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用户运营运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哪些

删除历史记录
 ----
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五大趋势
摘要:时间如白驹过隙,2017年已然来临。对于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2016年是一次转折,一次考验,一次革新。
2017年行业的五大趋势
时间如白驹过隙,2017年已然来临。对于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2016年是一次转折,一次考验,一次革新。
这一年,线下财富公司爆殃及P2P;多地暂停类、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登记注册;新三板暂停类金融企业的挂牌;落幕,饱受争议,加之借款限额让开发更显局限性。
监管趋严,合规发展既是主基调又将成为先发优势
回望过去这一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日渐趋严,形成了“中央统筹、行业自律、”三大行动体系。这三大行动体系从监管政策、民间自律、专项突破三方面各自发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务院到办,形成了一个全国布局,深及各部委、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各细分领域的监管网络,令整个行业震荡不安。
距离寡头垄断尚远,但行业集中度提升,加剧
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一方面一些不合规的平台将因不符合监管要求而被市场淘汰出局;另一方面,系统、制度、平台限额等合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平台的利润空间。
2017年,整改过渡期之后将迎来具体执行期。有些平台会选择主动退出互金行业,或者选择转型。此外,由于行业竞争加剧,也会导致一些平台相继倒闭。
实际上,在2016年,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集中度已经提升了很多。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末,成交量前100的平台成交量占到全行业成交量的75%;前200的平台成交量占比为85%;前300的平台成交量占比高达90%。
90%的平台会死,行业内平台相互并购将成为趋势
2016年,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备案制等合规要求无疑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道硬性门槛。而有数据显示,截止日,已有17省市的107家P2P机构实现了银行资金存管。这在全国网贷平台6257家中,仅占1.7%比例。
而另一方面,日,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工商局联合发布了《》,要求已设立的网贷平台,依据P2P网贷专项整治工作的安排,在各地完成分类处置后再行申请备案登记。
互联网金融行业或迎来集体转型期
2016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及政策规范不断出台,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原有做法似乎走入死胡同,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纷纷寻求转型、升级,核心目标是收缩个人信用类借款战线,准备彻底摆脱P2P原始标签。
当然,热闹的转型背后,既有互金平台的身不由己,也有主动而为。除了“监管加强”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外,不能获取核心数据是一些平台收缩信用贷的重要原因之一。互金平台能够读取的信息有限,只能读,不能写,这样不能让“”的最大化。
数据驱动未来,科技金融迎来大发展
2016年,、科技金融等概念广受互金行业关注,各大平台跃跃欲试。他们一方面希望借此概念炒作平台自身,另一方面以此摆脱P2P标签。人工智能、大数据征信、区块链……当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行业洗牌期之时,科技显然已经成为业内机构的战略核心。
实事求是的讲,区块链、大数据征信这些都将会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推手,
2017年,在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行业背景下,互金平台将会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此突出平台自身优势,加强其行业竞争力。显然,区块链、大数据、大数据征信这些将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因此,科技驱动未来也将成为互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三大优势
一是通过社交网络或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挖掘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获取部分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例如,facebook超过8亿实名制的客户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充分共享网络社区;国内的阿里巴巴通过其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平台用户的、交易费用、等问题。在未来,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记录查看交易记录、评估个人、分析财产状况、消费习惯等等。这些优势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低成本做到的。
二是智能满足用户金融需求。传统模式下,很多人提供多余资金,也有很多需要资金的,二者都是通过银行中介完成。如果有人想,传统的方式是借款人去各家银行咨询,精心比较各种贷款材料,最后选定了某家银行申请,也可能是审批漫长,额度不够,费时费力。而如果借款人申请的是抵押贷款,则需要前往银行网点多次,平均一个月方能实现放款。在下,智能搜索引擎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大幅提高信息搜集效率。在这种方式下,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效率得到提升,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是交易方式的变革。在交易上,由于互联网金融可以及时获取供求双方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处理使之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并据此进行风险评估与定价,这对传统金融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阅读: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三年野蛮生长 互联网金融更该关注些什么_网易科技
三年野蛮生长 互联网金融更该关注些什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三年野蛮生长后,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更该关注些什么?)
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一轮3年左右的野蛮生长后,价值正在回归。进入到2016年之后,整个行业开始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余额宝、兼顾资产端和资金端的P2P等平台类模式正在减少,靠着拼渠道、流量和高收益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精细化、差异化、技术化的运营和创新是互联网金融这个阶段的主题。一度被强调的「互联网化的金融」理念也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对「金融本质」的重新关注,以及「金融与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Fintech」大行其道,金融行业正在重新回归到「技术信仰」的时代。所以,能够在技术层面和产品层面做出创新的公司将成为关键的行业变量。具体来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向:资产端创新P2P平台都在根据自身能力优势逐渐分化为资产端和资金端两类。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阶段,大量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已经通过高息、补贴等方式完成了资金端的用户教育。现阶段大家面临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手握大量资金却不知道该投给哪个平台。因此,在现阶段,做资产端平台更容易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有了优秀的资产,资金的聚集是顺理成章的事。另一方面,金融的本质是资产分级和风险定价。在资产还未能被合理定价的阶段,谁能长期在资产生成上占据优势、更好的给这些资产定价并且妥善的管理这些资产,谁就能够掌握核心竞争力,建立壁垒。因此,当现有资产端日趋同质化,固定收益类产品已经不再稀缺时,就应该着手发掘新的资产了。发掘新的资产、掌握相关资产的风控技术、为市场创造新的增量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机会。拓
展资产端,既可以拓展资产类别,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消费场景来创造新的场景化资产。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专注于资产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出现,随之
而来的是大量新的资产,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农村市场的信贷资产、供应链金融资产以及针对各类人群和场景的消费金融资产等。这其中,被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程度越低的市场,机会越大。&消费金融顺着资产端创新往下看,消费金融资产因为其资产的足够分散、小额,并且依托于具体的消费需求,成为了这一轮资产创新当中公认的优质资产。当然,不仅是因为资产优质,消费金融的快速兴起跟需求端的推动直接相关。面对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金融是能够给单纯的消费行为赋能的。这也是阿里、京东等有消费场景的公司都在大力推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的原因,它带来的是「业务增强效应」。所以,消费金融带来的创新和可能性体现在几个方面:&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如果没有分期乐等校园分期平台,学生在买手机的时候就无法以分期的方式支付,甚至不会去购买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商品。这就是新的需求。形成规模化的获客能力。当P2P平台或其它理财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时,消费金融服务能够通过具体的消费场景聚集用户,实现规模化的获客,大大降低成本。更好的挖掘用户价值。以电商消费、旅游等为代表的高频消费的场景能够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下增加用户粘性,形成持续变现。更有效的风控和更精确的风险定价。
将风控分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那么消费金融借款人在还款能力上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风控主要集中在「反欺诈」层面。而借助具体的场景和
人群特点以及大量线上操作带来的用户数据,消费金融平台能够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风控模型,更高效的识别风险、给予授信,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尚未开始的尝试。&目前,消费金融业务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垂直人群;基于消费场景。其中,垂直人群可以是学生、蓝领、农民、白领、小微企业主等。但自身杠杆率低的人群(比如学生、蓝领)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是更大的机会,因为这本就意味着这群人没有办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这一类公司的代表有分期乐、买单侠等。而消费场景则包括房贷、车贷、旅游、家装、教育、医疗等。这其中又可以按照「是否占据了消费的第一入口」分为两类,简单说就是,是否拥有自己的消费场景。普遍来说,拥有消费场景的公司将更被看好,这往往这也是巨头牢牢站住的阵地。创业公司通常需要跟场景方合作。消费金融在资金端也同样在做出创新,而低成本、规模化的资金未来将会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壁垒。消
费金融刚刚兴起时,资金端对接的多为P2P平台的投资人资金,但随着部分消费金融平台资产规模的扩大,P2P资金的高成本就成了障碍。反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他们坐拥大量低成本资金,并且也想要寻找更多低风险的零售渠道来扩大业务规模。最近,京东、分期乐等平
台纷纷成功发行ABS(信贷资产证券化),场内资金的涌入也将逐渐成为常态。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的
是「场景化金融」的被认可。以太资本曾给出一个场景化金融的定义: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通过将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信息流的场
景化、动态化,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加精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而除了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这一年在场景化上的大胆创新也值得关注。保
险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互联网保险目前渗透率虽然只有4%,但增长速度惊人。2014年互联网保险的规模为859亿元,同比增长195%,相比2011年增长了26倍。对于80、90后的年轻消费人群来说,他们当中有购买互联网保险意愿的比例已经达到20%。最初,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改变集中在渠道和销售层面,即以更低的渠道成本将产品销售给投保人,形态类似保险超市。但除了销售之外,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评估、理赔等环节在保险服务中都非常复杂且重要。所以,不触及这些环节的话,互联网保险的创新程度将始终受到局限。随着众安保险开始推出退货运费险、延误险等新的险种,互联网保险的产品创新开始了。而这一轮产品创新,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互联网场景结合的保险产品」,也就是产品定制的思路,而产品场景化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销售渠道场景化,这两者相辅相成。什么样的场景适合拿来做保险产品定制?在策源创投投资总监王璞看来,就是那些「场景需求明确、小额大量、灵活的时间周期、适合在互联网上售卖」的保险产品。产品创新的背后,对应着定价方法的创新。当保险产品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相联系,通过将用户特征和行为数据用到客户画像、风险评估、产品设计、理赔预防等各个环节中,将改变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式。改良定价方法实现个性化定价是最终的目的。现阶段可行的方法就是能通过绑定场景和人群,拿到丰富的数据,不断进行精算尝试。当个性化定价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时才能实现规模化,更多的比价类互联网保险创新也会更有意义。因
此,我们关注那些能够深度结合互联网场景的、有数据意识和精算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实现个性化定价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虽然众安保险在互联网公司的场景和资本
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加持,但去年下半年开始仍然不断有做定制化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出现,比如悟空保、海绵保、小雨伞、大特保等等。这个市场足够大,场景足够碎
片化,短时间内也不会形成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财富管理前面讲的都是资产端业务,而财富管理业务对应的是资金端的业务。很多以获取和运营理财用户见长的P2P平台都开始向财富管理平台转型。一方面,这是围绕核心用户的合理业务拓展。与
美国等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还非常初级。一方面,资产端单一,不够多元和分散;另一方面,用户对于财富管理的逻辑还没有形成认知。市场
的空白一定孕育着机会。经纬投资总监张以蕾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资产和财富快速形成的黄金时代,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一定会在这两年快速发展。」另外,这也是理财平台建立壁垒的必经之路。理财服务的门槛较低,任何一个新理财产品的出现都可以被快速模仿。因此,在向财富管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公司要建立两个核心优势:品牌化的能力,以及通过技术改变现有财富管理服务模式的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后者。财
富管理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究其根本,还是销售导向的理财产品售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管理必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直以来,金融领域个
性化的服务都是依赖于「人」的服务。但从去年开始,机器正在尝试取代人在财富管理服务中的位置,随之而来的是智能投顾服务。在美国,券
商、资管纷纷开始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互联网财富管理类的服务为主,目的是捕获更多中小投资者,在现有的证券业务体系之外培育新的增长点。而这些传统金
融机构看中的就是智能投顾服务。我们可以看到,贝莱德收购Future Advisor、Fiidelity与Betterment展开战略合作、Vanguard推出自己的智能投顾服务、嘉维证券与宜信合作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智能投顾服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背后是传统金融机构对技术所能产生的势能的认可。国内的智能投顾玩家也很多。其中,宜信和品钛这样的在新兴市场上已经相对成熟的公司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投顾服务。此外,还有大量早期创业公司直接以此为方向,比如弥财、钱景财富、蓝海财富等。智能投顾服务从多个维度考验着机构的资质和服务能力。合规的金融牌照;获取多元大类资产的能力(尤其是海外资产);做产品组合配置的能力;数据获取、算法迭代、机器学习的能力等等都是考察一个智能投顾服务的核心。但仍有大量公司涌入这个市场。花旗银行的报告显示,10年后,智能投顾所管理的资产规模或将达到5万亿美元。峰瑞资本的创始人李丰认为,虽然中国的财富管理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大量智能投顾服务的出现无疑将会加速这一进程,帮助整个行业更快的完成市场教育。大数据信贷近两年,大家逐渐开始认清楚一件事:互联网金融无法颠覆传统金融,但它补充着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开始由渠道向技术和数据方向转移,互联网金融所代表的场外交易市场和传统银行之间的互补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针对银行最主要的业务——贷款,不少创业公司开始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方式,为银行输出信贷技术服务,帮银行高效的、批量的获取小额信贷资产。而这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小额信贷是银行原来不屑于、也难以覆盖的资产。其实,大数据信贷可以算作资产端创新中的一部分。对比美国,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它整个金融产业链上的分工是足够细化的,几乎没有一家机构垄断着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零售银行主要负责获客,精于风控模型的机构负责贷款的审核和授信,投行类机构负责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在国内,银行既掌握着大量资金、零售网点又有着最强的风控能力,一直是产业链的核心。但随着一批有着丰富风控经验和强数据和技术背景的海外专业人士回国创业,专注于大数据信贷技术和风控的创业公司开始出现,成为银行资产端的「技术外包」公司。当然,它们不仅仅是与银行合作,同样也跟其它资金平台合作。因为,大数据信贷技术的产生并非单纯由传统金融机构的需求驱动,而是在寻找新的优质资产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群下沉,而下沉后的资产就是分散的、小额的,所以需要寻找到更高效的运营方式。那么将风控从「人力审核」的方式中解放出来,以数据和算法取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资产端,一大部分大数据信贷公司通过与一些拥有消费场景的公司合作,在特定场景下获取资产。正如前面在讲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保险时也一再强调场景化一样,「场景化」是这一轮科技金融创新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变量,是更有效、更精准的获取有价值的大数据的依托。所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家大数据信贷公司:是否有在线上获取多维度数据的能力(指标足够多,可以充分反映风险的维度)是否能够借助合作伙伴的场景获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数据是否有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风控模型和决策运营模型模型是否具备快速学习和迭代的能力所对接的资产是否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充分的资产根
据自身的数据特点和所擅长的算法模型的不同,目前这些大数据信贷公司也聚焦在不同的资产上。比如,大数金融就采用订单生产的模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生产中高
金额的个人信贷;元宝铺依托自己在电商领域的数据积累,为电商平台上的小微商户对接来自银行的信用贷款;品钛的读秒同时提供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线上信
贷,并且以嵌入式的服务方式与各类线上线下企业共同开发不同场景下的信贷服务;量化派则对接了多个消费场景,通过大数据进行风险定价,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移动支付在支付宝和微信的市场教育下,现阶段的中国可以算的上是全球移动支付普及程度最高、易用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了。支付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其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金融市场中的其它服务。而正是由于其使用高频,它的价值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交易通道上,而是成为一种连接方式,并成为更多服务的入口。所以,「场景化」和「入口化」是移动支付这一阶段的主题。据Ping++创始人金亦冶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量支付公司被战略投资或兼并收购。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看到移动支付作为基础设施的能量。对于很多用户体验、营销手段、消费、金融服务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支付接口作为支持,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移动支付早已是巨头的天下,尤其是那些自己有消费场景的互联网公司或传统企业。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外,京东、百度、美团、小米、万达都已经或计划进入支付领域。支付已经成为巨头的标配,不仅是作为更多服务的入口,也是因为支付背后的用户数据。现阶段,再去做一个能够成为大流量入口的支付工具已经非常难了。但创业公司还可以考虑从B端入手,为商户提供支付解决方案,有机会的话还能进一步涉足店铺管理相关的增值服务。不过,「以体量取胜」仍然是关键。而支付的下一次变革同样将由技术来驱动,这个技术就是区块链技术。
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撤销、可溯源的特征,它的应用将大大改变现有的金融系统。具体到支付领域,区块链将降低交易的复杂性,用户
可以以发送消息的形式发起即时转账、收付款等请求,并且这些请求可以跨国界跨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更便捷、安全的货币流转。这一变革将是能够影响金融体系
底层逻辑的变革。从「互联网金融」到「Fintech」,这个行业的价值取向正在修正和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持续关注那些重要的
行业变量。由此,极客公园将联合IDG、经纬、红杉、FreeS、贝塔斯曼、GGV等十余家主流VC发起「中国最具价值创业公司Top50评选」,其中互联网金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想知道我们眼中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变量都有谁?答案将在7月15、16日的奇点·创新者峰会上公布。
本文来源:极客公园
作者:张雨忻
责任编辑:王先_NT491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最有看点的互联网金融门户
新形势下投资人挑选P2P平台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吴复申 | 未央网
本文共2276字,预计阅读时间45秒进入2016年以来,国内P2P行业就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运动。在持续收紧、不断发力的监管强压下,P2P行业整体形势动荡不已,一时间投资人看P2P行业也变得更加模糊了。从风险类型来看,今年的形势比往年更为复杂,过去几年不管是倒闭潮、跑路潮,还是诈骗潮,风险类型都趋向单一化,但今年由于监管介入,行业趋于规范的同时,风险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特征,部分类型的风险更是在投资人意料之外的。换言之,P2P行业的整体局势仍是复杂多变的,那么投资人在挑选平台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开雷区呢?
1、警惕业务模式复杂的平台
许多P2P投资攻略都曾经这样告诫投资人,“投资之前要先判断项目的真实性”。事实上,能否准确有效地判断标的真实性,往往取决于你对该项目的认知程度有多高,因此这一条投资原则就变成了“投资之前应先厘清项目背后的业务模式,看不懂的标的不要投”。在金融经营过程中,隐藏在项目背后的不仅是业务逻辑、产品原理,更体现着资金去向、资金用途等关键信息,因此对业务模式的有效判断在投资决策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家都知道P2P是作为一种低门槛、简单易懂的互联网理财模式而兴起的,它的模式十分清晰,平台作为中介方,将资产端与理财端连接起来,投资人判断标的,即是在判断平台的资产来源、资金用途。从这一层面来看,P2P业务模式其实是不复杂的,那些表面漂亮,实则逻辑散乱、流程七拐八弯的业务往往是内有猫腻。目前P2P行业常见的产品类型有信用借款、抵押借款、过桥、票据、企业经营借款、融资租赁、供应链等,其中普通人接触得最多的是信用借款、抵押借款、过桥、企业经营借款。首先,从资产来源上看,P2P行业的借款需求多来自于个体或小微企业,而一些大额借款标则多半来源中大型企业。其次,在弄清借款项目的来源之后,我们便能分析出投资资金的去向及用途,个人借款主要用于短期资金周转,而企业类借款则更多地是用于生产投入。在资产来源及资金去向得到确认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更具体地对借款主体进行分析,包括评估其信用情况、还款能力及意愿等。反之,如果某平台将原本简单的借贷模式复杂化,用一些含糊其辞的概念对债权进行包装,刻意忽略借贷逻辑,只强调收益,那投资人就要警惕了。
2、观察平台的信息披露情况
信息披露一直是P2P行业的核心问题,也是监管层对P2P规范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近日中国互金协会对会员单位下发的《中国互金协会出台P2P信披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定义并规范了86项披露指标,虽然只对协会成员具有约束作用,但对于推动整个行业信披体系的建设仍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事实上,自监管收紧以来,信息披露已经逐渐成为P2P平台的常态了,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直播的兴起,P2P行业更是藉此开发了新的信披形式。整体来看,P2P行业信息披露主要包含几个方面,即项目信息、平台资质、运营数据、合作机构信息、平台经营动态以及风险提示等六大类。目前P2P行业常见的信息披露形式主要有官网、开放日、运营报告、互动直播、社群交流等,其中近期又以直播和社群最为火热。随着投资人市场的成熟,投资人对P2P平台的要求不再局限在单一的收益率上,而是日益丰富化和动态化。这也意味着平台单向的自我包装正在丧失竞争力,将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双向互动关系的营销思维。因此以直播、社群为代表的互动类信息披露行为越来越受到投资人的关注,并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以直播为例,透过实时的视频直播画面,观看直播的投资人除了能够得到特定主题的信息,例如平台不同岗位负责人针对相关领域进行答疑,还可以看到平台的真实情况,包括办公环境、员工状态、团队规模等,如果存疑,可以将直播过程中的画面逐一与官网公示的内容进行对比,例如高管跟官网介绍的是否为同一人、办公环境与官网图片是否符合等,对平台的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
3、警惕宣传包装过度的平台
P2P平台本身的盈利空间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大,往往平台给到投资人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2%左右,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平台还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其实不然,按目前的行业情况来说,绝大多数平台依然处于不盈利或者亏损的状态,就算是我自己的平台也是不断地压低运营成本,才达到了微盈利的这么一个状态。
P2P行业表面看来利润空间似乎巨大,但大家都忽略了平台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经营成本这一事实,包括人员工资、线上运营费用、支付通道费用、借款人逾期坏账所产生的费用等等,这么算下来平台的利润率其实并不高。另一方面,就是在这种整体利润不高的情况下,平台还要猛砸广告,疯狂地做营销活动,对于正常运营的平台来说又平添了一笔超负荷的运营成本。那么这些巨额的营销费用该从哪里来呢?正常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有原始资金、投资机构资金、盈利部分资金、借贷资金,遗憾的是部分平台难以把控底线,在前期巨额广告费用投入之后,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平台了,一边是为了吸引资金不得不进行的营销,另一边是短期难以盈利的残酷现实,平台一旦面临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一些底线较低的平台可能会开始挪用投资人资金,破坏平台生长规律的同时也将最终伤害到投资人的利益。因此,投资人在挑选平台的时候,除了考虑平台的业务能力以外,也要留心平台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动作,那些习惯于过度包装的平台很有可能已经陷入了恶性资金循环当中,为了填补内部资金窟窿,只能通过一些非常规的返利、促销等活动来吸纳资金,长此往复,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系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用微信扫描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
您的评论提交后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留言会展示在下方留言区域,请耐心等待。
版权所有 (C)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 |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金融运营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