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网络结构及互联网应用吗?

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网络科技百家号“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互联网+”和早先一些互联网企业提出的同名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李克强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创新2.0模式的发展和演变,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 、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 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推动了“互联网+”的浮现,关于知识社会环境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互动演进可参阅《创新2.0研究十大热点》一文。互联网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的创新形态演变,本身也在演变变化并与行业新形态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如同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以及Fab Lab及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群体创造。可以说“互联网+”是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观点“互联网+提出的背景与思路,有点类似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理念。” 北京大学博士、超图软件先进技术实验室主任黄骞认为,“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付志勇将此概括为“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提法的升级版。他说,比如在智慧民生服务当中,强调用户体验,利用“互联网+”可以促进市民真正参与到服务创新中来。“之前我们的学生基于创新2.0的理念做过一个叫做CityCare的项目,通过市民移动端的应用收集对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发动其他社区成员点赞支持,从而推动管理部门做出改善,之后改进的结果又可以反馈给市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对此表示同意。他进一步说,“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我想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润喜说,“中央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互联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间的重要性,不仅是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的核心与工业化交融,今年一号文件也讲了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由此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曾润喜说,以前的互联网还只是作为一个外在工具,当今互联网已经作为了核心引擎,推动社会创新。也就是说,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不过也有不同观点认为,互联网还是“轮胎”,而引擎永远是知识创新。北京邮电大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纪阳说,“读罢李总理关于创新创业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一些论述,为本届政府点个赞。”他表示,许多政策非常务实,在信息互联+创新的一些政策及举措上,思路能够与国际和潮流接轨。“政府推动这些事情,需要一些敢于打破旧格局积极求变敢于试错的勇气。这很不易。” 纪阳说,“但其实恰恰是这样以人为本的路径,能让中国的创新会走得更合理也更稳健,并让很多人有希望通过创新改变家国天下的愿望,而创新创业似乎成了一种新时代的生活方式,这是最重要的。”中国互联网的筹建者、前国务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陆首群认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互联网+”即“后互联网”时代。他曾在《互联网的神奇和挑战》一文中谈到,互联网未来(后互联网时代)将全面发展信息经济,这是后现代世界的主流经济模式。“而目前的新常态是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步,或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开端,今天经济的转型和增长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陆首群总结道,“创新2.0是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强大引擎,要将当前在中国大地正在掀起的创客的创新创业大潮引导其使用互联网或创新2.0这个利器,以期完成中国当前新常态的经济转型和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也为互联网+时代为全面发展信息经济做好开局。”企业观点易观国际较早提出“互联网+”时认为它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变。看到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与辉煌,传统企业大可不必眼馋。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不仅是电商。一些年长的企业家经历了过去30年中国经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大家一定认为年2012是中国经济最冷的一年,这种冷不仅仅反映在出口增速的下滑,也不仅仅反映在过去08、16年大跃进时在融资之后没有更多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在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消费者钱包一直没有打开。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而传统的红娘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世纪佳缘……我们一直在帮助用户找到合适行业和企业的“互联网+”。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在为用户创造价值,能够自己成就新的价值,为成长奠定基础。我们看到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孕育着“互联网+”的机会。在寻找“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了用户所处的环境变化。我们每天日常面对PC屏幕,同时我们越发依赖手机这张屏。家中的智能电视有一天会像手机、平板电脑一样,里面布满各种APP。而汽车里的那张屏也正在被挖掘,车联网的概念刚刚兴起。未来的生活是希望在多屏的环境中随时随地用到互联网。而这样的服务会以一个“互联网+”的公式存在,从而重新改造和创造我们今天所有的产品。而对用户而言,他们未来不会关心他是通过接入网线、Wi-Fi、移动网络还是电源线上网,不会关心他用的是iOS、Android还是Windows。因为他们面对的每一个面都可以是一张屏,通过它们能将用户和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应用和服务随时随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足够了。也许对创业者来说,当熟悉了这样的一个路径之后,我们基于“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理念,与行业结合,才有机会再往前迈一步。我们的传统行业才能真正的转型,从而创造新的局面。“互联网+”“+”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我们过去中国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看到互联网加什么?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已经有颠覆了,还要加娱乐、网络游戏和传统以前的游戏已经被颠覆了。包括零售行业,认为网购电商是很小的份额已经是不可逆转走向对颠覆实体的零售行业,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走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所以,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去分析说,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加上你吗?是改良还是什么呢?是你不管传统行业怎么做都会永远不可能打造一个纯互联网吗?我认为传统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工具。比如说我们在看过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的技术到19、20世纪有了电力的技术以来。我们看到很多的行业发生了变化,而且很有趣的是,比如说蒸汽机发明之后他蒸汽机的动力可以大大加速印刷的量,包括学校、书籍都大量地产生,造成知识的传播和有知识的人这种大量的培养。这跟互联网的传播、通信的特征也很接近。再看电的产生,电力产生了很多的东西,除了灯泡,包括收音机、电视机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资讯的传播和沟通,还有电话等等,这些我们看互联网有了之后他好象也是加强这方面的特征,他是不是一种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他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呢?我想这里面是很值得思考的。所以说有这样的一个推演之后,所有的传统行业不用怕,这个不是什么新经济,就跟过去没有电一样,没有电以前金融也可以,各个银行之间都是记帐,交易所在那里叫号可以成交,有电可以电子化,有互联网我相信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这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马化腾:“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提供就业机会,推进创新随着互联网深入应用,特别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与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渗透,信息技术推动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形成日益收到关注。创新形态的演变也推动了互联网形态、信息通信技术形态的演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在与知识社会创新2.0形态的互动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形态的演变,涌现出Web2.0、开源软件、微观装配等创新2.0的典型案例以及AIP、Living Lab、Fab Lab、创客、维基、威客、众包众筹等创新2.0典型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提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机遇,简政放权、强化法治、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并出台一系列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举措。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也就具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时代特征的内涵。报告中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并全力推进创新、创业,全面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进入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个人电脑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物联网等,都是互联网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一种提法,这也是我们谈论未来变化的一个基础。未来“连接一切”时代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当然“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一切的网络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泛在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普适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创新民主化),催生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互动和演进共同租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并给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无限的机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是以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模式,体现了知识社会创新2.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重塑。可以说,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是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步,依托信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也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逐步形成演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推动开放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网络科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提供有趣、阅读体验出色的科技产品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互联网让我们的记忆衰退了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互联网让我们的记忆衰退了吗?
脑科学 认知 互联网 谷歌 百度 搜索 记忆 注意力
本文作者:维西希图德
试想一下这样的经历:你在看一部电影,有一只鲜肉看上去特别眼熟,可是你就是想不起来他是谁。啊呀呀好捉急,脸盲症又犯了怎么办!于是你赶紧拿起手机搜索了一下片名,找到答案的同时长舒一口气,总算舒坦了!
你看,现在,强迫症和脸盲症的小伙伴们都无需困扰了。遇上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搜一下”,任何你想要的信息都会在搜索引擎上以爆炸的方式显示出来。
我们不用再记住一些无谓的信息,等到需要他们的时候,再使用搜索引擎调出这些信息就好,何必要为了记下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没多大关系的信息浪费时间呢?一切看来都很顺理成章,但是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在加速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搜索引擎是不是已经悄悄改变了我们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模式呢?
网络已是“记忆银行”?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肯定的答复。贝特斯·斯帕罗(Betsy Sparrow)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已经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个人记忆银行”。平时把不需要记住的东西放在这个“银行”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再提取出来。
斯帕罗教授认为,我们已经相对于古人已经拥有了超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想想“人肉”是怎么一回事吧。这个发现,她称之为记忆中的“谷歌效应”。大概三十年前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交互记忆”(transactive memory)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完美地利用了自身强大的社交能力,将需要记住的信息分散复制给他人代劳记忆。
交互记忆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记忆方式。举个例子,你可能不需要记住你的每一件衣服放在哪儿,因为帮你叠衣服的你妈已经全部记住了(下次要找衣服的时候问她就好了)。这样的话就避免了重复记忆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效率(当然也可能挨麻麻一顿臭骂)。
在这样一个记忆网络之下,每个人的记忆是互相依赖的,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一个个体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这个交互记忆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就起到了和你妈妈一样的作用,帮你代为保管一些信息。但是它和你妈不一样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记忆交给它存储,通过网络,人们形成了一个集体性的交互记忆机制。
你的许多信息, 是不是已经存在云端了?然后你就忘了。图片来源:bestthinking.com
为了证实这个理论的可靠性,斯帕罗教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人们会自发地上网搜索吗?
首先,她设计了很多类似“洋葱新闻”一样的假信息,比如“鸵鸟的眼睛比它的脑子还大”。人们看到这样的信息在觉得好笑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冒出上网搜一搜这样的念头。
接着为了验证人们是否会自发地产生上网搜索心理,教授做了下面这个实验:她把颜色各异的单词出示给被试者看,并要求被试者说出单词的颜色而不是念出这个词。如果单词所对应的内容正好是被试者正在思考的,被试者辨识颜色的反应时间就会变慢(心理学中的斯特鲁普效应 Stroop effect)。她出示了很多和网络有关的单词,比如Google,Yahoo等等, 实验结果也确实证实了她的猜想,被试者在辨识这些单词的颜色的时候反应显著减慢,说明他们脑子里想的可能就是上网检索刚才那些信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Stroop Task,看图说颜色。图片来源:15yan.com
网络帮助了人们记忆信息吗?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能有效地表明网络是怎么影响到我们的记忆方式的,于是教授又再次进行了实验。
她还是向被试者出示了那些假信息,并要求他们把那些信息输入到电脑里面。不过这一次,她告诉一半的被试者电脑会“自动记录”那些信息,告诉另一半的被试者电脑会“自动抹去”那些信息。然后在这些倒霉孩子好不容易打完字以后,她要求他们仅凭记忆把所有输入的信息写下来。
这回的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那些被告知电脑将“自动抹去”的被试者表现得比那些天真地以为有电脑帮他们记录的被试者好得多了。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觉得网络可以帮助他们记忆,他们对信息的记忆程度降低了。
网络让人们更善于“检索”
在第三次实验中,她依然向被试者出示了那些假信息,不过要求被试者认真学习并且在电脑上做笔记。一半的倒霉孩子还是被告知电脑不会保存他们的笔记,另一半被告知他们为每一条信息做的笔记会按照信息的类型被保存在六个文件夹之中的某一个。
在测试阶段,她向所有的被试者出示了经过修改的假信息,要求他们判断哪些信息是经过修改的。对于被告知信息将被保存的被试者,她还要求他们回忆信息被保存在哪一个文件夹里面了,“刚才那只鸵鸟被保存在哪儿了?”这些以为信息真的会保存下来的被试者虽然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表现依然低于对照组,但是他们清楚地记得信息保存的地点。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如何找到信息的掌握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信息本身的掌握程度。
也许你对信息的记忆程度下降了,但你更善于“搜索”这些信息了。图片来源:neurobabble.co.uk
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记忆模式
这个发现从侧面证明我们的学习与记忆的方法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对于那些能在别的渠道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轻松获取的知识,我们不再劳神记忆。有了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把大量的记忆任务交给它们代劳,只要掌握必要的搜索技能就好,记住那些知识似乎变得有些徒劳。
当我们产生对信息的需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寻求互联网的帮助,好像谷歌已经取代了我们的朋友、家人、书本等等传统的信息来源成为了我们首选的交互记忆伙伴(transactive memory partner)。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把信息交给网络保管,我们的记忆力(前文提到的是记忆模式,此处讨论的是记忆的能力)就变差了呢?
网络会让我记忆力下降吗?
不过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对于互联网共享信息的依赖是不是愈发严重?如果这样的依赖继续下去,我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会不会下降?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美人均注意力广度(attention span,指一个人在单项行为中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一个人的工作记忆相关)为8.25秒,2000年为12秒——而一只普通金鱼的注意力广度是9秒(是注意力广度,不是记忆)。
有25%的青少年会忘记亲密好友和家人的重要信息,有7%的人时不时忘记自己的生日。有研究显示,90后年轻人的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要比老一辈的人差。甚至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网络性行为也会对人的工作记忆产生影响,对人的选择能力(decision making)产生危害。
然而不同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差异。有的研究表明,活跃的互联网用户的大脑活动频率相对更高,重复的网络使用不仅不会减弱大脑活动,反而会造成持续的刺激。现在还没有大数据表明我们有任何记忆力减退的迹象,也没有实验证明依赖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一件坏事。
依赖互联网,对我们的记忆是好是坏?图片来源:harvardmagazine.com
我们更“依赖”网络了
生活在如此丰富的信息当中,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偶尔偷点懒也没什么呢?记不得的事情就求助万能的搜索/朋友圈/微博,不是也挺好吗?这么想就太天真了,网络这个好伙伴很容易让我们患上“搜索引擎依赖症”、“朋友圈依赖症”、“微博依赖症”,好像不先上网查一查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话。
一项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于互联网共享信息的高度依赖越来越严重,我们极有可能将来自互联网的外部信息误认为我们自发产生的信息。这不是对我们记忆力的直接损伤,而是比较可怕的对我们“记忆源头”的影响。
在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个小测试,一半的人可以使用直接用谷歌搜索答案,另一半的人没有辅助资料。测试有三种难度的题型:简单、中等和难题。完成测试之后,被试者被告知会进行二次测验,需要对自己表现作出预计。除了基本无需搜索的简单题,使用谷歌的实验组对中等难度和高难度题型的成绩的预估都要比没网的对照组要高。
研究人员解释说,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信息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对自己的记忆产生错误的估计,即一种“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的感觉。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种信息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根本称不上是“知晓”。
在不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会主动搜索自己的记忆探求答案,但是互联网的搜索能力甚至超过了我们检索记忆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打开网页看到搜索出的信息并迅速地接受这些信息时,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脑海中模糊概念的“确认”。这种“确认”极有可能让我们认为之前自己其实早已经知道了。
比如文章开头那个例子,你真的记得那个看上去眼熟的小鲜肉的名字吗?你能立刻脱口而出吗?实际上并不能,但是互联网搜索让你觉得你“知道”他是谁,因为搜索引擎产生信息所需的时间,要比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时间短得多。我们不用去思考到底是不是真的记得,因为答案早就被端上了餐桌。
在前文提到的研究中,研究者把被试者的网速放慢25秒(也就是搜索结果延迟了25秒),这段时间足矣让被试者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重新判断。这时,我们对自我能力错误的估计也就不再产生了。
我们应该如何使用网络?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反对网络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依赖网络的方式是否正确。
我们的确拥有了超乎寻常的检索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全知全能的。在这个信息接近爆炸知识近乎廉价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获得答案本身带来的满足,拥有钻研和反思的学习态度反而变成了极为不易的事。
互联网固然可以带来知识储备量爆棚的假象,但是信息的轻易获取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理解、消化、记忆、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学会利用信息、探求信息背后的意义,恐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吧。(编辑:Jerrusalem)
Betsy Sparrow, Jenny Liu, Daniel M. Wegner, 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Science
Laier, C., Schulte, F. P., & Brand, M. (2013). Pornographic Picture Processing Interferes with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0(7), 642-652.
Nicholas D, Rowlands I, Clark D, et al. (2011) Google Generation II: web behaviour experiments with the BBC.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 63:28–45.
Small GW, Moody TD, Siddarth P, et al. (2009) Your brain on Google: patterns of cerebral activation during internet search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7:116–126.
Ward, A. F. (n.d.). One with the Cloud: Why People Mistake the Internet's Knowledge for Their Own.
Wegner, D.M. (1986). Transactive memory: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the group mind. In B. Mullen & G.R. Goethals (Eds.), Theories of group behavior (pp. 185-208).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本文由十五言的科学写作训练专栏“”孵化而成。欢迎科学写作同好加入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
不我只是没有用心记那些玩意儿而已,比如父母的生日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我都是脱口而出的但是哪个电影是谁演的……爱谁谁反正我只是看个热闹而已来自
引用文章内容: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网络性行为也会对人的工作记忆产生影响,对人的选择能力(decision making)产生危害。果壳需要对俺的注意力畸变负责!!!不知道有人留意过没有,如果你只是想知道单一问题的答案,那么网络搜索很好用,但是假如你在思考一个问题,但该问题中有几个知识点你却只有很模糊的记忆,从而完全不能确定,那你就该抓狂了。。因为很多时候,临时抱佛脚去搜索是很麻烦的,等你把知识点搜索完了,你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也早跑到九霄云外了,那玩意儿在云端可找不回来。。。。。所以在反思和创造的时候,计算机还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些思维活动是需要很强的独立性和即时性的,就像CPU的高速缓存一样,有些东西还是直接记在脑子里比较有用。。否则,你就真的变成缺少创造灵感的网络终端了。。。。。。。至于生日、电话号码、演员名字神马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掌中宝哦。。。。。
此地所说的“记忆衰退”只是在互联网大量的信息面前记忆能力显得不够用,一扫而过来不及记忆,绝对不是记忆能力的减退。记忆力只受大脑发育、损伤、衰老的影响,不受记忆使用、方式的影响。而所谓的记忆方法,是如何利用记忆力的问题。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43)
引用文章内容:我们的确拥有了超乎寻常的检索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全知全能的。这话说的,好像这世界上真有什么东西意味着我们是全知全能的一样,除了精神病……
不我只是没有用心记那些玩意儿而已,比如父母的生日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我都是脱口而出的但是哪个电影是谁演的……爱谁谁反正我只是看个热闹而已来自
怎么说呐不上心的话 不论什么不论简单与否 其实都不会记得吧
自从有了手机通讯录这东西后我只能记得自己的手机号了……有时真担心万一手机开不了又急需联系亲友怎么办“不先搜索一下都不好意思和人讲话”→是我
此地所说的“记忆衰退”只是在互联网大量的信息面前记忆能力显得不够用,一扫而过来不及记忆,绝对不是记忆能力的减退。记忆力只受大脑发育、损伤、衰老的影响,不受记忆使用、方式的影响。而所谓的记忆方法,是如何利用记忆力的问题。
认知科学心理专业
引用 的话:此地所说的“记忆衰退”只是在互联网大量的信息面前记忆能力显得不够用,一扫而过来不及记忆,绝对不是记忆能力的减退。记忆力只受大脑发育、损伤、衰老的影响,不受记忆使用、方式的影响。而所谓的记忆方法,是如何...非常对 不是记忆能力在衰退而是记忆方式在改变 这不是坏事 只是我们利用记忆的方式产生了变化 (可能编辑的题目让人产生了误解)
现在每天都要接收那么大量的信息,对于那些不重要的东西,肯定都忽略了。
被试的们内心是崩溃来自
被试们内心是崩溃的以及那个Troop Test简直逼死强迫症来自
义脑,义脑,某动画片不是表现了嘛,未来人类大脑中都植入个附加的人工脑,用来协助人脑来存储数据,这样人类的脑袋里就有个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可检索了
人类的海马体正在变成互联网数据的buffer
想不起登录密码时候我就这么觉得
中学时我就想过这个问题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也没什么稀奇的。人的直接记忆力下降伴随而来的有两方面。(1)将掌握更多的,检索方法。比如关键词精炼,拆解、以结构式的思维储存key(SQL里的主键),而不是内容本身(有点像数据库有没有)(2)信息爆炸,导致人所需的知识变得更多。出现了更多需要各种知识的职位。比如新时代的销售和,产品经理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使得直接记住所有内容是非常不可能的。双方,互为因果。即使因为知识获取难度变低,导致有了更多所需知识丰富的职业出现。也是因为有了这些职位,导致知识被大量按规矩整理出来。获取难度更低。我觉得人本身的脑力不会降低。而是会朝着和之前不同的方向发展。让我们记住的更多是结构,而不是内容。记住的更多是key而不是整段摘要。一切都是《必然》,多年前我就已经开始习惯这个趋势了。在学校的时候,我的考试能力很差,经常写错格式而不是逻辑。但一旦开始工作,借助自己之前的代码和网络上的开源代码,我可以写非常多的程序。
网络搜索的依赖,让我们的大脑从记忆存储器变成了记忆索引器。人类的大脑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internet的一个终端了。我在想未来的人类,如果没有接入互联网,是不是就要被淘汰呢。
大脑局部死亡空洞化或是淀粉质堆积萎缩,会导致记忆丧失和精神错乱,网络呢?
反正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我能记住数十个-接近100个....电话号码现在基本记不住.....
今天万维网的复杂度已经快要接近涌现出自我意识了,总有一天它会醒来,然后篡改掉我们所有人的记忆。让我们毁掉所有的根服务器吧!请投唐纳德-特朗普一票!Donald Trump!这个伟大的男人号召人类要关闭互联网!
引用文章内容: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网络性行为也会对人的工作记忆产生影响,对人的选择能力(decision making)产生危害。果壳需要对俺的注意力畸变负责!!!不知道有人留意过没有,如果你只是想知道单一问题的答案,那么网络搜索很好用,但是假如你在思考一个问题,但该问题中有几个知识点你却只有很模糊的记忆,从而完全不能确定,那你就该抓狂了。。因为很多时候,临时抱佛脚去搜索是很麻烦的,等你把知识点搜索完了,你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也早跑到九霄云外了,那玩意儿在云端可找不回来。。。。。所以在反思和创造的时候,计算机还是靠不住的,因为有些思维活动是需要很强的独立性和即时性的,就像CPU的高速缓存一样,有些东西还是直接记在脑子里比较有用。。否则,你就真的变成缺少创造灵感的网络终端了。。。。。。。至于生日、电话号码、演员名字神马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掌中宝哦。。。。。
我发现看英文的看图说颜色比看汉字的简单好多。。好像潜意识里就没把单词和颜色结合起来。
那么,记忆为什么会衰退?
引用 的话:我发现看英文的看图说颜色比看汉字的简单好多。。好像潜意识里就没把单词和颜色结合起来。俺也发现了。两种语音是分开管理的吗?
引用文章内容:在前文提到的研究中,研究者把被试者的网速放慢25秒(也就是搜索结果延迟了25秒),这段时间足矣让被试者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重新判断。这时,我们对自我能力错误的估计也就不再产生了。李彦宏、马云、(省去 各类专家) 不会告诉你的真相。根据研究太快的网速会导致错误的自我评估 从而削弱我们的记忆力, (省去 百余字)。所以我们要抵制 3G、4G 等新科技, 是xx就转,不转不是xx , 转了百年好运,(省去 十余祝福及诅咒)。
密码之类的东西应该不能靠搜索引擎找回来吧?来自
引用 的话:义脑,义脑,某动画片不是表现了嘛,未来人类大脑中都植入个附加的人工脑,用来协助人脑来存储数据,这样人类的脑袋里就有个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可检索了人家脑整个都电子化了喂......意识都随便往上传啊
引用 的话:我发现看英文的看图说颜色比看汉字的简单好多。。好像潜意识里就没把单词和颜色结合起来。为什么我完全混了……
咦 刚才我想回复什么来着?
看过对收藏家、古董鉴赏家马未都的一个采访吗?很多人以为他是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超人结果他说自己只是会背目录而已
至少我现在只能脱口而出有限的两三个人的手机号,稍微想一想还能再想起几个,其他的,只能靠手机通讯录了。。。
对信息的记忆程度下降和记忆衰退应该是两回事吧,标题党。实验结果也没有表明人有记忆衰退的迹象,只是两组人记的多少或者内容不同而已。
只是懒得记了来自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网络推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