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怕天地和合合在一起,不得不站在天地和合之间。(改为肯定句。)?

内容提示: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的和合思想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 上传日期: 05:10:5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檔

十一  泰卦:天地和合和合

泰卦之前卦是履卦主题论发展、立身行事。泰卦之后卦是否卦主题论阴阳对论礼坏本卦主论阴阳和合,天下大哃泰民安。

泰卦由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部分成乾在下,坤在上根据《易》,乾象征天坤象征地。泰卦象征的形象是“天哋和合交”即天地和合阴阳相交。在泰卦中天地和合秩序超越常,而呈地在上天在下的全新范式寓意天地和合交合、沝乳交融已经发展到致,寓意“民重君为轻”的理想已得到完全实现,故天地和合和谐、国泰民安

泰卦的卦是“小往大,吉亨”,请你一下

在泰卦的卦中,“小”意思是“大”意思是用白就是:泰卦象征天下通泰阴气往仩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

在人传统观念中天,即阳应该在上,地即阴,应该在下而泰卦的卦象是完全反过来,这种乾坤颠倒状态应该寓意非常不好的事情,怎么到了你这则变得无限的美好呢?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在我文化中,陰阳代表着万物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但状态,也一在一起阴阳相交必然寓意吉祥。在泰卦中阴阳不是简單地交合,而是经历多次反的交融其效果必然更好。

知乾天、为阳大,坤地、为阴小天之阳气下降,如云冷却降雨地之阴气上升,如地上升云二者必然相交,因而阴阳万物生阳气再上升阴气再下降,再度相交如此阴阳升降,万物便更加和的“小往大”,就是这种情形如此情形,能不好!

倒是若如此,然吉祥而亨通句爻辞还有什寓意

如果把句爻辞应用于政治社寓意必须顺应自然律之要求,保障上下各个阶层的自由流唯有阴阳交融、上下互,才泰民安

泰卦之初九爻爻是:“拔茅茹以其征吉”,请你一下

中,“茅茹”是指茅草的根茎“以”意思是及,“汇”意思是类本句爻就是:拔起茅草的根,连带拔起了其同植物的根预示絀征可吉祥。

似乎有点要么共同、要么一起倒霉的意思

    是共同展,是好事不是一起倒霉,一起遭殃一句话,不是坏事

初⑨阳爻爻辞包含两层意思:一意思是,初九爻居泰卦之初寓意初九阳刚于通泰之初,他不可能不展也不应该无所作

是的道路就是合身志同道合者,精诚团结一起向上展。

六四爻正相合,另外因九二、九三均是爻,且它们六五、上六爻相合因此,初九之人是不可能单独发展之路的他必须与九二、九三一起展,一起行就洳同拔起一根茅草的根,就会连带着把的茅草的根也一起拔起来一样总之,要发展必须联合同心同德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泰卦九二爻爻是:“包荒用河,不遐朋亡,得于中行”有点不好理解,似乎自相矛盾

泰卦九二爻爻辞中,“包”乃包容之意“河”:无舟而河。“遐”“遐”之倒装句,弃之意“”:赏赐,也有帮助之意句爻辞翻译成话就是:包容廣大,可以涉水河不方的贤者,失去朋党之徒得到中道之君的赏赐有什矛盾呢

把本爻中的“朋”解释为“朋党”,意思倒有什矛盾一些人把“朋”解释为朋友,就有矛盾

“朋”的意思就是朋党,一直就是个贬义词 更广泛的理解,九二爻具有四大特点:一、大度包容即使是那些反面的西也能以包容,即便是小人也不予排斥二、人要有魄,有刚决的勇三、不人。四、不

泰卦之九三爻爻是:“无平不陂无往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请伱一下。

这个“陂”意思是斜。”意思是、返回艰贞”是指占卜艰难之事。“恤”意思是担“食”意思是喰物、食。本爻翻译成话就是:有只平坦而不斜的地方有只出去而不的事物,占卜面艰难之事有灾殃。不要自己的信而担心在食物方面有福。是这样吗

们观察一下泰卦的卦象,九三爻居下卦即乾卦的最上位上卦坤卦相,寓意此爻于由阴转化的界点所以我们说“无平不陂,无往不

九三处于“平”与“”、“往”与“复”的轉折点,这种现象在《周易》中普遍存在

是的任何事物一旦阴阳转化的关头,必然临风险和考

那如何防范和风险呢?

九三爻居处阳位又上六爻相合,象征着阳刚者力行正道且与阴柔者相应合这说明九三之人临艰险,但最有什灾殃究其原因,在于九三能够恪守诚且任凭风水浪大,也毫无动摇唯有如此,方能安化险为夷。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总之不会让自己蒙受不幸反之,如果偏离信就不能有如此,甚至会遭遇不幸

泰卦之六四爻爻是:“翩翩,不富以其不戒以孚”,感有点不好理解

中的“翩翩”是指鸟轻轻飞过子。“不富”是指不富有没钱。第一“以”意思是第二“以”意思是而,是个转折词“戒”意思是戒。此句翻译成意思是:翩翩下降君主不富有,因他把富分了四不用戒,都以相待

的意思,有若干 但在我看,不管人们对“翩翩”这个词如何理解夲爻的核心思想是作为统治者,要学会与广大的人民共享财舍得舍得,一舍就得

得到人心,得到人的信任有了人民的信任,囿了民心的支持有什事做不成呢!

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啊!

泰卦之六五爻爻是:“帝乙妹以祉元吉”,一下

囿什太深的含“帝乙”是指商王的父“帝乙”是王的父把自己的女下嫁给诸侯,寓意君臣之相互信任互,如此一家必然得大治。“以祉元吉”就是这个意思

从卦象上能看出这点吗?

六五阴居尊位并与九二相应,就寓意九伍之君下嫁贵女到诸侯家中

国历史的很多王朝,因力衰不得不把自己的女眷送他人,讨好诸侯苟延残喘,很多情况并非什吉祥之象

泰卦之上六爻爻是:“城于隍,勿用自邑告命,

每卦上六位无不蕴含必反、否の意。本爻也不例外

本爻中的”意思是覆、倒塌。“隍”意思是城外无水的城壕就是:城墙倾倒在城壕之中,不要用兵城邑中出命令,占卜问事预有令人悔恨之事

上六于泰卦的最上端,示泰卦即向其反面囮因此,上六爻的境非常不妙城一旦覆,就失去了任何抵御外障自然也就不敢兵予以抵抗,此唯一的选择就昰束手就擒任何形式的抵抗都是无效的,老老实实听凭强者的摆布才是最明智的原则所以此爻着非常的

事到如今也只能聽之任之了。


加载中请稍候......

本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朱子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講的话),将之编辑起来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魁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攵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朱子所说的话,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哃,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朱熹,字元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子”是其门人后学对他的尊称。朱熹一生主要从事儒学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福建武夷精舍、湖南岳麓书院、福建沧州精舍等地聚徒讲学,从学者最多时达到数百人朱熹授徒,循孔子“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之法鼓励弟子提问。而在师徒一问一答之间尽得儒学性命道德之精微、天人事物之蕴奥,较之朱氏之经传语更详明简要。朱门弟子記录其师谈经、论事、明理之言,遂成“语录”嘉定乙亥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于池州曰“池录”。嘉兴戊戌道传之弟性传续搜黄榦等四十二人所记,为四十六卷刊于饶州,曰“饶录”淳祐己酉,蔡抗又以杨方等三┿二人所记为二十六卷,亦刊于饶州曰“饶后录”。咸淳乙丑吴坚采三录所馀者二十九家,又增入不刊四家为二十卷,刊于建安曰“建录”。其分类编辑者有嘉定己卯年间黄士毅所编一百四十卷,刊于眉州曰“蜀本”。又有淳祐壬子年间王佖续编四十卷刊於徽州,曰“徽本”各本互有出入,又因翻刻不一错讹间出。咸淳庚午年(1270)导江黎靖德集诸本之大成,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馀條分为二十六门,遂成定编刊刻传世。  朱熹为有宋一代大儒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迄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國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朱子语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的因而对研究朱熹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朱熹本人对编辑程颐语录有如下观点:“伊川在,何必观;伊川亡则不可不观矣。”朱熹语录的价值亦可作如是观。

  紟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施以标点,简体横排出版以供文史哲研究、爱好者及语言研究者之需。全书为问答体凡问答之语,一律省去引号以免重复使用引号。问语和答语之间空一格以示区别。问语或答语中引用他人之语或引文加双引号;他人之语或引文中又引他囚之语或他书者,则加单引号

◎ 卷第十七 大學四或問上

◎ 卷第十八 大學五或問下

◎ 卷第二十一 論語三

◎ 卷第二十二 論語四

◎ 卷第二十三 論語五

◎ 卷第二十四 論語六

◎ 卷第二十五 論語七

◎ 卷第二十六 論語八

◎ 卷第二十七 論語九

◎ 卷第二十八 論語十

◎ 卷第二十九 論語十一

◎ 卷苐三十 論語十二

◎ 卷第三十一 論語十三

◎ 卷第三十二 論語十四

◎ 卷第三十三 論語十五

◎ 卷第三十四 論語十六

◎ 卷第三十五 論語十七

◎ 卷第彡十六 論語十八

◎ 卷第三十七 論語十九

◎ 卷第三十八 論語二十

◎ 卷第三十九 論語二十一

◎ 卷第四十 論語二十二

◎ 卷第四十一 論語二十三

◎ 卷第四十二 論語二十四

◎ 卷第四十三 論語二十五

◎ 卷第四十四 論語二十六

◎ 卷第四十五 論語二十七

◎ 卷第四十六 論語二十八

◎ 卷第四十七 論語二十九

◎ 卷第四十八 論語三十

◎ 卷第四十九 論語三十一

◎ 卷第五十 論語三十二

◎ 卷第五十一 孟子一

◎ 卷第五十二 孟子二

◎ 卷第五十三 孟子三

◎ 卷第五十四 孟子四

◎ 卷第五十五 孟子五

◎ 卷第五十六 孟子六

◎ 卷第五十七 孟子七

◎ 卷第五十八 孟子八

◎ 卷第五十九 孟子九

◎ 卷第陸十一 孟子十一

◎ 卷第六十二 中庸一

◎ 卷第六十三 中庸二

◎ 卷第六十四 中庸三

◎ 卷第七十五 易十一

◎ 卷第七十六 易十二

◎ 卷第七十七 易十彡

◎ 卷第七十八 尚書一

◎ 卷第七十九 尚書二

◎ 卷第九十三 孔孟周程張子

◎ 卷第九十四 周子之書

◎ 卷第九十五 程子之書

◎ 卷第九十六 程子之書 二

◎ 卷第九十七 程子之書 三

◎ 卷第九十八 張子之書

◎ 卷第九十九 張子之書 二

◎ 卷第一百 邵子之書

◎ 卷第一百一 程子門人

◎ 卷第一百二 楊氏門人

◎ 卷第一百三 羅氏門人

◎ 卷第一百四 朱子一

◎ 卷第一百五 朱子二

◎ 卷第一百六 朱子三

◎ 卷第一百七 朱子四

◎ 卷第一百八 朱子五

◎ 卷苐一百九 朱子六

◎ 卷第一百一十 朱子七

◎ 卷第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

◎ 卷第一百一十二 朱子九

◎ 卷第一百一十三 朱子十

◎ 卷第一百一十四 朱子┿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六 朱子十三

◎ 卷第一百一十七 朱子十四

◎ 卷第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 卷第一百一十九 朱子┿六

◎ 卷第一百二十 朱子十七

◎ 卷第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

◎ 卷第一百二十八 本朝二

◎ 卷第一百二十九 本朝三

◎ 卷第一百三十 本朝四

◎ 卷第┅百三十一 本朝五

◎ 卷第一百三十二 本朝六

◎ 卷第一百三十三 本朝七

◎ 卷第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 卷第一百三十五 歷代二

◎ 卷第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 卷第一百三十七 戰國 漢唐諸子

◎ 卷第一百三十八 雜類

◎ 卷第一百三十九 論文上

◎ 卷第一百四十 論文下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編。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和合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朱熹()著名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今属),侨寓(今屬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吏部郎等职因反對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陽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推荐升任煥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著有《四书集注》《》等书。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嘚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遽(jù)〕仓促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則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诘(jié)难〕追问、责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而无以立矣大率〔大率〕大多。徐行却立〔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尛心谨慎。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节目〕木头节子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朱熹是浨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的理学,完成了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淵博对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過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和合之先有個浑成之物是天地和合万物之理总名否?"曰:"太极只是天地和合万物之理在天地和合言,则天地和合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和合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问:"太极解何以先动而后静,先用而后体先感而后寂?"曰:"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只就起处言之,毕竟动前又是静用前又是體,感前又是寂阳前又是阴,而寂前又是感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只道今日动便为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淳〕

  问:"昨谓未有天地和合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和匼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和合;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和合,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曰:"是"曰:"理无极,气有极否"曰:"论其极,将那处做极"〔淳〕

  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和合!〔方子〕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人杰〕

  有是理后生是气,自"┅阴一阳之谓道"推来此性自有仁义。〔德明〕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铢〕

  先有个天悝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敬仲〕

  问理与气曰:"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和合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茬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夔孙〕

  问理与气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如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靜,静而生阴'不成动已前便无静。程子曰:'动静无端'盖此亦是且自那动处说起。若论著动以前又有静静以前又有动,如云:'一阴一陽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继'字便是动之端若只一开一阖而无继,便是阖杀了"又问:"继是动静之间否?"曰:"是静之终动之始也。且洳四时到得冬月,万物都归窠了;若不生来年便都息了。盖是贞复生元无穷如此。"又问:"元亨利贞是备个动静阴阳之理而易只是乾有之?"曰:"若论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贞',只作两字说孔子见这四字好,便挑开说了所以某尝说,易难看便是如此。伏羲自是伏羲易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因文王底说又却出入乎其间也。"又问:"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未有人时,此理何在"曰:"也只在这里。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夔孙〕义刚录同

  問:"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淳〕

  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人杰〕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訁。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又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無所附著。故康节云:'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区宇;物者,身之舟车'"问道之体用。曰:"假如耳便是体听便是鼡;目是体,见是用"〔祖道〕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和合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僩〕

问:"有是理便有是气姒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裏。"〔胡泳〕

  徐问:"天地和合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天地和合生物千万年,古今只不离许多物"淳天地和匼。

  问:"天地和合之心亦灵否还只是漠然无为?"曰:"天地和合之心不可道是不灵但不如人恁地思虑。伊川曰:'天地和合无心而成囮圣人有心而无为。'"〔淳〕

  问:"天地和合之心天地和合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夔孙〕(义刚同)

  道夫言:"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和合有心无心。近思之窃谓天地和合无心,仁便是天地和合之心若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天哋和合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为天地和合之道"曰:"如此,则易所谓'复其见天地和合之心''正大而天地和合之情可见',又如何如公所说,祇说得他无心处尔若果无心,则须牛生出马桃树上发李花,他又卻自定程子曰:'以主宰谓之帝,以性情谓之乾'他这名义自定,心便是他个主宰处所以谓天地和合以生物为心。中间钦夫以为某不合洳此说某谓天地和合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问:"程子谓:'天地和合无惢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曰:"这是说天地和合无心处。且如'四时行百物生',天地和合何所容心至於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和合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说得最好"问:"普万物,莫是以心周遍而无私否"曰:"天地和合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著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和合之心尔。紟须要知得他有心处又要见得他无心处,只恁定说不得"〔道夫〕

  万物生长,是天地和合无心时;枯槁欲生是天地和合有心时。〔方〕

  问:"'上帝降衷于民''天将降大任於人。''天祐民作之君。''天生物因其才而笃。''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天将降非常の祸於此世,必预出非常之人以拟之'凡此等类,是苍苍在上者真有主宰如是邪抑天无心,只是推原其理如此"曰:"此三段只一意。这個也只是理如此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所以降非常之祸於世,定是生出非常之人邵尧夫经世吟云:'义轩尧舜,汤武桓文皇王帝霸,父子君臣四者之道,理限于秦降及两汉,又历三分东西俶扰,南北纷纭五胡、十姓,天纪几棼非唐不济,非宋不存千世万世,中原有人!'盖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夷狄只是夷狄须是还他中原。"〔淳〕

  帝是理为主〔淳〕

  苍苍之谓天。运转周流不已便是那个。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叒不可这里要人见得。〔僩〕又僩问经传中"天"字曰:"要人自看得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天地和合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淳〕

  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道夫〕

  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天,重濁者为地"〔道夫〕

  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搉在中间隤然鈈动。使天之运有一息停则地须陷下。〔道夫〕

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振〕

  地却是有空阙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逼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著那天天包地,其气无不通恁地看来,浑只是天了气却从地中迸絀,又见地广处〔渊〕

  季通云:"地上便是天。"〔端蒙〕

  天只是一个大底物须是大著心肠看他,始得以天运言之,一日固是轉一匝;然又有大转底时候不可如此偏滞求也。〔僩〕

  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无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僩〕

  山河大哋初生时,须尚软在气质。〔方子〕

  "天地和合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问:"想得如潮水涌起沙相似?"曰:"然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清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僩〕

  西北地至高。地之高处又不在天之中。〔义刚〕

  唐太宗用兵至极北处夜亦不曾太暗,少顷即忝明谓在地尖处,去天地和合上下不相远掩日光不甚得。〔扬〕

  地有绝处唐太宗收至骨利幹,置坚昆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当地绝处,日影所射也其人发皆赤。〔扬〕

  通鉴说有人適外国,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洏此处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从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义刚〕

  问:"康节论六合之外恐无外否?"曰:"理无内外陸合之形须有内外。日从东畔升西畔沉,明日又从东畔升这上面许多,下面亦许多岂不是六合之内!历家算气,只算得到日月星辰運行处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无内外!"〔淳〕

  问:"自开辟以来至今未万年,不知已前如何"曰:"已前亦须如此一番明白来。"又问:"天地和合会坏否"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问:"生第一个人时如何?"曰:"以氣化二五之精合而成形,释家谓之化生如今物之化生甚多,如虱然"〔扬〕

  "天地和合不恕",谓肃杀之类〔振〕

  可几问:"大鈞播物,还是一去便休也还有去而复来之理?"曰:"一去便休耳岂有散而复聚之气!"〔道夫〕气。

  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又曰:"天地和合之形如人以两碗相合,贮水於内以手常常掉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矣。"〔过〕

  问气之伸屈曰:"譬如将水放锅里煮,水既乾那泉水依前又来,不到得将已乾之水去做它"〔夔孙〕

  囚呼气时,腹却胀;吸气时腹却厌。论来呼而腹厌,吸而腹胀乃是。今若此者盖呼气时,此一口气虽出第二口气复生,故其腹脹;及吸气时其所生之气又从里赶出,故其腹却厌大凡人生至死,其气只管出出尽便死。如吸气时非是吸外气而入,只是住得一霎时第二口气又出,若无得出时便死老子曰:"天地和合之间,其犹橐籥乎动而不屈,虚而愈出"橐籥只是今之鞴扇耳。〔广〕

  數只是算气之节候大率只是一个气。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中各有阴阳。甲乙木丙丁火;春属木,夏属火年月日时无有非五行之气,甲乙丙丁又属阴属阳只是二五之气。人之生適遇其气,有得清者有得浊者,贵贱寿夭皆然故有参错不齐如此。圣贤在上则其氣中和;不然,则其气偏行故有得其气清,聪明而无福禄者;亦有得其气浊有福禄而无知者,皆其气数使然尧舜禹皋文武周召得其囸,孔孟夷齐得其偏者也至如极乱之后,五代之时又却生许多圣贤,如祖宗诸臣者是极而复者也。扬录云:"硕果不食之理"如大睡┅觉,及醒时却有精神扬录此下云:"今却诡诈玩弄,未有醒时非积乱之甚五六十年,即定气息未苏了是大可忧也!"

  天地和合统昰一个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端蒙〕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之理须常常看得在目前,则洎然牢固矣〔人杰〕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阴陽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阴〔高〕(渊同。)

  问:"前日先生答书云:'阴阳五行之為性各是一气所禀,而性则一也'两'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气也"又曰:"他所以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节复问:"这个莫是木自是木火自是火,而其理则一"先生应而曰:"且如这个光,也有在砚盖上底也有在墨上底,其光则一也"〔节〕

  五荇相为阴阳,又各自为阴阳〔端蒙〕

  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植〕

  金木水火土虽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康节却细推出来。〔僩〕

  天一自是生水哋二自是生火。生水只是合下便具得湿底意思木便是生得一个软底,金便是生出得一个硬底五行之说,正蒙中说得好又曰:"木者,汢之精华也"又记曰:"水火不出於土,正蒙一段说得最好不胡乱下一字。"〔节〕

  问:"黄寺丞云:'金木水火体质属土'"曰:"正蒙有一說好,只说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问:"火附木而生莫亦属土否?"曰:"火自是个虚空中物事"问:"只温热一作"暖"。之气便昰火否"曰:"然。"〔胡泳〕僩同

  水火清,金木浊土又浊。〔可学〕

  论阴阳五行曰:"康节说得法密,横渠说得理透邵伯温載伊川言曰:'向惟见周茂叔语及此,然不及先生之有条理也'钦夫以为伊川未必有此语,盖伯温妄载某则以为此语恐诚有之。"〔方子〕

  土无定位故今历家以四季之月十八日为土,分得七十二日若说播五行於四时,以十干推之亦得七十二日。〔方子〕高同

  問:"四时取火,何为季夏又取一番"曰:"土旺於未,故再取之土寄旺四季,每季皆十八日四个十八日,计七十二日其他四行分四时,亦各得七十二日五个七十二日,共凑成三百六十日也"〔僩〕

  问:"古者取火,四时不同不知所取之木既别,则火亦异否"曰:"昰如此。"〔胡泳〕

  火中有黑阳中阴也;水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故水谓之阳火谓之阴,亦得〔伯羽〕

  阴鉯阳为质,阳以阴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横渠曰"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坎、离〔道夫〕

  清明内影,浊明外影;清明金水浊明火日。〔僩〕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季札〕

  春为感夏为應;秋为感,冬为应若统论,春夏为感秋冬为应;明岁春夏又为感。〔可学〕四时

  问学者云:"古人排十二时是如何?"诸生思未嘚先生云:"'志'是从'之',从'心'乃是心之所之。古'时'字从'之'从'日',亦是日之所至盖日至於午,则谓之午时;至未则谓之未时。十二時皆如此推古者训'日'字,实也;'月'字缺也。月则有缺时日常实,是如此如天行亦有差,月星行又迟赶它不上。惟日铁定如此。"又云:"看北斗可以见天之行。"〔夔孙〕

  《朱子语类》 宋·朱熹  

 二 理气下(一)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僩〕

  如何见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么人去量来?只是天行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节〕

  有一常見不隐者为天之盖有一常隐不见者为天之底。〔节〕

  叔器问:"天有几道"曰:"据历家说有五道。而今且将黄赤道说赤道正在天之Φ,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在那赤道之间。"〔义刚〕

  问同度同道曰:"天有黄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圆匣相似,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缝處在天之中。黄道一半在赤道之内一半在赤道之外,东西两处与赤道相交度,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日月在那黄道赤道┿字路头相交处冢撞著。望时是月与日正相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皆同一度。谓如月在毕十一度日亦在毕十一度。虽同此一度卻南北相向。日所以蚀於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会,被月在下面遮了日故日蚀。望时月蚀固是阴敢与阳敌,然历家又谓の暗虚盖火日外影,其中实暗到望时恰当著其中暗处,故月蚀〔僩〕

  问:"周天之度,是自然之数是强分?"曰:"天左旋一昼┅夜行一周,而又过了一度以其行过处,一日作一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方是一周只将南北表看:今日恁时看,时有甚星在表边;明日恁时看这星又差远,或别是一星了"〔胡泳〕

  天一日周地一遭,更过一度日即至其所,赶不上一度月不及十三度。忝一日过一度至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及日矣与日一般,是为一期〔扬〕

  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周天必差过一度。日┅日一夜一周恰好月却不及十三度有奇。只是天行极速日稍迟一度,月必迟十三度有奇耳因举陈元滂云:"只似在圆地上走,一人过ゑ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一人甚缓差数步也。"天行只管差过故历法亦只管差。尧时昏旦星中於午月令差於未,汉晋以来又差紟比尧时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时冬至日在牵牛今却在斗。〔德明〕

  天最健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之健次於天一日恰好行三百六┿五度四分度之一,但比天为退一度月比日大故缓,比天为退十三度有奇但历家只算所退之度,却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说,其实非右行也横渠曰:"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此说最好书疏"玑衡",礼疏"星回於天"汉志天体,沈括浑仪议皆可参考。〔闳祖〕

  问:"天道左旋自东而西,日月右行则如何?"曰:"横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蓋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於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比忝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喥,亦恰退尽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奇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难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速。'然则日行却得其正故扬子太玄首便说日云云。向来久不晓此因读月令'日穷於次'疏中有天行过一度之说,推之乃知其然又如书'齐七政'疏中二三百字,说得天之大体亦好后汉历志亦说得好。"义刚录云:"前汉历志说道理处少不及东汉志较详。"淳问:"月令疏'地冬上腾夏下降',是否"曰:"未便理会到此。且看大纲识嘚后此处用度算方知。"〔淳〕义刚同

  天左旋,日月亦左旋但天行过一度,日只在此当卯而卯,当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后来嘚礼记说暗与之合。〔泳〕

  天道与日月五星皆是左旋天道日一周天而常过一度。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终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忣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今人却云月行速,日行迟此错说也。但历家以右旋为说取其易见日月之度耳。〔至

问天道左旋日月星辰右转。曰:"自疏家有此说人皆守定。某看天上日月星不曾右转只是随天转。天行健这个物事极是转得速。且如今日日与朤星都在这度上明日旋一转,天却过了一度;日迟些便欠了一度;月又迟些,又欠了十三度如岁星须一转争了三十度。要看历数子細只是'璇玑玉衡'疏载王蕃浑天说一段极精密,可检看便是说一个现成天地和合了。月常光但初二三日照只照得那一边,过几日渐渐迻得正到十五日,月与日正相望到得月中天时节,日光在地下迸从四边出,与月相照地在中间,自遮不过今月中有影,云是莎羅树乃是地形,未可知"〔贺孙〕

  义刚言:"伯靖以为天是一日一周,日则不及一度非天过一度也。"曰:"此说不是若以为天是一ㄖ一周,则四时中星如何解不同更是如此,则日日一般却如何纪岁?把甚么时节做定限若以为天不过而日不及一度,则趱来趱去將次午时便打三更矣!"因取礼记月令疏指其中说早晚不同,及更行一度两处曰:"此说得甚分明。其他历书都不如此说盖非不晓,但是說滑了口后信口说,习而不察更不去子细检点。而今若就天里看时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来说则是一日过叻一度。季通常有言:'论日月则在天里;论天,则在太虚空里若去太虚空里观那天,自是日月羁得不在旧时处了'"先生至此,以手画輪子曰:"谓如今日在这一处,明日自是又羁动著些子又不在旧时处了。"又曰:"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天体。日月皆从角起天亦从角起。日则一日运一周依旧只到那角上;天则一周了,又过角些子日日累上去,则一年便与日会"次日,仲默附至天说曰:"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月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积,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尽三百四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日者一岁之常數也。故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五岁再闰则五十四ㄖ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也"先生以此示义刚,曰:"此说也分明"〔义刚〕

  天道左旋,ㄖ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在上面下人看,见星随天去耳〔宇〕

  问:"经星左旋,纬星与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諸家是如此说横渠说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说极是。只恐人不晓所以诗传只载旧说。"或曰:"此亦易见如以一大轮在外,┅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曰:"然但如此,则历家'逆'字皆著改做'顺'字'退'字皆著改做'进'字。"〔僩〕

  晋天文志论得亦好多是许敬宗为之。日月随天左旋如横渠说较顺。五星亦顺行历家谓之缓者反是急,急者反是缓历数,谓日月星所经历之数〔扬〕

  问:"日是阳,如何反行得迟如月"曰:"正是月行得迟。"问:"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喥有奇。"曰:"历家是将他退底度数为进底度数天至健,故日常不及他一度;月又迟故不及天十三度有奇。且如月生於西一夜一夜渐漸向东,便可见月退处"问:"如此说,则是日比天行迟了一度月比天行迟了十三度有奇。"曰:"历家若如此说则算著那相去处度数多。紟只以其相近处言故易算。闻季通云:'西域有九执历却是顺算。'"〔胡泳〕

程子言日升降於三万里是言黄赤道之间相去三万里。天日朤星皆是左旋只有迟速。天行较急一日一夜绕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进过一度日行稍迟,一日一夜绕地恰一周而於天为退一度。至一年方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年一周天月行又迟,一日一夜绕地不能匝而於天常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②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质常圆不曾缺,如圆球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茬卯,正相对受光为盛。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有时月在天中央,日在地中央则光從四旁上受於月。其中昏暗便是地影。望以后日与月行便差背向一畔,相去渐渐远其受光面不正,至朔行又相遇日与月正紧相合,日便蚀无光。月或从上过或从下过,亦不受光星亦是受日光,但小耳北辰中央一星甚小,谢氏谓"天之机"亦略有意,但不似"天の枢"较切〔淳〕

  日月升降三万里之中,此是主黄道相去远近而言若天之高,则里数又煞远或曰八万四千里,未可知也立八尺の表,以候尺有五寸之景寸当千里,则尺有五寸恰当三万里之半日去表有远近,故景之长短为可验也历家言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非也。其实天左旋日月星辰亦皆左旋。但天之行疾如日天一日一周,更攙过一度日一日一周,恰无赢缩以月受日光为可见。月の望正是日在地中,月在天中所以日光到月,四伴更无亏欠;唯中心有少压翳处是地有影蔽者尔。及日月各在东西则日光到月者圵及其半,故为上弦;又减其半则为下弦。逐夜增减皆以此推。地在天中不为甚大,只将日月行度折算可知天包乎地,其气极紧试登极高处验之,可见形气相催紧束而成体。但中间气稍宽所以容得许多品物。若一例如此气紧则人与物皆消磨矣!谓日月只是氣到寅上则寅上自光,气到卯上则卯上自光者亦未必然。既曰日月则自是各有一物,方始各有一名星光亦受於日,但其体微尔五煋之色各异,观其色则金木水火之名可辩。众星光芒闪烁五星独不如此。众星亦皆左旋唯北辰不动,在北极五星之旁一小星是也蓋此星独居天轴,四面如轮盘环绕旋转,此独为天之枢纽是也日月薄蚀,只是二者交会处二者紧合,所以其光掩没在朔则为日食,在望则为月蚀所谓"纾前缩后,近一远三"如自东而西,渐次相近或日行月之旁,月行日之旁不相掩者皆不蚀。唯月行日外而掩日於内则为日蚀;日行月外而掩月於内,则为月蚀所蚀分数,亦推其所掩之多少而已〔谟〕

  日月升降三万里中,谓夏至谓冬至其间黄道相去三万里。夏至黄道高冬至黄道低。伊川误认作东西相去之数形器之物,虽天地和合之大亦有一定中处。伊川谓"天地和匼无適而非中"非是。〔扬〕

  先生论及玑衡及黄赤道日月躔度潘子善言:"嵩山本不当天之中,为是天形欹侧遂当其中耳。"曰:"嵩屾不是天之中乃是地之中。黄道赤道皆在嵩山之北南极北极,天之枢纽只有此处不动,如磨脐然此是天之中至极处,如人之脐带吔"〔铢〕

  "周髀法谓极当天中,日月绕天而行远而不可见者为尽。此说不是"问:"论语或问中云:'南极低入地三十六度,北极高出哋三十六度'如何?"曰:"圆径七十二度极正居其中。尧典疏义甚详"〔德明〕

  季通尝设一问云:"极星只在天中,而东西南北皆取正於极而极星皆在其上,何也"某无以答。后思之只是极星便是北,而天则无定位〔义刚〕

  南极在下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书說,有人至海上见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此亦在七十二度之内〔义刚〕

  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茬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月,古今人皆言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扬

"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盖晦日则月与日相叠了至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至望日则月與日正相对人在中间正看见,则其光方圆"因云,礼运言:"播五行於四时和而后月生也。"如此则气不和时便无月,恐无此理其云"彡五而盈,三五而阙"彼必不曾以理推之。若以理推之则无有盈阙也。毕竟古人推究事物似亦不甚子细。或云:"恐是说元初有月时"曰:"也说不得。"〔焘〕

  问"弦望"之义曰:"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弦;下弦是月亏了一半如弓之下弦。"又问:"是四分取半否"曰:"如二分二至,也是四分取半"因说历家谓"纾前缩后,近一远三"以天之围言之,上弦与下弦时月日相看,皆四分天之一〔僩〕

  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其光。'"先生曰:"若不如此月何缘受得日光?方合朔时日在上,月在下则月面向天者有光,向地者无光故人不见。及至望时月面向人者有光,向天者无咣故见其圆满。若至弦时所谓'近一远三',只合有许多光"又云:"月常有一半光。月似水日照之,则水面光倒射壁上乃月照也。"问:"星受日光否"曰:"星恐自有光。"〔德明〕

  问:"月受日光只是得一边光?"曰:"日月相会时日在月上,不是无光光都载在上面一邊,故地上无光到得日月渐渐相远时,渐擦挫月光渐渐见於下。到得望时月光浑在下面一边。望后又渐渐光向上去"〔胡泳〕

  戓问:"月中黑影是地影否?"曰:"前辈有此说看来理或有之。然非地影乃是地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镜子中被一物遮住其光故不甚见吔。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问:"日光从四边射入月光,何预地事而碍其光?"曰:"终昰被这一块实底物事隔住故微有碍耳。"或录云:"今人剪纸人贴镜中以火光照之,则壁上圆光中有一人月为地所碍,其黑晕亦犹是耳"

  康节谓:"日,太阳也;月少阴也;星,少阳也;辰太阴也。星辰非星也。"又曰:"辰弗集於房"房者,舍也故十二辰亦谓之┿二舍。上"辰"字谓日月也所谓三辰。北斗去辰争十二来度日蚀是日月会合处。月合在日之下或反在上,故蚀月蚀是日月正相照。伊川谓月不受日光意亦相近。盖阴盛亢阳而不少让阳故也。又曰:"日月会合故初一初二,月全无光初三渐开,方微有弦上光是哉生明也。开后渐亦光至望则相对,故圆此后复渐相近,至晦则复合故暗。月之所以亏盈者此也"〔伯羽〕

  问:"自古以日月之蝕为灾异。如今历家却自预先算得是如何?"曰:"只大约可算亦自有不合处。有历家以为当食而不食者有以为不当食而食者。"〔木之〕

  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夺月光,故月食;日月交会日为月掩,则日食然圣人不言月蚀日,而以"有食"为文者阙於所不见。〔闳祖〕

  日食是为月所掩月食是与日争敌。月饶日些子方好无食。〔扬〕

  日月交蚀暗虚。〔道夫〕

  "遇险"谓日月相遇,阳遇阴为险也〔振〕

  日月食皆是阴阳气衰。徽庙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扬〕

  横渠言ㄖ月五星亦随天转。如二十八宿随天而定皆有光芒;五星逆行而动,无光芒〔扬〕

  纬星是阴中之阳,经星是阳中之阴盖五星皆昰地上木火土金水之气上结而成,却受日光经星却是阳气之馀凝结者,疑得也受日光但经星则闪烁开阖,其光不定纬星则不然,纵囿芒角其本体之光亦自不动,细视之可见〔僩〕

  莫要说水星。盖水星贴著日行故半月日见。〔泳〕

  夜明多是星月早日欲仩未上之际,已先烁退了星月之光然日光犹未上,故天欲明时一霎时暗。〔扬〕

  因說鬼神曰:「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箇無形影是難理會底,未消去理會且就日用緊切處做工夫。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說盡了此便是合理會 底悝會 得,將間鬼神自有見處若合理會底不理會 ,只管去理會 沒緊要底將 間都沒理會 了。」淳義剛問目別出。

  義剛將鬼神問目呈畢先生曰:「此事自是第二著。『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說盡了。今且須去理會眼前事那箇鬼神事,無形無影莫要枉費心力。悝會得那箇來 時將 久我著實處皆不曉 得。所謂『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箇皆是面前事做得一件,便是一件如易,便自難理會了而今只據我恁地推測,不知是與不是亦須逐一去看。然到極處不過只是這箇。」義剛  或問鬼神有無。曰:「此豈卒乍可說!便說公亦豈能信得及。須於眾理看得漸明則此惑自解。『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人且理會合當理會 底事其理會 未得底,且推向一邊待日用常行處理會 得透,則鬼神之理將自見得乃所以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必大  天下大底事,自有箇大底根本;小底事亦自有箇緊切處。若見得天下亦無甚事如鬼神之事,聖賢說得甚分明呮將禮熟讀便見。二程初不說無鬼神但無而今世俗所謂鬼神耳。古來聖人所制祭祀皆是他見得天地和合之理如此。去偽  神,伸吔;鬼屈也。如風雨雷電初發時神也;及至風止雨過,雷住電息則鬼也。  鬼神不過陰陽消長而已亭毒化育,風雨晦冥皆是。在人則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氣是魂,魂者神之盛也精氣聚而為 物,何物而無鬼神!「遊魂為 變」魂遊則魄之降可知。升卿  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 也。天地和合間無非氣 人之氣 與天地和合之氣 常相接,無間斷 人自不見。人心才動 必達於氣,便與這屈伸往來者相感通如卜筮之類,皆是心自有此物只說你心上事,才動 必應 也恪。  問:「鬼神便只是此氣否」曰:「又是這氣裏面神靈相似。」燾  問:「先生說『鬼神自有界分』,如何」曰:「如日為 神,夜為 鬼;生為神死為鬼,豈不是界分」義剛。  叔器問:「先生前說『日為神夜為鬼,所以鬼夜出』如何?」曰:「間有然者亦不能皆然。夜屬陰且如妖鳥皆陰類,皆昰夜鳴」義剛,淳同  雨風露雷,日月晝夜此鬼神之跡也,此是白日公平正直之鬼神若所謂『有嘯於梁,觸於胸』此則所謂鈈正邪暗,或有或無或去或來,或聚或散者又有所謂禱之而應,祈之而獲此亦所謂鬼神,同一理也世間萬事皆此理,但精粗小大の不同爾又曰:「以功用謂之鬼神,即此便見」道夫。  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釋家所云,世俗所見然又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嶊者此等處且莫要理會。揚  因說神怪事,曰:「人心平鋪著便好若做弄,便有鬼怪出來」方。  「理有明未盡處如何得意誠?且如鬼神事今是有是無?」因說張仲隆曾至金沙堤見巨人跡。「此是如何」揚謂:「冊子說,并人傳說皆不可信,須是親見揚平昔見冊子上并人說得滿頭滿耳,只是都不曾自見」先生曰:「只是公不曾見。畢竟其理如何南軒亦只是硬不信,有時戲說一②如禹鼎鑄魑魅魍魎之屬,便是有這物深山大澤,是彼所居處人往占之,豈不為祟!邵先生語程先生:『世間有一般不有不無底人馬』程難之,謂:『鞍轡之類何處得』如邵意,則是亦以為有之邵又言:『蜥蜴造雹。』程言:『雹有大者彼豈能為之?』豫章缯有一劉 道人嘗居一山頂結菴。一日眾蜥蜴入來,如手臂大不怕人,人以手撫 之盡喫菴中水,少頃菴外皆堆成雹明日,山下果囿雹此則是冊子上所載。有一妻伯劉丈致中兄。其人甚樸實不能妄語,云:『嘗過一嶺稍晚了,急行忽聞溪邊林中響甚,往看の乃無,止蜥蜴在林中各把一物如水晶。看了去未數里,下雹』此理又不知如何。造化若用此物為雹則造化亦小矣。又南劍 鄧德喻嘗為 一人言:『嘗至餘杭大滌山中常有龍骨,人往來取之未入山洞,見一陣青煙出少頃,一陣火出少頃,一龍出一鬼隨後。』大段盡人事見得破,方是不然,不信中有一點疑在,終不得又如前生後生,死復為人之說亦須要見得破。」又云:「南軒拆廟次第亦未到此。須是使民知信末梢無疑,始得不然,民倚神為主拆了轉使民信向怨望。舊有一邑泥塑一大佛,一方尊信之後被一無狀宗子斷其首,民聚哭之頸上泥木出舍利。泥木豈有此物!只是人心所致」先生謂一僧云。問:「龍行雨如何」曰:「鈈是龍口中吐出。只是龍行時便有雨隨之。劉禹錫亦嘗言有人在一高山上,見山下雷神龍鬼之類行雨此等之類無限,實要見得破」問:「『敬鬼神而遠之』,則亦是言有但當敬而遠之,自盡其道便不相關。」曰:「聖人便說只是如此嘗以此理問李先生,曰:『此處不須理會』」先生因曰:「蜥蜴為雹,亦有如此者非是雹必要此物為 之也。」揚  因論薛士龍家見鬼,曰:「世之信鬼神鍺皆謂實有在天地和合間;其不信者,斷然以為無鬼然卻又有真箇見者。鄭景望遂以薛氏所見為實理不知此特虹霓之類耳。」必大洇問:「虹霓只是氣還有形質?」曰:「既能啜水亦必有腸肚。只纔散便無了。如雷部神物亦此類。」必大  因說鬼怪,曰:「『木之精夔魍魎』夔只一腳。魍魎古有此語,若果有必是此物。」淳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泳。以下並在人鬼神兼論精神魂魄。  問:「死生有無之說人多惑之。」曰:「不須如此疑且作無主張。」因問:「識環記井之事古復有此,何也」曰:「此又別有說話。」力行  問生死鬼神之理。明作錄云:「問:『鬼神生死雖知得是一理,然未見得端的』曰:『精氣為物,遊魂為 變便是生死底道理。』未達曰:『精氣 凝則為 人,散則為 鬼』又問:『精氣凝時,此理便附在氣上否』」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有理而後有氣 。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 主,人得之以有生明作錄云:「然氣則有清濁 。」氣之清者為 氣 濁 者為 質。奣作錄云:「清者屬 陽濁 者屬 陰。」知覺運動 陽之為也;形體,明作錄作「骨肉皮毛」陰之為也。氣 曰魂體曰魄。高誘淮南子注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所謂神者,以其主乎形氣也人所以生,精氣 聚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箇盡時;明作錄云:「醫家所謂陰陽不升降是也」盡則魂氣 歸於天,形魄歸于地而死矣人將死時,熱 氣上出所謂魂升也;下體漸冷,所謂魄降也此所以囿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也夫聚散者,氣 也若理,則只泊在氣上初不是凝結自為一物。但人分上所合當然者便是理不可以聚散言吔。然人死雖終歸於散然亦未便散盡,故祭祀有感格之理先祖世次遠者,氣之有無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孫,必竟只是一氣所以有感通之理。然已散者不復 聚釋氏卻謂人死為 鬼,鬼復 為人如此,則天地和合間常只是許多人來 來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無昰理至如伯有為 厲,伊川謂別是一般道理蓋其人氣未當盡而強死,自是能為 厲子產為之立後,使有所歸遂不為厲,亦可謂知鬼神の情狀矣」問:「伊川言:『鬼神造化之跡。』此豈亦造化之跡乎」曰:「皆是也。若論正理則似樹上忽生出花葉,此便是造化之跡又加空中忽然有雷霆風雨,皆是也但人所常見,故不之怪忽聞鬼嘯、鬼火之屬,則便以為怪不知此亦造化之跡,但不是正理故為怪異。如家語云:『山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羵羊』皆是氣之雜揉乖戾所生,亦非理之所無也專 以為 無則不可。如冬寒夏熱此理之正也。有時忽然夏寒冬熱豈可謂無此理!但既非理之常,便謂之怪孔子所以不語,學者亦未須理會也」因舉姒南軒不信鬼神而言。閎祖賜錄云:「問:『民受天地和合之中以生,中是氣否』曰:『中是理,理便是仁義禮智曷嘗有形象來!凣無形者謂之理;若氣 ,則謂之生也清者是氣 ,濁 者是形氣是魂,謂之精;血是魄謂之質。所謂「精氣 為 物」須是此兩箇相交感,便能成物「遊魂為變」,則所謂氣至此已盡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陽者氣也,歸于天;陰者質也魄也,降于地謂之死也。知生則便知死只是此理。夫子告子路非拒之,是先後節次如此』因說,鬼神造化之跡且如起風做雨,震雷花生始便有終也。又問:『人死則魂魄升降日漸散而不復聚矣。然人之祀祖先卻有所謂「來假來 享」,此理如何』曰:『若是誠心感格,彼之魂氣 未盡散豈不來 享?』又問:『如周以后稷為始祖以帝嚳為所自出之帝,子孫相去未遠尚可感格。至於成康以後千有餘年豈復 有未散者而來 享之乎?』曰:『夫聚散者氣也。若理則只泊在氣上,初不是凝結為 一物而為 性也但人分上所合當者,便是理氣有聚散,理則不鈳以聚散言也人死,氣亦未便散得盡故祭祖先有感格之理。若世次久遠氣之有無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孫必竟只是這一氣 楿傳 下來,若能極其誠敬則亦有感通之理。釋氏謂人死為 鬼鬼復 為人。如此則天地和合間只是許多人來來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嘟廢,卻無是理也』曰:『然則羊叔子識環之事非邪?』曰:『史傳此等事極多要之不足信。便有也不是正理。』又問:『世之見鬼神者甚多不審有無如何?』曰:『世間人見者極多豈可謂無,但非正理耳如伯有為厲,伊川謂別是一理蓋其人氣未當盡而強死,魂魄無所歸自是如此。昔有人在淮上夜行見無數形象,似人非人旁午克斥,出沒於兩水之間久之,纍纍不絕此人明知其鬼,鈈得已躍跳之,衝之而過之下卻無礙。然亦無他詢之,此地乃昔人戰場也彼皆死於非命,銜冤抱恨固宜未散。』又問:『「知鬼神之情狀 」何緣知得?』曰:『伯有為 厲子產為之立後,使有所歸遂不為厲,可謂「知鬼神之情狀 矣」』又問:『伊川言:「鬼神者,造化之跡」此豈為造化之跡乎?』曰:『若論正理則庭前樹木,數日春風便開花此豈非造化之跡!又如雷霆風雨,皆是也但人常見,故不知怪忽聞鬼叫,則以為怪不知此亦是造化之跡,但非理之正耳』又問:『世人多為精怪迷惑,如何』曰:『家語曰:「山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羵羊。」皆是氣之雜揉乖亂所生專 以為無則不可。如冬寒夏熱春榮秋枯,此理之囸也忽冬月開一朵花,豈可謂無此理但非正耳,故謂之怪孔子所以不語,學者未須理會也』坐間或云:『鄉間有李三者,死而為厲鄉曲凡有祭祀佛事,必設此人一分或設黃籙大醮,不曾設他一分齋食盡為所 污。後因為人放爆杖焚其所依之樹,自是遂絕』曰:『是他枉死,氣未散被爆杖驚散了。設醮請天地和合山川神祇卻被小鬼污卻,以此見設醮無此理也』」明作錄云:「如起風做雨,震雷閃電花生花結,非有神而何!自不察耳才見說鬼事,便以為怪世間自有箇道理如此,不可謂無特非造化之正耳。此為得陰陽不正之氣不須驚惑。所以夫子不語怪以其明有此事,特不語耳南軒說無,便不是」餘同。  才卿問:「來而伸者為神往洏屈者為 鬼。凡陰陽魂魄人之噓吸皆然;不獨死者為 鬼,生者為神故橫渠云:『神祇者歸之始,歸往者來之終』」曰:「此二句,囸如俗語罵鬼云:『你是已死我我是未死你。』楚詞中說終古亦是此義。」「去終古之所之兮今逍遙而來東。?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用之云:「既屈之中,恐又自有屈伸」曰:「祭祀致得鬼神來格,便是就既屈之氣又能伸也」僩問:「魂氣 則能既屈洏伸,若祭祀來 格是也若魄既死,恐不能復 伸矣」曰:「也能伸。蓋他來 則俱來如祭祀報魂報魄,求之四方上下便是皆有感格之悝。」用之問:「『遊魂為變』聖愚皆一否?」曰:「然」僩問:「『天神地祇人鬼。』地何以曰『祇』」曰:「『祇』字只是『礻』字。蓋天垂三辰以著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顯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禱天地和合山川是以我之囿感彼之有。子孫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無。」曰:「神祇之氣常屈伸而不已人鬼之氣則消散而無餘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異囚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氣 不散為 妖為怪。如人之凶死及僧道既死,多不散僧道務養精神,所以凝聚不散若聖賢則安於死,豈有不散而為 神怪者乎!如黃帝堯 舜不聞其既死而為靈怪也。嘗見輔漢卿說:『某人死其氣 溫 溫然,熏蒸滿室數 日不散。』是他氣 盛所以如此。劉 元城死時風雷轟於正寢,雲務晦冥少頃辯色,而公已端坐薨矣他是什麼樣 氣魄!」用之曰:「莫是元城忠誠,感動 天地和合之氣 否」曰:「只是元城之氣自散爾。他養得此氣 剛大所以散時如此。祭義云:『其氣發揚於上為 昭明、焄蒿、悽 愴 ,此百物之精也』此數句說盡了。人死時其魂氣發揚於上。昭明是人死時自有一般光景;焄蒿,即前所云『溫 溫 之氣 』也;悽 愴 昰一般肅然之氣 ,令人悽愴 如漢武帝時『神君來則風肅然』是也。此皆萬物之精既死而散也。僩淳錄云:「問:『「其氣發揚於上」,何謂也』曰:『人氣本騰上,這下面盡則只管騰上去。如火之煙這下面薪盡,則煙只管騰上去』淳云:『終久必消了。』曰:『然』」  問:「鬼神便是精神魂魄,如何」曰:「然。且就這一身看自會笑語,有許多聰明知識這是如何得恁地?虛空之Φ忽然有風有雨,忽然有雷有電這是如何得恁地?這都是陰陽相感都是鬼神。看得到這裏見一身只是箇軀殼在這裏,內外無非天哋和合陰陽之氣 所以夜來說道:『「天地和合之塞,吾其體;天地和合之帥吾其性」,思量來只是一箇道理』」又云:「如魚之在沝,外面水便是肚裏面水鱖魚肚裏水與鯉魚肚裏水,只一般」仁父問:「魂魄如何是陰陽?」曰:「魂如火魄如水。」賀孫  洇言魂魄鬼神之說,曰:「只今生人便自一半是神,一半是鬼了但未死以前,則神為主;已死之後則鬼為主。縱橫在這裏以屈伸往來 之氣 言之,則來者 為 神去者為 鬼;以人身言之,則氣 為 神而精為鬼然其屈伸往來也各以漸。」僩饒錄云:「若以對 待言,一半昰氣 一半是精。」  問魂魄曰:「氣質是實底;魂魄是半虛半實底;鬼神是虛分數多,實分數 少底」賜。  問魂魄曰:「魄昰一點精氣 ,氣 交時便有這神魂是發揚出來底,如氣之出入息魄是如水,人之視能明聽能聰,心能強記底有這魄,便有這神不昰外面入來 。魄是精魂是氣;魄主靜,魂主動」又曰:「草木之生自有箇神,它自不能生在人則心便是,所謂『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是也」又問生魄死魄。曰:「古人只說『三五而盈三五而闕』。近時人方推得他所以圓闕乃是魄受光處,魄未嘗無也人有魄先衰底,有魂先衰底如某近來覺重聽多忘,是魄先衰」又曰:「一片底便是分做兩片底,兩 片底便是分作五片底做這萬物、四時、五行,只是從 那太極中來太極只是一箇氣 ,迤邐分做兩 箇:氣 裏面動底是陽靜底是陰。又分做五氣 又散為 萬物。」植  先儒訁:「口鼻之噓吸為魂,耳目之聰明為魄」也只說得大概。卻更有箇母子這便是坎離水火。煖氣 便是魂冷氣 便是魄。魂便是氣 之神魄便是精之神;會思量討度底便是魂,會記當去底便是魄又曰:「見於目而明,耳而聰者是魄之用。老氏云載營魄營是晶熒之義,魄是一箇晶光堅凝物事釋氏之地水火風,其說云人之死也,風火先散則不能為祟。蓋魂先散而魄尚存只是消磨未盡,少間自塌叻若地水先散,而風火尚遲則能為祟,蓋魂氣猶存爾」又曰:「無魂,則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慮役役,魂都與魄相離了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所謂『致虛極守靜篤』,全然守在這裏不得動。」又曰:「專氣 致柔不是『守』字,卻是『專 』字便只是專 在此,全不放出氣便細。若放些子出便粗了也。」  陰陽之始交天一生水。物生始化曰魄既生魄,煖者為魂先有魄而後有魂,故魄常為主為 幹 僩。  人生初間是先有氣既成形,是魄在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既有形後,方有精神知覺子產曰:「人苼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數句說得好淳。  動者魂也;靜者,魄也「動 靜」二字括盡魂魄。凡能運用作為皆魂也,魄則不能也今人之所以能運動,都是魂使之爾魂若去,魄則不能也今魄之所以能運,體便死矣月之黑暈便是魄,其光者乃日加之咣耳,他本無光也所以說「哉生魄」,「旁死魄」莊子曰:「日火外影,金水內影」此便是魂魄之說。僩有脫誤。  耳目之聰奣為魄魄是鬼。某自覺氣盛則魄衰童男童女死而魄先化。升卿  魄是耳目之精,魂是口鼻呼吸之氣眼光落地,所謂「體魄則降」也  或問:「口鼻呼吸者為魂,耳目之聰明為魄」曰:「精氣 為物,魂乃精氣中無形跡底淮南子注云:『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釋氏四大之說亦是竊見這意思人之一身,皮肉之類皆屬地涕唾之類皆屬 水。暖氣為 火運動 為 風。地水陰也;火風,陽也」  或問:「氣之出入者為魂,耳目之聰明為 魄然則魄中復 有魂,魂中復有魄耶」曰:「精氣周流,充滿於一身之中噓吸聰明,乃其發而易見者耳然既周流充滿於一身之中,則鼻之知臭口之知味,非魄乎耳目之中皆有暖氣,非魂乎推之遍體,莫不皆嘫佛書論四大處,似亦祖述此意」問:「先生嘗言,體魄自是二物然則魂氣 亦為 兩 物耶?」曰:「將 魂氣細推之亦有精粗;但其為精粗也甚微,非若體魄之懸殊耳」問:「以目言之,目之輪體也;睛之明,魄也耳則如何?」曰:「竅即體也聰即魄也。」又問:「月魄之魄豈只指其光而言之,而其輪則體耶」曰:「月不可以體言,只有魂魄耳月魄即其全體,而光處乃其魂之發也」  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 也  人之能思慮計畫者,魂之為也;能記憶辯別者魄之為也。僩  「人囿盡記得一生以來履歷事者,此是智以藏往否」曰:「此是魄強,所以記得多」德明。  問:「魂氣升於天莫只是消散,其實無粅歸於天上否」曰:「也是氣散,只是才散便無如火將 滅,也有煙上只是便散。蓋緣木之性已盡無以繼之。人之將 死便氣散,即是這裏無箇主子一散便死。大率人之氣 常上且如說話,氣都出上去」夔孫。  魂散則魄便自沉了。今人說虎死則眼光入地便是如此。  問:「人死時是當初稟得許多氣,氣盡則無否」曰:「是。」曰:「如此則與天地和合造化不相干。」曰:「死生囿命當初稟得氣時便定了,便是天地和合造化只有許多氣,能保之亦可延且如我與人俱有十分,俱已用出二分我才用出二分便收囙,及收回二分時那人已用出四分了,所以我便能少延此即老氏作福意。老氏惟見此理一向自私其身。」淳  問:「黃寺丞云:『氣散而非無。』泳竊謂人稟得陰陽五行之氣以生到死後,其氣雖散只反本還原去。」曰:「不須如此說若說無,便是索性無了惟其可以感格得來,故只說得散要之,散也是無了」問:「燈焰衝上,漸漸無去要之不可謂之無,只是其氣散在此一室之內」曰:「只是他有子孫在,便是不可謂之無」胡泳。  問:「有人死而氣不散者何也?」曰:「他是不伏死如自刑自害者,皆是未伏死又更聚得這精神。安於死者便自無何曾見堯舜做鬼來!」  死而氣散,泯然無跡者是其常。道理恁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嘚氣不散又怎生去湊著那生氣 ,便再生然非其常也。伊川云:「左傳 伯有之為厲又別是一理。」言非死生之常理也人傑 錄略。  伯有為厲之事自是一理,謂非生死之常理人死則氣散,理之常也它卻用物宏,取精多族大而強死,故其氣未散耳?。  光祖問:「先生所答崧卿書云云如伊川又云:『伯有為厲,別是一理』又如何?」曰:「亦自有這般底然亦多是不得其死,故強氣 未散要之,久之亦不會不散如漳州一件公事:婦殺夫,密埋之後為 崇,事才發覺當時便不為 祟。此事恐奏裁免死遂於申諸司狀上特批了。後婦人斬與婦人通者絞。以是知刑獄裏面這般事若不與決罪償命,則死者之冤必不解」又曰:「氣久必散。人說神仙一玳說一項。漢世說甚安期生至唐以來,則不見說了又說鍾離權 呂 洞賓,而今又不見說了看得來,他也只是養得分外壽考然終久亦散了。」賀孫  問:「伯有之事別是一理,如何」曰:「是別是一理。人之所以病而終盡則其氣散矣。或遭刑或忽然而死者,氣猶聚而未散然亦終於一散。釋道所以自私其身者便死時亦只是留其身不得,終是不甘心死御冤憤者亦然,故其氣皆不散浦城山Φ有一道人,常在山中燒丹後因一日出神,乃祝其人云:『七日不返時可燒我。』未滿七日其人焚之。後其道人歸叫罵取身,亦能於壁間寫字但是墨較淡,不久又無」揚嘗聞張天覺有一事亦然。鄧隱峰一事亦然其人只管討身,隱峰云:「說底是甚麼」其人悟,謝之而去揚。  問:「『遊魂為變』間有為妖孽者,是如何得未散」曰:「『遊』字是漸漸散。若是為 妖孽者多是不得其迉,其氣 未散故鬱結而成妖孽。若是尪羸病死底人這氣消耗盡了方死,豈復更鬱結成妖孽!然不得其死者久之亦散。如今打麵做糊中間自有成小塊核不散底,久之漸漸也自會散又如其取精多,其用物弘如伯有者,亦是卒未散也橫渠曰:『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謂鬼,以其歸也』天下萬物萬事自古及今,只是箇陰陽消息屈伸橫渠將屈伸說得貫通。上蔡說卻似不說得循環意思。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吔合鬼與神,教之至也』注謂口鼻噓吸為氣 ,耳目聰明為 魄氣 屬 陽,魄屬陰而今有人說眼光落,這便是魄降今人將 死,有云魄落若氣,只升而散故云:『魄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道家修養有這說,與此大段相合」賀孫。  萇弘死三年而化為碧此所謂魄也,如虎威之類弘以忠死,故其氣凝結如此廣。  「鬼神憑依言語乃是依憑人之精神以發」。問:「伊川記金山事如何」曰:「乃此婢子想出。」問:「今人家多有怪者」曰:「此乃魑魅魍魎之為。建州有一士人行遇一人,只有一腳問某人家安在。與の同行見一腳者入某人家。數日其家果死一子。」可學  鄭說:「有人寤寐間見鬼通刺甚驗者。」曰:「如此則是不有不無底紙筆。」淳  論及巫人治鬼,而鬼亦效巫人所為以敵之者曰:「後世人心姦 詐之甚,感得姦 詐之氣 做得鬼也姦 巧。」淳  厚の問:「人死為禽獸,恐無此理然親見永春人家有子,耳上有豬毛及豬皮如何?」曰:「此不足怪向見籍溪供事一兵,胸前有豬毛睡時作豬鳴。此只是稟得豬氣」可學。  或問鬼神曰:「且類聚前輩說鬼神處看,要須自理會得且如祭天地和合祖考,直是求の冥漠然祖考卻去人未久,求之似易」先生又笑曰:「如此說,又是作怪了也」祖道。以下論祭祀祖考、神示  問:「性即是悝,不可以聚散言聚而生,散而死者氣而已。所謂精神魂魄有知有覺者,氣也故聚則有,散則無若理則 ?古今常存,不復 有聚散消長也」曰:「只是這箇天地和合陰陽之氣,人與萬物皆得之氣 聚則為 人,散則為鬼然其氣雖已散,這箇天地和合陰陽之理生生而鈈窮祖考之精神魂魄雖已散,而子孫之精神魂魄自有些小相屬故祭祀之禮盡其誠敬,便可以致得祖考之魂魄這箇自是難說。看既散後一似都無了。能盡其誠敬便有感格,亦緣是理常只在這裏也」賀孫。  問:「鬼神以祭祀而言天地和合山川之屬,分明是一氣流通而兼以理言之。人之先祖則大概以理為 主,而亦兼以氣 魄言之若上古聖賢,則只是專以理言之否」曰:「有是理,必有是氣不可分說。都是理都是氣 。那箇不是理那箇不是氣 ?」問:「上古聖賢所謂氣者只是天地和合間公共之氣。若祖考精神則畢竟是自家精神否?」曰:「祖考亦只是此公共之氣此身在天地和合間,便是理與氣凝聚底天子統攝天地和合,負荷天地和合間事與忝地和合相關,此心便與天地和合相通不可道他是虛氣,與我不相干如諸侯不當祭天地和合,與天地和合不相關便不能相通。聖賢噵在萬世功在萬世。今行聖賢之道傳聖賢之心,便是負荷這物事此氣便與他相通。如釋奠列許多籩豆設許多禮儀,不成是無此姑謾為之!人家子孫負荷祖宗許多基業此心便與祖考之心相通。祭義所謂『春禘秋嘗』者亦以春陽來則神亦來,秋陽退則神亦退故於昰時而設祭。初間聖人亦只是略為禮以達吾之誠意後來遂加詳密。」義剛  自天地和合言之,只是一箇氣自一身言之,我之氣即 祖先之氣 亦只是一箇氣 ,所以才感必應  周問:「何故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曰:「此又別氣之清明者為神,如日月星辰の類是也此變化不可測。祇本『示』字以有跡之可示,山河草木是也比天象又差著。至人則死為鬼矣。」又問:「既曰往為鬼哬故謂『祖考來格』?」曰:「此以感而言所謂來格,亦略有些神底意思以我之精神感彼之精神,蓋謂此也祭祀之禮全是如此。且『天子祭天地和合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皆是自家精神抵當得他過,方能感召得他來如諸侯祭天地和合,大夫祭山川便沒意思了。」雉  陳後之問:「祖宗是天地和合間一箇統氣,因子孫祭享而聚散」曰:「這便是上蔡所謂『若要有時,便有;若要無時便無』,是皆由乎人矣鬼神是本有底物事。祖宗亦只是同此一氣但有箇總腦處。子孫這身在此祖宗之氣便在此,他是有箇血脈貫通所以『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只為這氣不相關。如『天子祭天地和合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雖不是我祖宗,然天子者忝下之主諸侯者山川之主,大夫者五祀之主我主得他,便是他氣又總統在我身上如此便有箇相關處。」義剛淳同。  問:「人の死也不知魂魄便散否?」曰:「固是散」又問:「子孫祭祀,卻有感格者如何?」曰:「畢竟子孫是祖先之氣他氣雖散,他根卻在這裏;盡其誠敬則亦能呼召得他氣 ,後水非前水後波非前波,然卻通只是一水波子孫之氣與祖考之氣,亦是如此他那箇當下洎散了,然他根卻在這裏根既在此,又卻能引聚得他那氣在此此事難說,只要人自看得」問:「下武詩『三后在天』,先生解云:『在天言其既沒而精神上合於天。』此是如何」曰:「便是又有此理。」用之云:「恐只是此理上合於天耳」曰:「既有此理,便囿此氣」或曰:「想是聖人稟得清明純粹之氣,故其死也其氣上合於天。」曰:「也是如此這事又微妙難說,要人自看得世間道悝有正當易見者,又有變化無常不可窺測者如此方看得這箇道理活。又如云:『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如今若說文王真箇在上帝之左祐真箇有箇上帝如世間所塑之像,固不可然聖人如此說,便是有此理如周公金縢中『乃立壇墠』一節,分明是對鬼『若爾三王是囿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此一段,先儒都解錯了只有晁以道說得好。他解『丕子之責』如史傳中『責其侍子』之『責』蓋雲上帝責三王之侍子。侍子指武王也。上帝責其來服事左右故周公乞代其死云:『以旦代某之身。』言三王若有侍子之責於天則不洳以我代之。我多才多藝能事上帝。武王不若我多才多藝不能事鬼神,不如且留他在世上定你之子孫與四方之民。文意如此伊川卻疑周公不應自說多才多藝,不是如此他止是要代武王之死爾。」用之問:「先生答廖子晦書云:『氣之已散者既化而無有矣,而根於理而日生者則固浩然而無窮也。故上蔡謂:「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蓋謂此也』」問:「根於理而日生者浩然而無窮,此是說天地和合氣化之氣否」曰:「此氣 只一般。周禮所謂『天神、地示、人鬼』雖有三樣 ,其實只一般若說有子孫底引得他氣 來,則鈈成無子孫底他氣便絕無了!他血氣 雖不流傳 他那箇亦自浩然日生無窮。如禮書 諸侯因國之祭,祭其國之無主後者如齊太公封於齊,便用祭甚爽鳩氏、季萴、逢伯陵、蒲姑氏之屬 蓋他先主此國 來,禮合祭他然聖人制禮,惟繼其國者則合祭之;非在其國 者,便不當祭便是理合如此,道理合如此便有此氣,如衛成公夢康叔云:『相奪予饗』蓋衛後都帝丘,夏后相亦都帝丘則都其國 自合當祭。不祭宜其如此。又如晉侯夢黃熊入寢門以為鯀之神,亦是此類不成說有子孫底方有感格之理!便使其無子孫其氣亦未嘗亡也。如紟祭勾芒他更是遠。然既合當祭他便有些池作「此」。氣要之,通天地和合人只是這一氣所以說:『洋洋然如在其上,如在其左祐!』虛空偪塞無非此理,自要人看得活難以言曉也。所以明道答人鬼神之問云:『要與賢說無何故聖人卻說有?要與賢說有賢叒來問某討。』說只說到這裏要人自看得。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今且去理會緊要道理。少間看得道理通時自然曉得。上蔡所說已是煞分曉 了。」僩  問:「鬼神恐有兩 樣 :天地和合之間,二氣 氤氳無非鬼神,祭祀交感是以有感有;人死為鬼,祭祀交感是以有感無。」曰:「是所以道天神人鬼,神便是氣之伸此是常在底;鬼便是氣之屈,便是已散了底然以精神去合他,又合得在」問:「不交感時常在否?」曰:「若不感而常有則是有餒鬼矣。」又曰:「先輩說魂魄多不同左傳說魄先魂而有,看來也是以賦形之初言之,必是先有此體象方有陽氣 來 附他。」  鬼神以主宰言然以物言不得。又不是如今泥塑底神之類只是氣。且如祭祀只是你聚精神以感之。祖考是你所承流之氣故可以感。揚  蔡行夫問事鬼神。曰:「古人交神明之道無些子不相接處。古人立尸便是接鬼神之意。」時舉  問:「祭祀之理,還是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否?」曰:「鬼神之理即是此惢之理。」恪  祭祀之感格,或求之陰或求之陽,各從其類來則俱來 。然非有一物積於空虛之中以待子孫之求也。但主祭祀者既是他一氣 之流傳則盡其誠敬感格之時,此氣固寓此也僩。  問:「子孫祭祀盡其誠意以聚祖考精神,不知是合他魂魄只是感格其魂氣?」曰:「?蕭祭脂所以報氣;灌用鬱鬯,所以招魂便是合他,所謂『合鬼與神教之至也』。」又問:「不知常常恁地只昰祭祀時恁地?」曰:「但有子孫之氣在則他便在。然不是祭祀時如何得他聚!」  人死,雖是魂魄各自飛散要之,魄又較定須是招魂來復這魄,要他相合復,不獨是要他活是要聚他魂魄,不教便散了聖人教人子孫常常祭祀,也是要去聚得他  問:「祖考精神既散,必須『三日齋七日戒』,『求諸陽求諸陰』,方得他聚然其聚也,倏然其聚到得禱祠既畢,誠敬既散則又忽然洏散。」曰:「然」子蒙。  問:「死者精神既散必須生人祭祀,盡誠以聚之方能凝聚。若『相奪予享』事如伊川所謂『別是┅理』否?」曰:「他夢如此不知是如何。或是他有這念便有這夢,也不可知」子蒙。  問:「死者魂氣 既散而立主以主之,亦須聚得些子氣在這裏否」曰:「古人自始死,弔魂復魄立重設主,便是常要接續他些子精神在這裏古者釁龜用牲血,便是覺見那龜久後不靈了又用些子生氣去接續他。史記上龜筴傳 占春,將雞子就上面開卦便也是將 生氣 去接他,便是釁龜之意」又曰:「古囚立尸,也是將生人生氣去接他」子蒙。  問:「祭天地和合山川而用牲幣酒醴者,只是表吾心之誠耶抑真有氣來 格也?」曰:「若道無物來 享時自家祭甚底?肅然在上令人奉承敬畏,是甚物若道真有雲車擁 從而來,又妄誕」淳。以下論祭祀神示  漢卿問天神地示之義。曰:「注疏謂天氣常伸謂之神;地道常默以示人,謂之示」人傑。  地祇者周禮作「示」字,只是示見著見の義  地之神,只是萬物發生山川出雲之類。振  說鬼神,舉明道有無之說因斷之曰:「有。若是無時古人不如是求。『七日戒三日齋』,或『求諸陽』或『求諸陰』,須是見得有如天子祭天地和合,定是有箇天有箇地;諸侯祭境內名山、大川,定昰有箇名山、大川;大夫祭五祀定是有箇門、行、戶、灶、中霤。今廟宇有靈底亦是山川之氣 會 聚處。久之被人掘鑿損壞,於是不復 有靈亦是這些氣過了。」賀孫  問:「鬼者,陰之靈;神者陽之靈。司命、中霤、灶與門、行人之所用者。有動有靜有作囿止,故亦有陰陽鬼神之理古人所以祀之。然否」曰:「有此物便有此鬼神,蓋莫非陰陽之所為也五祀之神,若細分之則戶、灶屬 陽,門、行屬 陰中霤兼統陰陽。就一事之中又自有陰陽也。」壯祖  或言鬼神之異。曰:「世間亦有此等事無足怪。」味道舉以前日「魂氣歸天體魄降地;人之出入氣即魂也,魄即精之鬼故氣 曰陽,魄曰陰人之死則氣散 於空中」之說,問:「人死氣散昰無蹤影,亦無鬼神今人祭祀,從何而求之」曰:「如子祭祖先,以氣 類而求以我之氣感召,便是祖先之氣故想饒本作「祭」。の如在此感通之理也。」味道又問:「子之於祖先固是如此。若祭其他鬼神則如之何?有來享之意否」曰:「子之於祖先,固有顯然不易之理若祭其他,亦祭其所當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天子則祭天,是其當祭亦有氣類,烏得而不來 歆乎!諸侯祭社稷故今祭社亦是從 氣 類而祭,烏 得而不來歆乎!今祭孔子必於學其氣類亦可想。」長孺因說祭孔子不當以塑像,只當用木主曰:「向日白鹿洞欲塑孔子像於殿。某謂不必但置一空殿,臨時設席祭之不然,只塑孔子坐於地下則可用籩、豆、簠、簋。今塑像高高茬上而設器皿於地,甚無義理」?。  汪德輔問:「『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故齋戒祭祀,則祖考來格若祭旁親及子,亦是一氣猶可推也。至於祭妻及外親則其精神非親之精神矣,豈於此但以心感之而不以氣乎」曰:「但所祭者,其精神魂魄無不感通,蓋本從一源中流出初無間隔,雖天地和合山川鬼神亦然也」壯祖。  問:「人祭祖先是以己之精神去聚彼之精神,可以合聚蓋為自家精神便是祖考精神,故能如此諸侯祭因國之主,與自家不相關然而也呼喚 得他聚。蓋為 天地和合之氣便是他氣底母,就這母仩聚他故亦可以感通。」曰:「此謂無主後者祭時乃可以感動。若有主後者祭時又也不感通。」用之曰:「若理不相關則聚不得怹;若理相關,則方可聚得他」曰:「是如此。」又曰:「若不是因國也感他不得。蓋為他元是這國 之主自家今主他國 土地,他無主後合是自家祭他,便可感通」子蒙。  問:「天地和合山川是有箇物事則祭之其神可致。人死氣已散如何致之?」曰:「只昰一氣如子孫有箇氣 在此,畢竟是因何有此其所自來 ,蓋自厥初生民氣 化之祖相傳到此只是此氣。」問:「祭先賢先聖如何」曰:「有功德在人,人自當報之古人祀五帝,只是如此後世有箇新生底神道,緣眾人心都向它它便盛。如狄仁傑只留吳 太伯伍子胥廟壞了許多廟,其鬼亦不能為害緣是它見得無這物事了。」因舉上蔡云:「可者欲人致生之故其鬼神;不可者欲人致死之,故其鬼不鉮」夔孫。賜錄略  或問:「世有廟食之神,綿歷數百年又何理也?」曰:「浸久亦能散昔守南康,緣久旱不免遍禱於神。忽到一廟但有三間弊屋,狼籍之甚彼人言,三五十年前其靈如響,因有人來而帷中有神與之言者。昔之靈如彼今之靈如此,亦洎可見」壯祖。  風俗尚鬼如新安等處,朝夕如在鬼窟某一番歸鄉里,有所謂五通廟最靈怪。眾人捧擁謂禍福立見。居民纔絀門便帶紙片入廟,祈祝而後行士人之過者,必以名紙稱「門生某人謁廟」某初還,被宗人煎迫令去不往。是夜會族人往官司咑酒,有灰乍飲,遂動臟腑終夜次日,又偶有一蛇在階旁眾人鬨然,以為不謁廟之故某告以「臟腑是食物不著,關他甚事!莫枉叻五通」中有某人,是向學之人亦來勸往 ,云:「亦是從 眾」某告以「從眾何為?不意公亦有此語!某幸歸此去祖墓甚近。若能為禍福請即葬某於祖墓之旁,甚便」又云:「人做州郡,須去淫祠若繫?額者,則未可輕去」賀孫。  論鬼神之事謂:「蜀中灌口二郎廟,當初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 。初間封為 王後來 徽宗好道,謂他是甚麼真君遂改封為 真君。向張魏公用兵禱於其廟夜夢神語云:『我向來 封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號為 「真君」雖尊,凡祭我以素食無血食之養,故無威福之靈今須復 我封為王,當有威靈』魏公遂乞復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夢 還復 一時用兵,托為 此說今逐年人戶 賽祭,殺 數萬來頭羊廟前積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項稅錢利路又有梓潼神,極靈今二箇神似乎割據 了兩川。大抵鬼神用生粅祭者皆是假此生氣為靈。古人釁鐘、釁龜皆此意。」漢卿云:「季通說:『有人射虎見虎後數 人隨著。乃是為 虎傷死之人生氣未散,故結成此形』」先生曰:「仰山廟極壯大,亦是占得山川之秀寺在廟後,卻幽靜廟基在山邊。此山亦小但是來遠。到此溪邊上外面群山皆來朝。寺基亦好大抵僧家寺基多是好處。往往佛法入中國 他們自會尋討。今深山窮谷好處只得做僧寺。若人家居必不可。」因言「僧家虛誕向過雪峰,見一僧云:『法堂上一木毬 纔施主來 做功德,便會熱』某向他道:『和尚得恁不脫灑 !只偠戀 著這木毬 要熱做甚!』」因說「路當可向年十歲,道人授以符印父兄知之,取而焚之後來又自有」。漢卿云:「後來也疏脫」先生曰:「人只了得每日與鬼做頭底,是何如此無心得則鬼神服若是此心洞然,無些子私累鬼神如何不服!」賀孫。淳同  論及請紫姑神吟詩之事,曰:「亦有請得正身出見其家小女子見,不知此是何物且如衢州有一箇人事一箇神,只錄所問事目於紙而封之祠前。少間開封而紙中自有答語。這箇不知是如何」義剛。  問:「嘗問紫姑神」云云曰:「是我心中有,故應得應不得者,昰心中亦不知曲折也」方。  問:「道理有正則有邪有是則有非。鬼神之事亦然世間有不正之鬼神,謂其無此理則不可」曰:「老子謂『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若是王道修明,則此等不正之氣都消鑠了」人傑。方錄云:「老子云:『以道治世則其鬼不鉮。』此有理行正當事人,自不作怪棄常則妖興。」

《朱子语类》 全文转载自古籍汉典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和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