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系统分层是在哪个机动车定义 国家标准准 中定义的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豆丁精品文档: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的体系结构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体系和系统 体系和系统的区别 系统体系结构图 指令系统体系结构 体系 系统 xym宇宙体系系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准体系及政策法规介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测·控领域专业互动媒体平台
推动测试测量,检测诊断,传感物联,遥测自控智能化发展
当前位置: &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概况
自动化仪表
  摘 要 具体介绍了国际上标准如PROFIBUS、WorldFIP和FF总线协议的构成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系统用现场总线”标准IEC1158的工作情况。分析了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及今后的动态。  关键词:现场总线 国际标准 发展概况
The General Status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Fieldbus in the World
  Abstract Some of the Standards of Fieldbus in the world e.g.PROFIELD,WORLDFIP and the composition of FF Bus Protocol as well as the activ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 Committee for drawing up the“The Fieldbus Used in Process Control Systems” IEC 1158 are presented concretely.The reasons of wh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fieldbus is moving slowly and the trend of the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uture are analyzed.  Key words:Fieldbu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General developing status
  现场总线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课题,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全数字控制系统是21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自动化仪表公司都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全方位地进行着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期待着成为市场的主宰者。由于现场总线是以开放的、独立的、全数字化的双向多变量通信代替0~10mA或4~20mA的现场仪表,以实现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因此在开发及应用过程中的现场总线标准化是本课题的重点。世界各国的技术协会(学会)、各大公司、各国的标准化组织,还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于本项技术的标准化工作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使得目前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工作出现了复杂的局面。
1 世界各主要现场总线标准协议介绍  现场总线的开发和应用,起源于欧洲,如法国的WORLDFIP、德国的PROFIBUS、丹麦的P-NET等,后来由于美国Rosemount、 Honeywell、 Foxboro等著名大公司的参与,使得有强大经济和技术作后盾的美国,在现场总线技术上独领风骚,现场总线基金会的FF协议就是其代表。为了开发应用以及迅速占领相应市场的需要,各国在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均同步制订了各自的国家标准(或协会标准),同时投入大量精力,迅速将自己的协议标准转化成各区域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如:欧洲标准CENELEC),并用各种标准化手段在强大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对IEC国际现场总线标准的制订进行强有力的技术渗透,以期将自己的协议标准引入IEC标准草案中,从而最终达到使自己的技术、产品占领整个世界市场的目的。1.1 WORLDFIP概况  WORLDFIP协会成立于1987年3月,到现在已有11年的历史。WORLDFIP协会是以法国几个跨国公司(CEGELEC、GEC-ALSTHOM、施耐德电气公司等)为基础的跨国、跨行业的技术协会,其宗旨是研究、推广FIP(工厂仪表协议)现场总线系列产品和技术。到目前为止,WORLDFIP协会已拥有100多个成员,生产300多个WORLDFIP现场总线产品。WORLDFIP产品在法国的市场占有率大约60%,在欧洲市场占有大约25%(根据WORLDFIP提供的资料)的份额。这些产品广泛用于发电与输配电、加工自动化、铁路运输、地铁等过程自动化领域。  WORLDFIP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同领域都可以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装置可以实现互连,当然这必须以WORLDFIP协议标准作为基础。WORLDFIP协议是一个完整的标准,1996年6月WORLDFIP被采纳为欧洲标准EN 50170—3。WORLDFIP产品已有多年应用经验,技术相当成熟。WORLDFIP打算于今年底与我国组织技术交流,并准备在中国建立WORLDFIP技术维护中心。  EN 50170—3/WORLDFIP是由原法国标准FIP C46601~C46607经过修订而产生的,WORLDFIP协议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三个通信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EN 50170-Vol. 3-Part 1-3:现场通信系统总论  EN 50170-Vol. 3-Part 2-3: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  sub-Part 2-3-1:IEC双绞线  sub-Part 2-3-2:IEC双绞线附录  sub-Part 2-3-3:IEC光纤  EN 50170-Vol. 3-Part 3-3:数据链路层服务定义  sub-Part 3-3-1:数据链路层定义  sub-Part 3-3-2:FCS定义  sub-Part 3-3-3:桥路定义  EN 50170-Vol. 3-Part 5-3:应用层服务定义  sub-Part 5-3-1:MPS定义  sub-Part 5-3-2:SubMMS定义  EN 50170-Vol. 3-Part 6-3:应用层协议规范  EN 50170-Vol. 3-Part 7-3:网络管理  WORLDFIP目前正在进行“FICOMP技术”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的目的是一旦IEC标准通过,WORLDFIP现场总线即可向IEC国际标准现场总线过渡。1.2 PROFIBUS概况  1984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了PROFIBUS的技术构想,从这以后,联邦德国科技部组织十几家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公司和研究院所,根据ISO 7489标准以开放系统互联网络(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I)作为参考模型,开始制订现场总线的德国国家标准,并同时研制PROFIBUS现场总线产品。1991年PROFIBUS德国国家标准DIN 1)发布。  经过10多年的开发、生产和应用,PROFIBUS现场总线已形成系列产品,并在各个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PROFIBUS用户协会PNO已拥有605个成员,他们遍布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些成员中的150多家生产厂生产800多个PROFIBUS产品。PROFIBUS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大约40%(根据PROFIBUS提供的资料)。  PROFIBUS是一个开放的现场总线标准,是一种不依赖于厂家的开放式现场总线标准,它可广泛应用于制造加工和建筑等自动化领域。采用PROFIBUS标准系统,不同厂商所生产的设备不须对其接口进行特别调整就可通信,PROFIBUS可用于高速并对时间苛求的数据传输,也可用于大范围的复杂通信场合。  PROFIBUS系列包括下列三个兼容版本(见图1):  ①PROFIBUS-DP  ②PROFIBUS-PA  (根据IEC61158-2,可用双电缆总线供电技术进行数据通信)  ③PROFIBUS-FMS
图1 PROFIBUS家族
  基于PROFIBUS以上的一些特点,再加上10多年的应用经验,PROFIBUS在欧洲得到广泛推广,目前正在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展。1997年7月,Profibus International在中国建立了PROFIBUS中国用户协会CPO。  1996年6月PROFIBUS(DIN 19245)被采纳为欧洲标准EN 50170-2,它的具体体系结构如下:  EN 50170-Vol. 2-Part 1-2 EN 50170总论,卷2-PROFIBUS  EN 50170-Vol. 2-Part 2-2 物理层 规范和服务定义  EN 50170-Vol. 2-Part 3-2 数据链路层 服务定义  EN 50170-Vol. 2-Part 4-2 数据链路层 协议规范(包括Part3-2服务规范的协议)  EN 50170-Vol. 2-Part 5-2 应用层 服务定义  EN 50170-Vol. 2-Part 6-2 应用层 协议规范  EN 50170-Vol. 2-Part 7-2 网络管理  EN 50170-Vol. 2-Part 8-2 用户规范  IEC国际现场总线标准迟迟不能完成,目前主要的反对意见是来自德国的PROFIBUS。PROFIBUS分层结构与IEC标准不同,导致双方在通信协议的描述上分歧很大。1.3 P-NET  这种总线技术是由丹麦的几家自动化系统公司、大学与“美国物理学会”(APS)在丹麦联合开发的,随后这项技术在丹麦逐渐成熟,并且投入实际运行。为了使这项技术迅速推向世界市场,在丹麦成立了“美国物理学会国际P-NET用户组织”(International P-NET User Orgasation APS),由这个组织负责此项技术的标准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经过“美国物理学会国际P-NET用户组织”的全力工作,P-NET协议也于1996年成为了欧洲标准EN 50170-1,从而确立了这项技术的国际地位。这个协议的具体体系结构如下:  EN 50170-Vol. 1-Part 1-1:EN 50170总论,卷1-P-NET  EN 50170-Vol. 1-Part 2-1 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  EN 50170-Vol. 1-Part 3-1 数据链路层 服务定义(包括Part 4-1协议的服务定义)  EN 50170-Vol. 1-Part 4-1 数据链路层 协议规范  EN 50170-Vol. 1-Part 5-1 应用层 服务定义  EN 50170-Vol. 1-Part 6-1 应用层 协议规范  EN 50170-Vol. 1-Part 7-1 网络管理  EN 50170-Vol. 1-Part 8-1 用户规范  据我们1997年到德国、法国考察现场总线技术时的了解,P-NET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灌溉和水厂自动化系统中。1.4 欧洲现场总线标准EN 50170  鉴于来自自动化系统用户的强大压力:总线技术必须标准化,德国、法国、丹麦等国为了使本国的现场总线产品迅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它们分别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展开了强大的技术“公关”工作。在国际IEC现场总线标准迟迟不能发布的情况下,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经过艰难的协调,终于在1996年6月推出了欧洲标准EN 5)。  但是,EN 50170实际上是欧洲三大总线协议:德国的PROFIBUS、法国的WORLDFIP和丹麦的P-NET的文件汇编。EN 50170无论从技术内容上,还是从文本格式上都完全保留了三项协议的原始体系,实际上没有解决现场总线协议的国际化统一。这正是国际现场总线产品“多极化”发展的一个缩影。1.5 FF(Fieldbus Foundation)概况  FF现场总线基金会是由WORLDFIP NA(北美部分,不包括欧洲)和ISP Foundation于1994年6月联合成立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其目标是建立单一的、开放的、可互操作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这个组织给予了IEC现场总线标准起草工作组(IEC/SC 65C/WG6)以强大的支持。这个组织目前有100多个成员单位,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过程控制产品及系统的生产公司。1997年4月这个组织在中国成立了中国仪协现场总线专业委员会(CFC),致力于这项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FF成立的时间比较晚,在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把这项技术完整地应用到工程上相对于PROFIBUS和WORLDFIP要晚,但是,正由于FF是1992年9月成立的,是以Fisher Rosemount公司为核心的ISP(可互操作系统协议)与WORLDFIP NA两大组织合并而成的,因此这个组织具有相当实力。目前FF在IEC现场总线标准的制订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FF协议规范的技术体系和内容与IEC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基本相同,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的FF协议规范,具体内容如下:  ①FF-800  系统设计  ②FF-801  网络安排  ③FF-816  31.25k波特率(bet/s)物理层协议(分布图)  ④FF-821  数据链运行子集  ⑤FF-822  数据链协议技术条件  ⑥FF-870  现场总线通信技术条件  ⑦FF-875  现场总线 信息选取通路内层  ⑧FF-880  系统安排  ⑨FF-890  功能模块使用程序 第1部分  ⑩?FF-891  功能模块使用程序 第2部分  ?FF-900  装置描述语言  当前IEC现场总线国际标准起草工作的障碍,主要是来自FF与PROFIBUS之间的矛盾,而在1994年以前主要是ISP与WORLDFIP之间的矛盾。
2 IEC现场总线标准化工作情况2.1 IEC现场总线标准的历史情况  现场总线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其技术和业务分工由IEC/TC 65来组织实施。  国际电工委员会第65技术委员会(IEC/TC 65):“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成立于1969年。它的工作任务是制订有关连续和批量过程的工业过程测量和系统的元件的标准,协调影响测量和控制系统匹配的相关元件特性的标准化工作,在国际领域内对采用电动、气动、液动、机械的方式工作的装置和系统或其它测量和(或)控制系统开展上述标准化工作。  经29年的技术发展和调整,目前IEC/TC 65除已下设SC 65A分委员会(系统)、SC 65B分委员会(装置)、SC 65C分委员会(测量和控制系统的数字数据通信)、SC 65D分委员会(分析装置)四个分委员会外,还建有一个顾问组和三个直属工作组[它们是:WG1(术语和定义)、WG6(功能模块标准化)以及WG8(安装实施方法的调查)]。每个工作组都在从事其工作范围内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见图2)。
图2 IEC/TC 65结构
  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化的具体工作是由SC 65C于1988年下设的WG6来具体实施。此工作组的成员由挪威、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丹麦、瑞士、韩国、芬兰、法国、瑞典、中国(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缪学勤教授)、比利时、巴西、澳大利亚共17个国家的43名代表组成,其中美国的Mr. RICHARD H. Caro是这个工作组的召集人,现场总线标准各部分的主要起草人:  ①物理层    Mr. H. LANDET (挪威)  ②数据链路层Mr. A. GUPTA(美国)  ③应用层Mr. U. DBRICH(德国)  ④系统管理Mr. P. NOURY(法国)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工作一开始就与美国仪表学会ISA进行 了紧密的合作,目前的IEC 61158现场总线系列标准草案,基本上是由SC 65C/WG6与ISA下的标准与实施(standard and practice)第50工作组即SP50共同合作的结果。这套标准的体系结构:  IEC 61158-1 总论  IEC 61158-2 物理层规范  IEC 61158-3 链路层服务定义  IEC 61158-4 链路层规范  IEC 61158-5 应用层服务定义  IEC 61158-6 应用层规范  IEC 61158-7 系统管理  IEC 61158-8 一致性试验  IEC 610804 控制功能模块  从1988年到现在,这个标准的起草经历了10年的“艰难历程”。起草工作一开始,障碍主要来自ISP(Interoperable System Protocol)与WORLDFIP协议的矛盾,但经过反复争论,双方都感到任何一方的协议都不可能在IEC技术委员会中获得多数票通过。一方面为了获得用户的承认,一方面为了共同的利益,ISP和WORLDFIP NA于1994年正式合并为现场总线基金会(Fieldbus Foundation,简称FF),这样使得现场总线标准在体系结构、物理层规范等方面达成了多数一致,“物理层规范”也于1993年被IEC正式发布为IEC 61158-2。但是德国PROFIBUS居于强大的技术和财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也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当然这中间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它建立的技术体系和结构等方面与IEC 61158有分歧。由于这些原因,从1993年开始,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瑞士等)对目前的IEC现场总线标准草案进行了有力的抵制,利用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有关章程“如果一项决议(或标准)在投票表决时反对数超过总投票数的25%,反对有效”这一规定,使得现场总线这套国际标准中最为关键的数据链路层标准于1993年的投票未通过。2.2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最新进展  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系列国际标准目前的制定情况如表1所示:
标准草案名称
阶段完成时间
 IEC 61158-1 第1部分:导则
 IEC 61158-2-A3 第2部分: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第3次修正
 IEC 61158-2 第2部分: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NP:单极
 IEC 61158-3 第3部分:数据链路层服务定义
 IEC 61158-4 第4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规范
 IEC 61158-5 第5部分:应用层服务定义
 IEC 61158-6 第6部分:应用层协议规范
 IEC 6 第7部分:系统管理,第1~2节
 IEC 6 第7部分:系统管理,第3~8节
 IEC 61158-8 第8部分:一致性试验
 IEC 61784 连续和继续靠模装置
 IEC 61804-1 过程控制用功能模块 第1部分:一般要求
 IEC 61804-2 过程控制用功能模块 第2部分:规范
  除IEC 61158-2物理层规范正在完善和补充外,其它标准都在讨论制定中。目前处于投票阶段的,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是“数据链路层”标准(即IEC 61158-3、IEC 61158-4)和“应用层”标准(IEC 61158-5、IEC 61158-6)。2.2.1 关于“数据链路层”标准(IEC 61158-3,IEC 61158-4)  已处于CDV阶段。日,各国家委员会对“数据链路层”标准草案进行了第一次表决,投票结果为:  P成员赞成:15票  P成员反对:5票  其它成员赞成:1票  其它成员反对:1票  赞成率:15/20 75%通过  反对率:6/22 27%废止(注:赞成票计P成员,反对票P,O成员同时计票)  由于投票反对率大于规定的25%,所以首次投票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为此,对此标准持支持态度的IEC法国国家委员会和IEC美国国家委员会根据ISO/IEC导则的有关规定,向IEC中央秘书处提出复议请求。他们的理由是:反对票中奥地利的投票中未涉及任何技术理由,应做为弃权票处理。该项提议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等13个P成员国家的支持。  日,IEC中央秘书处在日内瓦召开了IEC/TC 65、SC 65C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专门对“现场总线”系列标准的复议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对“数据链路层”标准进行重新表决,投票截止日期为日。1998年1月,TC 65秘书处向IEC中央秘书处送交了“数据链路层”标准CDV文件的投票结果。由于巴西投票在规定日期内(日)只送达了SC 65C秘书处而没有上报到IEC中央秘书处,TC 65主席(德国人)坚持将巴西的支持票作为弃权票处理,所以投票结果为支持率:76%,反对率26%,这将导致该项标准第二次被否决。为此,巴西国家委员会立即向IEC中央秘书处和TC 65秘书处发出了强烈抗议,并要求IEC执委会对TC 65上报的投票结果(巴西的投票是否有效)作出仲裁。  鉴于巴西、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执委会成员国的极力支持,IEC执委会最终受理了巴西提案,并将相应文件下发给IEC执委会的15个成员国。日,IEC执委会在瑞士对是否接受巴西投票进行了表决。据IEC美国国家委员会和日本原Yamatate-Honeywell公司提供的最新信息表明仅有德国坚决反对,瑞士弃权,其它国家都投了赞成票,支持将巴西投票计入投票结果。这样“数据链路层”标准将进入FDIS阶段,距离正式国际标准仅有一步之遥了。2.2.2 关于“应用层”标准(IEC 61158-5,IEC 61158-6)  已处于CDV阶段,原定投票截止日期为日,由于“数据链路层”标准未能按期通过,所以“应用层”标准的投票截止日期一并顺延到日。1998年2月,IEC秘书处正式公布了“应用层”标准CDV文件的表决结果,支持率为78%,反对率为25%,这样应用层标准CDV文件已获通过,FDIS文件将于日下发各国。2.2.3 “系统管理”标准(IEC 61158-7)  已处于CD阶段,定于1998年初形成草案,进行表决。目前本标准中应用于管理信息基础(MIB)结构和编码规则的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标准正在设计中,仍存在着关键技术问题。就IP地址而言,将建立128位长地址,这种方法将提供比32位地址系统多得多的地址空间,从而可以适应Internet未来的发展,然而这一计划要求开发新的TCP/IP软件,从而需要较多的投资和耗费较长的时间。2.2.4 “一致性试验”标准(IEC 61158-8)  处于NP阶段,还未形成草案。2.2.5 导则标准(IEC 61158-1)  该项标准的CDV文件投票结果为:支持率73%,反对率27%,实际上已被废止。SC 65C拟将其作为Ⅰ类技术报告(比国际标准略低一级)的形式出版,出版时间为日。
3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工作困难的原因及今后工作的动态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许多重大新技术的发展、推广、应用都会人为地造成标准化工作滞后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现象(如: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标准化工作已经紧密地和各国的经济政策相联系,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场总线技术目前的标准化状况实际上反应的就是不同国家大集团之间的经济利益之争,这就导致了这项技术必然会出现标准化工作的困难,其具体原因如下:  ①FF、PROFIBUS、WORLDFIP等等这些组织的支撑集团都是在世界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而他们所开发的都是打破垄断、全国开放的现场总线,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各大公司在解决这一矛盾时,使用的首要方法必定是以最大的垄断来实现市场技术的单一性,为此各大公司在这场竞争中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竞争的任何一方一旦在这场竞争中有所闪失,那么他们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国际标准化的工作中拼死相争,互不相让。  ②由于各大集团在这场竞争中实力相当,在这些集团竞争的潜意识中,他们也感到在目前状况下IEC标准晚一天到来,对他们是有好处的。第一,他们可以有较长时间去推销他们经过大量投资而得来的技术和产品,以期收回投资;第二,目前各个总线技术都有其技术优势,如果一方想要在竞争中迅速击败另一方,必须要有大量的巨额投资做支撑,这是各大公司目前还不想做的。因此,推迟国际标准对这项技术的统一,他们将赢得更多的商业运作的时间。  ③IEC组织内部本身也存在着“官僚主义”的现象。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多极化”组织。  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场竞争中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世界各大公司。为了寻求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他们经常会在IEC组织中,对这项技术问题的态度上表现出多面性(如波兰)。这也使得这项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经常出现反复。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虽然据最新消息,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主要部分很快就将成为FDIS稿,离正式的国际标准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场斗争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以FF为首的一些成员单位将努力去争取更多的国家对将要形成的FDIS稿投赞成票,保住已有成果,同时PROFIBUS也不会示弱,也将使出浑身解术,阻止这个标准的最后通过。
4 中国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态度  我国是IEC/TC 65的P成员国家,同时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缪学勤先生又是SC 65C/WG6现场总线工作组专家。在现场总线系列国际标准的历次投票中,中国的一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的自身利益来讲,一方面我国“九五”攻关项目选择的是FF技术与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我们这样的一个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应一步实现现场总线产品与国际间接轨,以避免出现重复投资局面,所以我国一贯支持IEC早日完成IEC 61158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因而,我国在现场总线系列标准的历次投票中都投了赞成票。
[整理编辑:中国测控网]
&&[0]&&&&[0]
现场总线,相关论文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测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测控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测控网 。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还没有 , 相关的测控名词的解释您可以点击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 CSNC 2017)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加强学术创新,
LabVIEW是一种程序开发环境,由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研制开发,类似于C和BASIC开发环境,但是LabVIEW与其他计算机语言的显著区别
47%的网友读了: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移动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 通信系统对收发切换开关的开关速度、功率容量
61%的网友读了:
介绍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无线网络系统。重点阐述了该系统的组成、通讯协议以及无线节点的软
注册成为中国测控网会员
可以无需任何费用浏览专业技术文章
&&[0]&&&&[0]
京公网安备:09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当前页面:&&&&&&&《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等6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等6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作为“实施标准化战略,促进世界互联互通”的标准化活动的主题之一,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参加发布会并宣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6年第17号公告,GB/T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等315项重要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日正式批准发布,将陆续实施。这批标准涉及网络安全、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现代农业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秘书处组织国内自动化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专家以及来自钢铁、化工、石油、石化、电力、核设施等领域的行业用户,结合DCS和核心技术及工程实践,自主制定的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分别是:?GB/T《工业通信网络 网络和系统安全 建立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安全程序》?GB/T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GB/T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 集散控制系统(DCS) 第1部分:防护要求》?GB/T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 集散控制系统(DCS) 第2部分:管理要求》?GB/T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 集散控制系统(DCS) 第3部分:评估指南》?GB/T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 集散控制系统(DCS) 第4部分:风险与脆弱性检测要求》。作为SAC/TC124秘书处承担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梅恪副所长在发布会上对网络安全标准进行了解读。《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系列标准从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不同网络层次和组成部分规定了网络安全的检测、评估、防护和管理等要求,为工控系统的设计方、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工程公司、用户、资产所有人及评估认证机构等提供了可操作的工控安全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促进我国自主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产业和管理体系的形成;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国家利益安全。  
更多内容请访问 中国工控网()
手机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
工控网APP下载安装
工控速派APP下载安装
提点建议:
,请填写评语后直接提交。
&&匿名留言
看过的用户还看过
数据正在加载...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控制电缆国家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