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什么软件可以查出查手机号通话记录的通话记录/用手机什么

写文章不容易,打个赏支持下作者吧|赞赏
收藏已收藏 | 0赞 | 0
分享到微信扫码分享到微信
爱生活、爱自己,正在修炼的产品一枚。
49 篇作品37 万阅读总量
热门问题12345678910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世道变了?探寻“90后”热衷电话社交的基本逻辑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以下内容由比邻赞助可以说,移动应用用户主体的变迁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一次次变革.在这个催生“低头族”的世代,下一次变迁将...
以下内容由比邻赞助可以说,移动应用用户主体的变迁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一次次变革。在这个催生“低头族”的世代,下一次变迁将在哪里发生?近日,艾瑞咨询发布了《2014年中国移动语音社交应用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小趋势,24岁以下(90后、00后)的用户占据了移动语音社交58%的份额。首先,什么是“移动语音社交”?移动语音社交是指以语音为主要交流手段,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移动网络来实现交友及语音信息传输/分享交流的社交应用。就语音交互特点而言,目前移动语音社交主要分为异步语音、即时语音和UGC类语言3大类,而90后大军正以燎原之势快速侵占实时语音交友,享受着实时语音应用带来的好奇“刺激”和交友“乐趣”。 那么,为何年轻用户偏偏倾向实时语音社交应用呢?迷恋“宅系”文化却渴望社交相关调研发现,47%的“90后”青年给自己贴上了“宅”的标签,他们的特点就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一切事物在家里解决,一切事情靠网络搞定。然而“宅”与孤独感互为因果,在这种封闭式的“宅”环境下,90后的社交圈子很小,认识的朋友也就更少,从而便产生了 “90后”集体孤独感,因此对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也就更深。调查还发现,一半以上的“90后”每日上网超过3个小时,高达88.5%的人会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只有16.6%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开网络对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影响。但是,孤独和“宅”并不意味着孤僻,在这种强烈的社交欲望驱使下,“90后”更愿意通过网络去结交兴趣相同的朋友,因此90后在选择社交应用软件时则倾向于如比邻类的弱关系强社交应用。这也就是近两年移动语音APP下载量急增,APP使用时长猛增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很多年轻人的性需求也试图从电话社交平台寻求一个出口。比邻发展的初期,很多人将其称为“电爱神器”可见一斑。虽然最后比邻通过良性的品牌引导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可以印证人类的原始需求仍然是APP发展的应用场景。性格标签:个性、寻求刺激不可否认, 90后有着鲜明的个性,崇尚自我,喜欢挑战爱表现,娱乐精神也强,同时他们又是生活在互联网中的一代,每天接受的是最新鲜事物和最前卫的话题。实际上,在90后用户的手机里,每个社交APP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对他们来说,每打开一个应用,就是进入一个新世界。比如手机QQ是同学之间联系,班级群聊天的;微博则是查看明星、偶像动态,关注热点话题的;微信用于和其他城市工作的表哥表姐沟通;比邻则以一种“刺激”的社交方式,吸引着那些有着张扬个性,大胆、开放、爱玩,渴望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90后实时与他们有着相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话题的朋友/知音交流心声、分享乐趣。 另一方面,语音不单单是信息的交流与分享,还有情感的倾诉。对于90后而言,社交更承担着他们向有着相同兴趣爱好、共同话题的知音诉说烦恼、交流心声的工具。虽然异性语音也具有相同的功能,但由于语音传输的延时性不能满足用户即时即兴的信息快速交流分享,而更加倾向于主打实时语音功能的比邻。这也是比邻上线之初就迅速获得第一批用户的主要因素。文字不足,视频未满低头族90后总是在移动中享受中刷微博、刷朋友圈和聊天的乐趣,由于移动端屏幕和空间的限制,文字已为人们交友和娱乐带来了诸多不便,由此便催生了由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结合而成的各类多媒体社交。在2014年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先后进入4G时代,以及热点wifi的全面覆盖后,网络速率得到较大的提升,进一步为语音和视频社交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但是,不同的交流方式对网络速率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语音由于涉及到信息的实时传输,对网络稳定性要求相对较高,这一点,由于高速网络的普及已经缓解。但,目前国内网络生态还无法满足随时随地的高质量视频传输,因此对于移动的用户而言,移动实时语音社交无疑是“90后”用户最有效最便捷的沟通方式。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强关系社交领域已经被QQ、微信等巨头牢牢把控,市场发展成熟,整个行业也已进入红海市场,而垂直细分的移动语音社交领域利用语音交流的特殊性,以创新应用功能满足细分用户需求的市场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蓝海空间。然而,正如艾瑞咨询人士分析的那样,像比邻这类月覆盖人数450万、月通话时长已达886万小时的实时语音类APP究竟还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用户的新鲜程度又能维持多久?我们可以从这点比邻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一些启示。比邻从最开始的比邻1.0“随机通话”发展到第二阶段为用户做引导匹配,引入话题概念,如“睡前故事”、“为你唱歌”等超能力标签,再拓展到现在的比邻3.0,引入 “群聊”以及“好友管理”等功能。一方面通过新功能增加用户的使用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乐趣,增强弱关系之间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也在弥补实时语音类用户使用粘性弱的劣势,逐步实现弱关系的沉淀。语音社交应用尤其是电话社交正以创新“刺激”的社交方式俘虏着一大批90后的心,但90后也正以这种张扬个性推动着电话社交高速的发展,同时也在向移动社交应用研发人员宣告“移动语音社交,是未来的社交方式”。比邻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电话社交平台,如何丰富电话社交的应用场景,是确保语音社交应用持续爆发的关键,让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阅读数:9265
微信点赞数:36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huxiu_com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互联网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比较好理解,例如两个人面对面的谈话,或者视频通话、语音通话,或者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文字聊天,还有发电子邮件,甚至已经被现代人几乎废弃的书信都属于直接交流。这些直接交流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共同点:1、交流的双方很明确;2、交流的发起方期望得到接收方的反馈;3、接收方会有反馈;4、交流双方对反馈都有感知。直接交流方式的演进正是我们人类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的见证。最初人类若想交流只能面对面,没语言的时代甚至只能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等来传递交流的内容。文字是个重要的发明,它为跨越空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从文字出现到现在,人类都在为可以跨越空间的直接交流做努力。换言之,人类在不断尝试如何让两个人在不同地点做到无限接近面对面交流的体验。似乎扯的有点远,可能你也不禁要问:现在也非常流行微信、QQ这种基本上是文字的交流方式啊?不错,这些交流方式我前面也将它们归为直接交流的范畴。这些交流为什么受欢迎?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环境技术和费用原因】跨空间的交流如果越接近面对面交流体验,那么成本就越高。例如需要合适的终端设备、网络条件、双方在时间方便性上都需要考虑。人的交流行为是时刻都有需求的,在不需要获取更多形式反馈的条件下,快速传递文字信息已经满足交流的要求。【二是人本身的原因】我们明明可以创造接近面对面交流体验的条件,一次传递更多信息并获得更多反馈,可是我们为什么又选择文字聊天这种交流形式呢?因为人需要这种“延迟反馈”的交流。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其实交流双方是要承受“实时给出反馈”这种压力的。你要表现出你的风度,合适的动作、表情、语调、眼神,要实时给出反应,对方也是如此,这才能让交流持续。即使是语音电话,你也要时而倾听,时而回答,注意语气、声调。你可能要掩饰一些你不想却又不由自主透露出来的反馈信息,而对方又要努力捕捉这些信息。这自然会造成交流双方某些难以言表的压力。而具有“延迟反馈”能力的交流手段则让双方更为轻松和方便。这种交流因为还是一种直接交流,尽管可以延迟反馈,相对于面对面交流、视频电话这些交流方式压力要小很多,而且可以一对多,不会像面对面交流那样被独占。但是作为直接交流的一种形式,接收方仍然要对发起方的交流给出反馈,它还是有一种小小的压迫感。我们可以看到时下很多社交软件都提供了各种及时沟通的能力,文字、语音、视频,这些给用户提供直接交流的功能是一款社交软件的基础。像“Yo”这样的,它为什么会突然流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款给用户带来很小反馈压力的直接交流工具。因为首先它是一个具有滞后能力的交流手段,接收方不一定要及时反馈;其次是传递的信息量少,交流双方可能无法持续多个回合,减少了持续反馈的压力。当然这样的一个“Yo”是否可以发展成一款流行的社交软件还不好下结论,因为毕竟它传递的内容有限,而且也没有我下面要讲的间接交流能力,所以更多时候它只能起到一个工具的作用,很难让人产生粘性。1、是交流的发起方明确但是接收方不一定很明确;2、交流的发起方可能期望多个接收方给出反馈;3、接收方不一定有反馈;4、交流双方对反馈感知不明确。首先交流的发起方很明确,这个毫无疑问,你发了一个朋友圈帖子,你自然是交流的发起方。但是接收方呢?这可能跟你发的内容有关,有可能是针对朋友圈全体的,谁都是接收方;也有可能是针对某些标签的朋友;也有可能你就是期望某个人是接收方。由于你没有明确指定某人,那么作为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可以认为自己是接收方,也可以认为自己不是。哪怕是你发的内容和某个人有关,你就是期望他给出反馈,但是由于你没有@他,他也是可以装糊涂。其次作为交流的发起方,尽管可能接收方不明确,但是既然发起了一次交流,肯定是期望得到反馈的。和直接交流不同的是,间接交流的发起方可能期望多个接收方给出反馈,例如期望朋友们能多点赞。作为不明确的接收方,不一定要给出反馈,或者由于存在多个接收方,那么有人反馈有人不反馈,可以不用承受较大的反馈压力。也正是因为接收方的不明确,所以类似之前提到的“拒绝”类反馈也就不会在交流双方中有特别的感知。一款社交软件的直接交流是基础,要求到达率高,通话音质好,传输速度快,不能总是信息延迟到达,说话断断续续,发送图片要半天。很多IM应用一直在这上面努力,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用户感知的差异化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间接交流往往可能是被忽视的部分,这一部分恰恰可能是突破点。人具有社会属性,交流的欲望可能是频繁、随时的。正如前面所说的,直接交流意味着发起方和接收方有着反馈压力,因此不可能频繁的直接交流,这会让人很累。那么,频繁且随时的交流欲望就需要通过间接交流来释放,所以间接交流决定了用户的粘性。一款社交软件的间接交流怎么做才算好?首先就是内容来源的丰富性:用户在任意一个地方看到的内容都能轻松分享到这款社交软件上,新闻、视频、音乐、文章、图片等等,无论从哪里看到可以一键分享是非常重要的诉求。其次是互动性:如果你分享的内容没有办法被回应,那也就没有了之前提到的间接交流具有发起方期望得到多个接收方反馈的特点,所以点赞、转发、评论之类的必不可少。还有就是隐私性:通常一款流行的社交软件上面的联系人已经很多,家人、上司、下属、同学、不熟的人、狐朋狗友,你分享的内容有时不适合针对全体,但是你又想分享,这个时候怎么处理隐私性也非常重要了。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增加用户体验的地方,诸如内容的排版展示,评论和回复的操作,各种提示的显示等都有很多值得考量的地方,想要做好也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总结一下,社交软件上的直接交流做得好是基础,它可能是用户决定把它放在手机桌面上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可能直接被卸载;而间接交流则是社交软件好坏的核心竞争力,它是决定用户频繁使用、增加粘性的关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别人手机号通话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