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博弈论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矛盾吗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域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_硕士论文_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域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关键词: &&&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针对视角下的国内外立法进行分析,探寻国内外相关立法的背景、特点及脉络。并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量变质变规律、价值和价值评价原理、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等原理,辩证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著作权立法在自由、正义、秩序和效率等多元价值选择的最佳尺度。通过引入效率与公平理论,探讨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著作权立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提出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著作权立法应从适度偏重于社会公众利益、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发挥图书馆学会在著作权立法中的参谋作用等方面加以完善。在系统梳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各环节中的著作权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和数字化信息检索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选取44所数字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践过程中的著作权保护现状。通过运用理论,分析论证我国数字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合思路,建立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著作权保护体系,并从完善数字图书馆各类信息服务行为规范、建立著作权登记制度、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著作权保护培训制度、建立著作权声明制度、完善监督与评估制度和建立数字图书馆身份验证制度等方面,剖析规避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引发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相关策略。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建立数字图书馆与著作权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双方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和策略反应函数,并在混合策略纳什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规避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著作权侵权策略。
中文摘要&&3-5Abstract&&5-10第1章 绪论&&10-23&&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1.1.1 研究目的&&10&&&&1.1.2 研究意义&&10-1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9&&&&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6&&&&1.2.2 国内研究现状&&16-19&&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9-20&&&&1.3.1 研究内容&&19-20&&&&1.3.2 研究方法&&20&&1.4 研究创新点&&20-23第2章 视角下的立法理论研究&&23-47&&2.1 国内外著作权法述评&&23-31&&&&2.1.1 国内著作权法述评&&23-28&&&&2.1.2 国外著作权法述评&&28-31&&2.2 著作权立法中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辩证分析&&31-38&&&&2.2.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32-34&&&&2.2.2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34&&&&2.2.3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34-35&&&&2.2.4 量变质变规律&&35-36&&&&2.2.5 价值和价值评价原理&&36-37&&&&2.2.6 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原理&&37-38&&2.3 基于效率与公平理论的著作权立法研究&&38-47&&&&2.3.1 效率与公平理论概述&&39-42&&&&2.3.2 著作权保护立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42-47第3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探析&&47-57&&3.1 我国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47-51&&&&3.1.1 概述&&47-48&&&&3.1.2 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分析&&48&&&&3.1.3 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分析&&48-49&&&&3.1.4 自建文献传递原文库的侵权问题分析&&49-50&&&&3.1.5 引进数据库的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侵权问题分析&&50-51&&3.2 我国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过程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1-55&&&&3.2.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人员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1-54&&&&3.2.2 数字参考咨询用户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4-55&&3.3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过程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5-57&&&&3.3.1 批量下载行为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5-56&&&&3.3.2 扩大文献使用范围行为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6&&&&3.3.3 私自设置代理服务器阅读和下载电子资源行为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分析&&56-57第4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57-71&&4.1 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57-63&&&&4.1.1 我国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分析&&57-58&&&&4.1.2 CASHL 文献传递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58-60&&&&4.1.3 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60-63&&4.2 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63-67&&&&4.2.1 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方式概述&&64&&&&4.2.2 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64-67&&4.3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67-71&&&&4.3.1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内容概述&&67&&&&4.3.2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网络调查分析&&67-71第5章 基于理论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著作权问题策略研究&&71-93&&5.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71-73&&&&5.1.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71-72&&&&5.1.2 信息不对称的类型&&72&&&&5.1.3 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相关措施&&72-73&&5.2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著作权问题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73-79&&&&5.2.1 文献传递服务的著作权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73-75&&&&5.2.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著作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75-78&&&&5.2.3 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著作问题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78-79&&5.3 构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保护策略&&79-93&&&&5.3.1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整合思路&&79-80&&&&5.3.2 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视角下的著作权保护体系结构&&80&&&&5.3.3 构建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著作权保护规避策略&&80-87&&&&5.3.4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著作权保护博弈模型研究&&87-93结论&&93-96参考文献&&96-102致谢&&102-10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03
> 政治、法律 >隐匿权威理论:基于不对称信息与博弈论的分析 
  本文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展开分析。故事一,人大代表证事件。一老人因拆迁补偿问题与有关单位多次交涉未果,遂到政府部门前去理论,办事人员无意中发现老人口袋装有人大代表证一个,于是积极解决老人问题。事后得知,代表证为老人途中拾获,未及上交。故事二,冒充领导诈骗或干部子女利用父母权势犯罪案件频发,更有多位省部级高官因子女利用其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被牵连下马,而冒充领导诈骗造成重大损失之事也时见于报端。故事三,中小学座位排序现象。目前一部分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存在一个不良现象:学生座位次序排列不再依照传统的身高规则,而是按照学生家长权力大小、贫富情况排列。学生入学后校方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统计学生家庭资料,便于因权、因财施教。以上现象蕴涵着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第二,不对称信息静态博弈与非重复博弈的博弈结构;第三,社会福利函数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由信息、博弈格局与福利函数相联结而形成的,用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并能进一步启发人们对信息与效率、信息与社会福利、博弈结构与效率、博弈结构与社会福利等相关问题深入思考的一种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政治学问题的解释称作“隐匿权威理论”。
  一、隐匿权威、强隐匿权威与弱隐匿权威
  定义一:隐匿权威指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真实知识无法得到有效传递和揭示,导致交易置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格局中,在经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使得交易者的行动引起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社会福利水平出现增进或衰减的一种权威关系。
  上文中的几个故事说明隐匿权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即便在西方民主国家,法律再完善,法制再健全,隐匿权威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隐匿权威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无关,只要存在隐匿权威关系包含的信息不对称、静态博弈的弈局等条件,隐匿权威就会存在,因为不论何种体制下的人都是“有限理性”的。而隐匿权威关系一旦出现,不可能不对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等式造成影响,即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社会福利水平会出现增进或衰减。
  定义二:强隐匿权威指私人信息拥有者故意隐藏自己关于本项交易的真实知识,利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构造双方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格局,并以一种间接显示的方式向交易对象做出一定的信息揭示,以诱使交易对象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努力,从而改变社会分配状况和福利函数的一种权威关系。
  强隐匿权威往往与寻租现象相联系,与一般隐匿权威关系相比,负面性较强,含有交易关系中私人信息拥有者的主观故意,本文中讲到的故事二往往属于此类。强隐匿权威可能导致信息理论中所谓柠檬市场的出现,使交易者的平均素质下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必然与效率低下、负面价值相联系,有许多交易的进行正得益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强隐匿权威关系的存在却使得市场上人们对不对称信息的评价逐步降低,劣质交易者驱逐优质交易者,低效交易驱逐高效交易,降低交易频率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定义三:弱隐匿权威即私人信息拥有者并非出于故意,使交易对象对有关本次交易的信息做了扭曲接受,导致交易对象采取了增进私人信息拥有者效用却可能会偏离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动,从而会对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社会福利水平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一种权威关系。
  弱隐匿权威与强隐匿权威相比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存在。通常情况下,私人信息拥有者并没有向交易对象发送有关其身份、地位的信号,也没有谋求从交易对象那里得到方便,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是机会主义的,交易对象往往会歪曲地接收信息,并按照对信息的理解采取相应行动。信号的接受是扭曲的,导致其行动偏离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概率陡然增大,从而会对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社会福利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当然,弱隐匿权威不都是负面的,在一些情况下其也会带来积极影响。
  二、隐匿权威的生发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是基础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文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基础。故事一中拆迁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双方对人大代表证的信息占有数量存在差异。人大代表证件本身没有价值,却能彰显其拥有者的政治精英身份,并隐含着政治精英凭借政治体系中的投票权影响政治、经济、社会事务而与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故事二中打着领导旗号行骗的行为能够得逞,故事三中那些家庭缺乏背景的学生得以在入学的一个较短时期内受到公平对待均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关。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逐渐消解,私人信息拥有者无意或刻意隐瞒的信息逐渐为对方所知,事情的结果会发生变化。
  (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必要条件
  博弈结构的变化会严格影响博弈参与者的得益。非重复博弈的重要特征是博弈行为的非重复性,策略空间较小,双方关于博弈的信息不完备,局中人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从而时间折扣、回忆等因素不会对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也不用考虑报复性策略的问题。在不对称信息一次性博弈结构下,故事一中工作人员的占优策略是“积极办事”,故事二中各单位的占优策略是“提供方便”,故事三中学校的占优策略是“前排”。而如果我们将博弈扩展到动态博弈,局中人可能而且应该考虑到当期行为对未来行为及得益的影响,报复性策略有可能被选择,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及得益矩阵均会发生变化,故事一中的工作人员会由于了解人大代表证的真相而继续对老人采取敷衍策略,故事二中的受骗者可能避免损失,故事三中的家庭无背景的孩子不再会受到公平对待。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隐匿权威理论:基于不对称信息与博弈论的分析”的相关文章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7产生背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1963年首次提出,(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The Market for Lemons) 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和由于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及的研究成果,因“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做出的拓荒性贡献”共同获2001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不仅要说明信息的重要性,更要研究市场中的人因获得信息渠道之不同、信息量的多寡而承担的不同风险和收益。三位经济学家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三个不同领域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殊途同归。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1970年,他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阿克尔洛夫从当时司空见惯的市场入手,发现了旧车市场由于买卖双方对车况掌握的不同而滋生的矛盾,并最终导致旧车市场的日渐式微。在旧车市场中,卖主一定比买主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了便于研究,阿克尔洛夫将所有的旧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养良好的车,另一类是车况较差的“垃圾车”,然后再假设买主愿意购买好车的出价是20000美元,差车的出价是10000美元,而实际上卖主的收购价却可能分别只有17000美元和8000美元,从而产生了较大的信息差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让买主不经过旧车市场而直接从车主手中购买,那将产生一个更公平的交易,车主会得到比卖给旧车市场更多的钱,与此同时买主出的钱也会比从旧车市场买的要少。但接下来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当买主发现到自己总是在交易中处于不利位置,他会刻意压价,以至低于卖主的收购价,例如好车的出价只有15000元,差车价只出7000元,这便使得交易无法进行,面对这种情况,旧车交易市场的卖主通常会采取以次充好的手段满足低价位买主,从而使得旧车质量越来越差,最后难以为继。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于商品交易来说,这个成本是昂贵的,但仍然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还是以旧车交易市场为例,对于卖主来说,如果他们一贯坚持只卖好车不卖一辆“垃圾车”,长此以往建立的声誉便可增加买主的信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买主而言,他们同样也可以设置更好的策略将“垃圾车”剔除出来。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则提供了和如何从各式各样的商品中去芜存精的方法。斯宾塞的研究着重于劳动力市场,他从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存在着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为了谋到一个较好的单位,应聘者往往从服装到挖空心思层层包装,使用人单位良莠难辨。于是,斯宾塞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获得成本”概念,比如说,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聘者如果具有越难获得的就越具可信度,比如说拥有哈佛文凭应聘者的才能,就比一般学校的毕业文凭更有可信度。对于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斯宾塞在其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中做了详尽的表述。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当它们不能直接了当地传达其个人偏好或意图时,“信号法”可以提供较大的帮助。例如举债经营传达出来的一个信号是:公司对未来收益有着良好的预期。名牌商品向消费者传达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是:它是一种高含量的创造,就是应该比一般商品更贵也更值钱。当然如果品牌要保持自身的地位,必须限量生产。这一理论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喜欢向员工分红派息而不是派现金,从信号理论的角度而言,分红派息强烈地表达了公司良好的前景。斯蒂格利茨在三位获奖人中名气最大,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都有贡献,包括、、及乃至,都卓有建树。他将信息不对称这一理论应用到保险市场。他指出,由于与公司间信息的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一般车主在买过车险后疏于保养,使得保险公司赔不胜赔。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是,让买保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及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间作出抉择,以解决保险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经济学家的贡献,在于研究发现了这种现象对市场运行带来的影响,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做出相应选择的,从而对平时看到且不好解释的现象,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而这些解释确实为改进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研究表明:(1)只要(或合作)的次数足够多,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也会驱使博弈(或合作)各方从不合作走向合作,这就是信誉机制的经济学意义;(2)由信息优势的一方监督信息劣势的一方,进而由监督方享受剩余和承担风险,能够提高工作效率;(3)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通过合同形式的调整,“筛选”出值得合作的享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内涵/信息不对称
当人们没有发现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时候,比如的时代,市场并没有显示出多么的缺陷,斯密甚至把“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自由的市场经济理论学者都宣扬市场的自由调节,反对对市场的干预。当信息经济学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是基于对现有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处于尝试性的研究之中。例如,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商品的人,因此,卖方总是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交易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无休止的信息。&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租金,实际上信息租金是每一个交易环节相互联系的纽带。不对称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诸如生产信息等信息进行投入成本,这必然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信息投入成本差异,生产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实质仍然是资本的获利性在另一种层面上的体现,只不过我们剥离了资本,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而已。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的基本形式可划分为以下三种:(1)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2)买主与买主之间的信息差别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3)卖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理论介绍/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经济知识分类在《》一文中已经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知识,即被组织起来的知识由专家所掌握,在理论和书籍中可以得到;一类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为处于当时和当地的人所拥有。在此,哈耶克所讲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信息,所以我们单就经济信息来讲,也可以把它们这样分作两类。
不同种类的信息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作为信息是经济现象中规律性的总结,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或状态,多用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是由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体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
但是在各类的中,这两类信息经常地被搞混,有时拿经济理论作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用,有时拿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作经济理论用,错误地配置了社会的资源以至影响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在国家对宏观经济系统的管理还是企业对微观经济系统的管理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在文章中列举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的重大作用:如一个靠不定期货艇的空程或半空程运货谋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识几乎就在于知道一种即时机会的地产掮客,或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套利人,他们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并指出,在经济管理中,这种重要的信息很容易被管理者轻视以至于造成损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管理者耽于用统计数字来实施政策而忽视经济体系的经常不断的小变化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因为在任何竞争的行业中保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仅这个任务就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虽然统计总数比具体细节的运动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统计数字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像统计学家时常想做的那样以“大数法则”即随机变化的相互补偿来解释。
集中采购活动中的信息混淆情况。基于再分配的集中采购较之分散的采购并不能像管理者想象的那样节约费用,有时反而浪费资财。下面有一个真实例子:某银行的一个省分行为节约费用对全辖的会计凭证、各种登记簿进行了集中采购,先是各二级分行上报一年的凭证及登记簿用量,省行作出统计,然后招标进行生产,由印刷厂配送到各二级分行。据统计,节约了大笔的费用,所以这种形式会被管理者激励再次的执行。人们把分散的交易聚集起来一次完成,可以获得交易价格上的优势,这是基于科学知识即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得出的结论,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但是经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事实并不是象统计的那样真实,许多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情况改变了这一切。一是在上报使用种类和数量的时候出了问题,每年需用多少种类和数量的凭证和登记簿,没有历史的资料,只能凭主观猜想,关键的不要自己掏钱,所以本着宁多勿缺的原则报数,许多本来用不着的凭证和登记簿也报了上去,本来用量少的却报的很多。现在各行的仓库中堆积着大量的很少使用到的凭证和登记簿。二是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印刷厂在各行需用的时候供应不及时而影响业务的开展,有的行因业务收费凭证供不上,打几次电话也没有送来,以至出现不收费的情况。三是印刷厂未按要求印刷,把三联的进帐单印成了两联,客户每次填三联必然占用下两联中一联,不仅不合要求,而且废了一联,即等于一本只能作半本用。另外,许多登记簿设计的特别大,本来在一页可以印30行却印了20行,浪费了很多空间,我想,印刷厂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的估计一下,以上情况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集中采购节约的成本来弥补的。在集中采购之初没有想到,只是因为管理者搞混了专家的信息和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来完成的,所以用专家的知识代替特定时点的知识会经常出现错误。经济学家拥有很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但在股票市场上做套利交易,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炒股票是靠特定时点的信息来完成的。
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对不同种类信息的混淆。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传递问题,提出了斯宾塞-莫里斯条件,将人的能力和学历挂钩,得出结论:学历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能力。他认为某个具有较强能力的个人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学历证书,而能力低的人获得学历证书的成本比较高。
这个理论的直接后果是现在的单位都在招聘中要求高学历的人员,形成对高学历人才的盲目追求,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人们不惜代价追求高等教育,极大地刺激了教育的供给,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受过教育的人较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教育程度与能力成正比,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如同规模采购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一样的基本规律。但是,按照哈耶克对信息的分类,教育所提供的信息是科学知识,是经过总结的信息,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特定时间和地点信息的把握及处理能力。把对的掌握能力与对特定时点的信息的把握能力相混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问题。如在现实中,复读和购买也可以使本来不同能力的人获得同等的学历,另外,学生在校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混学的人也很多;同是本科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能力也不一样;所导致的唯学历倾向和假学历、假文凭现象等。学历作为一种受教育水平的指标所显示出的个人的能力在多数的情况下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而非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信息分配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信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象资本、土地一样成为必须的生产资料并且作为一项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在以往的经济系统中,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为国家公器由国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国家预算,其收益算做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没有被列入通常的国民经济核算。但是,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的作用却一直在发挥着,并且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
按哈耶克对知识的分类,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两类知识的分配状况进行分析。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垄断和实行国家配给的状态,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教育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配的一种主要工具。教育实行国家配给表现在信息配给工具如学校由国家垄断和掌握,考察一下各国教育的历史,不难得出以上结论。科学知识的垄断限制了对的供给,使多数的社会成员没有机会去接受教育,教育成为少数上层社会的专利,信息资源的供给相对于需求一直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历史上人们因缺少科学知识而导致的愚昧使社会付出的成本太大了。现在,中国放开了民营教育,使科学知识的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信息象电力、交通一样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以国家为主导的信息传播即的效率非常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信息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的分配也存在这种情况,传媒可以看作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一种主要工具,如广播电信、报纸等,传媒由政府经营也存在着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配置的非市场化运作,信息非商品化,不能满足经济活动对信息的需求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放开信息资源配置主体的限制,允许民间资本经营传媒,建立以市场个体为主导的信息,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社会信息资源的配置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信息分配的状况决定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根源之一。现存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多数是制度选择的结果而非制度选择的原因,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首先要着眼于信息分配制度。信息产业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进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广播、电信、传媒(包括互连网)产业。又可以分为信息资源配置的工具产业和信息资源的内容产业。它们共同组成对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信息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研究这个系统运行的效率如何及应该如何改进效率才能最优。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
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信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专利权就是对信息资源的一种独占,英特尔公司的芯片——这种科技资源的独占使它从容地居于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金字塔顶,它的价值占整个计算机产业链的将近一半。当一国经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时候,它的语言也会成为稀缺的资源,如英语,全球非英语国家每年要为掌握这种语言而花费巨大的财富。先进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巨大的资源,落后的地区要花钱才能买到,如好来坞的电影。
现在人们把经济系统分为物流、和信息流三块。经济学目前还较少地对这三块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也可以看作对社会产业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也许会成为将来对社会产业进行研究的主流。现在的产业分类是把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且成为对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手段。应用新的产业分类方法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问题,非常值得经济学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
信息自形成起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内容及其方式称为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系统。这个经济系统可以分为对科学知识即系统的信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教育、科学、文化是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和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信息进行配置的经济系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传媒是对之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构成信息传播的经济系统。
信息经济学/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都是处于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之下,当人们没有发现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时候,比如亚当·斯密的时代,市场并没有显示出多么的缺陷,甚至把“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自由的市场经济理论学者都宣扬市场的自由调节,反对对市场的干预。今天,信息经济学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一夜之间,到处都是“柠檬”,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学者因而获得了1996年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都因为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但是,可以看出,信息经济学是基于对现有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处于尝试性的研究之中。例如,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商品的人,因此,卖方总是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交易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无休止的。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租金,实际上信息租金是每一个交易环节相互联系的纽带。每一个行业都是特殊信息的汇总,生产一种产品要工程师的专业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人员的市场信息,把产品变成商品进行交换,需要商人的专业渠道信息和价格信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不对称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诸如生产信息等信息进行投入成本,这必然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信息投入成本差异,生产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实质仍然是资本的获利性在另一种层面上的体现,只不过我们剥离了资本,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而已。信息经济学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而在于说明了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用价格信号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价格进行资源博弈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资源的优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获得相关的利益,信息也是这样。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此普遍,其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剩余,出现因信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导致利益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因此,纠正以上问题,减少信息暴利及维护资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对公平应该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作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由于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沉浮、就业与失业、配给、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市场到现代市场等各个领域。具体来说,有如下作用:1.该理论指出了信息对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并将发挥更加不可估量的作用。2.该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 ,特别是在投资、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3.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由此更正由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影响/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1)当别人的选择关系到自身利益,而自己又不知道别人将如何选择的时候,理性人只能自顾自,这就是典型的“”。在这个理论假设中,囚犯所面临的困境,是因为检察官有意不让囚犯沟通信息,否则,他与囚犯之间就信息不对称了,所以检察官有意为囚犯设定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其实是为了自己能够信息对称。(2)因为不知道对方会作出什么选择,所以为此制定合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规则,最终是不想得到的结果偏偏全得到了,这叫做“”。例如,企业中的管理者如果不知道应聘者是不是能干,多数都不会愿意出高价钱来聘用还不了解的新员工。这一做法产生的直接结果,将使受聘者的才干普遍低于聘用者预先的期望值,而符合期望值的人反而不来了。相似的例子:一是保险公司提高保价,本来是想贴补因理赔造成的损失,结果因此而来的投保人都是些真有风险的人。“逆向选择”也被人们通常解释为“”。(3)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分工细化,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信息不对称部分造成对当事人行为约束的弱化,人们追求的的“机会”增加,从而产生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契约签订之前,容易引发“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契约签订之后,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现代金融领域的表现更为普遍和突出,尤其在和东南亚地区乃至中国大陆,企业骗贷、出口骗退和银行的涌现,无不与此紧密相关。
可能产生的问题/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问题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经理作为全体股东的代理,但是可能不会始终维护股东的利益,在决策时尽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整,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的行为。这也是股权激励的原则。道德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状态在交易完成之后会使交易双方面临“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是研究保险合同时提出来的问题,经济学家经常用道德风险概括人们“偷懒”,“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现为下列三种情况:一是违反借款协议,私自改变资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三是借款人对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逆向选择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该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The&Market&for&Lemons)&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于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经济学方面解释,就是指交易一方对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
对策/信息不对称
规避信息不对称充分认识新经济的特点,高度重视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问题的关键是各行各业的决策者怎样努力掌握与了解比较充分的信息,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把握住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动向。可以预见,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及时掌握比较充分的信息,才能胸有成竹,变不确定为确定,认准方向,加快发展。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都应以相关信息的收集、研究为前提, 一切唯书、唯上、照抄、照搬是不行的。特别是加入、与国际接轨后,在利用市场法则方面,我们处于信息不充分的不利地位,更应早做准备,尽量避免或少走弯路。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不断地发掘信息及其他相关要素的经济功能,并及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财富,努力开拓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途。要克服知识和观念方面的障碍,树立正确信息意识。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市场体系的构造和形成,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更要组织和方面的专家学者努力争创高新技术的新优势,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显示方式: |
共有16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0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05:23:1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弈论与信息不对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