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是以实现对海洋天空空间和天空空间控制为目标的基本战略理论。( )对不对?

引言:研究综述 一、研究中国海权的意义 本文研究中国海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该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对国家大战略转型的意义 中国正处在一个国家大战略的转型时期。中国海权将成为 21 世纪中国大战略的核心问题之 一。从国家实力兴衰的历史进程看,中国正处在国力上升和迅速崛起的阶段,同时从中国经 济发展特点看,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 场经济、 由封闭的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的状态转变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 重要历史时期, 与上述变化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前所未有地向外扩展, 国家的机遇 和挑战越来越多在海洋方面表现出来。 这就要求研究国家在海权方面的利益、 需求及实现的 途径与方法, 把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纳入国家大战略的考虑, 并将中国原来的依赖 陆上资源和陆上力量的大战略,转变为主要依赖海洋(及海外)资源和海上力量的大战略。 按照美国学者柯林斯的观点,大战略理论分为海洋学派、大陆学派和航天学派。 ’海洋学派 以美国的马汉为代表,认为控制世界的海洋就可以取得战略主动,并决定陆上事务,进而可 以控制世界,提出国家应该集中资源向海洋方向发展;大陆学派以英国的麦金德为代表,认 为国家依托陆上的机动性,控制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就可以将世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航天学派以意大利的杜黑为代表, 认为控制了天空就可以取得战略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国家 究竟采取何种大战略是以国家利益为依据的, 特别是国家在决定采取大陆战略还是海洋战略 时,需要以国家“利益强度”以及由此确立的战略重点方向为依据。国家“利益强度”是美 国学者唐纳德?纽克特莱因提出的概念 2,所谓国家“利益强度”就是某种利益对国家的重 要程度,按照利益强度的大小,国家利益可以分为生存利益、重大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 益。联系中国的实际,从陆上利益和海上利益的比较看,海上利益强度更大,它集中了国家 生存及重大利益,对于中国的未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海权必然成为中国新的战 略选择。 现实的发展需要回答中国海有海权理论,中国的海权理论是什么?其次,就实践问题来说, 就是如何在国内调动和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首先,中国要不要分配国家资源发展海权,在对外方面,就是如何以合法的国家利益为根据 运用海权以维护国家利益。 这是当代及未来中国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海权研究对于中国 更好地走依托海洋的发展道路, 使海洋在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具有极为重大的 意义。 (二)对中国海军加快发展的意义 中国海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海军未来的前景越来越看好。 中国海军发展建设的国际 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海洋上的机遇和挑战使中国海军发展到了重要的转折点。 中 国传统海军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实行消极防御、 要塞防御、 依托岸防等保守主义的海军发展 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海权思想。新中国海军将陆上游击战的理论运用于海战,并实行积 极防御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海军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局限。 当代世界各国海军发展道路各异但竞争十分激烈。 世界海军可以分为远洋海军、 近海海军和 近岸海军各种类型;有的奉行积极的攻势海上战略, 实施远洋歼敌或 “由海向陆” 有的搞 , “要 塞海军”“存在舰队”或保本海军;有的实行以夺取制海权、确立海洋控制或实施封锁为主 、 的作战方法,有的实行以保交破交(保护或破坏海上交通线)方式为主的作战方法。但总体和 主要的趋势是海军的远洋化、电子化、导弹化和信息化,海权仍然是世界主要海军的指导思 想和海军理论的基础。在国际上,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刻影响现代海军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信 息化战争作为新的战争形态的出现使未来中国不得不考虑应对之策。 当代世界海上军事革命 和信息化海军舰队的发展,将中国海军推到了一个必须实行深刻变革的关口。 中国在海洋上面临的问题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 而且错综复杂, 其地理范围从中国的海岸 线到遥远的世界海洋和他国沿海地区。 中国不仅存在着日益增长的海洋利益, 也面临日益增 加的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中国国家海洋利益扩展的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海军 有效力量到达的范围, 海军现有的能力与完成国家利益所从予中国海军的任务使命的要求之 间无疑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海军未来的正确发展战略的确立必须将海权问题提到中心地 位。海军在对于国家的贡献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如果海军没有强大的实力,或不能 够超前发展,那么它就是国家的累赘,是消耗型的:如果海军拥有强大的力量并可以为国 家利益开辟前沿空间, 它就是积极能动的和增值型的力量, 就与国家的总体发展形成一种良 性互动关系。 为实现海军高效率的发展, 中国海军需要借鉴世界海军的学说和发展理念, 并提出和建立一 个适应海军发展的中国海权理论,在此前提下,提出和完善中国的海军发展战略。这是当代 中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因此, 中国海权问题研究实际是探索海军理论和未来海军发展战 略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必将对中国未来“蓝水海军”的建立发挥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持作用。 (三)可以一定程度消除国外对中国海洋力量发展的疑虑和担忧 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意义还在于让国外各种力量消除对中国海洋力量发展的疑虑和担忧。 现 在,中国海洋力量己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远远未达到有影响的地步,然而国外尤其是 西方己经对中国海洋力量的发展感到担心了。 这种担心与中国整体国力的上升有关。 中国是 正在迅速兴起的大国, 中国的战略崛起期同时也是国际摩擦的多发期和高峰期, 中国会面前 所未有的安全困境、 矛盾冲突和猜忌怀疑。 西方国家并没有真正领会中国保证永远不称霸反 复声明,而是以自己的逻辑审视中国的发展。美国国防战略界己经开始关注中国海军,它以 防范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海军发展及其对西方的影响。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库特?坎贝尔 (KurtCampbell)认为, “有迹象表明,中国的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过去 2000 年 的历史中,中国刻意追求的一直是土地。现在他们越来越相信为了中国的繁荣,必须把重心 转向海洋” ,这些动向应该引起美国的关注,除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力量的大小上面,还 “不应该忘记考虑中国的发展方向” , “中国人正在偏离他们朝向陆地的方向, 并且渐渐意识 到了贸易能源供应以及海上交通线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以上这些领域美国和国际社会具有 足够的潜力来接纳中国,但也要准备可能发生的争端与冲突” 。 3 这种疑虑和担心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还由于外部对中国海洋力量的发展意图和前景知之 少。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的伯纳德?科尔(BemardCole)教授就说过,美国国防战略界的智库对 中国海军的了解远不能令人满意,美国有公开出版的各种情报手册,美国海军学院有《世界 战舰》 ,国际战略研究所有《军事均衡》以及其他书籍、期刊和站址,它们提供了有关中国 海军“硬件”方面的信息,但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组织以及有关的“软件”领域的材 料诸如维护、训练、教育、 学说、 战术和军事行动艺术等不定型领域,几乎没有确切的研究。 种情况下, 国外就可能对中国海军能力、 意图和趋势进行猜测, 尤其是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往往出现夸大渲染的现象,这种情况就不利于中国海军的发展。 为此, 中国需要采取最适合在国际体系中生存和发展的战略。 中国一方面要实现自己的崛起, 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中国需要不断向外界传递理性的信息。 中国需要将自己 的利益在哪里、 中国海军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以及中国如何处理与别国海上利益的态度和立 场告诉外界, 这有利于别国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关切以及怎样尊重中国的利益。 而中国自己需 要有明确的海权理论和研究,表明中国在海洋上的战略理念、战略原则、战略规划和中国海 权自身的属性及特征, 将中国海权的时代特点尤其是将它的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内在属性予以 明确地阐释, 揭示出中国海权与国际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及其对于保卫世界和平、 保证世界海 洋的稳定和使各国更加公平合理地利用海洋、 充分享有海洋所带给人类的利益和好处方面所 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为中国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因此,中 国海权的研究可以起到促进国际社会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接纳中国海权的作用。 中国海权问题的研究适应了当代中国的战略需要,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越来越重 要的价值, 这一研究领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包含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 具体的现实问题, 它们是中国必须解决和不可回避的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是历史赋予中国的 重大责任。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海权的研究在近些年逐渐增加起来,由于海权是一个内涵)‘一泛的概念,因此, 对于中国海权问题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也是非常多的,从大战略、地缘战略、海洋战略、海洋 军事战略、海军战略到国际法及海洋争端、现实动态和热点问题等,国内外学者都有涉足。 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关注中国海权的能力、意图,后者 主要关注中国海权的地位、作用。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国外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毛三大研究视角 .历史的视角 美国学者布鲁斯?斯旺森 1982 年出版了《龙的第八次航行―中国对海上力量的追求》一书。 5 布鲁斯?斯旺森是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海军研究中心的战略研究员,曾在美国安那波利斯 海军军官学校和加州蒙特里海军研究生院任教, 是美国的一位研究中国海洋事务和中国海军 史的权威。该书介绍了自秦汉以来中国海上力量(水师)和海洋战略的发展史,作者认为郑和 曾经七次下西洋,而当代中国海军走向海洋就是龙的“第八次航行” 。他通过对中国海上力 量发展过程中大起大落、兴衰迭次这一特点的分析,得出一条结论,这就是大陆派思想与海 洋派思想之间的斗争与冲突贯穿于中国海上力量的整个发展历史, 并且认为这也是观察中国 海军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大战略的视角 英国霍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凯恩在 2002 年出版了《中国的大战略与海上力量分一书,6 这 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杰弗里?蒂尔主编的“海军政策和历史”丛书中的一部。托马斯。凯恩 从中国的大战略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和运用。 他认为,中国采取的是在韬光养晦的方针下的避免对抗,步步为营的大战略,谋求经济目标 并扩大政治影响力, 在国际政治中追求领导角色。 他认为海上力量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全球 战略杠杆的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会以军事手段支持国家目标, 并将成为一个海 上强国。 他说尽管中国不是岛国, 但是对其命运最重要的国家都可以通过海洋到达中国的海 岸, 因此海权对于中国来说不仅决定其能否实现潜在的全球强国地位, 同样对经济发展和政 治稳定等最重要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托马斯? 凯恩还进一步分析到, 一支海军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力量战略上把重点由 军事防御转变为发展战略, 提出把军事和经济相协调的计划, 并且越来越对海洋思想感兴趣, 中国海军的发展与其大战略思维是一致的。 托马斯? 凯恩提出重要的不是中国海军现在怎样, 而是它将来怎样,他认为中国将发展一支远洋海军(Ocean 一 goingNavy),通过自己不可忽 视的海上力量为外交打下基础。 海军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中国外交的支持, 同时促进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独立的影 响, 保护世界各地的利益和威慑潜在的敌人。 因此他认为中国发展和运用海军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一部研究中国大战略的书也涉及了中国海军问题,这就是兰德公司两位研究员迈克 尔?斯温和阿什利?特利斯的《中国大战略》 他们认为中国正在实施一项“深思熟虑” 。7 (calculative)的大战略,中国将把自己的目光和资源投向海洋,建设蓝水海军。他们认为从历 史、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将谋求更大的海上权力。他们认为中国传统上就是“中央大 国” ,对周边地区进行时张时弛的控制;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均位于沿海地区,使一些中国战略 专家认为中国必须扩大其战略防御的范围, 而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让一些中国战略专家 认为中国必须控制更多的资源;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获得对安全威胁 的抵御能力, 在此基础上获取能为其日益增长的地区乃至全球利益而进行外交活动的军事力 量基础,最终获得能和其真正大国地位相称的军事力量(包括力量延伸、外岛防御等)。他们 认为中国大战略的逻辑是在被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追求实力时避免鲁莽, 以 非挑衅的方式避免周边和全球的大国产生不利于中国强大的反应, 并寻求平衡和创造势力均 衡。这种做法给中国来了双重利益:一方面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上升不至于太敏感,另一方面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给中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以对付外部的威胁。 还有一部从大战略角度研究中国海权问题的著作是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的格雷?奥斯汀在 1998 年出版的《中国的海上边界:国际法、军事实力和国家发展》一书。 “格雷?奥斯汀在这 部专著中,对中国的海上主权主张、海洋争端问题、中国对海洋能源的需求以及中国海军的 角色和未来发展及运用进行了全面研究。 作者认为,中国自 1978 年开始实行的以对外开放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沿海地区 及其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在海洋上面临保护领土主权和中国的相关利益― 无论是台湾、钓鱼岛、南沙以及海上资源和航运的多种需求,中国海洋军事环境也正在发生 不断的变化, 这些为中国海上力量提供了发展动力。 作者提出了中国走向海洋的动机是扩张 主义还是确保海洋资源以及中国如何发展和运用海军的问题。 奥斯汀认为中国的政策 “不是 获得新的海洋区域,而是减少它的海洋领土损失” ,他还用“代价和收益”的模式研究中国 处理梅洋边疆问题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领导人不会以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为代价, 中国依赖 于一个和平的海洋环境, 保持同这些地区国家的良好政治经济关系具有特殊重要性, 但也不 排除动用武力和作出军事姿态。 中国的政策是由国际形势、 国内现代化和亚太的长期外交目 标所决定的。 .动态视角 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的伯纳德。 科尔对中国海军发展进行了跟踪研究, 他认为只有了解中国海 军的一些动态发展情况,才能把握中国海军的真正的特点,这是的进展。这就是:保养系统 与方法;后勤供应系统与方法;现代舰艇研制;训练体制与方法;军官评估标准与体系;军事学说 的产生;新战术的形成;战斗力检验系统和方法;海军的战略定位。9 科尔认为,只有搞清楚了 这 10 个专业性质的问题,才可以说对中国海军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能对中国海军对美国亚 太海上态势的影响作出准确的评估。 2.国外的三大研究方向 .实力判断 国外对中国海军实力的判断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当一部分人高估中国海军的实力, 而另一些 人则低估中国海军的实力。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世界第三大海军的实力, 仅次于 美国和俄罗斯。美国的伯纳德?科尔和印度海军学者 srikanthKondaPaili 就持这种观点。 srikanthKondaPalli 在《中国的海军力量》一书中对中国海军战略、力量结构、装备的获得、 训练计划、 政治工作等方面进了详细的研究, 认为中国海军具有不可忽视的总体实力和战略 潜力,中国海军正在发展自己的权力投送力量。 ’美国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声称, 中国海军己经具备在 10 年内超过美国海军的实力。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海军尚不是世界主要的海军力量。 这种观点认为, 如果将中国海军在亚 洲做横向比较的话, 就不难发现它并非该地区最有能力的军队该地区己知的海军, 包括被称 为海上自卫队的日本海军、 韩国海军和印度海军可能都在继续发展。 甚至台湾海军目前对人 民解放军海军也造成了一个尖锐挑战。 ”2002 年 1 月 1 日法国《海军杂志》公布的世界 8 大 海军是美国、俄罗斯、 英国、日本、法国、印度、意大利、德国,并没有把中国列入其中。 ’ 2.意图判断 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海权发展是一种扩张主义取向(ExPansionist Orientation)。例如,日本前幕僚长联席会议议长佐久间一 2004 年 8 月 31 日在日 本《世界周报》发表长文,分析中国海军的战略意图。他认为,中国具有明显的 向海洋扩张的意图,其目的是确保海洋权益、扩大战略的纵深度,提高国际地位。 他认为中国已经把从琉球群岛到小笠原群岛的所谓日本南方海域纳入了今后的 扩张范围,进而还要把从小笠原群岛到关岛、塞班岛一线的西侧作为活动目标。 佐久间一并认为,中国海军从数量上来说,将来会有较大增加,估计会提高现代 化和在海外行动的能力。中国将寻求阻止美国海军的自由作战行动,并显示其在 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存在。 不过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海军发展并不一定是出 ’3 于扩张的目的和企图,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 2005 年 11 月撰文,认为中国保护海 岸线的安全、保护海洋资源和保护亚洲以外的海上航线并不代表中国有扩张的意 图。 .趋势判断 美国学者川 exanderHuang 认为,中国海军的趋势是向攻防兼备方向发展, 中国海军力量仍然是实行防御战略,但在战术层次上,中国海军是实施攻势作战, 以赢得战略目标。他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经济改革导致国家产生新的海上目 标,中国不再允许遭受敌人首次打击,而是自己使用“首先打击”的政策。 ’4 科尔提出未来中国海军发展的“三段式”:首先的目标是控制所谓的第一岛 链,即从大陆 200 海里延伸到 700 海里的范围;然后要控制的海上战略要地是所 谓的第二岛链,即从千岛群岛通过日本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 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一条才廿南线,该岛链覆盖从中国沿海向外推进大约 1800 海 里的范围:第三步是建成一支拥有航空母舰的全球化海军,并在 21 世纪中叶部 署完毕。 ’5 国外研究的不足是:其一,多是以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来看待中国海权发 展,把中国海权与传统的强权、霸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忽视了中国海权新的内在 的主权属性;其二,采用简单的历史类比法,将中国海权与历史上新兴海权强国 特别是如德国、苏联等国家的海军发展情形相类比;其三,受意识形态影响和出 于政治上的需要,往往对中国海权做出负面的估价和评论。 (二)国内的研究 .国内研究的三个视角 .海洋观与海防思想的研究 海洋观的研究以黄顺利的《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一书’6 为代表。该书是作者在厦门大学所作的海洋人文社会学博士论文,全面揭示了中 国海洋观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他认为中国海洋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作者引用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历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话说:“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 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 一样”’7 但是中国在 16 世纪以后不断加强的“禁海”政策对海洋观念的发展产 。 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它规定“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以至于 “片板不许下海” ,导致海上力量严重削弱。而近代西方海权抵达中国海岸,中 国国门失守,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一些人士已经意识到 中国面临“千古之变局”(李鸿章的看法),于是中国近代海防观开始出现,这就 是要建立海防、建立外洋海军、守卫国土。但是在“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下, 中国海洋观仍然没有达到西方海权的高度,而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和迎接海洋世纪 之际,需要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实现海洋观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的张炜主编的《中国海防思想史》 ’8,系统地研究 了中国海防思想的轨迹。作者认为海防是国防的一部分,是为捍卫国家海洋方向 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所采取的防卫措施。海防思想分为两大类,即进攻型的海 防思想和防守型的海防思想。西方进攻型海防思想演绎出海权论,后来成为帝国 主义谋求世界霸权的思想武器,当然是必须批判的,但它所揭示的商品经济为特 征的海洋经济活动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却是客观的,它所揭示的 国家应当有的立足于全球,包括陆地与海洋战略考虑的思想也是很可借鉴的。张 炜认为中国是一个取防守型海防思想的典型国家,中国的农耕文明、重农主义和 内向型的经济导致中国没有向外发展的军事需求,限制了海防兵力的发展,作者 也认为,新中国海防具有新的内涵,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惯性影响,虽然贯彻了 积极防御的思想,但不可避免地有某些局限性。中国要用现代海洋观和海防观来 完善中国特色的海防思想理论体系。 .经济全球化视角的研究 曾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任职、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的学者张文木博 士在《战略与管理》杂志 2003 年第 l 期上发表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 的文章,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海权的国家往往是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 而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催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 要助推器,是国家发展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的安全 由强调“边界安全”转变为强调“安全边界” ,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 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边界 安全就越有保障。全球化不能不包括军事自卫手段的全球化。真正的中外利益冲 突是在中国进入世界市场,从而中国的国家利益日益融入世界以后。自从中国进 入市场经济之后,其发展己日益依赖于世界,中国就不能不对世界从而对自己的 海上安全即中国海权问题有所关注。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海上自卫权利而非 美国的霸权,但海权是中外战略利益矛盾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中美矛盾的焦点。 .地缘政治视角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中国的学者关注到了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海洋地 缘政治环境、中国与邻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对一些重要海_L 问题进行了地缘政治 学的解读。海南大学鞠海龙博士的专著《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是一部从地缘政 治视角对中国海上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的著作。作者提出“陆基双区”和“海上双 点”的说法, “陆基双区”就是东北亚和东南亚, “海上双点”就是台湾和南中国 海,中国需要以上述“陆基双区”和“海上双点”为基础来发展自己的海洋战略。 作者认为由于中国陆上地缘政治压力的减轻,中国没有理由将自己的地缘政治目 标置于西北陆地而放弃构建海上地缘政治安全战略的机遇。他还认为中国应改变 自晚清以来“北重南轻”的海洋战略传统,以南海为海洋战略起点,以台湾问题 的解决为突破口,建立自己的海上安全战略。19 2.关于中国海权的三种设计 .无足轻重的海权 唐世平在《战略与管理》杂志 2001 年第 4 期上发表的《再论中国的大战略》 一文中提出, “如呆仔细审视中国面临的海洋环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几乎不 可能成为一个真止意义上的海洋强国” ,作为一个陆海复台国家,中国始终面临“战 略上的两难和安全上的双重易受伤害性” ,因此,中国始终无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 倾注太多的资源(海军要比陆军昂贵得多)。他还认为片面追求远洋海军只会给 我们带来包袱乃至灾难,因为美国很有可能会认为我们要挑战它的海上霸主地 位。比如,如果我们以拥有航空母舰的骄傲为出发点而去造航空母舰,就有可能犯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犯的错误。对美国的最佳阻吓性武器是隐形攻击力 量,是隐形攻击机、攻击型核潜艇和远程巡航导弹,要阻吓美国干预台海危机, 中国并不需要发展能和美国争夺制海权的海军,在这一点上,导弹、空军、水下 海军和有效的核威慑就足以达成上述目标,这些力量将远比昂贵的水面海军有 效。他的主张就是中国海军只能是以无足轻重的地位而存在,实际上是主张中国 不要海权。 .辅助性海权 叶自成、慕新海在《国际政治研究》2005 年第 3 期发表文章《对中国海权发 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认为中国的海权即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控制海洋的能 力和影响力,中国不太可能成为海权大国,甚至不可能成为陆海兼顾的大国,而 只能定位为具有一定海洋色彩的陆权大国。大陆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 科技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都是最具有决定意 义的。中国发展一定程度的保卫和控制“四海一峡”(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和台湾海峡)的海军能力即可,中国将利用外交、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力,用 国际机制而不是用自助的方式来保护国家利益。因此中国应该建立一支辅助性的 海权而不是强大的海权。 .主导性海权 张文木在他的有关文章和书籍中提出,中国海军是中国海洋战略力量的关 键,中国必须集中一切力量加速推进中国的海军建设,将有限的国防资源科学合 理地配置于海军建设,建立在国家占有主导地位的海权,尤其是发展潜艇等深海 武器。他认为,发展包括潜艇在内的深海作战工具,是发展包括航母在内的水面 舰艇的基础,国家海军的终极作战力量并不在于海面舰艇的战斗力而在于水下舰 艇的战斗力,也就是说,在大规模的战略打击后,只有深海作战力量具有战略报 复和二次打击的能力。2” 国内的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不足在于:第一,研究还不够成熟和深入, 基本的范畴还没有建立,有关中国海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更为重 要的是,尚没有一个中国的海权理论:第二,观念上还没有摆脱大陆主义思想的 束缚,研究海权的思维定势是大陆第一、海洋第二;第三,还没有摆脱西方理论 观点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没能突破西方理论的框框,谈论中 国海权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底气不足。 三、本文各章内容及要点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提出中国海权论。第二部分(第二 章到第五章)研究和阐述中国海权的内容,第三部分‘第六章)研究中国海权的 意义,论述中国海权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中国海权的研究应该以中国的海权理论为起点,因为迄今的海权理论均是有 国别特点的理论,不能完全用来指导中国的海权建设,也不能够用来指导中国的 海权研究。无论就马汉的理论还是各国的学说来看,均与当时各国的情况相适应, 除了包含共性的部分可以为中国所借鉴外,并不能用它们作为中国海权研究的平 台。如果将中国的海权研究建立在国外海权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 的。要构建中国海权论就需要界定中国海权的概念,因此在这一部分,文章提出 “中国海权”的概念,并作了明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海洋利益论、海 洋力量论、海洋战略论和海权特色论方面阐述了中国海权论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海权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分为四个专题,分别是关于 海洋国土、海洋通道、海洋经济和海洋防卫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文章分析 了这些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这些问题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 方式和途径。 在海洋国土问题上,文章认为中国有海洋国土 300 万平方公里,但是有近一 半的海洋国土处于与邻国的争议状态,这些问题与海洋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占有联 系在一起,加之受到国际区域政治和外部势力的影响,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台湾 作为中国陆地领土,由于分布于海洋,构成“大海洋国土”的一部分,它不仅关 系到中国整个国土的完整,更是涉及到中国国家主权问题的核心利益。海洋国土 是中国实现海权发展的前提和载体,是中国海权发展的基础,中国需要在政治、 外交与和平手段以外,保恃足够的实力尤其是海上力量并有效地迂用这些实力手 段保卫海洋国土。 在海洋通道问题上,本文提出海洋通道承担着中国 80%一 90%的贸易运输量, 海洋通道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繁荣、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中 国未来战略利益也要求中国必须确保进出大洋的权利和确保海上机动的自由,因 此本文提出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扇形战略” ,并提出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的 16 个海上咽喉点,指出中国要在加强海军力量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 外交与军事手段的相互配合,保证中国利用世界海洋通道的权利。 关于海洋经济,文章认为海洋经济作为现代海权的新内涵具有越来越重要的 意义,海洋经济的实质是实现对海洋“两个价值”的利用,即对海洋通道价值的 利用和海洋资源价值的利用。海洋经济发展可以保证中国未来能源供应拥有新的 来源,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柱和重要动力,在总体上保障国家以不可逆转的 方式选择依托海洋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海洋防卫主要探讨海洋防卫的力量构建问题。文章在回顾中国海军战 略发展演进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军远洋化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国海军的未来是 建立一支可以在世界海域行动的远洋海军,而远洋海军的重点在于建设作为现代 海上力量代表的航空母舰及其战斗群。文章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航空母舰的发展 势头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趋加强,不仅美国在继续不断地制造航空母舰而且中 小国家也加快建设的步伐。中国为确保世界范围的海洋利益和实现远洋海军的目 标,需要建设自己的海上航母,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在未来 20 年到 30 年左右 的时间,要至少建设三支航母战斗群。 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海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的问题,主要是研究中国海权所 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这个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许多人 关心的问题,而相当一部分人将中国海权与中国和平崛起对立起来,西方有人担 心中国海权会挑战西方海权,并由此导致历史上一再发生过的“霸权国一挑战国” 的战争,中国国内有人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的观点是,由于国际体系特 征的重要变化尤其是全球化发展,国家实现海外资源配置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 同时由于中国海权自身的非强权、非霸权和非扩张性使中国海权与现有的大国海 权之间将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而中国海权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 个积极的因素,并将为各国所接受。因此,中国海权有利于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文章的要点也就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中国海权论” 世界上有“海权论” ,为什么还需要“中国海权论”?因为中国海权与西方 海权是不同的,此海权非彼海权。我们对待海权论的态度是借鉴海权论,同时又 要超越海权论。长期以来中国缺乏海权的观念,甚至对海权的概念也比较陌生, 更谈不上海权理论。从海权论产生和在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人试图利 用海权论来阐述中国的海权问题,但是用马汉的海权论研究中国海权问题可能得 出令人沮丧的结论。因为马汉认为,只有岛国例如英国,或者象美国这样的两面 濒临大洋而陆地邻国少并且力量远远逊于本国的国家才可以放手发展海权。相反 如果某一国有一条漫长的陆地边界线,即使濒临海洋也难以集中精力发展海权。 马汉将地理位置放在海权要素的第一位,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夸大了地理因素 在发展海权中的作用,地理因素的作用是随着政治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地 理因素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究竟如何。马汉所说的地理位置发生作用的前 提在于近代欧洲存在的均势体系和大陆国家的扩张政策。当代欧亚大陆并不存在 近代欧洲大陆的均势体系,中国同欧亚大陆邻国之间由于边界问题的合理解决, 以及区域安全、能源合作的开展,形成互相借重并抗衡美国单极霸权的总体态势。 这个发展趋势的意义在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可以将主要的精力用于 海权的发展,并且就中国自身内部的需求来看,中国海权发展将具有持久性和长 期性。 中国海权不以地理位置为首要决定因素,而以海洋利益为决定因素,在大战 略的选择上,努力发展海外贸易,拓展和保护海洋利益,并加强与大陆国家之间 的战略协作,使中国在未来以海上力量发展为重点,以海上力量发展来促进陆上 安全的巩固,形成两者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中国陆海兼备大国的地缘政治优势, 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基础。因此,中国的海权论适合于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 国家或说是濒海国家发展海权的需要,突破了西方海权论的传统信条。 第二,从攻防平衡的视角提出中国海军远洋化的观点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海军发展目标和海军战略,从全球力量投送型到 近岸型乃至警察型海军无所不有,究竟中国海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是关系 到海军未来发展方向和海军装备建设也是关系到中国海权能否真正建立起来的 大问题。本文认为,中国未来海军战略应该建立在攻防平衡的基础上, 「;国海军 应该以 50 年或一个世纪的发展需要来考虑问题,而不能从目前的能力、环境和 需要来考虑问题。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以 50 年的历史时段来看,中国综 合国力将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利益、需求和责任无疑将大大地扩展,而能 够保障中国全球性利益和发挥中国的全球性影响的最好工具就是海军,因为只有 海军具有全球机动性,能够把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投射到世界,到那时中国对海军 的需求就十分迫切,因此中国必须为未来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做准备。 在当代世界军事形势发展中,作为具有巨大的现代海上攻防作战能力的航空 母舰的地位己经为各国所认识,航空母舰将海军舰艇的机动性、空中力量的机动 性和导弹的机动性结合在一起,可以在远离国家海岸的世界海洋执行海上任务。 而在新军事革命条件下,航空母舰具有与海上作战信息网络相辅相成的关系,它 们共同成为海上战斗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只有在建造航空母舰上迈出真正的 步伐,才能在建设远洋海军方面取得实质进展,才能真正有效地保卫国家的日益 扩展的海洋利益,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上。 第三,研究了中国海权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本来,中国海权是中国整体国家力量的一部分,也是和平崛起的应有之意。 但由于当今世界海上力量形成少数国家占有优势并力图垄断海洋优势的格局,它 们对后起国家的海权可能采取抑制的政策,甚至可能发生冲突。而从历史来看的 确发生了新兴海权与霸权国之间角逐海洋霸权的战争。因此,国外以及国内有人 担心中国海权是否会导致与西方海权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冲突与战争,从而影响中 国的和平崛起。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海权不仅不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而且还会 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因为海权是中国崛起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海权是世界强国 的标志,没有海权的崛起就不是真正的崛起,或者是不完整的崛起。海权的强大 将可以确保中国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确保中国和平崛起的有利的外部条 件。一方面,有利于遏制区域内国家损害中国海洋权益的动机和行为,降低周边 海域发生战争与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可以使中国避免卷入战争或冲突而影响国内 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中国与现有海权大国美国之间也不会发生战争,因为中 国与美国没有发生霸权战争的可能。由于殖民制度和传统的势力范围政策退出历 史舞台,世界资源由少数大国垄断分割的状况被打破,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新兴强国总体上可以通过和平方式配置资源并通过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的方式实 现自身发展和保护国家在国家体系中的利益,从而实现和平崛起。中美之间虽然 有一定的结构性矛盾,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的海上利益,加之当代战争手段的发展, 中美之间发生海上战争的代价将远远大于各自可能获得的利益,因此中美都不会 为解决某些海上利益的矛盾而诉诸战争手段。这就可以排除历史上那种周而复始 的“霸权者一挑战者”战争历史的重演。 另外,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将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海洋领域, 中国必将在向世界提供海上安全“公共产品”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经济的 发展也会给海外的贸易伙伴带来机遇。因此,中国海权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它与世界体系之间有着良性互动关系。把握中国海权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一致性, 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是对中国海权认识的一种升华。 注释: , 【美 l 约翰?柯林斯:《大战略》 ,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78 年 版,第 48 页。 2【美】丹尼斯?德鲁、唐纳德?斯诺:《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 ,王辉青等译,北京:军事科 学 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8 页。 3 张曙光、周建明:《实力与威胁:美国国防战略界评估中国》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犯 4 年版,第 34 页。 4 张曙光、周建明:《实力与威胁:美国国防战略界评估中国》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4 年版,第 141 页。 5BruceS 吻吧日 oftheDrag,n:通去拄,to 尽 ofchina 公 Qu 盯 h 馏 s,1982).{Ann 卿 115:Navall .ThomasM.K 叨 e, wanson,百妙 th ‘Naval】nsti 拟 te chinoeGrandStrat 叱,and 人白 ri 枷 ePower(London:FrankCassPub1isheI’s, 2002),PP.1 一 13. 7【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 ,洪允息、蔡焰译,北京:新华出版 社, 2001 年版. “GreyAns 血,china,socea,Frontier.’Intema 而 nalLaw,人‘litary 矛’orceandNational DeveloPment(Can 卜翔 ra:Allen&UnwinAnstralia 柳 Ltd.,1998),pp.297 一 326. 9 张曙光、周建明:《实力与威胁:美国国防战略界评估中国》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抖年版,第 141 页。 ,0sdkan 由 Kon 血 palli, 。ina 公油 vazpower(NewD 山 i:Hardevprillter,Zool),p.xv. , ’张曙光、周建明:《实力与威胁:美国国防战略界评估中国》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1 页。 12 顾德荣:“2002 年世界 8 大海军概貌” ,译自《法国海军》2002 年 4 月号、英国《简氏国 际海军》和《防务周刊》 ,载《外国海军文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主办),2002 年第 5 期, 第 8 一 11 页。 ,3 佐久间一(日本前幕僚长联席会议议长):“中国海军的动向” ,日本《世界周报》 ,2004 年 8 月 31 日。 ,4 知 ndaPallis 欣阳 th, 。ina 污加 vaz 儿 wer(N 纵 Dothi:Hardevprinter,2001),p.双 iv? 15 张曙光、周建明:《实力与威胁:美国国防战略界评估中国》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巧 8 页。 16 黄顺利:《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年版。 ,7 黄顺利:《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年版, 10 页。 ,8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海防思想史》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 一 3 页。 19 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n3 一 114 页。 20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 版,第 23 于一 240 页。 绪论:海权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海权历史的简短回顾 (一)古典海权历史―以地中海为中心 虽然世界古代许多地方的民族都有航海的历史,但古典海权的历史以地中海 地区最具有代表性。作为古代地中海最早的航海民族克里特人从公元前 1800 年 就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们为从事海上贸易、维护海上航行安全、防止海盗侵扰, 便自组商船队,且加装武力,使其初具古典意义上的海权。 此后,从公元前 110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迈锡尼人、胖尼基人、逝太基人先 后成为地中海海上霸主,而迈锡尼人是世界上首先建立海上舰队的民族。 公元前 5 世纪古代雅典和罗马海权兴起,标志着古典海权达到高峰。古代雅 典在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成为海上强国。雅典海权的兴起是与统帅伯利 克里重视海军分不开的。雅典形成强大的海上力量,用于保护城邦安全及海上贸 易、庇护盟国、阻止敌人等方面,公元前 480 年与波斯的战争中,希腊海军统帅 地米斯托克利利用本国海军的机动性与波斯海军展开具有历史意义的萨拉米湾 海战,以少胜多地击败波斯海军,雅典获得地中海海上霸权。公元前 5 世纪希腊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及希腊历史学 家色诺芬的《远征记》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续编》等著作,通过总结历史经 验都提出或论述了控制海洋的古典海权思想。修昔底德提出过希腊语中“海权” 的概念,并认为“海权”的意思就是“海洋的权力”(PoweroftheSea),也就是 说,海洋将赐给人以权力,其条件则为人必须知道如何征服和运用海洋。 ’古希 腊的思想家还使用“Tharassocracy”这一术语,其含义就是“海权” ,表示地中 海的“海上霸权”(M 硕 timesupranaey)或“海洋统治”(Ruleorthesea)。 ’ 公元前 2 世纪,古罗马成为地中海海上强国。罗马本来为一个陆地国家,但 在海战中发明了接舷战战法,在公元前 264 至公元前 146 年的三次“布匿战争” 中海上力量发展起来,击败北非的海上势力迎太基人,成为西地中海的海上强国, 将地中海从一个国际性的海域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其海上霸主地位一直 保持到公元 5 世纪。古罗马时代的学者西塞罗(公元前 104 年一公元前 64 年) 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观点。当然,他所指的海洋只不过是 地中海,而他所说的世界也只不过是地中海周围的地区。 世界进入中世纪,出现了几股势力为扩大财富和影响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局 面。公元 8 世纪起,阿拉伯人,继而是土耳其人在地中海相继兴起,后来热那亚 和威尼斯也建立舰队争夺地中海霸权,并成为欧洲到地中海东岸的主宰,垄断着 来自东方的丝绸以及各种珍品的贸易,权势日益增强。在世界的东方,中国郑和 于 1405 年到 1433 年展开了七次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到达印度、红海和非 洲东海岸,成为世界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但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带来中国与外部 持久的海洋贸易联系及中国海军的持续发展,也没有对世界格局产生大的影响。 (二)近代海权历史―以大西洋为中心 1.葡萄牙和西班牙海洋霸权(16 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由于掌握先进的航海技术,并能制造出 120 吨的大帆船, 从巧世纪末开始将目光超越地中海而向世界海洋扩张势力。由于欧洲工商业和 社会消费的需求,他们前往寻找黄金和香料。葡萄牙和西班牙向东西两个方向探 寻航路,葡萄牙人达?迩马于 1487 年绕过好望角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控制 了印度洋、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巧 17 年抵达澳门。西班牙由哥伦布于 1492 年越过大西洋抵达美洲。1493 年 5 月 4 日亚历山大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 群岛以西 100 里格给葡西两国划出分界线,1529 年两国又签定《萨拉戈萨条约》 , 在摩鹿加群岛以东巧度划定了在太平洋的分界线,确立了葡、西两国海洋贸易 和海上航行控制权,葡萄牙人被称为“海洋的主人” 。葡萄牙通过欺诈贸易和掠 夺手段获得东方奇珍异宝及香料,西班牙则在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开采金矿和银 矿,它们均成为欧洲首富国家。但葡、西两国的掠夺贸易并没有使国内的工商业 得到发展,导致两国不久的衰落。 2.荷兰海洋霸权(17 世纪) 17 世纪欧洲小国荷兰兴起。这是由于它充分利用了濒临大西洋航线的地理 势发展贸易和海外事业。随着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向北转移,欧洲主要 航线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荷兰控制着莱茵河等欧洲主要河流的出海口,拥 有面向英国和大西洋的优良港湾,尤其它地处欧洲两条古老航线即南北方向的从 卑尔根到直布罗陀、东西方向的从芬兰到英国航线的枢纽位置,使荷兰获得发展 海权的有利条件。 荷兰有发达的海洋航运业,能制造大型平底沿海船,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 影响》一书中引用法国作家勒凡弗尔?彭塔利的一段描述说:“单是荷兰的商船 队就有 1 万艘帆船,16.8 万名海员,并且供养了 25 万名居民。荷兰商船队曾承 担了欧洲运输业的绝大部分。荷兰每年在各海洋上运输的商品,总价值超过 10 亿法郎。用一个现代词汇来描述,就是荷兰人已使他们自己成为各海洋上的马车 夫。’荷兰还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商业霸权,到 17 世纪中叶,荷兰 ” 占领了印度沿海、锡兰、东印度群岛、马六甲海峡和中国台湾以及美洲的巴西等 地。但荷兰在 17 世纪后期受到英国的挑战,英国在 1851 年颁布歧视性法令《航 海条例)),不允许荷兰船只运输进出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货物。另外 1652 年一 1673 年荷兰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被打败。荷兰海上霸权地位逐渐让位于英国,其主要原 因是荷兰虽然商业发达,但在工业方面被英国超过。 3.英国海洋霸权(18 世纪和 19 世纪) 英国海洋霸权有三重战略。一是建立强大的海军。英国海军在阿尔弗雷德大 帝时期就建立起来了,但英国海军是随着英国海外扩张的需要才迅速发展起来 的,英国将海军作为海洋霸权战略的支柱。1588 英国海军战胜西班牙的“无敌 舰队” ,1713 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海军就名列欧洲第一位,1805 年特拉法加海 战击败法国舰队,取得海军的稳固优势。1817 年英国开始实行“双强标准” ,使 自己的海军保持比第二和第三位海军加起来的力量还要强大的实力。19 世纪中 期英国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率先建立蒸汽和铁甲舰队。 二是建立‘旧不落”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政策是不仅把殖民地当作贸 易的对象,而且把母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推行到殖民地,使殖民地成为母国的延伸, 以长期维持母国发展。英国的殖民地从最初的印度、非洲和南北美洲,到 19 世 纪末 20 初遍布世界各地,英国殖民地的面积达到英国本土的 100 倍,人口达到 本土的 9 倍,将世界的海洋变成英国的“内海” 。 三是实行欧洲均势政策。英国海洋霸权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英国长 期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为此英国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灵活的方式削 弱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1848 年说:英国没有永久的朋友, 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 。马汉 述说:“英国的主宰地位在于能作为政治中的第三方,作为一个平衡者,起到 一个决定因素的作用,修正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英国之所以有这个能力恰恰在 于海权。 ”4 英国是拥有海洋霸权时间最长的国家,并由此长期居于世界霸主地位,成为 权历史上的典型范例。 1.美苏海洋争霸(冷战时期) 这里关注的现代海权历史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海权历史。战后海权历 以分为冷战和冷战后两个时期。冷战时期的海权历史以美苏海洋争霸为主要 。美苏海洋争霸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对苏联实 制政策,美国海军沿苏联本土的边缘实行前沿部署,苏联实行近海防御战略, 发展战略核火箭。但从 1959 年美国先后有了“北极星”“海神”“三叉戟” 、 、 战略核导弹,可以在公海上对苏联本土实施战略打击,1962 年古巴导弹危 苏联的海上弱势暴露出来,再加上 60 年代苏联开始推行“进攻性外交” ,由 苏联同美国展开海洋争霸即争夺世界海洋的控制权。海洋控制权的争夺是美 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6 任一 70 年代美苏主要争夺海洋核战略优势,尤其 下核战略优势,即进行“湿冷战”,形成海上核恐怖均势。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苏展开海洋常规战略优势的争夺。美国提出新的“海 略” ,美国战略家认为在冷战中当美苏发生冲突时,控制了海洋的一方将处 势。 “海上战略”力图使美国军方有余地在未来发生的任何冲突中,对时间、 、规模、方式做出选择。一旦美苏在欧洲开战,美国将实行“水平升级,, ’ 海军对苏联进行打击,确保美国在非核大战情况下取得与对手进行的大规模 的胜利。为此美国认为必须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强大而且必须明显地胜过任何 的海军,并提出建立 600 艘舰艇和战时控制世界上 16 个重要海上咽喉的目 到 1988 年美国已经拥有巧艘航空母舰和 588 艘军舰,6 在海洋领域占据明 优势,而苏联则在 1986 年以后放弃了远洋战略。 2.美国占据海洋绝对优势(冷战后)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洋上己经没有平等竞争的对手,美国海军成为世界上 具有全球力量投放能力,航母数量最多和战斗力最强的海军,在世界海洋上 据了绝对的优势。基于这一能力和新的任务,1992 年美国制定了“由海向陆 的海军新战略,随后 1994 年又修改为“前沿存在……从海上”的提法,将作战 点转向世界沿海地区。 美国海军新战略规定,全球距海岸线 650 英里(1046 公里)以内的陆地和海洋 域均为“沿海” ,或者说, “沿海”是“从海岸延伸至公海的、为支援岸上作 而需要控制的区域” 通过海军新战略的实施,美国海军不仅要继续控制世界 。7 的海洋,而且要进一步控制世界广阔的沿海地区。世界 70%的人口、超过 4/5 的 国中心城市和 80%的经济潜力所在的地区将被置于美国海军高精确武器的射 覆盖范围。为确保新海军战略的实现,美国海军正实践两大战略理念:第一 保在主要地区,首先是北大西洋、地中海、红海、海湾地区和西太平洋的长期 在;第二,为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确保足够高效地调动快速反应部队的能力 此,美国海军 2003 年 n 月制定《舰队紧急反应计划》 ,规定美国在世界指定 地区至少拥有 8 艘待命航母。其中 6 支航母战斗群应能在 30 个昼夜内赶到指 地点集结,另外两支在 3 个月内前来接应。8 美国海权超出了历史上任何海洋帝国所能达到的颠峰。 “由海向陆”是一个 新的海军战略形态,表明了当今世界超级大国海权的超强态势,及海上力量的 重不平衡,海权被再次证明在支撑世界大国全球地位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马汉“海权论”:确立新的“世界中心” 海权论是 19 世纪末美国的马汉创立的。马汉(AlfredThayerMallan,1840 一 1914 年),是美国海军少将,著名海军战略学家和历史学家。1859 年毕业于美 国海军军官学校,做过驱逐舰舰长,曾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任教并两度出任该院 院长,1898 年在美西战争期间成为美国战争咨询委员会成员,1899 年代表美国 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1902 年至 1903 年被推举为美国历史学会 会长。1890 年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 任一 1783》的出版标志海权论 的创立。马汉终其一生的著作有 20 多部,文章 137 篇,都以研究和倡导海权为 主题,使马汉海权论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见图 0.1)。 马汉海权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历史尤其是 1660 年至 1783 年间西班牙、 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历史事件的评述,阐述了海洋对历史发展的意义,提出通过控制世界上重要的 图 0.1 马汉的海权思想体系 航海通道、海峡和海上要冲对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性。海权论与后来出现的陆权 、空权论以及天权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战略理论。由于海权论所带来新的海 观念及对世界历史全新的认识和诊释视角,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海军发展和各 国对海洋地位的重视,海权论本身也得到极高的声誉,1893 年英国《泰晤士报》 赞海权论的意义可以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相媲美,因为它指明了“另一 运动系统的中心” 。91984 年美国学者唐斯将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oes 一 783》一书列为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等齐名的“影响世界历 的 16 本书”之一。“海权论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控制海洋是决定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马汉提出海洋可以被看作是一 “宽阔的公路”,这条公路既可以用于贸易航运以增进国家的财富,又可以 ” 进行海军的机动和作战,而海战历史证明控制海洋交通线对战争胜负具有全局意 义。能否有效利用和控制海洋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强国。因此,海洋具 有决定历史的重要性。 第二,国家利用和控制海洋的能力即为海权。马汉创造性地提出和使用海权 (seapower)这一概念,他说海权不仅是指用于控制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即海军, 还包括平时的海上贸易和航运,甚至可以说,海权“涉及了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 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2 实际上,马汉所说的海权是一个完整的海 。 上运动体系。海权包括了两大部分,即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非军事力量。前者主 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海军,这也是海权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而后者主要是指以 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设施、工具和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体现着国家 与海洋的相互关系状况,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海权还是一个由各个环节组成的链 条,海权包括生产、航运、殖民地三个环节,生产即用于贸易的产品的国内生产, 是海权的第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国内生产出产品才能产生对外贸易的需要;航运 是贸易交换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商船队的运输和海军的保护;殖民地提供 市场和为海军提供停泊、补给和避风的基地。马汉认为海军对海权的实现至关重 要,国家应该发展远洋海军,用于对商业运输线和殖民地的保护,海军的作战目 的是通过决战和封锁取得制海权,将敌人的舰队摧毁或者使之从海上消失。 第三,发展海权需要六大要素。海权的要素就是一个国家发展海权需要具备 的主要条件,包括六个方面: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 性格与政府的性质等。 ”地理位置是指一个易于进入大洋的岛屿或滨海的位置; 自然结构是指天然的资源、港湾与气候;领土的范围是指领土面积特别是海岸线 的长度;人口数量是指从事海洋事业或相关经济活动的人口数;国民性格是指热 心于向海洋发展的性格:政府的性质是指政府能否以发展海洋事业为取向和给予 海洋活动以长期一贯的支持。马汉认为岛国在发展海权方面比拥有漫长陆地边界 的国家具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将力量集中用于海洋,英国就是例证;马汉还认 为陆地资源贫乏,可能成为国家发展海权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而人口和民族 性格方面,民用航海的水手充足以及人民缺少眷恋故土情结和勇于追求海外财富 可能对发展海权有利;另外,马汉认为,决策果断的政府和对海洋重要性具有高 度认识的决策者对发展海权有利。 第四,世界政治的中心在欧亚地区。马汉提出“欧亚中心论”的观点’4,他 在 1900 年出版的《亚洲的问题》的著作中就指出,北半球的陆区是获得世界实 力的关键。陆区南部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为界,这里的商业和政治活动最 为活跃。他认为,在北半球最重要的部分是欧亚大陆内部,大陆强国俄国进行着 陆上扩张,这与海洋强国英国的海上扩张构成亚洲和世界战略中的焦点问题,而 亚洲北纬 3 任一 40 度的带状地区成为一个海陆争夺的不稳定地带。 马汉预言,海洋国家将取得世界战略优势。由于海上运动对于陆上运动具有 更大的机动性,英美海洋国家可以从围绕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陆上基地,以 防范陆上国家进占海洋,这样海洋国家而不是陆地国家将保持对世界的控制权。 第五,美国需要以加勒比海、太平洋为起点扩张海权。马汉认为美国应该放 弃孤立主义政策,以适应国内发展所产生的海外商业和军事扩张的需要。根据他 的分析,美国濒临两大洋,并且与英国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和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美国可以与英国联合起来,以便由一个种族控制海洋。而美国将在不触动英国根 本利益的情况下,向英国势力薄弱的地区和空白地带扩张,这包括;确立加勒比 海霸权、修建巴拿马运河、吞并夏威夷、占领菲律宾、开辟通往太平洋的黄金水 、以太平洋岛屿为跳板直接把美国势力投放到远东和东亚的沿海地区,实现使 中国门户开放的目标。马汉的这些设想为 20 世纪美国实现两洋战略和全球战略, 以及规划其 21 世纪世界新战略奠定了持久的理论基础。 三、 “后马汉时代”的海权学说 在马汉提出海权论以后,有关海权的理论思想和学说继续不断地出现。特别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学者不断提出海权新观点,其他许多国家也根据本 国需要对海权作出新的诊释,形成海权的争鸣。这一方面使传统的经典的海权论 到补充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使海权理论走出一国垄断局面,更加多姿多彩。 (一)乔治?莫德尔斯基的“海权一世界霸权周期论” “海权一世界霸权周期论”是美国学者乔治?莫德尔斯基在《全球政治中的 权》和《世界政治的长周期》等著作中提出的。这一理论直接依托于马汉关于 权决定大国兴衰的命题,认为海权与世界政治周期即霸权周期是相互联系的。 要观点包括: 第一,海权是世界霸权的必要条件。乔治?莫德尔斯基认为从全球政治角度 看,1494 年以来 500 年间的全球体系转型为一个海洋体系。由于海军具有跨洲 际行动的机动性,因此海军是成为世界领导国家即全球性强国的必要条件。这 500 年来出现了四个拥有强大海军的世界领导国家,即 16 世纪的葡萄牙、17 世 纪的荷兰、18 和 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它们分别依靠其在各自时代 主导性的优势海军成为世界领导国家,并且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霸权。 ”作为世界 领导国家,需要拥有占世界一半的海军力量。这个优势连同国家在主导产业上的 优势共同构成其世界霸权的基础。 第二,海权更替决定世界霸权周期。莫德尔斯基还发现,世界霸权的每一个 周期大约持续 100 年,只有英国保持了两个世纪。每一个周期结束都进行“国际 权力转移” ,大国霸权后期经常出现全球权力结构的非集中化,挑战者与原有霸 主或领导国以一场全球战争特别是海军战争实现霸权的转换,开始新的霸权周 期。莫德尔斯基在 1988 年认为美国的周期截止于 1973 年,不过冷战后他的观点 发生变化,认为权力转移不会在 2030 年以前发生。“ ’ 第三,海军增加国家“安全盈余” 。由于海军具有进行全球军事行动的能力, 16 世纪以来海军用于保护本国免受攻击、防止敌对势力进入海洋,从而保卫便 利的交通和商业路线,因而增加国家的安全系数。尤其是地理上的岛国或半岛国 家,由于不与大陆国家领土相衔接以及可以在世界上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军基 地,控制世界海洋通道,因而其安全是相当充裕和有“盈余”的。 (二)莱曼的“海上优势论” “海上优势论”是 1981 年至 1987 年期间担任美国海军部长的小约翰?莱曼 提出的思想。莱曼的海上优势论得到里根总统的支持,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 海军发展的指导性理论。其重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美国要有明确的海上战略。莱曼指出,美国海军不能只满足于忙碌日常烦 琐的各种事务,必须有一个指导海军成功完成国家安全战略赋予海军的海上任务 的指导原则,这就是海上战略。莱曼提出了海上战略 8 项原则,包括: .海上战略来源于而且从属于总统所规定的国家安全总战略; .国家战略规定海军的基本任务; .海军基本任务的完成需要确立海上优势; .确保海上优势需要重新确立一个严谨的海洋战略; .制定海上战略必须以对现实的估计为基础; .海上战略必须是一种全球性理论; .海上战略必须把美国和自由世界各国的兵力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 .海上战略必须是前沿战略。 ’7 2.确保美国的海上优势 莱曼认为在形成核战略均势的情况下,美国必须确立海上优势。海军的均势 美国来讲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海军的均势带来相持的局面,而海上的相持局 将意味着不能利用各个海洋。海上优势就是美国有能力―而且让别人看到美 有能力牢牢控制那些通往重大利益地区的通道,这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海上 势还意味着当国家有重大利益的地区遭敌人联合威胁时,美国有能力去战胜他 的挑战。 3.美国需要掌握制海权 制海权理论是海军的一个传统的战略理论,马汉最早提出系统的制海权理 。这个理论强调海军在战争中的目标就是将敌人海军摧毁或驱逐出海面,由己 控制海洋交通线。莱曼强调美国要确保海上优势就必须掌握制海权,他还引用 汉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称雄海上的强国不是使敌人的旗帜从海上 失,就是只允许它作为一个逃亡者出现……”“海军的强大不但能够阻挡敌人 , 进攻,而且要有能力把敌人打倒”’8 为了夺取制海权的需要,1981 年 2 月 5 。 莱曼提出建设一支 600 艘舰艇的海军,包括 15 个航母战斗群、100 艘核攻击 艇以及以战列舰为核心的 4 个水面舰只战斗群的建设计划。莱曼还提出在兵力 署上,把海军力量尽可能地延伸至苏联近海海域;在海军运用上,一旦苏联在 央战线越过北德平原进攻西欧,则美国可以实行“水平升级”战略从海上发动 斗,海上前沿部署部队从北翼格陵兰、冰岛以及英国一线向苏联科拉半岛发起 攻,并对苏联在白海和鄂霍次克海保卫弹道导弹潜艇的苏联舰队实施打击。 (三)伍承祖的“海洋环区论” 1985 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地理学教授伍承祖(美籍华人)提出,在地球上 北极为中心可以划一个内环区,它包括了北美大陆的美国、加拿大、欧亚大陆 家及日本等,在内环区以外可以划一个外环区,包括拉美、非洲、中东、南亚、 南亚。沟通内外环区之间的通道为 4 个“地中海” ,即沟通北美和欧亚大陆的 “北冰洋地中海” ,沟通欧亚非大陆的“地中海”(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红海、苏伊士运河、黑海及土耳其海峡),沟通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地中海” (包括南中国海、菲律宾和印尼及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域及马六甲海峡等),以及 沟通南北美洲大陆的“地中海”(包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等)。除 “北冰洋地中海”之外的其他 3 个“地中海”加上北太平洋、北印度洋和北大西 洋,构成了全球的战略海运航线,是世界上内外环区之间的海上运输的大动脉。 谁控制了 4 个“地中海”及 3 个大洋的战略要道,谁就会在争夺海洋霸权方面占 有优势。 ”这个理论从一个新的地理视角提出了控制海洋的战略意义。 (四)巴里?波森的“空间控制权论” 巴里?波森仍 arryR.Posen)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他在《国际安全》 杂志 2003 年夏季号上发表的题为《控制公用空间―美国霸权的军事基础》的 文章中提出“空间控制权论” 。巴里?波森说,从海洋和太空的角度来讲,公用 空间就是不属于任何单一国家的和充当全球多数国家的共同通道的领域。要想制 定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外交政策,就必须保持对公用空间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 的含义是,美国在军事上利用海洋、太空和空间的能力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它 能够另人信服地发出剥夺其他国家对空间使用权的威胁;其他国家如果企图阻止 美国使用公用空间,就会在争夺公用空间的军事冲突中失败。 巴里。波森认为享有对公用空间的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军事基础。对公用空 间的控制权为美国提供了高效用的军事潜能,使美国能够招之即来地在自己没有 长久驻军的地区发动一场战争。对公用空间的控制权还帮助美国通过限制其获得 经济、军事和政治援助的机会,削弱敌人的力量。这使得美国能够制定一项比有 史以来的任何海洋大国都更加优越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2“巴里?波森“空间控 制权论”把海洋作为国家行动的多维空间的一部分,从空间控制的高度表明了作 者关于控制海洋对大国军事霸权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五)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 戈尔什科夫曾长期担任苏联海军总司令(1956 年一 1985 年),他提出了国家 “国家海上威力论” ,被称为苏联版的海权论,戈尔什科夫本人也被称为“苏联 的马汉” 。戈尔什科夫的理论体现在他 1976 年出版的《国家的海上威力》等著作 中。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国家海上威力”的概念。戈尔什科夫指出“有理由认为,开发 世界海洋的手段与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这两者在合理结合的情况下的总合,便 是一个国家的海上威力”“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利益而最有 , 利用世界海洋―人们有时叫做地球水域的能力程度。 ”海军是国家海上威力 成中最基本的因素,用于运输的商船队,渔船队,以及科学考察船队也是国家 上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上威力的发展条件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 发展、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这个国家的政策。” ” 第二,国家海上威力与世界强国的地位有必然的联系。戈尔什科夫断言,如 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成为强国。他引用俄国彼得大帝的 说:“凡是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 是双手俱全。 ”22 他认为就俄国历史来说,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之所以失 ,就在于没有重视海军。但是戈尔什科夫认为海上威力与世界霸权是两回事, 展国家海上威力需要“制海权”“制海权”作为海军艺术范畴应予肯定,而海 , 霸权作为政治概念应予否定,这是两个不容混淆的概念。 第三,决定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地理,而是政治。关于地 环境与国家防卫力量的相互关系问题,戈尔什科夫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 常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影响武装力量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但是地理条件不是 定性的,他并不认为只有岛屿国家才能发展海军,相反象苏联这样的大陆性濒 国家同样需要也可以发展海上威力。戈尔什科夫认为俄国在历史上一直需要出 口,而就国际政治现实看,美国对苏联实行现实威慑战略(指 20 世纪 70 年代), “要把战略进攻力量的主要威力转到辽阔的世界海洋上去。 ”对此,苏联也必 作出反应, “当帝国主义的威胁出现在哪里,苏联舰队就可以开往哪里。 ”23 第四,戈尔什科夫提出建立“均衡海军”的思想。这指的是海军要有协调的 量结构,以适合于完成不同任务的需要,特别是苏联海军要有远洋作战能力。 于苏联的海军被分割在好几个难以连接的水域里,戈尔什科夫提出需要“在每 海上保持一支舰队” ,相对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针对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力 ,戈尔什科夫提出苏联重点发展导弹核潜艇和海上航空兵为特色的海军舰队, 还把马汉“海军对海军”作战理论,发展为“海军对陆地”即“舰对岸”的战 。 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指导苏联建成一支现代化的远洋海军,对 苏联全球超级大国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转而实行 近海战略,但是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影响在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 家仍然是存在的。 (六)潘尼迎的“印度海权论” 印度政治家、外交家 K?M?潘尼迩 1962 年出版《印度和印度洋―略论 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一书,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海权对印度的影响并提出建 立印度洋海权的思想。他的观点是,印度历史中向来有一种忽视海洋的倾向,而 历史上印度主权的丧失就是由于失去海权。潘尼迩认为印度完全有条件发展海 权, “印度的半岛地形,绵延而开阔的海岸,土地肥沃、蕴藏丰富的滨海地区, 这一切使印度完全依赖于印度洋” ,因此, “印度的前途如何是与它会逐渐发展成 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的联系的”;他还认为印度海军的“长期政策 并不难确定,目标应该是使印度成为海权国,足以在安全彼关的海上捍卫本国利 益,而执牛耳于印度洋地区。 ”24 潘尼迎还提出一个保卫印度海洋安全的“钢圈论”“如果在适当的地方布置 , 下海空军基地,造成一个围绕印度的钢圈,又在圈内建立一支力量强大足以保卫 内海的海军,那末,对于印度的安全与昌盛大有关系的海洋就可以受到保护,变 成一个安全区。 ”25 潘尼迎的“印度的海权论”思想对当今印度发展海权有很大 的影响。 (七)普雷斯科特的“海洋政治地理论”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理学高级讲师 J?R?V?普雷斯科特在 1975 年出版 的《海洋政治地理》一书中,认为以往海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一 是海洋对民族特征的影响,以美国的森普尔、费尔格里夫为代表;二是海洋在决 定国家政策中的作用,以马汉为代表,还有麦金德、斯皮克曼等人;三是海岸地 形的政治意义,以费尔格里夫、惠特尔西和费希尔等人为代表。普雷斯科特认为 海权研究在当代的一个变化就是增加了内陆国进入海洋的通道,以及海洋法问 题,为此普雷斯科特进行了系统的海洋政治地理研究。他认为由于各国对海洋提 出了主权要求,海洋特定地理部分与某些国家的特殊利益相联系,关系到这些国 家的安全和发展的机会,国家确定海洋边界与划分陆上国界一样事关重要的国家 益。普雷斯科特同时提出,国家使用特定海域的能力与在这些海域的利益存在, 是以它们开发海洋资源的技术技能为条件的。26 四、海权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海权的历史和理论的演变看,作为一种客观历史现象,海权有其自身发展 的规律。海权可以看成是一种“存在于海上”或“来自于海上”的国家权力,是 种能够将能量投射到目标系统的核心力量体系。在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海权 作用更加重要了,而“马汉的观点本身仍有可能是适用的” 。2,也就是说,海 影响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这一基本命题没有动摇。在中国发展海权的诉求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之际,探究海权发展的规律,无疑是一项有价值的事 。 (一)海权过去是未来仍是强国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论断的原因是明显的。第一,海权提供了世界强国必须的财富基础。因 海权能够满足世界强国对市场和资源及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需求。马汉指出:一 有机体绝不可能自己养活自己,它要消化、吸收、分配那些得自外部的东西, 这些不可或缺的外来养分就等同于政治或经济团体的对外商业活动,它使国家 得外部资源的支持。只有依托全球资源和市场,国家才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 洋恰恰提供了一个国家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媒介,因而是国家积累财富的途 。世界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森?麦迪森(AngusMaddison)认为,纵观 15 世 到 20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后起的经济大国的经济赶超无一不是按照世界经 一体化的路线图来实现的。善于利用海洋的国家就有可能有成为世界上的经济 国。 第二,海洋提供了世界强国必须的自然资源。广大海洋中的大量动、植物, 以提供给人类充裕而丰富的蛋白质,蓝色海洋将是人类免于饥饿威胁的重要粮 供应来源。特别是海洋提供了新的能源来源,目前世界从海洋所开采的石油和 然气,己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 30%以上,而且正在迅速地增加,另外,海洋还 藏非常丰富的矿产,如海底遍布的锰结核(含锰、镍、铜、钻四种金属),以 金、锡、铂、钦、错、镁等轻重金属,迄目前为止,虽然受到开采的技术和经 成本的限制,并未大量的开发生产,然而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相信 大海洋中的丰富矿藏,将足以提供各种工业原料。资源的丰富储备和占有是一 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必须的权力基础。 第三,海权是影响世界事务的重要手段。从军事的观点来看,掌握海权的国 家可以依照其意志,凭借海洋将自己的强大打击力量投射到敌人和对手那里,达 到克敌致胜的效果,同时掌握海洋也可以控制远方区域的经济资源和战略通道, 如能与国家大战略、军事战略相配合,不但可以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且可以实现 经济、军事、政治与社会目标。 海权还是对世界地缘政治关键地区进行控制的基本途径。对具有枢纽意义的 战略要地、战略门户、海洋通道的控制对于世界强国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从当 代特别是冷战后的地缘政治看,对这些地区的争夺仍然是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问 题。这些世界地缘政治关键地区集中在海陆交汇的沿海地带,从竞争态势看, “统 治海洋的强国控制了通往大陆的通道,从而导致对沿岸地区的控制,甚至导致最 终对大陆本身的控制。 ”28 而新兴强国也集中于这个地带,它们力图突破传统的 海洋方面的限制,向海洋方向扩展国家利益和对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关键地区施加 影响,以保护财富和扩展自己的世界权力,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手段就是海权。 〔二)参与全球化是发展海权的战略契机 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后就产生对海权的需要。全球化概念是当代的新名词, 但是全球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现象。具有较为规范意义的全球化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9 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这一时期中占有 领导地位;第二阶段从战后初期到冷战结束,美国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经 济体系;冷战结束后为第三阶段,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中国等一大批原来的 计划经济国家参与全球化。全球化使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国参与全球化 的目的是通过进入统一的全球市场获得全球各种资源,但是全球资源是具有稀缺 性的,而全球化本身却并不能保证世界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因而,国家总是借 助于海权保障在全球化中获得公平待遇,保障平等的发展权。 从海洋本身的性质来看,全球海洋体系基本是一个无政府体系。海洋法虽然 规定了国家在海洋的权利、责任和行为规则,但是海洋体系的无政府性质使得任 何人无法保证海洋法得到真正的遵守,在这个体系中国家需要以自助方式来维护 自己的利益。国家要在海洋上保护贸易和资源利益,最终必须借助一支有效的海 军。29 因此,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后果是,国家不仅不能削弱军事国防力量,反而 国家“安全边界”的扩展而需要更加强化军事国防力量,重点在于海上的军事 自卫力量。 (三)海权具有普世性意义 海权的普世性意义是指海权对所有濒海国家都具有适用价值。海权是世界性 ,而不是少数西方国家的专利品。 海权的普世性源于海洋的社会公共属性。海洋历来被看作是人类的“公有 ” ,海洋,现在主要是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 “在既不受国家管辖,也几乎 有国际管理的情况下,全球大洋向来为所有国家提供便利、提供商品、提供用 。’ ””所有的濒海国家和民族,只要具有海洋意识,并有目的地发展自身的海 军事、经济力量,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海权,并利用海洋为自己国家和民族造福。 未来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海洋利用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国家 “海洋利用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重合和冲突” 。3’从海权的发展来看,西 国家在发展海权方面占有先机,特别是近代以后,他们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率 发展了海权,并将海权影响扩大到世界,西方海权在发展中由于其扩张性、垄 性特点,导致许多东方国家海权被剥夺。这造成了世界海洋利用中的不平等现 ,违反了海洋的公共属性,它所造成的矛盾和后果在当代仍然存在。但是西方 断世界海权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以多边主义形式在海洋制度 变革中推动新的海洋机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同时许多濒海国家在发 开放型经济后,开始发展海权保护海洋利益。海权的普世性为濒海国家海权发 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四)海权是变化发展的历史现象 海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国际法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现代海权在内涵与外延上明显有别于传统海权,最主要的是控制海洋的手 和利用海洋的方式及目的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代海权具有水面、水下、空中多种海洋控制手段。传统的海军特点是“大 巨炮”式的单一水面力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远洋潜艇、航空 舰、舰载机、制导鱼雷、火箭、雷达、声纳、无线电台等新式海战武器装备 大量应用,海战发生新的变革,出现了远程立体、全天候、不分昼夜的大规 战役行动。海军已发展成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诸兵种 构成的合成军团,成为技术与知识高度密集,拥有空中、水面、水下和两栖陆 战力量在内的综合性立体化军种。庞大的舰队可单独或与其他军种协同实施大 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役。过去制海权的争夺是“海军决胜”模式,现代海权作为 一种制权与其他制权包括陆权、空权与太空权形成相互弥补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在夺取制海权的过程中,海军需要借助其他军种,与其他制权手段实行联合作 战。 现代海洋利用方式和目的的变化表现在日益扩大的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在传统的航运和捕鱼之外,开始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 和矿产。据法国石油研究所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估计,世界石油资源极限储量 10000 亿吨,可采储量 3000 亿吨,其中海底石油可采储量 1350 亿吨:美国专家 L?D?威克斯认为,世界石油可采储量 3150 亿吨,其中海底石油 1100 亿吨。 日本学者认为,世界石油可采储量 2721 亿吨,其中海底石油 748.3 亿吨。近年 来,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己向深水区发展,可在水深 4000 米的海底钻探石油, 因此,海底石油实际数量可能会超过上述各种预测数字。32 但是,人类开发海洋 能力的提高却伴随着海洋资源有限性问题的出现。为此国际社会力图规范海洋的 使用,明确各国对海洋的管辖权,这导致 1982 年 12 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 即新海洋制度的建立。新的海洋制度不仅将国家的领海宽度扩大为 12 海里,而 且建立了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群岛国和海底制度等。世界 36.1%的海 域划归国家管辖,在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可开采石油占海洋石油蕴藏总量的 8 任一 95%。就渔业而言,在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捕鱼量占海洋捕鱼量的 99%。 33 虽然有了新的海洋机制,然而各国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海洋利用上又产生了 新的问题和潜在的冲突,全世界 425 处海上边界竟有约 265 处―占 62%―没 有得到正式的认可,从而导致这些水域的渔业资源、石油和矿产开采权以及具有 战略意义的水上通道至今没有明确的归属,并成为国家冲突的潜在爆发点。34 世界海洋矛盾中除了强国与濒海国家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濒海国家之间为 海洋资源而展开的斗争。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利益方面,国家海权不仅是指开发海 洋资源的技术能力,更是指保护国家海洋资源的实力。濒海国家只有有效地保护 本国的海洋资源,才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可能性。因此海权正经历新的变革。 注释: , 〔美 1 赫伯特?罗辛斯基:《海军思想的发展》 ,钮先钟译,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 年版,第 34 页. 2ecorge 腼血 lshandwil 一 iamR.仆 omnson,&即 owerin 曲吞 al 儿左杭留,一 494 一 1993 (Houn 山 mills:TheMaamillanPressLtd),P.5. , 【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 卜 1783》 ,安常荣、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 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3 页。 4[美]马汉:《海权论》 ,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年版,第巧 2 页。 5〔美 1T?s?伯恩斯:《大洋深处的秘密战争:美苏争霸海洋》 ,辛华、王新民译,北京:海 洋出版社,1985 版,前言,第 1 页。 6[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1775 一 1991》 ,王启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48 页。 7【俄 1c?塞索耶夫:“谈美国海军新战略”《海军译文》(海军指挥学院主办),19%年第 l , 期,第 17 一 19 页。 “ ‘旧美军亚太演习验证新构想” ,台湾《中国时报》 ,2004 年 7 月 25 日。 ,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9 页。 10[美]罗伯特?唐斯:《影响世界历史的 16 本书》 ,缨军编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 年版,第 49 页。 ,【美]马汉:《海权论》 , ,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5 页。 12[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一 1783》 ,安常荣、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1998 年版,序,第 1 页。 13〔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卜 1783》 ,安常荣、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1998 年版,第 55 页。 , 【美]美国陆军军事学院: 军事战略》 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 4 《 ,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76 页。 ,5Geo 卿 ModelskiandWilliamR.Thompson,&即~inGlobalPoli 吞 cs,1494 一 1993 (HoundJ 叮 1115:TheMaamillanPressLtd.),P.16. 16【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 ,洪允息、蔡焰译,北京:新华出 版社,2001 年版,第 172 页。 , ’[美],J、约翰?莱曼:《制海权:建设 600 艘舰艇的海军》 ,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翻译 出版,1991 年版,第 153 一 173 页。 ,〔美 1,J、约翰?莱曼:《制海权:建设 600 艘舰艇的海军》 “ ,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翻 译 出版,1991 年版,第 158 页。 ,9 张召忠:《海洋世纪的冲击》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2 一 34 页。 0B 娜 RPosen,一 commanjof 功。commo 二一八 e 几方 lita 尽 Foundatl’onofU.s.H 电 emo 似” , IntemationalSeeurity,Vol.28,No.l,Sununer2003. 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 ,济司二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77 年版,第 5 页。 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 ,济司二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书店,1977 年版,第 5 页。 冯绍雷等:《国际关系新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00 页。 【印]潘尼返:《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德隆、望蜀译,北京:世 知识出版社,1964 年版,第 80 页。 【印〕潘尼迩:《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德隆、望蜀译,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1964 年版,第 9 页。 澳]J?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 ,王铁崖、邵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版,第 7 一 24 页。 27 张金度、薛国安:《谋霸新世纪:美军对于“第二个美国世纪”的设想》 ,北京:国防大 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97 页。 【美 1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竟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 ,刘小明等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年版,第 136 页。 SamJ.Tan 即 edi, Gtobal 红刀如 nand 为 rari 枷 eP 冰 wer 例朋 hington, ed., D.C.:NationaiDefense 28 译 29 UniversityP 沈 55,2002),P.4. 30[美]杰拉尔德?丁?曼贡:《美国的海洋政策》 ,张继先等译,北京: 版,第 59 页. 31〔美]杰拉尔德?丁?曼贡:《美国的海洋政策》 ,张继先等译,北京: 版,第 59 页。 32 李长如:“海底财富―油气资源”《海洋世界》 , ,2001 年第 6 期, 33【美]斯蒂芬?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 , 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38 页。 M 美国《洞察》月刊,2002 年 8 月号。 海洋出版社,1982 年 海洋出版社,1982 年 第 20 一 21 页。 李小华译,杭州:浙 第一章中国海权论 对不同的国家来说,海权意味着不同的事情。每个国家要发展海权就需要提 出本国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 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中国在历史上缺乏自己的海权理论,但当代形势的发展需要 中国提出自己的海权理论。这里提出的中国海权论是构建中国海权理论体系的一 个尝试。 第一节“中国海权”的提出 “中国海权”是一个现代命题。对中国人说, “海权”的概念是舶来品,而 外国的海权概念不能代表中国的海权概念。中国海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使 用中国海权的概念意在与外国海权概念相区别,更重要的是,把这个概念作为中 国海权论的理论生长与构建的基点。 中国海权的提出有三个逻辑前提,一是国际体系,二是海外贸易,三是海洋 认知。国际体系是中国面临的世界力量的结构与平衡状况;海外贸易是指它是否 构成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海洋认知是对海洋价值及其在国家防御和经 济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的认识。这三个前提只有在当代中国才具备,因此只有 在当代才具有提出中国海权命题的现实性。 一、 “中国海权”的提出 (一)中国对“海权”的历史探索 1.晚清时期的海防思想 首先是林则徐和魏源的海防思想。林则徐的海防思想就是“制坚厚战船,以 资制胜” ,强固海防。魏源的海防思想体现在 1842 年出版的《海国图志》中的“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而“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 。 林则徐和魏源的海防思想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较早的近代海防思 想,他们提出的建立“外洋水军”的主张,是对传统海防观的一个突破。 其后是 19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海防思想。由于中国出现海疆危机,特别是 1874 年 5 月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内部展开了海防与塞防何者为国防重点的大 辩论。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空与海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