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1080p最好的高清播放软件件哪些比较好

网络系统方案的可靠性测试_资讯新闻-泡泡网
         
网络系统方案的可靠性测试
日 16:23&出处:&【原创】 作者:王慧升 编辑:邹玲玲
&&& 网络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基于网络系统可靠性的设计思想,其相应的测试应如何考虑与实施?本文对网络方案可靠性测试的分类及内容做详细阐述。
&&& 网络系统方案的可靠性主要包括:网络系统的可持续性、可维护性、快速恢复机制。相应的,组网方案的可靠性测试,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网络系统持续长时间、大压力高负荷、高频率震荡条件下的持续运行能力,即Duration测试。2、网络系统告警管理功能、系统故障定位手段能力评估。3、单点故障情况下系统自动恢复时间。4、验证链路聚合、MSTP、RRPP、BFD、GR、VRRP、ECMP、IRF等HA(High Availability)特性的组合部署功能,并通过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应用效果。5、构造各类攻击,从端到端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此类测试往往可以融合在Duration测试中共同完成。
1&网络系统持续运行能力测试
&&& 网络系统持续运行能力测试的目标是要通过更恶劣环境的测试,以确保网络系统在客户的网络环境中上线后,在各种冲击和压力下,仍旧能够保持稳定运行。测试方法很明确:在组网测试环境中对运营商或者行业客户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模型进行模拟,保持环境在大压力并且震荡的条件下持续运行,同时监控网络各个整体运行状况作为测试结果数据。
&&& 测试参数的设计是保证测试效果的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测试组网设备参数。
&&& 以客户的原始组网模型进行组网测试是最理想的环境。但是考虑成本因素,实际测试投入中往往难以搭建相对真实网络1:1的测试网络环境。为实现测试目的,充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组网的抽象和取舍是重点。抽象简化组网规模的原则是:充分分析暴露网络系统的性能压力瓶颈,重点保留系统中的瓶颈关键节点。
&&& 例如,针对一个接入至核心层结构明晰的树形网络,常用的可行方案是在业务流量压力最大的核心层采用1:1组网测试。树形结构网络的核心层的设备数量较少,这也为测试环境的1:1组网提供了可能性。汇聚和接入层设备数量逐层递减,接入层设备采用几个分支模拟真实应用,其余分支使用高性能器的多个端口直接连接在汇聚层设备上模拟拓扑和流量。可根据被测试网络的控制平明和数据平面路径,灵活调整测试组网。
2、&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参数。
&&& 即协议模型和流量模型。协议模型可以通过客户的组网的规划和行业抽象,得到较为明确的数据参数。由于应用系统与网络系统的维护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理解往往存在壁垒,并且在网络规划设计阶段,无法通过流量监控获取模型,所以流量模型难以准确界定,因此成为困扰组网方案测试的主要因素。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针对行业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以往的经验来设定普遍意义的参数。参数还可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上线预期进行加权预估。
3、&振荡系数与方法。
&&& 针对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振荡是Duration测试的基本要求之一。网络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环境。来自网络系统边缘与出口的各类输入输出变化,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和暴露更多的瓶颈。而通过剧烈高频度的振荡,营造比客户实际环境更加恶劣的网络,能够更快更充分暴露较深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发现的缺陷。通过振荡在测试网络中掀起的狂风巨浪,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解网络系统的健康可靠程度。
&&& 网络系统测试的振荡系数常用经验值为30%,即加载在测试系统的协议表项和流量在已设定的参数基础上,周期性上下浮动30%。并可根据需要调整以观察不同频率条件下的振荡结果,例如可分别以5分钟、10分钟、30分钟、1小时为一个周期。以路由条数为例,路由振荡导致整个网络系统中各个节点大量发布、删除路由信息,并引发流量路径的迁移,给予测试系统更大的不稳定性压力。实际测试时,还需要根据行业客户应用特征网络对系数进一步分析,灵活调整。例如,互联网行业客户,普遍存在搜索类业务突发,对流量振荡的要求更高。
&&& 振荡的模拟可通过业界常用器较为方便实现,本文不再赘述。
2&网络系统告警管理功能、系统故障定位手段能力评估网络系统必须具备系统风险预警功能和便利的故障定位维护功能。网管系统对网络的实时监控,预先告警功能主要包括网络节点、、端口流量、端口状态等参数的监控告警。当占用率或者端口流量持续超过阈值,即可触发告警,使管理员提前预知风险,进行分析维护。
&&& 系统故障定位手段为事后维护。一旦网络系统产生故障点,网络管理系统需记录网络切换事件,方便快速帮助管理员找到故障点,并保存故障信息和系统状态,便于后期缺陷复现定位。
&&& 维护类测试以功能测试为主,通过打入攻击的流量、制造流量拥塞等方法构造各类预警条件,通过shutdown或者重启设备等命令行,插拔端口、关闭等手段检验网络系统对故障点的定位和告警信息是否完备。若设备支持可维护性测试特性,还可通过设备软件的可维护性测试命令,构造设备节点系统软硬件故障,查看系统保存的故障状态信息是否完备,以复现定位缺陷。
&&& 测试时,同样需在大压力复杂条件下执行,以检测告警、故障信息是否得到高优先级处理。
3&单点故障情况下系统自动恢复时间
&&& 网络系统在出现单点故障情况下可快速恢复是高可靠网络设计的重点。恢复时间的要求在各类行业和各网络层有差异。目前,网络系统平均恢复时间低于500ms已经逐步成为主流要求。
&&& 与网络切换相关的各种组网模型故障模拟主要包括:链路故障、节点设备故障、单板故障、节点设备主备倒换、主备设备倒换、设备升级等。各类故障还需进一步细分,例如节点设备故障包含:设备命令行执行软件重启,设备断电、设备上电、主备控板全部拔出/插入等等。
&&& 为精确计算各类故障导致的网络中断/恢复时间,组网如图1所示,测试方法如下:
图1 网络系统恢复时间测试示意
1、&基于网络测试环境,接入测试仪器,将流量发生器端到端接入网络系统。仪器端口分别连接网络系统的接入层和出口,以保证被测流量路径贯通整个网络。
2、&在测试仪器的Port A端口设定速率稳定的流量,目的地址为Port B端口。在Port B端口设定速率稳定的流量,目的地址为Port A端口。由于上下行路径迁移时,上下行的路由等各类协议的热备表项不同,涉及的协议收敛也可能不同,所以务必设定双向流量,以检测上行和下行流量路径的恢复时间。
3、&确保设定的上下行流量路径通过需要模拟的故障点节点,避免测试无效。4、&启动流量发送与接收,开始统计发送的流量和接收的流量。5、&模拟节点故障,网络系统自动检测并恢复。6、&停止发送流量。根据发送和接收的流量,计算得出系统流量路径恢复时间。
公式为:Time=(发送报文数量-接收报文数量)/报文发送速率(pps)。
&&& 注意:报文发送速率以M/G为单位时,计算需考虑以太网报文的前导码和帧间隙,公式为:Time=(发送报文数量-接收报文数量)*( 报文字节*8+8*8+96)/报文发送速率(M/G)。通过计算得出上下行流量路径的恢复时间。
测试时还需注意以下细节:
1、&故障模拟操作方式要考虑全面。例如用命令行shutdown端口和拔掉网线操作导致的测试结果往往会不同;光纤的单通与通常的链路down表现也会不同等。2、&不仅要测试主设备/链路切换到备用,还要测试主设备/链路恢复正常后,网络系统的表现。3、&每项测试需至少测试三次得到平均值。并对得到尖峰和低谷进行分析,需要时重复更多测试以获取稳定数据。4、&始终关注测试流量路径是否经过故障节点,是否按照预期切换,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验证HA(High Availability)特性的组合部署功能
&&& 网络系统中的协议配置对系统的稳定性、负荷和恢复时间有重大影响。例如对OSPF的hello time设置过小,会加重网络中控制平面处理负担,并容易产生路由振荡。但是过大也会导致故障时系统恢复时间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在测试中可根据不同网络的要求,取得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平衡。
&&& 当各类为保证网络系统高可靠运行的协议在一个网络系统中应用时,就使这种组合更加复杂,这些特性包括链路聚合、MSTP、RRPP、BFD、GR、VRRP、ECMP、IRF等。
&&& 因此,测试不仅仅需要验证这些特性是否在发挥作用,同时测试过程也是一个网络参数调优过程。在测试中通过不断调整协议配置参数,以获取网络系统可靠性最佳配置。这个调优过程既要计算获取网络故障恢复时间,又要监控网络系统各个节点的运行状况。例如在满足网络恢复时间要求基础上,监控参数配置会影响的CPU占用率、是否正常,Console是否能响应,转发是否正常,OSPF收敛及路由变化等等,综合得出结论。
5&从端到端对网络系统进行各类攻击测试此类测试往往融合在Duration测试中共同完成。使用测试仪器公司、开源软件、自行开发的各类异常报文攻击工具,可以实现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健壮性的综合测试。
&&& 网络系统方案的可靠性测试的所有测试内容,都需要在整网环境下执行,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复杂关联性,互相影响得到充分验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是一种灰盒测试,不仅仅要进行端到端的测试,还要深入关注到各个节点的运行状态,流量和协议控制层面的脉络运行状态。要做好各类故障的分类分析,充分考虑客户环境的复杂性和客户行为,对网络系统的高可靠相关特性深入理解,在验证中优化配置参数,得到最优最可靠的网络系统。
快速转帖:
欢迎转载泡泡网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泡泡网 [
[][]新车排行热门车排行选车工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博客访问: 60031
博文数量: 31
博客积分: 1425
博客等级: 上尉
技术积分: 315
注册时间:
IT168企业级官微
微信号:IT168qiye
系统架构师大会
微信号:SACC2013
分类: 系统运维
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在进行网络故障的测试排除时可以选用多种方法。通常可以使用网络分析仪等硬件设备或使用网络管理系统,以及一些网络测试命令等软件方法。由于硬件测试仪器的价格一般都较高而难以配置,所以使用软件测试方法是大多数网络管理员常用的选择。常用的网络测试命令如下。 &? 1.网络连通测试命令ping &? ping命令是各种网络操作系统中都含有的一个专用于TCP/IP协议的探测工具。网络管理员可以使用该命令查看所测试的网络设备是否可达。ping命令通过向所测试的设备发送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回应报文并且监听回应报文的返回,以校验同远端网络设备或本地网络设备的连接情况。对于每个发送报文,ping最多等待1秒并打印发送和接收报文的数量,比较每个接收报文和发送报文,以校验其有效性。 &? (1)Windows系统中ping命令的使用。 &? 在Windows系统中ping命令的格式如下。 &? ping[-t][-a][-n count][-1 size][-f][-i TTL][-v TOS][-r count][-s count][[-j computer-list]|[-k computer-list]][-w timeout]destination-list &? 命令参数说明如下。 &? destination-list?目的计算机的地址。 &? -t不断向指定的计算机发送报文,按Ctrl+Break可以查看统计信息或继续运行,直到用户按Ctrl+C键中断。 &? -a将IP地址解析为计算机名。 &? -n count发送由count指定数量的回应报文。 &? -1 size发送由size指定数据大小的回应报文。 &? -f在包中发送“不分段”标志。该包将不被路由上的网关分段。 &? -i TTL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TTL指定的数值。 &? -v TOS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TOS指定的数值。 &? -r count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发出报文和返回报文的路由。指定的Count值最小可以是1,最大可以是9。 &? -s count指定由count指定的转发次数的时间戳。 &? -j computer-list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文。中间网关可能分隔连续的计算机(松散的源路由)。允许的最大IP地址数目是9。 &? -k computer-list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文。中间网关可能分隔连续的计算机(严格源路由)。允许的最大IP地址数目是9。 &? -w timeout以毫秒为单位指定超时间隔。 &? (2)Linux系统中ping命令的使用。 &? 在Linux系统中ping命令的格式如下。 &? ping[命令参数]目的计算机的地址 &? 命令参数说明如下。 &? -c count发送由count指定数量的回应报文。 &? -d打开调试状态。 &? -f快速方式Ping。 &? -i second设置两次报文发送之间间隔的秒数second值。不能同-f一起使用。 &? -n不查询主机名称。在一般情况下ping会试图把IP地址转换成主机名。这个选项要求ping返回IP地址而不去查找用符号表示的主机名。 &? -p pattern随同报文一起发送的标识(pattern最长16字节)。当在网络中诊断与数据有关的错误时这个参数非常有用。 &? -q仅输出结果的总结信息。 &? -R把ICMP RECORD-ROUTE选项加入到ECHO_REQUEST数据包中,要求记录路由,这样当数据返回时ping就可以把路由信息显示出来。每个数据包只能记录9个路由节点。 &? -r不使用路由表发送报文,直接发送到主机。 &? -s packetsize设置发送的报文字节数。 &? -v使ping处于verbose方式。它要ping命令除了显示ECHO-RESPONSE数据包之外,还显示其他所有返回的ICMP数据包。 &? ping命令经常用来对TCP/IP网络进行诊断。通过向目的计算机发送一个报文,让它将这个报文返送回来,如果返回的报文和发送的报文一致,那就说明ping命令成功了。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应答报文,则ping就认为该计算机不可达,然后显示“Request time out”信息。通过对ping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判断出计算机是否开着,网络是否存在配置、物理故障。也可以使用ping实用程序测试计算机名和IP地址,如果能够成功校验IP地址却不能成功校验计算机名,则说明名称解析存在问题。当然,报文返回时间越短, Request time out出现的次数越少,则意味着与此计算机的连接稳定和速度快。 &? 如果ping命令执行不成功,则故障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线是否连通,网络适配器配置是否正确,IP地址是否可用等;如果ping命令执行成功而网络仍无法使用,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网络系统的软件配置方面。总之,ping成功可以保证当前主机与目的主机间存在一条连通的物理路径。 &? 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中任意一台网络设备上TCP/IP协议的工作情况时,只要在网络中其他任何一台计算机上ping该网络设备的IP地址即可。例如要检查网络代理服务器192.192.2.24上的TCP/IP协议工作是否正常,只要在开始菜单下的“运行”子项中键入ping192.192.2.24就可以了。如果该设备的TCP/IP协议工作正常,即会以DOS屏幕方式显示如下所示的信息。 &? pinging 192.192.2.24 with 32 bytes of data: &? Reply from 192.192.2.24:bytes=32 time&10 ms TTL=128 &? Reply from 192.192.2.24:bytes=32 time&10 ms TTL=128 &? Reply from 192.192.2.24:bytes=32 time&10 ms TTL=128 &? Reply from 192.192.2.24:bytes=32 time&10 ms TTL=128 &? ping stafistice for 192.192.2.24: &? Packets:Sent=4,Received=4,Lost=0(0%loss) &?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 Minimum=0 ms,Maximum=0 ms,Average=0 ms &? 以上返回了4个测试数据包,其中bytes=32表示测试中发送的数据包大小是32个字节,time&10 ms表示与对方主机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小于10毫秒,TTL=128表示当前测试使用的TTL(Time to Live)值为128(系统默认值)。 &? 如果网络有问题,则可能返回如下所示的响应失败信息。 &? (3)请求超时。 &? pinging 192.192.2.24 with 32 bytes of data &? Request timed out. &? Request timed out. &? Request timed out. &? Request timed out. &? ping stafisfice for 192.192.2.24: &? Packets:Sent=4,Received=0,Lost=4(100%loss), &?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 Minimum=0 ms,Maximum=0 ins,Average=0 ms & &? 出现此种情况时,要仔细分析网络故障出现的原因和可能有问题的网上结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首先检查被测试计算机系统是否已正确安装了TCP/IP协议;然后检查被测试计算机的网卡安装是否正确且是否已经连通;第三是检查被测试计算机的TCP/IP协议是否有效地与网卡绑定;如果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检查还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那么可以重新安装并设置一下TCP/IP协议,如果确实是TCP/IP协议的问题,故障就可以排除。 &? (4)网络不能到达。 &? pinging 192.168.2.24 with 32 bytes of data: &?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 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 ping statistics for 192.168.2.24: &? Packets:Sent=4,Received=0,Lost=4(100%loss), &?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 Minimum=0 ins,Maximum=0 ms,Average=0 ms &?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本地计算机系统网络不能使用或者没有配置到达远程计算机的路由,此时首先应检查本机的网络连接状况,如果网络连接正常,可用netstat-rn命令检查本机的路由表来确定路由配置情况。 &? (5)不知名主机。 &? C:/&ping proxy. &? Unknown host proxy.. &? 出现这种错误信息时,表明该远程主机的域名不能被DNS服务器转换成IP地址。网络故障可能为DNS服务器有故障,或其域名不正确,也可能为网络管理员的计算机与远程主机之间的通信线路有故障。 & &? 2.路由分析诊断命令traceroute/tracert &? 通过向目的网络设备发送具有不同生存时间的ICMP回应报文,路由分析诊断命令 tracert可以确定至目的网络设备的路由,即tracert命令可以用来跟踪一个报文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所经过的网络路径。当希望知道自己的计算机如何访问网络上的某台设备时,可在DOS方式下输入命令。 &? traceroute主机名称或traceroute IP地址 &? tracert主机名称或tracert IP地址 &? 显示的信息将指出用户计算机与目的计算机在网络上距离有多远,要经几步才能到达。 &? 3.1P配置查询命令Ipconfig &? Ipconfig命令可以在Windows窗口或DOS方式环境下显示网络TCP/IP协议的具体配置信息,如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等,还可以查看主机的相关信息如:主机名、DNS服务器、节点类型等。Ipconfig在Windows 95/98和Windows NT中都能使用,功能基本相同,只是在Windows 95/98中还有一个类似的图形界面命令Winipcfg。而在Windows NT中只有运行于DOS方式下的Ipconfig命令。 &? Ipconflg命令的格式如下。 &? Ipconfig[/命令参数1][/命令参数2]…… &? 其中两个最实用的命令参数如下。 &? all &? 显示与TCP/IP协议相关的所有细节,其中包括主机名、节点类型、是否启用IP路由、网卡的物理地址和默认网关等。 &? Batch[文本文件名] &? 将测试的结果存入指定的文本文件名中,以便于逐项查看。 &? 其他参数可在DOS提示符F键入“Ipconfig/?”命令来查看。 &? Ipcorrfig是了解系统网络配置的主要命令,特别是当用户网络中采用的是动态IP地址配置协议DHCP时,利用Ipconfig可以让用户很方便地了解到IP地址的实际配置情况。配置不正确的IP地址或子网掩码是接口配置的常见故障,其中配置不正确的IP地址有以下情况。 &? (1)网号部分不正确。此时执行每一条Ipconfig命令都会显示“no answer”,这样,执行该命令后错误的IP地址就能被发现,修改即可。 &? (2)主机部分不正确,如与另一主机配置的地址相同而引起冲突。这种故障只有当两台主机同时工作时才会出现间歇性的通信问题,建议更换IP地址中的主机号部分,该故障即能排除。 &? 当主机通信能到达远程主机但不能到达本地子网中的其他主机时,常常是子网掩码设置有问题,进行修改后故障便不会再出现。 &? 4.网络状态查询命令Netstat &? Netstat命令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了解网络的整体使用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例如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和网络接口信息。Netstat可以让用户得知目前总共有哪些网络连接正在运行。使用不同的命令参数,还可以了解网络的其他信息,例如显示以太网的统计信息、显示所有协议的使用状态,这些协议包括TCP协议、 UDP协议,以及IP协议等。此外还可以选择特定的协议并查看其具体使用信息;显示所有主机的端口号及当前主机的详细路由信息。 &? Netstat命令是可以运行于Windows 95/98/NT的DOS提示符下的命令,利用该命令网络管理员可以得到非常详尽的统计结果。当网络中没有安装特殊的网管软件,但要对网络的整个使用状况作详细地了解时,Netstat是非常方便的工具。 &? Netstat命令的格式如卜。 &? Netstat[命令参数1][命令参数2]…… &? 命令参数说明如下。 &? -a显示所有与主机建立连接及正在监听的端口信息。 &? -e显示以太网的统计数据,该参数一般与S参数共同使用。 &? -n以数字格式显示地址和端口信息。 &?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情况,这些协议主要有传输控制协议(TCP, Transfer Control Protoc0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1)、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9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s Protoc01)和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1)。 &? -p proto显示通过proto参数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参数可以是TCP、UDP或IP协议。 &? -r显示路由表信息。 &? 其他参数可在DOS提示符下键入“Netstat/?”命令来查看。 &? 5.地址解析协议命令arp &? arp命令可以显示和设置Internet到以太网的地址转换表内容。这个表一般由ARP来维护。当仅使用一个主机名作为参数时,arp命令显示这个主机的当前ARP表条目内容。如果这个主机不在当前ARP表中那么ARP就会显示一条说明信息。 &? aro命令的格式如下。 &? arp[命令参数1][命令参数2]…… &? 命令参数说明如下。 &? -a列出当前ARP表中的所有条目 &? -d host从ARP表中删除某个主机的对应条目 &? -s host address使用以太网地址在ARP表中为指定的[temp][pub][trail]主机创建一个条目。如果包含关键字[temp],创建的条目就是临时的;否则这个条目就是永久的。[pub]关键字标识这个ARP条目将被公布。使用[trail]关键字表示将使用报尾封装。 &? -f file读一个给定名字的文件,根据文件中的主机名创建ARP表的条目。
阅读(568) | 评论(0) | 转发(0)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热门文章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请登录后评论。MPLS网络中GR技术测试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MPLS网络中GR技术测试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网络扩张的同时,也给网络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于网络设备高效、稳定、可靠的需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各大厂商不仅仅要考虑如何设计高性能的网络设备,更要考虑网络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如何测试网络设备的各项性能,成为网络设备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基于在H3C公司项目经验。首先,从性能、功能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提出了MPLS模块中关键技术——GR技术的需求分析,并确定各项性能的测试目标和标准;其次,根据实际测试环境和设备,选择黑盒测试作为GR技术的测试方法和思路;再次,以覆盖GR技术需求、遍及GR性能指标和功能点为原则,设计详细的测试用例;第四,根据测试用例,搭建适合的测试环境,采用VTP测试平台进行设备远程登录与命令配置。第五,在所搭建的测试环境中,严格按照测试用例中的测试步骤,进行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操作;最后,通过多对测试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测试结论。
MPLS网络中GR技术的测试结果表明,GR技术的功能性和稳定性均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为MPLS网络传输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保证。其性能也为用户提供能良好的体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P393.05【目录】:
摘要3-4ABSTRACT4-5目录5-7第一章 绪论7-15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7-9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9-12
1.2.1 MPLS 设备的现状9-10
1.2.2 MPLS 设备的优化10-12 1.3 论文工作内容12 1.4 论文组织结构12-15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15-27 2.1 MPLS 及其信令协议15-23
2.1.1 MPLS 的应用背景15-16
2.1.2 MPLS 的基本概念16-19
2.1.3 信令协议 LDP19
2.1.4 LDP 的消息类型19-20
2.1.5 LDP 的工作过程20-22
2.1.6 LDP 的状态机22-23 2.2 测试技术综述23-26
2.2.1 测试平台和命令行24
2.2.2 辅助测试仪24-25
2.2.3 自动化测试和 TCL 语言25-26 2.3 本章小结26-27第三章 GR 技术的测试需求分析27-37 3.1 测试系统分析27-29 3.2 GR 技术测试需求分析29-35
3.2.1 MPLS 网络面临的问题29-30
3.2.2 GR 测试目的30-31
3.2.3 GR 性能测试需求分析31-32
3.2.4 GR 功能性测试需求分析32-34
3.2.5 GR 稳定性测试需求分析34-35 3.3 GR 技术测试思路分析35 3.4 本章小结35-37第四章 GR 技术的测试用例设计37-51 4.1 GR 技术测试流程分析37-39 4.2 测试方法设计39-43
4.2.1 GR 技术的性能测试方法设计39-41
4.2.2 GR 技术的功能性测试方法设计41-43
4.2.3 GR 技术的稳定性测试方法设计43 4.3 测试用例设计43-49
4.3.1 GR 性能测试用例设计44-45
4.3.2 GR 功能性测试用例设计45-47
4.3.3 GR 压力性测试用例设计47-49 4.4 本章小结49-51第五章 GR 技术的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51-65 5.1 MPLS 网络环境配置51-52 5.2 GR 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52-64
5.2.1 性能测试用例执行和结果分析52-55
5.2.2 功能性测试用例执行和结果分析55-62
5.2.3 稳定性测试用例执行和结果分析62-64 5.3 本章小结64-65第六章 结束语65-67 6.1 论文工作总结65 6.2 后续工作展望65-67致谢67-69参考文献69-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雄辉,赵保华,周颢,屈玉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年S2期
马志军,秦洪;[J];电信快报;2002年07期
田辉,何宝宏;[J];电信网技术;2003年02期
曹吉龙;;[J];电子世界;2012年09期
安建强;[J];广西通信技术;2001年03期
伏西平;王宝生;陈晓梅;苏金树;;[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年07期
范晓勃,林闯,吴建平,徐恪;[J];计算机学报;1999年11期
李宁;李战怀;;[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03期
周景耀;[J];制造业自动化;2005年07期
兰瑜;;[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柯尧;赵保华;屈玉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林华辉;周颢;潘全科;赵保华;;[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李春华,张连俊;[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赵井军,叶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范亚芹,张丽翠,宋维刚;[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3期
肖军,郭云鹏,陈贺新,朱俊生;[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3期
范亚芹;张丽翠;马强;;[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1期
范亚芹;张静;侯智慧;;[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6期
文成玉,杨槐,樊昌元,刘乃琦;[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杨洋,伍俊洪,李惠杰,林孝康;[J];电讯技术;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乌萌;高扬;金群峰;贺鹏;;[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田丽芳;刘栓;;[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刘莲辉;易灵芝;邓文浪;;[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黎宇;孔凡华;;[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唐杨军;戴牡红;;[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赵中芳;魏志强;贾东宁;;[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张军;罗永红;王解治;曾理;;[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赵晶;佟为明;;[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王江涛;;[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方南晖;叶卫东;;[A];第五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劲;[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金明晔;[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何荣希;[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张冰怡;[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魏蛟龙;[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胡红革;[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谭志;[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王先庆;[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程胜;[D];北京邮电大学;2003年
贾宗璞;[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何平;[D];郑州大学;2010年
韩琦;[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罗杏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卢永清;[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蒋伟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卫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韩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吴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周蕴娜;[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山枝;[J];电信科学;1999年04期
张永强;陈永革;姚立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6年09期
杨玲萍;韩阳;;[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03期
仲晖东;;[J];民营科技;2011年02期
林闯;[J];软件学报;1997年07期
董晓霞;;[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年11期
朱海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年15期
张晓杰;姜同敏;王晓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05期
孙宇霖,屈玉贵,赵保华;[J];通信学报;2001年06期
赵明,刘韵洁;[J];现代电信科技;2000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君;[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宫云战,刘海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郭鲜凤;[J];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曾凌峰;;[J];科技资讯;2006年03期
高峰;李晋惠;王学通;;[J];计算机工程;2007年15期
程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S2期
罗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32期
吴艳征;宋志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6期
郭雷;;[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08期
马朝红;[J];计算机与网络;1999年Z1期
张强,杨荣焱;[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丽芳;刘栓;;[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王晖;杨柳青;高振平;张幼春;朱学东;;[A];第三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孙玫肖;贾成强;;[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静;;[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刘静;;[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张成才;梁永会;李红伟;;[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谢善益;高新华;徐展强;邓大为;;[A];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李冬红;战茅;宗建建;;[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王运霞;朱建军;;[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栾静;贺英杰;;[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计算机世界实验室
韩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尹霞;[N];计算机世界;2001年
任连仲;[N];计算机世界;2001年
江苏省滨海广电局
顾雷;[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谢敏 沈雪芳 戴金龙;[N];计算机世界;2005年
武刚;[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航天软件技术公司
高级测试经理
潘艳;[N];科技日报;2004年
戴金龙;[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程中平(作者单位:巢湖市城乡建筑设计院);[N];安徽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单锦辉;[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刘晓红;[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王雅文;[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张岩;[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张建武;[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陈厅;[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邢学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潘丽丽;[D];湖南大学;2009年
崔应霞;[D];安徽大学;2011年
张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呼晓黎;[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张莉;[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张湘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伍路梅;[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张博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彭宁;[D];中南大学;2011年
陈宏;[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徐琳;[D];吉林大学;2010年
李戍军;[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殷广丽;[D];山东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好的播放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