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昨天早上对讲说回答问题阶段的目的表述错误发送时说“参数错误”,下午就好了。今天又是这样。。。。

昨天早上有一点见红下午又没有了今天又是这样是怎么回事_百度宝宝知道这篇文章也许能帮杨国强解开他一直感到困惑的“为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也许能帮杨国强解开他一直感到困惑的“为什么”,但在杨老板看到之前,这篇文章极大概率已经在那只“神奇的手”的操纵下消失了。但讽刺的是,除了杨老板自己看不到这篇文章,其他多数高管肯定都已经看到了。
砺石商业评论创始人 刘学辉 |作者
付迎爽 |编辑
知名媒体人秦朔
知名媒体人秦朔在《写给杨国强的三句话》的文章中,曾建议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把最近声誉风波中对碧桂园批评得最厉害的文章和网友跟帖找来看看,就会知道社会的情绪和他的自我评价之间有多大距离。
但是杨国强能看到这些批评文章的概率很小,因为在杨国强看到这些文章之前,大多数都已经被处理的无影踪了,杨国强能看到的更多是一片赞歌。
这也许正是杨国强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日,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的碧桂园项目,售楼处6层屋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模架坍塌,现场部分作业人员被模板及钢管掩埋,造成1死9伤。
7月12日,杭州萧山碧桂园前宸府项目附近出现一个大坑,事故殃及前宸府附近的居民楼,基坑的裂痕延伸到居民楼的地基,使得这栋三层居民楼变成了危房,十几户居民被疏散到宾馆。
由于碧桂园产品的用户口碑欠佳,消费者一直维权不断,这两起事故作为导火索迅速引起舆论媒体对其口诛笔伐。
但面对这两起事故,碧桂园管理层表现颇为镇定,始终没有人站出来做任何解释,一方面通过公关公司大肆删除网络上的负面舆论,另外借助媒体的力量去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极尽美化。
7月24日下午,在由这两起建筑事故引起的舆论风波还远没有消散时,笔者在多家媒体看到一篇名为《解码碧桂园发展秘籍》的文章,文章写道:“碧桂园的发展得益于不断优化的品质管理、定位精准的产品线与精细严格的标准化”,文章还引用一位业主的评价,称“碧桂园为我们提供了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便捷安全的生活服务,满足了我们对生活品位的高标准需求”。
在碧桂园的品质管理正遭到舆论空前质疑时,竟有这么多媒体明显违背事实为其高唱赞歌,这让笔者感到颇为意外。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明显违背事实的文章都是碧桂园投放的广告软文,文章来源统一显示为人民日报,碧桂园希望拿“人民日报”的权威性为自己做背书。
7月24日晚间,在多家媒体大量投放广告软文后,碧桂园借此发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碧桂园高质量发展得到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认可》的文章。文章中写道,“碧桂园的亮眼成绩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国际金融报》、《上海证券报》、《南方日报》、《大公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经营网》、中国证券网、第一财经、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与美通社等来自国内外500家权威媒体报道和点赞。”
碧桂园还在官微文章中列出了各大媒体的报道截图,但这些截图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各家的PC端网站或移动端App,而非纸质期刊。其中,在一张新华社App的图片下面用加粗字体标识着新华社报道,而文章来源却显示为经济参考网。行业内人士都很清楚,这些资讯并非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的严肃商业报道,只是碧桂园在这些官媒新媒体上的广告投放。
碧桂园的这种自导自演,自我粉饰的做法明显有失诚信,次日笔者在砺石商业评论发表了《碧桂园公关的自黑与他黑》一文,对碧桂园这种文过饰非,并假借人民日报、新华社之名为自己商业利益背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提出真诚建议,“建筑事故已是不可抹杀的事实,面对这次公关危机,碧桂园最妥善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模式,吸取经验教训,向公众诚恳道歉并做出承诺,以获得谅解与接纳。”
这篇文章在行业中产生较大影响力,碧桂园公关负责人也通过朋友联系到笔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对方言辞较为诚恳,对文章的观点也表示认可,称“在官方公布调查结果后,碧桂园将会向公众诚恳的道歉与解释”。之后其又通过公关公司一再致电请求,担心这篇文章被“杨老板”看到受到处罚,并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与生活造成伤害,希望能帮忙删除这篇文章。
笔者当时考虑事故的核心责任在于碧桂园企业本身,而非这些员工。员工最大的错误在于对危机处理的态度与方法,因为企业的责任对这些员工的职业生涯、生活甚至家庭带来较大伤害,也不是笔者的初衷,所以笔者协调砺石商业评论工作人员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删除了这篇文章,控制其进一步发酵,以防被杨国强看到对他们进行严厉惩罚。同时,笔者也婉拒了对方提出去碧桂园总部交流考察并当面表示感谢的邀请。
在利益与道义面前,我们较为坚定的选择了道义,一旦与这些企业牵涉到利益,就很难再保持客观公正。
但没想到,就在这篇文章发布的当天夜里,7月26日晚23时40分,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的碧桂园·城市之光建筑工地又发生一起更为严重的事故,这次造成6人死亡、1人生命危急与2人重伤。
如果一起事故可能事发偶然,但一个多月来持续不断的建筑事故则绝非偶然,这一定与碧桂园自身的内部管理息息相关。追寻事故根源,我们需要从5年前说起。据《财经》杂志2017年刊发的《碧桂园3000亿跃进秘密》一文报道,201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一场高尔夫球赛间隙交流,时年58岁的杨国强向同龄的马明哲请教了一个管理问题,“你管理平安万亿资产,有什么秘方?”马明哲说:“我能有什么秘方,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回公司后,杨国强安排时任碧桂园人力资源总经理的彭志斌说:“我给你30个亿,你去给我找300个人来。”彭志斌极具执行力,按照杨国强要求,截至目前其已经为碧桂园招聘了1122名博士。“这些博士的共同点是情商与智商同高,人际互动能力强,较少愿意投入科研工作,而希望快速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属于学术派博士中的另类,这也正是碧桂园的博士选拔标准”,彭志斌如是说,“我们要的都是‘奇葩’”。但在彭志斌设置的奇葩选拔标准中,缺少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价值观”的考核。在2017年9月份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碧桂园总裁莫斌再次对彭志斌提出期望,“如果把大学学生会主席都招到我们这里来了,这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当我们的公司是无数优秀学生聚在一起的时候,公司的潜力是巨大的。希望碧桂园用解放思想的态度,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学校。”在莫斌眼里,学生会主席就是优秀人才的代表,而无需价值观的考虑。彭志斌依然没有让莫斌失望,碧桂园最新公布的人力资源数据显示,“碧桂园新招聘的博士中,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占比40%”。据彭志斌称,目前碧桂园的16名区域总裁从这些“奇葩”博士中产生。为了支持企业的区域快速扩张,碧桂园还调整了之前由集团对地方项目直接进行强管控的模式,在集团总部和地方项目之间建立了一层具有较高自主权的区域公司。这些区域公司变成碧桂园集团下属的一个个诸侯国,集团评判这些诸侯国功绩的主要标准就是区域的销售业绩。在碧桂园每月举行的总部高管会上,区域总们会按照业绩排座位,业绩领先的坐在前排,业绩差的坐在后排。如果区域总业绩突出,可以升任为集团副总裁,但如果一年后业绩下滑,集团副总裁的位置也将得而复失。除了大举招聘奇葩人才与成立自治权较高的区域公司,杨国强还创造了“成就共享”的人才激励机制,后升级为“同心共享”。“成就共享”激励计划于2012年开始推行,只要区域和项目管理层完成目标,就能拿到项目税后20%的利润奖励。日,杨国强又开始实行“同心共享”的激励机制,项目的员工可以跟投项目成为项目的股东,分享项目利润。一般来说,项目的股份占比为:集团85%,高层5%和区域公司10%。杨国强以此来激励员工积极性,追求项目的利润最大化“同心共享”的人才激励机制让碧桂园很多区总、项目总像打了鸡血一样,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进项目,甚至连房子都全部抵押。这使得很多项目总年收入过千万,区域总收入过亿,对释放员工斗志起到了巨大作用。江苏区域是碧桂园集团业绩最好的区域,区域总裁刘森峰也是碧桂园年收入过亿的区总典范,其举了个例子,“跟投之后,效果很明显,个别项目老总跟投高达400万,就差身家性命全投进去,400万中,200万是自己存款,还有200万则是父母、亲戚朋友借的,甚至有些人是从银行借款来投,这样的跟投气氛,大家几乎都在玩命地干,进度加速,质量过硬,快速销售……项目各项计划,根本不需要我这个总裁去催,他们自己比我还操心,还着急!”缺乏过程管控,完全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激发员工士气的同时,也激发了区域总与项目总这些精英的自私之心,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很多短视与牺牲项目质量的逐利行为。碧桂园国内土地储备以三四线城市为主,而三四线楼市利润相对较低,这决定了碧桂园只有通过高周转才能保证资金回报率,所以在追求高周转上,碧桂园比其他房地产商更为激进。“拿了地后很快就要开工销售,相当于同样的时间,同行是做一个项目我们必须做四个。大家都很累。”一位碧桂园相关人士说。高周转的核心在于“快”,快速拿地、快速开发建设、快速销售以及快速回笼资金。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曾如此表述高周转对碧桂园的价值:“高周转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高周转是抵抗任何风险最有效的手段”。2018年4月份,为进一步提高周转速度,碧桂园接连发布多个文件。4月5日,碧桂园总裁莫斌签发了《关于提高周转速度、加快有质量供货的紧急通知》;4月8日,碧桂园集团专门开了“高周转”专题会议,网上流传出了《集团“高周转”专题会会议纪要》。4月11日,莫斌再次签发《关于提高集团各单位工作效率、促进项目高周转的通知》和《关于项目报建高周转的通知》。这些文件源于杨国强依旧对碧桂园已经位居行业前列的周转效率不满,他在内部一次会议上发飙,“现在集团高周转太慢,肯定是有问题,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和自己部门检讨”。
在莫斌签发的文件中,要求提高三四五线城市项目周转速度、报建速度与供货速度。有报道称,碧桂园将“高周转”标准由“456”(拿地之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回正)提高到了“345”。为了贯彻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碧桂园要求设计院接到需求后要通宵出图,并采取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比如,项目摘牌即开工将奖励项目总经理20万元,每推迟1天奖励递减1万,40天开工罚款20万,41天开工即撤职。在杨国强指示下总部传递的高周转压力,区域总较高的自治权力,以及“同心共享”的激励与奖惩机制,让区域公司出现了唯业绩论的倾向,为了达到销售与高周转的指标,碧桂园的区域公司不择手段加速进度,降低成本与费用,这在保证了高周转与销售、利润的同时,不可避免以牺牲建筑质量与压榨员工为代价。企业的风险也因此而逐渐集聚。碧桂园离职高管吴建斌曾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一书中透露:在碧桂园做高管真的不易……这里每天都在战斗,身心受伤是十分平常的事,同样没有什么人情味。也有不少离职员工在网上吐槽,在碧桂园的日子“焦虑到失眠”,“压力大到怀疑人生”,“生死不入碧桂园”。在高周转战略的指引下,除了各区域、各项目公司争分夺秒的抢工期,碧桂园总部也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措施。例如,监理是房地产行业的一种重要机制,其主要用来监督施工方按照图纸、规划和国家规范来操作,既代表开发商的利益,也代替未来的业主们保证工程质量。但据著名地产自媒体《包邮区》报道,2014年开始,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就决定自己做项目监理,而不采用第三方监理。之后,在杨国强指示下,碧桂园总裁莫斌签发了《碧桂园集团强制自行监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10月1日开始在全集团推广“自行监理”,新开工项目都要用一家名为国晟监理的监理公司。国晟监理的母公司名叫伊东置业,董事长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女儿杨惠妍。在碧桂园众所周知,国晟监理就是碧桂园旗下的子公司。碧桂园选择自己做监理,除了降低成本与费用,更关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项目进度,加快项目周转。就这样,碧桂园创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奇观,在碧桂园的工地上,监理和施工方往往都是碧桂园自己的员工。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的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碧桂园楼盘质量一路下滑,全国各地碧桂园业主的维权事件不断。最终,出现了上海、杭州与安徽六安三起更恶性的人员伤亡事件。
安徽六安这起多达6人死亡的严重事故,让碧桂园的舆论危机彻底爆发,其再也无法通过公关删稿与媒体美化等日常公关动作来掩盖这场滔天危机。
日,碧桂园被迫邀请全国100多家知名媒体赶赴顺德总部,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走进碧桂园”全国媒体见面会,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以及总裁莫斌、副总裁陈斌等一众高管出席,以表重视。
这场新闻发布会本应是一场对建筑事故进行深刻反思与策略应对的会议,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碧桂园高管的责任推诿会议与谈笑风生的媒体联谊会议。
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在会上说,“最近半年我的精力主要是做农业和机器人,但希望莫斌总裁组建一个由博士和专家组成的50人团队,哪怕投10亿元进行研发,为未来的质量和安排做好准备。我期望莫斌未来比现在管得更好、管得更严格一些,更好地选择建筑公司,希望施工的手段可以做得更好。”
碧桂园总裁莫斌却称:“首先事故与我们的工程质量没有关系。区域和项目负责人在赶暑假期间市场,赶工方面做了擅自安排。我们对区域总裁、项目负责人做了降职、免职等处理。”莫斌的这句话还在为自己开脱,其强调与工程质量没有关系主要是为了向业主与潜在购房者表态“碧桂园的房子没有问题,业主们大可以放心”,但业主的命是命,建筑工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吗?秦朔写给杨国强的第一句话就是“明比钱重要”。虽然杨国强自称做了很多公益,但所有的这些公益都抵偿不了那7个建筑工人的生命。
在回答记者“管理层是否考虑放缓高周转的步伐”时,莫斌的回答模棱两可,称“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高周转。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能快一点就是一点,蛇口当年就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碧桂园的时间与效率确实换来了金钱,但却是以牺牲多位建筑工人的生命为代价。
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把责任推到总裁莫斌,总裁莫斌把责任推到区总,区总把责任推到项目总与施工方,总之碧桂园的高管对安全事故都不负有责任,负责任的只是中基层员工与项目施工方。这不是正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态度。
在对舆论强烈关注的安全事故频发原因以及后续处理措施等关键问题轻描淡写的回应后,碧桂园又把一场关于安全事故的媒体见面会演变成了一场业绩的宣贯会议。碧桂园管理层轮番上台,花了近两个小时向媒体介绍公司的人才战略、精准扶贫、SSGF建造体系、质量管控、设计实力以及机器人与农业等新产业布局。
当笔者看到碧桂园媒体见面会的具体信息后,颇为失望的在朋友圈中写道,“碧桂园根本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与根源。追求高周转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制度与价值观做保证,围绕高周转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注定会加剧下面员工业务行为走形与欺上瞒下,大跃进是因,高周转是方法,品质降低是果。这次声势浩大的全国媒体见面会,只会激起千层浪。”
碧桂园的公关负责人在朋友圈回复,“感谢指正,公司内部已经优化制度设计,包括双享机制的导向和价值取向”,笔者没有回复,因为这句回复在碧桂园的实际行为面前显得太过单薄无力,也已经太迟了。
有记者在发布会现场向杨国强提问,“为什么碧桂园会被外界妖魔化,责任是谁”,杨国强则一直表现出无奈:“我很难回答你。我每天都在为社会更好而忙,我是天底下最笨的人。我自己在家写毛笔字,写‘为了什么’。你问我,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我想杨国强不会不明白其才是碧桂园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杨国强自以为洞悉地产行业的不二秘籍——“高周转”,自以为洞悉人性的“同心共享”机制,在其左手胡萝卜与右手大棒面前,都变成了诱导员工自私之恶的根源,这些自私之恶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只是杨国强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为之骄傲的东西竟然是危机的祸根。
另外,在这次“走进碧桂园”的全国媒体见面会上,碧桂园为媒体提供了价值不菲的“香奈儿”香水作为伴手礼,提供了厚厚一沓的百元大钞作为红包,安排了五星级酒店食宿,安排了一对一的专员陪同,还安排了长隆动物园游玩。
在安全事故死者的亡灵还未消散,在事故家庭还处于悲痛欲绝之时,碧桂园的全国媒体见面会却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欢喜盛宴。碧桂园之心,路人皆知,其只不过是希望借这场没有实质内容的媒体见面会,用红包、用礼物、用私交堵住媒体的嘴。
同处房地产行业的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也表示:“房地产工地死了人是件特别痛心的事情,我觉得死了人的房地产企业家要反思,我们每一个行业都要去反思,不要再开反思会的时候还发着礼物,大家说说笑笑的,我觉得这东西不严肃。”
笔者一度判断碧桂园这场没有真诚道歉,没有实质问题解决方案的发布会闹剧,将让碧桂园的舆论危机进一步升级,但出乎意料的是,碧桂园的“香奈儿与红包”策略起到了出奇好的效果,中国大多数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失声,只有极少数媒体发出一些微弱的声音,但迅速被新的热点淹没。
笔者认为碧桂园如果就此摆脱舆论批评而没有更深层次的反思,那么这7条人命的代价就太过惨重了,未来可能还会夺取更多人的生命命。于是8月6日,笔者在砺石商业评论发布了一篇长约7000字的文章《碧桂园的教科书式自杀》,这篇文章除了严厉批评碧桂园管理层不正视问题、推诿责任与自我粉饰美化等极为不诚恳,不严肃的做法,还深刻解析了碧桂园产生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在全国媒体见面会上,有媒体向杨国强提问,“杨主席是非常有情怀的,但为什么社会上会因为碧桂园出现一些不美好的事情。您认为问题出在了哪里,责任是谁?”
杨国强用极难辨识的顺德方言接连回答了三个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忙,为了使社会变得更好而忙,你觉得我是不是最笨?我也搞不清楚。我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做了很多的事情,钱不是自己的,我是很亏的。未来我的钱越多,我亏得越大。因为我花掉的钱是我的钱,我死了以后,钱不是我的。”
杨国强还说,“我本来可以去亚马逊漂流的,可以跟大哥去珠穆朗玛峰爬山的,可以做很多我喜欢的事情,结果,笨死了,我自己赚的钱不是自己的,我每天为了做得更好而忙,现在更加的笨,又做了农业,帮助9省14县脱贫。”
杨国强口中爬珠穆朗玛峰的大哥,指的就是中国地产行业公认的带头大哥,万科创始人王石。
杨国强确实应该反思为什么自己每天这么辛苦,碧桂园却事故不断,王石留学、登山、谈恋爱,而万科却成为中国地产行业品质的代名词;杨国强荣登中国首富时刻保持低调,王石从没有进入中国富豪100强却经常公开演讲,但杨国强却遭受到公众与媒体的大量质疑与指责,而很多企业家都敬重王石为“大哥”。
杨国强与王石的差距,正是碧桂园建筑事故频发的根源所在。
从1998年以来,万科就一直处于中国房地产排名第一的位置,王石认为“在第一的位置上,你就想保持着第一的位置,所以万科的发展速度就非常快。”对此王石很警觉,“万科在如此大的规模与如此快的速度下,产品质量怎么保证?今天市场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将来市场成熟的时候,增长没有那么快的时候,如果你质量保证不了,将来怎么办?”
所以王石当时就提出万科一定要改变经营模式,一定不要太在乎第一,第一只是一个结果,不是目标。王石认为“第一固然好,但是你质量好了,只是排第三,有什么不好呢?总比质量不好的第一好得多。”王石在万科内部讲话中明确表示,在速度和质量冲突的时候,应该质量第一;速度和成本冲突的时候,还是质量第一。而在碧桂园的发展过程中,很少见到杨国强有这样的反思。
万科在对质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建筑行业与日本同行相比具有巨大的差距,中国建筑行业误差是厘米级,而日本同行误差是毫米级。王石于是决定要弥补这个差距,制定了万科内部著名的“千亿计划”,“千亿计划”不是指千亿销售目标,而是选择1000名工程师,用1亿人民币分期分批送到日本训练。2012年,万科工程师在日本工地参观的时候表示没法学习,太难了。第二年,这些表示没法学习的工程师觉得学习一次还不够,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
王石坚信品质才是万科未来正确的方向,如果今天不去强调质量,到明天再做的时候可能就来不及了,因为万科的体量太大,稍不慎就会出现质量事故。
王石对万科质量的担心,通过主动放下做第一的虚荣很好的解决了,但多年之后,王石的担心却在大干快上,力争“中国第一,全球第一”的碧桂园身上验证了。
我们反思碧桂园今天因建筑事故导致的舆论危机,正是创始人杨国强对于规模与速度的过度追求,而牺牲了质量。牺牲质量虽不是杨国强刻意而为,但畸形的高目标与围绕高目标的激励与奖惩机制导致了碧桂园的团队在规模、速度与利润面前,往往选择以牺牲品质为代价。
杨国强一直为碧桂园的高周转与激励机制辩解,他认为,“我足够勤奋,然后找到足够多希望快速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学历人才,给予其足够的激励与惩罚,从银行融尽可能多的钱,囤积尽可能多的便宜土地,实现最快速的周转,做到中国第一,然后全球第一。”他对他的商业逻辑坚信不疑,但从没有去思考过规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没有思考过高目标、高激励与高奖惩对这些“希望快速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才的人性冲击所产生的风险,更从没考虑过这种大跃进模式是否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规律,也从未考虑为什么万科主动放弃第一,恒大在取得第一后也开始放慢脚步。
笔者也相信杨国强的初衷是好的,并不想害人。但好的初衷,坏的机制依然会产生恶果。这就像集体主义一样,集体主义是一个美好的初衷,希望消除贫困,实现绝对公平,但集体主义最终却诱发了人性的自私与懒散,不仅没有消除贫困,反而导致人人贫困。
大跃进的发展战略,无暇价值观建设的团队扩张,激发人类自私之心的激励与奖惩机制,正是杨国强这种“带有包工头”痕迹的草莽思维,而非王石存有敬畏之心的“企业家思维”,让碧桂园一步步走陷入危机。
由于大多数媒体失声,《碧桂园教科书式自杀》一文成为碧桂园全国媒体见面会后,为数不多对此次发布会进行较为深度解析的文章,其在行业里迅速引起巨大反响。
一家非常有底线,很受尊重的知名企业的公关负责人对笔者表示,“这是我看到的碧桂园分析最好的文章之一,对我们反思危机处理也有帮助,对碧桂园来说,踩踩刹车不是坏事,只要能促进内部反思。外部的批评往往不是公司危机的根本,内部认知的偏差才是。我们日常处理危机也需要这样的客观思考”。
但碧桂园不这么想,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最终在神秘之手的力量下也消失了。
先是在砺石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与百度百家等自媒体平台的文章中,无数的网络水军一窝蜂的涌来对这篇文章进行留言诋毁。接着砺石商业评论工作人员收到碧桂园法务人员的联系,并邮递来律师函进行恐吓,表示“(如果不配合)届时贵司将陷入讼累,不仅需要履行上述义务,赔偿碧桂园公司的损失,还将消耗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承担不必要的诉讼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保全费、公告费、执行费等费用。专此函告,请贵司慎思并妥善对待。”
邮寄律师函,用法律起诉来恐吓那些不被利益收买的媒体是一些大企业的惯用手段,它们非常了解媒体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去卷入官司,最终被迫妥协。
但砺石商业评论所坚持的价值观的第一条就是“本分”,“本分”的第一个含义是我们不作恶,不害人,本本分分。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做什么要有做什么的本分,做媒体就要敢于得罪人,要敢于惩恶扬善,不能只是一味吹捧奉承。所以,砺石商业评论所有的文章都经得起推敲,对我们文章的客观与公正性我们从不担心,如果碧桂园起诉,我们也不恐惧,做好充足应诉的准备,并借这场官司打压那些动不动就以起诉来要挟媒体人的企业的气焰。
在恐吓无果后,碧桂园以“佛山市顺德区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开始向微信公众平台投诉删除文章,在微信公众平台尚未就审核结果反馈之前,碧桂园法务人员就对其他转载这篇文章的媒体谎称,这篇文章原文已经被判定侵权,如果不删除,将向法院起诉,这迫使很多转载该文章的媒体被迫私自承认侵权。
但在接下来微信公众平台的审核通知中显示,“经平台审核,根据本次投诉未能核实判断被投诉内容侵权,对本次投诉暂不予支持。”
让人蹊跷的是,碧桂园再次进行投诉,微信第二次审核判定内容为侵权。为什么微信第二次判定该文章侵权,是因为那些转载媒体私自承认侵权所致,还是有一只神秘的手在操纵着微信公众号进行二次改判,笔者不得而知。
这篇文章在全网的转载也相继被删稿,除了这篇文章,秦朔建议杨国强去看的那些批评的文章也已经全部被删除。
当我们再打开百度搜索,搜索“碧桂园”关键词时,在百度搜索首页已经一片太平,好像碧桂园半个月之前的安全事故从未发生,只有笔者这篇《碧桂园教科书式自杀》的文章在首页还顽强存在,但点击这篇文章,也已经显示“404”,详细内容也已经无法打开。
另外,在碧桂园事故接连爆发后,一名碧桂园前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其之前在碧桂园工作的一些细节,其中曝出一位项目总吹嘘其挽留公司资产的故事,“说是打钻孔的时候,机器上来后发现钻头没了,钻头被深层岩石卡住了,于是叫了农民工下去掏,那井有40米左右深,没穿专业抗压防护服,农民工下去把勾勾在钻头上,拉上来一会就不行了,死了,尸检说心肺破裂。说到这项目总洋洋得意说,死亡赔偿了50万,捞回来200万的钻头,值了。”
这名前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被很多媒体引用,其也很快成为碧桂园的问罪对象。如果这位员工的朋友圈内容是造谣,碧桂园大可通过法律程序让这位前员工付出代价,接受法律惩罚。但碧桂园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展示了碧桂园式的效率,很快就迫使这位员工在微信朋友圈道歉,并让其在一张打印好的纸质致歉信声明上签字并按下红色指印。在这则声明中称“该条消息被朋友圈中的不法分子利用”,这明显是碧桂园方自己强迫这位前员工写下的措辞,在碧桂园眼里,一切批评者都是不法分子,那么将所有批评者称之为不法分子,这算是诋毁与诽谤吗?
我们无法想象,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碧桂园就能直接强迫这位员工在这样一份声明上签字画押。如果其真的造谣,应该用法律去严惩,而不是用私权,如果这位前员工没有造谣,碧桂园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让这名前员工屈辱的道歉并被逼按下指印?是施加威胁?还是利益承诺?这让我们细思极恐。
针对这位前员工的致歉,碧桂园极为反常的低调处理,只是在官微上发布了一条声明,并拿这则声明作为碧桂园去删除那些不法分子“引用这位前员工朋友圈内容”文章的有力武器。
日,碧桂园发布上市公司公告,公布了截至日止的上半年财务报告。
财报显示,碧桂园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4,124.9亿元,同比增长42.8%,实现总收入为人民币1,318.9亿元,同比增长69.7%。实现毛利人民币349.7亿元,同比增长约104.6%。实现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63.2亿元,同比增长约94.9%。碧桂园的上半年财务成绩单极为靓丽。
在碧桂园发布财报当天,昔日的地产大哥万科也发布了其2018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业绩相较碧桂园要黯淡许多。其中,万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59.7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24亿元。不同于碧桂园的激进,万科2018年上半年在地产业务上依然保持谨慎。
财报发布当天,受业绩大涨刺激,碧桂园股价大涨6%,各路媒体又是赞歌一片,半个月之前还恶浪滔天的碧桂园又重回歌舞升平。
7位建筑工人的生命充其量1000万人民币的赔偿;一场媒体发布会,只需几百万人民币的活动费用;让全网批评碧桂园的负面舆论全部消失,也不过百万级别的公关费用,将那些敢讲真话的媒体人污蔑为“不法分子”,恐吓他们闭嘴也只需数百万律师费即可。
两千万的费用投入,不足半个月的时间,碧桂园又重回歌舞升平,其付出的代价也太低了。
犯了巨恶,只需付出如此低的成本就可以安然无事,这会激励更多的企业有恃无恐,以碧桂园为榜样,7条人命,不就是两千万的事吗;这也会激励更多的律所与公关公司助纣为虐,企业做的恶越多,删稿与法律恐吓的生意越红火;这也会让为数不多敢讲真话的媒体人,或者接受招安,或者被定义为“不法分子”,或者被迫离开媒体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怕行当。
秦朔在《写给杨国强的三句话》一文中看得极为透彻,他说,“基本上,中国的民企老板在自己创造的企业王国里都是一言九鼎,没有人敢反对,即使老板有问题,也极少人能正言直谏。碧桂园的情况类似。有些话下属不好说,或者拐弯抹角往轻里说,最后导致老板对问题的认识和社会的看法隔着十万八千里,而老板还不自知。”
在碧桂园,莫说有人能去正言直谏了,外部学者的一些批评与建议在杨国强能读到之前,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在今年上半年财报中,杨国强写了一封致股东的信,在信中其首先秀的还是碧桂园的肌肉,在提到安全事故时称,“生命无价,谨代表公司管理层对过去的事故诚挚致歉。将以‘刮骨疗伤’的决心,坚决推进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改,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社会责任。”
从杨国强这封看似诚恳的致股东信可以看出,其依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在他心中最重要的还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而非用户与员工,股东关注的是短期股价,提升短期股价需要收入与利润,满足股东期望的收入与利润,就只有挥着皮鞭向员工与市场索取业绩。就像王石反思万科时曾说的,“当你做了第一,你就一直想保持第一,在保持第一的追求下速度就太快了,而这种规模与速度是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能支撑的起的吗?”
杨国强说要“刮骨疗伤”,但碧桂园的问题不是外伤,不是坚决推进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改等表层的“刮骨疗伤”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换上稳健的血液,理性的大脑与敬畏之心,重塑新的价值观,彻底扭转大跃进,高周转,高激励与强惩罚的杨国强式思维,也彻底放弃追求“较少愿意投入科研工作,而希望快速实现人生价值“与唯”“博士与学生会主席”为首选人才的人力资源观念。
今天这篇文章也许能帮杨国强解开他一直感到困惑的“为什么”,但在杨老板看到之前,这篇文章极大概率已经在那只“神奇的手”的操纵下消失了。但讽刺的是,除了杨老板自己看不到这篇文章,其他多数高管肯定都已经看到了。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如果您有优质的、符合见闻调性的原创文章,欢迎以个人的名义投稿入驻华尔街见闻名家专栏。
投稿方式 :请将个人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发送至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 投稿人名字
来自主题:
砺石商业评论
房地产决策参考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8.22 朱文策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8.03 祁月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8.03 砺石商业评论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7.03 华尔街见闻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25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答问题错误的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