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www在呈现6www 5xbxb con的问题啊,昨日还6www 5xbxb con能够翻开com的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迅速注重每一个宝宝,出世后,
母亲都会在家中装备一台婴儿推车,
便利带娃出行。
但是,却有宝宝被婴儿推车"坑了"
2.推车时,请坚持推车直线跋涉,不要抬起前轮独自运用后轮推广。
4、2岁半-4岁的宝宝
当宝宝6到9个月能够独立坐时,即是胸椎后凸的发育和构成的象征;
4.婴儿需求长时刻在车里,最佳挑选带点式安全带的手推车。
主张麻麻采购小轮、轻便型的婴儿推车,由于这个期间的宝宝体重添加速度快,太重的推车晦气于推广,而轻便型推车重量轻,上下台阶、轿车和地铁便利,更利于出行。
5.把婴儿车停放在某处时,要拉上脚刹车或采纳别的防范办法。
1、6个月内的宝宝
近来,一个刚满6个月的宝宝就被婴儿推车“坑了”,由于常常窝在车背的软兜里,宝宝呈现一坐推车就哭闹的古怪景象,直到麻麻带TA到医院查看,才发现是脊椎呈现变形!
(图二)采购婴儿推车前要查看啥?1.采购前,先推着手推车在商店里走上一圈。看看推起来是不是舒畅。一同迅速地行走一遍,看看你的脚会不会碰到车轮。
4.折叠或翻开手推车时,让宝宝远离手推车,避免揉捏损害到宝宝。
主张挑选无穷的、可坐可躺的婴儿推车,由于宝宝脊背柔嫩,坐久了会感到累,平躺更为舒畅,还能够恰当歇息。此外,宝宝呼吸系统还未发育彻底,坐得太低,吸入过量下沉到挨近路面的污染物,简略呈现呼吸不畅体现及传染呼吸系统疾病。
2.推车的底座应当广大,座椅较低。
3.不要在婴儿车中乱放东西。不要在婴儿车中防枕头、垫毛毯或小褥子;也不要把任何有绳带的包挂在手把上;宝宝简略由于玩这些吊绳,致使吊绳绕颈窒息。
运用时要留心啥?1.当宝宝在婴儿车中时,您必定要在宝宝身边,关照宝宝。只需宝宝在婴儿车里,就要运用安全带。避免大孩子攀爬到婴儿车上或推走婴儿车。
(图三)宝宝6月内的宝宝不宜坐婴儿推车?婴儿的骨骼柔软,还不具有成人特有的4个曲折,简直是直的。格外背部肌肉也短少力气,支撑才干短少。
出世6个月以内的孩子,假设坐的时刻过长,有或许致使驼背或脊柱侧弯,因而而影响内脏器官发育。婴幼儿脊柱的发育特征宝宝出世时脊柱没有曲折,只是呈现细微的后凸算了;
3、1-2岁半的宝宝
宝宝短少6个月,主张不坐婴儿推车,由于这个期间的宝宝骨骼软弱,不能久坐,假设推车在不平的路面摆布摇晃,宝宝的脊椎很或许因碰击而受损。此外,宝宝坐久了避震作用差的推车,颅骨简略因外力碰击而受伤。
主张挑选中型的婴儿推车,由于这个期间的宝宝生动好动,不喜爱被推车所捆绑,而是喜爱向外张望及触碰外面的物品,另一方面,推车太高的话,宝宝或许会掉下来,所以推车高度适中,便于宝宝活动。
2、6个月-1岁的宝宝
喜爱就点个(图四),随手转发一下,说不定能够帮到别的母亲哦~宝物工作室 微信群众渠道简介<>fm
<>本微信群众渠道是沈阳电台孕婴育儿节目<>微信,有孕婴专家在线答复重生儿、孕产期、儿科疾病的疑问,等待互动!
宝宝的4个脊柱生理曲折的发育和构成,一向要到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看年纪!这才是婴儿推车的精确翻开办法!宝宝在不一样的年纪段,发育状况不一样,适宜的婴儿推车也不一样。麻麻们应依据宝宝生理特征来挑选适宜宝宝的推车,让宝宝坐得适意,出行安全更有保证。
当宝宝1岁摆布开端行走,呈现腰椎前凸出。
3.查看手推车内安全带是不是结实,最安全的是T型扣。
当宝宝3个月摆布,开端呈现昂首的动作时,这是劲椎前凸开端逐步呈现和构成的象征;
当你悄悄按手把的时分,推车不会向后倒,车身的安稳性十分首要,在歪斜的路面上跋涉时依然能够坚持安稳。
主持人福旭等待您的收听!
保证婴儿车不会滑行到风险本地。
<>fm<>2月26日节目录音<>2月26日<>节目请到陆军总院妇产科副主任杨楠主任,为听众答复孕产期、重生儿喂食及养护等疑问。等待点击下方绿色图标收听本期节目。
育儿视频沈阳电台<>节目约请沈阳二零二医院陪护基地护士长汤苏铁教师为咱们解说孕产期及重生儿、婴幼儿养护疑问: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1334 更新:
人气:656 更新:
人气:536 更新:
人气:481 更新:
宝贝工作室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中國邊疆研究與歷史書寫』研討會日程安排
过真伤己、过直伤人
中国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深度好文)
他说第二,有人敢说第一吗?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往后还会呈现YEHUALU样的站吗无法,接连翻开wwWYEHUALUtv的页面啦_百度知道
往后还会呈现YEHUALU样的站吗无法,接连翻开wwWYEHUALUtv的页面啦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预明6u6.dt7.tech 是对的就行
为您推荐: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寻找出版商:心情小品·随笔集《聆听自己的心跳》之五
篇四& 书韵画境
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生活本体意识最原始最本能最永恒的歌吟,更是文学亘古长青的母题。这是丝毫毋庸置疑的真理。唯其如此,作家艺术家对爱情的感知与抒写便永远面临着多重的困惑和阻隔,真正得以超越的桥梁严格来说应该只有一个,那便是创作者源于生命内核的个性呈现和“唯一”表达。
坚守自己的声音
&&&&&&&&&&&&&&&&&&&&&&&&&
&&&&&&&&&&——序《黄忠龙抒情诗选》
&&&&&&&&&&&&&&&&&&&&&&&&&&&&&&&&&&&&&&&&&&&&&&&&&&
记住“黄忠龙”这个名字很自然又很公平,好几年前,在我主办的省电台“文学大厦”节目的一次文学大奖赛中,黄忠龙的一组抒情诗醒目地脱颖而出,真挚,清新,蕴含着睿智与沉厚,无论思想的折射还是语感的建造都颇见底气和灵气,我便想,这小小静宁竟有这么一位写诗的人!这次,黄忠龙成为一等奖中唯一的诗歌得主。后来,我应邀到静宁参加一个伏羲文化方面的研讨会见到了黄忠龙,很典型的农村出身的青年,质朴而少语,不经意却流露出一种韧劲、自尊、和深沉。我默然:这就是诗的力量呵。
再后来,我一点儿不迟疑地介绍他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在缭乱浮躁的当今,做人作诗能坚守自己的声音,有这一种精神,就足够了。
如今,青年诗人黄忠龙有了自己的处女诗集。读着这些抒情诗,我被成纪文化和伏羲故里悠远而浓郁的内含与外延对诗的滋养打动了,被陇中这片世世代代的黄土地和亘古照耀黄土地的太阳黄土地深层涌流不息的珍贵的水黄土地上面祖祖辈辈活着并劳作着的人们对诗的给予与交融感染了,被源自其间而超乎其上的酣畅流淌又不时闪烁的一些个性色彩和理念光芒吸引了。
这才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黄忠龙,真实而完整的黄忠龙的诗天地。&&&&&&&&&&&
古成纪与伏羲文化,对于思想家和学者,是煌煌的经卷,浩帙的史料,执着的探索,潜心的研究。而对于诗人,则是博大与空灵的想象空间,具体和幻象的高度和谐,情绪与灵感的瞬间升华,是视角的独特巡礼和灵魂的自如漫游。“养活了鱼养育了万物/养育着这个世界”的水,被黄忠龙的笔触牵着,“从太古石缝陇中高原深处”流出,“从郦道元《水经注》中流出”,于是,这与天地共久长与历史共来去的“成纪水”,自然而然“成为炎黄子孙的源头/成了生命的根部”,厚重悠久的历史感与人性尊严融于一“水”而又以水涵盖,随之水到渠成地描绘出“太皋伏羲在这里教民佃鱼/炼出五色石的女娲/用朴素的黄土抟人”的既传奇又很民俗的诗化之境。另一首《伏羲画卦与“周易”》,则以极凝练、弹性、具有张力的语言,从阴阳两界如一尾鱼的太极画入手,剖析并折射出世界和人生的“朴素的哲学”,那便是,“大千世界/少不了风云雨雪/免不了悲欢离合/一张太极图演绎了天象与世象/诠释了一切”。
当然,黄忠龙他这位“炎黄子孙”毕竟是食着陇中黄土塬上的人间烟火成长着、感受着、激动着、忧患着、热爱着的,他更多的诗是“现实主义”的,饱蕴着他的生活阅历与生存思考。我们从“是爸爸苦心经营的窝/我们一个个从这里出壳/爸爸有了新房/庄里人把他从老房里抬出去了/老房子默默向父亲告别/一夜红颜剥落……”的“老房子”深入到“诞生了耕牛也诞生了乡亲”“种植麦子也种植农谚”的“老家”,为“不抬头看天/只低头走路/匆忙的针脚/缝补一个家庭/用一生的勤劳与奉献/捻出儿女的思念”的“故乡的母亲”而心头一颤泪流满面,因“一棵树是一个女人的家族/纵然山里的风俗忽略了一个女人的姓氏/但接辈传辈山里的人/永远忘不了女人的乳汁/忘不了祖母的故事”的“山里的女人”而心怀遐想两眼望穿。我们还认识了“出世便两头削得尖尖/穿透生活的坚壁/挑起日月”的“扁担”,看到了“两手扶起车辕/木轮与双脚一前一后/驱动咯吱咯吱的岁月”的“手推车”,抚“古井”长吟,品“蕨菜”慨叹,“梯田建设”而心旷神怡,“阅读庄稼”而百感交集……黄忠龙的笔所到之处,我们体味到他炽烈的情与爱素朴真挚地渲泄和表达,直抵读者心的深层,并轰然迸出回声,经久不绝。
这就是自己声音的魅力。坚守自己的声音,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以一颗真心,以面对庄严历史和无情岁月的真实思考,这声音或强或弱,总会有阳光的金质跳荡其间。
青年诗人黄忠龙正在这样做。我想他必将继续这样做下去。有诗为证。
&&&&&&&&&&&&&&&&&&&&&&&&&&&&&&&&&&&&&&&&&&&&
&&&&&&&&&&&&&&
在爱的照耀中充分富足也享受极致
&&&&&&&&&&&&&&&&&&&&&&&
&&&&&&&——刘钦贤爱情长诗的三重审美思考
&&&&&&&&&&&&&&&&&&&&&&&&&&&&&&&&&&&&&&&&&&&&&&&&&&&&
&&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生活本体意识最原始最本能最永恒的歌吟,更是文学亘古长青的母题。这是丝毫毋庸置疑的真理。唯其如此,作家艺术家对爱情的感知与抒写便永远面临着多重的困惑和阻隔,真正得以超越的桥梁严格来说应该只有一个,那便是创作者源于生命内核的个性呈现和“唯一”表达。说白点儿即,爱情诗早已山重水复,能悟到“柳暗花明”境界者则微乎其微。读罢著名诗人钦贤先生的诗集《生命之旅》,则诗尽而卷不能掩,分明那行行诗的激流久久拍荡心堤。钦贤先生的名字与人品在中国当代诗坛已自成一种象征:固守民间诗刊制高点的旗手;以真诗人的性情与勇气在爱情诗的田园中不断和“柳暗花明”牵手的智者。他的这部《生命之旅》便以真正诗人、勇士和智者的生命之旅,进一步完成并印证了这一种象征。
&&《生命之旅》中的五篇爱情长诗,在相似的构筑设置与情感倾泻里歌吟出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爱情体味,诗歌真、善、美这三原色质朴纯粹、自然可信地描摩出个性鲜明强烈的三重审美特质,以“刘钦贤式”的爱情诗思想与表述掌握了读者的情绪和心灵,进驻当代爱情诗部落生生不已。我这里想说的“三重审美”是:生命意识;爱情方式;感伤的震撼力和不倦的行吟。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出生便开始了向死亡的迈进。生命的虚无与强烈的悲剧色彩注定了诗人是最崇尚生命、珍爱生命、也最容易受其伤害的人,优秀的诗人从而往往对生命意识倍加关注,成为生命意识张扬的能动者与爱护者,并从中悟出深层的韵味和多棱的内涵、以及渗透其间的无法弃置的悲哀。深深相爱的妻子英年早逝,两情相悦的“二十二个秋凉春暖”便成为诗人饮不尽的琼汁与苦酒,对曾经那个鲜活着、青春着、美丽着、善良着、辛劳着、眷恋着、倾诉着也聆听着的女性生命,诗人的歌吟浓烈真挚,强调细节而突出动感,将栩栩如生的形象与画面推向读者,造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她曾让我把炽热的泪珠在她胸中溶化,她又用凄凉的波浪亲吻着我的船舷,当我偶然尝到她溅起的那一朵浪花,我才明白是她把我的苦水默默吞咽。”“炽热的泪珠”与“凄凉的波浪”同为水,同为女性的化身,爱的深刻才愈见爱的忧郁,前者是女性对爱的巨大的包容,后者则是女性对这爱的无畏的付出,为爱存在的女性澎湃着的生命力以白描的清丽达到泼墨的厚重。美丽、美好被毁灭才是真正撕心裂肺之痛,当“枕边流尽了她悲愤的泪水”“她突然在我的怀里停止了呼吸”,诗人“脚手也都跟着她凉了半边”继而“感到窗外霎时塌了半个青天”,对生命的悲怆与无奈通过感觉抵达核心,以反衬的艺术呐喊出诗人生命意识的质感与神髓。饱经沧桑的诗人款款走过自己“生命之旅”中一一贴刻有苦辣酸甜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驿站,对青春的审视与走近就格外奏响生命意识的赞美和激情。“每次看到你就像看到了秋天里的春天”,“你给我暗淡的心房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你给我僵化的血管输进了青春的甘泉,你给我冷漠的眼神带来了喜悦的光彩”。青春鲜血般滋润着干涸,春风般吹化了坚冰,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中得以延伸并丰富,一扇生命之门因另一扇生命之门而重新敞开、接纳阳光。诗人对生命——新鲜、热烈、纯净、崇高的生命——的感恩与礼赞,水到渠成地光芒四射。
&&爱情不仅仅有独特的意念潜流,还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钦贤先生恰恰如此。作为长者,诗人偏偏怀揣一颗未泯的童心,身心凝聚着青春的爱情火焰,以及如梦似幻的浪漫甚至天真的柔肠;同时,严峻的阅历和远远甩在身后的脚印又不时提醒他真正的生活与梦幻之间那无法逾越的距离,这就造就了“刘钦贤式”的爱情方式:一方面在忘年的爱河中尽情啜饮甘露、荡涤灵魂、享受纯粹,另一方面则因这梦幻幸福的忧郁、感伤、彷徨、无奈而不能自拔。诗人诗中的这“一方面”描绘得旖旎灿烂、委婉细腻,这“另一方面”抒发得自然贴切、荡气回肠。“如今回想起点点滴滴的事/都是你浓妆淡抹的名字/你的名字/像我门前那棵腊梅树/开成深深浅浅的花/每天潇潇洒洒的往返/悄然释放你的幽香/幽香的你/傲然物外/&
许多如雪的月光/无力融化你/只有我/从生活中缓缓走近你/你如水的柔波/深刻地流进我的风景线/于无知觉中/嘤嘤成韵一串清浅的诗情”(《是你又让我年轻一次》),诗人理念中的相思犹如“门前那棵腊梅树”一般孤傲、高洁、充满诗意,爱的眼波、神态如水,叫诗人含蓄而浓烈的情感“嘤嘤成韵”,诗人“爱的方式”点到为止,明澈宁静,美在画外之景、弦外之音。对徜徉在“忘年的爱河”中的主体抒情,诗人采取了形象鲜明的对比意象以造成泾渭分明的映趣色块,感染人并让人铭记。“我那些河滩一样磨难的经历/以欲说还休的潮汐&
渐渐温馨着你的感动/你鹅黄色的梦想之巢/枕着我溅湿的手臂/甜甜的向往/在你和我的每一个瞬间/都缀满春天的主题”(《是你又让我年轻一次》),“我”的“经历”如“河滩”一样久远、厚重、磨难,而“你”的“梦想”则如一个小小的“巢”般“鹅黄”,阅历与心境的距离正犹如沉默的大地和空灵的天穹。可真正的爱是没有距离的,心已向心彻底渗透,所以,“你和我的每一个瞬间”才“都缀满春天的主题”。总之,“刘钦贤式”的“爱情方式”就是诗人爱情长诗中的经典诗句,我们当牢记并为此唏嘘一生:“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胞&
每天都有新生与死亡/唯独你的名字/在我已老的生命里芬芳/一任草木枯荣春秋”。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刘钦贤爱情长诗的审美核心当归结为“感伤的震撼力和不倦的行吟”。悲剧的魅力往往胜于喜剧和正剧,尤其是它对于人性最隐秘层的触动和浇铸。《生命之旅》中的几篇爱情长诗说透了全都是悲剧的歌吟。真正的爱情永远只能是发生而绝非培养,这样的爱情一旦降临,青春的生命当阳光照耀,沧桑的年轮也会姹紫嫣红。可诗人的这些个“姹紫嫣红”,是美丽的年轻,却又仅仅是“年轻一次”;是一个“她”的真实切入,却又仅仅是“谁撞进我的梦里未醒”;是美丽激情的点燃,却又仅仅是“美丽了我一个冬天”;……诗人笔下的这“一次”、“梦里”、“一个冬天”,与坎坷、磨难、久远的人生而言,简直就像是广袤、浩渺的天鹅绒夜幕中瞬息熠耀的一朵星光。也正因为这样,诗人的爱才在这另人扼腕的悲剧氛围中天真得剔透晶莹,纯粹得如泣如诉,质感得直抵灵魂,以诗人生命的最昂贵价值,进入诗歌的本质。“年轮像一条难逾越的鸿沟/我不能再往春水深处试探”“打开笑脸我找不到青春/年轮让我无法轻松/每每在这种时刻/感到前有断崖后有绝壁”“原来不醒的梦都是好梦/我庆幸我正在做着这样的梦/活在诗里/死在诗里”(《谁闯进我的梦里未醒》),诗歌语言营造的感伤已远远超越于情感之上,其震撼力的美感趋于极致。诗人赋于这种感伤抒情以两重张力,一重是情感的放纵驰骋,另一重是智者理念的独白,那便是诗人不倦的行吟。诗人怀揣“情难寄”驾驭自己的“生命之旅”,被“你清脆动人的歌声拨动了我的心弦”,一方面“她就像我心中一片恬静安谧的蓝天”,另一方面“让我微笑地给你献上一个美丽花篮”;而当“一种青春的气息/唤醒了我万种情思”,“哪怕心被打湿/但我仍在为你微笑”,“我真想用十个秋天的黄昏/为你换一个春天的早晨”;当“你在我深秋的季节/递给我一个春天的微笑”,诗人便“一任如火如病的心/长成一片相思林/缀满生命花朵和永恒的春意”,尽管“这生命中最可贵的瞬间/常常使我感到奇特疼痛”,然而,“从此/每当黄昏/淮河涛声响彻记忆/在距离你遥远的地方/窥看归巢的鸟/梦之外/心的碎片/仍滞留在日月山上”;于是,“这个冬天/没有雪只有雨”“这个家就是你的家了”,“我一生的河流便流向你了/成为你驻足的风景/成为你漂泊的岛屿”,于是,“在我无比温馨的目光中/你像一棵菩提树/优美地生长自己的青春”“我看到你正在迎风歌舞/岁月也在缓缓地消逝着”;接着,“七十岁的老人的忧郁”“由于你的介入”“正感受着生命的延伸”,从而,“寂寞浓缩成一杯酒的时候/你是否会来/让一双明眸/静闪在我的眼帘/你不呼唤/我不呼唤”。
&&其实,一颗心仍在呼唤,这呼唤经由诗的操纵,就形成了不倦的行吟,声声为爱,句句是情,这爱这情都是金玉之质。这在诗中鲜活着的心,是一颗真正的诗人之心啊!
&&有道曰: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说:活到老,爱到老,这生命岂不更有质量?钦贤先生的《生命之旅》正是以其独具感召力的诗歌审美诠释了这一素朴却隽永的生命至理。生命无尽,爱无尽,诗更无尽!
&&&&&&&&&&&&&&&&&&&&&&&&&&&&&&&&&&&&&&&
&&&&&&&&&&&&&&&&&&&&
勇气和青春立起的文坛新风景
&&&&&&&&&&&&&&&&&&&&&&
&&&&&&&&&&&——由新生的《西部文学》引发的思考
&&&&&&&&&&&&&&&&&&&&&&&&&&&&&&&&&&&&&&&&&&&&&&&&&&&&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即将交接的如今,国内文学界或广义地说文化界诸多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纯文学期刊将何去何从。事实上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纯文学与纯文学期刊的日趋寂寥早已是有目共睹,先是不少市地级刊物纷纷倒闭或转让刊号改头换面以求生存,再是一些原先颇有些响动的省级期刊陆续告急因财源欠足或赔钱不起而乱了阵脚,后来一些在文坛举足重轻的全国性大刊竟也被左一个“断奶”右一个“自走市场”弄得人心惶惶稳坐钓鱼台不得。难道面对电子时代和市场大潮的迅疾到来和滚滚向前,纯文学与纯文学期刊真的只能如阳光下的冰雪渐渐消融,领地越来越小?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一本名曰《西部文学》的纯文学期刊在我们这座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诞生了,质朴、清新、坦然,没有刻意包装巧出新裁,更不想一鸣惊人哗众取宠,只是以自己的一颗真正的文学之心和纯净的文学面貌来向这世界报到了。捧读这样一本纸墨芳香的文学刊物,面对她的纯正与新鲜,所有的文学圈里人和对文学不忍割爱的人谁又能不真诚地感慨一番动情一番?如若不是有相当的勇气,又怎能果敢地迈出这一步并迈得如此之精彩?
寄给我刊物的青年叫马进帅,我在期刊的扉页上看到了这样的字样——执行主编:马进帅。我便由吃惊而感慨而思索而兴奋起来,我想起了没几年前常常给我在省电台编辑、主持的“文学大厦”投稿的那个小伙子,典型的陇中贫困山乡的青年,写得很投入,很勤奋,很有韧劲;后来我知道他克服种种艰难奔来省城为文凭苦读,取得文凭的同时也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的;再后来我听说他凭本事留在了省城,没多久就接到由他作“执行主编”的这本《西部文学》。这个看起来距离“天方夜谭”并不遥远的故事却是真的发生了,或许不少人想入非非想做而没做成的事让马进帅作成功了,如若不是有相当的勇气和一颗真正的文学之心,这成功能如此出人意料又自自然然地面对这世界吗?
现在我打开的是《西部文学》1999年第一期,浏览目录,“小说天地”、“散文大观”、“西部诗坛”、“西部论坛”……扎扎实实的纯文学,没得说。再细读,由眼睛直逼脑海的首先便是两个有声有色、血肉丰满的字:青春。的确,这是一本充满丰沛青春气息的纯文学期刊,这种丰沛的青春气息完全由其中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和它们的写作者而构成。“西部诗坛”宛如一股质地空灵、内涵纯正的西部特色的青春徐风,从你心头吹过之时便感染了你诱惑了你,叫你深入其间并思绪因之流动着跳跃着回味着。对西部的永恒眷恋与吟诵以现代诗歌的语言陈述为载体从而营造出独具魅力的意境与氛围,是这些诗作中的经络。写敦煌的诗篇早已不鲜见,写作者中的大家也已不乏其人,刘彬鹏敢于以《大敦煌》为题作诗,其勇气先就挺锐的。他眼中的鸣沙山是“中国敦煌的音乐经典”,以致让“导游小姐脚踝上的银铃&
停止了歌唱”,写鸣沙山之声而不直出“声”字,以侧面迂回的方式和动感意象的灵性之笔衬托得这“声”超凡脱俗、扶摇直上。写莫高窟则以声衬静,让静默的壁画在心灵感应的锤凿声中翩翩起舞,便有“无数心灵蜜蜂一样飞翔”。童欣的《西部流浪者手记》以更趋于后现代的诗悟和语感淡淡白描出“老街”和“飞鸟”,“流浪者”和“老街”有着既心心相印又互为逆旅的双向关联,“到达和离去/某个春天的黄芽还在/亮着”时空在心灵隧道中的交叉与闪回淡中见俨,反弹出很强的张力。《飞鸟》则颇有顾城的诗风,“拾起一地纸片/大地一派黑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的意境纯净而美丽。仁谦才华的《塞北的雪》和才布丹的《草原僻壤的村落》是典型的西部特色加民族风情,前者的“飞雪”是“胡琴上弹出的醉言醉语”,想象新颖、奇妙,诗意空灵、超拔;后者则让草原民族的“村落”在“山岩”“雪山”“牛牦帐篷”“酥油佛灯”“糌粑”和“经卷”这样一些画面感和雕塑感极强的形象实体乘上诗歌的羽衣的流动中栩栩如生起来,最终让人贴近了草原,深入了村落,“感受和体味一种无法忘怀的巡回”。
小说在本期《西部文学》中的分量无疑是最重的,这是纯文学期刊起码的准则和老传统。看一看小说的作者,竟然地北天南地多而全,很有些“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感觉,这说明年轻的《西部文学》真的已经“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了。作者既然地北天南地花样,作品的题材、写法、风格自然显得缤纷、不拘一格。小说《一馆之长》的作者是湖北的郑能新,是位六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作家,故而其作品在娴熟、流畅的传统小说的故事结构与情节表述的同时又不露斧痕地融以些许现代派的感觉和技法,增大了作品的包容量与思想内涵,作为“一馆之长”的主人公古进的形象便也格外显得有声有色、呼之欲出。小说在不太长的篇幅内,把身为一个小县文化馆馆长的古进工作、生活、情感、观念、认识……等一系列既平凡又颇具典型意义的事件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生动描述了在当今的社会形态中以古进为圆心而辐射出的生存与前行的诸种尴尬、困窘、艰难、和平凡小人物的善良、韧劲,让故事真正牵动了读者心绪,引发了共鸣,令人掩卷后眼前依然晃动着作品中人物的影子而唏嘘不己。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注定了似乎更适宜读些精短点的文学作品,《西部文学》中的小说有意地向此作出了倾斜。《张桂生小小说二题》和《陈永林小小说二题》都是很短而很具生活情趣的作品,语言风情浓郁,叙述活泼、生动,令人轻松地阅读,长久地回味。
一本青春的纯文学期刊,像一片新开垦的文学处女地一样能给生活和世界奉上几棵新绿的树、鲜丽的花、纯净的果,以及澄明的空气、清婉的鸟鸣,就已经足够了。《西部文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片用勇气与青春立起的文坛新风景,不是麽?为此,我深切感受到文学的根深叶茂,感受到激情和源于生命的力量,并为我自己也在其中而惬意与欣慰。
&&&&&&&&&&&&&&&&&&&&&&&&&&&&&&&&&&&&&&&
&&&&&&&&&&&&&&&&&&&&
&&&&&&&&&&&&&&&&&&&&
&&&&&&&&&&&情感是岁月的河床
&&&&&&&&&&&&&&&&&&&&&&&&&&
&&&&&&&&&——文华清散文集《岁月留痕》序二
&&&&&&&&&&&&&&
&&&&&&&&&&&&&&&&&&&&&&&&&&&
&&&&&&&&&&&&&&一
我们都惧怕岁月的流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这样的说法早已同岁月一般老迈而深入人心。唯一能减少或抵御这种生理与情感上的惧怕的,莫过于让岁月留痕了,那便是:真诚、投入地生活着,生活过,让生命至纯至净的情感成为岁月的河床,面对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滚滚长江东逝水”这般博大的无奈,我们情感的河床却用自己独有的细腻与坚忍,源源聆听并汲入了这一种天籁似的足音,我们灵魂的内涵就此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
用笔和纸构架着情感河床的我们,在我们这一至纯至净的天地方圆中,谁能不说岁月留痕了呢?
文华清的情感属于笔和纸,他默默守候自己这一至纯至净的天地方圆,任窗外春去秋来、柳暗花明,落到了他的岁月上便不知不觉疏影横斜、情浓意稠了。
岁月留痕,这痕,重也罢轻也罢,宽也罢窄也罢,总是用情思细细地编织,总是用血脉痴痴地濡染,总是让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真真地走针切切地引线,这痕,就很值得了。于是,我们不再惧怕岁月的流逝,因为:岁月留痕。
&&&&&&&&&&&&&&&&&&&&&&&&&&&&&&&&&&&
岷县这个地方我到过,不仅仅是前往陇南时途经过,三年前还小住过几天,是上颇诗意的“二郎山”采撷“花儿”。淳朴的民风民情,热热闹闹的小县城生活,尤其是二郎山上响彻四野、高亢明丽、原汁原味的“花儿”,真的在我的岁月中“留痕”了,回兰州后我即写了一首题为《二郎山》的诗,记得起始有这么两句:“二郎山不是山/是大地的耳朵和心情”。我这里要说的是,如我这般“走马观花”尚且“岁月留痕”,文华清是地道的岷县儿郎,乡音乡情的几十年,汲取着、积淀了的“岁月”该有多么多,他情感的河床该有多么细密、坚实,他心中的故事该有多少要喷薄而出?
这正是他的《岁月留痕》要告诉我们的。
那么,就让他的这一道“痕”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吧,让我们“沿着洮河走去”,走过“红军走过的地方”;饱览“腊子口风光”后,来到“莲峰山漫游”,因“春游炳灵寺”发思古幽情,为“东寺石壁赋”而“悠悠醉岷州”;品尝“煎饼香煞人”,再观“元霄节览胜”;最后的高潮是“农家腊月情意浓”,不仅为“家乡的小河”“门前的柳树”,更为的是“二郎山上花儿艳”!
好一幅千年岷州形神兼备、朴拙深挚的民俗风情画图。这作画人是文华清,文华清以其笔与纸写其心抒其志发其情,他情感的河床沉着自信地目送岁月逝水而不惶惑与惧怕,因为:岁月留痕。
&&&&&&&&&&&&&&&&&&&&&&&&&&&&&&&&&&&&&&&三
近些年散文的创作可谓空前的繁荣,写作者队伍巍巍大观,散文家写,小说家和诗人也不甘居后;报纸副刊成为大面积、多方位的散文园地;各种散文书籍多得令人目眩。在如此的繁荣中要为自己辟开一方小小地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我以为,只要拿出守候并护卫自己独有的情感河床那样的勇气与坚忍,你会让你立起来的。文华清如是做,文华清便也如是,这个畅饮着洮河水、梦里开满“花儿”的岷县广播人,终于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春天为生活捧出了他用心血浇铸的这朵芳香美丽的“花儿”——《岁月留痕》。
也许,作为“散文集”,严格地说她还不够纯粹、精当,距离真正的“美文”也还有着显而易见的一程。然而我想我能够理解文华清,和所有的写作者一样,既已走到了这一步,我们手中的笔与纸就是我们永远的追寻和皈依。继续畅饮洮河水、梦里开满“花儿”的文华清,他这一笔与纸构架的方圆天地只会越来越丰厚宽广,他为岁月而留的“痕”,自然也会愈加个性饱满,从而“留”而无愧。
&&&&&&&&&&&&&&&&&&&&&&&&&&&&&&&&&&&&&&&
&&&&&&&&&&&&&&&&&&&&
忧郁与沉思经纬的生命之爱
&&&&&&&&&&&&&&&&&&&&&
&&&&&&&&&&&&——为刘虔《大地与梦想》的随想
&&&&&&&&&&&&&&&&&&&&&&&&&&&&&&&&&&&&&&&&&&&&&&&&&&&&
&&&&&&&&&&&&&&&&&&&&&&&&&&&&&&&
作家刘虔有一篇精彩的“散文诗漫语”,他认为“散文诗的面世,像一颗迟到的亮星。”
在巨大的文学国度中,散文诗明显属于一种边缘形式。唯其边缘,才使得它长时期以来较受到作家和读者的淡视;也正唯其边缘,使得这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品质内蕴、语感风格、以及思想和艺术审美。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征与优势,它有散文的舒缓、自如、夹叙夹议夹抒情的多棱性、和较丰沛的包容量,又有诗的空灵、跳跃、凝练、语感语意的朦胧性、和弦外之音。所以便注定了散文诗作家的人格与智慧的两重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存;散文家的通达、彻悟和诗人的激情、睿智相得益彰。
我们都牢牢记着法国的波特莱尔、俄国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尔、黎巴嫩的纪伯伦,他们灵魂和才华的结晶——散文诗早已成为世界文学星空上不朽的星座,他们的忧郁与沉思早幻化为经典的文字照耀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如今,我再次读着刘虔的《大地与梦想》,作家浓厚的忧郁与沉思深深感染了我也滋润了我,这忧郁与沉思经由作家悉心地梳理和经纬,便流淌成一幅幅玲珑典雅、色彩浓烈、感情真挚的生命之爱。
刘虔称他这本《大地与梦想》为“诗散文”,是他“震颤的心灵写在圣殿里的一缕震颤的星光”。的确。以震颤的心灵写在圣殿里,那星光自有了生命的震颤,生命中固有的忧郁与沉思,就成了爱的原色与基石。
&&&&&&&&&&&&&&&&&&&&&&&&&&&&&&&&
乡愁的忧郁是不老的忧郁,这不老的忧郁赋于沉思以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强档的张力。刘虔的乡愁不是那种单色调的、局限式的乡愁,而是如“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是一种壮阔的、广袤意义上的乡愁,这乡愁伴随着他身影的漂泊和足迹的嵌刻,便萦回于天南地北的风物与景观,抒怀的同时积淀了思想、升华了理念。
“所有的情话、咒语、失传的故事和含混不清的哑谜,都活在这树上。”在《北极村头的青杨树》一起句,诗人就把这样一棵超越历史时空、饱蕴人世沧桑的老树推向了读者的视野。所有的乡愁都涌来心头,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与父母和亲人同在的那棵故园老树,你今安在?你安详的背影或哭泣该如何让我们面对?这便是“神州大地最北的大青杨”,是“信息忧郁的大青杨”,诗人就是在这棵大青杨身上,“看到了人类思想孤独时的奇观”。“这不就是人的魂魄在生与死、爱与仇、善与恶、美与丑的角逐中,被孤独镇慑时,不甘寂寞、渴望理解和奋力超越的独舞吗?”诗人对人性的沉思穿透力极强并折射出灼目的火花。
对于“母亲的故乡”,诗人在走向她的同时,“故乡,却早已走进我的怀抱”。“那是永远生长稻花、豌豆、流泉、峭崖与绿阴、贞洁与荣誉的土地”,淡雅素朴的白描式语意浓淡适中地烘托出游子的爱之切、思之烈,使物我两融,壮阔、广袤的乡愁化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具象——“我伏在栖息着永恒之象的土地上,祈祷”故乡的血脉之源和母亲的永恒力量便随诗人的文字深深潜入了我们的血肉之躯。&
&&&&&&&&&&&&&&&&&&&&&&&&&&&&&
&&&&&&&&三
经由忧郁与沉思的悉心梳理和经纬而出的生命之爱,在诗人的视角中和笔触下呈现出一种“以小见大”的从容气度与坚忍力量。当“我从大地的仓廪里拾取了一粒种子”时,“我捧着这种子,仿佛捧着所有生命的精英,感到了它的神圣和殷实。”既便小到如一粒种子,也是一个生命的宣言、生命的旗语,神圣和殷实的精魂叫诗人的沉思款款扣动了我们的心弦,“它来自生活的深处。它负着历史的重托。”“它是生命的诗,是时间最高的杰作。”于是,我们和诗人一起,“听到了它的歌唱”,这坚强的歌唱,谁能说不是一曲辉煌的生命之爱呢?
涌动的种子是生命,静默的石头亦是生命。“火,蒸腾着。力,奔突着。尘埃与烟雾,汹涌着。”这令“时间痉挛”的磨难一经平息,“大地之子——石头诞生了。”这一种异乎寻常的诞生,“生命的语言,是沉默。”高度的和谐完美地统一在生命的辨证与永恒里,诗人的目光为我们拓开“钟情而神圣”的“坚毅的期待”,随着这无声的歌吟,对生命之爱的蓬勃礼赞以沉默的力度抵达到心灵的制高点——“人,终于从战栗着野兽的嚎叫和老林的氤氲的地平线上站立起来了。”生命由石及人,又由人及石,生命之光两相辉映,“石头,因有人的抚摸,而开启了紧闭的心,找到了自己最初的美,最初的声音。”至此,生命之爱仿佛漫天飘洒的吉祥花雨,令我们的热泪喷薄而出。
&&&&&&&&&&&&&&&&&&&&&&&&&&&&
&&&&&&&&&四
刘虔的诗散文《大地与梦想》给了我们一片广袤、苍茫、丰厚的母亲大地,和立于其上的缤纷而辉煌的梦想,因为诗人牢牢记着,“最先接受我的第一声带血的哭喊的,正是我的故乡!”为此,诗人便以自己几近纯净与圣洁的忧郁与沉思经纬出这浓浓的生命之爱,“献给我的故乡吧!”这浓浓的生命之爱仿佛也鼓荡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我们灵魂的大地便四季盛开梦想的辉煌。
&&&&&&&&&&&&&&&&&&&&&&&&&&&&&&&&&&&&&&&
&&&&&&&&&&&&&&&&&&&&&
好诗真诗人& 气态自辉煌
&&&&&&&&&&&&&&&&&&&&&&&&&&&&&
&&&&——鲁言先生《怡清轩诗稿》印象
&&&&&&&&&&&&&&&&&&&&&&&&&&&&&&&&&&&&&&&&&&&&&&&&&&&&&&
&&&&&&&&&&&&&&&&&&&&&&&&&&&&&&&
常以为,没有人品,何谈诗品。这为人作诗,人之德行、之风貌、之才情,往往便为其诗之魂魄;诗之气度、之神韵、之内涵,往往则为其人之写照。圣人所说“诗言志”,我想正是对以上所谈的极精辟极高度的概括吧。如今捧读鲁言先生厚重、恢宏的一部《怡清轩诗稿》,此乃第一印象也。
相识相知鲁言先生算起来也有好几个年头了,那是作为诗人应先生之邀来到举世瞩目、气象万千的引大入秦前沿为抒写“水龙吟”而思绪澎湃、流连忘返。作为这等大事的组织者和责任主编,鲁言先生颇有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大气度,其为人行事先就给我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干练,果断,严谨,正直。一句话:挺汉子气。与此同时,开始陆陆续续关注并读到先生发表在全国各种报刊上的格律诗,诗品与人品相互映衬,自是品读出些许滋味。今统观先生《怡清轩诗稿》,好比串珠成练,其诗从内容到格局、从立意到境界、从辞采到气态,便丝丝入扣、浑然一体在眼前心中铺展开来,于是水到渠成地提纯出了这麽个印象——好诗真诗人,气态自辉煌。
&&&&&&&&&&
&&&&&&&&&&&&&&&&&&&&&&&&&&&&&
&&&&&&&&二
《怡清轩诗稿》的思想审美和艺术审美的核心是“真性情”。鲁言先生在诗集的“后记”中自云:“她们绘成的也许是一片枫叶,一泓碧水,一桅轻帆,一缕霞照,但都是我生活瞬间的真实存在,是我足迹的叠印。是透明的,是心景的自然流露。”“这些真实的体验,是回顾与前瞻的结合,革故与鼎新交融,情感与理性的辉映。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诗草藉以发生之由来。”真性情之人,往往对生命热爱得更切,对生活体验得更深,这种透明的、坦荡的、真实的生命轨迹与生活感悟一旦经由理念的抽象和情感的形象积淀与升华,便自然而然地流淌成诗人笔端的真性情好诗。“化育春晖记海恩,涌泉当报尚无闻。分津卧雪行时雨,收我西飞一片云。”(《致家乡父老》),常言故乡为“母土”,乡亲为“父老”,游子思乡的这一片浓郁的亲情早已成为墨客诗人千载吟诵的心曲。鲁言先生老曲新弹,以简捷、素朴的语感营造出沉郁、深挚的情感流程和精神内蕴,面对故乡的哺育滋养之“恩”的浩瀚博大,“我”这一片远行的、漂泊的“云”最终的眷恋所向和灵魂皈依,便是栖息于你的怀抱之中。老曲出新声,和众而曲不低,弦外之音渺远,令人抚之感之,叹之萦之。“离愁春雨夜绵绵,加国遥遥感万千。聊慰男儿知大体,鹏鲲鼓翼正长天。”(《曦东一家赴加拿大定居诗以寄情也》),爱子远游,从此天各一方,云海苍茫,为父者怎能不“离愁春雨夜绵绵”?可这离愁没有小家子气,诗人感慨万千而后笔锋一转,为爱子的“知大体”而深感欣慰,并心祝有志青年凌空展翅、搏击长天。寥寥数句,由写家愁之真一跃而升华到抒“大体”之美,诗歌的艺术力量叫人无法拒绝其魅力。
&&&&&&&&&&&&&&&&&&&&&&&&
&&&&&&&&&&&&&三
《怡清轩诗稿》中先生雪泥鸿爪、指点江山的状物抒怀、情景交融之篇什颇多,更是构建成了其“真性情”主旨的浓彩重墨之色块。江山代有才人出,流转的是岁月世事,不变的是千古胜景,这写景言情之作,稍不留意便会落了窠臼,难怪诗仙李白都会仰天长叹“崔灏题诗在上头”。鲁言先生身为西部人,对西部自然胜景的审视、把握、与描摹显而易见有一种与生俱来、血乳交融的相渗与契合,使其中精魂的力量超然物外。诗集中的《莫高窟》、《三危山》、《鸣沙山》、《阳关遗址》诸首,分开看各有特色、各具功力,连起读则如雕似画、蔚蔚大观,以现代文化人的视角和心态与历史对话,让历史青铜色的折光擦亮时代与生活的思想。
《怡清轩诗稿》的“真性情”的美质,无疑首先源于诗人对诗的纤尘不染的爱。鲁言先生道:“她一片纯贞、一片旖旎、一身玄美,像芙蓉出水,冰清玉洁。”于是先生爱上了诗,便也爱上了人类最初的原望——纯净与美丽,继而以笔与纸、理性与情感驾起了双桅,在诗的海洋里舞之蹈之,挟风倚浪,岂不乐哉壮哉!
&&&&&&&&&&&&&&&&&&&&&&&&&&&&&&&&&&&&&&&&&
&&&&&&&&&&&&&&&&&
好男儿的真性情大写意
&&&&&&&&&&&&&&&&&&&&&&&&&&&&
&&&&&&&&——序吕兴福散文集
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很推崇并弘扬男子在其事业与功名上的坚忍不拔和卓有建树,如是,这男子自当是好男儿。可这对于吕兴福来说还远远不够,他这个男人不仅仅是“好男儿”,更超拔一筹自称为“癫狂男儿”,真谓其志可钦,其量可慨,其情可感矣!敢于如此自称者,必有出类拔萃、超凡脱俗之处,事实正是。吕兴福身兼数职:党委书记;董事长;诗人;诗词家;散文家;“惠川诗社”社长;《惠川风》期刊主编。有名言曰“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成一件事”,这“一件事”自然是指为之热爱一生、追求一生的头等之事。身兼数职的吕兴福却在刚及“不惑”之年便做成了两件事,两件真正称得上的大事: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头儿,他时刻不忘己任,生而逢时,破浪弄潮,硬是让一个偌大的“盘旋路市场”红红火火地把“春天的故事”写进白银市平川区的史册;而作为诗人、作家,他则多年如一日地见缝插针、笔耕以冶情以言志,先是以“诗词歌赋选集”《天生男子多癫狂》和《癫狂男儿天涯路》为诗坛增色、令世人瞩目,如今又推出了这本散文集,身在滚滚红尘行千山万水爱锦绣四季泼墨挥毫击节高歌情景交融中见文风人品相得益彰,先睹为快,能不有感而发、款款道来?
吕兴福是诗人、诗词家,我读过他的作品,很喜爱,并在我主持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型直播文学板块节目《文化广场》中作过专题介绍与欣赏,反响很不错。兴福对创作传统的格律诗无论是用韵平仄、遣词造句、还是题旨意境,均很琢磨、很考究,总是力求做到师古而出新,让古香古色、历史积淀沉厚而绵远的形式之中跃跃然跳动着一个当代思想者的身影与灵魂,读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胆有识。“人间富贵未留恋,仗剑江湖自逍遥。”(七律·《仗剑江湖》)此为写人品、写性情,豪放壮气之中自有几分潇洒、几分超脱;“穿越朔漠八百年,试与元昊论古今!”(七律·《西夏王陵怀古》)此乃触景生情、幽思以达意,凛凛英雄士气出神入化地卓立眼前。鉴于此,很会做人亦很会为文的吕兴福充份扬之光之其格律诗词之所长,收在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先就从题目上作起,一文一题两句五言诗,气韵流畅,浑然一体,凝练而绝不矫情,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一曲桃花扇,十里秦淮河”先声夺人,犹如弦未拨而意已浓,让人尚未读正文先就向往起千古秦淮河那不息的醉影香波,为读者的预先进入状态和创作感应点题提神;“赤岭雨霏霏,高原草离离”则以朦胧糅以苍茫之美引人入胜,叫人思随文走,真想仰脸任赤岭的霏霏雨一荡尘世嚣烦,看“一岁一枯荣”的离离草诠释岁月、演绎生命。
吕兴福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主要为两种类型,状景抒情的游记性散文与文学交友的情感性散文。诗人足迹所到之处,便是诗心所至、诗情所属之处,所以他眼中的江山胜景总是少不了那一抹浓浓的诗意。登黄山偏要在那“黑乎乎一片,分辨不出东西南北”的时分一展“癫狂男儿”志,一路登攀好个曲径通幽、绝壁浮云,以至“在如刀削斧劈的石嶂之上,有似是而非的台阶,壁立倒悬处有铁链为梯,手攀石柱石墙,足蹬石隙石缝,不敢动微语,岂能出大气,汗洗风尘,危系魂魄,静动之时犹如生死之际……”如是,在诗人眼里“黄山本身,就是一位癫狂无比的奇男子!”以人之品格之风貌之理想喻山,以山之精魂之奇谲之超拔喻人,达到了物我两衬两融的诗化境界。谒拜“古垒西夏陵”,诗人则“脚踩着残砖碎瓦,并从青砖碧瓦的不同颜色上,我体会出了一种远近不一的历史层次,颇生一种历史的压抑感和沉重感,还有人生的悲壮感和原始感!”一个有责任、有血性的当代思想者对大历史的宏观的审视与微观的心领,透过诗意的画面与读者对话,无言胜有声。
&这就是吕兴福与他的诗与他的文,一位“癫狂男儿”活力盎然揽月踏浪歌之诵之的“天涯路”,一位至情至性纵横捭阖伴诗创业携文行路的“癫狂男儿”。
男儿狂方能在事业与功名上坚忍不拔和卓有建树,真希望吕兴福其路愈远兮,其志愈坚兮,其事愈大兮,其诗其文愈精兮。是为序。
&&&&&&&&&&&&&&&&&&&&&&&&&&&&&&&&&&&&&&&&&&&&&&&&&&
&&&&&&&&&&&&&&
&&&&&&&&&&&&&&&&&&&&&&&&&&&&
&&&&&现实里的童话
&&&&&&&&&&&&&&&&&&&&&&&&&&&&——郭伟诗集《走向远方》随想
&&&&&&&&&&&&&&&&&&&&&&&&&&&&&&&&&&&&&&&&&&&&&&&&&&&&&&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可以说都是具有着人性的两重性,或者可以说是双面人。一方面,就像被拧紧了发条的钟表或是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刻也不脱轨地按照生活早已为你布下的那张大网,晨起夜卧,柴米油盐,七情六欲,庸碌也罢,烦躁也罢,生存的竞争永远是身前身后虎视眈眈的眼睛;另一方面,谁都真诚地渴望着,苦苦地寻觅着,悉心地营造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的绿洲、精神的净土,在其上演绎并力求完美的,总是天籁的翅羽和童话的光芒。读了郭伟的诗集《走向远方》,以上感觉就格外强烈些。现实生活中的郭伟,宽宽厚厚,敦敦实实,当过兵,也做过工人,又爱上了文学,认真地摆弄手中的笔,写写画画,后来又经起了商,据我所知他还毅然南下到深圳闯荡过。青春的岁月沿这样一条河床流过,流淌至今,还将继续流向远方,不难想象,他每天都会面临着的一连串的永无休止的极现实的诸种问题。唯其如此,郭伟才尤其热爱并倾情于文学、特别是诗,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自吟自诵,自唱自娱,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片心灵绿洲、精神净土之上匀耕细播,春风化雨,让天籁的翅羽为自己也为生活携来些许梦幻些许空灵,让童话的光芒为自己也为生活照亮更多美丽更多憧憬。
一本《走向远方》,一个现实里的童话。
郭伟当过工人,他对“工人”这个名词概念看来把握得较贴切、精当,对工人的生活与劳作也颇为了解和熟悉,他用经验者和诗人的双重性来透视并剖析其中的貌似枯燥、机械和艰辛,而后找到其中的闪光点与生命动感,再经诗人的笔一点染一升华,便巧妙地推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新鲜的意境,要么就是告诉了读者一个箴言、一点哲理。“接班”原本是一种责任,一种沉重,一种未知的开始,而“还是弹玻璃球的年纪/工厂两字便刻进我的心里/像一个越猜不透越想猜的谜”寥寥三句,便赋予了这种责任和沉重以梦幻般的童话色彩,朴拙童心犹如“玻璃球”,与很实际的“工厂”两相吸引和辉映,形象、活泼,令人意欲深入其间。初次领到“淡蓝色的工作证”,“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揣进了/揣进了靠近心脏的地方/我仿佛感到揣进去的/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青春的激情,年轻的生命的昂扬,道路向远方延伸的希望象征,犹如童话般的叶笛轻轻鸣啭,让我们与春风相拥,与阳光亲吻。写“纺织女工”,诗人撷取了“少女与爱情”这样一个诗意天成的侧面,将“织布机轻轻地奏鸣”深情地比为“他那粗犷的歌声”,于是,“每天她都会听到/他那迷人动听的歌声/像潺潺的小溪激起浪花&
在她的心中奔腾/流成了蓝色的《天鹅湖》”,全诗像是经典的“灰姑娘故事”似的让人温柔地心悸,久长地回味。
《走向远方》中既有写“心路履痕”的《奔赴深圳》、《江南雨季》、《自选商场》……一类篇什,又有写情感、写思绪的《一棵橄榄树》、《堆雪人》、《心事》……诗人视线所及、笔触所至,其诗意诗境诗味的核心,便是——现实里的童话。有童话生命不老,有童话生活有梦,走一路走向远方总有诗与歌相随相伴,不是么?愿郭伟一如既往。
&&&&&&&&&&&&&&&&&&&&&&&&&&&&&&&&&&&&&&&&&&&&&&&&
&&&&&&&&&&&&&&&&&&&&
&&&&&&&&&&&&&&&&&&&&&&&&&&&&
万水千山总是情
&&&&&&&&&&&&&&&&&&&&&&&&&&&&&&&&
——董兆俭画意览胜
&&&&&&&&&&&&&&&&&&&&&&&&&&&&&&&&&&&&&&&&&&&&&&&&&&&
在当今画坛,董兆俭无疑是一位表现出多种才能的画家。翻阅、欣赏一部飘逸流畅、庄重纯净的《董兆俭画集》,便有四种形式的作品很优雅、舒服地进入你的视野:中国画;版画;写生画;舞台设计图。之外,董兆俭还是一位速写高手,他的很西部特色的速写集《丝路掠影·大西北》,让人读来如感受诗韵箫音、行云流水,目光牵着思绪款款漫游经一条古丝绸之路。
画家董兆俭首先是一位很资深、很忠于职守的舞美设计师,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从名牌的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来到甘肃,用甘肃省文联主席程士荣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戏剧事业。他先后为一百余部戏作过美术设计,都深涵着他的智慧,沁透着他的心血,因而他在舞台美术设计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的确。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当年话剧舞台辉煌时代甘肃省话剧团那些“打响”了的剧目的舞台场景,怎能不让人记忆犹新呢?《8·26前夜》中古老黄河苍凉地衬托出一轮嶙峋而疲惫的大水车,质感的金色浪波则寓意着光明的孕育已即将喷薄而出。画面突出写意风格,浑厚、遒劲,耐人寻味;《远方青年》则以清朗、俊逸的素描笔触呈现,湛蓝的宁静天穹出神入化地推近了新疆风情的秀挺白杨和葡藤环绕的小屋,维族姑娘的红裙背影红烛般照亮剧情,点明主旨。等等。应该说,董兆俭的舞美设计与成功的话剧剧目相互辉映;或者说,他的“舞美”早已融为这一系列成功的话剧的形象与精神之中。
而我这里想重点说的,是董兆俭的中国画,他在这一方所深深钟爱着的土地上的耕耘与收获,更能实质性地印证他作为一名艺术家而具有的浓郁细腻的情感、严谨扎实的功力、脱俗高蹈的意境。董兆俭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和隽永灵秀的大自然深深地相契相融,足迹所到之处,便是笔墨承载着思想与情感倾诉眷恋之处,一幅幅观赏他的山水国画,真的好像历经了一次万水千山的风情风光览胜,时而驾一叶扁舟悠悠然浮游于山如碧玉簪、江作青罗带的“细雨漓江”;时而携漫天云烟共舞,轻步造访与石窟文化对话的“麦积烟雨”;时而迷失于险峰仰止、飞瀑惊心、曾让无数英雄大江东去的“巴山蜀水”;时而化做一掬细沙、一路驼铃,“朝圣”至花雨飘飘、仙乐袅袅的莫高窟……好一番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一回倾心地交谈,好一番与华夏美轮美奂的山水共了一回身影、同了一回呼吸!
董兆俭的中国画往往善于以单纯、干净的着色取胜,每幅画辅以其主色调以三二种近似的和谐色泽,画面庄重统一而不显枯索乏味,视觉效果鲜明强烈却无丝毫零乱杂芜,其主色调成为其画意的第一语言,贴切自然里蕴含独特匠心与审美见地,让读者的心灵和情感无法拒绝地深入其间,继而达到身临其境的艺术魅力。《江南小镇》构图简捷、素朴,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居家小屋渐次向远方延伸极形象而亲和地描摹出平易、富于生命力的人间烟火;通篇主调为蓝绿色,让人不由联想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情调,水不出而如闻水声;大片蓝绿的烟云树影和黑灰的屋脊之中,盈盈走过一个撑红伞的人影,红若烛光、若樱桃、若红唇,以一胜百、以弱盖强的突出与强调尽在不言,生命的动感与抒情立时丰富了读者的二度创作空间。《“花儿”满山》实写景而真写情,让黑灰色渲染而出的莲花山充分显露其外刚内柔的多情品貌,以强大反衬柔美;山脚一路盛开的鲜艳花儿,神貌合一,寓意双关,被深沉的远景烘耀得几欲歌之舞之;而密集的唱“花儿”的人却被似有若无地勾勒在空蒙之间,点到为止,引人遐思。
万水千山总是情,这情娴熟地翩飞为线条与色彩,再真诚地凝入创作者的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提炼与理念,以中国画的沉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恣肆飘逸的气质神髓与我们对视,谁又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并久久沉湎其中?
&&&&&&&&&&&&&&&&&&&&&&&&&&&&&&&&&&&&&&&&&&&&&&&&&&&&
&&&&&&&&&&&&
&&&&&&&&&&&&&&&&&&&&&&
&&&&血肉鲜活的军旅画卷
&&&&&&&&&&&&&&&&&&&&&&&&&&
&&&&——魏建洲诗集《盘根在心》随想
&&&&&&&&&&&&&&&&&&&&&&&&&&&&&&&&&&&&&&&&&&&&&&&&&&&&
记得有一句颇深入人心的话这样说:男儿此生能当一回军人,便不枉活一生了。的确。军旅生涯,戎马干戈,总在血雨腥风中激荡着悲壮与豪气,又总在英武和果敢里伴随着浓浓的生命意识和情感蕴涵。即使是我们当代“和平年代”里的“当兵的人”,其人生旅途、前行足音、感情烙印,也充满“十五的月亮”那样的荡气回肠的睿智与缠绵,喧响着“小白杨”般的纯净与深情。魏建洲的诗有内容、有写头,魏建洲的诗写得素朴而自然、亲切又生动,读过之后眼前便像是鱼贯而过了一幅幅剪裁得当、立意新颖的军旅生涯的白描;再回过头来细读、细看,便自然而然地看出了些细腻、深度、和色彩,连缀起来便成了一幅血肉鲜活的军旅画卷。原因很简单:魏建洲当过兵,曾是个“当兵的人”,为此他深深骄傲并引以为荣,他把军旅生涯给予他的一系列难以磨蚀的艰辛、磨砺、智慧、意志、爱情与亲情、友谊和理解……经由自己思想的过滤与升华,化为了这些融以他全部灵魂的诗行。
《盘根在心》写军人的使命和荣誉,这使命写得庄严而恢宏,荣誉写得神圣而崇高。轻唤的枪声,一旦叩击军人的耳膜,便“像镰声陶醉农夫”那般让“士兵胸中便狂卷钢质的烈性”,于是,“在生命与领土的等式里/职责的种子蹄音如潮/根须穿透五千年层岩/忠诚裹满雄鸡状的领空”(《枪声轻唤》),枪声就是命令,就是泰山般的责任,有如此“烈性”与“忠诚”的战士,祖国“雄鸡状的领空”怎能不“湛蓝如梦,深邃寰宇”?嘹亮的军歌,是战士心底飞出的歌,是战士灵魂的呐喊,对于战士来说,“军歌每一首都是一座山/一个字就是一只鹰”(《军歌》),想象力的奇特与生动,比喻的诗化与新颖,令人过目不忘,掩卷犹思。正是这些“胸中涌泉”“一身是胆”“脚下生风”的“爱听军歌的人”,用自己青春的生命铸造出了“荣誉室”,“一室的灿烂岁月/一室的浩然正气/一室的故事扣人心弦/一室的崇高价值和人生真谛”才向我们印证了生命的意义(《荣誉室》)。被我们称做“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清水芙蓉般栩栩如生、可视可触。
《盘根在心》写“当兵的人”形象动态、情感生活、喜怒哀乐,都能撷取较精当的侧面与切入点,含蓄、畅达地娓娓道来,给现实融以浪漫,意在言外,引人遐思。“军人的步伐”是“经草地一染”的“雪山的风骨”,一路走来便“一生犹如春江扬帆/满目飞霞/一路歌声”(《军人的步伐》);而小小“针线包”巧妙而贴切地成为表现亲情与思乡的动感小道具,使“远离故乡的日子,你情有独钟/一针见血地让战士领悟/战争与和平”(《针线包》),小中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造成意语双关的诗境;至于军功章里的那“一半”的“军嫂”,则更需要“理解”,而这“理解”则“需要海的胸怀/山的力量”,有了这种“理解”,“脊梁会充盈凛然的正气/胸中会平添几分崇高和骄傲”(《军嫂》),“一半”和“另一半”的相互依存、相互热爱、相互激励、共享荣誉与辉煌的简单而深刻的真理,写得平实又富含哲思。
《盘根在心》里面既有“风骨傲然”“笑迎明枪冷弹”的“靶牌”大写意,又有“火苗欢跳勺飞舞/青烟一箭射苍天”的“野炊”的横生妙趣;既有“酸楚的泪早被戈壁烘干/仅留下火辣辣的执著”的“爱情变奏曲”那诙谐的悲凉、感人的深情,又有“闪烁”“似妈妈的眼波”、“甘甜”“似妈妈的乳汁”的“哨所前”“欢快的小河”那永不疲倦、永远奔流的青春的交响音诗。方方面面,错落有致,笔触所到,军旅画卷便血肉鲜活地从眼到心,可叹可感可思。
当过兵的人魏建洲,为当兵的岁月怀之念之,吟之诵之,于是便有了真善美的诗行,便有了这本诗集《盘根在心》。以其为新的起跑线,魏建洲当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此随想权当期盼与祝愿。
&&&&&&&&&&&&&&&&&&&&&&&&&&&&&&&&&&&&&&&
&&&&&&&&&&&&&&&&&&&&
&&&&&&&&&&&&&&&&&&&&&&&&&&
影随风动& 情偕影浓
&&&&&&&&&&&&&&&&&&&&&&&
&&&&&&&——延风散文集《伫立风中》境韵
延风无疑是位资深报人,他的“龄”“记龄”是与大家熟悉的《兰州晚报》同龄。延风堪称我的一位地道的学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作为首批“回炉”的“文革”间毕业的大学生成了先父新一轮学术生涯里收的仅有的几个门生之一。后来我便得知这延风是位诗人,政治抒情诗写得颇佳,当时真的令我好生羡慕。再后来同在文坛新闻界奔事儿,方领略了他多才多艺的八面本领,除了当“老记”、写文章,摄影、书画、装潢设计、集邮养花……几乎无所不好,无所不能,真乃文艺“杂家”矣。近读他新出版的散文集《伫立风中》,不免对其人其文均有些新的感知与认识,遂有感而发,一吐为快哉。
《伫立风中》先好就好在立意与命题。看来延风人在旅途最爱莫过风了,名字里蕴含着风,自家书房曰“风竹斋”流动着风,其推崇的郑燮笔下风雅千古的《竹》之意蕴里更潇洒着风“年年画竹买清风”。他说“我时常喜欢站在风中,在微微的、爽爽的、暖暖的、飒飒的、或是凉凉的、烈烈的风中,一任它吹起我的衣襟裤管和我蓬乱的头发。我喜欢在无论怎样的风中随意望着眼前飘动的、摇摆的、位移的什么,恍惚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位置,那已经就足够了”。他甚至很有点儿宿命色彩地“简直感觉到自己就是一股无根无源的风,或者是说送来风信给我的远方和极处就有我的故乡”。唯其如此,延风便有了任风牵引、随风而行的辗转南北旅游八方的雪泥鸿爪生命足迹,这些积淀为内容、提炼为感悟、形象为画面、流动为语言,就有了这本《伫立风中》。我以为散文集《伫立风中》最具可感可议的品格内蕴、气质呈现和表达张力,应该是这么三个层面:
文化底蕴。延风乃中文本科,两进高校,文学文化功底雄厚自不必说,且饱览诗书,为此肚里学问不少。于是,文化含量加以文学表述融之于访古幽情探景感悟,便形成了《伫立风中》这一系列的“文化散文”,似颇具余秋雨之风。《秋风红叶仰招隐》是其中的鼎力之作,作者漫步镇江城南的招隐古刹,循北宋大画家米南宫昔日踪影而来,思绪笔触,时而工笔细腻、描绘真切,岁月苔印、秋阳光影可摸可感、历历在目;时而则幻化有致、意象叠加,山岭云霭、林木幽篁泼墨出画册里横点积叠的“米氏云山”。行文中引经据典、诗词拈证,畅达自如;更兼文笔捭阖挥洒,由大画家米芾而至悉心编纂《昭明文选》的萧统,线条清晰、语言简捷地勾勒出一代文化名家的高洁与峻旷,最终归之于一个“隐”字,点题凝神,余味久郁。《泾溪上,有座桥》亦系可圈可点之作,作者从君临江阴泾溪“胜水桥”入笔,白描状形,形神毕肖,接着以其沧桑穿透历史时空,笔锋一转,以两幅对联引出徐霞客这位文化大家自此桥头出发远行的不朽故事。状眼前景,抒心底情,叙议得当,虚实合宜,让人随着文字的蜿蜒舒泻款款出入于历史氛围,进而跳出历史,以时代的高度坦然评说。
现实景观。延风是资深记者,责任与良知叫他一路走来断忘不了文章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他的这类作品写来可谓驾轻就熟,自成一格,结构于轻松随意中独具匠心,语言于自如清朗里见其华采,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启迪。写景物如《社火,迎春的河》,把我们这座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省会城市每逢春节刚过的这一道民族特色鲜明、民俗韵味浓郁的独特景观,描绘得灵动鲜活、有声有色。大气到“第一个社火队”“拉开阵容,整装待发”时的规模、内容和气势,细腻到“高跷队员”身穿的蟒袍青衫、划“旱船”的老艄公走的平稳碎步,无不贴切动人。让人如临其境般娓娓叙来的同时,不露斧痕地折射出“社火”这种民俗民情的悠久博大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寓意昂扬、进取、喜庆、吉祥的时代感。写人物如《大河印象》,作者避开了一般化的业绩罗列、“正面”铺排,而以一个文化人独到的视角审视、思索并提炼出秦大河这位优秀科学家高拔的人性力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伟岸与平易相融相契,使大河的形象亲切、真实而又光可鉴人。
生活情趣。多才多艺的延风是个积极的入世者,生活情趣充沛而盎然,这更增添了他写作面的广泛与灵动。春花秋月,入目有感;长河落日,拈来成文。他的这一系列散文大多构思精巧,语感清丽,极擅运用白描或浮雕似的艺术手法,于清澈明晰里显其意境与审美。《让“兰州”名副其实》既诠释了“兰花”这种花卉的生命渊源和品格内涵,又描绘出“对兰花如醉如痴、一往情深”的园丁与守护神郑兰勇爱兰育兰的执著、辛勤和匠心,也水到渠成地交待清了“兰州”与“兰花”息息相关的精神象征和文化背景,内容充实而不显杂芜,真正融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为一体,足见作者本人先就是个识兰、爱兰的“兰花知己”。
浏览完延风的《伫立风中》,不觉便似有风在胸腔里萦回、鼓荡、流动,继而有风自脑海深处挥洒而出,便成了如是两句诗:诗情画意风聚笔端绽怡红快绿,古往今来风行字间见云朗月明。无风不成世界,此与天下风中人共勉之。
&&&&&&&&&&&&&&&&&&&&&&&&
&&&&&&&&&&&&&&&&&&&&&&&&&&&&&&&&&&&&&
浓郁曲之词& 慷慨男儿情
&&&&&&&&&&&&&&&&&&&&&&&&&&&&&&&&
——序吕兴福词曲集&&&&&&&&&&&&&&&&&&&&&&&&&&&&&&&&&&&
清代文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云:“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宋翔凤则在《乐府余论》中曰:“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诚然如是,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乃至文化里,“词”本身就与“曲”构成了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姊妹。在文学史里溯流而行,我们知道,早在《诗经》、《楚辞》中的大多数诗或歌,便是能配乐歌唱的。及至中国古典诗歌经由汉乐府、五七杂言诗、以及稍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进入了唐代,日趋成熟并日益繁荣的“近体格律诗”则为真正意义上的“词”的确立与呈现开创了语言形式与声律规则方面的先河,使得“词”这种独具特质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唐正式面世。唐代诗人中不少成就斐然者都写过词,如李白的《清平调》、《菩萨蛮》,贺知章的《柳枝》,刘禹锡的《浪淘沙》,白居易的《忆江南》、《长相思》,等等。而到了宋代,“词”登上了其辉煌顶峰,豪放与婉约并举,大词家才情涌溢各领风骚,传世之佳篇编织成不朽的瑰丽景观。
遗憾历史长河蜿蜒至今,爱词读词、诵词写词者,竟所见不多。大约其诗词传诵最为广远、亦最令人景仰的当代诗词家莫过于诗人毛泽东了,他老人家那些气势磅礴的诗、特别是词,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等,至今仍叫人目睹其文便耳闻其声,一首首抑扬雄浑、情韵古雅的“词歌”可谓旋律渺远、绕梁三日。
如今,经由我们一位当代人所创作的诗词、全部配以一位当代人所创作的乐曲而成的一本词曲集诞生了,谁能不为他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融洽、合作的默契而欣悦并感动?又怎能不因他们以自己才情的结晶为现在正渐复苏的高雅古典诗词的演唱送上一缕春风、添上一片锦绣而喟叹并叫绝?这其中的优雅的孤傲、律动的情韵、旷达的豪气、深沉的况味,是很感染了我的。
创作这本词曲集的诗词家是吕兴福,一位大步走着“天涯路”的“癫狂男儿”,一个成功的时代创业者与企业家,一个已出了三本集子的执著诗人。收在这本词曲集里的诗词大约有三种内蕴:怀古幽思,人生行旅,和情感体悟。应该承认,我最为喜欢的是其中的怀古幽思这样一部分,吕兴福往往写得笔墨酣畅,情致饱满,言景状物贴切又生动,引经据典自然而不露斧痕,任思绪上下翩飞千年,方圆驰骋万里,最后恰到好处地阐释出作者之“思”,将全篇提升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赋予了诗词以浓郁的时代色彩与理想精神,营造出一唱三叹、回味绵长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效果。“小城闻梵声,平地起古刹。”这首《水调歌头·中卫高庙》开门点题,干净便捷地引我们直奔“小城古刹”,于是,“百年紫燕环绕,钟楼笼烟霞”的世事沧桑顿叫历史的悠远感和悲怆感迎面扑来,由此笔锋一转,衬托得“八月金风起,澄清昊天沙!”,而早已“化剑铸犁”的“铁戈”和“披来作袈裟”的“黄旗”,亲切而寓意深长地叫时代人间烟火的意味久久不绝。至于《沁园春·枭雄之恋》,作者则采取“以古摩古”的构思与笔法,极美又极情深地道出了一段哀婉凄艳的故事、一支摄人魂魄的恋曲。“漫漫长夜盈盈香风,烛影红流锦屏动绿波”“红颜最知壮士忧!逢知己,缘似五百年,别如三秋!”英雄豪气,红粉柔肠,娓娓道来,声色跃然,不禁让人为这古典式的爱情的大义与忠贞而深深折服。更有值得一提的《苏幕遮·屈原、苏轼》,作者以词写大诗人、词家,将屈苏的傲骨神风、崇高境界以词入词,表现得洒脱自如、形神兼备,全篇意浓辞章外,韵远笔墨间,怀旧抒情,借人言志,好一个“问遍梧桐问杨柳”“花笺妙笔著文章”!作为诗词家吕兴福很有些悟性、灵性,他深知如何运用“词”这一传统的汉文学艺术形式来抒写当代人的情怀而显得更为水乳交融、既古韵古香又不流于迂腐。所以,无论他描摩人生行旅还是慨叹情感体悟,都能于婉约细腻中透出一股男儿英气,于坦荡澄明里流露些许独具的认识与沉思。我以为他的《如梦令·晚渡、画题》、《菩萨蛮·沙湖》、《念奴娇·黄昏落霞》等,均系吟之则神思勃发、歌之则意气盎然之作,真乃“万种风情尽露。高山流水,何不与我同路?”
在此之前我似乎还没有看见一位诗词家与一位曲作家两人合作而成的这样一本像样的词曲集,为此,让我们为他们的勇气和立意喝彩,再期待着聆听这些落在书页中的“词歌”能够尽快地化做立体的音符和旋律,在我们的天空与生活中翱翔,款款情浓,古韵绵长。
&&&&&&&&&&&&&&&&&&&&&&&&&&&&&&&&&&&&
&&&&&&&&&&&&&&&&&&&&&&&&
赤诚的心& 深沉的情
&&&&&&&&&&&&&&&&&&&&&&&&&&&&&
&#8213;&#8213;公安民警诗作评议
&&&&&&&&&&&&&&&&&&&&&&&&&&&&&&&&&&&&&&&&&&&&&&&&&&&&
人民警察或公安干警,首先就让人联想到威严、正直、勇毅、果敢等这样一系列铿锵有声的闪光词汇;眼前便会出现英武的大盖帽上熠耀的国徽和橄榄绿的高大身影。的确,他们的精神与形象,早已成为共和国和平年代里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是人民安康与幸福的保护神,是时代神圣使命的肩负者,是道义和信念的化身。正因如此,才有了张丰毅青春无悔的《龙年警官》,有了濮存昕在《英雄无悔》中塑造的倾倒了无数观众的高天,有了“警察专业户”尤勇这样令人爱戴的明星。他们在人民的心目中已经神化,而他们又确确实实就在我们中间,有血有肉的躯体,爱憎分明的情感,喜怒哀乐的岁月,无怨无悔的年华。一颗赤诚的心,一腔深沉的情,这便是我读了这组由公安民警亲笔写作的诗篇之后得到的最直观、最贴切的感受。我笔写我心,这些读来较为直白、文字与技艺也还不够“专业”的诗,却蕴含着多么真挚的动人的力量,洋溢着多么丰沛的人性光芒与生命气息啊!
首先,这是一曲公安警察坚定信念的独白和神圣使命的交响,“诗言志”,这些头顶国徽、身着橄榄绿的慷慨男儿,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无怨无悔,他们深明大义,深知自己对于祖国与人民所承担着的千钧重担,并以此为荣,以此感到深深的幸福。“不为一时显赫,只为在平凡中生根。”刘靖国的《永恒的信念》开宗明义,朴素直白地道出公安干警“扎根平凡”的心声,一下就拉近了公安与人民的距离,这是一种亲情、爱情、鱼水情。接下来两句:“勇仗正义之剑切除疮痍毒瘤,高悬闪光明镜识别善恶忠奸。”章法对仗严谨,语言爽朗鲜明,很形象地高举起一面旗帜,那便是“我们永恒的信念,就是对人民的忠诚。”言到而意明,把公安干警人生的主旋律轰然奏响,宛若乡音乡情般亲切而撼人灵魂。单永生的《小草·绿树·天鹅》则写得优美抒情而意象叠出,以第二人称“你”入诗,娓娓诉说,感人肺腑;“遍野绿草,吮吸你的心血营造大地无限的生机;春蚕似的情节,默默演绎着无私奉献的主题。”“参天大树,把脚下的根须深入你的肺腑;蜡烛般的灵魂,独自照亮着人类平安的道路。”一二两段排比有致,意象递进,先以“小草”,后以“绿树”,比喻描写得既顾及形象又顾及精神,令人民警察的英姿与气节跃然纸上,呼之欲出。《陇原警魂》和《心泉》同样也是这方面的佳作。
其二,诗作者从熟悉的生活和亲历的场景中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动感画面与可信的细节入诗,独特细腻地给我们推出了一幅幅公安干警的“英雄无悔图”,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最终被这些情节所深深感动并与其融为了一体。张世凯的《雪夜守候》在语言和写法上运用了传统的民歌体,爽口顺溜,生动诙谐,“天,是块冰盖;地,是个风洞。”形容很民间也很风趣,却有力地烘托出了“雪夜守候”、执行任务的干警的不畏艰辛、餐风露宿的感人形象;“爬倒觉得雪沾肉,摸枪撕下皮一层。”更是入木三分地动感,如歌如诉,充满影视特写镜头的艺术魅力。郭伟的《一棵橄榄树》像一支悦耳的轻音乐,从城市里迷了路的孩子的无助,引发出“一棵橄榄树转过身来,给孩子投去一缕阴凉。”这样一幅平凡、亲切却极令人动情的画面,最后,“将孩子托上自己的肩膀”的“橄榄绿”,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这是平凡生活里平凡的一幕,却又是心与心碰撞、情与情相融的美的化身,这就是诗的意境所在。马宝峰的《献给英勇无畏的你》抒情饱满,一气呵成,读来流畅而情深意长。分别以“骏马”、“神鹰”、“巨浪”、“劲风”来比喻人民警察,就是这样的尊崇与爱戴叫“我觉得”“你是小城一道亮丽而别致的风景”。谁说不是呢?我们的万家安康、生活美满、社会发展,哪一天哪一时又能少得了这道风景!让我们为此献上深情的感谢和永恒的祝愿吧。
这其三便是,诗作对于“无情未必真男儿”“英雄情到至深处”的悉心描摩与讴歌。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的人民警察,将个体的情感升华,将对亲人的爱结晶,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高于一切,于是,其情也缠绵,其爱也真挚,其情其爱便也格外具有了英雄主义色彩。《值夜刑警的思念》写道:“爱人牵着幼子的纤手,自小屋走来&
远涉,三百多条思念的长河;泪水伴着艰辛,冲刷了花季的堤坝。”有这一种英雄的思念,妻儿怎能不骄傲自豪?有这一种忠贞的妻儿,军功章怎能不熠熠生辉?杜文泰的《深夜,我在警务区巡逻》,一句“梦乡中的老乡呦,你可知晓我一直在为你守护。”把安宁与枪刺、奉献与和平的辩证与理念,表达得素朴简捷,意在言外,给人留下较大的二度创作空间,任神驰天外,情致盎然。
这便是公安警察和他们的诗篇,每首诗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首诗都有一个难忘的情节,每首诗都是勇气的宣言、信念的旗旌,每首诗都是情的表白、爱的升华。只有亲历生活并热爱她的人才能写出真善美的诗篇,我想把这句话献给以上诗的作者们,是一种尊敬,也是一种互勉。记住,时代与生活离不开你们,也离不开你们的诗!
&&&&&&&&&&&&&&&&&&&&&&&&&&&&&&&&&&&&&&&&&&&&&&&&&&&&&&&&
&&&&&&&&&&&&&&&&&&&&&&&&&&&&&
&&&&&&&&&&&&&&&&&&&&&&&&
&在孤独的幻梦中飞翔
&&&&&&&&&&&&&&&&&&&&&&&&&&&&&
——序唐溢诗集《无主题思绪》
&&&&&&&&&&&&&&&&&&&&&&&&&&&&&&&&&&&&&&&&&&&&&&&&&&&&&&&&&&&&&&&&&&&&&&&&&&&&&&&&&&&&&&&&&&&&&&&
在生活中,早慧的少年应该说是不少,而早慧且独独钟情于诗、并不停地写着诗的少年,则不能算很多,这样一直钟情于诗并写着诗长大的青年,在今天,更是凤毛麟角的了。我所认识的唐溢就是这样一个青年,他的本名叫金立强,我清晰地记得,他还是在十几年前刚刚读初中的时候便爱上了诗并开始真诚地写诗了的。当时少年唐溢的诗总让我感到某种超乎于他年龄的忧郁气质,这忧郁中又闪回着淡淡的空灵、模糊的情愫、以及一些变形的感受,他诗中的内容叫人似有若无地捕捉到了什么。那时我便想,无论这中间叫人捕捉到的是什么,总之是诗意的,是只可心领而不能言传的那些真正属于我们灵魂的隐秘与神往。正因如此,我便从他的诗作中选出几首来,曾在我主持的省电台的《文学大厦》节目里配乐播出过三两次,还向有关文学期刊推荐过他的诗。
一棵小树的茁壮成长,会吸引来多少期待的喜悦、祝福的目光;而一颗诗心的日见成熟与饱满,将能获得多少诗歌的激动和礼赞!尤其在今天,在这个钟情于诗、膜拜于诗、用心写诗的人已经少而又少的时尚化的年代。而写着诗长大的唐溢今天终于可以无悔地拿出一本能够被称为诗集的东西了,这是他年华的沉淀,情感的结晶,朦胧爱情的编织,和对人生、生命、生与死、灵魂等等形而上的内容的审视与思考的心灵变奏。我以为,唐溢的这本《无主题思绪》,之所以“无主题”,正是因为他独独地漫游于诗歌的河流而常感缺乏一只同行的桨橹或一张导航的风帆,他便独独地顽韧地挑起自己诗的红灯笼,顺流也罢,逆流也好,遨游着,飞翔着,将所有孤独的幻梦潜入其间,在自己理想王国的高层面上,与云握手,与星星月亮对话,与无拘无束的风并辔远行。
其实,这也是每一颗真正的诗心都只能永远寂寞的原谛。与诗共枕并共舞,不正证明了诗歌的力量么?
&&&&&&&&&&&&&&&&&&&&&&&&&&&&&&&&&&&&
诗集《无主题思绪》中的黑色自恋情结。
也许黑色是孤独最贴切的底色,是特立独行的超拔的灵魂最适于表演的立体舞台,是一些极脆弱、敏感、尖锐的体味与感受的承载河床,又是最具有想象空间的隐秘所在,青年唐溢便在这偌大冷峻而空阔的黑色背景之下,率先寻觅到自己思想和语言的突破口,在其间进一步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同时也完成了自我。“不灭的身躯/走过孤寂的天空”“我穿过黑色的冷风/努力凝视远方/只为一生都在/寻找/那绝迹的爱”(《誓言》),诗集开篇便剖露心迹,誓言,即自我画像,是生命与憧憬的乐音,一个为寻觅独属于自己的、绝不流俗的“绝迹的爱”的顽强浪迹者的形象,同“孤寂的天空”“黑色的冷风”这样的意象一起强烈地印上读者心扉。“一个诗人勇敢地走入黑夜/准备饱尝寒冷和凄凉”(《晨曦里的雀鸣·奇遇》),进一步直白而准确地叫自己“走入黑夜”,黑色对自己的庇护意义与锤炼意义不言而喻,从而生命旅途柳暗花明,“迎接他的/是灿烂的星空”“星空”是“黑夜”的特殊形式,是它的积极的变形与升华,诗人对自己成功的自恋最终还是在黑色之中铺展开并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梦是午夜的星空”(《晨曦里的雀鸣·梦乡》),诗人眼里,最缤纷美丽的梦境也还是黑色的,是“午夜的星空”;“在不能成眠的长夜里/我寻觅着/不知在深沉浩渺的星空里/你究竟是哪一颗”(《思念》),在黑色中“不能成眠”,对于最纯洁美好的恋人的寻觅与渴盼,也还是在黑色意象中得以燃烧;“月&
在深远的夜空里/静静地伫立着/静静地把爱/洒向酣睡的人间”(《望月》),“夜&
是一张无形的网/展示着无穷尽的黑暗”(《夜》)……似这样直接、正面地以“夜”入诗的篇章,在集子中比比皆是,的确如诗人独白:“我的思绪/则是一只可怜的野鸟/死命挣扎/却无法逃脱/夜的禁锢”(《夜》)。
对夜的深入、“无法逃脱”、反复地渲染与描摩、真挚深情地歌吟,实际是诗人将自己逃匿进黑色之中,寻求慰藉与心灵安宁的直接途径,是固守自己一方高傲与孤独的唯一选择。
&&&&&&&&&&&&&&&&&&&&&&&&&&&&&&&&&&
诗集《无主题思绪》对至真至美的爱情的向往与预感,以“雾里看花”的形式出现,是作者青春萌动而无助的自我心理暗示,也是以身以心面对如此混浊的人世故而为自己在精神领域创造出一片圣洁的伊甸园,让爱情戴上面纱,踱步于现实和梦幻之间。“朦胧之中/一位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带着微笑&
散发着清香/一身洁白的纱衣/犹如清晨湖面上的薄雾”(《绿的相遇》),早春初绿的纯洁与清新在诗里同一位女孩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爱的感觉似实若虚,恍如梦境。“她是融合在绿色里了吗/或是化做了一朵紫色的小花”亦梦亦真,不情愿叫空灵剔透的爱恋被尘世所淹没,情愿她稍纵即逝,出神入化。“你轻松地挥手/便彩云儿一般款款而去/我轻松地挥手/便起身重踏上漫长的旅程”(《这不是故事》),是不是故事的故事,梦一般的来,云一般的去,飘飘若仙,了无印痕,“只是一个完美的瞬间”,渴望与爱牵手,却又怕这爱太平庸太世俗,便只能从灵魂中选择梦幻的瞬间,给心留下憧憬与回味。“这片书签&
是她留下的/缩印的一幅田园油画/和煦& 淳朴&
且恬静/旁边是罗丹的箴言:/自然总是美的”(《雨夜》),又是“留下”而后“离去”的惆怅和思念,让想象与心灵能够充分享受一片自由的乐土,让爱与大自然相融相渗,使爱臻于透明和完美。
我相信写着这些诗的男孩是个未曾偷食禁果的男孩,唯其如此,他的诗他的爱才显得这么清纯欲滴,氤氲着浓厚的梦幻色彩与理想主义情调。每个人都曾有过梦幻季节,都曾有过万花筒里的爱情秘密,一旦梦醒,那种惆怅与失落,该是如何言表啊!制造梦幻,大约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吧,真愿诗人的爱能更长久地披纱徘徊。
&&&&&&&&&&&&&&&&&&&&&&&&&&&&&&&&&&&&&&
我还想说的是,诗集《无主题思绪》中表现出不少后现代派诗学与诗艺的重要色块,那就是“变形”的运用及其在情感中的衍生。正因为诗作者的思绪和理念的绝不流俗,现实中所有令他难以逃脱的桎梏与茫然,便只有以诗的形式赋予其迥然相悖的形象与内涵,以求某种释放,某种解脱,某种对自己生命认识和首肯的重新定义。“铁黑的天空&
铁黑的火焰/铁黑的树……/铁黑的太阳&
铁黑的圆月/铁黑的雨……/铁黑的城市&
铁黑的心脏/铁黑的爱”(《铁黑的画》),对一幅缤纷画面的解读与思索,最终回归自己的黑色崇拜意念,在这黑色的创造和遨游里获得了片刻宁静,片刻超脱。“电线杆在飞/图书馆在飞/蚯蚓在飞/有一把剪刀/被我从肚脐儿伸出的手攥住”(《时空错位》),命题本身就已显露荒诞,所有悖于常规的画面都被理念和思绪所遥控着,对生活和前景的莫测感与忐忑感遍布其间,而经历这些“变形”的处理之后,“忧郁的心灵不再忧郁/时间凝固变成了铁”。这类的诗作对于作者的阅历和年龄而言,显然容易使之过早地陷于某种虚无与怀疑,整体的诗歌情调偏于晦涩,这也许是思绪的成熟过于超越了生命的成熟之所致吧。
文章写到这里,青年诗人唐溢又和我进行了一次关于诗歌的更深层次的对话,这使我不能不对他的人与他的诗有了同样更深层次的认识。带着这些理性的认识再次深入到他的一些更为重要的篇什中间,我想说的是,诗歌和写着这些诗对于青年唐溢,已远非仅仅用“钟情”或“眷恋”这类词汇所能表述的了。诗已深深地楔入了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而写着这诗行进着、成熟着的生命本体,则是虔诚地将诗作为这生命自我完成并印证的最高形式。他说:“没有诗的人生,是苍白、有缺陷的。”正鉴于此,他的诗中呈现出一种理念对灵与肉的探索和剖白,表达了一种灵魂深处的撕裂与重合的巨大痛楚和快乐,让我们体味到的是作者坚硬而浓密的情感,是某种血肉郁勃的崭新意义上的感受和思考。同时我这里还要点到的是,唐溢诗集中所选的不少篇章,其诗歌语言、语感的运用,应该说是显露出某种先锋性与实验性来,更有必要悉心一读。“走廊里阴云密布/推开一扇门/走入另一个房间/墙壁上仍然没有窗户”(《走廊》),“走廊”象征着一个迷惑的世界,思想左冲右突却尚未找到出口,于是,面对“走廊迂回曲折/走廊没有尽头”只能渴望自己“高大无比”时“撑破这走廊/重见到阳光/重见到星星”,超现实主义的意绪最终被坚定的理念所战胜,回归生命的亮色。“广场上的许多脚印/和广场上的各种吆喝声/证明/广场上空无一人”(《未发生的故事》),深入尘世而觉如入无人之境,灵魂的极致空灵与超拔早将诗的漫游者从尘埃与混浊中剥离出来,诗歌营造的画面叫人联想到毕加索或达利。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红色变奏》、《大雨落下》、《快乐涅磐》、《返还》等,让我们在读解这些诗的时候,穿透文字而深入到诗人真正的思想核心中去吧。
总之,诗集《无主题思绪》在诗歌日渐荒疏的年代走到了你我眼前,让我们较为完整地认识了一位青年,认识了他在流逝的年华中对诗的那份深挚乃至天真的眷恋,认识了他生命与情感的种种迷惘、忧郁、情之所系、心之所向。我以为,青年唐溢无疑是个以自己的灵魂隐秘与追寻斟满诗的酒杯来同你相碰、对饮的人,不知高山流水,愿否一醉?
为诗有如此年轻的歌者,干杯!
&&&&&&&&&&&&&&&&&&&&&&&&&&&&&&&&&&&&&&&&&&&&&&&&&&
光与色的诗
&&&&&&&&&&&&&&&&&&&&&&&&&&&&&&
——《延风摄影》欣赏
&&&&&&&&&&&&&&&&&&&&&&&&&&&&&&&&&&&&&&&&&&&&&&&&&&&&&&
新千年伊始,作家、诗人延风的文学、文艺创作枝棵上又结艳果——作为颇为厚重的一套六卷本的《延风摄影》的第一集,以清丽典雅的设计装帧、独具艺术视角与审美内涵的题材和表现,走进人们的感性乃至理性视野。熟知延风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位创作触角多方位的耕耘者,他的诗歌与散文的品位和风格自是不言而喻的了。如今较为系统、细致地观赏他的这本摄影集,还是叫我深深地感动并久久地沉醉了。光与色的诗!恰到好处,名副其实。创作者是在以一个诗人的敏锐与穿透力感知生活中的这一切,以一颗纯情而激越的诗心触摸这一切并因之震颤、震荡、回声绵远。于是,动感鲜活的这一个个瞬间经由创作者独具才情和匠心的捕捉、定格,化成流淌的诗篇,无声无字,却篇篇是旋律的自如展现,是意韵的浓淡交融、引人入胜。大约诗人摄影,得天独厚矣。
这一集《延风摄影》内容我以为大致可分为三:舞台艺术;风景;人物。看来身为诗人加文艺记者的延风人生旅途,时时处处忘不了过一把拍照瘾。将展现在舞台上的动感十足的场景和人物有角度有侧面有主题有构思有内涵有新意地再度创作并加以呈现,应该说并非易事。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具有相当快捷的艺术思想和高度纯熟的艺术技巧。延风所具有的,还远不仅如此,所以他的舞台艺术摄影作品往往以浓郁淳美的诗意取胜,画面的层次感深入浅出、迂回绵延,采光用光跌宕有致、含蓄而柔和,构图线条便动而不乱、动中见意见情,整幅作品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弦外之音诱人遐思,就此强调并升华了主题。全集的领衔之作《世纪之光》触目便令人情感、心绪为之一震。浓棕色背景强烈而厚重地推出一群身着传统民族小褂的青年男女,昂首挺胸,放射般伸臂展掌。众多的人体交织、错落、造型出一个既写实又前卫的壮丽画面,宛如腾涌的浪花,葱茏蓬勃的树林,或是猎猎飘飞的火焰。在这一切的上方,浓棕色的正顶部,半圆的一抹绯红亮出光明、幸福、与巨大的希望,点题升旨,意韵无穷。其实,我觉得这幅作品颇有些后现代艺术的灵性与涵盖,让人想起天才的达利。《敦煌古乐》是典型的大古典、大西部、大民俗风情,淡装的女主角裙袂飘然、形神兼备,其舞即乐,其乐即舞,乐舞两融。环绕、烘托着她的艳装的群舞演员则或立或蹲,姿态缤纷,美不胜收,以众星捧月之势让观赏者视线趋于一点,仿佛以心灵感知聆听到源自远古的黄钟大吕。背景依然是黑色,以厚重反衬明丽,让朦胧和不可知推出清晰、流畅、动感、飘逸,又是诗化的渲染。
延风的外景摄影很特别,全是经光与色的重新处理而表现出类似水墨画或剪影样的格调,读来山重水复,迷蒙隐约,半含半露,似梦若幻。也许诗人正是想由此而设置、营造自己所崇尚的“宁静致远”“曲径通幽”类似的氛围与意境吧。欲清新处却迷离,进得此境不知返。这大约又是诗的情思跃了上风。《雨雾野渡》分明一幅烟雨断桥、独舟古渡诗写意。以蓝色深深浅浅铺垫开来,为夜,为月,为水,为雾,亦为忧思,为寂寥,为感伤,为幻梦。不见人而闻其情其意,雨雾无言言尽在画面间,真大美哉。另一幅《明月何时》更是妙甚。远景浓黑,黑之上款款“剪”出雕栏画檐、枝棵片叶、一人一舟、荡荡满月。其中唯月为金色、亮色,余者全处理成“绿如蓝”的江南情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是此时月,“今夕是何年?”以画传诗,画中觅诗,诗画已不分彼此,神来之意之境,叫人临风起兴,对月缠绵。
《延风摄影》是延风的“实体与空间的视觉语言”,是他“回顾已逝的岁月”而“献给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的心灵感悟、生命亮点,是——光与色的诗。读懂并有所感于这本摄影的我,但愿每一个观赏者都从中有一份获得、一份思想、一种情感的润泽和激动。在新千年伊始,为我们热烈的生命和与生命一路同行的每一处风景,为这诗,这画。
&&&&&&&&&&&&&&&&&&&&&&&&&&&&&&&&&&&&&&&&&&&&&&&&
&&&&&&&&&&&&&&
&&&&&&&&&&&&&&&&
&&&&&&&&&&&&&&&&&——田文海《遥远的恋歌》序
&&&&&&&&&&&&&&&&&&&&&&&&&&&&&&&&&&&&&&&&&&&&&&&&&&&&&&&&&&&&
&&&&&&&&&&&&&&&&&&&&
A& 也是个“童话诗人”,在新世纪伊始。
读着“朦胧诗”长大的人,谁忘得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童话诗人”呢,他的名字叫顾城。而唤他为“童话诗人”的诗人,则是舒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本精致素雅的《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风靡文坛,倾倒了众多的青年,其间,两位“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代表作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舒婷沉思的迷离、唯美的忧郁与顾城富含哲思并斑斓的童话色彩琴瑟和谐,已不分彼此。
这就是我在读了田文海的这本《遥远的恋歌》后自然而然想起的,因为,田文海的诗中同样富含哲思并斑斓的童话色彩不经意便深深打动了我。的确是舒婷——确切说是舒婷的诗——在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就吸引了他,感动了他,乃至是诱惑了他。是不是正因如此,这个生长于陇南山大沟深的小小县城的少年,才开始了自己心灵的吟唱,“做一只翩飞的雪蝶/丢弃空洞的许诺/怀揣小小的梦想”“自由而欢乐地飞翔”(《落雪之夜》);“在夏夜清凉的风中/拨动思念的琴弦/低唱那些深情的歌谣”(《少年情怀》)。
田文海这发自心灵的“深情的歌谣”一唱便是若许年。唱着这歌谣他走出僻远却熟稔的故乡小城,走进现代的大都会,却带着那些与生命和年华同在的村庄、丛林、溪水、阳光,和与上述诸种无法割裂开来的迷惘、寂寥、忧郁、无以名状的憧憬。是这一切编织成了田文海的诗和散文。如今,少年田文海已是有着健康肤色、憨厚却不失睿智的笑的高大成熟的大学生了,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更是远远超越了曾经的“深情的歌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ww.xbxb.co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