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新世界百度云盘的百度云盘借我看看谢谢

"上海新世界k11万花筒"的糗事
27616 好笑
你可能感兴趣:
糗事百科为大家收集了很多的上海新世界k11万花筒的糗事,各种关于上海新世界k11万花筒的爆笑经历、尴尬时刻和开心视频,想持续关注上海新世界k11万花筒的糗事就收藏本页吧.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新世界1620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三江啊三江
  我承认,群里某个货让我第一次申请来个了“全选”(文笔出众、剧情精彩、题材新颖、人物鲜活),结果下场就是“bia~ji”一下给偶踢回来了。
  然后编辑第二周问我申请三江没,我很委屈地说没。接着我又点开三江申请,这次什么都没选就提交。然后当天下午收到短信“恭喜您……”。
  三江啊三江,你让我怎么说你好呢……当然,这些吐糟都不重要了。我忍那个三江榜很久了,你们还能忍吗?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不花钱的票票就顺手点了吧。
  另,更新时间:要么凌晨0点10分,要么早上8点00分。其余时间看情况加更(主要是上班族,比较忙)。
  第一次发表感言,欲语泪先流。
第一卷结束语
  11月8日上传起点,刚好40天,完成了第一卷总计72章的内容。感谢诸位书友的鼎力支持,也感谢更多书友热心的建议帮助。
  这个故事,是当初书友群里一群变态的集体创意,本身就是一个上百人的群体思想多元化的产物。浓缩进了一个
  虚拟的几百人穿越众。远大或肤浅的志向,现实或空洞的理想,隐藏或张扬的野心,奢侈或简单的欲望,林林总总,精英草根,无所不有。
  群穿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难写,就看想写些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写。
  17世纪是一个极富历史传奇与厚重色彩的年代,现代文明就从这个世纪的泉眼里缓缓流出并陈酿着。大国的崛起,民族的兴衰,后世历史好的或坏的果实,也在这个世纪里悄悄萌芽注定了结局。我所担忧的,是我苍白的历史认知和匮乏的人文情怀,无法表达这个经典世纪哪怕百分之一的风采。
  如同玩游戏一样开局建设基地,全体NPC,无论简单还是困难模式,收资源点建筑一气呵成不亦乐乎,30万字以后终于可以什么都不管了,只盯着资源出兵框框A?起点太多这样的书了,可以一天看一本,一直看上几个月,还真不缺我这本……
  让这些乌合之众般的穿越者们去代替大家,去理解、融入、探索这个世纪,寻找历史的启迪,从而实现理想中的那个真正的新世界。
  越是凝重而复杂的话题,我越不敢如会议纪要一样写完,比如关于明朝移民的话题。不是我不写,而是话题展开需要大量内容和阶段进行支撑。其实当我写到严晓松和苏子宁密谋明朝移民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这两个人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实际的困难,将比他们想象得大太多太多。
  呵呵,很久以来,我的文风就不是很讨好读者,有时候过于隐晦或拐弯抹角,大背景与场景分镜头切换、暗示与抽丝的结合,借事说事的方法,会让现在讲究轻松高效阅读感的读者不适应。但无论如何,我也不会走技术流模式,因为我不认为让读者看一大堆数据就能证明合理,我宁可为一个故事或人物刻画花费1000个字,也不会为了一块玻璃怎么做出来的浪费100个字。何况,这些东西别人的书里就有,我复制粘贴起来都嫌累。
  我只能说,如果您吃腻了甜食,可以试着尝尝这盘槟榔。
  最后,苏子宁昨天告诉我,明朝移民问题很大,主要是推荐票不足……
  德玛西亚!~~~
写给我自己的新年祝福
  昨天参加公司的年末聚餐,紧张忙碌的一年,就在觥筹交错中走到了最后一个句号。
  回忆整个一年,颇多感悟,那如战场般的无声厮杀似乎从始自终贯穿着我一年的生活。放弃了休假,放弃了睡眠,同样也放弃了对家人的关爱。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做得是否正确。
  临近新年倒计时的时候,看到那一张张疲惫但又神采奕奕的同事,听到一个个让人振奋的成绩单,我忽然发现自己好像错了。
  我不是来参与一场年末诉苦大会的,而是来和同事们一起品味自己辛劳后的甜蜜果实。
  忽然想起了一个故事,有关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之间的一段小趣事。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
  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
  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
  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
  佛印听后默然不语。
  于是苏轼很得意,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
  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乐观的人,看到的是不畏艰险,挑战未来的雄心勃勃和努力求索。
  悲观的人,看到的是无数艰难,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和黑暗未来。
  尊严的人,看到是黑暗中闪烁的光芒与不屈的人格。
  自卑的人,看到的是永远萎缩在角落的虚弱和无助。
  最后,一首歌《传奇》献给我最心爱的那个她: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祝福所有书友新年快乐,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春假那个啥通知
  本来想连续写《第二卷结束感言》、《存稿告罄感言》、《春节停更感言》的……群主立马把我的群名片加上了“全民公敌”的前缀,真是情何以堪,我真的思如尿崩,打算各写5000字的……
  已经快三周没码新章节了,昨天晚上搞定了第二卷最后一章。春节想好好休息下,就暂停更新,恢复更新时间2月18日。期间我要好好改改第二卷最后几章的内容,然后为第三卷攒存稿。苦逼命就如此了。
  吐糟:已经连续三周没有任何推荐位了,这是第四周了!起点编辑和我有仇?
  (以下删去4800字……)
本土城镇示意图
  [[[CP|W:557|H:323|A:L|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0571.jpg]]]年华美共和国本土城镇:
  曼城市:1620年9月建立,地理坐标位于历史上的纽约,包含曼哈顿岛南部、长岛西部、史坦顿岛东北部。华美国临时首都,宋河下游入海口港口城市。
  西点镇:1621年5月建立,地理坐标位于历史上的西点镇。宋河中游西岸,小城镇,北方拓殖核心据点。附近拥有铁矿场、煤矿厂和砂石场,以采矿、小型农业以及初级工业品为主要经济。
  银谷镇:1622年3月建立,地理坐标位于历史上的科尔德普林斯镇。宋河中游东岸,小城镇。以采矿、石料、木材加工、药材种植、小型农业为主要经济,附近有小型铅锡矿场和采石场。
  铜铅锌银矿场:1623年3月建立,地理坐标位于历史上的奥西宁镇。宋河下游,大型战俘劳役监狱。以开采铜铅锌银矿为目的,无普通居民居住。
北方战役示意图
  [[[CP|W:521|H:374|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9947.jpg]]]
曼城市1622年布局规划
  [[[CP|W:572|H:373|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559.jpg]]]
第二卷结束语
  那个啥,第二卷都结束一段时间了,才写这个结束语,貌似有点傲娇了。不过,今天不更新,总要说点什么
  才行吧?
  第一卷的筚路蓝缕,第二卷的东风西渐,终归都只是一种开篇或过渡。第三卷的卷名叫大洋风云,是真正切
  入世界轨迹的篇章,能写得如何,有点忐忑,题材选择和17世纪的整个世界进行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有困难要
  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自虐倾向。
  也有读者问过我,为什么不写北美西海岸呢。其实最初的剧本就是北美西海岸西雅图开局的,不过草稿写了
  上万字,忽然发现不对。纯粹就是个单机游戏!整个西雅图地区17世纪周边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就几万印第
  安人,想找点本地人互动内容玩玩,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还没有一条腿,要去一趟大明,几乎环绕三分之二个太
  平洋……
  我错了,那去澳大利亚吧,反正1642也只占了一点点地方,够你1620再插一根旗。
  一块南洋沃土,回国搬运人口;
  每天狂升科技,最后反攻大陆。
  24字真言,除了前半句,后半句在起点的剧本至少有2万份以上。作为学富五车、牛叉傲娇的某伯,是无论
  如何……也要这样写的!草稿又写了上万字,又忽然发现不对,我在帮别人改稿子?
  于是悲剧的北美东海岸剧本出炉了,直接面向正在近代化的野心勃勃的欧洲,安静刷怪种田的日子一去不复
  某伯是个很复杂的人,当过医生,扮过民工,做过商贾,装过文青。选择这个诡异剧本,纯粹无聊到蛋疼。
  一位研究美洲历史的学者写过一段很经典的话: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新世界,只是两个旧世界的碰撞,是两
  个彼此陌生的人群相逢。
  这篇小说的主题亦是如此,新世界并不存在,本质也是旧世界的一种探索,旧生活的一种改变,旧思想的一
  种进步,不是推倒重来,不是颠覆乾坤,更不是标新立异。求新的对象,不仅仅是17世纪的环境、人和事,同样
  也包括这群时空穿越客本身。
  没有拯救民族这样的大义凛然旗帜,更像是一群恨天恨地的现代草根的自我救赎;没有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
  ,只是在历史与大自然难以抗拒的惯性洪流中寻找生存契机与方向。
  嘛?果然是文青病,得治!
  以下的回复若干读者重要问题:
  【为什么不打通陆上交通,从北美西海岸前往大明移民】:回答这个问题得罪人。
  【为什么不占领巴拿马,从北美海岸前往大明移民】:回答这个问题得罪人。
  【为什么不去大明发展】:回答这个问题得罪人。
  【为什么技术写得那么模糊】:我让一群21世纪的**丝文青500个字炼出钢铁,也绝对比一群17世纪的土著5000
  个字炼出钢铁靠谱。技术流在我眼里纯粹灌水,复制资料粘贴正文的水平很重要,难度对我而言很高很高,而且
  还骗用户的订阅。当然,剧情故事流也是骗用户订阅,但至少骗得不动声色……不走技术流,不代表技术会乱写
  ,最起码的关键节点,依然会表达一二,尤其是当我某章节写到3800字的时候,我豁出去性命也要再凑200字。
  而且,我写的“技术流”如果许多人不仔细读,恐怕难以发现,比如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移民数量好少】:这是最隐晦的“技术流”,当前的移民的数量,是符合17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在远
  东和印度洋的船只数量运力数据的。当然,如果剧情里再把荷兰人也忽悠进来,能再增加大概30%~50%。
  【为什么那么快欧洲人就会说汉语】:纯粹的写作逻辑,而不是是否真实的问题。首先,我让欧洲人1年会说汉语,和3年会说汉语,从故事发展角度,没有任何区别。其次,所谓的会说,更多是在表达一种“明白意思”,而不是实质指的熟练程度。最后,我不可能每个章节都给角色们配翻译吧?
  【更多问题……】我也想不起来了……
  目前写作时间较少,每周更新调整到一周三章,有多余时间再考虑加更。这个调整更新消息,我在VIP章节里已经向我的衣食父母们明确表达了,并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理解,冰天雪地跪玻璃渣告罪。这里再重复一遍,亦是让贴吧里看D贴的朋友知道。(德玛西亚!干你个超音速奶奶,你在贴吧比我还出名!好歹让大家看D贴也呼吁下给我投点推荐票吧!投点推荐票会怀孕?)
华美本土城镇
  [[[CP|W:210|H:140|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5373.jpg]]]设定数据:
  【人口】截止1625年底,华美国全国人口(含归化印第安人)达到39000余人。其中华裔21000余人,欧裔13000余人,印第安裔5000余人。成人总计30500余人,未成年人总计8500余人。
  【经济】1625年全年GDP3100万(310万英镑),国家财政收入1050万(105万英镑)。与17世纪初葡萄牙经济实力基本相当。
  【军事】截止1625年底,陆军总兵力1700余人,海军1300余人。另有新组建外籍军团一个旅,预定编制1300余人,实际组建1个营350人。
华美舰船“企业级”图鉴
  [[[CP|W:282|H:136|A:C|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9769.jpg]]]企业级风帆护卫舰:
  【简介】华美海军第一代主力战舰。首舰企业号建造于1621年。作为一型应急的战舰,企业级的设计和建造从一开始就秉承“快”的思想,无论是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建造工艺还是成本控制都居于次位。
  在最初的人力物力最为紧缺的1621年,企业级一共建造了4艘,绝大部分造舰原料均来自进口,单舰造价高达15万美元。服役初期定型为风帆轻巡洋舰,后调整为风帆护卫舰。
  过于粗糙的加工手段,以及服役后高强度的战备出航,导致企业级的服役寿命严重不足,首舰企业号于1626年推出一线,成为训练舰,其余同级舰也分别与1629年到1630年之间陆续退役或成为训练舰,或改装出售,被最新式的“花”级机帆护卫舰取代。但事实证明,正是这型极不符合性价比的战舰,为华美国初期的安全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锻炼培养出一批造船技工。建国初期的若干海上战果,也几乎全由企业级创造。
  【性能】采用飞剪式空心船首,长宽比达到7:1,三桅帆装,风帆面积800多平方米,标准排水量800吨,满载排水量920吨。设计顺风最高航速17节,但由于风帆面积较小,通常只能达到16节。后期加装了小型蒸汽组的风帆升降装置。
  【装备】武器装备为单装90mm×4座后装维斯沃斯六角旋膛炮,之后加装了管风琴机枪,以应付低强度或接舷战斗,编制官兵62~70人。
  【同级舰】企业号、东方号、自由号、德拉瓦号
华美舰船“宪法级”图鉴
  [[[CP|W:372|H:159|A:C|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6476.jpg]]]【简介】
  宪法级机帆轻巡洋舰为海军第一款机帆混合动力战舰。1621年底研制,1623年7月开工,1624年7月下水,1625年5月正式服役,周期长达22个月,造价高达40万美元。
  宪法号在近两年的建造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在当时堪称高难度的建造工艺和设计方案。成为了华美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实验平台,其设计和建造过程的经验为之后的机帆动力船舶制造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宪法号在服役当日就发生锅炉爆炸事故,并导致大量官兵伤死,也由此促使华美国内对工业发展的质量控制予以重视。
  由于该级舰的特殊验证型船舶性质,只建造了宪法号一艘。
  【性能】
  标准排水量1380吨,满载排水量1720吨,采用了双桅风帆与220马力×4的混合动力配置,巡航速度10节,最高航速15节(由于蒸汽动力不足,且双桅风帆面积不足800平方米,当初的最高航速18节的设计指标未达到)。在锅炉爆炸事故后,换装了更为安全的新式双胀320马力蒸汽机,最高航速提高到17节。
  【武备】
  120mm舰炮×2座,前后各1;90mm舰炮×6座,左右各3;管风琴机枪若干。官兵编制120~140人。
华美舰船“共和级”图鉴
  [[[CP|W:307|H:128|A:C|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4189.jpg]]]共和级机帆轻巡洋舰:
  【简介】
  鉴于企业级风帆护卫舰过于仓促的建造过程导致的维护频率频繁、保障成本高昂,以及排水量偏小导致的战备自持力较短的诸多缺点。建造一级工艺优质且后勤保障压力低的大吨位风帆轻巡洋舰在1622年成为海军的急迫需求。
  短衬衫级千吨飞剪商船的成功设计,再结合企业级的经验,成为了共和级的原始设计参考对象。最初的1200吨企业级放大版设计方案被推翻,最终确定的共和级排水量增大了不少,并采取拼接龙骨、水下包铜等诸多最新工艺,甚至还预留了未来进行改装蒸汽动力的富裕空间。
  首舰共和号在1622年6月开建,最后一艘双湾号1625年3月完工,平均建造周期达到11个月,整体制造工艺的精良程度堪称当时的最高水平,质量上乘。单价造价达到27万美元,后因国内短时期的通货膨胀和后续技术改良,最后一艘双湾号的造价攀升到32万美元。
  1625年开始,共和级开始陆续进行蒸气动力改造,所有共和级战舰的改造工程持续到1627年,曾经被人诟病的大船扛小炮的武器装备也升级到宪法号机帆轻巡洋舰的档次。
  共和级在大西洋跳棋作战中非常活跃,担任了绝大部分的火力支援任务,其大吨位的载运能力和质量优异的船体能支持长时间的远洋作战,受到了海军的极高评价,堪称1630年以前海军最精良的主力战舰。
  【性能】
  标准排水量1500吨,满载排水量1810吨,三桅风帆外加320马力×2的混合动力配置,有蒸汽辅助升帆装置,风帆总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纯蒸汽动力经济巡航速度7节,机帆并用最高航速突破17级。
  【武备】
  1626年:120毫米单装舰炮×2(前后各1),90毫米单装副炮×6(左右各3),管风琴机枪若干。编制官兵105~120人。
  【同级舰】
  共和号、探索号、西点号、长岛号、银谷号、双湾号。
华美舰船“宝石级”图鉴
  [[[CP|W:313|H:128|A:C|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9961.jpg]]]宝石级机帆轻巡洋舰:
  【简介】
  在共和级轻巡洋舰陆续服役,以及宪法号开建之后,混合动力舰船成为了华美海军未来主力战舰的唯一选择,但就下阶段的海军军备发展方向,海军内部的思想却并不统一。
  高成本大吨位战舰与低成本中小吨位战舰的军备发展思想发生冲突,在军费有限的大背景下,最终争论各方达成了妥协。继宪法号之后,下一代华美海军主力将是能够大批量建造、性能相对保守、性价比相对共和级和宪法级更为高的中型轻巡洋舰。
  宝石级机帆巡洋舰就在这样的思想下诞生了,它的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遵循着极为严格的成本控制,单价只有28万美元,采用了大量的成熟工艺和宪法号的建造经验。其最新式的蒸汽辅助升降帆装置比之之前所有主力战舰都更有运作效率。
  宝石级的首舰蓝宝石号和二号舰猫眼石号于日开始建造,平均建造周期12个月,总共建造了8艘,最后一艘珍珠号于1628年初建成。由于工艺成熟,质量优良,宝石级成为华美海军17世纪30年代出镜率最高的海军主力战舰。
  【性能】
  传统飞剪船首,标准排水量1180吨,满载排水量1450吨。三桅风帆+320马力×2混合动力,风帆总面积1200平方米。纯蒸汽动力经济巡航时速8节,满帆全动力最高航速17节(低于最初设计的18节指标)。
  【武备】
  90mm单装维斯沃斯舰炮×6座(前后各1,左右各2)。官兵编制100~110人。
  【同级舰】
  蓝宝石号、猫眼石号、紫水晶号、黑水晶号、鸡血石号、青金石号、绿松石号、珍珠号。
1635年华美大西洋跳棋完美版
  [[[CP|W:440|H:383|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3849183.jpg]]]【百慕大】:1622年占领。海外领直辖市。
  【蝴蝶岛】:原名瓜德罗普岛,1625年占领。海外领直辖市。
  【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1635年,葡萄牙出售。隶属蝴蝶岛。
  【绿岛】:原名圣赫勒拿岛,1633年占领。补给站,隶属南山港。
  【南山港】:原名开普敦,1627年占领。最初为南山总督领首府,1637年后分割出来成为海外领直辖市。
华美舰船“公主级”图鉴
  [[[CP|W:499|H:160|A:C|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6392.jpg]]]公主级机帆轻巡洋舰
  【简介】
  全蒸汽动力船舶在1628年的民用船舶上展开了大规模的国内应用,一度让华美海军萌发了修改准备于1629年开建的公主级机帆轻巡洋舰的方案。但随着1628年的远东军事行动的展开,海军跨洲际远洋航行中所暴露的蒸汽动力船舶对后勤的严重依赖缺陷,让还不具备超远洋部署能力的华美海军推迟了全蒸汽动力战舰的建造计划。
  公主级设计方案里的三桅风帆得以保留,但由于当初远东军事行动的巨大耗费导致的国家财政开支紧缩,公主级的建造时间一直推迟到了1630年。也由此赶上了最新式、技术更成熟、相对体积更小、煤耗更少的1100马力三胀蒸汽机组。不过在建成服役后,公主级那强大的蒸汽动力和续航能力,让舰长们许多时候都懒得展开风帆,反而不符合最初的设计初衷。
  公主级采用铁骨木壳结构,也用上了当时所能掌握的最顶级建造工艺,单价55万美元,建造周期高达18个月。哪怕是多年之后推出的全蒸汽动力铁骨木壳战舰,也未必比公主级的建造水准高出多少。
  公主级这种当初和宝石级有所冲突的大吨位战舰,其命名来自于华夏历史上诸多对外屈辱和亲的王朝皇室公主,以纪念为民族的安定做出伟大牺牲的女性,同时也是对军人守护国家的一种警示。
  公主级是华美海军最后的混合动力战舰,同时也是被誉为华美海军最漂亮的机帆战舰。和她们的名字一样,“公主们”外表优雅,火力凶猛,成为了海军舰长们的宠儿,被特许涂装纯白色,以和传统的海军黑白迷彩有所区别。
  公主级从1630年开始,以每年1艘的速度拨款建造,第一阶段建造了3艘,在此期间,除了小批量继续增添若干近海作战和辅助舰只外,海军再没有建造其他主力战舰。
  1634年,由于外部局势的急剧变化,国会追加了2艘公主级的建造订单,从而让这一性能优异的战舰最终完工5艘。
  【性能】
  标准排水量2020吨,满载排水量2550吨。三桅杆风帆+1100马力×2的混合动力,风帆总面积1400平方米。纯蒸汽动力经济巡航时速10节,纯蒸汽全动力最高航速达到15节,满风帆全动力最高航速更是突破17节。
  【武备】
  双联120mm维斯沃斯舰炮×2座(前后各1),单装90mm维斯沃斯舰炮×8座(左右各4)。官兵编制150~170人。
  【同级舰】
  细君公主号、解忧公主号、安义公主号、文成公主号、金城公主号。
重申更新的安排
  书评区一直有朋友在质疑新世界1620的更新问题,包括一些替我“破罐子破摔”的言论,其中不少还是老读者。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世界1620的更新是雷打不动的一周三章(一、三、五),偶尔人来疯地会在周末多发一章炫耀一下。这个速度节奏说不上快,却是稳定的。
  其实还是因为我写作时间很少,一旦工作忙起来,就经常一到两个月写不了一章,我必须保持至少三十章的存稿心里才有底。而且一周三章的速度,也让发布的每一章节都是经过至少两个月的酝酿斟酌才出来的,谈不上质量上乘,但至少能减少大部分错漏。
  再稍稍刺激一下,目前第六卷存稿已经写到一半,新世界太监的可能性有所降低。让我加更是不可能的,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_╰)╭
  等第七卷(最后一卷)进度过半的时候,会连续爆发,一天三更以谢读者。当然读者爱看不爱看,我就管不了了。^_^
小说内的常用度量衡引用一览
  【华美公制】
  华美国内采用公制,对欧洲和大明的相关描写,则分别对照换算英制和市制度量衡。
  【欧洲英制】
  1英里:约1.60公里
  1海里:约1.85公里
  1码:约0.914米
  1磅:约0.454公斤
  1英亩:约6市亩
  1蒲式耳:欧洲常用谷物容积计量单位,导致不同谷物的每蒲式耳的重量不一致,基本分布在20~26公斤的区间范围,大致可取平均值25公斤。(麦芽每蒲式耳约15公斤,稻谷约20公斤)
  1夸特(quarter):合8蒲式耳,欧洲常用谷物容积计量单位。
  1夸脱(quart):1/32蒲式耳,约1.1公升。常用于液体容积。
  1拉斯特: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常用的车辆船舶运载容积计量单位,若是谷物商品,则重约2吨。
  友情提示:以上资料均来自正规图书馆查询,网上百度资料存在大量错误翻译,就是个坑。将夸特(quarter)和夸脱(quart)混为一谈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大量网络文学的参考换算出现奇葩的结论。友情提示,百度有风险,引用须谨慎。
  【市制】
  1两:约37.3克
  1斤:合16两,约0.597公斤
  1担:合100斤,约60公斤
  1石:谷物专用单位,约94公斤
  1尺:约0.32米
  1亩:约666.7平方米(1平方公里等于1500亩)
1636年华美本土城镇
  [[[CP|W:532|H:439|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0141466.jpg]]]【1】曼城市。原名纽约。
  【2】泽西镇。原名泽西。
  【3】罗伯特镇。原名伊丽莎白。
  【4】新堡镇。原名特伦顿。
  【5】雅城市。原名费城。
  【6】榆树镇。原名纽黑文。
  【7】津屯港。原名旧塞布鲁克。
  【8,9】福河镇,东福镇。原名哈特福,东哈特福德。
  【10】和平市。原名斯普林菲尔德。
  【11】伍德镇。原名普罗维登斯。
  【12】青城市。原名波士顿。
  【13】北苑镇。原名林恩。
  【14】海乡镇。原名埃德加敦。
  【15】波特市。原名奥尔巴尼。
  【16】江口镇。原名斯克内克塔迪。
  【17】白马驿。原名阿姆斯特丹。
  【18】商集镇。原名波启浦夕。
  【19,20】西点镇,银谷镇。原名西点,科尔德斯普林。
  【21】江陵市。原名华盛顿。
  【22】香林。原名普利茅斯。
  【23】新罗谢尔镇。原名新罗谢尔。
  【24】这个搞错了,没有这个……
华美舰船“苜蓿级”图鉴
  [[[CP|W:454|H:159|A:C|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3681.jpg]]]
  【简介】
  记忆深刻的宪法号爆炸事故之后多年,保守谨慎思想在华美海军中盛行,加之海外军事基地的建设滞后,机帆混合动力战舰依然是华美海军的首选。在民用全蒸汽动力船舶已经大规模应用之时,海军全蒸汽动力主力战舰的建造才姗姗来迟。
  在军费大幅度压缩的年间,就算是采用了诸多最新建造理念和新装备,苜蓿级的整体设计还是带着浓厚的“简省”思想,本质上依然是宪法号为蓝本的深度衍生改进。
  但苜蓿级大胆地突破了许多保守思想,例如彻底取消了影响整体结构强度的风帆桅杆,内部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两座海军桅与一座烟囱上层建筑也已经完全是近代战舰的风格。第一次采取塔井结构的蒸汽驱动炮塔,三座紧凑型、带盖顶半防护炮塔的双联装第二代维斯沃斯90毫米舰炮,分别布置在中轴的前中后部,对任何一舷的目标都能同时发挥全部火力,火力比舰炮数量一样的宝石级更为集中。
  动力装置选用了在公主级轻巡洋舰上技术成熟的两套1100马力三胀蒸汽机组,也首次采用了后世的舒尔茨-克罗夫特式细水管锅炉,比起已经使用多年的亚罗式水管锅炉,结构虽然复杂了许多,但燃煤效率进一步提高。海试最高航速达到17.5节,由于特别看重海上自持力,苜蓿级的载煤量达到了290吨,使用10节速度巡航时,每日耗煤11吨,续航力可达6000海里,所以理论上苜蓿级也能从月山岛海外领出发,一次性抵达明珠岛海外领。
  苜蓿级只是一种过渡试验型号,甚至因为军费的制约,为了尽量简化生产工艺控制成本,还采用了不少民用船舶的建造标准。苜蓿级一共就建造了两艘,1634年7月同时开工,同时下水,单艘造价32万美元。价格与当初设想的“全蒸汽动力低成本试验舰”略有差距,可见“低成本”与“试验舰”本身就是两种冲突的理念。
  苜蓿级服役后不久就参加了针对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巴西战争,并在多次小规模遭遇战中展露了全蒸汽动力的机动反应能力,新型舰炮的性能也得到认可。巴西战争结束后,原本属于轻巡洋舰的苜蓿级下调为二等护卫舰。
  1636年的“海军胜利年”,军费问题得以解决,华美海军正式向全蒸汽动力大踏步。实战中经过验证的苜蓿级继续加以改进,并批量建造,而且之后不再建造机帆混合动力战舰。因为排水量和细节略有改变,后续建造的苜蓿级改进型又被称为“迷迭香”级。
  【性能】
  标准排水量1160吨,满载排水量1450吨(改进型1500吨),动力1100马力×2,最高航速17.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改进型换装更好的锅炉,达到6700海里)。武备为90毫米双联×3座,机枪若干。官兵编制110人。
  【同型舰】
  苜蓿号、龙舌兰号、迷迭香号、含羞草号、常春藤号、桫椤号、玉露号、仙人掌号
href=http://www.qidian.com&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a&
【华美国家发展回顾()
  结合后世的经验,使华美可以在国家发展的诸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先行。当然要实行并落实这一系列国家管理政策,必须兼顾时代特质与成本。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和以大西洋贸易为主导思想的前期资本积累期,稳步的人口政策使华美有时间、精力和预算进行大量的前置式本土发展政策。
  在广袤得几乎没边的地理环境外加人口稀少的客观状况下,基于安全管理、社会高效生产的需求,高度城镇化从一开始就是华美国家发展的核心指导方向。
  1645年末,全国人口达到97万,未成年人达到三分之一,人口结构十分年轻,利于后期发展,其中城市人口超过80%。集中规划与前瞻性的城市基础建设会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许多细节也许并非完全适用于当前年代的城市功能需求,但从长期来讲,又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后期将要面临的更大的浪费,例如城市给排水与交通系统。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走向了资本主义模式,并在表面上吹捧自由资本经济制度。客观而言,即便在后世,关于国家主导宏观调控与完全自由资本市场到底谁更好的争论也未有最终答案。也正是基于这种论调,华美建国初期的历届政府带着浓烈的计划经济思路规划了几乎所有城市的经济发展路线,或者说他们实在找不到自身经历以外的可操作实例。
  由于客观因素,华美的自由资本市场先天不足,或是说形同虚设,垄断资本成为实质,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到国家的各个层面。政府所鼓励的普通国民的投资,在产业垄断的大背景下很难得到实质性发展,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工业领域,会面临资金与技术的双重门槛。即使部分普通国民借助其他有利条件涉足其中,也会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来自垄断资本的金融控制。自由资本在经济上游的竞争几乎无从谈起,但却因为国家城镇化政策使其有了一定且至少是表象的繁荣,商业贸易和城市服务业得以壮大,以配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商品内需经济流动。
  工业、农业、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比重在各地城镇均有不同,但华美建国初期为尽量节省国力而采取的“沿水沿海”的经营路线,使华美初期城镇的贸易与水上运输业获得了最优先发展机会,也直接促进了相关技术的重点发展。
  原始原貌的国土、超前的发展意识与俭省取巧的发展思想结合之下,总有一些比较怪异的发展特点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华美本土的大多数城镇都拥有较为发达的水上交通手段,因为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海港或河港,但陆路交通却很滞后。一直到1642年,第一条连接联合市和波特市的宋州国道公路才完工,也是为了今后方便修建铁路而配套的前置工程。而在之前,两地的市民探亲访友只能乘坐内河班轮往返两座城镇。
  按照后世的计算,水上运输的成本只有常规陆地运输手段的1/10到1/40,这些或许对于大宗商品物流有利,但却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行却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是在首都,在罗新铁路出现之前,80%的市民都很少或者很难前往最近的城镇,陆上交通不方便是最大的原因。
  华美建国初期,其国内工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完全针对欧洲市场。欧洲三十年战争和世界性战乱饥荒所特有的时代契机,使华美工农业商品输出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虽然商品生产效率远不能满足大西洋彼岸的需求,但至少整整一代人的劳动实践、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投资使华美已经初步实现了最初的构想,逐渐成为一个小型而精致的工业国家。
  饱受现代环境污染的华美掌权者们,显然十分洁癖地选择了一条自认为优雅、负责而先进的工业发展策略。从需求上讲,这种选择并非是明智的,尤其是在环保技术几乎还处于原始初创期的时代。
  森林、湿地与水资源保护早在1625年就有了第一部法律,华美过于超前的国内工业布局、有限的工业规模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压力几乎忽略不计。尤其是1640年后国内部分垄断资本对许多高污染产业陆续进行了投资性转移,但这不代表华美今后的工业发展就能完全避开环境污染的麻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阶段的工业规模扩张。
  和实行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列强一样,工农业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是维系华美快速发展的关键。地缘关系决定,欧洲作为大西洋彼岸的原料供应地与商品市场是华美工业化发展历程的最大依赖对象。相较之下,虽然华美的商人和垄断资本家在中南美甚至是远东都比较活跃,但无论是原料产出、市场规模还是商品经济成熟度,以西欧为代表的近代商业圈才是华美最大的资本利益来源渠道。
  华美主要的中心城市都拥有大型工业区,蒸汽设备是华美国内现阶段最主要的工业动力,但在小城镇,畜力和应地制宜的水力也依然占有相当比例。电力工业则受限于技术工人的教育培养速度,基本还处于技术积累和尝试应用层面,但已经有了跨越式发展准备,离真正的电力革命还需要不少时间。但无论怎样,华美产业工人的人均工业产值、劳动效率和商品质量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准几乎十倍,能够抵消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从而使各类大众商品能以较低的价格漂洋过海到达欧洲后还有较高的盈利空间,并由此打垮和摧毁落后国家的近代手工业。
  远洋船舶是华美最最重要的大宗原料和商品运输工具,从最早的风帆盖伦船到华美独有的风帆飞剪商船,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蒸汽机船,华美以一个海洋国家的自我强制定位在推进远洋贸易和运输业的发展。到了1645年,华美全国各大远洋航运企业有超过200艘蒸汽商船行驶在大西洋上,远洋商船总吨位超过40万吨,而造船产业工人群体,也是华美比例最高的技术工种之一。
  按照后世美国第三任总统的话说:银行机构的危险性不亚于一支常备军。华美的银行金融系统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还处于发展初期的17世纪显得异常的突出强大,理财投资、借贷、基金、保险、证券交易,诸多领域的设计者在后世看来也不过是学徒级,但已经足以在当下为华美构建起一个掌控未来百年世界金融霸权的基础。而它的背后,则是占有华美社会80%社会财富的数百个垄断资本家族。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也必然会随着工商业垄断资本的发展而逐渐突出。
  教育是华美国家发展政策的核心,1620年到1645一共经过三次教育改革,建立起全学龄的全民教育结构。有限的教育资源状况下,职业教育与高等精英教育是两个重头方向,以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培植精英垄断统治阶级。华美掌权者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器,并期望借助一套教育模式能够长久延续下去,由此对身后历史的强行干涉选择过重。
  虽然根据客观历史规律来看,一个移民社会的本地化的深度演进势必有一天要和华美当前统治阶级强行设计的统治制度有所冲突,但总得来说,这并不是最差的选择,而且大方向终归趋于乐观。
  国防力量的建设一直是华美建国初期的重点工作,但稀少的人口注定其国防军事思想趋于建设一支小型精练的常备军队,至少在建军思想和军备上,已经遥遥领先整个世界。1645年,华美国防军一共只有4个常备旅,总兵力约7500人,其中2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部署在北美本土,1个步兵旅(又称为东方旅)部署在远东海外领。但除了东方旅保持着最大战备编制外,本土的作战部队都不满员。通常一个本土步兵旅仅仅只拥有3个轻型步兵营和若干小规模支持单位,旅编制往往只是为了制度化和听起来上档次。这种军备状况一方面是为了尽量减少军费开支,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各地国民警备队建设步入正轨和预备役制度得到完善。
  海军是华美对外拱卫与拓展国家利益的核心力量,其重要性远远超过陆军,也是在军费预算和兵员招募上最不受限制的军种。1645年的华美海军已经拥有各类舰船70多艘,总兵力超过10000人。蒸汽战舰已经是华美海军的核心军备,自然也就带来了近代海军最为头疼的远洋后勤保障压力,海外军事基地的选址与建设一直是最为慎重的海军议题,并紧随着海外蛙跳式战略扩张的步伐在延伸,至少在目前来看,有限的海外基地和海军规模让全球海军梦想还未实现。
  相比小规模的国防军,受内阁和陆军司令部双重管辖的华美外籍军团,规模一直在逐年扩大。1645年,华美共计拥有3个外籍军团步兵旅,总兵力超过8000人。其中第1旅(野牛旅)负责北大西洋地区,第2旅(棕熊旅)负责加勒比地区,第3旅(灰狼旅)则负责南非地区。远东军事干涉计划的实施,其实打破了上述部署。野牛旅基本分拆稀释到了北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甚至还参与了江州对包哈坦印第安人的作战。棕熊旅被调往了远东,灰狼旅则长期应付南非殖民地层出不穷的土著叛乱。
  有限的国内军事力量和追求高位军备优势成为华美军工发展的潜在瓶颈矛盾,过小的装备采购需求从而妨碍军工技术的更迭速度,也遏制了军工产品的技术更新动力。只是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时代特殊性,才让华美的军工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但也仅仅只体现在军火出口利润与税收上。
  一名刚刚走出军校的华美陆军少尉的薪水,就能够和一位工作十年以上的高级技工相当,但这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优越待遇。常年对外发动各类军事扩张行动,伴随着对国家武装力量的追捧与形象塑造,是华美建国初期最大最重头的本土社会文化之一,并长期坚持不懈地鼓动与美化。常备军制度和军人地位的巩固提高,使大量中低层国民能够寻找到一条上升的通道,更是掌权者力图改变民族历史懦弱感的一种意识发泄。
第一章 奇异的开端
  第一章创造历史的港口
  公元日。广东省沿海Y市。
  咸湿的海风如鼓风机般席卷着港口区,一具具油腻斑驳的吊机如卫兵般站立在码头边,各类货运机车在各个仓库区川流不停。
  部分还在扩建的码头区依然忙碌,电焊光弧的嘶嘶声、沉重的金属敲打声、进出港口的船舶马达震颤声、冲天而起的汽笛声,各种争吵喧嚣回旋在这个周末的码头上。
  “工友们,你们要相信,相关部门一定会处理好此事,你们的辛劳一定会得到尊重。政府是不会坐视……”
  艰难的呼喊在喧闹的人群中回荡,攒动的人头人影阻隔了远处那个矮小的、正拿着扩音喇叭的身影。
  苏子宁挤出了人群,对着四周保持警惕的警察瞄了一眼,掏出了香烟,一边继续无聊的打量着港区。
  远方,几队打着鲜亮小旗的人群正朝港区另一头走去,看样子,又是一波被耽误了行程的出海游客打算转乘货运港的临时包船。
  对于Y市来说,外海的那几座小岛,同样是市经济发展的重头,虽然每年的投诉比港口的垃圾还多。现在,这群游客不可避免的会欣赏到一幕码头民工讨薪的精彩剧目。
  在苏子宁看来,这不过又是一起港区民营物流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寻常事件,只是和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是超过一百名码头工人拥挤在码头闹事,企图以阻止其他港区工人的正常工作来引起政府的重视。
  叉车,货车,甚至是起重吊车,这些码头临时工们几乎想到一切可以干扰港口正常工作的东西阻塞着这片在平时最为繁忙的港区工作段。四周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属于其他货运公司的员工抱着同情的态度在围观。
  Y市劳动监察大队和警察部门如临大敌,几十名民警、防暴警察和劳动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试图劝解这些被晒得油黑的百多个汉子。几辆120急救车停在外围,七八个医护人员在窃窃私语。
  可怜的企业老板这个时候根本没敢出来,就只剩下苏子宁的上司,那位劳动监察中心副主任在声嘶力竭的喊着。
  身为劳动监察大队的调查员助理,今天是苏子宁最后一天执行公务。明天,也就是周一,他就打算向局里递交停薪留职申请。面对这个一层不变的工作,苏子宁终于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离职后做什么,苏子宁还没想好,也许是干自己的外语专业本行,去做个企业翻译,也许是一项注定失败率超过成功率的小生意。
  几分钟过去了,汹涌的人群发生了晃动。苏子宁转过头,发现自己的上司不知道何时已经不见了,一位光头的高大壮汉替代了那个位置,手里举着一个讨薪的牌子大喊大叫,四周的民工一阵阵迎合着高喊。
  不远处,几个西装革履的男女正被人群挤兑着,其中一位还是个黑人,旁边簇拥着几个中国男女。看样子是某种进口产品正在港口验货交接,结果运气不好遇见码头工人讨薪。
  丢下烟头,苏子宁最后看了眼港外的一片蓝色,又挤进了人群,在各种汗臭和推搡下去寻找自己的上司。
  “呵呵,对不起!”
  严晓松小心地让过了身边一身清凉装的美女,靠在登船区的栏杆边。继续捧着一个简单的画板,对着远处的海景,铅笔飞快地在纸面滑动出一段段线条,用极简单的方式勾勒着他所理解的美丽。
  身为职业广告设计师的严晓松有着绘画天分,哪怕他从没有接受过真正的美术系统教育。
  他喜欢旅游,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独自一人选择一个让他人意想不到的旅游景区去游荡几天,而每当他返回时,总会带回大量在当地的速写作品。
  这一次,他又选择了一个在南方默默无闻的二流沿海旅游地,Y市的沿海小岛。
  四周传来了女性游客的抱怨,男性游客的吆喝。严晓松又乐了,赶紧用线条把这一张张表情用抽象的线条画到了纸上。
  身形极度夸张的婀娜女性,爆炸性的肌肉男出现在了笔下,现实目光里的游客在严晓松的笔下以另一种幽默形象在发泄着对旅行社延误行程的不满。
  目光的另一头,那片货运港区的杂乱人群进入了眼帘。讨薪的牌子,紧张的警察,围观的码头工人,还有一辆辆绕道的码头工作车辆。
  想了下,还是扯过一张新的纸,犹豫着怎么来表达这段无可奈何的现实生活。
  一艘隶属于省海关的海上缉私船正以十二节的速度在港口外游曳。十几名身穿红色救生衣的海关缉私队员依靠在船舷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几百米外混乱的港口区。
  据说海上缉私队今天有重大行动,目标就是即将出港的某艘外省散装货轮。行动内容高度保密,据称有国内走私贩即将利用某艘散装货船偷运一批极其贵重的物资走私出境,为此海关缉私行动还临时获得了全副武装的一个Y市武警小队的配合。
  “风力加大了,大家注意安全。”船上的高音喇叭响起了缉私船长郑泉的低沉命令,“目标正在做出港前准备。左舷人员到位,注意观察,等候指挥部指令。”
  一个个部下走到了待命岗位,郑泉举起了望远镜,再次紧紧观察起目标的任何动向。
  在他视线的某个角落里,码头某个区域汹涌起伏的人群已经开始了大幅度的晃动,似乎讨薪的民工们已经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风力在不知不觉中又提高了不少,甚至平静的港区停泊区都开始了浪花的起伏。风更大了,原本艳阳高照的天色瞬间黯淡下来,港口的垃圾和盖住集装箱的帆布都被卷动了。
  莫名其妙的、几乎超过八级的风力,让惊慌在码头区各个角落出现,讨薪的混乱人群也似乎被什么厚重的东西盖住一样瞬间迟缓下来。
  “台风?!”
  一个字眼几乎同时出现在码头的每个人的心里。
  没有接到过任何天气警报,甚至没有任何预兆,一阵猛过一阵的强风呼啸而来。就连港区的海面停泊区都泛起了大浪,停靠的船舶发出了类似挤压的金属吱呀声。似乎整个港口的海底正在熬煮着什么,海水如同沸腾前蠢蠢欲动。
  “港区马上梳散,注意安全!”警察的高音喇叭在这个时候终于响起,港区各个角落的无数人群开始乱窜,就连那些码头仓库里,都不断跑出人影。
  一个趔趄,苏子宁差点倒地,还没来得及点上的香烟被捏碎。二十六岁的小伙赶紧调整重心,顺带身体一退,靠在了一处仓库的墙上。
  距离不到十米的地方,苏子宁又看到了那个黑人,如今已经被到处奔跑的人群撞倒在了地上,身边一位身穿职业套裙的中国女子正忙不迭地去扶。但可惜的是,这位身材出众的女子也被不断拥挤而来的码头工人们撞地七零八歪。
  无奈地笑笑,苏子宁只好朝倒地的黑人走去。在另一头,几米外,一位手里还拿着画板的青年也正蹒跚地挤过来,似乎也打算伸出援手。
  就在两人同时伸出手的瞬间,天空的颜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幽兰色的闪电丝如一顶巨大的电网笼罩了港区,强烈的旋风把每个人都包裹了。
  海关缉私船长郑泉死死地抓住船舷栏杆,把身体尽量的压低。强烈的风力早就刮飞了他的大檐帽,卷起的水浪扑面而来,让人难以呼吸。只有耳边呼啸的风声,还有视网膜上印着的蓝色光弧,除此之外,身体已经失去了其他的感知。
  最后,整个港区传来了一阵阵低沉的、如同牛叫般的古怪鸣响,被蓝光笼罩的中人们似乎感觉地面与海面同时被抛起,眼前的所有事物都出现了颠倒,并旋转着……
  公元日上午11时,一场离奇的台风和雷暴在Y市港口区登陆,然后又在雷暴过后瞬间停歇。
  海岸如同被什么巨兽狠狠咬了一口,几乎十分之一的港口区被台风和雷暴摧毁,连同着几艘停泊和路过的船舶都不翼而飞,只留下了一段被剥离了土石的巨大碗口。
  事后经过统计,超过四个码头仓库区的港口陆上区域被剥离消失,连带着5艘船舶以及500多人失踪。
  历史的另一头,公元日。英格兰,普利茅斯港。
  肮脏的码头上,上百位身穿简陋服饰的男女各自领着更为简陋的行李,散乱地站在一艘风帆船前。
  “愿上帝保佑我们,赐予我们新的生活希望,赐予我们战胜痛苦的信念……阿门。”
  牧师布莱斯特念完,第一个踏上了船板。在他的身后,是紧随的101位乘客,他们将离开自己的家园,被迫迁移到新世界(thenewworld)。
  船帆升起,水手们攀索在桅杆上,吆喝着各种口令,乘客们纷纷低下头,双手握拳在胸前,低声祈祷。
  盖伦型风帆船,排水量180吨,船名“五月花”。
  全船乘客102名,其中,清教徒35名,其余为工匠、渔夫、贫苦农民以及14名破产契约奴。
第二章 希望在南方(一)
  宽阔的河面出现在眼前,至少有数百米宽,也许还超过一千米。身处的地方,是大河的东岸。
  连同脚下的土地在内,河道两岸全是郁郁葱葱的针叶与阔叶树种混杂的森林,森林的缝隙间点缀着茂盛的野草。
  无数不规则的水泥砖石、巨大儿扭曲的金属支架、一片片破碎堆叠的玻璃钢瓦,甚至以数以百计的集装箱七歪八扭地散乱在河滩、森林间。间或还有歪斜的掉了漆的高大红色码头吊机、翻倒的码头车辆、以及吊塔金属横梁,都横七竖八地堆砌、挤兑、穿插在一起。
  五艘巨大的货轮仿佛从天而降,离奇地或斜歪、或侧翻在河滩和森林间,更夸张的一艘就如一柄宽厚的破斧戳在了森林的深处。
  无数树木的树冠上挂满了各种包装物,几颗密集的大树还支撑着一间屋顶朝下的玻璃钢瓦搭建的小房子。
  海关缉私船和另一艘棕色的渔船则彼此勾肩搭背的搁浅在更北边的一段乱石河滩上。
  起伏的人群在彼此呼喊着,或红或白的身影在绿色的河滩丛林间穿梭。他们晃荡着手臂,偶尔奔跑起来,再或者跌倒。
  “呜……妈妈!”
  “有医生吗!有医生吗!快点,我弟弟在流血!”
  “听我的……一、二、三,抬!”
  陌生的森林间到处都回荡着人们嘶哑的呼喊。只是和寻常电视中看到的画面不同,现在没有记者,没有闪烁的急救车,也没有成排的担架。
  受伤的人们从丛林或废墟中抬出后就简单地靠在河滩杂物上,更多的人则是满头大汗地在各种水泥或金属垃圾中寻找着同伴的身影。
  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才被人们从废墟中拖出来,就回身发疯似地在一片瓦砾和破碎玻璃瓦之间抓刨着,好半天才掏出一个已经被灰尘抹去了本来颜色的笔记本电脑包,然后死死地搂在怀里。
  一名老者在废墟间大声呼吼着女儿的名字,那年迈的身体这一刻仿佛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奋力拖开一个平时需要几个年轻小伙才能挪动的金属钢梁,伸出手对着下面的废墟空隙使劲掏着。直到一个身穿警服的年轻女子从远处颠颠簸簸地跑来死死抱住老者的身体,老者才恍然醒悟般回头抱着女儿的头呜咽起来。
  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站在废墟瓦砾之间,眼泪在泥灰污渍的脸上画出道道线条,那柔弱的哭声似乎并没有打动任何人,在她四周,失神的成人们或蹒跚而过,或埋头在废墟间挖掘着。
  十几名还背武器的武警战士在一位年轻的武警军官的指挥下,将一辆巨大的、卡进某间码头仓库的卡车拖了出来,结果司机早已死亡,但从卡车拖开的仓库墙壁破洞里,救出了一位已经奄奄一息的老妇人,旁边人群的一个汉子几乎是哭喊着冲了上去,将重伤的老妇人搂在怀里。
  一片混乱之中,也不排除极少数人在呆滞中看着这一切无动于衷。而从一个小时前开始,苏子宁就是其中的一员。
  眼前大河的波光粼粼让苏子宁进入了一种奇怪的呆滞状态,他视线里似乎已经看不清什么了。耳边只有舒缓的凉风,连人们的呼声都那么不清晰,废墟中飘散的尘土刺激着鼻腔,隐隐作呕。
  “嗨,有烟吗?”
  忽然,耳边传来了一声招呼。苏子宁回过头去,进入眼帘的是一位身高一米七几的年轻人,还有一张微笑的脸。
  感觉手上一烫,原来之前点的香烟已经烧到了手指。苏子宁尴尬地回了一个很苦逼的笑容,将兜里的香烟递给了主动给自己打招呼的陌生男子手上。
  “我见你发呆了很久了。怎么,在想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地方的?”
  男子点着了香烟,长吸一口,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赶紧伸出了手,露出一个抱歉的笑容,“忘了介绍了,严晓松,做户外广告设计的。”
  “嗯,苏子宁……市劳动局劳动监察大队。”苏子宁想了下,还是报出了自己没有真正辞掉的职业身份。
  “几个小时了,所有人都惊慌失措,我们两个是不是有点另类?”严晓松想起了灾难前的码头人潮,先是愕然了一下,然后露出苦笑,“可能我们算幸运吧,之前都没有亲人在场……。”
  “总要有人在最困难的时刻分身出来忧国忧民一下吧?”苏子宁尴尬地笑笑。
  看到对方一身水泥灰尘,而自己还基本上算洁净一身,苏子宁知道自己的状态在这个时候确实有点不适宜。
  看了看四周,苏子宁跑到十几米外,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抱在了怀里,然后朝更混乱的森林里走去。
  叼着香烟,严晓松疲惫地躺到了草地上,看着晴朗的天空,微微叹了口气。
  “周可名!”
  “到!”
  小伙子迅速丢开手上破损的玻璃钢瓦,几步走到一位身穿海关缉私队制服、佩戴三级关务监督衔的中年男子跟前。
  “船长,叫我啥事。”年轻的海关缉私队员用满是灰尘的袖子擦了下额头的汗水,对着海关缉私船的最高领导船长郑泉敬礼。
  “刚才我和警队的陈礼文队长沟通了,马上组织一批警力负责现场船只安全,里面有极为重要的走私物品,不能有闪失!你去通知所有的海关缉私队员,没有我的命令,不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登上任何船只!”
  中年的海关缉私船船长脸色极其严肃,说完,又朝另一头走去。在那里,几位身穿警察和海关制服的人正在紧张的碰头开会。
  参与救灾的武警小队被抽调了出来,然后将某艘陷在树林里船只的包围了起来。郑泉等海关缉私队员撬开扭曲的甲板货仓盖,带着气焊枪鱼贯进入了漆黑的货仓。十多分钟后,郑泉等人才带着放心的表情退出。
  这一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在整个废墟现场引起任何注意。
  大灾难的废墟之上,忙碌的人群还在喧嚣和尘土中四处跑动,天色渐渐变暗。
  当苏子宁的手表显示已经下午6点钟的时候,终于帮助怀里名叫田田的三岁小女孩找到了她的母亲,一位刚从废墟里扒拉出来的女子。幸运的是,年轻的母亲除了一点蹭伤外基本无损。
  “怎么还没有见到营救队?”
  “手机什么信号都没有!”
  “警察还管不管事啊?到底这是哪儿啊?!”
  天色渐黑的森林边,几十堆篝火散落在河滩上,疲惫的人们纷纷聚集在四处,对着远方一圈警察指指点点。
  愤怒的、迷茫的、憔悴的,还有恐惧的,各种表情此起彼伏,但无一例外,都对准了在场的所有身穿制服的人。
  伤员已经全部抬到了一艘搁浅的散装货轮上去了,临时组织的医疗队正紧张的处理着。围在货轮残骸四周的都是伤员家属或是同伴,各个面带紧张。
  “苏子宁。”严晓松提着一瓶不知道哪片废墟里翻出的进口洋酒,带着神秘的笑容蹲到了苏子宁身边,然后指了指视线尽头的那艘差点上陆的海关缉私船,“听说警察和海关的人都在那里开会,猜猜,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在没有得到救援前,我们不会知道真相。或者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苏子宁耸耸肩膀,谢绝了对方递来的酒瓶,然后抱头躺在了草地上,“但我肯定,这里不是原本的地方,甚至不是中国。”
  “哦?你那么肯定?”严晓松一愣,然后开心地灌了一口酒。
  “猜测的成分更多。”苏子宁抬起身,给严晓松指了个方向。森林边缘,有几道手电筒光芒印出的人影,那是几个幸存者在树下歇息。
  “那是橡树,大片的原始橡树林,在中国只有部分地区才存在。但就我所知,那几个地区都没有这么个原始平原和大河的存在。而且现在的温度明显类似北方的秋天。”
  苏子宁撇了下嘴角,露出无奈的表情,因为他现在还穿着夏天的衬衫。
  “好像你很不关心这些?也不担心?”苏子宁看着眼前这个才认识几个小时的人,突然转换了话题。
  “我是来旅游的,潜意识里可能就希望看到更多陌生的东西吧?”严晓松抬头望着星空,带着无所谓的笑容,“看,北极星……大河从北边过来……和你一样,我也能肯定,我们至少还在北半球。”
  “中国的水系可没有几条这么大的河是南北走向的,而且这里明显不可能是珠江。”苏子宁闭上了眼睛,脑子里开始琢磨着更多的事情。
  一场严肃的会议还在搁浅的海关缉私船指挥舱里召开着,手拿武器的警察和海关缉私队员分别把守在船首四周,以或冷漠或尴尬的表情面对着灾难幸存者们的责问。
  疲惫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指责任何人的力气,一堆堆或蹲或坐,利用从废墟里找到的包装食物充填着肚皮。
  从四处崩散瓦解的仓库废墟中,人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床上纺织用品和成衣。明显寒冷许多的海风,让人们失去了自制能力,纷纷哄抢着那些崭新的衣物或被单,将自己简单的包裹起来。
  有家室的男人们四处寻找着能够遮掩夜风的角落用以安顿家人,奢侈的码头工人们甚至利用找到的柴油点燃了一个装满枯枝的集装箱。
  大灾难后的第一夜就这样缓慢来临。
第三章 希望在南方(二)
  几乎持续了一夜的“领导会议”终于在天亮的时候有了结果。
  一个临时自救领导小组成立了,领头的是海关缉私队船长郑泉,包括这次领队参与反走私行动的Y市武警防暴小队的队长冯斌、Y市经侦大队副大队长陈礼文,以及处理码头工人讨薪的市劳动局监察大队中心副主任齐建军,总共有10个人成为了自救领导小组的成员。
  关于“到底发生什么了”这个问题,自救小组的领导们依然没有给予人们正面回答,只是说正在积极联系各部门上级进行救灾。
  上午8时,齐建军终于在废墟的某个角落找到了正睡得香的苏子宁。紧抱着进口棉枕的青年一脸迷糊地接受了这个差点过期的上司的第一个任务——统计所有在场的事故人员,包括伤亡者在内。
  原因?就因为苏子宁是齐建军唯一一个能找到的工作下属,长期以来,苏子宁就是他的办事助理。
  在一位海关缉私队员和一位码头小保安的协助下,苏子宁花费了近三个小时才完成了大灾难后第一天的首份工作内容。
  事故现场幸存者总计498人,包括14个重伤,52个轻伤,另有废墟里挖出来就已经死亡的32人。幸存者中,男性总共425人,女性73人,其中年龄12岁以下的19人……
  “不错嘛,统计得那么仔细?你是学管理的?”负责协助统计的海关缉私队员周可民看着苏子宁递过来的表格,有点吃惊。
  表格上不光记录了基本的人数,还按着性别和若干年龄段进行了多项分类,甚至连家庭关系也标注上了。
  “给领导办事,就必须想到有可能领导会接下又想要的东西。”苏子宁耸耸肩膀,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不然你会发现你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去做不应该再重复一次的工作。”
  “哈哈,苏哥果然老道啊!”周可民恍然大悟,又似乎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我就记得数人头去了。”
  我老道?也许吧……谁要是在政府机关里泡上几年还不懂这些,那就真到老了都别想出头。
  正午的时候,自救领导小组的齐建军又拿着大大的扩音喇叭,开始在河滩边叫喊。大致意思是组建一个自愿搜救队,沿着河道南下寻找可能流失在下游区域的幸存者。
  不出10分钟,这支临时搜救小队就成立了,一共六人。苏子宁、严晓松、周可民三人是自愿的,还有两人全是自救小组领导特别指派的,包括一名武警以及一名散装货船的船医。
  最后一位志愿者是个光头大汉,苏子宁认识,就是事故当天码头民工讨薪的组织者,一个死活要求市长出面找说法的北方大汉、退役士官董久楠。不过苏子宁怎么都不相信面前这个身高超过一米八的彪形大汉居然只有25岁。
  在齐建军的公开下,苏子宁被提点为搜救小组的组长,对这个结果,苏子宁除了心里皱眉外,表面没有任何意见。
  几人除了携带基本的搜救设备和一些食品药物外,队伍里唯一的防暴警察还带着一把81式自动步枪,这让大汉董久楠面色一直不好看。也难怪,一场民工讨薪盛会出现荷枪实弹的防暴警察终归是一个很不好的回忆。
  由于身处茂密沿河森林区域,陆地行进几乎不可想象,所以小队还调用了海关缉私船上搭载的唯一一只摩托艇。而驾驶者就是海关缉私队员周可民。
  “方向?”严晓松紧了紧身上的背包,跨进摩托艇的同时,对着小队最高指挥苏子宁咧了个笑容。
  方向……再次看了眼朝南流淌的大河,苏子宁在呼出一口气的同时,念出了两个字。
  “向南。”
  摩托艇沿着大河的东侧以慢速前行着,如眼的大河两岸除了森林还是森林,间或能瞧见河道两侧大片翠绿的河滩湿地沼泽。
  更遥远的南方还是宽阔无比的水道。除了流水与马达声,寂静一片,整个大河流域如同尚未开发的原始地。
  苏子宁看了下手表,从出发到现在,大概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以摩托艇的速度来看,大概南下了不到10公里。除了偶尔能在河道东侧的河滩树林间发现一些类似鹿的野生动物外,没有发现任何有人烟的迹象。
  严晓松从出发到现在,一直捧着自己的小画板认真绘制着什么,时不时还远眺那么几秒。
  而剩下的人,除了驾驶摩托艇的周可民在轻声哼着曲子,其他几个都和苏子宁一样沉默不语。那位肌肉大汉更是一脸紧张地一手紧紧握着摩托艇的边缘,手里一直举着一副望远镜。
  不久之后,董久楠忽然抬起了一只手臂,周可民迅速熄灭了马达,大家顺着汉子的手臂的指向,看到了在大河东岸的边缘出现了一段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区域,那是一片森林边缘的小片河滩草地。
  摩托艇靠岸了,手执自动步枪的武警第一个跳了出去,接着辽东大汉也提着一把随身的消防斧紧跟其后。
  河滩上有点枯黄的野草几乎快要达到人的腰部,但一处由几个原木构成的简陋窝棚还是在野草丛中若隐若现。
  河滩草地不大,很快就来到地面满是碎石的区域。只见那个木制窝棚已经腐朽坍塌,四周还散落着许多烧得半焦的不规则石块,一根用木头制作的小型十字架竖在这个被遗弃的营地边缘。
  十字架上隐约刻着些字母和数字,数字虽然模糊,但隐约还能辨识出“”。这一幕让在场的六个人面面相觑。因为包括苏子宁在内,都不认识这些显然不是英语的西方单词。
  “大家有什么看法?”辽东大汉第一个打破了沉默。
  “这里起码有五年以上不再有人来过了,而且,这是个墓地。”严晓松环绕着十字架四周走了两圈,双手抱到了胸前,“一个西方人的墓地。还死了好几百年。”
  “苏哥,严哥,是不是我们继续坐船再往前走走?”周可民有点紧张地看着四周,仿佛现在最安全的还是那艘小小摩托艇。
  “不用,既然这里能发现人居住过的痕迹,那说明周围还可能有更多的发现。”苏子宁摇了摇头,把头转向了武警和随行的船医,一位嘴角还带着嫩毛的防暴警察和一位三十多岁的矮个子船医,“程鹏,你和董久楠一组,朝东转转,记住别深入森林太远。我和严晓松继续沿河岸往南走。小周和老赵,你们就守在摩托艇,我们两个小时后再汇合。”
第四章 希望在南方(三)
  不时有从森林或河滩地草丛深处飞起的鸟类,略带泥土腐臭的自然气息混合着潮湿的微风扑鼻而来。茂密的森林处处露出点点斑驳的秋色,脚下的河滩土壤松软而富有弹性,这是块肥沃异常的土地。
  和辽东大汉分手后大概十几分钟内,苏子宁和严晓松两人除了偶尔提点对方注意脚下外,几乎都保持着沉默。
  “苏子宁,你应该猜到了什么吧?”临时在一处乱石间休息,严晓松一边打开水壶,一边指着南方。
  “呵呵,你怎么知道?”苏子宁将手里的石子使劲往河面扔去,没有正面回答。
  “河道越来越宽了,滩涂湿地面积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非内陆鸟类出没,这是典型的出海河口地形。”严晓松递过了水壶,露出神秘的微笑,“怎么,你还在想那个十字架?一个死了几百年的西方人,而且木制十字架居然还存在。”
  “是你在想好不好。”苏子宁笑得很难看,“从昨天开始,你好像就在不停的暗示我,其实我更应该问你问题。比如,我们都自愿出来搜索,其实就是想来验证下。”
  “我估计,临时自救领导小组的那些人应该昨天就知道结果了。虽然没有任何卫星信号,无法使用全球定位系统,但几位船长都在自救小组领导名单里,船上的各类仪器设备不会没有一点作用。”严晓松脸色逐渐严肃起来,“这几百号人,连着小半个港口码头被莫名其妙送到这个地方,所有人的脑子都不会是正常思维了。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疯子存在,说明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
  “才一天而已,也许再过几天,我第一个发疯呢?”苏子宁整理了下背包,从里面取出了信号枪,然后站了起来,“继续吧,我们争取走到河口。”
  又是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再绕过一大片湿地水泽后,二人终于心有灵犀地站在了森林河滩的尽头。
  眼前,是水天一线,河口宽达数公里,大约一公里外,还有一座小岛。
  入海河口显然不止一条河过来,顺着脚下陆地的南部顶端,还环着一条相对较小的从东北方向而来的河流。河对岸,是更大的一片原始森林区域,只是不知道那片土地是否也是岛屿。
  “好了,我们都满意了。”严晓松在画板上做了个标记,然后长呼一口气,“北半球较高维度区域,南向出海口。毫无人烟,如果不算那个十字架。”
  “如果可能,我还想绕过这个南端,继续过去看看。”苏子宁也报以一个默契的微笑,但抬手扬了下手表,表示时间已经快到了,“回去吧,就我们这一队人,是别想用一天时间来走完。”
  正说着,突然身后北方的森林里穿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两人身形一顿,纷纷露出诧异的表情。
  虽然分离已经超过一个小时,但由于沿途走的很慢,所以实际距离并不会超过太远。
  朝着枪声方向沿着海岸原路急奔了不到十分钟后,就看见武警小战士和辽东大汉两人狼狈不堪地站在河滩边。
  防暴警察抱着81式步枪很是紧张,显然刚才那声枪响就是他发出的,而另一边的董久楠则倒提着消防斧有点郁闷。
  “刚才在树林里遇见了野兽,好像是野猪。”辽东大汉耸了下肩膀,一边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着开枪的防暴警察。
  “你们能全身而退也是奇迹。”苏子宁笑着解下背包,一边看着森林深处,“要知道野猪出没通常都不是落单的,一家老小一窝跟着。”
  “不是野猪,是野狼!一直跟着我好久了。”紧张的防暴小警察突然大声着,“我小时候,老家林子里就有类似的,我认识!”
  防暴小警察程鹏的口音一听也是东北的,看样子这次把他吓得不轻。
  野狼?那更糟糕了!这种家伙都是群居狩猎的!苏子宁和严晓松脸色同时一变。
  “回艇上去!”
  几个人几乎同一时间喊了一句,然后苏子宁抬手就打出了信号枪里的信号弹。四人以最快的速度沿河岸朝着北边跑去。
  看到信号弹的周可民和船医很快就开着摩托艇半道接应上了四人,就在摩托艇离开河岸不久,在苏子宁的回头之下,森林边缘的草丛中隐约出现了几个低矮的动物身影。
  看到这些聪明而残忍的动物其实一直尾随着他们。苏子宁等人都不寒而栗。
  大概下午13点,一无所获的搜救小组终于回到了出发地,只见无数用残破玻璃钢瓦临时搭建的窝棚出现在森林边缘地带。
  灾后的人们在恢复了一夜的体力后,又开始了各种骂骂咧咧。强壮的男人们甚至会为了证明某个箱子是自己灾难前的行李而和他人发生肢体拉扯。
  不少女子瑟瑟发抖地缩在侧翻的码头集装箱中,胆怯而焦急地摸着电话拨弄个不停,但却没得到任何反馈。
  几十名制服已经明显有组织性的在河滩各处和码头废墟间维持着安全,将不时发生的小摩擦给平息。
  苏子宁简单地吃了点东西后,就将自己和严晓松的沿途发现一字不拉地回报给临时自救领导小组最高指挥者、海关缉私船长郑泉。但后者似乎并未表现出多大的诧异,只是对南方十几公里外的野狼出没表示了极大的重视。
  “等等,小苏。老齐之前给我说了你的情况。你虽然年轻,但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而且人也沉稳,知识面广,所以我们决定让你也加入临时自救领导小组。”年过四十的海关缉私官对着苏子宁露出了坦诚的笑容。
  想起了临出发前齐建军那一副有所重托的表情,苏子宁大致明白了意思。
  “郑船长,我想知道我们现在的坐标,我想你不用再隐瞒我了吧?我相信以自救领导小组里的那么几位长年跑海的船长,是懂得天文经纬测量的。”
  苏子宁没有直接答应郑泉的邀请,而是终于把想了一夜加半个白天的问题丢了出来。
  “虽然我走过的地方很少,但很明显这里不是中国。”苏子宁说完,又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纸,那是严晓松抄录的十字架上的陌生字母单词。
  “我觉得,应该在幸存者里找到一个能看懂这些单词的人出来。我是英语专业的,但看不懂这个。”苏子宁很郑重把纸张铺在了一个临时当做桌子的大包装箱上。
  “上船去说。”看着年轻人不容拒绝的目光,郑泉只是缓缓地点了下头。
  袁欣艺,是南方某私营高薪能源企业的翻译。在灾难日当天,正陪同本企业的工程师以及来自南非SASOL能源公司的首席工程师一起在港区码头进行一套进口设备的查验工作。
  先是遭遇一场让人到现在都恐惧不堪的天灾,然后又到了这么个看起来和原始森林无异的陌生世界,再接着从废墟里抬出的南非黑人工程师已经面目全非。年纪不过二十四的袁欣艺几乎陷入了一种呆滞状态。
  整个宿营地传来的寻求外语翻译的喇叭声总算在午饭的时候把袁欣艺弄清醒了,在一位海关缉私队员的引导下,登上了已经成功脱离搁浅状态的海关缉私船。
  指挥舱里还站着多位男子,不过这几人都面露尴尬,看来有个问题在困扰着所有人。
  “你好,我是临时自救领导小组组长、海关缉私船长郑泉。这位是组员苏子宁,上午我们在南边发现了一些东西,想让懂外语的同志看看是什么意思。”
  说着,郑泉就把一张纸放到了桌子上。
  “嗯,是荷兰文,不过语法还是和现在有着一些不同。”掌握多种欧洲语言的袁欣艺一眼就看出了纸张上的连串单词,“意思是:上帝已经宽恕波拉杜·范西尼先生的一切罪过,他的正直和虔诚让他得以留在主的身边。愿他在这片富饶的新世界安息,以及他远在阿姆斯特丹的遗孀及两位子女一如既往的健康。”
  念完,袁欣艺莫名其妙地看着四周的人,只见每个人都露出了难受的表情。
  “嗯,是篇简单的墓志铭。还是个来自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人。难道我们在荷兰?”一边的一位自称英语很棒临时前来帮忙的男子嘀咕着。
  “谢谢各位,有事再找大家!”郑泉赶紧使了个眼色,海关缉私队员礼貌地送走了这些人。
  穿越?!
  在离开海关船后,苏子宁脑子里就如同一列列火车开过般没法宁静下来。郑泉终于把一个他预测了很久的一个答案给了他,而且内容比他想得还要多。
  虽然现代的卫星通讯系统已经报废,但利用简单的工具,一艘散装货轮的船长还是在昨天夜里拿出了一个结果。现在的幸存者们,正身处另一块大陆,从经纬度上看,是北美洲东海岸。
  但这个消息,目前仅限于自救领导小组内部才知道,并严格保证暂不外泄。想到这里的数百号劫后余生的老少,那一张张或憔悴或呆滞或焦躁的脸,苏子宁知道这个决定至少目前是正确的。
  苏子宁和严晓松坐在篝火边,都沉默不语。
  “地点是确认了,这里是哈得孙河入海河口地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坐的地方,就是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市区?”严晓松的一向乐观的脸难得变得如苦瓜一般,“如果他们坚持天文星光测量数据没错,那我怀疑我不光是地理穿越,时间也穿越了。”
  “你今天上午不是说我一直惦记那个十字架上的时间吗。一个看起来最多有十年时间的墓地。”和严晓松的表情相反,苏子宁居然一反常态的是一脸笑容。
  “嗯,当时你我心里都有这个预测了。只是你一直不说,当然,我也不说,凭啥呢?”严晓松一个哈哈,“好吧,我们假设,我们被一个类似台风的虫洞给击中了,然后强大的能量裹挟了半个码头,最后把我们送到了17世纪初的北美洲东海岸。”
  “嗯,估计郑泉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苏子宁点点头。
  “然后呢?”严晓松有气无力耷拉着头。
  “大概在若干年后,一个荷兰商人会用价值24美元的破烂货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整个曼哈顿岛。这个时间,确切说是1624年的某一天。”苏子宁掏出香烟盒,把最后两根分了,然后点上深深吸了口,“再然后,几百年过去,地价飙升,投资回报率无以伦比。”
  “对,这里有印第安人!”
  故事说到这儿,两人几乎同时跳了起来,不远处一堆篝火前闲聊的幸存者都被吓了一跳。
第五章 希望在南方(四)
  到达北美新大陆的欧洲移民们,在最初并没有过上他们想象的美好新生活。如同原始世界的蛮荒土地上充斥着太多不堪回首的苦难。饥饿、疾病、野兽,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胆战心惊中等待下一次日出。
  相比之下,温良的印第安原住民却是他们所遭遇的所有陌生问题中最容易处理的一面。从社会心理学上说,当人类群体处于自然环境劣势时,人类群体会在潜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创造各种倚强凌弱的人际心理优势来掩盖自己的内心恐惧,这种行为可以是内部,也可以是外部。
  于是,这些远离家乡的欧洲人把他们的孤独、不满、苦难与恐惧发泄到了印第安人甚至是自己人头上,尽其所能地填补他们需要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上的贫困与潦倒。
  大灾难后第三天。
  经过两个班的武警两天来的戒备与搜索,幸存者临时宿营地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野狼群的袭击。
  蒙在鼓里的幸存者们的也没有等来他们希望的外部救援。
  当天,自救领导小组进行改组,名称也改为了自救委员会,成员进行了适当的扩充。包括辽东大汉董久楠都入选了,至于入选的理由,郑泉以对方是退伍军人并且在码头工人中有着一定的号召力给予了回答。
  争吵、谩骂乃至斗殴依然不可阻止地发生着。往往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就会引发两个看起来极其文弱的青年一顿歇斯底里地互相拉扯,而起因很可能只是因为一方坐了对方的塑料布。
  女人们被警察刻意隔离在河滩的另一头,以防范可能的恶性行为。
  每天晚上,总有那么个角落会传来嘶哑的谩骂或者哭泣声,让精神紧张的人们更加憔悴难眠。
  得益于又一位加入自救委员会的新成员,一位据称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年男子。在他的理论里,居于危险状态的人群,如果得到大量的安全暗示,会使人群迅速从慌乱中恢复理智。
  从几十位严肃站岗的制服,到第一批整理出来的堆砌如山的物资,再到通宵的武装戒备外加按需随时可以领取的食品,无一不在起着安全暗示的作用。
  不管如何,从第三天开始,幸存者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一些较乐观的变化。
  死亡者已经择较远的地方妥善安葬,伤员们也得到了很好的救治。这有赖于自救委员会组织的医疗小组的努力,那几辆倾覆120急救车里有着大量的内外科急救药物,而医护人员在大灾难中也基本没有伤亡。
  经过前两天简单的分类统计,除了那五艘散装货轮被海关缉私队暂时隔离外,灾难现场的码头仓库中的物资大致有了个结果。
  家居用品包括总数近4万套各类成衣制品,近1万套床上纺织用品,3万多双鞋以及上百套进口组装家具。
  厨具用品包括3000多套沿海某乡镇企业生产的不锈钢厨具,2000多套意大利进口的高级玻璃酒具。
  机械用品则是某个倒塌仓库里堆砌的进口垃圾——大概几十部略带锈迹的二手机床。
  几座仓库废墟里还掩埋着几千个汽车轮胎,上百吨柴油和其他一些工业油料,以及成零件状态的几百辆进口山地自行车。
  食品类的,则是沿海乡镇企业生产的大量用于出口到外省或东南亚的各类土特产包装食物。唯一主流一点的,就是某个农业公司租赁仓库里的大约30吨的进口泰国香米以及部分农作物种籽。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线圈电缆之类的工业制品、几十部损坏的码头机车。
  更加详细的物资统计整理估计还要等上段时间,但可以预料的是,就现有的人手和废墟般的现场,这个工作至少要持续数月之久。
  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都聚在一起嘀咕,聪明的人已经通过气候和地理特征得出了无数个版本的可能性。部分人对真相带着一丝神秘的期待,但更多的人则在忐忑中形成的一股隐隐的蔓延性恐慌。
  从昨天到今天,那艘船号516的海关缉私船已经在大河里南北游荡了好几次了,不过勘查的结果并没有公开。在勘查的过程中,苏子宁作为第一个到达南方河口的人进行了全程参与。
  严晓松和辽东大汉董久楠,作为新的自救委员会成员负责物资统计整理工作。虽然他们两个明确表达这种工作并非他们所长,但作为自救委员会副总指挥的齐建军却给予了两人出乎预料的信任。
  南方哈得孙河入海口,缉私船绕过了曼哈顿岛最南端,转而朝东北的东河航行。
  大概两公里后,包括苏子宁在内,几人登上了曼哈顿岛东南侧的一片河岸。
  眼前是一片被森林包围的占地辽阔的平坦水泽平原,有着一个极为简陋的木制码头,码头附近还有一片更为简陋的木棚区。但从现场来看,也是几年没有人烟的样子。
  “这是以后的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现在只是欧洲皮毛商修建的临时码头,通常他们会以几年一个周期来到这里,和印第安人进行贸易,这样的贸易行为大约从17世纪10年代就开始了。目前来看,这里已经好几年没有欧洲皮毛商来过了,属于被荒废状态。”
  苏子宁有一茬没一茬的在郑泉耳边嘀咕着这些曾经在无聊中记忆的历史知识,听得郑泉直皱眉头。
  “小苏,纽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郑泉一边注视着东河对岸,那边更为茂密的森林吸引了他的目光。
  “准确说,是1624年,荷兰商人彼得·米纽特用一堆总价值不足24美元的破烂货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曼哈顿岛,然后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不过嘛……没多少年就被英格兰人给夺走了。”
  苏子宁从记忆力挖出了这段历史,不过他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以你的估计,现在是多少年?”郑泉对苏子宁的历史知识没有怀疑。
  “现在应该是1618年到1625年之间,当然,不排除时间可能更早,但至少也是1614年之后。从那个倒霉的荷兰人的墓志铭和这里的状况来推断的。”
  “应该还有几年时间……”听到这个结论,郑泉紧绷的脸稍微缓和了些。
  哦?这位大叔难道有想法?苏子宁一脸古怪地看着眼前明显双眼冒出热烈光芒的船长。
  大灾难后第五天,晴朗。
  在许多人的手表里,现在还是2012年的9月21日星期五。
  经过一天断断续续的简单修复,那艘曾经和516号海关缉私船一起搁浅的渔船终于能够派上用场了。憨厚的渔船主在激动中差点亲吻了负责修理的海关缉私船机械师。
  今天,最后一个重伤员脱离了危险。也在这一天,自救委员会公布了一个大家猜测已久答案。
  穿越?!好像有点啥意思……
  许多人终于等来了这个他们猜测已久的真相。和苏子宁想得一样,这群好几天前还喊死喊活寻求真相的幸存者们在“憋”几天后个个如断线的木偶般呆坐了一边。
  河滩宿营地一侧堆砌着夸张的前码头库存物资,而这些才是总量的不到十分之一,仅仅就这点规模,就足够幸存者们用上一年。
  当然,没人去在意食品的问题,在那位社会心理学家的刻意安排下,为了减轻灾后忧虑和营造安全感,郑泉所领导的自救委员会几乎是敞开了供应。但实际上,就自救委员会所掌握的食品储备,最多三个月就会见底。
  郑泉站在一个大集装箱上拿着喇叭说什么,苏子宁没有去听,只是手拿一个小手抄本快速地写着。
  “昨天晚上的委员会会议你怎么不参加?我们要向南迁移,到那个荒废的码头区去建立定居点。”一边的严晓松碰了下苏子宁的胳膊,扭头嘀咕了句。
  “有齐建军在,没我说话的份,或者我说不说都没啥。”苏子宁没有抬头,继续在手抄本上写着。
  “他好像很看重你。”严晓松笑着不置可否,一边举起了手,顺带还帮着苏子宁抬起了胳膊,因为台上的郑泉在象征意义的进行全民举手表决。这一动作又打断了苏子宁的书写。
  “他需要帮手,帮他在自救委员会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苏子宁放下手臂,用铅笔点了点自己,又点了点对方,“你,董久楠,甚至那个九零后周可民都有可能是他看中的潜在对象。”
  “我?”严晓松有点不解。
  “以后你就明白了,或者你可以去问问那个社会心理学家。”苏子宁神秘一笑,就收起了手抄本。
  “你刚才着急写啥?”严晓松指了指对方的口袋。
  “把能想到的过去或未来几十年欧洲人殖民北美的情况都写下来,免得遗忘。现在这些东西比一把81杠都重要。”苏子宁整理了下衣服,似乎轻松了不少。
  “有啥结论?”严晓松见苏子宁表情,知道局面还算乐观。
  “也许再过段时间,还有群来自欧洲的倒霉鬼会在距离我们上千公里以外的海岸登陆。”四周一片声浪响起,受动员的人群在自救委员会官员的演讲下各有忧喜。苏子宁笑呵呵地指了下东北方向,“五月花号,一群创造了历史的倒霉催的孩子。”
  创造历史……也许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了吧……严晓松想着。
  又休整了一日后,幸存者们开始携老扶幼地沿着哈得孙河岸分批行动。
  从码头仓库里掏出来的轮胎被简单地制作成若干平板手推车,载着大量整理出来生活物资,一车车艰难地推着南下。而更大宗的物资,则由那艘勉强修复的渔船进行轮番运输。
  目的地,那片被欧洲毛皮商废弃的码头附近,几个自称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年轻人带着几十名前码头工人已经在到处勘量比划着。
第六章 新的曼哈顿(一)
  水泽和森林的交接处,几十号码头工人手执消防斧,分散在一片杉树林内。高大的树干在一阵阵“咄咄”地砍伐声中微微摇晃。仅有的几把原本属于码头设施建设单位的钢锯成为了最高效率的工具。
  随着高声的呐喊,树木四周的人们果断的闪开,巨大的树木吱吱呀呀地倾倒,残枝碎叶纷纷而下。简单地砍掉分枝后的几根原木被套上绳索捆在一起,然后由几辆略微经过改装的码头叉车在远处缓缓拉扯而走。
  施工已经展开了三天,距大灾难也过去了整整十天。工人从最初的热火朝天逐渐变得懈怠起来。起因主要还在这段所谓更适合施工的沿岸小平原地方有着太多让那些小年青工程师们不曾算计准确的地方。
  没有多少更准确的实地勘测数据,图纸基本是在某个地理老师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上的世界城市旅游地图上临摹而来的。
  历史中的几百年光阴,曼哈顿几经扩建,连哈得孙河河岸和东河河岸都屡次填补修整过。至于以后的炮台广场,目前更是被茂密的森林占据着,所以从一开始自救委员会就放弃在那里建立定居点的打算。
  除去老幼妇孺,以及必须占用的物资搬运和负责最低程度警戒安全的人手,参与新定居点修建的人只有200多人。虽然人手明显不够,但这些人大多都是曾经的码头工人,来自各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前农民工们在建筑规划小组的指引下还算努力。
  曾带头进行讨薪的董久楠这次成为了定居点工程的施工领头人,而几个土木工程系专业毕业且有在建筑公司工作经验的人成为了规划小组工程师。
  在董久楠看来,薪水什么的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虽然整个建设队伍不可避免地带着各种迷茫和抱怨,但董久楠还是尽量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在施工中转移着大家的视线。
  填埋沿岸水泽的工作占用了最多的人力,即便动用了全部的手推车和仅有的几辆还算完好的码头拖车,大量的碎石和泥土的运输量依然不足。
  超过100亩方圆的沿岸水泽地带是必须搞定的,甚至还要挖掘几条通往河岸的排水沟以加强水泽的渗排工作。
  光是填埋这一小片溪湿地沼泽就预计需要花费至少一周的时间,这还是在有几辆修复的机动车的辅助下的进度。而那些圈围着这片平原的高大的北美乔木组成的森林,更让所有人头疼不已。
  大灾难前码头扩建工程的少量水泥钢筋等建材成为了当前能直接使用的最宝贵的原料,而更多的工程必须依靠就地取材,比如大量的原木将用来修建房屋、防御围墙以及那个被欧洲人废弃的小码头。
  整理出来的各种码头施工单位的工具里面,唯一就没有油锯,而使用的消防斧和传统的钢锯根本没法提供更高的工作效率。整整两天,才砍伐了不到3亩地见方的森林。经过图纸规划计算,需要砍伐的森林面积,几乎高达40亩。
  但困难已经不是现在的人们所能顾虑的,根据某个中学青年地理老师的估算,最多一个月,曼哈顿就将迎来寒冷的天气。到时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居住地,那幸存的人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自然考验。
  在狭小的一片河岸平原角落,简单搭建的窝棚区成为了大灾难幸存者们临时的居住地。用玻璃瓦和树枝搭建的简陋棚户成为了定居点修建完成前唯一的栖身场所。大部分现代都市的女人不得不放弃她们惯有的娇滴滴形象,在年长的妇女组织下,负责为劳动的工人们提供最基本的后勤保障。
  杨雯雯从渔船跳上了还在修缮的码头,手里紧紧拽着一个大塑料包装,几乎是头也不回地朝自救委员会为自己和几个临时认识的小姐妹划定的窝棚区走去。
  “嘿!看我在废墟那里找到了什么!”
  负责协助物资收集运输队进行物资登记整理的服装设计师晃着自己手里的塑料包装,略有风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得意笑容。27岁的时尚达人此时故意在卖着关子,晃荡的包装发出了几声清脆的玻璃碰撞。
  几个正在烧水的年轻女子侧过了头,其中一位还穿着警服,臂章上印着法警二字。32岁女法警刘兰曦在陪伴退休老警察父亲外出旅行的过程中遭遇了穿越大灾难。
  “应该是化妆品吧?”刘兰曦抹了把自己的短发,笑呵呵地走到杨雯雯面前,指了指对方手里的大包装。
  “嗯哼!正确!”女服装设计师得意地打开包装,掏出了几样或塑料或玻璃的瓶瓶罐罐,又压低了声音,“穿越点废墟那的船上,发现了好多进口化妆品,全是名牌哦!嘿嘿,我随便怎么拿,都没人管……”
  “哇!”除了刘兰曦,旁边的几个小女子都围了过来,个个都抢过还未开封的化妆品,乐滋滋地看着。
  这些进口化妆品,倘若放在大灾难以前,几乎每一样都可以消耗掉一个都市小白领女性小半个月的收入,但现在,却成了可以在废墟中像拾荒一样随手可得的垃圾。
  “现在这些可不是最重要的了。”刘兰曦如大姐一样将对方递来的一瓶香水推了回去,然后小心翼翼地看着远方热火朝天的工地面露担忧,“真不知道要忙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房子住,现在人手不足,连老人都在帮忙。”
  “我们也没闲着啊,像我,要跟着运输队记录登记检查物资;袁欣艺,要和几个姐妹负责送水送吃的;你刘兰曦姐不也要负责整个妇女棚区的安全吗?”
  杨雯雯说完,指了指刘兰曦腰间,知道对方在那里有一把自救委员会发下的手枪。
  这把手枪有用吗?虽然自己也曾被称为警队之花,市女子散打冠军,但在这样的局面下,倘若没有海关缉私队和警察力量的强力维持,又能起到多少作用?
  刘兰曦看了眼不远处负责站岗的一位防暴警察打扮的男子,心里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云盘看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