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商电商专员是做什么的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环球电商】 有不一样的收获,电商从零开始!
每到岁末,服装业的总结与年会就少不了,这几年会议主题都离不开“转型突破”这几个字,而“最困难的一年”已经被财经媒体滥用。那么,2015年的服装业究竟发生了,尚需转型和突破的都有些什么?对于2016年和未来又有那些值得期待和思考的呢?作为服装人的年夜饭,今年的马岗服装观察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BTW,回顾一下过去五年的马岗服务观察——2009年,国产运动品牌在跑马圈地中实现弯道超车;2010年,服装人在谨慎乐观中精耕细作;2011年,服装业进入去库化和供应链变革之年;2012年, M型社会结构加剧,线上零售强劲崛起;2013年,服装业进入温和增长时代,部分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寻找突破;2014年,转型的服装业遇上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思路被主流服装人所接受。)
制造过剩之困
2015年,产能过剩从房地产行业,工程装备业,钢铁行业,漫延到纺织服装等制造领域。
和往年相比,2015年是纺织制造业最难的年份。据调查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各大织造集群开机率均未达到满负荷,大部分地区开机率徘徊在7成左右,订单少且散,企业只能选择降低开工率来缓解库存和资金的压力。来自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9月,纺织行业亏损企业户数上升6.6%,亏损的同时,部分制造企业或选择关张破产,或选择跑路。4月,李宁、特步核心供应商,雅纶制衣资金链断裂;5月,东莞厚宏制衣厂老板跑路;绍兴印染大佬五洋印染破产;维斯凯女装老板卷款跑路;7月,玛琳海顿服饰老板失联;华东纺织大户宝利嘉破产; 8月,建厂百年的济南国棉一厂破产,资产进行公开拍卖;浙江红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停产;9月,温州市庄吉集团正式宣告破产。
大量制造企业的倒闭,背后是市场之手的力量;而破解制造过剩之困,则离不开创新。已有部分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全球流行趋势进行收集,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与织布、染整、SOP(标准作业规范)管控等各系统和生产环节紧密相连,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创意转化、快速打样、快速接单。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优势,提升样品交付速度,降低库存积压风险,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转变。
实体店价值的回归
马云说过:“传统零售行业与互联网的竞争,就像在机枪面前,太极拳、少林拳是没有区别的,一枪把你崩了。”于是乎,互联网上流行起一股唱衰实体店的理论。2015年,阿里巴巴入股苏宁、收购银泰,京东入股了永辉,实体店的价值被互联网企业重视。
在线上流量瓶颈阶段,线下实体店碎片式的流量成为互联网企业看重的新流量入口,同时线上线下供应链配合,方便展开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渠道销售服务。据埃森哲咨询调查发现,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出现“重返实体店”的迹象。数据显示,未来“计划更多通过实体店进行购物”的消费者比例从2014年的18%攀升至了26%,有93%的人认为实体店购物“非常方便/方便”。
同时,从电商起步并向线下零售业进军的做法越来越常见。
美国许多知名电商目前都在进军线下,其中包括Amazon、Nasty Gal、ModCloth、Warby Parker和Bonobos在内的知名企业。Amazon(亚马逊)的第一家实体书店在美国西雅图市正式对外营业,这家店仅有510多平,亚马逊希望面对面地形式与用户进行互动,进一步加深与用户关系。Nasty Gal CEO索菲亚&阿莫鲁索则强调:“我们的顾客也会在实体店中购物,我们希望覆盖顾客所在的任何位置。我们希望在现实世界中与顾客互动。”而ModCloth则希望在业务进一步扩张前,用较少的投资开设小型门店试运行,收集市场反馈。
无独有偶,中国最大的网络书店当当网宣布,将推行开设实体书店计划,首家店选址在长沙,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线上线下同价。当当实体书店负责人称:“我们打算做的实体书店其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既丰富体验,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增强当当网的用户黏性。”互联网服装品牌茵曼则正全面布局线下零售网络。茵曼称,5年内计划在中国开设万家实体店。在一线城市,采用直营的方式;在二三线城市,招募粉丝开放加盟店,并通过粉丝沟通与营销的方式打造新的O2O商业模式。
盯着实体店的,不光是电商,还有微商。10月份,笔者接触了一家知名的微商企业。据负责人介绍,真正牛叉的微商主要销售群体,并不是发展宝妈、大学生、白领这类小白代理,而是挖掘成熟的团队。成熟的团队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从实体店的老板或者是店长、店员转化而来。举个例子,某实体店有会员2000人,找到这家店商品互补的产品,然后把店长发展成微商代理,对店长施以适当的培训,就相当于变相拥有了2000个会员。这才是大微商的成功之道。流量红利期的终结,实体店先天的自然流量,正成为互联网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实体店老板们,看好流量没用,要尝试多维度经营自己流量。
转型焦虑症
对于部分品牌来说,2015年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时代。
2015年,波司登关店和净利润创新低。据截至日的年报数据显示,上一财年波司登营收为62 .93亿元,同比下滑23&.61%;净利润更同比大跌81.01%,至1.32亿元。同时零售网点同比减少了高达5053家。截至日的2016财年中报显示净利同比减少48.29%,同样不乐观。作为老牌的羽绒服企业,羽绒类的品类之王,在转型过程中走的并不顺利。波司登曾引入过美邦原销售副总裁程伟雄、达芙妮高管梁旭晖等职业经理人,但是职业经理人并不适应波司登的家族化管理。早有博友吐槽过波司登内部的常熟派和外来力量的难以融合问题。亦有媒体报道称,波司登的会议通常以尊敬的高总、尊敬的梅总,在其领导下取得了多大成绩开始,最后以向高总和梅总保证今年完成任务,喊请高总放心、梅总放心等等口号结束。2015年末,波司登和韩国企业联合,发力国内校服市场,可以视为波司登转型的又一个号角。对于波司登而言,转型之前,或许需要选拨能够驾驭波司登团队的管理者。
美邦的业绩也不乐观。据美邦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3.2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8%,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77亿元,比上年同期暴跌178.12%。在转型路上,美邦走的颇为激进。从多品牌策略,到一城一店O2O体验店,再到“有范”的互联网潮牌平台,以及布局智能制造,美邦每一步,似乎都走在行业发展的鼓点上,但每一步却走得并不顺利。从根源上讲,在休闲品类,美邦一方面受到国外快时尚品牌的挑战,另一方面,又疲于应对本土平价品牌对低端市场的抢夺,主营业务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在近几年流失掉多名创业元老和资深干部,导致战术动作变形,经销商怨言加重,而开创的新业务并没有形成明显竞争优势。客观的讲,美邦不缺创新精神,但在实干方面已经落后于创业初期,对于一家身躯庞大的企业,如何重拾创业期的狼性,是企业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处于转型焦虑还有百丽、李宁等知名企业。一旦企业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势必会寻找新的突破口来捅破固有的天花板。可捅破天花板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需要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来引领。同样,只有渡过转型焦虑症,企业才能赢得新一轮的增长。
上市潮和产融结合
2015年,IPO重启,服装业拥有日播时尚、地素时尚、玛丝菲尔时装、拉夏贝尔服饰、欣贺股份、安正时尚、太平鸟时尚服饰,天创时尚鞋业、哈森商贸等女装女鞋类企业和歌力思、红蜻蜓、汇洁股份、金发拉比等服装、内衣、母婴企业,准备挂牌或者已经成功挂牌上市,2016年,女装领域将迎来激烈的人才争夺、渠道争夺和营销之战,再次提醒做女装同仁,发展策略以谨慎稳健为宜。
没有走进资本市场的企业,拼了命冲进去,已经走进资本市场的企业,开始走产融结合之路,投资多多。
拉夏贝尔2亿入股七格格。
九牧王以1200万美元入股韩都衣舍。
百圆裤业收购跨境通,跨入跨境电商领域。
鸿星尔克投资公司投资建造的爱特创业加速器。
雅戈尔以164.67亿元战略入股中信股份。
搜于特则以3.24亿元战略投资汇美集团(汇美拥有茵曼、初语、生活在左等品牌)。
贵人鸟投资体育垂直媒体虎扑体育,双方共同成立动域资本进行产业投资。
探路者和韩都衣舍合作,共同打造户外品牌孵化平台和户外国际品牌运营平台。
报喜鸟成立创投公司,先后投资了小鬼网络、仁仁科技、村镇银行、小鱼金服等企业,此外报喜鸟集团还收购吉姆兄弟,发力定制服装市场。
七匹狼投资多米音乐,成立华旖时尚基金,专注投资于大时尚类和消费文化类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产业,七匹狼称未来将围绕“投资+实业”战略构建包含供应链、品牌、渠道、传播、资金的时尚消费生态圈,打开并购空间。
朗姿投资3.3亿元收购L&P Cosmetic 10%的股份,且参股明星衣橱、增资若羽臣。
安踏公司年末发起三起收购,收购FILA韩国、泰国、台湾三地经营权,布局海外市场;收购斯普兰迪,布局入门级户外用户市场;收购迪桑特,布局高端户外用户市场。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和市场的成熟,企业家们从关注品牌营销向产融结合转变。资本涌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投资并购潮。走向资本市场,企业成为公众公司,有利于品牌传播,增强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信任,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走向资本市场利用资本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这也是企业积极拥抱资本的直接动力。
近些年来,零售业涌现出O2O,C2B等商业模式的创新,但这些属于渠道和供应链端的微创新,而供应链上游----制造业的创新并不多见。当工业4.0遇上互联网,制造业和零售业开启智能联动模式,商业孕育新一轮创新。
2015年年中,美邦发布定增方案,其称投入25亿元将用于“智造”产业供应链平台构建、12亿元用于O2O全渠道平台构建,5亿元用于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中心。据美邦智造产业供应链平台负责人介绍,“智造”产业供应链平台,一方面整合中国现有成衣、原辅材料供应商的资源(包括成熟工厂、家庭工厂等),另一方面整合全球时尚品牌和个人消费者的C2M个性化订单需求,通过这个新平台提供产品转化的技术整合能力,依托于“智能制造”对生产工厂进行工业4.0的创新升级。从而解决服装行业个性化、少量多批次订单与工厂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打造服装供应链的网上交易平台,推动服装工业柔性供应链体系的建立。
2015年11月,红豆股份募集资金19.60亿元,其中 18.1亿元将用于智慧红豆建设项目。智慧红豆包括智慧设计、智慧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智慧全渠道SPA体系以及智慧管理等五大体系。同时,红豆股份还计划用3年对公司现有门店和未来新增门店进行智能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190家智慧门店。包括引入RFID技术,结合智能Wi-Fi和iBeacon4等设备,实现服装零售店经营数据全面、自动的实时采集,推动传统店铺功能由销售型向综合体验型转型。
智能时代,有智能供应链,也少不了智能门店和智能穿戴。2015年,七匹狼已在部分直营门店中安装推广3D试衣镜。试衣镜对人体扫描建模后,便可虚拟试衣,通过握拳和上下移动,就可查看不同服装款式,伸开手掌稍作停留即可快速更换服装。2015年9月开幕的2016春夏纽约时装周上,英特尔联手建筑学运动服装设计师Chromat推出两款“响应式服装”。这两款智能服装能利用传感器收集的心跳、体温等人体生理信号,并通过在衣服中集成的形状记忆合金进行衣服变形,大大提升了穿着者的便利性。
在制造业产能过剩面前,在企业业绩遭遇天花板设限的面前。工业4.0和互联网,打开一扇全新的数字化之门,将服装业从单纯生产制造和批发零售带入创新时代。3D打印、数字化车间、智能穿戴、智能分拣系统、立体仓储系统、3D试衣、智能门店、全渠道销售等新技术将引领服装业走向变革。
日消息,苹果招聘了又一名时尚业的重量级人士,即巴宝莉数字及互动设计副总裁切斯特&奇普菲尔德(Chester Chipperfield)。来自LinkedIn的信息显示,奇普菲尔德在巴宝莉“负责所有渠道的用户体验和数字设计”,并“深入参与了巴宝莉的数字零售项目”。1月24日,奇普菲尔德在LinkedIn个人页面和Twitter上确认了加盟苹果的消息。
既然奇普菲尔德有着时尚行业的数字项目经验,那他可能将在未来几个月Apple Watch智能手表全球发售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苹果正计划对零售店进行部分重组,以支持Apple Watch的销售。奇普菲尔德很可能将参与苹果在线商店和移动购物应用中Apple Watch的销售。他并未对自己的新角色做出说明,仅仅表示他加入了苹果的“特别项目”团队。
他的加入,明显与2014年刚加入苹果的前巴宝莉CEO安吉拉&阿伦茨有关系。
这两年,苹果真没少从时尚界挖来关键人物。来回顾一下它都挖过哪几位比较惹眼的人物?
巴宝莉前任CEO
最大的角儿,当然就是Burberry(巴宝莉)前任CEO安吉拉o阿伦茨(Angela Ahrendts)。她于2014年年中正式加盟苹果,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苹果的零售业务,直接向CEO蒂姆&库克汇报。
安吉拉o阿伦茨在巴宝莉的最大功绩就是带领该品牌重回一线奢侈品品牌阵营。在时尚界,阿伦茨以积极拥抱数字化和互联网而著称。她为Burberry开拓了官方网站,推出3D在线试衣新鲜体验,并大力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络来推广品牌。同时,阿伦茨还是电子商务的热衷者,她为Burberry开辟了线上销售新模式,并且迅速成为公司在传统线下旗舰店之外的另一营收来源,让公司实现“两条腿走路”。
据说,去苹果上任伊始的阿伦茨将苹果零售业务的未来划分为三个发展方向:关注中国市场,移动支付和彻底改变苹果零售店销售体验。
说到中国市场,昨天(1月24日)上午9点,苹果杭州西湖店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14家苹果零售店。此前有众多媒体宣称这是亚洲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家苹果零售店,号称“亚洲最大苹果旗舰店”,但是苹果指出,亚洲最大的荣誉依然属于北京王府井店,但杭州这家筹备了一年多,是苹果花心思最多的,内部称为“最美”苹果店,内外还都能看到西湖。
苹果全球零售地产及开发副总裁鲍勃&布里奇表示:“让我们特别兴奋的是,这家零售店采用的全新设计。它和苹果位于美国加州的新总部一样,都是同英国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设计的。”
前GAP全球市场总监
2014年9月,GAP方面确认,该公司前全球营销主管Marcela Aguilar(马塞拉&艾吉拉)已加盟苹果。在加入苹果之后,Aguilar仍旧担任苹果全球营销主管一职。
GAP相关人士评价道:“苹果得到了一位已经经过验证的专业人士。为像Gap等这样的美国主流品牌工作意味着你每天都要站在一个大舞台、站在聚光灯下。这种经验是无价的,而苹果恰恰需要其员工知道自己如何表现出更高的水准。另外,她的经验不仅仅局限于向市场传递产品的优势,同时她还会展示设计的意义及可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产品设计理念--这些将都能帮助她在苹果的工作。”
外媒指出,Aguilar在国际营销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加入Gap之前,她曾在广告公司BBDO工作了7年时间。而在Gap工作期间,她曾去过印度、中国、巴西这几个市场,这些都是苹果重视的新兴市场。
YSL前任CEO
在阿伦茨之前,2013年7月,苹果已邀请时尚界的另一位CEO——Yves Saint Laurent(伊夫圣罗兰)的前CEO 保罗&丹尼佛(Paul Deneve)重新加盟苹果,担任公司副总裁。苹果没有具体透露他负责什么工作,据介绍,这次 Paul Deneve被聘用过去将负责一个特殊项目(special projects),直接向蒂姆&库克汇报工作,外界普遍认为或将是苹果将推出的可穿戴设备如苹果手表。
Paul Deneve曾在年间,在苹果欧洲分公司的销售和市场部门工作。之后,他从奢侈品牌Courr&ges开始了自己的时尚行业生涯,最终在2011年成为 Yves Saint Laurent的CEO。
Levi's副总裁
2013年苹果公司还聘请了知名服装品牌李维斯(Levi Strauss)前高管恩里克o阿蒂恩萨(Enrique Atienza)担任美国西海岸零售总监。阿蒂恩萨曾担任李维斯高级副总裁,负责美洲区零售和全球专卖店运营事宜。
有消息称,阿蒂恩萨加盟苹果之后负责美国西海岸众多区域的零售事宜,这也是苹果公司负责零售业务的几个最高职位之一。
从苹果对几位时尚产业背景的高级管理者的使用情况来看,苹果一是看重他们的传统零售与消费者经验背景,希望能推动苹果的零售事业再上台阶,二是在发展可穿戴设备时,希望能吸纳时尚界的设计或营销理念。
中国的科技终端品牌公司,是不是能从苹果的经验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关注微信“环球电商”迎娶白富美指日可待!
著名时评人李承鹏在他的杂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这样描述跨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把工厂迁到中国,因为资本家惊喜地发现,MY的GOD啊,MY的GOD啊,他们像狗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听话。中国的GDP,中国式速度,中国第一制造业就是这样练成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一根中国工人的穷骨头。
如果要寻找一对美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的样本,笔者认为,苹果和富士康无疑最具代表性。李大眼的文章辛辣、讽刺、文采斐然、意味深长,但从业者可能真没空搭理他,毕竟,大家都需要每天付出25个小时来满足iPhone6的出货,而且相比于矫揉造作的文字,资本家和工人显然更热爱冷冰冰的数据,包括股价、营收和利润。事实上,美国企业苹果和中国制造大王富士康,此时都在享受着iPhone6+热卖带来的快感,欲仙欲死:11月15日,苹果股价再度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尾盘一度冲至114.9美元,最终报收于114.8美元,自此创下了该公司史上的最高收盘股价,总市值飙到6697亿美元;而因受益于苹果订单的增加,鸿海10月合并营收940亿元人民币,创单月营收次高记录,同比增长22.58%,加之,鸿海正式迈入“苹果订单收割期”,随后,西方感恩节、圣诞节、中国农历新年以及亚洲地区的各种购物节日都会提振iPhone6的销量,鸿海营收有望再创新高,而且,业内人士都知道,富士康最赚钱的时段就是每年的CQ4。
或许,李承鹏从人性角度出发,观点并无瑕疵,毕竟,资本家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剥削工人,尤其是加入民族元素之后,这种言论就更显得高尚,犹如一座巨大的彩虹,短暂地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但同样,我们不可否认,苹果深刻改变着中国制造,它带给富士康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每组装一部iPhone6就有25元的提成”,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对其机器人转型、劳工环境改善以及整个品质、管理理念的催化,总之,数百年后,中国制造需要给苹果记上一功!
工人的制造,也是机器人的制造
谈起中国制造,最重要的属性词汇就是“劳动密集型”。传统的大制造时代中,一个叫IE的部门会反复规划,在他们的图纸上工人和机器一样都有了具体的尺寸,他们的专业理念中,流水线上的每一厘米工作台都需要发挥最大的价值,车间的每一寸土地都不应该不闲置,要么架设更多的流水线,要么搭建更多的仓库,正是因为这种对空间、效率的极致追求,中国制造业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打出了第一个品牌,但也因此背上了“血汗工厂”的恶名,而IE这个行当于80年代的时候,则被无产阶级批判为资本家的刽子手!
随着时代的进程,中国制造的矛盾越来越多,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VS日渐鲜明的员工个性,这个矛盾最激烈的表现无疑就是富士康前几年发生的坠楼门。事实上,中国制造要想继续生存下去,首先要解决这个矛盾,最主要的方式肯定不是雇一些任劳任怨的广场舞大妈,让她们单调一辈子,而是走一条自动化生产的道路,把个性鲜明的员工从单调、重复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更具技术含量、也更有尊严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富士康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标杆,向大家预示出制造业的未来,显然,向自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他们也走到了时代前列,最起码,态度和姿态摆的非常具有正能量。诚然,郭台铭的“百万机器人计划”没有成为现实,一些媒体专家早就迫不及待地给其扣上一个烂尾计划的标签,但富士康向外展示的流水线自动化程度确实越来越高,就连一些iPhone6的精密组装也换成了机械手臂,在整个升级的过程中,苹果产品对制程的超高要求,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据《商界评论》杂质数据,一台MacBook全部组装工序只需要50人,一台iPad需要300多人,而iPhone6的工序至少需要500人,按照每个车间摆放5条流水线来计算,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有至少2500人拥挤在同一块神秘的区域。基于此背景,富士康需要招募更多的流水线女工,也需要研发更多的机器人。一方面,iPhone6的组装属于机密组装,而且那些软软的排线、那些害怕脏污的摄像头,还有那些一碰就会碎的显示屏,都需要更具思维能力的自然人去管控,但这些组装工作又是非常单调的,于是,iPhone6流水线最佳的组合就是,让机械手臂完成具体组装动作,而由人类完成检验、送料、维护等相对轻松的工作,例如Camera组装工站,先是由一条类似手臂的机器人把Camera放到手机外壳中,而后由员工检查元件是否有偏位、脏污或者其他不良。这种组合有一个微妙的好处就是,既帮政府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不至于让个性鲜明的员工感到郁闷、烦躁和不安。
但显然,这种组合模式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这也有赖于苹果巨大的订单,如开篇所述,鸿海营收和利润都因iPhone6的热卖表现亮眼,可以说,是苹果、政府和富士康组成的铁三角,共同维系着这种“下一秒就有可能崩溃”的极致状态,任何一方掉垮掉,这种平衡就会瞬间消失。
基因突变,苹果的工艺精神
同样是李大眼杂文集中的一段话:这个民族需要更优质的教育、严谨的学术、公正的司法、让更多由才华的青年找到工作、让业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祖传三代埋头做一个锁头的工艺精神。说的没错,如今中国社会正流行各种速度:动车速度、奥运速度以及APEC速度,严肃的学术也被割裂成“10天就能学好英语”、“2个小时帮你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等媚俗营销;家长培养孩子也一个个陷入急功急利的麻烦中,他们恨不得找到一种超级玛丽中的神奇蘑菇,给孩子们吃了不仅能迅速长大,而且还会发射子弹,至于说,最后一项祖孙三代做锁头的工艺精神,更是让金钱欲、快钱、快投资爆得渣儿都不剩…没错,我们因此赚到了很多钱,但同样,我们也失去了很多非常高级的精神享受!
网友曾这样调侃苹果和富士康的关系:他俩就像是一对恋人,时而你侬我侬、亲密无间,时而剑拔弩张、关系恶化,但最终会走到一起来。如果把这个调侃继续引申,他俩可能会结婚、会有爱的结晶,而阻止两人结合最大障碍莫过于,郭台铭喜欢女人,而且她的漂亮妻子又给郭家添丁了。
我们不可否认,苹果和富士康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客户VS供应商,订单和出货是两个领袖间最重要的话题,但同样不可否认,苹果也在更深层次的地方影响着富士康,例如严苛的品质管理理念,例如埋头做锁头的工艺精神。
众所周知,苹果自乔布斯时代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完美”的标签,虽然后来库克把这个标签撕扯地差不多了,但灵魂依旧存在,更何况,受益于库克对供应链强大的控制,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下游供应商,全部要follow苹果严苛的品质要求。笔者有一位任职富士康的朋友,他说前些年搞一些山寨手机,简直没有品质概念,凑合地把零件组装起来之后,只需要下载一个软体就能包装出货了,那种制造环境中,没有良率、品质、客诉的麻烦,当然,也没有一款机种能让人记住名字。如今他有幸参与iPhone6的生产,品质严苛地让人想跳楼,但长时间的跟踪下来却又产生了无限的赞叹之情,苹果的工程师甚至会弄一个大箱子测试iPhone6的旋转灵敏度,目的是保证消费者在玩游戏时操作更加流畅,就更不要说,那些信号、声学、摄像这些最基本的功能测试了,总之,iPhone6手机的品质测试线就像传说中的蜀道一样,是这个星球上最难走的一条路,这也就意味着前面的组装流程需要更加精细化、自动化、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更高,否则,在他们手下组装出来的手机是绝对不会通过测试的。
此外,iPhone的研发周期相较于竞争对手也更长,2007年的时候,诺基亚每隔两个小时就会推出一款新产品,但后来被发现也仅仅是换掉了壳子而已。现如今,苹果依旧保持着一年两机的速度,也就是说,他们的研发人员几乎没有时间去观看消费者排队争抢iPhone6的场面,因为iPhone7的研发已经启动,在这一年中,他们会针对上代产品的缺点进行完善,也会针对创新之处进行最严苛的测试,总之,手机行业中能熬上一年,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制锁行业的祖孙三代了。而苹果这种文化,不但让自己员工受益,而让供应商耳濡目染,笔者那位朋友调调侃道:自从参与了苹果手机的制造,我就感觉没啥组装不了的东西,倘若你有足够多的水分子,我可以给你组装出一片大海来,每小时产能是245ml。
素质培育,中国员工需感恩苹果
事实上,苹果订单带给中国制造、中国员工的不仅是简单的工资、加班费和时有时无的绩效奖,而是从内到外的一种近乎气质上的改变,说的具体点就是,中国制造从业人员的素质,正大幅度提高。如前文所述,iPhone6的测试线是这个星球上最难走的一条路,要求前面的组装更加严苛、精密,也就是说,苹果严苛的品质要求定会筛选出更具组装技能,管理技能的员工,也会推动中国制造向自动化、精密化发展,从而产生更多更具技术含量的岗位。
前一阵子,库克走访富士康郑州园区,而且在F区的一个车间内,帮一位女工装了一个箱子,更加戏剧性的情节则出现在随后的5分钟交谈中,要知道库克肯定不会说中文,流水线女工却操着一口熟练的伦敦音,这次号称历史上薪酬差距最大的对话,也折射出苹果正试图改善中国劳工环境的决心,事实上,据调查这位女工正是参与了由苹果支持的seed教育才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把企业做成大学,让大学变成企业,正是富士康和苹果在强力推行的一项大计划,更让女工们兴奋的则是,库克刚刚离开就有门户报道:苹果正考虑提高供应商们的报酬。此外,自2012年开始,苹果都会委托第三方组织,例如SER(社会环境责任)和FLA(美国劳工协会)去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供应商进行劳动环境的稽核,项目包括消防安全、职业危化品安全,会细节到操作规范的繁简字体,英文词汇水平是否会引起员工阅读障碍,也会严谨到去测量每一位流水线员工单位时间内的转身次数,用来判定是否会引起腰疼(个人认为,让男员工腰疼的事儿,应该发生在昨天晚上)…这些具体的要求都会被规范、被记录,然后生成系统文件,从而逼迫供应商最初改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苹果之于中国制造的改善,说是受舆论压力也好,说是无心插柳也罢,但真正的状况是,中国员工的工作环境正在改善,中国员工的技能正在大幅度提高,至于,苹果的初衷,不探究也罢,但每一个人要谨记:学会感恩!
(微信公众号:crazyshop666)
注:跨境电商大热始于今年。不久前,阿里在双十一大打“国际化”之牌,进入中国已有十年之久的亚马逊也借双十一之势开通中文“海外购”服务,前段时间在虎嗅君中整理出10余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公司,他们掘金跨境电商中呈现各种姿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江虹在中对阿里和亚马逊,这两家中外跨境电商大佬的贴身肉搏的战略意图和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
一、比平台:阿里多平台,亚马逊多品类
阿里巴巴平台有三个跨境网购业务——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和一淘网。
淘宝全球购的商户主要是一些中小代购商,天猫国际则引进140多家海外店铺和数千个海外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天猫国际要求入驻商家必须要有海外的零售资质,全部商品海外直邮,并且提供本地退换货服务。一淘网则推出海淘代购业务,通过整合国际物流和支付链,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海淘服务。据称未来会陆续添加亚马逊、沃尔玛和百思买等国外大型购物网站,从而提供海量国外商品。
亚马逊则是通过新成立的跨境通平台,将消费者引导到美国亚马逊网站,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开通入口,用中文显示商品,并用人民币标注价格。此次开通直邮中国的六大亚马逊海外站点,包括来自美国亚马逊的2500万种选品、德国亚马逊的1200万种选品、西班牙亚马逊的1200万种选品、法国亚马逊的1000万种选品、英国亚马逊的1000万种选品,以及来自意大利的800多万种选品。可谓“一网买遍六国”。
二、比集货模式:阿里以海外集货对接国内物流,亚马逊建自贸区仓储直邮发货
阿里巴巴在进口购物方面采取海外直邮,集货直邮,保税三种模式。
保税模式目前最受欢迎,即利用大数据分析针对热卖的商品提前备货,集中到国内的保税区。订单生成后,直接从保税仓清关发货,发货时效更逼近于或者等同于国内购物,消费者的体验良好。据悉,“双十一”期间,第一笔海外订单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通关并送达消费者手中。
海外直邮就是商家找物流服务商,通过快递公司一单一单发回国内,成本高、效率低。海外直邮模式跟集货模式国内段的流程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海外段。海外商家接到订单后,可以先将包裹放在距离最近的一个海外集货仓,集合成一个大包裹,运送到菜鸟的集货口岸,接下来就是走国内物流流程。
亚马逊的集货模式则采取海外直邮和保税两种方式。2014年8月,亚马逊中国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合作备忘录,三方将在自贸区内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并在自贸区内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亚马逊计划在自贸区内建立物流仓储中心。亚马逊通过跟顺丰等物流企业合作,大幅降低直邮物流价格,并在时效上也有所加强,从消费者下单至收到商品耗时7-10天。而在保税进口方面,亚马逊将在上海自贸区自建的仓储中心备货,一旦有订单生产,可直接上海发货,时效与国内网购相当。
三、比物流:阿里菜鸟国内布点成熟,国际物流合作不及亚马逊成熟
阿里巴巴跨境网购的物流解决方案依托于旗下菜鸟网络。菜鸟网络本身并非物流运营商,而是个物流平台整合方,随着与中国邮政、新加坡邮政等国家级成员陆续开展战略合作,菜鸟网络打通了万国邮联这个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传递网络资源体系,保障货物可以通达全球220多个国家。
此外,菜鸟网络平台还聚合了大量优质的全球化物流服务商合作伙伴资源,包括俄速通、燕文物流、申通国际、ITELLA、顺丰(海外)、中通、圆通、4PX、乐趣购、酷悠悠、大韩通运等。这些服务商通过与菜鸟网络平台的对接,可以在保障全球物流覆盖基础上,提供地区专线物流服务。
按照阿里的说法,物流配送时效较往常大大提高,货物最快1-3天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慢则10-15个自然日,相比传统模式的30-40天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
美国亚马逊提供三种物流服务,实现“9-15天,最快3个工作日”的快捷配送服务。高效物流服务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物流根基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亚马逊在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拥有的13个语种的网站,形成了线上电子丝绸之路网。线下覆盖65个国家的112个运营中心和遍布全球的物流体系,提供全球配送,构成了一个连接亚美欧的物流大陆桥。
而在与供应商的具体衔接中,亚马逊与供应商也有着多年成熟、稳定、深厚的合作关系。其运营系统也更为先进,在跨国配送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四、比清关:阿里将信息流、支付流、物流对接海关平台,比亚马逊清关模式清晰
阿里巴巴认为自己在清关环节的表现是竞争力之一。通过与政府的合作,阿里目前采取跟海关平台打通的保税模式,可以通过将来自天猫国际的交易订单,来自支付宝的支付单信息以及菜鸟本身提供的物流单信息一起向海关申报,在海关系统经过三单信息比对后完成最终的个人物品清关清关放行。
阿里的信息流、支付流、物流三流合一对接海关平台,海关也突破了两大历史难题:监管和纳税,可以实现阳光化、透明化、规划的监管,也可以保证100%纳税,同时还为产品背书,可以说是一种平台以及生态合作方的协作模式创新。而且这样的通关速度也比较快,货物最快的一到三天就到消费者手中。
亚马逊并没有详解其清关模式。不过亚马逊方面表示,亚马逊海外直邮、海外购的共同理念是帮助消费者简化“海淘”购物流程,让消费者尽可能地以本地化的购买和支付方式,直接选购海外商品。因此,亚马逊会主动帮助消费者解决清关问题。
在消费者购物时,亚马逊会预先代收关税,执行“多退少不补”的政策,即清关费用高于预付费用,多余款项将直接退还到消费者账户中,如果清关费用少于预付费用,不再需要消费者额外补充。
由于亚马逊也在上海自贸区与政府有所合作,在保税模式上应与阿里巴巴类似。只是其物流时间最快也得三天,时效性稍逊阿里。
五、比价格:亚马逊突出海外同价,阿里突出海外品牌低价
阿里巴巴没有详解价格攻略。只表示天猫国际就是要解决海淘的阳光化、透明化,通过直接引进品牌方、品牌渠道商既保障产品安全放心,也能保证价格优势。据天猫国际称,双11期间,costcokirkland坚果以全网最低价89元销售、韩国LG品牌方whoo以在中国区前所未有的五折销售,都是品牌方直接入驻优势体现。
亚马逊则表示在具体的价格上,消费者在选购海外直邮商品时,除了产品本身的售价以外,仅需支付快递和关税费用;而在海外购选购商品时,所有商品均与亚马逊美国保持同质同价,让中国消费者享受无价差、无代购费海淘购物体验。
基哥从高客单的O2O行业,跨界到低客单的O2O领域,一时间我还真没有把时差倒过来,沿用了以前的打法一阵子,我越想越不对劲,照以前的打法玩下去,这事就毁在我手里了,经过一个昼夜的深刻反省与思考,今天赶紧悬崖勒马做了调整,也和大家分享下虽然都叫O2O,但不同领域里的玩法差别真是太大了。
基哥用三个词来形容这两个领域的差别:&烧不起,扯不清,想不停
烧阿烧,不是有钱就能烧
你还真别说,基哥的老东家尚品宅配的O2O那真叫烧的起,一年几个城市的O2O业务,烧个几千万一点都不心疼,那为啥呢?并不是人家钱多人傻,09年拿了达晨7000万的A轮,硬是五年都没有烧完,因为它的客单价高,并且资金回流快,26楼网络部门投出去的钱,3楼的展厅一会儿就能收回来,这是人家烧的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啥这样说呢?做电商花钱买流量很正常,但众爱卿在流量价格面前,基本上是人人平等,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广点通的投放点击价格,大家一致,除非你投放的地域较为广阔,创意的质量牛逼轰轰,微信稍微给你降低一点点,其他的,就哼哼哼吧,最好还别遇上变态的双十一,以及京东的618,否则你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流量;BAT不会因为你的类目客单价低,流量费用就便宜了,男科医院的客单价虽然在几百到几千,你问问李彦宏给这些医院开的点击单价有没有上几十甚至一百。
So,O2O领域,低客单价的行业,自然很难拼的过高客单价的行业,如果你非要血拼广告的话。
高客单价的O2O行业能够烧得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高客单价的产品,用户决策周期都会比较长。如若品牌的广告投放没有足够的广度以及时间,很难在一次曝光以后达到让用户记住并且选择你的目的。往往一个用户在不同的场景看到品牌广告三次以上以后,才会对品牌形成一定的印象,才会激发用户对品牌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跨屏(指到体验店体验)。这就意味着,这类行业即便你烧不起也得烧,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撑广告曝光,整个O2O链条就很难持续下去。
说到这里,就要吓尿了一批企业的电商负责人,怪不得老是没效果,原来是广告预算不足,那得赶紧回去把广告预算从十万级调到百万级,各种媒体资源,比如电视,视频网站,门户硬广统统来回一圈。做完这轮以后终于哼了一口气,准备安安静静地做回美男子,可不曾想到这一轮铺下去仅仅只是打了一个水漂,看到石头在水上飘了几个来回就没影子了,该没订单的还是没有订单。
对的,烧钱的确是高客单价O2O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你真的别忘记了,你会烧钱,你的竞争对手也许没有你会烧钱,但你真的真的别忘记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乱拳打死师傅,无数个小商家就像小弟崇拜古惑仔大哥一样,你投百度关键词,一堆小弟跟在后面投广告词,活生生的把好好的点击价格硬是翻了几倍,一些生猛的家伙初生牛犊不怕死,花了大价钱把核心关键词买了,把自己推上了第一的高潮,就差订单喷血了。
所以烧钱一定是建立在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包括高客单价用户最关的问题,以及能够引发用户跨屏的核心点策划好了,烧钱才有意义,这类行业的用户,看重的更多是品牌本身,而并非谁堵住的路多,就买谁的帐,多品牌比较,同一品牌反复比较是他们购买前的重大特征。烧钱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潜在用户,然后通过品牌本身的实力和服务,进行层层的有效转化罢了。
回归到基哥现在做的外卖O2O行业,你的客单价连人家的优惠券金额都不如,你敢和人家拼广告?这简直是没有办法看数据报表的事,所以很多像饿了么,美团外卖,线上连动都不敢动,你真以为他们不知道线上的客户资源是有多么的丰富,他们有多么的喜欢做苦逼的地推拉新用户?
低客单价的O2O ,死了烧钱做推广这条心吧,所以基哥的心也跟着死了好几天,哪怕整个转化模式设计的再精致,也抵不过这些高客单价的龟儿子们的搅局。
扯不清?对,低客单价的O2O行业,真和其他人扯不清。
高客单价的O2O行业,有哪些要和用户扯的?
首先,这么贵的东西,不能说买就买,你得让让人家对你至少做一些了解把?那么问题来了,第一个要和用户扯的,就是通过在线资讯,通过打电话,甚至聊微信,发陌陌,凡是能和用户一对一交流的平台,你都得使劲,不停的抓用户心理,反复的告诉用户,我这个品牌是多么多么的牛逼,你不了解是多么多么的傻逼。
吹牛容易,扯淡难,为啥啊?你前面烧了那么多的钱,肯定一大把人想和你聊聊家常,所以你的扯淡专职人员浩浩荡荡的得几十号上百号人,才能和他们扯的清楚吧?
你让低客单价的行业,搞个几百人来和用户扯淡试试?你没有个上千人的扯淡团队,没有理由能够和他们扯的清楚。所以低客单价的行业,应该尽量避免和客户扯淡,你看人家京东做的多好,直接没有在线客服,人家离线理你。有趣的是天猫阿里一味强调用户体验,最后搞到淘宝卖家崩溃,活生生的把阿里旺旺变成了自动回复的工具,有些卖家直接不开旺旺,你爱买不买。
所以这里就严重的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产品需要智商很高的人才能使用,那就赶紧把价格卖到上千上万元,不然早点让他滚蛋早点好,尤其是不要放到互联网上去,迟早精神奔溃。
说到这里,你真以为和用户扯淡就此结束?非也,这只是用户决定进不进店体验的第一步,你还得想各种理由求他进店,比如优惠券啊,比如进店小礼品啊,比如苍井空限时限量在店里免费观看啊,等等各种毁三观的招数都会被用户上,然后店里的服务人员永远比顾客多,以便随时进店的解释,给客户各种洗脑,在用各种威逼利诱让他们下单。
这里省略好几十道工序,省略各种扯不清楚的环节。
于是,基哥终于敢大声说出:如果你卖的便宜,用户体验又那么复杂,那智商受挫的用户一定会和你扯不清,直到你的客服团队把你撑死为止,谁不能把流程做简单,谁就得死在这些扯不清的环节上,我说谁,你们懂的。
这回好了,钱够烧了,和用户也扯的清了,可以安静做回美男子了?
非也非也,你还得想不停
你看看那些卖黄金,卖地产的营销广告,哪天不是打着最后一天促销的广告,哪天不是搞个清凉一夏,全场八折。你见过还有比他们更没有创意的广告吗?为什么这些卖的死贵的产品,可以那么厚颜无耻的,反复轮播那么几条老掉牙的广告语?
因为适用啊,因为一个用户不可能天天买房啊,你观察也会有个周期啊,我今天清凉一夏,我明天来个全场最后八折,后天来个交行付款打9折,我这几条轮播完一遍再反复,我就不信你天天没事跑我门店看我广告啊,我也不信你今天买房,明天还能买房啊。
所以高客单价的行业,可以有自己的葵花宝典,可以有自己的促销十八条军规。但在低客单价的行业,你别想了。你整天清凉一夏,温暖一个冬天,你看虎嗅给你审核通过不,你看虎嗅不把你批的狗血淋头:拒绝理由:很抱歉的通知您,由于您的智商明显受到局部中风,导致创意反反复复发作,本虎嗅作者实在无法忍心看你浪费带宽浪费鼠标键,所以特意通知您一声,不要再发了,我们是不会逼着自己通过的。
低客单价的O2O,用户更容易跟着眼球走,今天鹅滴神火爆,我今天就趁着逼格还在就点只鹅晒个朋友圈。明天叫只鸭的CEO到处吹牛进中欧,那老娘赶紧的叫只鸭子,最好让创始人顺便送一套床上技巧十八大绝招,吃的hight的时候,早忘记了那把牛皮吹到美国,想颠覆老外的肯德基的黄太吉了,他算啥,早就不够资格发朋友圈了。
所以你做低客单价的O2O,你真还得想不停,不停的想到底是特斯拉送外卖能够刺激用户发朋友圈呢?还是义卖苍井空能博得微博头条。你想想策划人员的智商才值多少钱啊,玩死一批换一批,这种roi,搞高客单价出身的一辈子也享受不了这种高潮。
好吧,基哥的低客单价O2O苦逼之路才刚刚开始探索,到底怎么玩才能真正玩好低客单,还得要有个半年的时间摸索和重新定义,才能给大家出一份详细的报告,所以以上纯属基哥红酒刺激酒精,灯光亮瞎键盘的呓语,信则罢,不信则你等着瞧。
11月21日消息,据CNET报道,为了进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英特尔已经损失了数十亿美元,但是现在战斗远未结束。
在周四的投资者活动上,英特尔董事长安迪&布莱恩特(Andy Bryant)表示,公司将不计损失,继续致力于移动业务。
“我没法和你们说我会对这些损失感到自豪,”布莱恩特在加州圣克拉拉的总部说,“但是我要说,我们终于不在像一年前那样,在移动业务上感到难堪。”不过英特尔之后不会继续接受如此大的损失,该公司会作出改进,他随后补充道。
“这是为之前数年在场边观望付出的代价,我们会找到回到市场的方式,”他说,“我们将会回来,我们正在回来。”
英特尔是全球个人电脑芯片领军企业,它已经在快速增长的移动市场投入了巨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受到PC销量疲软的影响。现在移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都被高通和联发科占据,目前为止英特尔的努力尚未取得成功。该公司的加入增强了移动市场的竞争,降低了设备的价格,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英特尔将合并PC芯片和移动芯片部门
这家公司在移动市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英特尔上个月公布了第三财季财报,虽然公司整体收入和利润略微超过预期,但是移动部门的运营亏损超过10亿美元,预计亏损将持续到明年。英特尔本周一宣布,为了把移动业务更多地整合到公司业务中,决定合并移动芯片和PC芯片部门。
目前,市面上只有很少的一批移动设备采用的是英特尔的移动芯片和网络模块,其中包括针对美国市场的华硕PadFone X Mini混合平板和针对欧洲、亚洲市场的Galaxy Alpha手机。大部分英特尔移动设备销量来自低端设备,作为交换的一部分,该公司为这些设备的制造商提供补贴。
尽管在移动市场处境艰难,该公司主营的PC芯片和数据中心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在周四的公告中,英特尔预计2015年营收将出现“中间个位数比例”的增长,这个预期超过了分析师预期。随后英特尔股价上涨近5%,报收于35.95美元。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Brian Krzanich)周四表示,预计明年SoFIA芯片的发布将带动公司手机销量,同时RealSense3D摄像技术也会被装备到更多移动设备上。
“我们进入移动业务是为了获得成功,而不是来亏钱的。从长远来看,我们会从中获利。”他说道。
中国市场的安卓手机大战如火如荼,依托于安卓生态的应用分发平台也是群雄逐鹿——Google Play的缺席或许是市场纷乱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切可能马上要面临改变,传Google Play即将入华。
当然,正如Google也曾与百度在中国本土市场面对面竞争过,但后者仍然在各项宏观指标上优胜于前者,Google Play的入局也未必能极大改变目前应用分发平台的“大佬”座次,但其相对更加安全、规范以及全球化的应用市场可能是越来越多种高端安卓用户的诚心向往。
据消息,Google正准备在中国发布一个特别版本的Google Play,希望藉此扩大Android在中国的影响力。据一位参与谈判、两位获悉简况的人士称,在最近几个月,Google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意图,即修改长期以来的策略,与中国内地的手机厂商和其他伙伴一同推广其应用商店。
不过具体如何操作还不得而知,但显然可以看出,Google Play即便进入中国,也不会是那个原汁原味的Google Play,必定会有相应的“定制”,而如何协调Google Play与国内厂商们自己的商店,如何与大量的第三方商店竞争,将是Google面临的头号难题。
另外,20日谷歌官方传出消息“中国开发者可以向全球130个国家的Google Play用户提供付费应用。”并宣布,Google Play已经在中国增加了对商家的支持,中国开发者能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推广、销售自己的应用,包括免费的、付费的、内购的。Google Play里应用销售所产生的收入,将通过美元电汇的方式,直接打到开发者的中国银行账户。
不妨猜测,谷歌官方在通过该消息向外界“放风”,Google Play入华或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Google Play会动了谁的奶酪?
18183网的游民老赵认为:
Google Play进入中国的第一步可能收紧入口,但在目前国内渠道格局已定且用户使用手机行为习惯已经养成的情况下,贸然执行必将引起强烈反弹。唯一的方法就是与国内的几家大的手机厂商合作,推出符合双方利益且本地化的“定制”应用商店。而且在目前第三方渠道已经成型,例如腾讯、百度、360等,作为外来者的Google Play其实很难竞争。
Google Play作为手机预装的应用确实有优势,下载安装一步完成无法比拟。未来Google Play可能是手机厂商联合对抗国内第三方应用渠道的大旗。
而如果Google Play进入中国,其实影响最大的是对正在发展海外业务的国内渠道。有了Google Play,出海为何还要去找别的?
国内厂商的分发渠道亦会面临变局,游民老赵认为:
如果Google Play进入中国,它首先就必须有大量的游戏支撑。但国内其他渠道是否联合排他还不好说。对发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增长渠道,而且也方便以此为平台进入海外市场。但万一真有排他行为怎么办?或许又将是一轮抱大腿的时候。
目前Google Play执行的游戏分成是三七分(开发者拿七成),这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比例。一方是分成高潜力大,另一方是用户多,精细化的运营(注:Google Play没有礼包、公会、论坛等等),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这是道多选题而非单选。
安卓用户是否能够接受付费?
Google Play有大量的付费应用,而这些应用很多在国内市场上是免费的,也因此让安卓的整个生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免费的混沌生态里很难建立起支付的良性生态,除了游戏应用内的购买。一旦Google Play入华,会否根据Google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混沌的安卓市场,同时建立起规范的付费生态——不得而知,安卓用户真的需要付费应用吗,他们真的认为移动互联网市场是可以有不免费的内容的吗?当然,除了习惯以外,还有付费的体验,也是Google Play要和本地的支付厂商或是本地的应用分发市场一起搞定的关键。
Google Play入华的传言与否认
,施密特来华,并在北京参观了终端卖场,了解中国安卓市场的第一手消息,他强调,谷歌在中国市场近期最重要的计划将是发展安卓生态。
施密特在中关村电子卖场中了解了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的相关情况,尤其对一些使用Android系统的“山寨货”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一些模仿苹果界面的产品。&施密特曾多次到访中国,有知情人士透露,施密特此次访华意在寻求与中国企业在Android碎片化领域的合作机会,甚至不排除尝试Google Play正式入华的可能。
,有多名谷歌开发者社区组织者向新浪科技证实,谷歌正对Google Play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位于上海的某组织者称,此事由谷歌开发者关系部门联络Google Play应用市场,他们从本周一开始同一些开发者进行沟通调研。
新浪科技向Scott询问此事是否属实,是否意味着Google Play将要入华。他表示,谷歌调研之事属实,是因为中国的安卓开发者反映国内拥有不同版本的安卓设备数量太多,导致开发安卓软件变得困难。于是谷歌便对中国市场做整体调研。但是他说,Google Play暂时不会入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境电商是做什么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