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余额宝升级一直在审核,审核要多久

北京|关于2018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申报的通知
为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调动北京优势科技力量,开展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战略定位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北京市自然基金委员会、海淀区政府联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以下简称“海淀联合基金”)。海淀联合基金将紧密围绕海淀具有优势的智能制造领域,支持科研团队跨学科、跨部门开展前沿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转化前景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以强化海淀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
海淀联合基金作为市基金的组成部分,项目的申请、评审和管理,按照市基金相关管理办法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合作协议执行。
为做好2018年海淀联合基金项目申请工作,现发布《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申请须知》(附件1)和《2018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附件2)。
2018年海淀联合基金分为重点研究专题和前沿项目两种类型,申报均采用在线填报方式,申报期为日至9月21日,分为申请书在线撰写提交、依托单位审核提交和申请材料打印报送三个阶段,具体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一、申请书在线撰写提交(日9:00至9月7日16:00)
申请人于日16:00前通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站(http://kw.beijing.gov.cn/jjb)经“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化工作平台”登录“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将申请书网上提交所在依托单位。
1.无系统账号的申请人可向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申请。
2.申请书如需嵌入图片,图片格式必须为JPG、JPEG等图片格式,不能嵌入矢量图等特殊格式。
3.申请人撰写、提交申请书功能于9月7日16:00停止服务。鉴于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系统需要一定处理时间,请申请人根据单位具体要求做好申请书的撰写安排。
二、依托单位审核提交(日12:00至9月14日16:00)
依托单位对本单位申请人、参与人的申请资格及申请人所提交申请书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过程中,依托单位可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将存在问题的项目退回申请人修改。
依托单位应在9月14日16:00前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在线统一提交单位所有电子申请书,请依托单位妥善安排提交电子申请书时间。
三、申请材料打印报送(日9:00至9月21日16:00)
打印纸质申请书时间:日9:00至9月21日12:00前,依托单位可组织申请人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打印纸质申请书并完成签字盖章手续,请提醒申请人妥善安排好打印申请书的时间。
纸质申请书提交:基金办于日9:00至9月21日16:00前集中接收依托单位统一报送的纸质申请书(过时不接收)。报送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重点研究专题项目和前沿项目均需提交一份纸质申请书原件,其中重点专题项目需按照项目、课题顺序装订成册。纸质申请书应带有申报编号、条形码、版本号及水印并含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申请时需提供加盖本单位公章的申请项目清单,该清单可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打印。清单上所列项目应与所提交的纸质申请书一致,若提交纸质申请书项目数量少于申请项目清单中所列项目数量,需在此清单中注明未提交纸质申请书项目的数量、申报编号、项目名称、申请人姓名和未提交原因。
3.请按上述要求按时提交项目申请书,不接收邮寄的纸质申请书。
4.纸质申请书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不予接收。
接收地点:海淀区四季青路7号院2号楼311-2室
联系单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 郭凤桐  王军勇 
联系电话:491860
技术支持电话:858689(工作日9:00-17:30)
特此通知。
1.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申请须知
2.2018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申请书框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管理办公室
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申请须知
为了做好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海淀联合基金项目”)申请工作,根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办法”)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合作协议制定了本申请须知,用以指导海淀联合基金项目申请。
一、申请人事项
(一)申请人的条件
1.申请人应当是申请项目/课题的实际负责人,需具备以下条件:
(1)所在单位是依托单位;
(2)具有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经历,且能保障所申请项目的研究时间;
(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2.鼓励海外科技人员通过依托单位申请项目。海外科技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上述申请人条件;
(2)正式受聘于依托单位,项目执行期在聘任期内;
(3)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3个月以上。
在申请项目时,须提供依托单位的相关证明文件(加盖单位公章),作为附件随纸质版申请书一并报送。
3.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全日制研究生和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能作为申请人申请项目。
各类型项目对申请人有特殊要求的,将在“项目类型”中加以叙述。
(二)申请人管理规定
1.申请人当年只能申请1项海淀联合基金项目/课题。
2.同一科技人员当年参与及申请的海淀联合基金项目数合计不得超过3项。
3.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0周岁,且在项目资助周期内须在依托单位任职。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管理小组成员不能申请和参与申请海淀联合基金项目。
5.海淀联合基金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本年度项目。
(三)特别提示
市基金不支持将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项目申请书在不同机构中以同一申请人或者不同申请人的名义进行多处申请。对于申请人在以往市基金或其他机构(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基础上提出的新项目,应明确阐述二者的异同、继承与发展关系。
二、依托单位事项
(一)依托单位应当按照基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申请通知等要求,组织开展海淀联合基金项目申请工作。
(二)依托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申请人、参与人的申请资格及申请人所提交申请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三、项目类型
2018年海淀联合基金项目类型分为重点研究专题项目和前沿项目两种类型。申请海淀联合基金项目须在《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题。
(一)重点研究专题项目
重点研究专题项目主要围绕海淀当前重点发展领域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对前沿研究的需求,吸引科研单位中的高水平研究力量与应用方形成团队,开展联合攻关。2018年重点研究专题项目计划资助14项左右,原则上每个重点研究专题指南方向下只资助1项,资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项,实际资助经费结合申请和预算情况决定,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重点研究专题项目申请在满足本须知“申请人事项”的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凝聚力。
2.项目申请研究内容应涉及项目指南对应方向中的全部研究内容,不受理针对某个指南方向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
3.项目申请人统筹项目的申请与实施,应当围绕所申报的重点研究专题指南方向的各个研究内容设置有机联系的2-4个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团队;项目申请人须是其中一个课题的申请人,课题申请人应来自不同依托单位。
4.研究团队成员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所涉及学科分支均应配备具有一定学术造诣和较扎实研究基础的研究骨干,成员之间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前沿项目
前沿项目主要资助科技人员在项目指南范围内自主选题,重点围绕领域新兴发展方向、紧跟学科前沿,开展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研究。2018年前沿项目计划资助56项左右,每个指南方向下资助4项左右,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项,实际资助经费结合申请和预算情况决定,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上述两类项目都鼓励首都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单位中的科研人员组成团队联合申请。海淀联合基金出资企业可为项目开展提供相应的研究数据验证环境,项目研究成果中与产业化相关的知识产权可由海淀区出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
四、申请书撰写要求
申请书采取在线撰写的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书须由申请人本人撰写并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申请书中研究起始年时间填写为日。
3.项目名称应根据项目自身研究内容确定,尽量避免直接使用项目指南中指南方向的名称。
4.项目的预期研究结果及可考核的验收指标应合理、明确,项目获得资助后预期研究结果和验收指标将作为任务书的重要内容和验收时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更改。
5.项目基本信息填写中应注意:
(1)请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及项目指南准确选择“资助项目类别”和项目指南代码。
(2)要求“选择”的内容,只能在下拉菜单中选定,要求“填写”内容,可以键入相应文字。
6.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在“申报学科”下拉菜单中准确选择申报学科代码,每一申请项目可选择两个申报学科代码。申报学科代码是计算机随机遴选评审专家的重要依据,请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学科代码。
7.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必须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项目组主要成员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参加(包括外聘人员及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单位,须按申请书要求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加盖合作单位法人公章,填写的单位名称须与公章一致。
项目组主要成员中的境外人员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质文件,说明同意参与该项目申请且履行相关职责,该纸质文件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送交。
8.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它渠道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相关栏目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与区别。
9.有合作单位参与申请的项目应当在申请书相关栏目中说明合作单位在本申请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以及相关研究工作基础。
10.凡在研究过程中按国家有关规定应履行相关程序的,需提供相关证明纸质原件材料(例如: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请申请人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有关规定,申请时须提供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等书面材料)。
11.申请人可以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申请项目的专家名单,供遴选评审专家时参考。
12.申请人须在依托单位确定的截止日期前完成申请书撰写并将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审核,申请人须在规定的时间打印纸质申请书,完成签字手续后提交依托单位。
五、依托单位及申请人需注意的问题
为避免申请人因非学术性失误而失去评审机会,特别提醒依托单位及申请人注意,申请项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受理:
(1)项目申请人/课题申请人不具备申请条件的
(2)项目申请人/课题申请人负责(参与申请)超过规定数量的
(3)申请书无原件或无纸质申请书
(4)电子申请书与纸质申请书版本号不一致
(5)申请人、项目组成员、单位负责人未在相应栏目中签字或签章
(6)项目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合作单位未加盖独立法人单位公章
(7)申请书缺页、缺项或有关栏目未填
(8)经费预算未按要求科目填列或出现加和错误
(9)自行修改申请书栏目或变更栏目顺序
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能源材料领域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指南
一、长寿命钠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
概述:高性能二次电池作为高效与便捷的能量储存与转换器件,对建立清洁能源体系和实现规模化储能至关重要。钠离子电池以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是应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的理想器件之一。通过对电极、电解质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成分设计以及性能调控,构建长寿命、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对未来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目标:针对大规模储能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低成本、长寿命的正、负极和电解质材料,研制长寿命、高安全、能量密度大于120Wh/kg的钠离子电池软包电芯,室温下1C倍率放电容量不低于C/10倍率放电容量的85%,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以上,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为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1. 低成本钠离子电池正、负极以及电解质材料;
2. 钠离子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研究及优化;
3. 钠离子软包电芯制备及性能优化;
4. 钠离子软包电芯安全性能。
二、面向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高电压高安全液态电解液研究
概述:采用高电压正极、硅碳负极和高电压电解液为当前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新体系的基本路线,但高电压下电解液及其与电极界面的不稳定性,严重制约了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应用。因此,急需发展新型高安全高电压电解液。
总体目标:以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新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发耐高压、高安全电解液,突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新体系电芯设计及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其中,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5mS/cm,电化学窗口达到5V,满足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单体电芯循环500次以上,工作温度-20-45℃,安全性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研究内容:
1.高电压、高安全电解液的分子设计及制备;
2.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界面性能;
3.高容量极片结构设计与制备;
4.电池单体性能优化及安全性能。
能源材料领域前沿项目指南
1. 长寿命高面容量金属锂电极锂枝晶抑制策略
2. 高容量高镍低钴(或无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机器人领域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指南
一、基于人体信息反馈的康复机器人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
概述:康复机器人是现代康复医学与先进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化装备,也是目前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热点。康复机器人研究涉及医学、人体工程学、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仿生等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特点。通过在康复机器人的构型设计、传感与感知、人机交互、人体信息反馈、康复训练方法及康复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展共性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可为人-机融合的康复机器人设计和制造提供支撑。
总体目标:开展康复机器人构型设计与优化、多模态信息感知与人机交互、面向临床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法及康复效果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康复机器人的性能与临床应用效果,为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1.基于人体信息实时反馈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法;
2.康复机器人构型设计、系统集成与优化;
3.基于感知与机器学习的康复控制策略优化;
4.临床验证与康复效果评价。
二、助力/助行机器人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
概述:助力/助行机器人是服务于半失能等特殊人群的机器人,该类机器人通常具有多柔体系统,可实现大位移刚性运动和小位移变形运动的强烈耦合,运动灵活,近年来逐渐引起了重视。但由于该类机器人构型复杂,运动控制及驱动涉及学科广泛,整体系统或单一功能涉及仿生、控制、材料等多学科,存在诸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伴随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助力/助行机器人领域亟待更多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
总体目标:深入研究助力/助行机器人在操作、助力/助行、传动等功能方面的控制、轻量化构型设计,并开展该类机器人的结构与运动设计、力传感与传递、驱动与控制、安全与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人机相容的助力/助行机器人系统,完成步行、蹲起、重物搬运等任务示范验证,为其在智能装备、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人体运动意图感知、响应机制、运动模式、力感知与传递等关键问题;
2.集成感知与识别技术的助力/助行机器人总体设计;
3.基于机器学习的助力/助行机器人运动规划与协调控制方法;
4.完成至少两种助力/助行任务的示范验证。
机器人领域前沿项目指南
1.面向康复/护理的机器人柔顺控制技术
2.手术机器人术区信息感知技术
医学工程领域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指南
一、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的神经系统疾病辅助诊断技术
概述:随着医疗成像设备在各级医院的普及,通过影像学诊断各类疾病已成为临床医学常规手段。临床中,神经系统疾病更加复杂,基本影像检测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实际需求。结合医学影像大数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开展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识别方法研究,提高医学影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有助于医生提高医疗诊断效率,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对患者的诊疗效果。
总体目标: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与技术研究,在典型医学影像数据处理方法、特征提取与验证、智能诊断分析等方面获得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为构建多模态医学影像的神经系统疾病辅助诊断提供源头支撑。
研究内容:
1.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预处理技术;
2.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系统疾病医学影像特征提取与验证;
3.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系统疾病医学影像智能诊断与验证。
二、工程化角膜内皮组织研究
概述:目前,中国角膜盲患者约4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约20万人。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恢复患者视力的唯一方法。然而,供体角膜材料的匮乏造成每年角膜移植手术量极低。组织工程角膜一直是角膜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细胞膜片及组织工程角膜基质材料已经上市并应用到临床,为部分角膜移植手术提供了材料,但临床更缺乏角膜内皮材料和全层角膜材料。迫切需要攻克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材料的瓶颈,为组织工程角膜临床转化研究奠定基础。
总体目标:开展工程化角膜内皮组织构建研究,经体内及体外功能验证,开发出具有生物活性、可移植的角膜内皮组织,为解决角膜供体匮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角膜内皮细胞来源、培养条件、生物标志物确定;
2.工程化角膜内皮组织的构建;
3.工程化角膜内皮组织的体内功能验证。
医学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指南
1.非外源性对比剂脑血流成像方法
2.干细胞定向分化及其在肝脏、眼科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保护领域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指南
一、城镇污水资源化中的膜污染控制
概述:膜技术因其出水水质优异、占地紧凑等特点,在城镇污水资源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处理水质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膜污染问题,导致膜通量变小,处理能力显著下降,成为膜技术规模化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污水资源化过程中各种膜系统的污染机理与预测模型,发展高效的膜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方法,为膜技术在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总体目标:以城镇污水资源化的膜耦合生物反应系统为对象,研究具有膜污染潜势的各类组分及其特性,揭示其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能够指导实际应用的膜污染过程预测模型,提出膜污染控制新策略与新方法,并进行实际验证。
研究内容:
1.膜耦合生物反应系统的高污染潜势物质监测方法、组分分析及其膜污染特征;
2.高污染潜势物质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膜污染发展过程预测模型;
3.膜污染控制新策略与新方法。
二、水环境风险污染物定量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
概述:目前,水环境安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我国典型复合型污染特征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更具复杂性,水环境问题极具挑战性。我国是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属于PPCPs的主要部分)导致的潜在环境风险非常严重。近年,生物传感技术在国际上异军突起,成为环境风险污染物检测的前沿技术和热点领域。针对我国水环境复合污染的特征,研究以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为代表的环境风险污染物生物传感检测原理与技术,将为环境风险污染物的控制和民众健康安全保障奠定基础。
总体目标:针对抗生素或内分泌干扰物,以生物功能材料与光电子传感技术原理为核心,研究生物功能材料与环境风险污染物的竞争识别机制、生物功能材料在固相界面的修饰方法、信号识别与低损耗传输模式的信息传递精密调控,为形成快速高灵敏的环境风险污染物生物传感分析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
研究内容:
1. 以典型抗生素或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为目标,研究生物识别材料的分子识别机制与反应模式;
2.基于光学原理的高灵敏、低损耗、多位点检测生物传感元件;
3.水环境介质对生物传感分析过程的影响及抗干扰的解决方法;
4.快速、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定量检测方法及验证。
环境保护领域前沿项目指南
1.抗污染膜材料制备及表面改性
2.生物传感固相界面的固定模式及再生原理
计算机视觉领域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指南
一、基于单深度相机的实时动态三维重建
概述:随着深度相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iPhoneX,Google Tangle, Hololens等设备中的应用,基于便携式深度相机的三维重建将成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人脸、人手、人体等动态对象的动作、结构、外观等信息的实时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总体目标:针对人脸、人手、人体等动态对象,研究基于单个深度相机的动态实时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多视角条件下的重建模型,实现动态对象的高精度、高性能、高质量的三维重建,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基于单深度相机的人脸、人手、人体等动态对象的实时三维重建技术;
2.实时三维重建中的真实感纹理处理技术;
3.基于单深度相机的实时动态三维重建应用验证系统。
二、小样本医疗数据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
概述: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标注样本。在医疗领域,高质量的医疗影像大数据样本很难获取,且人工标注成本较高,缺乏病理或手术金标准。因此,亟待研究基于小样本数据集或弱标签标注的深度学习方法。将小样本弱标签的医学影像数据应用于肿瘤鉴别诊断等实际医疗场景,对于提高医学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体目标:研究基于弱监督学习、迁移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强化学习等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小样本数据集及弱标签标注,为解决实际医疗场景下数据及标注难以获得的问题,实现较高的医学诊断准确率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1.面向小样本医疗数据的弱监督学习方法;
2.面向弱标签医疗数据的生成对抗网络与强化学习方法;
3.小样本弱标签深度学习方法在肿瘤等典型医疗领域的验证。
三、三维体数据的实时交互编辑技术
概述:术前基于病人真实CT(或MRI)影像数据开展手术过程模拟对于完成高难度手术十分必要。传统后处理重建的三角网格模型仅能有针对性的重建部分目标组织器官信息,而原始影像体数据能够更真实全面记录人体内部全部组织信息。如何直接基于医学影像体数据(CT/MRI Volume Data)模拟手术的整个过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三维体数据的实时交互编辑技术研究,对于提升高难度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体目标:研究进行医学影像体数据形变的高性能优化算法,做到实时交互形变。针对于肿瘤切除等手术,采用不同物理参数对体数据中人体不同组织进行建模,并基于物理模型精确模拟手术过程中的细节特征,为术前模拟、手术教学等应用真正大规模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三维体数据中器官组织的交互编辑技术与体数据实时形变算法;
2.三维体数据中器官组织的物理形变计算与形变细节仿真;
3.基于上述技术的实时手术模拟应用。
四、面向深度学习的GPU虚拟化关键技术
概述:GPU作为加速器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平台中被广泛应用。当前GPU模型训练平台在GPU使用方面还存在与CPU固定配比等限制。如何解耦硬件配比,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资源,对于提升平台效率具有很多帮助。在此情况下,GPU远程调用技术及虚拟GPU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需求。通过虚拟GPU技术,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极大的灵活性,提升平台资源利用率。
总体目标:以满足深度神经网络训练需求、提高深度学习训练平台资源利用率、简化资源管理为目标,研究面向深度学习的GPU虚拟化关键技术,为构建高效、易用的深度学习训练平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面向深度学习的GPU资源抽象与管理技术、动态任务迁移技术;
2.面向深度学习的GPU远程调用技术、资源优化技术;
3.基于虚拟GPU技术的深度学习训练平台原型系统。
计算机视觉前沿项目指南
1.移动端高动态高精准三维重建技术
2.基于深度学习的底层计算机视觉新理论与新方法
3.多模态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
无线通信领域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指南
一、雾计算分布式无线网络组网理论与资源优化技术
概述:随着移动业务大爆发和物联终端海量涌现,采用传统的集中式云业务平台难以有效支撑大连接和低时延等性能需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业务、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数据,充分利用雾计算分布式无线网络中边缘网络节点、接入网集中单元和接入网分布式单元的信号测量、处理、存储能力,实现便捷快速重配置动态组网,是我国实现5G引领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步骤,对推动5G与各行业融合,促进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总体目标:面向未来无线网络,研究雾计算分布式无线网络组网理论与资源优化技术并开展试验验证,实现快速重配置动态组网,提升存储、计算和通信能力,有效支撑大连接和低时延性能需求,为实现智能雾计算无线网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基于人工智能的雾计算分布式无线网络架构和动态组网方法;
2.雾计算分布式无线网络的存储、计算和通信资源智能协同优化技术;
3.面向智能内容推荐的雾计算分布式无线网络资源动态决策方法。
二、基于免授权频谱的5G无线组网理论与关键技术
概述:由于授权频谱资源稀缺,5G网络可以采用免授权频谱通过载波聚合或者双连接的方式与授权频谱结合使用,进一步提升网络频谱利用率和容量。5G网络也可以独立使用免授权频谱进行部署,为垂直行业提供网络覆盖。为了满足免授权频谱的法规要求并实现多系统共存,迫切需要研究基于免授权频谱的5G无线组网理论与关键技术,推动5G网络在垂直行业创新应用,满足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国家战略需求。
总体目标:面向5GHz、60GHz等免授权频段,研究基于免授权频谱的5G无线组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并开展试验验证,实现基于免授权频谱5G系统与基于免授权频谱4G系统、其它现有系统之间的多系统共存,满足大容量、深度覆盖以及保证服务质量的需求,为5G网络工作于免授权频谱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基于免授权频谱5G系统的无线接入技术;
2.基于免授权频谱5G系统的保证服务质量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3.基于免授权频谱5G系统的干扰管理技术与多系统共存理论。
无线通信领域前沿项目指南
1.无人机基站群组网理论与应急通信技术
2.基于大数据的蜂窝物联网小基站组网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订阅号升级服务号审核时间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