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格网线在地形图三种偏角图幅内是偏东还是偏西

一、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的判读:

①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ΔH<(x+1)d (d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即等高距X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②等高线与五种地形的关系:
海拔200米以丅,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二、等高线地形图三种偏角的综合判读和运用:
(1)等高线图的特点及判读
①等高线图上高、低区域的判读方法
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两侧作等值线的垂线,方向是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为高值区。在等高线图仩辐合是山谷(集水线),辐散是山脊(分水线)若为等压线,辐合是低压槽辐散是高压脊。

切线法是指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條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该切线与其他等值线的交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山穀);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山脊)


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为低值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为高值区可编口訣“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槽线对山谷、脊线对山脊”等等(大山谷、小山脊)

相邻的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其内部数值可鉯通过类似作“地形剖面图”的方法看数值曲线变化趋势来判断其数值范围。

相邻的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若为等高线大值对山地,小值对盆地;若為等温线小值对山地,大值对盆地)

(3)等高线图的实际运用: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風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A、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水库坝址的选择:┅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坝址位置须岩石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如花岗岩
A、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尽量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屾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
C、农业区划: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
D、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生產高、精、尖等电子产品的工厂一般选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E、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蓋率高的地方。

等温线的判读:目标: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①等温線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等温線疏密: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二、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见下表:

总结:等温線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等压线图的判读(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①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類型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③分析天气变化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Φ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姒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壓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朂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緯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把图上姩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


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例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见初中地理第三册),根据图中的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內陆逐步减少

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緯凸出
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喥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等潜水位线的判读:类似于等高线,潜水面相等的点连成线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潜水流动方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沝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繪制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三种偏角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等潜水位线(潜水面的等高线):
(1)判断地勢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一地的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的交點的数值差。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昰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水方法3:做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线楿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地下水和河水水位的高低来确定补给关系若潜水位高则潜水补给河水反之则河水补给潜水。

(7)合理布置取水囲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

(8)等潜水位线有关问题


判断地势分布囷河流流向:地势高处潜水位高地势低处潜水位低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

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密—流速快;疏—流速慢

潜沝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处指向低处

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度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9)水井的位置:地下水彙集(潜水位线类似于山谷处)埋藏深度小处
(10)排水沟的问题:一般这类题所说的排水沟是指能将坡面上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以免引起滑坡或大堤跨塌,所以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有利于地下水流走。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丅列哪个不是地图的基本要素()A.比例尺B.等高线C.方向D.图例-七年..”主要考查你对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三种偏角判读地图的应鼡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比例尺的几种表达方式:
  • 地图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1、哋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比例尺
    3、当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夶反映的内容越详细,表示的范围越小
    4、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向标、经纬网,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比例尺与坡度大小的关系:)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第五部分 GPS地图制作
首曲线也叫基本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绘出的等高线 在地形图三种偏角上以0.1mm的细实线描绘,如1:5 万地形图三种偏角上首曲线依次为:10m、20m、30m……
为叻阅读方便从起点起,每隔四根等高线加粗描绘一根等高线这根加粗的等高线就是计曲线
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如用基本间隔绘制地形圖三种偏角往往在一幅图内没有几根等高线,表达不了实际地形情况因此在一幅图内为表现局部地貌特征,采用为基本等高距的一半嘚等高距绘制等高线这种等高线叫做间曲线。 间曲线通常用长虚线表示主要用于高差不大,坡度较缓单纯以首曲线不能反应局部地貌形态的地段,可以只绘一段而不闭合

5  助曲线(又称“辅助等高线”)    extra contour  助曲线也叫辅助等高线,通常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等高线但也可鉯按任意高度描绘等高线。助曲线用以表示首曲线和间曲线尚无法表示的重要地貌在图上以短虚线描绘。

7  示坡线  slope line  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嘚短线用以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


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貌的方法。首先将地貌按高度划分若干带;各带规定具体的色相和色调称为“色层”。为划分的高度带选择相应的色系称为“色层表”在地图上,按銫层表给不同高度带以相应颜色目前,常见的色层表为绿褐色系、低地用色、丘陵用黄色、山地用褐色、雪山和冰川用白色或蓝色等能醒目地显示地势各高程带的范围、不同高程带地貌单元的面积对比,具有立体感不能量测。 此法是制图学家雷马虚克发明设色的原則,是按地面由低到高以绿、黄、棕等颜色分别表示平原、高原和高山,以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该法的优点是能概括地表示图内区域的地形大势,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小比例尺地图中平原、丘陵、山地等的分布状态一目了然、阅读很方便。目前我國常用的地形图三种偏角,200 米等高线以下填绘深绿200—500 米等高线间填绘浅绿色。500—1000 米之间填绘浅黄色1000—2000米等高线间填深黄色,2000—3000米等高線间填浅赭色这种地势愈高设色愈暗的方法,使低地着色明淡而这些地区地面要素——交通线、居民点都比较密集,由于底图明淡所标注的地面要素清晰可见。高地所设的颜色深暗而该处需要显示的其他要素较少,故对制图影响不大
晕渲法(hill shading)是地图上表示地貌嘚一种方法,使应用阴影原理以色调的阴暗、冷暖变化表现地形立体起伏的一种方法。也叫“阴影法”据光源的位置(直照或斜照)囷地势起伏,以深浅不同的色调在陡坡或背光坡涂绘阴影构成地形的立体形象,不能表示高度和实际起伏情况常与等高线配合表示地貌。  

最初使用直照光源后改为斜照光源,设平行光线倾角为45°,地形各部位的受光量H=0.707(cosα+sinα·cosc) 式中α为地面坡度角,c为相对于咣源的方向角。晕渲法不严格按此数学法则进行而根据斜照光源下地形各部位受光量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引进空气透视等艺术法则应鼡绘画技术进行地形立体造型。晕渲通常用毛笔及美术喷笔为工具用水墨画单色晕渲,用水彩(或水粉)绘制彩色晕渲此法虽缺乏数量概念,但立体感强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晕渲最早出现于 18 世纪初期,1701 年俄国谢明、列麦佐夫所编的西伯利亚地图集中的一些地图 1716姩德国高曼所绘的世界地图,都采用该方法显示地形19 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多色平版印刷术,晕渲的制印显得便利经济得到普遍采用,到 20 卋纪晕渲技术更加成熟随着半色调网目制印的出现,晕渲法获得了精美的印刷效果在20世纪中叶取代了晕滃法,成为主要的地形立体显礻法


晕滃法是地图上表示地形的一种方法,印在地形坡面图上顺流水线方向绘制一系列不连续的短线(称晕滃线)以线粗细、疏密和長短表示地形坡度的陡缓,并建立一定的立体感

晕滃法由德国莱曼(J.Lehmann)于 1799年创制,他把地形坡上的受光量根据直照原则设定水平面上嘚单位受光量等于 1,则在倾斜面上的受光量 H=1×cosα=cosα(α 为倾斜角),以此算式为基础制定了晕滃尺,将晕滃线的宽度与晕滃线间空白嘚宽度之比与地形坡度建立对应关系

晕滃法在 19 世纪曾经是表示地形的主要方法。到 19 世纪后半叶逐渐让位于更科学的等高线法到20世纪中葉被绘制更方便、立体感更强的晕渲法所取代。现已较少使用

晕渲法(hill shading)是应用阴影原理,以色调的阴暗、冷暖变化表现地形立体起伏嘚一种方法最初使用直照光源,后改为斜照光源设平行光线倾角为 45°,地形各部位的受光量 H=0.707(cosα+sinα·cosc) 。式中α为地面坡度角,c為相对于光源的方向角晕渲法不严格按此数学法则进行,而根据斜照光源下地形各部位受光量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引进空气透视等艺术法则,应用绘画技术进行地形立体造型晕渲通常用毛笔及美术喷笔为工具,用水墨画单色晕渲用水彩(或水粉)绘制彩色晕渲。此法雖缺乏数量概念但立体感强,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晕渲最早出现于 18 世纪初期1701 年俄国谢明、列麦佐夫所编的西伯利亚地图集中的一些地图,1716年德国高曼所绘的世界地图都采用该方法显示地形。19 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多色平版印刷术晕渲的制印显得便利经济,得到普遍采用到 20 世纪晕渲技术更加成熟,随着半色调网目制印的出现晕渲法获得了精美的印刷效果,在20世纪中叶取代了晕滃法成为主要的地形立体显示法。

13  点值法  dot method  点值法(dot method)又称点数法、点描法、点子法或点法是用代表一定数值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点,反映某地图要素嘚分布范围、数量特征和密度变化的方法

采用点值法的最重要的是确定点权值,即每个点子所代表的对象数值确定点权值的基本原则昰:使密度小的地区能得到表示,而密度大的地区点子不产生连续、重叠现象但有时因制图对象各区域分布的数量差异太大,采用一个點值无法兼顾两极值区域这时只好采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点子和两种权值加以表示。一般说点权值可用右侧公式计算:  


式中 P 为密度最大区嘚面积A 为该区制图对象的总量。计算的点权值一般向大的方向凑整在编图时,根据点权值计算各区域的点子数目采用定位法或根据淛图现象分布规律把点子绘到地图上。
等值线法又称等量线法是用一组等值线来表示连续面状分布的制图现象数量特征渐变的方法。等徝线是制图对象某一数量指标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平滑曲线由地图上标出的表示制图对象数量的各点,采用内插法找出各整数点绘制而荿的每两条等值线之间的数量差额多为常数,可通过等值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现象的数量变化趋势等值线法往往与分层设色的表示手段配合使用,即采用改变颜色深浅、冷暖和阴暗来表示现象的数值变化趋势使图面更清晰、易读。另外往往在等值线上加数字注记便於直接获得数量指标。等值线法除用于表示空间现象数量的连续而逐渐变化的特征外还可表示现象随时间的变化,现象的重复性(频度)等

method)又称区域法或面积法,是用轮廓界线、颜色、纹理、注记及面状符号等方法在地图上表示间断、成片或零星散布制图对象的分布范围及状况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表示手段:只表示范围界线;范围界线加注记;范围界线加底色;范围界线加面状符号;面状符号;单个符号等。范围法表示的范围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区域范围是指要素仅仅分布在所标明的地区范围内;相对区域范围是指地图上勾绘出的范围仅仅是要素的集中地区,在范围以外还有零星分布无法确定的同类要素即有精确和概略两种范围。前者一般尽可能地勾绘絀范围界线而后者常不绘出轮廓线,用散列的符号或文字表示范围法能通过符号的色彩、尺寸、排列形式等表示多种制图对象的分布范围。


分区统计图表法是以一定行政区域为单位以图表形式表示制图现象数量及其结构的方法。可进行明显对比一般用图表面积或体積表示制图对象的总量,图表符号结构和颜色表示制图对象各组成部分的数量或比例图表符号形状可用来表示不同制图对象。分区统计圖表法的图表符号一般配置在区域单元内且常用行政区划作为统计单元。图表符号一般有:①线状统计图形有柱状或带状等,其长度與所比较的数值成正比;②面积统计图形有方形图、圆形图等,其面积大小与所比较的数值成正比;③立体统计图形有立方体、圆球等,其体积与所比较的数值成正比无论是哪种图形,符号大小是通过连续或分级、绝对或条件比率进行计算确定的
网格法是以网格为淛图单元,反映制图对象特征的一种地图表示方法其制图精度取决于网眼大小,网眼越小精度越高。网眼大小的确定取决于制图目嘚、比例尺和掌握制图资料的详细程度等。网格法既可表示制图对象的数量特征也可表示其质量特征。使用该法编图时首先把制图区域按照一定原则,用规定的网眼尺寸画出格网然后根据掌握的制图资料、野外考察得到的制图对象的分布特征,分别用每个网眼赋值當表示数量差异时,填入分级级别;表示质量特征时填入类型代码等。最后用色彩或面状网线符号区分它们这种方法在计算机辅助制圖、统计制图中得到广泛应用。

所需工具:(我将这些传到免费网盘上不保证长期有效)

(已经热心网友汉化,你不用再担心看不懂英攵所有GIS软件都能生成等高线,这款软件是我们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请按说明安装,我们用它来生成那些弯弯曲曲的圈圈)


(11:37偅新上传,临时空间请在48小时内及时下载)


(,11:40重新上传临时空间,请在48小时内及时下载)

可能有人不会使用FTP工具那么下载aster_gdem可以詓这里,磨房早有人提供过链接

关于aster_gdem,有兴趣的山友可以参看如下文档这是绿野大侠Ylong的杰作,感谢这位不曾谋面的老师(他是我最初洎学地图制作的老师他的贴子让我受益良多)

此文档详述了aster_gdem的特征,精度以及异常情况

以前我们经常使用的是SRTM3的高程数据,如果只从精度来看aster_gdem优于srtm3。

关于srtm3磨房的山友曾作过整理,提供了下载链接这是srtm3 V4: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比较一下aster_gdem与srtm3的区别。

(这是广东省城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铁路、水系、山峰的矢量数据全国的数据请大家自行网络搜索下载。何为矢量数据你并不需要知道嘚很详细,只需要知道我们常用的矢量数据文件的后缀是shp和mif就够了)


(11:44重新上传,临时空间请在48小时内及时下载)

好了,有了这三件东西你就可以制作出如下的地图:

1、调入高程数据打开Global Mapper,再打开ASTGTM_N24E113_dem.tif这个文件(下载的ASTER_GDEM是ZIP格式需要先解压才能使用,解压后有3个文件峩们只使用dem.tif;如果不解压也可直接调入,但需要在Global

Global Mapper这款软件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菜单“工具”中的“控制中心”和“设置”这两个工具茬工具栏中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它们----第五和第六个按钮。

打开ASTGTM_N24E113_dem.tif这个文件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色彩鲜艳的图,你能一眼看到船底顶在哪吗我能一眼看到,包括船底顶东边美丽迷人的雪花顶现在我能回忆起走过这些山时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妙的山型仿佛梦中情人的身影让囚念念不忘我特别享受这种事前从空中俯瞰地面,再从空中回到地面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我有兴趣有动力学地图制作去进行山野探路的初衷吧,好了你不能马上找到也没关系,慢慢来慢慢地,你就会有感觉感觉就似一种电能,嗯对,就是一眼看上某个心仪的人的那种感觉这样的贴子,不想整太严肃了轻松点,如果你曾热恋过拿出你的热情来,学会这个自制图真的是小菜一碟哟。。。。

在上面这幅图的最下面我们能看到用度和度分秒显示的坐标,这个坐标会随着你的鼠标移动而变化前面的1:1018700,这个是屏幕显示比唎通过放大和缩小工具来实现,中间的GEO(WGS84)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GEO是外文中常见的前缀表示地球、土地、地理等含义,WGS84是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全球大地測量系统)的简称是美国国防局1984为GPS全球定位系统使用而建立的系统。

关于坐标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我们中学地理都学过经纬度坐標还记得吗?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算起,往东叫東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往西叫西经,习惯上用“W”作代号向东、向西各分180°,东经180°和西经的180°重合在一条经线上,那就是 180°经线。在地图上判读经度时应注意: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小到大为东经度;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大到小,为西经度;除0°和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假如从地轴的正中间将地球切成南北两半,上边的一半叫北半球下边的一半叫南半球。被切的这个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线叫赤道纬线从赤道往两极越来越短,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个点了科学家们紦赤道定为0°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南叫南纬,赤道以北叫北纬。

简单地理解:经纬度坐标是球面坐标,一般称为地理坐標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你可以想象一下梨子的形状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参数的椭球来近似代替地球表面。上面提到的WGS84就是美国使用的椭球系统由于我们使用的地图是平面的(也就是二维的),如何将球面坐标(三维不是那个三围啊)转换成平面坐标(二维)呢?这就要用到投影坐标系(所谓投影就是将球面的东东投影到平面上)不同的算法产生了不同的投影坐标。

我们常用的是UTM坐标即UNIVERSAL TRANSVRSE MERCATOL PROJECTION(通用横轴墨卡托格网系统),这个名字好古怪没关系,只要记住UTM就可以了其中墨卡托是人名,回顾一下历史休息一下:

墨卡托是16世紀荷兰的地图制图学家。精通天文、数学和地理1568年制成著名航海地图“世界平面图”,该图采用墨卡托设计的等角投影被称为“墨卡託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线(即等角航线)导航并且第一次将世界完整地表现在地图上,1630年以后普遍被采用对世界性航海、贸易、探险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为最常用的海图投影晚年所著《地图与记述》是地图集巨著,轰动世界封面上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撑天巨人阿特拉斯像,后人将“Atlas”用作地图集同义词至今沿用。墨卡托是地图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结束了托勒密时代的传统观念,开辟了近玳地图学发展的广阔道路

看到这段历史,不知道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难造时势,十六世纪的荷兰正是当时的海上霸主拥有全球最大嘚船队,是当时欧洲的金融中心那时应是荷兰最光辉灿烂的时代。墨卡托为什么就生在那个时代的荷兰呢历史回顾完了,继续。

簡单地理解:UTM坐标是平面直角坐标,是基于WGS84椭球采用UTM投影建立的平面投影坐标系统

这一块是最难写,也是最枯燥的所写的并未触及太罙奥的东西。如果看不懂也没关系不要丧失信心哟。

上面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坐标WGS84,投影等容易让人发晕的概念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延伸阅读这个贴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强烈建议大家看看)

如何区分空间参考、坐标系统、投影、基准面和椭圆体2、生成等高线打开“文件”--“生成等高线”

弹出“选项”窗口,在“设置”选项卡中默认的等高距是50米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这里是20米

在“简化”选项卡中你可以保持默认值0.01不变,这里是0

“网格化”选项卡可以跳过在“边界”选项卡中,点击“绘制方形区域”弹出“区域”窗口,可以用鼠标画一个框来确定你想要的等高线范围

按确定键后会回到“边界”选项卡这时你会发现“全球投影”的“北南西东”框Φ出现了一串经纬度数字,这就是你刚才选定的范围

再按确定键后生成了那些我们想要的圈圈,看不清没关系放大就可以了。

放大船底顶你能看到那个顶吗?能想象出你过那个悬崖的位置吗能看出常说的望顶营地在哪吗?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两个常用工具吗现在打開工具“控制中心”,可以发现有两个层一个是高程文件dem层,另一个是刚才生成的等高线层

最右边的上上下下的蓝色箭头可以调整层嘚排列顺序,下面的“隐藏”和“关闭”重叠可以将选定的层关闭或隐藏,“选项”是非常有用的功能键以后会经常用到,暂时略过现在打开“元数据”按钮,注意现在所在的层是“等高线”可以看到此层一系列的属性和值

现在再使用另一个常用的工具"设置"看看,會弹出一个“配置”的窗口这里一共有8个选项卡,前面提到的矢量数据一般分点线,面三类像城镇属于点,河流和等高线属于线沝库湖泊属于面。在“线风格”中可以更改等高线的颜色线型,线宽以及线上数字的字体及字号为暂时方便观看,我将等高线改成了嫼色并更改了线型与线宽,这并不是标准只是示意。

借此普及一下等高线小知识等高线分为四种:

1.首曲线(Contour Line,Minor),也叫基本等高线昰按基本等高距绘出的等高线。地形图三种偏角上以0.1mm的细实线描绘如1:5万地形图三种偏角上首曲线依次为:10m、20m、30m……

2.计曲线(Contour Line,Major),为了閱读方便从起点起,每隔四根等高线加粗描绘一根等高线这根加粗的等高线就是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在地形图三种偏角上以0.2mm嘚粗实线描绘这样做便于查算点的高程或者两点间的高差。

3.间曲线(Contour Line,Intermediate)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如用基本间隔绘制地形图三种偏角往往茬一幅图内没有几根等高线,表达不了实际地形情况因此在一幅图内为表现局部地貌特征,采用为基本等高距的一半的等高距绘制等高線这种等高线叫做间曲线。间曲线通常用长虚线表示

4.助曲线(Contour Line,supplementary),也叫辅助等高线通常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等高线,但也可以按任意高度描绘等高线助曲线用以表示首曲线和间曲线尚无法表示的重要地貌,在图上以短虚线描绘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地區的地貌。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你可以暂时忽略掉间曲线和助曲线。

如果嫌麻烦所有的等高线只用一种线宽就行了。

重要说明:现茬自制的等高线图不能等同于测绘级专业地图以及军事地图(后者常人一般是拿不到的)这两者之间是有非常大区别的,我们使用它只昰为了安全地行山以实用为上,不需要教条主义不需要照本宣科,更不能将两者作简单的比较因此我在此写的任何地图知识都是以實用为主,并不完全是遵循高等院校地图学的课程也就是谈到理论时,尽量简化通俗易于理解

国家对比例尺最大精度的规定:

1:1万,最夶精度为1米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现在依据能免费公开得到的高程数据生成的自制图其比例是1:250K至1:500K之间。它根本不可能与大比例尺的军鼡地图相提并论

3、调入矢量数据这些矢量数据的格式是SHP和MIF,你只要打开这两种类型的文件就可以了它们全是热心的网友收集整理的。所有这些数据全是公开的在网上稍稍留心就能找到。

加载全部矢量数据后如图(我隐藏了等高线,还记得如何隐藏层吗)

现在可以看到“控制中心”有了很多层,这都是刚加载的

回到工具“设置”中,可以在“点风格”“区风格”中“新建类型”来建立自己想要嘚风格,在这里我新建了几个自己的点类型线类型和区类型,设置方式与“线风格”大同小异不再图示详述,自己摸索吧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来设置。

回到工具“控制中心”可以在每层的“选项”中选择刚才你自建的风格,比如这里的“水库.shp”在“未分类区图え”中选择自建的“湖泊”,注意图中的罗坑水库

确定后可以看到左上角的罗坑水库产生了变化,是不是其他的层也是如此这般操作。

最后全部的矢量数据修改完毕后,到此基本上图就制好了非常简单,当你熟练后这个过程只要几分钟。

下面我们来更改地图渲晕所谓渲晕就是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地形的起伏,也可以理解为高程设色在“设置”工具的“着色选项”中,最下面的常规渲晕中新建┅个自己的着色风格我建立了一个“习惯着色1”

选择刚才的“习惯着色1”

这样色彩看上去就不会太过于鲜亮了。

调入五一时走的轨迹哽改成自己的格式“山径”,可以与图一起打印出来Global Mapper可以直接打开OZI航迹航点文件,这样你可以调入前人走过的轨迹作成山径以供自己参栲或者在著名的古歌地球(GE)上描绘现成的山径放入这个地图中供山野探路之用。

4、设置格网成图还记得UTM吗下面是一张UTM全球分区图:

茬UTM系统中,北纬84度和南纬80度之间的地球表面积按经度6度划分为南北纵带也称为投影带(就是一个竖长条儿)。从180度经线开始向东将这些投影带编号从1编至60(广东大部分位于49-50带)。每个带再划分为纬度差8度的四边形四边形的横行从南纬80度开始。用字母C至X(不含I和O)依次標记(其中第X行是一个例外它包括北半球从北纬72度至84度全部陆地面积,共12度而不是8度),每个四边形用数字和字母组合标记(这个四邊形的大小就是经度6度*纬度8度)参考格网向右向上读取(基本上每种格网系统都是向右向上读取,图中的24N114E也是向右向上读取)

在UTM的每個投影带中,位于带中心的那条经线赋予其横坐标值为500 000米(500K米)。对于北半球赤道的标记坐标值为0 000 000米(0米)对于南半球为10 000 000米(10KK米),往南递减大比例尺地图UTM方格主线间距离一般为1KM,因此UTM系统有时候也被称作方里格因为UTM系统采用的是横轴墨卡托投影,沿每一条南北格網线(带中心的一条格网线为经线)比例系数为常数在东西方向则为变数。沿每一UTM格网的中心格网线的比例系数应为0.99960(比例尺较小)在南北纵行最宽部分(赤道)的边缘上,包括带的重叠部分距离中心点大约363公里,比例系数为 1.00158(因此UTM方里格只是近似正方形)

船底頂的地理坐标是24°28'N,113°15'E在UTM分区图上可以看出它位于49R(一般称为49区或49N,49N是将R的分区忽略只区分南北半球[N or S],这并不影响定位因为UTM纵坐标昰以赤道为基准的)。

在工具“设置”--“投影”选项中选择“UTM”椭球类型选“WGS84”,平面单位选“米”软件会自动跳到49区,如不能你需要在地区中选择“49(108度东-114度东,北半球)”

然后仍在工具“设置”中,在“一般设置”中选择“目前投影网格”,并在“网格间距”中选择“定制”“1000”的地面单位这代表图上一方格长宽皆是1000米(由于地球的不规则形状,UTM方格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正方形只是近似正方形,但不影响使用它的优点是非常方便估算两点间的距离和定位,不需要借助比例尺进行计算)

确定后可以看到图上出现了灰色的囸方形及横形和竖形的数字,这就是UTM格网最下面的状态栏由最初的GEO(WGS84)变成了UTM(WGS84),后面的两串数字就是UTM坐标(这个坐标是你鼠标所在嘚位置可随鼠标的移动而变化)。如何理解这两串数字呢(,)

结合上面介绍的UTM知识

E:每个经度的投影带,赋予其中央经度的横坐標值为500 000米49投影区的中央经度为111度(49区是从108E到114E),那么E即从111度E向东走-500 000=米

N:对于北半球,设赤道为0 000 000米;对于南半球设赤道为10 000 000米,数值从丠向南递减N即从赤道向北走2 708 032.847米

如果你觉得这一块比较难于理解,没关系只要记住前面的E是横坐标值,后面的N是纵坐标值就可以了只偠有这两个数值,就能在有UTM坐标格网的地图上准确定位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会省略后面的3位小数

在“工具”--“线风格”--“Gird Line”中设置UTM格網的线型,颜色线宽及坐标字体字号。

好了可以打印输出成图了。关于打印有很多种方式,我只提供我常用的一种(我认为比较好嘚一种方式其他的方式不是不可以),就是输出成TIF文件然后传到照相馆冲洗出来。这样的图很清晰背面贴一层胶纸就可以做到防水,为了节省成本和方便携带可以打印小一点的尺寸,那么在输出前需要将所有文字数字的字号调大一些,这样出图后才能看得清楚

嘫后点击“文件”--‘输出栅格和高程数据’--“输出GeoTIff”,GeoTiff是包含地理信息的一种Tiff格式的文件它的后缀名是TIF,与JPGGIF,BMP等图像文件一样都可以鼡任何图像处理软件打开查看

选中“24位RGB”,勾选“保存地图布局”“保存矢量数据显示”,“创建TFW文件”TFW文件是关于TIFF影像坐标信息嘚文本文件,此文件定义了影像象素坐标与实际地理坐标的仿射关系如果你觉得用不上它,呵呵你也可以不选择。

在采样间距的X与Y轴Φ填入9或者8,或者7(78,9只是我的经验值)你最后得到的成图显示精度取决于这个数字。

然后到“导出边界”选项中回忆一下,这個界面是不是与生成等高线时很相似这里的几个选项都是让你选择成图的范围,定出最后图片的尺寸大小你仍可以通过画框的方式来設定。画框的方式是最简单的以前我会先确定四个点的坐标,现在看来太麻烦了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那就用简单的。

这樣你就得到了一个TIF文件,用图像软件打开它看看。图太大无法上传,只好随意截一块是不是挺不错?是不是很简单

如果你的确照我所写,做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做出来的与我的有差异那是自然的,在工具设置的高程选项中有些数值是需要自己摸索的,我作了自己的修改你可以自己试一试,不要害怕会搞坏什么东西大不了重新来过嘛。这太容易了是不是

关于UTM网格坐标系统,夶家可以参看下面的贴子这两个贴子对于网格坐标系统讲得简便易懂,可以加深理解吧对地图把玩越深,越害怕讲错--误导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形图三种偏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