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在学校门口找校鸡看一个12岁左右男孩 我想让他玩我手机 我应该怎么说?教教我?他会说什么? 回答我

您所在的位置:
& 新闻大滚动 & 正文
12岁男孩纵身跳教学楼 老师说其“为了好玩”
日09:31  
12岁男孩纵身跳下教学楼老师说“是为了好玩”
快报讯 (记者 薛林) 前天,栖霞区靖安中心小学一名12岁的从教学楼的二层纵身跳下。记者前去采访时,学校老师称,该学生跳楼是为了好玩。经医院救治后,男孩现在家中休养。
前天,栖霞区靖安中心小学一名六年级男生从学校教学楼上跳下。记者随即赶到靖安中心小学,此时学生已放学,教室内空无一人。在学校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几位老师。谈起学生跳楼事件,教数学的李林老师没有否认。他说,这件事的发生时间是前天早上6点40分左右。
据李林介绍,跳楼的学生叫张前(化名),今年12岁,在该校上六年级。前天早上,张前早早来到学校,此时学校还没有上课,张前就爬上教学楼的2楼水泥栏杆上,并坐在上面,双腿伸在栏杆外。几个同班学生看到后,说这样太危险,让他下来,他不肯。经过同学再三劝说,张前才从栏杆上爬下来。可是没过多久,张前又爬上栏杆,坐在上面。他还跟其他同学说,“我今天豁出去了!”说完就从2楼纵身跳了下去。之后,同学们看到张前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就把他抬到3楼教室。
李林告诉记者,他自己是当天早上7点左右到学校的。听说学生跳楼事件后,立刻用自行车把张前送到附近卫生院,同时通知学生家长。由于张前伤情较重,后又转送南京市儿童医院。经检查,孩子右脚红肿并有骨裂。“幸亏当时张前从楼上跳下来时,双手撑在地上,头部没有受伤。”
学校老师随后带记者来到一幢3层教学楼前,一位老师说:“张前是从2楼跳下来的,2楼距离地面约4米高,所幸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学校经常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不管在学校里还是在校园外,都要注意安全。他认为,张前跳楼一事,跟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以为不高,跳得好玩,才从楼上跳了下去。”
记者随后找到几名学生,但不知何故学生都不愿意说。截至昨天下午记者离开学校时,也没能联系上张前同学及其家长。
[责任编辑:moninfu]
-- 高考实用信息 ---------------------
-- 志愿填报指南 ---------------------
-- 辅导备考指南 ---------------------
  腾讯高考邀请阅卷组成员考后第一时间点评试题...[]
热门导航:
更多关于“”的新闻
( 09:21:13)
( 16:44:00)
( 13:56:42)
( 11:18:12)
( 07:17:32)
( 06:55:49)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频道精彩内容推荐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恢复默认设置
一、行为影响篇
字数:58160
此书首发于【中文书城】, 114啦小说获权转载公众章节
我曾经在亲子课堂上带领很多父母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我要求大家把左手举起来放在额头上,而我常常举起的是右手,尽管如此,我发现许多来听课的父母,会把他们的右手举起放在额头上,跟我做的一模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跟大家说的,的确是让大家把左手举起来呵,当我跟一位妈妈分享,她为什么会把右手举起来放在额头上时,她大声地说,是因为你,于老师,举起的就是右手,所以,我来不及考虑就把右手举起来了。这个小小的游戏常常会让课堂的气氛很活跃,事后大家也得到了这个游戏想要传达的讯息。原来,虽然我说的是举起左手,但我举起的却是右手,很多父母并没有听明白我在说什么,却看到了我在做什么,于是,他们就照我的样子举起了右手。这其中的道理,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怎么做的。这其中蕴含的很重要的意义便是,人的行为常常比语言更有影响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人类之初,语言尚未开化的时候,人与人间的交流与文化传承,全依靠形体动作与行为模仿来进行,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人总是从别人的行为当中,看到自己最应该怎么做的,尤其是对婴儿来讲,他最早的可模仿的对象就是他的父母,可以说婴儿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父母的行为对他的影响。一、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父母,常常会制造出更加具有攻击性行为习惯的孩子。已经有个案证明,如果母亲在孕期长期处于焦虑,不安,恐惧,与吵吵闹闹的环境中,胎儿也会在母腹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说发育异常,器官缺陷,甚至流产,这样的孩子即便生下来没有异常,也常常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性格烦躁,甚至学习障碍等问题。鹏鹏是个六岁的男孩,他的妈妈带他来找我做心理咨询时,他已经被三个小学校拒之门外,刚刚上了不到一年的小学,他的学习成绩不但很糟糕,连行为表现也让老师很不满意,具体表现就是上课坐不住,无法集中精力听讲,课后从来无法独立的完成作业,跟同学的关系也很紧张,经常把别的孩子惹得哇哇大哭,他自己也很烦躁。在家里,他只跟妈妈的关系密切,对爸爸从来是不理不睬,甚至有时说出“讨厌爸爸”这样的话。我跟鹏鹏妈妈聊她怀孕时的经历,结果,鹏鹏妈妈大倒苦水,原来,鹏鹏妈妈怀孕时,她和丈夫两地分居,孕期的反应和工作的压力常常让她非常的焦虑与不安,这种时候她希望丈夫能够常回来看望她,安抚她一下,可是,鹏鹏的爸爸也是个工作狂,常年在外奔波,很少表示对怀孕妻子的问候与关心,鹏鹏妈妈一方面要自己承受怀孕带来的身体压力,一方面还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许多琐事,出于对丈夫的不满,鹏鹏妈妈提出了离婚,夫妻俩在电话里经常争吵,偶尔丈夫回到家里,鹏鹏妈妈也不依不饶,互相指责,吵吵闹闹,有时还会动手,这样的充满火药味的气氛笼罩了鹏鹏妈妈的整个孕期,后来,出于对孩子的考虑,鹏鹏妈妈选择勉强维持婚姻。孩子出生以后,鹏鹏妈妈把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已经从外地调回北京的鹏鹏爸爸却因为总在家庭里感受到冷落而极为的不满意,夫妻俩磕磕绊绊,每天见了面就吵架,有时在早餐桌上当着正在吃早餐的鹏鹏就都肝火十足的争吵,这样的场面见多了,鹏鹏妈妈发现儿子从小就攻击性特别强,在幼儿园里每天被告状最多的一定是他,所以,鹏鹏最不喜欢的就是爸爸去幼儿园接他,因为爸爸一听老师告状就是火冒三丈,常常没出幼儿园大门,就会打鹏鹏的屁股,可是鹏鹏跟妈妈在一起却经常会欺负妈妈,有时他做错事妈妈批评两句,他就会像爸爸一样大吼大叫,甚至还会说脏话,动手打妈妈,有时实在把妈妈气急了,妈妈也会打他两下,可鹏鹏妈妈发现,这样的教育根本不起作用,鹏鹏的攻击性行为不仅没有改掉,还有愈来愈厉害的趋势,本指望孩子进了小学会变得好一点,没想到一年级还没读完,已经没有哪个老师肯带这个学生,为此,鹏鹏妈妈非常的无奈,六岁的儿子成了她心头卸不掉的包袱。实际上从鹏鹏的成长经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这个六岁的男孩成长的轨迹,在这其中,对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的主要是他父母的行为,妈妈的焦虑,紧张,爸爸的粗暴与不负责任,都给了还是胎儿的鹏鹏巨大的精神压力,可以说还在母亲腹中,鹏鹏就已经体验到了所谓的焦虑,紧张,悲伤和恐惧,父母的争争吵吵,甚至大打出手,让本来应该处于安静甜蜜环境中的胎儿鹏鹏,也经常的烦躁不安,这对他后来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来到人世以后,鹏鹏没有体验到家庭和谐安详的气氛,他的父母仍在争吵,仍在不停的打打闹闹,鹏鹏从父亲身上看到了许多充满了“攻击性”的行为,从母亲身上又看到了母亲的忍让与退缩,这使他的行为也充满了模仿与复制,譬如说他在幼儿园会打别的孩子,在学校会攻击别的同学,在妈妈惹他生气了的时候,他会像爸爸一样粗口,甚至动手打妈妈,在他的潜意识里,爸爸已成了他的行为榜样,妈妈也成了他可以欺负的对象,因为爸爸就是这么做的。这个才只有六岁的男孩已经完全被父母的行为所操纵,因为家里的气氛总是吵吵嚷嚷,所以,他无法在任何一刻集中精力,也就更谈不上养成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习惯,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团糟,从来无法独立的完成作业。可以说在我所面对的问题孩子,问题父母中,象鹏鹏这样的个案并不在少数,由于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而,许多父母在孩子变得无法接受之时,只懂得去抱怨孩子。象鹏鹏的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来找我寻求帮助,说是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在我的分析下,她蓦然发现,真正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她跟孩子的爸爸,还有他们之间勉强维系的质量不高的婚姻。对于鹏鹏的问题,我提出了我的建议:要改变鹏鹏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从鹏鹏父母的行为习惯改起,鹏鹏父亲必须尽快调整他的经常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尽量以更平和更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鹏鹏的母亲也应尽快调整自己的逢事必吵,有事必闹的行为习惯,学会与鹏鹏的父亲和谐的相处,尽量别让整个家庭整天弥漫着火药味儿。有些事情夫妻之间实在无法调适时,也应该回到自己的卧室,或在孩子入睡后慢慢解决,不要总在孩子眼前把夫妻关系搞得剑拔弩张的,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有时候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决定到孩子成年以后的选择,如果鹏鹏父母的夫妻关系模式就是这样吵吵闹闹,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那么,很可能鹏鹏在成年以后也会成为这样一位具有强烈攻击性的丈夫和父亲,而他的夫妻关系模式也极有可能成为他父母的关系模式的翻版,因为有时候,人的行为直接决定了他的选择。做为鹏鹏的父母,我想他们在为人父母以后,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们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以及他们是否具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习惯,孩子天然的喜欢平静,祥和的家庭气氛,为人父母者应该把是否能够为孩子营造这样一种安详的家庭氛围,是否能为了孩子让夫妻关系充满了温暖与安全的感觉当做自己的首要选择。尤其是怀孕的妈妈更要在情绪上保持宁静、平稳,避免过多的焦虑与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到你的孩子出生后的品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全部,他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做的就是他应该做的,父母做的就是他可以做的。所以,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不好的行为可以把孩子带到深渊,而好的行为却能够把孩子引向充满幸福的彼岸。对于不少具备“攻击性”的孩子来说,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帮助孩子改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1.父母首先改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孩子降低“攻击性”行为习惯发生的频率与程度。2.允许孩子拥有一定程度上的“攻击性”,尤其是男孩,攻击性与侵略性常常是他本能的一种体现,只要合理引导,把孩子的攻击性给用到好的方面上去,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征服能力,譬如让孩子在一些体育项目上发挥自己的攻击性,在球类运动中运用自己的攻击性,这都有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信心的提升。3.帮助孩子用礼貌的行为,建立与人友善的行为习惯,要告诉孩子在什么场合,应用什么样的礼貌行为来与他人建立友善的关系,让孩子学会用微笑来面对陌生人,比用横眉冷对更能让他受到别人的接纳与友善的对待。4.“攻击性”强烈的行为虽然不是一个特别良好的行为,但做父母的也一定不要因此而对孩子产生绝望情绪,甚至是放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可塑的,他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是有变化的,只要父母意识到了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改善的,就应该积极的想对策来帮助孩子进行改善,那些直到成年以后都遭受“攻击性”行为困扰的孩子,常常有一对不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却又轻易放弃改变孩子的机会的父母,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困扰也将是终生的,因为,具有“攻击性”行为习惯的孩子常常是最体验不到人生的幸福与温暖的群体。二、不接纳孩子的想法和不允许孩子自我表达的父母,他们的行为也常常会让孩子变为从不接纳父母的想法和不倾听父母的表达的人。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最大困扰便来自于他们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无法与孩子真正的交流,因为孩子从来不肯真正接纳他们的想法,或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建议。这种困扰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像一片荆棘,让父母在靠近的同时,会一阵阵心痛,很多父母都感到委屈,为什么?我说这么多是为你好啊,我做这么多还不是想让你有一个好的未来?为什么孩子总是拒绝我?为什么我们如何努力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心态是我在亲子课堂上常常听到的一种声音,在许多父母为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还茫然无措的时候,我却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帅帅是一个15岁的男孩,他的妈妈从深圳带他飞到北京找我做心理辅导,在妈妈的介绍中,帅帅是一个内向、羞怯、不善表达、性格很怪的男孩,包括陪帅帅一起来的保姆也抱怨说,“这孩子太不好照顾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除了吃饭勉强会坐在餐桌上,其余时间只要不上学都会待在他的房间里,谁也不理睬。”从外表看,这个15岁的男孩白白净净,有一头柔软的头发,显得非常阳光,可为什么在妈妈和保姆的嘴里,他是一个怪男孩呢?我把帅帅请进我的办公室,让他选一个位置坐下,三把椅子,他选了那个两边都是墙壁的在角落里的椅子坐下,从这个小小细节上我马上发现这个外表看上去如此淡漠的男孩,内心深处那特别渴望安全感的诉求。在跟帅帅的交谈中,我得知他的父亲事业非常成功,但是,个性非常固执,在家庭很专制,不允许任何人跟他的想法不同,帅帅的母亲也是一个女强人,她曾经是丈夫事业上的搭档,但是,也是在他父亲的专制之下特别的被压制,这个物质富足的家庭里,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了那份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与认同。帅帅小的时候也是一个开朗、活泼的男孩,那时候,他的父母正在创业,夫妻俩搭档做事业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可是,帅帅看到每次都是爸爸非常专制的要求妈妈无条件的服从他的意见,对于帅帅爸爸也是非常的专制,从来不允许帅帅表达自己的想法,偶尔帅帅有所表达,爸爸不是冷嘲就是热讽,搞得帅帅有时很羞愧,后来,就索性在家里很少说话。如果帅帅妈妈能够做一个倾听者,对于帅帅来讲可能还好一些,多年的事业的打拼,帅帅妈妈随着职位的升高,也已经成为一个很难接纳别人想法的女强人,对于帅帅她虽然很疼爱,但也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缺少跟孩子真正平等的交流。很快,帅帅进入了青春期,他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对于父母的想法他开始拒绝接纳,他的父母很希望他到英国去读高中,可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的父亲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可家庭朋友聚会时,帅帅从不参加,问他什么原因,他会说,不喜欢跟父母出现在同一个场合。帅帅的父母事业做大以后,婚姻也出现了裂痕,帅帅妈妈提出了离婚,帅帅爸爸很希望儿子能够跟妈妈谈谈,让妈妈打消这个念头,可帅帅跟爸爸说,“这是你们自己的事,不要来烦我”。帅帅的冷漠与拒绝倾听让帅帅爸爸非常伤心,他认定这孩子发生了心理问题,否则,他怎么会对这个家庭如此冷漠。内向的帅帅,冷漠的帅帅,怪怪的帅帅,在家里上至父母,下至保姆朋友,所有的人都为这个少年变得如此不可理解的事情感到绝望的时候,他们可能谁都没有想到,今天的这个帅帅,实际就是昨天那个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却遭到父母无情的嘲讽的男孩。正是父母拒绝接纳和倾听孩子的想法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内向与自闭的性格,导致了他从不会接纳父母的想法的行为。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真正有错的不是帅帅,而当是他的父母。如果说男孩帅帅这种拒绝接纳的行为还仅限于他的父母,那么来自内蒙的一个21岁的小伙子文春则把拒绝接纳的范围扩大到了他身边所有的人。今年21岁的文春来自于内蒙的一个军人家庭,虽然,他的父亲在他19岁那年去世了,但军人出身的父亲那专制与强悍的作风还是给了文春极大的压抑。文春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软弱的女性,文春从小就和母亲生活在父亲的指挥棒下,为了反抗父亲的压制,文春从小不知挨了多少打,虽然,最后总是父亲占了上风,但文春知道他心里对父亲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父亲这种专制行为下长大的文春,从小就对抗心理特别严重,体现在他的行为上,那就是拒绝所有的人,拒绝接纳任何人的想法,包括他的母亲的建议,为此他和母亲的关系也搞得很紧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接纳与倾听的孩子,成年以后常常会存在社交障碍与行为偏离的问题,无法正常的与他人相处。21岁的文春目前已陷入深深的自闭症,社交障碍让他无法正常的在人群中生活,无法跟任何人正常的往来,行为偏离使他不断地伤害到别人,包括他的母亲,现在,他无法工作,也没有朋友,只能靠母亲的退休金生活,处境非常艰难。我不知道他过世的父亲是否能够看到这一幕,实际上悲剧的根源正在他父亲那粗暴而专制的教子方式上。对于中国家庭的父母来说,拒绝接纳孩子的想法和倾听孩子的家庭大有人在,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大致都有这样的特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遇事容易走极端,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拒绝接纳包括对他友善的建议,很少会倾听别人,个性淡漠甚至是冷漠,如果这样的孩子做了父母,他们通常也会具有他的父母所运用过的行为,而他们的孩子也通常会像他们一样的去成长。在人群中我们常常会碰上这样的人,不管大事小事都爱与人争执,并且坚持己见,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给他一个让他表达的机会,他却选择沉默,有这样行为的人常常来自于一个从来不会倾听与接纳孩子的家庭,这是许多个案告诉我们的事实。学会认同与接纳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这是一个和谐家庭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孩子自从他诞生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独立的大脑与情感,将来还会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他跟父母的联结只是一种血缘意义上的关系,想要孩子成长的顺利而健康,做父母的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应该看到并承认这个事实。做为独立的生命,孩子有权获得尊重与表达的自由,有权按照他的想法去认知生活和感受一切。父母对孩子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和责任,更要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健康的人的意识要求。这种健康已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行为的健康,想要给孩子心灵的成长,父母就必须先学会接纳孩子的心灵,而行为的成长则一定是在心灵的成长的指引下完成的。如何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成长?1.父母必须首先懂得孩子心灵成长的意义,认同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有价值的,用接纳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内心,来给孩子的心灵成长营造一个广阔的空间。2.父母应该改善自己以往的行为,对于孩子的想法,尽管有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你应该尽可能的去认同,千万别对那些跳出你的生活经验之外的想法大加嘲讽,也许,那正是孩子的创造潜力的火花闪现。你的工作是尽量引导孩子去实现那些想法,而并非是对这些想法评头论足。3.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孩子有勇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教给孩子一些表达上的技巧,允许孩子在家里自由的讲话,培养孩子善于表达的习惯,一项研究表明,善于表达自己的成年人常常不会有极端行为,而不少恶性案件的实施者常常都具备不善表达,沉默寡言的行为特征。4.无条件的接纳与认同你的孩子,就是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而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就是在让孩子建立独立的责任,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父母接纳与倾听的时候,他同时也就学会了接纳与倾听自己的父母的行为,而一个能够接纳与倾听自己的父母的人,你会担心他跟他人相处不好吗?5.也许你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你所不能接受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你不接纳他的理由,拒绝接纳他就是在拒绝现实,如果这现实是你无法逃避的,你的拒绝当然不如接纳更能让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天下没有改变不了的孩子,只有难以改变或拒绝改变的父母,这是无数问题家庭给我的启示。事实证明,问题孩子越是能够及早的被家庭或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就越能够得到及早的帮助,很多问题孩子都是在父母学会倾听他们以后,变得非常优秀,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也找到了活着的尊严,一个极其注重活着的尊严与荣誉感的孩子,必然会做出让父母感到骄傲的改变。6.接纳孩子,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的行为,是父母在孩子诞生之初就应该做到的,不管你的孩子是一岁还是十岁,他都应该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认同,耐心的倾听与沟通。只有从小就被父母真正接纳的孩子,成年以后才会具备接纳别人的行为习惯和成熟的人格,这种接纳与认同他人的习惯可以说是从孩子的婴儿时代就需要开始培养的。7.真正的接纳需要父母去掌握一些技巧,譬如说面对孩子赞许的目光,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语言,亲热而恰当的拥抱与亲吻,丰富的肢体语言,包括父母跟孩子共同参与的一些活动。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感情和心灵都会被成长的烦恼所困扰的时候,父母更要与孩子多在一起行动,父亲与孩子打打球,跑跑步,在运动中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母亲带孩子跟朋友聊聊天,让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这些活动都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降低青春期的孩子心灵的孤独感。父母的接纳与认同,能够让孩子顺利的渡过青春期,同时,对孩子的接纳与认同的行为习惯也会让父母摆脱烦恼,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顺利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一个孩子,当你换一种角度与立场,换一个心态与行为去倾听他的时候,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了,你完全可以去试试看。三、父母如果行为自私,孩子也只会有更加自私的行为。在亲子课堂,我经常会遇上这样的父母,他喋喋不休的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的行为自私,在生活中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来不体谅父母,遇上问题只会抱怨别人,从来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或者从来不承认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样的父母,我往往会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去抱怨,直到他们的怒气宣泄的差不多了,能够慢慢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才会问他一个问题,“觉得孩子过于自私,那么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又是怎么做的呢?”也许只有这个时候,很多父母才会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都是如何的表现。小玉的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人员,而小玉的爸爸是医院的外科大夫,平时工作也特别繁忙,为了节省时间忙工作,小玉读小学以后就一直被送到学校寄宿,虽然学费不菲,但小玉的父母还是坚持让女儿住校。11岁的小玉外表清秀文静,可就是自私的要命,从来不肯跟任何人分享她的东西,包括她的内心世界。有一次,她的MP3被同宿舍的女生拿去听了一会儿,小玉居然怒气冲冲的把那个女生的衣服给扔了一地,平时她的床和桌子就像是不容侵犯的领地一样,谁要是碰一下,小玉都会哇哇大叫,不依不饶。小玉的状况让老师很担心,她建议小玉妈妈带小玉去看看心理问题,当小玉妈妈带着小玉坐在我面前时,小玉妈妈的一个动作,让我马上判断,小玉的自私行为完全可以从她妈妈的行为中找到根源。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小玉妈妈带着小玉来到我的办公室以后,马上去倒了一杯水自顾自地喝着,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而只有11岁的小玉却站在墙角不知该怎么办,我看到以后,对小玉妈妈说,你应该让孩子先坐下来啊,小玉妈妈却说,“没关系,她坐不坐都可以,不影响我们说话。”实际上那时的小玉已经因为有些紧张正在瑟瑟地发抖,而她的妈妈对孩子的这种细微的情绪变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她像许多来我这里的妈妈一样,开口就是抱怨和指责,全然不顾放在一旁的女儿。从小玉妈妈的叙述中我得知,她来自北京的一个部队大院,属于那种典型的大院子女,她的父母都是军人,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都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去照顾她,尤其是小玉妈妈的妈妈,为了上进,整天出差,小玉妈妈几乎一年都见不到几次妈妈,小玉妈妈的父母都属于那种典型的个人顾个人的人,到了小玉妈妈这儿就更加的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尤其是小玉妈妈结婚以后,为了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她承担了非常多的研究课题,不是做实验,就是出去跑交流,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小玉爸爸也是医院里的技术骨干,经常被请到外地做手术,夫妻俩事业忙的有声有色,钱也赚了不少,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存在。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只顾自己的行为习惯,小玉妈妈在结婚后也照样延续着这种行为习惯,在她的两居室家里,她和丈夫每人一个房间,她的房间别人不可以随便进,因为有科研资料,她的东西别人也不可以随便碰,因为那都是她的,小玉的父亲开始很不习惯妻子的做法,为此夫妻俩也吵吵闹闹过,最终,小玉父亲发现小玉妈妈的这种只顾自己的行为习惯根本是不可改变的,也只好对她妥协。后来,小玉家换了三居室,有了小玉的一个房间,小玉父亲惊讶的发现,女儿也开始像妈妈一样,把自己的房间当做一个重地,爸爸妈妈要进去必须得得到她的同意才行,而且,她的东西也不允许别人乱动,谁动了她就跟谁急。最让小玉伤心的是,有几次她把自己的课外读物借给了同学,结果却被妈妈给训斥了一番,妈妈的观点是小玉的同学都有爸爸妈妈,她们想看课外读物,应该让她们的父母去给她们买,不应该借小玉的,尽蹭小玉的便宜,在被妈妈骂了以后,小玉也变得特别小气,她的东西谁借也不行。小玉还发现妈妈在生活中也很自私,经常在钱上跟爸爸斤斤计较,尽管爸爸妈妈都收入挺高,但小玉妈妈经常为了小玉爸爸给小玉奶奶一点点生活费而发脾气,小玉知道妈妈即便跟姥姥也就是小玉妈妈的妈妈也是如此的计较。但是,小玉知道妈妈在给自己花钱时却大手大脚,常常都是买最昂贵的化妆品,名牌的衣服,开始小玉对妈妈的这种只顾自己的行为也颇为不满,可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过年过节家人给的压岁钱,小玉全自己存起来,从来不会跟爸爸妈妈分享,爸爸妈妈只顾发展自己的事业,对小玉陪伴甚少,小玉就学会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玩儿,偶尔,父母想要跟她聊聊天,她也会觉得很被打扰,不愿去理睬他们。在小玉的叙述中,我知道小玉家的周末常常是这样渡过的,三口人每人一间房子,妈妈可能正在她房间上网查资料,爸爸会在他的房间抽烟打电话,小玉则把房门关起来,跟她的玩偶们一起玩儿。我问小玉,那么你们在周末的晚餐桌上不聊聊天吗?小玉摇摇头,妈妈一般在单位吃了晚餐回来,爸爸会在外边跟朋友喝酒,而我只好一个人叫麦当劳外卖回家吃。正在我有些惊讶之时,小玉又说,妈妈不喜欢做饭,嫌油烟会伤害皮肤和头发,爸爸工作了一天很累,也喜欢在外边跟朋友喝喝酒放松一下,他们会给我钱,让我叫外卖吃,他们说这样很方便,我们不必为了做饭浪费时间。小玉的家庭在我看来当属目前社会中的“精英家庭”,两夫妻都属于事业有成,收入不菲的阶层,但这个家庭的家的氛围在哪儿,我几乎看不到,我不相信这样的家庭熏陶出来的孩子会是健康的。在我跟小玉妈妈的交谈中,她强调最多的就是一个“我”字。譬如说,我要工作,我要取得成就,我要赚钱,我要努力上进等等,平心而论这些都不是坏事,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做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如此强调自我的价值体现,如此看重自我的目标实现,是不是对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来说会有些不公平?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母亲为了事业的追求,把家庭和孩子抛到脑后,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情,相反,我认为这是非常自私的行为和不明智的选择。我也从来不认同媒体上推崇的那些所谓的楷模,什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孩子病了不带孩子去医院,母亲临终都始终没有回去看望一次,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是一种偏离人性的舆论氛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所谓只顾工作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的人行为是如此的背离人之常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我始终认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可能你最重要的利益便是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因为你的行为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孩子的行为,你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家庭的幸福指数。还记得小玉妈妈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快乐”。而我想问她的是,“小玉妈妈,你看到你女儿的不快乐了吗?你看到了她行为上的问题了吗?你看到了你的家庭并不快乐了吗?”对于小玉妈妈的行为来说,这句话很有代表性,因为她就是一个把自我的感受看得非常重的女性,但我认为这种自私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实在不利,对家庭的未来不利,我更希望小玉妈妈懂得分享一些快乐给她的孩子,让她的孩子也学会跟他人一起分享。实际上,在生活中一个不懂得分享的孩子是很不开心的,就像小玉在学校里处处被同学和老师评价为既自私又小气,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对于这种评价小玉既伤心又困惑,伤心的是因为她的这种行为,同学们都不爱跟她交往,同宿舍的女生也很排挤她,困惑的是因为她看到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啊,难道这有什么错吗?在跟小玉的交流中,我处处能够感受到这个只有11岁的小女孩,那内心深处无法释放的苦恼,我想,想让这个小女孩快乐起来,只有调整她母亲的行为,让小玉妈妈改善她目前的行为特征,这样才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经过几次与小玉妈妈的交流,我给她提出了一些修正自己目前行为状态的建议:1.尽量少强调“我”字,女人做了妻子和母亲,她就不应该再过度强调自我的感受,因为,妻子和母亲这两种角色,都必须具备一些包容与“忘我”的精神才可以胜任,否则,她就无法给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带来快乐。2.找一个保险柜把科研资料锁起来,改掉别人不可以进自己的房间的不好的行为习惯,妈妈和妻子的房间是家人享受温暖的地方,而不应该成为禁地,妈妈这样做,有助于孩子改善自己的行为,看到妈妈开放了自己的房间,小玉也一定会喜欢爸爸妈妈到她的房间里来的。家是大家享受关爱和呵护的地方,不应该处处设置壁垒,那样对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会形成很大的障碍,开放了自己的房间就像开放了自己的胸怀,有助于一家人情感的融洽与和谐。3.正确处理自己的利益和家人的利益的关系,我建议小玉妈妈不要在经济上过多干涉丈夫,尤其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儿与丈夫在金钱上斤斤计较,这会对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要学会在物质上大家共同分享,至少,要让孩子感受你有这种分享精神,譬如在过年过节,或家人生日的时候,带着孩子去给他们挑选礼物,也许买的东西并不贵重,但这是一种行为熏陶,它至少让孩子认识到,你是愿意跟别人分享的,孩子也会从心里留下烙印,那就是分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孩子会因为你愿意跟他人分享快乐而更加的尊重你。4.父母在改善自己的行为的同时,也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引导,譬如小玉把课外读物借给了同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孩子懂得分享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小玉妈妈却把孩子训斥了一番,这么做是非常不恰当的,分享本来是孩子美好的天性,做父母的一方面要维护这种天性,一方面还要耐心引导孩子的天性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时刻,千万不要把孩子往错误的方向去引导,让孩子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会与他人分享,这有利于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生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只有在乎他人的存在,善于与他人分享与合作的人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纳。5.过于自私的行为习惯,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个人陷入情绪困扰,这一点小玉妈妈就体会深刻,她虽然个人能力出众,工作起来也特别的投入,但她在同事之间的评价并不高,在单位的人际关系也相当紧张,有时甚至都影响到了她与别人的合作,对此,小玉妈妈的情绪也非常压抑,几次都想辞职出国定居,一走了之,但因为小玉爸爸的工作无法放弃,才慢慢打消了这个念头。这种结果实际上并不偶然,一个只在乎自己的所失所得,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的人,终归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与接纳的,哪怕你的能力再出众,你可能也会因为得不到大家的配合而无法做的更加成功。所以,引导孩子改善自私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摆脱因为这种行为而来的情绪困扰。6.对于小玉妈妈来说,她的自私行为的形成有其来源于她的成长过程的原因,因为她已经是成年人,我认为想要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但她完全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要求去改善一些行为习惯,但对于小玉来说,她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定性,所以,只要小玉妈妈坚持改善自己的行为,小玉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空间,因为她还小,所以,一切还来得及。自私的行为,和过于自我的行为,都对一个人在社会上愉快的生存极为不利,而自私的人常常社会评价不高,他自己的幸福感也很差,与家人和周围人群的关系也很紧张,自私的妈妈常常会养育出更加自私的孩子,而自私的父亲则会让妻子和孩子都更加的缺乏幸福感。可以说自私的行为习惯可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也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成功,从许多成功的人的经历来看,博大、无私,是他们最起码的品质,尤其是他的母亲常常是孩子眼中最无私最大气的女性。毛泽东曾经无数次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及他的母亲是一个最善良、无私、宽容的女性,鲁迅先生也常常在他的文章中谈到自己母亲的仁慈、博大与无私,正是这些母亲无私的行为,才教育引导了这些伟人先哲,成就了那不平凡的人生,获取了生命的巨大成功。改善自己不良的自私行为就是在成就孩子更美好的人生,这是我跟小玉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四、父母的行为如果过于情绪化,孩子的行为就会处处充满了情绪化。妞妞是一个只有三岁的小女孩,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长得漂亮可爱,可就是脾气大的要命,经常摔东西,大哭大叫的,每次发脾气不哭上一个小时结束不了。妞妞的妈妈是我的好朋友,为此她充满困惑的来找我诉说,她说不知道这孩子怎么了,如此的情绪化,高兴时乖巧的让人心疼,不高兴时却让全家人都受不了。面对妞妞妈妈的无奈,我让她先谈谈自己的平时情绪控制的状况,谈到自己,妞妞妈妈叹了口气说:“实际上妞妞这样情绪化,我知道都是因为我的原因,不过,她父亲有时也特别情绪化,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还没打算要结婚时发现有了妞妞,只好奉子成婚,那时我一边在孕期反应中,一边要筹备婚礼,很多事都要自己打理,他父亲根本就不插手,我又着急又焦虑,搞得天天情绪不好,见到他父亲就跟他吵,所以,可能妞妞在我怀着她的时候就受了不少刺激。”孩子出生以后,我辞了职在家带孩子,只有老公一个人赚钱,家里的经济紧张了不少,虽然我父母也会帮我一些,但我总觉得经济紧张是因为老公不够能干,天天他下班回来我就找茬跟他吵架,我生了妞妞以后,体重增加了30多斤,原来苗条的身材再也找不回来了,我又生气又着急,情绪总处在波动之中,有时老公下班回来关心我一下我就特高兴,有时他回来对我不闻不问的,我就特生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跟他吵。后来,老公发现他一下班就回家,还得帮我带孩子,还得听我唠叨,索性他在外面不混到半夜不回家,为了他的晚回家,我不知跟他吵了多少次,他原来还挺能忍的,后来,见我越来越凶,他也经常跟我大吵大闹,我们俩吵完架就和好,可好了不长时间,又吵得厉害。好几次都谈到了离婚的事儿,但我知道我们两个都心疼妞妞,也都爱着对方,不会舍得真去离婚,可就是相处的不好,总觉得一天不吵几次,这日子就过得没意思似的。妞妞刚生下来时特别乖巧,很少哭闹,可我发现就这几年,我们两个老吵架吵的,妞妞的脾气也变坏了,她的要求有一点没满足,马上就摔东西,我知道这一点是跟我学的,我一发火就爱摔东西,手机都摔坏好几个了,可我没想到她这么小的孩子学的这么快,有时她爸抱着她,她要我抱,我手里有事没答应她,她马上就大哭大叫的,像是被人打了一样吓我们一跳,不管什么事只要她想要的,她不是通过正常方式的来达到目的,一定是又哭又闹的半天才让我明白她想干什么,我以前只知道大人会有情绪化的行为,从来不懂得这么小的孩子也会如此情绪化。自从妞妞的情绪经常变化无常以来,她父亲也有些不耐烦了,过去他从来不舍得打孩子,可现在妞妞这么小,他还是经常在孩子闹的不可开交时打孩子几下,虽然当时好像孩子不怎么敢闹了,但我知道这不是一种好方法,因为他爸爸心软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妞妞闹的更厉害,提的要求更无理。现在我们俩为了孩子经常吵架,他说这样的孩子就要打,我是绝对不允许他打,我们俩一吵,孩子就哇哇大叫。我是高兴起来,孩子怎么闹都可以,不高兴了,她一叫我就训她让她闭嘴,她爸也是,高兴了抱着孩子到处转,生气了孩子一哭他就给她一巴掌,我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可就是情绪来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我父母老说妞妞的脾气就是让我们俩给影响坏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可这孩子原来可真不是这样子的,她才三岁,就已经情绪化的让我们有些受不了了,再大一点该怎么办啊,想想真是可怕。”妞妞妈妈说着眼眶都有些红了,看得出来才刚刚三岁大的妞妞,真的让这个年轻的妈妈有些手足无措了。从一个生下来人见人爱的婴儿,到每天要大哭大闹的让人心烦的三岁幼儿,妞妞的变化的确让人有些惋惜,俗话说“三岁看老”,如果真像人们所说的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成年时的状况,那么,妞妞长大也一定离不开她母亲的影子。美国的心理学家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情绪化的行为就像瘟疫一样,具有传染力”。曾经有人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一个很大房间里有十几个人在愉快的交谈,不一会儿,一对年轻的情侣走进这个房间,刚开始他们还在耳鬓厮磨,悄悄倾吐情话,可不一会,这一对情侣开始吵架,并且越吵越凶,两个人都变得很愤怒,正在愉快交谈的那十几个人开始停下来关注他们,只见那对情侣越吵越厉害,声音越来越大,这时心理学家发现,刚才还很愉快的那十几个人全部开始变得心情沮丧,并且,有了想要吵架的冲动,甚至有的人心跳开始加速,情绪有些愤怒。这便是情绪化的行为对周边的人的心理影响,我们常说心理决定行为,当一个人心理沮丧,并且,情绪冲动的时候,他的行为一定是失去控制,并且不加掩饰的。所以,会有心理学家会说情绪化的行为就像瘟疫一样,会把正常人的情绪变化给影响的走入歧途,从这一点来看,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那个刚出生时如此乖巧可爱的妞妞,会在三岁时就成了一个“可怕的女孩”。正是妞妞父母,这对年轻的爸爸妈妈,那每天情绪化的“表演”,给了妞妞如此生动与深刻的熏陶,使她很快便学会了模仿,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这时的幼儿基本不具备过于完整的思维,但由于视觉和听觉的发达,她更具备观察和感受的能力,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行为比他们的语言更有影响力。妞妞每天看到的都是妈妈高兴了就满足她的任何要求,不高兴了就对她大声训斥,爸爸开心了就过来抱抱她,不开心时就会因为她吵而揍她的屁股,爸爸妈妈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下不讲道理的行为给了妞妞这样的一种行为暗示,那就是我高兴了你们怎么样都可以,我不开心了我就要吵的让你们没有办法。妞妞父母这种很情绪化的行为还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便是,我想怎样发泄都可以,我从来都不需要考虑后果,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了。这一点也影响到了妞妞的行为选择,她之所以不顾一切的只要大人不满足她的要求,便开始大哭大叫,不顾一切的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正是因为她从来不会考虑后果,只考虑自己能不能达到目的的原因。所以,在很多家庭问题个案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轨迹,情绪化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会更加的情绪化,从来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妈妈,一定会有一个从来不计后果,只顾自己宣泄的孩子,经常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的父亲,是每个家庭的灾难,它不仅会毁掉家庭的安宁,还让孩子也染上这种情绪不稳定的瘟疫。跟有情绪化行为的人相处,我们常常会感到很吃力,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快乐,什么时候会让你陷入尴尬的处境,这样的人常常具有极端的两面性,情绪稳定的时候,他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是个令人感动或温和的人,但一旦情绪波动,行为失控,他便像一座火山,把周围的人们灼的遍体伤痕,甚至自尊也让他践踏的粉碎,这种人如果是上司,你会跟他相处的战战兢兢,如果是同事,你只求对他敬而远之,而如果是家人,你没有办法逃避,只有任他伤害,而如果是孩子呢?我想那结果同样不妙,你们会在情绪化行为的恶性循环中互相伤害。而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未来会怎么样?这种情绪化的行为会影响他的智力及情商的发展,这样的孩子通常无法胜任更优秀的职位或更高端的职业领域,所以,在国外很多大型企业的高管职位测评报告上,都会有是否“有情绪化的行为倾向”这一类的测试题目。因为情绪化的行为倾向常常让一个人无法理智而客观的把握现实,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或判断。曾经因为出兵伊拉克,造成美国军队在中东战场上至今无法脱身的泥潭般的现实的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至今为人们所诟病的便是他的情绪化的行为倾向,在卸任以后,小布什也曾经在非公开场合表示,出兵伊拉克当时也许并非是他理智的决定,那很可能是他做为一个美国牛仔的后裔血液里的冲动基因促使他下的命令。曾经为美国奉献了两任总统的小布什的母亲巴巴拉也曾表示,做为她的儿子,小布什在求学时代就因为情绪化的行为倾向,经常做一些荒唐的事,譬如说酗酒和追求女生。可见情绪化的行为倾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是一种让人更加优秀的良好品质,尤其是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这种情绪化行为的影响,那他不仅会成长的十分艰难,还会给他的人生失败留下伏笔。而且,具有情绪化行为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他很少享受到快乐,因为总被自己波动的情绪所控制,所以,他总是很难得到满足,因为从来得不到满足,所以他永远都体验不到快乐为何物。不快乐的孩子是很难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像才只有三岁的妞妞,已经让父母感到如此的棘手,这样的孩子即便将来进了幼儿园,或学校也会让接近他的人感到沮丧,感到无法接近,因为他的情绪变化无常,经常让身边的人不知所措。我们养育孩子,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的快乐,每个家庭都渴望孩子的笑声,孩子的笑脸曾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可如果我们的孩子因为情绪化的行为倾向很少快乐,很少有笑容,相信每一位父母心里都会无比的沉重。可是,我们能说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吗?显然,不能。父母具有情绪化的行为倾向,就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化的行为影响,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如果父母的情绪总是处于波动之中,那么,孩子就像是一幅抖动的白纸,显然,在这样的不稳定的纸上是画不上什么美丽的图画的。实际上,情绪化的行为背后,常常是因为心智的不成熟所导致的,在我所接触到的问题家庭个案中,“80后”的家庭里这种情绪化行为的父母大有人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还比较年轻,阅历尚浅就为人父母,有些时候角色转换的并不到位,像妞妞的父母,女儿已经三岁了,还经常为谁饭后洗碗,擦桌子这样的琐事争吵,充分显示了他们心智的不成熟。一方面也是因为“8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的“80后”,常常欠缺人格的教育和行为的引导,甚至有些“80后”,他的父母就是情绪化行为的实施者,所以,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同样会把这些烙印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去继续影响他们的子女。所以,我一再说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一生,这绝非是危言耸听,也并非是空穴来风,这是大量的问题家庭个案所呈现的真实现状。其实,只要每一位父母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化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想要调整自己并不难,关键是你要改变自己的愿望是否强烈,在这里我对有情绪化行为倾向的父母做如下的建议:1.找到自己情绪化行为的周期,分析这些情绪化行为形成的时间或规律,譬如说女性会有在经期前情绪特别波动,急躁的特点,男性会有在工作压力特别大,特别疲劳的情况下,有情绪冲动,行为失控的特点,爸爸妈妈在刚有了小宝宝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自己又缺乏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时感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些时候都是容易造成父母情绪化行为爆发的原因,明白了自己的情绪因何波动,就要学会排解和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合理释放这些情绪。夫妻吵架当然是一种双双释放不良情绪的方式,但这是一种极为被动而不良的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永久性伤害,经常处在父母的“战争”中的孩子会有心跳加速,焦虑、烦躁,食欲不振,爱哭,入睡困难,惊觉,免疫力下降,爱生病等不良反应,建议年轻的父母尽量避免用这种方式来释放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大家寻找一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来缓解情绪,或者避免在情绪高峰的时候正面接触,如果妈妈的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我建议你带孩子出门去散散步,或到超市去买点东西,或者去餐馆点一客自己喜欢的巧克力或甜品来安抚自己一下,要知道巧克力和甜品里面都有一种安抚情绪的物质,甜蜜的味道会让你的心情平静下来,情绪更加稳定。爸爸在情绪恶劣的时候,我建议你赶紧出门打会儿篮球或去健身房运动一段时间,要知道运动会让你大量排汗,而汗水会带走你身体里的毒素,增加你身体里愉快激素的分泌,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本来火冒三丈的你,运动几个小时以后你会变得容光焕发,心情舒畅,很多事都变得不重要了。如果说出门散步与运动是一种情绪转好法,你却不方便去做的话,你还可以用一种自我放松法,来不断的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自己全身的肌肉,暗示自己放松神经,放松情绪,最后,再来一段舒缓的音乐,在这样的调适下,你的身心会迅速从一种情绪的峰值上退却下来,慢慢进入平静的状态,等你感觉你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时候,你可以开口跟你的另一半好好谈谈,要记住是“谈话”而不是“吵架”,因为吵是吵不出什么眉目来的,而人在吵架的时候说的话常常是最伤人的,这对你们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好处,好好的谈一谈,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样做你会会显得更有力量,让对方更加的尊重你。2.情绪化的行为常常是人的一种不自主的行为,有的父母通常会认为我并没有想这样,可不知怎么就这样了,实际上这都是为了逃避改变而给自己找的一种借口,我知道,想要改变自己的确很难,有时还很痛苦,但你要明白,你如果不想承受改变的痛苦,那么,将来你就要承受你的孩子和你一样的痛苦,他的为此而失去的幸福,为此而丢掉的机会,将使你的痛苦远远大于改变自己要承受的痛苦。所以,只要你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你就应该尽量的去改变,情绪化的行为一般是因为心智不够成熟而引起的,我建议你在心智方面多给自己一些磨炼,通过承担责任而让自己不断的成熟起来,只要你有意识的去提醒自己尽量以成熟的人格来要求自己,并且,希望别人也把自己当做一个成熟的人来对待,你就会获得很快的成长,关键是这种成长是不是你自己想要的。我也曾见过这样的父母,他们很清楚自己情绪化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但他们都拒绝改变,甚至固执的认为孩子的问题跟他们一点关系没有,是孩子自身的个性有问题才造成的行为困扰。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一直觉得很遗憾,对于他们的孩子,我却无比的惋惜,只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有更自主的选择,来脱离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但有的时候,这也只能是一种希望。3.对于三岁的妞妞,我建议妞妞妈妈也不必绝望,因为,毕竟她才只有三岁,虽然现在有了一些不好的情绪化行为表现,但只要妞妞的父母能及时的改善自己的情绪化行为,调适自己的身心,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我相信很快孩子就会被矫正过来,这么大的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而且,因为她的行为习惯还处于早期萌芽状态,因为,她的改变会很自然的,几乎没有什么痛苦的。很多父母会在孩子任性、哭闹的时候选择满足孩子,岂不知这正是纵容了孩子的这种不良的情绪表达。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父母首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弄清楚他到底是为什么哭闹,并且,正确的判断这种哭闹是属于合理的还是孩子的情绪化表现,如果在这种时候,父母一味的斥责孩子甚至用武力来制止孩子的哭闹,只会给孩子下一次更为严重的哭闹行为留下隐患,因此,正确的判断孩子为什么哭闹是很重要的,其次,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某种客观的原因,譬如饿了,不舒服了,想要爱抚了,就要尽量的满足孩子,如果孩子仅仅是情绪化的表现,则可以让他自己哭一会儿,不要急于去安抚他,在心理学上,这叫延迟满足感,这会让孩子学会自律,如果他这次并没有因为哭闹而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下一次哭闹的时候,他就会考虑一下,这样是不是能够让他达到目的。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父母应该把自己能够容忍的底线提前告诉他,让他知道即便是哭闹他无理的要求也不会得到满足,这样反复个几次,通常孩子就不会再陷入这样的无理哭闹恶性循环。还有我赞成给孩子讲道理的做法,因为在很多大人看来,孩子才那么小,怎么会懂得道理?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那是能做的,那是不能做的,养成了讲道理的习惯,这个孩子就一定会听得进道理。我常常发现从小就进幼儿园的孩子,在同样的年龄段中,在家里的表现和听道理的环节上要比从小没进幼儿园的孩子要好的多,这就是因为,在幼儿园里通常老师会一视同仁,任何事情都会跟孩子讲道理,很少容忍孩子的哭闹,所以,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这样一种服从道理的习惯,并且,不怎么爱哭,所以,他的自律和自觉的行为会好很多。而在家里长大的孩子,特别是老人看大的孩子,常常会因为被满足而显得更加难以满足,并且,缺乏好的行为习惯,爱哭爱闹,让大人不胜其烦,这其中就有一个大人的行为影响和对孩子过于容忍的原因。所以,我建议孩子稍微能够自理一些以后,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那里不仅有老师可以给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影响,还有很多他同龄的小朋友,这些同龄的小朋友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比任何大人的影响力都强大,因为孩子会看到他的小伙伴在怎么做,他就会选择怎么做。孩子在到了幼儿园以后,大多数会适应那儿的环境,学会自律和自觉,学会用稳定的情绪来跟他人相处,这些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是在家里学不到的。要想孩子成长的顺利,关键是他成长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绝不是住多大的房子,有什么样的物质享受,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行为,和父母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氛围。这是现在的许多“80后”父母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要论物质条件,这一代的父母都比他们的父辈要好很多,房子通常很大,出入有汽车相伴,物质上不断有父母的帮衬,但正是因为特殊的成长环境,也导致了这一代父母先天上的不足,譬如不懂得为人父母的责任,容易制造矛盾却不善于解决矛盾,一心只想逃避矛盾,譬如有了困难就会抱怨别人,夫妻之间不懂得相互扶持,相互宽容的婚姻之道,对于孩子很多“80后”父母还是认为只要给他大量的物质享受,孩子就会成长的很满足,事实上这些都是“80后”父母在进入婚姻,抚育孩子中的误区,需要他们在生活中一点点走出。学习用更科学更智慧的方法抚育孩子,经营家庭。五、父母爱贬低别人,爱和别人攀比的虚荣行为会让孩子也变成爱炫耀,爱摆谱,爱跟别人讲虚荣的人。在生活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一开口便是别人如何如何不行,如何如何的没出息,而他们自己则如何的成功和有品质,还有这样的父母总爱在别人面前攀比,譬如谁家的房子多大啊,谁家的车是不是豪华车啊,谁家的生意怎么样啊,这样的父母不管他穿的如何体面,也不管他说他有多高的学历,我总是觉得他们很没有品质,是让人很不舒服的一类人。父母爱贬低别人,爱与人攀比,他们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呢?洋洋是个18岁的大男孩,刚刚考进高中,还不到一个学期,跟他同寝室的男孩都纷纷去找老师,要求调换寝室,不愿意跟洋洋在一起。老师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原因让大家都不喜欢洋洋呢?经过调查老师才明白,大家不喜欢这个男生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炫耀自己。从他家开的饭馆到他脚上穿的1500元一双的限量版的运动鞋,从他腕上的手表,到他使用的电动牙刷,18岁的洋洋一身名牌,这是全寝室的男生没有不知道的,过了一段时间,连全班同学都领教到了洋洋的优越感。老师觉得洋洋这样下去对他个人影响非常不好,就打电话叫来了洋洋的妈妈,准备跟洋洋的妈妈沟通一下,可洋洋妈妈一听为这事来找她,马上一脸不悦,“我们洋洋就是条件好一点,这有什么,他吃的穿的哪样不是名牌,这招谁惹谁了,别人不高兴就别听呗,干吗为了这事跟我们洋洋过不去,我们家的钱也是辛辛苦苦做生意赚来的,说说怕什么”。洋洋妈妈的态度让老师也有些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虽然,洋洋寝室的男孩都到了别的寝室,但对新来的室友,洋洋依然是炫耀不停,这让别人也无可奈何。这是我在北京某重点中学讲课时,班主任给我讲的一个故事,纵观我们的生活中,像洋洋妈妈和洋洋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见。他们一是对别人家的房子、车子特别感兴趣,有机会总要打听一下,你家的房子多少坪?是不是高档公寓或者别墅,你的车子是BMW吗或者是奥迪,问他们为什么要问这些,他们总会说这是一种实力,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对于孩子来说,最普遍的就是比他身上穿的是不是名牌衣服,脚上穿的是不是限量版的名牌运动鞋,用的是不是名牌手机,MP3早过时了,有没有用上最新的MP4或PSP,这些是目前中小学生攀比最多的“项目”,但是据我的观察,孩子的行为本身并不具备太多的有意识的东西,倒是他们的父母的行为给了孩子太多的暗示。刘清曾经是北京某公司的一名会计兼出纳,职高毕业的她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却凭着不错的业务能力和姣好的容貌,进入了这家规模与实力都挺可观的民营公司,成了老板身边非常信任的财务人员。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刘清担任财务主管的几年里,她贪污,挪用公款达几百万元,就在刘清东窗事发,被公安机关刑拘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很惊讶,刘清的账户里只剩下了区区的八元钱,那被她贪污挪用的几百万元人民币已全部被她挥霍一空。身边的同事对刘清的挥霍早有疑问,因为刘清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她的工资也不是很高,可她哪来那么多钱又买房子,又买跑车、首饰,衣服更是每天都花样翻新,但刘清对大家的疑问是这样解释的,她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大富豪干爸,她平时花的钱都是干爸来北京看望她时赠与她的,刘清的谎言遮住了同事们的耳目,但最终却把她送进了牢房。在审讯中,这个只有22岁的女孩曾经哭着说,她走到今天跟她爱炫耀,爱攀比的父母息息相关。原来刘清的父母虽然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却非常的爱慕虚荣,虽然家里住的用的都很寒酸,但夫妻俩出门一定要穿名牌,买名牌,并且,从小就把刘清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处处要用名牌来包装女儿,这养成了刘清从小就爱跟人炫耀的虚荣性格,高考落榜后,刘清没考上大学进了职高学财会,她的父母却跟朋友,同事说,刘清进了某重点大学,学的是最热门的专业,这无形中又让刘清增添了爱摆谱,爱吹牛的行为习惯。刘清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以后,她的父母不断的暗示女儿,要混的好一点,让大家看看,她真的是从名牌大学出来的,于是,刘清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为了一件名牌衣服,一个名牌手袋,就把一个月的工资全花光了,在花的比挣的多,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刘清开始打自己手里掌管的公司的钱款的主意,因为公司的老板特别信任她,把各种签章都放在她这儿,于是,刘清开始大胆的花公司的钱,为自己奢侈的生活买单。短短的三年,刘清买了房子,开上了跑车,而刘清的父母除了让许多朋友来他们家分享女儿刘清的“成功”以外,竟然,从来没有问一句,每个月只有几千元工资的刘清,凭什么买下了这些固定资产,过上了如此挥霍的生活?爱炫耀、爱攀比的刘清父母,说什么也没想到,这一切都是他们引以为骄傲的女儿涉足犯罪而得到的。法律是无情的,贪污挪用公款的刘清最终被判了20年徒刑,想到女儿风华正茂的岁月却要在监狱的高墙里渡过,刘清妈妈当场在法庭上晕了过去,可这杯毁了女儿一生的苦酒究竟是谁酿成的?不知刘清的父母有没有过考量。所以,在当前这个价值观如此混乱的时代,父母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而孩子的行为会时时被镜中的影像所左右,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受父母行为的影响就会更严重,更直接。父母如果是特别爱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那么孩子就一定会有这种不接纳别人,自视甚高的行为习惯,父母如果是处处炫富,爱与别人比拼自己的实力,那么,孩子的行为也一定是张扬而跋扈的。前不久,在网上屡屡遭众人所诟病的“富二代”的炫富与他们的奢靡的生活,实际上也是反映出了在父母的行为影响下的这一代的富家子弟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影像。众所周知,这些“富二代”的父母大多属于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那批人,有的人曾经相当贫寒,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因为个人的胆识和机遇而暴发,面对自己突然滚滚而来的财富,很多人都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于是,在80年代初的小报上,充斥了无数什么两个老板在夜总会靠摔“人头马酒”来比拼财富,有的老板为了捧歌星,一晚上会送几十万元钱的花篮给歌星,甚至有的老板靠在众目睽睽之下烧人民币来炫耀自己的实力,诸多这种小道消息已经为我们刻画了这些富一代穷人乍富时的形象,可想而知,这些“富一代”的行为会给他们的孩子,也就是“富二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由此看来,今天的“富二代”的各种炫耀、攀比的行为皆属于有源可循,有根儿可查,只不过是他们的父辈还处在靠摔“人头马”来比拼实力的土包子状态,而到了“富二代”已经在靠炫跑车的速度与排量,和游艇的吨位与豪华程度的品味与国际接轨了。不久前,在杭州,驾驶跑车超速撞死了一名无辜的大学生谭卓的青年胡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富二代”。虽然,最终他的父母用一百多万人民币赔偿了谭卓的父母,但胡斌也终将用自己在监狱里渡过的三年时光,为他的这次炫富与张扬的行为买单,尽管刑期不长,但失去自由对生命来说不啻是一次最严厉的惩罚,人生的路也终将为此而改变,而中国“富二代”的形象也由此更加受到众人的质疑。如果说“富二代”炫富与攀比还属于某个阶层的价值观问题,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的父母来说,爱炫耀自己,贬低他人的行为同样会给孩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有这样的行为习惯的父母来说,我想如下的建议会对你们修正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认知有一定的帮助。1.正确而客观的认知自己,认知他人是很重要的一种责任,真正品质优良,而行为正常的人是不需要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那些常常要贬低别人的人,通常都会有一段不幸福的童年,或一段不太愉快的人生经历,是这些经历在他们的心理中投射下了自卑的阴影,由此,为了摆脱这些阴影,他们也只能靠不断去贬低别人来赢得自信,所以,某种意义上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由病态心理所操纵的。想要改善这种行为有时需要从改善心理状况入手,找到让你自卑的根源,尽量摆脱过去的不愉快的阴影的控制,寻求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健康、阳光。有了正常的心态,你的行为自然会回归正常的范畴。2.正确的认知物质和财富所给人带来的意义,爱炫耀、爱攀比的行为常常跟人的价值观有关,在一些完全的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里,财富的确是可以用来为自己的生活贴上炫目的光环的。但光环就是光环,可能它绚烂无比,却无法掩饰你真实的人生,只迷恋光环的人常常会虚度生命,空掷时光,而人生真正有意义的却是你为他人做了些什么,为这个世界是否增添了美好。金钱的确是有一些力量,但它也的确不是万能的,根本不值得你如此的炫耀与如此的膜拜。靠炫耀对物质的拥有或与他人不断攀比的行为,只会让你越来越失去活着的意义。如果你只为了你的物质活着,或者为了与他人攀比物质而活着,那我坚信你会有空虚的只想哭的那一天。那是一种何等低级的生存状态,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生命的意义,而你只为了物质活着,那你算不上是一个生命,你已经被物质同化了,充其量也只能是一堆物质而已。要知道你的价值观就是你的人生观,而你的人生观很可能就是你的孩子的人生观。如果你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行为,那么,我会为你的孩子感到非常的担心,因为价值观、人生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富二代”的某些孩子之所以那么爱炫富,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已经认为这种炫耀是一种特权,一种“富二代”才应具备的权力,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人生观,我相信这种观念不会把他们引向人生的坦途,而注定要给他们一段布满暗礁的生活历程。3.做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的顺利、健康,有一个好人缘和不错的前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养成了爱贬低别人,爱炫耀自己的行为习惯,那么,注定他的成长不会太顺利。爱贬低别人,会让他失去所有的朋友,失去所有的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没有人会接受这样一个不懂得接纳别人,并处处自高自大的家庭,也没有人愿意给这种不懂得与人平等交往,和谐相处,谦逊待人的人机会。爱炫耀的行为会让他处处树敌,处处显得自己非常的物质,非常的浅薄,尽管现在的90后已经在宣称自己是“物质的一代”,但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没有变得“物质”决定一切,在这种变化到来之前,我还是认为过于物质,并不是一件值得欣赏的事情,还是让我们把人性放在一切之上,推崇人性决定一切对人类的发展更有意义。爱炫耀、爱攀比只能证明你超级缺乏自信,超级缺乏内涵,这样的你不会赢得尊重,更不会赢得信任,没有了尊重和信任,我相信你的人生会过得很艰难,甚至你连爱都找寻不到。物质只能满足你的虚荣心,却不会给你温暖,所以,“物质的一代”常常心灵荒芜的让人觉得可怕。如果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我相信你一定非常后悔带他们来到人世间。4.许多父母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与子女的成长之间有因果关系,但偏偏有那么多的个案证明了子女的成长中父母不可逃避的责任。不好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而好的行为同样会使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很多“富二代”的父母都是那种具备崇高的情操,常把善心善举当做自己的本分的人,那他们的子女所受到的影响该是多么的优良。如果这些父母把财富看做是能够为国家和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的力量,常去扶贫护弱,帮助公益事业,我相信他们的“富二代”不会为了炫富而挥金如土地消费奢侈品,不会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权”而驾驶豪华跑车呼啸街头,直到夺人性命。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父辈一样,珍惜获得财富的机会,把与他人分享善心善举当做自己的责任,他们会珍惜他人的生命如珍惜他自己的人生一样,所以,在很多时候,我都不赞成孤立地去分析一个孩子的行为,有时候事件是偶然的,而一个孩子的行为却是必然的。因为这里边蕴含了太多他所受到影响的因素,这其中父母的影响力是最为可观的。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那你完全有拿孩子的一生做赌注的可能。所以,重视自己的行为表现,对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坚决地进行改善和调整,当是你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任的表现。五,父母爱挑剔、不宽容的行为,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不懂得宽容的人,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婚姻关系和夫妻相处模式。在亲子课堂上我常遇上这样的父母,当我提议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找找身上的优点时,他们左一句右一句,竟然挑出的都是孩子身上的缺点,甚至有的父母会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儿说,“我的孩子浑身都是毛病,我的确一点儿优点也没有看到。”每当这时我就发现,这对父母的孩子,不管他是7岁还是17岁,他都会把头深深地埋在胸前,脸上全是羞涩的表情。还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挑剔中会表现得特别不在乎,照样的我行我素,可孩子的眼睛是不会掩饰什么的,我分明从那不在乎的神情中看到了他们深深被伤害的心灵。那么,在这种爱挑剔,从不懂得宽容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对他们的父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在我的“爱改变一切”亲子行动训练营中,有这样一个叫做角色互换情景再现的游戏,这实际上属于心理治疗中的戏剧治疗的一个环节。就是由父母和孩子任选一个题目,先由父母和孩子分别扮演他们本来的角色来表演,再由孩子和父母角色互换,也就是孩子扮演父母,父母扮演孩子来演绎这个题目,应该说在这个环节中父母和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当我让父母们评价孩子们的表演时,几乎所有的父母挑的都是孩子的毛病,异口同声地说孩子演得不好。而当我让孩子们评价父母们的演技时,奇迹没有发生,孩子们照样挑的都是父母的毛病,对父母的表演不预认可。这其中有一对我们大家都认为演绎得不错的母子,结果,在让妈妈评价儿子时,妈妈丝毫没有觉得儿子的表演不错,反而处处不满意。同样,在我让儿子评价妈妈时,儿子脱口而出的是:“妈妈的演技真差,我们演的不好都是因为你。”这种场面让我感觉特别遗憾。平心而论,我认为这些爸爸妈妈跟孩子配合得都非常好,能够准确地演绎题目的内容,把握角色,因为只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所以,他们能够演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要知道这些父母带来的孩子大多是问题孩子,看到这些进营前跟父母关系紧张得水火不相容,或根本不愿与父母同行的孩子,能够在舞台上跟爸爸妈妈演出这个没有剧本、没有台词,甚至没有排练时间,全靠现场发挥的小品,光是这种合作精神就让我感动得想要流泪,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本色的演技更让我觉得他们的珍贵。但是,对于这些他们的父母居然没有看到,没有感受到。在这些最需要鼓励与宽容的孩子面前,他们父母的表现让我如此的失望和不可理解。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是挑剔而不会宽容的父母造就了这些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我特别懂得这些父母的挑剔是从何而来。做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本身已寄托了太多父母的情感,很多父母的挑剔行为来源于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期望。很多父母的不宽容来自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可是,过高的期望,常常带来过多的失望,而过多的挑剔常常带来孩子过多的消极,很多孩子是因为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那样而选择逃避。逃避学习,逃避考试,逃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有的孩子甚至逃避与父母共同进餐的时间,因为,父母常常会在这个时刻,挑起那个最不愉快的话题,让孩子的一顿饭也吃不安生。所以,为什么现在问题孩子这么多?那是因为爱挑剔、不宽容的父母太多。为什么现在的婚姻如此动荡,真正幸福的夫妻没多少,那是因为如果夫妻之间也如此爱挑剔,不懂得宽容,那这种行为当然是你体会不到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灵灵是我在亲子课堂帮助过的一个12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精明能干,据说是一家国企单位的负责人,但灵灵和妈妈的关系非常糟糕,来参加亲子课程前,母女俩几乎两个月都没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由灵灵的父亲来转达,来亲子课堂还是灵灵父亲把女儿给“骗”来的。在亲子课堂上,我发现灵灵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女孩,爱帮助别人,就是性格有些偏激,行为有些极端。在对灵灵妈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来自这位自认为很完美的母亲的问题。灵灵的妈妈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用她的话讲,“是那种眼睛里揉不了沙子”的那类人,因为过于要求完美,因此,她对女儿和丈夫都是极度的挑剔。女儿性格活泼,她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女儿喜欢帮助别人,她认为女儿做为一个女孩子一点儿也不矜持;女儿喜欢运动,她最不高兴,认为女孩子整天蹦蹦跳跳,一点儿也不文静,不优雅。在她的挑剔下,灵灵不知道怎么样做才遂妈妈的心愿,在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妈妈满意的情况下,灵灵开始我行我素,自暴自弃,而且,妈妈最不喜欢什么,她就偏要去做什么,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灵灵,行为逆反得让人受不了。灵灵妈妈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更是无法接受,于是,母女俩见面就吵架,甚至最后形同陌路人,谁也不理睬谁。在这种情况下,灵灵妈妈又开始对丈夫的挑剔,先是责怪丈夫不管教女儿,后又埋怨是丈夫把女儿给宠坏了,抱怨丈夫无能,无法协助她管理好女儿,本来对灵灵妈妈的做法就颇有意见的灵灵父亲,对来自妻子的挑剔与抱怨完全不能接受,他认为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首先是妈妈的错,其次才是女儿的问题,夫妻俩为此也不停地争吵,这个本来收入不错,衣食无忧的三口之家,从此陷入了不断的战火中。灵灵父亲告诉我,来参加亲子课堂前,他们一家三口已冷战多时了,三口人在家里的三个不同的地方进餐已成为他们家的保留项目,对这种局面,灵灵父亲也表示已承受到极限。在跟灵灵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个12岁的小女孩,对父母也充满了挑剔。她说:“不喜欢妈妈,因为妈妈太完美主义,总挑女儿的毛病,况且,她自己也不完美,个子不高,还总爱穿裙子,显得很臃肿。”我说,那你喜欢爸爸吗?灵灵一撇嘴,“我也不喜欢爸爸,没见过我爸那么无能的男人,整天让我妈指着鼻子骂,我长大了可不嫁这样的男人,太没出息了。”我不知道灵灵的父母听到女儿这样说会是一种怎样的想法,但我已经发现,灵灵父母的行为已经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了这个12岁的小女孩的行为选择。尤其是灵灵妈妈对女儿的挑剔,已经完全影响到了这个孩子的身心,在她眼里,事业很成功、很精干的妈妈,居然也是一点儿优点也没有,而她的爸爸直接成了她眼中的反面教材。本来应该受孩子尊重与爱戴的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沦为如此角色,我不认为这是孩子的错,孩子只是把她从父母身上得到的东西又还给了他的父母,对于女孩灵灵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结论。父母过于挑剔和不宽容的行为习惯,会造成孩子成长中的困扰,一个在挑剔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个性比较自闭,行为比较极端,并且,对别人也非常挑剔。因为父母挑剔行为的本身常常蕴含着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当孩子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和期望的时刻,就会选择放弃或对抗。放弃的结果常常是孩子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消极地面对与父母的沟通;对抗的结果则导致孩子突发极端的行为,酿成意外的后果。在我对一些青少年犯罪者的采访中发现,很多少年犯最初的犯罪冲动便是与父母对抗,而这些少年犯也都承认,与父母对抗的原因,是他们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或满意度,大多数少年犯都认为如果他们的父母不过于挑剔,对他们能够更加宽容一些的话,也许,他们就不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尽管有些孩子走向犯罪有一点儿的偶然性,但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父母的行为影响,在这其中所能够起到的消极作用。从不懂得宽容的父母会因为从来不会接纳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创造力过度抑制与约束,而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与思考能力。现在的孩子凡事都依赖性很强,从来不愿意自己去独立的思考问题,跟父母从来不认同、接纳他的想法有直接关系。父母不懂得原谅对孩子的错误的意义,也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11岁的男孩豆豆是被父亲带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他个子小小的,黑黑瘦瘦的,一点儿也没有男孩子的活泼与顽皮劲儿,可就是这个眼神如此怯怯的男孩却经常从父亲的口袋里偷偷拿钱去花。最近,他跟父亲说,学校里要提前收取下半年的学费、住宿费共8000元钱,当父亲把这些钱给住校的他汇到卡里去以后,他在一个星期内就花掉了这些钱,父亲是在老师打来催交学费的电话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当我问豆豆的父亲,孩子第一次偷偷拿钱是什么时候时,豆豆的父亲说:“那是在豆豆6岁的时候,有一次过春节,豆豆从爷爷的口袋里偷拿了两元钱,去买的鞭炮,让豆豆妈妈给发现了。”因为豆豆偷拿的是爷爷的钱,这让豆豆父母觉得特别没面子,当着全家亲戚的面儿,狠狠地揍了豆豆一顿,手都打肿了,而且,从那以后,豆豆的父母就开始防着豆豆,每当看见豆豆一个人在屋里待着,马上就会提醒豆豆,“别犯老毛病呵,再偷什么东西,就把你的手打断。”为了让豆豆不再有这样的机会,豆豆的父母在孩子上学以后,给孩子选择了一家可以寄宿的小学,虽然学费很贵,但豆豆父母还是把孩子送到了那里,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豆豆这爱偷钱的毛病根本就没有改掉,尽管他们时时刻刻提防着豆豆,不停地提醒豆豆,别再做这样的事,可每次周末过完,豆豆回到学校,豆豆的父母总会发现家里的钱不是少了十元就是少了几十元,打电话问豆豆,可豆豆根本就不承认。豆豆的父母开始对孩子的这个毛病感到无奈,只好把家里的钱东掖西藏,可最后总会发现还是少了。一开始豆豆都是几元、十几元的拿,可这次连学费8000元都让他给花光了,豆豆的父亲觉得问题严重了,才急急忙忙带孩子来看心理问题。在我跟豆豆的交流中,我发现这孩子的确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一方面跟他的父母在豆豆第一次偷钱时处理的方法特别的不当有关,也一方面跟他父母的行为有关。在豆豆的叙述中,我发现豆豆的父母属于特别不懂得宽容的父母。豆豆在6岁时偷拿爷爷的钱,实际上属于一种特别无意识的行为,本来是通过引导教育就可以原谅的事情,可小小的豆豆,不仅因为此事而招致了在全家的亲戚面前的一顿毒打,还从此成了父母眼中处处防范的“贼”。从6岁到11岁,豆豆每天面临的是父母怀疑的眼神。豆豆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那是旧式的大杂院,十几家人住在一个院里,不管谁家丢了什么,豆豆父母一准儿先回来“审问”豆豆。实际上,从第一次偷钱被狠狠惩罚了的豆豆,并没有想要再做这样的事儿,可就是父母的这种不宽容的行动,和处处不信任豆豆的态度,让豆豆开始破罐破摔。他开始觉得反正家里不管丢了什么都赖他,他就是没拿,父母也会认为是他拿的,索性拿就拿了,看他们能把我怎么着。本来,已经无意再去小偷小摸的豆豆,就在这种心态中开始有了他第二次偷拿父母的钱的行为。当然,这种事开了头,再想止住也就难了。结果,豆豆越玩越大,竟然把学费也给骗来花了。豆豆爸爸开始还为儿子花掉的那8000元钱着急,可后来,在他听了豆豆的叙述和我的分析以后,我想,他更应该着急的是他与豆豆妈妈的行为和他只有11岁的儿子的未来吧。父母过于挑剔和不宽容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婚姻关系和夫妻相处模式。如果妈妈对丈夫过于挑剔,女儿也会模仿妈妈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丈夫非常挑剔,如果爸爸对妈妈过于挑剔,那么你的儿子在成为丈夫以后,也会对自己的妻子挑剔大于包容。这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延续,有时候,它只存在你的潜意识里面,是你的主观意志所不能控制的。如果夫妻之间充满了挑剔,这样的婚姻关系自然很难和谐。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父母,磕磕绊绊一辈子,可到了他们的子女成年以后,子女的婚姻关系也会再度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其中就有这种行为习惯的作用,有时候连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可见这种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多么的可怕。过于挑剔的夫妻常常会在生活中发生矛盾冲突,不懂得包容的行为使他们无法和谐的相处、友善的沟通,这种夫妻模式常常是一种吵吵闹闹,打了又好,好了又打的状态,而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会有两种选择,要么拒绝婚姻,要么把他的婚姻也搞得像他父母的一样,充满了硝烟和火药味儿。由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看到父母的夫妻相处模式就是这样的,他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夫妻模式变成跟父母的一样。我在亲子课堂上就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夫妻关系紧张,整天为了一些琐事吵吵闹闹,可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甚至有的父母还认为夫妻关系就应该这样,不打不闹不成夫妻,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过了一辈子的。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金婚》,曾经让无数人热捧,其中的女主人公文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爱挑剔的女性,她对丈夫的挑剔从恋爱时就开始了,一直到俩人金婚大典,50年的婚姻充满争吵与冲突,几乎每一集的剧情都是在吵架中开始以吵架结束。尽管做为电视连续剧,这样表现有它的收视率的考虑,但《金婚》的确反映了中国人真实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婚姻与夫妻关系相处模式。据此剧的导演郑晓龙介绍,《金婚》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他已经80多岁的老爸老妈的一次吵架,是这对历经人生风雨的老夫老妻的婚姻历程启发了他们的儿子对中国人的婚姻模式的思考。在剧中主人公文老师与丈夫佟志的婚姻一路磕磕绊绊,总算维系了一生,但他们的儿女的婚姻却均不顺利。大女儿离婚,又再婚;小女儿一直高龄难嫁;儿子对女朋友挑了又挑,最终却因车祸而过早离开人世。这些孩子在婚恋上遭遇的挫折,不能不说跟父母的行为选择有关,至少,文老师的小女儿和小儿子,之所以总是无法找到心仪的对象,跟他们过于挑剔的心态和行为有直接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母亲的挑剔行为给了他们深刻的影响,决定了他们一生是否顺利和幸福。我们说,电视剧就是在写人生,通过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把无数的人生经历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规避可以规避的人生风险。所以,挑剔的母亲常常造就挑剔的女儿,挑剔的父亲常常让儿子也成为挑剔的男人,不懂得宽容的父母,常常无法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过于纠结于别人的责任,对自己该承担的却不肯主动承担,而且,有时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通常也不懂得宽容自己,容易在矛盾中钻牛角尖,对自己过于苛求,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走向极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那么,父母怎样才能避免过于挑剔的行为,学会宽容地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对此,我有如下的建议:1.过于挑剔的人常常有完美主义的情结,甚至有强迫性人格,想要修正自己过于挑剔的行为,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正确认知,如果确定自己的心态或人格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你需要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或专业机构的干预。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本身就会具备一些强迫人格的特征,如果你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后,就需要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了解的许多父母中,不了解自己心理状态的占大多数,从来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父母比例更是大得惊人。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管理孩子是一种很自然、本能的行为,根本不需要有所控制,但是,正是这种看上去很自然、很本能的行为,有时却暗藏玄机,轻易就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是直接的,每天都累加的,这种伤害的量积累起来,就会具有惊人的能量,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到处都是问题孩子,到处都是问题家庭的现状。所以,在我看来,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一定是有方法,要讲科学的,这既不是一种自然而本能的行为,更不是一种率性而为,它需要很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的积累,需要为人父母者要为此而专门去学习。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时时了解和学会评价自己的心理状态,已成为父母能够教育好孩子,管理好孩子的首要任务。做父母的只有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够让孩子不被父母不恰当的行为所伤害。父母的心理健康是行为健康的根本保障。而且,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父母,才会教出有行为控制意识和能力的孩子。父母的心态健康,孩子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爱挑剔的父母想要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首先就要从矫正自己的心态与人格开始,学会行为控制,尽量减少挑剔行为的发生。2.任何行为都会让人产生依赖的习惯,尽管挑剔性行为是一种不良习惯,但要修正起来可能也是有些难度,但只要父母们坚持,并掌握修正的方法,任何习惯坚持21天就会得到修正。我建议那些想要改掉挑剔性行为习惯的父母可以用一下“转换法”,做一些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是心理学中的很重要的矫正措施,是解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转换法”行为训练,就是要求父母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当你想要挑剔或者表达不满意的情绪时,让思维换一下立场和角度。譬如说,孩子数学只考了60分,你非常的不满意,挑剔的行为会让你对孩子大加训斥,并且,表现出对孩子还能考得更好一点儿的不信任或绝望的情绪,但是,我相信你的这种挑剔而不宽容的行为只会让你的孩子陷入更深的绝望,他会因此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接下来他的成绩会越来越糟。而如果这次你把挑剔的行为“转换”为欣赏与接纳的行为,在孩子拿着60分的考卷走进家门的那一刻表现出对孩子的惊喜:“宝贝儿,真没想到,这次这么难的考试,你居然考了60分,你太棒了,妈妈真为你骄傲,妈妈相信你下次会考得更好,表现的更棒。来,让我们看看这张试卷上都有哪些漏洞,把它们都掌握了,你的成绩会更了不起!”实际上,在表示对孩子的欣赏时,这位妈妈的心情也很愉快,而更快乐的应该是那个真的考得不怎么样的孩子。妈妈的笑容和鼓励会让孩子内心增加歉疚感,而妈妈的话会让孩子内心愉悦,使他把学习看做一次可以获得妈妈欣赏与奖励的机会,为此,他会对学习产生好感,并且,期待着下一次考试,因为,他想拿出更好的成绩来让妈妈的欣赏与笑容继续。这就是这个孩子在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挑剔与训斥,让孩子内心充满了灰色,他的学习态度会更加消极,而欣赏与接纳,却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阳光,他对学习更加有信心了。父母只不过在瞬间转换了行为的立场与角度,那事情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被称做“转换法”的行为训练,有时完全可以取代你原来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你的挑剔性行为便会得到根本的扭转。实际上,只要找到挑剔性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在行为上进行一定的训练与控制,这种不良习惯完全可以被修正。3.不宽容的父母想要学会宽容其实也并不难,关键是你需要有这个意识和愿望,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这是能够让你尽享生活的轻松与人间的温暖的重要品质。那些从来不懂得宽容的人通常都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而在不宽容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大多也体验不到长大成人的幸福。实际上在我看来,从来不懂得宽容的父母,他们自己本身也很不快乐,体验不到人生的乐趣。所以,把宽容还给自己,把快乐还给孩子,当是有这种行为习惯的父母首要的任务。要学会宽容实际上很简单,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允许世界的多元化存在,接纳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和缺点,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生活和夫妻间的矛盾,学会原谅他人,接纳那些不符合你的价值观的选择,并尊重这些选择。实际上要做到这些并不难,你只需要打开你的心扉,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在你的内心世界,当你真正做到懂得宽容,学会用原谅他人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的时候,你会发现快乐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悄然降临在你的生活中,要知道一个宽容的人,他的身边不仅有快乐的孩子,愉快的配偶,开心的朋友,还有数不清的好运气与从天而降的机遇。当你每天都感觉到机会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想与你合作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一个懂得宽容的人。而一个每天都在生活中焦头烂额,感到处处都是墙壁的人,毋庸置疑,那一定是因为他不懂得宽容为何物。想要学会宽容,你也可以体验一些行为训练。①微笑法不懂得宽容的人,首先就是从来不会主动微笑或压根儿就不懂得微笑的人,在亲子课堂上,我遇到最多的就是不懂得微笑的父母,所以,在他们身边找不到快乐而自信的孩子。学会微笑,并且是发自内心而真诚的微笑,是学会宽容,做到接纳别人的想法的最基础的行为训练。我们有很多父母,之所以从来不愿意给孩子一个微笑,就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懂得接纳与认同孩子的想法的意义,所以,想成为宽容的父母,首先就要学会微笑面对孩子的成长,想要做宽容的人,就要学会用微笑来面对这个世界。②心态平衡法不懂得宽容的人常常处理问题比较偏激,遇事容易走极端,这实际上都是因为心态平衡掌握的不好,一个真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 5元学校门口小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