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霸凌桥风险对青少年发展不利吗?

罗志祥对“网络霸凌”喊够了(图)_网易新闻
罗志祥对“网络霸凌”喊够了(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罗志祥对“网络霸凌”喊够了(图))
  12月10日,罗志祥在京举办《真人秀?》亚洲发片记者会。新专辑中,罗志祥创作的歌曲《够了》,以“网络霸凌”为主题,无论是从歌词还是从陈奕仁执导的MV来看,这是一首非常犀利并且直接揭示社会现象的歌曲,强而有力地反对网络霸凌族。“在台湾的新闻中曾报道过,有人因为接受不了‘网络霸凌’,而选择不对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把这个话题写到音乐里,用重节奏的音乐,还有沉重的歌词来表达,希望大家去反省这件事情。”罗志祥说。
  聊到新专辑里面的歌曲《说真话的朋友》,罗志祥表示,他自己善于聆听,是朋友们倾诉的“垃圾桶”。“我算是很容易当别人倾诉的‘垃圾桶’,是一个很棒的聆听者,而且会守口如瓶。”
  京华时报记者 王俭 侯艳 摄影报道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欧洲专家忧青少年沉迷网络而引发“接触风险”|网络|家长_凤凰资讯
欧洲专家忧青少年沉迷网络而引发“接触风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随着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出生于网络时代的欧洲青少年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用户的年龄层越来越低,坐在计算机前、低头看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原标题:欧洲专家忧青少年沉迷网络而引发“接触风险”中新网11月2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2日报道,英国学术机构发布的调查显示,欧洲青少年严重沉迷于网络,但专家同时指出,上网时间长短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这些专家学者担忧的,是沉迷于网络带来的“接触风险”。不同于亚洲和美国,欧洲网络发展相对较慢,除了伦敦、巴黎这些国际大都会外,多数地方的网络覆盖还停留在3G阶段,有免费Wi-Fi的餐厅、咖啡馆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即使是在像布鲁塞尔这个欧洲联盟总部所在地的城市里,拿着传统旧款手机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年轻人。在欧洲吃饭、逛街、坐地铁,也很少见到有人拿着手机猛拍桌上的美食,或是只顾低着头看手机,完全忘了旁边的朋友。在欧洲“滑手机”并不常见。但欧洲对“网络成瘾”这个新文明病并非是免疫的。随着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出生于网络时代的欧洲青少年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用户的年龄层越来越低,坐在计算机前、低头看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在2014年5月发表的“Net Children Go Mobile”研究报告中就显示,欧洲青少年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度日益增加。根据这份调查研究,在包括英国在内的7个欧洲国家的岁青少年中,有72%表示使用智能手机后,会觉得有必须让家人和朋友找得到人的压力;也有50%的受访者表示有强烈欲望想随时查看手机,知道是否有事情发生,如果无法查看手机,会感到焦躁。还有20%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上网出现饮食不规律、睡眠混乱的现象。比利时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比利时9到16岁的青少年,每天耗在网络上的时间高达86分钟,27%的青少年属于重度依赖网络族群。报道指出,青少年花费太多时间驰骋于网络上,倒也不见得真是个大问题,毕竟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许多家长得忙于自己的工作,孩子乖乖待在计算机前总比在外头打架闹事的好,何况这些多数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常得利用网络上的各项信息完成作业,所以上网时间过长并非专家担忧的。真正让这些专家学者担忧的,是沉迷于网络带来的网络霸凌、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等所谓“接触风险”。欧洲联盟一份报告指出,现今网络成瘾引发的社会问题远超过预期,而这样的问题不光是发生在外界认为的青少年身上,不少成年人也都面临这类的社会问题。所谓的“接触风险”是指两个或多个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形成联系网络,这包含了通过网络散播谣言、网络色情与网络霸凌、网络赌博成瘾等现象。目前在法律犯罪中这些仍属灰色地带的网络行为,已经造成不少自杀案例,也带来不少社会犯罪,才是专家学者最为担忧的网络发展。欧盟也注意到这个现象,考虑通过法令等方式对网络接触风险进行规范,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网络发展程度各异,每个国家也各有各自的相关法规,目前还难对网络成瘾或是网络接触风险进行全面、统一的规范。不过,个别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有法律规范的讨论。以比利时为例,尽管网络发展没有英、美等国来得快速,但不少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名儿童精神科医师日前就呼吁,家长不要让儿童过早接触手机或平板计算机这些鼓吹家长延缓让小孩接触手机、平板、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专家认为,家长过早让小孩接触计算机、网络是偷懒的行为,平板计算机、手机并不能帮父母监督孩子的社交生活,也不能阻止小孩做出幼稚或犯罪行为,反而会因为无法控管,造成更多社会问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808
播放数:9064
播放数:866
播放数:164323
48小时点击排行怎样应对网络霸凌-中国社会科学网
怎样应对网络霸凌
访台湾政治大学周祝瑛教授
日 12:4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桂青
内容摘要:在网络世界中,一种凭借网络媒体,潜入校园内甚至蔓延至校园外的霸凌行为,更具伤害性和隐秘性。网络霸凌与网络成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很难随着技术进步而“消失”。
关键词:网络;网络成瘾;手机;校园;网络世界
作者简介:
  网络霸凌有什么样的文化特征
  记者:网络霸凌和网络成瘾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周祝瑛:台湾高雄医学大学柯志鸿医师认为,网络成瘾和我们大脑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有关。
  网络游戏世界,充分满足了网络成瘾者正向情绪的需要。当游戏者受到精彩的游戏动画、情节或声光效果刺激时,大脑会快速分泌出多巴胺,使人的专注力、记忆力得到提升。因此成瘾当事人在回忆网络游戏时,只会记得获得的快乐情绪。而作为神经传导物质的多巴胺能直接强化人类的情境感官功能,将玩游戏的正向情绪经验相互连结,有助于缓解真实社会带来的负向情绪。一旦游戏者将游戏视为失意时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便不知不觉陷入网络成瘾。
  针对网络成瘾症状,柯志鸿提出了台湾网络成瘾三方面的诊断准则。第一阶段,整天想着网络上的活动,竭尽所能来获得上网的机会,不管自己有无控制力,只要上网才罢休。第二个阶段,已经影响自己的正常角色与日常生活,包括与家人相处、人际关系都发生改变,甚至出现违反法律或校规的行为。第三阶段,自己发现已经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不管家人或朋友的反对,自己就是要上网玩游戏。
  虽然研究上尚未发现网络成瘾与网络霸凌有直接关联性,但可以推测的是,如果青少年长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很在意网络社群的意见与信息,那就可能遇到对自己的发言“看不顺眼的人”,只要言语不合,很可能提高了被当作霸凌对象的风险。
  记者:网络霸凌与地域文化有关吗?
  周祝瑛:过去的校园霸凌事件,经常发生在日本中小学校园中,而后华人社会也逐渐发生类似校园霸凌事件。到了网络科技盛行之后,网络霸凌问题似乎更加普遍与严重,我常常在想,这是否与东亚文化有关?儒家社会强调人际关系,尤其对其所属社会群体有强烈认同感与行为成就动机,且认为群体的目标和需求应放在个人之上。尤其强调实用导向的教育功能,强调积极求学的态度,虽然个人资质不同,但通过努力充实自我,即可克服先天之不足。像这种比较强调群体主义、重视高成就动机与高学习成就及成绩有关的社会,容易造成整体社会的群体压力,自我比较压抑,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意见。在现实生活备受压抑下,到了网络世界便可以不受约束、甚至肆无忌惮地纵横其中,言论甚至因匿名而拥有免责权。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对网络霸凌产生怎样的影响
  记者:如何消除中国校园中的“手机控”?
  周祝瑛:我曾在马来西亚参观一所华人中学,发现这所六年制的独立中学,竟然全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如果学生真的有需要使用手机,可以向学校借用,当然有所限制。其实这是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优秀独立中学,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质而多元,在外界看来却是一所违反手机网络大潮的学校。说真的,笔者十分佩服这所学校的明智决定。
  记者:在这方面,台湾有什么做法?
  周祝瑛:有鉴于近年网络霸凌事件增加,台湾相关单位呼吁,父母应守护少儿上网安全,教孩子“五不一要”,包括不要沉迷网络影响作息、不要暴露个人资料、不要传送太过裸露的视讯及照片、不要单独赴约、不要喝别人事先准备好的饮料,与网友要在公开场合见面。
  网络发达后,许多国家智能型手机已变成青少年的“生活必需品”,随时随地可见青少年手滑手机、玩在线游戏甚至进行网络交友等。尤其在寒暑假中,缺少教师与家长的辅导,往往是造成网络成瘾的关键时刻。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浏览一些具有“腥、煽、色”网站,或涉及暴力犯罪等网络内容,甚至遭受网络霸凌,在台湾可到有关护机构检举申诉。
  笔者经常在世界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时发现,由于东亚地区的网络普及率高,连带出现低头族到处充斥的普遍现象。尤其是有升学考试压力的华人地区,特别明显。曾有澳大利亚及新加坡的眼科研究专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将有半数人口(近50亿)会是近视眼。”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要属当前横扫全球的各样电子屏幕。其中,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近视人口比例世界最高,且年龄逐渐降低,值得家长注意。
  记者:网络、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它对于网络成瘾、网络霸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周祝瑛:网络霸凌与网络成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应该很难随着技术进步而“消失”。根据统计,日本目前有50多万12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上网成瘾。许多医院开始成立“戒网科”,帮助父母协助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也计划成立网络勒戒营,聘请专业人士协助上网成瘾的青少年。韩国18岁以下的学生中,则高达30%网络成瘾。尤其每天在大众捷运系统上,更有愈来愈多的年轻父母,因本身经常浏览网络世界或者本身就是网络成瘾者,除了自己是低头族外,也会塞给幼小孩童电动玩具与手机等,以安抚小孩,却不知不觉让小孩形成网瘾问题。
  笔者曾经接到某个爸爸的来信,描述自己是个标准的“手机控”,早上睡醒就会先摸手机查看信息与把玩;上班路上遇到塞车、红灯,也会忍不住刷刷手机;在公司所有的空闲时间,也都奉献给手机。下班回家后就躺着玩手机直到睡觉。因为手机不离身,吸引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导致后来很少和太太与小孩互动。一直到太太受不了,带着孩子离家出走,才发现自己的网络成瘾已经严重地影响夫妻生活与亲子关系了。这才下定决心不再做“手机控”。
  (周祝瑛系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博士)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主题:面对网络霸凌 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面对网络霸凌 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艺人杨又颖疑因不堪网络匿名攻击,日前自杀身亡,引起大家的关心与讨论。 本报数据照片艺人杨又颖疑因不堪网络匿名攻击,日前自杀身亡,引起大家的关心与讨论。连胜文对此表示感受强烈,也曾被匿名方式攻击整整1年。连「阿帕契女王」李蒨蓉也在看到新闻后难过地掉泪,PO出千字文,形容自己也遭到「抄家灭门的牵拖式爆料」。至于台北市长柯文哲则说,网络世界难控制,只能要求大家「神经线放粗一点」。 根据精神医学的经验,所谓「神经线」的粗与细,和基因体质与自我要求有关。不论是明星或艺人,由于长期暴露在镁光灯下,不免成为众人品头论足的焦点,工作起落也很大。如果不在意外界批评,可能忽略忠告,故步自封;但过度在意外界的评论,却可能忧郁上身,是轻生的高危险群。 那些靠北一族,长期匿名、造谣、挑衅,甚至发动毁灭人格的侮辱攻击,是网络界的ISIS(恐怖组织),有待立法予以反制。 只是,话说回来,那些在网络世界拥有数万、数十万粉丝的明星与艺人,是否能够了解:拥有粉丝并不代表你是明星?这些粉丝可以按赞支持你,让你拥有特殊地位或利益,他们同时也会批评你。 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不堪忍受网络霸凌而消逝,确实是无限的遗憾,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在此,建议社会大众应引以为鉴,请谨记下面几个原则: 1.有适当的自信心,知道自己的缺点,把批评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2.没有人可以得到所有的喜欢;也没有人是绝对的完美,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3.适度转移焦点,展现自己的长处;或者休个长假,好好讨论,重新规画未来。 4.寻找适当的心理咨商师或师长,提供必要的协助。 总之,从杨又颖事件足供各界省思,特别是公众人物、演艺人员、高端经理人,只要长期出现心理困扰,身心状态不佳者,不单只是找精神科医师拿药就好,而是需要及时且专业的心理治疗或咨商协谈,才能打开心理的「结」。
&&该文章《面对网络霸凌 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由网友『时过境迁。』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看了本文的网友同时还看了这些文章
健康无忧网精彩推荐
【关于面对网络霸凌 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的更多信息】
[页面执行时间: 280.80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田霸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