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节点投票时间未决的贵族到底会怎么投,求教

口才高手教你攻心术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绝不反驳,改掉爱反驳他人的习惯
有一则对话:
“这部电影糟透了,白白花了两个钟头,看来一点意义也没有。”
“看电影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一部片子也不算太烂,而且我认为它的布景很华丽,一定费了许多工夫。”
“是吗?它的布景设计很差劲。”
“还有演员也算相当卖力,只可惜被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演技。”
“好几个演员差强人意,再说剧本是抄袭的,当然失败。”
另有一则对话:
妻子问丈夫:“我的发型好看吗?”
“不好看。”
“我的衣服美丽吗?”
“不太美丽。”
或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
他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好看。”
或她说:“孩子应该早点上床睡觉。”
而他却说:“晚点也不要紧。”
试想,这是如何的话不投机啊!
上面几则对话你看来也许觉得好笑,不过这情形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有些人差不多已成习惯,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其实自己本来一点意见也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说“不是”,到你说“不是”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
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风。
然而即使你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或许你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你正在这样做。这种习惯会使你与朋友或同事日渐疏远,再也没有人肯提供你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却很不幸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习惯。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学会尊重别人,首先你要明白,日常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没有绝对的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何必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同事如果给你提意见,若不能即刻表示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无谓的意见纷争只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变得乏味。
说话不要模棱两可,要一语中的
在日常交谈的话语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也会带来许多便利。巧说“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
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家求宿。吕伯奢热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
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
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结果,造成一场误会。
这个故事虽反映曹操疑心过重,但“捆绑起来再杀”这句不明确的言辞,对促成曹操杀人也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同语异义”的言辞一定要谨慎使用。二战期间也发生过因“同语异义”而误会的事。
当时,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发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出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英国战斗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战斗机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
战斗机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
可见,这个“别管它”,就是一种“同语异义”的言辞。你在遇到这种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
不要乱开玩笑,否则会惹人反感
开玩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常见的一种说话取乐方式。它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使你的语言更具魅力。但是,开玩笑必须内容高雅,如果笑料过于庸俗,或开过了头,伤害了人家的自尊和感情,则适得其反。所以,开玩笑一定要注意场合,把握尺度。有位钢琴家在某地一家歌舞剧院演奏贝多芬的名曲时,因天气寒冷,进场的听众不多,剧场内有一半的座位空着,一些来听钢琴演奏的人也左顾右盼,心里似乎很不安。这有点出乎钢琴家的意料之外。为了改变这尴尬的局面,这位钢琴家开了一个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说:“朋友们,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这个城市里的人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
听众一听,顿时开心地大笑起来。
由于这位钢琴家的一个玩笑,人们立即活跃起来,使尴尬的局面在哄堂大笑中顿时化解。接着,大家便聚精会神地听他演奏了。
但是,如果开玩笑不掌握分寸,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到国会去参加一项会议。开会前,为了试一试麦克风是否已接通,他便信口开了一个玩笑,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
一语出口,全场哗然。后来,苏联针对此事提出了强烈抗议,搞得里根很难堪、很狼狈。
由此可见,开玩笑过度,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当然,开玩笑还要看对象,因为每个人的性格、身份、心情不尽相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一个玩笑,你可以对此人开,却不可对彼人开,这也是开玩笑的一门学问。
一般来说,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司开玩笑,晚辈不宜同长辈开玩笑,正常人不宜同残疾人开玩笑。即便可以开一些玩笑,也只限于逗笑之类,而且要暗含尊敬、褒扬,不能放肆、轻佻。切忌揭人之短,尤其是残疾人之短处,他们对自己明摆着的短处已经讳莫如深,如果你再同他开玩笑,他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意的羞辱,因而造成恶言相对的局面。
总之,开玩笑应是善意逗乐,促进彼此的感情交流,而不是恶意的取笑,占对方的便宜。所以,你以后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沟通高手。
旧瓶装新酒,说话要有点新意
在公共汽车站,常见如下对话。
“这趟班车到××区吗?”
“不到。”
这种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谈话随处可见。其实,问者很可能想知道“到××区怎样搭车”。
在一个聚会中,你想介绍两个陌生的朋友相互认识。你这样说:
“这位朋友是位网球高手,他每个周末都去网球场。”
“这位先生喜欢打篮球,在学校时是主力球员。”
这样的介绍,能够让原本陌生的双方很快找到交谈的话题。
有时,一些很普通的客套话也可以打开话匣子,让陌生人之间不再沉默,从而拉近原本似乎遥远的距离。如:
“你府上哪里啊?”
“江苏。”
“那是个不错的地方呢,不但风景美丽,住在那儿的人们也颇富文人气息。”
“是啊,咱们江苏……”如此你就轻松地打开了话匣子。
又或者,你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到××爬山,一定很不错。”
“您喜欢爬山?爬过哪些山呢?”
“我曾到过……”顺着话找话,打蛇随棍上,绝对能令你发掘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在初次见面或交谈中,问对方问题时,要尽量避免问让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比如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改为:“请问哪一班车能去××区?到什么地方搭车?”这样,对方也能详细地回答你了。
而善于谈话者,也都不会仅仅回答“是”或“不是”,一定多加上几句说明或感想,让对方产生继续交谈的兴趣,达到谈话的目的。
在给初次见面的朋友介绍对方时,不要只是简单地说“这是李某,那是张某”之类的话,这会让陌生的双方不易找到话题而陷入沉默的尴尬之地,你不妨简单地介绍一下对方的简历、爱好等,为两位新结识的朋友打开一个海阔天空神聊的窗口,使双方能马上找到共同之点,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而这也是表现你口才的好机会。
另外,“旧瓶装新酒”是个百用不厌的谈话方式。我们在交谈时,开场白往往是“你好”、“今天好热呀”之类俗定的寒暄,的确,这是一个适宜每个人的话题,可是常常显得多余乏味。这就需要你引申开来,增加更多的谈资。如果在天气谈论之后加上“真想跳进水里泡一泡”之类的感叹,很可能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那么对方的反应绝不仅是“是呀,的确很热”的简单重复了,从而谈话向纵深发展的楔子也就插上了。
不要什么时候说话都大倒苦水
李某,虽然身为男性却个性柔弱,思想也很悲观,当他有心事时必定马上找人诉苦。他在大学时代曾经有过一段罗曼史,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结束,这件事一直放在他心底,从那之后每当他与人聊天时,他就会哀怨地向对方描绘自己的心酸。
有一次,李某参加同事的生日晚会,同事介绍一位朋友与他认识。散会之后,同事的朋友抱怨:“和你那个李同事谈话真累!他一直在说大学时代如何认识某人、如何伤心地分手我一句话也插不上,只好假装十分同情,耐心地等他说完。”
另外,我们经常听到,自己也经常说这样的话语:
“真该死,今天做什么都不顺利!”
“那真是令人讨厌的家伙。”
“我没有才能。”
“我是个做什么都不行的废物。”
每个人都会有失意的事,包括事业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让人舒心的事很少,即使有舒心的事人们也很容易忘记,萦绕于心头的大多不那么令人愉快。失意事本就是一种痛苦,搁在心里不找人倾吐更痛苦。据说,把失意事摆在心里还会造成心理的疾病,所以找人倾吐也是好的。向别人吐苦水的时候的确会感到轻松些,稍微缓解了压力。但是这只不过是把淤积在自己心中的话吐露给别人听,获得短暂的满足而已。
有些烦恼有些失意或是希望别人安慰的问题,你应该把这些话说给心理学医生或是值得你信赖的家人或朋友听,千万不要逢人就开始倾倒自己心中的垃圾,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对方的共鸣,只会徒增对方反感。
吐露失意的事,不管是主动吐露还是被动吐露,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吐露失意的事无意中塑造了自己无能、软弱的形象。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失意事,但如果你在吐露失意事时,别人正在得意,那么别人会直觉地认为你是个无能或能力不足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失意!嘴巴虽然不会说出来,但心里多少会这样想,而且失意事一讲,有时会因情绪失控而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别人的尴尬,这才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如果你的失意情绪引来别人的安慰,温暖固温暖,但你却因此而变成一个无助的孩子,别人的评语是:唉,可怜!
其次,吐露失意的事,别人对你的印象分数会打折。很多人凭印象来打别人的分数,一般来说,自信、坚定的人,他所获得的印象分数会比较高,如果他还是个事业有成的人,那么更会获得尊敬,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如果你的失意事让别人知道了,他们下意识地会在分数表上扣分,本来80分,一下子就不及格了,而他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很自然地转变,由尊敬、热情而变得不屑、冷淡。
另外,吐露失意的事会形成不良印象。你的失意事如果说得太多次,或是经由听者的传播,让你的朋友都知道了,那么别人会为你贴上一个标签:失败者!当别人谈到你时,便会想到这些事。还有,吐露失意时难免会说某人的坏话。说别人的坏话和抱怨的情况是同样的,也许当下心里感觉畅快了,但你的听众可能会无法忍受,而产生这样的想法,“不知道这人在私底下怎样讲我的”,因而失去对方的信任,甚至对你感到嫌恶。
所以,在与尚未熟识的人说话时,最好选择较为轻松愉快的话题,尽量不要提及个人过去不愉快的经验,以免让对方觉得沉闷、无聊,让人产生再也不想见到你的感觉。
应付批评的时候,应该怎样说话
一位青年作家结束了精彩的演说,会场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演说显然是成功的。接着作家要回答听众的问题。只见下面的纸条一张张递上台去,作家依次从容作答,语言流畅得体。但是,突然之间,作家看到一张字条上赫然写着两句刺眼的话:“你的作品有些只是二三流的,却可都发表在有名望的刊物的显著位置上,这是否与你的名气和背景有关?”
这分明是一句有意贬低人的话!作家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显得有些尴尬。怎么办?这位作家若是聪明的,可以原文照读,坦然作答。然而,他却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作品的发表与我的名气和背景无关。说我的作品是二三流的,那是你的看法,我觉得我的作品不是二三流的。”
作家的自尊心受到了损伤,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明显的冲动。幸好提问者没有再次发问,这场小小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这里提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逆耳之言(批评)的时候,你该如何应答呢?
  对这一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对方有道理,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接受批评:“你说得对!我明白你的意思,下次我不会再那样做了。”或者设法拖延。批评你的人已经制造了一个对他(她)有利的对立形势,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不必立刻答复的。“你的意见我要考虑一段时间,我们明天早上再继续谈吧。”这类话语是较合理的应对方法,而且能使你取得若干程度的控制权。
如果错误不在你,你也不要急于反击。反唇相讥有害无益,那只会造成坏印象。
一般来说,常见的应付批评的时候,应该怎样说话有以下几种:
——使用俗谚
使用俗谚是一种可以起死回生的说话技巧。俗谚可使人产生“那是真理”的错觉。而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服从于真理。
当对方急着要你做决断时,你可以说:“俗语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在这紧要的关头,我们应先稳住阵脚,从长计议。”
当对方以丰富的知识攻击你的无知时,你便说:“俗话说,‘知而不行,犹如不知’,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
“别忘了‘狗急跳墙’。或许你的主张是对的,但问题是能否获得众人的协助。”这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说法。你必须先设法搅乱对方的阵脚,接着再重新稳住自己。这是削弱对方攻势的方法。
——找借口
找借口也是个好办法,这时的要诀是必须故弄玄虚,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你的意思我完全了解,但你何必这样严厉地指责,伤彼此的和气呢?再说,你也不见得完全没有问题。你这种欺人太甚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或许你说的是对的,但你要知道,如果按规则做定会通行无阻,如果你固执己见,本来可以成功的也会失败。”
你必须在话题以外寻找借口,反将对方一军。因为在此之前,你是处于挨打的地位。
——不断发问
要扰乱对方的阵脚,不断发问是很有效的方法。
“你刚才说有检讨的必要,这是什么意思?”
“你刚才说要建立全体参与的体制,所谓全体是指哪些人?而且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呢?”
如此持续不断地发问,对方早晚会露出破绽。因此,你就锲而不舍地与对方缠斗下去,直到对方不耐烦地脱口而出:“这种芝麻小事无关紧要!”这时,你就有机可乘了。你可以反驳对方说:“你怎么可以说是芝麻小事?只要我还有疑问,你就必须说明,否则我怎么能完全了解呢?”采取这个办法时,有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很明显的事也要反复询问。这样一来,对方必会感到厌烦,因而产生不想再和你纠缠下去的想法。这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方式。为了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免他再注意我方的弱点,最好对他说些毫不相干的事。另外,此发问方式也具有使对方的话丧失条理的效果。当对方声色俱厉地论证时,找出其最主要的关键部分,然后反复问一些不言而喻的事。例如:“我想再确认一下……”“你只要想到……”故意说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最后,对方将不得不修正说过的话,这就是我方的目的。第二,要对方为语意不清的字句下定义。诸如“调整”、“检讨”、“促进”、“跟随”、“妥善处理”,等等。如果对方有弱点存在,其攻势便不会那么凌厉了。
——多使用“比如说”
这也是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即使对方有条有理地高谈阔论,有时,只要以下列的方式发问,对方就会立即崩溃。例如:“比如说,有什么例子吗?”“比如说,适合什么情况?”“比如说,在你的工作中有什么实例?”“比如说,你能想出适用的方法吗?”等等。即使对方的话非常有道理,而且在逻辑上也有条不紊,但若他无法回答“比如说”问题,难免会觉得不知所措。
当你要求对方“举出例子”时,可以立即回答的人不多。这时,对方显然已处于劣势。因此,你要紧跟着说:“你说的我完全了解,不过,如果不知道具体的用法,就等于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
趋利避害,说话的时候要学会岔开不利话题
有个大约三岁的小孩站在一家玩具店前大声叫嚷:“我要这个!我要这个!”小孩的母亲见到这种情况,便指着天上说:“明明,你看,有飞碟。”孩子立刻停止哭闹抬头张望,好像已经忘记刚才自己哭闹要求的东西,不久就乖乖地被母亲牵着消失在人群中了。
这就是流星战术,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为目的。
某公司的经营者正在跟劳工代表交涉,快要作出决定时,突然说道:“喂!先生,你的声音相当不错,很响亮哦!”一句无关主题的话使劳工代表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整个会场的对立气氛立刻缓和,陷于一片寂静中。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一次,曹操邀请刘备在花园饮酒。曹操以手指刘备,又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吃一惊,一不小心,手中拿的筷子竟然掉到地上。此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隆隆。刘备急中生智,立即从容地说:“一震之威,乃至如此!”曹操并未觉察,笑了笑,说:“大丈夫也怕雷声吗?”刘备说: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刘备巧妙地将曹操的注意力引到雷声上,从而避开曹操的猜疑。另一则是美国总统林肯在竞选国会议员时与对手卡特赖特牧师的故事。卡特赖特牧师到处散布林肯不承认耶稣、诬蔑耶稣是私生子的言论。林肯当然明白,这是卡特赖特牧师蓄意降低自己在选民中的威信。
一次,卡特赖特牧师在一座教堂里布道时,林肯也在座。卡特赖特便以信奉耶稣为话题,对信徒们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入天堂的人站起来。”“刷”地一下,信徒们站了一大片。唯有林肯坐着未动。卡特赖特看在眼里,暗暗高兴。他叫站起来的信徒坐下,又紧扣话题,对信徒们说:“凡是不愿下地狱的人都站起来吧,我要为你们祈祷,上帝保佑你们!”信徒们又“刷”地一下站了起来。又只有林肯一人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卡特赖特高兴极了,扫了林肯一眼,严肃地说:“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进入天堂,都不愿下地狱与魔鬼为伍。可是,我注意到只有林肯先生一人例外。请问林肯先生,你到底想到哪里去?”
林肯早就胸有成竹,马上从容不迫地站起来,更换话题说:“牧师先生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我可以坦率地告诉牧师先生,我既不去天堂,也不去地狱,我要到国会去!”随之,林肯以竞选为题,大力宣传自己的政见,使在座的教友深为其在困境中更换话题,把教堂变为竞选国会议员之讲台的说话才能所折服,拼命地鼓起掌来。
所谓“流星战术”,是一种转移别人注意力的技巧,如上述,表面上看,它只是哄小孩的把戏,事实上,在一些心理紧张的情况下使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上述那位经营者,他能把对立的气氛一瞬间扭转过来,的确是将“流星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察觉自己的雄心壮志,机智地以雷声掩饰失措,引开曹操的注意力;而如果林肯不接过话题,进行改换,仍以耶稣为题说下去,必然落入尴尬的境地。使用流星战术更换话题需要很高的智慧,也需要很好的口才,而且要巧妙、自然,不露痕迹,才能既平且准,立于不败之地。
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应该特别留神
说话比做文章读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修正;读文章,可以细细体味,详加研究。说话则不然,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所以你与人对话,应该特别留神。
人与人之间好感难得,恶感易成,与人对话,必须谨慎。说话方式要符合对方个性,才会产生作用;但也不要忽略你与对方的交情程度,否则“交浅而言深”、“不可与言而言”,则还不如不言。当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东西南北,兴之所至,无所不谈,你不必有所拘束,但是也不可过度,一言误会,感情遂生裂痕,此则不可不防,不可不戒。
你要说的话,事前先打腹稿,列出纲要,说话开始时,先要定一定神,态度从容,双目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出恳挚的神情,边说边注意他的反应,是赞成还是不以为然,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神情不屑,不愿意多听的样子,你就该设法收尾。如果发觉他怀疑的样子,你就该多做解释。如果发觉他乐于接受的样子,你就该单刀直入,不要再绕什么圈子。发觉他要插言的样子,你就该请他发表意见。他的答语,你要特别留神,比如同样一个“喔”字,有不同的表示:“喔,”是表示知道了,“喔!”是表示惊奇,“喔?”是表示疑问。
再如,他说“好的,以后再谈吧”,这是不肯接受;“好的,照如此办吧”,这是完全接受;“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设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好的,待我研究研究”,这是原则可以同意,办法还须讨论;如果他说“好的,你听我回音”,这是肯帮忙的表示。你能够细细体味,便知道此次说话是否成功,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有直接的表示,很易使你误解他的真意。
你对人表示态度,也要有个分寸,你以为可以办到的,回他“我去试试,成否不敢保证”;你以为对的,回他一声“很好”,一声“不错”;你以为不对的,回他“这个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说法”;你以为办不到的,回他“此事太困难,恐怕无大希望”。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欢而散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余地,万一临时不能决定,你可以说“待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或者说“待我与某方面商量后,由某方面答复吧”。前者是接受与不接受各占一半,后者多数是婉言拒绝。如果对方唠叨不止,你不愿意再听下去,也有几个方法可以应付,或者乘机谈谈别的事情,转移谈话方向,或者就说“好的,今天谈到此处为止”,立起身来,说声“对不起,再见,再见。”他自会终止谈话离开你。你要向对方说话,先要明白他的个性。他喜欢学问的,你应该说高远的话;他喜欢婉转的,你应该说流利的话;他喜欢亢直的,你应该说激切的话;他喜欢琐事的,你应该说浅近的话;他喜欢诚恳的,你应该说质直的话。你的说话方式,与对方个性相符,自能一拍即合。
若对方是一个喜欢刺探你意思的人,往往迂回曲折,中间插入一句主句,希望你暴露真情。你若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设法避过,或者故意当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辞,或者就说“不便奉告”,拦阻他不断的进攻。此外,盛怒之后,不要见客;宿醉未醒,不要见客。怒余易迁怒来客,无端得罪;醉后易畅言无忌,泄漏秘密。
但是只明白对方的个性还是不够,你还得估量彼此的交情,交情未到相当程度,你的说话方式,虽合对方个性,说话是否发生效力仍是一个疑问。话是说得对了,你的交情资格,还是不对,交情资格不对,你就犯了“交浅而言深”的错误。彼此的交情,还不曾达到相当的程度,“不可与言而言,是以言脱之也”,逆耳之言,只使人觉得讨厌!
某甲是亢直之人,他的领导也不失为亢直的人。有一次为了同事待遇过分刻薄,某甲自告奋勇,向领导提出加薪的请求。他对领导慷慨陈词:现在的待遇,不但不合理、不合情,简直是逼他们走到死路上去。他们死不死,姑且不问,你的事业还有前途么?某甲自以为理直气壮,自以为够得上直说的交情,谁知领导听了大不高兴,不但不能采纳,而且反唇相讥,认为这是整个的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来解决,他是无力改善的,弄得一场没趣。这不是话不投机,而是某甲估计错了彼此的交情,还没有到说话的时机。从此以后,领导以为某甲是存心捣蛋,借此鼓弄风潮,于是误会日深,再有小人居间无中生有,挑拨是非,以后的纠纷,多着呢!
  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劝你说话必须详加考虑,你的说话方式,合乎对方个性么?你和他的交情,够得上说深话吗?若有一个“否”字,最好还是秉着老于世故者的教训:“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管住自己的嘴巴,要学会“少说话”
美国的艺术家安迪渥荷曾经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学会闭上嘴巴后,获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响力。”
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一般不乱讲话。只有那些胸无点墨又爱慕虚荣的人才喜欢信口开河,大发言论。“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是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记的名言。所以在研究说话艺术时,首先要学会“少说话”。
你也许会反驳:“既然人人都要学少说话,那么,说话艺术就不必细加研究了。”其实不然,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只能“少说”而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又要说得又少又好,这才是口才的艺术。
首先,言多必失,说得越多,显得越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话的几率就越大。
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他以战神科里奥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称于世。公元前454年,科里奥拉努斯打算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进入政界。
竞逐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初期发表演说,科里奥拉努斯便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战争留下来的无数伤疤作为开场白。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操,人们深为感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当选。
投票日来临的前夕,科里奥拉努斯在所有元老和贵族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厅。当科里奥拉努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他前来的富人听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称自己注定会当选,而且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甚至还无理地指责对手,还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
他的第二次演说迅速传遍了罗马,人们纷纷改变了投票意向。
科里奥拉努斯落选之后,心怀不甘地重返战场,他发誓要报复那些投票反对他的平民。
几个星期之后,元老院针对一批运抵罗马的物品是否免费发放给百姓这个议题投票,科里奥拉努斯参加了讨论,他认为发放粮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这一议题因而未决。接着他又谴责民主的要领,倡议取消平民代表(亦即护民官),将统治权交还给贵族。
科里奥拉努斯的最新言论激怒了平民。人们成群结队赶到元老院前,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出来对质,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于是全城爆发了暴动,元老院迫于压力,终于投票赞成发放物品,但是,老百姓仍然强烈要求科里奥拉努斯公开道歉,才允许他重返战场。
于是,科里奥拉努斯出现在群众面前。一开始,他的发言缓慢而柔和,然而没过多久,他变得越来越粗鲁,甚至口出恶言,侮辱百姓!他说得越多,百姓就越愤怒,他们的大声抗议中断了他的发言。护民官商议判处他死刑,命令治安长官立即拘捕他,送到塔匹亚岩顶端丢掷下去。后来,在贵族的干预下,他被判决终生放逐。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欢呼庆祝。
如果科里奥拉努斯不那么多言,也就不会冒犯老百姓,如果在落选后他仍能注意保护自我强大的光环,依然还有机会被推举为执政官。可惜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论,最终自食其果。
所以,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我们要尽量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调和姿势,以及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才得体。
其次,不知内情,就不要胡说八道。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可随随便便说人短处,或揭露别人的隐私。首先要明白,别人的事你知道的不一定可靠,也许还有你不知道的隐衷。你若将自己知道的片面现象贸然宣扬出去,难免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到真相大白之时,已经是覆水难收了。
有那么一种人,喜欢兴风作浪,把别人的是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逢人就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所以,当有人向你说某某的短处时,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忘,谨缄君子之口,不要做传声筒,不要轻信这些片面之词。
谈论别人,不可因片面的观察背后批评,说坏人的好处,旁人最多以为你无知。把好人说坏了,那就有损道德了。
不要因为沾沾自喜而大肆渲染
在浩渺无边的谈话题材中,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避免。记住,人无完人,即使你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或者高人一筹,也并不能说明你在其他方面都出类拔萃。记住!不要沾沾自喜而大肆渲染。
“那一次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的面,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即使那次纠纷的确是因为你的努力而得到完满的解决,可是为什么不这样说一句:“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解决了纠纷。”这样不是会更令人敬佩吗?当别人发觉你默默地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自然会对你崇敬有加,但若自己夸夸其谈,所得结果则恰恰相反。不要一心只想求得别人的赞赏,而把事情说得神乎其神,这样别人会觉得你沽名钓誉,手法无异于乞丐讨饭。
别对陌生人夸耀个人的生活,例如你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儿子如何出色。
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干,你若渴望取悦于他,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不要自我吹捧。展现自己的才华,位居你之上的人不会因此而喜欢你,因为你激起了他们的嫉妒与不安,引起了反感。
说话时,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这绝不是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不虚伪,没有自我吹嘘,这样就能赢得好口碑。
赞美虽好,但不能太肉麻
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收到好的效果。首先,不要在大众面前赞美其中一人。
假如部门经理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特别指出“这个项目能如期完成,多亏了王涛”,在座的同事心中必定愤愤不平,“太过分了,明明是同一部门一起做的”,“他不过是运气较好罢了”,“机会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啊”!如此一来,办公室的战争就会无休无止了,对公司来说绝非好事。
一般人往往认为:“既然是光彩荣耀的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下予以表扬呢?”然而实际上,除非没有利害关系的称赞,否则,极容易引起其他部属的嫉妒与不满,这种赞许可在私底下告诉他,这种表示方法也比较容易造成双方的情感共鸣。
至于公开嘉许时,每个人的辛劳都要趁机表扬,如“因为大家努力合作,才有如此的结果”。如此,才是最完善的做法。
其次,赞美不宜太夸张。
假如你这样去称赞一个口才很好的朋友:“朋友,你的口才真了不起,我看没有任何人能同你相比。”这种称赞缺乏支持力。对方会怀疑你的诚意,在场的其他人也会不以为然,这样的称赞无异于奉承和拍马屁。这时,你可以这样称赞:“我真羡慕你说话的才能,既简洁又流畅,而我总是啰嗦,颠三倒四。”这种称赞才是得体的。
赞美不要太肉麻,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宜太夸张,否则就成了挖苦。
不避忌讳就会徒留尴尬,千万要记住
随着社交圈的扩大,人们常常要出入于各种场合应对进退。所以在各种场合中,无可避免地要说话,说话内容与环境气氛如果不协调,不仅会使大家扫兴,还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例如在葬礼仪式中,开玩笑的话便显得极不尊重往生者;在婚宴上大谈新郎或新娘的罗曼史则会煞风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不同场合的说话忌讳,虽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很多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话规则。
——婚礼的场合
婚礼谈话中较忌讳使用“断”、“散”、“离”等字音。另外,宾客致词时最好避免自我炫耀或自我宣传,毕竟婚礼上的谈论重点不是你。朋友与熟人向新郎、新娘敬酒时,虽然可以态度较轻松活泼,但不能过分随便,否则会遭人嫌恶。开玩笑时,口气宜适度俏皮,避免失礼。
——丧礼的场合
由于那是个伤心悲痛的场合,说话者的表情及说话内容要非常慎重。这种场合下,说话不宜太多,也严禁幽默、风趣的对谈。谈话的内容应集中表现对故人的哀悼与怀念之情,并称赞其优点。也不要忘记用简短、真诚的话来安慰、鼓励亡者的家属。
——其他聚会
参加同学会时,要坦率、自然,多提及一些往事,引起大家的共鸣。新春聚会时,最好不要以演讲或训诫的口气来谈论未来计划,应以自然的态度谈天:另外,最好不要谈太多有关工作的话题。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要尽量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生活中的小插曲,谈到寿星时,应该多多称赞。参加长辈生日聚会时,说话不要强调年纪,少论及生死问题,以免使老人家心生伤感。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可选择印象较深刻的话题来说,并谦虚地向老师及其他家长表达谢意。要提及孩子的近况,谈谈学生受到老师照顾颇多,并婉转表达家长对老师的期望。
反对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有技巧
对于反对人家的事情,你可能最觉得头痛了,因为反对不得法,硬着头皮说“不”字,可能会使人对你不满,甚至怀恨在心,仇视你。你当然也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有没有办法避免这些多余的困扰呢?其实,反对也是有秘诀的,反对得法,对方便会心悦诚服。这就要求你具备婉言反对的本领了。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经理报告说:“这个商标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旗,他们国内人民见了一定乐于购买我们的产品。”然后他征求各部门主任的意见。营业主任和广告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构想的正确,最后轮到代理出口部主任出席的青年职员表示意见。他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全室的人都瞪大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他。
“我倒不是不喜欢这个商标。”青年勇敢地回答。其实从艺术观点看确实有点讨厌那红圈圈,他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力是得不到什么效果的,所以他又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笑了起来:“这话倒使我不懂,你解释看看。”
“这个设计鲜明而生动自然,毫无疑问,因为与日本的国徽相似,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喜欢的。”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经理不耐烦地说。
“然而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那就是中国了。中国人看到这个商标,也未必不想到这是日本的国旗,即使日本人果然喜爱这个商标,可是中国人却不会引起好感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愿意买我们的东西。这样,它在中国不就全无销路吗?照本公司的营业计划,是要扩充对华贸易的,但这样一个商标做成之后,结果必定是顾此失彼了。”
“天啊!我倒没有想到这一层,你的话对极了!”经理几乎叫了起来!
这位青年如果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地对经理唯唯从命,让旭日做成商标,将来产品销到远东之后,中国方面的营业报告一到,生意清淡,存货退回,那时假使明白不能销售的原因是因为商标问题,代理出口部主任出席那次会议的那位青年,能摆脱责任吗?
要向一个人表示反对,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说得使他完全信服,所以技巧的运用,不能不讲究。你看,那位青年在说“不”时就很委婉,用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的恭维话先填平了经理的不悦,同时也不使他失去体面,后来他虽然陈述了更充分的理由,经理也不会因此而觉得难堪。
你要记住,反对别人要委婉一些,不要损伤他人的自尊心,不要使他人感觉屈服,或难堪。你虽然反对了他,还是让他自己依然自满和得意是最好的结果。
学习这种委婉反对的方法,要注意下列的规则:
你应该向对方解释自己反对的理由。
反对的言辞最好用坚决果断的暗示,不可游移。
不要把责任全推在人家身上,含糊其辞。
注意不伤害他人自尊心,要让对方明白你的反对出于万不得已,很是抱歉。
  试着掌握巧妙问话方式
在某国的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主教:“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主教的呵斥。其后,又有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主教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问话的方法不同,收效自然有高低之分。
高明的问话使人心中喜悦,能顺利地达到谈话的目的,而愚蠢的问话只会贻笑大方,甚至招人厌恶。
在酒馆里点菜时,向服务员咨询:“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这是句废话,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那儿的常客。倘若你换一种问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完全不同,你可以吃到真正的海鲜。
这两句问话会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前一问句只有好或不好两个答案,为顾全店家招牌,服务员不能说不好,并且好不好的标准也没有固定模式。而第二种问话定义广泛,回答甚至可以是:“今天没有什么好的海鲜,但今天信丰鸡又肥又嫩,值得一试。”另外,服务员见有人求教于他,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自然会比较各种海鲜,推荐最好的。由此看来,问话事小,提问技巧却难于掌握。
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提问形式有多种:
——限制型提问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做鸡蛋生意。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问者拒绝或不接受回答的机率。
——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的选择。如,朋友到你家做客,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今天咱们吃什么?鲫鱼还是带鱼?”
——婉转型提问
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他并不知道姑娘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写是否妥当?”
妙答也是会说话的关键
不但要问得巧,回答也要讲究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回答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是论辩中的一种回避战术。在某些状况下,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自己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作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时,便可采用答非所问的战术,避实就虚,以非实质性的话将对方的锋芒引开,表面上好像已作了概括的回答,其实,已悄悄地避开原本棘手的问题。
答非所问可以避免许多尴尬。
有一次,作曲家勃拉姆斯参加一位年轻钢琴家举办的演奏会。年轻钢琴家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之后,特地举办了这场演奏会。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显出一副极为陶醉的模样。于是年轻的钢琴家雀跃万分,演奏会一结束,他便喜滋滋地询问勃拉姆斯:“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
勃拉姆斯答非所问地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他很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委婉而有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很欣赏这首不朽的诗,但却不认为钢琴家的曲子水准有多高。
——无效回答
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作非实质性的回答,叫无效回答。它包含有效性无效回答和纯无效回答两种。表面上看前者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后者即从回答者的答话中找不出任何答案,多半是回答者不愿回答或不好回答。
某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到某市招收考生。有一位考生找到这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问:“听说我的名字已登记入贵校的招生名册,请问我能被贵校录取吗?”
那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笑了笑说:“我们学校是要来招收一些新生,我的名册上已登记了不少考生名字,你的名字也记在上面,能不能录取,请你去看报纸上我校录取新生的名单吧!”这位某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虽然也回答了那个考生提出的问题,其实从答话中找不出“能录取”或“不能录取”的答案,要想得到答案,只有到报纸上刊登的录取新生名单上去找了!
——间接回答
何谓间接回答?就是回答者针对提问者对某些尖锐问题的诘问,用巧妙的语言进行类比回答。
一次,丘吉尔去美国访问,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
丘吉尔微微一笑,回答说:“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会喝了那杯咖啡。”丘吉尔用这种揶揄的口吻,间接回击女议员,比直接回答更有力度,令女议员十分难堪。
——以退为进
何谓以退为进?就是对答中,答者承认问者的话,然后予以适当回敬。
甲:“你长得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找到对象呀?”
乙:“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这两段对话,因问话的人咄咄逼人,语气尖酸又无顾忌,所以答话的人采取了先认可,而后回敬。这就叫以退为进。
——避难就易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为此询问大臣:“我的字怎样?”大臣们也无不奉承地说:“您的字好,天下第一。”
有一天,宋徽宗问米芾:“米爱卿,我的字怎么样?”米芾是书法大家,书法胜过宋徽宗,如恭维皇帝第一,必然要委屈自己;如夸耀自己第一,又必然会使皇帝扫兴,这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难题。聪明的米芾灵机一动,说:“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不得不打心底佩服米芾的机智。对那些难以正面回答的难题,不要正面硬碰,而是知“难”而避,从比较容易突破的方面作答,这是避难就易法的精髓,也是拒绝辞令中简单而机智的一种。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方法就是不受对方提问的牵制,不跟在后面去回答问题,而是采取攻势,提出令对方头痛的问题,使其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提问。
例如,外交活动中的这样一次答问。
甲方:“我想知道对于××问题贵国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乙方:“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有点担心,如果贵国的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仍有维持现行统治的能力?”
乙方把甲方提出的问题搁置起来,另提出一个最令甲方头痛的国内反政府运动的问题,使其陷入无法回答的困境。这样,甲方提问所造成的攻势自行瓦解,乙方也就无须对原来的问题作出任何回答了。
——诱导否定
日凌晨,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一位记者问:“美国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回答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一个记者急忙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这个实例,是用诱导的方法,诱使提问人陷入自我否定之中,解除了回答之难。
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后,不马上回答,先讲一点理由,提出一些条件或反问一个问题,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问题。
——以虚击实
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表面上看来,这一提问好像是对他家庭情况的一般性提问,实则用意很深,完全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是否廉洁而来的。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也很难回答,若矢口否认,别人不会相信;若照实说,显然不妥。那么,应该怎样回答呢?
蒙博托笑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这里,蒙博托没有就他是否拥有30亿美元一事直接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一个更大的显然是夸张了的数字,以嘲讽的口吻反问记者,由此及彼间接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其锋芒,而且能有效地击“实”,即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反戈一击,成功地实现完全否定对方论点的目的。
平实通俗之言,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朴实的东西才最具有生命力,语言的魅力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工具,能让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音韵。说话要有魅力,要具说服力,就必须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华丽或夸饰的辞藻,实事求是、简洁明了地叙说事实,剖析事理,反而能得到人家的肯定。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华而不实的用语,过多地使用形容词、描绘性词语,大量地堆砌辞藻,过度地夸饰等等,轻者让人有卖弄、浮夸的感觉,重则让人感到虚假、不真诚。而“诚”是与人交往、说话时运用的基准,一旦缺乏诚意,你说的话也就很难让人信服,那么你在说话时所抱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这就是你表达时的失败。
但是,“平实”并不意味着贫乏、单调、呆板,也不是要你忽略表达上的生动和活泼。事实上恰恰相反,以“平实”为基准的语言,反而更需要注入生动活泼的养料,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平实的概念是更接近生活,更接近你的听众,更接近你自己本身的风格。
问题是,构成生动活泼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受到整体风格的制约。这里所指的生动活泼,讲究的是角度的多样性,靠的是说话者的创造性,而不是凭借语言的繁缛、华丽和咬文嚼字来达到的。
因此,如何让自己说话平实又有说服力,平日就要多加练习才行。不要走进使用平实语言的误区,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内涵、没有知识底蕴的人。
学会打造你的完美声音
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一定不可忽视自己的声音,这是显示你口才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或者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不得已需要提高声音说话,但平时就没有必要大声说话。试想四周一片宁静,或树下谈心,或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如何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讨厌;在公共地方,同伴更会觉得难堪。
另外,还要留意自己是不是说话太快,虽然有些说得快而清楚,有些却是快而含混,别人听了等于没听。因说话太快而导致字音不清,固不足道,即使快而清楚,也不足为法。你虽有说话快的本领,但听者不一定有听话快的本领。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楚就是白费口舌。训练自己说话时,声音清楚,快慢适度。说一句,人家就听懂一句,不必再问,你要明白的是,陌生的或职位低的人是不大敢上前请你重说的。
也许你说话速度适中,音量正好,但你还要明白,每句话声调也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是获得听众的一大秘诀。在乐曲里,不是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吗?不是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吗?若想你的言语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在应快时快,应高时高,应慢时慢,应低沉时低沉,死水般毫无抑扬顿挫节奏地说话,只会让听众昏昏欲睡。
说话有节奏,快慢合适,可以让你的话充满感情,常常留心那些能解除听众疲倦的说话技巧;常常留心舞台上的那些名角对白的特点,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或发挥一点较长的意见时,这是很有用的。
其次,知道怎样运用声音和语调,还是不够的,说话的方法是将字眼变成声音,现在,让我们研究怎样用字眼?
答应别人一件事时,说一句最多两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好好好好好……”地说上一串,这种重叠使用,不仅浪费,而且可笑。譬如说“明天见”,有人就说成“明天见明天见……”。其实用叠句时,除非是要特别强调,或刻意增强语言力量才使用,在平时,这种习惯还是改掉为佳。
说话越简洁越好,字眼不可多用。有这种习惯的人一定要练习矫正。改过的方法,就是在话未说出时,先在心里打好一个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轮廓——一个极简单的轮廓,然后,根据这轮廓叙述出来。
有一个幼稚园教师说故事,说到公主,她说:“这公主是很美丽的。”说到太阳,她也说:“这太阳是很美丽的。”此外,说到水池、小羊、绿草、远山等,无不用“美丽的”三个字来形容。她为什么不换用可爱的、柔嫩的、光亮的、迷人的等字眼儿呢,这不是可以增加听者的兴趣吗?当你有了口头禅时,就很容易受它的束缚,甚至无论自己想表达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这毛病很容易被人窃笑,你或许爱说“岂有此理”,也许爱说“我以为”,也许爱说“显然”,也许爱说“绝对的”,也许爱说“没问题的”。这些若和你所说的意义毫无关联的话,还是尽力避免吧。
另外,要注意太深奥的名词不可多用,除非和一个学者讨论学术上的问题,否则,满口新名词,即使用得正确,也不大好。滥用学术词汇,非专业人士将不知所云,误以为你有意炫耀自己的才学。
  留心并练习声音、节奏和说话的字眼等谈话细节,打造完美声音,你就可能语惊四座,魅力四射。
随机应变,用幽默达到目的
幽默的言辞往往是最佳的润滑剂。它能平息对方的怒气,让对方迅速转怒为喜。
英王乔治三世有一次到乡下打猎,中午感觉肚子有些饿,就到附近的一家小饭店点了两个鸡蛋充饥。吃完鸡蛋,店主拿来账单。乔治三世瞄了一眼仆役接过来的账单,愤怒地说:“两个鸡蛋要两英镑!鸡蛋在你们这里一定是非常稀有吧?”店主毕恭毕敬地回答:“不,陛下,鸡蛋在这里并不稀有,国王才稀有。鸡蛋的价格必然要和您的身份相称才行。”乔治三世听完不由哈哈大笑,爽快地让仆役付账。店主幽默的言辞不仅没有激怒英王,反而获得不小的收入。
一项非正式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女性在选择伴侣时都会考虑男士的“幽默度”,可见幽默的人是广受欢迎的。掌握了这个交际的润滑剂还会害怕和人交谈吗?那么,又该怎样训练、培养幽默感呢?
幽默感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成为人见人爱的开心果,只要你愿意学!
学习幽默,首先要积累幽默的素材。如果你没有即兴幽默的能力,不如多看一些漫画和笑话,从中体会幽默的感觉,学习欣赏幽默,久而久之,就可自己制造幽默,至少也可运用看来的笑话了。
其次,也可体会别人的幽默感,学习听懂笑话,然后模仿一番。敞开你的心胸,去接受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会在你的心中留下痕迹,成为幽默的酵母。
第三,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是幽默感的“土壤”,如果你心情沉郁,老是想着一些不快乐的事情,怎能制造出属于快乐的幽默感呢?让自己成为一个幽默的人,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幽默的方法也不少,如夸张、讽刺、反语、双关等手法,都可以达到一定的幽默效果。
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自我解嘲法
以健康的心态主动开自己的玩笑,这是公认的最幽默、也是最难做到的,如果做到了,表示你已具备了幽默的最大特质。宁可将众人的快乐建筑在自己的痛苦上,也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自嘲是一种拉近自己和别人之间距离的好方法。懂得自嘲技巧的人,不留痕迹地表达了他的谦虚,让别人不由自主地卸去了自己身上的武装。于是,就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
——夸大不实法
小朋友:“妈!我刚才在路上看到好‘几百只’狗!”妈妈不耐烦:“胡说八道,跟你讲过‘几千遍’了,说话不要那么夸张!”气死了!烦死了!忙死了!累死了!笑死了!渴死了!有的人每天至少要“死”上个三五遍,甚至更多。它所代表的不是真实的现象,但是却能表现情绪的“力道”。让你痛快,惹你发笑,这就是夸大!
用“夸大不实”的幽默方式,从此,你就不会再那么斤斤计较,变得比较豁达。从而可以有效地训练自己细微的观察力,找到生活中值得发现和突显的问题。
——戏言回避法
戈尔巴乔夫就任前苏共总书记时才54岁,当时,全世界的人都很关注他的施政,想看看这个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会把苏联带往什么方向。在戈尔巴乔夫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他:“戈尔巴乔夫先生,我们都知道你是一位思想激进的领导人,可是,当你决定内阁名单时,会不会先和上头的重量级靠山商量?”戈尔巴乔夫一听,故意板起脸来回答:“喂!请你注意,在这种场合,请不要提起我的夫人。”
在沟通遇到障碍时,可用戏言这样一种表达方法,扰乱对方的思考逻辑,让别人因为这个突兀的表达而糊涂,或产生错误的判断,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借机从容脱身,或是转移焦点,化解压力。
——尖酸刻薄法
运用尖酸刻薄法时,要提高社交敏感度,细微地察觉对方是否具有“抗毒”的体质,万一对方经不起你的“毒素”,恐怕就难看了。确定自己能损人,也能捧人,这就是“施毒”与“解毒”,若是能放不能收,奉劝你还是多加修炼,以免伤人害己。
学会了尖酸刻薄的幽默技巧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情绪及社交敏感度,个人的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也相对加强。懂得此技巧,朋友间会因互攻长短而增进情谊,合伙人更会因此培养出特优的合作默契。
当然,还要提醒你,“尖酸刻薄”的真义;尖而不戳破,酸而不苦涩,刻而不留痕,薄而不危人。无论怎样幽默消遣,也应给人留台阶,心存厚道。总之,开玩笑时,应善意逗乐,促进彼此的感情交流,而不是恶意取笑,占对方便宜。开玩笑必须分清善恶,把握尺度。
幽默的谈吐代表着人们开朗乐观的个性,是一个人聪明才智的标志,它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仅仅懂得了幽默方法还不足以表明富于幽默,就像有了毛笔却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一样,关键在于运用。
用一点修辞,效果更明显
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很少有人能读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一次,有人要求爱因斯坦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相对论”。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你同一个美女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感觉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体验过的真切感受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通俗明了,一听就懂,这就是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技巧。
“这是我的狗”与“这是我的爱犬”描述的是同一个事实,但前者是客观描述,而后者则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上述两种情况中,前一类称客观性言辞,后一类称感情性言辞。所谓言辞“着色”,就是指以感情性言辞代替客观性言辞。
客观性言辞有准确、可靠的优点,但也有直露、单调等不足,因此,常常需要用感情性语言来弥补它的缺点。
谈话中常用的语言修辞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演讲和谈话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当对方以某种事例显示出难以理解的道理来刁难时,你就可以用比喻的事例显示另一种道理予以反驳。
法拉第最初发现电磁感应的重要原理时,有人嘲讽他:“这个又有什么用处呢!”法拉第诙谐地说:“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比喻,作为口才表达的一种技巧,的确能够加强表现力。但是,在说话时必须运用得自然贴切,富于创造性,切忌滥用,否则,就会出现“比喻不当”的毛病,或落入老生常谈的俗套。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说话人有意识地把物当作人跟它对话,或用适合于人的动作来让物接受;或用适合于人的词语来修饰物;或用陈说人的方式来陈说物;或以物的身份进行自述的修辞格就叫做比拟。作为口才施展的一种技巧,它基于联想,富于启发性,而且又常常能把静态拟成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说话中恰当地运用它,会收到生动、具体的效果,有利于表达感情。
“学好ABC,到处都有用。”把ABC看作外语的特征,借以代外语;“目不识丁”,借“丁”字代全部文字。
上述例子中,所借与所代之间,或以某种特征相关联,或以某一象征意义相关联,或具有某典型性的代表意义,或具有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这种不直接说出该人或该物,而用与要说的人或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格叫做借代。
说话中灵活运用借代这种技巧,会使说话人的话语更生动,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不但说到了某人或某物,而且还把与某人或某物有密切关联的东西也说出来或暗示出来了。所以,这样的话更能诱发听众的联想,因而也就更能吸引听众。
当描绘某人又矮又瘦时,人们说他像根“干豆角”;当描述发高烧时,会说烫得像“火炭”。这显然言过其实了。但是,别人听来并不觉得虚假,反而能加深印象,这就是夸张的技巧。
为什么听者不觉得那些言过其实的话很虚假呢?因为夸张也有突出事物某一性质合理的地方,而且常常与比喻、比拟等技巧结合在一起,听话人心里自然有数。
夸张虽言过其实,但不同于浮夸和哗众取宠,更不是无中生有和信口开河。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说话时,使用的每一个词或每一句话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时,这种含义并不表现在这个词或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上,而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恰好隐含在这个词或句子背后。这就是双关技巧。
形成一语双关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谐音法。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毕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比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的可耻奴才,坚决支持了勇敢坚持革命的战士。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这就是对比。
模糊是说话人在说话时一种机智的回避,或者说是一种讲究策略性的说话方法。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应对,可使你渡过难关,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在与人交谈中,有些话要尽量避免说死,以便留有回转的余地。否则,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但模糊的语言绝不等同于含混其词。前者是策略,后者是词不达意。还要注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说话人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时,特别是在对敌斗争、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在战场上,切不可使用模糊语言,以免贻误战机。所以,模糊法只能用做缓兵之计,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所有的问题会永远停留在那儿,剪不断,理还乱。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又称“吊胃口”。它是利用听者的好奇心理,先说出一个发人深思或出人意料的现象、结论,设一“关卡”,然后秘而不宣,让听者自我猜测或思考后才加以分析,和盘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说话技巧。
抑扬顿挫,说话时用好重音
在某家工厂里,一位班长和一位组长先后训斥一位连续迟到两天的女工。班长对女工说:“你呀,怎么又迟到了?”班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把“你呀”说得又长又响。
女工听了班长的话,不但低着头,脸也红了,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组长也是对女工说同样的话,但他把“怎么又迟到了”说得较响,特别在“又”字上加大了音量。
结果,女工反唇相讥:“神气什么,大不了让你扣薪水!”
重音是一种引起对方注意的方法。重音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
一是语法重音。这是按照句法结构特点说出的重音,一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二是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某个语意,表达某种强烈情感而将句中某些词语音量加大而说出来的重音。
使用重音也是与人沟通过程中,为达到准确表达而常用的手段。苏联著名的戏剧家史坦尼斯·契夫斯基说过:“重音就像人的食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重音的所在,一般也就是说者所要突出的重点所在。
强调重音的位置不同,表示的语音和感情色彩也不同。例如“你听得懂吗”这个句子,如果“懂”没有加强重音说出来,那么只是一般性的询问,如果加强重音说出来就变成了反问,并带有轻视的思想感情。
上述女工不同情绪反应的原因,就在于重音的位置不同,强调的意义、表达的感情也因此出现了差异。班长的话,尽管有批评的意味,但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削弱了对方的抵触情绪;而组长的话,听起来指责意味浓厚,使对方产生了反感,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巧妙收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现在,“再会”之类的告别语千篇一律,太俗太空,要努力设计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告别语。
一般而言,收尾有以下几种:
——关照式收尾
“刚才我讲的一些话,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不必让他人知道,请你不要传出去,以免引起麻烦……”
“小张,我要讲的都讲了,全是心里话。有关小王的事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不然会闹出大乱子来的。”
这种收尾方式,是交谈双方说完了自己的思想、意见或流露了某些内心意向之后,觉得谈话中的有些话和问题带有范围性、对象性、保密性和重点性,当交谈即将结束时,就关照对方不要将其中的某些话张扬出去。或关照哪些问题是重要时,就应该说明。
这种关照式收尾,有一种提起注意、防患于未然和强调重点的作用,能使交谈的对方增进了解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征询式收尾
交谈行将完毕,主谈者根据自己的“谈话使命”综合“交谈情况”——即目的与交谈后的吻合情况向对方征求意见、说明、要求或建设性的忠告、劝诫,等等,这就是征询式收尾。
“××,随着我们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你一定察觉出我有许多缺点,你觉得我最糟糕的‘毛病’是什么?希望你下次开诚布公地提出来。”
“××,我不懂得‘恋爱艺术’,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在你面前的这个人,他愿意爱你一辈子,不知你的想法怎样。”
  当你与下属交谈工作结束时,你应说:“你还有别的什么要求和意见吗?”“你生活上还有困难和要求吗?只要有可能,我们将尽力帮助解决……”
听者也应同样征询对方:“除了工作之外,你对我还有其他意见和看法吗?如果现在想不起来,日后尽管提,我是不会计较别人对我提意见的方式的……”
在交谈艺术中,征询式的收尾往往给人以谦逊大度、仔细周到和深沉老成的印象。运用征询式的收尾,对方听了无疑有一种心悦诚服、备感亲切、心心相印的感觉,从而取得融洽关系、有利于事业进展的良好效果。
——道谢式收尾
道谢式收尾,在交谈艺术中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它的基本特征是用讲“客气话”作为交谈的结束语和告别话。道谢适用的场景和对象是最广泛的,无论是上下级、同事、亲朋还是熟人、邻舍以及初交者之间都是适宜的。
如果一次同志式的思想启迪**谈行将结束,从谈者可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怀,我感激不已”结束。
“赵先生,在您的悉心指导下,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我一定按您的指教去做。谢谢您了,再见!”
——祝愿式收尾
这种收尾方式的特点是,不仅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和情趣性,而且还具有极大的鼓动力,如再加上适当的口语修辞,它的效果无疑会非常显著。如:“再见吧,路上保重。祝你一帆风顺!”
“时间不等人,生活就是拼搏,抓紧时间抓紧干,就等于延长生命。我祝愿你是这样一个人,再见!”
“一个伟大的男人就应该具有不凡的气概。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砥砺出刚强的锋芒……让我们都成为这样的男子汉吧!再见!”
结束交谈的表达和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够驾驭情境,正确审视对象,选择得当的话语,交谈结束时,不仅会非常得体、有趣,而且还会余韵犹存,感人至深。
——归纳式收尾
归纳式收尾,通常在上下级之间非形式性的交谈,或同志间或亲朋间工作**谈中使用。
主谈者:“小马,我今天谈的主要问题,一是咱们团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作出正确的估计和怎样引导、转化;二是关于共青团发展工作的经验,我们得好好总结一下。这是局团委要求我们马上做的,这两件事,我事先同你打个招呼,我们都考虑一下……”“丁明,听了你的情况介绍后,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第一点,我们是做他人思想工作的,如能统一人心,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亲朋之间则可以这样进行:“表弟,我刚才谈的三件事,你一定得一件件去落实,我等待着你成功的喜讯……再见。”
无疑,交谈中的归纳式收尾,由于条理清晰,中心突出,重心再现,这样对方交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思想和意见就能清楚交流,收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明朗爽快的效果。
——邀请式收尾
邀请式收尾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社交手段向对方发出礼节性邀请或正式邀请。前者的效用体现了“客套式”所需的礼仪;后者则表现了友谊的生命力。如“客套式”邀请:“如果您下次路过北京,请到我们家来做客。再见!”如正式邀请:“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后天下午5点钟请你到我们家吃顿便饭,那时我们再长谈吧。再见!”
上述这两种邀请式收尾语,在社会交际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客套式”邀请也是一种礼节;正式邀请更是一种友好和友谊的表示。运用这种结束语,无疑是符合社交礼仪的。
见好就收,懂得给对方留条退路
清朝著名的雄辩家纪晓岚颇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有一次,乾隆皇帝很想开个玩笑,于是便问纪晓岚:
“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乾隆说完就后悔了,但自己是金口玉言,岂能说话不算数。何况边上有许多大臣,收回命令就太没面子了。
纪晓岚磕头遵旨,然后匆匆跑到后堂。不一会儿,他全身湿淋淋地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惊讶地问道:
“纪卿怎么没有死?”
“我遇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说?”
“我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纪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赶紧回去吧!”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免了纪晓岚的死罪。
找一个恰当的借口,既给对方面子让对方找个漂亮的台阶下,也不难为自己。纪晓岚知道皇上并不是真想让自己去死,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收回命令,所以想了一计,给乾隆设了一个漂亮的台阶,也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在日常谈话中,有时会碰上一些尴尬的僵局,令人左右为难,拉不下面子来。这时,不妨向纪晓岚学习,找个借口,给对方设一个美丽的台阶,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求同存异,巧妙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
生活中,我们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当我们想发表异议时,怎样才能表现诚恳,又能使人高兴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呢?
——先退让一步,再提出反对的意见
在表示不同意见时,应该先退让一步,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仔细地考虑过他的意见;然后再说明自己的建议,如此将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你不妨这样说:“我考虑过你的提议,这个建议很好,不过,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再商量。”或是:“我十分同意你的意见,只是我有一些建议,希望你能听听看。”
——婉言陈述,吸引对方一起讨论
在表示反对之前,你不妨以慎重的态度,请对方再斟酌考虑一下,让不愉快的情绪降到最低,然后再提出你的意见。你可以这样说:“你提的问题很重要,是否可以重新再仔细地讨论一下,你觉得如何?”
“你是否可以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或建议,我的看法是这样应该也不错……”
这种态度不仅表明你愿意考虑接受对方的意见,而且表明你对他的意见很感兴趣,可使对方乐于跟你讨论,接受你的意见。
——褒贬倒置,营造和谐气氛
在提出反对意见前,你不妨告诉对方,有一些人也和他有同样的观点。把批评性的话先以表扬的形式讲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你在和谐气氛中否定对方的意见。你可以这样说:“你提的意见很好,不少人和你有同样的看法,不过……”或者说:“我明白你的假设很正确,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实行方面……”
——回避焦点,缓冲正面的纷争
你可以表示同意对方的意见,但说明有些人不赞同,然后再针对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质疑。
——重复对方的意见,以提醒对方再次考虑他的意见
在发表不同意见的过程中,许多人说话时往往粗心大意,所说的话可能不够完善,这时你不妨用询问的口气、适宜的语调重述对方的意见,表示希望得到再次的证实,使对方能重新思考,加以修正。比如,有一人在座谈会上批评学校管教学生不严时说:“学校对于学生太过溺爱,使学生越来越放肆,学校应该要学生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至于任何要求都可以。”另一个对此有异议的人便问:“您认为学校如何对待学生最合适?要训练学生做其不喜欢的事就好了吗?”这番话立刻使先前提议的人又会再重新修正他有失偏颇的言辞。
声东击西,兜着圈子说话更有效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王越、陈钹分居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日非,路人侧目,敢怒而不敢言,宪宗犹蒙在鼓里。
当时有一位太监,名叫阿丑,其人多才多艺,言语诙谐,富正义感,很得宪宗喜爱。他经常在宫里演戏,为皇家红戏子。
  有一次,宪宗叫大家演戏娱乐,阿丑演一出“醉酒”。他一出场,就左斜右倾地作醉酒状,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如珠,诙谐百出。
另一扮路人的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大喝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
阿丑毫无感觉,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那人又大声喝道:“圣上驾到!”
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哩!圣上比我还醉,更糊涂喔!”
两次吓他不倒,那人再一声大叫:“汪太监驾到!”
阿丑这下子可不同了,他面露惊惶,“噗”地一声俯伏在地上,口称:“死罪死罪!”
那人问他:“我刚才叫圣上驾到,你毫不害怕,为什么一听到汪太监到就怕得要死呢?”
阿丑即答:“我只知道有一位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其人?”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话,从此便开始注意汪直,渐渐疏远他。
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却演起武术来了。他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了轮功夫,然后唱起了霸腔:“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拿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全靠这两只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任他尸横遍野,我正好横槊赋诗。”
他在台上如此耀武扬威,那扮演旁人的人,拍手叫好一番之后,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阿丑唱答:“两对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不怕,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钹是也!”
宪宗虽然看得好笑,心里却更加明白了阿丑话中所指。等到御史徐诱上疏奏劾汪直的时候,即下决心把汪直流放到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来的解释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现代多用来形容不直接表达某一意图、意见、见解,而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言此及彼、指东说西,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点什么,打牛射马地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个人或事,骨子里却是骂另外一个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话所说的“指着和尚骂秃驴”。骂者无心,听者有意,既不正面得罪人,又可收到批评效果,有时候,这种技巧还是可以学着用的。
与之相近的还有声东击西的说服方法,就是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知道。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可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来作为说服的有效手段。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一天,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
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阐明己意的目的。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造云梯,准备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由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郢都见公输般,劝说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
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他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但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自己已经很多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是忠臣;抗争不达到目的,不能算坚强;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多数人,不能算会类推事理。”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是错误的。
在这里,墨子先借由请求公输般助杀他人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给墨子的“击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立即抓住契机,雄辩分析,向公输般连发责难,使公输般欲辩无词,除了认错,别无他路。
退让一步,对方也会领你的情
你是否以为用争辩压倒对方,取得胜利,就会因而得到很大的益处呢?实际上,那是一场损失惨重的胜利。因为你所激发的怨恨与恶意,强过任何意见上的暂时妥协,并且这种怨恨与恶意会延续得比较久。尊重别人的意见,用间接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你也必受人尊重,别人也会拥护你的主张。
公元前131年,罗马执政官马西努斯围攻希腊城镇帕伽米斯,他发现需要撞墙槌才能攻破城门。几天以前,他看到雅典船坞里有两支沉甸甸的船桅,便下令将其中较大的一根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雅典军械师认为,执政官想要的其实是较短的一根。于是与传达命令的士兵吵了起来,他觉得较短的比较适用,而且运送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来表示自己才是专家。
士兵警告军械师,他们的主子是不容争辩的,他们了解领袖的脾气,最后,才说服了军械师放下专业知识,服从命令。士兵离开后,军械师问自己:服从一道会导致失败的命令,究竟有何意义?于是,他毅然送过去较短的桅杆。他深信执政官会看出短杆比较有效,因而会公正地赏赐他。
等到短桅杆运抵时,马西努斯要求士兵解释,于是士兵描述军械师如何为短桅杆不停地争辩,但是,后来又承诺会送来较大的桅杆。马西努斯盛怒,他无法集中心力攻城,或是考虑在敌方援军来到之前攻破城墙的重要性,脑中所想的只有这名傲慢的军械师。他下令立刻把军械师带到眼前。
几天之后,军械师抵达了,他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再一次向执政官解释为什么送来短桅杆。他滔滔不绝,说的还是同样的一套话,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采用他送来的撞墙槌一定能攻击成功。不等他说完,马西努斯就命令士兵剥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打死了他。这名军械师是好辩者的典型,这种人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喜欢争吵者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一旦被逼到墙角,他们只会吵得更厉害,这显然是自掘坟墓。
孙子说过一句话:“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其义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敌人不要再继续穷追猛打,否则就会逼得他“狗急跳墙”,反咬一口,使得一个本来应该大胜的结局变成两败俱伤。得饶人处且饶人,退让一步,对方也会领你的情,毕竟社交场上没有什么不共戴天的生死之仇。所以当你和他人意见分歧时,最好预先表示自己同意对方的部分意见,缓和气氛,即使你和对方的意见相去甚远,冲突严重,也绝对不要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延长时间,隔一两天或一两周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己见,不但不会有任何进展,反而会伤害感情。
如果你善于谈话,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要以间接方式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要有勇有谋,谈判就是谋略较量
出色的谈判大师总是工于心计,巧于言辞,在谈判桌上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与谈判对手展开智慧谋略的较量。
——虚拟假设
所谓虚拟假设,首先,是分析利害,迫使对方选择让步。1977年8月,克罗地亚人劫持了美国环球公司一架班机,最后,迫降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法国警方与劫持者进行了三天谈判,双方陷入僵局后,警方运用虚拟假设向对方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们现在放下武器跟美方警察回去,你们最多不过判处2到4年的监禁;但是,如果我们不得不逮捕你们,按照法国的法律,你们将被判处死刑。你们愿走哪条路呢?”恐怖分子只好选择了投降。
虚拟假设的另一作用是诱使对方进入圈套,以便自己如愿以偿。
——转换话题
在什么场合下需要转换话题呢?
想避开于己方不利的话题,想避开争论的焦点,想拖延对某个问题的决定,想把问题引向对己方有利的方面,想转换阐述问题的角度以说服对方。在会谈时,应把建议的重点放在对己方有利的问题上,不要直接回答对己方不利的问题,这时,可绕着弯子解释或提出新问题。如在一次军事谈判中,双方对撤军时限争执不下,对方提出:“我们是否再深入讨论一下撤军的期限问题呢?”如果我方千方百计延缓撤军时间的话,则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我们双方在撤军的条件上已基本取得一致了,能否再谈谈撤军的路线呢?”如果转换话题仍不能打破僵局,则可建议暂时休会,让大家松弛一下。这样,可取得使双方冷静思考的积极效果。
——用语灵活
所谓“看人说话,量体裁衣”,灵活地运用语言是谈判口才智巧性的表现。对不同的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话语。对方用语朴实无华,己方说话也无须过多修饰;对方话语爽直、干脆,己方就不要迂回曲折,含义晦涩。总之,为适应对方的学识、气度、修养而随时调整己方的说话语气和用词,是最具效益的思想沟通方法。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或词汇来表达,直陈的语气可以表示强硬的立场、对立的态度。例如,“你的看法完全错误。”显得生硬而武断。同样的意思若用委婉的语气或词汇来表达则可显示灵活的立场、合作的态度。“你的看法值得商榷。”后种表述方式既使对方易于接受,又给己方留有余地,是用语弹性的又一体现。
此外,用语灵活还体现在模糊语言的选用上。
在外交谈判中,有时直陈其言、正面表态往往会让自己陷于被动的局面,这时模糊语言可产生奇效。例如:
甲:阁下的声明是否表示贵国政府对××协定的成效有所怀疑?乙:我不准备这样说,当然你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乙虽对协定的成效有所怀疑,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含糊其辞,不给对方抓住把柄,避免对己方不利。
软磨硬拖,坚持到最后就会胜利
谈判结束的时间称之为“死线”,死线对谈判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让步往往在这个时候才会发生。在这一阶段,谈判者通常采用软磨硬拖的口才战术,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谈判对手就范。
——强忍等待
一位美国石油商曾这样叙述沙特阿拉伯石油大亨亚马尼的谈判艺术:“他最厉害的一着是心平气和地重复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把你搞得精疲力竭,不得不把自己的祖奶奶都拱手相让。”
当你通过调查,把握住对方急于达成协议的心理时,就可采用这种疲劳战,迫使对方让步。美国人曾在与一个小国的撤军谈判中尝到了“疲劳轰炸”的苦果。在谈判中,小国表面上装出无期限的样子,事实上他们也是有期限的,因为他们知道美国正处在总统竞选的关键时刻,不愿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所以故意作出漠不关心的姿态。在谈判桌上,他们强忍等待,先用软话稳住美方,又用一些无关痛痒的絮语闲言消磨谈判时光,眼看美方再也没有精力耗下去了,最后,抓住这大好时机狠狠“要价”,美方终于被迫作出让步,达成了停战协议。
——假装糊涂
糊涂产生智慧,“软弱也是一种力量”。紧扣死线的第二着就是假装糊涂,即在谈判之初,多听少说,“明白”也说“不明白”,“懂”的也装“不懂”,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对方层层加码,以满足己方需要。在一场保险索赔的谈判中,代理人运用装糊涂的策略从保险公司那里得到了多于原损失3倍的赔偿金。请看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理赔员的对话:
理赔员,第一个出价只有100元,你看怎样?
代理人:‘鼻子哼,表示不信’。
理赔员:再多点,200元怎么样?
代理人:再多点?根本没有多!
理赔员:那么好吧,300元怎么样?
代理人:300元?哎,我不知道。
理赔员:好吧,400元。
代理人:400元?哎,我不知道。
理赔员:好吧,500元。
代理人:500元?哎,我不知道。
理赔员:好吧,600元。
代理人仍然重复着“哎,我不知道”,这句话奇迹般地发生了作用。当然,这神奇的一着也不能无限制地使用下去,也应见好就收,最后,索赔款定为950元,原客户只需索赔300元。
话别说死,要为双方都留点余地
谈判的过程是智力、技能竞争的一种。受到人的思想情绪、谈判内容、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谈判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谈判中特别是开始时,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这就是说,你在与人交谈中,有些话要尽量避免说死,使说话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说“满口话”,以便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自如的余地。否则,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运用模糊语言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模糊语言灵活性高,适应性也强。谈判中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做必要的研究和制定对策。比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作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在产品销售、原料购置过程中,相互竞争的情况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就必然面临选择哪一个确定对象的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谈判就又有了“探测器”的功用,此时说话留有余地就更显得重要,它可使企业进退自如,获取更大的利益。S市某服装公司新设计的冬装款式新颖别致,一上市就十分抢手。因此准备购进一大批原料大批生产。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有本市和外地的几家毛纺厂的推销员来厂洽谈生意。该公司也有意先派出采购科的一般人员与之接触。在洽谈过程中,一方面先了解各厂的情况,暂时不定案,而以“贵方的意思我定转告公司上级,只要品质可靠、价格合理,我想是会被考虑的”之类的话来作答。通过洽谈,在摸清情况、反复权衡的基础上确定了其中的一家,原料质高价廉,仅此一项就让公司获利不小。
在商业谈判中,为使自己进退自如,还常采用卖方叫价提得高些,买方出价有意低些的方法。
一次联邦德国某公司来中国推销焊接设备,一套设备对方先报价40万美元。声明这是考虑到初次交易为赢得信誉而出的优惠价。但经我方再三讨价还价,最后以27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生意谈成的时候,对方经理又做了一个夸张的仰头喝药的动作,开玩笑地说:“27万美元卖给贵方,我可是大蚀老本了,回去怕要服毒自杀了。”事实上,该公司的这种设备曾多次以20来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过,首次报价40万以及他的声明和玩笑,都不过是虚张声势,给自己留下足够余地的一种手段。
谈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谈判称作一种艺术,那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手段只是谈判整体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项谈判要获得成功,还须有赖于谈判者本人渊博的知识、灵活清醒的头脑、惊人的洞察能力、处事果决等素质。
谈判场上,六计让你稳操胜券
有人说:谈判的技巧,就是嘴皮子的技巧。虽然能言善辩有助于谈判成功,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以其他口才的诸多技巧。
——建立信赖
这是成功谈判的前提。在谈判开始时,你如果对对方的处境表示理解,表示愿意共同寻找对方满意的解决方法,你就有可能获得对方的信赖。当对方信赖你时,就会相信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os投票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