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创客空间设备:我为什么看好可穿戴设备

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319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84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273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22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17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3,143发表于 17:55|
来源《程序员》|
摘要:创客是那些愿意动手实现自己想法的人,“动手实现”和“自己的想法”是创客概念的两大核心。创造的欲望深植人类本性之中,比如孩子们利用积木、乐高做出一些通常没有意义的东西后仍会感觉到巨大的成就感。
创客就是那些愿意动手实现自己想法的人,“动手实现”和“自己的想法”是创客这一概念的两大核心。创造是人类的本能孩子们会喜欢玩积木、乐高、折纸,并在做出一些通常没有实际意义或使用价值的东西后,感觉到巨大的成就感,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创造的欲望深植在人类的本性之中。在童年时期,对周围事物都不甚了解且充满好奇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动手实现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了解了泥巴,同时又想要一座城堡,他会用泥巴来搭建城堡;当孩子了解了树枝,同时又想要一把弹弓,他会用树枝来制作弹弓。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自行找到搭建城堡和制作弹弓的方法。对于上述的每个孩子来说,他们都经历了一遍从零开始“创造”城堡和弹弓的过程。但在孩子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增多,好奇心逐渐丧失。随着好奇心的失去,创造的欲望也逐渐减弱。由于没有创造的欲望,人们长时间没有进行创造实践,使得自己的创造力也慢慢消失了。即使偶尔兴起了“这周末要自己动手做把椅子”的冲动,也会在周末到来之时给自己找到诸如“好累啊我要休息”或者“好久没和哥们儿踢球了”以及“做椅子好麻烦还要出去买工具、买材料”之类的理由打消这个念头。多么悲哀,失去了创造力的人类和其他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创客的“创”是创造的“创”创客是“Maker”一词的中文译名,由我在2011年提出,受到了当时国内Maker/Hacker Space圈的一致认可,于是逐渐流传开来。所以即使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来看,创客(Maker)的“创”也是“创造(Make)”的“创”,是从无到有生成一件事物的过程,而不是“创新(Innovate)”或“创业(Entrepreneurship)”。当然,不是说动手的人都是创客。同样是做一把椅子,你出自自己的意愿做了一把自己脑海中构思的椅子,你是创客。你为了谋生存,每天做三十把椅子带到市场上贩卖,那你不是创客,而是手工匠人或商人。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制作手工椅子为生的手工匠人,当他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谋生的目的做了一把椅子,就算这把椅子做得和量产的椅子一模一样,此刻他仍是创客。创客与创新创客在创造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创新,这也是大家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的原因。在我看来,“创客”这一概念在国内的兴起正和大家混淆了“创客”与“创新”这两个词有关。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大潮中,整个中国社会对创新的渴求成就了创客概念的迅速传播。没有动手实现的创新不能称为创客。因此发明家通常是创客,因为他们通常会做出自己发明的原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到处申请创新专利来打击他人的专利流氓不是创客,因为他们只记录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将其进行实现。北京创客空间的口号“想法当实现”就是对这一点的强调。创客做的事情不见得是创新。你做了一把椅子,改进了一件衣服,你也可以是创客,只要这个动手的过程实现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做过弹弓,只要你做的弹弓是出自你“想要做一个弹弓”的意愿,这个弹弓是由你自己设计(或不设计)制作的,那你就是创客。创客与创业和创新一样,创业与创客的混淆也是创客概念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有些创客出于对某种现存方案的不满,或基于某个研究成果或开源项目,做出了一些东西正好满足了某个特定的市场需求,于是将其变成产品并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从而成为了一个创业者。MakerBot 3D打印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纽约的创客Zach 'Hoeken' Smith觉得RepRap开源3D打印机很酷但很难用,于是自己捣腾,慢慢设计出了更易用的3D打印机MakerBot。Adam Mayers和Bre Pettis也觉得3D打印很酷,于是加入了Zach,三人发现,有很多人喜欢易用的3D打印机,于是一起向市场推出了MakerBot的第一代产品CupCake,从而踏上了创业之路。像Zach这样的创客很多,在Kickstarter、IndieGoGo、点名时间等众筹平台的帮助下,成功创业的也很多。这个现象给大家带来了一种错觉,好像创客就是为创业而存在的,在创客圈混你要是不创业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殊不知,正是在创业成风的美国,99%的创客都是以业余爱好的形式存在,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不考虑所做的项目适不适合创业,有没有市场。我认为这才是创客的原本形态——为了自己内心的满足而创造,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你是那1%进入创业阶段的人,你就不再是创客了。只要你还在为自我满足而进行创造,不管这个创造跟你的创业项目是否相关,你就仍然是创客。在创客和创业的关系上,上海的新车间和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有趣态度。新车间希望维护一个纯粹的以兴趣为主要导向的创客空间,当新车间的会员作出了创业的决定时,新车间会希望这位会员离开新车间,在外创业,而把新车间留给其他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兴趣的人。柴火创客空间则对会员创业采取鼓励的态度,允许会员使用柴火创客空间的场地作为办公地点,直到会员的创业公司能独立为止。目前已经有两家创新硬件公司在柴火成长到羽翼丰满并在外独立了。创客与众筹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众筹平台上发布项目、获得资助,那么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在创业了。无数的人投身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的创业大潮,只因为见到了Pebble智能手表在Kickstarter上募资千万美元的传奇。没错,Pebble是一家商业公司,他们的众筹就是为了挣钱。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发起众筹项目的人不是这样想的。从众筹项目的意图来看,有许多项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销售产品,即使是为了销售产品,可能目的也不是为了通过获得的利润来支持企业的运转。比如我在波士顿Artisan's Asylum创客空间的朋友们就曾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个制造比汽车还大的载人足式机器人的项目Stompy,并成功获得了近10万美元的资助。他们并不是希望成立一个生产载人足式机器人的企业。恰恰相反,他们发起这个众筹项目本身就是为了证明他们有能力设计制造出一台巨大的载人足式机器人,这种“因为我能”的气场正是创客的核心气质之一。创客与开源开源精神是创客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创客追求自由的体现。任何人都有权利自由地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分享知识,这是从Hacker时代起就一直传承的。应该说,绝大多数创客项目都和开源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利用开源软硬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做出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特殊物品。比如根据开源的Arduino开发板做出一个监控室内温度从而自动控制空调的仪器,或根据RepRap开源3D打印机项目的设计做出新型的3D打印机等等(事实上,RepRap开源3D打印机就是一个基于Arduino的项目)。通常来说,只要没有商业利益的驱动,创客们还是乐于分享自己的开发成果的。创客与商业有一些职业的创客以贩卖自己开发的开源硬件为生:比如前面提到的意大利Arduino公司,以及创客圈教父级人物、Noisebridge创客空间创始人Mitch Altman。《Make》杂志甚至设立了一个Mitch Altman奖,以纪念他对普及创客运动的贡献。Mitch就是依靠销售自己发明的开源万能遥控器TV-B-Gone生存的,对于Mitch来说,销售行为只是维生手段,传播知识和创客精神才是目的。而对于Arduino公司来说,贩卖Arduino开源开发板不但能够传播知识和创客精神,还利润丰厚,足以支持他们一直做下去。像Arduino这样的开源硬件公司还有很多,比如美国的SparkFun和Adafruit,中国的SeeedStudio、DFRobot等。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大多也是或至少曾经是创客,他们发现服务创客群体除了能够满足自己作为创客的兴趣以外,也是一个有效的谋生手段,于是就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创客空间运动的发展历程创客空间一词译自Hackerspace,源自2007年混乱通信夏令营(Chaos Communication Camp)上发起的创客空间运动(Hackerspace Movement )。所谓的创客空间,是指一个现实中的地点,这个地点可能是个配备了如车、铣、刨、磨等一系列制造工具的房间,并且提供电源、网络和电脑,可以供Hacker和Maker们进行线下聚会,动手实现自己的软件或硬件项目。目前国际创客和黑客社区普遍承认的最早的Hackerspace是柏林的C-Base,成立于1995年。不过,在Hackerspace这个词出现以前,其实有一些组织也秉持着相同或类似的理念建立,并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比如MIT的MITERS(M.I.T Electronics Research Society)、维也纳的MetaLab(2006年)以及各地的Fab Lab(1999年至今)等。创客空间运动是在2007年混乱通信夏令营上确定的,以在世界各地学习C-Base和MetaLab的模式,建立本地技术社区的集会地点为宗旨的一个运动,同时也将这类地点起名为Hackerspace。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办一个创客空间吸引本地技术社区前来,同时愿意的话,可以在Hackerspaces.org这一全球创客空间的总目录上添加自己的条目,方便他人找到你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运动以从2007年混乱通信夏令营上回到美国的几位Hacker创立美国前四个创客空间为标志,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目前世界上应该有超过1000家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在各地拜访当地的创客空间也成为我各地旅游的重要项目。创客运动发展史所谓的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创客理念和创客精神的一项运动,其中包括了开放分享的精神、动手DIY的习惯,以及对技术的钻研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等。像创客空间运动一样,这类活动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由各个组织者自行把握确定活动的宗旨。在欧洲有两大创客活动,包括兴起于德国的、年度的Chaos Communication Congress(C3)以及始于1999年,四年一次的Chaos Communication Camp(CCCamp),还有源自1989年荷兰的Glactic Hacker Party系列室外Hacker会议。这个荷兰的活动也是每四年一次,和CCCamp正好错开,但每次都换名字(比如2009年那一届就叫做Hacking At Random),所以通常称其为Dutch Hacker Camp以区别兴起于德国的CCCamp。这两个活动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和第二大的Hacker集会,参与者的规模在数千人左右。在美国,除了两年一次的HOPE (Hacker On Planet Earth)会议和仿效C3系列的Toorcon和Toorcamp系列会议以外,还有由技术书籍出版巨头O’Really发起的、吸引数万人参与的Maker Faire活动。凭借O’Really和旗下《Make》杂志的全球影响力,Maker Faire在全球各地都有举办,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Maker Faire每年在深圳举行)。 此外,国内还有由北京创客空间和上海新车间发起的、类似Maker Faire的创客嘉年华活动。创客与Hacker(旧译“黑客”)首选要对Hack一词进行正名:Hack一词源自MIT的技术铁道模型俱乐部(TMRC,Tech Model Railroad Club,就在MITERS隔壁),本意为“对一件事物进行修改,使得其可以完成本身设计目的之外的事情”。直到今天,在国际技术社区里,不管是软件/互联网社区还是硬件社区,Hack一词仍然保持着这个意思,并扩展到可以指代一切技术开发活动。Happy Hacking是技术社区里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旧金山的Noisebridge创客空间柱子上也有“Shut up and Hack!”(闭嘴,开工!)这样的字眼。所有进行技术开发活动的人都可以被称为Hacker。仅仅由于Hacker中的一小拨人利用他们对网络技术的精通来破坏各种信息系统,就认定Hacker(中文译名“黑客”)是坏人,那真是太天真了。Maker和Hacker本质上是同一类人,都对“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并修改之,以使其能完成其他事情”这一活动充满了热情。创客是Hacker的自然延伸,他们之间的唯一区别是所使用的工具不同:早期的数控加工工具比较昂贵,手工加工工具使用起来对经验要求偏高;而在计算机上写代码则没有任何技术经验门槛。所以在PC普及之后,Hacker的主要活动就是在PC上写软件。随着技术进步,数控加工工具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像桌面3D打印机那样廉价的、程控的万能制造机的普及,使得这类工具成为Hacker们的主要玩具,他们的主要活动也就从写软件逐渐演变成了改变甚至制造硬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此时他们就变成了Maker。创客与软件/硬件这点上,我和“国际主流观点”相左比较严重。根据创客运动的诞生历史,创客动手做出的东西在物理上应该有实体。以各个创客空间的实际项目看来,做硬件项目的通常会自称“Maker”,而写软件代码的通常会自称“Hacker”。不过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有两个地方不对:第一,带有微处理器的硬件项目通常会包含复杂程度不等的软件,有时硬件项目的软件开发量不比一个纯软件项目来得少。第二,即使是一个纯粹的软件项目,作者也是动手在软件世界/虚拟世界里创造了新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也可以称为Maker。如果你问我“未来某一天当软件都是通过意念直接写就,无需手动参与时,软件Hacker还能称为Maker吗?” 我只能说,纠结这个有意思吗?有这时间还不如动手做个东西/写个程序呢。创客与创客空间创客无须依赖创客空间而存在,但创客空间却是以其中的创客作为灵魂而存在的。比如由于某种文化习惯,日本的创客空间运动一直发展不好,日本的创客们貌似更倾向于独自在家或仅仅和好朋友一起完成项目。不过这并不影响日本的创客运动,看看每年东京Maker Faire上不计其数、五花八门的展品就知道,日本创客群体的数量还是非常巨大的。但在全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地方,利用创客空间可以有效降低创客制作项目的成本,增进创客间的相互交流,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创客空间,那么经常去那里逛逛一定没有坏处。如果你身边没有创客空间,何不将“建立一个创客空间”作为你的第一个创客项目来进行呢?虽然创客空间中通常有一些加工工具,但“创客和Hacker混合”的天性使得这些工具通常不是那么的尖端。随着开源硬件的兴起和硬件创业的复兴,一类专注于硬件的创客空间TechShop诞生了。这类空间里,你能见到只有在最顶级的加工中心才能见到的顶级加工设备,但通常收费也不便宜。此外,由MIT教授Neil Gershenfield于1999年发起的Fab Lab运动所属的制造空间Fab Lab也是类似的,具备高级加工设备的公共空间。国内位于深圳的“开放制造空间TechSpace”就是这一类创客空间。谁能成为创客?相信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对“创客”一定会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想必你也已经有答案了:只要你想,你就能成为创客!作者张浩,天蓝提琴、机器人玩家,国内创客运动早期参与者,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之一。是少数在创客运动早期就接触国际Maker/Hacker社区的中国人之一,“创客”译名的提出者。由Seeed Studio、CSDN、雷锋网主办的深圳Maker Faire将在4月6日至7日在深圳蛇口南海意库举行。本届活动有创客市集,有动手动脑的工作坊,还有云集国内外创客界大咖的四场论坛。《程序员》杂志4月刊以创客为主题进行了封面报道,专访了多位嘉宾。同时,我们也将对演讲进行直播,并对内容做后续整理。直播地址: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为了更好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国内外最新大数据技术,掌握更多行业大数据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技术创新、行业应用和人才培养,-12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承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中科天玑科技有限公司及CSDN共同协办的2015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Big Data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5,BDTC 2015)将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办。
相关热门文章《搜酷——全球智能硬件与技术精华集(全彩)
(汇集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等上百种前沿产品及其理念与技术,科技发烧友、智能硬件创客、电子极客、产品经理、工业设计师、概念产品爱好者、科技观察者热捧阅读)》(杨明慧 编)【摘要_书评_试读】- 蔚蓝网
共有图书3106343种
您的浏览历史
顾客评分:
已有0人评论
字数:240000&&&&&
页数:236&&&&&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巴西2014年世界杯的第一球非常特殊,它是由一位残疾孩子开出的,本书为您揭密!  当3D打印实实在在地进入我们的家里了——家里来客人啦!小丽,打3双筷子3个碗……  智能衣服、智能高速公路、智能快递,各式智能应有尽有,只能张大嘴巴读了!  玩游戏不够爽?!这里介绍的各类产品让你即刻拥有“哇哦~~”的爽酷体验!  哇!!!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产品!!!上下牙齿一碰就能听到悠美的音乐!  碰到熟人会高兴地向他显摆:“告诉你哈,我刚刚看到一本书介绍的一个产品,看到什么扫一下就能打印哦~~而且还可以打印小卡片。”  这里也介绍了谷歌公司是怎样布局机器人的,如何七剑合璧!  ……  新鲜、有趣、有料  科技发烧友、智能硬件创客、电子极客、产品经理、工业设计师、概念产品爱好者、科技观察者在热捧中  普通读者读来也会惊喜万分~~凭添生活乐趣!
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快得让我们有点儿要跟不上的感觉,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搜酷——全球智能硬件与技术精华集(全彩)》是由一位科幻级产品发烧友从上百个国外科技博客和网站编译而成的产品介绍精华文章集结而成的,作者凭借自身对科技产品和技术的长时间探索和理解能力,用轻松幽默的聊天式写作把涉及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机器人、3D打印,以及高科技软硬件等方面的全球领先产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人读来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可以获知很多先进的、新鲜的产品理念。  《搜酷——全球智能硬件与技术精华集(全彩)》文章在网络上目前已有270多万的累计阅读访问量,平均每天会有15万左右用户阅读分享,每篇文章每天会被传播式浏览30万次以上,适合科技发烧友、智能硬件创客、电子极客或者产品经理,工业设计师、概念产品爱好者、科技观察者以及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对现代智能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其实,那些希望给平淡生活添加一些色彩的普通读者也可当休闲读物读一读这本书,会很有趣。
可穿戴设备篇第 1 节智能手表大搜罗,你款 / 14第 2 节 Google Glass :医学领域应用 / 21第 3 节 心率密码腕带 / 22第 4 节 EyeRing :智能盲文扫描指环 / 24第 5 节 增强时间感的震动手表 / 26第 6 节 Trax :儿童&宠物 GPS 监护器 / 28第 7 节 全球首款耳塞“咬控”式 MP3 / 30第 8 节 头戴智能瞌睡监测提醒仪 / 31第 9 节 BetWine :互动养成智能配饰 / 33第 10 节“意识增强”可穿戴脑环 / 36第 11 节 Aerio :空气污染监测手环 / 38第 12 节 Remotte :遥控你的谷歌眼镜 / 39第 13 节 T-fire 超薄墨水屏智能手表 / 41第 14 节 索尼“生活跟踪”器 / 43第 15 节 情绪互动智能服装 / 44第 16 节 新世纪纳米防水 T 恤 / 45第 17 节 女性减肥智能内衣 / 46第 18 节 手语手势翻译手环 / 47第 19 节 Fitbug orb 健身追踪器 / 49第 20 节 Kiss :智能肌肤水分检测仪 / 51第 21 节 耳朵英雄:开放式隐形耳机 / 53第 22 节 FingerScanner :指套条码扫描器 / 54第 23 节 跑鞋也开始得瑟 / 56第 24 节 Vybe 腕带:简单时尚的提醒神器 / 58高科技硬件篇第 1 节 Emperor :科幻系全功能工作舱 / 62第 2 节 Hyper 头盔 : 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 / 64第 3 节 特斯拉超级电场茶几 / 65第 4 节 钢铁侠外设:电弧反应堆茶杯 / 67第 5 节 “鱼鳃”水下呼吸器 / 68第 6 节 Power Dumbbell :能量哑铃 / 70第 7 节 SolgoS4-D :无线充电电池 / 71第 8 节 Stack :“堆”在纸上的打印机 / 73第 9 节 全球首款人造视网膜假体眼镜 / 74第 10 节 超级 U 盘便利贴 / 75第 11 节 科技萌物:桌面防御机器人 / 77第 12 节 清新范儿的自由拼接模块控制器 / 78第 13 节 深空 9 号“时间科技”手表 / 80第 14 节 XTRUD : Sony 模块概念手机 / 81第 15 节 可拉伸的离子胶扬声器 / 83第 16 节 视觉震撼 LED 光影时钟 / 84第 17 节 Phoneblocks :超酷“模块”手机 / 85第 18 节 全球记本电脑充电器 / 87第 20 节 片段式迷你打印机 / 89第 21 节 异次元游戏装备集合 / 90第 22 节 球形透镜光能发电塔 / 92第 23 节 可触摸充电的手机贴膜 / 94第 24 节 情感化设计:亿觅小萨摩移动电源 / 95第 25 节 全球首架可拆卸电动直升机 / 96高智能机件篇第 1 节 Smart Mug :智能水杯 / 100第 2 节 UCIM :萌系智能 U 盘相机 / 101第 3 节 Latin 智能体质秤评测 / 102第 4 节 bubl camera : 360 度球形照相机 / 106第 5 节 抽象派大师: Faber 绘画机器人 / 107第 6 节 EksoBionics :智能外骨骼 / 108第 7 节 AppTAG :虚拟现实游戏枪 / 110第 8 节 AlarmClock :让人焦虑的闹钟 / 112第 9 节 CloudPhone3G :智能监护手机 / 114第 10 节 现实增强酷炫智能尺 / 116第 11 节 Lemon :智能体重秤 / 117物联网篇第 1 节 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 / 122第 2 节 可穿戴设备—连接人与物联网 / 123第 3 节 忍者球:科幻级家居环境控制器 / 125第 4 节 Kymera :神奇遥控魔杖 / 127第 5 节 无损音质:无线 Wi-Fi 音乐码头 / 129第 6 节 Rafl :萌系触感音箱 / 130第 7 节 Voyager 旅行者:智能互动跑
摘要与插图
前言  2013年9月的一天我出差回到办公室,在打开电脑浏览“知乎”时收到一条私信,一封来自搜狐IT频道关于自媒体邀请的私信,当时非常感兴趣,于是经过一系列复杂又有趣的搜寻、接触和沟通后,我的《猫眼移动科技》自媒体刊物诞生了,为什么会有它?它能做什么?待我细述。  我本身是个Geek,曾在多家互联网上市公司工作过,做过商务拓展(BD),做过产品经理(PM),后来自己还创过业,这期间虽然摸爬在互联网行业,但业余时间我一直对前沿科技、尖端技术以及概念软件和硬件情有独钟。虽然谈不上发烧,但总会花些时间去查阅这方面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发现我对科技产品和技术的探索行为有时就像只猫一样,有一种突然发现,然后盯住,接着扑过去的感觉,所以当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把兴趣爱好分享出来并能够发表自己一些观点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是它了。  当时还在上班,每天的自媒体文章数量保持在两篇左右:一篇是产品分享,一篇是有意思的分析或者吐槽,所涉及的方向大都是我所关注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和高科技软硬技术方面。从那时起,为了每天找到新鲜、有趣、有料的信息做分享,我要浏览上百个国外科技博客和网站的页面,从中找出我认为可看性强的产品,然后经过编译整理成文章分享出来。虽然这样做比工作时的压力还要大一点,但是因为兴趣而产生的动力是无穷无尽的,我本人乐此不疲!  到写这篇自序时,每天更新自媒体文章已经成了习惯,我的《猫眼移动科技》刊物在搜狐IT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平台已经获得了累计273万的阅读访问量,平均每天会有15万左右的客户端IT频道用户阅读并分享我的文章,每篇文章每天被转发后浏览30万次以上。为了满足多平台用户的阅读需求,我前不久又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公众号订阅用户以平均每天百人的速度增长着。  我从未想象过在8个月的时间里,因兴趣而生的“认知盈余”类自媒体刊物会产生如此震撼的效应。这一切不仅仅带来了巨大的阅读访问量,《猫眼移动科技》还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搜狐新闻客户端行业自媒体的桂冠,我为此感到无比的荣幸。2014年我的自媒体与搜狐IT展开了深入合作,在多看电子书、拇指阅读等掌上阅读应用内出版了我的第一版电子书《猫眼科技日记》并获得了非常高的读者评价。  继电子读物出版之后,我又收到了来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孙学瑛老师的邀请,想将我的分享整理成册并进行纸质出版,我非常高兴能与电子工业出版社一起出版这本书,因为我曾多次在各大书店中寻找这类科技分享题材的纸质读物,数量非常稀少,我认为需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情。  你现在看到的这篇序,除了一部分我对自己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之外,也是一个可以让你的灵感与眼界爆发的开始,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在阅读中发现价值,也感谢你阅读这本书,我们开始吧!  《猫眼科技》微信公众账号:maoyanTC  搜狐新闻客户端IT频道搜索刊物:《猫眼移动科技》  
0人参与评分
很好(5星,4星):
一般(3星,2星):
不推荐(1星):&&&
写购物评价,赢购物积分,可换购物券!好书不要私藏哦,分享给别人吧!
温馨提示:由于每位咨询者提问时间及蔚蓝网促销等不同原因,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
1件商品成功放入购物车
购物车共件商品,商品金额合计¥97.10
购物车中已有该商品
非常报歉,本商品没有库存暂时无法购买,如果您仍需要该图书
请输入邮箱做缺货登记,到货后我们会给您发邮件通知。
非常抱歉,您购买的数量超过库存,当前最多可买303件,请您修改。硬件创客们的速度与激情|界面新闻 · 科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016年的美国市场,被称为&可穿戴设备鼻祖&的Jawbone开始走向衰落。2月,Jawbone融资1.65亿美元,但其估值仅剩15亿美元,比上一轮融资时的估值折价50%。6月,又有传闻称,Jawbone已经开始出让产品业务,以及停产部分产品。
2016年的中国市场也如此。有数据显示,2015年智能硬件行业出现的106笔融资中,仅有14笔为B轮或以上。比例仅为13.2%。
松禾资本合伙人张云鹏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智能硬件其实本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它的智能,其实意思就是既要有&智&也要有&能&,需要有很多的内容。现在的智能硬件热潮的消退,本质上就是很多创业者做的是一种伪需求。这跟资本寒冬类似,是一个合理的退潮。
硬件创客们在2013年智能硬件大潮袭来前后,前仆后继地加入了创客大军,他们没想到会遇到剧情反转,两年时间里风云变幻,每一步都变得如履薄冰。
狂妄、痛苦、拼命,是硬件创客的标志,是他们为在改变世界的梦想而付出的挣扎。但毫不出奇的,他们终将在现实中学会抉择。对比起如今手机、电视等成熟硬件产业的竞争环境,智能硬件圈的潮起潮落来得更残酷。
2016年,玩硬件的创客们,有的悲伤逃离,有的意气风发,有的刚踏上赛道。创业命运,冷暖自知。
钱怎么还没到账?
深圳市映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映趣科技)以旗下首款智能穿戴设备&&inWatch智能腕表被市场认识。CEO王小彬梦想着创办一家伟大的硬件公司,他曾高傲地拒绝了大笔投资,没料到现在却要跟员工们&为敌&。
&投资人说好下午5点给钱,怎么还没到账?&9月30日晚上,王小彬坐在深圳车公庙的办公室里,紧张得手心发汗。
这是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因为工资一直都没有发放,员工们联合&讨伐&他。不少人已经在映趣科技的QQ群里给王小彬和股东们下起了最后通牒&&&说好6点之前发工资,我要靠这笔钱过国庆假期&。更有偏激者,通过映趣科技的官方微博直播了这次欠薪事件。
当晚8点,投资人的钱终于到账,让王小彬悬着的心定了下来,这场欠薪风波也得以平息。
然后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当晚之后,王小彬饱受&裁员&、&明星创客陨落&、&智能硬件的冬天&等负面标签缠身。王小彬与映趣科技也经历了一场智能硬件行业的&过山车&,从进入明星公司行列,到资金链问题爆发,仅仅不到半年时间。
洪泰智造工场创始人兼CEO乔会君说,2015年,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第一波智能硬件创业者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功,80%的产品都存在不能如期交付的问题。如期交付的产品在产品外观,功能等都与早期宣传相去较远。消费者不买单,投资人看不到希望,智能硬件创业陷入低谷。
以智能穿戴为例,在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此前发布的智能手表的报告中,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270万,较去年同期的560万下降了51.6%。苹果、联想、pebble同比分别大幅下降71.6%、73.3%、54.1%。
&现在想想,我们能活下来就不错了,&王小彬一手端着咖啡,眼睛看着天花板,平静地回忆着这个动荡夜晚。这位看起来文雅的硬件创客,对裁员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问题,复盘的时候却出奇冷静。
映趣科技作为深圳智能穿戴领域最早的创客之一,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明星公司。更准确地说,两年的种种机遇经常让王小彬产生&我的公司是一家独角兽&的错觉。
2014年,映趣科技凭借美观、精致、智能化的智能手表设计概念被大众所认识,借助于深圳硬件创客的趋势,映趣科技的产品inWatch被冠以&代表了可穿戴领域未来&等形容词。这家公司也在方兴未艾的智能硬件市场中锋芒渐起。
2012年-2014年之间,映趣科技估值每年都在成倍增长,最高时达到3亿元人民币。许多知名大公司也开始关注这家初创企业,高通公司曾视其为首批物联网芯片合作伙伴,腾讯也将它纳入了TOS智能硬件系统的第一批合作公司。与此同时,映趣科技在深圳车公庙搭建了一个超过100多人的团队。
一度,王小彬也担当着创客引领者的角色。这两年间,王小彬见了不下于100个登门到访的投资人,也接受过多家知名媒体的人物报道。根据王小彬的回忆,2015年上半年,智能硬件资本最为火热的时候,曾经有四、五家上市公司报价要收购映趣科技。考虑到公司有更远大的目标,他拒绝了这些邀约。
但不到半年,创客故事的剧本便开始反转。
2015年下半年,王小彬隐约感觉到资本寒冬的苗头。当时,仍有很多机构愿意投资,但映趣科技并没有立刻做出反应。直到2015年12月底,王小彬才意识到大事不妙。当时有家投资机构承诺月底给映趣科技投资款,但这笔钱直到2016年的2月份才到账。
有投资人曾建议王小彬于2015年下半年启动裁员,当时王小彬始终觉得手里有一副好牌,裁员名声会受到影响,拒绝了这个提议。
&裁员裁晚了!&这是王小彬在后来的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从2016年开始,王小彬意识到资金缺口问题不断扩大之后,就再也没有手软过。4月份,他着手进行了第一次30%规模的裁员,到了7月份,再次裁员30%。直到9月30日这场讨薪风波,才让映趣科技的资金链问题彻底爆发。
&当时其实缺口也只有几百万,但因为投资人开始犹豫不决,公司的运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王小彬说。
如今,映趣科技仅仅留下不到40人的核心团队。裁员主要涉及了微智能方向、儿童手表等项目组,现在股东也成立管理委员会,参与了公司管理,控制成本。王小彬甚至形容现在公司&要将一块钱当成100块钱来花&。
映趣科技的业务问题也是裁员欠薪的导火索。王小彬总结说,该公司的技术投入和大公司相比杯水车薪,比如大公司的智能硬件是几亿元的投入,他们只有几千万元。此外,映趣科技没有对目标和能力进行很好的评估。以智能手环为例,虽然inWatch此前还有先发优势,但现在跟竞争对手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与大公司相比甚至落后。
另一方面,映趣科技没有经受住诱惑,在其他的产品线上投入过多的资金、研发和人力,比如老人、儿童手表。不够专注,没有做好内控,导致了精力分散,在市场、运营上面的投入反而不够。
&接下来还会继续裁员,左邻右舍的公司都在裁员倒闭,我们这样很正常,&王小彬说,现在看来,拒绝收购要约和融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公司应该在2015年上半年就上岸,就算被控股也可以接受。
经历了几次裁员事件之后,王小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平静,他的角色也正从一个充满故事的创业者转变为商人。
&以前大家一起讲故事,现在变回了做生意的模式。每一家是卖什么的就是卖什么,不会再说是不是智能硬件了。&从巅峰&坠落&,让王小彬对资本和故事不再留恋,开始更关注盈利、生存。
王小彬的生活和工作也归于平静。办公室从之前的100多平方米缩减成40多平方米,王小彬更多呆在离办公室不远的咖啡厅。他也不再需要每天频繁地见投资人,因为现在还对这家公司有兴趣的投资机构,每个月最多只有一两家来敲门。
&你知道我们现在也开始做ODM(代工)业务吗?&王小彬说完,打开电脑。
三个星期拿到B轮融资
跟映趣科技同在深圳的明星硬件企业深圳市欧瑞博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欧瑞博),是一番光鲜的景象。
&再给我三年,我会把你们所说的洋垃圾品牌统统干死&、&这是开关中的梅赛德斯奔驰&,欧瑞博B轮融资会上,CEO王雄辉自信地站在硕大的舞台中心,频频发出听上去很狂妄的宣言。
看上去很朴素的王雄辉在智能家居行业主导了这场可以用&声势浩大&来形容的发布会。原本会场计划容纳700人,在大会举行的当天却涌入了1300名观众。过千双眼睛的注视中,来自梅州的王雄辉侃侃而谈。
&拿到了大笔投资就是不同!&一名参加了发布会的智能家居从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王雄辉对外发布了欧瑞博20款新产品,涵盖智能开关、智能插座、智能甲醛监测仪等。欧瑞博目前的规模,已经不是那些只做单个产品的智能硬件公司能够相比的了。
11月23日,欧瑞博获得了来自拓邦股份、软银赛富和润航资本1.1亿元的B轮融资。在资本寒冬情况下,拿到这笔钱的王雄辉颇有些踌躇满志。
根据欧瑞博对外的说法,这是目前国内智能家居创业公司中最大的一笔融资。王雄辉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欧瑞博于今年6月已在财务上实现了盈亏平衡,2016年全年的销售额预计达到7000万元。
就连融资的过程,也进行得比较顺利。&融资的整个谈判仅仅持续了三个星期,和投资方几乎是一拍即合,没有遇到什么阻滞。&王雄辉说。
欧瑞博是国内智能家居领域最早成立的创业公司之一。2011年前后,通过电脑诊断卡在深圳华强北赚到了第一桶金的王雄辉,决心寻找下一个发展热点。成立之初的欧瑞博,以照明产品和开关作为切入点。伴随着智能化大潮,其产品占据了一定的消费级市场。2014年初,欧瑞博获得软银赛富1000元的A轮投资。
繁荣期过后,智能家居市场也迎来了泡沫期。智能家居是&伪需求&的声音不断出现。不少业内公司选择主动求变,欧瑞博走的是场景化这条路。
王雄辉曾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与拓邦股份合作之后,欧瑞博可以获得对方在家电领域的经验,从而使自己得以进一步拓展智能应用场景以及智能生态版图。&之后,欧瑞博将会在智能家电领域进一步布局,形成更加完整的生态。&
与此同时,拓邦股份也能够从这次投资中收益。&我们在云技术和智能模块这些方面的经验,是对方十分看重的,这次合作其实对双方都能够形成互补,所以我们很快就谈好了。&王雄辉讲到这次融资过程时一脸轻松,仿佛在谈论一件生活小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雄辉穿着一件简单的白T恤以及一条牛仔裤。&我对个人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他说,&直到现在,我在公司还只是拿一个月几千元的工资。哪怕是融资结束后,公司内部就连庆祝活动都没办,只是给员工发了一笔奖金而已。&
今时今日的王雄辉,B轮融资的完成已经不能给他带来太多心理上的冲击。他说,也许天使轮和A轮的时候,自己还会小激动一下;但现在,已经基本用平常心来面对。&毕竟这只是长跑途中的一个补给站,还得继续跑下去。&
欧瑞博上次举行发布会是2014年底,彼时王雄辉表示,欧瑞博还是一直专注于智能灯光开关的设计和研发。那是一个单品的范畴。两年后,王雄辉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见解,他想在发布会上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公之于众。
为此,他前后用了三个星期来准备演讲稿。王雄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有时甚至紧张得老胃病都犯了。
王雄辉认为,智能家居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联网,而在于应用场景化和服务化,只有智能家居单品互联网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几个单品之间通过互联,构成场景,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他所设想的欧瑞博之后的发展方向。在主题为&智能场景进化论&的发布会上,他和台下过千名参会者及同行分享了这个观点。
除了分享观点,王雄辉还需要考虑如何才能将自己的这些观点转化为现实。&大家原来都觉得欧瑞博是一个做智能单品的公司,但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着手做智能场景。不管是家庭、写字楼还是酒店,我们的场景化产品都开始应用。&
&落地&,这个词语被王雄辉用来总结他的2016年。他说,智能家居现在的发展趋势从之前的&高期待&、&黑科技&到现在回归本源,更加务实。他自己的心态也从一个创业家开始慢慢向企业家转变。
2016年6月,王雄辉参加了混沌大学(一所由酷6网的创始人李善友创办的线上商学院)举办的一场人工智能训练营,同行的还有二十余位创业者。在训练营中,课程的内容却几乎让所有的创业者们都感到了疑惑。&课上讲的内容都是一些我以前没接触过的内容,即使是从我的角度来看,都会感觉到不靠谱,&他说。
但正是这种难以理解的感觉让王雄辉在课程结束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感触。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让他想到了欧瑞博自身的发展路径。&当时的感受是,自己关于场景化的想法可能还没有得到很多人的理解,就像人工智能技术一样。&
尽管智能家居的理念在30年前就开始逐渐传入国内,但国内的厂商直到2003年前后,才开始切入这个领域。又因缺乏标准化等的原因,这个行业始终未能快速成长。提到智能家居,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国际品牌。
但王雄辉依然相信自身路线的发展前景。他说,自己创立欧瑞博以来,看到过不少人对这个行业泼冷水;因此他也想证明给这些人看,自己的产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这种想法,也让他在发布会上说出了&三年内干掉洋垃圾&这样狂妄的话。
王雄辉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自己近来已经基本不参加业内的活动,宁愿把精力放在欧瑞博的发展规划上,希望能为公司创造出即使在十年后还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如何靠卖硬件赚钱?
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3315亿元,较2015年增长21.2%,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710亿元。
乔会君认为,智能硬件细分领域里,可穿戴设备会逐步走向成熟,根据消费习惯和文化不同,在美国侧重健身运动功能,在中国需注重健康和泛医疗功能;智能家居领域,需要从节能和健康关怀方面深度挖掘更贴近需求的应用。
那么,是靠资本输血还是靠卖硬件赚钱?2014年10月创立于美国硅谷的智能医疗硬件公司康铂选择后者。
康铂的CEO杜涵是个女性硬件创客。她穿着粉色高领毛衣,手指甲修整的刚刚好,指甲上刷着亮闪的孔雀绿。跟人说话时,不时显露出俏皮的神色。很难想象,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杜涵看起来也正处于非正常创业者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6点,起床之后先健身一个小时,接着跟孩子们亲热道别。孩子由家里的阿姨送去学校,她进入工作状态。下午6点半左右,杜涵和员工们几乎都会准点下班。她把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留在了晚上和周末,某些时候还会抽空和投资人见个面。
&康铂就是要在硬件上赚钱,&杜涵说,智能硬件商更像是在做App的打法,不断地用流量、口碑营销,来&拉新、留存、促活&。有的企业高呼&硬件免费,软件收钱&,但康铂的思路很清晰。
近两年,投资大风吹起来的智能医疗硬件领域,业内常见的做法是通过代工厂贴牌的模式进行硬件制造,不涉及自建体系的轻模式,用互联网的思维求快。
2012年,怀第二个小孩的时候,杜涵感受到市面上销售的女性备孕仪很不友好,使用来自德国的仪器,5000多元的价格相对又高了一些。
2013年底,孕晚期,杜涵开始考虑找人,在朋友的介绍下,组建了技术团队。2014年10月,项目正式落地,前后杜涵奔波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智能硬件生产,涉及三大节点的设计、研发、供应链。有人调侃&锤子死于供应链&,可见供应链之重要。考虑到单纯使用代工将来会受制于人,杜涵找团队商量,&建厂需要资金,但是如果不自建工厂,康铂的产品注册证、产品专利、商标都挂在生产厂家之下&。一咬牙,&就自建体系吧,大不了晚一年上市&。
2016年年中,这个以ISO13485标准体系为标准的自建工厂在亦庄建立起来,2个月前拿到了国家食药监局(CFDA)的生产许可证。
从逻辑上来说,即便是一个创业企业,新上自建生产线、增加供应链员工、投入研发新品、拓品类、扩渠道,也不能保证现金流的持续而且可观。与手机行业做一款硬件消费品能支撑起整个公司运作的单品海量模式所不同,康铂走了小品种多样化的路线。
但杜涵发现,如果只做一款产品,根本支撑不起一个优秀的团队,有时连销售都招不到。曾经有销售前来应聘,一进门就问,&你们公司有多少件产品?&这让她不得不重新思考康铂的战略布局。
&2C的产品其实利润都还是比较低,&杜涵看到了智能硬件这个坑。但在深夜里看了强生、3M和美敦力等品牌的案例之后,杜涵认识到,尽管做强生沐浴露等2C产品的利润较低,但是前期能给产品做很好的品牌背书,尤其是在品牌上市之后能获得一个不错的估值。而在实际中,强生更多的利润是来自于心脏支架等医疗器械产品。
受此启发,有专业投资人背景的杜涵很快便释然,她开始联络在美国的合作方,想从医院或者2B业务着手,让流水更好。
从医院着手,指的是康铂与美国领先生殖集团,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妇产科教授,HCLD实验室科学家合作。在海外下沉自建生殖医院。&康铂一直在做帮助女性备孕的事情,一旦发现不能排卵的疾病,自建医院就能提供一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她们解决和治疗。&但杜涵更多强调了这所生殖医院是针对国内女性赴海外看病需求而设的,&这是小市场、大需求&。
尽管今年才开始思考自建医院的新出路,但康铂的出海脚步异乎寻常的快。据杜涵介绍,在美国塞班的选址,早在11月就已经确定,医疗团队也基本确定。&从北京直飞只要4个小时,也避免了倒时差和长时间飞行的疲劳,&杜涵说,明年第二季度,医院就可以开张。
12月初,杜涵接到通知,康铂拿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这意味着围绕女性医疗健康的康铂产品可以进入美国市场销售,这比预计提早了将近4个月。&这样美国湾区团队也可以和国内团队并肩驱动,启动在美国的包括苹果商店、亚马逊、一些药房药店等在内的一些渠道&。
&下午还要出席个比较有分量的年度颁奖礼,我们拿下了年度时尚健康潮流品牌。&杜涵面带微笑,充满期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记者推荐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客空间设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