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电脑diy主机装机教程DIY大佬帮我看看我这diy主机装机教程能用哪一种的RGB风扇,主板型号是,华硕 PRIME B25

相关推荐:
京东是国内专业的电脑配件cpu网上购物商城,本频道提供电脑配件cpu商品图片信息,为您选购电脑配件cpu提供全方位的精选图片参考,提供愉悦的网上购物体验!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无兄弟不吃鸡,华硕PRIME Z370-A AURA RGB主板
1982浏览 / 4回复
Z管儿 把此贴设为精华,优秀分享
今年真不是装机的好年头,固态、显卡、内存全部都在今年涨价,特别是内存涨得特别离谱。连intel新平台也跟风涨了起来,现在已经没人敢说电脑不保值了。“绝地求生”是真的厉害,较差的游戏优化以及极高的配置要求,反而成为广大玩家顶着大涨价的势头也要升级硬件的动力,在下佩服。另外,吃鸡对内存要求基本是16G起步,而涨价最凶残的刚巧也是内存,气得无话可说。无兄弟不吃鸡,以前玩LOL流行去网吧开五黑,其中最直观的原因是家里无法放五台电脑。吃鸡的游戏模式有单人、双人、多人,四个人一起玩是最开心的,毕竟人多嘛。可是,如果其中一位队员死得过早会变得很尴尬,玩过吃鸡的都知道,开局的时候很难保证全队存活。倒下的队员只能干等,或者1小时20次开局,况且现实工作中,能凑齐4个朋友组队吃鸡的机会并不多,理性分析下来,双人吃鸡是最优化的游戏选择。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最终成果图,在家里硬着头皮腾出个双排吃鸡的空间。并且要新组两台电脑,两台吃鸡用,留一台最低配的给原来工作渲染用。为了吃鸡,我也是顶着涨价的势头逆流而上了。原来一台电脑是这样的,那次是头一回仔细专研华硕的东西,只是后悔当时内存买少了,仅有32G。一开始看中新起的TUF系列,定位和大师系列差不多,风格颜色比大师好看一些。想了一下自己原本就有一块大师主板,掏个乐趣,给个兄弟陪它吃鸡,所以就变成了下面这样。两兄弟双排吃鸡,文明用语的缺点是Z170—A不支持AURA,所以我考虑等价格正常一些的时候再换一套RGB平台,旧的这台就变回渲染机用了,反正渲染机配RGB也没意义。给原先的机箱清尘,把Z370-A也拆了,两主板拍个纪念照。跟上上代相比有不少变化,不过主板几乎受芯片厂的控制,想变化什么都要先得到芯片点头同意,有点无奈。中间还有一代Z270,幸好没买,那一代的牙膏提升不给力。Z370-A的十相供电,要喂饱8700K应该没问题,然后上了颗不搭称的CPU。现在的咖啡湖CPU明显是全部泡在水里,水份十足。简单算一下,买一颗8700K的价格完全等于多买一颗i5。那不如等CPU价格浮出水面再入手i7好了,反正原本就需要再配一台电脑,目前水份不高的只有i5 8400和i3 8350K两款了。我看很多人选择i3 8350K,原因是主板只有一款超频的Z370。其实现在的局面蛮坑人的,想买i5 8400做个不超频的老实人,又没有与之搭配的B360主板。咬咬牙买套超频平台,CPU又水涨船高。折中考虑,先这样凑合着用,等价格稳定后,再入手一块B360和i7 8700K,让它们各归其位好了。分析一波,这次的Z370-A散热片改用螺丝固定了,虽不是免工具,拆装起来比弹簧轻松多了,还不用像塑料扣具那样担心断裂。显卡插槽的金属加固也用上了,虽然我还没见过任何一个主板在拔显卡时,能连插槽一起拔出来,这个加固设计多半是增强防傻功能才设计的。Z370-A的M.2接口放在显卡槽上面,拔插M.2都不会被显卡遮挡,这样设计人性化很多。现在的主板开始带第二个M.2插槽,抛开价钱问题,SATA的固态是时候被取代了。这就印证了一个事情,原来TLC的寿命足够用到把固态扔掉的那一天。另外,主板喜欢把M.2的螺丝单独包装,不管用不用M.2,最好先把螺丝装到主板上。遗忘I/O档板的经历谁都会有,这么小的螺丝更容易丢失。内存没什么好说的,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个位置就想到内存,想到内存就想起内存价格。Z370-A支持4000MHZ(OC)的内存频率,有了好主板,只可惜买不起好内存。全部配件在此,这次的配件更多了,连SLI硬桥也有,其中有个新玩意。就是这个东西,一个辅助散热的小风扇支架,看着很有趣,但要自己寻找适合尺寸的风扇。这......有点送佛送不到西的感觉。安装过程懒得记录了,直接一秒完工。除了显卡,其余全套RGB。后面还要买一套十铨delta或者芝奇光管,随手把显卡也换成一套华硕的,无奈现在内存太贵了。第一次体验华硕的AURA sync功能,RGB灯光同步。听闻大名,亲自体验还是第一次,有温度跟随、音乐跟随等等很多模式。万军从中出现了一个叛徒,刚好有借口试试新出的GTX1070ti。内存还没光,但已经看中十铨的delta系列。把旧电脑放在一起,突然感觉RGB成必要品了。之后上市的B360应该也支持AURA sync,不出意外下一台主机也要在RGB方面打量了。至于外设,还是手感优先,用舒服了再看看能不能搞个带灯的。半成品状态玩吃鸡,性能是足够了,只有显卡和内存还不太满意。之后等国服开启,硬件价格也应该回归正常了,换上8700K+delta+O8G 应该就完美了。想一下,如果要现在完成这个目标,相当于要多花一块1070的钱....(发现华硕这个东西可以当层层叠玩...)总结一下“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既然现在硬件价格那么飘逸,那就挑水份低的入手。只要不是很刚需,可以用其它东西来过渡,比如这台半成品主机。但是相比这个,旁边那台用临时显卡吃鸡的电脑就更加是半成品了。新入手的CPU为未来的B360做准备,现在只能错位服役着,突然感觉有点像AMD战未来的味道。这代的Z370主板也像锐龙一样,都有加入RGB接口,但是灯效同步还是高端主板的专利。Z370-A属于继作型号,细节方面随着潮流引进而得到提升,比如金属显卡槽,双M.2接口和AURA sync。那个风扇支架应该是解决水冷顾及不到周边散热才想出来的,弥补主板供电模块没风道的问题。虽然用着intel,但我其实很喜欢AMD的,因为AMD把intel的六核牙膏挤出来了。加油AMD,让我们能用上更强性能的CPU。
楼主有钱淫啊
一模两样的主板,楼主很会玩啊。
内存装机的都感到有压力了
A &不是8相供电吗 ,,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之前发过帖子介绍了主机的外观性能参数,详见:
& 过完年了,决定再装一台电脑,8700k是要有的,RGB也是要有的,最终主机的外观
这一篇详细介绍一下主机的灯效系统,让大家在选择灯效上有个参考,先来复习下主机的各部分硬件:
-----------
CPU :intel i7-8700K
主板 :华擎Z370 Taichi(太极)主板
内存 :阿斯加特 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 DDR4 2400频率 8GB X2
显卡 :影驰GTX1070Ti Gamer
SSD :阿斯加特 AN系列 256G M.2接口 SSD固态硬盘
散热器 :九州风神 DEEPCOOL 堡垒240RGB一体式水冷CPU散热器
电源 :鑫谷昆仑1080W电源
机箱 :鑫谷凡仕F1机箱
近几年,PC厂商们在硬件性能上不思进取(没错,就是说你!intel!),纷纷开始玩灯,各种RGB灯光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蔓延到各种DIY硬件上面,一时间恍瞎了本熊的小眼睛 。而且灯光的技术也是不断进步,从七色彩光到256色,再到1680万色的RGB灯效;从单色到多色变换,再到彩虹流光跑马灯,不亦乐乎。
这里简单科普下RGB:
RGB是指红色绿色蓝色又称为三原色光,英文为R(Red)、G(Green)、B(Blue),在电脑中,RGB的所谓"多少"就是指亮度,并使用整数来表示。RGB各有256级亮度,用数字表示为从0至255。共256级。所以早期的RGB宣传都是256色。让三原色光再次组合,就会出现256&256&256=种颜色(也称为24位色,2的24次方),所有商家会宣传其RGB灯效拥有1600万色,1678万种,1680万色,1670万色等等,并不是各家厂商的技术有差距,只是读数不同而已。软件控制的话一般都是给你个调色盘,让你选取(怀疑鼠标分辨率都不够用吧),恐怕你一辈子也选不全这些颜色吧!
然后就出现一个难题:灯光同步。无疑同步的核心设备是主板,华硕,技嘉,微星,华擎等主板厂家均提供了RGB控制软件,同步风扇,灯条,散热器本体的灯效变的很简单。接下来是显卡,华硕,技嘉,微星本身有显卡产品,自然占了很大的便宜,可怜了我大妖版华擎(听说华擎要有A卡产品了),也可怜了那些没有主板产品的显卡厂商。然后现在内存也是各种RGB灯,这时要更擦亮眼睛,因为不同品牌型号支持的主板并不相同。然后机箱,SSD,外设等等很多也都有RGB灯光了,几乎没有不亮的地方。
现在同步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是华硕和微星,支持的各类硬件比较多,尤其是华硕,作为业内一哥,自然会让各路其他硬件厂商来投靠,加入ASUS的aura的阵营。但是总的来说现在的阵营还处于战国时期,我还没看到统一的希望。此外一个因素就是价格了,比如华硕就把RGB系列产品定位高端,就是贵,尤其是显卡,而要求其支持其它厂家的显卡,也不太可能,最终结果是让消费者的选择变少了,个人觉得不好玩了,不DIY了。
小熊选择就是华擎的妖版,对内存和显卡RGB同步肯定是没有支持的,但也想尝试下,就乱弄出两种RGB灯效来,和大家一块分享了。
方案一 经济型光污染方案
风扇的灯效在RGB灯效出现前,基本就是主力光源。高端风扇可以整体变色控制,可以流光变色控制,控制方法也多样,主板软件控制,自带软件控制,手动控制,App控制,典型的代表为海盗船LL120 RGB,TtRiing Plus 12 LED RGB,恩杰 Aer RGB 120等等,每颗风扇的价格在200~300元左右。
还有一种风扇是无法控制颜色改变,有彩虹流光型跑马灯,效果不错,如爱国者,金河田,先马,乔思伯,鑫谷等等机箱厂商都有类似的产品,价格便宜,每颗风扇的价格在30~40元左右,山寨牌子产品的价格会更低。那我先介绍下这种比较经济的光污染方案。
▼我入手的鑫谷光致12,正面可以看一环状的半透明RGB灯条,还有个白色的Segotep的LOGO(不能变色),四角固定孔处都设计有胶垫, 风扇为7叶,1500rpm转速,风量34.34CFM,风压1.51mmH2O,大4P供电。
▼光致12的正面效果非常不错,但背面就无任何光效了,而我的机箱是在底部进风,一点没有光效的不太好看,所有又入手了日食plus风扇,这种风扇的光圈是在侧面,反相安装也可以很好地展现光效。风扇为9叶,1500rpm转速,风量38.5CFM,风压0.95mmH2O,小3P供电(带转大4p街头)。此外大家注意下RGB风扇功耗比较高,每颗大概有5~6w了,而一般风扇只有2~3w。
▼堡垒240RGB一体水冷散热器由于自带的风扇是无光的,所以更换成了光致12,这种风扇正面光效好,机箱的结构也是冷排正向安装,搭配很完美;日食plus风扇放到底部,除了作为整机的进气风扇,侧面光效优势也能很好的展示出来。
▼开始各种光效的闪吧
▼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现在只支持ASUS的aura调光控制。
▼影驰的LOGO灯通过自家软件调色,无法和其他硬件做到同步。
▼机箱自带的两条灯带,是通过机箱控制钮控制,也可以关闭灯效。
▼作了些动图,可能画质上有些损失,整机的效果如下:
▼风扇的灯效
方案二 轻奢型光污染方案
即可整体变色控制,又有流光变色控制的风扇当然会比较贵,这里我入手一款造型相当特别的无边框风扇-魔术师RGB散热风扇,也是刚上市不久,小熊就爱玩新鲜货。
&▼魔术师系列散热风扇有两种造型,目前只有MF120 Smart Fan Set开卖了。风扇具体参数为风扇转速(RPM):500&200 -2200&10%;风量:56CFM,噪音37.9dB(A),风量是蛮大的。
▼包装盒子设计还是很别致,一开始还以为只有两枚风扇。
▼风扇和所有附件一览,注意:提供一种短螺丝作为安装冷排使用,还有提供胶钉作为安装机箱使用,由于开孔的位置是在铝合金材质上的,孔比较小,用普通风扇螺丝就不太适合了,即使要强上也要花很大力气(金属材质)。不过提供的胶钉太长了,影响整洁度,如果用短胶钉会更好。
▼风扇为悬挂设计,扇框为铝合金材质,一直延伸到固定孔位(有橡胶减震垫),上面还有灯带,扇框在中间,边是无框镂空,风扇就像是悬浮在空中,科技感满强。
▼还有中间的灯效图案可以私人定制,小熊果断用上了熊图案。
▼风扇和供电线是分离设计,接口是type C,方便安装,不过接好后延伸部分有点长了,在一些狭小空间安装受阻。
▼控制盒,底部也带有灯光,一次最多可以连接3只风扇,stat接口供电。另外有也4pin线可以连接主板4pin,这里应不是为了供电,而是为了控温。控制器后面有4个螺丝固定孔位,和2.5寸SSD螺丝孔位一样,可以直接安装在机箱的SSD安装位,另外也送了不干胶帖,想粘哪里粘哪里。
▼魔术师RGB散热风扇安装在底部的话,没法作为进风扇,所以安装在冷排和后面,这里说明下这么安装是好看。不过个人觉得这种四边镂空无边框的风扇不太适合作为冷排风扇,因为风压很难集中在冷排上,作为机箱风扇无疑更合适。当然不开盖的8700K都这些都不敏感,随便折腾吧。
▼这里注意上面的风扇接口,由于后面有主板的保护罩,水平安装有点冲突,只能这么安装了。
▼闪闪闪,继续闪吧
▼虽然没法实现同步效果,不过要单色效果,可以各部分单调,达到统一效果,就是累点。
▼彩虹流光效果就随意了,自由地飞翔吧!
▼ 魔术师RGB风扇的灯效
▼魔术师RGB风扇的灯效控制是APP,在APP上可以实现风扇转速的调节(500-2200RPM)和36种模式1670万色的调色。
▼各种流光和单色的效果展示。
▼堡垒240RGB的RGB连接线特殊,是3pin的,目前只支持可编程RGB接口(3pin)。所以其他主板只能使用自带的调节器手动进行调节。
▼堡垒240RGB为冷头镜面设计,灯效为镜面沉浸式氛围RGB灯效,非常独别致,默认是彩虹流光效果。
▼双色的跑马灯灯效,也是有好几种双色效果的,我这里就展示一种。
▼单色的渐变效果
▼多色的循环效果
▼影驰GTX1070Ti Gamer的灯效是可以软件调节的,但是不支持彩虹流光效果。
▼机箱自带灯带也是有多种灯效,作为一款300块机箱,能做到这种程度也是非常不错了。
现在各家厂商的壁垒还是很多,如果要挑选能同步灯效的硬件,那么在硬件上的选择会变很狭小,另外价格也可能控制不了。个人现在如果整机为彩后流光效果,那么同步与否效果并没有差很多。如果不想花很多钱,可以选择无灯效控制的产品,价格会低很多,效果也很好。
当然高端产品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可玩性也是更高。魔术师RGB散热风扇价格和上面说过的海盗船LL120 RGB,TtRiing Plus 12 LED RGB,恩杰 Aer RGB 120等保持在同一水平,在外观设计无疑是最与众不同的,光效也是与众不同的的,不足之处:首先无边框的风扇风压低,不太适合做冷排风扇,也许是因为魔术师RGB散热风扇还将会有另一款的原因;控制方面APP虽然方便,但没有PC版多少有些美中不足,另外更加自由的自定义玩法,现在还是偏少。
最后要说就是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不喜欢光效啊,弄这么杀马特我看着心烦。当然你有不选择灯效的权利,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人玩灯效的权利。小熊是个DIY的脑残粉,就是想尝试各种玩法,也许以后也会不喜欢,但只有玩过后才可以有定论,就是享受这一过程,享受玩的体验。
本熊不抽烟喝酒,玩点硬件花点钱,媳妇表示可以理解,只求做个快乐的玩家。
(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新浪众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众测立场。)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不要慌! 秒后将自动返回IT之家首页,请稍候...电脑配件:
六月注定是个忙碌的季节,有人忙着复习备战高考,有人为了半年度总结而发愁,也有人被世界杯扰乱了生活,而楼主的六月,除了跟大家一样忙着剁手和各种收货验货外,还折腾了一台RGB电脑主机。说实话,今年618的促销优惠力度跟以往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很多商品只是象征性地降了一点甚至根本就没有优惠,然而从去年双11到今年618这段时间,积蓄了大半年的欲望总要找个理由去释放一下,身边有朋友晒车晒房晒手表,而作为屌丝的楼主以前是没钱玩电脑,现在是没钱玩电脑。扯得有点远了,还是先展示一下楼主历时两周折腾的成果吧。
话说RGB光污染主机已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各种武装了RGB光污染的装备也逐渐丰富,这次除了SSD没有选到合适的RGB产品以外,全套电脑基本算是将RGB武装到牙齿了。
RGB配件组成
CPU来自Intel i7-8700K盒装,这是我的第二颗8700K,之前那颗散片出掉以后趁着618活动重新又买了一颗盒装的。话说这次盒装活动价只比散装贵了几十块,在收货之前我还一度担心会不会收到一颗“华强北专供盒装CPU”,这个CPU到手时外包装有点灰尘,我用消毒湿巾擦了一下盒子竟然掉色了,吓得我都不敢继续用力擦,不过其它地方倒是没有发现猫腻,包括封条、标签还有CPU本体序列号等等都是完好的,应该没有问题吧。
主板来自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和曝光比较多的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相比只是少了一张PCIe AC无线网卡,其它地方都一样。楼主之前已经有一块USB AC无线网卡了,犯不着重复投资,直接将这200元的差价投资在其它地方好了。
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使用Z370芯片组,ATX版型,11相供电设计,供电MOS部分覆盖了散热片。
板载两个M.2插槽其中第一个带了散热片设计,最高支持NGFF 22110规格的M.2 SSD。
3个PCI Express x16接口+3个PCI Express x1接口,支持2-Way NVIDIA SLI或3-Way AMD CrossFire。
音频部分使用了烂大街的分割线设计,支持7.1声道输出,分割线下面有RGB LED灯珠。
外接RGB有12V和5V输出两种选择,可以兼容目前市面上大部分RGB设备。目前主流的RGB外设使用12V设计,使用5V的比较少,所以有些主板并不会提供5V RGB接口,这个是在选购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楼主曾经在这里翻过一次车,所以特意提醒一下大家。
内存插槽带有金属护甲设计,据说可以屏蔽一部分杂讯。
EZ Debug LED用于取代主板上的小喇叭,开不了机的时候会告诉你哪个配件出了问题,正常使用的话不需要理会。
这款主板名字带有CARBON其实只是在IO输出装饰罩上面使用了类似碳钎维外观的设计,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块塑料,取名CARBON说到底只是噱头。
内存来自HyperX Predator DDR4 2933 16G(8G*2)RGB 内存套装,内存散热片正面外观跟之前的HyperX Predator系列内存完全一样。
内存顶部换成透明导光条是外观上唯一的区别。
说起灯条不得不提到芝奇的幻光戟系列,自己之前买过两套,帮朋友装机也装过好几次,实在玩腻了,这次换下口味。幻光戟的散热片在外观上更有质感,但拉丝表面容易刮花,HyperX Predator RGB散热片外观比较立体,但却容易藏尘,无法两全其美,颜值对比就不做评论了,见仁见智。值得一提的是,用过幻光戟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两条幻光戟内存在刚开机的时候灯效是同步的,但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两条灯条就会出现一快一慢不同步的情况,而HyperX Predator RGB针对这个情况在内存上面加入了红外线同步技术,可以保证在脱离软件控制的情况下保持灯效同步。
SSD来自建兴T10 PLUS 512G M.2 NVMe固态硬盘,它是这套配置中唯一没有RGB元素的产品,目前使用RGB设计的SSD并不多,台电和十铨倒是有SATA接口的RGB SSD,但接口限制了速度,单纯为了RGB选择SATA接口我感觉有点不值得,所以最后还是放弃了。
建兴T10 PLUS是首款使用国产高端主控的SSD,散热片外观使用了中国风的设计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点。
散热片背面是铭牌标签,散热片和PCB之间并没有易碎防拆标签,所以自己更换散热片并不会影响质保。
散热片使用单边卡扣设计,只有主控部分使用了导热胶固定,拆下散热片并不困难,NAND颗粒来自东芝,缓存芯片来自海力士。
建兴T10 PLUS使用的首款国产高端SSD主控曝光率和普及率都不高,性能表现如何就留到后面测试了。
为了外观上的协调,我把建兴T10 PLUS原配的散热片拆了换成主板自带的,主板这块散热片比SSD的薄一点,不过整块导热胶可以兼顾到NAND颗粒和缓存。
微星GTX 1080 Ti GAMING X TRIO 显卡是以前买的,全部优惠下来不到6K5,现在已经涨得不敢直视。
10+9+10cm三风扇压1080 Ti,显卡的主要重量都来自散热器,加上尺寸比一般显卡长,标配的金属支架就是为了避免显卡安装后下垂变形的。
输出接口跟公版相比少了一个DP接口换成了HDMI,这个主要是方便VR用户,对于没有VR设备的用户来说并无所谓。
2.5槽的厚度,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散热鳍片的规模,双8pin辅助供电设计跟公版一样。
金属背板顶部的导光条和MSI LOGO支持RGB灯效,正面的灯光只有红色光一种,对于像我这样竖立安装显卡的方式来说,显卡灯光展示效果并不是很完美,但也是无奈之举,后面具体说。
在电源外观上做文章的产品市面上并不多,TT这款Smart Pro RGB 650W电源在内部使用了一个RGB风扇,风扇侧面也做了开孔展示灯光,在电源下置的机箱里面,电源侧面的开孔成了唯一能看到灯光的地方。
TT Smart Pro RGB 650W电源使用全模组设计,通过80PLUS铜牌认证,风扇可以选择低负载停转,RGB灯效需要使用电源后面的按钮去切换,不能链接主板同步灯光比较遗憾,手动设置灯光支持RGB三色以及渐变色灯效,跟主板灯效相比有点单一,不过电源并不是灯光的主要展示区域,就当成是锦上添花好了。
模组线材全部使用黑色扁平线,标配线材足够支持两张双8pin显卡,对于650W电源来说算是中规中矩吧。
TT 蛟龙 Sync RGB 360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使用360mm冷排,冷头扣具支持Intel LGA 775/和AMD AM4平台,灯效方面兼容华硕技嘉微星华擎等主流主板。
冷头自带RGB灯效。
冷头接触CPU的地方使用纯铜设计,大小能够完全覆盖i7-8700K。
360mm冷排可安装三个120mm风扇,相比120mm/240mm冷排来说散热性能会更好,但对机箱的要求也更高,基本只有EATX机箱才能装下360mm冷排这种庞然大物。
水管用的橡胶软管,表面没有包网,颜值稍逊,但管体比包网的柔软,安装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
散热器自带三个TT Riing RGB风扇,并不是最新的Riing Plus RGB,只支持256色RGB,而最新的Riing Plus RGB已经支持1680W色,但价格也贵了一大截,综合下来还是这套性价比比较好,加上我用的机箱本身就已经自带三个Riing Plus RGB风扇,灯光可以直接衍射到水冷风扇上面,因此散热器自带的风扇灯效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每个散热器风扇都有一条灯光控制线和风扇转速线,三个风扇就是六条线,再加上机箱风扇等等线材一大堆的,布线压力还是挺大的,我不会告诉大家我光是走线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想想真是有点累。
TT View 37 RGB机箱是一个巨无霸,三围尺寸是525*261*538mm,能装下EATX尺寸的主板,因为本身是为水冷机设计的,所以内部空间非常宽裕,由于机箱送过来的时候外包装破了两个大洞,验收的时候就已经被我大卸八块了,所幸并未伤到机箱本体。下面这张图的样子已经被我拆掉了两边侧板和面板,硬盘架和显卡支架也拆下来了。
前面提到过,这款机箱自带三个14cm Riing Plus RGB风扇,这套风扇零售价就得500+,占去了机箱大半的成本,你完全可以当做是买风扇送机箱,哈哈。
Riing Plus RGB风扇使用液压轴承,螺丝安装位带防震垫,连接电脑的话转速500-1500RPM之间可调,如果使用风扇配套的控制器只有高低两档风力,转速分别是1100RPM和1500RPM。
控制器可以控制风扇转速和灯效,在盖上机箱侧板之后需要使用PCI挡片位置的延长线来解决。值得一提的是,机箱这套风扇可以选择用控制器控制,也可以选择主板控制,两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使用控制器的话支持的灯效更多,但需要手动切换,无法与主板同步,也无法完全关闭灯效,风扇转速也只有两个挡位,无法实现无级调节。使用主板控制的话灯效少了最耀眼的RGB跑马灯,但可以与主板灯光同步,怎样使用就看自己取舍了。
到了装机的环节,冷排的安装位置让我纠结了很久,机箱前部和侧面都能装下360mm冷排,但最后综合衡量了散热性能和颜值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将冷排安装在侧面,这个后面再具体说吧。
PCI挡板位置使用活动式挡片,显卡支持横向和竖向两种安装方式。
主板背面的活动支架可以安装2块2.5寸SATA硬盘或一块3.5寸机械硬盘,四个支架可以安装8块2.5寸SATA硬盘或4块3.5寸机械硬盘。
由于机箱支持背面安装机械硬盘加上线材非常多,所以预留的背线空间还是很充裕的。
再来说说机箱的风道设计,除了前面板两边预留的进风通道外,机箱底部可以装两个风扇,机箱底部留有足够高的进风通道。背线空间和底部的空间都是以牺牲体积的方式换来的,这也是机箱为何这么占空间的缘故。
装好就是这个样子,中间省略一万字。
后面就来几张特写吧。
机箱前面板是半透明亚克力,左侧板是鸥翼式开窗亚克力板,从多个角度都能看到机箱的灯光,亚克力材质很容易刮花,平时需注意爱护,脏了不能用布擦,只能用软毛刷轻轻扫掉上面的灰尘,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专门的玻璃侧板配件,很想换成玻璃的。
RGB灯效赏析
RGB灯效部分通过微星Mystic Light控制软件实现,安装好软件之后可以识别出主板、显卡和内存。
测试之前首先在BIOS中打开XMP选项,内存运行在2933MHz。
鲁大师跑分的时候没有联网,所以没有显示超过多少用户,大家看分数好了。
CPU性能测试。
温度测试使用了默认的风扇转速设置,见下图。
待机状态下,冷排风扇660RPM左右,水泵2700RPM,机箱风扇手动设置1500RPM。室温28℃,CPU内核最高37℃,显卡风扇在60℃以下默认是不转动的,此时GPU核心温度实测为43℃。
AIDA64单烤FPU,CPU占用100%,此时冷排风扇转速提高到1400RPM左右,CPU内核温度在75-86℃之间。
内存测试,默认频率是2400MHz,现在打开XMP运行在双通道2933MHz,内存颗粒显示来自海力士。
SSD测试,持续读取最高2843MB/s,持续写入最高1884MB/s,系统安装在测试盘上,对性能会有一点影响,因此这个结果仅供参考。
微星GTX 1080 Ti GAMING X TRIO是一款非公版预超频显卡,核心频率由公版的1481MHz超频到1544MHz,Boost频率由1582MHz超频至1658MHz,显存频率跟公版一样。
以下是3DMARK和VRMARK跑分结果。
显卡使用FurMark拷机最高温度67℃,风扇在GPU超过60℃之后开始运转,转速最高1178RPM,显卡在烤机中核心频率稳定在1695MHz,高于默认Boost频率。
文章篇幅较长,大家也许没有耐性全部看完,因此总结部分我就将每个配件的情况单独拿出来说说吧。
CPU:i7-8700K单核性能略高于同价位的AMD锐龙2700X,但多核心性能由于在核心数量方面吃亏,因此多线程性能被锐龙2700X抛开不少,唯性能至上的朋友可以不用考虑了。
主板: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在中高端Z370芯片组主板里面算是中规中矩的一款,信仰不及ROG,灯效没有雕牌玩得溜,但胜在各方面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短板,相比贵200元的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少了一张PCIE AC无线网卡,其它都一样,相当于200元买一张网卡,值不值就看自己需要了。
内存:HyperX Predator RGB就灯效可玩性而言与芝奇幻光戟可谓不相伯仲,但频率方面没有芝奇那么激进,使用海力士颗粒在超频性能方面也没有使用三星B-die的幻光戟那么能超,不过HyperX Predator RGB作为一款晚了一年多才推出的产品,加入红外线同步技术之后可以避免灯效不同步的情况,这算是亮点,对于已经玩腻了幻光戟的朋友来说,RGB灯条又多了一个选择。
SSD:建兴T10 PLUS作为目前首款使用国产高端主控的M.2 SSD来说,性能基本与销量靠前的Intel 760P和浦科特M9Pe等持平,外观设计讨好喜欢中国风的用户。而在目前大部分高端M.2 SSD已经提供五年质保的情况下,建兴这款只有三年质保不得不说是短板。
散热器:TT 蛟龙 Sync RGB 360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价格与酷冷冰神240 RGB、九州风神船长240 RGB等等使用240mm冷排的RGB散热器相当,但360mm冷排在散热性能方面有优势,而短板同样在质保时间上,毕竟九州风神船长RGB能够提供三年的质保。
机箱:TT View37 RGB这种前侧顶三面透光的设计很适合光污染展示,标配的Riing Plus RGB风扇也算是灯扇中性能与噪音两方面都比较均衡的产品,不过亚克力前面板和侧板相比玻璃来说实在太容易刮花了,日常使用中需要爱护,另外机箱顶部的设计也使得上面不能摆放物品,对于习惯在机箱顶部放一堆东西的用户来说就不那么合适了。另外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这款机箱的风扇灯光控制使用5V RGB接口,如果希望将风扇连接主板同步灯光的话,主板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如果主板本身没有提供5V RGB接口的话,使用配套的控制器就成为唯一的选择,无法与主板灯光同步,如果不在乎这点的话倒没什么问题。
电源:TT Smart Pro RGB 650W电源相比其它品牌650W铜牌全模组电源来说性价比不高,但在目前各大品牌RGB电源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TT Smart Pro RGB是为数不多的选择,长达7年的质保时间也算是对投资的一个保障吧。
相关产品:
英特尔(Intel) i7 8700K 酷睿六核 盒装CPU处理器
京东:¥2799
微星(MSI)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暗黑WIFI 主板(Intel Z370/LGA 1151)
京东:¥1599
金士顿(Kingston)骇客神条 Predator系列 DDR4 2933 8G 台式机内存 RGB灯条
京东:¥669
微星(MSI)GTX 1080 Ti GAMING X TRIO MHz 352BIT 11GB GDDR5X PCI-E 3.0 微星飓龙 吃鸡显卡
京东:¥7499
Tt(Thermaltake)额定650W Smart Pro RGB 650W 电源(80PLUS铜牌/全模組/RGB256色风扇/扁平式线材)
京东:¥599
Tt(Thermaltake)蛟龙 Sync RGB 360 一体式CPU水冷散热器 (RGB风扇/主板同步/全铜水冷头/多平台/带硅脂)
京东:¥899
之前看到大神的Streacom BC1 全铝镁合金测试平台,对于我这种喜欢开放式平台的,非常口水。1200的开放式平台,虽然卖的是设计理念,但是溢价略高,不想当回不理性的消费者。
▲然而我大天朝马云家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祖国版的快乐胶(手办)、PCB定制、以及个性机箱层出不穷(之前买过亚克力的,没用两次就断了)。这次有祖国版的,虽说有些地方缩减了,但是整体8mm的铝合金厚度还是不错的,毕竟售价小400,跟原版1200,相比,一分钱,一分货。水冷固定套件逼格........真......万幸他能双冷排。
▲默认银色版,我选红色阳极氧化,需要10天,6月1日先付款拍下,6月11号从厂里发出来。实话是这个产品的两侧边缘有轻微没氧化上色的瑕疵,主要的正反两面整体上色度较好。摸上去没有毛刺,不割手。
卖家说,阳极氧化时的挂点,把它夹在特制的钛合金夹子上,再放入硫酸池中做氧化.除了cnc加工中心那一段工序,其余都是手工做的,攻丝倒角打磨修边。
就是塑料铜柱自带锁扣,楼主在装水冷拆主板时,感觉略麻烦。
装机效果展示
▲可以通过APP进行多种方式的RGB,就是必须要用TT自家的RGB控制软件,才能控制Riing RGB PLUS。
装个开放式平台吧
先把主板掏出来
▲B360主板是不错的,可以搭配两款神U,8400 & 8700。唯一的缺点就是只支持DDR4 2667。微星这款B360 GAMING PRO CARBON,在618疯狂降价的时候,能做到859,用上优惠券后,能更加实惠。
▲B360 GAMING PRO CARBON是款ATX大板,扩展性较好,用料也比其他型号好,同时,也赠送个T400R风扇——就是感觉该散热器略小,如果送的玄冰400就好了。包装盒背面有产品的一大堆特点。可支持5V 12V双RGB 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亮点。
▲配件十分丰富,基本上够用。
▲主板以黑色为主体,MOS供电跟北桥PCH的散热片硕大、上面有类碳纤维的贴纹装饰。板子上有白线点缀。
▲从CPU供电区域看,供电相数、做工、用料在B360里算是顶尖的。3*2相CPU供电,2相集成显卡供电,一相PCI-E控制器供电。
▲两组 共4条 DDR4双通道内存插槽,旁边的EZ Debug LED能够快速、粗略的预判故障。最左侧还有个插槽,是机箱前置USB 3.1 Type C接口。
▲1*USB 3.0机箱前置主板插针,6*SATA 3.0接口,像我要插M.2 设备,还需要翻看说明书,防止设备丢失的尴尬。
▲B360 GAMING PRO CARBON提供有12V 与 5V 双路 RGB LED控制,四针的JRGB1是传统的12V,可以接RGB风扇,右侧的JRAINBOW1,是接5V的设备,比如部分RGB水冷头,TT的 Riing RGB Plus这一类的。两者的延长线、分接线可以通用,但是12V与5V的设备是不能通用混接的。
▲一条主 PCI-E X16显卡全速插槽有用钢铁装甲包裹,增加机械强度。3条PCI-E X1的扩展卡接口,一条全尺寸的副显卡插槽。2条M.2 接口。
▲板载声卡区域,滤波电容数目可观,玻纤RGB灯带在这附近是标准配置了。
▲第一条M.2这个位置可以上比较大规模的散热片了。
▲后面的I/O接口,USB 接口全家桶都有了,板载集显输出有HDMI跟DP两种接口,板载千兆网卡,板载声卡提供7.1声道输出。
▲把CPU intel i7 8700装上去,8700性能跟8700K默频相差不大,真是相当不错,我这散片当时买1749。
▲芝奇的Trident Z就是幻光戟的前身,没他就没幻光戟。这款内存条颜值算是非常不错的。
▲我这个是DDR4 3000的....哎,停产了。
▲能装的先装上去。
准备上M.2 SSD
▲M.2 NVMe SSD采用浦科特的 M9PEG 512G,我这是众测中的,听说618期间曾经打到999,M9PEG 的性能不错,主控是美满电子的,采用64层 3D-NAND,拥有五年质保。彩盒包装会给人感觉更鲜艳。
▲背面有标称速度,还有多种语言版本的介绍。
▲内部就是M9PEG 512G + 定位螺丝一枚
▲M9PEG 512G盘体,自带有散热片,散热片上有品牌LOGO。散热片上有凹槽。
▲背面只有铭牌,意味着所有的电子元器件与主控、内存、NAND颗粒全部在正面。
个人觉得可以买无散热片的,自己再加装更牛逼的散热片。
先把显卡准备下
▲突然发现msi 的 GTX 1070 DUKE跟1070ti价格一样.....各位要买还是1070ti吧。Duke可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系列,三风扇散热器,散热规模大。
▲背面就是该显卡的特点了。三风扇,背板、LOGO灯变色,内部支撑板等。
▲没错,之前买的......有些零配件被我弄不知道哪里了。三风扇+更大规模的散热塔体,可以快速带走热量,理论上可以比双风扇静音。但是,显卡的横向尺寸就非常大,很考验机箱的兼容性——开放式平台倒是没这个顾虑。
▲现在显卡越肩高的散热塔体是常态了。顶部还有SLi金手指
▲顶部有LOGO灯,可以变色,6+8pin的外接显卡供电,可以尽量少从PCI-E 插槽取电。
▲背板能够增加PCB的机械强度,同时也能对背部原件提供散热。
▲平常用得多的就是双DP输出...被我弄丢了2个防尘塞。提供3*DP,1*HDMI,1*DVI,理论上可以提供5路同时输出。
其实显卡可以最后装,想想还是先装水冷散热器吧。
水冷散热器
▲九州风神的堡垒240,我之前用过,这次是打算用来装点下,其实我早就应该了解......开放式平台特别适合风冷.....
▲堡垒240的原装风扇是没灯的,效能倒是非常不错
▲堡垒240的冷头是它最大卖点,可以RGB变幻,听说天猫旗舰店还可以定制图案。安全性比起船长好太多了。所以我打算用RGB风扇,来组一套RGB套装
▲说起RGB风扇,当初印象非常深的就是 TT,之前的Riing系列给人非常惊艳。对了现在市面上很多东西都是RGB了,无光爱好者可能要蛋疼下。
▲其实TT 的Riing RGB系列的风扇类型在购买时要注意,比如H12是手控,没有PLUS的是256色并且用控制器手控,像我这款 Riing Plus 12是软件控制版本的,通过控制器连接主板上的USB2.0插针,用TT的APP来控制。
▲背面就是APP的说明书.......其实很简单,试一试就知道了。
▲配件非常多,TT的 Riing Plus RGB风扇是需要控制器的,就算软控版本,还是需要用USB2.0的信号线来输入,同时需要IDE的大4D接口。所以,还是需要背线空间丰富的机箱,藏起这些东西,开放式平台基本上就是堆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眼不见为净。开放式平台要认真理线的话,没有背线、藏线空间的话,要花费更多心思去理线。当然,如果我用风冷的话,会显得更紧凑点,如果各位想试试开放式平台,还是推荐风冷。
装装装机.....
▲开放式平台装机很快,基本上噼噼啪啪就装完了。
▲开放式平台容易吃灰,不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个大型的布盖下。但是开放式平台有巨大的好处——轻,比起传统机箱轻很多,特别是钢化玻璃多的机箱,而且搬动方便,对腰部的伤害较低。平常更容易快速处理一些问题。
▲如果有无线网卡,能够更方便些。实物比照片美.....我的拍照技术果然渣
▲主板也是自带RGB效果的,无线网卡的话看个人喜好了。我的DP线买了3米,电源线也是加长的。
▲部分RGB效果,目前TT的 RGB还是通过TT的APP才能完美控制
这套配置的性能几何?
▲配置是这样的
▲CPU-Z & GPU-Z可以识别硬件,可惜的是DDR4 3000,因为B360的关系,只能限制在2667。大家如果用B360,需要买带有2667 XMP的内存,这样能发挥出100%的性能。
成绩速查表格
▲所有成绩如图所示,部分有重叠区域是为了避开水印。
具体测试项目展示
▲CPU-Z也是自带有测试的,8700被称为神U的原因是,跟8700K默频差不多成绩,散片1800左右。
▲CineBench R15的测试成绩更跟8700K的默频差距不大
▲浦科特的M9PE 被CrystakDiskInfo正确识别出来了,这时候我们要注意看传输模式是不是跟设计目标一致,如果不一致,需要关机调整SATA插口,直到成为PCI-E X4传输模式
▲感觉嘛......B360的磁盘性能跟Z370还是有点差距的.....果然,intel略精明
▲CDM的测试结果虽然达到标称速度,但是4K项目比起Z370有轻微的差距,日常使用是感受不出来的。
3Dmark 5连击
▲3Dmark的5连击,这基本上是+GTX1070 Duke的标准成绩了,如果是1070ti Duke的话,我相信会更出色点。如果3Dmark的成绩太抽象画的话,我来用游戏测试下
绝地求生大逃杀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神马用错图了?哈哈哈哈哈,祝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吃鸡快乐。
▲用2.5K分辨率与1080P的全超高特效分别播放一次录像,记录游戏的FPS。
▲用录像,可以比较准确量化的反应实际运行效果
▲图片再来一次吧。可以看到 +GTX1070基本上能够保证2.5K分辨率下的全超高特效在平均68FPS左右流畅运行游戏。
▲孤岛惊魂5是最新游戏,选取他来代表最新游戏吧。
▲用极致特效分别运行1080P,2.5K,4K三种分辨率,分别看看实际运行效果。
▲1080p与2.5K分辨率的表现证明了8700+GTX1070能够流畅的运行FarCry5,8G的显存容量也很有富余。
古墓丽影10
▲等劳拉姐姐11出来后,再用古墓丽影11试试,先来用古墓丽影10的自带benchmark来试试
▲开启DX12与全部最高特效 ,SMAA抗锯齿。 分别用1080p、2.5K、4K三挡分辨率试试结果
▲三挡成绩如图所示,果然,目前为止,4K分辨率是显卡的群体噩梦。1080p与2.5K分辨率表现优秀。
文明6 迭起兴衰
▲读取埃及存档,试试这套平台的性能
▲开启4K分辨率,但是不开抗锯齿,把其他所有特效开到最大
▲然后运行,收集整个过程的FPS并记录,整个过程60FPS以上,相当不错~~~~流畅的运行啊。
▲文明6自带两个benchemark,也试试,并做记录。
开放式平台好装,好搬动,但是不易防尘。而且理线有点蛋疼,不太适合一体水冷,如果是整体水冷的话,效果应该不错。开放式平台挺适合风冷的。
▲为了理线,我买了一大套理线装备,准备好好理线下。
▲这套平台的性能如图所示,可以流畅的在2.5K分辨率下玩游戏,好了,不多说了,我再去试试其他游戏吧。
要吃到鸡(绝地求生:大逃杀)需要啥装备:PC主机,显示器,机械键盘,游戏鼠标,游戏耳机,电竞椅。我基本上是凑齐了!
虽然有手机版的吃鸡,但还是爱玩PC版的,PC是一套R7 +GTX1070Ti,除了应付游戏也有很好的多线程能力。详见此贴:http://best.pconline.com.cn/yuanchuang/1706757.html
机械键盘有两把,一把是芝奇KM570 RGB茶轴;一把是HYPERX Alloy Elite Cherry红轴,都是樱桃的轴体,其实自己还是比较喜欢茶轴,圆润的段落感,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短键程的红轴更适合游戏。
芝奇KM570 RGB是RGB的;HYPERX Alloy Elite Cherry只有红光。
鼠标是罗技G502 ,有点双击了,正在考虑618买一个还是自行换微动修修,纠结ing ,这套装配中唯一不完美的地方。
耳机是SteelSeries赛睿Arctis Pro,外观低调不过也是带光的。发声单元为钕磁铁,音频达到40000Hz,121dB的灵敏度,95dB信噪比,虚拟7.1音效。
HAPPYGAME赛途乐电竞椅STL7601,很有性价比的一款电竞椅。
显示器是微星的Optix MPG27CQ,最近微星的野心也是蛮大的,产品也是越来越多。我入手的这款的原因是其外观设计和丰富的功能性,当然面板也是不错的。
▼包装底色为黑色,正反面的显示器渲染图还是蛮花哨的,另外包装上液能看到显示器的几个硬件规格指标:27英寸曲面屏、分辨率(WQHD)、144Hz刷新率、1ms响应、100%NTSC、AMD FreeSync同步技术等等。
▼显示器屏幕和支架式分离的,需要安装下,此外的附件包括:电源适配器、DP 1.2线、HDMI 2.0 线、说明书、质保卡、USB 3.0线缆、音频线。另外适配器输出功率为90W。
▼显示器的支架分为两部分,底座式一个三菱形(后部支撑脚镂空,为走线留的),铸造金属材质,很沉,和支撑架连接通过底部的免工具螺丝。3个角底部都有防滑垫,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支架应该会非常的稳,缺点是占用桌面空间会比较大(60cm以上宽度)。
▼支撑架外部是ABS塑料材质,进行拉丝效果的处理,内部同样是铸造金属材质。
▼再来看显示器主体,首先是背面,基本被划分成三块,中间的区域是有RGB光效的,不通电状态下是镜面效果的。上部使用了仿金属拉丝纹理工艺,还镶嵌了个微星龙盾LOGO;中间是和支架的连接部分,也有VESA壁挂孔来安装第三方支架安装,规格为100mmX100mm。上面和中间部分的缝隙隐藏了散热孔。
▼左侧(正对显示器就是右侧了)有一个摇杆式OSD菜单按钮,所有操作都要用这一个按钮,当然也可以使用专用的驱动来完成设置。
▼最后一部分算是接口区域了,底部包括电源输入、2个HDMI 2.0、1个DP 1.2,一个USB3.0(Type B)接口,用于连接PC,控制软件也需要连接这条线才能生效。
▼同时这一部分侧面也是有接口的:两个USB3.0接口(HUB)和一对音频接口,提供模拟音频输出。
▼MPG27CQ是一块曲面屏,其曲率为1800R,就是直径为1.8米大小的圆弧。
▼支撑架和显示器通过卡扣安装,安装和拆卸都非常简单。
▼测量下侧面的厚度是12~13mm。
▼显示器正面,屏幕采用27英寸VA面板,防眩光雾面屏,边框算窄的,息屏后几乎与屏幕融为一体。另外电源按键在显示器右下角。
控制与功能
▼按后面摇杆就能召唤出OSD菜单,当然机械按键总是有使用寿命的,而且微星Optix MPG27CQ的功能设置也比较多,使用的频率也会更高。好在还有专用的软件可以来控制设置,就是Gaming OSD:该软件包含了机械版OSD菜单的所有内容,所以就重点介绍下这款软件。首先要使Gaming OSD软件必须得用到USB线把显示器和PC连接好才行,不过自带连接线稍短,会影响到主机和显示器的安放距离。在Gaming OSD 软件中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设置显示器,方便快捷,减少误操作。
▼在Gaming OSD中可以设置亮度,对比度,清晰度等等,也可以选择是否开启144Hz模式,另外显示器还支持防止画面撕裂的AMD FreeSync技术,不过必须是AMD显卡才能支持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自定义快捷键(键盘控制),这样在游戏中也可以直接调节显示器了。
▼Gaming OSD直接预设了几种场景,比如FPS 模式,比赛模式,设计师模式等等。FPS模式提亮了画面和暗部的亮度,更容易发现躲在暗处的敌人;RTS提升了清晰度,设计师模式则主要提升了对比度,读者模式,画面会变黄,适合阅读,夜间保护眼睛。总得来说还是觉得亮度有点高,建议可以调低些。
▼MPG27CQ还有画中画和内容并排显示的功能,使用此功能需要两种输出,要把自带的DP和HDMI线都和电脑连接。
▼画中画,小画面的大小可以调节,声道也可以切换,可以实现边玩游戏边看视频,但是试下玩吃鸡就算了,除非你的一心二用能力超强
▼屏幕下方的灯条,默认是彩虹流光灯效,灯的颜色流动方向都是可调的。
▼显示器背面也有灯效,靠墙放置也就看不到了,即使不是靠墙放置,也是别人看到你看不到 ,所以这种设计更多是为了展示吧。此处的灯效也是可以调节的。
▼Gaming OSD中并没有灯效的调节功能,灯效调节必须要用到SteelSeries的SteelSeries Engine软件(显示器部分应该是联合开发的)。底部的RGB可以分成五大部分进行控制,除了自定义RGB的颜色,还有多种模式选择,比如常亮,colorshift,呼吸模式等等。当然看够也可以关闭。
▼上面说的五大部分其实每一个部分又是八个LED点构成,颜色以及模式都可独立设置。背面RGB效果设置也是类似,只有两个大部分,每个分部的LED点也是可以分别设置的,这里就不展示出来了。
▼RGB灯效通常来讲就只是好看了,但是SteelSeries Engine 赋予RGB灯效一些功能性,打开Engine 应用,可以看到多种RGB灯效的互动,包括音乐,游戏等等。其中游戏支持的只有《CS:GO》,《Dota 2》,《我的世界》这三款游戏,现在来说还是少了点。
▼比如打开以CS:GO,可以将底部RGB LED灯条设置为对应的功能,比如可以将生命值、子弹数等功能设定到RGB指示灯上,由于每一部分由八个LED点构成,所以设置功能的区域是可以调节的,即设置RGB指示功能可以大于5种。
▼屏幕背面的RGB灯同样支持游戏指示功能,不过真要是想用的话,得自备一块镜子吧。。。。。。
▼显示器支持垂直上下调节,以在0-120mm的范围内高低升降。
▼左右旋水平旋转范围是-40° ~ 40°,可以看到旋转后的可视效果(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左右 178°)。
▼前后倾角调节,范围是-5° ~ 20°
蜘蛛的东西我是不太会用,借一个,简单测下,其实我也看不太懂 。
▼色域方面,使用红蜘蛛5实测出来是100% sRGB,85% AdobeRGB,82%的NTSC,结果是建立在CIE 1931色域标准上面的。而微星宣传的NTSC 100%,sRGB 115%是建立在CIE 1976色域标准上,所以结果差距比较大了。
▼其它的测试我是看不懂了,比如这些光度,灰阶之类的。
吃鸡优化绝招
▼这里先说下,GTX1070Ti如果吃鸡全开最高特效,在2k特效下平均的帧数只有73左右Hz,144Hz的屏幕也就没发挥出效果。
▼现在一般的优化是后期处理,阴影,特效开到最低,果然帧数可以在120Hz左右了。
后期处理:影响画面中所有元素的光影效果。非常低与超高之间可以差20帧以上,而且超高选项会让树木及草丛中心位置的阴影更深,给藏身草丛中的人以极大的便利。为了能够看清草丛中的敌人,同时提高画面流畅度,非常低即可。
阴影:影响阴影的细节及质量。即使把阴影这项调至非常低,阴影也不会消失,而且不仔细看都很难看出区别,所以也是非常低即可。
特效:影响特效表现的质量,比如枪口火光、手雷爆炸、燃烧弹、烟雾弹。这一项对战斗的时候的帧数的影响非常大,非常低与超高之间可以差20帧左右了,但其实效果也没有多大影响,所以也是调节非常低就可以了。
女王首次玩吃鸡
▼女王开始她的第一次吃鸡。
▼开始捡东西了,为了让女王能够快速入门,所以打开了Gaming OSD的屏幕辅助功能,就是在屏幕辅助里面可以设置一个额外准星,有不同的款式可以选,开启后让准星显示的更为清晰外。
▼但是女王的方向感啊,依旧不靠谱,跑进了轰炸区。
▼女王命不错,居然捡到了车,开车的女王好high,乐极生悲,在开车过程中被杀了 ,不过运气不错,居然活到了十几名,然而没杀死一个。
女王二次玩吃鸡
由于第一次玩就活到了十几名,女王自信爆棚,还要玩一次,这次是沙漠的图。
▼女王听取我建议,前期采用“苟活”的战术,最终圈出现,冲出屋子,进入“伏地魔”形态,看见前面草地也有人在“伏地魔”(其实是我看到的),果断将其KO。不过枪声也暴露自己,被另外的玩家踢出局了,但是第4名也算是不错了,并且杀到一个人,女王开心了好久 。
144Hz和60Hz的区别
最后来说下144Hz和60Hz的区别。大家都知道电影电视30帧也是看的非常流畅,但是PC游戏中却要60帧以上才算流畅,这是为啥呢?
▼因为电影电视的一帧画面本身就是带有动态模糊(在一帧画面上显示部分拖影会让人产生这一帧画面是动态连续的错觉),所以30帧你也会觉得是流畅的。而游戏中计算机本身输出的是一幅幅清晰的静止画面,所以游戏中画面刷新率越高,看到的画面就会越流畅(动态模糊的效果并不好)。
在游戏中可以看到在一些场景中,特别是快速移动视角时,60Hz的画面拖影影响范围和时间相比144Hz都要大的多,所以144Hz玩游戏中感受到丝滑感是60Hz体会不到的 。
PC主机的性能我已经在之前的帖子详细写过,椅子以后也要详细写,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外设方面,比如鼠键确实是玩爽一款FPS游戏的前提;而出色的耳机能提供很清晰的定位效果,还原更真实的效果优秀,对玩家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显示器方面,如果是主要是为了游戏,144Hz相比60Hz的画面连续性确实要好很多。微星虽然在显示器领域算是新人,不过这款MPG27CQ 显示器还是有很多亮眼的地方:简约又科幻味的外观,PC软件直接控制OSD菜单,热键设置, 游戏状态指示灯等功能等等,但是现在的不足是GameSense(SteelSeries Engine) 支持的游戏还是偏少,应用场景不多,吃鸡现在就不支持。另外如果没有接触过曲面屏的同学也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当然价格因素也是大家要考虑的。
最后,玩游戏虽然快乐,但是有人陪伴玩游戏会更快乐,希望女王永远快乐。
芝奇(G.SKILL)KM570 RGB幻彩专业版 108键机械键盘 樱桃茶轴 黑色 绝地求生吃鸡键盘
京东:¥649
金士顿(Kingston) HyperX Alloy Elite 阿洛伊 精英版 Cherry红轴 绝地求生 “吃鸡” CSGO 电竞游戏机械键盘
京东:¥799
罗技(Logitech)G502 炫光自适应游戏鼠标 RGB鼠标 FPS鼠标 吃鸡鼠标 绝地求生
京东:¥399
赛睿(SteelSeries)Arctis 寒冰 Pro RGB灯光 绝地求生吃鸡利器 专业级麦克风 游戏耳机耳麦 黑色
京东:¥1499
赛途乐(HAPPY GAME)电脑椅 家用电竞椅 办公椅 人体工学椅 游戏椅转椅 7601-黑白
京东:¥1499
微星(MSI) 电脑显示器 MPG27CQ 27英寸 2K 1ms 144hz曲面电竞吃鸡AV屏幕 Optix MPG27CQ 2K分辨率
京东:¥4599
一日朋友来我家做客,看到我的B360平台,挺喜欢,就说帮我攒一台放家里吧,玩玩吃鸡,也能做点工作。(详见此贴:http://best.pconline.com.cn/yuanchuang/1650263.html)
他做工业产品的设计的,用到Solidworks和UG之类的软件,这些软件我不太熟悉,但着起码是台设计师电脑吧,我激动的说:建模和动画得高主频吧,渲染得多核心吧,最低得i9-7900X,显卡得专业卡Quadro M2000之类的吧,预算得2~3w吧!心想终于可以摸到高端电脑了!
朋友忙说:冷静,冷静,再冷静,千万要冷静~
即使是做3d图,呈现的层级也是不同的,图像要求多集层面才用专业显卡,我这种应用,用不到这么好,同行都是i5(还是7代的)+GTX1050Ti足矣,预算也就是5~6k。
唉~,我说,好吧,看来又无缘摸到高端电脑了。
吃人家的嘴短,于是就有了下面的PC主机。
主要硬件配置如下:
CPU :intel i5-8400(散片)
主板 :微星(MSI)B360M GAMING PLUS
内存 :阿斯加特 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 DDR4 2400频率 8GB X2
显卡 :铭瑄(MAXSUN)GeForce GTX 1050Ti JetStream 4G
SSD :浦科特(PLEXTOR)M9PeG 256G M.2 NVMe固态硬盘
散热器 :九州风神( DEEPCOOL) 玄冰400幻彩版CPU风冷散热器
电源 :Tt(Thermaltake)额定530W Smart 530M Riing 红色版 电源
机箱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MasterBox Q300P
▼本着够用就好的原则选择了散片的i5 8400,不美的是最近的价格已涨了不少。i5 8400的基本规格是六核六线程,单核睿频频率4GHz,六核睿频频率2.8~3.8GHz,基础频率2.8GHz只是是用来计算TDP,其性能上要高于上代I7的。
▼B360主板要提升在原生支持USB 3.1接口和支持CNVI无线网卡(有这个网卡的主板太贵了!)。对了,还有内存频率可支持到2666了(酷睿i7/i5才行)。主板入手的是微星B360M GAMING PLUS,板颜色为微星经典的红黑配色,只有两条内存槽,最大内存容量为32GB,内存频率最高为2666MHz。
▼Micro ATX规格主板,尺寸为24.3×20.6cm,经济性的被缩水了。即使如此主板左下角也保留4PIN的RGB接口,另外右上角还有简易的LED BUG灯,来帮助判断故障的类别。
▼背板I/O接口上有2个USB 2.0口、4个USB 3.1 Gen 1(TYPE-A有3个和TYPE-C一个),千兆网卡芯片型号是INTEL的I219V。
▼视频接口方面有一个HDMI(1.4版本,@30Hz)、一个DVI-D(Hz)和一个VGA(Hz,Hz, Hz);音频接口有3个,另外还有个1×PS/2键鼠通用接口。
▼PWM主控是RT3607BC,最大可支持4+3相,其中CPU核心是3相,每相供电配备一上两下的Mosfet,核显供电也是一样。
▼PCIe插槽方面有1组PCI Express 3.0 x16的插槽,有装甲保护,可以提供了3.0 x16的速度;还有2个2×PCI-E X1插槽;
▼M.2接口有1个,支持 / 存储设备,当然也支持傲腾。注意当使用M.2接口时,一个SATA(SATA1)接口将不可用。
▼常规的存储接口提供6个SATA III接口,前置的USB 3.1槽为水平方向。
▼声卡芯片是螃蟹的ALC887芯片,音频电容来自日化,有支持RGB的音频的分割线;监控芯片为Nuvoton的NCT6797D-M Super I/O芯片。
▼内存为阿斯加特 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 DDR4 2400频率,内存默认时序为CL17(17-17-17-39),电压1.2V,8GX2的容量,支持微星灯效软件Mystic Light控制。
▼金属材质的马甲,可以辅助散热,顶部为半透明的白色柔光条,上面还有阿斯加特的LOGO。
▼SSD选择了浦科特M9PeG,容量也是经济性的256GB,也是刚刚够用,官方提供5年质保。性能方面标注持续读写为 MB/s,随机读写为180,000 及160,000 IOPS。
▼SSD外面是黑色金属散热片,有纹理设计,散热片中间一抹骚红色,上面是白色的浦科特LOGO。
▼现在TLC闪存芯片已经成为主流,M9PeG SSD采用原厂64层3D TCL NAND闪存,其实3D TCL NAND闪存性能也是蛮强,并不弱于以前的MLC NAND闪存。有保修贴就没有进行拆解,以下信息来自媒体:主控为Marvell 88SS1093主控,缓存为南亚的LPDDR3-1600颗粒,容量512MB,拥有LPDC高性能低功耗纠错技术。
▼显示器是1080p的,再说朋友也不是狂热的游戏fans(但是要能玩吃鸡 ),所以决定GTX 1050Ti 就可以了,为朋友购机安全点好,选择款散热好的显卡吧!最后入手了铭瑄GTX 1050Ti JetStream显卡。白色的盒子,黑红色的显卡,也是蛮奇怪的搭配。显卡核心主频为MHz,搭配4GB 128Bit GDDR5显存,显存频率为7008MHz。貌似比公版频率高,应对一般游戏或者游戏大作的中等特效都是没问题的。
▼GTX1050Ti JetStream 有3枚8cm 刀锋风扇,看上去非常霸气代价就是长度了,总长达到了29.5cm选择机箱可以要注意了。另外风扇还有蓝色的灯效。
▼接口部分,分别为 1个DisplayProt,一个HDMI与 一个DVI-D 接口,满足正常使用。
▼显卡侧面,注意与公版相比,这块GTX1050Ti JetStream 需要额外的单6pin供电接口,可能是高频率原因,加入外接供电,来保证稳定的工作。
▼显卡背面,有背板的,金属材质,由于三风扇的长度问题,所以背板长度超过了PCB,因此前面的部分(超出PCB部分)结构不太一样。
由于显卡上面又保修贴,又不是自己的显卡,就不拆解了,不过也能看出显卡内部的一二。
▼首先可以看到采用一根8mm镀镍热管,成U型,看开口的位置应该是热管直触工艺,散热部分并没有采用鳍片形式,而是铝片散热器,毕竟只是功耗75w左右的显卡也能理解。
▼在散热器和PCB之间能隐约看到供电设计,能看到4个电感并排排列,应该是4相核心供电了,一般显存也会再有1相供电,这样就是4+1供电设计,比公版的3相供电多了1相核心供电和1相显存供电。
九州风神玄冰400幻彩版和GT版傻傻分不清楚啊!其实两款散热器都是经典玄冰400的升级版,GT版版要高级点,顶部也有RGB效果,灯效可调,并且扣具也有变化;而幻彩版,没有顶部RGB部分,灯效不可调,扣具也是老款扣具(其实玄冰400的扣具安装也还好,只要你掌握了技巧,再该发里的地方发力,并不难安装),但是便宜很多,价格又是经典的99块,想看看GRB光又不想多花钱,就选择了幻彩版。
▼玄冰400幻彩版标配了一个120mm的RGB幻彩风扇,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一个4pin的pwm供电接口,并没有RGB灯效的接口,因为这款风扇并不支持调色,却是可以自动变色的。
▼散热器尺寸为135×80×154.5mm,重量为630克,支持英特尔的LGA115X/LAG775和AMD的AM4/AM3+/AM3等插槽的CPU。
▼散热器高度还是154.5mm,在百元价位散热器中还是比较高的,要注意机箱的兼容性。散热器本体和玄冰400基本一致的,四根纯铜热管和高密度纯铝鳍片组合,玄冰400性能相信大家都有了解,如果一个U玄冰400压不住,再换更高端风冷散热器的提升效果也不会太大。玄冰400的成功就是性能与价格的完美平衡,当然新时代要又光嘛,所以就有了光!
▼底部依然为热管直触设计。
▼老实说酷冷至尊大多数机箱设计风格还是蛮统一的:有棱有角、线条型都是经典元素。MasterBox Q300P机箱主体依旧保持了这种风格,不过上下部分的把手(底下的把手就变成底座支脚了),让机箱变得很灵动,这种风格还是酷冷少有的。朋友就是看上这四个把手,点名就要这款机箱。
▼4个把手里面是金属结构,外面是橡胶包裹,手感不错,也是可拆卸的设计,不过为六角螺丝固定,拆卸并不算方便,另外机箱侧透是亚克力的,并非玻璃,我认为这是唯一不完美的地方。还有个特点是I/O面板能够移动(位置分别是两侧面的前、顶和底部三个区域一共六个区间),增加了机箱的易用性。
除了把手的设计外,Q300P还有几个有趣的设计:
▼I/O面板是呈梯形,包括两组USB 3.0、音频/麦克风接口、开机键/重启键,其中重启键可以两用,连接附件中的RGB控制器后就变成了机RGB控制键,若是你的主板不支持RGB灯效,这个设计就变得非常实用了。
▼机箱顶部有一块六边形面板,有点悬浮”设计的意味,里面一圈配有防尘网,中间则是二排RGB LED的灯珠,通电后,灯珠隐藏在六边形面板下面,利用光源的折射,形成一种柔和灯效的氛围。
▼另一侧面是金属侧板,侧板一边有个凹凸部分,便于打开侧板,另外着部分的螺钉是被橡胶包裹的,有很好的缓冲效果,可能是兼顾机箱水平摆放的设计。另外机箱顶部通风口只有后面的区域,还配备了个梯形的防尘板,可以拆卸,这样做整体更加统一美观,就是牺牲了通风的面积。不过整个箱体并不是水平的,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这样候后部风扇靠上,能更好的排放机箱的热气,来弥补顶部通风面积小的缺憾。另外钢侧板、侧透面板是可以互换安装的,因为I/O面板是可以安装在背面的。
▼MasterBox Q300P整体尺寸为450 x230 x450mm(46.5L),当然这个尺寸包含了把手。实际的箱体并不算很大,净重仅5.2kg,板材中规中矩吧。显卡和电源限长分别是360mm和160mm,CPU散热器的高度限制为157mm(放下154.5mm的玄冰400刚刚好);内部的主板支撑板还有2个2.5寸硬盘的挂架孔位。
▼拆卸机箱的前部,可以看到标配了两个120mm RGB LED风扇,可惜后面标配的120mm风扇是无光的。另外前面的通风设计和顶部设计是一样的,也是有个可以拆卸的防尘面板。
▼顶部和前面的钢板部分是一堆密集小孔布置区域,但并不是每个孔都可以安装风扇的螺丝,机箱提供120和140的两种孔位,这种孔要比其他孔小一圈,风扇螺丝只能安装在这里了。机箱前面可以安装240水冷排,但是顶部是没发安装了,会和与主板部分产生冲突。另外背面有一个3.5 HDD硬盘。
▼线整齐美观,主机才好看,买个自带模组线的电源,比去定制线便宜不少,所以找到了Tt 额定530W Smart 530MRiing 红色版,全模组,额定530W,+12v输出41A最大功率输出492W;散热风扇是14cm Riing,红光,可惜不是RGB的。没送80PLUS认证,厂家自测转换效率达到了87%,应该在铜牌和银牌之间。
当然整机的功耗其实不大,但是现在来说还是额定400w~500w以上电源品质要好些,这也是自己配电脑和买整机的最大区别的,自己装机在电源方面往往留余量较大,方便以后折腾。
▼CPU,内存,SSD,散热器先安装到主板上。玄冰400散热器与内存插槽的兼容性刚刚好,不过接触有点亲密了。
▼前面说了Q300P有个特点是I/O面板能够移动,如果是放在桌面就是可以把I/O面板放在底部,易用性还是很强。
▼背线整理的效果
MasterBox Q300P的灯效(包括自带的2个RGB风扇),可以用主板(Mystic Light软件)或者机箱来控制,玄冰400幻彩版的灯效就不受控制了。
▼阿扎赛尔系列也是支持微星灯效软件Mystic Light控制。
▼玄冰400幻彩版的灯效。
▼机箱顶部六边形面板的柔和灯效。
▼GTX1050Ti JetStream三枚风扇的蓝色光效,比较低调了。
主机性能测试
▼i5 8400,六核六线程,三级缓存为9MB,TDP为65w,在B360上6核最高为3.8GHz(在Z370下6核频率可以锁住4.0GHz),要是运行跑分软件,单核测试最常看到是3.9GHz;多核测试则是3.8GHz。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超到2666MHz也是很轻松的,做了些常规的CPU内存性能测试,都很正常稳定。
▼烤鸡测试中使用玄冰400幻彩版CPU风冷散热器,CPU的核心平均温度也只有不到 60度(10分钟后),默认的电压为1.1v,应该还有下调的幅度,CPU满载后的平台功耗为100w左右。
显卡性能:
▼GeForce GTX 1050Ti JetStream 4G显卡核心主频为MHz,但GPU Boost 3.0的机制是根据温度来调整最高核心频率,测试过程中最高温度为59度,核心频率最高到了1835MHz。进行的3DMARK跑分如下,测试时的平台最高功耗为140w,真的好低啊。
▼ GTX 1050Ti在1080p分辨率下,画质基本可以设定到中高,反锯齿就不能设定过高,大部分游戏都可以在60帧左右,当然LOL这种肯定稳稳的过百了。
▼以下时吃鸡的截图,吃鸡的话需要特别的优化了,基本的套路是后期,阴影,特效选择非常低,其它超高都可以,帧数平均稳稳80~90。
磁盘性能:
▼跑了几个常规的测试软件,浦科特M9PeG 256G基本达到了标称读写的MB/s,NVMe的跑分还是非常过瘾的。
总价5k左右,没有超过朋友的预算。
最近i5-8400散片的价位已经涨了,所以现在不少人选择了i5-8500,当然其实并没有大的差距,能省50也是钱啊。
CNVI网卡的B360主板还是太贵了,微星(MSI)B360M GAMING PLUS也是够用的,而且性价比有高,预算有限的,这款主板就是好的选择。
内存价格也降了一些,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 ,性能上2400MHz超到2666MHz是没啥问题的,又能支持微星的灯效系统mystic light。
SSD的价格最近保持下降的走势,信任浦科特的品质,买新不买旧嘛!所以选择M9PeG!
GTX 1050Ti JetStream散热性能优秀,还可以伪装成高端显卡,1080p分辨率下,中高特效都没问题,只是显卡定位的关系,抗锯齿设定比较受限了,吃鸡的话,只要设置合理,不追求全部超高设置,也可以流畅游戏。
九州风神( DEEPCOOL) 玄冰400幻彩版CPU风冷散热器,虽然只是换了个风扇,但RGB毕竟是时代的要求,散热器本身的性能经过时间的检验,没啥好说的了。
电源选择Smart 530M确实偏大了,我想即使CPU和GPU全部满载,平台功耗也只有200w左右,但是400w以下的电源确实不太放心购买,而且红色定制线确实是加分不少,去定制一套不也得100~200吗,这钱花的并不冤枉。
MasterBox Q300P的用料中规中矩,亮点是4个把手设计确实有些创意,可单独拆卸的I/O面板也是让易用性加分不少,可惜就是侧透不是玻璃的。
朋友高高兴兴的带着电脑回去了,很满意这次的攒机,各位看官可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看法,肯定不会完全同意我的方案,但如果能对你的攒机有些参考价值,小熊就很满足了,小熊就是个容易满足的人,有的吃就可以了。
相关产品:
英特尔(Intel) i5 8400 酷睿六核 盒装CPU处理器
京东:¥1349
微星(MSI)B360M GAMING PLUS电竞板“吃鸡”主板(Intel B360/LGA 1151)
京东:¥689
阿斯加特(Asgard) 台式机内存条 阿扎赛尔系列 RGB灯条 DDR4 白色【8GB DDR4 2400频率】
京东:¥569
铭瑄(MAXSUN)GeForce GTX 1050Ti JetStream 4G MHz/7000MHz/128bit/主流电竞游戏显卡/N卡/独显
京东:¥1199
浦科特(PLEXTOR)M9PeG 256G M.2 NVMe固态硬盘(带散热片)
京东:¥579
九州风神( DEEPCOOL) 玄冰400幻彩版CPU风冷散热器(多平台/支持AM4/4热管/智能温控/12CM风扇/附带硅脂)
京东:¥139
Tt(Thermaltake)额定530W Smart 530M Riing 红色版 电源(全模组/编织模组线/Riing 14cm智能温控风扇)
京东:¥399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MasterBox Q300P 迷你机箱(M-ATX/自带双RGB风扇/4大板商灯效支持/支持长显卡)
京东:¥499
原来的笔记本用了5年,性能实在是跟不上,于是趁着618的机会升级了HP的超极本。超薄机身,重量只有1.27KG,出门携带腰不酸腿不痛,全身轻松。但是使用了几天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超极本的接口被阉割了不少,甚至连LAN口和HDMI口都在新笔电上消失不见。2个USB虽然平时勉强够用,但是在某些场合缺少LAN口和HDMI简直要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不过好在厂家已经预留了解决方案,那就是使用TYPE C扩展坞。
不得不说,新笔记本上的TYPE C这个接口真是万能的,不仅可以用来充电,视频输出,数据传输都能胜任。只需一款TYPE C扩展坞,就能轻松接驳上显示器,有线网络,U盘等众多设备。只是价格方面,比我预计的更贵些,基本都是要300左右了,最后选了ORICO的一款最新上市产品,多了一个PD充电功能,叠加618活动199-20优惠券,实际入手269RMB。
快递速度挺快,第二天下午就收到了包裹。产品的包装比较小巧,正面印刷着产品的展示图和各种特性,右上角的PICC标志表示产品还获得了人保产品责任承担。
内包装盒是普通瓦楞纸盒,抽屉式设计可推拉取出,双重包装比较精致,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包装内比较简单,除了扩展坞外,就只有一份说明书和质保卡。
银色的机身是金属材质,表面做了磨砂处理,转角处浑然一体,无任何拼接折痕。数据线是普通的黑色胶皮材质,长度15CM。
扩展坞的外形呈枕形,有个一个15度左右的坡度,底部布置了2个USB C接口,支持双向传输,但是只有标注PC/Chage的接口才支持PD充电。
机身较厚的一侧布置了另外4个数据接口,分别是千兆LAN口,HDMI和两个USB 3.O标准接口。
另一侧的数据线是固定在扩展坞上的,在接头位置加粗加固,做了防折断设计。指示灯也设置在这里。
机身背部激光打印了产品铭牌,各项认证,以及具体参数,可以发现这款扩展坞是支持PD3.0协议的。
扩展坞的自带的TYPE C接口使用的是直插设计,这样侧面连接的话,感觉还不错,扩展坞的接口全部自然向外,便于连接各种设备。
由于机身金属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坡度,笔记本放置在扩展坞上面,可以间接的提高散热能力。不过由于数据线只有15CM,并且线材偏硬,这样了180度弯曲相当的困难。这个角度的时候,所有的接口都是朝向笔记本后方,在会议时连接投影等设备特别方便。
但是由于数据线实在太短,虽然我勉强这样放置成功,但是由于扩展坞没有处于笔记本的中心位置,敲打键盘时重心很容易倾斜,个人感觉还有改善的空间,当然,或许只是我脑洞太大,开启了一个意外模式。
扩展坞机身上的针孔式的指示灯体积非常非常小,由于是嵌入式设计,稍微倾斜一点角度就较难看到了。当然好处就是你需要安静的环境办公时,也不会有光污染打扰。指示灯支持两种颜色,蓝色为正常工作模式,红色为PD充电开启模式。
笔记本在仅仅使用PD电源充电时,实测最高可以达到58W的输出功率,但是电压输出的稳定性较为一般,会在53W-58W之间波动。
我连上了ORICO的这款扩展坞进行了简单的测试,电压不出预料的有了一定的衰减,输出功率变成了55W,但是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连上扩展坞后,电压的波动几乎消失了,电源变成了线性输出,这能大大提高电池的寿命。
我做个简单的表格来更直观的展示给大家看下,这应该算是意外惊喜,等于多了一个稳压器。
由于扩展坞是支持双向充电的,把手机连上扩展坞上的USB C接口时,笔记本会开始给手机充电,并且供电电压会根据手机电压需要自行调节。
而标准USB3.0接口的供电电压更是可以达到最大2.6A,表现称得上优异。
USB3.0S数据传输速度测试中,我使用了全新的16G USB3.0的东芝U盘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写入速度可以稳定在17-18MB,读取速度稳定在116-138MB,表现算是中规中矩。
我用ORICO扩展坞连接上电视看看4K输出表现。
插上HDMI数据线后,电视可以正常显示,并且会下自动识别为2160P 30HZ。
直接读取扩展坞上U盘里的文件,4K视频文件播放流畅,Perfect!
最后我在测试下扩展坞的网卡,看看表现如何。在插上6类网线后,扩展坞的LAN口指示灯会亮起,显示工作状态。
家庭的局域网环境是100M的下载,4M的下载速度。在线简单测试获得的数据为下载65M,上传2M,表现基本令人满意。
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扩展坞的作用甚至比鼠标还要更重要,稳定的千兆有线网络,PD供电,以及USB C和USB A 接口的扩张,超极本装上它就可以变成完整的桌面PC,在日常使用时起到格外实用,可以说是除了电源之外最为重要的配件了。这款ORICO的产品使用的金属机身带来了不错的强度,即使包包塞得非常满满的,也不用担心扩展坞被挤压损坏。其次就是金属机身在工作时兼顾了辅助散热作用,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有问题。表面磨砂处理质感相当不错,除了提供不错的手感之外,也不容易留下指纹和产生划痕。如果配置的电源线更换成更为柔软的编织线,长度再适当增加,或者改成可拆卸的设计,那么这款产品就让我彻底满意了。
之后我脑洞又大开了,把扩展坞插在了SWITCH上,如果可以正常投射电视,那就更有意思了。
测试失败,至少在不进行任何设置的情况下,电视无信号显示。(这个我还在摸索,欢迎大家补充)
奥睿科(ORICO) Type-C扩展坞hdmi网线数据线扩展苹果MacBook转换器USB转接头 HDMI款+千兆网卡+HUB 银色
京东:¥289
显卡每代提升都非常大,不存在什么挤牙膏的情况,所以游戏玩家都非常期待新一代显卡的来临,然而NVIDIA的新卡拖了两年迟迟未到,吊足玩家胃口了。
最近一直有新卡上市的传闻出现,而时间预计在8、9月份和我们见面。近日Digitimes 报道称,知名显卡风扇品牌Power Logic(台湾动力),其董事长许文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公司预计三季度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涨,因为AMD、NVIDIA的新一代GPU产品定于2018年下半年登陆,不得不说,这位领导还是非常敢说话的。
其实这种消息可行度还是比较高的,跟手机情况差不多,上市前肯定各路配件厂都会有爆料,而且一个爆一个准,并要靠这些厂商合作,才能让产品顺利推出。所以两个消息都进一步印证了Q3将会迎来新显卡,尤其是来自NV方的新产品。
按照3DCenter给出的逃跑规格信息,NV新卡采用Turing架构,12nm工艺,核心频率的运作方式会有所调整,同时外部输出支持HDMI2.1标准。
至于名称是GTX 1180还是GTX 2080我们就没必要纠结了,毕竟挤牙膏是不存在的,让我们赶紧摆脱矿卡的阴霾吧,10系显卡真的被虚拟币玩坏了,还是买全新一代新卡来得舒畅。
PLEXTOR M9PeG系列作为浦科特新旗舰,首次在旗舰产品用上东芝64层堆栈式3D闪存,3D NAND作为去年爆发增长的闪存,就如果近几年MLC闪存过渡到TLC闪存一样,3D闪存市场普及已刻不容缓,所以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下3D NAND闪存是什么,以及浦科特 PLEXTOR M9PeGN 512GB M.2背后的跑分数据运用着哪些新技术,本文分为几部分:3D NAND闪存介绍、开箱、跑分测试
NAND闪存作为固态硬盘(SSD)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早于东芝1987年发明,他的技术革新也决定着SSD乃至科技的发展,回顾下NAND闪存发展历史,从最初的1 bit/cell的SLC闪存到2 bit/cell的MLC闪存再到3 bit/cell的TLC闪存以及以后的4bit QLC闪存,闪存的一路发展都是顺应市场需求,通过同样存储单元(cell)能存储更多数据(bit)来增加闪存容量和降低闪存的制造成本,除了让SSD得到普及也是解决如今移动端越来越大的存储需求
但发展到最后又出现一个瓶颈问题,就是闪存制程问题,因为除了上述提到的通过TLC、QLC等多状态存储单元,还有就是通过缩小制程工艺来解决成本和闪存容量问题。
如今闪存制程从最初的的50nm早已经发展到现在的15nm,制程的增加其实并不能解决闪存的所有问题,制程越低晶圆的栅极氧化层就越薄,这就造成闪存可靠性比较差,简而言之就是制程越低可擦写次数也越低,因为闪存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结构,可擦次数有限,耐久度差就极易造成坏块;那如何解决这方面问题了?这就孕育出3D NAND堆栈式闪存概念
3D NAND闪存
3D NAND闪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堆栈式闪存,最早也是东芝于2007年宣布提出,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当时候SLC等2D平面闪存极少的存储单元
2D到3D简单来说就是垂直堆叠,如同盖大楼方式把闪存堆垒起来以解决容量问题,目前主要三星、东芝、美光/英特尔、海力士等传统闪存厂商拥有最先进成熟的3D NAND闪存技术,各自的堆栈方式以及命名都有不同,如三星的V-NAND、东芝BiCS FLASH
目前3D NAND闪存从2013年开始的24层逐渐发展为32层,48层和64层,到如今以及达到96层,目前预估到2021年达到&140层;关于堆垒层数以东芝为例,日东芝公布了96层的BiCS FLASH,在单位面积可提供1.4倍于64层BiCS FLASH的存储容量,每代容量都能得到翻倍。但值得一提的是国产长江存储早已成功试产32层堆栈式3D NAND闪存
目前3D NAND为何不提制程?
目前评测文章很少提到3D闪存制程问题,3D NAND闪存特点除了增大容量外,其实也解决了我上面说的2D闪存不断升级制程上问题。在最早的32层3D NAND闪存各品牌普遍都采用比较老的40nm制程,对比当时主流的2D闪存采用的19/20nm,在制程上不升反降,所以目前厂商对3D NAND只会讲堆垒层数不会讲制程工艺,这是为什么?
上面提到闪存的制程越低可擦写次数也越低,闪存如果用老的nm制程某种程度上在耐久度可靠性方面要优于更小nm制程,有效提高可擦写次数和读写速度,就算采用老的nm制程在同样的闪存单位体积下,3D NAND也要比2D NAND容量要多
如此次浦科特M9PeG系列采用的主流东芝64层BiCS FLASH使用了19nm制程,比最新的2D的15nm闪存更具可靠性,所以理论上同样采用TLC的3D NAND闪存要比同样的TLC 2D NAND闪存更好
3D NAND缺点
每种技术达到一定瓶颈都会暴露出缺点,3D NAND会如同闪存从SLC发展到目前QLC一样,更多的状态的存储单元造成的结果就是出错率更高,必须要有更高效、纠错能力更强的主控技术进行支持,当3D NAND堆垒的层数越来越多同样会面临此类问题
其实写到这都差不多能清楚SSD的发展趋势,提高存储密度、降低成本、提高主控纠错能力才是王道
浦科特 PLEXTOR M9PeGN 512GB M.2
正好12号浦科特 PLEXTOR M9PeGN 512G M.2 京东PLUS会员价格1099,因为是不带散热片版本买来用在笔记本上
其实带散热器的M9PeG历史最低价999元,M9PeGN在11号和12号的秒杀价和PLUS会员价都是1099元,其实价格也非常好,最后再叠加20优惠券最后1079到手,如果用PLUS会员满1000-40还能便宜20,因为我是12号买的,如果618价格更低可以保价
京东买的比起渠道买的都多贴有一个产品编号,其他和M9PeG没什么不同,另外标注产地为台湾新竹,生产厂商为光宝
M9Pe系列因为是浦科特旗舰产品,而且迎合主流加上了RGB等效,但只有刀卡式的HHHL版本的M9PeY才有,其他M9PEG和M9PEGN都是M.2 2280版本,至于G和GN是无散热片区别
包装背面还是有用只标注了各个容量的性能参考数据,但官方数据都是取跑分最高的数据,我觉得还是看实际的性能跑分
硬盘本体和附赠一颗螺丝
因为不带散热片的产品标签都贴在闪存颗粒上,如果用第三方散热片肯定会影响些散热,因为一般用户考虑因为保修也不敢去揭掉标签
具体型号:PX-512M9PeGN,提下浦科特型号命名规则,PX就代表Plextor浦科特,512为容量,M往往代表着Marvell主控,9肯定是次代关系,P一般是浦科特产品定位,比如P代表旗舰,S代表主流,V代表入门,然后是e指PCIe,G就代表M.2 2280规格,如果是S就是M.2 2242规格,最后N就代表无散热片版本
M.2 M key 接口才是支持nvme的
M9Pe系列主控采用的主流的Marvell 88SS1093主控,这颗主控在浦科特中高低端产品都在使用,而且这一主控面世几年方案已经相当成熟,支持东芝15nm TLC / MLC / SLC闪存以及3D 堆叠式闪存,缓存来自南亚的NANYA1708,缓存容量512MB,编号为NT6CL128M32BM-H2,是一颗LPDDR3 512MB的DRAM,而闪存颗粒使用的是东芝最64层堆叠式闪存,颗粒编号为TH58TFT1T23BAEF,单颗256GB容量,俩颗组成512GB容量
测试用的是日常上课带去用的Thinkpad黑将S5 2017,配置方面:i7 7700HQ处理器、16GB内存+GTX1050TI 2GB独显+东芝256G固态硬盘+西数1T机械硬盘
这本子不需要拆整个D面,更换内存和硬盘就方便很多了
Thinkpad黑将S5 2017本身是一块来自东芝的256G nvme硬盘,型号为THNSFS256GPUK,方案是东芝自家的主控和闪存颗粒,主控为TC58NCP070GSB,闪存颗粒是主流的东芝15nm TLC闪存。这次换性能更好的M9PeGN 512GB,东芝这盘就留给女票本子升级吧,这也是买盘的主要原因了,256GB现在对我来说不太够用,女票的笔记本太卡刚好缺固态硬盘。
俩块硬盘对比下,虽然不是同容量级的,但还是做个性能对比,看看东芝64层3D NAND和东芝15nm TLC性能到底如何
性能测试:
老规矩,俩块硬件测试都关闭了Windows写入高速缓存缓冲区刷新,因为出于写入保护的原因,微软NVMe驱动会等待写入验证,会造成一定延迟导致SSD的4K写入成绩会很低,关闭Windows写入高速缓存缓冲区刷新(F)在此电脑(我的电脑)右击管理-设备管理-磁盘驱动器-右击硬盘型号点属性-策略,在第二个关闭选项打上钩然后确定
AS SSD Benchmark默认测试1GB文件, M9PeGN 512G速度方面持续读取2568.03MB/s,持续写入为1856.04MB/s,4k读取55.69MB/s,4K写入149.90MB/s,得分直接超过3000分,再对比下右边笔记本自带的东芝256G SSD,各项性能差距都很大,特别是M9PeGN 512G在4K性能方面是否抢眼,顺便说句intel平台的磁盘性能果然比AMD平台高很多
再来看看CrystalDiskMark的跑分对比,这里两块硬盘数据都要比AS SSD Benchmark要高些,而且测试也要长些,主要因为CrystalDiskMark最终得分是取5次测试的最好成绩作为,所以很多厂商宣传时也喜欢用CrystalDiskMark作为跑分依据
TxBENCH跑分数据还比较正常和AS SSD Benchmark相当
最后是PCMARK8跑分,其实比较能反映出日常运用时的性能,因为PCMARK8跑分耗时长我就不做作对比测试,最后M9PeGN 512G得分5069分,基本超过5000分的盘性能都不差
SLC Cache测试:
用HD Tune Pro 测试大约10GB文件,M9PeGN 512GB的SLC cache容量为5GB左右,5GB的SLC cache容量其实对于一块512GB的盘容量确实有点少,最后测得当写入超过5GB,TLC闪存本身性能就暴露出来,写入数据直接斩腰跌到差不多500多mb/s的写入速度,速度和SATA的MLC SSD差不多
再来看看Thinkpad黑将S5 2017笔记本原装的东芝256G nvme硬盘,因为没有SLC cache机制,写入不到300MB/s,就算对比真实写入性能和M9PeGN的写入差距也很大
关于SLC Cache我之前就科普过,不妨在提下,这一技术就是从TLC里划出一部分容量模拟SLC工作,特别是在在进行跑分时直接利用SLC Cache进行跑分,而TLC不进行跑分测试,所以TLC跑分数据看起来相当漂亮,主要原因跑分软件文件都是新建立的,当建立新文件时硬盘自动调用SLC Cache进行读写操作,如果测试的文件大小不超过SLC Cache的容量,读写成绩就是由SLC Cache部分测得 ,如果超过SLC Cache的容量那TLC继续测试下面的文件,那么速度就会恢复TLC速度,这样硬盘性能就原形毕露,那这么说不就是作弊嘛?其实要你怎么去看待,实际上确实存在一定作弊嫌疑,但也是行业普遍现象,一定程度在处理比较小的碎片文件特别就能体现出SLC Cache的性能,而固态硬盘价格持续走低开始普及,TLC的功劳确实功不可没,SLC Cache的应用也将更为普遍才对。
目前3D NAND逐渐普及中,其实又有一种新型的SLC Cache 技术出现,就是会在读取方面也会加入SLC Cache,因为测试跑分软件都遵循着先写后读的方式,就是当对SLC Cache进行写入操作时,硬盘会保留一部分测试文件在SLC Cache里,当下次读取时直接调用SLC Cache里的文件,目前已知M9Pe和Intel 760p都用到新型的SLC Cache 技术
最后温度方面 M9PeGN 512G在跑分时候温度最高在53℃,其实带散热片的M9PeG版本使用的也是很薄的散热片和笔记本自带的散热片散热效能差距不大,而且现在高端主板都已经附带m.2散热片,我觉得选择像M9PeGN这样不带散热片版本的更加合适些
关于浦科特M9PeGN 512GB跑分数据和分析这篇其实已经写的详细了,对于早已是TLC(3D NAND TLC)闪存遍地的时代,MLC硬盘更是少之又少,包括今年QLC闪存产品面世,TLC势必会像当年SLC过渡到MLC,MLC过渡到TLC,2D闪存过渡到3D闪存一样成为各家民用级旗舰产品的常客,这是市场规律,大家必须去面对,而对于目前大家担心的TLC的寿命和速度问题,对于寿命来说更加成熟的主控方案和纠错技术使得目前TLC闪存比当初刚面世时要更加长久稳定;而速度方面,本身TLC就是让闪存低价普及市场,更大的容量意味着速度更快,所以目前128GB这种尴尬容量SSD也面临淘汰,像M9PeGN 512GB使用的Marvell 88SS1093主控,这是款是相当成熟的方案,在大容量前提下TLC的SSD在没有SLC Cache缓存下写入速度不会低于500mb/s。当然了,好的SSD必须基于成熟的方案和原厂闪存颗粒,目前除了拥有制造NAND闪存能力的品牌外,也只有浦科特等品牌在坚持用原厂颗粒,为了数据安全勿贪便宜
在PC行业的里Intel一直是大哥大身份,可是一直作为“牙膏厂”的挤出推新性能,并没有多大的跨越性性能,主要是体现在Intel后面推出的很多代酷睿处理器在性能提升方面都不明显,制造工艺也都是使用14nm,架构和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显得有点更不上变更的步伐。最后Intel推出了:Core i7 8700K处理器,它采用六核十二线程设计,默认主频3.8GHz,全核最大睿频4.3GHz,单核最大睿频4.7GHz。需要留意的是Intel八代酷睿处理器虽然采用LGA 1151接口,但在触点构造上有变化,所以需要搭配300系列主板才能使用。这几天在京东购买了这款Core i7 8700K处理器,现在分享一下给大家。(小编语:大佬你真有钱,我在用赛扬G3900。。。)
八代酷睿处理器架构基于Kaby Lake,是Kaby Lake Refresh,主要不同的地方体现在核心数量,七代Kaby Lake的Core i7&i5都是4核8线程、4核4线程,而八代酷睿Coffee Lake处理器则是6核12线程、6核6线程,相当于多了50%的核心。
对于八代酷睿,Intel直接喊出了:性能相比七代提升40%的口号,这40%的性能提升主要来源于三部分:25%的性能主要是核心数增加,其他则是架构设计以及制程工艺的提升,因为现在使用的已经是Intel第三代14nm工艺。第三代14nm工艺为14nm++,性能比第一代提升26%,或者功耗降低52%。八代酷睿可以分为6+2和4+2两种核心,前面的数字代表CPU核心数,后面的2则代表GT2核显,其实核显和上一代没太大的变化,依然是24个EU,名字从HD Graphics 630变成了UHD Graphics 630,支持HDMI 2.0/HDCP 2.2标准,除此之外就是频率上的变化了,基本没差别。
Core i7 8700K处理器的包装盒正面比较醒目的注明了它的身份:UNLOCKED,和电脑小白简单说一下这个意思就是:带K的处理器也叫解锁版,解锁版性能更强,特别是适合超频玩家。
Core i7 8700K处理器和上代Core i7-7700K在外形体积封装技术上都是几乎一样的,不过内部变化所以Core i7 8700K不能在100/200系主板上使用,在选择八代酷睿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主板支不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IY主机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