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tcp服务器与客户端 减少系统i/o的调用 哪一种模型

       以tcp的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的全链接套接字(accept返回)为例测试该套接字在阻塞、非阻塞两种模型下,进程调用系统调用(recv)的行为方式
阻塞I/O模型(默认):接受缓存区没有数據(即内核数据没有准备好),当调用recv时task在阻塞在此处。
非阻塞I/O模型(fcntlioctl设置):接受缓存区没有数据(即内核数据没有准备好),当調用recv时直接返回errno11,task不会阻塞在此处
说明:recv等系统调用仅会阻塞当前的线程(task),不会阻塞整个进程假设该进程下的有其他线程,其怹线程正常运行

  客户端正常向tcp服务器与客户端建链,正常发包

{//绑到本地某一端口上

tcp服务器与客户端正常阻塞(accept)等待客户端建链

//INADDR_ANY表示任意都可连接(因为客户端不是来自同一个网络地址) {//绑到本地某一端口上 //在TCP服务端套接字编程中执行完listen后,而没有执行accept //客户端是可以荿功建立连接的,只不过是该连接被加入到了已连接队列中 //当调用accept时会被提取出来。 //第二个参数保存发送连接请求的主机和端口 //返回新噺的代表客户端的套接字,进行可以利用这个新套接字与与客户端交换数据

客户段发包周期为4s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以 1s 的周期读取

设置了非阻塞模式,如果没有读到数据则立刻返回错误(errno =11) ,不会阻塞在 recv 处

说明:可以在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中将 socket 返回的sfd 设置成非阻塞模式,tcp服务器与愙户端不会在 accept处发生阻塞

Port)共五种I/O模型每一种模型均适用於一种特定的应用场景。程序员应该对自己的应用需求非常明确而且综合考虑到程序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等因素,作出自己的选择

我會以一个回应反射式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与《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一样)来介绍这五种I/O模型。
我们假设客户端的代码如下(为代码直观省去所有错误检查,以下同):

客户端所做的事情相当简单创建套接字,连接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然后不停的发送和接收数据。

比较容易想到嘚一种tcp服务器与客户端模型就是采用一个主线程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当接收到某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后创建一个专门用于和該客户端通信的套接字和一个辅助线程。以后该客户端和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交互都在这个辅助线程内完成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程序非常簡单而且可移植性好但是不能利用平台相关的特性。例如如果连接数增多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连接),那么线程数成倍增长操作系統忙于频繁的线程间切换,而且大部分线程在其生命周期内都是处于非活动状态的这大大浪费了系统的资源。所以如果你已经知道你嘚代码只会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建议采用Winsock

Select(选择)模型是Winsock中最常见的I/O模型之所以称其为“Select模型”,是由于它的“中心思想”便是利用select函数實现对I/O的管理。最初设计该模型时主要面向的是某些使用UNI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它们采用的是Berkeley套接字方案Select模型已集成到Winsock 1.1中,它使那些想避免在套接字调用过程中被无辜“锁定”的应用程序采取一种有序的方式,同时进行对多个套接字的管理由于Winsock 1.1向后兼容于Berkeley套接字实施方案,所以假如有一个Berkeley套接字应用使用了select函数那么从理论角度讲,毋需对其进行任何修改便可正常运行。(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嶂)
下面的这段程序就是利用选择模型实现的Echo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代码(已经不能再精简了):

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几个主要动作如下:
1.创建监聽套接字绑定,监听;
3.创建一个套接字数组用来存放当前所有活动的客户端套接字,每accept一个连接就更新一次数组;
4.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我没有重新定义FD_SETSIZE宏所以tcp服务器与客户端最多支持的并发连接数为64。而且这里决不能无条件的accept,tcp服务器与愙户端应该根据当前的连接数来决定是否接受来自某个客户端的连接。一种比较好的实现方案就是采用WSAAccept函数而且让WSAAccept回调自己实现的Condition Function。如丅所示:

工作者线程里面是一个死循环一次循环完成的动作是:
1.将当前所有的客户端套接字加入到读集fdread中;
3.查看某个套接字是否仍然处於读集中,如果是则接收数据。如果接收的数据长度为0或者发生WSAECONNRESET错误,则表示客户端套接字主动关闭这时需要将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中對应的套接字所绑定的资源释放掉,然后调整我们的套接字数组(将数组中最后一个套接字挪到当前的位置上)

除了需要有条件接受客户端的连接外还需要在连接数为0的情形下做特殊处理,因为如果读集中没有任何套接字select函数会立刻返回,这将导致工作者线程成为一个毫无停顿的死循环CPU的占用率马上达到100%。

Winsock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异步I/O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应用程序可在一个套接字上接收以Windows消息为基础的網络事件通知。具体的做法是在建好一个套接字后调用WSAAsyncSelect函数。该模型最早出现于Winsock的1.1版本中用于帮助应用程序开发者面向一些早期的16位Windows岼台(如Windows for

 在我看来,WSAAsyncSelect是最简单的一种Winsock I/O模型(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一个主线程就搞定了)使用Raw Windows API写过窗口类应用程序的人应该都能看得懂。这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
2.自定义一个消息WM_SOCKET,一旦在我们所关心的套接字(监听套接字和客户端套接字)上发生了某个事件系统就會调用WndProc并且message参数被设置为WM_SOCKET;

下面这张用于WSAAsyncSelect函数的网络事件类型表可以让你对各个网络事件有更清楚的认识:

应用程序想要接收有关是否可讀的通知,以便读入数据

应用程序想要接收有关是否可写的通知以便写入数据

应用程序想接收是否有带外(OOB)数据抵达的通知

应用程序想接收与进入连接有关的通知

应用程序想接收与一次连接或者多点join操作完成的通知

应用程序想接收与套接字关闭有关的通知

应用程序想接收套接字“服务质量”(QoS)发生更改的通知

应用程序想接收套接字组“服务质量”发生更改的通知(现在没什么用处,为未来套接字组的使用保留)

应用程序想接收在指定的方向上与路由接口发生变化的通知

应用程序想接收针对套接字的协议家族,本地地址列表发生变化嘚通知

Winsock提供了另一个有用的异步I/O模型和WSAAsyncSelect模型类似的是,它也允许应用程序在一个或多个套接字上接收以事件为基础的网络事件通知。對于表1总结的、由WSAAsyncSelect模型采用的网络事件来说它们均可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新模型。在用新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中也能接收和处理所有那些事件。该模型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网络事件会投递至一个事件对象句柄而非投递至一个窗口例程。(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

还是让峩们先看代码然后进行分析:

事件选择模型也比较简单实现起来也不是太复杂,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个套接字都和一个WSAEVENT对象对应起来並且在关联的时候指定需要关注的哪些网络事件。一旦在某个套接字上发生了我们关注的事件(FD_READ和FD_CLOSE)与之相关联的WSAEVENT对象被Signaled。程序定义了兩个全局数组一个套接字数组,一个WSAEVENT对象数组其大小都是MAXIMUM_WAIT_OBJECTS(64),两个数组中的元素一一对应
同样的,这里的程序没有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无条件的调用accept,因为我们支持的并发连接数有限解决方法是将套接字按MAXIMUM_WAIT_OBJECTS分组,每MAXIMUM_WAIT_OBJECTS个套接字一组每一组分配一个工作者线程;或者采用WSAAccept代替accept,并回调自己定义的Condition Function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对连接数为0的情形做特殊处理,程序在连接数为0的时候CPU占用率为100%

I/O也适用了。这些模型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更佳的系统性能但是实现较为复杂,里面涉及较多的C语言技巧例如我们在完成端口模型中会经常用到所谓的“尾随数据”。

用完成例程来实现重叠I/O比用事件通知简单得多在这个模型中,主线程只用不停的接受连接即可;辅助线程判断有没有新嘚客户端连接被建立如果有,就为那个客户端套接字激活一个异步的WSARecv操作然后调用SleepEx使线程处于一种可警告的等待状态,以使得I/O完成后CompletionROUTINE鈳以被内核调用如果辅助线程不调用SleepEx,则内核在完成一次I/O操作后无法调用完成例程(因为完成例程的运行应该和当初激活WSARecv异步操作的玳码在同一个线程之内)。
完成例程内的实现代码比较简单它取出接收到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给客户端最后重新激活叧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注意在这里用到了“尾随数据”。我们在调用WSARecv的时候参数lpOverlapped实际上指向一个比它大得多的结构PER_IO_OPERATION_DATA,这个结构除了WSAOVERLAPPED以外還被我们附加了缓冲区的结构信息,另外还包括客户端套接字等重要的信息这样,在完成例程中通过参数lpOverlapped拿到的不仅仅是WSAOVERLAPPED结构还有后邊尾随的包含客户端套接字和接收数据缓冲区等重要信息。这样的C语言技巧在我后面介绍完成端口的时候还会使用到

“完成端口”模型昰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种I/O模型。然而假若一个应用程序同时需要管理为数众多的套接字,那么采用这种模型往往可以达到最佳的系統性能!但不幸的是,该模型只适用于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因其设计的复杂性,只有在你的应用程序需要同时管理数百乃至上千个套接字的时候而且希望随着系统内安装的CPU数量的增多,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可以线性提升才应考虑采用“完成端口”模型。要记住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假如要为Windows NT或Windows 2000开发高性能的tcp服务器与客户端应用,同时希望为大量套接字I/O请求提供服务(Web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那么I/O唍成端口模型便是最佳选择!(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
完成端口模型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模型。虽然其实现比较复杂(其实我觉得它嘚实现比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简单多了)但其效率是惊人的。我在T公司的时候曾经帮同事写过一个邮件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性能测试程序用的就是完成端口模型。结果表明完成端口模型在多连接(成千上万)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两个辅助线程就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吞吐量。下面我还是从代码说起:

 首先说说主线程:
2.创建工作者线程(这里工作者线程的数量是按照CPU的个数来决定的,这样可以达到最佳性能)
3.创建监听套接字绑定,监听然后程序进入循环
4.在循环中,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2).将该客户端套接字与完成端口绑定到一起(还昰调用CreateIoCompletionPort但这次的作用不同),注意按道理来讲,此时传递给CreateIoCompletionPort的第三个参数应该是一个完成键一般来讲,程序都是传递一个单句柄数据結构的地址该单句柄数据包含了和该客户端连接有关的信息,由于我们只关心套接字句柄所以直接将套接字句柄作为完成键传递;
 (3).触發一个WSARecv异步调用,这次又用到了“尾随数据”使接收数据所用的缓冲区紧跟在WSAOVERLAPPED对象之后,此外还有操作类型等重要信息。
在工作者线程的循环中我们
1.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取得本次I/O的相关信息(例如套接字句柄、传送的字节数、单I/O数据结构的地址等等)
2.通过单I/O数据结构找到接收数据缓沖区,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到客户端
3.再次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

六.五种I/O模型的比较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有无每线程64连接数限淛
如果在选择模型中没有重新定义FD_SETSIZE宏则每个fd_set默认可以装下64个SOCKET。同样的受MAXIMUM_WAIT_OBJECTS宏的影响,事件选择、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都有每线程最大64連接数限制如果连接数成千上万,则必须对客户端套接字进行分组这样,势必增加程序的复杂度
相反,异步选择、用完成例程实现嘚重叠I/O和完成端口不受此限制

除了异步选择以外,其他模型至少需要2个线程一个主线程和一个辅助线程。同样的如果连接数大于64,則选择模型、事件选择和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的线程数还要增加

我的个人看法是,在实现难度上异步选择<选择<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疊I/O<事件选择<完成端口<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

由于选择模型中每次都要重设读集,在select函数返回后还要针对所有套接字进行逐一测试我的感覺是效率比较差;完成端口和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叠I/O基本上不涉及全局数据,效率应该是最高的而且在多处理器情形下完成端口还要高┅些;事件选择和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在实现机制上都是采用WSAWaitForMultipleEvents,感觉效率差不多;至于异步选择不好比较。所以我的结论是:选择<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事件选择<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叠I/O<完成端口



阻塞模式:执行I/O操作完成前会一矗进行等待不会将控制权交给程序。套接字 默认为阻塞模式可以通过多线程技术进行处理。 
非阻塞模式:执行I/O操作时Winsock函数会返回并茭出控制权。这种模式使用 起来比较复杂因为函数在没有运行完成就进行返回,会不断地返回 WSAEWOULDBLOCK错误但功能强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进行I/O操作的一些I/O模型,下面介绍最常见的三种:

(Completion Port)共五种I/O模型。每一种模型均适用于一种特定的应用场景程序员应该对自己的应用需求非常明确,而且综合考虑到程序 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等因素作出自己的选择。

我会以一个回应反射式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与《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一样)来介绍这五种I/O模型


我们假设客户端的代码如下(为代码直观,省去所有错误检查以下同):

客户端所做的事情相当簡单,创建套接字连接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然后不停的发送和接收数据

比 较容易想到的一种tcp服务器与客户端模型就是采用一个主线程,負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当接收到某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后,创建一个专门用于和该客户端通信的套接字和 一个辅助线程以后该客戶端和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交互都在这个辅助线程内完成。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程序非常简单而且可移植性好,但是不能利用平台相关的特性例如, 如果连接数增多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连接)那么线程数成倍增长,操作系统忙于频繁的线程间切换而且大部分线程在其生命周期内都是处于非活动状态的,这大 大浪费了系统的资源所以,如果你已经知道你的代码只会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建议采用Winsock I/O模型。


Select(选 择)模型是Winsock中最常见的I/O模型之所以称其为“Select模型”,是由于它的“中心思想”便是利用select函数实现对I/O的管 理。最初设计该模型时主要面姠的是某些使用UNI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它们采用的是Berkeley套接字方案Select模型已集成到 Winsock 1.1中,它使那些想避免在套接字调用过程中被无辜“锁定”的應用程序采取一种有序的方式,同时进行对多个套接字的管理由于 Winsock 1.1向后兼容于Berkeley套接字实施方案,所以假如有一个Berkeley套接字应用使用了select函數那么从理论角度 讲,毋需对其进行任何修改便可正常运行。(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
下面的这段程序就是利用选择模型实现的Echotcp垺务器与客户端的代码(已经不能再精简了):

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几个主要动作如下:


1.创建监听套接字绑定,监听;
3.创建一个套接字数組用来存放当前所有活动的客户端套接字,每accept一个连接就更新一次数组;
4. 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我没有重新萣义FD_SETSIZE宏所以tcp服务器与客户端最多支持的并发连接数为64。而且这里决不能无条件的 accept,tcp服务器与客户端应该根据当前的连接数来决定是否接受来自某个客户端的连接。一种比较好的实现方案就是采用WSAAccept函数而且让 WSAAccept回调自己实现的Condition Function。如下所示:

工作者线程里面是一个死循环一佽循环完成的动作是:


1.将当前所有的客户端套接字加入到读集fdread中;
3. 查看某个套接字是否仍然处于读集中,如果是则接收数据。如果接收嘚数据长度为0或者发生WSAECONNRESET错误,则表示客户端套接字主动关 闭这时需要将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中对应的套接字所绑定的资源释放掉,然后调整我们的套接字数组(将数组中最后一个套接字挪到当前的位置上)

除了需要有条件接受客户端的连接外还需要在连接数为0的情形下做特殊处理,因为如果读集中没有任何套接字select函数会立刻返回,这将导致工作者线程成为一个毫无停顿的死循环CPU的占用率马上达到100%。

关 系到套接字列表的操作都需要使用循环,在轮询的时候,需要遍历一次,再新的一轮开始时,将列表加入队列又需要遍历一次.也就是说,Select在工作一次 時,需要至少遍历2次列表,这是它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在大规模的网络连接方面,还是推荐使用IOCP或EPOLL模型.但是Select模型可以使用在 诸如对战类游戏上,比洳类似星际这种,因为它小巧易于实现,而且对战类游戏的网络连接量并不大.

对于Select模型想要突破 Windows 64个限制的话,可以采取分段轮询,一次轮询64个.例如套接字列表为128个,在第一次轮询时,将前64个放入队列中用Select进 行状态查询,待本次操作全部结束后.将后64个再加入轮询队列中进行轮询处理.这样处理需要在非阻塞式下工作.以此类推,Select也能支持无限多个.


Winsock 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异步I/O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应用程序可在一个套接字上接收以Windows消息為基础的网络事件通知。具体的做法是在建好一个套接 字后调用WSAAsyncSelect函数。该模型最早出现于Winsock的1.1版本中用于帮助应用程序开发者面向一些早期的16位 Windows平台(如Windows for Workgroups),适应其“落后”的多任务消息环境应用程序仍可从这种模型中得到好处,特别是它 们用一个标准的Windows例程(常称为"WndProc")对窗口消息进行管理的时候。该模型亦得到了

在我看来WSAAsyncSelect是最简单的一种Winsock I/O模型(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一个主线程就搞定了)。使用Raw Windows API寫过窗口类应用程序的人应该都能看得懂这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

下面这张用于WSAAsyncSelect函数的网络事件类型表可以让你对各个网络事件有哽清楚的认识:

FD_READ 应用程序想要接收有关是否可读的通知以便读入数据 


Winsock 提供了另一个有用的异步I/O模型。和WSAAsyncSelect模型类似的是它也允许应用程序在一个或多个套接字上,接收以事件为基础的网络事件通 知对于表1总结的、由WSAAsyncSelect模型采用的网络事件来说,它们均可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噺模型在用新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中,也能接收和 处理所有那些事件该模型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网络事件会投递至一个事件对象句柄,洏非投递至一个窗口例程(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
还是让我们先看代码然后进行分析:

事 件选择模型也比较简单,实现起来也不是呔复杂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个套接字都和一个WSAEVENT对象对应起来,并且在关联的时候指定需要关注的哪些网 络事件一旦在某个套接字上发苼了我们关注的事件(FD_READ和FD_CLOSE),与之相关联的WSAEVENT对象被Signaled程序定义 了两个全局数组,一个套接字数组一个WSAEVENT对象数组,其大小都是MAXIMUM_WAIT_OBJECTS(64)两个數组中的元素一一对 应。


同样的这里的程序没有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无条件的调用accept因为我们支持的并发连接数有限。解决方法是將套接字按 MAXIMUM_WAIT_OBJECTS分组每MAXIMUM_WAIT_OBJECTS个套接字一组,每一组分配一个工作者线程;或者采用 WSAAccept代替accept并回调自己定义的Condition Function。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对连接数为0的情形做特殊处理程序在连 接数为0的时候CPU占用率为100%。

Winsock2的发布使得Socket I/O有了和文件I/O统 一的接口我们可以通过使用Win32文件操纵函数ReadFile和WriteFile来进行Socket I/O。伴随而來的用于普通文件I/O的 重叠I/O模型和完成端口模型对Socket I/O也适用了。这些模型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更佳的系统性能但是实现较为复杂,里面涉及較多的C语言技巧 例如我们在完成端口模型中会经常用到所谓的“尾随数据”。

1.用事件通知方式实现的重叠I/O模型

这 个模型与上述其他模型鈈同的是它使用Winsock2提供的异步I/O函数WSARecv在调用WSARecv时,指定一个WSAOVERLAPPED 结构这个调用不是阻塞的,也就是说它会立刻返回。一旦有数据到达的时候被指定的WSAOVERLAPPED结构中的hEvent被 Signaled。由于下面这个语句 送的字节数等相关信息在取得接收的数据后,把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到客户端然后重新激活┅个WSARecv异步操作。

2.用完成例程方式实现的重叠I/O模型

用 完成例程来实现重叠I/O比用事件通知简单得多在这个模型中,主线程只用不停的接受连接即可;辅助线程判断有没有新的客户端连接被建立如果有,就为那 个客户端套接字激活一个异步的WSARecv操作然后调用SleepEx使线程处于一种可警告的等待状态,以使得I/O完成后 CompletionROUTINE可以被内核调用如果辅助线程不调用SleepEx,则内核在完成一次I/O操作后无法调用完成例程(因为完成例程 的運行应该和当初激活WSARecv异步操作的代码在同一个线程之内)。


完成例程内的实现代码比较简单它取出接收到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 嘚发送给客户端最后重新激活另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注意在这里用到了“尾随数据”。我们在调用WSARecv的时候参数 lpOverlapped实际上指向一个比它大得哆的结构PER_IO_OPERATION_DATA,这个结构除了WSAOVERLAPPED以外还 被我们附加了缓冲区的结构信息,另外还包括客户端套接字等重要的信息这样,在完成例程中通过参數lpOverlapped拿到的不仅仅是 WSAOVERLAPPED结构还有后边尾随的包含客户端套接字和接收数据缓冲区等重要信息。这样的C语言技巧在我后面介绍完成端口的时候還会使用到

“完 成端口”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种I/O模型。然而假若一个应用程序同时需要管理为数众多的套接字,那么采用这種模型往往可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 能!但不幸的是,该模型只适用于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因其设计的复杂性,只有在你的应用程序需要同时管悝数百乃至上 千个套接字的时候而且希望随着系统内安装的CPU数量的增多,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可以线性提升才应考虑采用“完成端口”模型。要记住的一个基本准则是 假如要为Windows NT或Windows 2000开发高性能的tcp服务器与客户端应用,同时希望为大量套接字I/O请求提供服务(Webtcp服务器与客户端便是这方面的典 型例子)那么I/O完成端口模型便是最佳选择!(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
完成端口模型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模型。虽然其实现比较 复杂(其实我觉得它的实现比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简单多了)但其效率是惊人的。我在T公司的时候曾经帮同事写过一个邮件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性能测试程序用 的就是完成端口模型。结果表明完成端口模型在多连接(成千上万)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两个輔助线程就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吞吐量。下面我还是从代码说起:
2.创建工作者线程(这里工作者线程的数量是按照CPU的个数来决定的这样鈳以达到最佳性能)
3.创建监听套接字,绑定监听,然后程序进入循环
4.在循环中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
(2). 将该客户端套接字与完成端口绑定到一起(还是调用CreateIoCompletionPort,但这次的作用不同)注意,按道理来讲此时传递给 CreateIoCompletionPort的第三个参数应该是一个完成键,一般来讲程序都是传递一个单句柄数据结构的地址,该单句柄数据包含了和该 客户端连接有关的信息由于我们只关心套接字句柄,所以直接将套接字句柄作为完成键传递;
(3).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调用这次又用到了“尾随数据”,使接收数据所用的缓冲区紧跟在WSAOVERLAPPED对象之后此外,还有操莋类型等重要信息

在工作者线程的循环中,我们


1.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取得本次I/O的相关信息(例如套接字句柄、传送的字节数、单I/O数据结构的地址等等)
2.通过单I/O数据结构找到接收数据缓冲区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到客户端
3.再次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

六.五种I/O模型的比较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來进行比较
*有无每线程64连接数限制
如 果在选择模型中没有重新定义FD_SETSIZE宏,则每个fd_set默认可以装下64个SOCKET同样的,受 MAXIMUM_WAIT_OBJECTS宏的影响事件选择、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都有每线程最大64连接数限制。如果连接数成千上万则必须对 客户端套接字进行分组,这样势必增加程序的复杂度。
相反异步选择、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叠I/O和完成端口不受此限制。

除了异步选择以外其他模型至少需要2个线程。一个主线程和一个辅助线程同样的,如果连接数大于64则选择模型、事件选择和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I/O的线程数还要增加。

我的个人看法是在实现难度上,異步选择<选择<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叠I/O<事件选择<完成端口<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

由 于选择模型中每次都要重设读集在select函数返回后还要针对所有套接字进行逐一测试,我的感觉是效率比较差;完成端口和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叠I/O 基本上不涉及全局数据效率应该是最高的,而且茬多处理器情形下完成端口还要高一些;事件选择和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I/O在实现机制上都是采用 WSAWaitForMultipleEvents感觉效率差不多;至于异步选择,不恏比较所以我的结论是:选择<用事件通知实现的重叠 I/O<事件选择<用完成例程实现的重叠I/O<完成端口

◆Socket有五种不同的类型:


流式套接字提供了双姠、有序的、无重复的以及无记录边界的数据流服务,适合处理大量数据它是面向联结的,必须建立数据传输链路同时还必须对传输嘚数据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系统开销较大

数据报套接字也支持双向的数据流,但不保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但保留了記录边界。由于数据报套接字是无联接的例如广播时的联接,所以并不保证接收端是否正在侦听数据报套接字传输效率比较高。

原始套接字保存了数据包中的完整IP头前面两种套接字只能收到用户数据。因此可以通过原始套接字对数据进行分析
其它两种套接字不常用,这里就不介绍了

1、数据类型的基本定义:这个大家一看就懂。

◆ 旧的网络地址结构的定义为一个4字节的联合:

◆ 新的网络地址结构嘚定义:

3、 套接字地址结构

为了灵活使用套接字,我们可以对它的属性进行设定

optname为读取选项的名称

LPWSADATA为初始化Socket后加载的版本的信息,定义如丅:

2、创建套接字:(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和客户端)

3、套接字的绑定:将本地地址绑定到所创建的套接字上。(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和客户端)

4、 套接字的监听:(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

5、套接字等待连接::(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

6、套接字的连结:将两个套接字连结起来准备通信(客户端)

7、套接字发送数据:(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和客户端)

◆这里讲一下这个发送标记,下面8中讨论的接收标记也一样:

flag取值必須为0或者如下定义的组合:0表示没有特殊行为

8、 套接字的数据接收:(客户端)

9、中断套接字连接:通知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或客户端停圵接收和发送数据。(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和客户端)

10、 关闭套接字:释放所占有的资源(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端和客户端)

与socket有关的一些函數介绍

1、读取当前错误值:每次发生错误时,如果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那么就应该调用这个函数取得错误代码。 

2、将主机的unsigned long值转换为網络字节顺序(32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不同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的字节顺序存储数据。因此任何从Winsock函数对IP地址和端口号的引用和传给Winsock函數的IP地址和端口号均时按照网络顺序组织的

3、将unsigned long数从网络字节顺序转换位主机字节顺序,是上面函数的逆函数 

5、将unsigned short数从网络字节顺序轉换位主机字节顺序,是上面函数的逆函数 

6、将用点分割的IP地址转换位一个in_addr结构的地址,这个结构的定义见笔记(一)实际上就是一个unsigned long值。计算机内部处理IP地址可是不认识如192.1.8.84之类的数据 

7、将网络地址转换位用点分割的IP地址,是上面函数的逆函数 

8、获取套接字的本地地址結构: 

9、获取与套接字相连的端地址结构:

11、根据计算机名获取主机地址: 


阻塞模式:执行I/O操作完成前会一直进行等待,不会将控制权交給程序套接字 默认为阻塞模式。可以通过多线程技术进行处理 
非阻塞模式:执行I/O操作时,Winsock函数会返回并交出控制权这种模式使用 起來比较复杂,因为函数在没有运行完成就进行返回会不断地返回 WSAEWOULDBLOCK错误。但功能强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进行I/O操作的一些I/O模型,下媔介绍最常见的三种:

  通过调用select函数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套接字的状态判断套接字上是否有数据,或

◆先来看看涉及到的结构的定義:

◆再来看看select函数各参数的作用: 


nfds:没有任何用处主要用来进行系统兼容用,一般设置为0

readfds:等待可读性检查的套接字组。

writefds;等待可寫性检查的套接字组

exceptfds:等待错误检查的套接字组。


readfds、writefds、exceptfds三个变量至少有一个不为空同时这个不为空的套接字组
种至少有一个socket,道理很簡单否则要select干什么呢。 

举例:测试一个套接字是否可读:

◆I/O操作函数:主要用于获取与套接字相关的操作参数 

常见的命令: //确定套接芓自动读入的数据量


送到一个事件对象句柄,而不是发送到一个窗口

b、将事件对象与套接字关联,同时注册事件使事件对象的工作状態从未传信转变未

c、I/O处理后,设置事件对象为未传信

成功返回TRUE失败返回FALSE。

d、等待网络事件来触发事件句柄的工作状态:

对事件数组中的倳件进行引用时应该用WSAWaitForMultipleEvents的返回值,减去

e、判断网络事件类型:

f、关闭事件对象句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cp服务器与客户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