地”。
??在变迁难以抗拒的时代,存在有时候就是一种成功。科尔沁蒙古族人在汉族移民涌入的最初岁月里,也朝两个极端发展过,一部分人离开了家乡,去寻找可以放牧的草原,另一部分人被完全同化了。但是善于寻找平衡保全自我的科尔沁人在调整一段时间之后再次找到了平衡点,他们留下来成了蒙古农民。他们种的玉米主要是商品粮,也种水稻,种在有活水的地方,给自家人吃的,真正的上等东北大米。
??农耕的科尔沁,已经成为蒙古族中一个独特的部落。科尔沁的短调民歌很有特点,不同于蒙古长调,据说是农耕以后,面对不再广阔地域,产生的旋律较短的歌曲。蒙古族著名的集体舞“安代舞”实际是科尔沁地区的舞蹈。科尔沁蒙古语因为加入了太多的汉语单词,已经和蒙古国、中国西部的蒙古语互不相通了,但它的语法和思维逻辑确实却依然没变。而且教育发达,会讲蒙古语的人比例很高。找不到草原的科尔沁依然出产好马,而且还是中国马王之乡。每年的8月18号,珠日和牧场会举行赛马大会。但是科尔沁的马是适应场地速度赛的,而不是蒙古传统的几十公里的越野。
??敖局长指给我看公路边上的几个小伙子。他们光着膀子,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骑着黝黑的马,马背上只有一根缰绳,没有鞍子,也没有马蹬。他们那样悠然地走在玉米地边,深绿色的玉米从他们的侧面一直延伸到天边。敖局长轻轻拍了拍车座的靠背,那就是从心底对小伙子们精湛骑术的赞扬。在玉米地的中间有一块不平整的空地上,一个羊倌追着羊群奔跑。虽然没有穿蒙古袍,但是可以却信他们都是蒙古人。
??开拖拉机的科尔沁人依然骑马,种玉米的科尔沁人依然养羊,汉语说得很流利的科尔沁人聚在一起时就讲蒙古语。就像草原上流传的那首歌:“草原在哪里?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我们心里……”
??
#&posted&by&熟泥&@&&17:51&评论(0)
&
#&&星期五(Friday)&晴
寻访传说,乌珠穆沁
??乌珠穆沁:天堂里的牧马人
??天堂是什么样的?在每个人心里它都是不一样的。腾格尔用一首歌告诉人们蒙古人心里的天堂,这个天堂据说就在乌珠穆沁。
??牧民达布希拉图的家离西乌珠穆沁旗旗府大约100公里,到达他家的时候是大年初二,他是今天的草原上越来越少有的一种人——牧马人。他似乎并不乐意看到陌生人因为他的马群而拜访他。牧马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一种追求,甚至一种信仰,和外人的好奇心毫不相干。
??我在那里的时候,锡林郭勒盟的地方电视台正在放一部纪录片《都仁的婚事》,一个叫都仁的小伙子坚持按传统礼仪骑马去迎亲,可是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因为现在的草原上,凑起一只迎亲的马队已经很困难了。乌珠穆沁草原上,有马群的人家非常少了,很多人家都只留了一两匹坐骑。但是达布希拉图依然有马群,他喜欢马,不仅放牧,甚至去近处的亲戚家别人都开吉普,他还是骑马。他说,马是蒙古人的传统,他要这样骑着马走来走去,也是给周围的年轻人做个榜样。
??有时候我觉得达布希拉图挺执拗的,他恪守着蒙古族很多传统的礼节,甚至保存着古典的个性。我在他家的时候,他一直少言寡语,蒙古人在陌生人面前的害羞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沉闷的冷漠,让初来乍到的人不知所措。但是他准备去干活的时候,就看我一眼,意思就是问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曾经有人告诉我,如果你想真正了解蒙古人,一定要在冬天到草原。蒙古人的性格并不是在水清草美的季节里养出来的,而是在冬季的寒冷和风暴中摧炼出来的。天空很晴朗,没有云,一丝没有风也没有,我的脸却像刀割一样疼,不停地流鼻涕,我用戴着手套的手沾了一下,指尖立刻结冰了。照相机不工作了,是我呼吸造成了局部的温差,我只好像用数码相机那样远远地举着它。
??第一天,还看不到马,马群在很远的草场上放着。达布希拉图的工作相当忙,虽然是大年初二,正在下羔子的羊群却不会给牧人放假。他一言不发地忙碌,我跟在他后面,从一个羊圈跑到另一个羊圈,然后看他拿起套马杆,骑上马,消失在围栏那一边的牧场上。
??晚上的时候,达布希拉图来到我和帮我做翻译的萨日娜呆的那间屋里,我知道他想告诉我一些牧马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主动开口。后来我们聊到他为什么坚持牧马,他的情绪有点激动了,很难得地长长地说了一大段话。我能听懂的蒙语很少,但是我听过一首歌《父亲是牧马人》,那首歌用一种凝重而深情的曲调反复吟唱:“我父亲是牧马人,我父亲是牧马人……”此刻我也听到达布希拉图不断重复着:我父亲是牧马人。
??草原上牧民的收入主要来自畜群,绵羊出羊毛,山羊出羊绒,奶牛可以挤奶,做奶制品。牛羊还可以杀了吃肉。但是马群却不能,蒙古人不吃马肉,马身上,略微值一点钱的是马鬃,马鬃可以编成绳子,勒在蒙古包的毡墙外边,但是产量很低,基本上不能到市场上卖。养马只有把小马养成年出售这一种收入途径,由此得到的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养马非常辛苦,而且草原上还时常有外地来的盗马贼趁夜将成群的马赶上汽车拉走,牧人们常常要半夜起来去看马群。现在的牧马人都是因为热爱才坚持的。
??达布希拉图家几年前还有三百多匹马,历经磨难,现在只剩两个儿马子了。这是草原上数马的方式,儿马子就是种公马,马群的首领,有一个儿马子就意味着有三十匹左右的一个马群。
??第二天清晨,达布希拉图十三岁的儿子抱着沉重的马鞍,举到肩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马的背上,帮父亲备马。他哥哥开着吉普车,载着我们跟他一起去看马群。离开定居点,草原逐渐开阔,人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有一点微微起伏的土地被雪覆盖着,反射着耀眼的白光,达布希拉图远远地骑着一匹马,从一个坡地后面上来,用望远镜寻找他的马群。七十匹马的马群在广阔的草原上显得太少了。
??发现马群以后,达布希拉图骑着马从侧面绕过去,马群看到牧马人就迎着我们跑过来。冬天的马毛很厚,看着不像夏天的那样矫健,但冰天雪地里依然精神抖擞。达布希拉图的哥哥,指给我鬃毛飘舞的儿马子。
??它的马鬃很长,据说有的儿马子马鬃甚至可以拖到地。每年春天剪马鬃的时候,儿马子的马鬃是不剪的,因为儿马子威风,剪马鬃要把马按住,这样会灭儿马子的威风。这个小小的细节里,其实包含着蒙古文化中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蒙古人从来不刻意修理那些人群中拔尖的人,如果他是匹儿马子,他就应该那么威风。但是套马的时候,小伙子们都争着套儿马子,因为好玩,儿马子力气很大,它常常咬住套马杆就抢走了,厉害的儿马子有时能一连抢走四五个套马杆。
??乌珠穆沁是摔跤手的故乡,跤王米苏拉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告诉我,他们每年春天都会帮助有马的牧户剪马鬃。那时候,他们这些力气大的人负责把马按住,但马的力气更大,有时候双手实在没力气了,也要坚持,马要是跑了跤手也会威名扫地。他说这种训练比跟人较劲效果好得多。而对牧马人来说剪马鬃就是个手艺活了,也像人剪头发一样,可以剪出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形状,也会根据每匹马的长相、毛色选择不同的样式,剪过之后大家还会相互炫耀。
??到了抓赛马的时候,每匹被选中的马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配置特殊的食谱,吃草、喝水的时间、食量都有严格的控制。
??我在乌珠穆沁草原上看过一次赛马,那天下着雨,马蹄溅起的泥巴直接扬起到后面小骑手的脸上,孩子们迎着飞溅的泥巴无法躲闪,咬紧牙关依然摧马向前。旁边的吉普车上两个等待上场小骑手,穿着传统的赛马服装——鲜艳的衣服,带飘带的帽子。他们不时打开车门,迎着雨,迎着冷风,兴奋地眺望。这些马背上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这样坚强而充满热情。
??虽然今天的战场上不再有勇猛无敌的蒙古骑兵,但是草原上马的故事依然精彩,有马的牧民是幸福的。
??蒙古人心中的天堂被概括得准确而精炼:“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样的天堂如今只存在于如乌珠穆沁这样少数的几个生态和文化孤岛上,而且危机四伏。
??几年前,草原经历了罕见的大旱。那时候,达布希拉图夫妻俩个每天不停地摇抽水机给马喂水,但是水井里的水也越来越少,摇一阵就要等一会儿才能有水再往上抽。那一年达布希拉图也想过要放弃牧马,准备入秋以后把马群卖掉,但是到了秋天,他舍不得了。冬天遇到暴风雪,所有的交通都瘫痪了,幸亏他们家的马多,可以轮流套上雪爬犁到旗里拉救灾物资。现在达布希拉图再也不想放弃马,无论有多少困难他都会坚持,他说:除非上面不让养。
??这也不是没可能,草原退化原因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只有一条很明确,工业化以后,草场迅速退化,按照传统方式游牧的时期并不这样。可是今天的人们却喊着保护草原的口号,让世代游牧的蒙古人都盖起了羊圈,绵延千里的草原如今围栏纵横。但事实上,牧民都知道,草原上每盖一间房子附近500亩草场就会因为常年得不到休息而废掉。正是围栏破坏了生态循环,才使马这样的大型动物生存艰难。但说不定哪天会有个新的科研成果说马破坏草场不能养,尽管当初数以百万的蒙古马,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
??达布希拉图家附近,有一片水泡子,到了冬天,水就干了,湖底结着一层白色的碱,马群吃碱,就像人要吃盐一样。他赶着马群沿着两条围栏间的路走向水泡子。有了围栏以后,草原上的道路就定下来,牲畜、车子都只走这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已经寸草不生,成了草原上的一道道纵横交错的伤疤。但是此刻,雪被风吹起来,又被围栏挡住了,形成又深又厚雪层,马沿着熟悉的道路踏雪而过,一切生态危机都暂时埋藏于大雪之下,乌珠穆沁依然是牧马人的天堂。
# posted by 熟泥 @
17:50 评论(0)
星期五(Friday) 晴
寻访传说,
??巴音布鲁克:梦结束的地方
??我从下飞机,本可以向西直接进入巴音布鲁克,但是我却绕过整个,从向东进入巴音布鲁克。我特地把巴音布鲁克作为最后一站,因为那是我最想去的地方。长途旅行需要有一个梦想的终点,无论真的到达那里是满意或者失望,它的力量可以牵引你走完全程。
??这样我进入巴音布鲁克的路线和成吉思汗西征大军的路线相反,和吐尔扈特东归的路线是一致的。二百多年以前,吐尔扈特部可汗渥巴希,率领他的军队和百姓,离开伏尔加河下游的钦查草原,那个成吉思汗的孙子当年征服过的地方,万里奔波返回。
??汽车在的高山深谷间穿行,十月,牧民正在转场,可以看到正在收起的毡房,五边形地木栏杆组成的羊圈静地立在层林尽染的山坡山,除此之外再无丝毫人工痕迹,古老的游牧生活和大自然如此和谐。由于政策原因,新疆的游牧生产方式比大部分地区保存得好。
??当车子穿过一道山梁,草原忽然像低昂的蒙古长调一样舒缓地展开,一瞬间丰富的色彩都消失了,只有纯金色的草原。前方的山岗上,一座静静的矗立着,披着金色的斜阳,山下是一座小镇,典型的蒙古人的土地。
??进入巴音布鲁克小镇,开始有马匹出现在我们周围,既不是高大的,也不是粗壮的,马不高,但身材秀丽,抬起和踏地的动作很有韵律,像跳盛装舞步。穿过小镇即有羊群,黑头地身体结实地绵羊聚在一起,像一副英国油画。边上,我们的车子停下来,那有一个蒙古包,一只黑色的卷毛大狗很乖的走到我身边,我伸手在它的长毛里摸了摸。这种感觉很震撼,这些欧洲品种的狗和牲畜,是被吐尔扈特人万里迢迢带到巴音布鲁克的。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愿意抛弃先进的欧洲,回到古老落后的亚洲来?
??电影和历史并不靠谱,但能传递一个民族的情感。年轻的吐尔扈特英雄们在无边的草原策马飞奔,忽然间到了一个乱糟糟的小镇,撞进镜头的竟然是穿着马裤,扎在腰带里的瘦高的俄罗斯士兵。那个镜头也许注释了吐尔扈特人东归的一个原因——文化压力。草原不再纯净了,现代文明像一样侵入到草原深处,让生活在古朴世界里的吐尔扈特人浑身不自在。
??在伏尔加河流域的三百年里,吐尔扈特人在精神上一直效忠远在新疆的卫拉特汗国,派人参加他们的会盟和庆典,信奉喇嘛教。为了在远离祖国的地方安身,他们参与土耳其人、俄罗斯人的战争,在周边慢慢发展强大的势力间寻找生存空间。他们惦念着遥远的祖先的故乡,漠视着世界的变化。只是在武器从马刀变成鸟枪变成大炮的时候,他们的伤亡惨重起来。
??年轻的可汗渥巴希似乎很理想主义,他居然想回家,回到连他的爷爷都没有见过的故乡,那片土地那样遥远又那么凶险,刚刚有几十万蒙古人葬身在战火中。十八世纪中叶,准葛尔汗国被清朝彻底打败了。据《草原帝国》记载:“准葛尔部人民,主要是绰罗斯与辉特二部,几乎全被消灭。”远在伏尔加河下游的渥巴希听说他兄弟部落的故地已经成为无人区的时候,他决定率部认领这片土地。
??起事的那一年,伏尔加河久久没有封冻,河东岸的居民无法赶着牲畜过河,因为担心时间久了走漏消息,渥巴希最终选择抛弃他一半的臣民,率领西岸的部众东归。他的出走遭到俄罗斯人的拦截,也不受清朝的欢迎。清政府最初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向途中各国献上厚礼,请他们拦截。吐尔扈特人一路遭到疯狂地袭击,几十公里长的队伍,牲畜和老百姓放在中间,前后部队往反冲杀,一路杀到准葛尔故国的边境。远远的清朝的边防前哨已经能够看到了,损失了一半军民筋疲力尽的渥巴希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攻取伊犁了。开了几个月的会议之后,渥巴希决定接受招安,向清朝投降。之后才是我们历史书上讲到的热烈欢迎。
??尽管渥巴希只带回来七万人,还是被分成四个部分,安置在相距遥远的地方,渥巴希自己的领地没有被安排在北疆四通八达的准葛尔盆地,而是在巴音布鲁克。巴音布鲁克草原实际上是天山内部一块巨大平坦的谷地,只有三个出口通向外界,至今仍然交通不便。这是渥巴希梦想的终点,不知他那时是怎样的心情。
??我骑上马,朝天鹅湖的方向走过去,天鹅已经被游客惊走了,草原静悄悄的,湖水里立着红色的芦苇,远处是雪山。开都河静静流淌,四周的山脚下,碎镜子一样的小水面映着艳蓝的天,巴音布鲁克,就是泉水丰盈的意思。在我到达过的草原里,只有这里还有野狼在夜色中悄然前行。
??吐尔扈特人属于西方的卫拉特,和东方的蒙古人不一样,他们从不曾匍匐在大汗脚下,没有做过忠实的奴仆;也不曾主宰庞大帝国,生出征服者那样宽宏和悲悯的性格;巴音布鲁克封闭的地域保护了传统文化,吐尔扈特人身上于是有令各地的蒙古人称道和艳羡的那种古典气质。毡房边上有两个瘦高的蒙古小伙子在夕阳下拴马。毡房的门口正在晒奶疙瘩,我蹲下来,捡起来偿偿,还没晒干,软软的有点酸。一位老阿妈微笑着从毡房里走出来。
??这就是渥巴希为子孙后代追求来的生活,我忽然领悟到他心中的那份高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觉得现代的生活比古朴的生活更好,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有几个真的感觉幸福?可这世界上却总是有“文明人”热衷于改变别人的生活。今天的巴音布鲁克时常有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出,有人说开都河上要修水电站,淹没大片的草原,有人说天鹅湖要承包给旅游公司,到时牧民都要牵走。草原深处升起袅袅炊烟,白色的蒙古包星罗棋布,古朴的唯一缺陷是它阻止不了现代文明的渗透,就像那些被游客惊走的天鹅。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卡器哪个牌子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