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网贷和有信用卡秒下款的网贷7万多才23岁男,再有1年多结婚了在扬州谁能帮我想想办法快速能把这些钱还了做什么都行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一热烈庆祝与厦门国际银行!本文整理自网络,图片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多年以后,林风眠亲手将上千幅画作,撕碎冲进马桶的时候,依旧忘不了母亲被送走时,自己在屋中无助哭泣的模样。那个阴冷潮湿的日子,仿佛是他一生的艺术基调,也成为生命里的一道伤痕。而这样一道伤痕,还仅仅是个开始。浩劫中,林风眠把2000张画作冲毁在这个抽水马桶里日,林风眠出生于梅州市阁公岭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无名石匠,祖父林维仁挣的钱非常少。林风眠的童年生活极为艰苦,祖父每次上山打石头都会带他,让他在一旁的草丛中玩耍。故乡风貌滋润了他爱美的心灵。朴素、勤劳的祖父向来不穿鞋,打石头时告诉孙儿说:“脚下磨出来的工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父亲林伯恩同样是石匠手艺人,偶尔会在纸上画几笔,林风眠的天赋正源于此。5岁那年,他还在父亲指导下,临摹过《芥子园画谱》。刚出生的时候,林风眠差点就死了,因为先天体质太弱,父亲几乎要把他丢进荒野,是母亲拼死护住了他的性命。林风眠在母亲呵护之下长大,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温柔美丽,给他的童年增添了无限温馨。然而,母亲在家中地位很低,族人对她很不待见,百般欺辱。因为在林家感受不到丝毫爱意,最终,母亲选择与人私奔,结果被族人发现抓了回来,绑在木桩上施以私刑。极怒之下,林风眠抓起菜刀,一下一下朝自己的族人砍去。不久后,母亲被卖走了,从此母子天各一方,再未相见。林风眠变得孤寂而内向,整个童年变为一抹暗色。8岁这一年,林风眠人生出现了转机。为了赈灾,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行了一批类似彩票的“签捐票”。林风眠从祖父手中掏来铜板,出于好奇买下一张。三天后,彩票开奖,族人吓了一跳。当时县长一年俸禄也才几十大洋,林风眠则中得头奖一千大洋。这笔钱最终维持了家族多年生计,临到1919年林风眠出国时,仅仅剩下不到两百块。在这之前,他15岁入梅州中学,遇到了一位美术启蒙老师,梁伯聪。这位能书善画的秀才对林风眠颇为赞赏,总给他的作业打出120分高分,并对学生们解释道:“你们画得和我一样好,可以拿到100分,林风眠比我画得还好,我自然要给他120分。”林风眠(左一)、林文铮、吴大羽合影读书时期,林风眠第一次看到西洋画,开始对那个世界充满向往。彼时,留洋热潮逐渐兴起,正在林风眠倍感迷惘之时,1919年7月,好友林文铮发来信函,告诉了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林风眠毫不犹豫地来到上海,登上了去往法国的邮轮。在那时,欧洲的绘画主流,早已从古典写实过渡到现代主义。野兽派和立体派已然成为时代新星,毕加索、马蒂斯备受追捧。一边做着油漆工赚取微薄收入,林风眠一边在第戎美术学院,接受了西方艺术的现代启蒙,表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令老师杨西斯赞叹不已。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在杨西斯的推荐下,林风眠顺利进入巴黎美院,成为学院派大师柯罗蒙的弟子。大师的画室里,还有一个中国人,那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可与林风眠不同的是,徐悲鸿学习的是古典写实技法,林风眠则选择了现代主义之路。柯罗蒙怎么也想不到这两个弟子,会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何等影响。而两人不同的艺术选择,也为之后的命运,埋下深深的伏笔。林风眠深受西方画派影响,老师杨西斯看了却颇为不满:“你是一个中国人,你们国家有那么宝贵的传统,你怎么不好好去挖掘一下?你去东方博物馆看看,那才是激发你创作的地方。”这点醒了沉迷西方艺术的林风眠,将他的目光拉回到中国传统艺术。从此,他也坚定地走上了,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1923 年,林风眠(中)游学德国,与好友林文铮、李金发留洋期间,林风眠不但打开了艺术眼界,还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恋人,一个德籍奥地利贵族后裔,美丽动人的爱丽丝·冯·罗达。1923年,林风眠与好友在德国写生,在银行兑换货币时的偶遇,让他和大学生罗达一见钟情。那是林风眠一生最美的时光,同学们外出写生和游玩时,他便与女友出入剧院,听古典音乐,在更广袤的艺术海洋里畅游。古典音乐的浸润,让他的艺术灵感,很快飞升到一个新的天地。然而,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如此,每当滂沱的喜悦降临之后,紧跟着就是无尽的伤痛。一年后,他与罗达结为夫妇,两人正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罗达却因怀孕患上产褥热死去,出生不久的孩子也夭折。林风眠再次迎来凄风厉雨,在巨石般悲伤的压迫中,亲手为妻儿打造了墓碑。蔡元培以“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一年之后,为了平复内心悲伤,林风眠接受了同学的撮合,与美术学院的女同学结婚。他本可以选择在国外继续生活,一次画展却改变了他的命运。日,首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举行,林风眠参展的42幅作品惊艳世界。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看到林风眠的作品后,对这个年轻人寄予了厚望,第一时间来到他的家中拜访,恳求他能够回中国执教。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又一直希望用西方的新学,来改造中国的旧学。林风眠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林风眠欣然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夜近阑珊,当他送蔡元培出门时,他心中调和中西艺术的理想,早已破土而出,跃跃欲试。那时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将是他痛苦的开端。日蔡元陪致林风眠信(局部)日,回国后的林风眠正式出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这也是全世界艺术类院校里,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一位校长。风华正茂的林风眠,想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把它打造成东方的巴黎美院,培养更多一流的艺术人才。彼时,艺专内门派对立,保守势力和革新势力互不相让,好几任校长都无奈辞职。林风眠雄心勃勃,也过于天真,一接手学校便大行改革,并发表《谈东西艺术之前途》,正式提出“调和东西艺术”,特邀齐白石来教民间绘画,当时齐白石还是个雕花木匠,他却力排众议,坚持邀他做教授。随后,又找来法国画家克罗多教油画,希望东西艺术取长补短,让学生充分汲取营养。此外,他还开设了戏剧、雕塑课,欢迎郁达夫、黄怀英、萧友梅、周作人、谢冰心等人来校任教。当时国内政局十分动荡,林风眠则全然不问外界风云,发起“北京艺术大会”。迟钝的政治嗅觉,很快让他尝到苦果。因好友被特务暗杀,林风眠画下《人道》,激怒政府在这次画展上,林风眠首次采用沙龙形式,取消了中西绘画间的界限,2000多件作品混合展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一次艺术展览。展出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革新的口号贴满大街小巷。然而,在这2000多幅作品中,不少作品抨击社会、讽刺现实,激怒了北平政府奉系军阀。政府以“赤化”为名责令艺专整改,严禁再用“腐化的人体模特”,并称呼林风眠为“赤化校长”,差点将其定罪逮捕。理想主义的林风眠据理力争,认为艺术当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干涉。这更加激怒了当局,声称要将其枪毙。最后是张学良说:“他一个画画的,大家不必放在眼里。”这才躲过一劫。外界风波尚未平息,林风眠坚持在校内推广学术自由,新旧矛盾进一步被他激化,保守派趁机对其大肆批判。日午夜,林风眠借着月色的掩护,凄然离开了艺专。辞职南下后,林风眠刚安顿下来,蔡元培再一次找到了他:“我打算亲自办一所艺术院校,还是要请你来当校长。杭州是一个僻静的城市,离上海近,可以在上海办展,不如将学校建在杭州吧。西湖有自然美,也该有人造美。”就这样,杭州艺术院成立,蔡元培专程参加了开学典礼,林风眠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为响应蔡元培“兼容”“自由”之思想,林风眠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理念,竭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艺术学府。接下来的十年中,远离了政治,林风眠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他将国画与西画合并为绘画系,带领着林文铮、李金发、吴大羽、刘开渠、潘天寿等大批艺术家,在这里共创“中西艺术融合之道”,为赵无极、李可染、吴冠中、朱德群等优秀画家绘画启蒙。也正是在这十年当中,西子湖畔,在自建的小别墅里面,林风眠创作了如梦如幻的画作,将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杭州玉泉林风眠故居除了美术教育,林风眠仍旧不忘办展,以美术运动来影响社会。1928年,他成立艺术运动社,以促进新时代艺术的发展。此外,他创立校刊《亚波罗》,大量撰文推广艺术文化,积极介绍宣传西方绘画理念。直到1937年,山河动荡,上海沦陷,《亚波罗》停刊,杭州危急,全校师生只能撤离。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彻底打断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林风眠只好带着学生朝西南转移,颠沛流离后,最终与北平艺专汇合,两校随即合并为国立艺专。新校废除校长,任命林风眠为主任委员。局势危乱,教育部不给经费,学生思想动荡,学潮四起,各层级不但不对林风眠表示支持,反而各自为阵,与他为难。在教育理想实现了短暂十年后,林风眠痛而辞职,又一次离开。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他中西调和的教育理念,都未能彻底实现。“以美育代替宗教,用艺术影响社会。”这宏大的理想终成幻梦。林风眠黯然流离到重庆,在一个小房间里拼命画画,以创作来宽慰自己的人生,一天最多能画上八九十张。林风眠在这生活了近 7 年,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屋里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桌,菜刀、砧板等物列于纸笔之侧。国民党委员刘建群专程拜访,见如此陋室不禁感慨道:“住在这种地方,不是白痴,就是得道之人了。您得道了。”生活如此清苦,林风眠对自己说:“我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的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因物料奇缺,收入微薄,他只能在小纸块上作画。可正因为缺少油画布和颜料,林风眠形成了独特的“风眠体”,仙鹤、嘉陵江、裸女、仕女,还有他最热衷的“救母”主题。童年的伤痛、人生的孤寂和热烈,为他的画笔增添了凝重和沉静。无数人认为,他反复画下长发仕女,那古典娴静的样子,都是他的母亲。童年温馨的记忆和失母的伤痕,让他不断画着“劈山救母”。芦苇荡上飞翔的孤鹜,屏风旁端庄娴静的仕女。这些画作似梦似幻,潇洒绚烂,却往往笼罩着一层悲哀的色泽。林风眠将儿时记忆、生命体悟,纷纷投注在自己的笔下,仿佛搅动一池潋滟春水,或萧瑟或壮丽,或热烈或沉寂。1946年,抗战胜利,林风眠带着画作回到上海。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重庆画下的几百幅心血,最终会毁在自己的手上。建国后,在上海南昌路53号,林风眠在这里度过了最贫寂的岁月。当时文艺上开展新年画运动,号召艺术家们用写实手法,歌颂新中国,表现工农兵的生活。林风眠的现代艺术不被人接受,被认为是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自我表现”。到了50年代中期,他彻底被边缘化,无奈之下只能辞职。没有单位,也无法卖画换钱,他只能靠变卖旧物维持生计。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他为了适应时代的审美,画了一大批不代表他水平的画作,比如50年代的那些渔民画,仍比当时审美趣味高出一大截,他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只有从今天看,我们才能认识他的价值和意义,可凡是走在时代前面的,都不是很幸运的。”林风眠在上海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生最惨的时期。最初他还能卖画给原法租界的外国人,后来外国人撤走,他无处可卖,只得将妻女送到巴西投奔亲戚,而这一别,就是整整20年。从此,漂泊半生的林风眠,又陷入一个人的孤独和悲哀。在矮小的阁楼里,用极少的物料,他每天身处孤绝,不断创作,仍不忘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在苦不堪言的环境里,唯有画画能够给他人生以慰藉。也正是在饭都吃不饱的境地中,他将艺术造诣推向了顶峰,用一只画笔打破了东西隔阂,也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生命的思考、悲喜涂抹其上。但就在他忘我地作画时,政治再一次找上了门来,一个时代的浩劫来临,他避无可避。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在给木心的信中,林风眠曾经写道:“我像斯芬克士,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从晚清到民国,从民国到抗战,林风眠的确未曾动摇自己的理想,未曾动摇对创作投入的情感。但1966年,林风眠不得不动了。傅夫妇双双自尽后,林风眠听到消息,预感自己也在劫难逃。回到阁楼上,他翻出2000多张画作,一张张忍痛撕成碎片,浸入浴缸,拿木棒搅拌成纸糊后再冲入马桶。没有人能够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一个时代的巨匠,将半生的心血,一幅接一幅地毁灭在自己眼前。这是一个时代的悲歌和隐喻,艺术和马桶,在浩荡的历史中,竟以如此荒诞奇妙的姿态结合了…不久后,他被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以莫须有的“日本特务”罪名被关押。年迈的林风眠双手被反铐,手铐几乎嵌入肉里,连吃饭也不给解开,只能用嘴凑到饭盆前,如牲口一般。这样饱受摧残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五年。林风眠手迹漫长的痛苦中,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但林风眠坚持活了下来,也绝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我不会自杀的,我没有错,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1972年底,在周恩来的干预下,林风眠获释,却留下一身病痛。1977年,他被允许带走34幅画作,去巴西探望分别了22年的妻儿。临行前,他把带不走的画赠予朋友。好友巴金收到一幅《鹭鸶图》,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和归雁,吴冠中看到先生孤雁离群,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儿相见,林风眠感到分外陌生,异国他乡,没有丝毫的归宿感,孑然如他,心灵只剩永恒的孤独,如同淡淡水墨上芦荡间的秋鹜,冷清诗意中带着萧瑟与哀伤。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以辉煌开场,但最后留下的都是落寞与凄惶。唯有艺术、画作,那平和与沉静,在岁月跌宕和苦痛挣扎间,留下了壮丽的诗篇。林风眠在香港《鸡图》局部70年代末期,林风眠独自定居香港。在剩下的日子里,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他将亲手毁掉的画作,一张张地重新画了出来。在人生的最后一站,他仍旧坚持探索中西融合之道,耗尽最后14载光阴,完成了毕生艺术的绝唱。日,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在港安医院病逝,享年91岁。临终之前,他留下绝笔:“我想回家,回杭州。”这个孤独半生岁月的老人,心中眷恋的并不是梅州山村,而是当年他倾注了无限心血,想推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实现理想抱负的西子湖畔。郎绍君说:“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孤独来自他的不合时宜。”义女冯叶说:“没有人能污蔑、打击林风眠,唯一能谋杀林风眠的方式,就是毁了他的艺术”。许江说:“林风眠的艺术,有一种罕见的苦味。”林风眠一生,为开拓绘画之境,在时代喧嚣中承受巨大的孤独,在多舛的命运之浪中,他就像芦苇上的秋鹜,决绝而凄美地飞翔在世间,将生命和思考化作凝练的笔触。林风眠病逝时,木心在《双重悲悼》中写道:“林风眠先生曾经是,我们的‘象征性’的灵魂人物。”这只毕生追求艺术理想的孤鸿,虽然早已经凭风而眠,但他留下清远的长鸣,将不断回荡在这世间…《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二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间草木,有情有义,有灵有趣。常人见草木只感叹其葳蕤生机,而艺术家见草木则触景生情、情更生景。书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千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一系列的书画经典。画由心生,诗为心作;此刻忙碌的你,能否停下;淘淘邀你一起参加由协办的《郭笃民先生书画遗作展》,带你走近艺术,走近郭笃民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神秘魅力。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活动时间:日--日,上午9:00--下午5:00活动地点:左藏三库·保利艺术中心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贵州人民提供一个高水平的艺术盛宴,近距离鉴赏名家书法和国画的魅力,此次活动由贵州省四川总商会主办,贵州恒森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织金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顺市四川商会、普瑞控股集团、联城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贵州保利艺术中心、贵州左藏三库、贵州省收藏家协会研究院、贵州省贵商研究院、中国荣宝斋书画院、贵州淘收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贵州阁瑞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知行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贵州国实情人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承办。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据悉,贵阳市军分区原司令员罗南孝、政委吴进德,贵州省人事厅原厅长吴克容等领导考察展厅现场,指导作品布置展出。国学大师李东昇为本次活动的策展人,参加展出作品达100余幅,作品将于本月12日运抵贵州保利艺术中心。主办此次活动,旨在让广大市民有机会观赏到国内艺术界的高端书画作品,感受艺术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鉴赏能力;同时,提高郭笃民先生的画在黔影响力。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郭笃民先生,号幻夫、予人、樾人、西河村人。日生于河北省涿州西河村, 日病逝于卢沟桥畔宛平城。享年85岁。1922年--1928年在完小读书,自幼受家庭熏陶开始学习绘画。1922年——1928年在完小读书,自幼受家庭熏陶开始学习绘画。1928年——1929年,15岁,考入北平鼓楼中学。因喜欢绘画又考入通州男师。1930年——1936年,就读通州男师,在校期间,追随当时的绘画老师赵明湖(赵梦珠)学习绘画,同时经赵明湖介绍加入当时的北平湖社,为湖社会员,并在北平湖社月刊上发表作品。1936年——1937年在山东为抗日英雄范筑先当秘书,同时给范筑先先生的儿子当家庭教师。1937年——1939年这一时期在通州、三河、武清几个县学校代课教绘画。1939年上半年赵明湖去信告之北平湖社在北平举办一个展览,请求他参加,在画展期间,他的大部分作品被卖出,后考入北平国立艺专。1939年——1941年在北平国立艺专上学,在校期间,跟随著名画家黄宾虹、傅心畲、邱石明、王雪涛、汪慎生、徐燕荪等学绘国画。后拜在王雪涛门下。1941年郭老自己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画展,并在当时北平晨报上整版发表其作品。当时他的作品在荣宝斋以两块大洋一平尺展卖。他老师王雪涛在荣宝斋三块大洋一平尺,齐白石四块大洋一平尺。此外与人物画家任帅英、画猫专家曹克家合作多年,多次联展。1941年——1945年在北平金北楼画会受到画学研究会会长周养奄(周肇祥)先生栽培,当时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的有: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徐燕荪、吴镜汀、萧龙樵等,郭老时常追随他们左右,向他们学习请教。1945年日本投降,由于生活所迫,东奔西跑以谋生计,到过许多学校任教。1948年——1958年,经朋友介绍,到通州女师教国画,工作生活比较安定。他时常去王雪涛老师家里学习,绘画技艺大有长进,走上了专业绘画道路。1958年文化大革命因中西画艺术之争,郭笃民被贯以“王雪涛的枪”而打成右派,启功先生被贯以“徐燕荪的枪”也被打成右派。这两杆枪在当时文化部中很出名。在这两位“右派”之中,因启功年岁大于郭笃民,所以启功开玩笑对郭说:我俩是派兄派弟。郭老被发往山东济南党家庄开山,其间他的一部书稿《中国画技法》丢失。在党家庄期间,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时常画一些符的画。在开山之余就观察自然,植物花草、鱼虫,为他以后作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有一齐白石老先生的学生在济南,郭老时常到济南去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绘画。1980年获得平反,恢复了工作,仍回通县教育局,到少年宫教书,直到退休。1991年5月他的作品入选中国百位画家艺术精品展览会,并在新加坡日升工艺美术馆展出,被国内外人士收藏,促进了中国与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晚年他每天都在用功学习研究,提高技艺。此间改变他以前的画风,戏作八十二变法,画风过渡到大写意。他说:绘画要经过婴儿的天然,少年的纯真,既返璞归真还要朝气蓬勃,置身凡尘,游于物外。他的画不拘一格,从不重复自己,所以他一生所画没有一张相同的,并且他从不留自己的作品。目前他的作品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郭笃民先生书画作品点击关注淘收益,跟淘淘一起走近郭笃民,感受艺术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及鉴赏能力吧!8月18日——9月15日,我在《郭笃民先生书画遗作展》等你!tsyp2p∣有温度的微信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三“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宗炳《画山水序》佳士得巡展进程即将到达亚洲,上海匡时和元贞将领跑内地2017年度秋季拍卖,这三家将为大家展开一幅如何的文人图卷,带您先睹为快。《画山水序》中,宗炳将儒释道三家思想溶于一炉,来论述山水与人的关系。后世的山水画家也无不将本源(道)的表达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山水有相当数量属于隐逸文化,文人士大夫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在元代,汉人地位下降,科举的中止使得许多汉族文人不得仕,加上统治阶层内部斗争,使他们不得不过着恬淡生活,隐居山林,崇尚自然,内心孤高,描画山水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题。王蒙(1308 - 1385)即是隐逸文化的践行者,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元四家之一。王蒙工诗、书、画,尤善山水,其山水画受赵孟頫影响,师法王维、董源、巨然,以繁密的构图和细腻的皴法而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美术史学家高居翰认为:“和其他元四家相比,王蒙比较关心空间、体积、表面质感;但是他注意的是表现这些事物的内在本质,更胜于重现外在世界形体。”观点上溯至先秦老庄美学,“象”是“意境”的起源,意味着形象与情趣的契合。王蒙的作品大多题材相近,如隐居、幽居、山居、草堂、读书等,都怀有“隐”之情结,可见回归山林应该是他的夙愿,于是构成了作品所寻求的精神基调。王蒙常作读书图,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之《松窗读易图》卷,及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之《松下著书图》轴装册页。此卷《天香深处图》亦是同样题材,根据钤于画上之鉴藏印分析,本卷应在民间流传至清初翁嵩年(1647 - 1728)遂贡之入内府;画上有乾隆皇帝于癸未年仲秋御题诗一首;画卷附“王蒙天香深处图”字样之木盒,按盒盖内陈介祺题识:“…后得此卷于东武刘氏,始知为内府赐出…”,东武刘氏应为刘统勋与刘墉父子;从而推论乾隆皇帝于1763年仲秋至1773年间赏赐本卷予重臣刘统勋。《天香深处图》因此重现民间,由刘墉传承,后为陈介祺收藏,辗转流传至现藏家。元 王蒙 《天香深处图》 设色纸本 手卷28 x 112.5 cm.估价:港元 5,000,000 - 7,000,000款识:鹤山老樵蒙钤印:王蒙印乾隆皇帝()题诗:叶自青青花自黄,披图千载彂天香。传神不朽宜斯在,未必周家永占堂。癸未(1763)仲秋御题。藏印:沐璘(明):沐璘廷章(两次),王世贞(1526 - 1590):王世贞印,周亮工(1612 - 1672):曾藏周亮工家,翁嵩年(1647 - 1728):萝轩审定乾隆皇帝(1711 - 1799):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著录:李佐贤,《书画鉴影》卷五,同治辛未十年(1871),第十八至二十页。《艺术赏鉴选珍续辑:书画鉴影(清李佐贤编)》,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中华民国 60 年(1971)2 月,第319-323页。《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8月,第723页。“草书之始,本篆所为。鸟际穗象,施张有宜。……张芝羲献,余铲邪枝。”—— 王铎《草书颂》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是晚明清初著名书法。“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同为储相”,拥有仕途中很高的起点,但因降清历来颇遭非议。入清以后,大节已亏,颓然自放,“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其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容争辩的地位,雄强恣肆的书风与其时代背景、特殊政治遭遇、师法古人而革新密不可分,一改之前的柔弱拘谨,形成纵逸劲健、直抒性情的气魄。清王宏撰《石氏斋题跋》评:“文安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特所少者,蕴藉耳。”清吴修《昭代尺犊小传》:“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对其推崇备至,赞誉:“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启功先生说:“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代表了后人对王铎书法艺术上的高度肯定。明 王铎 《行草五言诗》 水墨绫本 手卷21.2 x 165 cm.1643年作估价:港元 1,000,000 - 2,000,000此件拍品为台湾叶启忠先生收藏。叶先生是台湾资深收藏名家,收藏经历由70年代晚期开始,积累30多年的丰富收藏经验,收藏项目由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书画,毕生孜矻研究,涉猎广泛,以钻研书法字帖尤为特出。重要收藏藏品曾出借台湾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以及国立台湾美术馆。叶先生为享誉海内外最大的华人收藏团体「清翫雅集」创始会员其中一员,在同道知己间享有盛誉。明 沈周 《四时花卉》 水墨纸本 手卷画:28.6 x 263 cm.字:28.6 x 457 cm.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沈周写的花果,画风源自南宋僧法常(牧溪),深受其影响。牧溪的绘画风格简逸豪放,自然清净,空灵淡泊,以率真的笔意,单纯的墨色,追求形象之外的意境创作,表现了简洁凝鍊的风格。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传)法常《写生卷》,卷内有两只石榴连枝,估计沈周根据他鉴赏过的同类构图,写下此幅《石榴》图。明 沈周 《榴开多子》 水墨纸本 立轴64.2 x 27.5 cm.1471年作估价:港元 1,000,000 - 1,500,000清 弘仁 《南华高致图》 水墨纸本 立轴吴湖帆() 题签条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弘仁(),清画家,明亡后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清初四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画中表达出的“萧疏”感形成其独特气质,评论家和弘仁自己在题跋中都明确提到了倪瓒对他的影响,而因其风体变形,最终只留下了趣味上的相似,而在其简疏气质方面体现得极为明显。他描绘危峰峻嶂时,使用了拖曳的长线条,再以淡墨渲染,极简的颜色使远方的山具有了透明感,从而画面透逸出静谧氛围,像是从稀薄明亮的空气中看出去,一座敏感而抽象的寂静山景。通过这般创作手法,弘仁在心境上回归自然。张大千 《泼彩荷花》 纸本设色 镜框134.5 x 68.5 cm.1981年作估价:港元 25,000,000 - 30,000,000张大千《扑蝶图》 设色纸本 镜框156.6 x 66 cm.1935年作估价:港元 35,000,000 - 40,000,000吴冠中 《登峰造极》 设色纸本 镜框130.8 x 66.5 cm.1988年作估价:港元 5,500,000 - 7,000,000当代艺术中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艺术家,须得有赵无极先生之名。他是世界范围极有影响的抽象绘画大师,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他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1951年,赵无极在日内瓦第一次看到了保罗克利的画作,他花了好几个小时细看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符号世界。他惊叹克利如何能够以对色彩和空间的精妙运用使得节奏流淌如音乐。至此,赵无极的画风真正开始走向抽象阶段。赵无极 《29.09.64》1964年作尺寸:230 x 345 cm. (90 1/2
吋)此作品于2017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春季拍卖以152,860,000港元成交在塞尚的创作启发之中,赵无极开始回望反思中国艺术精神。精于书法的赵无极开始探索中国的符号,属于他的符号:书写过程及其动作挥舞出广阔空间和独特气韵。赵无极的作品笔触激烈,充满力量,富有动感,强调光线,蕴含自然之精神,老庄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他的艺术精神内核,“实”与“虚”相互依存,有生于无,虚胜于实。赵无极 《24.12 . 2002 – 双联作》2002年作尺寸:194 x 260 cm. (76 3/8
吋)此作品于日佳士得上海秋拍中以33,600,000人民币成交“我觉得虚实的概念最为重要,它使我苦苦探求,‘虚’是最难创造的。当你用笔接触中国宣纸的时候,空间就已被造就了,这与油画不同。我一向推崇诗词和绘画中的虚静,中国传统诗词就注重静默。如果尊重绘画和诗歌中的虚静,他们会更加生动。我觉得通常虚静和空间是等值的。在绘画中,空间和光线永远是追求的所在,但人们永远不能确信找到它们,我想诗词里的静默亦然。”—— 赵无极赵无极 (法国/中国,)《29.01.64》油彩 画布260 x 200 cm.1964年作估价:港元 85,000,000 - 125,000,0001960年代是赵无极艺术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才此期间,他开始全心沉浸于抽象艺术,渐渐褪去了他之前所偏好之细致、深受甲骨文所启发的风格,开始致力于一种更为奔放的书写作画方式。这幅于日完成的作品可以被视为艺术家创作激情澎湃时期狂草系列的开端,并由此见证其逐步走向创作生涯的巅峰。赵无极此前在纽约与多位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相遇经历,为他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去探索并挑战尺幅更大的作品,从而将他的创作生涯引向一个崭新而壮阔的阶段。此作意义深远的垂直构图强调了画作所散发出的磅礴情感,进一步反映出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汹涌心绪。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Jean Leymarie曾表示,从《29.01.64》里他仿佛看到了「巨大的树木从风暴中拔地而起」,抑或是一道横向撕裂的混沌宇宙,这也是赵无极1960年代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赵无极 《8.11.79》 油彩 画布88.8 x 115.5 cm.1979 年作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赵无极 《无题 (茶壶、花瓶与花枝)》油彩 画布54.3 x 64.8 cm.1951年作估价:港元10,000,000 - 15,000,000在亚洲先锋艺术的舞台上,赵无极并不孤独一人,各位前卫艺术家们不但在当代文化中掀起浪潮,更书写出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常玉是中国早期旅法画家,一个为自己艺术信仰而自由创作的绘画大家,一颗不可湮没的东方明珠。常玉 《粉瓶小野菊》 油彩 画布81.2 x 45 cm.1931年作佳士得将于香港隆重呈现一系列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 - 1926年)的作品及其私人珍藏的物品。莫奈先生深受亚洲文化影响,从其画面之中不难觉出东方文人的宁静悠远气息。这批此前从未公开露面的珍藏名为「亲爱的莫奈先生」,一直由艺术家后人罗德朗?韦尔内热(Rolande Verneiges)收藏。通过这些被重新发现的精彩作品——包括珍贵画作、纸上作品、日本版画和私人物品等,展现莫奈作为艺术家与收藏家的双重身份;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得以透过亲人的视角,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巨匠伟大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创作、友情和家庭。Sacha Guitry 摄《克劳德?莫奈,吉维尼》,1915年,银盐相纸拍品不仅包括一系列莫奈的早期作品,如素描及粉彩画,以及艺术家开始创作系列作品的初期例证,亦有不少他私人珍藏的名家作品,包括爱德华?马奈(?douard Manet)、欧仁?布丹(Eugène Boudin)、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和保罗?希涅克(Paul Signac)等艺术大师和好友的力作。我们更可透过一系列莫奈收藏的日本版画、私人物品和照片等,走进他的世界,一窥这位著名画家鲜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克劳德?莫奈 《小孩习作》1857年作估价:美元20,000 - 30,0001850年代后期,莫奈与当时粉彩画最重要大师之一欧仁?布丹成为好友。与莫奈一样,布丹也是自学成才,擅长运用各种绘画材质,经常于素描簿和画纸上创作大量即兴习作,另外也有构图精致考究的作品。布丹热衷于描绘沙滩、海港及码头,莫奈收藏的布丹水彩作品,正是布丹这一独特品味与风格的典型例证。克劳德?莫奈 《伊波尔的夜晚》约1860年作估价:美元150,000 - 250,000此珍藏中的几幅莫奈的粉彩画也包括莫奈已知创作主题外的一些全新主题,其中包括描绘伊波尔风景的《伊波尔的夜晚》,这幅作品是其唯一一幅有记录的夜景画,描绘一片荒原上的光线与天气变化。另一幅杰作《小达勒的悬崖》(1884年作,估价:1,500,000 - 2,500,000 美元),正是艺术家孤独面对变幻莫测、风雨飘摇的天气,仍坚持追逐光影而完成的作品。这些海岸探索之旅成为莫奈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改变了其艺术方向。由于莫奈以不同的角度及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绘画这些悬崖峭壁,《小达勒的悬崖》可谓代表其创作系列画作的第一步。克劳德?莫奈 《吉维尼三棵树(白杨树)》1887年作估价:美元2,000,000 - 3,000,000《吉维尼三棵树(白杨树)》的三个版本现藏于巴黎玛摩丹?莫奈美术馆。笔直的白杨树和广阔的草地形成对比,突显树木的雄伟之势。莫奈也以现代手法探索象征意义,以三棵白杨树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更多详情敬请关注佳士得香港2017秋季拍卖预展时间:北京
11.03-04新加坡
11.04-05上海
11.07 - 09台北
11.11-12曼谷11.17-18拍卖时间:11月25至29日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文人之风绵延至今,滋养着当下的世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很高兴我们遇见朗月、闻见清风、读到佳句还是会感动。喝杯茶休息一下,有关内地秋拍盛况预览,且听下回分解。品味玺鉴
悦见艺术微信号 : xixi_xihappy头条号:品味玺鉴联系方式:400 626 8880官网:邮箱:地址: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98号博银大厦9楼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84号华博科技大厦8楼《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四1998年,中国文联艺委会和浙江省文联创办了“西湖艺术博览会”。2000年,杭州市委和市政府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将西湖艺术博览会列为“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注册项目。2011年,中华文化促进会成为主办单位,西湖艺术博览会上升为国家级艺术博览会。第二十届西湖艺术博览会将于日晚19时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展会设置“当代原创、传统经典、手艺创意”三大板块,“回顾展、邀请展、主题展、推荐展、机构展、外围展”六大专题,“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水彩、装置、手艺、创意”九大类别。本届西湖艺术博览会值二十年庆典,无论是规模、形式还是内容,都可谓盛况空前,精彩纷呈。小编从中挑选出六大亮点,以飨诸君。亮点一:回顾展西湖艺术博览会有20年的光辉岁月,其中参展的艺术家可谓星光灿烂,值20周年大庆之际,本届艺博会隆重推出“艺术西湖——历届名家作品回顾展”。从学术角度出发,展览精心选取了罗丹、达利、赵无极、林风眠、朱德群、靳尚谊、肖峰、全山石、陈逸飞、崔如琢、丁绍光、蒋铁峰、潘公凯、吴山明、许江、潘鸿海、杨参军、周刚、杨劲松、张尧20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些是作品由艺术机构代理参加西湖艺术博览会,有些是本人亲临现场。回顾展在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三个维度为观众呈现西湖艺术博览会在专业学术建构、发掘美学价值上所做的努力。亮点二:邀请展西湖艺术博览会作为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发扬水墨精神的艺术本质,值二十周年之际,特举办《艺术西湖——水墨精华作品邀请展》。展览邀请包辰初、杜高杰、郭牧、胡立新、宋柏松、杨劲松、高泉强、陈军、陈伟农、尹舒拉、常青、熊明、陈凌广、罗小安、张华录、徐和森、曾褀、孟林、王鸣、焦俊峰二十位水墨艺术名家作品参展。邀请展中二十位水墨艺术名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讲究趣味与形式的效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风格迥异,形式创新,幻化出水墨文化特有的传统精神与当代意韵。亮点三:主题展一个好的展览就像一个好的故事,具有好的叙事结构和语境,值得人们去回味和深思。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获得某种启迪。这次推出的主题展便是带着这样的学术性意义,我们力求为您呈现一系列完美的艺术故事。主题展01.礼宾堂梦缘五朝藏品展02.盛世收藏——首届书画惠民展03.一池荷叶——晨晓绘画的生命美学04.丝路风情——新疆艺术作品展05.变艺——国际艺术大师毕加索版画展06.梦缘西湖——中法当代水墨艺术展07.故事——中法艺术家陶瓷艺术作品联展08.巴黎印象——法国油画雕塑作品联展09.西湖独白——林伯禧作品展10.菡之语——金金新水墨艺术展(巴黎/杭州)11.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国际艺术工作坊教学展12.神遇迹化——杜高杰艺术展13.廿四节气——魏立中水印版画艺术作品展14.木语——周东申版画艺术特展15.江山赋——王利丰青山系列作品展16.逸骥寻云——熊明水墨展17.山水之间——小安水墨作品展18.象·外——陈凌广当代绘画展19.意图之无——蒋非默水墨作品展20.阿勒泰之马——杨凡工笔画作品展亮点四:推荐展组委会每年精心打造的重点板块,今年共精选二十个各具特色的展览,像二十份精美的礼包,值得有艺术眼光的您去一一揭晓。推荐展01.看见与表达——八零画派写实油画作品巡展02.意象悟觉——陈建锋油画作品展03.鹤舞千年——陈泇元油画作品展04.色 变一一陈岚油画作品展05.俄罗斯当代绘画艺术展06.亚洲现当代与俄罗斯艺术展07.漫步园中——杜璞油画作品展08.循环——南希潮当代作品展09.冷艳冰绡——熊明新牡丹图精品展10.鸟鸣花放——羽空水墨重彩作品展11.中国书画联展12.梅香清远——邓学梅工笔花鸟画展13.象外之象——杨斌杨琪工笔画展14.自然之馨——赵上慧新作展15.海上画派书画联展16.黄河——林建大型写实油画作品系列展17.区欲——70油画公社作品邀请展18.莲之风骨——林风眠油画手稿遗珍展19.从纽约到杭州——聆听500年与5000年的对话20.东方意韵——陈正帅油画作品展亮点五:开幕式每年的开幕式VIP之夜都是西湖艺术博览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哪些艺术大咖亲临现场,艺术和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精彩的文艺演出,都值得我们翘首期待。今年的开幕式,咳咳,小编打死也不会剧透的。放几张往年的照片吧 ?乛?乛?亮点六:外围展“ 外围展 ”由西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与杭州二十家艺术机构联手推出,目的是共同打造属于杭州的艺术盛宴,一起carry全城艺术热潮,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让生活无处不艺术。外围展场景外围展01、艺术西湖——喜庆十九大·科学与艺术作品展02、艺术西湖——瑶山书院艺术馆藏品展03、艺术西湖——曾宓丁酉年书法作品展04、艺术西湖——晨晓绘画的生命美学05、艺术西湖——王少求大写意花鸟画展06、艺术西湖——近现代日本文人书画展07、艺术西湖——青田石雕艺术展、第八届浙江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6花鸟画高级研修班毕业作品展08、艺术西湖——南宋宣和近现代、当代作品展09、艺术西湖——美院新锐艺术家绘画作品展10、艺术西湖——中国当代水彩名家邀请展11、艺术西湖——张华录教授西湖百景图展12、艺术西湖——《1/2》井士剑个展13、艺术西湖——浙江传媒书画研究院作品展14、艺术西湖——云上堂·画外桐坞艺术展15、艺术西湖——微风细雨·小华个展16、艺术西湖——胶囊剧场17、艺术西湖——汪滢滢《洄》摄影展18、艺术西湖——形、意、韵·明清古典艺术家具展19、艺术西湖——善智·传统服饰艺术展20、艺术西湖——天、地、艺术·滑翔艺术多元运动展一年一次的视觉盛宴,“青艺计划”希望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带上家人,一起在美的星河里畅游,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最新展出时间:10月27日-10月29日“青艺计划”展区:B15展会地址: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绍兴路158号)活动时间:10月25日-10月29日(凡是会员,可发送“我要门票”到柏融公众号后台免费领取门票一张及小礼品一份)活动内容:1、累计额超过5万元,可以享受9折购画;2、累计投资额超过10万元,可以享受8折购画;3、累计投资额超过20万元,可以享受6折购画;4、一次性投资6月及以上超过50万元,可以享受1元换购。(仅限部分书法、国画作品)活动《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五《筑梦路上》,唐勇力用艺术手法还原重要历史事件产生背景。历史与写实:唐勇力《新中国诞生》唐勇力在写实上追求变形,但变形也许不是他的优势,他的优势还是写实。他以写实方法画的素描稿,无论造型、动态,光感还是线的处理,都有很高水准;而变形后的形象却常常失去素描稿的生动效果。我相信,他沿着写实路线探索,更能推动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获得更大成就。这在巨幅《新中国诞生》一画的创作中得到了印证。《新中国诞生》(A),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课题之一,历时三载,积数百张素描稿和色彩稿,完成作品为绢本,高2米,长8米,计16平方米。刻画新中国诞生之时的63位政府委员。作为工笔人物群像,其尺幅之阔,难度之大,费思费工之巨,可谓罕见。谈到难度,首先是人物的位置安排,这涉及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但事实是,除了中央政府主席、副主席、总理有一定的安排之外,其它委员(不论党内党外),都是自然站立,没有后来那样依照政治地位作严格的礼仪性排序。更大的困难是,当时的照相器材与技术,无法把数十位委员的排列情形拍摄下来,多数委员甚至没有留下在天安门上的照片,而能找到的可参考图片,不是年龄相差太多,就是角度不合用,要么就是形象模糊不清,无法作细致刻画的参考。唐勇力虽访问了一些知情的老人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但也只能根据大略的记述和艺术的需要,作出大胆安排。2013年,受国家博物馆委,唐勇力再画一幅《新中国诞生》(B)置于国博中央陈列大厅东壁,尺幅扩大到4.8×17.5米,计83平方米,画中人物与真人等大。仍为绢本,工笔设色。为了这幅空前的巨作,唐勇力在何各庄318艺术区租了一间足够高的简易画室。把画绢分别裱在8米高的木板上,再将它们拚起来,交互使用三种作画方式:平舖在地上画,爬上木梯画,站在活动云梯上画。笔者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多次探访何各庄画室。地处东五环外,没闹市的喧嚣,小院里种了蔬菜,养了盆荷,进门处隔了一间小廚房,可以烧水烧饭。勇力除了回央美开会、处理教学事务,都在这里作画。为了有足够的体力与精力,他每天在院子里跑跑步。独自作画的漫长过程,大体量的技术性描绘,会产生疲劳、单调甚至麻木感。他形容这是“独自一个人的马拉松”,跑了整整三年!他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强大的心理和体力承受力。与A幅相比,B幅的基本框架,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基本没变。但唐勇力的目标不是对第一幅的单纯放大,而是要在整体气势和细部描绘、形象塑造与色彩处理各方面,都有所超越。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单纯的形象放大,其人物位置、姿态和表情的刻画,也都比第一幅更难。国内缺少画巨幅人物作品的参照,他特意到巴黎住了些日子,每天去卢浮宫,对欧洲大师的名作特别是大卫的巨幅《加冕礼》(610×931厘米)作了仔细的研读,以求获得有益的借鉴。为了更好的把握形象,他在绢面上用心画了一遍素描稿。继而把素描稿转画为墨稿。我第一次去,看到的正是完成的墨稿。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有如在眼前的切近感,这是小画幅不可能达到的视觉效果。与A幅比起来,这幅墨稿更深入和精致,人物更加像似,神态更加具体,作为群像的整体感更强。但如何在这样大的绢面上使用矿物性颜料,还缺少经验,只能一边画一边探索。日本画家作“岩彩画”是很少调色的,因为日产颜色种类多,选用就是了。唐勇力坚持用品种较少的国产颜料,某些颜色必须自己调出来,但调出自己想要的矿物质色调,是很难的事情。我第二次去看画,见地上、桌子上摆满了颜色罐,画面已铺上一层大调子,人物与环境的空间还不曾拉开,几位老帅的绿色军装有些灰暗,那种像洗过的明亮黄绿色调还没调出来。我朦胧感到,这件巨大的人物群像,最重要的也许不是每个人的表情,不是节日气氛,也不是色彩的象征性,而是作品整体的时代感和历史厚度。1949年10月初,北京解放不久,战争还在继续,被委任的新中国政府委员,风尘朴朴地从海内外甚至战场赶到北京,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还没有明晰的职务与级别划分,而饱受战乱之苦、有着不同背景和政治理想的委员们对“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抱着各式各样的设想、猜测、希望和憧憬。这一切,既反映在各个委员的姿情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衣着和天安门环境的色彩上。因此,画家的历史认知与情境想像,人物的时代性神态、画面的时代性色调是体现历史真实的关键。我第三次去看他作画,觉得色彩的大关系已经出来,大殿背景适当暗了下去,人物群像与城楼融为一体了,许多人物得到了更具体的刻画,给予特定的灯光,效果可能会更好。勇力说,有几个重要人物的头部还要加工,衣服的时代感还要强化,要利用对群鸽的描绘显现出天安门城楼的空间和画幅的生动感。《新中国诞生》一画(A),原属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百余幅作品的选题,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拟定,经中办和中宣部审批才实施的。但作品的构思、风格与画法,都出自画家之手。《新中国诞生》之前,已有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如何不仅在画种区别上、也在思想倾向与容量上与该画有所区别,赋予作品新的面貌、新的意义,是画家面对的最大课题。《新中国诞生》的突破首先在选择了刻画63位政府委员群像——这一构思得到了靳尚谊等评审委员们的广泛认可。董希文《开国大典》画的是典礼主席台的核心部分,集中描绘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总理等政府首脑,省略了绝大部分政府委员,而《新中国诞生》描绘的则是主席台全景,即全部政府委员。前者是大典的特写镜头,后者是整体图像;前者着重刻画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那一瞬间的历史性形象,他身后站立的只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林伯渠、郭沫若和沈钧儒等10人;后者则刻画了包括这些领导人在内、在主席台中心向两侧排列开的全部63位党、政、军、民主党派、爱国人士政府委员,其中包括后来被罢免、成为历史“问题人物”如高岗、饶漱石、章伯钧、刘少奇、彭德怀、林彪,以及诸多后来没有声息的著名民主人士等。前者的“省略”性构思是在50年代的政治背景上出现的,后者的“增加”性构思,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背景下出现的。《开国大典》是一种真实,《新中国诞生》也是一种真实。前者以象征性的红色调、蓝天白云、红旗招展的意象,突出了庄严喜庆的节日气氛;后者以实实在在的人物描绘突出了新中国诞生之初对于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制设想,以及“共和”“民主”为特征的政治意象。比较起来,《开国大典》更多庆祝性的抒情因素,《新中国诞生》更多纪实性的历史叙事因素。《开国大典》的局部截取,《新中国诞生》的全景呈现,与真实的现场相比,都作了重新组织。前者作的是“减法”,后者作的是“加法”。两者的形象组织与调整,是艺术的需要,也透露出不同时期对历史真实不尽相同的理解。《开国大典》经历过两次修改,先后删掉高崗和刘少奇。这种修改有悖于历史真实,是扭曲政治的“遗忘”和“遮蔽”现象。历来的历史画创作,难免遇到“政治需要”与历史真实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境中,是坚持追求历史真实,还是服从“政治正确”的需要,不免令画家为难。从理论上讲,画家应该坚持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坚持历史叙事的真相。但作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果《新中国诞生》创作于“高饶事件”“反右斗争”“彭德怀事件”“文化大革命”时间段,它能过通过政治审查,或者不被权力因素所涂改吗?如果不是经过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画满63个政府委员的《新中国诞生》,恐怕也不能诞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拟定并肯定《新中国诞生》的创作,国家博物馆决定请唐勇力再造一幅在中央大厅摆放的、更大尺幅的《新中国诞生》,都以新的眼光,穿越伤痕累累的历史,再现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另一面真实。人类历史写作的真实与遮蔽,是不断出现的事。再现真实要付出代价,但追求真实,始终是人的一种渴求与目标。历史画的“写实”,由精神层面与方法层面组成。精神层面即追求真实和对真实的理解,也就是表达思想。为了表达思想,可以省略或改变某些细节,但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表达思想不是任意想像。方法层面即追求写实风格。画家可以有自己对写实风格的理解与把握,但不能有悖于历史真实。以尊重真实为基本原则的写实方法,是创作历史画最好的形式选择。在中国画的诸种体裁中,工笔重彩与写实风格最为接近。因此,在写实主义传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中国,工笔画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主要使用矿物性颜料的工笔画,不变色,宜于细致刻画,与中国文化传统有深刻的渊源,要传达一种庙堂般的崇高气势,呈现具有重大文化与历史意义的事件和人物,重彩工笔人物画大有发展空间,其自身的完善也大有余地。写实方法与素描训练分不开。素描能通过面部、身体与人物关系的刻画,传达出人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画史表明,主要靠线描刻画人物且高度程式化的传统方法,弱于深度刻画,适当吸收素描方法和色彩方法,能够强化其表现力。20世纪中国画的最大变革之一,就是吸取了这些方法,使人物画发生了巨变,增强了表现力。从徐悲鸿、蒋兆和到方增先、周思聪乃至当代人物画的许多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借鉴了素描画法与色彩方法。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画好人物画,第一是造型能力,其次才是笔墨技巧等。中西结合的造型方法,加上中国画的笔墨方法和色彩方法,已经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基本模式。《新中国诞生》的成功,就是这一模式的果实。其创作过程表明,画素描稿的过程,就是展现写实功夫的过程,亦即深度刻画人物、处理人物关系的过程。当然,人物画的创作,需要处理好素描与线描、西画造型与中国画造型的关系,保证在深入刻画的同时,仍保持人物画的民族风格。各大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都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唐勇力坚持的“线性素描”,以及与之相关的速写、默写等的综合训练,就是这一经验的体现,而《新中国诞生》能在很少图像参考的条件下深入刻画真人大小的63位历史人物,更是这一经验的突出成果。拓展当代工笔人物画,首先要认真研究和弘扬传统人物画。在画史上,有不少大型教化、宗教主题作品,史载如西汉周公礼殿之“盘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与仲尼七十弟子”壁画,唐代阎立本“太宗御容、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壁画,历代各大寺庙、石窟寺及道观的道释人物画壁等。即使在山水花鸟取代了人物主体地位的元代,还遗留了有极高水准的永乐宫道教壁画。在玩赏性、寄寓性的文人画趋于衰退的现代社会,以勾勒填色为主要技术方式、写实功能较强的工笔画传统,更适合各类公共艺术的广泛需要,《新中国诞生》大型群像的视觉效果,并不比油画《开国大典》逊色。《开国大典》在色彩处理上吸收了民间年画和中国工笔画的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油画性。《新中国诞生》虽然借用了素描方法,但其完成稿并不失传统本色,在这一点上,它的经验和启示也是值得珍视的。郎绍君2013年9月-2015年11月稿用画笔描绘新中国诞生前言对那些为了新中国诞生而奋斗拼搏甚至流血牺牲的人们充满无限的崇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幸福安康感到由衷地自豪,于是,我怀着这种崇敬与自豪——用画笔描绘新中国的诞生。导语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的正中央,有一幅巨型画作《新中国诞生》,描述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情景,是继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之后的一幅同题材的工笔经典力作,启动了用中国传统笔法描绘巨幅画作的开端。《新中国诞生》的作者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唐勇力。现邀请唐勇力委员来讲述他创作《新中国诞生》的经历及心路历程,以及如何用中国传统工笔来表现当时那庄严恢弘的伟大时刻及建国者所经历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戏剧性承担重任创作《新中国诞生》,有一段比较具有戏剧性的经历。2005年,文化部正式立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织历史学家选取1840年至2000年期间的100多个重大历史主题,于2006年与财政部联合公布《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办法》,向全国美术家公布选题,由美术家挑选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草图创作,提交到组委会,入选的美术家签署合同协议书后就可以进行正式创作。我当时挑选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题材,因为我是唐山人,曾亲身经历过,比较了解。关于新中国的诞生这一题材,很显然,在100多个重大历史题材中分量颇重,但因已有董希文先生的同题材油画经典作品《开国大典》,很难超越,没有一位美术家来申报这一重大题材。组委会经过协商研究,决定指派专人承担这一创作任务,最后落在我身上。当时安远远女士给我打来电话,说组委会希望我能承担创作新中国诞生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我刚开始拒绝了,毕竟经典难以超越,且我已经选定了其他题材。过了大约一周,安远远女士又打来电话,说组委会再次协商后认为,不管在造型能力还是创作经验上,我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有些犹豫起来,毕竟我没有接触过这一历史题材,且涉及国家领导人的肖像刻画,但内心开始掂量起自己如何承担,怎样承担,能否完成。又过了一周,安远远女士第三次打来电话,说你就下决心去创作吧。于是,我算是接受了创作任务。之后,便是一段很长的蛰伏期。我开始搜集、整理、阅读有关那段历史的资料,包括《开国大典》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1949年前后毛泽东同志与民主党派人士的接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过程等,还专门拜访请教有关的历史学者专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与认识——开国大典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接着,我开始分析研究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这一画作将主题落实在了典礼上,十几位人物侧影,如同瞬间的记者式的眼光来拍摄的侧面照片,表现了当时那庄严恢宏的历史时刻。其实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有63人,包括1位主席、6位副主席和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那一霎间,我终于找到与《开国大典》不同的思路,区别于董希文先生将作品落实在开国大典的瞬间时刻,我将作品落实在6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身上。  用美术来表现国家重大历史,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又不仅限于某一瞬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共有63位委员,但在开国大典举行时,并不是所有委员都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有一部分委员还在其他地方工作或战斗。于是,我采取了尊重当时有63位委员的历史事实,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将其全部画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一字排开,主席在中间,副主席在两边,委员再两边。因为当时的委员还没有具体分工,于是在创作时参考其后来所担任的职务进行了松散的排位。《新中国诞生》的草图出来,得到组委会的肯定后,我便将全部时间用在了深化创作上,直到2009年8月最终完成第一张2米×8米、人物80厘米高的画作。当年9月23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所有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及美术界同仁的好评。  在《新中国诞生》的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困难,尤其是在人物素材搜集方面。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距今已逾60年。我是1951年生人,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对时任领导人的印象最早也要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了,距离1949年也已20年左右,人物的形象变化是很大的。为尽量还原历史原貌,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必须参考1949年前后的人物照片,于是我遍寻新华社档案室、各级图书馆等多处寻找资料,共搜集了几千张人物照片。人物塑造除年龄有要求外,还需注意人物的高矮胖瘦、形象服饰、表情站姿等,所搜寻到的照片多为人物合影,具体到某个人则比较模糊。在服饰上,主要国家领导人多穿中山装,民主党派人士多穿长袍马褂,归国华侨则多穿西装,服装的样式、颜色等各有差别。这些都需要搜集很多素材进行论证。为了精确到每一个人物,我对63位委员分别进行了反复推敲与仔细研究,并为每个人都单独创作了整体素描与头像素描。因为当时的素描稿是为创作而准备的,画得还不够深入与完美,因此,在作品完成后,我就把素描稿当作独立的肖像画进一步完善,不断加深研究。二、第二幅《新中国诞生》2012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其中就有《新中国诞生》。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委员看到后,问我,能不能为国家博物馆再创作一幅?重复一幅已经创作过的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想到自己在创作第一张画时还留有些许遗憾,比如因过于借鉴《敦煌之梦》系列的创作手法导致人脸颜色比较重,且画作可以挂放在被称为国家文化祠堂的国家博物馆中,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第二张画可以说是巨幅画,5米×16米,于我而言,这是不小的挑战。因为画作尺幅较大,家里放不下,我便在北京郊区租下了一间工作室,刚开始还辗转于家与工作室两头跑,后来就干脆住在了工作室。从2013年初正式创作到2015年底完成创作,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  相比第一张,我在第二张上更加强调艺术表现性,并暗自给自己定下一个标杆——创作一幅具有世界水平的名画。于是,我特意飞赴法国卢浮宫去参观学习,虽然里面多是油画,但艺术是相通的,肯定有可借鉴的东西。其中《拿破仑加冕图》是卢浮宫中十分著名的巨幅画作,也属于多人物创作,我每天来到这幅画作前不断地欣赏、分析和研究,反复揣摩画面构成、组织关系处理等有关艺术因素的东西,还拍了很多照片。回国后,脑海中一直有个声音督促自己,必须要画出世界水平,否则这幅画就是失败的。  绘画的过程,有时是亢奋、有趣的,但更多的是枯燥、乏味与劳累的。毕竟我已到花甲之年,且工作室所处位置比较僻静,于是每当极度疲劳所导致的孤独感来临时,我就在工作室大喊几声,聊以发泄。还好,创作世界水平名画的目标以及师友的鼓励,给予我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与毅力,我坚持了下来。  2015年底,第二张《新中国诞生》终于正式创作完成。记得当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委员激动地说,我参观过多国的博物馆,见过很多世界名画,《新中国诞生》是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还有一位刚刚从法国回来的朋友看到《新中国诞生》后脱口而出说,这幅人物画不比卢浮宫的名画差。是安慰,也是鼓励,我当时激动万分——如果从2006年草图创作开始算起,《新中国诞生》的最终完成整整跨越了10年,十年磨一剑,这十年我磨出了一把亮剑。但是对于这幅画,我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比如因过于求精,有些人物画得过实,实的东西多了,虚的东西就少了,艺术是讲究虚实相生的。  创作《新中国诞生》,也让我对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对那些为了新中国诞生而奋斗拼搏甚至流血牺牲的人们充满无限的崇敬,对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幸福安康感到由衷地自豪。这种崇敬与自豪始终贯穿于我的整个创作过程。  《新中国诞生》采取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传统壁画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完全颠覆了以前美术界只有油画才能创作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观念。近年来,用中国传统笔法来创作大型画作的现象不断涌现,《新中国诞生》在这方面,可谓开创了一条新路,这也更加说明,中国画也能完成巨幅历史主题创作!三、创作心境、理念及信念我的创作心境、理念颇受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敦煌壁画,其历经1000多年时间,经过剥落、颜色蜕变等自然的再创作,呈现出新的艺术面貌。每一个壁画的任何局部,都是一幅完整出色的具有现代色彩的作品,形象肌理、色彩气韵等尤为突出。我特别喜欢用盛唐绘画的语言、手法进行创作,创作了《敦煌之梦》《丝绸之路》等系列作品,尝试把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古代壁画上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来表现新时代下大众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追求。我有个作品叫《童年的回忆》,画的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将敦煌壁画的绘画语言与手法,与我童年时期的牛马、耕田等农耕方式糅合在一起,启发现代人来理解今人与古人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用现代人的想法去理解古人,或者可以说将古人的生活融入现代人的观念,包括我之前所创作的《花木兰》《桃园三结义》等其他历史题材作品,都是采用传统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其实,现代的艺术观念与古代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讲求以善为本,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善的处理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大多时候并不复杂,往往是理论家会解读出很多东西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一个事物,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还会出现误读。但有一个标准是艺术家所应该始终坚守的,就是扬美善、抑丑恶。我在教学中,总是提倡学生用美和善的手法、心境去创作作品。当然,艺术家可以选择表现一些丑恶的事物,毕竟现实社会是两面的,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不能以丑为美,对丑恶的事物只能是揭露而不是,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比如欲望,其本身是人的正常心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梦想、希望都是欲望的一种,这些是美与善的,在创作中就可以大力弘扬。而过度膨胀后的欲望,则充斥着丑恶的东西,则需要在创作中进行揭露批判。因此我总是要求学生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友善、有诚信的人,对人温良恭俭让,不做有损道德的事情。绘画本身的技法是可以教的,学生也是可以学的,但创作一幅优秀的作品,靠的是画家的思想境界。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多数国人都能喜欢中国画,会欣赏中国画,并最终把中国画推向世界,让全世界人喜欢中国画、会欣赏中国画。当今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很多都倾向于西方美术作品,对中国画或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得比较疏离、陌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使中国文化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前年我提交了一个关于开展全民审美艺术教育的提案,建议在高校、中小学、党校等开展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全民在绘画、建筑等方面的审美能力。提案提交上去后,得到了教育部的回应,“十三五”规划中把开展全民审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写了进去,在教育目标中,以前都是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变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今年的提案则将其具体化,提交了关于开展中国画审美教育的提案,建议各级学校能开设关于中国画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学会欣赏、热爱中国画。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会将普及中国画、创作中国画,提高全民审美艺术素养作为自身职责坚持做下去。==============================(北京)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公众帐号:yirongw客服热线:400-836-2266官方网站: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国际大厦乙段5层↓↓↓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直接登陆网站《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六古往今来,从事书画艺术的人才千千万万,然而能功成名就,成为名家的廖廖无几。至于作品能千古流传,成为一代大师的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实力派画家默默无闻,或者仅限于小范围的知名度。尽管同样为艺术付出了毕生精力,奉献了满腔热情。艺术天赋、艺术功力和创新精神的差异,是踏上成名之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当艺术品成为商品后,决定艺术品价值的是艺术家的名气,而不是无法确定标准的艺术价值。因此大批善于经营的书画家会四处找关系,推销作品,而往往忽视了在艺术上下苦功,拿不出真正有份量的作品,失去了成为名家的先决条件。而醉心于艺术的艺术家往往极富个性,不善于同人交往,不屑于推销自己,越有才华的往往越甚。如《马说》所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算有知音,却往往不是伯乐,因为伯乐不光会相马,更有话语权和特权,也就是权威的声音。所以幸运的毕竟是少数,很多大师都是生前不被人赏识,死后却声名鹊起,因为伯乐来迟了。今天撇开艺术的其他特质,谈谈几种常见的成名之路。《盛唐书画艺术》--唐勇力进入官方机构,符合政治需要古代书画家扩大自己影响力最多的途径就是靠谋取官位,或者进入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比如宋朝时期的画院,是皇家设立的,进了画院,就有机会博得皇帝的赏识,待遇、社会地位、声誉就跟着来了。如范宽、郭熙、张择端等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也还很实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设立三大画院,北京画院、上海画院和江苏省国画院,起因是周恩来总理发现一批优秀画家散落在民间,就提出设立国家画院,把优秀的画家集中在一起。画院设立后,画家就出现了分别:画的不错却依旧散落在民间的,往往知名度没法跟进入画院的原本比肩的画家相比。比如当年钱松嵒和秦古柳都在无锡,秦古柳比钱松嵒名气更大,画的更好,卖的也更贵。但是秦古柳比较清高,不愿意进入画院。今天,秦古柳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而进入画院的钱松嵒最终成了山水画的大家。史国良--《品茶图》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进入画院的,现在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没有进入这个主流机构的就差远了。主流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国家的艺术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举办各类艺术活动,画家的作品能得到广泛的宣传,这是扩大知名度的最重要途径。如一批江苏画家在傅抱石的带领下,进行两万三千里的写生,画祖国新貌,反映新生活新时代,画作得到了大量的展出机会,结果成就了新金陵画派的地位和影响。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这些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从此走上更高的发展平台,获得同时代艺术家所没有的机遇和关注度。进入民间收藏体系,符合需求民间一些大藏家利用资本运作来推广艺术家,这个手段在现在广为人知,运用比较广泛,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其实在古时候也曾有之,尤其是在国富民丰,民间收藏比较发达的时期。比如明四家和扬州八怪等。扬州八怪既称为怪,可见他们作品完全不符当代主流。非主流的作品能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和名气,一方面是因为符合当时求新求奇的收藏心态,最关键的就是当地盐商资本运作的结果。古代画家成名,更多的是依靠官场,在官场谋取一个什么官位,或者投靠一个大官,就可能获得机遇,成名的途径还比较单一。扬州八怪之后呢,艺术家成名就增加了一条途径,就是利用资本运作。在完成初期大量作品收购后,再投入资本大肆抄作,也可以迅速让画家成名,而资本通过作品的急剧升值达到回报。《积雨紫山深》--龙瑞善于利用媒体,符合媒体报导需求老画家黄养辉曾给徐悲鸿做过十九年的秘书,他说徐悲鸿在四十年代,经常看报纸,他还要别人收集各家信息,如果这个星期报纸上没有出现他徐悲鸿的名字,他会一个星期都郁郁寡欢,哪怕是骂他几句也行,他就是要保持出镜率,保持关注度。当年徐悲鸿就是舆论的中心和焦点人物。他和刘海粟之间的是是非非,和他的学生孙多慈的婚外情,还有他和蒋碧薇和廖静文之间的纠葛,这些是是非非现在看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毕竟这使得他成为那个时代的话题人物。说的都是画外的事,而人们津津乐道的也就是这些画外事。正是这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徐悲鸿备受关注。吴冠中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徐悲鸿从法国回国后,画得比较写实,比较像,一般官僚就能看得懂,觉得画得像。他会搞人际关系,跟官员搞得比较好,中国慢慢知道有徐悲鸿,画马,在中国就很厉害。说明徐悲鸿也走官僚的路子。《红梅》--刘海粟建立学院体系,利用办学的影响力徐悲鸿的影响力还跟他一直创办艺术学校有关,参与办学是艺术家产生艺术和社会双重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颜文樑创办苏州美专;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林凤眠创办西湖艺专,即后来的中国美院。林凤眠由于在办学上的成功,桃李满天下,并出了几位得意门生,这些学生就是传播他影响力的最好推手。艺术学院最大的好处是一脉相承的学术理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单独一位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而学院也要推出代表作为偶像,成为大家,以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在当代,学院派也逐渐成为艺术的主流派。留言互动点击底部写留言,参与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聊聊书画收藏那些事。==============================艺融网(北京)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公众帐号:yirongw客服热线:400-836-2266官方网站:公司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国际大厦乙段5层《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七首页正文经济学家眼中的天才与大师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1分钟前文 | 王军(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摘要天才可遇不可求。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应充分尊重并积极提供有利于天才与大师成长的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国家长期繁荣的重要保证。或许,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希望自己是天才。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人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而且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成为自己向往的那款天才。这个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如何了此一生,是摆在不少年轻人面前的一个问题。既然做不成天才,那就争取做个大师吧。那么,天才与大师的差别在何处呢?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经济学家又是怎样看待天才与大师的呢?这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话题。一、天才与大师:经济学家的观点在经济学家看来,天才与大师都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无论是天才,还是大师,他们都是拥有一定才能(talent?)的人。这种才能可能是天生的,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天才;有的则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这通常是大师炼成的必经之路。除去字面之意以外,天才往往是能够带来革命性变革的人物,他们具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力,而大师通常是把天才的意志完美诠释和付诸实践的人,他们同样可以永载史册。从努力程度看,天才仿佛从天而降,他们似乎用手轻轻一挥,就能创作出浑然天成的不朽作品。相比之下,大师们往往要经历较多的磨难,耐心和持久是必需的。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这样一所以生产异端学说闻名的学术重镇,有一位经济史专家大卫 · 格兰森(DavidGalenson),他专门研究艺术创作中的年龄与创造力的关系。在其颇受欢迎的一本书,《年长的大师与年轻的天才:艺术创造力的两种生命周期》(OldMastersandYoungGeniuses:TheTwoLifeCyclesofArtisticCreativity)中,格兰森对大师和天才给出了一种有趣的直观解释。按照格兰森的观点,天才和大师从事的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工作,他们的差异仅在于类型的不同。依其归类,我们熟知的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以及英国电影导演希区柯克都属于实验型的老大师(experimentaloldmasters),而梵 · 高和毕加索则被誉为概念型的年轻天才(conceptualyounggeniuses)。由于前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纠错,因而,等他们干出一番令人羡慕的事业时年龄已经不饶人了。而后者,主要通过提出一些概念性的构想,即能引领本领域发生巨大变革,这与年龄关系不大,一些人年纪轻轻就可完成此类创举。两类人都属于创新者,只是前者终身在寻找(seek),因为他们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一些,而后者重在发现(find),靠的是凡人不常有的灵感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格兰森集数十年之功,对史上最伟大画家的作品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试图找到画家创造力所呈现的某些规律。通过对绘画天才毕加索()一生作品的研究,他发现毕加索最具创造力的年龄其实是在 26 岁,其 1907 年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的新画派。尽管毕加索活到 92 岁,一生创作了大约 37000 件作品,但大都未超越他在 26 岁时的作品。这一判断既得到了艺术史专家的认同,也在市场上得到了反映。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往往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能够拍出惊人的高价格。毕加索 26 岁前后完成的作品在市场上的拍卖价通常比其中年以后的作品价格高出 4 倍之多。有美术评论家称毕加索步入中年以后的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塞尚遗风,大有模仿的嫌疑,而塞尚是另一位法国印象派大师,这已经算是相当客气的批评了。尽管格兰森主要关注艺术尤其是绘画领域的天才与大师,但他的分析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或需要展示天赋的其他场合。例如,莫扎特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音才,有研究者称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大约一千年才能出现一位。同样,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无疑就是体坛的天才。总之,天才和大师可以出现在任何需要才能方可完成的领域之中。与数量相对较多的大师相比,天才数量虽少,但却极易识别,因为天才们大都具有超凡脱俗和傲视群雄的能力,他们无与伦比的天生条件,以及令人惊艳的出场方式,都为我们判断和识别天才树立了直觉标准。一个有用的比喻是,天才如太阳,大师如行星,行星想要成为太阳,差的不仅仅是距离。这意味着,天才与大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彼此不仅无法替代,而且难以相互转换。实际上,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无论是从事概念性变革的天才,还是追求实验性创新的大师,对于多数人而言,能成为其中任何一款都已经相当幸运,可视为上帝的特别垂青。但也有极少数人能集上述两类创新于一身。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便是这样的天才,他不仅具有将平常事物概念化的卓绝能力,而且还具备通过实践和执行将这种概念完美展示出来的超强本领。从劳动力市场上看,由于天才与大师都是具有特定才能的人,因而,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内享受类似自然垄断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存在把这种垄断优势转化为利润的商业机会,他们便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最大的利润。例如,我们都目睹过苹果公司新产品令全球无数粉丝昼夜排队购买的现象。不仅如此,某些领域的天才,在当事人驾鹤西去之后,不仅可以继续享受垄断地位,而且垄断地位还会得到加强。例如梵 · 高的绘画作品,就如同可耗竭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因此,梵 · 高绘画的自然垄断地位是只升不降的。换句话说,在梵 · 高画作市场上,既不可能出现竞争者,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独立的画派,也不可能出现替代品,要有也只是赘品而已。这多少解释了为什么天才完成作品,大都会在作者逝去之后,作品价格出现一路飙升的暴涨情形。二、天才与大师的培养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天才和大师,他们是这个行业真正的领航者和舵手。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无论是天才,还是大师,都属于社会急需的人才,因为他们是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真正力量。大师是好东西,而天才则是比大师更加稀罕的好东西。对于这些特殊人才,他们的供给机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怎样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天才与大师?这个问题显然非常值得探讨。国内媒体报道,我国南方某城市,准备出台一项人才工程,计划在未来 5 年培养出 1400 名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不过,这一计划有可能落空。因为乔布斯这样的天才根本不是靠什么人才计划,用什么教材能够培养出来的。简单地说,乔布斯式人物能否出现取决于整个社会是否具有创新的土壤,是否有容忍异己的气氛和胸怀,还有常被忽略的存在于这种土壤中的益生菌,这种难以观察的微生物对于天才的成长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乔布斯传记问世不久,我曾听到一位学者是这样评论乔布斯的:乔布斯本人就是一个艺术品,是可以欣赏的人。我以为这种比喻是十分贴切的。天才好比天上的星星,可欣赏,但可望而不可即,没有星星的夜空好比没有梦想的人类。天才能够带给我们灵感、想象力还有憧憬和激励等积极情绪,他们数量虽少但绝不可缺。以上市价值来衡量,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如今已是史上最昂贵的公司,其价值比不少国家的 GDP 还要高。这个由美国人打造的商业奇迹仅凭借少数几款产品就把北欧老牌劲旅诺基亚的上千种产品弄得要死不活,仅此一点乔布斯就可以以商业奇才进入名人堂,载入各类教科书中。乔布斯把美国人的简练、方便和实用,当然还有美观,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一招显然比北欧人的架势要更加管用。巧合的是,乔布斯的英文名 Jobs,具有多个工作的含义,我们不妨把这简单理解为乔布斯一个人就干了 N 个人的活,仿佛长了 N 个脑袋一般。这不是天才是什么?上帝或许认为乔布斯偷走了太多的东西,于是将他召回。有人惋惜地说,正是这个名字,天妒英才,乔布斯才英年早逝的。有学者说过,能提出一个好题目,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因此,提出好的题目无疑也是创新,而且属于概念性创新。从这个角度看,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都应该属于概念性创新的先兆,应该积极鼓励。这里的关键是,题目要诱人,要有人愿意做题目。概念性创新的天才并不一定要亲历躬行,因为有时他们自己也无法做出自己出的题目。换句话说,能出一个绝好的题目,同样可以推进文明的进程而名垂青史。毕竟,这个世上还有大师,他们的使命便是将天才提出的创新理念完美地落实和展现出来,他们才是解决问题的能手。下面一个比喻有趣地揭示出了中西差异:总体而言,西方人喜欢出题目,中国人善于跟着后面做题目,有时做得还不错,甚至出题人做不出的题目我们也能做得很好,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等。其实,国人非常看重的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也都是外国人出题目,我们争着做题目。什么时候我们自己也能发明一道如奥运会一般的中式大餐,让外国人拼命也要尝上一口呢?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概念性创新的意义。我们不应满足于把题目做好,充当大师的角色,我们更要善于自己出题,并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跟着我们做,这便是格兰森推崇的概念性创新,是天才应该干的活。无论是天才,还是大师,宽松的外界环境都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实现天才和大师源源不断供给的重要条件。国人对于伤仲永的传说应该是记忆犹新的。钱钟书这样的天才,如果放在今天,估计很难有崭露锋芒和出人头地的机会。当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的数学成绩只有 15 分。按照清华当时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就不予录取。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都是满分,远高于其他考生。幸好,钱钟书遇到一个能拍板的伯乐,得以破格录取。可见,除非一个社会具备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条件,否则,类似钱钟书这样的人是不大可能脱颖而出的。联想到今天的中国,情形似乎是,能拍板往往不识货,也不是什么伯乐,真正的伯乐却拍不了板。如今的社会分工意味着,本应合二为一的事务交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做,这样的机制能选拔和造就出天才和大师吗?着实令人怀疑。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他们最渴望的是灵感,最担心的便是创造力的枯竭。为保持旺盛的创造力,艺术家需要能够自由驰骋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毕加索开创一代画风的作品,展示的是一幅关于妓女的凄美故事。这颇值得玩味,可以给我们以多种启示,如艺术创作或许本不该设定什么主旋律,艺术家在创作时也不要老想着为什么什么服务。艺术触及人类灵魂深处,最需要人性关照,因此,如果稍有人为干预或思想禁锢,即使是一丁点的介入,艺术家也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想象力好比被阉割一般,创造力也将大打折扣。此时,除去应景作品之外,他们不大可能创作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这一点在我国戏剧大师曹禺()身上表现出来过。这位 23 岁就写下《雷雨》的年轻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竟然再无任何像样作品,曹禺本人在晚年也曾表达过这样的遗憾。曹禺的经历或许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个现代版的伤仲永故事。从某个角度说,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并非由帝王将相,而是由天才和大师们所创造的。例如,现在平均每分钟,这个地球的某个角落就有人在演奏或欣赏莫扎特的音乐。然而,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莫扎特同时代的国王是谁。文学巨匠曹雪芹的作品,不仅为今天也为未来的读者提供着精神食粮,而且,围绕《红楼梦》展开的研究还成为一个红学学派,帮助许多人解决了就业和吃饭问题。同样,很少有人会记得曹雪芹那个朝代的皇帝是谁。从这些常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艺术巨匠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贡献,人类的文明进程因他们而改写。细想起来,无论是莫扎特和曹雪芹,他们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他们带给我们的精神慰藉,他们就活在当下。如果我们将上述思路继续延伸,我们可以发现大凡一个国家在艺术繁荣之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最快,这二者都需要强大的哲学来支撑。换句话说,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关系其实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辅佐的。在此,我想引用一段话:我把我的哲学看作钟摆,两端是科学和艺术。科学是理性的,待久了我会冻僵;艺术是有感情的,待久了会烧焦。所以我就在它们之间不停地摆动,亲近科学才可信,热爱艺术才可爱,这就是我的哲学,既可信又可爱。这段出自赵鑫珊的话很好地说明了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关系。三、结论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到现代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兴起,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天才还是大师,他们的涌现必定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大凡一个社会崇尚人性自由,鼓励创新时,这个社会便不乏天才与大师,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生机的。相反,当思想禁锢,对人性设定较多限制时,该社会不仅无法出现天才,也难以涌现大师,社会发展注定也是停滞不前的。天才可遇不可求。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应充分尊重并积极提供有利于天才与大师成长的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国家长期繁荣的重要保证。对个人而言,既然做不成天才,做大师还是有可能的。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耐得住寂寞,积极总结经验,并努力纠错,在足够老的时候我们都有望成为大师。这或许是一点人生攻略。本文来自《经济学家茶座》第 62 辑,内容未经编辑。《艺点艺思丨风虽眠,画未了!》 精选八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给孩子留一笔资产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每一个做父母的,不管家庭状况如何,都想对得起自己的子女,让孩子以后拥有一笔财富,希望孩子们离开自己的庇佑后能经得起风雨,保障他们过着幸福美满安康的日子。特别是富裕的家庭,这种观念更加严重,这种思想一辈一辈,周而复始,世代相传。唐勇力作品给家庭留下“宝贝”家庭传世收藏延续一千多年。国家昌盛经济繁荣,国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也繁衍了大量资本雄厚的家庭,这种观念在他们心中更加强烈。一是想在当前自已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资收藏,好给孩子留下一堆宝物,供他们今生享用,保障孩子生活美满幸福,即使在他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度难解危;二是担心自己资本将来出现不测,留一批“宝贝”备急之用,给家庭今后生活也留个“底气。”唐勇力作品几幅名人字画度难解忧在一代一代的中国传统收藏中,因中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情节,艺术品成为收藏的首选目标,特别是书法和绘画作品,因观赏性强,品格风雅,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以及具有传世资本价值的长久性倍受青睐。宋元至今,追求书法绘画艺术品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时至今日,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书画艺术品已从历代的王公贵族丶官宦名流丶文人墨客家的专享藏赏之物,进入到现在的普通人家。宋元明清时期玩收藏的人是以名人字画为主,而那个时候的收藏家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在每个朝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也多灾多难,经济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与现在无可比性,但传承艺术收藏的一些家族,竟在二三百年家族能不倒,中间虽有危难,但几幅名人字画就会化险为夷,度难解忧。唐勇力作品爷爷买孙子卖的理念在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也特别讲究家族式的传承收藏,而且艺术品视角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特别讲究作品的传世意义,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用信用卡的网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