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组织生活方面突出问题的问题十分突出。?

个人信息保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个人信息保护
&&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点讨论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拟立法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破解取证难题-中新网
中国拟立法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破解取证难题
  12月25日电 2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对决定草案作了说明。
  李飞在说明中指出,草案重点针对我国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为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依据,以适应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
  李飞说,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快速普及。信息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带来十分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应用,给信息安全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当前,随意收集、擅自使用、非法泄露甚至倒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等违法活动大量发生,严重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但从网络活动的现实来看,我国法律对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收集、使用、处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还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迫切需要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为此,草案突出强调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范及其保护个人电子信息的义务作出多项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同样负有保密和保护义务。
  李飞说,草案还赋予公民必要的监督和举报、控告的权利,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这是有效治理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等网络违法行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对于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中出现大量垃圾电子信息问题,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要求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以减少这类信息对其正常生活的干扰,维护其合法权益。李飞说,一些国家已制定相关法律,对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的行为予以规范,要求只有经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才能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我国电信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定,电信运营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的行为予以规范、控制。据此,草案在这方面也作了相应规定。
  李飞在说明中指出,为了解决公民在维护其个人信息安全和有关主管部门查处侵害公民权益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取证难、查处难等突出问题,有必要加强网络用户身份管理。实行网络身份管理,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有关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普遍要求通过立法完善这一制度,为此,草案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此外,李飞表示,为了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草案还赋予有关部门对网络活动进行监管的必要权力,同时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予以配合的法定义务,并对违反本决定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编辑:邓永胜】
>相关新闻:
>法治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迫在眉睫
来源:人民政协网
核心提示网络时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到了不可不治的阶段。
  你是否收到过以中奖为名义的欺诈短信?你是否接听过骗子的电话谎言?你是否被各种各样的推销银行贷款的电话骚扰?当电话另一头的陌生人能够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说出你的单位,甚至说出你孩子正在哪家幼儿园就读时,你心中会作何感受?
  网络时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到了不可不治的阶段。据统计,仅2016年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就超过10亿,几乎每个月都会有重大的数据泄漏事件发生,据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去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该如何防?如何治?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频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每个人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通过网络购物、学习、获得各种应用等等,网络几乎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持续升温,各种APP盛行,网民在体验“移动生活”、智慧生活”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放到了互联网上。
  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被数字化,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和分析,可以刻画出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个人的兴趣、消费倾向等都能够被有效地分析,能够为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兴蜀举例说,如我经常出差,航空公司已经知道了我对座位的喜好,到机场时座位已经就给你预留好了。但正如她所言,在我们享受到信息技术时代所带来的便捷同时,若个人信息被泄露并被非法利用,就会危及到个人的财产、声誉甚至生命。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信息泄露问题就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大选希拉里绝密邮件被公布,雅虎超10亿用户数据泄露,再到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等,这些大到国家安全,小到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引起了普遍关注。在“徐玉玉案”发生后,公安部官网以《公安机关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成效显著》为题报道了公安部门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情况:全国公安机关即累计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
  而从由公安机关与360安全中心联合发起的猎网平台发布《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来看,2016年猎网平台共收到全国用户提交的网络诈骗举报20623例,举报总金额1.95亿余元。虚假兼职是2016年被举报数量最多的诈骗类型,且网络诈骗形式不断变化,呈现结合个人信息精准行骗的趋势。
  “在2016年,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的网络诈骗事件出现了集中爆发的趋势。从舆论关注的山东两名大学生遭电信诈骗死亡案、清华大学教授遭电信诈骗案,皆因个人信息泄露之后的精准诈骗造成。”网络安全公司通付盾董事长兼CEO汪德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些事件来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些企业内鬼通过贩卖个人信息赚取暴利,还有一些非法分子通过伪造促销打折的方式吸引眼球,骗取网民主动填写个人信息等,可以说这些隐私泄露问题已经史无前例地成为影响个人甚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多措并举齐防齐治
  信息泄露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据了解,在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已经成立了网信办;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工信部制定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刑法修正案也专门就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作出了规定。
  与此同时,历时两年三审之后,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并将自日起施行。
  “这部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在确立安全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核心和关键地位的同时,聚焦个人信息泄露,其中有若干法条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在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对保护公众个人信息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法律的颁布,我们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也正在组织专家起草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重点对持有个人信息的企业和组织等提出要求,规范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应用的行为。”陈兴蜀透露说。
  而除了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在个人信息保护上也还需要企业通力合作。如汪德嘉分析说,目前很多企业“重功能轻安全”,同时网络安全产品集成使用大多不够便捷等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网络安全建设普遍落后于业务发展,也无形中将用户的个人信息置于了危险之中。因此,作为企业方也应将安全放于功能之上,作为网络安全企业要积极推广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做好创新。
  “作为一些研究机构、高校和产业界,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加强对数据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使得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有效地使用数据,安全地使用数据,保护我们每个公民合法的权益。”陈兴蜀表示。
  提升用户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关键
  “移动生活”、“智慧生活”,在未来人们很难抗拒这些充满诱惑的生活方式,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将个人用户画像刻画得越清晰,服务得越精准,那么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就会越巨大。
  正如业界人士表示,网络安全是一个生态圈,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标准联盟、企业市场、个人用户各方一起携手提高安全意识,建立行业标准、创造完备的安全产品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最终建立并不断优化网络安全生态链。而在这其中,提升个人用户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据了解,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如开展网络安全周的宣传,主流媒体也会在案例报道加大宣传力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等。但正如陈兴蜀表示,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上和防范能力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加强。
  如我们在使用某一种系统和服务时,要考虑对方所要提供的信息是否与服务相关;在被要求提供身份证、电话号码等相关敏感信息时,对方是否是正规机构;在一些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中晒自己的相关信息,是否会涉及敏感信息等,这些都是需要用户自己来注意和防范。
  汪德嘉也表示,我们要在全社会普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逐步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敏感性,并使公众有能力应对处理比较普遍的网络安全事件。作为企业方需积极推广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让安全产品切实服务于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韩希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织生活方面突出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