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做app怎么做,做APP没有头绪

为什么创业别做爆款App?
稿源:i黑马
注:应用商店每天都有新款App上线,然而能长期占领市场的又有几个?现在一些创业者有一点想法就找技术做App,找投资人融资,但并没有考虑App是否能够长期生存。最后,产品匆匆来匆匆去。对此,分享者的建议是:要做服务升级或细分领域,做长久而不做爆款,做刚需而不做冲动消费。
分享者张琪晴,今年将成为八百多万应届生之一,现在正和两位小伙伴在广州组建工作室创业。
如果以一个局外人跳出来看,我觉得整个互联网创业圈是浮躁的,看上去仿佛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每天都有新创公司诞生,每周都有一个版面的公司得到了融资,今天一百万,明天两千万。作为一个职场小白,仿佛分分钟都是机会、都是风口,这一秒不跳下一秒风力就不够了。今天我得抓紧时间做台上的余佳文,明天我就可以是绝望大学生变个性独立女性楷模的马佳佳。
不可置否,这两者确实填满了某个领域的空白,做到长期性不同人群的刚需,有绝对的话语权,有一大帮忠实的追随者。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年轻人集聚地就是网络,就是App,所以现在的创业公司说到底都是奔着年轻人去的,也可以说是年轻人都奔着创业公司去的。
一个个80、90后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一段段媒体的渲染报道,每个人都有可能做BAT&&于是每个人都开始不淡定了。
刚有一点想法就找技术、找融资、找股东,马上做App。苹果、安卓每天都有新的App上线,然而,除了&装机必备&,包括几个现象级产品在内的其它App能长期占领手机的有几个?新闻类的不用说,其它的如社交、女性必备的自拍相机、商务人士用到的财经、理财,再如针对大学生刚需的外卖类产品等,都是需长期持有的产品。只有长期才能形成依赖,形成利润。
锤子标签为什么能够成为in的产品和标配,因为它在标签领域里能够生成图片、能够保存文档、能够标识来自有情怀的锤子,而且不用切割成九宫格即可直接生成长微博。在一个领域做到社交的统一,简单方便极致,没有爆款。
反观现在新生的大量App产品,很多是在别人的成熟、知名产品下山寨,顶多是现象级产品,在手机里逗留的时间又有多久?做山寨且没有新意的App,还不如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细分领域,或干脆做其他产品。这样浪费的成本和社会资源都可以干更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现象级产品来说其实更残忍,一方面其实它真的是有新意的,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只是"新意",保质期不长,所以热情也特别容易冷却。加之互联网更迭速度快,一般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出来后,软件也被从手机里卸载了。
大家都急于去做App、做产品,却没有考虑是否能够长期生存。是标配还是装饰?急匆匆做产品,急匆匆找融资,投资人急匆匆天使轮,最后产品也急匆匆下架。
前几天,我看到有新上的App"醒醒",只要在社区里备注求几点叫醒,社区的人便可以选择搭把手在对应的时间用录音远程叫醒你。当时觉得这个想法非常有趣,便从App store下载安装了。但看过大致内容,体验了一下,总感觉页面和流程有些冗长,便又卸载掉。个人认为,这个最成功也只能是个现象级产品,因为他的用户根基粘性很难做到持续有人保持兴趣地叫醒你。人们最终还是会选择手机自带闹钟,简单粗暴实用。
有太多这样昙花一现的产品。尽管它们会给用户带来短期的娱乐性,但常常只有3分钟热度。这样的产品,对于大型公司或许有益,巨头们从这些想法中得到灵感,把功能优化吸收到自己庞大的产品里。但对于小型创业者来讲,由于其短视性,最终还是处于劣势的地位。
前段时间爆红朋友圈的电影大片&足记&,真正意义上的热度不超过一周。况且&足记&有其特色的电影取景,仍有其立足这块垂直市场的潜力。而&脸萌&这种单一&画风&的产品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个人认为,互联网创业,要么做别人没有的服务,这类服务包括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优化,这是他人为何选择你而不是&鼻祖&的关键。要么就做生活中必不可少领域的服务,而不是做爆款产品。做长久而不做短期,做刚需而不做冲动消费。
还有一点,就是做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服务。快节奏下的人们从不喜欢繁文缛节的东西,特别是互联网,特别是年轻人。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有限的资源下,创业者要如何做好一款 App?
稿源:极客公园
如今,App 获取用户成本正在上升,而 App 的生命周期却不断缩短。
「2015 年 3 月份,O2O 单个用户获取成本在 120~150 元,拼车应用是 180 元,P2P 金融更是达到几百元。」Testin 云测曾统计,CEO 王军说。
与此相反的是:「App 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 的用户会在 1 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 而到了 5 个月后, 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 率仅有 5%。」艾媒咨询师罗远妹对媒体表示。
这就意味着即便通过高运营成本获得的用户,最终仍有可能流失。那么如何在 App 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敏锐地观察用户,本文试图从数据角度给大家一些建议。
越简单的指标,越体现价值
传统上,衡量一款 App 基本有 6 个维度:
1、终端属性(平台和厂商、机型、OS 版本、分辨率、所用语言、分辨率等);
2、用户来源(渠道,广告等);
3、App 相关属性(App 版本等);
4、地区(国家、省份等);
5、用户属性(性别、年龄段等);
6、行为维度(新老用户、是否付费、使用频度等)。
新增、活跃、留存是衡量 App 最基础的指标。新增用户是活跃用户的子集,留存率是根据活跃率做的稍复杂运算;评定活跃率深度的用户会话次数和时长,是衡量活跃用户更为细腻的指标。
TalkingData 产品副总裁闫辉认为:不同类型的 App 要跟不同领域的指标组合,比如游戏类 App,最重要的数据指标是注册转化、收入额、ARPU、ARPPU 以及生命期价值(是指当用户新增后,达到一定生命期天数时,平均一个新增带来的收益)。泛电商领域比较重要的指标则是:客单转化,客单价,ARPU。
越是核心指标,越能体现 App 发展的状况。DAU 详细拆解后,能计算出其中的新老用户占比,用户占比变化反映出产品生命期变化。
一款 APP 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每个时期的数据侧重点是不同的。
友盟产品运营刘立明建议:「在 App 刚上线的推广期,为了提高 App 的知名度,需要做一系列的推广活动,增加用户规模,收集用户反馈。这个时期应重点关注用户的增长速度和对产品的优化。新增用户如果跟推广强度不匹配,说明推广存在问题,可能是选取的推广方法不恰当或推广人群不够精准。或者原因出在产品本身存在问题,产品交互设计不够人性化,存在 BUG 等。」
「在产品的成长期要趁热打铁,不能像推广期那么粗放,要进行精细推广,目标是获取高质量用户。所以要关注新增用户、留存率以及用户行为数据(使用时长、使用频率、访问页面等数据)。如果留存率和用户使用数据(时长、频率)表现较差,说明渠道质量较差,要适当调整推广策略。」
「成熟期的用户群基本上已经稳定,用户规模和活跃数据已经趋于平稳,拉新的门槛已经较高,要将重心转移到已有用户上。这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活跃用户和流失用户数据。一旦活跃用户出现大幅波动,沉默用户占比增加,那么说明流失用户在增加,可能是运营策略存在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开发者重视并加强产品的运营,维持老用户对产品的热情。」
国外较有借鉴意义的新鲜衡量方式
近年来,硅谷流行的数据指标有&NPS「净推荐值」。比如衡量一款 App 受欢迎程度,可以计算这款 App 的用户中,有多少人会在自己使用之后推荐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除此之外,闫辉则提到了相似的指标,比如&&K 传播因子,计算平均每个活跃用户会向多少人进行分享。
刘立明觉得,新鲜的衡量标准针对手游的指标会多一些,比如&eCPA(有效用户获取成本)、ARPDAU(平均每日活跃用户收入)、ARPPU(平均每付费用户收入)、LTV(用户终生价值)。
eCPA 是用户获取成本的延伸指标,指的是有效用户获取成本。即获取每一名用户,再加上该用户所吸引而来的下载量的总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应用的病毒传播能力,跟 K 传播因子有些类似。比如做了一次推广花费 5000 块,带来 2000 个用户,但是当月总共带来 4000 用户,那么 CPA 是 2.5 元,而 eCPA 是 1.25 元。
LTV(用户终生价值)指的是平均每个玩家在游戏内的累计消费额,该指标的统计对象含付费和非付费玩家。可以通过 ARPPU(平均每用户使用应用的月数)计算得到。
创业到不同融资阶段,App 有不同的衡量方式
「从 A 轮至 C 轮,投资者关注点无外乎创业团队、产品理念、商业模式、产品规模化、可复制性、盈利能力。企业在凭借商业计划书完成 A 轮融资之后,在 B 轮主要是为了对定商业模式进行验证。C 轮融资则是企业对盈利和规模化的进一步验证。」
「因此在 B 轮融资时,投资人会关注企业的经营成本状况、团队扩张速度、产品增长率等具有反映市场属性的数据,而在 C 轮期间,投资人会更关住产品和市场的爆发点,持续的经营能力,项目进行扩张的能力,为上市做准备。」云适配创始人兼 CEO 陈本峰认为。
依据这样的观点,从天使轮到 C 轮,可以划分出一些数据维度。
天使轮。投资人最关心 DAU 趋势,是否高斜率,爆发快。DAU 构成中新用户占比,新用户的得来是靠传播的自然新增,还是渠道推广拉动。
A 轮。依然 DAU 趋势和稳定的留存率。同时要关注使用频次和时长之类的质量指标
B、C 轮后,则是变现数据或者商业模式相关数据。
「3 个月前,一份好的数据和用户积累很有可能打动投资人,但目前投资人更关心创业者的财物状况,『烧』完投资人的前后,你是否还能活下去。」TestinCEO 王军建议:「寒冬将至,创业者还要关注的是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活跃用户份额、覆盖量份额,保证自己健康地活下来。」
升温的用户画像分析
用户画像研究越来越成为 App 数据分析的一个重点方向。通过为用户添加标签,找到更有消费潜力的人,在商品或者活动推广期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推送,以提高转化效率。根据友盟和TalkingData 提供的一些数据指标,用户分析可以有以下几个维度:
人口属性 :性别、年龄、婚育情况、房产情况、车辆情况;例如收入情况、知识程度、职业等。
兴趣爱好 :描绘人对各个方面的偏好,比如,爱玩游戏、喜欢旅游。
近期意向 :最近对什么物品和内容感兴趣,或是已经消费了什么东西,会在短期对关联品有意向。
位置属性 :最简单的是省市划分,更有价值的是常活动的区域,常去的场所类型。比如机场、意愿、旅游点等。
生活习性 :作息时间,吃、穿、住、行 上的特征。
传统行业始终都对画像的需求很强,比如平安、招商银行这些从传统业务转型到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公司。在互联网圈子里,用户需求较大的 App 种类都与盈利有关,也会跟时下的热门领域关联;最近比较多感兴趣的是互联网金融,手游,各类 O2O。
采访手记 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数据服务公司?
目前在 App 市场上有不同的公司在提供数据,因为数据采集来源不同,各家公司提供的数据差别也较大。
TestinCEO 王军认为:「像艾瑞和易观提供的数据,更类似权威专家观点,采取样本统计法,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样本的数量,对应国外的机构则类似 Gartner。」
「Testin 提供的数据服务则像 App Annie,通过第三方数据导入和开发者数据服务进行分析,Testin 不做 SDK 植入到第三方 App 中获取数据。」
「TalkingData 和友盟则是通过 SDK 的方式,获取第三方数据。在覆盖的 App 类型上各有自己的特点。」
对数据的关注只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借鉴方向,TalkingData 产品副总裁闫辉认为选择数据平台可以有几方面考虑:
首先是功能:
A、业务分析功能。该有的指标应该都有,可以支持版本、渠道等多维度筛选和拆解即可。做业务分析方面,各个平台功能差别不会很大。
B、数据能力。数据能力就不是业务分析那么简单,需要找对数据加工有经验,非常懂和在意数据合法性和安全性的公司。需要能帮助你去整合全行业数据,帮助识别每个用户的行为特点,能提供自身业务上获取不到的更多数据补充点的平台。
其次是规模:
需要找比较有规模,放心的合作商;初创和小的数据公司,会有更高风险,一旦他们出了任何问题,对创业者来说相当于是重要的资产流失了。另外规模也从另个侧面反映平台的稳定性,数据的准确和稳定是第一位的。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523被浏览52574分享邀请回答/v2-7ab47c1b7e19ef841de3e7f139aeb3a0_xs.jpg2 分钟前硅谷创投圈,流传着一句话:创业孵化器分为两种,YC和其他。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就是美国顶级创业孵化器YC(Y-Combinator)的创始人,人称“硅谷创业教父”。YC投资了1000+家创业公司,所有项目估值总和650亿美元,YC已经不只是最佳孵化器那么简单,围绕着它,一个“YC黑帮”正在形成。
作者:保罗·格雷厄姆翻译:黄朝高
大部分创业公司都不只一次进行过融资。常见的有以下几个阶段:(1)从类似YC的孵化器或天使投资人那里拿个几万作为启动资金;(2)融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来打造一家公司;(3)一旦公司的业务非常成功,就会再融一轮甚至几轮来加速发展。实际情况可能会复杂些。一些公司在第2阶段会进行两轮融资。一些则跳过第1阶段,直接进入第2阶段,YC遇到越来越多已经成功融资几十万的公司。 但这种三阶段式的道路至少是个人创业者能够选择的方式之一。本文重点介绍在第2阶段如何融资,也是创业者在路演时通常要做的。我们主要投这一阶段的公司,以下是我们给这些公司的建议。力量融资很难,难如徒手举起重物或解决刁钻问题。毕竟,要说服别人投资一大笔钱是极为困难的。这无可避免,但除此之外,其他很多困难都能排除。大多创业者都不知道融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想到就头疼。而我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引。对创业者来说,投资者的行为总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动机很隐晦,或他们故意误导你。而且某些投资者的误导常常与创业小白的一厢情愿碰撞在一起,这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YC,我们一直提醒创业者要提防这类危险。相比而言,投资者可能对YC系的创业公司更加谨慎。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断看到有人在上面栽跟头。如果你是一个创业小白,生存的唯一途径是给自己施加外部约束。你不能相信直觉。这里我将列出一套规则,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将帮助你走过第2阶段。有时候,可能你会受到诱惑,并忽略这些规则。因此,首先要提醒你的是,这些规则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你担心的事投资者也同样担心。投资者担心的事有两件:害怕投资的初创公司失败,又害怕错过未来能成功的公司。但同时,这种担心也使得投资某些创业公司异常诱人,因为其中成功的公司发展速度将会非常快。但是,快速增长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空等。若一直等到创业公司变得很成功,就为时已晚了。要想获得高回报,你必须得赶在创业公司还不清楚怎么发展时投资。但这反过来又让投资者感到不安,他们害怕钱打了水漂。这是常有的事。投资者能做的就是等待。若一个初创公司仅仅成立了几个月,每一周你都能了解到关于他们的更多信息。但是,如果你迟迟不下手,其他投资者就捷足先登了。当然其他投资者都受到这两种担心的影响。最终的情况可能是,他们都尽量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融资,除非你需要并且确实对你有帮助很多创业公司会去融资,好像融资跟吃饭一样必要。但事实并非如此。创业公司的本质就是快速增长。大多数正在快速发展的公司会发现:(a)引入外部资金可发展得更快;(b)自身的增长潜力也能轻易吸引到投资。对于成功创业公司来说,这两条都能实现是很正常的。但也有例外,一些创业公司可能不想发展得太快,或者外部资金对他们没什么帮助。如果你是其中一种,不要融资。如果你羽翼未丰,也不要去融资。如果你在没法取信投资者的情况下就想着融资,那不仅是浪费时间,还会破坏你在投资者心中的声誉。是否处于融资状态关于融资,最让创业者无语的就是它会极度让人精力分散。一旦开始融资,其他一切都会陷入停滞。问题不在于融资很花时间,而是它总会萦绕在你心头。长期下去,初创公司会承受不了。创业公司早期的增长主要依靠创业者的推动,一旦创业者的注意力转移了,增长速度通常会断崖式下跌。因此,一家创业公司要么就集中精力发展,要么就进入融资状态。若你决定要融资,你应该全神贯注,尽快完成,然后赶紧回到工作中来。你不在融资状态的时候也可能拿到投资者的钱。只是你不能倾注太多精力。需要注意的有两点:说服投资人,并与他们协商。因此,当你不在融资状态时,如果投资者不需要你过多说服他们,并且同意你一些不需要协商就接受的条款,那么这笔投资可以收下。例如,一个享有盛誉的投资者愿意用可转债投资,协议标准,并且估值没上限或者估值良好,那么你不用考虑就可以接受投资。条款什么的无所谓,只要他们能参与你的下一轮融资就行。而“无需说服”意味着不用花时间与投资者见面或准备材料给他们。如果投资者说他们已经准备好投资,但需要你来参加会议,见见一些合伙人,那你就拒绝他们。你本来不打算融资,但那已经是融资行为。你要礼貌地告诉他们:你现阶段只想把注意力放在公司上,如果有融资需求,会去找他们的。但千万不要困在这里,裹足不前。有时候你不需要融资,但是投资者会引诱你去融资。如果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因为他们能快人一步得到投资机会。他们会向你发邮件说希望能多了解你。如果你收到一封来自风投机构某工作人员的“客套邮件”,即使你需要融资,也不要约见面。那样是成不了事的。即使你收到一封风投机构合伙人的邮件,不到你真正有融资需求的时候都不要见。投资者可能会说只是想见面聊聊,但事情绝不会那么简单。万一他们喜欢你呢?万一他们开始谈论投资的事宜呢?你能抗拒那种谈话吗?除非你对融资极有经验,能够处乱不惊,与投资者轻松随意得洽谈。否则你最好还是告诉他们你希望晚点,现阶段你需要把重点放在公司上。那些成功在第二阶段融资的公司即使融资完成了,还会增加一些投资人,这很好。如果顺利,不需要花时间说服他们或者就相关条款进行谈判,也能成功进行融资。向投资人做介绍在正式交谈之前,你要尽可能被引荐给投资者。如果你只是在路演时介绍项目的话,你会被同时介绍给一大堆投资者。但即便如此,你还是要补充一些自己收集的信息。必须得这样做吗?在第2阶段的话,答案是肯定的。一些投资者会让你通过邮件发商业计划书给他们,透过他们的网站架构可知,他们真的不希望创业公司直接找他们。引荐书的效果千差万别。最好就是能找到刚投资过你的知名投资人。所以,当你得到一个投资者认可,请他把你推荐给他尊敬的其他投资者。其次,引荐书可以来自他们刚投资过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此外,你也可以从创业圈子里的其他人那拿到引荐书,像律师和记者等。现在有网站如AngelList,FundersClub和WeFunder,都可以把你引荐给投资者。我们建议初创公司把当作备选。融资应首先从你拿到的投资人名单开始。这些投资人相对来说更好些。另外,一旦你拿到一些知名投资人的投资,你就可以更轻松地在这些网站上融资。不明确同意,就当拒绝在投资者明确表示同意,并毫不含糊地提供报价之前,默认他们已经拒绝了。上文提到,有可能的话,投资者更愿意等待。这种等待对创业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这意味着投资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他们明确拒绝前,投资者好像随时都会投资一样。这些还算好的了。有些没品的投资人就是一直不明确拒绝你,他们只是不再回你邮件。他们希望这样可以获得投资上的自由。如果他们后来又决定要投资,多半是因为听说你们公司很抢手。他们可以假装自己当时有事分心了,然后重新开始跟你交谈,好像他们一直想要投资一样。这还不算最坏的结果。有些投资者会把话说得好像他们已经答应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而一厢情愿的创始人都乐于和他们见面。幸好,接下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但这种策略有效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听起来是肯定但实际上是否定的言语忽悠了。在这点上,创业者非常容易被误导或犯错,因而我们拟定了一份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认为投资者已经认可你,那就通过协议让他们确认。如果你和投资者对于实际情况有分歧,无论这种分歧是源自他们的含糊其辞或是你的一厢情愿,只要确定一份书面的协议就会让一切真相大白。并且,在他们确认之前,就当对方拒绝好了。以期望值为标准,撒大网钓大鱼与投资商进行谈话时,撒大网钓大鱼,但要以期望值为衡量标准。跟投资者介绍项目时,你应该和他们同时聊,而不是一个个来,要不然太耗时间。另外,如果你只是一次面对一位投资者,他们就感受不到来自其他竞争者的压力,来促使他们赶紧行动。但你也不应该对每个投资者都一视同仁,因为有些人投资的可能性更大些。最好就是同时和所有潜在投资者聊,但看重那些有更强投资意愿的投资者。期望值=投资者答应的可能性高低×答应后的好处。例如,一位杰出的投资者能投资很多钱,但很难说服,而另一个不起眼的天使投资人不会投资太多,但很容易说服。这两者的期望值可能是一样的。但如果是一位不起眼的天使投资人,只能投小额的钱,也需要你多次接触,他才能做出决定,这样的话,预期值就非常低了。最好就是把这些人留到最后再见。这样,你就不会受到那些不明确拒绝你、若即若离的投资者干扰,因为你也以同样的方式和他们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这还可以保护你不受慢慢疏离的投资人的影响,就像分布式算法可以在处理器运行失败的时候保护你一样。若某些投资者不回你邮件,或见了很多次却迟迟不给最终答复,那你就不用太在意他们。但是你要严格控制分配概率。你不能用你对投资者的渴望程度来判断他们对你的渴望程度。明确节点当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表现得比实际上更积极乐观时,你怎么判断你和投资者究竟进展到哪种步了?这时候要看他们的行动而不是所说的话。从第一次交谈开始到最终打款,每个投资者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你要清楚他的轨迹中包含了哪些步骤,你现在进行到哪一步,推进的速度有多快。永远都不要和投资者开完会了却不问下一步怎么走。他们要做出投资决定还需要什么?是否还需要再见一次面?要谈什么?多久之后谈?他们是否需要内部研究,跟他们的合作伙伴商量,或调查一些问题?这些事他们预计要多久?不要太莽撞,但要明确节点。如果投资者闪烁其词或拒绝回答这些问题,那你可作最坏的打算。那些真正对你感兴趣的投资者通常很乐意告诉你打款之前的进展,因为他们已经考虑过了。如果你谈判经验丰富,肯定知道怎么提这些问题了。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个小技巧。投资者知道你对融资缺乏经验。缺乏经验并不会降低你的吸引力。如果你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却是个技术小白,你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在融资方面是个新手倒无关紧要。拉里和谢尔盖当年也是融资菜鸟。所以,你可以坦诚说对融资不在行,并问他们的流程以及你现在处于哪个环节中。获得第一份认可大多数投资者对你的看法取决于其他投资者的看法。一旦你开始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好运就会接踵而来。但问题是,通常获得首可都很难。获得第一份实质性的投资,可以说你就成功了一半。实质性投资的分量取决于它的来源和钱的多寡。亲朋好友的投资通常不算数,不管金额有多少。但如果你从一个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天使投资人那拿到5万美元投资,那你得到的投资通常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确保拿到投资方承诺的钱俗话说“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钱不到银行账户里就不算交易成功。我经常听到没有经验的创业者说“我们已经融到了80万美元”,却发现其银行账户里一分钱都没。还记得折磨投资者的双重恐惧吗?因为担心错失机会而出手过早以及担心投资到一个糟糕的企业。在投资市场中,买方是特别容易后悔的。它也能找到大量可供解释的借口。公开市场会像鞭子一样扼杀创业公司的投资。如果明天中国经济崛起了,就世事难料了。但对个别公司来说,也有很多惊喜。他们可以聚焦在融资上。说不定明天就会出现一个更有力的竞争对手,或者你会感染上C&Ded病毒,又或者联合创始人退出。即使是一天的拖延,也可能带来坏消息,导致投资者改变主意。所以,当有人承诺投资,要先拿到钱。明确节点并不是他们说要投资就结束了。在他们同意投资之后,要了解打款的时间,然后一直关注进展,直到最终成功。机构投资者都有专人负责打款,但你可能必须要投资方亲自收集支票。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最容易后悔。那些已有声望的投资者已经学会自如地应对自己答应的事,也还有其他品牌可以继续。但我听说甚至顶级的风险投资公司也会食言。避开不愿“领投”的投资者拿到第一份投资是整个融资过程中最难的事,因而打一开始,你就要把它纳入你的期望值计算。你不仅要预估投资者投资的可能性,还要预估谁最有可能率先投资,而后者并不简单隶属于前者。一些投资者以快速决策闻名,他们在早期就显得尤为珍贵。相反,一个只跟投的投资者在初期并没多大价值。尽管大多数投资者都会根据别的投资者对你的感兴趣程度来判断是否投资,但有些投资者的策略就是跟投。你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他们常会讨论“领投人”的问题。他们说自己从不领投或只投资有领投人的项目。有时候,他们会说自己愿意领投,但意思其实是,你不从其他人那拿到投资,他们打死也不会投。(如果他们口中的“领投”指的是会单方面投资,而且还帮助你融更多的钱,这是再好不过了。假如“领投”在他们眼里只是说除非你能从别处融到更多的钱,否则不会投资,那你就惨了。)那“领投”这个词从哪来?几年前,创业公司在第2阶段的融资通常有几个投资者同时参与。他们会同时投资,并签署同样的文书。你只需要和领投的人协商条款,那么其他投资者就会跟着签署文件,在交易结束时,所有的钱都会到位。现在A轮融资还是如此,但A轮之前的融资,其方式大多变了。其实在A轮之前已经没有了上述所谓的几个人同时投资的“轮次”,现在初创企业向投资人融资都是一次一次来,直到融到足够的钱为止。现在已经没有“领投”这个概念了,投资者为什么还坚持用这个词呢?因为这样可以用更冠冕堂皇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真正的意思。那就是他们对你的兴趣来源于其他投资者对你的兴趣。这是所有平庸投资者的特性。当他们使用领投这个词时,这种行为听起来好像更正大光明。当投资者告诉你“我想投资你,但我不会领投”,他的意思就是“没门,除非你很抢手。”这是很多投资人对创业公司根深蒂固的看法,基本说了等于没说。第一次融资,不要对那些不愿“领投”的人抱任何希望,把他们留到最后再谈。制定多个计划很多投资者会问你计划融资多少钱。这会让创业者觉得应该确定一个具体的融资金额。其实不然。整个融资过程都充满着变数,制定一个固定的计划就错得很离谱。那投资者为什么会这样问呢?就如同你到商店给朋友买礼物,售货员问你“你想买个什么价位的呢?”你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预算;你只是想找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售货员这么问不是想知道你是否有明确的预算,而是他们能推荐你能承受的最贵商品。同理,投资者问你打算融资多少钱,并不是想知道你是否有精确的计划,而是要看你是否适合他们的投资额,也想判断你的野心、融资额的合理性以及融资时间长短。如果你是融资的一把好手,你可以说:“我们在A轮计划融资700万美元,下周二开始接受风险投资协议。”据我所知,能够不受风险投资人嘲笑而成功融资的创业者为数不多。如果你经验不足但很诚恳,那么你可以用我先前推荐的方法简要推介你们公司:做正确的事,然后告诉投资者你正在做什么。融资的正确策略是,看看你能融到多少钱,然后制定不同的计划。理想情况下,你可以这么和投资者说:我们无需融资也能盈利,但如果我们能融几十万,就能雇一两个得力员工,如果能融几百万,就能雇一整个工程师团队等。你得随机应变,计划赶得上变化。如果你跟一家只投A轮的VC机构(这样的机构快绝迹了吧)谈,你一上来就要把最高价亮出来,其他都是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你跟一个一次只出得起两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人谈,而且你还没有融到任何钱,那你可能会把重点放在你最低报价上。如果你幸运到要考虑融资的上限,一个好的经验法则就是“融资上限=你想雇佣的人数×15000美元×18个月”(译者注:数据只适用于美国哈)。在大多数创业公司,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来自员工,通常每人15000美元/月是现有的总成本(包括福利甚至办公室费用)。15000美元/月已经很高了,实际上花不了那么多。但在融资时可以使用高估值以弥补误差。如果你还有额外的支出,像制造产品等,最后再加进去。假设你啥都没有,然后你打算招20个人,融资的上限应该为20×1万(美元)。对于金额你可以降低一些期望尽管你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使用不同的计划,但大体上,你应该低估你想要的融资额度。例如,你想融资50万美元,最好开始时对外宣称你只想融25万美元。当你融到15万美元时,已经有一半多了。这会给投资者传递两个有用的信号:你很优秀,他们必须快速做决定,不然你就完成融资了。假如你一开始说想融资50万美元,但融到15万时,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如果融资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停滞,那么别人就会把你看作失败者了。最开始说你要融资25万美元并不会限制你的融资额。当你达到最初的目标,但仍有投资者感兴趣,你可以提高融资额。这事常有。事实上,大多创业公司最终得到的融资都比计划的要多。我不是让你撒谎,但你应该一开始就降低期望。低报价从不会让你失望。它不但不会限制你的融资额,整体上来看,还会使金额增加。这可以用迎角的比喻来说明。在飞行时,如果迎角过于陡峭,那飞机就会失速。如果你开门见山,说A轮想融资500万美元,除非你处于一个非常强势的地位,否则你不但融不成功,甚至什么都得不到。在起飞时,最好以低仰角飞行,加速,然后再慢慢提高仰角。尽可能盈利如果你的计划中包含了一分钱也融不到的可能,也就是说,不需任何额外的钱也能盈利,那你将处于一个更有利的地位。理想情况下你能够对投资者说:“无论怎样,我们都会成功的,只不过融资能够加速这个结果。”融资和约会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这是明显的一个。如果你看起来前途黯淡,没人会要你。不使自己看起来绝望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要陷入绝望。这就是为什么在YC,我们会敦促创业公司在路演之前降低花销,并尽量产生“拉面盈利”(一定的利润,能够覆盖创业者的生活成本)。虽然这听起来略有矛盾,如果你想融资,最好就是你不需要融资也能活下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融资模式:一种是创业者急需用钱,他们知道融不到钱,公司将会倒闭,至少要裁员;另一种则是创业者并不需要钱,他们融资是为了能够比单纯用自己的营收更快地发展。为了突出这两者的区别,我把他们作了命名:A类融资指你不需要钱,B类融资指你急需钱。没有经验的创业者看到知名创业公司实行A类融资,认为自己也应该融资,好像创业公司都该这么干。直到融资时他们才发现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因而实行B类融资。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融资有多难有多不尽如人意。当然了,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做到“拉面盈利”的。如果你有其他优势,比如不同寻常的增长数据或者创始人特别厉害,可能会在与投资者交涉时占点上风。随着时间推移,只有地位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也很难再融到资金。不要为估值而做优化融资时,什么估值比较合适?其实你最应该知道的就是估值并不那么重要。以高估值进行融资的创始人往往太自傲了。创始人通常争强好胜,而估值一般是与创业公司相关的唯一可见的数字,他们会互相竞争,以尽可能高的估值进行融资。这很可笑,因为融资并不是什么考试。真正的考验在于营收。融资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以融资的成就为傲就像拿大学成绩炫耀一样。融资不是至关重要的,估值更是无关紧要。在第2阶段的融资中,头等大事是拿到你需要的钱,然后你可以回头专注于真正的考验——你公司的成功。其次是找到好的投资者。估值至多只能排在第三位。经验证明这很重要。目前为止,我们投资过的最成功的公司是Dropbox和Airbnb,他们在YC投资之后的下一轮融资,投前估值分别达到400万美元和260万美元。这价格比先前高得多,如果你要融资,估值可能要比Dropbox和Airbnb更高。这应该能满足你的好胜心吧。在估值这件无关紧要的事上,你做得比Dropbox和Airbnb还要更好!开始融资时,你的初始估值(或估值上限)将由你和第一位投资者达成的协议而定。如果你受到极大关注,那你可以对后续投资者提高报价,但默认情况下,你从第一个投资者手里得到的估值就是你一开始的报价。因此,如果你跟多数处在第2阶段的公司一样,要向多个投资者融资,你要注意不要从过于急切的投资者那里拿到第一笔后续你无法hold住的价格。当然了,必要时,你可以降低价格(在此情况下,你要给先前出价更高的投资者同样的条款)。但你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一定的主导权。面对热切的首位投资者,你可以用最惠国待遇条款,以估值不封顶的可换股票据从他们那筹集资金。这实质上说,票据的估值上限将由你从下一位投资者融到的钱来决定。以较低的估值融资更容易。这不合理,但事实就是这样。在第二阶段,价格变化幅度最高达10倍,一旦获得巨大成功,回报至少高达100倍。投资者选择标的完全是看这家公司在未来取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而一点都不会考虑报价。尽管投资者关注报价是个错误,但不少人仍冥顽不灵。初创公司的报价上限为x美元可能会吸引到投资商,但他们不会投资,而报出x美元一半的价格则更可能获得投资。估值前的Yes和No在与你谈投资事宜之前,一些投资者想知道你的估值是多少。如果之前的投资者已经帮你确定了具体的数目或者上限,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但是,如果估值没有定,你也没有既定的投资者,而他们非让你定个价格,一定要拒绝。如果他是你的首位投资者,那这有可能会成为你融资的一个转折点。这表明首要任务就是搞定这位投资者,你需要和他协商投资事宜而不是被强拉着去谈价钱。幸好,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谈论价格。这不只是谈判技巧,也是双方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告诉他们,估值对你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你也没有过多考虑它,你只是想寻找双方都愿意合作的伙伴。首先你要问问他们是否真的想投资。如果得到肯定回答,你可以报个价格。但要记住主次一定要分明。估值不重要,融资能顺利进行才是。通常我们会让创业者尽可能满足第一位投资者的报价。这是比较保险的,只要你能吸引到下一位投资者。谨防“估值敏感型”投资者有时你会遇到自称为“估值敏感型”的投资者。这实际就是说他们谈判时很强势,愿意花大把时间迫使你降低价格。从一开始你就要远离这类投资者。虽然不应该追求高估值,你也不想估值被人为压低,因为首位投资的可能是个强势的谈判代表。这样的投资者也有价值,但接触他们的时机应该是融资接近尾声时。如果形势对你有利,你就可以说“其他人也是这个价,你接不接受都没关系”。如果他们拒绝,也不必理会。这样你不仅能用市场价得到这笔投资,还节约了时间。能知道哪些投资者是“估值敏感型”的话那最好,就可以推迟到最后才跟他们交谈,但有时候一开始也会蹦出一个你不知道的。上面以“期望值为标准,撒大网钓大鱼”已经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了:减慢与他们的交流互动进程。即使你的报价已经基本设定了,有一小撮投资者还是想以更低的估值进行投资。当你发现价格被定得过高,融不到你所需的钱时,那么降价就是你的plan B。因此,万不得已时再找这一拨人聊吧。但因为投资者会议至少得提前几天安排,你没法预测什么时候得降低报价,这实际上也要求你最后再接触这类投资者。如果你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虚报低价,那么把它列入备选,晚点再回复。如果别人真心诚意地提供邀约,你有义务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回复。但是给你虚报低价不是君子所为,你应该采取相对应的反击措施。贪婪接受报价吧
我在写投资文章时,有点害怕用“贪婪”这个词,怕非专业人士误解。但是“贪婪”更多是指不要过多关注未来。贪婪会让你抓住面前最好的选择。这是创业公司在第2阶段及其之后的融资中都该做的。不要放眼未来,因为(a)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在融资中你常被误导;(b)首要任务就是赶紧完成融资,然后继续工作。如果有人提出一个不错的报价,接受吧。如果你有多个不同的报价,挑最好的。不要拒绝任何报价,而妄想未来会有更好的。这些简单的规则就能帮你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你面向很多投资者进行融资,把同意投资的人都一概收入囊中吧。你觉得融资差不多了时,你心里的接受门槛也会变得更高。实质上,你是有时间考虑报价的,而不用急在一时。当你拿到一个可接受的报价(例如这个报价基本能满足你的资金需求)时,你可以告诉其他投资者已经有心仪的报价了,并给他们几天时间做决定。这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些潜在的投资者。但不用在乎,毕竟最初的报价你是可以接受的。有些投资者为了阻止他人做决定,会给你一个“短时限”的报价,你只有几天时间考虑。顶级投资者一般很少会这样做,比如弗雷德·威尔逊就从来不会,因为他们坚信你会选他们。但二三线的投资者给你考虑报价的时间就非常短,他们知道别人有得选的话肯定不会选他们。三天的期限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同时和投资者谈的话,你甚至要不了三天做决定。但少于三天就说明你可能遇上了不靠谱的投资者。这时你就得虚张声势,吓唬他们一下了。从表面上看,相比贪婪地接受报价,你的目标应该是找到最好的投资人。确实如此,但在第2阶段,“寻找最佳投资者”与“贪婪接受报价”几乎没有任何冲突,因为最佳投资者做决定通常不会比别人慢。只有当你放弃一个潜在的投资者,以期找到更好的,这两种策略才会出现冲突。如果你同时和投资者谈,在短时间内退回到“短时限”报价,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寻找最佳投资者”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建议。最佳投资者也是很挑剔的,因为所有创业公司都会找他们。他们几乎把聊过的公司都拒绝了,这意味着抛弃一个还过得去的投资者,寻找更好的潜在投资者,可能并不划算。在第1阶段的话,情况又完全不同了。你不能同时申请多个孵化器,有些孵化器会特地安排好日程,防止此类情况发生。在第一阶段,“贪婪接受报价”和“寻找最佳投资者”确实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如果你想申请多个孵化器,你应该把你最想要的那个排在第一位。有时候,当你面向多个投资者融资时,他们会谈及A轮融资的事。这些规则还会教你在那种情况下怎么做。当投资者开始和你谈A轮的事情,你就一直谈小额投资,直到他们给你投资协议书。这不会有太大困难。如果小额投资都是可换股票据,他们都能进入A轮融资。A轮投资者不想跟其他随机投资者一样,如果你总拿这事去烦他们,他们会给你投资协议书的。他们不行动时,你是猜不到他们的想法的,那么根据贪婪法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在第2阶段,不能出让超过25%股份如果你做得好,你可能会最终完成A轮融资。我说“可能”是因为A轮总是变幻莫测的。一开始,创业公司可能会略过它。我们投资过的公司只有一家误打误撞找到了成功通过A轮的途径。这意味着在前面的融资中,不要埋下祸根,影响A轮融资。例如,如果你出让超过40%的公司股权,那么A轮融资就会变得很难,因为风险投资者担心剩下的股份不足以持续激励创业者。我们的经验法则是不要在第二阶段出让25%以上股权,无论第一轮你卖了多少,而第一轮应小于15%。如果你以不封顶的票据来融资,那你得保守估计一下本轮最终投资估值是多少。此规则的目的在于防止你搞砸了A轮,这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你像一小部分公司那样在第2阶段拿到了A轮融资。有专人负责融资如果你们公司有多个创始人,找一个专门处理融资事宜,这样其他人就能潜心工作了。融资的危险不在于其繁多的会议占用了你的时间,而在于它会一直萦绕在你脑海中。负责融资的创始人应有意识地避免其他创始人接触太多融资进展的细节。如果创始人没法彼此信任,这可能会引起摩擦。真是这样的话,你最应该担心的反而不是如何开展融资了。融资应该由CEO来负责,他应该是联合创始人中最有能力的人。即使CEO是程序员,而另一位创始人是销售人员。如果碰巧你的团队是这种类型的,那么在融资中,实际上你就是个单独的创业者。有些投资者投资额度很大,那么你把整个创始人团队带去见他也行,他需要借由此次见面来做最终决定。但一定要等到那时候。把投资者介绍给你的联合创始人要像把男女朋友介绍给你父母一样,得等事情进展到一定阶段。即使还有一或多个创始人在融资期间专注于公司事务,增长放缓也无可避免。但还是要尽力发展,因为融资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结果。如果在两次投资者会议的间隔期,公司业绩明显增长,投资者就会蜂拥而来,但如果业绩平平,甚至下降了,那么他们也不会太热心。准备一份执行摘要,(可能还要)一份幻灯片在第2阶段融资中,传统的方式是个人用幻灯片向投资者做展示。红杉就总结了幻灯片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因为他们是“顾客”的角色,所以你可以按照他们所说的来做。我说幻灯片展示是传统的方式,是因为我对它是持怀疑态度的(尽管这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它应该过时了。我们投资过的很多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在第二阶段融资就从没用过幻灯片。他们只是和投资者聊天,说明接下来要干什么。那些很成功的创业公司一般很快就拿到了融资,因此他们可以借口说自己还没来得及做个幻灯片。此外,你还需要一份执行摘要,不超过一页即可,最真实地描述出你的计划即可:为什么这个想法很好,目前取得了什么成果。最后总结时提醒投资者(他那天可能见了很多创业公司)你大概讲了什么。假设你把幻灯片或执行摘要给了某人,这些资料很有可能会到了某些你完全不感兴趣的人手上。但不要因此而拒绝把复印件给和你见面的投资者。你把这种泄露看作做生意的成本即可。实际上,这种成本并不是那么高。如果计划泄露给竞争对手,创业者感到愤慨,这无可厚非。但我想不出哪家公司会因此受影响而不能成功。有时候,投资者会让你发幻灯片或执行摘要给他们,以此决定要不要和你见面。要是我就不会答应。这表明他们并不是真正感兴趣。希望不大时,停止融资何时该停止融资?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融资顺利完成啦。但是,如果钱不够呢?什么时候该放弃?对此,真没法给建议,因为曾有创业公司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还能继续拿到投资,最后竟奇迹般地成功了。但我通常会给创业者打比喻说,当觉得吸管吸上来的是空气的时候,就该停止融资了。当你用吸管喝饮料,而吸上来都是空气时,你就知道饮料喝完了。同理,融资选择没有了,融资也就流产了。吸管只能吸到空气时就不要再吸啦,怎么吸也不会再有。不要对融资上瘾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融资是件苦差事,但有些创业者会觉得融资比在公司工作有意思得多。早期创业公司一般工作比较单调乏味。至于融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是相当有趣的。你不用坐在肮脏的公寓里,听用户抱怨你们公司软件的漏洞,而是和著名投资人来到奢华的餐厅共享午餐,分分钟拿到几百万美元投资。融资对那些擅长于此的人就更加危险了。做自己擅长的事总是充满乐趣。如果你是这种人,那得注意了。融资并不能使你公司成功,倾听用户抱怨软件漏洞才是。对融资上瘾带来的恶果不仅仅是你浪费太多时间在上面或融了过多的钱,而是你开始认为自己已经相当成功了,再也没有兴趣处理那些能为你带来成功的麻烦事。创业公司会因此而被毁灭的。当我看到比较年轻的创始人非常成功地融资时,我会降低对他们成功的期望。媒体可能会大肆宣传他们为下一个谷歌,但我就送他们五个字:前景渺茫啊!不要融太多钱尽管只有极少创业公司会担心这个问题,但还是有可能融资过度。融资过度的风险不易察觉。其中之一就是使得期望值过高。如果你融了大量的钱,估值也必然会很高,在高估值下进行融资,那么下次融资时,估值就不能有效增加了。公司的估值应该随着每次融资而不断增长。如果公司没有陷入困境,而估值又没有增长,那你对投资者来说就失去吸引力了。因此,在第二阶段融资时,如果你们公司的投后估值是3000万美元,那么到下一轮融资时,你要是想融得更多,投前估值至少得5000万美元。而你真的要做得非常出色才能融到5000万美元。由你本轮的竞争力去设置下一轮融资表现的门槛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二者之间并没有严密的联系。但钱本身可以比估值更危险。融得越多,花得也越多,而开支过大对早期创业公司来说会是一场灾难。花钱越多,就越难盈利。更糟的是,这会让公司运营变得不灵活,因为主要的开支还是人,人越多,就越难转型。因此,如果你融到了巨额的钱,不要花。(你会觉得要遵循这条建议,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热钱烫得都能把你的口袋烧出洞来了,但我认为有义务试着提醒你们一下。)友善待人创业公司在融资时,有时候会疏远投资者,这会显得傲慢无礼。有时候是因为他们骄傲自大,有时候是因为他们笨拙地试图模仿他们见过的强势创始人。对投资者傲慢无礼是个错误。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某些投资者喜欢傲慢的人。在这方面,投资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正如用皮鞭抽打能让一些人臣服脚下而会让另一些人咆哮一样。最保守的策略就是永远都不要表现得傲慢。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要遵循我给的意见,那得要有一些外交手腕,因为我要教你怎么扳回一城。如果你做过下面这些事,那你就不招投资者喜爱了:因不在融资状态而拒绝见投资者;减慢与决策迟缓的投资者之间的互动;或者有个偶然的报价,本来不接受后来接受了,然后又疯狂接受其他报价,最后把原来那位投资者拒之门外。因而现在你得说点软话,缓和一下。在YC,我们告诉创业公司,他们可以责怪我们。既然我都这样写了,所有人都可以责怪我们。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表明经验不足的句子都很有用:对不起,我们觉得你们很好,但保罗·格雷厄姆说初创公司不应XX,我们也是新手,要确保安全。如果你表现很优秀,那么举止傲慢的危险是最大的。当人人都想要你,很难没有一点点飘飘然的感觉。特别是前一阵根本没人想投你。但一定要克制自己。创业圈很小,创业公司的命运也沉浮不定。这里时时刻刻都有故事在验证“上帝使其毁灭必先让其骄傲”这句话。即使投资者拒绝你,你也要友善对待他们。最佳的投资者不会拘泥于对你的第一印象。如果在第二阶段他们拒绝了你,只要你表现得好,在第三阶段他们也会投资。事实上,一些拒绝过你的投资者会成为你未来融资时最热心的“领投人”。任何花大量时间做决定的投资者都是快要同意投资的。通常,投资者里面总有一些人只需一点点证据就能打消他们投资的疑虑。因此,明智的做法不仅仅是友善对待拒绝你的投资者,还要把它当作一段关系的开始(只要他们不对你太差)。下一次融资门槛会更高假设在第二阶段的融资是你最后一次。如果可以的话,你得尽你最大努力使其盈利。在过去几年,投资行业的策略已经从挑选一小批优秀者进行投资并在之后的几年全力支持,演变为对早期的初创企业撒网式投资并在下一个阶段中优胜劣汰。这可能是投资者的最优策略。在早期挑出未来的赢家实在太难啦。最好让市场帮你做这件事。创业者们常常会惊讶地发现第三轮融资竟然会难这么多。当你的公司只成立了几个月,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做一个有希望的试验品,值得投入资金来看看它会变成怎么样。下一次你融资时,这个实验最好已经成功了。你需要走在通往上市的道路上。虽然证明实验成功的证据有很多,但通常就是盈利。通常创业公司会以两种形式消失在第二轮融资之后,第三轮融资之前。一种情况是,一些公司发展太慢了,难以盈利。他们融到了足够的钱,可以维持两年。似乎没必要那么急着去盈利,因此他们一年都没有努力赚钱。但在那个时候,不赚钱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当他们最终决定试着赚钱,才发现自己做不到。另一种情况是公司的开支增长太快了。这常常是因为雇佣的人太多。通常你不应该在完成第二阶段融资后就立刻跑出去招了8个人。通常你要等到公司有了发展(通常指营收),能够覆盖人员成本。很多风险投资者会鼓励你大胆雇人。他们总是让你花过多钱,其中一部分原因或许是他们错误地认为花钱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有就是他们想在下一轮把你的公司卖个好价钱。别听他们的。不要让事情变得复杂我知道这可能让人感到奇怪,怎么会以这个建议来总结这篇长文呢?但如果你回顾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它其实是由一个一个的点组成的。决定融资时再接触投资者,然后在融资过程中同时和所有投资者聊,并根据他们给的估值进行排序,然后贪婪地接受报价。一句话就能告诉你融资是怎么回事。不要做过于复杂的优化,也不要让投资者做。融资并不能使你公司成功。这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你的首要目的是尽快搞定它,然后专注于会使你成功的事情——创造产品、和用户沟通。我已经说过,这才是创业公司成功最保险的方法。好好的,照顾好自己,不要放弃。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毫无头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