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佬们,我想买个新路由器3骗局2,怎么样

Ant.SOA微服务框架开源
来源:博客园
开源地址:
 

框架特色0.Service Management(服务治理)
1.CodeGen Contract First(契约先行)
2.consul服务发现
3.Plugin 可插拔
4.同时支持XML, JSON, Proto-buf(binary)等序列化格式同时支持Restful和RPC调用方式
5.统一的错误处理模型(Unified Error Handling Model)
6.统一的请求验证模型(Unified Request Validation Model)
7.熔断功能
8.支持Aajx, JSONP等Web 2.0调用方式

部署consul
下载地址
consul.exe agent -dev -advertise=192.168.1.2 -client 192.168.1.2

打开consul ui()确保访问没有问题

 
部署服务治理
1.系统的DB
(sql文件在AntServiceStack.Manager\Config\antsoa_.sql)
有2张表 结构如下
 

services 服务表
 

nodes 服务节点表


创建好db后
 
2.配置环境

配置1步骤中部署的db
 

配置之前部署的consul地址

 
打开服务治理系统
 

 
如何使用?
1.创建一个服务

 

 

 
2.创建一个web服务[TestHelloWorld]

 

 

新建一个 global.asax
 

 
添加soa 框架的引用

 

我们开始写契约(建议新建一个Contract的文件夹)

 
将里面的 文件copy进来
然后编辑 刚才添加的 HelloWorld.xsd文件将common的引用进来

下面我们开始写接口的契约
首先得安装codegen

 
搜索 Ant.SOA.CodeGen 安装 [注意目前暂时只支持vs2015 vs2013如果有需要可以修改一下配置重新做一个vsix安装包即可]

 
假设我们想要下面的接口 
接口名称为SayHello
Request类型为Enum字段 0 代表中文 1代表日文
Response类型有一个字段(string)
为了配合codegen使用 有一些约定
1.Request的类型得已Request结尾
2.Response的类型得已Response结尾,必须带上公共的返回字段(因为框架有统一的错误处理模型(Unified Error Handling Model))
 

 

 
使用CodeGen 将xsd转成 wsdl文件

 

第一次使用需要从服务治理中心同步一下
填写服务治理中心的访问地址 + Service/GetAllRemoteServices
例如我的服务治理中心的地址为

那么我填写

点击同步后

下一步

下一步

然后一直点击下一步直至结束

 
然后根据wsdl 生成代码

先生成server端

 
生成Client

 

ITestHelloWorldService.cs 有一个接口 我们要实现下这个服务

创建一个SoaController.cs 继承 ITestHelloWorld
并实现下功能

 
然后新建一个ServerHost.cs 继承 AppHostBase
配置服务发现

 

注意 web.config文件里面要配置consul的地址 和 框架指定的 httphandle
如下:

F5启动
就会去consul注册服务
 

我们刷新服务治理中心的 【服务发现】
 

已经成功注册服务
框架已经继承了swagger-ui
可以很方便的对接口进行测试

 

 

 
到此为止 我们用Ant.soa做的服务已经发布上线了
如果你部署到多太机器 也是都可以成功上线的。
 
下面在介绍下如何把服务给到别人去使用
之前我们有介绍用codegen生成client端的cs文件
这个就是给到别人使用的契约 一般我们都是给dll文件对吧

 

生成好dll

下面我来搞一个console程序来测试这个client dll 来调用 刚才的服务

app要记得配置soa的服务中心的地址 加上 固定后缀为/antsoa

 

 

 
demo下载地址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一起来完善这个框架
qq群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本文原创,原文地址为:&
SOA和微服务到底是什么关系?
说实话,我确实不明白SOA和微服务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两者说到底都是对外提供接口的一种架构设计方式。我倒觉得微服务其实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复杂的平台、业务的出现,导致SOA架构向更细粒度、更通过化程度发展,就成了所谓的微服务了。以这种说法做为根据,我觉得SOA与微服务的区别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微服务相比于SOA更加精细,微服务更多的以独立的进程的方式存在,互相之间并无影响;
微服务提供的接口方式更加通用化,例如HTTP RESTful方式,各种终端都可以调用,无关语言、平台限制;
微服务更倾向于分布式去中心化的部署方式,在互联网业务场景下更适合;
为什么要使用微服务?
技术为业务而生,架构也为业务而出现,当然SOA和微服务也是因为业务的发展而出现。出现SOA和微服务框架与业务的发展、平台的壮大密不可分,下面借用dubbo的网站架构发展图和说明:
单一应用架构
当网站流量很小时,只需一个应用,将所有功能都部署在一起,以减少部署节点和成本。
此时,用于简化增删改查工作量的&数据访问框架(ORM)&是关键。
垂直应用架构
当访问量逐渐增大,单一应用增加机器带来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将应用拆成互不相干的几个应用,以提升效率。
此时,用于加速前端页面开发的&Web框架(MVC)&是关键。
分布式服务架构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此时,用于提高业务复用及整合的&分布式服务框架(RPC)&是关键。
流动计算架构
当服务越来越多,容量的评估,小服务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逐渐显现,此时需增加一个调度中心基于访问压力实时管理集群容量,提高集群利用率。
此时,用于提高机器利用率的&资源调度和治理中心(SOA)&是关键。
平台随着业务的发展从 All in One 环境就可以满足业务需求(以Java来说,可能只是一两个war包就解决了);发展到需要拆分多个应用,并且采用MVC的方式分离前后端,加快开发效率;在发展到服务越来越多,不得不将一些核心或共用的服务拆分出来,其实发展到此阶段,如果服务拆分的足够精细,并且独立运行,我觉得就可以将之理解为一个微服务了。
理想中的微服务架构
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网站架构也是这样的,只有「比之前好一点」的架构或「目前最好的实现方式」,不存在理想中的架构,那么理想中微服务架构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至少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
能支持当前业务需求,当然这只是最最基本的条件;
每个微服务都要去中心化,不存在单点故障;
每个微服务都要实现高可用、高负载,不会因为一个服务不可用而影响了整套业务流;
每个微服务都要高度通用化,即多种终端都可调用,不分语言和平台;
服务部署或升级简单,不会消耗大量人力并且部署过程不易出现人为错误;
微服务具有快速注册与自动发现功能(例如dubbo框架)
当然,这只是其中能想到的几点,实际环境中用到的微服务框架有可能会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优化出更加个性化的功能,也可能有些功能是不需要的。还是那句话,架构是服务于业务的,能快速方便的满足业务需求的架构才是好的架构,才是好的微服务架构。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将自己的理解写出,以备自己查看。
也许我说的并一定对,也许我说的全是错的。
阅读(...) 评论()酷勤网 C 程序员的那点事!
当前位置: >
浏览次数:次
&最近最火的词是什么?那大概就是微服务(Microservice)了。最近也火的一踏糊涂的Docker、AppOps也都是围绕着微服务领域的。在微服务领域还有很多相关名词。这些名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晦涩难懂。他们就像中国古代的道、气、八卦等词一样,一解释就懂,一问就不知,一讨论就打架。
本文主要来介绍几个和微服务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的都是博主在浏览了大量资料之后总结出的个人见解,如有偏颇,请指正,共勉之。
组件化与模块化
首先来谈两个前端和移动端比较常见的词:组件化和模块化(后面我会说到为什么要先介绍组件化和模块化)。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组件化和模块化的中心思想都是分而治之。目的都是将一个庞大的系统拆分成多个组件或者说是模块。
首先来看维基百科中关于组件化()的介绍: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BSE), also known as 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CBD), is a branch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hat emphasizes the separation of concerns in respect of the wide-ranging functionality available throughout a given software system. It is a reuse-based approach to defining, implementing and composing loosely coupled independent components into systems. This practice aims to bring about an equally wide-ranging degree of benefits in both the short-term and the long-term for the software itself and for organizations that sponsor such software.
大概意思就是:组件化就是基于可重用的目的,将一个大的软件系统按照分离关注点的形式,拆分成多个独立的组件,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耦合。
一个独立的组件可以是一个软件包、web服务、web资源或者是封装了一些函数的模块。这样,独立出来的组件可以单独维护和升级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的组件。
维基百科中对模块化的定义如下:
Modular programming is a software design technique that emphasizes separa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a program into independent, interchangeable modules, such that each contains everything necessary to execute only one aspect of the desired functionality.
With modular programming, concerns are separated such that modules perform logically discrete functions, interacting through well-defined interfaces.
模块化的目的在于将一个程序按照其功能做拆分,分成相互独立的模块,以便于每个模块只包含与其功能相关的内容,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调用。将一个大的系统模块化之后,每个模块都可以被高度复用。
模块化和组件化的区别
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组件化和模块化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思想都是分而治之。只是一个把拆分之后的每个片段叫做组件、另一个把拆分之后的片段叫做模块。那么这两种拆分在拆分方式上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
关于组件化和模块化的区别,我在网上看了好多资料,也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其实没有准确回答的原因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严格的区分这两个名字。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解耦和分治的思想和目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真的要区分一下组件化和模块化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两种分而治之的目的稍有区别:
模块化的目的是为了重用,模块化后可以方便重复使用和插拨到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业务逻辑过程中。
组件化的目的是为了解耦,把系统拆分成多个组件,分离组件边界和责任,便于独立升级和维护。
集中式与分布式
要谈微服务,那么必须建立在分布式的基础上,对于一个集中式系统也无需谈微服务。在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介绍过集中式系统和分布式系统的区别,这里再简单回顾一下:
集中式系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主机带多个终端。终端没有数据处理能力,仅负责数据的录入和输出。而运算、存储等全部在主机上进行。
集中式系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部署结构非常简单,底层一般采用从IBM、HP等厂商购买到的昂贵的大型主机。因此无需考虑如何对服务进行多节点的部署,也就不用考虑各节点之间的分布式协作问题。但是,由于采用单机部署。很可能带来系统大而复杂、难于维护、发生单点故障(单个点发生故障的时候会波及到整个系统或者网络,从而导致整个系统或者网络的瘫痪)、扩展性差等问题。
分布式就是一群独立计算机集合共同对外提供服务,但是对于系统的用户来说,就像是一台计算机在提供服务一样。分布式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多的普通计算机(相对于昂贵的大型机)组成分布式集群对外提供服务。计算机越多,CPU、内存、存储资源等也就越多,能够处理的并发访问量也就越大。
拿电商网站来说,我们一般把一个电商网站横向拆分成商品模块、订单模块、购物车模块、消息模块、支付模块等。然后我们把不同的模块部署到不同的机器上,各个模块之间通过远程服务调用(RPC)等方式进行通信。以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对外提供服务。
提到分布式,一个不得不提的词就是服务化,服务化架构使搭建分布式系统成为了可能。
传统的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 代码重复率高、代码庞大难以维护、无法快速迭代、测试成本高、可伸缩性差、可靠性差、模块间高度依赖。为了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我们一般采用拆分、解耦、分层、独立等方式来解决。有了服务化架构,我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服务化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的以服务为中心的架构,服务之间通过定义明确的协议和接口进行通信。
这里说到的&服务&,本质上来说,就是指&RPC&。单纯的RPC功能实现,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client发起调用,中间某个组件(甚至就是client本身)拦截调用信息,序列化后将信息传输到server端,server端收到调用请求后反序列化,根据请求详细发起实际调用后返回响应传输回给client端。这样的RPC很常见,比如常见的存储过程调用就是一例。但是在一个复杂的业务环境,如何管理和协同这些大量的RPC才是最麻烦的事情。所以,一般提到的&服务化&更多指的是对RPC的管理。服务化一般关注服务注册,服务协调,服务可用性,服务通讯协议和内容交换等。
面向服务的架构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又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Gartner于2O世纪9O年代中期提出的面向服务架构的概念。
面向服务架构,从语义上说,它与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一样,是一种软件组建及开发的方式。与以往的软件开发、架构模式一样,SOA只是一种体系、一种思想,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软件产品。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SOA?如何做到SOA?
SOA也可以说是一种是设计原则(模式),那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呢?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最标准的答案,多数是遵从著名SOA专家Thomas Erl的归纳:
标准化的服务契约 Standardized service contract
服务的松耦合 Service loose coupling
服务的抽象 Service abstraction
服务的可重用性 Service reusability
服务的自治性 Service autonomy
服务的无状态性 Service statelessness
服务的可发现性 Service discoverability
服务的可组合性 Service composability
这些原则总的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软件的重用性,减少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最终增加一个公司业务的敏捷度。
既然是面向服务的架构,那么我们就先来定义一个服务,
public interface Echo {
String echo(String text); }
public class EchoImpl implements Echo {
public String echo(String text) {
return text;
上面这段代码相信有过JavaWeb开发经验的人都不会陌生。就是定义了一个服务的接口和实现。
那么,定义了服务,我们就做到了SOA了么?
我们用Thomas Erl定义的原则来对比一下,用松耦合和可重用这几个原则来尝试分析一下上面Echo示例:
Echo的服务契约是用Java接口定义,而不是一种与平台和语言无关的标准化协议,如WSDL,CORBA IDL。当然可以抬杠,Java也是行业标准,甚至全国牙防组一致认定的东西也是行业标准。
Java接口大大加重了与Service客户端的耦合度,即要求客户端必须也是Java,或者JVM上的动态语言(如Groovy、Jython)等等&&
同时,Echo是一个Java的本地接口,就要求调用者最好在同一个JVM进程之内&&
Echo的业务逻辑虽然简单独立,但以上技术方面的局限就导致它无法以后在其他场合被轻易重用,比如分布式环境,异构平台等等&ESB是SCA思想实现的基础设施。ESB主要作用是集中注册发布服务,为服务与传输协议之间解耦。并不是所有的SOA架构都需要ESB,ESB是SCA特有的。当然任何符合ESB特征的解决方式都可以称之为ESB,也不仅仅是SCA内部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Echo并不太符合SOA的基本设计原则。
修改一下上面的Echo,添加Java EE的@WebServices注解
@WebServices public class EchoImpl implements Echo {
public String echo(String text) {
return text;
现在将Echo发布为Java WebServices,并由底层框架自动生成WSDL来作为标准化的服务契约,这样就能与远程的各种语言和平台互操作了,较好的解决了上面提到的松耦合和可重用的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解,Echo似乎就成为比较理想的SOA service了。
使用WebServices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案,SOA的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是SCA,其次还有JBI,BPEL等。ESB是SCA思想实现的基础设施。ESB主要作用是集中注册发布服务,为服务与传输协议之间解耦。关于SCA和ESB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资料。(可以从上图中看到ESB在整个SOA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的对比
面向对象(OO)和面向服务(SO)在基础理念上有大量共通之处,比如都尽可能追求抽象、封装和低耦合。
但SO相对于OO,又有非常不同的典型应用场景,比如:
多数OO接口(interface)都只被有限的人使用(比如团队和部门内),而SO接口(或者叫契约)一般来说都不应该对使用者的范围作出太多的限定和假设(可以是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不同国家)。还记得贝佐斯原则吗?&团队必须做好规划与设计,以便未来把接口开放给全世界的程序员,没有任何例外&。
多数OO接口都只在进程内被访问,而SO接口通常都是被远程调用。
简单讲,就是SO接口使用范围比一般OO接口可能广泛得多。我们用网站打个比方:一个大型网站的web界面就是它整个系统入口点和边界,可能要面对全世界的访问者(所以经常会做国际化之类的工作),而系统内部传统的OO接口和程序则被隐藏在web界面之后,只被内部较小范围使用。而理想的SO接口和web界面一样,也是变成系统入口和边界,可能要对全世界开发者开放,因此SO在设计开发之中与OO相比其实会有很多不同。()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是一种服务化架构风格,通过将功能分散到各个离散的服务中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解耦。微服务架构强调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业务系统需要彻底的组件化和服务化(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先介绍组件化和服务化的原因)。微服务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互联网高速发展,敏捷、精益、持续交付方法论的深入人心,虚拟化技术与DevOps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单块架构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所诞生的产物。
微服务的流行,Martin功不可没,先看看他是如何定义微服务的:
Th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al style is an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 single application asa suite of small services, each&running in its own process&and communicating with lightweight mechanisms, often an HTTP resource API. These services are&built around business capabilities&and independently deployable by fully automated deployment machinery. There is&a bare minimum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these services&, which may be written in different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use different data storage technologies.
总结起来大概以下四点:
一些列的独立的服务共同组成系统
单独部署,跑在自己的进程里
每个服务为独立的业务开发
分布式的管理
Martin自己也说了,每个人对微服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过大概的标准还是有一些的。
分布式服务组成的系统
按照业务而不是技术来划分组织
做有生命的产品而不是项目
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我的理解是强服务个体和弱通信)
自动化运维(DevOps)
SOA和微服务
看了SOA和微服务,很多人会认为这不就是一回事儿么。其实SOA和微服务就是差不多的。
如果一句话来谈SOA和微服务的区别,即微服务不再强调传统SOA架构里面比较重的ESB企业服务总线。微服务把所有的&思考&逻辑包括路由、消息解析等放在服务内部,去掉一个大一统的ESB,服务间轻通信,是比SOA更彻底的拆分。()
关于微服务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要想真正的了解微服务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康威定律(我后面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康威定律)、服务间通信、服务的注册与发现、服务治理与服务编排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组件化、模块化、集中式、分布式、服务化、面向服务的架构、微服务架构等概念。但是,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还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实际运用才能真正的掌握。
& 相关主题:查看: 2111|回复: 0
每天都在谈SOA和微服务,但你真的理解什么是服务吗?
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和面向服务相关的底层软件研发工作,逐渐的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看法就是服务需要一个更准确细致的定义。简单来说,服务的本质就是行为(业务活动)的抽象。& && & 为了更好的阐述新服务的概念,并方便与传统的SOA中定义的服务有所区别,我将新的服务命名为S++(Service Plus Plus),接下来我会通过对比S++与SOA和微服务的区别、S++与面向对象的差异来说明这个新的概念。& && &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服务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服务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举个例子。
& && & 服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点儿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是的,传统的无论是SOA定义的服务还是微服务定义的服务,一个服务只会有一个最全面的定义,这样的定义太复杂了,最后只有技术人员能看得懂。那么如何让业务人员也能看得懂呢?一般来说就是文档在起作用,但是文档有个问题就是只能看没法改,任何对业务服务的修改最终必须还要通过技术人员。& && & 所以,传统的服务定义是业务和技术混杂在一起的,能不能有一种方法让所有人看到的服务都是一个样子而且都能看懂都能修改呢?这就是S++要做的事情,S++通过服务的业务与技术分离彻底将传统服务中和业务无关的技术成分剥离出去,放到服务的外延中去,让服务内涵成为纯粹的业务描述。& && & 另外一个原因是,从服务流程梳理人员的角度看,传统的服务抽象度是不够的。举个例子,一个业务流程需要完成先在帳户上扣款然后再缴费这样的业务。对于流程编排人员来说,缴费这个服务可不是一个服务,首先有很多种现存的缴费种类(电话费、水费、煤气费….),而且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的种类。& && & 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包含所有的业务可能,但是我们又必须在一开始就包含所有的业务可能,否则我就会陷入不停的修改之中。因此,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抽象的服务定义,在流程中只需要调用抽象的业务服务,这就是S++需要解决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在概念和定义上的差异& && & 对于SOA,推进结构化信息标准组织(OASIS)和开放团体(Open Group)均给出了正式定义。OASIS将SOA定义为:
Open Group将SOA定义为:
& && & 业界基本的认知是,SOA是一种架构模式,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思维方式。& && && & 对于服务的定义,Open Group认为服务是一种可重复的业务活动的逻辑上的描述,是一种自包含的、可组合的“黑盒子”。& && & 微服务在服务定义上,与传统的SOA差别不大,在实现上强调应用的颗粒度足够小,当然小到什么程度也是争论的一个话题。在我看来,微服务“微”的并不是服务,其实微的是应用(后面我们会谈到,服务的颗粒度是和需求相关的,是不能随意变大变小的)。& && &&&S++认为,服务是一种对行为(业务活动)的抽象,这种抽象不仅仅是简单的屏蔽掉业务活动内部的细节,同时需要对相同类型的活动进行归纳形成统一的行为模型。所以S++包含两个层面的抽象:
1、从具体的业务活动出发,屏蔽业务活动的内部细节,将业务活动中所有与业务表达无关的技术内容剔除掉,从而形成一个纯粹的、与技术实现无关的、与业务细节和流程无关的、自包含的业务描述。我将这个过程称为业务与技术分离的过程。2、从多个经业务与技术分离后的业务描述进行归纳,剔除非要素的业务描述,抽象合并同类的业务要素,从而形成更加形式化的抽象业务模型。这个过程称之为服务多态建模的过程。
实现方法差异
& && &&&从实现上看,SOA允许各种不同的技术来表达SOA的架构理念包括WebServices、REST、DCOM、CORBA、JAVA RMI等等,其中业界比较流行的方法是WebServices方法。从理论上讲,架构的实现是与技术无关的,但是从实践上看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很好的实现某种架构的。& && & 以WebServices为例,WebServices事实上属于传统的面向对象技术的一种衍生技术,即所谓面向接口的技术(类似的比如Java的Interface概念)。这会导致在实现过程中系统间依然是以对象为载体的交互模式,这就必然带来系统间的耦合。& && & 从S++的定义看,由于引入了更高层次的抽象,完全采用传统的面向对象的技术来实现势必就行不通了。所以,必须有专用的S++容器承载S++服务以及处理S++的多态模型转换。当然,S++同时必然也兼容了传统的面向对象的技术,对于用传统技术构造的业务系统而言,S++化的过程是透明的无需做针对性的改造。& && & 微服务更强调实现的轻量化,架构上采用点对点去中心化,在协议上尽量选择更轻量的协议,以便提高系统的性能,这与微服务架构的颗粒度有很大关系。在S++看来,任何协议都属于服务的外延部分,并不影响服务内涵的定义,就像我们从不同角色去看骑大象一样,对于不同的服务访问者和实现者来说,采用不同的协议和技术手段都是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SOA和微服务都是S++的一种实例或实现。& && & 从架构上看,S++认为只要有需求,那么中心点是必然也必须存在的,性能问题不能成为借口。架构是为应用服务的,不同的应用适用不同的架构,比如服务组合必然会引入一个局部的中心节点,不能为了技术需要而牺牲应用的需求和架构的平衡性。这一点上,S++与传统的SOA和微服务都是有差异的,S++推荐的架构是介于SOA与微服务之间的多中心架构,根据业务需求划分不同的区域,在每一个区域中根据自己应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耦合性差异& && & 传统的SOA虽然在服务的定义上与面向对象有很大差异,但并没有自己专门的实现方法,所以真正去实现SOA架构的时候依然使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方法。现存的SOA实现方法,大抵是基于远程对象来进行服务的封装和调用的。我们知道,要访问远程对象的客户端必须在编译时刻引入远程对象的stub类,而且由于面向对象中多态的实现必须由调用者来决定,所以服务访问者必须包含所有可能的stub类才能够在运行时刻实现多态。一旦服务提供者增加了一种新的派生对象,服务消费者必须在编译时刻引入这个新类的stub才能访问,这就导致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之间的紧耦合。举个例子:& && & 一个消费者需要调用 Person.hello()服务,Person是个抽象的类,服务提供者实现了Man和Women两个具体类。对于服务消费者来说,多态的实现必须在消费者端进行确定,必须在程序中明确指明Person p = new Man();或者Person p = new Women();如果服务提供者增加了OldPerson这样一个新的对象时,服务消费者是无法访问的,因为此时的运行时刻不包含OldPerson的stub类。& && & 反之,对于S++来说,服务的定义是……
由于附件上传限制,部分图片内容无法显示,详情请见:http://mp./s?__biz=MzI5ODI3NzY2MA==&mid=&idx=2&sn=a78acce3bfdeac6#rd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更多更精美文章!
订阅号二维码.jpg (39.39 KB, 下载次数: 30)
11:31 上传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uniguytech100) 与服务号(uniguytech),获取更多更精美文章!也欢迎加入【大家技术网讨论QQ群】,群号码:,请备注你个人的介绍!让我们一起聊聊it的那些事!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路由器3骗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