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很敏感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十分敏感,这里的敏感是什么意思?

艺术家动态正文
熊宁辉:用“音乐”激励你的美术创作,画出你心中的“音乐”
摘要:【摘要】从分析心理学中的&联觉&现象、探索&形、声、意的交互作用&这种&通感&规律入手,阐明音乐元素与绘画元素的对应关系、表达感情的模式以及音乐对绘画创作的激励作用。开发这种&跨界&的艺术思路,有助于拓宽…
  【摘要】从分析心理学中的&联觉&现象、探索&形、声、意的交互作用&这种&通感&规律入手,阐明音乐元素与绘画元素的对应关系、表达感情的模式以及音乐对绘画创作的激励作用。开发这种&跨界&的艺术思路,有助于拓宽美术工作者艺术创作思路,激发其想象力,利用音乐与绘画的互动联系,也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美术教学新尝试。  【关键词】联觉& 通感& 音乐与绘画& 绘画创作& 美术教学  一、在艺术史上以音乐和绘画的结合的题材颇丰,但在艺术上真正通过音画互动关联的探索并不多见。  谈到古典音乐和世界名画的结合,我们马上会想到用音乐去直接表现绘画作品的例子,如:俄国的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法国的德彪西的《版画集》、西班牙的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和我们中国当代作曲家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等等。  在世界名画里,描写音乐演奏或舞蹈场景的美术作品就更多,如荷兰的维米尔的《弹大键琴的女人》、法国的杜飞的《乐队》、劳特累克的《红磨坊舞会》、德加的《舞蹈课》、《大使剧院的咖啡音乐会》、马蒂斯的《音乐》和《舞蹈》,奥地利的克里姆特的《致音乐》,以及西班牙的毕加索那些众多描绘西班牙吉他和舞蹈音乐的立体主义和拼贴作品,还有西班牙的米罗的《午夜的夜莺歌声和晨雨》抽象作品,等等。  绘画大师亲自为大作曲家的歌剧或芭蕾舞剧进行舞美或服装设计,在艺术史上此类例子也有不少:毕加索为法雅的舞剧《三角帽》的设计、俄国的夏加尔为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的设计等等。  至于以音乐为题材进行建筑室内设计或壁画装饰的作品,在欧洲各大歌剧院和音乐厅都有这样的传统,在慕尼黑南郊的新天鹅堡里面,则尽是巴伐利亚路德维克二世崇拜的反映瓦格纳歌剧的壁画。而在近代,美术大师亲自主持的室内设计作品,可以举出的例证包括奥地利的克里姆特在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壁画的《贝多芬带饰》、俄国的夏加尔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设计的壁画《音乐的起源》和《音乐的胜利》、法籍华人朱德群为上海大剧院设计的大型抽象油画《复兴的气韵》,等等。  这些以音乐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或以绘画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都反映了它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从巴洛克、罗可可,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二十世纪的艺术风格多样性(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原始主义和表现主义、简约主义和序列主义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受。但在艺术史上真正通过音画互动、激发想象给美术创作或音乐创作带来启迪开拓新的艺术天地并卓有成效的例子,却只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在音乐家方面,可能只有德彪西、勋伯格、拉威尔、斯特利亚宾、梅西安等人;而在绘画方面能够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为数更少,有记载的仅有近代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的康定斯基和克里,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和有关论著中,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曾研究如何在绘画中引用音乐元素,试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加以突破和创新。  康定斯基受勋伯格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启发,在绘画上以纯理论化的方法把音色和色调、音高和色度、音量和饱和度联系起来;和音乐表达各种情感一样,各种颜色和造型也可以表现各种情感,他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找出理论根据和美学准则。而同为青骑士画派的克里,出身音乐世家,早年在伯尔尼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后来却改行学绘画,并成为一代大师。他对时间艺术(音乐)与空间艺术(绘画)的类比性进行探索,阐述自己对音乐节奏与画面结构、主题变奏与造型色彩变换的关系,追求音乐和色彩的和谐,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热爱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正是他们的音乐激励着他在绘画艺术中攀登新的高峰。  尽管上述画家大量的启发式的美术创作都是以音乐感受为类比,在绘画中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并他们没有从分析心理学中的联觉入手,从音乐带给人们场景式的想象的通感为主导进行深入地美术创作探索。  接触过音乐启蒙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同一种经历,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可能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画面感,通过音乐产生视觉的想象。如何把这种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画出心中的音乐?通过音画互动,激发想象和感受,给美术创作带来新的启迪,开拓新的表现,这正是笔者从事的课题。  当然,尽管目前这种研究并不多见,但也并非空谷无人,联觉、通感是客观存在的并已经被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在现代艺术领域里,人们在绘画、建筑、环境布置、图案设计、舞台设计等活动中已经开始利用联觉现象以增强相应的效果;联觉还被诗人们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广泛使用。本研究旨在探索视听艺术领域的联觉规律,开发这种&跨界&的艺术思路,激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让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莫扎特的音乐真谛&的行列中,打破艺术分类领域的壁垒,开拓艺术创新的新途径。  二、什么是联觉[注1],什么是通感?[注2]  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定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会引起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感觉,或者一种感觉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心理现象叫联觉。最常见的联觉形式有色听现象,即一种声音或一个音符可能引起某些生动鲜明的色彩形象。如低音引起深色感,高音引起浅色感等。颜色引起冷暖感、远近感、轻重感,也是一种联觉。如红、棕、黄色可引起温暖感、接近感,因而称为暖色或进色;蓝、青、紫色引起寒冷感、深远感,因而称为冷色或退色。联觉的心理学名为& Synaesthesia&。这个字源於希腊文&syn&(综合)+aesthesia(感官知觉),意谓各感官之间的相互综合。联觉的种类很多,它将五大感官 (视、听、嗅、味、触)中原本毫无关联的感官相连;例如听觉引发视觉 (音乐&色彩视觉) ,触觉引发视觉 (疼痛&颜色感觉) 等。一般固有的习见观念认为,各感官之间有明确的划分 (听刺激&听觉;视刺激&视觉;触刺激&触觉),彼此间平行运作。但联觉现象的发现打破了这个固有观念,换言之,联觉是跨感官感觉。近年来,人们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每一个区域负责某种感觉成分,这就使得声音分属听觉区而不是视觉或嗅觉区。但是,有时两种不同的区域发生融合,这就出现联觉现象了。 人的联觉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客观规律。自1880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上描述了第一例联觉现象后,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就一直在探索过程中。今天,全世界的神经学家都在研究联觉现象,感官混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不同的感观混合联觉又会怎样呢?  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定义,通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感之一是听声类形,即从听觉转移到视觉。如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通感之二,听觉通于触觉和感觉。如白居易《琵琶行》:&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是触觉;&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通感之三,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文心雕龙&比兴》引王褒《洞箫赋》、马融《长笛赋》,把箫声的柔和比慈父畜子,笛声的繁响比辩士游说,是以声类声,又唤起慈父畜子和辩士辩论的形象。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通感要求作者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通感和联觉是属于一个范畴的,但笔者的理解是通感的概念更强调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的过程。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对于通感,钱中书先生还曾有一段深入浅出的解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关通感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两句。这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第一句中,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由比喻构成的通感,要有相似点,那就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因为是&缕缕&和&渺茫&。作者在描写时打破了常规,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这样,就会调动起读者的生活经验,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使两种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地沟通。第二句中,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因此,不能把&通感&简单理解为感官的转移的&联觉&,因为这种理解不足于说明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谐,本来就是在满足现有的视觉体验之外,同时还满足着审美主体的听觉体验,这两种审美体验是同时交互着进行,而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的静止不动。 因此,在心理学中广泛采用的&联觉&的题法,在艺术认知领域,笔者将表述为&通感&或&联觉想象&。  三、什么是音乐的画面感,通感在艺术创作中是如何的运用的?  在电影《走出非洲》中,猎人邓尼芬邀凯伦驾驶小飞机在非洲大草原上翱翔的场景,主题曲的引入 (乐队齐奏,力度加强),气流、祥云、宽广大地,河流、成片的水鸟和飞机一起飞翔&&人们情不自禁会想,是这首著名的主题曲把我们带到了非洲大草原。在纪录片《卡拉扬在萨尔斯堡》中,当年卡拉扬驾驶着他的新款保时捷沿着阿尔卑斯山道飙车,最后回他在萨尔斯堡的家向家人和朋友们展示,在这段场景里,他采用了自己指挥的瓦格纳歌剧-《唐豪塞》的序曲部分,卡拉扬心中的画面感便是阿尔卑斯的山山水水。(图1)图1 瓦格纳唐豪瑟序曲-熊宁辉油画作品-山水萨尔斯堡  艺术的想象来源于生活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感受的程度不尽相同,人文社会环境和时代不同,表现方式也会不同。尽管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审美规律,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是否存在某种和诸要素的对应关系?  1. 音乐元素和绘画元素的对应规律的探索  在古典音乐中,有大量的作品是描写风景、人物、色彩的,而正是作曲家采用音乐的那些基本要素和技巧,激发人们联觉想象。譬如:  形象描写 - 在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中,他通过管弦乐力度逐渐、音色配器的变化、主题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沃尔塔瓦河上游小溪发展成大河,以及沿河两岸人们生息的自然人文景观、突出对捷克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同样的例子可以在《钢琴协奏曲黄河》、杨善乐的小提琴曲《夏夜》中也能找到:前者(如&黄河愤&)通过管弦乐配器音色的变化,似乎给人产生联想 && 由清晨乡间的小河流水、洗衣少女,到村民的忙碌生活的和平美好的景象;后者通过小提琴曲演奏节奏和旋律变化,在慢、快、慢三段中分辨描写柳树下纳凉的老人还是嬉戏的孩子的形象。  色彩描写 - 在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早晨》中,通过一种同样的旋律连续转调的手法在造成更多的色彩变化,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旭日初升光芒照耀大地的瑰丽景色:乐曲开始,六拍子的流畅的旋律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吹出,像牧歌的旋律,接着这个牧歌旋律不断向上转调,从E大调到升G大调,到B大调,再回到E大调,这时色彩的变化最为鲜明(又回到眼前的前景,金色的阳光的温暖洒在大地)。其后,主题又连续变奏和转调,当牧歌风味的旋律由圆号吹出时,已经到了最远的F大调(晨雾中远处,色彩逐渐变淡变冷)。然后突然转会E大调由双簧管、大管和大提琴再次奏出牧歌的旋律,这时力度已经很弱了,只是主题身影的再现。同时,和声的色彩感在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歌舞剧《 三角帽》非常突出:第一段&方丹戈舞曲&(磨坊主女主人之舞)以旋律和节奏变化为主,几乎没有颜色感、第二段&邻人之舞&在旋律节奏中加入了和声,一下子色彩感出现了。还有就是通过钢琴器乐演奏中控制音型变化造成音色的不同而产生色彩光影变幻的想象,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第四号的第一乐章》部分。  笔者的个人体会,音乐旋律节奏是形成视觉形象感的主要部分;和声、调性是形成视觉色彩感联觉的主要部分;而配器音色的特点、力度的变化,无论在视觉形象感联觉方面,还是在视觉色彩感联觉方面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在艺术交流中,笔者曾与观众进行了多次互动试验,选择典型古典音乐的片段,帮助观众分析音乐的形象、音乐的色彩是如何通过音乐作品中各基本要素(音色、力度、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被诠释的,结果,在我的设计的选择题中,观众对于联觉、通感的猜题想象的正确率在90%以上。类似的试验,我国音乐美学教育家周海宏在他所做的音乐欣赏讲座中给学生、观众做过,同样得到肯定的结论。所以,这种联觉想象(即通感)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一定的规律。  笔者曾和音乐批评家唐若甫在国家大剧院音乐俱乐部共同举办讲座,我们对《钢琴协奏曲黄河》中&黄河愤&开头的钢琴独奏旋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 - 年轻小伙、老大娘、乡村少女或老大爷,让观众进行选择,引起大家的极大的兴趣,有绝大多数观众认同这段旋律描写的是乡村少女的形象。而接下来,我们又展示了当代著名写实油画家贺文庆创作的一组中国乡村少女作品,看看音乐旋律描写的是否是大家心目中乡村少女的形象,立刻得到大家广泛认可[图2],说明画家对艺术形象的把握住是准确的;而问及那位少女形象更接近音乐的旋律,大家的选择却比较分散,这说明好的音乐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尽相同,选择也不同,而画家笔下的少女虽有共性的一面,但也有个性的不同呈现。图2,《钢琴协奏曲黄河》那段钢琴独奏旋律让人联想起画家贺文庆笔下的乡村少女形象&  2. 艺术史上音乐大师借鉴(诗歌描绘的)色彩或形象的通感进行创作的例子  在近代艺术史上音乐大师借鉴(诗歌描绘的)色彩或形象的联觉想象,开拓创作思路的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梅西安。  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在1876年写的那首《牧神午后》,描写古希腊神话中司管森林与田野的牧神,在朦胧中想起刚才追逐仙女时的情景,被人称为&奇迹般晦涩难解&的田园诗,因为马拉美在这里并不追求情节上的联系,他还曾表示他所创作的是一种音乐,因此从特意安排的诗句中寻找一种手法,只是便于对他的听众产生魔幻的影响,正如钢琴的声音所起的作用那样。事实上,马拉美的诗词奇特的用词编排,以及朗诵时在声调、节奏方面的控制,这和音乐演奏已经没有什么两样。德彪西为此大受启发,创作了他那著名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注3]。一开始,人们真的以为自己听到的是弦乐在调弦(tune up)的声音,它一开始便制造出一种恍惚迷离的气氛;圆号的音色是温暖的、热烈的,它给我们的感觉是红色或橙色场景温度;长笛和之后的木管乐的旋律倾向于用来描绘牧神或勾勒画面的外形;弦乐部分则像是背景中的海浪,如同印象派的油画那样,它们被描写得极其细致,但又不一定能够被清晰地听到或者看到,而璀璨晶莹细微的色彩颗粒般的感觉用竖琴奏出,一切完全都是前所未有的&&德彪西通过马拉美诗歌,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用管弦乐调出不同的颜色及变化,用管弦乐的旋律去勾勒轮廓外形或肌理变化,用管弦乐&画&出牧神眼里的富于写意色彩的幻影。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从小就生长在法国南部的山区,这里有薰衣草和向日葵,山里有许多会唱歌的鸟,从小做礼拜的时候他就喜欢看教堂的彩色玻璃,他天生就有一种音乐和颜色的通感。梅西安曾经说过:&当我听到一个和弦的时候,我能看到它的颜色,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在脑子里&&现在我要给你们弹奏一段平行和弦,它是紫蓝色的,带一点灰调子的钴蓝,有点像普鲁士蓝里透出一点紫红,不过基调是紫蓝色的&&&。[注4]他还说:&对于我来说,声音的复合体和色彩的复合体总是相连接的&,&某些音乐家是色彩的,某些则不是,这里我是指他们的音乐本身,我指的是和声,他们音乐的底层基础全是色彩的。蒙特威尔第是色彩的,莫扎特是色彩的, 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柏辽兹也是,虽然他只是表现在配器的音色上,但他仍是色彩的, 瓦格纳是非常色彩的。穆索尔斯基,非常色彩。还有德彪西也有令人惊叹的色彩。拉威尔是色彩的,而现代作曲家他们比较少色彩&&&。[注5]  3. 从现代芭蕾演绎古典音乐的编舞和舞美设计中,看音乐给予形象、色彩的联觉想象  笔者从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特别关注那些诠释古典音乐的现代芭蕾,观察结果发现,凡是优秀的编舞和舞美,都是通过将联觉想象将现代芭蕾有机地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化地诠释音乐。让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突出的两个例子,包括《马友友 & 来自巴赫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的灵感》和乌舒尔茨的芭蕾作品的《莫扎特大弥撒》[注6]。在《莫扎特大弥撒》现代芭蕾中,有两段非常典型:  (1).&荣耀归于至高无上的上帝&:在不同段落中,音乐主题的调性转换、力度变化,对应灯光色彩变化,在大调音乐主题的段落中,突出男性舞者的阳刚的造型,灯光色彩为黄色和蓝色的对比;而在小调音乐主题的段落中,突出在女性舞者的柔美的舞姿,灯光色彩为暗红色、粉色为主。这样就充分诠释了莫扎特音乐的色彩和形象;  (2).&您除去世间的罪&:编舞和舞美的独特设计,在管弦乐的绵延不断的切分音音型节奏的背景下,对应于大十字造型内灯光舞蹈编队行进的连续性,人声的旋律的重复变换和力度转化,对应于男女舞者的造型设计,起伏变化,突出莫扎特音乐的悲剧性的形象。  4. 艺术史上绘画大师通过音乐和形象、色彩的联觉作用而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例子  康定斯基在听完勋伯格1911年1月在慕尼黑的首场作品音乐会后即兴完成他的代表作《音乐会(印象之三)》[图3]。画面中黄色和黑色占据了画面的显著地位,黑色让人想起音乐中勋伯格的那架钢琴。画面反映出康定斯基具有非常强的把握音乐和绘画通感的能力。对于他来讲,声音色彩最有力的表现在于不和谐的必然和可能,他说:&纵观历史,昨天的不和谐就是今天的和谐&。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他详细表述了黄色和黑色的特性:&当看黄色画面的时候, 它搅扰着观者,刺激着观者,激荡着观者,显示出这块颜色的本能力量,这种黄色的特性,是一种被认为偏向更高明度的颜色,能够达到眼睛和精神都不能忍受的强烈程度,就像一支小号,声嘶力竭地吹奏出尖厉或高亢嘹亮的声音。而黑色正相反,它的内在声音是无希望的永远的寂静,黑色外在的声音是无调性的色彩,和其他颜色正好相反,尤其是充满活力的颜色。[注7]&图3,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音乐会(印象之三)  而克里却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节奏,因此在绘画中的诠释可能表现为一种线性的组合,即用线的疏密组合这种方式去体现节奏组合,这是构成音乐或画面的共同基础结构。在他的代表作《线性组合》[图4]中,音乐主题动机对应与画面的那些相似的构图,正如巴赫的复调音乐,主题可以变形、出现在任何声部,这些相似的构图可以变大或缩小、出现在任何部位;同时,主题在各声部调性的变化,可以对应于这些构图色彩的叠加变换。[注8]图4,克里的绘画作品,线性组合  尼采在名著《悲剧的诞生》[注9]中,用日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乃至对于人生的意义。他认为,在艺术中,造型艺术(包括绘画)是典型的日神艺术,而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他还是说,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两位神灵兄弟联盟来象征:酒神说着日神的语言,而日神最终说起酒神的语言来。这样一来,悲剧以及一般来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达到了&。尽管尼采是在诠释古希腊的悲剧艺术时作出上述论述的,但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在说明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给人们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带来一种相通的自觉的共鸣的联觉。那种再现的境界应该是艺术的最高目的。无论是音乐创作、美术创作还是舞美设计、电影艺术,作为艺术家和普通观众,如果能够沉浸在艺术作品的联觉状态中,他们一定是最满足的。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尼采关于日神和酒神的理论论述。  四、如何实现音乐的画面感,画出心中的音乐,音画通感的产生-情感的触动。  讲到音-画联觉的产生,无论艺术家还是观众,情感触动是关键。这就是我称之为的&形、声、意的交互作用&。无论音乐还是绘画,一定会产生一些心理感受:愉悦、温馨、惬意、抒情、浪漫、忧郁、迷茫、思念、悲伤、愤怒;会产生似曾相似(Deja vu)、触景生情,以至于潸然泪下或闻歌起舞的联觉反应。这里,用音乐、用绘画表达情感的方式既有内在的美学、心理学规律,也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共性,但也有个人经历、民族传统的特殊性。  1. 用音乐语言、绘画语言表达情感的基本模式  音乐是如何让人产生情感变化的?是调性、节奏、力度,还是人声、器乐特别的音色?  赵鑫珊在他的《莫扎特之魂》[注10] 中谈到了他对莫扎特音乐中使用的调性的感受:&在莫扎特的音乐语言中,比如在他的钢琴协奏曲里,他用不同的调性代表不同类型的哭声―在莫扎特那里,什么声、色的哭法,必对应一定的调性。用C大调是庄严有力的悲愤哭:&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用D 大调是辉煌、壮丽的哭:&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辉。&;用A大调是抒情、明朗的哭:&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用降E大调则是富丽堂皇的哭:&见鸟唯有泪,看雁更伤魂。&。&但即使在莫扎特在同一部钢琴作品中,他也大量地运用了调式转换技巧,就像暂时转移曲子的中心点,一时间出现建立新的主音和弦与音阶,这样会产生潜意识、戏剧性的效果。他那两部小调钢琴协奏曲,颇为独特,反映了情绪变化,充分突出体现了音乐酒神的特点。贝多芬将它们奉为经典,他不仅演奏过,而且为它们写过华彩段(这在贝多芬一生中是仅有的例子)。  在节奏的要素中,拍子的速度是音乐的基本步调,与作品体现的情感也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讲,回忆、赞颂、沉痛的音乐多用慢速;比较抒情的、叙事性的、田园风光的多用中速;而表现欢乐、活泼、兴奋、激动、愤怒等的则多用快速。如科尔托与肖邦24首前奏曲,科尔托演奏肖邦24首前奏曲,他的演绎曲曲&言之有物&,他以丰富精妙的想象力将这24首前奏曲联缀成一串美轮美奂的珍珠,他在每首前奏曲的乐谱前都用文字标注了自己的审美感受。[注11]  小提琴家思特恩曾说过,要用小提琴来演奏音乐,而不是用音乐来演奏小提琴。在示范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段落时,他做出舞蹈者夸张的姿态,让学生和观众体会出什么叫&到位&的表现。中国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说过:拉琴最后比的就是音色,很多声音不同的表情都是靠有差别的音色表现出来的。譬如说,这段旋律应该拉得很甜,那是怎么个甜法呢?假如你品尝的东西多了,确实感受过多种多样的甜法,那么你的处理就会很具体,根据你的理解,把音乐调成酸甜、苦甜、香甜、咸甜、辣甜,等等。[注12]  绘画作品是如何让人产生情感变化的?从视觉艺术讲,色彩变化对情感表现的作用,线条的表现,形和空间对心理的暗示作用又是如何?笔者在藏区观摩学习时,在德格印经院附近曾拍摄了一组日落时分的照片,充分让笔者感到了云彩的&情感变化&,一张似观音菩萨的祥和温暖[图5],而另一张似金刚力士的凶神恶煞[图6]。这里,色彩(颜色的色温、色调、明度和纯度)、线与形的构成,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图5,云彩的情感之一,似观音菩萨的祥和温暖图6,云彩的情感之二,似金刚力士的凶神恶煞  色彩的心理暗示和它的象征意义在众多的绘画教学书中都有所说明,譬如:红色的,代表有生气活力的;白色, 代表悠闲平静的生活;黑色的,代表死亡、没有生气;绿色的,代表希望、新生、神秘;黄色的,代表兴奋、阳光;蓝色的,代表梦想、空灵、忧郁;橙色的,代表 玩笑、轻浮;褐色的,代表不幸、阴郁;紫色和蓝紫色的,代表悲哀、脆弱、害羞;粉红色的,代表爱情;灰红色的, 代表犹豫、沮丧&&等等。  除了色彩对情绪的影响外,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线的运用更会触动我们的内心。古今中外,凡是绘画大师,都是善于用线进行表现高手。例如:戈雅的《圣艾斯德罗的朝圣》,充满沮丧- 下降的线条、底部底端的交叉和平行线;凡高的铅笔画《柏树林》,则采用喜悦- 轻松、带弧度的圆形、呈上升趋势的形状;卡萨特《艾米和她的孩子》呢,是 松动笔触和交叉的线条,抒情柔和;透纳《阴影与黑暗,暴风雨的夜晚》 ,运用的是浓密、灵动、具有气氛感的线条。  当然,形和空间也会给人以心理暗示,如恐惧、战栗不安情绪让我们想起蒙克的《尖叫》;巨大的痛苦伴随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孤独与无奈,又让我们想到了戈雅的《落水狗》;而弗雷德里希的《白色的拉根悬崖》给予人的希望。  其实,在西方的现代绘画教学中,对绘画的情感表现手法的研究已成为专门的课程,如组织学生开展创意练习活动,针对某种情绪分别以绘画的色、线、形、空间来表现,同时,运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工具、工艺过程&&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试验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2.音画通感的产生 - 情感的触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直觉联想。  如果听到某种音乐,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某些要素(调性、速度、节奏、强弱及其变化)会打动我们的&心弦&,产生&共鸣&,从而很自然地将自己情感与特定的经历联系而产生的幻境,将自己莫名的惆怅或兴奋而产生的情绪涌动,这里,酒神的情绪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似曾相识或梦中境界,如果要画出心中的音乐,就要运用绘画表现的基本元素(点线面、颜色的色温、色调、明度和纯度);只要进入到这种状态之中,平时学习的那些表现手段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上。如: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开始部分,那种辉煌的感觉是一种由橙黄色到亮黄色的升腾;相反,肖邦第四首前奏曲E小调慢板表现出的是一种对逝者的追思, 是一种向下群青兰降至紫蓝色的感受;舒曼描写他和克拉拉甜蜜生活的钢琴降E大调四重奏(第三乐章谐谑曲)具有丝绸般光亮的粉红色;而德彪西的钢琴曲《梦想》,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是淡黄绿过渡到淡蓝色的漂浮感。  音乐所激发我们这种非具象的潜意识画面、具有色彩感、幻想性、漂浮性。用抽象的绘画表现手法可能更为贴切,它可能会给人以更深层次的感受和力量。在这方面,它可能会扩展绘画表现空间和能力。笔者在《音乐幻想系列》油画作品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绘画艺术实践,例如[图7、8、9]图中所示,供大家参考。&图7,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熊宁辉油画作品-《d小调悲怆》&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可以理解为是紫色的,近乎于黑色,布满尖锐的黑色石块,反映了现实的残酷,而他特有的弦乐则是代表艺术家的良心,洁白如玉,但这一切都在漩涡中挣扎。&图8,莫扎特的小提琴和乐队曲-柔板-熊宁辉油画作品-《莫扎特式的柔板》&  听莫扎特音乐的最佳的时间也许在黎明时分或斜阳西下,譬如,可以听听他是用降E大调写成的小提琴曲&柔板&,这里有一种暖色调的柔和的美感,色彩丰富而不刺眼,同时结构具有动感而平衡的效果。图9,莫扎特第41交响曲第四乐章-熊宁辉油画作品-《莫扎特辉煌灿烂的快板》&  莫扎特c大调第41交响曲《朱比特》第四乐章,会让人联想到长空激荡、色彩斑斓的景象,莫扎特这首乐曲中采用的赋格手法好像是用各种红色(深红,浅红,紫红,猩红和玫瑰红)表现出来的灿烂辉煌的&快板&,而管乐和定音鼓所表现出宝蓝色和金黄色笔触,以及黑白线条,似乎是对这种华丽的音群结构的加强。&  在绘画教学中如果给学生介绍这些音画联觉的经验和观点,选择一段学生普遍喜爱的极具画面感的典型音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自己的感受,并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绘画技术进行独立自由即兴作画,最后集中展示并进行分析:1)从听众的角度看学生的共同感受是什么?2)从绘画基本构成上看学生在绘画表现有什么共同特征?3)学生们的感受、绘画表现有哪几种典型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笔者认为这样探索必将具有极大的益处:1)通过这种另类的音乐欣赏感受方式,我们对这部音乐作品作曲家创作的精神实质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仅是按照演奏家或乐评人的诠释去理解;2)这个练习实际上就是重温了艺术创新实践的真实过程,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能恰恰是缺乏的;3)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音画互动的规律。  3. 音乐-绘画这种&形、声、意的交互作用&也跟个人经历、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有关。  正如梅西安所说,音乐与图像之间的相互联想带有明显的个人体验性,通过不同的经历、环境,这种体验(或曰&深刻印象&)不断地转化为我们个人的潜意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不同的个人情感和喜好,因此在某一时刻出现类似场景时,耳边便会仿佛听到某种声音;同样的,在某一时刻听到给予我们深刻印象的音乐时,眼前似乎联想到某种景象,可能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就笔者个人经历而言,每当我看到自己儿时在上海长乐路的老照片,就会想起那个年代红色经典小提琴作品,如《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正是这些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时代;偶然听到沪剧、越剧的唱腔,则会想起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在上海七宝下乡学农的情景;笔者过去不太关注在藏区流行的民歌,但2002年夏天我和家人在丹巴、塔公一带遇险,泽汪多吉一家对于我们悉心的关照,我们从相识并结为终生友谊,如今每当听到那些民歌曲调,我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希望再一次到塔公草原上看雅拉神山,它好似摆在天边的一尊皇冠。总之,音乐可以激发我们情感想象,而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这就会给美术创作带来极大的想象和表现空间,这种想象的东西对于画面表现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它可以引导我们不断地在画布上追寻梦中的境界。在这方面,笔者在《记忆中的风景系列》油画作品中,忠实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如图[图10、11、12]所示,供大家参考。图10,沃恩威廉斯的&民间管弦乐组曲&-熊宁辉油画作品-《香格里拉的印象之二》&  行进在大香格里拉山区(包括四川西部甘孜和云南北部)笔者会选择听威廉斯的&民间管弦乐组曲&,因为这里有大自然的气息,高山冰川和激流,树木快速的掠过让人感到运动的节奏&&。图11,普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第四乐章-熊宁辉油画作品-《马蒂斯家的爬山虎》&  在五月的一个下午,笔者终于找到了马蒂斯的家,这所别墅是建在法国蓝色海岸尼斯城边的小镇旺斯的山坡上。面对地中海,这里是如此美丽,爬山虎的红叶是这么艳丽,我的视野模糊了。普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那著名的旋律,就是对那种印象的最好概括。图12,维瓦尔第创作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多情&RV271 -熊宁辉油画作品-《午后的阳光》&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多情&里面那明快的弦乐部分,会让笔者联想起在三里屯居所窗外的花园景象。那是刚来北京时的一段日子,午后明媚的阳光在微风吹拂的树叶间闪烁,洒在窗台上摆放的花卉植物上&&。  笔者认为,个性化的情感联想交互作用可能会造就自己的艺术创作个人风格,而这正是我们应当珍视和尊重的东西。如果我们不珍惜它,轻易地将这些可贵的联想或灵感扼杀掉,而刻意地去追求当下流行的题材或风格上,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独特的艺术语言,结果必然是呆板的,没有生命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东西,至少是打动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如果不是基于这点,那怎么能谈的上艺术?不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又如何能去影响观众?在了解到作曲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德彪西,画家透纳、戈雅、凡高、毕加索、康定斯基、克里等艺术大师那些独特的创作事迹之后,再看他们那些风格迥异的不朽作品,我们从中不难得到印证。  在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各民族人民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那些独特的民间音乐、戏曲、民间美术,我们从中可以得许多启示。艺术史上许多大师正是从民间艺术入手,开始他们最初的艺术探索。从这种意义上讲,当地朴素的民间艺术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但笔者并不认为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学习借鉴民间的形式,重要是我们要研究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将这种情怀提炼的过程,留心周围那些感动我们的东西,并不断地将其不断升华。&  结束语  一部音乐作品及其演奏如果不能给人带来听觉的遐想、感动听众,一幅美术作品如果不能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想象的空间、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它们就不是成功的作品。艺术家就是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力图达到这个目的,而只有艺术家发自内心产生的作品,最终也会回到人们的内心。好像贝多芬也这么说过。探索音乐与绘画在艺术表现的通感、联觉,善于利用这种个性化的&形、声、意&通感的交互作用,恰恰是在培养这种能力,这是通往成功作品的必经之路。  美妙的和声带来色彩, 在心中产生无比的愉悦。熊宁辉2009年10月于北京望京寓所  注释  1. 中国百科大辞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第五卷& 第3283页-联觉  2. 中国百科大辞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第七卷& 第5351页-通感  3.(英)西蒙拉特尔,二十世纪管弦乐之旅-远离家园,色彩,5,德彪西 Simon Rattle, 5 Claude Debussy, COLOUR, LEAVING HOME Orchestral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4.(英)西蒙拉特尔,二十世纪管弦乐之旅-远离家园,色彩,8,梅西安 Simon Rattle, 8 Olivier Messiaen, COLOUR, LEAVING HOME Orchestral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5.(法)奥利维亚梅西安和克洛德萨姆尔的对话,爱乐,2003年第一期,第33、35页  6.(德)乌舒尔茨的芭蕾作品《莫扎特的大弥撒》,莱比锡芭蕾舞团 A Ballet by Uwe Scholz, The Great Mass, Leipzig Ballet  7.(德)乌来克贝克马洛尼,康定斯基美术作品集,第87页,Ulrike Becks-Malorny, WASSILY KANDINSKY,Tashcen出版  8.(德)哈久杜西廷,保罗.克里-画出音乐,第14页,Hajo Duchting,& Paul Klee-Painting Music,Prestel Publishing Ltd.出版  9.(德)尼采,悲剧的诞生,22章,第95页,周国平译,三联书店出版  10.赵鑫珊,莫扎特之魂,第356页,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1.赵扬,科尔托与肖邦24首前奏曲,,音乐爱好者,2001年2月号,第26页  12.赵世民,采矿大师冠军教授-林耀基印象,今日艺术,第15页  参考文献  1.(美)罗杰凯密恩, 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 Roger Kamien,& Music: An Appreciation,6e& 世界图书出版社  2.(俄)康定斯基,点线面,Wassily Kandinsky, Point and Line to Plane,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  3.(美)马友友,来自巴赫的灵感-从楼梯上滚下来 YO-YO MA, Inspired by Bach, Falling Down Stairs  4.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的中国之旅 From MAO to Mozart - Isaac Stern in China  5.(美)贝蒂爱德华著,朱民译,贝蒂的色彩,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6.(美)贝蒂爱德华著,张索娃译,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7.(西)吉玛嘉丝奇、琼瑟阿什辛著,黄超成等译,西班牙绘画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包小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关键字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业务合作: 010-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为什么会敏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