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价位下4000价位笔记本推荐要体验还是要性能。

相关软件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 /中文/顶好评:50%踩坏评:50%请简要描述您遇到的错误,我们将尽快予以修正。轮坛转帖HTML方式轮坛转帖UBB方式
43.4M/中文/7.8
23.3M/中文/3.2
5.1M/中文/3.8
3.6M/中文/7.5
21.9M/中文/5.8
4.5M/中文/4.0
14.3M/中文/4.0
想让你的朋友圈获得更多的赞吗?朋友圈点赞软件帮你实现,无论你发文字内容,还是图片内容吗,只要是你的朋友圈都能获得众多的赞,朋友圈点赞软件支持多种自定义,包括头像,名称等,快来下载吧朋友圈点赞软件介绍朋友圈点赞生成器是一款集赞神器,现在很多商家为了推广自已的品牌都会组织集赞活动,如果你还在为朋友圈点赞而犯愁,集赞不想麻烦和打扰朋友,那么这款朋友圈点赞生成器就可以帮到你了。使用教程选择头像输入名称输入朋友圈内容选择朋友圈图片点击生成更新日志1.81.增加了对qq表情和emoji表情粘贴的支持,纯文字朋友圈再也不用发愁啦~2.增加对部分非mp.weixin.qq开头的网页分享链接的支持3.增加生成界面状态栏的显示
安卓官方手机版
IOS官方手机版
电脑版需要安卓模拟器配合使用
朋友圈点赞软件 1.8最新版
下载帮助西西破解版软件均来自互联网,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 请与我们联系。网页设计教程与开发
提供各种常见网页效果
提供各种各样的设计教程
装扮QQ,让QQ变得更酷
设计参考,提高自升水平
学习服务器和操作系统
提供各种素材和工具
收藏学习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微信朋友圈明星评论什么软件
&  微信朋友圈明星评论什么软件?当你看到微信好友在晒明星给他点赞或评论朋友圈的说说时,你就知道新的一轮装逼模式已开启有一款名为朋友圈装逼神器的APP,下载后即可开启微信朋友圈明星评论模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明星、模板,你就可以自定义你喜欢明星@你的微信说说,并在朋友圈中跟你互动,将这互动的朋友圈说说截图保存。
  微信朋友圈如何让明星点赞或评论?
  1.首先需要下载安装好朋友圈神器app,小伙伴们可在小编给出的安卓应用下载地址中直接下载安装, 安装好以后打开应用,就会出现这个界面,如图:
  2.那么就可以开始设计啦!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模板,小编提前试验,模板类型蛮多的,有李易峰、志玲姐姐、钟汉良、鹿晗、艺兴等可选择
  3.选择好直接点击就会生成以下界面,小编选了鹿晗傻狍子~然后点击预览看看效果
  4.预览效果不错,如果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就可以点击&保存&按钮了
  5.点击&保存&按钮后,有两种保存方式,第一种是保存到手机相册里,第二种是直接发布朋友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那么设计就完成了
  6.另外朋友圈神器还有个&朋友圈社区&,小伙伴们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进去看看
  7.朋友圈社区里有别的小伙伴的晒图~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微信朋友圈明星评论神器玩法教程了。
转载请注明:破洛洛(谢谢合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微信朋友圈点赞活动 【范文十篇】
微信朋友圈点赞活动
范文一:Email:jlrbrbs@电话:(11
微信“朋友圈”——吐槽还是点赞
微信“朋友圈”,是指人们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朋友圈”一经推出,便势不可挡地成为人们钟爱的网络社交工具。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接触朋友圈,许多人都经历了类似过程。“朋友圈”
什么离不开“朋友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说》栏目深入“圈里”、“圈外”,和大家一起探讨“朋友圈”本期策划人:社会新闻部主任姜忠孝
小,家庭、事业都有压力,不经意间在朋友圈本期主持人:社会新闻部记者吴茗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的文章,对我启迪不小。邀约嘉宾:
“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付诚52岁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白取舍”、“人生要把该放下的放下,让心轻万恩37岁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松”等处世道理的帖子,一番领悟之后,心情栾斌49岁大学教授豁然开朗,遇到的难题也释然了。
冯超男36岁社会学博士王翦:我经常关注朋友圈里一些和生活赵丽婷24岁古籍研究所硕士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比如停水、停电通知。王玲56岁退休教师同时,圈里朋友经常发些新的交通信息也是谢一航22岁大三学生我重点关注的,哪里修路、哪里变单行、哪些齐晓雯33岁护士新的交通法规又上线了,我觉得这些即时发这是微信朋友圈的第一个界面,就像界面刘蔓蔓40岁公务员布的信息都很实用,对生活帮助很大。上呈现的一样,朋友圈给人们一个可以无限放
胡洋31岁教师王玲:朋友圈里每个养生秘笈的帖子我大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寻找内心中王翦42岁私营业主都会仔细阅读,我觉得这部分内容正好适合的那份安静与美丽。吴茗摄许丹25岁国企员工我们这些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咱们国家的
周航27岁创业大学生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历来讲究养生,这些方面
个同学好友,聊点什么都不拘束。随着圈子计鑫21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很有用。我觉得有用就立即把这个信
的扩大,很多同事和领导也都加了进来,慢慢安骞22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息传递给亲朋好友,尤其是和我同龄的人,我
我的朋友圈开始演变成单位集体的公用平时间:7月2日有什么小毛病,他们差不多也会有,在朋友圈
台,一些工作上的分配处理也都利用这个平地点:园丁花园小广场里转发这些知识太有必要了。
台发布,下班回家还要继续面对工作,不但没采访记者:刘颖、马贺、杨悦、祖维晨
栾斌:朋友圈不仅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也
在朋友圈里得到放松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引领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越来
周航:如今的朋友圈让我挺纠结。因为越多的使用者不仅通过“朋友圈”开阔思维、
生意往来,我和客户互加微信是常事,一来可美丽“新世界”“定义”朋友圈
解惑人生,更解决了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实
以拉近关系,二来方便工作交流。久而久之,际问题,这些问题甚至覆盖了生活、情感、工
圈里已有200多位好友。但很多好友都是一作等多个领域,就“朋友圈”的这种强大功能
面之缘,即便看到名字,也记不起来是谁。平记者:如今,无论年轻人、年长者,还是学而言,很多人都会点赞。
时相互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对话来往,但也许生党、上班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朋友圈”,以后还会有合作,所以这些“伪朋友”造成了晒生活、交朋友、赏美文、观动态……一时间,我的纠结,删也不是,留也不是,总之很鸡肋。
吸纳越来越多的“热粉”,也被赋予潘多拉的“盒子”
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那么,在大家心中,“朋变了味的朋友圈
友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禁不住的“吐槽”
谢一航: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记者:朋友圈越来越火,圈子也越来越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朋友们大,随着朋友圈的快速壮大,很多问题日益凸记者:最近网络上对朋友圈的“吐槽声”
在圈里晒晒见闻,分享感悟,吐吐槽,点点赞,显,朋友圈也从“美丽新世界”,演变成“潘多可谓来势汹汹、此起彼伏,对于这种现状,大每天如此,朋友圈也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拉的盒子”,一时间,人们对朋友圈开始有了家有何看法?
就像读书、看电视、上网一样。
喧嚣与质疑。
赵丽婷:朋友圈里一些做法确实让人无栾斌:发布自己的生活情景、关注朋友的胡洋:如今的朋友圈早就“不纯洁”啦!
法忍受,吐槽是可以理解的。晒生活是正常
生活动态、欣赏圈里的美图美文、分享好友的链接热帖……早上起来看一眼,晚上睡前翻一下,茶余饭后聊一聊,打发时间刷一刷,我觉得“朋友圈”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冯超男:在一项有关朋友圈的调查中显示,目前,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其中29.8%的网友认为朋友圈为生活增添了乐趣,有17%的网友认为朋友圈是一个宣泄情感的平台。不管是积极或消极的发布,还是对朋友圈的点赞与吐槽,都显示出“朋友圈”已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万恩:社会属性的人生活在关系当中,离不开关系的影响和互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用朋友圈来维系关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省时、高效又节约成本。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对自己的肯定和被肯定需要一个舞台,朋友圈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忍不住的“点赞”
主持人:既然朋友圈已经融入了大家的
朋友圈里,很多好友可以点对点地对
生活,圈里人也纷纷为朋友圈“点赞”,那么,每当看到“小红点”,人们总会迫切地话互动,这种私密轻松的氛围,让人们很快在“朋友圈”中,你得到了什么?“朋友圈”给你爱上了它。
点开,这也成了圈里人共同的“习惯”。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朋友圈”有哪些值得的地方?
以前只是几个圈内好友聊聊天、晒晒照、逗逗的,但过度地晒,真得喷一喷。我一个小学同
齐晓雯:朋友圈可以迅速拉近感情。以乐、发发牢骚,现在一堆朋友整天刷屏、打广学太让我无语了,吃碗冷面、吃顿烤肉都要前我和表妹虽然很要好,但也不觉得怎样亲告、弄营销、做代购。一开始还不感冒,可是晒,还是一个大男生,图片还配上这样的文近。互加了微信后,我俩从偶尔聊聊感兴趣天天如此谁也受不了,但又不能因此屏蔽了字:“某地的冷面太给力了,好想一个人吃10的话题,到对人对事毫不避讳地发表自己的朋友,原本单纯的“朋友圈”变成了如今的“生碗。放心,还会来的。”不仅吃饭要晒,看电看法,再到现在的无话不说,甚至每天没事都意圈”,所以觉得“朋友圈”也变了味。
影、坐轻轨、甚至上厕所都要晒,真是理解不要问上一句:“在哪呢,做什么呢?……”感情增栾斌:朋友圈带来的烦恼则远不止代购了他的世界。
进的速度相当快,虽然拉近朋友关系QQ、人人也刷屏。我的圈里,每天都会有几个朋友在转计鑫: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吐槽朋友圈能做到,但朋友圈似乎更占天时地利人和。
同一个帖子,上面写着“为父母转、为孩子转、的段子,语言犀利诙谐,道出了朋友圈的现冯超男:很多问题有时在百度难以得到为属龙属鸡的亲人转……”,只是让大家转还状: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确切答案,但在朋友圈,只要你有足够多的朋没什么,关键帖子最后还用大字标注着“转发活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友,各种难题,各种困扰,甚至各种疑难杂症,保平安”、“不转怎么样”等诅咒言语。每每看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似乎都能迎刃而解。上周,我6个月大的儿到这样的帖子真是很闹心,不转又觉得心里知咋拍了;看到了太多太美的地方,突然感觉子发烧38度,媳妇不着急上医院,却立即发不舒服,转了又实在是没意思,降低品位,这这一辈子白活了;知道了太多所谓潜规则,突朋友圈问咋办,没想到短短几分钟就几十条样的滥帖让朋友圈变得索然无味。
然发现自己被规则了……微信,只能“微”信,答复,很多宝妈都建议不用急着跑医院,先物许丹:最近,朋友圈让我有了一种负担不能全信;朋友圈,只能“逛”圈,不能“被”理降温观察观察。
感。“私密感强、气氛轻松”是朋友圈最初广受圈。这段话细琢磨说得挺对,人活着都不容刘蔓蔓:对我来说,朋友圈就像“灯塔”,追捧的原因,以前我的圈子就是这样,寥寥几
易,还是按自己的活法才会快乐自然,简简单
在黑暗中指引方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
泛滥的信息让朋友圈变得不再美丽,每
个人心中都在渴求一个“纯洁”的圈子。单就是幸福。
安骞:计鑫说的段子吐槽的就是朋友圈里让人心生厌烦的“十大派”:心灵鸡汤派、偏方养生派、广告刷屏派、集赞送礼派、45度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晒图派、各种各样显摆派、孤单寂寞文艺派。其实这些“门派”偶尔发发还挺有意思,也挺长知识,但每天的朋友圈都充斥着这些内容,就像心灵鸡汤喝多了也会觉得腻,美图美文看多了也会比较烦,什么事物都要讲究个度。
冯超男:其实人们吐槽的,不是朋友圈本身,而是朋友圈里变了味的种种现象。而朋友圈变味主要是受微信“负重”加大的影响,由于微信所承载的产品功能发生了变化:从一款社交工具,变成了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交流平台,这导致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持“单纯”。
付诚:在朋友圈的发展过程中,有点“声音”是正常的。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可见,朋友圈作为新生事物有人点赞,有人吐槽是很正常的现象,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吐槽,这种声音,必然会使朋友圈在今后的发展中更为细化完善。可以说,微信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络社交平台,而微信朋友圈的进化演变从未停下。
现实中的“回归”
记者:面对如此这般的口诛笔伐、备受争
议,大家认为朋友圈该不该戒掉?
许丹:我认为该戒。我起初加入朋友圈原本是用来打发零碎时间的,现在用在朋友圈上的已经变成了大块时间,而且最近花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心思也都花在了圈上,关注也都放在了圈里,久而久之,忽然有一天好像大彻大悟了,觉得用那么多时间关注的,只不过是个“虚拟的圈子”而已。
赵丽婷:我觉得不必戒掉朋友圈。把时间分给靠谱的人和事,缩小朋友圈就可以啦。刚才我说有个小学同学整天晒生活,后来我选择屏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我屏蔽他,不代表同学的情谊就不在了,屏蔽的只是他的这种“习惯”而已,但他对生活的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还是可取的,而且他的“习惯”我不喜欢,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喜欢。其实,逃避永远不能称其为办法,当然妥协更不可行,面对问题,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法。
齐晓雯:但朋友圈里一些朋友是不能用屏蔽来解决的。比如我的圈里有个十几年的好友,起初在圈里大家都很开心,后来她做上了代购,每天持续大量刷屏,还总向我推荐。这样的朋友拉黑不行,屏蔽不好,又忍无可忍,干脆不上朋友圈也罢。其实我不讨厌朋友圈,只是反感它“变了味”的功能。
冯超男:朋友圈会“变味”,我觉得一个原因在于它被过度开发。其实站在代购的立场上讲,朋友圈的确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营销平台,很多熟人代购不一定怀有“杀熟”的心理,反而是“双赢”的心态。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鉴别好坏的能力,喜欢的多看看,不喜欢的一阅而过,朋友圈里我也只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浏览,其实只要合理运用,朋友圈对我们生活上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谢一航:有些人不喜欢心灵鸡汤、养生保
健、代购刷屏、自拍晒娃,从而就完全否定朋友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不可取。我觉得对朋友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我在朋友圈里就学到了很多知识,从空气炸锅要怎么用,到如何培养演讲能力,从食疗养生到人生哲理,很多平时没有关注和想不起来关注,但绝对是有必要关注的知识点都可以在朋友圈里获取,何乐而不为。
栾斌:随着网络和微信的普及,现代人每天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我认为合理利用朋友圈是一种很好的联络和生活方式,没事或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不错,但不应被朋友圈绑架,有事没事就刷新页面,这样没必要。
周航:有段时间我对朋友圈上瘾了,每天一看到朋友圈上的“小红点”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后来听说有网友得了微信强迫症,又看了很多关于低头翻看朋友圈频出致命事故的报道,心里就打怵了。
主持人:的确,很多人对朋友圈都像周航这样,感觉“上瘾”容易,“脱敏”难,那么,作为心理学专家,万老师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万恩:简单说,朋友圈是一种社交工具,微博、QQ都曾一度是人们空闲下来就必看的社交工具,那么现在的朋友圈也是一样。而且移动互联的发展使网络社交更加便利,所以,离不开朋友圈本身不是大问题,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就没有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容易使信息和思维破碎化、同质化,从而造成人们理解和分析问题不系统等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的不断进步,自媒体将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朋友圈不必戒掉,但须合理应用。
正确看待“朋友圈”
主持人:刚刚很多嘉宾提到了要正确看
待朋友圈,要合理运用朋友圈,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呢?
冯超男:很多人每天沉溺于朋友圈,关注虚拟平台上的“圈子”,却忽略了身边最亲近、最爱的人们。朋友圈毕竟是虚拟的,晒一晒就行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才是你真正应该维护的、参与的。回归现实,沟通才能有深度与真度。
赵丽婷:朋友圈就像一片森林,刚走进这座森林时会觉得很新鲜,很美丽,也很新奇,它吸引着我们不断前行。但慢慢发现,森林中并不都是美好的事物,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己。所以我对朋友圈的态度就是,不要盲目崇拜,更不用望而却步,平时少发微信,多晒太阳;少看微信,多看好书;少上微信,多做运动;少聊微信,多和朋友见面。
栾斌:社会的人,注定生活在一个圈内。如果我们剥离微信“朋友圈”这个概念和形式,就实质内容来说,每个人都脱离不了朋友形成的“圈”,这也是我们离不开朋友圈的真正原因。既然离不开,那我们就要正确面对。虽然目前的朋友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在,但随着其自身的发展成熟,当个人兴趣和社会关系得到较为精准的细化后,微信朋友圈必然会回归平等交流的最初本质。
万恩:休闲、娱乐、交友、交流,甚至销售、宣传都是对朋友圈这个平台的合理运用和功能开发,所以说“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
付诚:朋友圈是中性的,没有很强的倾向性,也无好坏之分。它的价值取向及走向与人们对它的需求密切相关。选择什么样的圈子,取决于你需要什么样的圈子。在人们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人占主导地位,朋友圈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人们在使用朋友圈的同时,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圈,然后再进行操作和选择,这样的朋友圈会更纯粹一些。
主持人:“朋友圈”只是一个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是现实的补充和延伸,但它永远替代不了真正的朋友圈。
说者有心,论。
本栏目参与方式:电话:36QQ:
邮箱:jlrbnishuo-
欢迎登录吉林日报新浪微博互动。
“小红点”“朋友圈”“点赞”
范文二:摘 要:微信朋友圈的出现,给了分享自己动态,心情,感悟的新的平台。而90年前,是《莽原》提供了这个平台,将当时人们细微敏感的情感游丝一一捕捉。讽刺悲痛也好,犹豫徘徊也罢,是《莽原》承载了当时善于思考,精于写作的人们的所思所想,引起颇多共鸣。90年后,当年流动的思绪凝为静止的泛黄期刊,早非当时心境的我们再一次翻开《莽原》,那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的思想,又能否引起时下人们的点赞与评论?能否激起今时今日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莽原》;微信朋友圈;零散感悟;点赞与共鸣   时间为事物赋予他们本没有的魅力,或是沉重,或是陌生,或是感伤。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拉开了两个时代的距离,我们没办法完全理解体会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境。因此对于过去的文字与思绪,现在的人会本能地产生一种“陌生感”,进一步加大二者的距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产生遥远的共鸣,那种似是穿越时空与之凝视的恍惚,才是时间赋予的最为精妙之处。   现在的朋友圈中常常会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慨叹,《莽原》也是如此。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本是一个《诗经》中的误会,在南北朝时就已经被陶弘景证实。冥昭先生在《春末闲谈》里提到这个故事时,颇有一丝覆着温情的残忍的意味。“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观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丫头。”[1]青虫的抗拒是在求生,人们却用自己的温情揣度这不过是家庭中甜蜜的争吵,甚至会有“热心肠”看不下去帮上一把――这种表象与内里的矛盾总会让人莫名沉默。误会,尤其是那种想当然的浪漫误会,总是难以避免。人无论如何试着了解事情的真相,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都无法彻底规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死局。人为个体具有个体的局限和不及,以我执的心性揣度他人之心理,总有偏曲和不解,毕竟人人出于这个世界的局限维度之中,非俯察人情,难免不及。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心之间亦是如此。连自己的心性都不曾透视清明,何谈体会他人之心呢。如庄子所云,我等如朝菌蟪蛄,非身处更大的维度,自然不能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来去自由。因而,人对人最大的尊重与理解,便是勿以己之意度他人之心,这既是理解,也是身处局限之中,人所能给予另一个同类最大的爱与自由。从青虫与细腰蜂到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互相理解,微小与无穷的辨证大概如此。   “愿你时常需要攻击,而不需要赞美。”[2]长虹先生在《赞美和攻击》中写的第一句话。接下来便是论证赞美有着怎样的坏处,如何让人被诱惑从而停滞不前;攻击如何优于赞美,如何让人感到不足从而进步――若仅仅是这样,长虹先生想传达的不过是一个要时常处于不足状态中谦虚前行的正能量。但在行文最后是这样一句作结:“世间,真需要攻击的人,有吗?”[3]――其实若单单想表现这一个主题,将其作为文章的开篇,大谈人们的自傲,表现自己的批判态度也并无不可。关键是在同一篇文章中最后提出一个与全文基调毫不相符的问题便戛然而止,就像在高楼建成的最后一刻将它推翻,就像在锦衣织就的最后一刻将其扯碎,不是想要表达什么激烈的情绪,只是想表达一份无力与无奈背后的哀伤与思考――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好的,却从来不需要它存在并尽力将其推开,这不是自傲,是逃避。   在微信朋友圈里面最多最常见的就该是精神导师的金玉良言了。人生多迷茫,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人,一句话可以引领自己,让自己有个努力的方向。鲁迅先生可以称得上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精神导师,但他却在《编完写起》中这样说到:“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4]这放到现在大概可以加上“著名精神导师恶批精神导师存在的必要性”这一标题,再加上鲁迅先生犀利讽刺的语言,足够引起一番争论,或许能稍微动摇一下如今“心灵鸡汤”成风的局面,让不同状态不同追求的青年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向,而非简简单单地,草率地寻找一个所谓的精神导师,盲目地追寻与推崇,自以为崇高地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其实人们将思想感悟发表出来,就是将所思所想放置在交流的轨道上,等待着回馈,期待着共鸣――微信朋友圈与《莽原》便是这样两条作用相同的轨道。   运转在不同的时代,两条轨道又有着各自的偏重与特点。微信朋友圈核心在于即时,此时想说什么就即刻说出来,每时每秒的自己都珍贵而唯一,都有记录的必要,都可以与亲人朋友分享。面对即时的赞与评论,也会生出一种我的人生正在被分享与阅读的充实感;《莽原》的特点在于整合。与微信朋友圈的全民性不同的一点是,《莽原》是有门槛的,因为限于无法立即将所思所想置于“可交流”的范畴,词句思想都必须经过筛选整合。这样的文字或多或少舍弃了一点即时的特殊性,换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在这个层面,《莽原》更像是“精选朋友圈”,更利于后世去品味其隽永,在自己的时代找寻共鸣――这也正说明《莽原》值得在当今社会被阅读与感悟。   《莽原》作为民国时期的微信朋友圈,承载的零散思绪与情感在今天依旧可以引起共鸣――在笔者看来,证实古之言语对应今之人事的穿越感,才让人感慨万分,正是体会到古之心境与今之思绪共鸣而产生的震颤,就像是在阅读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体验他们的生活状态时为他们点赞与评论,是与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交谈。   参考文献:   [1]《莽原》.(01),[J]   [2]《莽原》.(02),[J]   [3]同上   [4]《莽原》.(04),[J]
范文三: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文化的批判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风生水起,成为了网络用户凸显自身存在方式的重要路径,变成了用户与他人进行平等互动的基础条件和崭新风尚。知网中关于朋友圈“点赞”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使用满足、点赞党以及网络情绪等意义生产传播上,本文在梳理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归纳了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的现象和功能,以期盼能对当今“点赞”行为文化做出批判性的不同认识。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意义生产;批判性研究
人作为群居性动物,注定不能够离开社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以孤芳自赏或者自顾自怜的姿态存在,这是人的社会性属性,也就决定了人必须与其他人打交道,而随着社会交往成本变得低廉,网络媒体以快捷便利、即时互动和裹挟意义的文本解读成为了各种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微信作为当前国内最成功的即时通讯类App,目前月活跃账户已达到近6亿,据腾讯新闻的数据显示,55.2%用户每天要打开微信10次以上,在微信6.1发布上线以来,朋友圈每日平均“点赞”次数合计达到3亿之多,一个网民一年大约送出12367个赞,“点赞”成为了互联网平台上的全民盛事。在中国知网主页输入“点赞”进行搜索查询,2015年就有24376条。这些研究普遍集中视角于社会资本、使用与满足、点赞党和网络情绪等传播学概念上。本文从这些研究思路出发,从“点赞”文化的研究路径与文化生产意义等方面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期盼能对当今“点赞”行为文化的表达及研究做出不同认识。
一、“点赞”行为文化研究视角的批判反思
文化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态度的宣泄,人类学学者保罗·威利斯认为:“所有那些在‘文化’领域中被提起的,都被认为包含着复杂的人类形态和关系:从微观人际交往到群体规范过程,以及交流形式的价值,它提供文本和形象;并且扩展到制度形式与规范、社会表现和社会形象,扩展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
[1]决定作用”。“点赞”文化源于网络语言,依托文化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启示,
从文化和意义层面的分析是引导我们辨识“点赞”文化的值得参考的视角。本文就对几个常见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批判反思。
(一)“点赞“行为分析
在对文献研究的分析总结中,发现“点赞”行为的目的多与“社会资本”和”使用满足”理论相关联。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将其概念化,它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对个体而言,社会资本允许一个人使用其社交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资源,包括有用的信息、人际关系和组织团队的能力。
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交媒体携带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它是感情关系的弱链接,指个体间的松散关系,提供有用的信息或观点而使情感得到保养和维护。因为交往成本变得越来低廉,快捷的“点赞”帮助用户建立起了更大范围内的关系网络,提升了个人的社会资本。看似很有道理,却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说明确实是因为“点赞”而不是朋友圈或者其他方式的交流互动增进了个人的社会资本。“点赞”作为一种弱连接的沟通方式,一种桥接性的沟通,适用于萍水相逢或者私交不笃的朋友之间,大多只是一种从众或者语言空白下的勉强为之,而真正熟稔的朋友却往往会选择评论、私聊、打电话或者直接见面这样更亲近和有效的交流方式。“点赞”从形式上来说是互动,实质上却大打折扣,这样一种几乎零成本的沟通是一种随意为之,所谓泛泛之交的互动方式,而且大量的“点赞”也会招致反感和相斥,所以说这只是虚假的沟通,与社会成本其实并无多少关联。
作为万能钥匙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可谓是无所不包。学者熊澄宇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把无数个体的信息终端连成一个整体,使人们不仅在实体空间里, 而且在虚拟空间中也构成人群、社区和社会。各种移动信息终端的出现,使网络传播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交流从理想变为现实。”[2]虽然“使用”满足了很多网络用户的情感需求,但是稍微细想便能认识到,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和“使用与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一项关于点赞方式的调查中,一些人数不小的群体比较引人注意,他们是:点赞没有太多想法,甚至不太清楚按钮的意义;惯性点赞;随大流。[3]这些群体并没有特定的需求要满足,也没有主动向“点赞”索取。使用能够无意中满足他们一些心理需求,例如从众的需求,但也与交流无关。“点赞”只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和“举手之劳”的手动行为。
“点赞”功能被广泛使用的另一原因在于信息接触成本和人际交往成本的降低。以前的时候人们要通过书信这样方式交往,等待和邮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还要花费时间和经济的成本,后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智能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互联网沟通的到来,大大削弱了人们的互动交流成本,直到人们只需要点击一下小小的屏幕点赞心形便可以表达感受。这方便了网络用户们之间的沟通同时却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廉价和随便。
从“使用与满足”的效果论来说,点赞行为有可能轻易获得某种共鸣,但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效果往往较弱。因为大多弱连接的关系者可能根本就不会阅读内容就点赞,阅读之后不管赞同与否也可以点赞,点赞者的行为目的并不是对自身的需求满足程度进行考量的,甚至也没有想过信息分享着的心理需求,点赞的目的只是单纯的媒介使用习惯和相逢相遇下避免尴尬的行为。
(二)“点赞”行为文化主体分析
“党”是伴随着互联网事件而出现的特殊族群,被定义为:“面对社交网络上的新鲜事,为了表示参与、认同、支持等多种态度而点赞的志气相投、有共同目标的一类人。”[4]和诸如“标题党”“剁手党”一样,“点赞党”本身带有的悲观色彩使对于“点赞”的人群带有了批判性的意味,可是纵观国内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目前还没有关于点赞族群的定量研究,仅通过网络或微信使用人群数据来推断点赞党的规模是没有科学性的,就像用每天多少的年轻人群来点赞确定“点赞党”的年龄族群是没有说服力的。
“点赞”热情指数、次数、意义等其他重要维度似乎并不作为族群界定的参考,这样的归类有两种指向:一是但凡偏好“点赞”的人就是点赞党,“点赞”就是使命,是职责,而其在朋友圈或别的社交网络上的表现都不予理会。二是只要是点过赞,无论其频率,都有成为研究人员眼中“点赞党”成员的嫌疑。不管
哪种指向,在当下对“党”字标签的偏见中都必然饱受争议。这对于广泛存在的既“点赞”又写评论的群体来说并不是很公平。而一些在微博中表现得很称职的“点赞党”,在熟知程度较高的朋友圈中表现却大不相同。对于“点赞党”一概而论带有偏见的惯性思维研究,没有区分媒体和场合,甚至没能厘清一个族群之所以被称为族群的条件。“点赞党”是一个意识和行为比较复杂的、规模不详的群体,决不可以简单地用群体无意识观点来粗略对待。
目前还有一群研究学者认为,微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相比其他社交媒体,微信的特质使其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微信通过朋友圈这样一种私密的体验和分享,使情感的交流由线下走到了线上,在朋友圈中,一个心形或者一个手势就能够表达出弱连接的沟通,传递出情绪。
研究学者认为,任何一种互联网行为都伴随着情绪的传播,所有信息流都是基于真实的人群和关系网络而产生的。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也是时刻伴随着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与生理状态的,它包括了诸如喜、怒、哀、乐、惊、恐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羞耻、惭愧、自豪等。可是抛却评论、文字、图片,一个赞是不是能够表达这么多包括脾气、心性在内的情绪是有待质疑的。“点赞”实现了互动沟通交流和情绪传播的展现,某种程度上讲是源于互动意义上交流传播的目的,能否在特定情境下运用编码与解码的媒介素养,依靠特有的强临场感状态下的感觉与认知能力来实现意义构筑与运演的预期目标,这应该是值得认真把握的重要前提。因为从目前朋友圈的“点赞”来看,“互动”基本变成了“动作”。喜欢可以点赞,讨厌可以点赞,无语可以点赞,有话要说也可以点赞,,,,总之,点赞在社交圈中成为了继‘呵呵’之后的又一个
[5]‘敷衍工具’。“点赞”成为了一种无目的的快感的表达,一种礼节性的客套,
甚至可能只是一些人受强迫症驱使的行为,它类似论坛中的冒泡,有时候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由此来看,大多数动动鼠标和手指给别人点赞,传达出的意思都是无意义而为之的,是一种皮下肉不笑的社交敷衍,它很多时候没有情绪的表达甚至不指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变成一种异化。
二、“点赞”行为文化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反思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技术,把朋友间的情感往来由线下拉到了线上,好像是给朋友之间的营造了一种“天涯若比邻”的近距离感,然而,距离上的远近是不能与情感上的亲疏划上等号的。在微信朋友圈中大量的朋友是一种弱连接的社会关系,没有过多往来更有很多只是他乡之客泛泛之交。而在朋友圈中也可以通过技术的设置来阻止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屏蔽部分好友,所以这也就昭示了“点赞”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共鸣。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和再生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编码和文本解读,可是当这种文化变成一种“万能钥匙”,面对大量碎片化和网络快文化的信息冲击下,只是用一个“赞”来表达内心活动,这种文化就必然要在丰富的网络文化之下失去意义。高兴时点赞,愤怒时点赞,忧伤是点赞,失眠时点赞,喜从天降时点赞,如丧考妣时点赞,认同、欣赏、支持、欣慰点个赞,批评、贬损、反对、讽刺也可以点个赞,,,,各种各样的点赞使原本意义的“赞”失去了起初的含意,它不分情景,甚至在惯性的驱使下都不带有任何意义。
除了对文本的解读,“点赞”到底实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是我们所要反思的。英国社会学教授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可是在“点赞”的面前,我们看到这里几乎不存在编码和解码的转换过程,“点赞”和“阅赞”固定了编码的规则,绑定了信息传达的多重意义,对于编码者来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和情感,信息全部被编写成同样的符号——“赞”,在本应该在特定环境对不同层次产生不同意义的内涵意义来说,因为线上交流的环境给予了内涵意义更开放的创造空间,紧接着这些意义就相互渗透直至模糊。对于编码者,不得不说是省去了一个复杂而又烦心的工作,取而代之的是仪式化的点击。另一方面,对于解码者而言,原本充满期待的阅赞过程被后现代阅读方式瞬间完成,能留下的也许只是界面上头像或者心形的排列。我们的确不能够排除那些带有真情实感地“点赞”行为,但朋友圈里留言式的沟通并非一问一答,阅赞一方很少有可能去逐一分辨,当最终所有的“赞”落实到一个数量时,解读就不再需要积极与创造,也就轻而易举了许多。所以说,在“点赞”面前,点赞双方的交流是不对称的,“赞”对
于双方来说可以有很多意义,更可以毫无意义。是“交流”,也可以说根本不是“交流”。
可以说,点赞越频繁,反映出来的关系其实就越平淡。朋友圈中互动的一方将自己的思想编制成能够表情达意的文字或图片符号,另一方通过共同的文化空间解释其中的寓意,于是互动产生,意义在当中流通,这是人们幻想和想当然的假设。在如今信息太多同质化和碎片化的时代,快餐式的点赞和阅览并没有植入和生产真正的意义,“只喜欢点赞的人,孤独感并无减少”。[6]于是“点赞”的朋友圈世界并不能增进感情,消除寂寞。“赞”本身所应表达的和谐、友好、认同、激励文化变成了手动文化。
美国学者大卫·斯科特认为,社交媒体自身的特质就是“人们可以彼此分享见解、信息、思想并建立关系的在线平台。社交媒体与所谓的‘主流媒体’的区别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评论和添加社交媒体内容”。[7]正是源于这样的媒介使用需求与习惯,我们似乎能够把握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的根本关联,这是一种自始至终存在着的微信朋友圈用户的“自我展现”和“关系互动”。这种行为只是快捷性的一次点击,并没有实现社会资本的额外增加,满足的过程更是无意产生的,符号中编和译的简化阻碍了意义的产生,使互动看起来变得肤浅和虚与委蛇。“点赞”要想成为一种文化,还需要大众传媒加以引导和营造,不断地批评和技术给予文本意义的限制和革新,使其不应该只是成为一个手动现象,而要成为一种文化景观。
[1][英]克里斯·巴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舆胡翼青:《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汤嘉琛:《“点赞党”眼中的赞究竟啥意思?》日10:46
[5]周婕:《“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新闻战线,2014年第2期.
[6]周婕:《“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新闻战线, 2014年第2期.
[7][美]大卫·斯科特.新规则:用社会化媒体做营销和公关(第3版)[M].于宏,张异,赵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范文四:摘 要: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可以说是社会互动层面追求自身存在价值的某种路径,也是确保自身与他人进行平等沟通的基础,传递出较为强烈的情绪性表达立场。微信朋友圈的发帖特点、点“赞”文化及其动机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网络情绪传播方向与特点。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文化不仅在体现了一定的传播效能,更是传达出了群体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意见表达及情感诉求,我们应从多角度、多维度对这当中传达出的网络情绪进行分析、考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网络情绪   一、朋友圈发帖特点分析   (一)“我型我秀”   有些人渴望通过朋友圈跟帖进行自我展示,这一类“我型我秀”主要是指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主动发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日程、兴趣爱好等。   在“我型我秀”中,绝大多数人是秀出自己的情绪在心情愉悦时,渴望通过朋友圈的分享使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愉悦,似乎幸福能被多倍放大;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安慰。正因为微信与其他社交软件相比,塑造了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们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并且获得较大程度的关心。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1]   (二)人际关系秀   有一部分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现自己日常的社交生活,在信息内容上,与朋友、同学、亲人之间有明显的互动;在语言表达上,为增强双方的关系,通常会采用适当的调侃或昵称。此时,与这条朋友圈内容有关的人则会纷纷点“赞“或评论,而第三方(即与此条朋友圈内容无关的人)往往能够通过这条朋友圈了解发布者的日常生活动态及其人际圈。   (三)分享与链接   该类信息主要以转发为主,包括直接转发(内容转发)和间接转发(链接转发)。转发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信息、生活情趣、调侃搞笑、活动通知等,这些信息跟人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未来的发展都紧密相关。同时,在这类信息中,往往还存在一系列的投票行为。   二、微信朋友圈的特征   (一)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的圈子,只有互为好友的三个人才能看得彼此的动态,而且微信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私密的圈子,只有双方关系达到某种状态时才会互加微信,这也使得人们在朋友圈中的安全感逐步提升。   (二)微信朋友圈不仅是一个虚拟交往的场所,也是现实交往在社交网络上的体现。在微信朋友中,个体会考虑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同时发布的内容也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与再现。   (三)微信朋友圈的高到达率和高回应度,是人们愿意在微信上交往的主要动力。人们发布信息后,希望特定的人群能够看到,并且给予回应。而微信“熟人社会”的特性能够保证这一点,进而保证了人们使用微信朋友圈交往的交往黏度,即在朋友圈上交往已经形成了习惯。   三、朋友圈点“赞”现象分析   (一)朋友圈点赞的行为特征分析   “点赞”其实是用来表现用户对某一信息的喜爱度与认可度,以此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分享此类观念与信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使用“点赞”的基本初衷。人类学学者保罗?威利斯认为:“所有那些在‘文化’领域中被提起的,都被认为包含着复杂的人类形态和关系:从微观人际交往到群体规范过程,以及交流形式的价值,它提供文本和形象;并且扩展到制度形式与规范、社会表现和社会形象,扩展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2]   (二)朋友圈点“赞”的心理状况分析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是基于某种需求使用媒介的,当媒体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时就会离开不再使用该媒介。朋友圈的点赞文化也可运用这一理论进行解读,人们通过朋友圈为朋友、同学、亲人点赞,一方面是进行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护,并且了解熟人的动态,另一方面,通过点赞表示对对一些态度的认可,当自己在朋友圈发帖时,也渴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增强双方关系。   四、微信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考察   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情绪传播大致包含个人情绪传播和群体、社会情绪、传播等层面,有时处于一种杂糅与混沌的状态,从个体情绪、群体情绪再到社会情绪传播,贯穿其中的是情绪表达的流动曲线。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社会情绪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况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这种知觉和体验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3]   某种情境下的“点赞”行为其实并不属于真实沟通,有学者认为:“‘赞’一字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特别是网友看见别人的帖子想评论又无话可说的时候,只能用这一字归纳态度上的所有含混不清与暧昧。一时间点“赞”成了一个褒贬不明的词汇,你喜欢可以点赞,讨厌可以点赞,无语可以点赞,有话要说也可以点赞,总之,点赞在社交圈中成为了继‘呵呵’之后的又一个‘敷衍工具’。”[4]尽管此种说法看起来有点言过其词,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宣泄、变异心态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身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社会化媒体将我们每个人都变成“沉默的螺旋”。加上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一个想要更好地荣誉社会,包括虚拟社会,并且获得社会的认可,对我们的判断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构建良性的社会化媒体,对媒体以及用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用户能从多个维度来积极营造微信朋友圈环境,或许能够引导朋友圈的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朝有利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钢,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   [2]孔敏,克里斯?巴克.[英].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沙莲香,冯伯麟等.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婕.“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新闻战线,2014(2).
范文五:微信朋友圈爱点赞是一种病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新兴的微交流沟通工具,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趋势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朋友圈的初衷是为处于信息时代轰炸下的我们提供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而朋友圈爱点赞衍生的点赞党将此推向病态发展的趋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爱的解释为常常发生的某种行为从而形成固定的习惯。赞是称赞、赞许,鼓励、支持的态度。病是指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今天我方对微信朋友圈爱点赞是不是一种病的评判标准在于爱点赞有没有反映一个人在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从而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 我方将从以下2个方面向大家论证。
1点赞党不分好坏的点赞,扭曲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发朋友圈我买了一辆新山地车被点赞,车丢了又被点赞,甚至马航失联都被点了100多个赞。无论发表的事情是好是坏,有无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都会被点赞党默默点赞,盲目点赞歪曲了赞为赞许、称赞、鼓励、支持的真正含义,点赞党扭曲的不仅是字,更是心态。当别人心情低落或遇到坏事时不该赞而去赞了的幸灾乐祸,为朋友圈、社会带来的到底是正能量的宣扬还是人性冷漠的剖析呢?
2.点赞需要传导的是积极向上的信息而不是抱着混淆是非的心态。微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又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微信朋友圈点赞之风盛行,好事坏事都点赞的点赞达人、点赞狂魔等层出不穷,我们是否忽视了朋友圈最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真正交流的评论功能呢?如果我们没有忽视,为何没有“评论达人”等的出现。我们并不是反对只评论而不点赞,是原本就处于“快餐”微交流时代的我们,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门可罗雀。而当朋友之间的交流渐渐被点赞所代替,能寒暄的只字片语被点赞所概括,当点赞党充斥朋友圈,朋友圈的初衷被改变,我们还能承认点赞党的爱点赞不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吗? 良性的交往需要真切意义的支撑。我们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圈,需要正确认识事物地去点赞,需要与人真正的交流而不是以一个呆板的赞去维持关系。我们更希望社会和我们去正确表达与交流,我们不愿病入膏肓,但愿信息时代下的我们健康成长!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微信朋友圈爱点赞是一种病。
范文六:活动主题
兴辉开业季 感恩父亲节 #集赞送大礼#
5月26日 – 6月14日
用户通过转发活动到自己的朋友圈,将活动消息辐射发布出去。根据用户集赞的数目给予相对应的奖品。在官网注册的用户更有精美礼物相送。
一等奖 集25个赞,送移动充电宝一个
二等奖 集35个赞,送小黄人卑鄙的我一套
三等奖 集20个赞,送乐扣水杯一个
移动充电宝 价值69元 x 3 = 207元
卑鄙的我价值59元x 3 = 177 元
乐扣水杯价值29元x 10 = 290 元
合计 674元
凡是集满规定数额的参与用户,必须去惠风网官网注册才能领取奖品。领奖地址为麒麟大厦南楼 领奖时间为6月1号儿童节。活动最终解释权由惠风网络有限公司拥有。篇二:商家集赞活动方案
商家集赞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
二、活动主题
【快速集赞,快乐用餐】
主题释意:主题贯穿活动流程,粉丝以转发商家的推广信息至朋友圈集赞的形式,凭集满赞的信息换取来店享受免费开胃小菜一碟的优惠条件。(商家可自定优惠条件)
三、背景分析
集赞属于征集类活动。商家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来进行宣传与积累人气。征集类活动的形式非常之多,在集赞的同时还可以向粉丝征集意见、征集新菜品等等。抛出话题让用户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反馈自己的态度,满足用户的表现欲。
四、目标客户
五、活动特点
1、与热点结合:结合时下热点,参与度会比较高,用户兴趣比较大,易击中用户心理,也会给用户留下时尚,流行的印象。
2、有价值的内容:话题性很强,会勾起用户的表现欲,从而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再次下发的内容。如果是意见征集或问卷调查,便能最迅速收集到用户的意见。
3、好感度的提升:与用户是一种平等地探讨地交流,易获得用户的好感。
六、活动流程
推广软文参考:
1、商家介绍,图片信息。(菜品和环境图片为主)
2、活动时间:商家自定。
④xx商家准备了xx,先“赞”先得!
4、领奖地址:商家自定
前期准备:
1、撰写好推广的软文,上传至平台,形成链接。
2、确定活动规则,例如:集满xx赞,即可获得价值xx元的xx一样。
4、安排好活动的奖品,争取最好的用户体验。
活动过程:
1、后台监控转发人数,便于与到店兑换人数对比。
2、交代好前台接待人员,训练好接待集赞满额人员来兑换的应对话术。
后期跟进:
1、分析数据,查看到店兑换比例,进行数据分析。
2、为到店兑换的客户准备好问卷调查。
3、向客户说明填写了调查的人可获得超值礼品一份。
活动主题:
扬州亨亚,元旦送大礼。
范文七:微信...
一个耳熟能详的交流平台...
普及使用率不可估量...
能火多久不可预测...
一切瞬息万变...
小到初中生十几岁...
大到退休人员六十几岁...
从QQ到微博..
微博到微信
伴随弱关系演变到一种强关系...
微商群体的繁衍是必然的...
相比陌生人的推销...
我们总是愿意相信身边人所说的所做的...而载体就是微信趋于完善的功能...
胜似一个刷屏卖产品的QQ空间...
与QQ微博不一样的是...
非好友的评论转发点赞是隐藏的...
看不到的...
人性化的功能满足了现代人个性化的需求...即个人隐私的保护...
商机也蕴含其中...
与其说刷屏是推销...
不如说是一种营销...
微商都会写一段文字...
带上几张用户的体验或评论照片...
体验营销露出了尾巴...
口碑营销留下了脚印...
体验营销给人一种体验感...
即在场感..
准确说是伪在场...
消除了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苹果华为三星体验店充分利用了这点...包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
餐饮人隔着玻璃制作菜品...
蛋糕店制作蛋糕...
北京南锣鼓巷里制作工艺品...
绘制画像等等...
体验营销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
亦或是屡试不爽...
而口碑营销...
微信利用的是朋友之间的信任感...
通过病毒传播...
或者通过产品服务...
“俘虏”朋友圈中最有说话权Or最有威信的人...做得好...
用户的增长是指数级别的...
一切功能实现的目标都是吸引用户...
一切商业活动都是为了占有用户...
微信的强大我们有目共睹...
范文八:微信朋友圈:被忽略的电商营销方式信息来源:
一:商业模型分析:SNS电商的靠谱形态
目前的电商形态其实非常简单,虽然里面有很多技巧,但以作者的看法,只有五个字“流量转化率”,就是怎么买流量,怎么提升转化率。我们只说C2C的情况,一般毛利率很低,交易比较繁琐,运营越来越专业,人工成本比较高,不确定性非常强。所有的提升都有很大的限制,经常会陷入规模经济的死结,就是不断的增加流量,增加人手,不断的扩张,被迫高速运行,直到不堪重负。
而之前在电商领域,淘宝一直试图进行社交拓展,但旺旺还是无法做成QQ的形态,而收购微博,也是希望把SNS加入电商之中,但这种组合还是无法对电商本身形成有效促进作用。而美丽说这样的产品,在很快沦为淘宝客的天下后,流量也大幅下降,事实上,所有SNS电商的尝试都不够成功,这里既有基因的原因,也有淘宝的支付宝中介交易模式的特点限制。
我们来分析微博、淘宝和微信朋友圈的几个不同点,来看为什么微信朋友圈更适合做SNS营销。
1、最大区别:微博可以转发。微信朋友圈没有转发。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朋友圈没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全部是原创信息。
2、单向沟通:微博的评论大家都可以看到,淘宝的评价大家也都可以看到,而微信朋友圈看不到别人的留言,大家都是单向沟通,这种不透明的沟通体系带来了利润空间,不会像淘宝那样越来越透明只能靠逃税和假货增加毛利率。
3、无缝切换单聊:微信是专业的综合IM工具,比点击网页激活旺旺,和微博私信都方便很多。现在淘宝做网页版旺旺,实际也是证明旺旺无法成为综合IM工具,只是功能性IM。
4、最大优势:微信朋友圈人店合一,可以积累客户。这是淘宝店铺无法做到的,淘宝收藏店铺功能效果有限。
5、微信不是电商工具:不存在很多摆摊的店铺,没有比价可能,完全基于感情消费。
我相信,微信公众平台更被寄予厚望,但是确实很难实现商业价值,因为有发送限制,而且推送打扰用户,朋友圈分享却不会打扰用户,用户可以无意被动浏览,并主动了解。同时微信朋友圈记录了店主的生活,很容易产生人性化交流,更容易产生信任感。
二、朋友圈电商的形态
首先我们要强调朋友圈电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真正的基于强关系SNS,这里面真正出现了情感销售。而情感可以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毛利问题,没有比较,就没有价格战。一个是交易问题,不需要支付宝,完全可以凭借感情来做,这边打款那边发货。很多人会担心这个,那么你用支付宝做交易平台也无所谓。
因为微信朋友圈需要长期经营,而且存在LBS定位,换句话说,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形态。这个其实更适合作为本地社会化营销的工具,而跨地域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成本,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当然也取决于产品类型。)
由这种特征带来的营销方式的颠覆,首先就是你不再需要那么多新的流量和客户了,你只需要稳定的老客户和批发商。虽然前期拓展比较慢,但你做成一个,这个客户几乎就会永续的留下来,你们甚至会成为朋友。其次是你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第一你不需要模特拍照,第二你不需要作图设计,第三你不需要网站运营,第四甚至你连客服都可以自己干第五你不需要推广费用,一个人沟通宣传一个人发货做账,两个人至少可以做到之前一个团队的工作量,这也就意味着毛利率的大幅攀升。
目前实操的案例nancy美睫,公司成立2个月,两个姑娘搭档,已经做到了月30万流水,还是玩着做的,不需要盯电脑,到处溜达着和客户打情骂俏。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和客户积累的情况,nancy自己判断,如果做到80万流水,两个人就确实太辛苦了,可以适当增加人手。但她自己不想这么辛苦,觉得目前这样的状态就很好,至于毛利率虽然不方便透露,但是做这个行业的,也都懂的。互联网推广方面的投资基本没有,只是租了房子,改造了操作间,同时落地了几个合作实体店铺,把微信的客户倒到自己的经销商处做美容,大家都非常满意。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粘
度和竞争壁垒。
而这个电商的形态就非常的简单了,每天发送一些最新商品的信息和优惠活动,用户和批发商看到后,感兴趣的就会联系去做或者进货。然后用户直接被推荐到相关店面,而进货的经销商付款后,nancy自己去送货或者自取或者快递都可以。同时也提供相关的店员培训工作,培训收费达到6000元/人,此为纯利。
做过电商的人都知道,这里又是一个转化率的问题,根据实际经验,200左右数目的客户和商户,可以每天实现2-4单的转化率,客单价从上千到几万不止,玩着做一个月也能做二三十万,如果用心去挖掘,加强用户沟通,效果应该还会有所提升。不过nancy笑着说,“:我就是比较懒,,,,所以,,,,就随便啦。”让看惯了苦逼的电商人的我,真是肝胆俱裂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还是典型的移动电商!!概念逼人。
三、微信朋友圈电商的实操
1、行业选择
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这种销售方式,卖普通的快消品是很难的,产品和行业最好属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市场相对小众,无大规模竞争企业和渠道的个性化、高毛利产品,考虑到微信操作人的个人特点,最好其中还有培训服务的部分,可以加强人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壁垒。比如目前我观察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做泰国佛牌,为解决保真问题,微信运营人天天在泰国呆着,跟大师拍照,同时大师也会出示相关证明文字,“为XXX”所做之类。所见即所得,下单付款就可以直接寄回国内,国内有合伙人再转国内物流。这个主要是利用了跨国产品保真这个强需求,由此可以延展到奢侈品代购类,珠宝首饰类。
而nancy美睫则是美容方向,虽然客单价不是很高,但产品都是个人品牌定制,包含了nancy在美睫行业十年的个人经验和技法,同时提供独家的培训,保证了产品的独家性,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由此自然可以引申到美甲、美容服务等领域。这里的客户同样包括B和C两者,而经销商非常稳定的占了销售额的大部分。
我对功能性消费产品也比较看好,比如一个朋友做的粮食喂养的无添加剂的天然猪肉,也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目前他从东北往这里个人运输猪肉,只要维持几百个客户,年销售可以过几万斤(人均75斤),毛利也有几十万。同时,其品牌建立后,还有很多人找他那里代养粮食猪,用来自用或者送礼什么的,逐渐让他现在的传统养猪生意变成轻资产的类金融服务模式。(猪都是别人出钱养的。)
同时,有产品研发优势的商家也可以用来管理客户和发布新品,吸引客户来批发选购。因为受到朋友圈有效用户规模的影响,客单价一定要尽可能的高。
目前看,朋友圈可以管理和沟通的用户,应该在200-300为宜,到了500基本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沟通和服务了。所以在你选择进行测试之前,就要考虑,有200-300个客户的情况下,你大概的盈利模型如何,这其实是一个天花板。所以也只适合小而美。(你非说我要弄200个年采购过亿的客户,也随你,,,,)
当然,厂家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多个业务员用这种方式沟通管理自己的客户,形成一个朋友圈营销矩阵。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该微信账号应由企业提供,属于企业财产。至于企业版的公众账号,对比之下,这种PC端产品几乎毫无价值。(其实也有价值,比如适合小米这样客服量巨大的企业用来做客服工具。)
2、运营技巧
尽管朋友圈的信息不会直接推送用户形成打扰,但我们同样不建议用刷屏的形式进行推广,每天发布的条数可以控制在5-8条左右,时间段可以岔开,让他们在看朋友圈的时候,都偶尔会看到,然后吸引他们点进来看你的全部消息。应当包括新品信息、优惠信息、针对客户的知识普及、针对经销商的新品促销之类的,还要包括两三条个人的生活状态,比如拜访客户什么的,以增加其他观众对你的信心。
注意使用@提醒谁看功能,以提醒你的强目标客户,也算强推的一种,不过不会让人讨厌,因为大家都喜欢看看谁又圈我了,这和微博的特点一样。
如果你一定要发布很多产品信息,以方便客户查阅的话,一定要选择半夜,这样你刷屏不会影响用户,同时也会留存在你的主页上,这样第二天一般都会被别的信息冲掉,但用户点进去你的主页看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完整的产品信息。
一点个人小建议则是,放一些自己小资生活的照片,以及用户使用后的照片,以达到建立个人形象和影响用户的目的。因为大家一般会相信生活态度比较优雅的人,不靠谱的人总会让人觉得生活都在处心积虑之
范文九:60岁大妈迷上微信 半夜三点朋友圈点
昨日凌晨三时许,余女士起床上厕所,发现隔壁母亲房里有微弱的光,轻轻推门一看,不禁好气又好笑。原来,母亲正躺在床上刷微信。余女士说,自从给母亲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她就迷上了微信圈,经常上网发照片,还非要等着看老伙伴们给她点赞。
余女士33岁,一家三口住在徐东,她父母和他们住在一起帮着带小孩。两个月前,余女士的母亲张婆婆过60岁生日,余女士给她买了部智能手机。没想到,从此张婆婆就迷上了微信。
余女士介绍,家里有无线wifi,母亲得知用微信发消息能省通讯费,从此“几点回家”、“什么时候回来吃饭”之类的对话,全部由电话、短信改成了微信。“现在我妈不仅会发语音消息,还有一大群婆婆妈妈朋友圈。”余女士说,母亲朋友圈里的好友比她的还多。
与年轻人玩微信略有不同,张婆婆主要是在朋友圈里发照片,晒的大多是外孙照片,或是孩子们送的礼物。两天前,余女士从美国出差归来,给张婆婆买了护肤品、巧克力。很快,她就在朋友圈里看见母亲上图了——“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护手霜”、“这是美国的巧克力”。昨日凌晨三时,余女士上厕所时,发现母亲房里还有光,进去一看,张婆婆正歪在床上看手机呢!余女士有些生气了,把张婆婆的手机“没收”,直到早晨起床,才将手机还给了她。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张婆婆,60岁的老人颇有些不好意思。张婆婆解释说,她睡眠很浅,半夜醒来一时睡不着,就拿起手机看看,发现有老伙伴给她点赞了,就刷朋友圈看看,正好被女儿撞见了。记者问她:“您的照片反响怎么样啊?”“十几个人点赞呢!”张婆婆非常得意。
余女士说,她怀疑母亲晚上根本就没睡,发了照片就等着看朋友点赞。她有好几次发现母亲晚上不睡觉刷微信了。
文章来源于:
范文十:六成受访者常刷微信朋友圈年点赞数万次
众多市民微信朋友圈里“晒”赞数
记者调查:部分市民每天刷“朋友圈”已成生活常态
你点了多少赞?
最近,市民浏览微信朋友圈时会发现,有不少人将自己去年一年点赞和被赞的统计数据截图发在朋友圈上,有人晒出自己一年点赞超过5万次“求”超越。昨日,早报记者调查了3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市民,发现在使用微信的市民中,不分男女老少,每天刷“朋友圈”已成为生活的常态,甚至有人一天玩微信的时间超过三四个小时,直到把所有的“红点”都“消灭”才能安心做其他事情,而时间就在这手指滑动间流走。
现象: 朋友圈里晒点赞数
最近,市民浏览微信朋友圈会发现,有不少人将自己去年一年点赞和被赞的数量发在朋友圈上。其中有点赞破万的“点赞小能手”,也有一年内点的赞不过十位数的“吝啬鬼”。微信的点赞统计,颇有致敬支付宝的“十年账单”的味道。市民王先生就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点赞,其中他一年中点赞1212个,收获了1661个赞,并戏称“微信现在也开始走心了”。而王先生表示,微信点赞就是动动手指,通过给朋友拍摄的旅游照片,家人转发的健康贴士点赞,来向朋友和家人表达一种关心和支持,而当自己发的朋友圈收到别人的赞时,他也感觉受到了别人的关心。
原来,最近微信发布新版ios微信6.1,进入后前两个页面就是微信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送出的赞”和“收获的赞”的统计。
年点5万赞“求”超越
很多网友称,自己的朋友圈有一类人,不管是谁发的,不论发的是什么内容,都“秒赞”,被网友戏称为“点赞狂魔”。其中,一张一年内点赞52881次的截图被迅速转发,在网上红了起来。记者算了一下,如果一年按照365天算,那每天大约要点145个赞。 相比“点赞狂魔”,微信中还有一项特殊人群,称为“潜水军”。他们每天也和平常人一样,每天关注着朋友圈里的新鲜事,但是奇怪的是,他们几乎不点赞,而朋友圈里也鲜少出现他们的最新动态。岛城一高校文学院大三学生小魏就被朋友戏称为“惜字如金”,她晒出的朋友圈一年收获了68个赞,而点赞的个数只有27个。所以在朋友圈,小魏的注释是“对我而言,点赞不容易,当面夸简单”。
分析点赞容易当面夸太难 “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微信最后附上的两句简单话语,引发了网友的热切讨论。不少网友发帖称,这两句话是当下社会间人际关系的缩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智能手机在大众之间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各类交友通讯软件应运而生,人们在觉得新奇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功能表示非常的支持。
刚上大一的小彤告诉记者,刚上大学时,班里的同学间都不熟悉,于是班长组建了一个班级微信群,让每个人都互加好友。小彤看着新同学发朋友圈偶尔去点赞,而通过朋友圈看到隔壁宿舍小冉和自己有相同的摄影爱好,于是慢慢和小冉熟络起来,没课时,两个人就相约去拍照。“微信的点赞让我们班的同学熟络起来,也让我找到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小彤表示,当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想夸对方还是比较难开口。点赞现在成了班里的流行,而比谁收到的赞更多也成为了一种潮流。
许多赞未必出于本心
很多人也对微信等交友软件和点赞现象持一些看法。市民张先生表示,由于自己干销售工作,所以微信上的客户比好友还多,自己发和朋友出去旅游的图片时,经常会发朋友圈,而为了隐私性,经常把客户们都“屏蔽”,只显示给家人和朋友看。而有时候,看到客户发了朋友圈,在下面点赞已经成了张先生的一种习惯,很多时候,他并不清楚对方的照片和文字到底发了什么内容。 “微信和点赞对我来说,有时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张先生说。早报记者了解发现,不少人因工作需要而申了两个微信号,一个专属朋友和家人,一个专属客户和领导。而面对不熟悉的人发朋友圈,人们通常不在微信下面进行评论,只是通过点赞来表达支持。而很多人戏称,“很多人就是在微信上点赞的关系,私下并不熟悉。”这无形中就折射出一种现象,就是微信上的“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
讲述一天三四个小时消磨时光 “自从我爱人手机里下载了微信后,她就懒得做家务了。”已经退休的刘先生抱怨说,他妻子以前可勤快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可是自从孩子给她在手机上下了微信后,天天捧着手机,也懒得做饭,经常是倒在沙发上一玩微信就是三四个小时,到了睡觉的时间,还迟迟不愿离开沙发。
两口子以前经常能聊聊天、说说话,现在妻子却不愿和他聊天了,却总在微信里和朋友聊天。“爱人成了‘朋友圈’控,懒得做家务,冷落了我,现在我感觉这日子过得少了滋味。”60岁的刘先生说。
今年45岁的李女士工作压力大,生活烦心事多,最近,她把自己郁闷的心情写成短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没想到不到1分钟,就有朋友回应,大家纷纷关心地问她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有劝慰的,有要帮忙的,让杨女士十分感动。“有了‘朋友圈’,就有了抒发喜怒哀乐的地方,看到大家很快回应,有这么多人关心我,让我特别开心,觉得自己不再孤独和无助。”李女士说。
消灭所有“小红点”成习惯
在一家文化企业工作的汪先生,自从手机里有了微信以后,每天没事的时候刷“朋友圈”成了他的习惯。开始,他只是加了几个同学、朋友,后来在酒桌上、聚会时,大家经常互加微信,他的“朋友圈”由十几人扩展到200多人,由最初的家人、恋人、同学、密友,扩大到领导、同事、客户、酒桌上认识的不熟悉的人,此外,还有一些通过“附近的人”加进来的网友。 随着“朋友圈”队伍的壮大,几乎每次打开微信,“朋友圈”的“红点”都是亮着的,晒旅游照片的、自拍头像的、晒餐桌上饭菜的、发广告的,,,,让他眼花缭乱。
由于信息海量,他生怕漏掉一条重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每天看微信用掉很多时间,有时候他也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可是打开“朋友圈”,他就停不下,非要把大家发的内容全部浏览一遍才放心,感兴趣的内容他还要打开仔细看完才作罢,彻底成了“朋友圈”控。
调查六成受访者常逛朋友圈
微信之类的社交工具,对很多人的生活来说已是必需品;闲暇时刷刷朋友圈,亦是每日的常态。早报记者调查了3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市民,数据显示,80后受访者占据使用“朋友圈”的绝对主力,超五成以上的比例,90后受访者以近三成的比例名列第二。
统计数据显示,在使用微信的市民中,不分男女老少,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看朋友圈里大家都说什么了,发什么信息了;每天白天,一有空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刷屏,坐公交车、长途汽车、火车、到饭店吃饭、家人聚餐,甚至走路,到处都是低头刷屏看“朋友圈”的人。睡觉前的最后一眼,也是看“朋友圈”,把所有的“红点”都“消灭”了,才能安然睡去。
调查数据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经常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像赵先生这样偶尔会使用的受访者占30%,随时随地选择使用“朋友圈”的受访者占5%。
[ 专家] 少刷朋友圈提高时间质量
“我的朋友圈主要是朋友们的生活分享和文章转发。”昨日,市南区竹蜻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王竹君表示,虽然各种社交软件应用使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但她个人还是提倡多尝试,毕竟现在人们置身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
“如何减少朋友圈花费的时间,提高时间质量,我认为可以这样做,关闭更新红点提示,让自己看不到更新,不去点开朋友圈;选择不看谁或不让谁看我的朋友圈,不看经常发比较消极信息的人的朋友圈,让自己在朋友圈里开心、自在。”王竹君介绍说,少看长文链接,不看消极的人发的链接,不看带有“必看、求转发”字眼的链接,从标题判断链接内容有无益处,可看可不看,选择不看。让自己少发朋友圈,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周大概发多少条。另外,多点给朋友们点赞,多发些正面的消息,让朋友圈温馨些阳光些,自己也开心。(记者刘海龙实习生聂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000价位的笔记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