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p图大神搞笑作品帮忙把这两张图p成动态图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8次下载&&|&&总277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90积分
0人评价13页
2人评价9页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9页
0人评价33页
0人评价44页
0人评价9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90积分说一下一些关键设计点供参考。&br&以下设计点,可以归为 &幂等设计&、&CQRS/Event Sourcing&、补偿机制等一些设计原则的体现。&br&1、请求/响应方都要维护自己平台的请求号/响应号,并保证请求号/响应号的唯一性。&br&设计上不能假定对方能够保证唯一性,应当保证请求方的序号+响应方的序号是唯一的。&br&&br&2、原始请求/响应报文的所有内容都要本地持久化存储,便于请求/响应的过程回溯,有助于审计、排查、定位问题。&br&&br&3、对订单状态定义要遵循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同时对状态机的迁移要做完整记录&br&&br&4、消息同步返回+异步通知+主动查询结合 的补偿机制&br&由于互联网通信的不可靠性,例如双方网络、服务器、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同步返回、异步通知、主动查询报文都可能出现超时无响应、报文丢失等情况,所以像支付业务,对结果的通知一般采用几种方案结合的补偿机制,不能完全依赖某一种机制。&br&例如一个支付结果的通知,一方面会在支付页面跳转时候返回支付结果(一般只用作前端展示使用,非最终状态),同时会采用后台异步通知机制(有前台、后台通知的,以后台异步通知结果为准),但由于前台跳转、后台结果通知都可能失效,因此还以定时补单+请求方主动查询接口作为辅助手段。&br&常见的补单操作,任务调度策略一般设定30秒、60秒、3分钟、6分钟、10分钟调度多次(以自己业务需要),如果调度接收到响应确认报文,补单成功,则中止对应订单的调度任务;如果超过补单上限次数,则停止补单,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请求端随时可以发起请求报文查询对应订单的状态。&br&&br&5、对重复报文的判重机制,这对诸如支付、代付等场景至关重要,避免出现重复支付、重复付款。&br&&br&6、采用不同的事务处理机制(按照支付宝的说法叫柔性事务)来满足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例如对支付账户余额更新,采用标准的ACID事务(两阶段、三阶段);对虚拟账户账户的会计分录采用补偿型事务(异步确保型);对支付结果通知,采用补偿型事务机制(最大努力通知);
说一下一些关键设计点供参考。 以下设计点,可以归为 "幂等设计"、"CQRS/Event Sourcing"、补偿机制等一些设计原则的体现。 1、请求/响应方都要维护自己平台的请求号/响应号,并保证请求号/响应号的唯一性。 设计上不能假定对方能够保证唯一性,应当保证请…
&p&谢邀。前段时间把知乎密码搞丢了。回答晚了。&br&
先说线下的。简单来说,预付费卡交易成功后,后台记为交易成功状态,会有一个未清算的标志,等着系统清算(一般为午夜凌晨),清算成功后,交易完成。这个流程中不存在服务中的状态。&br&
线上的话,一般来说,预付费卡多为一次性交易,如点卡、充值卡等,交易的行为多为账户充值或一次性消费使用,当然复杂的也有改密后多次消费的。&br&
总的说来,预付费卡的设计思路与网上支付不同,虽然本质上都是担保,但预付费担保发生在交易行为前,网上支付多半是交易行为发生同时即为担保开始(如支付宝),所以才有所谓的服务中的概念。最终交易成功后,都会有清算,最后交易完成,担保结束。&br&
手机打字慢,先到这里,不妥之处,见谅。可以私下再交流。&/p&
谢邀。前段时间把知乎密码搞丢了。回答晚了。
先说线下的。简单来说,预付费卡交易成功后,后台记为交易成功状态,会有一个未清算的标志,等着系统清算(一般为午夜凌晨),清算成功后,交易完成。这个流程中不存在服务中的状态。
线上的话,一般来说,预…
中国的支付清算有两套体系&ul&&li&&b&当你去ATM取钱时,用的是央行的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br&&/b&&/li&&li&&b&当你用支付宝买买买时,用的是第三方支付的清算系统&/b&&/li&&/ul&&br&&p&这里先介绍第一部分:CNAPS。&/p&&br&&br&1、当你在ATM取钱时,银行都做了什么&br&&br&&p&我们先拿一个ATM取钱的例子来说明跨行业务的过程。&/p&&p&假如你拿着一张工行卡去建行的ATM取了100元,这时候就发生了跨行业务。&/p&&br&&p&这个过程非常简单:&/p&&ol&&li&建行系统告诉工行系统,有个工行用户要在我这儿取100元,能不能让他取?&br&&/li&&li&工行说,他的工行账户够扣100元,你先帮我给了吧!&/li&&li&建行ATM就吐出100元给你;&/li&&/ol&&br&&p&于是,你拿到了现金,同时你的工行账户也减少了100元。对你而言,整个交易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建行先替工行给了你100元,这里形成了一个银行间的债务关系:工行欠建行100元。这100元何时还,怎么还,虽说是银行之间的事,但是只有等这100元还清了,银行才会把这笔交易当做是真的完结了。可见,银行的一次跨行取款可以分为支付和清算两个步骤。&/p&&br&&br&2、支付和清算就是信息流和资金流&br&&ul&&li&从你塞卡到ATM吐出钞票,这个过程称为&b&支付(&/b&&b&Payment&/b&&b&)&/b&&br&&/li&&li&工行还给建行100元,这个过程称为&b&清算(&/b&&b&Clearing&/b&&b&)&/b&&br&&/li&&/ul&&br&&br&&p&支付反映的是&b&&u&交易的信息流&/u&&/b&,一般都是实时的。当你在建行ATM取款时,工商银行层面只是在它内部账户做了一次记账而已,工商银行的资金并未减少。但是建行和工行之间一定会发生实际的资金划转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所以清算反映的是&b&&u&交易的资金流&/u&&/b&。银行之间可以每天清算一次,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再清算,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的清算都是非实时的。&/p&&p&现代社会的几乎所有商业行为,最终都会产生交易。而所有的交易,除了物物交换,最终都体现在银行账户间的资金划拨上,因此一个国家的支付清算系统(Payment and Clearing System)是最基础的工程。这个系统涉及两个问题:&/p&&ol&&li&&b&信息流如何传递——即建行和工行之间以什么方式通信?&/b&&/li&&li&&b&资金流如何清算——即工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还给建行100块?&/b&&/li&&/ol&&p&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介绍的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CNAPS是逐渐演化而来的,在这个方案出来之前,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问题,我们经历了古代的票号,近代的手工联行系统,以及电子联行系统EIS。所以在介绍CNAPS之前,先让我们回到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用票号和镖局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p&&br&&br&3、晋商的票号和镖局&br&&p&早在清道光(1823年)年间,山西平遥商人就创立了“日升昌”等专门办理汇款业务的票号(古代的票号、钱庄就是现代银行的雏形)。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做票号生意起家的。&/p&&p&当时的票号支持异地汇款业务:&/p&&p&客户来日升昌汇款,交了银子之后,票号就开出汇票给客户。跟银行一样,票号也有总号和分号,客户可以携带汇票或者把票寄给亲人,只要凭票就可以到日升昌全国各地的分号兑出银子,分号给客户兑换之后先记内部账,日后再和总号清算债务。&/p&&p&从此之后,商人在城市之间贸易可以不用携带大量的银子。而汇票在不同城市的各个分号之间流转也形成了很多债务,有大量的银子需要周转,镖局就专为票号来运送银子以及为商人运送票据,有点类似于现在为银行押钞的威豹,不过镖局的手续费可是高达5%!&/p&&p&在这个时期,&b&信息流和资金流如下:&/b&&/p&&p&汇票+账本(手工记账)是票号在支付环节的信息载体,解决了信息流问题;&/p&&p&镖局替票号运送资金,解决了资金流的问题。&/p&&br&&br&4、联行信件和邮电局&br&&p&到现代银行出现后,银行间开始了一套基于“同业头寸”的清算方式。&/p&&p&我们摘录网上的一段清算科普:&/p&&blockquote&从两百年前老罗斯柴尔德打通不同银行间银票的通兑开始,银行间清算业务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当年,老罗斯柴尔德拉拢一帮银庄的掌柜跟他们商量,“以后我的客户拿着我家的银票可以到你家取金币,然后你再拿着银票到我家取金币,作为回报我也允许你的客户到我家取金币”。从这个时候开始,标志着现代银行的通存通兑业务就开始了。由于大多时候双方客户都有交叉,实际需要相互取的金币并不多:比如你的客户在我这里取了1000金币,我的客户在你那里取了800金币,然后我们两家一比对账本双方认可,你再给我200金币。再把银票一交换,我们双方的账就清了,这个过程就叫清算,其中比对账本的过程就是对账。&/blockquote&&p&这段科普描述了银行间通存通兑的业务原理,其中有一些细节需要说明:&/p&&ol&&li& A 银行怕 B 银行的客户在 A 这儿取了钱之后,B 不认账。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银行之间会要求对方银行先来开个户并且存一部分钱进来作为备付金,或者叫存款准备金。这个备付金账户是专门用于清算的同业头寸户;&/li&&li&A 银行需要在所有银行都开户,才能实现通存通兑;&/li&&/ol&&p&我们国内的银行显然也参照了这一套来实现跨行交易,银行之间互相都开了备付金账户。此时,每家银行都是一个清算机构,为银行间的资金往来做清算。&/p&&img src=&/248cfc5a26e_b.pn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5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248cfc5a26e_r.png&&&br&&p&一直到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我们国家确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央行的备付金系统正式确立。此时,银行跨行的资金清算有两种选择:&/p&&ol&&li&用老办法,在所有有往来的银行开立清算账户清算&/li&&li&所有金融机构都在央行开立清算账户,由央行为商业银行统一清算&/li&&/ol&&img src=&/cfd76b21c6_b.pn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cfd76b21c6_r.png&&&p&显然大家都想用第二个方案。然而在那个时代,央行能承担的职责是很有限的,各银行内部数据还没有集中,没有电子化的记账系统,国内甚至都还没有银行卡,客户要转账也没有满大街的ATM。总之一句话,国内的金融环境还没有达到让央行推行全国统一结算制度的客观条件。&/p&&br&&p&为了满足跨行结算的需求,央行当时提出商业银行要“自成联行系统,跨行直接通汇,相互发报移卡,及时清算资金”。也就是说同一家银行的总行及分支机构称为“联行系统”。同一联行内的资金结算,由联行总行自己做。这样,建行深圳分行和建行北京分行之间的资金清算由建行自己内部解决。跨银行之间要能支持直接汇款。跨行业务可以由央行清算,也可以由商业银行自己清算。这个各家银行系统很不智能,体验很差的时期,我们称为&b&“全国手工联行”时期&/b&。&/p&&br&&p&于是,每家银行都可以接受跨行的汇款,银行每天自行轧差,各种交易汇总计算后,需要告知其他行的交易信息写成一张张特定的公文,加盖印鉴后在银行间送来送去。这种公文叫做&b&联行信件&/b&,而收发联行信件就是当时&b&邮电局&/b&的重要业务。&/p&&br&&p&可以说一直到1990年,我国的支付结算系统和明清时期的票号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进。汇票和账本手工记账依然是银行在支付环节的信息载体,解决信息流问题。邮电局取代了镖局,为银行收发联行信件,但是效率依旧不高,资金在途时间往往在一周以上。至于资金流问题,则由商业银行自行结算和央行统一结算两种方式一起解决。&/p&&br&&br&5、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前身——EIS()&br&&ul&&li&&b&清算中心建成&/b&&br&&/li&&/ul&&p&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每天处理各类跨行业务的数量增多,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得非常复杂,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清算变得非常困难。这种状况要求央行必须承担起一个全国清算中心的角色。&/p&&p&于是,央行在日,发布了“&b&关于改革联行清算制度的通知”&/b&。&/p&&p&随后在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建成,专门为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这个清算中心包括NPC和CCPC:&/p&&ol&&li&NPC(National Process Center,国家金融清算总中心)&/li&&li&CCPC(City Clearing Processing Center,城市处理中心)&/li&&/ol&&br&&ul&&li&&b&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投产&/b&&br&&/li&&/ul&&br&&p&日,基于金融卫星通讯网的应用系统——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开始试运行。EIS是人民银行专门用于处理异地(包括跨行和行内)资金清算和资金划拨的系统。它连接了商业银行、央行、NPC和CCPC。&/p&&br&&ul&&li&&b&EIS的业务流程&/b&&br&&/li&&/ul&&br&&p&假设客户在深圳建行汇款给北京工行,通过EIS处理一次跨行汇款的流程如下:&/p&&br&&img src=&/ef9ddb7a5dc_b.png&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4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ef9ddb7a5dc_r.png&&&ol&&li&商业银行(汇出行)接收其客户的汇款请求后,向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发报行)提交支付指令(转汇清单)。支付指令可以是纸质凭证,或磁介质信息,或联机电子报文;&/li&&li&发报行借记汇出行账户后,按收报行将支付信息分类、打包,通过CCPC经卫星地面小站即时发往清算总中心。如果汇出行账户余额不足,则该支付指令必须排队等到汇出行余额够扣;&/li&&li&清算总中心收到转汇电文,经记账并按人民银行收报支行将支付指令清分后,通过卫星链路即时发送到相应的收报行;&/li&&li&收报行对汇入行账户贷记后,以生成的纸凭证或电子报文方式通知汇入行;&/li&&li&汇入行作账务处理后,以来账的反方向,向汇出行发送确认的答复信息,完成一笔汇兑过程;&/li&&li&总中心和分中心每日核对无误后,轧平当日的电子联行账务,以存、借反映资金关系。就是说,各地的资金存欠差额,均纳入人民银行系统内反映。&/li&&/ol&&p&在这个跨行异地汇款流程中,&b&金融卫星通讯网和EIS系统解决了信息流问题;NPC和CCPC解决了资金流问题&/b&。从此之后,各个银行之间的跨行汇款就可以直接通过这样的电子化操作来完成了,客户的资金在途时间缩短到了一两天,这也算是中国金融系统的一大里程碑了。&/p&&br&&br&6、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br&&p&1991年EIS试运行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p&&br&&ul&&li&&b&各大银行核心系统投产&/b&&br&&/li&&/ul&&br&&p&各家商业银行的内部联网系统纷纷建成投产,银行内部资金划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核心系统解决了。这意味着各大行都可以做电子化的行内清算了,行内异地转账就不用再依赖EIS。&/p&&br&&ul&&li&&b&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开始设计&/b&&br&&/li&&/ul&&br&&p&1991年10月,中国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China National Automatic Payment System)。这一项目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由英国PA咨询公司承担设计咨询工作。从此,全国电子联行(EIS)系统逐步向CNAPS过渡。&/p&&br&&p&到了二十一世纪,IT技术飞速发展,央行的CNAPS一代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中国的支付清算步入了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时代。&/p&&br&&br&6.1 大小额支付系统&br&&p&2002年,央行&b&大额实时支付系统&/b&(HVPS)投产,用于处理同城和异地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也包括行内一定金额以上的)大额贷记业务。&/p&&p&2005年,央行&b&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BEPS)投产,用来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5万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p&&p&简单来讲,各银行的跨行转账可以使用央行的大小额系统来完成。&/p&&br&&p&大小额系统之间有蛮多的区别:&/p&&ul&&li&&b&首先,大小额的开放时间不同&/b&&br&&/li&&/ul&&br&&p&大额系统是工作日的 8:30 ~ 17:00,所以在节假日经常会收到银行通知说某些业务暂停了经常就是因为央行在节假日对大额系统做维护。小额系统全年无休,7*24小时工作。&/p&&ul&&li&&b&业务处理上不同&/b&&/li&&/ul&&br&大额是每笔交易都实时发送,实时清算的,所以基本上能实时到账,跨行资金零在途。&p&小额系统是在收集若干笔交易后打一个包统一处理,定时清算。所以,用小额系统转账经常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到账,银行间头寸交割也是非实时的。&/p&&p&尽管理论上跨行转账业务不管用大额还是小额,一般在几分钟内都能到账,但是因为要经过央行,所以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银行敢向客户承诺资金多久能到账。&/p&&ul&&li&&b&金额不同&/b&&/li&&/ul&&br&大额系统没有金额限制,小额系统支持的单笔金额上限是5万元。&p&从用途上讲,大额系统侧重于资金转移的时效性,主要用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交易和大额贸易资金结算。小额系统对数据吞吐量要求较高,主要用于小额贸易支付和个人消费服务。&/p&&br&&br&6.2 超级网银&br&&p&日,央行的第二代支付系统正式投产运行,其中包括2010年就推出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超级网银是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一个补充,有两大亮点:&/p&&ol&&li&&b&接入机构不再限于银行。&/b&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也可以接入,所以有的第三方支付给商户提供的提现代发功能就是基于超级网银做的。&/li&&li&&b&7*24小时实时到账,单笔上限5万元。&/b&这就相当于在非工作日非营业时间增加了一种大额支付系统特性的渠道了。只不过金额限制是跟小额系统一致的。&/li&&/ol&&br&&br&7、银行的各种渠道&br&&p&有了大小额系统和超级网银,银行的跨行业务就有意思了。银行对不同的客群和不同的场景,做了不同的渠道。我们最经常接触的大概就是银行柜台、手机网银、POS机和ATM机。&/p&&p&出于各种商业目的,不同渠道的业务采用不同的清算系统来实现跨行交易。大体如下:&/p&&ol&&li&银行柜台:直接用大小额系统;&/li&&li&手机网银:大小额系统 + 超级网银;&/li&&li&ATM:信息流由银联处理,即银联CUPS为银行间交易提供指令的转接和清分;资金流则由银联通过大额系统完成银行间的资金划拨;&/li&&li&POS:跟ATM类似,由银联处理信息流。不过资金流分两部分,发卡行和收单行之间的资金划拨由银联通过大额系统完成;收单行与商户账户的资金划拨由银联通过小额系统完成。&/li&&/ol&&br&&br&7.1 手机网银&br&&p&手机网银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渠道。比如建行手机银行的跨行转账,我们能看到有&b&普通和加急两种方式&/b&。&/p&&br&&img src=&/97ce31ca4e7997fda3bf5_b.png& data-rawwidth=&382& data-rawheight=&4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2&&&br&&p&普通和加急转账页面:&/p&&img src=&/1f82af3df_b.pn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1f82af3df_r.png&&&p&看上图的到账时间说明(这文案写的也是醉了),我们就知道普通跨行转账都是走大小额系统,加急走超级网银。&/p&&br&&img src=&/a0c9d5a2efe9d0fb05c48e2_b.pn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2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a0c9d5a2efe9d0fb05c48e2_r.png&&&br&&p&目前大部分手机网银跨行转账都没有手续费。所以如果你在晚上10点想跨行转账10万元,建议你分成两个5万并且用加急方式来转账。&/p&&br&&br&7.2 POS机刷卡&br&&p&POS机刷卡的参与方比较多。以你在星巴克刷卡为例:&/p&&ul&&li&持卡人——你&br&&/li&&li&发卡行——你办这张卡的银行,我们假设是工行&br&&/li&&li&商户——星巴克,我们假设星巴克的账户开在建行&br&&/li&&li&收单行——星巴克的刷卡机的归属银行,假设也是建行&br&&/li&&li&转接机构——银联&/li&&li&清算机构——银联和人行&/li&&/ul&&br&&p&于是,当你用工行卡在星巴克消费的时候,资金流和现金流是这样发生的:&/p&&ol&&li&你在收单行(建行)的POS机上刷卡消费&i&(信息流)&/i&&/li&&li&建行将消费报文发送给银联&i&(信息流)&/i&&/li&&li&银联交易系统记录交易数据,将消费报文给你的发卡行(工行)&i&(信息流)&/i&&/li&&li&工行从你的卡中实时扣费,完成实时结算,并回复报文给银联&i&(资金流)&/i&&/li&&li&银联更新交易数据,回复报文给建行的POS机&i&(信息流)&/i&&/li&&li&银联在其清算系统完成清分&i&(信息流)&/i&&/li&&li&银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完成工行与建行清算账户的资金划拨&i&(跨行清算)&/i&&i&(资金流)&/i&&/li&&li&银联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或当地票据交换系统,完成建行和星巴克结算账户的资金划拨&i&(收单清算)&/i&&i&(资金流)&/i&&/li&&/ol&&br&&p&在这个过程中,银联提供两种清算:&/p&&ul&&li&建行和工行的清算叫&b&“跨行清算”&/b&;&br&&/li&&li&建行和星巴克的建行账户之间的清算叫&b&“收单清算”&/b&;&br&&/li&&/ul&&br&&p&无论是跨行清算还是收单清算,银联都是作为CNAPS的一个特许参与者,使用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完成银行卡业务的资金划拨。本质上,银联提供交易转接、清分和对账,人行提供结算。&/p&&br&&br&7.3 ATM跨行取款&br&&p&ATM跨行取款和POS机是类似的,因为没有商户参与,所以不需要收单清算,过程更为简单。&/p&&p&回到文章最开头的例子:你拿着一张工行卡去建行的ATM取了100元,这个跨行业务在CNAPS体系中的过程如下:&/p&&ol&&li&你在建行ATM上输入100元按下取款按钮&i&(信息流)&/i&&/li&&li&建行将报文信息发送给银联&i&(信息流)&/i&&/li&&li&银联交易系统记录交易数据,将报文给你的发卡行(工行)&i&(信息流)&/i&&/li&&li&工行从你的卡中实时扣费,完成实时结算,并回复报文给银联&i&(资金流)&/i&&/li&&li&银联更新交易数据,回复报文给建行ATM&i&(信息流)&/i&&/li&&li&银联在其清算系统完成清分&i&(信息流)&/i&&/li&&li&银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完成工行与建行清算账户的资金划拨&i&(跨行清算)(资金流)&/i&&/li&&/ol&&br&&br&8、 小结&br&&p&CNAPS和普通用户比较相关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了。至于各种中证登、外汇之类我们平常不太接触的内容,我就暂且略过。我们用一张人行的PPT来回顾一下:&/p&&br&&img src=&/a6d2eadfa1b5dd20e7ee06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6d2eadfa1b5dd20e7ee06_r.png&&&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注:这张图没有包括超级网银
&/code&&/pre&&/div&&br&&p&简单来讲,商业银行在CNAPS体系中,&/p&&ul&&li&&b&行内的交易&/b&&/li&&/ul&&br&由各个银行的行内业务系统来自行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问题;&br&&ul&&li&&b&跨行的交易分渠道处理&/b&&br&&/li&&/ul&&br&柜台和网银等渠道,商业银行直接直连央行的大小额以及超级网银来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问题;&br&&p&ATM和POS渠道,则是由银联的CUPS来对接各大商业银行做支付转接,解决信息流问题;银联同时提供清分和对账服务,对完账之后再调用央行大小额系统解决资金流问题;&/p&&br&&br&8.1 常见问题&br&&p&了解了CNAPS,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资金操作不能在节假日央行系统升级的时候做了。&br&&/p&&br&&ul&&li&&b&为什么央行系统升级,无法通过网银跨行转账?&/b&&br&&/li&&/ul&&br&&p&答:因为网银跨行转账,需要用到央行的大小额系统和超级网银。&/p&&br&&ul&&li&&b&为什么ATM和POS机不受央行系统升级的影响?&/b&&br&&/li&&/ul&&br&&p&答:即便在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关闭的情况下(例如春节升级),也会不影响到POS的跨行刷卡和ATM跨行取款,因为这些交易只涉及信息流,可以通过银联CUPS实时转接。涉及实际资金流转的资金划拨过程是可以延迟进行的。&/p&&br&&ul&&li&&b&为什么央行系统升级,有些P2P公司的提现就不能提了?&/b&&br&&/li&&/ul&&br&&p&答:P2P公司的提现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代发业务来实现。第三方支付的代发业务也有一些是依赖央行的大小额和超级网银来实现的。所以央行系统升级也可能会影响P2P。&/p&&br&&ul&&li&&b&为什么央行系统升级的时候,我们还能往支付宝充值?&/b&&br&&/li&&/ul&&br&&p&答:支付公司的充值业务大多是通过跟许多家银行单独开发快捷支付接口来实现的,所以充值不受央行系统影响,但是会受到具体某家银行快捷支付接口维护的影响。&/p&&br&&br&9、名词解释&br&&p&NPC 清算中心-国家处理中心&/p&&p&CCPC 清算中心-全国省会及深圳城市处理中心&/p&&p&CNAPS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p&&p&EIS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p&&p&CNFN 中国国家金融网络&/p&&p&HVPS 央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p&&p&BEPS 央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p&&p&CUPS 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p&&p&头寸:头寸对应的英文是position,就是指仓位,也可以说是资产存量。人行是给商业银行记账的,一家银行在央行那里的资金就叫头寸,银行司库对头寸进行管理就是管理资金的流动性,避免资金闲置。&/p&&p&支付:支付发生在付款人、收款人以及开户银行之间。付款人账面余额减少,收款人账面余额增加就是支付;&/p&&p&清分:清分是付款行和收款行交换支付信息,根据支付指令计算借贷双方差额的过程;如果是刷pos机,清分就是银联做的;&/p&&p&结算:结算涉及付款人收款人的开户银行和央行,通过央行划转备付金账户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p&
中国的支付清算有两套体系当你去ATM取钱时,用的是央行的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当你用支付宝买买买时,用的是第三方支付的清算系统 这里先介绍第一部分:CNAPS。 1、当你在ATM取钱时,银行都做了什么 我们先拿一个ATM取钱的例子来说明跨行业务的…
=================================&br&&strong&码字辛苦,求打赏&/strong&&br&=================================&br&&br&题主这个问题有点大,让我娓娓道来。&br&&br&先科普下题主说的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我们平时线下消费时的POS刷卡。&br&&br&&strong&一、想做支付结算业务,先得了解支付结算系统的构成:&/strong&&br&&img src=&/88f59d7af0777feaf76e590e2700309d_b.png& data-rawheight=&474& data-rawwidth=&9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88f59d7af0777feaf76e590e2700309d_r.png&&&br&以上支付结算底层系统构成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核心系统,不同的公司根据业务的不同还会有其他系统。&br&&strong&账户系统:&/strong&账户账务系统,一切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一个账号可对应多个账户。包含账户性质、是否激活、账户状态、账户类型等信息。&br&&strong&记账系统:&/strong&记录每笔支付结算相关的资金往来。&br&&strong&对账系统:&/strong&包含内部业务对账与外部渠道对账,后文有详述。&br&&strong&风控系统:&/strong&对风险事件的监控与决策。包含政策风控、基础风控、交易风控等。&br&&strong&支付系统:&/strong&对接入款渠道,处理支付业务,充值本质也是支付业务。&br&&strong&结算系统:&/strong&对接出款渠道,处理结算业务,典型的有提现业务。&br&&strong&分润系统:&/strong&对涉及结算的业务进行清分轧差,与结算系统组成清算系统。&br&&strong&路由系统:&/strong&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只能选择最优入款、出款渠道,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br&&br&&strong&二、清结算系统(分润系统、结算系统)&/strong&&br&清结算系统对应业务典型的有提现和转账&br&何谓提现?我们先看下业务场景:&br&&em&&u&买家在淘宝上购买了商家的商品,并通过支付宝支付完成,买家收到货后确认付款,支付宝将货款结算到商家的支付宝账户,一段时间后商家将货款提现到自己的银行卡。&/u&&/em&&br&&strong&提现:用户主动发起的,将虚拟账户资金结算到本人银行资金账户,并伴随资金流由平台客户备付金账户向用户银行资金账户划拨的过程。&/strong&&br&&strong&如何实现结算业务?&/strong&&br&&b&从合作方来说&/b&,有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 主要还是以银行为主,在成本(甚至可以免费)、时效性上都比较有优势;银联的话有些差异化的产品,后面细说;采用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支付服务是它,出款打包给他也方便,但是很多支付公司不提供此项服务。&br&&b&从发起平台来说&/b&, 有企业网银、银企直联、代付接口。如果处理用户的提现申请需要用企业网银,那么有点low,这个需要财务人工处理,一般规模很小的业务量可以考虑;银企直联是很多银行提供给互联网公司的平台系统,里面有多个产品的集成,甚至有上百个接口。代付接口是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的,就如同提供的支付接口一样。&br&&b&从包装产品来说&/b&,有单笔代发、批量代发、自动转账、非自动转账、 实时转账等,这些都是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包装出来的产品。&br&&b&从底层系统来说&/b&,有行内清算系统、央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超级网银、银联转账系统。下面细说。&br&限于篇幅,底层系统之间的区别见下图:&p&&img src=&/ecf2ebf9d44e65bd56311_b.png& class=&content_image&&如果大家对提现业务感兴趣,强烈建议大家参考本人知乎专栏文章&a href=&/p/& class=&internal&&提现业务流程 - 支付结算杂谈 - 知乎专栏&/a&&br&&br&&strong&三、对账系统:&/strong&&/p&&p&对账其实是对一定周期内的交易进行双方确认的过程,一般都是在第二天第三方支付公司对前一日交易进行清分,生成对账单供电商平台下载,并将应结算款结算给电商平台。&/p&&p&所以对账有以下作用:&/p&&p&1、电商平台通过对账单与自身系统订单进行比对,确认是否存在异常订单;&/p&&p&2、电商平台作为结算金额的计算依据 。&/p&对账一方面对信息流,一方面对资金流,信息流对账主要是确认双方订单金额、状态等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根据对账单计算出应结算款,与第三方实际结算款进行资金流对账。&br&&strong&对账流程:&/strong&&br& 1、下载(获取)对账单,用来与系统内账单进行比对&br&2、上传对账单(可能需要先对对账单命名以及内部数据简单处理)&br&3、对账单解析,以为可能接多个渠道,每个渠道提供的对账单格式不完全统一,所以需要解析成对账系统标准的格式,比如需要哪几列对应的数据,格式等样子&br&4、获取系统账单,并与对账单进行匹配&br&5、输出结果,一般正常是平账,异常结果如下&br&6、差错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异常结果&br&A、多账:即对账单中存在但系统账单中无的账单,一般是因为调单或重订单2次支付造成&br&B、短帐:即对账单中不存在但系统账单有的账单,这种概率极低。如有,那找对方算账&br&C、金额不一致:这种比较特殊,即对账单和系统账单都存在对应的订单号,但金额不一致。这种概率极低。&br&此处写的比较简单,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本人知乎文章&a href=&/p/& class=&internal&&渠道对账及差错处理系统设计 - 支付结算杂谈 - 知乎专栏&/a&&br&&br&&strong&四、记账系统:&/strong&&br&要搞懂记账系统,首先要了解会计基础中的复式记账及会计科目。这里不过多叙述,大家可以找本会计基础的书或者网上搜索下。以下介绍下简单的记账过程,以充值为例:&br&(银行还没结算资金给第三方支付公司)&br&借:应收款-XX银行XX账户 100元&br&贷:客户资金-XX用户XX账户 100元&br&(第二天银行将这笔钱结算给第三方支付公司了)&br&借:银行存款-XX银行XX账户 100元&br&贷:应收款-XX银行XX账户 100元&br&&em&(&/em&&em&以上省略了结算过渡户的过程&/em&&em&)&/em&&br&记账系统的知识后期会在本人专栏进行分享,大家可以关注下。&br&&br&&strong&回答下题主的几个问题:&/strong&&br&1、根据《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必须全额缴存至支付机构在备付金银行开立的备付金专业存款账户。具体可参考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第6号文件。&br&2、合作银行也可以提供跨行的代收付业务&br&3、充值、提现、转账、清算业务请参考上文,或参考本人之前的回答,后期本人知乎专栏也会继续完善支付结算的其他系统。&br&&br&&strong&申明:&/strong&因支付结算系统太过庞大,以上仅是本人对支付结算系统冰山一角的知识,欢迎拍砖,希望大家踊跃回答。&br&&br&&strong&如有任何问题,可以私聊我,或进行评论&/strong&&br&&br&========================&br&会点赞的同学是个好同学&br&========================&br&&br&如对支付结算感兴趣,请移步 《支付结算杂谈》 &a href=&/mrcolin&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
================================= 码字辛苦,求打赏 ================================= 题主这个问题有点大,让我娓娓道来。 先科普下题主说的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我们平时线下…
&p&&b&第一篇:司库、准备金概念&/b&&/p&&p&&b&第二篇: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b&&/p&&p&&b&第三篇: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漫谈;第四章:分析“资金面”的理论体系(上)--从央行、银行、企业“三层资产负债表”谈起&/b&&/p&&blockquote&&u&&b&以上内容都可以在知乎本人的回答中找到。&/b&&/u&&/blockquote&&br&&p&&b&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的第一篇、第二篇中,我们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司库、准备金概念”和“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在第三篇中,我们将来谈一谈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包括市场参与者、主要交易品种、分析资金面的理论体系、影响资金面常见因素等。&/b&&/p&&p&&b&本文节选自《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三篇——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漫谈》中的第四章。&/b&&br&&br&&/p&&p&对于货币市场从业人员而言,对资金面的判断无疑是最重要的基本功,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的基础方面,建议大家了解一下货币银行学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做全面的讲解,只做有针对性的分享。在此,笔者提出一种描述整个市场流动性体系的理论:&b&三层资产负债表&/b&。 &b&“三层资产负债表”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深入探索资金面的“元理论”,一切变化不离其宗。&/b&&/p&&p&我们为什么要先谈理论、谈框架,而不是谈结果、谈数据?是因为具体的政策会变,经济数据也会变,但是系统架构、头寸流转、货币衍生的根本逻辑不会变。&/p&&p&之前,鲜有文章对银行间货币市场进行整体的解构,讲清楚货币分层(基础货币及衍生货币)、货币总量和市场间流转的综合结果。更多的是就一些具体的政策、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资金面基于现状会如何临界变化的局部判断。在这里笔者希望能把整个“流动性体系”和“资金面”谈清楚,建立清晰、完整的系统,让读者在观测整个体系时胸有成竹,一览山河,在面对任何事件和特殊时点时都从容不迫。&/p&&p&如果心中没有完整的系统和清晰的逻辑,可能面对很多数据时,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感觉”而非严密推导的“结论”,例如“第一季度银票贴现量同比增加15%”或者“上半年企业债新增发行总量提高30%”这些数据,到底会对资金面产生怎样的影响?“衍生货币更多了所以流动性总量增加了”?“机构的钱都被用来买债了所以市场流动性总量减少了?”读完本文之后,便可找到答案。&/p&&p&&b&本文主要讨论“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资金面”,但指导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因为该市场只是诸多市场中的一个,各市场的本质相通。&/b&&/p&&p&本文通篇其实说了三件情,一是基础货币和衍生货币的分层关系,二是货币总量和信用扩张的基本规律,三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与货币总量的转化过程。&/p&&p&&b&我们先说结论&/b&:在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发生跨层的资金的流转,就会导致货币总量的流动性变化,发生向下流转则总量增加,发生向上流转则总量减少;同一层级之间的流动,货币总量不会发生变化;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与宽松,需要第二层、第三层“分别”满足平衡,或者本质上取决于第二层银行层面的基础货币是否够用,因为第三层的缺口,理论上都可以靠第二层向第三层的信用扩张“无限”满足。反之,如果基础货币因被抽离从而导致不足,就算第三层的衍生货币再多,也无济于事。&/p&&br&&p&&b&(一)“三层资产负债表”——央行、银行、企业&/b&&/p&&br&&p&&b&1&/b&&b&、&/b&&b&“三层资产负债表”的构成&/b&&/p&&br&&p&想要了解资金面,需要明确三件事情:一是到底什么叫资金面的平衡;二是总共有多少货币,各种事件、机构行为对货币总量产生什么影响,会使之增加还是减少;三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体系的流动性(可交易存款)总量,与货币总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市场间的货币转移)。对于银行间市场,其主要参与者我们在本篇第二章中已经给出了基本介绍。而想要了解系统的流动性总量,最本质、最根基的方法就是从资产负债表下手,这也是我们“三层资产负债表”理论产生的源泉,接下里我们就针对经济体系,以及银行间货币市场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关键的解构。所谓的“三层资产负债表”,指的是“央行”、“银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b&这个“三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并不是笔者随意创造的概念,也不能任意改变,这是基于金融系统支付清算和货币衍生层级而客观存在的,只是一直被人所忽略。&/b&&/p&&p&首先,我们来看“&b&企业&/b&”的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端,除了股权、债权等各类资产项,真正最直接影响到资金面的当然就是现金。广义的现金分为三部分,库存现金、&b&银行存款&/b&和其他货币资金,而我们这里说的现金,影响到资金面的、可用于交易的“现金”,也就是“银行存款”,在“&b&企业&/b&”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资产,对于“&b&银行&/b&”而言则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插个题外话,以小额纸钞、硬币的实体货币进行结算的部分,称之为“备用金”,根据需要划拨固定额度,先领后用,这种方法也称之为定额预付法,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这部分也一般放在“其他应收款”项下而非“现金”项下)。所有企业的“可交易存款”,都存放在银行。&/p&&p&接下来,我们来看“&b&银行&/b&”的资产负债表。同样的,银行也有自己的“可交易存款”(虽然可交易存款从定义上是专指企业的,但其性质相同),也就是银行可用于各类投资的头寸,这部分头寸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的&b&存款准备金&/b&,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在第二篇《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特性》中我们谈到过,总行开立(在法人注册地的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是主要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该账户连接的是最主要的超级“支付清算系统”,用于缴纳法定准备金,也是最主要的清算渠道,账户中缴纳法准后多出的部分叫超额存款准备金;分支机构开立的是“备付金账户”,“备付金账户”(部分)连接到各地区的辅助性的“第三方金融支付系统”,这些账户中的头寸无法用于缴准。同样的,基于支付清算需求,所有银行的可交易存款都存放在央行,在有需求时通过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调用交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类“存款”,但是其存量却不一定与其负债端的、企业存在银行的“银行存款”相等,也并不会一一对应,读者千万不要把这两层各自的“存款”相混淆。(存放同业部分的存款我们在后面会谈到)&/p&&p&最后,我们来看“&b&央行&/b&”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神秘,所以我们多说几句。在央行的资产端,包括证券、贴现贷款、财政借款或透支、黄金外汇和特别提款权、在途资金和其他资产等;在央行的负债端,包括发行在外的现金、&b&银行存款&/b&、财政存款和其他负债等。我们可以看到,央行做为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本身没有“可交易存款”,而是通过向银行机构投放基础货币,再由银行机构派生衍生货币。这有点类似于航空母舰,本身没有直接的“攻击”手段,而是靠舰载机代为作战。&/p&&p&到这里我们基本了解到了所谓“三层资产负债表”的架构成因:根据我国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而银行之间的结算,也全部依赖于他们在央行开立的账户和这些账户连接的人行系统。所以由于支付清算体系的天然属性,整个货币流动体系被分为三层。笔者要强调,我们在这里将各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分为一、二、三层,指得并不是上层比下层高级,而是支付清算体系当中的记账、映射关系。事实上,企业才是各类经济活动中的中坚力量,第二层的银行所扮演的是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央行则扮演了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其终极目的是维护金融稳定。&/p&&img src=&/dc598b6d4e18e9e3ad06_b.pn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dc598b6d4e18e9e3ad06_r.png&&&br&&p&&b&2&/b&&b&、&/b&&b&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b&&/p&&br&&p&在这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某家企业收付款时,这家企业的存款行的“企业存款”(负债)会相应发生变化,而这家银行自己的可交易存款(资产:存款准备金)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最终反应在央行的负债当中。如果是企业之间的支付转移,则各自的银行也发生支付转移,在最终的央行层面则只是内部变化;如果是中国的货币体系之外流入、流出的货币,如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则很可能因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而最终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以我们说“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为向下映射。我们局部来看,某一家银行和某一家企业的映射关系中,虽然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和存放该银行的企业的“可交易存款”在存量上并不对等,但是&b&在边际变化的“增(减)量”上却是绝对的“映射”关系,即银行的“可交易存款”会完全描述企业“可交易存款”的变化&/b&。即,某一企业的可交易存款增加或减少,会立刻导致他开户的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存放央行)增加或减少相等量。&/p&&p&&b&站在整体上看,如果发生了来自中国货币体系外的流转,则第二层仍然保留对第三层的描述,即境外向企业流入多少头寸,企业的存款行也会增加多少头寸;如果是体系内的信用扩张,则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并不会因为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增加而增加!即银行给企业放贷,银行体系自身不增加可交易存款。&/b&关于体系内的信用扩张,我们后面会更深入的讨论。&/p&&p&&b&讲完了整体的框架,我们来聊聊一些常见的误区&/b&。一般来说大家可能对企业的钱都存在银行这点没有什么认知障碍,但是对银行对这些存款(不管是一般性存款还是同业存款)的运用不是很清晰,最偏颇的想法可能是金融机构的钱存放在银行,银行是不能用的;或者定期的钱才能用活期则不可以;又或者一般性存款才可以用来放贷,同业存款则不可以;又或者有一些其他的版本,什么此类存款是应该做什么的,另一些存款是用来做什么的。事实上,银行的负债端和资产端,天然并不会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可能由于一些指标,比如存贷比(现已半取消,从监管指标降格为监控指标),比如ftp成本,比如资本占用、流动性指标等等,才产生了间接的关系,尤其是一些边际上的限制(比如在资产负债相对稳定后,想要新增一笔资产,就要考虑用什么负债去匹配,反之亦然),以便于全行资产和负债的统筹。&b&存款入了池子,就像是溪流进入了大海,这时你从海洋中捧起一掬海水,都是一样的水,是无法分辨出是这捧水来源于哪一条溪流。&/b&另一方面,关于缴准,非银行从业人员可能会困扰,比较朴素的理解方式是银行得到存款以后,缴一部分准备金(通过存放到自己在央行开的账户的方式),账户里剩下的钱就可以拿去放贷款、做投资、或者融出资金等等。但“账户里剩下的钱”,账户是什么账户?实际上央行是银行的银行,银行对于央行来说就像是“企业”,企业要进行经济活动、存款收付等,首先要在银行开立账户,并由银行记账、代为清算,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如此,&b&银行可以给企业开立账户、记账、并代为完成支付清算动作。但是银行自己的可交易存款,不能由自己完成自己开立账户、记账、清算的动作,银行的这些需求,需要由位于支付清算体系中“更高一层”的央行来完成。&/b&当然,也存在银行在另外一家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存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当中,银行的该笔头寸降格为“企业”的存款,只不过与一般存款略有区分,类似于非银类机构的存款。&/p&&br&&p&&b&3&/b&&b&、“支付结算”和“存款准备金”的故事&/b&&/p&&br&&p&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二篇中,我们曾经讲过银行处理企业支付结算的全过程,这里我们用讲故事的语言再简单讲一遍:&/p&&p&银行就像是大家的管家,你把钱存在管家那里,然后你去吃饭,吃完转过头对管家说,你替我付钱吧,于是管家掏出本子在自己的系统里做记录,减少了你的存款,然后管家掏出钱包,掏出几张钞票替你付了钱。注意,在这里管家并不会把钱付给餐馆,而是付给餐馆的管家(银行),因为餐馆的钱也都存在管家那里。此外,&b&你不会介意这几张钞票是不是你当初存在管家那里的那几张钞票、编号一样不一样,对吗?钱就是钱,头寸就是头寸,就像是水。&/b&但是管家也不想总是现金交割,所以就出现了管家们的管家——超级大管家(银行的银行——央行),当你对管家说付钱以后,你的管家给你记了账,并不是去付给餐馆的管家几张钞票,而是对超级大管家(央行)说,“我是顾客的管家(银行),我的主顾要给餐馆钱,你从我的账户里扣钱给餐馆的管家吧”,于是超级大管家掏出大本子,本子上写着所有管家的名字,他在你管家的名下减少了一笔钱,又在餐馆管家的名下增加了一笔钱,一次完整的支付结算就完成了。&/p&&p&&b&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准备金”的故事:&/b&&/p&&p&你存在管家(银行)那里10万块钱,然后他转手存给超级大管家(央行)两万块钱,其余的8万块就拿去给餐馆放贷了,然后餐馆多了8万存款(这个我们后面再讲)。平时你有什么支付需求,他就用自己在超级大管家那里的钱来支付。虽然你会吃饭,会买衣服,但是你也会有收入啊,比如你是卖水果的,别人买水果的钱就是收入端,进进出出的,两万块钱平时也将就着够用。在这里,管家(银行)存在超级大管家(央行)那里的,就叫做“存款准备金”,超级大管家对众管家们是有要求的,例如至少把客户15%的钱存过来,这个就叫“法定准备金”,你的管家很自觉,收了10万存2万,多存了5千,那这5千就叫做“超额准备金”。后来,刚好某一天你管家那里出款的比进款的多多了,放在超级大管家那里的2万块不够用了,这时候你的管家就向其他管家或者其他商户借钱,这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有时候因为众管家放在超级管家的多余的钱不够用且相互之间因为信任或担忧未来不愿意借钱,超级大管家就借钱给管家们,这就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p&&p&之前我们在第一篇中提到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两大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满足日常支付清算需求,另一个作用就是管控信用扩张。所以我们现在更加透彻的理解了,原来准备金存款并不是银行交给央行的“保护费”,而是银行自己存在央行的存款,是“银行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可交易存款)。这些钱可以用于支付结算、也可以投放资产,从出回购、买债券到放贷款都可以,但是首先要满足客户的支付结算需求。银行吸收储户存款以后,首先会先变成存款准备金,然后再去投放资产。白天,银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央行存的钱,但是每天日终,这个存款准备金都要达到一定水平线,达到了,就已经算是缴准了。前面我们提到过,这里再次回顾:企业存款存到银行,就像溪水汇入河流,而银行再存入央行,就像河流汇入大海。溪水与河流之间汇聚交错。站在入海口时,我们会说这是来自哪条哪条河流的水,河流流量影响着入海口的湍流,而我们无法分辨是哪条小溪的水,但我们都知道,在源头上,全部的溪水聚成了全部的河流。&/p&&p&&b&(二)“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资金的流转和信用衍生&/b&&/p&&p&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资金(存款)在不同层级之间的资产负债表之间流转,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在上一节,我们提到了三层资产负债表的关系是“向下描述”,这里“描述”的是银行、企业自己“可交易存款”,是自己的“&b&资产&/b&&b&”,&/b&&b&注意&/b&&b&,是&/b&&b&资产&/b&&b&。&/b&&/p&&p&因为银行站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存款有时对其而言是资产,有时是负债,所以容易被混淆。我们要明确,第三层表的企业存款,对于企业是资产,对于银行是负债;相应的,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即存款准备金,对于银行是资产,对于央行是负债!而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是银行和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其他市场参与者)自己的“可交易存款”,&b&即专指自己资产端的存款&/b&,不管是企业存放在银行的存款,还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p&&p&在局部上、边际上,第二层中的“可交易存款”,完全映射了、描述了第三层中的“可交易存款”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部分有任何的“变化”,都会相应的体现在第二层的负债端(企业存款),由于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会立即体现在第二层的资产端(存放央行准备金)。&/p&&p&&b&但是我们需要具体看这种变化来自于中国货币体系外的“凭空产生”,还是体系内的“信用衍生”。&/b&&/p&&p&&b&对于体系外的“国际收支”&/b&,例如境外人民币流入,就像是在第三层放下一个叫“存款”的小球,那第二层的资产负债两端和第一层的负债端会映射出相应的“存款”小球。而境外流入的外币,则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外汇占款”有两个口径,“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和“央行外汇占款”,而其中前者计入银行的“信贷收支表”,后者才计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这点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内,我们在下一章中详谈。&/p&&p&&b&对于体系内的“信用衍生”&/b&,则很有意思。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第三层中企业的“可交易存款”的总量增加,并不会导致第二层中银行的“可交易存款”总量增加。这貌似与局部的“第二层中的可交易存款完全描述了第三层中的‘可交易存款’的变化,第二层会因为第三层的增加而增加”相违背,“局部”和“整体”产生了矛盾。这是因为,&b&信用扩张是一个结果,信用扩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b&。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的增加,本身就是来源于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从第二层流向了第三层。我们把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流向第三层,第二层总量减少,第三层总量增加;第二步,由于第三层总量增加,所以第二层由于其对第三层的“边际描述”而相应增加。结果:第二层不变,第三层增加。所以如果我们深入进去看整个过程,则会发现,一切都很和谐,“局部”和“整体”,“过程”和“结果”,产生了统一。&/p&&p&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谈到过,央行并不直接掌握“可交易存款”,而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诸多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总量。同样的,银行也只能通过信用扩张来增加第三层的“可交易存款”,从而影响整个货币总量(或者我们后面会细分的市场流动性总量)。从结果来看,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可交易存款”增加,第二层自己并未增加“可交易存款”,相应增加的是其他资产,如贷款,贴现票据,应收账款等等,总之不会是“存放央行准备金”。局部增加的“存放央行准备金”,会被发起信用扩张的银行所减少的“存放央行准备金”所抵冲,从而达到结果上的平衡。&/p&&p&&b&总结:信用扩张只能是自上而下的,上一层资产负债表可以通过信用扩张的方式使下一层资产负债表的“存款”扩张,但是反之则无法实现;信用衍生的过程中,自我层面的“存款”无法依靠增加。想要增加市场流动性总量,只能通过“帮助”下一层增加总量,而增加整个体系的总量。或者依靠更上一层的信用衍生。&/b&&/p&&br&&br&&p&说到这里,我们基本掌握了这一理论工具,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各种情况下的资金流转所产生的结果。以下我们将各层资产负债表中的角色予以简化,第一层资产负债表中的央行只有一家,我们设定为O;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我们设定为两家,银行A与银行B;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我们也设定为两家,企业A与企业B。企业A的存款都存在银行A,企业B的存款都存在银行B,银行A和银行B的存款(资产)都存在央行O(准备金)。&/p&&p&接下来我们开始。&/p&&br&&p&1&b&、“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资金的流转&/b&&/p&&p&最典型的即是企业之间的资金支付结算。当企业A、B之间产生了股权、债权或者资产交易,相应的也就会发生存款的支付转移。例如A支付给B1亿元货款,则在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存款总量并不发生变化,只是平行的转移过程。而由于A、B的支付转移是通过第二层银行实现的,会映射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即:银行A接到企业A的指令,支付给银行B共计1亿元,银行B给企业B记账增加存款1亿元,银行A吸收的存款减少1亿元,银行B吸收的存款增加1亿元。同时,由于第二层的银行支付结算是通过第一层的央行实现的,会映射在第一层资产负债表中。所以,银行A的存放央行准备金减少1亿元,银行B的存放央行准备金增加1亿元,总量不变。这时候我们来看看三层资产负债表:第三层发生了平层转移,总量不变;第二层发生了平层转移,总量不变;第一层发生了表内转移,总量不变。&/p&&img src=&/f8f50ffcf0274c78cecbcc84e8ae7fa6_b.pn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f8f50ffcf0274c78cecbcc84e8ae7fa6_r.png&&&br&&br&&p&&b&2&/b&&b&、“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之间资金的流转&/b&&br&&/p&&p&第二层之间的资金转移,是银行之间的资金转移。比如A银行给B银行“同业存款”1亿元。则A银行的资产端,减少了1亿的存款(存放央行准备金),同时增加了1亿的存放同业,A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不变;相应的,B银行的资产端增加了1亿的存款(存放央行准备金),负债端增加了1亿的“同业存放”,资产负债表扩大1亿。注意,此时虽然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大,或者说整体第二层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但是是虚增的,因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可交易存款(存放央行准备金)总量是平层转移的,不增加的。或者我们看第一层资产负债表,央行O的负债端,“银行存款”总量并不会因为银行之间的交易而增加(信用扩张只能自上而下)。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可交易存款,并不会因为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转移,而发生任何变化(映射是自上而下的,不可逆)。比如你的钱存在工商银行,我的钱存中农业银行,并不会前一天工行存给农行同业存款,你就发现你的存款变少了,而我的存款变多了。第二层中银行的可交易粗看(银行资产端的存款),和第三层中企业的可交易存款(企业资产端的存款,银行负债端的存款)并无等价关系,并不会发生逆向映射。&/p&&img src=&/1c0d634d829c871f7e023c5ea7a61bfc_b.png& data-rawwidth=&974&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4& data-original=&/1c0d634d829c871f7e023c5ea7a61bfc_r.png&&&br&&br&&p&&b&3&/b&&b&、“第一层”、“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资金流转&/b&&br&&/p&&p&典型的例子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SLO、SLF、MLF、乃至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涉及到央行O向银行A和银行B注入流动性的事情,都会使银行的存款资产增加,即存放央行(可交易存款)的增加。而降准这种减少“义务”或者“资产”的刚性要求,相当于较少了逆向的资金流,也就相当于产生了正向的资金流。央行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也是后续银行向企业注入流动性的基础。同样的,央行与银行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企业自身在银行的存款。例如央行O投放公开市场操作1个亿,银行A、银行B各得到5kw。则第二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A、B的资产端“存放央行”总量增加1亿,负债端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总量增加1亿;第一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量增加1亿,负债端“银行存款”总量增加1亿。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不变。所以总体存款(资产端)增加1亿。&br&&/p&&img src=&/4fe70ac8fc402_b.pn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7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6& data-original=&/4fe70ac8fc402_r.png&&&br&&br&&p&&b&4&/b&&b&、“第二层”、“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资金流转&/b&&/p&&p&典型的案例包括贷款、票据贴现、同业投资、同业借款……包括银行层面与企业层面之间一切股权、债权类的关系,如两融、受益凭证,甚至质押式回购!这里为了让读者打破思维禁锢,我们分别用银行给企业放贷,和银行给基金出钱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事件来描述这种“跨层”的资金流转及其影响。&/p&&p&银行A给企业A放贷,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企业B1个亿。整个过程中,在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企业A支付给企业B1个亿,企业A存款不减少(因为用于支付的是来自A银行刚刚放款的贷款),但是企业B存款增加1个亿,所以第三层资产负债表的存款总量增加了1个亿;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银行A支付给银行B清算 1个亿,银行A的可交易存款转移给银行B 1个亿,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不变。或者我们继续简化,只有一家银行A和一家企业A,A给A放贷1亿。则第三层中企业A的资产端增加“银行存款”1亿,负债端增加“银行贷款”1亿,可交易存款增加1亿;第二层中,银行A的资产端增加“贷款”1亿,负债端增加“企业存款”1亿,可交易存款不变;第一层央行资产负债表不变(因为第二层中银行的存放央行总量不变)。三层表的货币(存款资产)总量增加1亿。&b&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贷是企业存款总量增加,所以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缴准量增加,相应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降低。当信用衍生扩张至极致时,则无法继续下去,超额存款准备金被消耗殆尽,这时想要继续扩张,就需要央行注入新的基础货币。&/b&&/p&&p&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另一个例子,银行间市场的从业者可能感到熟悉。这里面我们先设置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基金A。基金A是托管在银行A的,基金B是托管在银行B的。接下来我们设定一个简单的场景,银行A当日冗余头寸1亿,基金A当日头寸为平,银行B当日缺口1亿,基金B当日缺口1亿。即A:1,A:0,B:-1,B:0&/p&&p&I.当银行A出给银行B隔夜回购1亿时,银行A、B,基金A的头寸持平,基金B缺口仍为1亿,市场总缺口没有得到平补,当日在央行投放流动性前,呈现紧张局面;&/p&&p&II.当银行A出给基金B隔夜回购1亿时,银行A、基金A和B的头寸持平,同时银行B也因为基金B的钱托管在自己这里,所以当基金B得到1亿的同时,银行B的“存款准备金”也增加了1亿,市场实现了大和谐,头寸缺口被全部平掉了!这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发生信用扩张的威力。&/p&&p&然而就这么简单吗?并不是,我们继续看。有读者可能会提出,基金B有缺口1亿,借来的钱并不会停留在自己的托管行,而是用于支付其他到期的隔夜回购,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设定“基金B缺口1亿”,“当基金B得到1亿可交易存款后其托管行B亦得到1亿可交易头寸”。&/p&&p&非常好!那么,基金B的缺口到底来自哪里呢?&b&缺口的本质,其实是在叙做融资之前,负债无法支撑资产&/b&。那缺口支撑的资产是什么呢?在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当中,可以是资金交易的债权(例如出长借短的错配),也可能是债券类的资产。其实二者本质上都是债权,我们在本质上不予区分。那这里的债权是对谁的呢?分为几种情况,如果是第三层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可能是出给对方回购,可能是购买对方发行的债券),则我们可以继续追下去,去看那个市场参与者用这笔负债支撑着什么资产,如此往复;如果是第三层的企业,则相当于基金B的缺口来源于无法承接发生在该企业的信用扩张,而当基金B将银行A出给自己的回购用于承接企业的信用扩张(当日购买该企业发行的债券)时,虽然在银行间货币市场中,基金B虽然不会有剩余头寸使银行B增加可交易存款,但该企业会增加1亿存款,在市场体系外使银行B(或A)得到1亿可交易存款!这样也许银行B的缺口直接被平补,也许银行A得到当日新增的1亿头寸,再出给银行B,又平了!那如果基金B缺口支撑的债权资产是支撑对第二层银行债权(如出给银行回购或购买银行发行的债券)的呢?情况相同,这时不管是银行A还是银行B发行的债券(同业存单等),在银行A出给基金B的时候,虽然无法通过沉淀资金使托管行B增加头寸,但银行A或者银行B会因为发行债券而新增1亿头寸。这里我们说基金B的缺口是当日新申购债券,而非续做,是因为该类交易肯定是滚动操作,我们可以递归至最初始的信用扩张节点,如果后续某一日的交易无法配平,说明之前节点的头寸也无法配平,或者说我们所举的例子一定不合理、存在纰漏,所以只用讨论债券发行或者错配发生的初始日即可。&/p&&p&其实上面发生的事情,总结起来就是:基金等第三层机构本身不具备产生衍生货币的能力,但是基金购买新发企业债券,完成了信用衍生的后半段,这时就需要银行向基金通过信用衍生来完成衍生的前半段,从而使衍生过程完整封闭。如果前半段没有完成,则会产生缺口。&/p&&img src=&/faf54cfb0bed_b.pn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7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4& data-original=&/faf54cfb0bed_r.png&&&br&&br&&p&好了,如果我们深入去看这些例子有些头大、烧脑,那我们就跳出整个系统之外去抓住本质。&/p&&br&&p&&b&(三)货币总量与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b&&/p&&p&1&b&增加货币总量的途径&/b&&/p&&p&在上文中我们得出结论,想增加货币总量,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资金流向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银行层面在支付过程中发生了平表支付转移,总量不减少;而第三层资产负债表层面则通过信用扩张得到了存款资产(可交易存款);或者说支付端在第二层损失了一份头寸,而收入端在第三层、第二层各得到了一份头寸。总量上增加一份头寸!&b&或者说,第二层的银行可以在不损耗本层可交易存款的基础上,通过信用扩张,给第三层注入流动性。&/b&&/p&&p&但需要注意的是,放贷完毕后,虽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贷双增”,但其中的“存款”是“负债”,那是企业的可动用头寸;在银行资产端, “存放央行准备金”并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非存款类的“贷款”资产!此外,即使是在第三层,如果得到头寸的企业并非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而是一般企业,则增加的头寸是无效的,因为这部分头寸并没有参与到市场当中,虽然第二层看起来不损失头寸,但实际上银行要为此缴纳准备金,还是会减少一些,&b&所以传统信贷扩张(非场内信用扩张)反而会导致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趋于紧张,直到衍生的新增货币通过认购产品等渠道回到市场当中。此外,由于企业存款的增加,银行缴准基数增加,所以其实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是会减少的。但由于缴准基数的改变以旬为单位,所以这一过程会以“脉冲”的方式逐渐体现出来&/b&&b&。&/b&&/p&&p&注: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有显性或隐形的银行信用背书(保本或非保本),但从支付结算的角度出发,只要是表外理财且没有资金池混用特征则与其他产品相同,属于第三层资产负债表。&/p&&p&2&b&金融体系“同业存款”与实体经济“一般存款”的关系&/b&&/p&&p&“第二层”向“第三层”流转的信用扩张方式,在经济体系中不一定拘泥于银行间市场,也不必区分金融类企业还是一般企业(同业存款或一般存款)。毕竟存贷比只是央行创造出来限制信用扩张的方式,不自然的将非银机构与企业隔离开。基金、券商、信托和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都在扮演第三层表中的角色。或者我们再深入谈下去:银行购买基金产品——基金产品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银行购买券商两融或受益凭证——券商为股民提供资金;银行购买信托收益权——信托投放信托贷款。只要第二层向第三层注入了流动性,其信用扩张的效果就已经产生,如果非要把一般企业存款作为信用扩张的终极目标,则这层窗户纸有一万种捅破的方法。这也是多少年来监管与经营机构之间的较量:统计检测的口径进化,监管指标的改良升级,游戏规则的改弦更张,一切都是信用扩张过程中利润和风险相爱相杀的故事。 &/p&&p&说到底,非银存款及一般存款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并没有本质区别,习惯了盯紧存贷比的读者这时候应该跳出来看看,二者之间的转化只需要一种产品、一类记账方式、一个通道、或者一些新的玩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央行2014年底将所有非存款类存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和各项存款统计口径、2015年10月修法取消存贷比等本身的探索之路(包括对信贷类的非标产品计提拨备损失等),是愈发直击本质的。&/p&&p&&b&3&/b&&b&&u&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分层&/u&&/b&&/p&&p&至此,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整个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是分为两层的,第二层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即基础货币(减去现金),和企业第三层的市场参与者可交易存款(为方便起见忽略个人可交易存款),即M1(减去现金)中参与到市场的部分。其中第三层市场参与者的可交易存款总量,是可以通过第二层银行在场内释放信用扩张来增加的,或者在场外释放信用扩张后,场外机构通过购买等产品方式进入场内。而第二层的银行可交易存款总量,只能靠第一层的央行投放来补充。&/p&&p&&b&所以第三层中有多少缺口都不怕,只要第二层的银行出给第三层的市场参与者钱(信用扩张),缺口都可以被填补;但是如果在第二层本身总量小不能满足缴准需求,则无论第三层怎么出钱给第二层,或者第二层之间怎么辗转腾挪,整个市场都无法被平补!&/b&&/p&&p&所以,我们根本不去观察第三层的各企业、各市场参与者的缺口,只要第二层的银行,其可动用存款总量,通过平补、流转之后,满足缴纳法定准备金的需求,则理论上只要在日内通过场内(回购、购买债券等)、场外(贷款、贴现、购买债券等)的信用扩张再转移至场内(购买场内产品等),第三层的缺口和需求总能被第二层满足的(因为扩张过程中并不损耗第二层的可交易存款总量);但如果第二层的总量不足以支撑第二层的缴准总量,那就出问题了。不管第三层如何出钱给第二层,都无法支撑整个体系!这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信用扩张需要基础货币的支撑。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银行A缺口1亿,银行B缺口2亿,基金A冗余头寸100亿,基金B冗余头寸200亿,整个市场也无法平衡!因为整个第三层的冗余头寸只是信用扩张的幻象,中间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已经被“击其中渡”,&b&基础货币已经不足以支撑现有的信用扩张&/b&(具体原因可能是缴税、央行外汇占款减少、OMO或其他货币侦测释放的流动性到期等导致的基础货币减少)!推导的过程本文不再做描述,请读者自行分析思考。提示一下,具有冗余头寸200亿的基金B出给银行A 1亿隔夜时,其托管行B的缺口就会从2亿变为3亿(因为同业负债减少了1亿,其资产存放央行也会减少1亿)。&/p&&p&&b&(四)银行货币市场的定位&/b&&/p&&p&所以,当我们在说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p&&p&1&b&货币总量与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真实关系&/b&&/p&&p&诚然,基础货币、信用扩张、货币总量,这些都会对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但相信很多人至今对二者的关系都只停留在一层模糊的理解上,盲人摸象般的体悟着数据边际变化带来的资金面紧张与否的直观感受,却始终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去清晰的解构整体的框架。接下来让我们走完这最后一步。&/p&&p&首先,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取决于两个因素,货币总量,以及货币总量中参与到该市场的可交易存款(再次强调,是“资产端”的存款,对于银行是存放央行准备金,对于企业是银行存款。银行“负债端”的存款那是企业的可交易存款,“资产端”的“存放央行准备金”才是银行的可交易存款)。或者说总量是基础,参与到某一市场有效头寸是系数,讨论某一市场,就要考虑跟该市场有关的事情。 &/p&&p&其次,市场其实不是平层的,而是分层的,就像人不呼吸,不吃饭,都会死;如果不呼吸,吃再多也不行,不吃饭,再大口呼吸也不行;基础货币层(第二层)和衍生货币层(第三层)必须同时达到平衡。 &/p&&p&第三,衍生货币层(第三层)的衍生部分,需要第二层当中银行机构的主动操作,而在操作层面,由于市场信心及其他原因,“可以做到”不一定等同于“做到”。&b&所以前文中所说的“不用看第三层有多大缺口,只要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充足就可以了”只能一厢情愿的存在于理论当中!&/b&&/p&&p&2&b&参与到市场的有效头寸&/b&&/p&&p&银行间货币市场只是很多个市场中的一个,其他的还有同业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股市、大宗市场,乃至其他另类投资市场,甚至楼市。各类市场有些有标准的统一平台,有些则是基于同一类资产及监管政策的合集,有些市场则倾向于“一种概念”。不管哪一个市场,其本质都是用货币与商品交换。这里的商品可以是股权、债权、其他、甚至是货币本身。换句话说,都与货币总量息息相关。除了银行间货币市场,同业市场或票据市场也很注重资金面的变化。&/p&&p&剥离开各个市场来看,如果货币基金规模降低,股票型基金规模增加,则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总量便会降低(股票型基金总不会把增量都去做GC001吧);如果保险资管认为房地产市场大有可为,减少固定收益市场参与度,而增加另类投资(例如购买房产),则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削弱。也就是在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企业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角色的,虽然更多的时候是跨市场的。而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嵌套的方式间接参与市场,例如通过认购产品,参与到某一市场当中去。 &/p&&p&&b&所以,&/b&&/p&&p&&b&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总流动性=货币总量中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可交易存款=第二层的有效头寸+第三层的有效头寸&/b&&/p&&p&而有效头寸和货币总量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p&&p&&b&首先看第二层的有效头寸&/b&。银行间货币市场是最敏感、最贴近货币总量及流动性的市场,是银行流动性管理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市场。我们知道,银行的融资渠道有很多,分别对应着很多市场,最经典的市场包括银行间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同业市场。但其实各个市场所对应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同。同业市场由于开户难,监管严,流程长,所以周期较长,经常会出现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同业存款,其对应的资产经常可以见到类信贷资产的动辄一两年的品种(当然同业也可做隔夜、7D,但是明显占比较少);票据市场,由于银票的天然周期为半年(电票可达一年),所以其中类资金业务的回购的期限也被限制中资产的寿命以内,主流期限是集中在7D~3M之间;而银行间货币市场,则专注于中短期限的市场,即隔夜、7D、14D,最多1M。1M以上的回购和拆借不是没有,但很少有人这样去做。 &/p&&p&&b&其本质原因是银行间货币市场,除拆借、衍生品等其他交易品种外,最主流的是债券的买卖以及基于债券质押的回购,其核心资产是“债券”。而债券几乎是流动性最强、最标准化的资产类别。&/b&在最严格的流动性指标——速动比例,分子中的各项,“Marketable
securities”是做为现金等价物,与现金(和短期应收)一起算作流动性资产的一部分的。如果说票据市场、同业市场做的是中长期的事情,关乎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能否赚钱,则银行间货币市场则会关系到“银行能否活过今天”。今天,就是当下这一天,是否会违法?(银行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中,作为第三层企业的服务者,无论参与任何市场,都首先需要遵守《商业银行法》缴纳法定准备金,都在投放资产和筹措头寸间寻求着平衡,这就是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环节)。&b&总结下来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对应的是今天银行是否能活下来、是否能缴足准备金?尘归尘,土归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今天的头寸变化,用于今天的缴准,参与的是今天的银行间货币市场。所以银行层面的货币总量,都是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有效头寸。即:&/b&&/p&&p&&b&第二层的有效头寸=第二层的货币总量=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存放央行)=基础货币(减去现金部分)&/b&&/p&&p&&b&或者说,第二层当中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其本质就是基础货币(减去现金部分),同时也全部都是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当中的有效头寸。&/b&&/p&&p&&b&我们继续看第三层的有效头寸。&/b&影响第三层有效头寸的因素有两点,第三层中的货币总量,以及其中的有效头寸。其中有效头寸部分很简单,就是有多少头寸是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比如银行给一家房地产企业放贷,那他得到的存款可能是用于买地、盖楼的,而不是去参加银行间货币市场,因为他并不是市场直接参与者(除非通过集团财务公司或者购买参与银行间市场的产品)。&b&即:&/b&&/p&&p&&b&第三层的有效头寸=第三层货币总量中参与到市场的头寸=第三层的衍生货币+第三层的场外衍生货币(通过购买场内产品)转移到场内的部分&/b&&/p&&p&这里,希望各位读者带着以上理论去套用一些常见的市场行为,去做一些习题:比如银行出钱给券商,比如基金做同业定期存款给银行(或者将账户内活期转定期),比如基金出钱给银行理财等。 &/p&&p&稍微提一句,有些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三层资产负债表有点像M0、M1、M2。这种思路非常的好,但是&b&M0、M1、M2体系,描述的是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的各类现金和准先进资产,而对第二层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则存在着描述缺失。&/b&具体来看,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以上内容中,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就是存款准备金,而基础货币=M0+存款准备金(法定+超额),所以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基础货币-M0;此外,第三层中的可交易存款(去除其中的非存款类存放)其实就是M1,但有效头寸为“参与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M1部分。&/p&&p&3&b&“真性紧张”与“假性紧张”&/b&&/p&&p&在讨论完“有效头寸”的概念以后,我们继续回到对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刚才我们提到过,并不是“货币总量”充沛,就可以满足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求,我们需要考虑到“有效头寸”。此外,我们也谈及,只有当第二层、第三层资产负债表中的机构都平补掉缺口,才能使银行间货币市场平稳运转。基于这一先决条件,我们发现,当市场发生流动性紧张时,分为两种情况:“真性紧张”“与假性紧张”。 &/p&&p&“真性紧张”即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发生了不足,导致的流动性紧张。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即是“第二层”向“第一层”产生了逆向的流动性流转。具体原因包括外汇占款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及其他货币工具投放的到期、央行发行央票等。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四篇中展开分析。 &/p&&p&“假性紧张”即是第二层的基础货币自身充足,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流动性紧张。“假性紧张”产生的原因,主要源自的实务操作层面,例如导致信用扩张的动力不足,或者由于流动性分配不均匀,信用扩张或头寸再分配效率有限等等。通过银行间市场慢慢创造、分配衍生货币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在日初,第二层层面的银行层面总共的冗余头寸(超额准备金)为1000亿,但在第三层其他机构的缺口为3000亿,那第二层的银行只会融出1000亿,甚至800亿、500亿的资金,甚至不会去融资给基金、券商,而是银行之间的平层流转。当这一批信用衍生完成之后,各托管行由于“映射”得到了日初没有预计到的头寸时,会再进行下一步的衍生,直至整个第三层机构得到所需的衍生货币。这也是资金面从紧张到缓解的写生图。但是在实务中,银行的头寸盘点肯定是趋于保守、自保为主,并没有动力去完成“创造衍生货币以满足整个市场流动性”的天然使命。所以会发生“紧则更紧”、“松则更松”的放大效应。这时候便需要央行出面,进行“窗口指导”等,进行微调,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关于央行如何观察市场,如何对“真性紧张”、“假性紧张”进行判断,进而采取行动,以及市场中具体发生的那些事情,请读者关注《银行流动性管理那些事儿》第三篇第五章的内容,我们将在第五章展开深入讨论。&/p&&p&&b&(五)常见特殊案例分析&/b&&/p&&p&最后,我们再非系统性地唠叨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对以上理论的应用上的事情,算作案例,或者拿“三层资产负债表”理论分析市场的实战吧。&/p&&p&1债券和回购等特殊形态的现金流转&/p&&p&债券做为一种标准化的债权凭证,债券在一级市场的发行和配置,以及上市后的二级市场买卖,都会在买方和买方之间产生现金流,这样的现金流可能发生于任何层级之间:银行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算是信用扩张(二到三),基金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不是信用扩张(三到三),基金将企业债券卖给银行,等同于银行购买企业债券。基金购买银行发行的债券,是信用萎缩(把衍生货币交还给了银行),基金把购买的银行债券卖给银行,是信用扩张(或者是信用萎缩的逆向,或者我们简单的看现金流是三到二,所以是扩张)。如果银行购买央票,则是二转一,即信用萎缩,银行交换给央行头寸。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如果基金向银行借钱,质押了国开债,算什么?银行的报表中风险资产总量并没有增加。算是暂时性质的“基金把购买的银行债券卖给银行”,是信用扩张,因为资金回购虽然做为一种资金业务,但是是建立在债券这种高流动性的资产之上的。基金购买银行债券时,相应的货币(头寸)就已经间接被银行背书,在卖出或者质押(类似于短暂的卖出)时,则可以相应的使用银行信用。&/p&&p&2银行的可交易存款(基础货币)即是(银行间货币市场)有效头寸&/p&&p&例如,如果当银行间票据市场出现问题,流动性变差,银行远离这个市场时,会发生什么?“票卖不掉了”,“XX银行停止出资买票了”,所以“银行间市场紧了”——我们必须远离这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当银行之间进行票据转贴现交易时,卖票方得到头寸,买票方付出头寸,银行间的总体可交易存款是平的,不会产生流动性总量的变化。因为银行之间的交易是“平层流转”,不产生或消灭基础货币。假如票据市场出现问题,则具备头寸的银行会如何思考?观察资产端,票据比较烫手,则“债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乃至“存放央行准备金”,看起来都很安全。选择“债券”的话则你从谁手里购买债券,谁就会得到头寸(如果对方是银行则银行间市场货币总量不变,如果是非银机构则会产生信用扩张,使银行间市场货币总量增加);选择“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就是出逆回购,与选择债券类似(买入返售及卖出回购其实类似于一笔即期现券交易与一笔远期现券交易的组合,这点我们在第三章,货币市场主要产品中有分析);选择“存放央行准备金”,其实就是把钱还给央行,或者说“什么都不做”,长此以往,就跟给自己“升准”没有区别。&b&永远记住,并不是卖东西就会产生头寸,有卖就有买,有收款就有支付,影响头寸总量的应该是收付双方处于三层资产负债表的第几层,或者说,这个现金流转过程是否产生了信用衍生。&/b&&/p&&p&3层内嵌套&/p&&p&这也是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困扰的部分。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当基金出同存给银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会减少。这是因为市场内的可交易存款减少了两份(基金和他的托管行),而增加了一份(从基金那里吸收同业存款的银行);这个例子的简化版本就是,基金把在自己托管行存的活期结算款,转成定期同业存款,那基金在短期内就无法再支配该款项,而其托管行其实没有增加头寸。比较令人困扰的是,在第二层资产负债表内,银行之间发生类似的事情呢?比如A银行在B银行存放了活期结算用款,当A银行将其转为定期同业存款时会发生什么?第二层之间发生叠加关系了,感觉像是将空间折叠产生虫洞什么的。很可惜,什么都不会发生,存款总量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当最开始A银行以活期结算款方式存在B银行时,并没有产生类似基金存在B银行的“双份”头寸的效果。为什么?因为A银行存在B银行的头寸,并不是有效头寸,因为这部分存款不算在A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内,只有存放在央行的钱才是准备金。当A银行存给B银行时,这笔存款对于A来说就失去了有效性,无法缴准,而B银行产生了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当A银行使用这笔存款购买资产时,等同于先将头寸调回,再去使用,同时B银行失去了这笔存款的有效性。或者说,一笔头寸只能在支付结算层(第二层)产生一份有效性。所以这只是带有债权属性的资金平层转移。为了便于理解,你也可以用一个奇特的角度,将其理解为某一家银行的两家分行之间叙做同存(显然这不符合同业存款的定义,但也可以通过ftp间接实现)。&/p&&p&&b&(六)总结&/b&&/p&&p&基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支付清算体系,所有可交易存款都可被三层资产负债表描述。三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为向下描述、向下衍生。&/p&&p&&b&先看货币总量:&/b&当某一层内的角色资金产生平层流转时,货币总量不变;当第一层向第二层、第二层向第三层发生现金流转(向下)时,货币总量增加;当第三层向第二层、第二层向第一层发生现金流转(向上)时,货币总量减少。 &/p&&p&&b&再看市场流动性:&/b&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不等同于货币总量。市场流动性总量为第二层中银行可交易存款,与第三层中其他市场参与者可交易存款之和。第二层的总量取决于第一层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而第三层的总量取决于第二层所做的信用衍生,和市场参与者与非参与者之间的流转(场内场外)。同时,只有第二层、第三层的流动性分别达到平衡时,市场总体才会达到平衡。其中,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尤为关键,否则会发生“真性紧张”。但即使第二层的基础货币充沛,第三层头寸严重不足时,也会因为“假性紧张”而产生流动性不足。&/p&&p&&b&总结成一段话&/b&&/p&&p&&b&在三层资产负债表中,资金向下层流转增加货币总量,资金向上层流转减少货币总量;市场流动性总量=第二层+第三层的有效头寸之和;但总量充足并不够,整个市场的平衡,需要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同时满足平衡;其中第二层中的货币都是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有效头寸,其总量平衡取决于第一层的央行,而不受第二层自身及第三层影响;第三层中货币总量平衡取决于第二层对第三层所产生的信用衍生,而且其中的有效头寸,还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和非市场参与者的头寸分配,以及衍生过程和头寸再分配的效率。&/b&&/p&&p&&b&总之一句话:当第二层银行的头寸总量充沛时,理论上可以通过第二层、第三层之间的再分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p图搞笑图片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