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对有什么误解也这么误解了亚马逊 Prime Day

原标题:李善友:你真的搞懂贝索斯了吗?(贝索斯思维全解)

如何有效地学习贝索斯?

你真的理解透贝索斯了吗?

今天,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创新院第一模块的最后一课上,给出了系统性地认知与解读框架,值得你反复体味揣摩。

授课老师 | 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

贝索斯这个人相当的了不起,他是一个持续性的、非连续性的、创新性的创业者。

亚马逊做书店之前,美国最大的书店是巴诺,占了 8-12% 的市场份额。

当年,亚马逊只有几千万美金的时候,巴诺融了两亿美金来做自己的线上书店,并且有自己的渠道,有自己的仓储、配送。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后仍然被亚马逊给颠覆掉了。

当完成对书品类的颠覆以后,亚马逊开始做零售,对手变成零售商之王沃尔玛。

沃尔玛家族长期是全世界的首富,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但现在,这场战役已经完成了,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美国前 10 大零售店的市值总和。

他颠覆了计算能力市场。

传统上,计算机运算能力由 IBM、惠普等公司承担,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亚马逊作为一个电商,并没有技术基因的这样一个企业,居然进入到云计算的行业。

现在,Oracle、IBM、SAP、惠普、DELL等这些我们心目当中鼎鼎大名的传统计算公司巨头市值加起来,总和都不如亚马逊。

2017年3月,贝索斯超过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二富翁;2017年7月27日,身价至902亿美元,成为当日世界首富;2017年10月28日,身价至938亿美元,再成世界首富。

为什么亚马逊的贝索斯能一次又一次地颠覆?

而且,不是一年,而是二十年,不是一件事情,而是N件事情都做到了,为什么?

他有什么独特的思维方式?

今天,我将系统地告诉你。

贝索斯思维的核心:非共识

彼得·蒂尔在《从0到1》说过一句话:

每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好的回答是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 x,但事实却是 x 的对立面。

同样,贝索斯也表达过类似套路的观点:

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这也是我今天剖析贝索斯思维的核心:非共识。

贝索斯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我挑出了三个基石假设。(延伸:什么东西定义边界?是你对一个系统的基石假设定义了边界,当你把假设捅破了的时候,这个假设所处的边界就被捅破了,我们叫基点的前移。)

现金和利润哪个更重要?

先来看一个现象,亚马逊与阿里今天都做到了 5000 亿美元。在 2017 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利润是 26 亿美元,亚马逊的利润却只有 2.56 亿美元。

但在资本市场,亚马逊的 PE 值(注:主流企业估值的模型是PE值,就是你的市值除以每股净利润)高达 296 倍,换句话说,资本市场上把亚马逊 300 年以后赚的钱,全给他了。

贝索斯是不是个骗子?他靠说故事把市值吹到了 5000亿美元?

因为大多数人对公司估值的模式是利润 × 倍数,但贝索斯从 1997年开始,采用的公司估值模型是:

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在生命周期内(长期)可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

很少有人用这样的估值方式,我发现巴菲特相信的也是这个方式。

绝大多数人重视利润,但贝索斯重视的是自由现金流。

贝索斯说,公司的估值不是按利润来算的,而是按照自由现金流 × 倍数。

自由现金流是什么?一个企业在满足了运营成本和维护性资本开支之后,可以自由分配的钱。

贝索斯认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利润不是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自由现金流,你有多少钱能够支付到对未来的投资上去,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最核心指标。

当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相悖的时候,完全不顾忌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而是把它投入到未来,即 Prime、FBA、仓储货运、AWS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最终彻底甩开行业第二名,形成长期垄断。

从2010年到2013年,亚马逊云计算业务年资本投入从 1.5 亿美元增长到 1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0%。

在我们452个目标中,“净收入”、“毛利润”和“运营利润”等字眼一次也没出现。

——杰夫·贝索斯 《2009年致股东信》

贝索斯认为,竞争对手对利润率的热爱是亚马逊的机会。因为对手会受制于此,和这些公司竞争「如同用热刀切黄油」。

虽然在2014年之前的18年里,亚马逊的净利润一直维持在 0 左右,但是亚马逊的经营性现金流一直都非常健康。

在美国企业史上,第一个宣称自己不关注利润,只关注现金流的是美国电信大亨约翰·马龙(John Malone),而贝索斯是第一个把这种策略运用到电商上的企业家。

巧合的是,过去10年投资回报率的第一高的Netflix,也是持同样的理念。

Netflix 的创始人说,一个公司账上的现金越多,说明这个公司的创新动力越不足。

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是注重短期利润,每个季度都要给股东发报表,而且可怕的是,每个季度的收入和利润都必须要增加,更可怕的是,增加的比例要超过分析师认为你增加的比例。

但是,Netflix 跟亚马逊,却是以长线思维牺牲利润获取增长,打破了原有的游戏规则。

这就是贝索斯与众不同的经营观:

所有只能产生短期利润的项目都不重要,无论现在赚多少钱;

能够产生长期现金流的项目才是重要的,无论现在亏多少钱!

贝索斯的能力圈 ——长线思维

坚持长期现金流,而不是短期利润,这背后体现了一种什么思维?

这就是贝索斯的能力圈(核心能力的边界):长线思维驱动的战略能力。

他反对竞争对手中心论,称:

不要管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们又不给你钱。

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贝索斯整天盯着 Ebay,他不可能做出 AWS 云服务;

如果贝索斯整天琢磨沃尔玛,他不可能做出 Echo 智能音箱。

要谨慎选择你的竞争对手,因为最后很可能你们会变得很像。

他反对股市中心论,称:如果这个月的股票涨了 30%,你并没有聪明了 30%;如果这个月的股票跌了 30%,你也其实没有愚蠢 30%。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长线思维?贝索斯的观点是这样的: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 杰夫·贝索斯(2011年)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把所有资源 all in 在不变的事物上,这是多么令人激动人心的原则。

那么,贝索斯所谓的那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瞬息万变的零售业当中,非常非常普通的三件事情:

贝索斯说,即便再过十年也不会有客户跳出来说:“哎,贝索斯,I love you,I love 亚马逊,但是我就希望你那价格再贵一点,我希望你的配送慢一点。”

而且,贝索斯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公司,一种是尽可能地说服客户支付一个高的利润;另一种是拼命把价格降到最低,把利润都让给消费者的公司。

我觉得这两种公司都能非常成功,不过我们坚定地选择做后边这一种。

他是怎么做的?布斯德·斯通在《一网打尽》这样描述道:

亚马逊 AWS 业务在长期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主动降价51次。贝索斯说他不想重复“史蒂夫·乔布斯的错误”

—— 将 iPhone 定价过高,从而使智能手机成为吸引大规模竞争的众矢之的。

再来看,以上普通的三件事情背后的核心是什么?客户体验。

全世界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这就是亚马逊的文化。

我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会说这句话,但只有贝索斯把这句话上升到了比宗教信仰还要严格的地步,并且真正执行。

?案例:亚马逊会员服务(Prime)

2005年,一名亚马逊中层员工提出以收 99 美元年费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两天内配送服务 Prime。以当时的物流水平看,从华尔街到公司高管都觉得这一定是疯了。贝索斯力排众议将这个项目坚持下来。

当时,最反对的人是他的 CFO,这个 CFO 非常有战斗力,是贝索斯的战友,但在这个项目上,那个 CFO 说,免费送货不是什么创举,只是让我们未来的资产负债表再一次出问题。有一次开会,他甚至让提供这个建议的人降职。

目前,Prime全球会员数已经超过 9000 万,按照每人每年 99 美元的会费计算,这笔收入将近 90 亿美元,但迄今为止这个项目还是亏损的,亚马逊在 Prime 权益上的投入远超过这个数字。

但回头看,99 美元年费刺激了会员充分利用 Prime 价值的心理,下了更多的订单,大量顾客因为这个服务成为亚马逊的拥趸。

这被认为是亚马逊历史上最划算的买卖之一。

贝索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执行客户至上原则的呢?

一般而言,有两种创新的驱动方式:

技能导向型的代表是苹果,乔布斯说:“我就是有能力,我就是能耐大,我就是有美学,我做出来的东西大家愿意买。”

但贝索斯说:“我没有乔布斯这个能力,并不是因为我有了什么能力,让消费者一定来买,而我一定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消费者需要什么东西,反过来说,我做出消费者需要的东西出来。”

也就是说,它锻炼了一个什么能力呢?

一定要从消费的需求出发,来touch到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逆向工作法。

Day one:创业起步的状态。

Day two:功成名就的状态。

各位如果不撒谎的话,一定会觉得是 Day two,我们做事情当然就是为了功成名就啊,我创业,就是梦想着敲钟那一天啊。

但贝索斯很奇怪,他说,你的终点一点儿也不重要,你的起点才重要。

?Day one 心态的公司,是正要开始发挥潜力的公司;Day two 心态的公司,则是停滞的公司,它们在市场上会越来越不重要,然后逐渐衰败灭亡。所以,公司必须永远保持在 Day one 的状态。

为了提醒自己,贝索斯把工作的大楼命名为Day one每天我进到这个楼的第一步,看到的是这是我贝索斯的第一天,这是亚马逊的第一天。

整个公司没有豪华装修,办公桌是用门板拼起来的,或者做成门板的样子。

Day one:创新者的窘境(破局点)。

Day two:行将进入创新者的窘境的在位企业(极限点)。

的极限点就是你的失速点。

几乎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希望自己达到人生巅峰,但贝索斯却认为,你达到人生巅峰的那一天,就是你要倒霉的那一天,所以我永远要在这儿。

如何保持Day one的活力?

接下里的问题是,如何保持 Day one 的活力?尤其在一个大的组织里,那个抓手是什么?

事实上,从 Day one 起步向 Day two 的趋势,像时间一样不可逆,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

熵增定律,即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不断消耗能量,释放出无法被回收的能量。「熵」就是不断被损耗而不能继续做功的能量。

而且,熵持续增加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从有序到无序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对此,王东岳说,任何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变得涣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终走向死亡,这中间最大的力量就是因为组织的熵增。

与之类似,德鲁克也认为,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生命力才能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对于这一点,贝索斯在 1998 年致股东信就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反抗熵增,但大多数的研究者把这句话给忽略掉了。

事实上,反熵增思维才是贝索斯管理这个庞大组织的第一性原理。

随着公司越来越大,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形式主义,你不再关注结果,而只是确保流程正确。

但亚马逊却是一个特别讨厌流程的大公司,事实上,一个公司陷入 day two 状态的标志就是流程限制了你的操作。

亚马逊有24万员工,但大多数团队都非常小,最著名的就是「两个比萨团队」,布拉德·斯通在《一网打尽》里写道:

整个公司都要按照「两个比萨团队」的模式进行重组。员工们要组成不多于 10 个人的独立团队 ——尤其是加夜班时,小组的规模可以小到用两个比萨就可以充饥。

贝索斯有一个反熵增的大杀器:

将亚马逊内部功能性业务,都转化成了对外服务化的业务。

当把某一个服务外部化以后,它就会面临真实的竞争,它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因为亚马逊只是它一个天使用户,最后就变成了 AWS 这样的情况,完全对外界服务了。

因为在早期,AWS 只是为了避免技术官僚化,内部使用,但后来完全变成对外商业服务,使用量甚至超过了内部使用量。

?案例:第三方卖家平台(Marketplace)

亚马逊一开始只是卖自己的东西,但后来它开放给第三方,而且,贝索斯还把比价工具,开放给所有消费者。

这个业务很显然会伤害亚马逊的利益,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比如你要买一本书,你可能会搜到一个二手书最便宜,那个书商就会不高兴;别人卖的东西,比亚马逊自己卖的便宜,那这个业务负责人就不高兴。

贝索斯说,那又怎么样?我就是要用外部倒逼,我能做到我的价格是全场最便宜的。

最后再强调下,究竟该如何正确地学习贝索斯?

我们是没有办法学习他的创业故事的,因为那个时空没了,但他的思维方式可以打开我们的边界,各位有没有 touch 到这个味道?

芒格说,商界有一个古老的格言:

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

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希望今天的你,找到它,横亘一生。

1.《一网打尽》,布斯德·斯通著;

2.《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

3.《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著;

*本文根据2月10日李善友教授在混沌创新院的课程整理而成。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南海智慧」立场,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原标题:贝佐斯没有闹钟

摘要:不去迎合华尔街信仰的“给股东的回报”,而是坚持把全部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投资、建设、研究、创新里。贝佐斯的世界里已经没有闹钟,叫醒他的只有梦想。

多年以后,面对纽交所的大屏幕,杰夫·贝佐斯还是会想起自己出走华尔街的那个下午。

贝佐斯搬着纸箱走出纽约城西45大街120号40层的时间是1994年,乔布斯还要再过两年才回到苹果工作;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的拉里·佩奇也还不认识斯坦福大学的谢尔盖·布林;而马克·扎克伯格刚刚吹灭自己10岁的生日蜡烛。

一年后一位叫做马云的青年会从太平洋彼岸的杭州飞赴西雅图,在这里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而在心里种下一粒互联网的种子。

互联网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贝佐斯选择西雅图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是离分销商Ingram图书部门的仓库近,二是根据西雅图的法律,亚马逊只需要为销售给西雅图本地人的收入缴纳销售税。

公司取名亚马逊——全世界最大的河流,彰显着贝佐斯的愿景。一如Amazon的logo,箭头从A指到Z,everything store就是贝佐斯的野心。

只是1995年起步的卖书业务绝对简单粗暴。挂一个比实体书店更低的价格在网上,客户下单后,亚马逊再去批发商处进货——那么卑微的启动资金只能支持这样的周转。不过批发商明明规定10本起购,怎么办?。贝佐斯有办法——下单一本想要的书,和九本有关“地衣”的脱销书籍。然后等着批发商送来一本书,和一张纸条“抱歉,我们的书脱销了”。

亚马逊和贝佐斯亲身经历了互联网初期指数级增长的奇迹。亚马逊正式上线仅仅一周收到1.2万美元订单,成功吸引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的注意。当时雅虎是世界上浏览量最大的网站。杨致远亲自写了一封email,邀请亚马逊在雅虎开立专栏。贝佐斯从创立之初就走在世界互联网的顶层。那次合作后不久,杨致远开始筹备自己第一次去中国的旅程,在攀爬长城时,记住了外经贸部派来的翻译的名字——马云。

而贝佐斯,已经开始去湖对面的微软挖比尔盖茨的手下,和同在西雅图的星巴克谈合作。差一点,星巴克的柜台边就放上了亚马逊的货架。

巴诺的竞争,是亚马逊走向战场的开始。1996年,亚马逊的销售额是1600万美元,而成立于1873年的图书销售巨头巴诺的销售额是20亿美元。在巴诺的设想里,这必定是一场碾压式的战斗。太多人建议贝佐斯把亚马逊卖给巴诺了。可贝佐斯偏偏绝处求生,由沃尔玛找来一生事业重要的帮手瑞克·达尔泽尔(Rick Dalzell)。贝佐斯对Rick说:“表面上,我像一只鸡那么胆小。但内心却很强大。”

亚马逊开始募集巨额资金,再All in到仓储、物流,背水一战,在线下复制一个高效的沃尔玛。之后的岁月里,亚马逊先后推出Prime、一键下单、FBA力挫Ebay,超越沃尔玛,成了零售巨头。

到了该庆祝的时刻,贝佐斯却总皱着眉头。在各种公开场合板着脸和大家介绍,亚马逊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零售公司。

万科2017年股东大会上,郁亮说万科十年后不是地产公司。他们有着一样的神情和焦虑。

如今亚马逊已经突破了万亿美元市值,但是多年来,亚马逊的营收和利润,堪称尴尬。

数据来源:wind,结网斋

营业收入已经涨到了外太空,但是净利润永远保持匍匐在地。

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是注重短期利润。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发布财报,华尔街的定义里,好公司每个季度收入和利润都要增长;增加的比例超过分析师的预测,就是股价大涨的好公司。不出所料,亚马逊几乎每个季度发布财报后,华尔街的评价都是“增长不及预期”。

至于“增长不及预期”的后果,可以参考腾讯,腾讯二季度报表增长不及预期,一日蒸发千亿市值。

偏偏贝佐斯又是个节俭到几乎刻薄的老板,对比Google、Facebook高大全的员工福利,亚马逊坚持不提供免费午餐,连员工停车都要收费。

股票涨幅无法带来财富、福利差、老板刻薄寡恩、公司内部强调达尔主义、工作内容也越来越沦为一家物流公司,很多卓绝的工程师纷纷离亚马逊而去。

2006年,亚马逊首席算法官、算法大师Udi Manber离职,加盟Google掌管搜索业务。贝佐斯发了很大的火,在当事人口述中被称作“贝佐斯有史以来最失态的状态”。

创业之初,贝佐斯的头发就已非常稀疏,这些年他索性剃了个干净的光头,当起了硬汉。

硬汉就要挺住,即使华尔街不喜欢这个“华尔街的叛徒”。

在被干得最呛的时候,贝佐斯说“不要去在乎对手,对手又不给你钱”;在亚马逊股票一泻千里的时候,贝佐斯又在办公室白板上写下“我不在乎股票价格”。

周鸿祎为亚马逊传记《一网打尽》作序,开篇言道:能让华尔街又爱又恨的企业,才有可能发展成一个伟大的企业。

如今老周偶尔翻到,会做何感想?

几年前听梁宁女神讲“赚钱的事、值钱的事”理论,提到《富爸爸穷爸爸》里的一则故事。

村庄没有水,村长委托两个年轻人供水,向他们支付费用。第一位年轻人艾德,马上提了两只大桶,每日奔赴于10里之间的湖泊和村庄。村庄立刻就有水喝了,艾德也马上就挣到了钱。

但是另一位年轻人比尔接受任务之后便消失了。半年之后比尔带着施工队、图纸和投资回来,又花了一年半时间,修建了一套从湖泊通往村庄的供水管道。

不用我衣公子说你也明白,比尔的水龙头拧开的一刹那,艾德的生意结束了。艾德赚了两年的钱。

比尔做的就是值钱的事。

平常人都称赞比尔,却选择成为艾德。还是做赚钱的事吧,毕竟人生苦短。

在企业家的世界里,资本太难伺候。从银行、信托借来的债项融资,每季付息、到期还本,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股权融资也是恶臭的,PE、VC融资款还没完全到账,肥硕的屁股先坐进了你的董事会,立刻开始指挥着你把市值搞翻番。

在绝对占领市场之后,滴滴的佣金比例来到了20%,对比之下美团在外卖业务的抽成比例目前大约在5%。2012年初立4、5年时间就成长为百亿美元市值的巨无霸,滴滴本来就是资本催熟的成果。兼并快的和Uber中国,背后多少先后入场的投资人等候着资本升值、变现。压力之大,足够压扁梦想和情怀。

马斯克想把特斯拉私有化,也是一样的考虑,太多短期的目标会阻碍长期目标的实现。马斯克没有成功私有化,也是一样的原因,找不到能够忍受慢慢赚钱的资本。

回到亚马逊那诡异的收入、净利润走势。贝佐斯真是条硬汉,偏偏不去迎合华尔街信仰的“给股东的回报”,而是坚持把全部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投资、建设、研究、创新里。在亚马逊2009年致股东信中,贝佐斯说:“在我们452个目标中,“净收入”、“毛利润”和“运营利润”等字眼一次也没出现。”

贝佐斯有套“飞轮理论”常挂嘴边:各个板块好比咬合的齿轮——客户体验好,导致网站流量增大,从而吸引更多卖家,回过头来客户体验更好。

浅显易懂,但同时也是贝佐斯全部的方法论了。贝佐斯算不上理论家,也不是最卓越的战略家,亚马逊的拓展并没有很严密完整的理论指导。在实践里,贝佐斯离“战必胜,攻必取”也差得很远。

2004年亚马逊7500万美元强势收购卓越网,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中国。在小米上市的14年前,雷军就已经第一次体会到估值的忧伤。雷军用酒精麻痹自己,醉生梦死的过了四天。而副总裁陈年出走创立凡客,是另一个故事。可惜,很快亚马逊就一路向下,被天猫、京东逼进了墙角。2013年以后,亚马逊财报不再提中国的电子商务业务。去年亚马逊中国还因为业绩太差取消了年会,被大伙揶揄到今天。

贝佐斯值得吹嘘的不过是他那份偏执的坚持。

贝佐斯常说,很多人关心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而我只关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变的。我想无论世道怎么变化,民众还是会喜欢更便宜的价格、更快的配送、更多的选择。二十年来,亚马逊一直在做的就是服务于这个需求。

2006年,伴随着第三方商家的入驻,贝佐斯要求团队开发一款APIs以帮助开发商更便捷地制作检索目录、使用支付系统和购物车。由此催生出搭建系统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款被命名为AWS(Amazon Web Service)的服务,在成立之初赢得了超出寻常的重视。

但是亚马逊“为客户需求持续投入”的哲学捕捉到了开发商不断增长和衍生的需求。AWS陆续推出了S3和EC2的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了全球最易用、应用也最广泛的云计算服务。

由于这是一项被亚马逊偶然创设出来的服务,成立之初亚马逊作为行业唯一的参与者,垄断定价。

仔细想想,一个不想赚钱的对手究竟有多可怕?成立之初,贝索斯把15美元/小时的价格降到了10美元/小时。尽管CFO直斥一项原本盈利的业务会因此陷入长期亏损,也没有改变贝佐斯的坚持。往后亚马逊 AWS 业务在长期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主动降价51次。

2008年,economist用一整期内容来讨论云计算,并且预言云计算将彻底改变产业和工作。随后,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口号:For the cloud, we’re all in。与此同时Google Cloud发布,IBM推出Azure、甲骨文入场,大洋彼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全球几乎所有重量级的互联网或IT巨头均开始发力云计算。

一个不急着赚钱的对手就是这么可怕。平行地看,亚马逊有Google、微软、阿里等巨头的渠道竞争,向下基础设施供应商IBM、惠普、英特尔也掌握着充足的技术优势。属于亚马逊的只有一点点先发优势,和对用户需求无限投资的经营哲学。

2018第二季度亚马逊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保持在34%,超过排名第2-5名竞争者市场份额之和。AWS用11%的收入贡献了60%的营业利润,帮助亚马逊开启了新的盈利方向,为万亿市值提供了足够的引爆点。

好的思考,需要往故事的深处走几步。

值钱的事有风险。那个找团队、拉投资、定方案、造系统的比尔,如果图纸一开始就设计错了怎么办?或者工程进行到一半遇到障碍,需要一笔无法承受的超额预算怎么办?再或者,当连接湖泊的水管终于接通,就有另一个年轻人在村庄里开凿出了井水,那怎么办?

亚马逊多年坚持把营收持续用于投资未来,可是如今拯救他价值和地位的只是当时无心插柳的AWS。那么如果没有这个AWS呢?

肯定是创业压力太大了,西海岸的涌现的创业公司的掌舵人都是有名的臭脾气,乔布斯的刻薄严厉举世闻名,比尔盖茨也没少发大脾气,而他的继任者史蒂夫·格鲁夫(Steve Ballmer)更是有扔椅子的毛病。Intel的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还曾在业绩评估会上将一位高管训得昏厥过去。

贝佐斯以他别具一格的开怀大笑威震武林。即使在很生气的时候,他也会用大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招牌式的大笑,异常突兀,往后仰脖,同时发出摄人心魄的长鸣。他双目闭合,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像是海狮交配时的惬意嘶吼和电动工具轰鸣的交响曲。

刺耳的笑声打断你的谈话和思绪,就像任我行的笑,内力不够的人立刻头晕目眩。

贝佐斯说:如果你要创新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

多年来,亚马逊的事业本质是价值运营——立足零售电商,把整个产业生态一点点做透,然后再一点点提高自己在产业中的价值占比。既然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没有AWS这个偶然,亚马逊也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如今,在电商和物流之外,亚马逊还有Kindle的硬件制造,Echo音响的物联网实践、人工智能Alexa,还在线下布局了无人实体店Amazon Go、Whole Foods、Pillpack。

和硅谷那帮装逼犯开会的时候,贝佐斯终于硬气了,亚马逊不只是零售巨头,而是真真切切的科技公司。

自亚马逊上市之后,贝佐斯会像巴菲特和芒格一样,每年给股东写一封信,每年的致股东信后,都会附上1997年写的第一封致股东信。是为了告诉你,我们没有变,二十多年来,我们都在做着最初想做的事。翻完信件,你会突然想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会突然明白,什么叫做“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

支付宝新立,是最困难的时候,马云说“支付宝随时可以上交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到处汇报, “金融创新是新事物,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支付宝的保留和成长对于阿里和马云的意义,大得难以形容。后来这位副省长主政贵州,阿里云也迁到贵阳。规模效益下,吸引苹果、华为等巨头先后把云服务器迁至贵阳。领导渴望打造的“云计算之都”,初具规模。

马云为何如此看重阿里云的建设,因为阿里和亚马逊一样,也是一直在构建生态,提升价值。2016年云栖大会上,马云就明确了,阿里未来十年靠云计算。

在阿里创业之初,马云就说,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企业,跨越三个世纪。年少不懂,如今听来沉甸甸的。

1995年创业的仓库里,面对指数级爆发的订单,所有人都要全力以赴地工作。贝佐斯每天都是依靠咖啡坚持,桌子上乱七八糟,一不小心拿起了一杯一周前的咖啡。咖啡已经略有凝固,猛灌一口。那滋味,伴随终身。如今,他已经不用在战术上那么拼搏了。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回家陪家人晚餐。最奢侈的是,贝佐斯每天要睡8个小时,有时候为了保证8小时睡眠,他会特意关掉闹钟。

显然,贝佐斯已经彻底把自己从短期的数字目标里解放了出来,更加有意识地思考长期问题。

华尔街是很少出叛徒的。年入百万、落袋为安的快乐大多数人很难拒绝。

这两年公司招人,门槛放在北清、康宾,衣公子当然为公司的成长开心。但是有时候也忍不住想,如果牛顿因为做金融赚钱,就去从业金融,而谁来发明“万有引力”,这岂不是人类进步的重大损失?

2000年,贝佐斯问道巴菲特: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你致富的道理真的就那么简单?那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人做到?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喜欢慢慢变富有。

衣公子还是觉得,总该有些人去被误解,被质疑,被嘲笑,然后做值钱的事,去创造一些奇迹。

亚马逊上市21年,股价上涨超过400倍。

尽管在这样一片腥风血雨中,贝佐斯依旧有精力抽出时间,和两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年轻人促膝长谈,然后以个人的名义成为Google最早的一批投资人。又或者去发展个人爱好,创立Blue Origin,和埃隆·马斯克一样渴望帮助人类殖民宇宙。顺便买下大名鼎鼎的华盛顿邮报,和特朗普互怼到今天。

贝佐斯的世界里已经没有闹钟。

常人很难逃脱资本的考核、生存的压力,也许你终其一生也没有勇气或者幸运像贝佐斯一样不设闹钟地生活。

但还是想祝福你,希望每天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来源:/news/detail-1-调查显示,全美37%的Amazon注册用户是Amazon Prime 会员,这对于Amazon来讲是非常大的成就。对于卖家来说却绝不能忘了这剩下的63%的买家。

263%的买家会怎么选择产品呢

让我们来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Listing 1: 商品放在FBA, Amazon标价/,或者拨打跨易达欧美日FBA头程服务热线:400-151-5665。欢迎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号:【kuayida】了解最新报价、跨境资讯

联系我时,请一定说明是从今题网看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不是对有什么误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