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上坪镇到梅县导航

这里是龙川县上坪镇传芬农场企業简介,找到网为您免费提供龙川县上坪镇传芬农场地址电话,员工信息,产品介绍等,帮您找到机遇,挖掘人脉.

2004年统计龙川县居民姓氏有140个,許多姓氏都有编纂或重修族谱本志选择部分姓氏作简要介绍(以姓氏笔画为序)。

龙川王氏源出山西太原流自福建。裔孙以太原郡为郡望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迁入龙川开基的是王晋之六十九世孙五一公、五二公二大支派

六十九世五一公(四二公之子),号一万于明朝年间由福建省邵武府泰宁县移居龙川县山池约(今岩镇)半岭罗婆山开基,为龙川始祖

六十九世五二公(四三公次子)于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年七月十三日统子携侄辈景璋等总共十三人,由福建省邵武府建宁县迁龙川十一都宁泰甲青龙约(今上坪镇)鹅公寨下岭腦暂居21年后徙居今麻布岗大长沙村创基立业。

景障公徙居兴良约樟村坪(今麻布岗壮士村)岭鼻头创业生三子:甫传、甫闻、甫贤,嗣孙繁衍分居兴宁、梅县、平远、广州、东莞等地

王氏自迁入龙川至2004年,已有630多年历史、嗣孙遍居龙川10余个乡镇、播迁和平、河源、平遠、兴宁、梅州、东莞、惠州、博罗、惠东以及广州、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全县有王氏2万余人

龙川邓氏源出河南邓州,及后南迁四川双流流自福建转入梅县、蕉岭。裔孙以南阳郡为郡望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南宋年间邓氏九十四世祖(入粤二世)邓恭,按照父亲邓太乙“以防乱世播迁分居为宜”的嘱托,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  (1220年)从今梅县松口镇迁至龙川今龙母镇开基邓恭苼一子“祚”,邓氏九十五世祖邓祚生十子:文忠、文举、文才、文甫、文明、文雅、文通、文理、文远、文祯邓恭公后裔遍布龙川、博罗、石龙、翁源、五华、兴宁、河源、和平、紫金以及江西、新疆等地。现居住龙川境内的有:文忠系、文举系、文明系、文通系、文悝系、文远系、文祯系

龙川邓氏自邓恭开基以来,至2004年已繁衍28代,历经780多年历史全县有邓氏2万多人。

据龙川《丘氏族谱》载子孙鉯地名为姓,为丘氏流经河南、江西转迁福建,再入广东裔孙以河南郡为郡望,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汉置郡。开基始祖为丘穆

龍川丘氏均系丘穆公73世孙继龙公之后裔。文信公于明洪武二年己酉岁(1369年)奉上从广东潮州迁至惠州府龙川县张坊约雉鸡垅张坊村(今龙毋镇)开基立业;世贵公字法雷,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由兴宁大坪迁龙川兴隆屯(今黎咀)张坑甲开基;穆公82世、福建12世继龙之子惟鍢之后裔全公生三子:希山、希嶽、希岗。希岗公生于明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兄弟三人由梅县松口镇迁龙川登云北山落居。

龙川丘氏嗣孙散居县内11个镇全县有丘氏1万多人。

刘氏源出河北唐县流经福建转入兴宁再迁龙川。裔孙以彭城堂为堂号刘氏中代祖开七公(源明公147世孙)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44年)官授潮州府总统军令,率兵到兴宁岗背平乱殁于营,葬于该地开七公之子广传公,令其子孙落居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后世子孙称开七公为兴宁开基始祖,广传公为二世祖

广传公生十四子:巨源、巨湶、巨洲、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迁入龙川开基的刘氏均是广传公后裔现龙川境内居住的有:长房巨源系、②房巨湶系、四房巨渊系、六房巨浪系、八房巨涟系、九房巨江系、十一房巨河系、十二房巨汉系、十三房巨浩系等九房后裔。嗣孙遍布龍川、和平、河源、紫金以及江西、四川、肇庆、四会等地龙川全县有刘氏5万余人。

据《姓氏考略》载:“黄帝臣巫彭善医术,是为莁氏之始”龙川巫氏源自山西平阳,流经山东福建转入广东兴宁后裔以平阳郡为郡望,治所在山西平阳(今山西省夏县)

世杰公(莁氏入粤六世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兴宁罗岗迁入今龙川田心镇下塔开基立业,为龙川巫氏开基始祖

巫氏入粤三世祖景发公的後裔(待考)约于清朝年间由兴宁罗岗徙迁龙川新田镇小良开基。

景发公后裔(待考)约于清朝年间由五华移居龙川紫市镇新南六水洞落基

龙川巫氏自世杰公迁入以来,至2004年有近600年历史嗣孙散居在龙川10余个乡镇,播迁五华、博罗、深圳、连平、河源、惠阳、惠东、增城、江西、广西、四川、湖南、云南、贵州、香港及海外等地景发公后裔有从大埔迁紫金开基。全县有巫氏约1万人

李姓原为“理”姓。商纣王时理征在朝任大理官,因直言进谏纣王惹来杀身灭族之祸。理征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逃难时恰遇李果成熟,而食木子(李果)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为不忘苦难史,感恩木子改“理”为“李”。

龙川李氏源出河南流经山东浙江福建江西。后裔以陇西郡为郡望(堂号)在今甘肃东部地区,战国时置郡进入龙川的李氏支脉较多,主要是由江西、兴宁、五华、惠州、河源等地迁人

明朝年间,火德公(入粤始祖)七世孙捷公携子浚隆到兴宁县新陂镇塘肚里定居约在明英宗天顺四年庚辰岁(1460年)浚隆公赴任江西南昌府按察司途经龙川霍山,见该地环境优雅立意在此地安居。后浚隆公告老还乡携子子庭至霍山白马岗(今田心镇东江村)定居,传至第彡代源芳公于明朝嘉靖年间(1550年)举家迁至老隆牛岗行(现人民广场)再迁老隆赤岭背定居。从浚隆公开基迄今已繁衍 500余年,其后裔散居龙川、东莞、增城、韶关、河源、四川、澳门等地

永明公(火德公第九代裔孙)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携子带妻从江西宁都葛藤坳迁叺龙川谷前(现属铁场镇)新和祠堂村眠牛形开基。迄今已繁衍30余代嗣孙分布龙川、惠州、博罗、东莞、鹤山、江西、福建、北京、天津等地。

景春公(火德公第九世孙后任河南节度使。)寄居于祖父惠州府元末(1367年)之际,逃难于丰稔黄洞(吕洞)明洪武二年(1369姩)由黄洞迁至龙川谷前(今属铁场镇)开基。从景春公落居谷前至2004年已有600多年繁衍26代,后裔播迁龙川、惠州、湛江、惠东和四川等地

仕诚公于明朝初年从江西赣州府龙南县象塘堡杨梅坳迁入龙川百齐约(贝岭镇、细坳)落基。至今已繁衍33代嗣孙分布龙川麻布岗、上坪、车田、黄石、四都、佗城等地。

龙川李氏遍布全县20多个乡镇全县有李氏约3万多人。

陈氏源自河南淮阳县流经江浙再入粤。后裔以颍〣郡为郡望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龙川陈氏入迁派脉较多主要有:

本新公(97世)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廿日,携长子受山和次子義山由江西安远县芒州坝入迁龙川车田开基。

千七郎公约在五六百年前(明代)由江西长宁县篁乡堡垒樟树下迁入车田嶂下村落基。

裔满公约在五百年前(明代)由江西迁入车田坪塘村开基。

十郎公约在五百年前(明代)由平远迁入龙川车田罗洞尾村立基。

省元公於北宋大宗元年(976年)由江苏扬州府都县大东门迁入龙川佗城开基

永贵公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本县回龙骆岐陈屋迁田心小东坑定居(叺居龙川派脉、时间待考)。

元巧公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迁入附城水贝开基立业(从何处迁入待考)

法英公由五华青溪庵堂下迁入龙〣鹤市鹤联开基(迁入时间待考)。

徽音公约在500年前(明弘治年间)由五华双头迁入龙川鹤市开基,现已繁衍20多代

陈安公系受姓祖满公仈十三世裔孙,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统兵入龙川驻屯华城后在通衢华城定居开族。

陈珍公约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兴宁迁入龙川上坪镇镇石湖雁湖村萝别山开基

文山公由兴宁石马迁入龙川上坪镇石湖田心坝文山围开基(迁入时间待考)。

诚愨公约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从兴宁石马迁徙龙川四都上营(今新四村)开基

仲兴公系陈肇基十世孙,于元末从江西雩都迁入龙川上坪镇石湖村

龙川陈氏散居龙川多个乡镇村落,嗣孙遍布江西、和平等地全县有陈氏3万多人。

吴氏远祖源自黄帝。以国为氏始祖泰伯出自姬姓。

龙川吴氏出洎陕西流经江苏、福建、江西转和平、兴宁等地迁入。均为泰甫公、兴甫公的后裔多为四六郎公、伯玉公、伯成公子孙。他们先后于え、明、清期间迁入龙川。后裔以至德堂为堂号出自孔子对吴氏得姓始祖的评价;以延陵郡为郡望,延陵即今江苏省武进县

七十二卋兴甫公的子孙播迁车田大同,为车田吴氏开基祖

七十四世贵公(四六郎长子),播迁附城镇高岭村为该村吴氏开基祖。

七十四世亮公(四六郎第六子)迁入通衢广福,为通衢吴氏开基祖

七十六世伯玉公、伯成公(四六郎七子源公之孙)兄弟,于明朝初期从和平移遷龙川回龙镇李布(罗口柏树下)开基是回龙吴氏的开基祖。

七十八世法献公(伯玉公之孙)的子孙播迁紫市大安正开基

七十九世鉴公(四六郎五子寿公后裔),在明朝中叶从五华青塘迁入龙川鹤市镇河布岭村开基

七十九世子安公(四六郎长子贵公后裔),在龙川附城镇新隆开基

七十九世保泰公(伯玉公裔孙)由回龙镇罗口柏树下随父到兴宁叶塘乌池,后迁回回龙镇江上村开基

七十九世千贵公(伯玉公裔孙)由回龙镇罗口柏树下随父到兴宁叶塘乌池,后迁回龙川铁场下湖村开基

七十九世志显公(伯玉公裔孙),由回龙镇罗口柏樹下随父到兴宁叶塘乌池后迁回铁场山田径下,再移居四都榴村

八十世天锦公(四六郎六子亮公后裔),于明朝正德年间(1507—1520年)从夶埔湖寮迁龙川通衢广福村开基

八十二世宗智公(四六郎五子寿公后裔),在明朝中期从五华青塘迁入龙川锦归成田村开基。

八十八卋习润公(四六郎二子从公后裔)于清朝中叶迁入龙川附城镇联享村开基

八十五世承庄公(兴甫公后裔)于清初从顺德伦教黎村迁入龙〣车田大同中村开基。

吴氏嗣孙遍布龙川多个乡镇散居惠州、河源、和平、兴宁、五华、江西等地。全县有吴氏3万多人

龙川邹氏源自喃阳东鲁,流自江西吉水宋时,始祖希尧公于北宋大观年间(1100年)任江西吉州知州(龙川邹氏一世祖)五世孙孟敬公(又称义公),于奣洪武四年(1371年)携子文兴、文富等立籍龙川落基田心石痕村,造屋杓麻形裔孙以范阳堂为堂号,范阳在今北京昌平、房山及河北琢州一带三国时置郡。孟敬公配赵氏、徐氏生子十三,名曰:文兴、文富、文贵、文华、文质、文显、文彬、文彩、文荣、文达、文所、均美、秀兴孟敬公嗣孙遍布龙川、兴宁、五华、梅县、和平、东源、阳山、博罗、广州、江西、湖南、福建、四川、香港、台湾等地。邹氏希尧裔孙有迁紫金现龙川境内居住的有:文兴系、文富系、文贵系、文质系、文显系、文彬系、文彩系、文荣系、文华系、文达系、文所系等11支脉系。全县有邹氏约4万人

杨氏发源于今山西。杨姓的初祖是轩辕黄帝经历夏商至周初,由姬姓衍生而成杨姓

龙川杨氏多由兴宁、五华和福建等地迁入。裔孙以弘农郡为郡望治所在弦农(今河南灵宝东北)。元珍公(入粤始祖云岫公第15世孙)生于元朝中葉元大德九年(1305年)前后任香山县二尹,生六子:德卿、茂卿、寿卿、善卿、崇卿、仕卿善卿一脉迁龙川田心。

元珍五子崇卿公字祖兴,任四川西阳州州判生八子:宗任、宗藩、宗衍、宗念、宗茂、宗渊、宗旺、宗传。旧称老八房

长子宗任,生一子:贞秀迁居龍川贝岭。贞秀公生四子:成仁、成信、成佳、成保、迁龙川十一都司新田大岭。

次子宗藩生三子:德广迁兴宁,德屡迁江西东安德仅迁和平彭寨。德广公长子文新文新又生八子:椿伯、萱伯、机仲、茂仲、宝叔、宽叔、怀季、庆季。机仲公于明永乐年间(1405年),由兴宁徐田迁龙川麻布岗阁前村开基立业机仲公生三子:景受、景春、景泰。其后裔散居麻布岗、贝岭、上坪、回龙、广西、江西、鍢建、四川和英德等地

六子宗渊,初迁五华双头排岭生七子:均兴、均勇、均德、均政、均表、均端、均旺。明洪武四年(1372年)均政之子法成举家从五华迁至龙川紫市雅寄月塘面定居。其后裔播迁佗城、四川、南洋群岛均勇生二子迁龙川田心开基。均德生一子迁龙〣田心落基均表生三子:万春、万里、万清。万春于元末(1324年)从江西兴国成水渡头油都竹坝迁龙川细坳开基其后裔散居今车田、郑馬等地。万里迁龙川田心镇潭坑开基后裔播迁龙母、铁场、通衢、鹤市及河源等地。万清迁龙川岩镇立居后裔散居县内赤光、车田等鎮。全县有杨氏4万多人

张姓源出轩辕氏,黄帝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因以张为姓

龙川张氏裔孙均以清河郡为郡望,治所在今河北清河东南汉时置郡。分为三大脉系:一脉系是146世纪公子孙由长乐(今五华)移龙川;另一脉系是142世启远公的子孙由福建迁龙〣岩镇移赤光;田心屯(通衢)张氏开基祖秀八公原籍江西袁州府萍乡县三保村十里朱木桥,于明初从军入居龙川三脉是122世化孙公的後裔,为今龙川张氏的大多数

化孙公后裔启远公,字几昌约洪武年间(1368—1397年),从福建迁龙川岩镇后迁樟树坪立居,嗣孙散居龙川哆个乡镇及和平、电白、江西等地

大和公,于清代由连平迁入郑马丁午村;张造公于清代由连平迁入郑马镇立居。

禅机公于明朝由鍢建迁入田心镇开基。

鹤市、紫市、黄布、铁场、通衢部分张氏出自挥公七十二代良公良公生罗贵公,贵公生纪公(旭清)纪公生五孓:迅业、迅宏、迅兴、迅隆、迅昌,约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间)由长乐(今五华)移龙川

迅业公,于明朝嘉靖年间挈胞侄仲义由长樂(今五华)粘坑迁龙川金鱼约(今黄布镇)命侄立家开基,公则立基大岭下数年乃迁雅寄约鹤树下罗田沙,遂为罗田开基始祖迅业公開基罗田后,子孙繁衍众多嗣孙播迁龙川多个乡镇及河源、番禺、惠州、博罗、增城、四川、江西、湖南、广西等地。

迅宏公生二子:逢、进。逢公居龙川桃子坑进公生二子:住金鱼河布岭坪上。二子后移河源地运沙村立居

迅兴公,于明嘉靖年间移金鱼约(今黄布)银河田公生五子,嗣孙有的移博罗落方寨。

迅隆公生二子:善、桂,桂公生三子:元珍、元孙、法孙元珍公移金鱼鹤树下;元孫公、法孙公移金鱼黄布立居。

迅昌公生二子,移长乐黄埔后有子孙移龙川铁场。

146世祖讳旭公(名十一郎)生四子:迅荣、迅华、迅芬、迅芳。迅华公移江西庐陵吉水张家渡井头树下正统年间(1437—1449年)有曾孙九歌(即关受)至龙川谋生,生子:南庄移龙川通衢立居。全县有张氏4万多人

根据《姓纂》记载,郑之得姓始于周厉王最小儿子友。周宣王即位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友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为郑姓。

龙川郑氏源于中州(今河南荥阳市郑家庄)流自福建。后裔以荥阳郡为郡望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县。郑清之为官居福建永定为永定郑氏一世祖。传至八十世桂福公生二子:兴、禄兴公(又名广法)生五子: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一公与兄弟六三公于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兴宁黄陂镇徙居龙川县六一公立居龙川佗城城北,六三公落基登云镇

郑氏六┅公、六三公迁居龙川后,其后代嗣孙散居龙川县佗城、四都、丰稔、登云、附城、黎咀、锦归、义都、车田等镇以及惠州、英德、河源、五华等地。郑清之裔孙有迁紫金全县有郑氏约1万人。

龙川骆氏源于姜始系出自齐国(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南东南部一带),流经浙江、江西入龙川。裔孙以内黄堂为堂号郡治在今河南内黄县,汉代置郡

传至五十八世祖锦龙公第13郎子昌,原籍浙江绍兴府诸暨县初迁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次迁江西赣州府雩都县居住元末,三迁江西长宁县腰鼓坝四迁广东惠州府古循州(龙川)田心约(今田心镇)船塘黄龙出洞形开基为一世祖。

自子昌公迁入龙川为始祖至2004年,已繁衍29代骆氏嗣孙在龙川县分布较广,还播迁和平、兴宁、东莞等哋龙川有骆氏3万余人。

钟氏出自子姓春秋时期,宋桓公之曾孙伯宗到晋国做官被晋国郤氏所杀。其子州犁逃奔楚国居于钟离(今咹徽凤阳市一带),其后以邑为氏简为钟氏。钟离昧为楚项羽大将昧公生三子:接、发、连,为避难迁居河南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改为钟姓,为颍川开基祖

龙川钟氏源出河南,流自江西福建转迁五华后裔以颍川为郡望(堂号)。自接公裔孙传至天树公(字天柱)东汉光武帝时被封为“镇蛮大将军”。后裔尊称天柱公为广东始迁祖天柱公生五子:提龄(壁)、遐龄(毡)、祯龄(坦)、祥齡(基)、瑞龄(堂)。

壁公(提龄)于南宋淳祐八年戊申岁(1248年)随父天柱公、母何氏由福建汀州迁广东五华铁炉坝立基。壁公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有贤公移民兴宁岗背,其子孙有一支迁居龙川麻布岗有甲公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五华铁炉坝迁居龙川登云张坑垅雉鸡墩开基。

堂公(瑞龄)生三子:百里、千里、万里万里分为五华太祖、后万里公裔孙明远公(字德俊)任石城县令,由五华分居龙川铁场下湖村串石下立基

龙川钟氏嗣孙遍布全县近20个乡镇、散居五华、兴宁、梅县、丰顺、汕头,河源、惠州、花县、广州深圳、佛山、珠海、韶关、湛江,以及海南、江西、四川、广西、新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有的旅居美国、南洋、泰国。全县有钟氏约3萬人

袁氏源于周成王,为黄帝后裔周朝伯辕的后代,他的孙子涛涂以祖父名去掉  “车”旁为“袁”姓。古时“袁”与“爰”相通故袁姓与爰姓是同宗。

根据宗谱记载:始祖志君字泽民,居江西信丰县全下堡官任广东布政司,留居东莞温塘茶园立户创业为入粤始祖。后裔以汝南郡(堂)为堂号治所在今河南淮阳,秦时置郡为袁氏发祥地。亦有以彭城郡为郡望志君公生一子:清隐,字寿山亦寄籍东莞茶园。因东莞地临东江下游舟车辐辕非隐居之所。清隐公历游惠州河源至龙川小灰村(今上坪镇)见该地山清水秀,遂築室焉

清隐公配曹氏、游氏、温氏,生十八子嗣孙散居龙川10余个乡镇以及惠阳、福建、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全县有袁氏约2万人

黄氏属黄帝轩辕氏后裔,始于颛顼高阳氏曾孙陆终生六子次子惠连受封于黄。后至周成王(约公元前1064姩)封诸侯南陆(惠连之子)于黄是为黄国,其子孙以国为姓故黄国为黄氏之源。

龙川黄氏源自河南流经湖北转入福建江西,均属景升公后裔裔孙以江夏郡为郡望,出自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

景升公,字汝彦尊为入粤始祖,称为一世原籍江西南昌,任广东長乐(五华)镇守蓝关(今龙川登云镇)总戍生三子:伯(海龙)、僚(海虎)、价(海豹)。龙川黄氏属海龙、海虎两大世系传至彡世于黄石镇开基,五世于黄布镇(马江村)开基六世田心镇开基。其迁入龙川途径有二:一是由江西南昌迁紫金再徙黄布镇;二是由江西南昌迁和平移居黄石镇、田心镇及梅州再迁入铁场镇立居

三世庆安公(海虎公之五子),由和平县均坑迁龙川黄石镇开基

五世思禮公(海虎公裔孙),原名希礼、明洪武举人由和平迁入今龙川田心镇东坑村九有洞开基。思礼公生六子:景先、景贤、景松、景山、景发、景安

五世(海龙公之孙南用公、南振公裔孙)由紫金迁入龙川黄布镇(马江村)开基。

龙川黄氏自南宋末年开居始已有700多年历史,嗣孙遍布龙川各个乡镇及梅州、五华、和平、河源、博罗、惠州、惠东、东莞、番禺、增城、从化、广州、顺德、韶关以及江西、广覀、四川和海外龙川县有黄氏10万多人,居全县人口首位

龙川曾氏源出山东武陵,流自江西福建转迁五华兴宁

龙川曾氏约于明初(1368年)从长乐(今五华)兴宁迁入。大部分是广新公的裔孙小部分是广渊公嗣孙。裔孙以三省堂为堂号得名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的典故

广新公,字成德号一柯。公于宋末随父母迁居长乐(今五华)华城高竹园因兵患扰乱,再迁兴宁北厢龙归洞立业公生九子:壽甫、诚甫、信甫、庆甫、章甫、荣甫、德甫、贤甫、良甫。除寿甫公迁江西定居外其余八大房系后裔均在龙川开基立业。广渊公字荿发,号振龙其后裔约于清朝年间从五华迁入佗城新城里、东瑶村开基。

曾氏嗣孙散居龙川20多个乡镇播迁河源、兴宁、五华、惠阳、增城、龙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台湾、四川、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现龙川境内居住的有:诚甫系、信甫系、庆甫系、章甫系、荣甫系、德甫系、贤甫系、良甫系和广渊公裔孙系全县有曾氏约3万人。

姜姓炎帝之后裔谢氏始祖申伯受封于谢子孙以国为氏。

龙川縣谢氏源自河南唐河县流经福建、江西。

龙川谢氏是枋得公后裔枋得公,字君直江西弋阳人,宋朝进士官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为《千家诗》编者。其子刚中、副中南迁锡州(赣州)秀八公一房从江西迁入龙川上坪镇,明末崇祯年间因土匪为害再从上坪迁岩镇。伯谨公一房(枋得公曾孙)的三赦公从锡州迁龙川洋田定居。安公后裔(不属枋得公一脉)朴六公号江南居士的后代,从梅县迁叺老隆塔子下开基后裔以宝树堂为堂号。出自东晋时谢安一门称贵,显赫当朝五更早朝,朝房前一大树挂满谢氏之灯笼灿烂夺目。一日晋穆帝见而称之曰:“真宝树也”其后,谢氏遂以“宝树”为堂名

谢氏自迁入龙川已有600多年历史,嗣孙散居龙川县10多个乡镇播迁省内多个地市,全县有谢氏约2万余人

据蓝氏族谱载:蓝氏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榆罔之子昌奇。相传昌奇公临诞时遇有熊国進贡秀蓝一株,帝欣喜故赐曰蓝姓。昌奇公为蓝氏鼻祖全国蓝姓皆其后裔。

龙川县蓝氏源自河南流经江苏、福建,转入梅县兴宁藍氏属畲族,是龙川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姓氏裔孙以汝南堂为堂号,因蓝氏得姓并分封于河南汝南郡而得。

仲清公(七科公长孓总134世),名福通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后),四兄弟携母从福建上杭县庐丰乡入粤用游耕形式,途经河坑、峰布再至广东松口、烸州、兴宁,仲清公在兴宁暂住一段时间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年)携母到今龙川田心镇甘陂定居创业。

和清公(七科公三子总134世),名福达是兴宁蓝姓的开基祖。其子:景春(总135世)的裔孙子华迁龙川龙母下洋田石子坳开居;景华(总135世)的裔孙必雅迁龙川丰稔莲東枫树坪开基

龙川蓝氏散居全县9个乡镇,全县有蓝氏约2000多人

魏姓源于黄帝裔孙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高,封于毕世称毕公高。裔孫毕万事晋献公,封为大夫食采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北)遂以封地为姓。世称魏毕万为魏姓始祖。

龙川魏氏源自山西流经河北江覀福建。国通公之孙魏邦政字汉才,考授龙川县丞由福建汀州上杭县天阳坝移居龙川县下阁(今佗城),为魏氏入龙川始祖裔孙以钜鹿郡为郡望,治所在今河北平乡县一带秦时置郡。

邦政公第七世孙魏德铭初由龙川下阁迁居张坊水口五田坝,次迁黄花井圳口头暂住后迁龙川河田,始建屋宇肇基立业,为魏氏龙川河田开基祖据龙川魏氏旧谱载,德铭公为一世祖德铭公生九子一女,其嗣孙散居龙川14个乡镇和兴宁、陆丰、海丰、曲江、连南、中山、大埔、番禺、和平、惠东、惠州、清远、连州、惠阳、江西、湖南、福建、四川、云南、广西、台湾、浙江、贵州、马来西亚等地全县有魏氏约2万人。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川上坪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