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电脑在线的知友, 我把知道怎样把支付宝账号发给别人你然后给我删除我的知道提问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没有。各个软件的权限不一样。要是随便可以转的话。那你的微信。支付宝账号早就在别人手机上了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教高中数学、计算机、通用技术教师14年。

个人建议最好不要使用这种软件,容易泄露个人隐私。

更换手机,可以把相关的资料备份到百度网盘,然后到新手机,安装相关的软件,自己登录注册。

你没看清题目啊!老兄!

按照编曲的方式去听歌,马上就会听出另一个世界。

地摊心理学界有个“鸡尾酒”效应,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就会忽略其他信息。

那么除了编舞和编曲工作的大多人,其实在听歌时,都很容易被歌词所吸引,而忽视了曲子的美妙。

废话不多说,可以尝试以下实验:

把一首歌粗略拆分成三层:人声是一层,动次大次的重鼓点是一层,其他的所有音效是一层。

尝试专注于人声外的部分,刻意不去听人声,集中注意力,仔细分辨出细微的音效,比如常见的各种乐器混响,流水声,响指声…像显微镜一样,暗示自己沉浸进去,把听到的一切音素都剖析出来。

如果听人声,试图屏蔽歌词的意思,不思考,仅仅沉浸在人嗓之中,仔细分辨这嗓音何时变大变小,如何起承转合,最好能听出换气、哽咽、自带的娇喘,音色雄厚雄厚在哪些音节,音色清扬体现在哪些咬字。

把音乐听“厚”,它不再是耳朵两端流淌的一条河,而是环绕在脑海的一片湖。尝试把所有声音同时包揽,去体会人声是如何夹带感情的,体会旋律和鼓点是在哪些地方会重合。

听循环体,很多人以为只有动次大次才会循环,事实上一首合格的曲子,所有音素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动次大次实际上去听,可能是动动次次动动大,动次动次动次大…最小的循环是以拍为单位,而更多的是以段为单位,比如说每隔四个八拍都会重复听到一声boom,比如每句歌词结束都会有个响指音,而每首歌的精髓就在于,你沉浸下去听,随时都会发现新的细节。

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大概几个八拍后就会明显感觉时间被拉回了当下,听到的一切会变得异常清晰,就像时间变慢了一样。

—————————————————

以上只是个引子,下面我来展开讲讲原理。

为了大家理解方便,可以打个比方。

首先,想象你的意念也就是注意力,是流淌在身体内的一滩水。

这潭水的总量恒定,沉积在大脑里的多一些,分给躯干的就少一些。

这潭水是流动的,而你就是水本身,你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这潭水的流向,但是大多时候水会停留在你长期习惯停留的地方。

当水分摊在体内,就像自动驾驶一样,你无需集中也能勉强应付日常生活,但如果你把水集中在大脑用于思考,那么集中的越多从别处汇集的就越多,思考的入迷,就会削弱了身体的感觉,乃至于废寝忘食。

也会有水自动沉积,你人走在路上,却总是杂念纷扰,引诱你持续思考。

其次,水聚积在不同部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感知,认知。

1.外视觉:事物的形状,颜色,光照强弱等。
2.内视觉:闭上眼睛能重现、重组,包括梦境和意淫在内的一切场景。
1.外听觉:你听到的一切人声,自然音等。
1.本体触觉:酸疼麻痒爽

1.有意义的主动推演或摄取信息
2.杂乱无意义的意识闪现
想象(即内感知的二次加工)

最后,一个重要的基本法,水停留在认知区域消耗的脑力远远大于感知区域。

俗称的心累,就在于水长期沉积在认知区域,反复回忆预期,思索想象,消耗了大量意志力,而感知区域如体力却依旧亢奋,这种身心的脱节就是疲惫感的根源。

好消息是,感知区域基本不会消耗,反而会补充大量意志力储备。

倘若人没有水流的集中,那么那个区域就不会进化,集中在想象回忆,意淫和脑洞就会变大,集中在思考,逻辑能力突飞猛进,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

而集中在感知区域,如集中在体感,体力和运动能力显著提升,集中在视觉听觉等,都会开发人的潜能。

就好比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容积不一样,有的人还是一潭死水,有的人却能在感知认知自由流淌,文艺和运动能力超常的同时大脑思考也异常清晰。

原理就是如此,每个领域背后都有其专注的脑区域,这是一个互相强化的过程,比如:

训练画画,视觉能力提升,于是更加擅长美术,比如在画画种积累了丰富的视觉感元,转行去学美妆,就显得潜力无穷。

比如跳舞锻炼了身体的触觉,转头去学滑板,就很容易保持平稳。

比如看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奇思妙想,然后把这想象能力引入到视觉听觉,于是摄影作品就脑洞清奇。

总之,感知是第一手原料,而认知其实是再加工。

人类习惯了思考带来的快感之后,就很容易忽略了最原始的专注带来的愉悦。

无论是瑜伽,冥想,太极,乃至古典的气功和禅宗,本质上都是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换取大脑休息的空档。

所以搞艺术和爱运动的人看上去很有灵气,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让自己大脑保持鲜活的途径。

而像我一开始所说的听力训练,其实就是让大多没有感知类爱好的人,提供一个除了睡觉以外能够休整大脑的方式。

—————————————————
好了,原理讲完了,其实以上都是废话,当今大多脑神经科学以及部分心理学和体育类书籍都会讲解。

这些知识早就烂大街却只有极少人受益,所以光讲道理并毫无卵用,讲原理也只是为我接下来要罗列的实践操作的铺垫而已。

那么,现在回到我们的修仙正题。

以下我来列举一些在实践中发现能够训练感官的思路:

吃饭时用非惯用手,有两个好处:

第一,当吃饭从本能反应变得有些费力,你就会情不自禁集中更多注意力在吃饭本身。

人对美食的最大糟蹋莫过于吃饭时思虑过多。

用左手扒饭,仔细体会肌肉的迟钝感和夹菜时全神贯注色感觉。

全!神!灌!注!的吃饭。你甚至可以菜放到嘴里闭上眼睛,用舌头去搅拌触摸,体会舌尖的酸甜麻辣,嚼得非常慢,试图去分辨薯片的辣和辣条的辣有什么区别,去分辨芝士的甜和燕麦的天,去体会米饭慢嚼后回味的淡香。

你会爱上一个人吃饭的。

薯片可以用门牙咬,嗑瓜子可以响得很有节奏感。

全神贯注的吃,仔细辨别食物的:温度、干湿、软硬、前调刺激,后调回味,是几种味道的糅合。

等你左手不能用于辅助专注的时候,恭喜你在无意间又解锁了新的神经元。

不经体会,你永远不会知道身体的灵敏对大脑的影响有多深远。

残缺的敏锐x逆天的触觉训练

各位有所不知,在身体训练领域有个潜在的原则,你想强化那个部位,就要对它进行限制。

比如练俯卧撑,从双手到单手,从水掌到三指。

感官的训练就是限制中的进化。

这个途径有无数种,我举几个思路:

比如如果你喜欢跑步,为何不尝试一下单腿跳,两跳一换腿到五跳一换腿,最后能单腿狂奔一百米,不但让训练有趣。也会在你回归一步一换腿的正常跑步时健步如飞。

比如你喜欢篮球,就先背住右手练左手,定住右脚练转身,在单位训练内给自己制定种种适合的障碍,比如,刻意去练一百次单腿站立跳投,提前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临时反应都练成本能。

比如你就只喜欢散步,也可以体会一下,用膝盖发力提退和正常走路的区别,也可以尝试走路平移不发出一点声响,可以打直膝盖光靠脚踝走路。

而另一个触觉训练,可以称得上是黑科技。

你怕不怕痒,你怕不怕疼,你怕不怕冷,怕不怕热?

如果你有足够的训练,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会超乎常识。

当然这需要系统的渐进。

我们以痛觉为例,掐自己。

先正常的掐自己一下,体会轻微被掐的疼痛。
捏住手臂,缓缓增加力度。
重点来了!当你感觉到疼的瞬间,不要抗拒挣扎!也不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反而是仔细感知! 放松呼吸,注意力集中在疼的部位,静静感知这种疼,把疼拆解开来:是不是有点麻,有种挤压的热,我们向来感到痛就逃避,可曾尝试过仔细分辨疼痛究竟是什么感觉呢?

当你分辨和觉察出疼痛的细节,继续放送,深呼吸,想象把气吹到被掐的位置,静静的接纳这种痛感,然后它会慢慢变成一种异样的酸爽。

一旦不再抗拒,就增加力度,在新的力度下再次感知接纳,如此反复。

我曾尝试过让人慢慢来掐,最后平静的被把皮都抠破,却只觉得很爽。

当然这个练习只是举例,你可以尝试练习接受痒,可以用冰水泡手,可以用来压腿。

实不相瞒,惊人的意志力往往就起源于生理上的调控能力。

驾驭肢体的能力最终会扩散到心理上的抗压力。

原则就是,觉察分辨,接纳接纳,细细体会,感觉挺爽。

对了还有一个心法,心法的意思就是靠想象。

不知你们有没有玩过GTA5,里面老麦的子弹时间就是这种感觉。

或者说,龙族里昂热校长的言灵·时间零。

无论你现在身处何处,开始想象,周围时间突然变慢,你看到的景物变的明亮、精细、一句一动都被缓慢又清楚,听到的一切,就连欢呼中混合着的麻雀叫声都被你捕获,你能感觉到脚底的触觉,呼吸时气息流过鼻孔的感觉,像是能把你的情绪变成一团火光,像是打开了全身的毛孔,微风吹过,你在用全身上下的皮肤呼吸。

你真真切切的活在了当下这一瞬,这一秒,平静中流淌着喜悦。

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便是如此。

(写完五分之一,剩下的技巧等考完再补)

——————————————————
PS 有人看到自掐怀疑我有SM倾向,或者疑惑自己会不会掐出问题。

再次解释一下,由于我街舞都是自学的,所以训练方式比较残暴,倒立头砸地,空翻摔折腿,托马斯磨坏三双鞋,可以说酸痛是家常便饭。

而这些体悟都是在训练过程中为了激发身体潜能,反应速度还有忍耐能力而发现的,也能在扭伤的时候驾驭疼痛快速恢复。

就以柔韧性为例,按照传统的转移注意力压腿根本没什么用,而采取集中感知的方式,拉伸韧带的痛苦就会变成一件很爽的事。

若不是有绝妙的方法,你们当真以为那些超凡的体魄都是死磕出来的嘛?

练习自掐就是训练这种驾驭痛苦的能力,把这能力延伸到生活中其他不可避免的痛苦之上。


PS2:有知友好奇理论来源,其实大部分是自己总结的,但非要说启蒙的话,大概是以下几本:

《囚徒健身》系列第三本

以及我们这边中二风气比较旺,我爹作为一个体育老师却在研究针灸,我小叔刚从陈家沟拜师学了两年太极回来,这些心得体会主要就源于气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把支付宝账号发给别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