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学校打字比赛四位同学练习打同一份稿件下面记录的是他们每人打字所用的


第一部分:PART 1沈昌文:一场神经病(图)(1)

  沈昌文 1931年9月生于上海从1945年3月~1951年3月,基本上是工读生涯上学的同时,曾在金店、粮店习艺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肄业后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1992年7月任三聯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后退居二线1996年1月退休。

  现在出版界盛说"品牌"我辈有时也被好心的人士列入出版界能维护"品牌"嘚从业者行列。其实像我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出版学徒,长期以来何尝有过"品牌"观念。我们只知道听上面的话不出上面不Φ意的书刊。你去自创一个什么东西叫"品牌"要是不合上面的意,岂不是自找麻烦自讨没趣?

  这种观念,我一直维持到20世纪末上世紀80年代起编《读书》杂志,"品牌"说似乎稍稍有点露头。但愚鲁如我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光景,才开始想到:在那个叫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招牌下,是不是也该自己设计一点该做的事了。

  1992年11月27日鄙人虚度六十又一,已经不主持三联书店的工作了这时觉嘚自己不妨"罗曼蒂克"一些,又仗着新领导的纵容于是斗胆写了一个意见,报送各方意见第一段谓:

第一部分:PART 1沈昌文:一场神经病(2)

  "中国的著名出版社均有出版刊物的传统。一九四九年以前商务、中华各有年出十大刊物之说。三联书店更是以刊物起家无论本店图書出版之盛衰,几大刊物(尤其《生活》杂志)总是由店内主要负责人亲自主办和竭力维持使之成为本店的一种"门面"和联系读者之手段。本店之三个名称("生活"、"读书"、"新知")即为三种杂志之名称是为明证。据说胡愈之(一九四九年后的出版总署署长,三联书店创办囚之一)始终认为出版社应以办刊物为重点而以未能在他生前实现为憾。一九七九年筹备恢复"三联"建制之际先以恢复《读书》入手,迄今十三年看来也是成功的。因是无论从传统经验,还是从当前实践看出版社办杂志都是必要的(有些国外经验也许更可说明此点)。"

  写这段话是读了不少文件特别是店史以后的心得。既有文件和店史支持于是突然头脑更加发热,居然提出立即要办十个刊物当时设计的十种是:

  (1)《时代生活》(月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新现象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多学科的報导和分析侧重点放在促进新的生活方式健康成长之基点上。这实际上是《生活》杂志的现代版如果主管机关允许重用《生活》刊名,则更佳(2)《开放经济》(旬刊)--对外报导中国经济之发展,对内指导中国读者如何从事经济活动即使人们懂得经济事务之重要以忣操作、运行之道,又要防止人们成为单纯的"经济动物"(3)《生活信箱》(半月刊)--供一般市民阅读的大众性刊物,继承《生活》杂志嘚优秀传统用亲切的语言以通信形式为群众排除生活、心理上的种种疑难。(4)《读书快讯》(半月刊)--《读书》杂志之通俗版着重茬培养读者对书刊的爱好和兴趣。(5)《译文》(月刊)--适应开放改革之需要译述国外政经学术文化之重要文章,让中国读者了解域外朂新信息(6)《东方杂志》(月刊)--如"商务"暂不拟举办,拟由本店接手敦请陈原先生主编。如商务不拟让出此刊则易名为《新知》雜志,性质仍为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文化刊物如果陈原先生俯允,还以他主编为好因他原是"新知书店"旧人,有此因缘较能贯彻"三联"传統。(7)《艺术家》(月刊)--介绍和鉴赏中国文物及艺术精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人生活品位(8)少年刊物一种(内容及刊名待设计)。(9)艺术摄影刊物一种(内容及刊名待设计)以上九种,加上三联书店原有的《读书》合共十种。拟在2-3年内次第实现"

  这种设计,说实话即使实现,也只是我的"遗嘱"在我本人说,自己"下岗"在即自然是一个刊物也做不了的。拿了这个设想托人凊,走门路处处请托关说。结果不少人看了觉得是匪夷所思简直是神经病。几次周折到是年12月8日,才从神经病稍稍回到现实把计劃改为出版三种刊物:《现代生活》(月刊)、《经济生活》(半月刊)、《新潮生活》(周刊)。于是上报又经周折,最后落实为一种即《三联生活周刊》。在我作为高级秘书捉刀写成的申报办《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刊理由"是:"本刊为邹韬奋同志创办的声名卓著的《生活》杂志之现代版以此向海内外表明:《生活》杂志一脉尚存,继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光明正大,有道有理这个计划总算批准。於是到1995年1月,《三联生活周刊》出刊了。

  要说明的是三联书店早有恢复《生活》杂志的意愿。1980年至1981年即已开过一些座谈会,还出蝂了《生活》半月刊试刊

  90年代末,在自己临近全面退休之前大发了一场神经病。凑着好时光因着三联书店新领导的敢于承担风險,总算因而让我们有了一个好杂志让三联书店由此可以对外宣称:"《生活》杂志一脉尚存,继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话翻译成時髦的语言,无非是说:我们维护住了一块历史品牌

  现在,谈"品牌"不再是发神经病了也许不要"品牌"反而成了神经病。时至今日峩经常想起管理学大师杜鲁克的主张:不去算旧账,赶紧往前看去创造更多的机会。按时今的说法就是创造更多的品牌。

  这个期朢落在时下在三联书店秉政的诸君子身上特别是《三联生活周刊》身上了。

第一部分:PART 1董秀玉:期望时代大刊(图)(1)

  董秀玉 1956年考叺人民出版社任校对;1975年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任编辑;1978年下半年参与《读书》筹备1979年任《读书》编辑部副主任;1986年任三联书店副总经悝、副总编;1987年底赴港,任香港三联书店总经理、总编辑;1993年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总编辑;2002年9月退休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刊号仩,我写过一则"编者手记":

  "在韬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大日子里推出的这本《三联生活周刊》是创刊,也是复刊

  "六十八年前韜奋先生创办并主持的《生活》周刊,与生活历史共鸣积极反映了时代潮流和社会变迁,竭诚服务于千万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复刊坚持这个方向,是我们的宗旨

  "今天,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大时代Φ这是我们的幸运。如何从老百姓最最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折照出这个时代,反映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提供人们崭新的生活悝念和生活资讯,当是我们最需努力的关键韬奋同志从来主张,特殊时代需要提供特殊的精神粮食这就需要创新,要前进《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刊,就是我们的再出发

  "在这历史的承传和时代的创新面前,我们惶惶然请益于师友商讨于同志,希望作为一个共同嘚事业一起来办成一份百姓自己的刊物。"

  这基本反映了我们的办刊思想是当时穷得叮叮当当、不知天高地厚的一群人的雄心壮志。

  当时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账无余款但我们分析市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周刊形态已是发展的必需,而当时除了《瞭望》并无其他现代性很强的文化性新闻性周刊;分析我们自已,我们有最佳的品牌优势有老同志的支持,有当时社委会的一致意见更囿学术文化界朋友们的实际支援,在资金方面也有争取外援的可能;再则从三联的发展战略说,这也是冲破三联困境的关键一大步我們只能,也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决心好下,但执行过程之艰难曲折却难以想像创刊、坚守和正式转为周刊是三个关键时期。

  创刊阶段在钱钢带领下大腕云集,创意无穷从1993年3月批准刊号,钱钢进入到1994年3月迁入净土胡同前,在当时三联窝居的大磨坊楼上的岼台房里日夜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制订规划、招聘记者、职业培训、"空转"试刊……那真是一段最值得回忆的日子。

  虽然这以后甴于资金中断等种种原因造成第一次休刊但这一年的工作明确了办刊思想、搭好了架构、锻炼了队伍、熟悉了出刊的各个环节,不少栏目不但十年来仍在沿用连外刊都在借鉴。尤其在媒体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1994年5月到1995年8月这是┅个情况多变的守护期。这期间试过几位主编换过两茬投资者。真正做了实际工作的是杨浪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讲代价地接下了重任编了一期试刊、五期正式出版的周刊,最后亦终因资金问题而休刊

  三联书店的文化精神从来是开放的、包容的,也坚歭用人必须不疑刊物必须是主编负责制。在方针确定以后总编只管提供平台,解决困难协调关系和终审稿件。主编应该有最大的自主空间也因此,我们才有这样的幸运能聚集那么多的师友、同志来和我们一起创编这份刊物。但我也犯了一个大错:从一开始就主观哋想请两个主编合作一个新闻专长,为主编;一个文化专长为副主编。结果组合了几次都完全失败也伤害了个别主编,如朱正琳峩一直深感内疚。

  分出经营的这一块与社会资金合作。生活周刊应该是做得相当早的当时一方面自己没钱,同时也想尝试用广告來养刊物我在香港时就调查了很多刊物,都是这种模式我以为这是值得尝试、对周刊一定会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广告一定不能制衡我嘚内容编一本三联自己的周刊,是我的基本点这一点,丝毫也不可动摇

  经营模式的改变,资金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功能结构囷人才结构的变化,在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为自己争得了一点自由这对周刊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当然投资方的情况也很不一样。苐一任投资方因政策原因撤走颗粒无收,我觉得十分抱歉第二任投资方撤走则是因观念不合,在内容上我们不肯让其干预第三任则昰他们本身的资金出了问题。而每一次的问题又都牵涉到编辑队伍的稳定因此这条路真是走得十分艰难。杨浪走后几个月一次在机场遇见,他过来招呼说:"前几天我妈还在问:你们老董还在坚持着哪?!"我们大笑。

  可是过后想想心里也有点不好受。为办这个周刊我們头上顶着雷子,因为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的政策还不清晰;资本未有回报心里也觉歉然;平台不够稳定,更有负主编和年轻的编辑记者;在社里由于周刊是体制外的经营方式,工资待遇等与社内不同也必须向员工解释、做好工作;对社委会,为了不混淆两种体制的经濟关系也为了节省每一分钱花在周刊建设上,不但我自己而且连社里,都不许花周刊的一分钱所以当时就有人问我:既然各方面都沒好处,你还干什么?我苦笑可是心里总存着期许:或许再咬咬牙,过了这道坎前面就是曙光!也有朋友笑我还做着印钞机的梦,我告诉怹们:"是的好的周刊就应当是印钞机。"

第一部分:PART 1董秀玉:期望时代大刊(2)

  三联品牌对一些有着文化情结的投资方还是有影响力的第㈣任投资方在1995年8月后开始进入。为此我十分紧张,再三再四地讲困难、讲问题、讲风险当然也讲我们的原则。希望他们能想清楚再进叺决心进入就需相对稳定。周刊再也不能折腾了

  作为第三任事实上的主编(真正编了杂志的),朱伟受命于危难之中朱伟的进叺,使周刊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时期这个阶段,朱伟、方向明、潘振平三位都功不可没

  朱伟面对的状况十分复杂,既有前任咑下的良好基础又有这两年多风风雨雨造成的诸多问题和媒体的种种猜疑。这比接手一个新杂志要困难得多但朱伟做到了,不但打开叻一个新的局面将刊物持续出版,而且在几个重要关头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都能将刊物按时出版并获得很大的好评,1999年即开始贏利尤其在将双周刊转为周刊的过程中,竟也是从容过渡第一年几乎就能打平,其编刊创意与经营方面的学习能力俱佳实在是十分難得。

  方向明是前任的经济主笔早就是"中青报"《经济蓝讯》的大牌记者和主编,写的企业报道扎实、深入经济分析中肯、透彻,叒极有故事是中国企业经济报道中最佳、最犀利的一支笔。在朱伟重组队伍的过程中我了解朱伟最为陌生的是经济这一块,我们都十汾希望方向明能留下来虽然当时他还有更好的去处,虽然留下来前途难测但是他毅然同意留下协助朱伟把刊物搞起来,不讲价钱也不提条件十分仗义。《三联生活周刊》前几年最好的封面文章大多是经济的方向明对《三联生活周刊》的成功发展起了绝对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周刊的运作和发展当时社委会也下了大决心,派潘振平去担任周刊副总编专门负责周刊日常工作。潘振平是三联最优秀的编审又是个包容性很强、很大气的人,观察处理问题思路清晰能把握关键。对当时重建中的周刊的方向把握、选题创意、关系协調和经营管理等等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潘振平是低调的他从不诉苦告状上交矛盾,他是周刊的凝聚力的保证

  最后的关键是2001姩周刊的转型。双周刊转周刊绝对不仅仅是时间的压缩它是一个新刊。从资金投入到定位到运作等等都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从主观上讲,最好再推后一两年转会较为稳当;但从市场看,必须马上转否则就要失去先机。可是投资方首先反对由于资金困难,决定不投资莋周刊其次,内部反对声也不低因为1999年、2000年好不容易已经赢利,转周刊后又要亏上两年好心人还提醒我:"你马上要退休,转周刊的话賬面上又是亏损不好看。"这确是事实但为了周刊的长远利益,真是顾不得了遂决定引进第五任投资方的资金转周刊,做最后一搏這一搏与前不同,心里已开始有底广告在不断增长,广告商对周刊已颇有信心

  由于前任投资方的合约还有半年,便商定先以借款方式进入一千多万的借款一方面支持转型周刊,同时也准备偿还前任投资方的投资款(我心里一直惦着我们困难时他们给予的帮助现茬他们有难,我们也不能袖手因此借款中包含了这一部分,但后因对方索价过高难以同意,演成官司在这里不赘)。准备等合约期滿再做正式合作方案。

  实际上朱伟把转型工作做得很好只第一年略有亏损,而转成周刊后的广告量却大增我退休前虽然周刊账媔上还有少许亏损,实际手上三年的广告合约已达数千万元为了周刊的长远发展,下决心2001年转周刊的这一搏是绝对值得、绝对应该的

  现在三联杂志(尤其周刊)的利润已经大大超过图书,但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才开始了一小步我们期刊群的计划尚未完成,周刊作为┅个时代大刊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周刊的十年我们历经了众所周知的艰难曲折,没有对文化的坚守和执着没囿对事业的理想和热情,没有全体同事的团结和努力没有朋友们的爱护和支持,我相信就一定不会有今天的《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嫃应该向每一位支持过、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同事和读者们衷心地说一声"谢谢"衷心感谢为周刊做出贡献的每一位。

  周刊的十年又將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从现在开始十年的成绩和优势已成过去,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和策略,向著新的未来向着更高的理想,为了办出一个真正的时代大刊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一部分:PART 1钱钢:德国记忆(图)(1)

  钱钢 现为上海夶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1979年起开始职业新闻工作曾任《解放军报》记者蔀负责人,参与创办《中国减灾报》(任执行编委)、《三联生活周刊》(任执行主编)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1996~1998),《南方周末》报常务副主编(1998~2001)。作品有《唐山大地震》、《海葬》、《留美幼童》(与胡劲草合作)

  1993年秋天,潘振平、宁成春和我作为"三联"的考察者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生活了近一个月。这是我操作新闻周刊的"蒙学课"之一若干情景,恍然如昨

  封媔故事:俄罗斯危机

  有两名警察在莫斯科街头被杀。

  我在刚刚入住的宾馆看电视时差的原因,过了午夜仍未入睡已经是10月3日叻,是个星期六俄罗斯发生了总统与议长的激烈争议,CNN一直在直播莫斯科街头的骚乱我看见了莫斯科电视台前聚集着对峙双方的支持鍺,大规模冲突一触即发布置三联书店的展台回来,晚上21∶52我看到了开枪。

  10月4日晨我边看电视边记日记:

  现在是巴黎时间5∶50,莫斯科时间7∶50天已放明,大批坦克进城卡车,燃烧的黑烟坦克已经布置在白宫前,有零星枪声一个足球场。7∶52路边停满卡車,有面包车开过楼房沐浴着金色的霞光。坦克撞开了足球场边的铁网

  当天晚上,我从电视里看见俄白宫大火副总统鲁茨科伊、议长哈斯布拉托夫被押上汽车。电视镜头重放坦克炮击白宫据称白宫内死500人。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支持叶利钦渡过危机

  10月7日,峩在书展买到刚刚出版的德国周刊《明星》(《STERN》)封面故事为《叶利钦的苦胜》,报导了前一天方结束的莫斯科危机封面图片是愤怒挥拳的叶利钦和炮火硝烟里的俄罗斯国旗。报道中最新的内容(文字、图片)是10月6日也就是一天前的

  我立刻想到我们的《三联生活周刊》。那时我们常常问如果周四某地发生特大爆炸,我们周六上摊的刊物可能把这一新闻做封面吗?那时封面做图很难很慢杂志印絀后还要留足"焗"干的时间。捧着《明星》我叹服那种做新闻的状态。

  无意中进了贝塔斯曼

  我们去汉堡访问《明星》周刊《明煋》当年曾因刊登了伪造的《希特勒日记》而对全世界现丑。不过在1993年的德国它仍然是和《明镜》齐名的新闻周刊。

  《明星》的办公地点在一幢舰船式的建筑物内。我们和总编辑交谈观看组版编辑的工作,参观资料库还在职员餐厅美美享用了一顿午餐。

  他們的图片库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既有满架的图片,分类细致;更有电脑管理的图片档案而后者在当时还是很时髦的。他们轻噫地调出"北京"、"邓小平"等分类的摄影作品不时把我的念头拉回到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周刊资料室"。

  我们被领到放置历史资料的屋子那里有创刊之初的老杂志。《明星》的总编辑告诉我们,"二战"后汉堡由英军占领。1948年英军占领军司令发布一个通告,称谁愿意创办一份皷吹民主的杂志他就会批准出版。结果有一个年轻人说我愿意。那人于是当了《明星》的总编辑一口气干了40年,在我们去德国的不玖前才退休

  从一个深深的大抽屉里,现任总编辑抽出《明星》创刊号非常的薄,纸张很黄(不知当年就这么黄还是变了色)没囿彩色,封面用了一幅木刻他又抽出几期,说那时的杂志上有许多黄色的内容随着读者日众,严肃的内容也渐次增多

  1993年的《明煋》周刊,已经是一份有200多页的大刊物无数期刊物的封面,被制作成小图密密麻麻地布满总编辑办公桌背后的大墙,真是壮观老总編辑已经退隐乡间,在那里他办了一个小博物馆。

  《明星》的图片非常棒我们在德国的日子里,他们有一期刊物的封面故事是关於中国的--《一个孩子变成了神》封面金碧辉煌,是孩子的头像说的是一个8岁的小活佛(即17世噶玛巴)的故事。他们使用了大量图片據说曾派出一支摄影队在西藏采访拍摄多日。记得有一张照片是小活佛在玩遥控汽车。

  在《明星》杂志同一座楼里我们还看见另外一份图片精美的杂志《GEO》,即德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们背着一堆精美的杂志和其他资料回到北京,仔细"判读"才发现了那个了不得嘚名字:贝塔斯曼。原来那座舰船式建筑竟是贝塔斯曼的汉堡总部,那里有许多杂志有出版社,还有电视台出访前的案头做得还是鈈够,我们一心想着周刊周刊周刊无意中进了一趟传媒帝国。

第一部分:PART 1钱钢:德国记忆(2)

  龙应台和《三联生活周刊》

  龙应台是沈公和董秀玉的朋友行前董秀玉对我们说,在德国有什么困难就去找龙应台。她会帮你们

  第一次见龙,是在书展展厅她匆匆來去,我和她甚至都来不及互相介绍说来丢人,我们要她帮的忙是订回程机票。所以我们后来又坐"S"列车(轻轨)去她住的远郊小镇"空堡"取票付账我们好像拿出了500马克的大钞,让用惯信用卡的龙十分好奇而我则对她的好奇感到好奇。潘、宁先期离开德国后我再去"空堡",想和龙应台谈谈周刊

  "空堡"是"二战"后盟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美丽幽静我下了列车,刚出小站一辆红色轿车便无声地"滑行"到身邊。"安安叫叔叔",龙的台湾国语,"叔叔"发第三声

  这是个下午。据说和每一个下午差不多龙应台要接送大儿子先去踢球,再去看电影;要从幼稚园接出小儿子再陪他到图书馆借书。然后是给孩子们做晚饭不是两个,是四个邻居家两个要例行加入。龙一直忙到晚仩9点开始命令三个孩子就寝(邻家女孩也喜欢住这里,带了牙刷和睡衣来)每一天,当小家伙们很快发出鼾声后龙开始她的彻夜写莋。

  这晚她和我谈周刊。她把一大堆《明星》抱到沙发旁斟上两杯葡萄酒,开讲我请她从杂志的编辑部人员名单讲起,给我讲解栏目设置讲解各类报道的比重,讲解定价讲解夹在杂志中的广告,当然我最关心的是封面故事和社评

  记得当时,我对封面故倳安排在杂志的哪个位置极感兴趣我当时已经明白,国外的杂志都不会把封面故事放在最前但什么是它的最佳位置?是不是要处在一个黃金分割线的部位(即刊物的约前1/3处)?在这道大菜的前面,应该放什么样的内容?开胃酒?

  龙应台详尽地解释一切我看见许多封面在揭露黑幕,也有的封面故事是编辑部"制造"的如由《明星》编辑部发起全球性的对阿富汗难民的援助,事情做得很大当然也成了杂志卖点。

  我们谈到凌晨早上,几乎没睡多久的龙应台开车送孩子上幼稚园、上学而后要赶往慕尼黑开会(半天的火车车程)。于是我也囷她同行在火车上继续讨论周刊。从"空堡"到法兰克福从法兰克福到斯图加特。她还向我介绍了《明镜》和《焦点》后者是慕尼黑的┅份创刊不久的周刊,很注重科学题材设计也很新颖。我在斯图加特和龙道别一是不得不下车(次日要飞回国),二是我想看一看斯圖加特两个月前,王军霞刚在这里拿了万米世界冠军我们刚刚以此为题材,在香港做过一个模拟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许多年后在《三联生活周刊》总编辑办公桌背后的墙上如果要布满杂志封面小图,这应当是最早的一幅)

  那一天很冷。我独自徘徊在斯图加特街头咀嚼着数日来的见闻,怀着憧憬跃跃欲试。

第一部分:PART 1陈西林:我的三联生活(图)(1)

  陈西林 来《三联生活周刊》前任《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助理,《周末版》主任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时担任艺术总监。现任香港《红色资本家》总编辑

  在《三聯生活周刊》,我最早接触的"三联人"应该是董秀玉了尽管她当时是三联书店总经理,但对我来说她更像一个大姐姐。董秀玉总是在鼓勵我去做一些新的事情以至后来我开办"漫画公司"后,她仍旧在帮助我她帮助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漫画书籍,尽管与她想象相去甚远泹她还是出版了。

  为了改变我的漫画风格董秀玉曾带我去见王蒙,那天下午在王蒙家中小院里两位长者帮我分析了各种风格的可能性,后来董秀玉让王蒙在他全集中选一本适合作漫画脚本的文集让我带走,但我最终任流而去以致现在没有多大长进,回想起来多尐有点愧对大姐

  我当时在《中华工商时报》,报纸编辑相对图书编辑应该算是粗人了这让我很难体会董秀玉对《三联生活周刊》那种细腻的感情。我当时被委派的工作是《三联生活周刊》艺术总监现在想一想,我根本无法胜任这个位子

  但董秀玉却始终认为峩能做好。我们交流时最让我惊讶的是她言辞中的多重含义,比如当她在审定我的一个设计时看后会笑着对我说"有机会,我会安排你箌德国书展去看一看的"

  我瞬间明白了她话中的另外含义--首先她告诉我这个设计不行;其二她告诉我需要把眼界再放开些;其三她在說你能做得更好。我是一个不喜欢冲突性交流的人那样只能搞坏心情。我喜欢和董秀玉这种暗示性交流它让相处变得平滑圆润,多少囿些禅味

  董秀玉是一个苦行的旅人,可以说《三联生活周刊》早年创刊所有的苦都让她一个人吃遍了--上司的看法下属的抱怨,同倳的争吵朋友的反目,还有投资人的坚持、合作者的离去但她在这种情境下描述起《三联生活周刊》时依旧几如梦幻。

  印象最深嘚是有一次我们在聊《三联生活周刊》形式定位她说着说着突然找不出词儿了,对着窗外枝枝蔓蔓看了半天然后笑起来镜片后的眼睛長久地在笑--片刻,我似乎感觉到了她想像中的《三联生活周刊》但遗憾的是我没能帮她完成设计。

  我加盟《三联生活周刊》时是"钱鋼时代"

  我对钱钢有种辈差的困惑,我们同住一个大院他和我父亲是同事,都在解放军报社工作记得有一年钱钢去上海出差,我父亲托付他去看我妹妹陈燕妮燕妮那时正在上海读大学。不久燕妮从上海打回电话说,见到钱钢啦一起在锦江饭店吃的饭。父亲说什么钱钢钱钢的,为什么不叫钱叔叔!燕妮说他太年轻了,我叫不出口父亲骂了起来,没大没小再年轻你也得叫叔叔!燕妮在电话那頭被骂哭了,我在隔壁房间窃笑

  这回轮到我了。说实在的我一直没能找到对钱钢合适的称谓,于是除了偶尔随大家叫两声"钱钢"外更多时候都是在用"你好""来啦"等语言作为起始句,好在钱钢对此并不在意我和钱钢的合作早于《三联生活周刊》,是在他走马《地震报》时那时他手笔很大地将《地震报》改成《减灾报》,我加盟了他的改版阵容钱钢给了我很大的空间。

  在《三联生活周刊》几乎鈈用磨合我便适应他的工作方法--全景式操作。

  《三联生活周刊》第一批编辑是我们一起挑选的门外候着等待面试的应聘人,钱钢┅个个叫着名字每过一个人,钱钢都会同大家交换意见看着一张张毫无世故充满理想的脸,我想我们当时更多的是凭直觉的好感。嘫而看到这些当年的新人今天很多人都成了新闻业界的腕级人物时多少有些欣慰。

  钱钢办刊有一种军队作风因为当时正在等待资金到位。于是钱钢开始了他对编辑的培训计划虽不出刊,但一切程序都按周刊出版运转什么时间编前会,什么时间采访什么时间交稿,什么时间结稿一切按部就班。杨迎明戏称这是"水军旱地操练"我觉得这更像是"新兵连生活",钱钢试图按自己的理想打造一支"钱家军"

  钱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很难想像这个皮肤白皙举止规矩的书生竟有着如此大的热情和能量这不仅因为他写过一本轰动一时的《唐山大地震》,也不仅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成为军队师级干部而是他个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离近了就会被吸附对我来说,他是一個先行的老师与愉快的合作者

  钱钢的眼神有些哀怨,笑起来略带害羞但他的视线永远瞄向的是硬朗朗问题。

  陶泰忠是和钱钢結伴而来的此前他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当时是《三联生活周刊》行政总管他有张含蓄的笑脸,看不出是大高兴还是小高兴泹这张脸你一看便有一种安全感。

  "水军旱地操练"期间钱钢要求《三联生活周刊》封面设计要加入"操练",陶泰忠踱步到我跟前小声問需要什么?我说,喷笔多少钱?四千多!不一会儿我就拿到了支票。

  当天晚上《三联生活周刊》封面设计开工了不料喷笔的马达声惹惱了我太太,太太属于那种天下都是亲人惟独老公例外的女人连我咳嗽一声她都怕惊扰了邻居,宁可用手把我活活捂死在床上社会学镓说这种女人的概率是二十五亿分之一,我中了头彩

第一部分:PART 1陈西林:我的三联生活(2)

  后经协商,为了防止马达过响必须用棉被包裹,为了减少马达与地面的共震必须有人抱着。因为我要设计这些事全由太太承担,那一夜我工作了七个小时也见到了世界上最難看的睡觉的样子,有人居然能抱着一台隆隆作响的马达站着睡着了

  封面设计稿出来了,第二天的编前会如同联欢会众人品头论足。很多人都自称是艺术鉴赏家但从来就不给个明确指示:"再雅点就好了","再市场点就好了"--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我做了近三十个方案以至烸次编前会后看看封面方案成了习惯。

  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身边抱马达的那个人面色青灰,几如清东陵吞金灌银的宫女一般时才想起应该学会爱惜"私有财产"。好在是"水军旱地操练"谁也没计较。

  陶泰忠可能因好久没看到新封面了总觉缺点什么,有一天他又踱箌我跟前问还需要点什么?我当即一身冷汗。

  现在喷笔还在我家我想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公产,找机会还得给抱回去

  "钱鋼时代"有一种非常的欢乐,当时媒体各路名角的登场让这个舞台变得华丽无比

  胡舒立永远处于极地状态,和她工作一天所聆听的"教誨"要超过一个儿童十年的教育期在她面前我庆幸自己天生口吃,听就是了她的观点和语言犀利得足以断头,她永远要重新诠释这个世堺她的几本新著都是我给做的封面,设计前她要求我必须先阅读书稿校样所以对她的"教诲"我总比别人早半月,差一点成了她的"入室弟孓"后来听说她被一家外刊评为"亚洲最狠毒的女人"时,万分惊讶不是为胡舒立而是为编辑的好眼力。然而另一个胡舒立却是很少有人見到,一件顺心的事或者一碗好吃的面都能让她的笑容里充满了童趣

  杨浪极具亲和力,同时唱得一口好歌每每卡拉OK我总喜欢尾随其后,在他的专业级歌声下哼哼唧唧一阵然后共同迎接雷雨般的掌声。天长日久杨浪看出了我这种狐假虎威的乐趣只要他上台准要招呼上我,有人说我在台上比杨浪投入多得多以至后来竟让我有了错觉,一次独自冲上台去开口刚两句就被满场唏嘘哄了下来,让我郁悶的是这首歌我和杨浪合作过几百遍每次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几回返场,从此金盆洗手不再实施进军歌坛的计划了。

  毕熙东是一位体育评论家八十年代他在《中国青年报》为我开辟的漫画专栏,连推带搡改变了我的一生后来我们又一起参与《三联生活周刊》的籌备。一次编前会后他送给我一条小黑狗,从此我便有了繁重的家务事我经常牵着这只小串秧在街头寒风中瑟瑟,我给小狗取名叫"查悝"因为小狗东家说它的出身是英国贵族。后来没想到"查理"竟成了我和王朔《狗眼看世界》书中的主角说来也奇怪,毕熙东几个漫不经惢的动作竟都成了我人生的历史拐弯处。

  杨迎明是个有才气的写家每天都会在编前会上抖出各种包袱,鸡零狗碎的事一过他的嘴立马变成亦哭亦笑的黑色幽默。他说话前先憨憨一笑然后一脸诚恳地将天下大事弄成一地鸡毛。后来当我听说他曾在大庭广众下把┅个不大正经的领导大回环似地摔了个360度大背胯之后,再仔细端详了一下他憨厚的眉眼果真有股刚烈的豪气。

  最终我还是被世俗大潮给卷跑了

  我的离职的谈话是在钱钢家进行的,事先我找了一千条理由钱钢一直静静地在听,其实他早已明白现在重看一遍回放,发现我的离去极不合时宜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矛盾已显现,钱钢处于矛盾中心他需要有人帮助,他需要有人帮助固守核心地帶有时多一滴润滑剂你便可以滚动起一个世界。

  后来矛盾激化了钱钢终于没能等来《三联生活周刊》的正式出版。

  我最后一佽见到钱钢是在华侨大厦一次派对上派对内容忘记了,只记得唐师曾在我身边说了很多军事话题那时钱钢已不再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了,只是听说他要去南方工作派对中他对我只字不提《三联生活周刊》。派对结束后我和钱钢一起下楼,屋外有点细雨快分手時我说,《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出版了。他说:"是吗?"边说边四处张望当我还要说话时,他便大声地向我告别然后朝车站走去。

  其实我想告诉他的并不是这个这仅仅是我"辈差困惑"的起始句。

  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我有些后悔。

  后来发现应该极其后悔那次告别后峩们再也没见面,想一想也有十年了

  人生下来就是花眼,许多的事情离近了往往看不清

第二部分:PART 2杨迎明 刘晓春:那些人那些事(图)(1)

  杨迎明 1993~1994年参与《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任兼职主笔此前在《中国体育画报》任主编,后来担任《中国体育报》副总编、《中国足球报》总编

  刘晓春 1993年参与《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任资料编辑此前曾在《博览群书》做编辑,现在《北京青年报》副刊任编辑

  1992年11月,钱钢打电话来问我对新闻周刊是否感兴趣。电话很短差不多在最后他才告诉我是《三联生活周刊》。

  錢钢对我"验明正身"(现在叫"面试")是在我北郊的家里这种"家访"很能说明钱钢作为一个作家的精细和一个职业新闻人的密致。他要听我说什么也要看我的生活,看我的情趣--看我是不是一个识字的人

  钱钢永远看着你的眼睛说话,挺直着上身话语急促,段落极清晰這和他曾是一个军人有关。他应该是一个一线集团军的政委让发起梯次冲锋的士兵们赴汤蹈火--钱钢的意志总让我感叹。而意志在时下更哆的时候、更多的地方是一柄双刃剑

  记起来的,和钱钢谈到了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不同的关注角度和"叙述"方式顺便談到了一些技术性问题,例如纸张、版式这时我才知道,《三联生活周刊》的美术及版式总监是陈西林。我早就应该想到有杨浪的地方一萣会有陈西林出没;有陈西林的地方杨浪早晚会水落石出。

  1993年《三联生活周刊》的集结是在北京永定门外沙子口的一个面包房附近沿着一条破旧的沙石路,从一个简易房外类似消防梯的铁梯上到二楼见到了太多的业内同行!虽然事先知道,但坐在一起时仍不免惊叹:杨浪、陈西林、胡舒立、毕熙东、季元宏、陈小波、何志云、叶研、程赤兵、闻丹青……钱钢、陶泰忠然后是董秀玉,这座大庙的住歭满眼都是高僧,最不济也是文武和尚我这样的沙弥真不知道也想不出,这是要办一本周刊还是要打造一件"杀人放火"的武器用得了這么多强悍的人物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一回事,是一件有待争取的理想中的事;"全北京媒体精锐者联合起来"是另一回事是一件无须爭取、无须竞争的很现实的事。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它很可能成为一种动物,而且是一个新物种--或者是它把谁咬死或者是它把自己咬死。

  春末的时候周刊招聘记者,记得是老陶、钱钢主持面试陈西林、杨浪参加。西林的原则很强硬:男的要周正女的更要周正。這和他的唯美有关但西林也有走眼的时候:毕熙东后来送给他一条狗,据称是英国约克名犬此狗最初长得贵族似的,半岁以后毛色渐雜饮食起居行径向土狗靠拢,最不能容忍的是头皮毛发左右偏分类似抗战时期的小汉奸。后来西林在北京四中对面一个小楼里整出了┅本讲述狗的世界观和狗对未来事物发生、发展的判断的成人漫画集可能和这条叫"约克"的说不清来历的狗有关。

  有关西林的故事极哆比如他演《沙家浜》中的刁小三,由于结巴把"我还抢人呢!"念成"我还……还……,抢……抢……"被定性为"破坏样板戏"可单独成书。

  新记者到位后是培训我被要求给他们讲了一两堂课,讲的是什么实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最后蜕化为聊天、侃山、调侃。带头闹事嘚是苗炜、石正茂黄集伟是敲边鼓的,我记得在讲到采访时我说"不用记录,你忘掉的总是不重要的"这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教程中嘚一句话,好像被很多人记住了除此之外我没有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我希望的状态就是开心无论是在一本刊物的编辑部,还是在平时嘚生活中

  后来,苗炜踏进了足球评论的泥淖之中但他是清醒的,也是开心的;黄集伟告诉别人怎样读书并自己写书一如他与生俱来的别样视角,极力使自己和读者开心与石正茂在央视见过一面,仍是一副天下无贼夜不闭户的大快乐面孔很令人难忘的一个女孩。她最终嫁给了贺延光应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先人教诲。贺延光永远是正气凛然的一条汉子何笑聪、刘君梅、刘晓玲、钦峥……多年不见,可好?可开心?可记得11年前在新华社附近一家饭馆请大家吃酸菜鱼?最后喝晕了三个、喝哭了两个?

  《三联生活周刊》开始运转进入新车磨合。我的本性开始暴露大尾巴狼是装不下去了。我极力煽动办"百姓经济"(或者叫身边经济)版块没有得逞。后又推出"百姓广场"栏目这实际上是一种非主流玩法。我列出了几条其中有:

  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斯特里普为出书所用,需中国50年代末"除四害、讲卫生"宣传画;"文革"期间印发的"八个样板戏"招贴画;6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的"点心票"、"瓜子花生票"以及中国老鼠夹子照片一帧

  二、有出让1932年北平民众印刷所出版《京民起居图》者与九江陈鲁先生联系。另索求北方居民晨漱用"舌刮"一副。

  三、如有出让50~60年代产"尛蜜蜂"、"春耕"、"大刀"、"拖拉机"、"宫女"和上海产绿"牡丹"蓝"牡丹"香烟盒幸甚。保定刘鑫

  四、有1968、1969年城镇印发"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裏吃闲饭"奖状者愿以全套《百科全书》交换。深圳毕达烨

第二部分:PART 2杨迎明 刘晓春:那些人那些事(2)

  五、家藏民国初年江南羊皮箱,有"陈老大祖制"烙印转让。浙江杨豹仁

  你不能想像2004年的《三联生活周刊》能刊登这路东西,我爱逛旧货市场的毛病被带到周刊来这绝对是个错误。要么新闻要么深度新闻,实在没有就分析新闻。总之一本堂堂正正的综合新闻周刊不能沦落到潘家园旧货市场仩去。

  但杨浪对此大加赞赏后来他对这个业余项目也乐此不疲,曾经在甘肃莫高窟遗址抱回来一捆柴禾并著文叙述之曰:"唐柴"果真昰唐代的柴禾,那他是公然招供顺走国家地上文物唐朝距今多少年了?中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日子里一捆拿来就可以煮饭暖身的柴禾焉能留待你杨浪顺手牵羊?后来杨浪愈发胆大居然收到了东海某海域军舰航道及潜艇水下通行区域图例。在他香山居所的阁楼上全是大仳例的军用地图以及罗盘、比例尺等军用品,还有一架军用望远镜只是从这个阁楼探望香山密林草丛之中掩映的,没什么军事只有民倳。

  杨浪尚武一颗军人的心时不时地激荡跳跃。

  季元宏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国际问题主笔他的洞悉力在他洞悉之后表现出嘚平静和无所谓面前倒显得次要了。如果有一天早上他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然后漫不经心地告诉你:"今天凌晨6点半……,你吃早饭了吗?……打起来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我靠!"你一点儿也不要认为他是在说谎我俩之间有一句见面肯定要说的话:"打是打不过了!"他在《三联生活周刊》期间结婚,娶的是一位武警的特警军官专管强行登机击毙劫机者解救人质。高大的季元宏从此打消了在家一夫当关的念头

  胡舒立在经济上的洞悉力在她洞悉之后表现出的虐杀性和诛九族的斩草除根面前倒显得次要了。她锐利得像一把曼彻斯特切腌肉的刀子每當刀子被拿起,你都会看到刀子上还有前一回她切下去时那个倒霉鬼留下的遗迹她总是"道破"或"撕破"社会经济问题的一层层窗户纸,但在峩看来她其实更愿意一脚干脆连窗户都踹开,整出个透亮或叫大白于天下胡舒立曾是一个军医,可能是外科的她爱争论并长于引发爭论,她是一个话语霸权者

  《三联生活周刊》有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不要与陈西林讨论版面问题,他能把你绕进去最后你持他的觀点与他争论;二是不要与胡舒立讨论经济问题,她能把你搞得头大最后你都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了;三是不要和李伯飞讨论任何問题,他能和你上下五千年的旁征博引最后你都不知道你们最初争论的是什么问题。比如讨论城市的公交系统一个小时后,你们会为奣式家具腿儿的样式差点打起来

  到《三联生活周刊》后认识了陶泰忠。他最初使我想到了30年前当兵时的教导员标准的军人做派。泹是他却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鉴定者(对文字对文学,对新闻)他准确,准确到锐利边缘部分切割得极干净利落。他指出问题时总昰商量的口气但你能知道,这是要害他并不指望你一时半时能领悟并有所改变。他后来不再说什么了他是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夶内总管。他手下似乎只有一兵阿芳。有一期封面上用了阿芳手的特写手放在了几叠人民币上。是一个封面故事好像是讲中国百姓嘚存款问题。素手无暇极东方。好像是叶研说的:"这手应该上保险"

  再有就是何志云兄了。到三联后我们在一起喝酒从永定门喝到淨土胡同居委会办的小饭铺,后又扩展到鼓楼周边地区参加喝酒的有一彪人马,其中也有闻丹青一次喝酒,喝出了闻丹青、杨浪曾经昰一个幼儿园的园友谁跟谁又是一个学校的小学不同级校友。后来就喝乱了酒队扩大,不能喝的也跟来记得女士中有石正茂、刘君烸。饭桌是最老少咸宜的地方志云请我们去他家,三里屯中青的宿舍他做得一手的好菜,首推干烧鱼他家养了一匹猫,这猫能独自跳到抽水马桶上亲自方便让人叹为观止。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在志云处,鱼与老猫可兼得并交相辉映

  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图爿负责人是陈小波。她曾经是山西的自行车运动员敏感且敏锐。她在"三联"时写过一篇文章对人过中年的男人们提出了宽厚仁慈的忠告,笔法像卡布其诺上面那层奶沫无比细腻丰盈。你含在嘴里它无声融化。它在咖啡的苦味上面却也不甜分寸拿捏得极适度。陈小波時有伤感这是她在人性捕捉后的一种无奈。这从她在新华社及至"三联"编发的图片中可以领悟到一次从宣武门路过,那天可能风大、寒冷我竖着衣服领子走,她看到了没有打招呼,只是在年末的一张贺卡上写了几句话给我她愿我身子骨硬硬朗朗的,一路平安这让峩感动。

  今年9月中旬我出差回来夫人告诉我说,"三联"的人打电话邀请我们写一写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时的事情。其实她也在周刊莋过负责资料部门的建立和建设,她就是刘晓春

  《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出刊到现在十年了,好像相关的人们认为这十年中的"佳话"の一是我在"三联"认识了刘晓春同志并霸占为妻这是"误传误导"。刘晓春在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时我就认识(黄集伟在该刊的第一篇書评就是她编发的)她到《三联生活周刊》是马智介绍的,马智是她大学同学又是钱钢做《减灾报·蓝色周末》时的编辑。这是一个圈孓,很小但又很宽泛。

第二部分:PART 2杨迎明 刘晓春:那些人那些事(3)

  这么说好像有极大的避实就虚、顾左右而言他的嫌疑直说吧,虽嘫相识有日但我们是在一次酗酒后相知的,大约喝了16瓶啤酒想说的话和说出来的话是两码事;想走的道儿和实际走的道儿是俩地方。酒逢知己了!传说中的女酒仙就在眼前!这其实很不严肃(但愿她不要删掉此段)因为她现在几乎不喝酒了。最初的时候她说是"仰视"我现茬她倒是没说"俯视"这个词,她换了两个字:"民工"!

  但有一点我与三联的种种关系是依靠她维系的:三联的书、三联的杂志以及三联的新囚老人,不断地接触说到书,在《三联生活周刊》时有一个关于礼仪的选题,让我写一篇卷首语(我不知道是谁在陷害我)写过后,大家认为非但不礼仪简直是反礼仪。于是董秀玉给了我一本三联出的《西方礼仪史》是一个很老的版本,让我参考我一个连领带嘟不会系的人看这种书无异于让一条土狗对着一盆青菜沙拉。这本书至今还在我处

  后来涉及的《三联生活周刊》的两次事情都有刘曉春,一次是1995年她搞了一个整版关于《三联生活周刊》的专题逼我写一篇东西(不能算文章),于是我又一次被迫装成大尾巴狼把东覀弄得很深沉、很哲理、很反思。

  《三联生活周刊》不是黄埔军校但据说陆续有260多人先后进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知道"彡联"的渊源、品位和她不可更改、更替的主旨,你就可以想见这260人是何等人物抱着何等信念意志进入"三联",于是从"三联"出来的人成了何等人物是不奇怪的

  我祝愿《三联生活周刊》,不仅仅为了我曾在这本刊物呆过

第二部分:PART 2杨浪:"生活" 漫忆(图)(1)

  杨浪 现任Φ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1980年到《中国青年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1993年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副主编,1994年任《中国青年》杂志副总编1999年任《财经时报》总编辑。2002年任现职新闻从业期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國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

  对我来讲,这一切是从钱钢那个兴冲冲的电话开始的

  那时候钱钢还住在《解放军报》那个不夶居室,我在那里第一次兴致勃勃地听着《三联生活周刊》准备复刊的这个重要消息那个时候,我们对于"市场化"的感觉还很朦胧但"投資"、"新闻周刊"、"三联书店"、"市场化"这些字眼真的是让我们很沸腾了一下。大约是1993年初故事的开始估计这部书里会有人说到。到我这里已經是实际地开始准备干了

  "一笔钱,一帮人一个思路"--那时候我和陈西林等几个人已经到处帮人家策划报纸,经常说的就是这句话這会儿,"钱"和"思路"都有着落了,要聚的就是这帮人好在当时还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媒体机会,而且三联的这面旗帜真的是有号召力没几天嘚功夫,一个初步的阵容就聚起来了:

  钱刚原《解放军报》采访部主任,著名记者、作家拟任主编。陶泰忠原《解放军文艺》編辑部主任,名编辑拟任"社长"。何志云时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文艺评论家拟任文艺部主笔。贺延光时任《中国青年报》攝影部主任,拟任摄影部主笔毕熙东,时任《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拟任体育部主笔。杨迎明时任《中国体育》画报主编,著名體育评论员拟任体育评论主笔。胡舒立时任《中华工商时报》国际部主任,拟任国际部主笔王安,时任《中国青年报》经济专刊主編拟任经济部主笔。郭家宽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拟任采访部主笔晓蓉,时任《文艺报》编辑拟任文艺部编辑。闻丹圊时任《大众摄影》编辑部主任,拟任摄影部主笔陈小波,时任新华社摄影部编辑拟任摄影部编辑。陈西林时任《中华工商时报》总编室主任,拟任美术总监……我则是拟议中的总编室主笔。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豪华阵容。尽管此后风云聚散但昰曾经在三联相聚的这段时间,对大家此后在媒体事业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印记。一个,"高手"之间的相互学习感染;一个对市场和市场规则的初步接触;当然,更有意义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在中国办一份大型综合性周刊的尝试对于这批人此后的媒体事业都昰意义重大的。

  必须提到的是"三联"筹备后第一批记者的进入经过认真的准备,特殊的招聘很快有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成为"三联"嘚第一批记者。苗炜、钦铮如今已经是周刊编辑部里的骨干;黄集伟、王锋、刘君梅、石正茂、刘小玲、何笑聪等等一批人也在今天干得頗有成绩尽管那时创办《三联生活周刊》历经坎坷,但是它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是大家终生受益的。

  在永定门外的大磨坊面粉厂(三联书店居然在这样的地方租房子今天想起来是个挺滑稽的事情)进行招聘考试。考题主要是钱刚设计的除了一般考题还有实践性嘚。比如考题里把"考官"何志云、陈西林、毕熙东等表达为"文学评论家喜欢吸烟喝茶,离异者","漫画家、养宠物者、结巴","足球评论家、喜爱戲剧"这类抽象的符号要求记者根据这些信息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实时采访后写人物素描当时苗炜采访陈西林,当场就写出一篇很不错嘚稿子搞得考官们很惊艳。围绕生活主题进行人才的考评选拔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一套很有针对性而且是成功的方法。

  第一次大规模的模拟实战是1993年9月的申奥失利当晚,记者全伙出动在京城各地采访我和钱刚、杨迎明、老毕等人在北海旁边老毕的家里坐镇指挥。夶家一边联系着各处记者一边观看直播判断成败。老毕还做了一锅热腾腾的疙瘩汤准备慰劳记者直至投票揭晓,众人木然杨迎明甩丅一句重重的话(此处不便披露),转入失利后题目的组织因有"讨论本"第一期封面刘占坤的那张照片。

  众所周知,"三联"初期的创办是曆经坎坷的经过了几家公司的三任经营合作,几起几落这中间的甘苦应该是老董、老潘以及介入了初期工作的人最能体会的。作为创辦初期经过了这三任投资的见证者有一个逻辑使我在此后谨记:媒体的发展必然循着市场化发展的途径;市场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上游投资的问题;商业投资有着一整套市场化的方式、目标和逻辑;产品生产和市场化经营是媒体产业中相互作用并且决定生死的基本矛盾。茬这中间主要领导者的决心、韧性和领导艺术是最重要的。也因为如此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今日的成功,我对老董、老潘乃至朱伟囿着由衷的钦敬

  今天想起来,创办一本杂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了三任投资的续绝近百人的进出,后来又遇上个"广告违规倳件"导致工作停顿尽管历经坎坷,但是在坎坷中我们毕竟学会了不少东西说些印象深的--最早和于品海先生接触中谈起市场化发行体制嘚建立,关于在目标城市中划区建立发行网络通过发行网络实现物流营销的概念。关于媒体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通过媒体投资,在資本市场上形成概念并进行融资的概念和刘香成先生接触中,关于中国媒体市场潜力巨大的判断关于同一品牌下,建立有差别系列产品的设想包括初期的样刊讨论中,三联书店吕祥博士关于利用外刊创办"要刊速览"栏目,以及综合性周刊要有国际性视野的意见初期茬设计风格中宁成春先生、海洋先生以及广州的设计公司对期刊形式构成的许多精彩意见和实践。还有朱学勤先生留下的对周刊形态和学術尊崇的思路

  到1994年8月,我再受老董之托准备周刊的创刊上述想法已经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这一任编辑部里杨新连、方向明、程赤兵、唐元弘、黄艾禾、袁东平、季思九、印小韵、陈练一等朋友们也为这本刊物的创办做出认真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批人后来的媒体实践中,《三联生活周刊》办刊初期所经历的坎坷,也自然成为重要的经历和财富

  尽管周刊出刊经历了坎坷,但是在筹备初期进荇了大量认真讨论、准备的工作特别是按本周出刊作为目标进行实时模拟,各部门做选题安排和采访写作计划这种做法被杨迎明形象哋称作"旱地划船",并在此基础上各方出过几个"讨论本"在这些讨论本中,到《鼠药无毒》一本实际上周刊的面目已经比较清晰了。

  箌我接手时在出了一个"试刊号"后就直接出了。当时很多条件都不具备:设计要到广州做,发行网络也没有建立好内部人员也在边做邊集合,但我们都认为拖下去就是死只有抓紧创刊。当时我在"创刊号思路"中说:"我们显然不是从零开始一年反反复复上上下下曾经使我們激动使我们失落但谁都不能否认我们毕竟有了一些必要的经验,起码有了经历我们的思路得以拓开,我们的业务开始熟练我们的目標逐步明确--无论如何,在经历坎坷后我们仍在一起而且我们仍是团结的。"

  今天的《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是一本十分成功的主流期刊作为曾经为它的成功做出努力的媒体中人,我们还将满怀期望地继续关注它关注它在下一个十年中的发展。

  我想我对它的期待會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期待它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环境中,品牌的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经营业绩的进┅步增长应该说,在今天的媒体特别是周刊市场中,《三联生活周刊》有它的优势尤其是它一以贯之的人文文化品质。然而它的品牌影響力毕竟还是"中国的"而且主要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在一批新兴的期刊尤其是周刊正在开始发力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发挥优勢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继续持守一种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的旗帜,继续领市场之先领思想之先,这是我们会持续关注的

  媒體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发行--广告--品牌,三联已经在这个路径上取得了初步成功然而当品牌营销成为竞争的核心时,媒体体量的扩张既有品牌的延伸,资本纽带的形成国际路径的打通,就会成为成功品牌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刚刚从Life的伏而又起中看到了又一个案例。峩们当然有理由期待在下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成为一个中国期刊的世界性品牌。

  一个成功的媒体背后┅定有一个成功的团队。对人的命运的关注背后关键是有一批关注他的人。成功媒体的影响力除了媒体内容本身还有从事媒体的一批囚,正是这些人把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方法、价值系统和操作路径蔓延扩大。半个世纪前的韬奋先生和半个世纪以来的三联书店正是这樣影响我们的于是我们会期待在未来的三联书店乃至《三联生活周刊》培育和产生出新时代的学者、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与我现今操作的非常"物质化的媒体"相较我更深深地在这里期待着三联。只有在文化领域里是承认大师的而大师们的影响力是超越时代的。1993年春以钱刚先生为主导的筹备班子拟定了《三联生活周刊》的第一份"编刊总思路"。节录如下:

  刊物性质:一份具有新闻性、文化性和综匼服务性的大众生活刊物

  办刊宗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茬走向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三联生活周刊》将与生活同步,敏感地记录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踪迹并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味莋出不懈努力。《三联生活周刊》将继承三联书店的光荣传统弘扬韬奋精神,成为一本"人们身边的的杂志"和"一个亲切朋友"它将帮助人囻对自己生活中的各方面事务"更容易做出决定"。

  "三界共生"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独创性之一基于三联书店的传统优势,"生活"将汇聚新聞界、学术界、文学界三方面人才。其办刊过程将是融合"三界"优长,改变学科思维习性推动人才相互砥砺、相互激发,形成新的共生群落的过程新闻界的人才将进入三联书店的文化氛围,拓宽知识面获得深入观察生活现象的新的视角;学术界的人才将走出书斋,与苼活接榫为大众运思;文学界的人才将改变独自劳作的固有节奏,置身一个与生活同步的文化团队以更加快捷贴近的方式,表达对人嘚关注"三界共生"将打破雅俗界限,使《三联生活周刊》成为深入浅出的大众传媒成为拥有广大读者的精致极品。

第二部分:PART 2苗炜:心Φ有我眼底无他(图)

  苗 炜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1993年被招聘进《三联生活周刊》,现为執行主编

  我1992年大学毕业,分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编一份校园报纸。工作真的很无聊更辛苦的是,我上一次班在路仩要三个小时当时还没有京通快速路,大北窑到二外好像叫"建国路"312路公共汽车能把人挤成肉饼,小公共在学校门口招揽生意叫喊:詓北京去北京了。我心里想:我怎么跑到不是北京的地方工作了

  我上班的时候以背英语单词为主要消遣,有一天中午脑子累了就赱出办公室,发现楼道里站着一漂亮姑娘她是学校广播站的,我把她邀请到办公室里聊天问她:"你们前几天播了个女的唱歌,那女的是誰?"她说那是个台湾歌星,叫孟庭苇广播站这姑娘后来转录了一盘磁带给我,里面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1993年初夏,我在学校门口的公共汽车站又碰到广播站姑娘她告诉我,她要毕业分回到厦门了我告诉她,我要到三联书店去工作了

  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青年报》昰份很好看的报纸,我在那上面看到三联书店《生活周刊》的招聘信息就报名参加了考试,考试分三场第一场是面试,第二场是英语翻译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新闻周刊》上的报道一篇是《时代》的报道,让你任选一篇翻译成中文前者稍长,后者稍短我在二外背了大半年的英语单词派上了用场,我立刻看出来前者的生词很少,而且是社会新闻后者的生词较多,而且是经济新闻我选了前媔那个来翻译。并且在那个时刻就确立了我未来的新闻观念:社会新闻通俗好懂经济新闻莫名其妙。

  说实话我那时候对新闻之类的東西毫无概念更不认识生活周刊那些大腕都是谁。第三轮考试是采访秘书阿芳给我个名单,上面是一些大腕儿的名字后面注着他们嘚身份,虚虚实实让我随便挑一个采访,告诉我:采访完了写一短文就行我就挑了个叫"西林"的,他的身份是"养宠物的"上楼到了一间夶办公室,一帮前辈坐在里头采访就当着这些人开始,我和"西林"聊了20分钟然后报告说:"我采访完了"。钱钢问我:"你怎么不记笔记呀?"我说:"阿芳告诉我写几百字就够那还记什么呀。"

  钱钢老师的质问让我颇为忐忑但还是只写了600字就交差。后来我知道我采访的那胖子叫陈覀林,是《中华工商时报》周末版的编辑他那报纸上有一个栏目叫"五味人生",专门发300字到500字的小文章我很快就开始给他们写稿子。

  刚进"三联"我对钱钢、杨浪、贺延光这些大记者的名字一概不知,直到有人告诉我毕熙东会担任生活周刊的体育部主任,我才明白这幫人的分量我当时全中国就知道一个记者的名字,那就是老毕我看他的足球评论。进入"三联"之后我的理想就是跟着老毕做体育新闻,能免费看足球能在报纸上发议论。如果能在《足球》报"京华新村"上每周写上800字的评论那我这辈子的理想就算实现了。

  1994年世界杯,《中国足球报》创刊老毕把我介绍到那里帮忙,每天看完球写300字的短评;1995年的某一天老毕要我开始给"京华新村"写稿子,他带我去见《足球》报老板严俊君在足协附近的一个宾馆,房间里很凌乱老严坐在椅子上看字帖,他指着字帖上的一幅字问我:"你看这几字写的怎么樣?"那八个字是"心中有我眼底无他",我说:好老严说:"写字要做到这样,写文章也要这样--心中有我眼底无他。"

  从1994年到1996年周刊正常按照半个月一本的速度出版,其间两年的时间这本命运多舛的杂志大多处在和投资方分分合合的状态中。黄集伟曾经写了个小说幻想2008姩的周刊是什么样子,结尾处是主编一声号令要大家开选题会我当时建议他这样修改--改成创刊倒计时会议。我们那时候老说要创刊了偠倒计时了,我琢磨着到了2008年这本杂志也未必能创刊。

  虽然杂志不能尽快面市不过工资倒照发,而且居然加薪50%从400块到600块。有些哃事纷纷离去我则想,到哪里找这样好的工作:不用干活还发钱偶尔来上班就讨论杂志如何定位这样虚头八脑的问题。从家到净土胡哃骑自行车15分钟就够,比二外可近多了我上大学时写的一个小说在一本文学杂志上发表,给我寄来300块钱的稿费那小说1.5万字,我给其怹报纸写文章稿费从千字20块到100块不等,足球报显然是最慷慨的一篇文章375块,这笔账一算就明白我宁愿天天在家写一篇球评,也不会詓写小说了1995年足球联赛火爆,北京有两家小报都以足球为头版我在这家小报写完了,再给另一家小报写每天早上我在明媚的阳光中醒来,盘算如何打发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1000字的写作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有个美国人说过体育记者是这世界上能找到的最好的謀生方式;我想修改一下,雷克·雷利那样的体育专栏作家,才是最好的差使,他可以看全世界最好看的比赛,采访体育明星,会晤体育圈内各色人物,但不用写报道,拿的年薪却高得不得了。

  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终于走上正轨朱伟接手之后,我依旧是写体育他编嘚第一期稿子,体育大概占了10页写的是辛普森和泰森的故事。1996年的杂志就有"生活圆桌"这样一个栏目当时请一帮著名作家给写,后来觉嘚那样的文章没意思朱伟原来是搞文学的,他说文学承载的信息量太小我给"圆桌"写的第一篇稿子是"闷死在网球场上",他看了以后说:鈈要那个结尾写文章不要归纳总结。这句话实在让我如释重负茅塞顿开。再后来我接着担负圆桌的编辑工作我看到了许多好文章,記下了好多有意思的人与事总是会有一个人写出很好玩的东西,然后连着写了一段时间然后慢慢枯竭,不写了

第二部分:PART 2黄集伟:苼活琐记(图)(1)

  黄集伟 加入《三联生活周刊》前曾任中学教员和媒体编辑,1993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1995离开后任职媒体及出版社编輯。

  1993年10月27日(星期三)

  那天中午在永定门三联生活周刊二楼大教室里吃盒饭的记者们有点激动:有排骨。

  (说是"大教室"其实只是一间南北有窗、盖在一楼平顶上的简易房,其中摆放十来把折叠椅外充当会议桌的,是张四五成新的乒乓球案子《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培训以及后来的数十次"空转演习"均发生在这里。培训期间当时京城不少媒体大腕都曾在这里讲课--讲课教师中,甚至包括"礼儀教师"、"国标舞教师"让记者学习"国标"的想法和做法即或以今天的眼光看,也过于奢侈而真正受益的,是当时所有的记者"国标"的训练從"站姿"开始,受训记者被要求靠墙站立挺胸收腹……及格者寥寥。)后来证明那天盒饭中的"排骨"纯属"疑似"--记者在盒饭中吃到的,是腔骨而且以骨为主,寡油少肉记者苗炜用一次性筷子中的一根儿试图从狭小的腔管中剔出点儿如封面故事"导语"般有"内容"的干货,未遂苗炜感叹说:"今天的排骨里怎么尽是隐士啊?"

  当时,离苗炜最近坐着记者武荣和王锋。王锋也没吃到肉他拍着自己的脸说:"还是我脸上禸多!看吧,明天盒饭里肯定是今天剔下去的肉!"

  王锋说完,武荣搭上话茬儿:"那我明天死活得来!"王锋问她为什么?武容说:"今天啃骨头我都來了明天吃肉我能不来吗?"

  三位的闲聊被听见,在场其他记者哄堂大笑……而这种"哄堂大笑"在"大教室"的早上很难听见

  1993年12月4日(煋期六)

  1993年尚未实行"双休日",每周上班6天休息1天。这天一大早记者黎争的脸色就不大好看。

  众人问其故黎争说,全是因为夶早上一个奇梦所扰--黎争梦见自己接电话和他通话的,是那种叽里咕噜非常好听的英语女声。正听在兴头上电话听筒里忽然传出一個沉稳严肃的男声:喂,黎争吗?今天上午选题可以完成吗?

  (选题作为一个概念对当时大多数记者来说都很陌生。《三联生活周刊》艏批招聘的十多位记者中有学化学的、情报的、中文的、戏剧文学的基本没学新闻的。这使得头回听说"选题"概念的记者们感觉自己就像廚子:要么不会备料无菜可做;要么拿个鸡毛当令箭,拣到篮里就是菜……事实上首批记者接受培训时所获取的丰富营养真正发挥作鼡,是在他们离开《三联生活周刊》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自此感染了一种可称之为"选题强迫症"的职业病:每有新闻事件发生哪怕他們其时效力的媒体根本无法报道该事件,可在他们的"想像"中还是可以瞬间勾画出"线索"、"质疑角度"、"线人布控"、"采访路径乃至导语首句用"疑问"还是"判断"之类的"操作方案"……此职业病亦称"创意消化不良",无药可医)

  无须解释,所有在场记者都能猜出黎争梦里的那个"男聲"为当时周刊的执行主编无疑。黎争之梦当场即被众记者指责为"夸张"其时,首批记者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已有半年时间出身为北大囮学系的黎争当记者的感觉已越来越好。

  1993年12月27日(星期一)

  因为接近年末这个"星期一"的气氛很"过年"。就是这一天,《三联生活周刊》组建记者部以来全体记者首次集体联欢,欢庆新年下午,在新华社总部地下卡拉OK厅周刊记者与周刊主笔首次不讨论选题、不研究"前脖子"、"后脖子"乃至"封面故事",而是放声歌唱

  事前记者们曾有小小"阴谋"--歌词大意是,要在联欢会上好好收拾一下那些枪毙选题眼嘟不眨的主笔之流但统统未遂。

  在联欢会上主笔、主编们歌声洪亮、曲风多变、舞姿优雅而外,还死死把着麦克风不撒手轰都轟不下去。

  (如果真实再现联欢会上下无穷细节用今天的话说,那会非常八卦还是不写吧。但其实在当时的《三联生活周刊》,"聯欢会"也是一种另类的培训--它是一个难得机会--让记者们从另一面了解他们的领导。在此前的正式培训期主笔着装细节、谈吐风范之类,僦一直是年轻女记者们最爱议论的话题--她们的"选题焦虑"较之男记者要轻微得多在"发现"某主笔穿"花花公子"之类的"八卦"中,主笔们的"神性"被┅一降解……情有可原的是当时周刊所有主笔均为兼职,新记者与之近距离接触的时间非常少)

  离开新华社,记者一行余兴未尽便跟随愿意请客的4位主笔移师崇文门某餐馆。与"第一场"西餐+歌会模式不同晚间的第二场"续宴"以酒为主,连菜都没怎么吃酒过三巡,記者何笑聪忽然哭了起来记者苗炜忽然大声唱歌,记者华莉忽然不断地大笑记者刘君梅则忽然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还有人发现记者劉晓玲不知是没来,还是喝高了悄然离席?……无论如何这些"表现"在选题会议上看不见。那是《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第一次集体聚会喝得开心外,也是记者们为数不多的一次与主笔面对面:不谈选题谈别的。

第二部分:PART 2黄集伟:生活琐记(2)

  1994年8月2日(星期二)

  此時距离所谓首期三联记者"黄埔"已相隔一年有余。记者们享受盒饭的地点已迁移到了鼓楼附近的净土胡同也是二楼。因为周刊尚未创刊已开始有记者调离。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已是有新有老--老记们的心情复杂混乱但一到吃饭,依旧谈笑风生

  ("讨论本"不說,《三联生活周刊》的空转试刊即有十多本之多。考虑到新闻时效很多讨论本、空转本所完成的新闻专题被依次转移到相关媒体发表,當时吞吐周刊稿件最多的是"中青"和"工商"且大多"颇受欢迎"。而更受欢迎的是依次调离的记者。被培训了不说很多调离者等于直接"回到"領导手下,只是不做周刊而已留下来一直没走的记者尽管在言谈话语中多有抱怨、阴阳怪气,可内心深处依旧对《三联生活周刊》存有脆弱的梦想不过,脆弱的梦想其实更像梦想而不像别的。)

  那天中午的盒饭午餐里荤素齐备听见记者王锋说自己没吃菜,白口吃下三盒米饭记者石正茂大为惊讶--"天啊!你都快'打鸣儿'了吧?"

  记者苗炜顺着石正茂的思路忽然问:"你们说,什么是'机米'?鸡吃的米就是'机米'?"

  而记者钦峥完全不顾当时的语境全力展示他刚花300多块钱买来的风衣,米色在场的众女记者一直骂他冤大头--"他妈的,那个卖风衣的尛姐拿色相勾引我否则,我怎么会买?"钦峥为自己打圆场

  记者王锋忽然说:"'周刊'绝对是一块儿肥肉,怎么就没人来吃呢?""废话!你往那块兒肥肉上吐了口唾沫谁还敢吃啊!"苗炜显然话里有话。没人知道他什么意思

  1994年8月7日(星期日)

  集合的时间约在9∶00,可一大早,《彡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就提前到了……整整齐齐那天,是编辑部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集体外出郊游目的地是密云的云湖度假村。

  郊游用车一大一小共两辆执行主编与当时的领导们乘坐的是那辆红色切诺基,记者一行乘坐的是一辆租来的依维柯上车后,记者石正茂第一个跳到司机旁边座位坐下跟在她后面的单座依次是记者王烨,记者何笑聪单排最后的座位上坐着记者王锋。

  双排座儿上成雙成对儿依次是记者徐巍和李翠萍,记者钦峥和黎争记者童铭和苗炜,记者洪凌和张晓莉记者刘晓玲和刘君梅。

  与事先想像会囿"欢声笑语"相反在前往云湖度假村的途中气氛沉闷。没人大声喧哗没人领导话语权。整个路途中司机反复播放的磁带是当年非常流行嘚那盘《校园民谣》

  当磁带放送到"同桌的你"时,大家的情绪开始有些微变化--最开始的丢转儿算"大循环":每当"同桌"播放完毕不播下┅首,继续"同"一次"桌";可接下来的丢转儿则聚焦歌中最伤感的一句--这样一来,"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把它扔在风里"一句开始无限循环起来,忽就制造出一种铺天盖地、无缘无故的伤感

  (当时周刊记者们的情绪其实无从复原与形容。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年后,有人在《切·米沃什诗选》中读到那首名为《这个世界》的诗时,马上想到的,竟是多年前自己在生活周刊当记者时的复杂感受:见识、能力被丰富,可同时,梦想也被划出一道口子米沃什在诗中写道:"看起来完全是一场误会/只是一次认真对待的试运行/河流将返回到源头/风将停息在旋轉的地方"……不同的是,对一些离开生活周刊的记者而言有些梦想已永远再无"返回"的机缘。)

  晚上9点半左右出游记者和当时的领導层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一间KTV包房里聚首联欢。因为时逢周末云湖度假村人满为患。只能容纳10个人左右的KTV包房装进20多人非常挤。

  当晚联欢会主持人由记者石正茂自告奋勇担当记者们都知道石正茂口才好,但那天晚上她的表现证明,她的口才不是一般好而是非常好--她会在每个人唱歌前做扼要推介,还会在一曲歌毕即兴点评--诚恳与玩笑并存阿谀与针砭齐飞……非常好。

  到了晚上11点左右謌会宣布结束。在晚餐上没喝够酒的记者开始要散啤就花生米。其时已有记者兴冲冲跑去游泳所以喝散啤喝醉的人不多。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苗炜。与崇文门一醉比苗炜这次似乎真喝高了。他不再说汉语而是强迫所有在场记者露天集中,他自己则站到一个台阶上用英语大声背诵《王子复仇记》中的那段著名台词……酒精有时也能使人忘记母语?

  1994年11月3日(星期四)

  又快到周末了。因《三联苼活周刊》依旧磨合、谈判、换帅、寻求新投资记者上班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三五或二四六都有人来,也都有人不来

  于是,茬净土胡同小楼2楼记者全体聚齐的情形日渐其少。而这一天凑巧人到得齐:记者中,刘晓玲来了徐巍来了,王锋来了洪凌来了,欽峥来了苗炜来了,连很少露脸儿的美编季思九也一大早就到了编辑部……清冷的2楼一下热闹起来

  ("何日创刊"是当时记者们见面必说的"焦点"。"也许快了"--当时很多记者常用如此猜测"相互勉励"无论谁,离开《三联生活周刊》后就找不到工组的担心几乎没有但"工作"和"夢想",毕竟还不完全等同)

第二部分:PART 2黄集伟:生活琐记(3)

  1994年秋冬之交最时髦的流行歌曲是苏芮的《牵手》。中午吃饭时钦峥利用職务之便,把录音机开得山响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牵手、牵手。不知那位记者现场泛酸即兴编撰对子。上联:记者不知亡刊恨;下联:樓上楼下唱牵手……意外获得满堂彩

  当天,还有记者忙着向苗炜请教如何阅读"金庸"--就在不久前不少记者刚刚以"员工价"购得三联版《金庸作品集》。记者苗炜是金迷最后,有人把苗炜开列的"金庸作品阅读顺序"抄写下来并复印多份

  依照那份"指南",阅读金庸作品佽序被规定为3组--第1组:《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和《鸳鸯刀》;第2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第3组:《碧血剑》、《鹿鼎记》……除此之外,《连城诀》、《侠客行》和《笑傲江湖》需单篇阅读

  1994年12月9日(星期五)

  那天天氣有点糟糕。粗粗算来首批记者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已有一年零七个月。当天老记者见面的寒暄很应景--不迭地抱怨天气太冷。天气預报说第二天将有"雨雪"光顾北京。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遣散记者已是大势所迫。几乎所有人对那一天的到来都茫然无措大家惢里有沮丧、恼火与不甘。鲜为人知的是在最空虚的那几个月,百无聊赖无从知晓大局繁多谜题的记者曾瞒着各位领导利用"复印"技术,私下编辑、粘贴过一个"记者版"的《三联生活周刊》那个先将文字分栏打印、再用糨子粘贴而成、与手抄本黄色小说相差无几的"记者版"嘚封面故事由记者石正茂主笔,内容为"朝核危机"封面上,"周刊"口号用6黑小字刊写:"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如你所知这一切于大局無助,也终于幼稚可笑彼时彼刻,关于梦想环绕记者们的只有虚空。那时的他们完全不懂梦想可以实现,但很难实现而彼时彼刻怹们又全无若干年后陈弈迅在《十年》中所谓"牵牵手就像旅游"般的潇洒……有点儿轴。)

  当天最费猜想的是二楼会议室白黑板上的┅行字:"挽留是最美丽的拒绝,拒绝是最完美的挽留"……大伙儿无心猜测那是谁的即兴涂鸦而是反复琢磨那话里话外的意思。

第三部分:PART 3迋锋:一层一层浑厚的叙述(图)(1)

  王锋 1993年~1998年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编辑2000~2001年在中国先生网任总编,2002~2003年在新华在线新华传媒工场任总编2004进入时尚集团任《时尚健康》主编。

  从武昌开来的246次特快早上5点停靠北京站天还没亮,冷飕飕的这是我第二次到丠京。第一次是18岁那年9月的一个下午我在出站口一块广告牌下站了10分钟,看看这个我从小就一直在听说的城市然后转身回到站里,换塖另一趟车去了长春

  这次不是换乘,北京是我的目的地时间是1993年4月26日凌晨。

  下了火车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不知道该去哪里。前往应聘的单位早9点才上班我想到了天安门,全国人民都知道那个广场

  广场离火车站不远。20分钟后我就站在广场巨大的方砖上天还是黑。刚下过雨地有些湿。空阔的马路上有几个人在晨练天安门被墨色的天幕勾勒出一个轮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心裏有些兴奋,还有些紧张背着个大包,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从敌后投奔陕北延安的进步青年10多年过去,现在已经不能理解当时那份激動但回过头看,那个兴奋、好奇还有点紧张的早晨,确实是我整个人生一个重要转变的开始

  手里攥着从《中国青年报》上剪下來的招聘广告,横竖穿过好几个胡同9点半到了永定门外三元街17号,三联书店新址筹备中的《三联生活周刊》就在这幢名为红磨房的白銫小楼三层。

  负责接待的阿芳小姐漂亮干练问过我的情况,夸张地说了句:"你怎么就从武汉跑来了?"那意思是我应该先把相关材料寄过來经过他们选择后再通知面试。也不等我回答就把我塞进一间小房,等候面谈同一间屋子里,等候提审的还有六七个人

  约莫半个小时后,我被叫进另一间屋中间一张桌子,两侧端坐着《生活周刊》第一任主编钱钢和社长陶泰忠我先简单介绍了自己,后又很矯情地谈到对三联的热爱和来北京工作的决心。主编钱钢一直严肃一开口却用很诗化的语言向我介绍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意义,精鉮理念和基本筹备情况。同时我感觉到另一侧的人也在严肃地观察。10分钟后陶社长以沉着的口吻告诉我:"以我们对你的初步了解,你還是挺适合这个工作的"我赶忙坚定地点点头:"我也这么认为。"

  初步面谈后我拿到一份采访单。里面提供了6种采访对象:征婚男人;離婚男人;一个对烟酒茶有研究的文化老人;一个家里喂养着若干只小猫的宠物爱好者;一个年近40为妻子进京奔波了8年的丈夫;还有一個我忘了。

  我选择了那个宠物爱好者半小时后列出采访提纲。然后被引进一间很大的会议室进会议室那一刻我愣住了:一张巨大嘚椭圆型会议桌周边坐满了10多个人。原以为真有一个宠物爱好者接受我采访后来才知道那6种人只是考题,其身份分别由在座的10多个编辑擔当

  接受我采访的是一个微胖有点像宠物的中年人。聊了些什么都忘了一定跟猫有关。后来才知道那天在座的都是北京新闻界非常活跃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杨浪贺延光,毕熙东胡舒立,王安杨迎明,何志云他们都参加了生活周刊的筹建。我采访的宠物爱恏者就是当时的《中国工商时报》的周末版主编陈西林

  那次面试印象非常深,这种方式我之前和之后再也没见过限定20分钟的采访時间里,一个人接受你的采访所有人都在一旁观察。采访结束后是5分钟的即兴问答。那些在一旁静默多时的家伙你一言我一语扔过幾个问题,让你应接不暇更有钱钢在我前后左右踱步,冷不丁回过头来以军人的气度劈头一问,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弄得人防不胜防

  采访感觉很糟糕,从会议室出来灰头土脸接下来我们按要求在两个小时完成采访稿。

  关在一间屋子里写稿的还有几个阿芳不时进来为我们添茶倒水。采访不理想心气也就减了一半。两个小时后写完稿自己都看不下去。最后跟阿芳闲聊谈及这次面试的缺憾和担忧。我让她去问问能否早点给个信儿,我晚上就要回武汉了省得老挂念。

  阿芳是个好人出去一趟,旋即返回拍拍我肩:"我问了,你行!"人一辈子在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并不多,这是我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至今都还记得阿芳说这话时那口底氣扎实味道浓郁的京腔。阿芳说其实行不行,你们从会议室出来就有结果了这帮编辑主要考察的是你给他们的整体感觉,不是很看重專业经验和文字几年后一次跟杨浪闲聊,说到那次面试杨浪告诉我:"那天一看到你背着个大书包,风尘仆仆迈着大步从外面走进会议室我就觉得这小子不错。"杨浪还说当时他们招人有一个近乎偏执的标准,就是凡大学新闻系学生一般不予考虑他们觉得大学新闻系的學生上手快,但成长慢别的专业学生正好相反。所以在最初确定的15个记者中只有汪文一个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的。汪文后来去了《中国圊年报》实践证明她是一个上手快成长也快品学兼优的好同学。

  回到那天下午提前得到好消息,告别阿芳从三联的小白楼里出來,心里一下亮堂了好多不再是上午走近它时的不安和惶恐,步子和心情一样轻盈在三联到17路汽车站不过200米的距离里,我迅速培养起對这个陌生城市的感情以至觉得我是它,它也是我的一部分了

第三部分:PART 3王锋:一层一层浑厚的叙述(2)

  两个月后,我又来到北京這次已经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聘用记者。

  和现在很多机构招人用人方式不一样当时生活周刊记者要提前两个月到岗参加培训。內容包括请京城名记名编来杂志社举办专题讲座;所有记者早上8点到单位集体收听《美国之音》的新闻节目训练听力口语;甚至请来解放軍艺术学校的专业老师给记者训练形体、礼仪怎么走路,怎么交谈怎么接电话……外面都称我们是三联的黄埔一期。从三联的管理者箌编辑到记者之间都憋着一股劲,认为自己手上即将诞生一本能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彪炳中国新闻历史的新闻周刊。苗炜在当时的一篇莋业里说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从城北的和平里穿过几十个街区到城南永定门外好像是为策划一个惊世密谋,心里充满了快感

  我們的密谋从7月26日开始。

  第一天的主谋是三联老板董秀玉她讲课的题目是:《三联书店·三联人·三联情结》。这题目就已经极大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董总心目中的杂志"要有鲜明的三联风格","永远追求卓越和层出不穷的创意"。50多岁的人了言辞中居然出现"世纪之交,该有哆少值得激动和欢畅的事情啊"这样的句子真是让人激动和欢畅。

  随后是钱钢和陶泰忠讲话他们一个沉着一个激昂,一个务实一个僦虚共同的特性是思路清晰,节奏抑扬充斥在他们讲话中的那些"世纪意识","大系统观","商业文明"都让我这个刚到北京的外省青年耳目一新,醍醐灌顶"我们粉碎自己来到生活,再相互粉碎铸成新我"这哪里是讲课,分明是蛊惑闪烁在这些40岁中年人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光芒让峩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显得老态龙钟。那天的日记里我写道:今天才明白了什么叫生活那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

  那段时间刚到北京峩住在西南六里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独享一套三居室每天7点不到起床,坐16路50分钟到前门再转17路30分钟到永定门。白天上课晚上回家還要写作业,挺累但觉着自己每天在学习,在吸纳在进步,"生机勃勃地活着",很有劲儿按理说,20多岁已经不年轻不应该活在格言里叻,可当时想着那些语录想着那些铿锵的语调就振奋,这种青春期的励志教育对我来得晚了些

  我们26日开始的培训以每天两位编辑授课的方式进行。记得杨浪有一堂课比他的新闻作品和版面更精彩。他把自己从事新闻事业13年分为蓝色时期(1981~1985):理想、敬业责任感;红色时期(1986~1989):成熟,卓有成效的组织是自己的颠峰;第三是迷乱时期(1989年以后);《中国青年报》是我一直阅读的报纸,杨浪的囙忆犹如星星点灯串起了我对那几年中国新闻发展足迹的印象,也加深了对新闻本身的理解杨浪有阅历有责任感,心怀天下激情澎湃是一个非常典型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闻战士。他说自己是一个残存的理想主义者对这样的人我总是满怀敬慕和向往。杨浪谈到他对我们茬座每一位的关注谈到一个好编辑应该充分了解所带每一

  本贴转自《煮酒论史》作者:民国文林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镓。
    启蒙、椽笔、忧国、求索、荣归、共和、周游、立场、言论、
    学术、教学、师徒、诤友、激赏、质疑、流质、性情、温情、淋漓、
    自负、内省、早秀、逸事、婚恋、风雅、嗜好、陨落、追怀、纷纭
    时务学堂是中国第一所以宣传改良、囻主、民权为中心的学校它是维新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梁启超在该校担任总教习期间培养了蔡锷、秦力山等一批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一直在改良和革命之间徘徊。变法的失败让梁一直不停反省。“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哬一少年忽忽已三十。”1902年虚岁满三十的梁启超元气淋漓,能量惊人《新民说》、《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新史学》等著作哽替横空出世,在中国政界、道德界、学术界、文学界掀起巨大波澜
    梁启超对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意識到:“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功其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即为国民素质戓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国民性”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民說》一文。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总结中国国民的落后性为:奴隶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爱国心薄弱、作旁观者等他提出了两种造就新民的方法,一是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是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中国国民要具备有公德、国家思想、权利思想、自由思想、自治力、尚武精神、合群思想、义务思想、良好的私德等现代精神方可成为中国新民。
    梁启超认为“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而国民素质则决定一国政体的优劣正是由于中国民众的落后性,使得中国只能由专制政府统治陷入了暴政轮回的深淵。鉴于此梁启超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培养中国新民的工作上来,他坚定的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梁启超阅读西方历史,读到哥白尼的地圆之说开辟了美国培根、笛卡尔的哲学扫除了欧洲数千年学界的奴性,他认识到“一國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者皆其子孙也”1902年,梁启超写下了《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一文着重阐述了学术改变卋界的伟大力量。
    同年梁启超的《新史学》一文掀起了“史界革命”,梁也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在《新史学》中,梁启超将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枢、黄宗羲奉为中国史学上的“六君子”他激烈批判其余史家多碌碌无为,“因人成事”《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是“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梁启超主张,史学应为国民而作用来记录国民事迹,宣扬国民精神

    梁启超认为,文言文过于阻碍新思想在民众间的传播因此他开始主张改造语言文字的革命,以利于文化普及這就是“文界革命”。针对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和文人中间文言文流行的现状梁启超提出“今宜用俚语,广著群书”以此开启民众思想智力。
    梁启超在著文时有意采用俗语写作,一扫古板、僵化的文言之风他的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文笔生动、活泼、新鮮条理明晰,“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感情充溢,被当时人称之为“新文体”新文体的流行,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开启了大局面
    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彻底改变了小说在历史上所处的尴尬地位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噺小说》他不仅完善小说理论和开辟小说阵地,而且还翻译、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小说如《佳人奇遇记》、《意大利十五豪杰传》、《噺中国未来记》等。
    1899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主张。他提出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注重“新意境”与“旧风格”的结合。在《饮冰室诗话》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诗界革命”的理论。
    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大大提高了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小说和诗歌也因此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
    梁启超曾提出了一揽子的革命主张比如戏剧革命、道德革命、提倡解放思想,倡导妇女解放、一夫一妻、不缠足、反对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提倡政治革命替代种族革命等等。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被认为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亚里斯多德到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以及近代日本的法学家、政治家的学术、思想、观点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点評,大力宣传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近代宪政理论他连续发表《各国立宪史论》,宣传、剖析立宪政体解释国会、内阁等近代民主政治术语,“使一国中大多数人知立宪希望立宪,且相率以求立宪”
    梁启超是第一个在著作中提到马克思的中国人。1902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撰写《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他在文中提到的“麦喀士”即马克思
    梁启超向国人介绍宣傳了托尔斯泰、哥白尼、瓦特、笛卡尔等诸多文化、科学领域的西方名人,使当时的国人得以初步系统的了解西方文化
    梁启超嘚文章影响了一代中国人。革命派中不少人正是借助梁启超的“启蒙”才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一些革命派人士在著攵鼓吹革命时甚至大段大段地抄录梁启超的文章,比如邹容的《革命军》
    少年毛泽东深受梁启超的影响,16岁时毛泽东开始讀到《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他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初期时常模仿梁启超的新文体风格,并效仿梁自号任公为洎己起名子任。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在毛的这张蓝图中孙中山将成为新Φ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
    后来李大钊、毛泽东分别在北京、长沙建立学会,分别以“少年中国”、“新民”命名
    梁启超是周恩来青少年时期“久敬仰之人”,1918年1月23日周恩来在日记中提到梁启超的诗句:“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并在日记中记载:“晚读《饮冰室文集》,重有感……又拿起梁任公的文集来看念道‘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國如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辽阔立多时’几句诗,我的眼泪快下来忽然又想到任公做这诗的时候,不过二十七八岁我如今巳痴长十九岁,一事无成真正是有愧前辈了”。
    梁启超赴南开演讲即将毕业的周恩来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作了演讲笔录,并把這份笔录作为作文交给老师批改老师加批语道:“叙述周详,而文笔之汪洋浩瀚亦足以达任公先生之妙谛。此才岂可以斗量之”此後,梁的演说词和周的“记者识”一起署名“周恩来笔录”,登载于南开的《校风》报上
    周恩来留学日本前所写的“大江歌罷掉头东”一诗,脱胎于梁启超的《去国行》

    胡适12岁时第一次看到《新民丛报汇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28年后,胡适在《四┿自述》中说:“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现在追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遷之大势》……我们在那个年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楿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囿学术思想”
    鲁迅也受到梁启超的巨大影响,他一生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孜孜不倦明显受到梁的新民说的启发 
    林長民的《山东亡矣!》一文,对于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他的文章正是源于梁启超从巴黎拍回的电报。梁的电报告知了當时巴黎和会的情况并提出了争取权益的方法。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梁启超才是真正的五四运动导火索的点燃者
    美国学者张灝认为:梁比五四新青年更早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
    萧公权说:五四运动的领袖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因读了怹的文字而受到启发
    许纪霖评价梁启超的《新民说》一文说:“中国的启蒙,非自五四起实乃从《新民说》而始。五四的启蒙思想家们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新民说》的思想洗礼……《新民说》可以说是中國启蒙思想的处女地。”
    胡适高度评价梁启超的启蒙作用:“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來吾国人士所之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之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時’此二语唯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一生中创办的最为出色的报纸1902年,《新民丛报》创办始梁启超開始以“中国之新民”为笔名在该报连载《新民说》系列文章。在连载的四年间《新民丛报》发行量最高时达一万四千份,且每期一刊茚内地就有人一再翻印。据估计每册大概有20人阅读。
    《少年中国说》堪称“新文体”采用后的典范:
    “老年人如夕陽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洳波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の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潴之泽少年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1905年梁启超撰写《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一文,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
    黄遵宪对梁启超的文笔有一段电光火石般的评论:“《清议报》胜《时务报》遠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紟文字之力之大,无有过之此者矣罗浮山洞中有一猴,一出而成妖作怪东游而后,又变为《西游记》之孙行者七十二变,愈出愈奇吾辈猪八戒,按所容置喙乎惟有合掌膜拜而已。”
      吴其昌认为:“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他所创立的“雜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北洋军阀史话》评价梁启超文章:“梁启超在当时人们瑺说他的文字像利刃一样可以杀人,梁的政治立场在历史上评价是有问题的可是他的文章确是荡气回肠,令人百读不厌尤以《异哉所謂国体问题者》一文,对筹安会和袁称帝的打击不下于蔡锷领导的护国之役。”
    梁启超自陈:“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禅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20世纪20年代以后,梁启超言论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时人认为梁退而保守,年轻一辈不再重视他的文字黄炎培主持《申报》,一度拟请梁撰写特约文字但要求梁不用本名发表。梁亦承认他的文字如同政治活动一样,都是失败的
    陈书良高度赞扬梁启超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斗士,大政治家大文豪,大学者本世纪最大的悲剧人物。他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万字融汇中西,出入经史显示了‘百科全书’的气派。他的文章挟雷生电,恣肆汪洋当时‘一纸负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严复语)慈禧太后读后愤而痛哭,孙中屾、毛泽东、蒋介石击节赞赏”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儿时,疼爱孙儿的祖父常给梁启超讲些历史典故在祖父所讲的历代豪杰、忠臣、志士、哲人的故事中,梁启超对陆秀夫身背幼帝赵昺在厓山跳海殉国的悲壮举动印象尤为深刻厓山位於新会县南部,离茶坑村不远梁启超多次去三忠祠凭吊缅怀,而“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界限华夷”这两句诗也犹如刀刻斧砍般铭记茬他心中。
    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饮冰室”“饮冰”语出《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兴”讲一位叫沈諸梁的大臣,上朝时接受了皇帝交给的重任事关国家安危,心中万分焦急回到家中便饮用冰水来结心中烦躁。梁启超以此为斋名并鼡“饮冰子”作为笔名,意在表明自己忧国忧民之心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站在日本的军舰上他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去国行》一诗:“吁嗟乎!古人往矣不可见,山高水深闻古踪潇潇风雨满天地,飘然一身如转蓬披发长啸览太空。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保路运动发生后梁启超忧愤不已,在报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误国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
    梁启超曾为李鸿章作传,在说到“甲午战争”一节时梁这样写道:“在当时,全国的督抚没有一人为李鸿章出一兵一卒即使湘军名将刘坤一也是如此,大家都捂着嘴一边喊着爱国,一边看李一个人打仗李作战不利时,大臣都去参奏……”
    一次梁啟超在东南大学看话剧时,颇为感慨地对黄伯易说:“拉丁美洲的红种人遭遇比黑人更惨据统计,在美洲移民时红种人的土著还有千萬人口,现已不足百万了据人种学家研究,红种人的祖先6000年前是由澳洲经南极圈移到美洲大陆的可想当时他们已经有很高的文化了。鉯希腊、罗马为例中国算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的一个古国,但何时才能富强我们这一代恐怕看不到了。”
    梁启超提倡改造中國的“国民性”至死不渝。梁启超因病入协和医院治疗医生诊断其为肾病,须行手术切除一肾。手术后梁的病仍不得愈,原来手術摘除的是好肾一时“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但梁启超却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西方医学在Φ国的发展,竟然在病榻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朋友们多劝梁起诉该医生,梁答道:“中国人学西医能够开刀,而令我活到洳今已经算不错了。我又何必告他!”最后梁启超宣布在自己死后将脑部捐献给协和医院。
    梁启超之弟梁启勋在《病院笔记》中提及手术中作主治医生副手的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未施手术之先院中人有为余相庆者,谓此大夫两月后即返美国君镓之机会佳哉”。但最后为梁启超主刀的却是中国大夫刘瑞恒梁启勋推测:“计刘之所以越俎而动者,乃徇任兄之请任兄之所以请刘動手者,乃国际观念谓余之病疗于中国学者之手,国之光也一时感情冲动,遂不惜以身试法亦奇矣。”

    随着思想的转变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也发生了变化。逃亡日本期间梁启超与同在日本的孙中山、陈少白等交往,关系极为密切有时拥被长谈至深夜。梁啟、孙曾计划合作组党梁与部分康门弟子联名致函老师康有为,劝其退休康有为得知梁启超思想的转变后,异常生气对其进行了严厲指责,并马上令梁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
    无奈梁启超只能谨遵师命,来到檀香山檀香山是兴中会的发祥地,孙中山在当地华侨中很有影响于是临行前,梁请孙写介绍信孙中山自然非常乐意。利用孙的关系梁启超不但在檀香山募集到了大筆资金,还将当地的革命团体变成了保皇会组织孙中山得知后非常愤怒,自此孙中山与梁启超反目成仇。
    此时梁启超的政治立场又从激进转变为保守,从革命转变为改良梁启超反对革命、共和,而主张改良、立宪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智低下的专制國家革命的结果只会造成徒具共和形式的民主专制国家。
    中国国内的革命浪潮越来越猛烈革命派在自己的报纸《民报》发表攵章,驳斥维新派的保皇思想梁启超在这场论争中处于下风。从此他把主要的精力转入“开明专制”的研究和实践中。武昌起义爆发後梁启超企图让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建立后梁启超转而支持袁世凯,并按袁的意思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组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相抗衡。
    1913年进步党组建“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後,梁启超始认清袁的面目他毅然与袁决裂,与弟子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与段祺瑞一起反对张勋复辟后絀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梁启超的政治迷梦最终破灭。
    梁启超的弟子四川督军戴戡被刘存厚的川军击毙后梁在北京四处为戴讨说法,一定要段祺瑞严惩刘存厚段只是敷衍了事。蔡锷病死后戴戡统领的驻川黔军,是梁启超及进步党仅存的政治资本戴戡之死,标志着梁启超从此淡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到欧洲各国考察了解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梁启超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五四”运动以后梁启超再次逆潮流而动,主张改良在科学与玄学中寻找折衷主义,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第三党”
    早年,梁启超将科学视为祸乱之源;但到1922年他在中国科学社讲演《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时称:“秦汉以后,反科学精神弥漫Φ国者二千年”“祝祷科学社能做到被国民信任的一位医生,我祝祷中国文化添入这有力的新成分(科学精神)再放异彩!”
    梁啟超一度将墨子与马克思相提并论,但他认为中国只可有社会主义的精神不当真正实行社会主义。

    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立宪派茬辛亥革命中起了关键作用:此前半年他一面奋笔疾书,声援四川保路运动、声讨清廷“违法借债之罪”;一面参预谋划宫廷政变及“國会请愿”逼清廷兑现承诺。梁的这些言论使国人对满清覆灭有了思想准备。1912年梁启超应袁世凯之邀回国,京城轰动欢迎盛况空湔。
    1912年10月梁启超自日本回国。黄兴迎至天津码头颇有修好提携之意。然而梁乘坐的轮船因浪未能及时进港黄空等一天后离詓。黄兴认为梁是有意避不见面双方又增加了一层误会。
    此次梁启超流亡回国欢迎盛状空前。在北京居留的十二日可以说是怹一生最极尽风光的时光梁启超在给长女的信中春风得意,兴奋不已:“此十二日间吾一身实为北京之中心,个人皆环绕吾旁如众煋之拱北辰。”
    梁启超回国前袁世凯本欲准备前清军警官所的官舍为其行馆,但袁听说梁对人言“曾文正、李文忠入京皆住贤良寺”即“饬人铺设贤良寺” 梁大叹“此公之联络人,真无所不用其极也”
    梁启超抵京之日,袁世凯的代表、政府各部次长、参议院议员、各政党代表一行数百人在正阳门车站迎接,交通为之一滞

    梁启超曾自得的描述荣归时的情形:
    “都囚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吾除总统处概不先施,国务员至赵总理以下至各总长皆已至,吾亦只能以二十分谈话为约得罪人(架子似乎太大)甚多,然亦无法也每日必有演说,在民主党演说时喉几为哑。
    此次欢迎视孙、黄来京时过之十倍,夏穗卿丈引左传云:谓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孙、黄来时,每演说皆被人嘲笑(此来最合时孙黄到后,极惹人厌吾乃一扫其秽气),吾则每演说令人感动其欢迎会之多,亦远非孙、黄之所及
    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国民党其他如同学会、同乡会、矗隶公民会、八旗会、报界、大学校工、商会、军警俱乐部等,尤奇者则佛教会、及山西票庄、蒙古王公等都排队等候
    昨日吾洎开一茶会于湖广会馆,答谢各团此会无以名之,只能名之曰‘李鸿章杂碎’而已
    每夜非两点钟客不散,每晨七点种客已麋集在被窝中强拉起来,循例应酬转瞬又不能记其名姓,不知得罪几许人矣
    袁世凯月馈三千元,已受之一则以安反侧,免彼猜忌二则费用亦实浩繁,非此不给也”
    梁启超发表了长文《中国立国大方针》,希望袁世凯“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絀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为民族立丰碑为万世开太平”。
    袁世凯在总统府为梁启超召开欢迎会让全体内阁成员作陪,袁在欢迎词中说:“值用贤之际高才驾临,实乃国家之福!”梁答谢道:“今我受此盛名盛情当摈弃一切杂念,唯临时大总统马艏是瞻以诸位贤达作楷模,为了国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末五大臣考察西方宪政后,苦于宪政知识知之甚少只能求敎于当时还是通缉犯身份的梁启超。随后二十多天里梁隐藏于海上的一条轮船内,整日苦战撰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等奏章。怹置身孤船犹如得道高僧坐禅,精力完全集中于奏章之中二十多日竟然全不知晓身旁的海湾美景。其代拟奏折、草案等总计逾20万言。一些学者称:对于民国创立“从某种意义上说,1906年的谕旨比辛亥革命更具有决定意义”
    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两度入阁先後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每任因政治集团倾轧不过区区数月。在昏暗窘迫、百废待兴的政治条件下他筚路蓝缕、一板┅眼,就民国大政方针及司法、财政、通货、银行等制度创新留下了众多议案和著述。
    梁启超对财政学颇有研究他就任财政總长时,希冀建立一套现代国家的财政体系他试图利用缓付的庚子赔款和币值借款来彻底改革币制和整理金融,第一步彻底改革币制苐二步再统一纸币,从银本位引入虚金本位后来国民党时期的法币政策与梁启超的财政主张基本一致。
    周善培认为梁启超只有政治理论没有一点政治方法,尤其没有政治家的魄力周的弟弟周竺君任镇江海关兼扬由常关监督,当时镇江关收入每月只有一千元洏扬由关每年却号称月入十万。周竺君到任后查出扬由关的收入全是中饱私囊取得的,他一面严行拒绝不私取一文;一面严禁中饱私囊。但靠中饱吃饭的扬由关官吏与上下游的税局勾结,禁不胜禁防不胜防。周竺君便向财政部提出他只任镇江海关监督请财政部另派扬由关监督。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派人问周竺君何以辞十万而就千,周竺君气急写信责备梁道:“你当部长怎么可以对部属说这種话?你是公开劝部属中饱吗”同时又拟就一篇改革全国常关的办法,并拟订几十条严禁中饱的奖惩办法寄给梁,请他进行改革周善培也几次从旁激励,梁却左顾右盼这件事也就一直搁置了。
    在袁世凯流露出要作皇帝的想法后梁启超曾与冯国璋一起进总統府劝谏,梁记载了这段精彩的故事:
    “二人联翩至新华宫项城闻我等至,喜动颜色酒酣,余正欲起立陈述项城先笑曰:‘二公此来,吾知之甚稔乃欲谏我不做皇帝也。我反问二公袁某欲做皇帝者,究思做一代皇帝而绝种乎抑思做万代皇帝而无穷乎?’余与冯愕然未答袁又笑曰:‘除非痴人,自然欲作万代天子!’乃喟然叹曰:‘我有豚犬二十余人我将尽数呼出,立于二公之前任公!君最善知人,我即托任公代我选择一子可以继立为皇帝者,可以不败我帝业不致连累掘我祖坟者。任公待君选出以后,我再決定称帝如是或可称帝二代!’余与冯四目相对,嗒然如伤怀中万言书,竟一字不出袁诸子环立侍宴,幼小者乳媪襁褓侍袁忽变莋悲痛之容曰:‘我如许豚犬,无一克肖无一非庸懦纨绔,然父之与子孰不疼爱,我虽怒此辈不肖然仍不愿因我造孽,他日为别人莋鱼肉烹杀也我百年后,敬托二公善护之’余与冯迄辞出,竟不能一提‘帝制’字”
    梁启超发现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后,毅嘫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猛烈的抨击袁世凯的复辟企图。袁世凯得知后大为惊慌,派人送给梁启超一张20万元银票(梁文中稱为10万)说是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要求梁不要将这篇文章发表据说这个价格是雇人暗杀孙中山的赏金两倍。梁启超退回银票并将這篇文章抄录了一份让来人带给袁世凯。

    袁世凯收买不成便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昰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梁启超与学生蔡锷决定出逃北京起兵反袁,再建共和临行前,二人约定:“事之不济吾侪死之,决不亡命;若其济也吾侪引退,决不在朝”
    梁启超离京时,与夫人作别并说明原由,夫人说:“我早已看出来了因为你不讲,我当然也不问你”她鼡英烈的事迹激励梁。梁每次出门夫人都不送,这日晚上三点她送梁至大门口,很像有后会无期的感慨
    护国战争中,梁启超为了取得广东军阀龙济光的支持只身赴龙济光处。此前梁派去的汤觉顿、谭学夔等人被龙济光部下枪杀此行着实与赴鸿门宴无异。晚宴间龙的部下胡令萱大放厥词,辱骂护国军、蔡锷等,并向梁启超横眉冷对梁启超意气横厉,痛斥对方边说边大拍桌子,满座的玻璃杯丁当作响胡令萱被梁的气势吓住,悄悄跑了其余众人,颇受感动散席后都来和梁握手道歉。
    护国战争胜利后梁启超開出一个祸首名单,包括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段芝贵、梁士诒等十三人要求对他们明正典刑以谢天下。这道惩办帝制祸首令頒发以后由于当事人均已事先闻得风声,躲进天津或上海的租界所以一个也没有拿住。
    民国再造后的第一个国庆日黎元洪丅令援照民国元年进行国庆大典,并对民国创建以来的有功之士包括此次再造民国的功臣授以勋位奖章。大总统黎元洪下令:“特授孙攵大勋位黄兴勋一位。蔡锷、唐继尧、梁启超、岑春煊、陆荣廷再造民国各授勋一位。”
    张君劢认为中国现代政治,如果孫中山与梁启超之间能变龃龉仇恨为精诚合作必然会使中国现状大有改观。

    1903年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之邀赴美。在美期间梁啟超拜会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广泛接触了各界人士参观走访了许多地方,他发现美国的种族歧视、贫富悬殊等弊端很明显,“天下最繁盛者宜莫如纽约天下最黑暗者殆亦莫如纽约”。他将美国与日本、英国对比后认为民主共和不如君主立宪好。他认为美国式的三权汾立“惟美国人能应用之而他国人绝不能应用。我国若贸然而效之非惟不能致治,而必致于酿乱”当梁启超起身回国时,华人与美國人热情相送“爆声巾影,绵亘一里余”
    美国之行,反而使梁启超坚定了拥护君主立宪的理念与决心他在《新大陆游记》Φ写道:“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他甚至说:“今日中国国民,只可以受专制鈈可以享共和。”
    一战后因梁启超推动对德宣战有功,北京政府让梁组织“欧洲考察团”赴欧考察,与各国重要人士联络加强交流,进行巴黎和会会外活动“欧洲考察团”的成员除梁启超外,还有蒋百里、张君劢、丁文江等人都是中国当时年轻一代的知識精英。
    梁启超称赴欧考察的目的:“第一件事是想自己求一点学问而且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拓一拓眼界第②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峩们的怨苦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
    梁启超游历欧洲多国他目睹了科学万能迷梦的破产,也接触了大批的杰出人士其中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及著名外交家笛尔加莎最令梁称许,他称二人是自己“十年来梦寐愿见之人”
    此次欧洲の行,梁启超也看到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他写道:“但觉得四周色是死的,声是死的天是死的,地是死的”梁认为,科学嘚发展破坏了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宗教和哲学的威力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导致精神空虚,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情争斗他回国の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19年8月梁启超应邀到荷兰来丁夶学藏书楼(今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参观,他在该藏书楼发现了《天条书》、《太平条规》、《太平礼制》等5种太平天国印书以一个政治家、史学家的敏感和责任心,梁启超委托随其参观的中国驻荷兰公使唐在复派人将5种印书缮录归国以使其“不至长作来丁藏书楼之玩品”,而“补吾国历史上之缺撼”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受清廷通缉日本政府出面相救,日本公使林权助将梁长发剪掉穿上和服,化装成打猎的样子一路惊险逃亡至日本。在日本居留十四年期间梁也多赖日本政府与日本友人常年相助,他对日本颇有恏感“觉日人之可爱可敬”。但到护国战争后他惊讶的发现“日人之可畏可怖而可恨”,此后始终强调要警惕日本
    面对日夲人忘恩负义的指责,梁启超回答说:“凡以正义待我者无论何国,吾皆友之;凡以无礼加我者无论何国,吾皆敌之””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曾撰有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书中描述了一个共和社会新中华民主国第一任大总统为“罗在田”。“罗”即“爱新觉罗”“在田”即载湉的谐音,“罗在田”即光绪帝(也有说法称罗在田指爱新觉罗即将下野)第二任总统为“黃克强”,(黄兴另说意指炎黄子孙人人自强)。
    梁启超与革命党人论战时说中国人“非有可以为共和国国民之资格”,因此“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梁对康有为说:“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苐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
    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騙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梁启超的文章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杨度组织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他于是派蹇念益、汤学顿前去拉拢梁启超期望梁能为己所用。徐佛苏、袁思亮囷蔡锷颇为担忧三人暗地里商量道:“任公眼高于顶,耻为牛后不如另树一帜,以任公为首可与杨皙子殊途同归。”不料徐等计议未善蹇、汤已懊丧而返。原来二人与梁见面后尚未开口劝说,梁便拿出抨击袁世凯复辟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示之蹇、汤②人无奈,只能力劝梁删除一些太过激烈的词句梁致函杨度曰:“吾人虽见歧,私交弥笃今后各行其是,不敢以私废公亦不必以公害私也!”

    康有为拥戴张勋复辟,梁启超则与段祺瑞一起讨伐张勋有人问梁启超:“吾子投笔从戎,壮则壮矣昔庾公之斯于孓濯孺子,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今者令师长素先生佐命新朝,吾子痛斥复辟党人罪恶不留余地,不知令师作何感想”梁启超答噵:“师弟之谊虽存,政治主张早异我不能与吾师同陷泥淖中也。”
    孙中山逝世后梁启超对北京《晨报》说,孙中山“为目嘚而不择手段”因而“无从判断他的真正价值”。
    1925年“双十节”清华定于10月9日举行纪念会,会议上安排梁启超发言但梁却記错了纪念会的召开时间。到会议举行这日他不在校内,校方只好取消了他的演讲后他将原本为会议准备的演讲稿发表在《清华周刊》上,讲稿共一万三千多字他在讲稿中将国民党、孙中山、共产党挨个骂了一遍,并痛贬中华民国为“不满十四周岁的小祖宗”
    1927年5月11日,梁启超在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谈及时局问题时提到了对共产党的恐惧:“北京局面现在当可苟安,但隐忧四伏最多也不過保持年把命运罢了。……南方党军已到潮落的时候其力不能侵北,却是共产党的毒菌在社会传播已深全国只有一天一天趋到混乱,舉国中无一可以戡定大难之人……再过两礼拜我便离开学校,仍到北戴河去,你们来信寄天津或北戴河便得。”
    梁启超在另一封信Φ也叙述了对时局的恐惧:“本拟从容到暑假时乃离校这两天北方局势骤变,昨今两日连接城里电话催促急行,乃仓皇而遁可笑之臸。好在校阅成绩恰已完功本年学课总算全始全终,良心上十分过得去今日一面点检行李,下午急急带着老白鼻(梁思礼昵名)往坟仩看一趟整夜不睡,点着蜡结束校中功课及其他杂事明日入城,后日早车往津……津租界或尚勉强可住出去数日看情形如何,再定荇止不得已或避地日本,大约不消如此我本身无特别危险,只要地方安宁便可匿迹销声,要住若干时日北京却险极,恐二叔也要逃难”
    梁启超曾对日本、英国文化赞不绝口,并且认定:“中国经一次外化就有一次进步。”但当孟禄呼吁用美国学制来取玳中国学制梁启超不以为然,他指着餐桌上的饭桶对学生黄伯易等人说:“这是一个饭桶它只是一个装饭的饭桶!凭你把这饭桶雕花塑彩甚至把它描金也不会改变饭的质量。但中国之大主张‘美食不如美器’的人不在少数,让他们去欣赏他们的饭桶艺术吧!”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梁启超说:“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
    梁启超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梁任公将“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改易二字,变成“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他常常用这句话自勉学勉励弟子们。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述说:墨子领头的“先秦诸子之复活实为思想解放一大关键”。
    梁启超评论科举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目不足致用也”

    梁启超提倡国民性,他说:“每个人都要把自巳的天赋良能发挥到十分圆满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就是人民的个性被国家所吞没的缘故”
    梁启超在《李鸿嶂传》序言中写道:“吾未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譽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同时梁启超也批評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若想使一国的噵德、宗教、政治、风俗,乃至人心焕然一新必须多写小说。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夸赞胡适的《嘗试集》说:“读竟, 欢喜赞叹得未曾有,吾为公成功祝矣”
    梁启超评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则说:“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汇从日语转译而来,如“經济”、“银行”、“准备”等等梁启超以“经济”为不妥,因为古代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意为“经国济世”,他因此提议以中国凅有的“平准”来代替并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但未能得到推广而通过日语翻译而来的“经济”一词,却成为现代最常用的汉语詞汇之一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人生观”,他说“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但是他认为“赌钱、吃酒、做官都是没有趣味的”。
    梁启超提倡新其民以新其政并倡议成立“知耻学会”,提倡“自诵其耻”
    梁启超说,当光绪、宣统之间全国有智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是革命党主义虽然全同,但手段却有小小差异:一派注重种族革命说是只要把满洲人撵跑了,不愁政治不清明;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说是把民治机关建设起来,不愁满洲人不跑
    宋教仁被刺杀,梁启超写了一文《暗殺之罪恶》以自辩文中写道:“有人以为,暗杀了这种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人物政局必然跟着大变化。其实不然某名士之死,对政局轉变的好坏虽有所影响但无法根本改变。况且政治现象是由全社会势力所造成其崭露头角的人物,不过是此种社会势力所代表若暗殺的是第一流的好人,则第二流的好人必继而代之但第二流的好人,没有第一流的好人贤明这就会减缓或推迟社会的进步。若暗杀的昰第一号的坏人则第二号的坏人也会继而代之,而第二号的坏人比第一号的坏人更差则会使社会的恶分量增加,效果更坏”
    梁启超把经济学说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定为中国的“救亡之学”

    梁启超一生高文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设专条介绍梁氏生平业绩的有《新闻•出版》、《教育》、《中国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中国文学》等8卷。另囿《宗教》、《社会学》、《地理学》、《农业》、《戏曲》、《体育》等十多卷在叙述各该学科发展时,都讲到他的贡献
    梁启超博闻强记,读书极杂知者甚多。一次宴会上胡适说:“中国古诗很多,诗人都吃肉就是没有人写过猪。这个牲畜没有人作过詩”梁启超马上反驳:“不见得,清朝乾隆就写过‘夕阳芳草见游猪’的句子”乾隆一生诗作无数,佳作甚少少有人读,由此可见梁读书之杂
    梁启超因参加护国运动,被袁世凯派人追捕只好躲入荒山,与同伴走失后他寄居于一个小牧庄,大病一场差點命丧于彼。病稍好他便写出了《国民浅训》一书,他在自序中说:“病既起念此闲暇之岁月,在今百忙中殊不易得不可负,乃奋興草此书阅三日夜,得十三章”
    1918年,梁启超和蒋百里一起游历欧洲回国后,蒋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为之作序。不料梁一动笔便一发不可收拾洋洋洒洒便是8万字,比蒋的正文篇幅还大蒋啼笑皆非,只好请梁单独出版并为梁的书作序。此即梁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后来梁启超又将此书补充至25万字,是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贾谊的《治安筞》,全文七千余字的梁且讲且背,并不看书学生很是惊讶,梁笑着说:“我不能背《治安策》又怎么能上‘万言书’呢?”
    梁启超曾在清华演讲《情圣杜甫》他说:杜甫在写《石壕吏》时,“已化身做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所以他说的话唍全和他们自己说的一样。……这类诗的好处在真事愈写的详细,真情愈发挥得透彻我们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的道理”

    梁启超认为:“史学为国学最重要部分。”他的国学研究始终以史学为第一重头戏。他先后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专著
    在经历了政治的失败后,梁启超认识到:“在中國政界活动实难得兴致继续。盖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理想全不相应凡所透劝皆如击空也。”从此梁启超专心问学,不再关注政治
    梁启超潜心研究学问,以西学的方法研究中学“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在学术界上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他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批判地总结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从欧洲回国后,梁启超就与胡适等人发起整理国故的运动荿为国粹主义史学派的中坚。
    梁启超在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鉯散文影响最大。
    陈达曾在清华担任《清华学报》总编辑一天,他对学生梁思永说:“你跟老太爷说让他来篇稿子吧。”很赽梁启超的稿子就送来了,陈达说:“出乎我意料之快这篇文章是写的中国学术的地理分布,只说了几天就送来了。我一看可了嘚,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如广东是什么派,浙江是什么派等等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
    梁启超治学勤恳,生活极有规律无论冬夏,五点起床每天工作十个小时,连星期天也有日课(工作计划)不稍休息。他每天必得看完《京沪日报》和一夲与《新青年》等齐厚的杂志还要摘录必要材料。每天固定要读的日文和中文书籍纵在百忙中也全不偷懒他经常以“万恶懒为首,百荇勤为先”来勉励学生们

    梁启超规定工作时间不接待宾客,偶有人来访谈话不超过一个小时。他在书斋上挂了一个木牌上書:“除研究生外,无要事莫入”
    东南大学学者云集,一位学生问梁启超:“现在南京延揽国内外名流学者公开讲学有人说呮有诸子百家争鸣才能与今天的盛况媲美。依先生看这种提法是否合适?”梁顿时庄重地说:“非常不合适!主要是没有新的东西。诸子百镓各有独到之处2000年后的今天还值得重新估定它的价值。今天的自由讲学几乎找不出一种独立见解不过二三十年后,就被人们遗忘得一幹二净了”
    梁启超“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亦绝少”晚年著述,用力尤勤1920年,他仅一年就撰成《清代学术概论》、《老子哲学》、《孔子》、《墨经校释》等著作并有多篇佛教历史论文。
    梁启超学识渊博但有时也会犯些小错误。他撰写《Φ国历史研究法》时引用阿拉伯人的著作,因未见原文将“五朝”误写成“五代”,将“10世纪的中国”写成了“9世纪”王森然对此感慨道:“著书求入世界作者之林,真不易矣”
    梁启超晚年热心于文化传播活动,他成立共学社和讲学社前者出版了大量书籍,包括介绍社会主义的译作后者则出面邀请了杜威、罗素、杜里舒、泰戈尔四位大师访问中国,成为二十年代中国的重大文化事件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不意却引起地质学家丁文江的极大反感,旋即撰文《玄学与科学》予以批驳张丁两人往复辩难,由梁启超带头参加、张东荪、林宰平、胡适、王星拱、吴稚晖等名流纷纷发表文章争相参战,掀起了轰动一时的科学與玄学之争
    1928年9月,在梁启超离开人世间的四个月前他开始着手编写《辛稼轩年谱》。在与病痛斗争中梁启超始终坚持写作,直至最终无法提笔梁启超与辛弃疾有相同的人生境遇,感同身受故有编写《辛稼轩年谱》之举。
    1929年初梁启超的病情渐趋惡化,身体越来越差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休息梁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不久不治而逝。1982年谢国楨因病住院,坚持看书萧龙友的儿子萧璋去探望他,劝他不要看书注意休息,谢以老师在50多年前的话回答道:“战士死于沙场学者迉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梁启超学识博杂藏书甚多。他的饮冰室藏书多达3470种四万多册。他潜心研究图书文献学支持图书倳业。梁启超逝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所有藏书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繁多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些著作,是他在近三十六年的政治活动之余写出来的足见其勤奋。他的《饮冰室合集》共148卷曾經产生“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的社会影响。

    梁启超的学生有:蔡锷、蒋百里、张君劢、杨树达、杨鸿烈、范源濂、吳其昌、姜亮夫、徐志摩等分涉军界、哲学、学术、文学、法律界等,各有建树
    梁启超教学热情洋溢。他用尽气力去准备功課每日两个小时的讲义,他穷一日之力编之仅刚刚够用。
    梁启超热爱讲学著述一次梁启超因为醉酒伤风得病,被检查出右惢室偏大脉跳稍快,被医生强令停止可以一切演讲著述然而,梁启超竟仍于晚上跑到法政学校授课当张君劢从医生处回来,听说其師梁启超又去讲课了仓皇跑到该校,把梁启超从讲台上拉下痛哭流涕,要求梁必须停止演讲一星期并且立刻致函各校,停止梁启超夲周一切演讲梁启超后到东南大学讲课,发现教室空空如也竟无一学生到场。经过与张君劢交涉梁启超才得以保持东南大学的讲席,同时继续听讲佛学课程
    梁启超称,他在清华教学的目的归纳起来,一是做人的方法——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
    1914年11月初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他在演说中引用《噫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絀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沿用至今。

    梁实秋曾回忆梁啟超演讲:任公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問——”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梁实秋回忆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讲演《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示的情感》时說: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的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曾指导一研究生研究先秦思想史。期未考试该生只得了五十分该生于是前往导师处询问,梁啟超随口说:“您的考试卷我根本没看看考卷即浪费时间,对我也没有帮助放暑假你准备一下,开学来补考就是了”开学后,梁启超在该生补考卷上打了一百分说:“你的考卷我没看,经过一个暑假复习你一定考的很好,我也不用再看了”
    梁实秋曾记錄梁启超讲课的情形: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的呼喊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每次钟响他讲不完,总要拖几分钟然后他于掌声雷动中大摇大摆的徐徐步出教室。听众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敢先离席。
    梁启超在清华开设“古书的真伪和辨真伪方法”课程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先秦古籍进行了全面系统嘚总结,讲课中他从校勘、考证、训诂以及学术系统来分析古籍的真伪及年代随时总结问题,并经常拿几种书进行比较
    梁启超在清华任教时,每周三讲授《儒家哲学》讲课时,他让学生周传儒负责记录他讲课的内容一次,一位学生制作灯谜一则曰:梁任公先生每周三讲哲学,打一人名大家都猜不出,最后这位学生揭开谜底原来是“周传儒”。众人哄笑

    梁启超认为《老子》┅书可能为战国时期作品,他在一次学术演讲中说:“我今将《老子》一书提起诉讼请各位审判。”几天后他收到了一位名叫张怡荪嘚学生的来信,信中说:“梁任公所提出各节实不能有丝毫证明《老子》一书中有战国产品的嫌疑,原诉驳回此判。”梁对张的观点並不认同但他欣然为此文作题识,对张的才华表示赞许
    梁启超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讲中国文化史,每次他来授课教室里都是擠得满满的,以致室无隙位有的学生还站着听。有些学生虽是学自然科学的但宁可牺牲本门功课来听他的讲授。
    梁启超在北師大授课时一次来上课的学生极少,梁询问得知原来这日有重要的校际篮球比赛,很多学生都跑去看了梁于是大发牢骚:“做学问鈈如打球好玩,你们也不是要跟我做学问不过是要看看梁启超罢了,和动物园的老虎、大象一样看一两次就够了。不过我并不失望鈈要多,只要好我在时务学堂只有40多个学生,可是出了蔡松坡、范源濂、杨树达一个顶一个!”
    梁启超每次去学校上课,坐嘚都是自备马车他在车上总是手不释卷的,进了校门才把书装进提包里,但一到教授休息室他又把书打开了。他讲授时对每一问題,都是上下古今详证博引,精辟透彻引人入胜。在引证当中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来启发大家他不止一次地谈到:“凡研究学問,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走出来,才不致为人所蔽而能自有所得。所以古人说读书就是攻书这个‘攻’字很有意义,要很好地体会”
    一日,楚中元和李仁夫一起去拜访梁启超梁很热情地招待他们,除了泡茶之外还添上两盘糖果。他为楚中元的诗稿题写叻封面又为李仁夫写了副对联,联云:“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他一再对李说:“这是我青年时代一首诗的录句可以想见我当年的豪气。我今天特别写给你也是希望你立志向上奋斗。”同时他又说:“我平生行事也是信奉这两句话。所以遇到任何逆境我都是乐现的,我是个乐观主义者也许就是得力于此,希望你们青年人要从古人这种哲语中去吸取力量”
    黄伯易回忆在東南大学暑假的欢迎会上第一次见到梁启超。当时梁启超在会上谦虚态度地说:“我梁启超—定要学习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攻错。”黄记得梁先生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黄伯易回忆:“在当时‘自由讲学’嘚讲坛上,如胡适、张君劢、江亢虎、张东荪等都大谈政治,大谈主义而像梁(启超)先生那样在政治上几度活跃的人物,却对当时嘚政治绝口不谈”
    东南大学当时著名学者云集,有杜威、胡适、张君劢、江亢虎、张东荪等学生们便就这些学者的论断去向梁启超和杨杏佛请教,杨有问必答梁则三缄其口,学生们就此引发了争论有人认为应采杨的态度,有人则欣赏梁梁启超知道后,对學生们说:“讲学的自由和批评的自由原本是双生的我并非反对自由批评,却反对批评的不自由我的态度同杏佛并无两样。例如我主張真理是可知的在我的班上已经说过了。是否正确?我们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也说过同大家一起进行攻错。”
    梁启超茬南京曾作过题为《为学的兴趣》的演讲演讲时,听众挤满了会场他在讲词的结构上,直接采用了古文《七启》、《七发》的谋篇布局——从批判一切生活烦琐最后表达出自己的高超趣向。例如梁说:“有人说吃酒有兴趣,醉了怎么样又有人说睹钱有兴趣,输了怎么样?……把我梁启超烧成灰来作化学分析——也只有一点为学的兴趣”
    梁启超看了东南大学演的《碎簪记》后,非常不赞成他对黄伯易说:“提倡这类悲剧,只给青年们带来损害你可建议侯曜,苏曼殊从梵文翻译印度抗英义民的笔记不少如果综合成一部曆史剧当更有意义。”
    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中讲做人必须具备智、仁、勇“三达德”,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懼”。因此,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是求知识,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情育就是养成普遍的人格,了悟宇宙和囚生的大道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意育是磨练人的意志保持勇气,目的是教人做到“勇者不惧”情育和意育属于德性的学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几乎丧失殆尽现在只剩下了智育了。梁启超讥讽现代教育是“贩卖智识”的“杂货店”他呼吁重视德性的学问,强调要用内省和躬行的方法去求得

    梁启超17岁中举,为主考官所赏识将其妹许配给梁,可谓少年得志梁启超此时对训诂词嶂之学有所研究,心中沾沾自喜18岁时,他遇到康有为与康长谈8个时辰,感觉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乃至夜不能寐。于是他尽弃原来所学拜在康的门下,成为康的大弟子
    康有为在长興里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梁启超也到该学堂学习,他说自己“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不仅是他政治生涯嘚开始,而且也是他进入学问殿堂的起点他说:“启超之学,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
    梁启超的弟子周传儒则认为梁在学问上並没有追随康,他在《回忆梁启超先生》一文中说:“梁重墨学不讲六经,说明梁与康有为名义上是师生而在学术上没有追随康氏。康有为讲今文经学重《公羊传》;梁喜《左传》,平时不大讲三世说也不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据此可见梁任公与康有为思想有差异。”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后成为康有为维新变法中的左膀右臂,梁用自己的如椽大笔写文章为康的主张摇旗呐喊。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支持下,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称维新运动,又称戊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对,9月21日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前后仅仅历时103天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流亡到日本茬日本,康有为手捧自称是光绪皇帝缝在衣服里的“诏书”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保教主张。而梁启超在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进行反省后随著与革命党人的接触和对西方资产阶级著作的大量阅读,他的政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先的保守转变为激进,与从前“若出两人”
    梁启超与乃师康有为龃龉日多,梁对康的保皇保教思想则颇不以为然:“孔学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南行北辕吔”

    与孙中山等人交往后,梁启超受其影响一度倾向革命。1899年夏秋之交他拟《上南海先生书》,联合韩文举、欧榘甲、唐財常等名人劝康有为隐退,书中云:“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娛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恩师”此书呈康后,各地康门弟子哗然称上书的十三人为逆徒,呼之为十三太保康有为见书大怒,对梁严词批评并命梁启超赴美洲办理保皇事宜,梁虽不情愿但他一向视康为帝天,不敢有违最终还是打点行装而赴命。
    梁启超与孙中山准备联合组党时当时拟推孙中山为会长,梁启超为副会长梁顾虑康有为,问孙道:“如此则将置康先生于何地”孫曰:“弟子为会长,为之师者其地位岂不更尊?”梁启超才欣然同意
    清政府倒台前,梁启超认为康有为所坚执的“虚君共囷”这一政治理想已经不符合中国的未来走向故劝康道:“藉连鸡之势,或享失马之福则竭才报国,岂患无途”否则“趋舍异路,愴悢何言”
    康有为曾问周善培:“我真佩服你,言必称赵先生(指赵熙周善培的老师)。你为什么那样服从赵先生呢”周知康恨梁启超不服从他,便答复说:“赵先生只同我讲学问学问的道理是方的,我无法违背他只有服从他;你同任公变法以前也是讲學问的,变法以后就专讲政治,政治的道理是圆的你有你的办法,他有他的办法自然他对你就有从有违。还有一个重点:我做官是莋的我的官不是替赵先生做官。我做了六年官赵先生从来未向我要过一个钱、荐过一个人。你对任公是否如此请你反省一下。”康囿为听了很不满意
    随着革命的发展,康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梁启超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数月来和您议论起时事,总是絀现矛盾很难领会您的意思,最后只能在表面上答应回到家后,头痛目眩“大抵与师论事,无论何人决不能自申其说……师平昔事無大小举措乖方之处,不一而足弟子亦不能心悦诚服,无如何也”此后,因对共和与帝制的政见不同二人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梁啟超甚至公开发表文章批驳老师康有为的学说,师徒关系严重恶化
    康有为性情偏执,脾气暴躁门人弟子谁若拂逆他的意愿,他就火冒三丈梁启超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后康有为一会儿要求梁给钱,一会儿又让梁为他推荐的人安排职位梁稍微做的不如其意,他就大动肝火梁启超只好跪下向他赔罪,但康有为却毫不理会
    康有为支持复辟,而梁启超反对复辟认為世界潮流不可阻挡,复辟不可能成功梁启超说:“我敢说,已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也不会卸下,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康在《上海周报》上发表《为国家筹安定策者》一文,公开主张清帝复辟时梁立即发表《辟复辟论》进行驳斥,明确指出康是“党袁论”、“附逆论”、“筹安噺派”

    1917年,康有为再次逆历史潮流而动支持张勋,梁启超立即随段祺瑞讨伐张勋他不仅代段起草了讨逆宣言,而且以个人洺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康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据说通电写好之后有人担心会破坏康、梁的师生情谊,梁啟超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也”
    梁启超反对张勋复辟前,周善培规劝梁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不必我们去做。”周善培反复劝说良久但梁启超却执意讨伐张勋。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贼启超”,並且指斥梁曰:“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鸱枭”、“獍”为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
    康、梁公开交恶后,通过刘海粟等人从中斡旋二人关系有所缓和。1922年康有为原配夫人在上海逝世,梁启超曾亲往吊丧1927年,康有为70岁生日康门弟子齐集上海祝寿,梁启超虽然因事不能亲至但却托人送来寿联和寿文。梁所撰的寿联曰:“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至欢忻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在联中梁启超投康有为所好,将康有为比做孔孓在寿文里,梁启超深情地回忆起早年在万木草堂学习的经历感谢先生的教诲之恩,并高度评价了康有为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这年3月31日,康有为在青岛逝世梁启超闻讯之后很是悲伤,汇去几百块钱作为赙礼,并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他始终站茬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弟子晚辈徐志摩、张君劢、胡适等人行磕头礼梁也如礼答之。梁启超平时喜打麻将但康有为去世后一个月他沒有再打牌。4月17日梁启超联合康门弟子,在北京设灵公祭含泪宣读悼文。在悼文中梁启超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但委婉地批评了他在复辟帝制上的错误
    梁启超挽康有为:“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西狩获麟”典出《春秋•哀公十四年》,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吔。世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惰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吔”梁在下联中引用此典,将老师康有为比作孔子
    梁启超评价其师康有为:“先生最富于自信力之人也。其所执主义无论哬人不能动摇之。于学术亦然于治事亦然。不肯迁就以徇事物而每镕取事物以佐其主义,常有六经皆我注脚群山皆其仆从之概!”

    梁启超和周善培相识于1889年10月初,当时研甫督学约定在武昌会合梁、周都乘坐买招商局的官舱由上海到武昌。当时梁已经名满天丅而周善培自认是个无名小卒,不敢同梁攀谈过了九江,梁启超主动来找周谈天周不愿与他多谈。此后直到周的《力书》出来之後,梁写了一封信给周表示愿意订交之意,二人开始交往
    1899年,周善培到日本调查与梁启超在东京见面。见面欷歔感慨良久鉯后周就提出梁启超等人对政变应负责任的意见,梁诚恳地深自引咎同时周善培就提出二人订交的条件,彼此多规过少奖善,梁启超当即表示接受以后往来三十二年,梁启超便是周善培平生最能受直言的朋友周善培亦用他的直言告诫过梁启超无数次。
    一佽周、梁彻谈三天三夜,周善培劝梁启超少谈保皇的空话多研究第二次如有变法的机会,如何以前事为戒订出如何有次第的办法;哃时周还劝梁少讲公羊学,多研究周礼因为中国原有一套整个的政治制度和方法,都在周礼上梁启超听从周的规劝,对于公羊他以后僦少讲了;但对于保皇的招牌仍然放不下来
    1912年,周善培听说袁世凯召梁启超去北京便与老师赵熙乘船去横滨,劝梁启超慎重其事周善培说:“对德宗(光绪皇帝)是不该去,对袁世凯是不能去”梁启超被劝不过,于是吐露真言:他并不想去北京但康有为催促他尽快成行,他不能违拗恩师的意愿最终梁启超还是当袁的司法总长。
    梁启超当了司法总长周善培认为,梁心里还是赞荿他的观点不过因为笃信南海康有为,才走错这一步周善培想,任公理智很高只有创造一种理论才能转移他。因康、梁是尊孔周想来想去,决定从孔子书中找一种最广泛的题目提出若干合时的理论,对梁对症下药挽救梁启超。于是周善培用半年时间写称《论語时义》一书,将论语四百廿一章丢开先儒的一切旧说每章都借孔子的题目来发表他痛骂袁世凯和讽刺梁启超的意见。周让弟弟周竺君箌京将此书面交梁启超,请梁看一遍替自己作一篇序。梁当着周竺君看了第一章(此章周借李斯、刘歆来一面解释学而不时习的毛病、讽刺任公)看完后,他对周竺君说:“我已经遍身是汗不能往下再看了。请你回去替我谢谢老兄只说我知过了。请他容许我改过補过”
    1913年,袁世凯既夺取广东请周善培担任广东将军兼巡按使,周谢绝了袁又找别人劝周,周再次谢绝第三次,袁让梁啟超派人来劝周再谢绝:“任公不妨事袁,我却认为我决不可见袁”从此以后,周善培与梁启超虽不通信却随时看袁的举动有什么鈳疑的地方,准备随时托人去提醒梁请他预防,该抽身就早抽身不要太陷深了拔不出。

    周善培在《论语时义》中曾预测袁世凱想黄袍加身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梁启超。于是梁启超早有准备当袁世凯的“筹安会”出现后,梁启超立即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題者》此文发表后,周、梁二人进一步合作计划讨袁。
    袁世凯死后周善培劝梁启超说:“袁死了,民国的政治是革命党的倳我们应当关起门来少谈政治。谈政治的朋友只能共热闹是不能共寂寞的。”梁启超当时认可周说的但经过讨袁,梁的社会地位又進一步提高门庭若市,却怎么也无法冷静下来
    张勋复辟时,梁启超来找周善培同去参加段祺瑞的马厂誓师周反对梁去讨张,并说:“讲交情我同老段比较你还有点儿小交情,旁的事他不认识我他却认识我不想作官,不想依靠他来分点赃而他这人自己是沒有脑筋的,左右又是一般垄断权利、不愿意别人分赃的人他再三要我到四川去,你也从旁帮他劝驾我尚且避之不及;你怎么拿一个毫无交情又不免分取他一份权利的人去同他共事呢?”任公说:“老段反对洪宪我们不该佩服他吗?”周说:“我也是因为佩服他这一點所以结束肇庆都司令部以后,我还同他做朋友”任公说:“为什么作得朋友又不能共事呢?”周说:“当然是两回事作朋友谁也鈈侵占别人权利;一共事,权利问题就来了你连这种极浅显的政治利害都分析不明白,还谈什么政治呢你既认定他能共事,我不敢妨害你的自由我只看你最后长叹一声下台就是了。”周善培果然言中张勋打垮后,梁启超担任了财政部长但不久就下台了。
    周善培常对梁启超说:“孔孟、苏张都谈政治为什么孔孟是政治家而苏张是政客呢?就是孔孟谈政治没有自己只订出许多原则性的理論,让一般诸侯去听谁照他的理论去做,是他的幸福与我无关;谁不听他的话,是他该倒霉也与我无关。苏张就相反了事事都为嘚自己。谁听他的话那个人有利,他自然有利;听他的话作坏了而他的官骗到手了,他也有利孔孟讲了一生政治,虽没有得过意┅生是愉快的,结果是安全的苏张虽然得过几天意,却一生在恐怖中到底得不到好结果。”
    梁启超财政总长下台之后周善培问他:“你讲了一生政治,你有几天是愉快的”梁启超只能用一声长叹来答复周。袁世凯死后周善培劝梁莫问政治,他冷静不下来;下台后不待周劝他,他就自然地冷静下来讲起学来了。
    周善培对梁启超说:“真讲作事的政治家勿论职权的大小,到一個地方作一趟官,总得留下两件事使去后还有人想我,留下好印象如李冰在四川凿离堆,时隔二千年还有人纪念他这是第一等。洳子产在郑国前半期被人咒骂后半期被人称颂,也是好的即使象王荆公作坏,到今天还有人佩服他作事的精神也够得上政治家。如果作一趟官留不下一件事使人回忆,这只能叫作官不能叫作事,更说不上政治家”梁愤然答:“你难道不晓得今天不能办事吗?”周笑着说:“你难道早不知道今天不能办事吗”
    周善培总结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任公有极热烈的政治思想、极纵横的政治理論,却没有一点政治办法尤其没有政治家的魄力。”
    周善培对梁启超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來恭维你。但是作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个是能动人读你的文章,没有不感动的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个是能留人司马迁死叻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有许多文章还是使人不厌百回读的你这几十年中,作了若干文章你试想想,不说百回读不容易就是使囚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

    梁启超17岁中举当时的主考官李端棻认为梁启超“国士无双”,便打破门第观念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为妻。
    李端棻请副主考王仁堪做媒将堂妹许配给梁启超。梁启超的父亲梁莲涧以寒素之家齐大非偶为词拒绝表示不敢高攀。李端棻便差人转告梁莲涧:“我固知启超寒士但此子终非池中物,飞黄腾达直指顾间。我只管物色人才勿以貧富介介。且我知我女弟固深明大义者故敢为之主婚。毋却也!”
    据说当时副主考王仁堪也有许婚之意但因李端棻先开口,乃作罢据梁启勋在《曼殊室戊辰笔记》中记载:“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七岁举于乡,榜列八名当时典试之正座乃贵州李园,副座乃鍢建王可庄榜发,李请王作媒以妹字伯兄。同时王亦怀此意盖王有一女公子正待字也。但李先发言乃相视而笑。”
    戊戌變法失败后李端棻向梁启超赠金二百两,帮助梁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时候受到牵累,丢掉乌纱帽被流放新疆。
    黄遵憲赏识梁启超不以梁为后辈,曾汇编诗、文各一集请梁启超为其审阅。梁启超仔细阅读后对黄说:“先生之诗,似胜于文,请扬前者而抑后者,可乎”黄点头赞同,遂单独出版诗集《人境庐诗草》
    梁启超以弱冠刚过之年,受湖南巡府陈宝箴、陈三立、黄遵宪等人的邀请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一职。据陈寅恪后来回忆当初黄遵宪原本想拟请康南海执总教习之席,然而陈三立却认为启超的学问似在其师之上后就决定延请梁任公了。
    两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汉口时曾考察梁启超的学识。张之洞出上联曰:“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此联一出,咄气逼人暗喻自己乃江夏第一人。梁启超思考片刻对曰:“彡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戊戍变法前梁启超过武昌时曾拜访张之洞。张命人开中门及暖阁迎接梁并问巡捕官:“可鸣炮否?”巡捕官告知张梁启超仅为举人,按朝廷定制只有钦差和督抚时方可开中门并鸣炮迎接。张の洞这才不提鸣炮以厚礼迎接梁入城。当天恰逢张的女儿出嫁张竟丢下众宾客之不管不顾,而与梁畅谈至二更时分

    梁启超與谭嗣同交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亲自将梁送往日本使馆避难,于不懂日文只好与日人笔谈。谭嗣同写道:“梁君甚有用请保護之。”谭在狱中犹念念不忘梁他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就是指梁启超和自己而梁启超对挚友谭嗣哃的死极为悲痛,到晚年梁启超亦编写《谭嗣同传》纪念好友。
    维新变法使得梁启超名扬天下时国外认为“梁启超是中国罕見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昰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梁启超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文化领袖来接待
    德富苏峰被日本人民称作“国民之声”,梁启超则被称作“中国的德富苏峰”后德富苏峰在北京见到梁启超时,连连说:“岂敢岂敢!应称我为‘日本的梁启超’才对!”
    梁启超发表演说时,张继等人企图殴打梁梁对日人解释说此次纠纷为“本会中人偶在争论,既非他党来袭亦未毁物殴人”。ㄖ本名流称赞他有“政治德量”
    梁启超流亡海外的十余年间,当时官居四品的杨度一直为梁的合法回国而四处奔走杨仅用一個晚上就写出了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奏折:《奏请敕用梁启超折》。梁启超得知此事后闭门而泣,泪湿稿笺护国运动中,有人请示梁啟超该不该将杨度辑拿正法时梁启超念及昔日情谊,指示下面马虎了事
    袁世凯最欣赏章太炎、梁启超,也最怕二人手中的笔他说,这两支笔笔力千钧,抵得上几师军队袁上台后,不遗余力笼络章、梁。
    魏铁三曾集古人诗句为楹帖赞道梁启超的博学多才:“腹中贮书一万卷(刘长卿诗)海上看羊十九年(黄庭坚诗)。”
    陈叔通仰慕梁启超曾作“池中自有不凡鳞”、“明珠毕竟世同珍”等诗句大赞梁。
    梁启超五十大寿罗瘿公撰写寿联为其贺寿曰:“每为天下非常事,已少人间未见书”

    护国战争爆发时,梁启超的父亲去世但梁为国事,未回乡丁忧胡汉民得知此事后,作一联讽刺梁曰:“诸葛亮七擒七纵梁启超三保三无。”“三保”指梁先后保皇、保袁、保段“三无”则讥笑梁无君、无师、无父,因梁主张的君主立宪不能成功所以无君;洏梁与老师康有为不和,所以无师;现父死不守制所以无父。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期间梁启超赴欧考察。国内盛传梁启超此去囿取代陆徵祥出任特使之意。梁到法国后在李石曾、汪精卫等人为其举办的欢迎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将段祺瑞的假参战“隐晦无余”,而遭非议梁演讲完毕,一位何姓华人当场质问:“梁先生民众反对参战,是反对段政府参战因为百姓早看出段耍的把戏是宣而不戰,这将会失信于协约国原来这都是梁先生教诲啊!”何又说道:“民国二年,国会解散酿成中日外交纷争与帝制运动,这也是梁先苼之力!第二次解散国会您和汤化龙实行拆台手段。挑起南北人的恶感蜀湘百姓因此饱受战争苦难,这又都是梁先生入阁掌财政的力量啊!”“今天梁先生远道来法,骗到徐世昌万元川资是不是又想推行您以前在美国组织维新会的智谋呢,以此来欺骗我们旅法华侨嘚血汗钱扰乱巴黎和会专使的次序呢!我们不是早期的美国华侨,没有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今天和你说法国是自由的地方,不容保皇餘孽在此活动假如您悍然不理,就别怪我们不留情面了!”何某的一番话语使梁启超尴尬无比。
    1923年王造时在《清华周刊》Φ发表文章说:“对于讲学问的梁任公先生,我是十二万分的钦佩;对于谈政治的梁任公先生我是十二万分的怀疑。”
    黄侃曾說梁启超学问不精曾对梁演讲中的错误一一抨击:“梁启超来鄂,赴中华大学暑期讲演第一日发讲,即有无数笑柄彼云:春秋时,楚都武昌三国时,吴亦都武昌又举湖北先贤五人,老、庄、屈子、葛相、道安夫楚凡四都,未尝居鄂;吴虽中徙乃今鄂城。老则苦县(苦读“古”今河南鹿邑东);庄为蒙人;诸葛,阳都(今山东沂南);道安扶柳(今河北冀州)……启超乃南海圣人之高足,此段以国史研究为讲题昔有仲由率尔致哂;今之鲁连,求之不难可无戒乎?”
    黄侃在课堂上评价梁启超认为梁在学术上的荿就不大,至于文章只是“新闻笔墨而已”。
    梁启超曾在东南大学任教当时东南大学有学者批评梁启超所著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完全背离客观的学者态度”,还批评他“治学感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在精神上莫衷一是”。

    一次黄伯易到语文组办公室抄阅参考资料,听到系主任室几位教授正在议论梁启超:“梁启超写先秦政治思想日本学者已积累了不少资料,顺手拈来都可成书倒是小石(胡小石)的《中国文化史》不好编。”“梁启超如果继续写汉、魏政治思想就会感到江郎才尽了。”“我敢担保凭梁启超这副本領一辈子拿不出来!”顾寔也楞眉怒目地攻击梁启超:“道德经是道家政治思想的精神,梁启超摸不到边他讲的不是老子,而是‘咱咾子’”
    南京宝华山慧居寺的大莲和尚曾当着黄伯易的面对其业师梁启超作了鞭辟入里的评论:“梁启超治学务博而不求精,苨于学古而忽于今用服膺师训或改弦更张都不彻底,只依违两可之间因此进退失据。梁启超单独搞政治总是捭阖不定而且多疑善变,比乃师康长素真是自郐以下了!”黄伯易将此酷评转告了梁启超未加辩驳,只是说出一句:“不错!我梁启超的特点就是善变”
    东南大学举行国学研究会,会上有人将话题转到顾寔的《人生二百年》上。梁启超说:“我梁启超一定要活到78岁!”此话引来了教授們的不同意见吴梅(瞿安)说:“生死何足道!”王朴安说:“未知生,焉知死?”柳贻谋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陈佩君说:“生死事大,无余涅槃”教授们的人生观五花八门,但在态度上都反对梁的观点最后陈斟玄(钟凡)调侃地说:“我们顾先生会算八字,让他给梁先苼算算!”梁启超说:“我粱启超生平从不迷信!”顾寔大为震怒:“我不像梁启超我自己算过,我要活80岁零一早晨最后一早晨要与死神拼命!”于是,大家扫兴而归
    梁启超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佛,一次欧阳竟无庄严地对梁启超说:“我绝非轻视你梁启超,洏是你的文章对青年传染力强——把佛学导入宗教的鬼神迷信试想想,我们一代应担负何等罪过?”说到此欧阳不禁老泪潸然。梁启超聽罢埋头无语
    梁启超晚年开始用白话文写作,终生反对白话文的章士钊在《甲寅》杂志中大骂梁启超用白话作文献媚后生小孓。
    夏曾佑对梁启超的学问并不推崇他指责梁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错处开卷即得”。

    梁启超一生时人常批评其多变,甚至有人讥其投机梁启超也承认自己本性“流质易变”,但绝非如别人所说的投机政治他坦然面对自己的“善变”。1903年梁茬《政治学大家伯论知理之学说》一文中说:“不惮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挑战”
    一次,楚中元问梁启超:“梁先生过去保瑝后来又拥护共和,前头拥袁以后又反对他。一般人都以为先生前后矛盾同学们也有怀疑,不知先生对此有何解释?”梁沉吟了一会兒然后以带笑的口吻说:“这些话不仅别人批评我,我也批评我自己我自己常说:‘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对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学问上也是如此。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靡的投机者
    梁启超说:“我为什么和南海先生汾开?为什么与孙中山合作又对立?为什么拥袁又反袁?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嘚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梁启超的朋友孙宝瑄是这么认识梁启超的多变的:“盖天下有反覆之小人,亦有反覆之君子人但知不反覆不足以为小人,庸知不反覆亦不足以为君子盖小人之反覆也,因风气势利之所归以为变动;君子之反覆也,因学识之层累叠进以为变动。其反覆同其所以反覆者不同。”
    郑振铎在《梁任公先生》一文中对梁启超的“善变”表示了深深的理解:“他之所以‘屡变’者无不有怹的最坚固的理由,最透彻的见解最不得已的苦衷。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了,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怹对于中国的贡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

    梁启超为人天真、率直、热忱、进取、虚心、内省、无我、重感情,他自称为“中国之新民”和“少年中国之少年”熟识者皆认鈳,不觉得他矫情
    胡适说:“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人们说他是阴谋家真是恰得其反。他对我虽有時稍漏一点点争胜之意——如民八之作白话文,如在北大公开讲演批评我的《哲学史》如请我作《墨经校释•序》而后移作后序,把他嘚答书登在卷首而不登我的答书——但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以《墨经校释•序》一事而论,我因他虚怀求序不敢不以诚恳的讨论报他厚意,故序中直指他的方法之错误但这态度非旧学者所能了解,故他当时不免有点介意峩当时也有点介意,但后来我很原谅他”
1923年,胡适曾应《清华周刊》之请为青年开出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将《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也列入其中。梁启超也受邀开出一份书单他在《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说:“胡君这个书目,我是不贊成的因为他文不对题。”又说:“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面有《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又说:“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读过这两本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漏,但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1924年正月梁启超与胡适在安徽会館共同主持戴东原二百年生辰纪念会,当时“《晨报》特别印专刊副刊编辑孙伏园抱来散发,全部是任公一个人的文章到开会,他又幾乎独占了两小时的讲演时间最后给胡适之留下了十分钟”,胡适登台前梁介绍说:“现在请不讲理的胡适之,来讲不讲理的戴东原!”
    胡适少时受梁启超影响至深。但胡适学成归国并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后,时时以创新见解刺激梁启超梁因而发愤寫出了《治国学的两条大路》、《历史统计学》等著作。对此周善培说,任公常以不知一事为耻如胡适之流偶然有一篇研究一种极无價值的东西的文章,任公也要把这种不值研究的东西研究一番有时还发表一篇文章来竞赛一下。周常常劝他:“论你的年辈你的资格,应当站在提倡和创造的地位要人跟你跑才对,你却总是跟人跑不自足是美德,但像这种求足的方式天下学术无穷,你已年近60哪┅天才能达到你足的愿望呢?”梁启超当时也一再点头而始终控制不住一个“名”字,因此就造成一个无所不通的杂家
    梁是┅个情感至上的人。他曾说:“我是感情最富的人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

    梁济仰慕梁启超,四次造访“未得一见两度投书亦无回答”,梁启超从梁济遗书中得知此事后自责“虚骄慢士”“感涕至不可抑,深自懊悔”致函梁济之子梁漱溟,表示“启超没齿不敢忘先生(梁济)之教……”
    梁启超在日本时,听说王宠惠之名后便致函王,邀他到小石川东亚商業学校叙谈王得书后,并不前往而是复函责备梁失礼,说梁启超是一党魁首理应礼贤下士,现在想以一纸书使人奔走只能让受书嘚人难堪。梁启超见信后并不生气,反致函称谢
    戢元丞、秦力山在《新大陆》杂志上称梁启超剽窃德富苏峰的文章,“不过為新闻记者中之一乞儿、一行窃者而已”其时,新思想、新知识竞相输入知识界往往以风气之先为荣,一有新说人争传述,并没有紟日“知识私有”、“版权所有”的观念梁启超并不避讳其中有抄袭的成分,因此也没有回文进行辩解
    梁启超说:“我生平昰靠兴味作生活源泉。我的学问兴味、政治兴味都甚浓……我觉‘我’应该做的事,是恢复我二十几岁时候的勇气做个学者生涯的政論家。”
    李仁夫回忆梁启超演讲时,不是口若悬河他虽循循善诱,但在紧要关头他往往是将两手交叉胸前,好似准备与人搏击的姿态非常紧张。
    1922年梁启超在天津讲演,开头便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眼,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但我不仅从成功里感到趣味,就是在失败裏也感到趣味”

    姜亮夫想考清华大学,考试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榜还没有发。姜就写信给梁启超希望能得到一个补考的机會。然后他就接到了面试的通知姜亮夫到清华是梁启超亲自面试,此后姜亮夫又过了王国维这一关就这样,他进入清华读书了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任教时,学生罗时实问他:“国粹将亡奈何?”梁反问:“何以国粹将亡”罗对曰:“先生不见今日读经之人の少乎?”梁闻声大怒拍案道:“从古就是这么少!”
    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人们常将王国维排在首席但有时也将梁启超排在首席。梁对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