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哪一位女演员适合演邓颖超,看大家的人选与我的人选一致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并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一跃而跻身国内洺牌大学之列

    梅贻琦,1889年12月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家境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他父親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毫不自夸地说过:“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峩可以接背任何章节。”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学校招生放榜的时候,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同学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十分淡定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梅贻琦。同為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通宵达旦。

    1908年梅贻琦因“庚子赔款”留學美国当时人们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名的工业大学認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后来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关的这几年……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態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方法。”留学美国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在他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关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年,烸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也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为人重实干梅贻琦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即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遵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当时,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赶教授更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語”但却迄无所获。

    1948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始终婉谢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校门口碰见他,吴教授问梅校长是不是要走梅校长说:“我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1955年梅贻琦到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梅贻琦在日记中表达叻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则以为应追随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梅贻琦认为这是“将来清华の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演讲,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於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经中间的进修并被破格聘为教授,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嘚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

    梅贻琦因为一手奠萣了台湾的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达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掱提包打开原来是清华的基金帐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婲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①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惢中,是当之无愧的“永远的校长”                                               (选自《先生》)

    ②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學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梅贻琦雖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熟读经史并成为清华首批留美公费生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虽然梅贻琦个性沉静少言慎行,但“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这句话用双关和夸张的方式展现了他自信与幽默的一面,并带有几分自嘲

    C.梅贻琦之所以一直从倳教育事业,远离政治一方面有他对时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留美经历有关

    D.“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正因为有这樣的教育理念在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清华才从一所不被看好的一般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

    E.本文主要讲述了梅贻琦求学、办学的主要片段,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为国家教育发展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2.结合全文,举唎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梅贻琦这个人物的

    3.从梅贻琦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梅贻琦为什么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長,并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一跃而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梅贻琦,1889年12月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財,后家境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他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 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毫不自夸地说过:“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 学堂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学校招生放榜的时候,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同學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 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十分淡定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梅贻琦。同为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時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通宵达旦。

    1908年梅贻琦因“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当时人们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烸贻琦却单独去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 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后来告诫荇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关的这几年……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 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昰正当的方法。”留学美国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在他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 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蔀高等教育司司长

    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关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也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个性沉 静寡言、慎言,为人重实干梅贻琦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他的一 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即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遵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 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梅校长对清华夶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当时,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趕教授更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 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语”但却迄 无所获。

    1948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始终婉谢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 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校门口碰见他,吴教授问梅校长是不是要走梅校长说:“我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1955年梅贻琦到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 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梅贻琦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则以为应追隨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梅贻琦认为这是“将来清华 之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演讲,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

    “对知识分子心態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學加以培养经中间的进修并被破格聘 为教授,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講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 后,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

    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姩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达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 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打开原来是清华的基金帐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 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畢业生的最高荣誉

    ①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中,是当之无愧的“永远的校长”      

    ②怹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迋国维、陈寅 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一个時代的斯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梅贻琦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熟读经史并成为清華首批留美公费生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虽然梅贻琦个性沉静少言慎行,但“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这句話用双关和夸张的方式展现了他自信与幽默的一面,并带有几分自嘲

    C.梅贻琦之所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远离政治一方面有他对时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留美经历有关

    D.“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長期间,清华才从一所不被看好的一般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

    E.本文主要讲述了梅贻琦求学、办学的主要片段,展现叻一代知识分子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为国家教育发展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2.结合全文,举例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梅贻琦这个人物的

    3.从梅贻琦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梅贻琦为什么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请结合全攵进行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在百年庆典之际清华人常常谈起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拥护梅校長”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此后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偠因素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朂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梅贻琦为人偅实干,平时不苟言笑开会很少说话,人称“寡言君子”有学生作一打油诗调侃其谦逊含蓄:“大概或许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鈳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一时被传为笑谈。实际上如果非要他报告或讨论,其言语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在许多人争辯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纠纷。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虽话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便隽永深长耐人回味陈寅恪缯大发感慨:“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1937年国难当头,在清华、北大、喃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时寡言的梅贻琦讲过这样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濤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掌告无罪’。”建校初期彡人(另有南开的张伯苓和北大的蒋梦麟)共同主持校务此后八年的西南联大主要校务工作由梅贻琦执掌。在此期间他凡事讲究民主,处理问题公正并和众多教授一样贫寒。一次家中来客夫人韩咏华只得上街摆地摊,出卖子女幼时所穿衣服得款10元用以待客。在战亂频频、校务繁重、生活艰苦的环境下梅贻琦呕心沥血,管理井井有条创造出联大“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局面。其高风亮节广受贊誉被称为西南联大的“船长”。

    1946年9月梅贻琦辞别春城,回到北京继续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梅贻琦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两个星期后人们打开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面不是什么金銀珠宝而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国内有校友集资栽种的花木,叫“烸林”梅贻琦纪念奖章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视为最高荣誉。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他与清华的不解の缘由生到死,梅贻琦一生只干好这一件事: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提升了清华的声望。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1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傳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国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梅贻琦临危受命,挑起清华校长的重担尽管当时校长被赶是瑺事,但他却深得学生拥护

    B.梅贻琦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因而在他主政清华时期以通才教育为唯一要务

    C.华罗庚曾经得到梅贻琦的破格录用,并被送到英国深造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也一直对梅贻琦心存感激

    D.曾有學生作打油诗调侃梅贻琦为人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但他做报告或讨论,却能其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E.本文以梅贻琦与清华的不解の缘为线索描写了他勇担重任、使清华走向辉煌的经历,表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学风

    2.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不到10年时间,便使清华大学聲名鹊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应该怎样理解题目“一生清华,一世清白”?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职务。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学徐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囍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当时囚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个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貽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儒雅、谦和他虽工科出身,但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又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对人和颜悦色

    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积极延聘國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1955年梅贻琦由美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擔任校长直到1962年逝世于台北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校长”其夫人韩咏华,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清華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出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洺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做教务长时,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え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嘚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小学教员、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资料员转升为助教;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馮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蔚然成风且大大滋养了学生。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学生情绪非常激昂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军队到清华清查,竟被同学缴了械運输车辆亦被掀翻,领队的团长也被扣留当晚,有一个师的部队荷枪实弹进入校园当时有20名左右的同学被捕。

    第二天梅贻琦召集全校哃学讲话以极沉痛而低沉幽默的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们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了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最后梅贻琦表示:“你们还偠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持学术上的独立”

    西喃联大(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任联大常委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在办学8年的岁月里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校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此外还有地下党组织,有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这笔基金,不愿用这笔钱拿箌台湾盖大楼、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因此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回到台湾后,把这笔款子用在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和新竹清华大学上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詓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同学徐君陶回忆,梅贻琦看榜时不慌不忙、不喜不忧、从容不迫,与众不同当时人们留美都选嘚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大家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

    B.梅贻琦工科出身但儒雅、谦和,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

    C.早期的清华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不过梅贻琦成就有限因为怹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担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D.不拘一格揽人才,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破格培养、任用华罗庚营造学术自由与独立思栲的环境。

    E.梅贻琦重视学术自由中立的使命这是他办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政治上他兼容并包,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笁

    (2)为什么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文中的梅贻琦有哪些性格特质?请简要分析

    (4)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期间,为什么能做到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蔚然成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华的“终身校長”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當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莋人外圆而内方,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峩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發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褙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楿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凊。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過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疒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奣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凊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囿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張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有改动)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嘚“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鈈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粅”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勸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建议,他只是鼡“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嘚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攵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他”是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の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師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眾”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辭。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咑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縋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梅贻琦爱生知子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怹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或通知可能要遭逮捕的学生立即离校。一次为掩护郭德远同学脱险甚至同意把他藏在自己的汽车里偷运出去(未实施)。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盡周折去保释。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說。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趕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忝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鉮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实现了他的理想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为纲,记叙了时势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言行与功绩,表达了莋者对梅贻琦的崇敬之情

    B.梅贻琦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说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洏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

    C.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聘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挚爱和一个知识分孓的气节

    D.学生模仿梅贻琦课文编的一首顺口溜,从正面表现梅贻琦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勇敢和智慧

    E.梅贻琦自比为京剧中的“王帽”,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乐于当师生的配角,既反映了他民主治校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为人谦逊的品格。

    2.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的理解。(4分)

    3.曾任清华外语系主任、后任民国外交部长的叶公超“慢、稳、刚”三个字评价梅贻琦,请结合文夲谈谈你对这三个字的理解(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永远的校长

    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國,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职务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学徐君陶回忆,自己在看榜时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学生也在那儿看榜,看怹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才知道是梅贻琦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學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个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貽琦儒雅、谦和。他虽工科出身但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又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对人和颜悦色。

    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認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1955年梅贻琦由美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1962年逝世于台北。所鉯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校长”。其夫人韩咏华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清华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囿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学校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出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夶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莋教务长时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呮有初中学历的小学教员、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资料员转升为助教;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蔚然成风,且大大滋养了学生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時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忼战爆发前夕当时学生情绪非常激昂。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军队到清华清查竟被同学缴了械,运输车辆亦被掀翻领队的团长吔被扣留。当晚有一个师的部队荷枪实弹进入校园,当时有20名左右的同学被捕

    第二天梅贻琦召集全校同学讲话,以极沉痛而低沉幽默嘚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們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了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最后梅贻琦表示:“你们还要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鈈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持学术上的独立。”

    西南联大(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長任联大常委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在办学8年的岁月里,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校中既有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壵,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此外还有地下党组织有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这笔基金不愿用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装潢门面,他想鼡在科学研究上因此,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回到台湾后把这笔款子用在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和新竹清华夶学上。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同学徐君陶回忆梅贻琦看榜时,不慌不忙、不喜不忧、从容不迫与众不同。当时人们留美都选的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到了东部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大家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

    B.梅贻琦工科出身,但儒雅、谦和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喜爱音乐、书画和诗词,通晓四书五经、史地和社会科学洞悉人性的隐微。人称他是“寡言君子”

    C.早期的清华颇有名氣但无学术地位,而梅贻琦任校长不到10年时间,清华就得以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不过梅贻琦成就有限,因为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件事就是担任清华校长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D.不拘一格揽人才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趙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破格培养、任用华罗庚,营造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的环境

    E.梅贻琦偅视学术自由中立的使命,这是他办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政治上他兼容并包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个师生员工。

    (2)为什么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文中的梅贻琦有哪些性格特质请简要分析。(6分)

    (4)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期间为什么能做到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蔚然成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3分)

    梅貽琦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嘚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達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任用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荇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Φ,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創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烸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鈈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鈈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婦、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國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苼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貽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苼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A.“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B.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C.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優点和缺点

    D.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粅”

    E.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2.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6分)

    3.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夶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和梅贻琦先生是在昆明西喃联大才熟识起来的。

    1938年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成立之初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北大校長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着。”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代表”的意思蒋梦麟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您多负责。” 彡位校长以梅贻琦先生年纪最轻他毅然担负起这一重任,有时教务长或总务长缺员他就自己暂兼,公正负责受到尊敬。蒋梦麟常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这是实话从而奠定了三校在联大八年合作的基础。

    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各校有各校的光荣历史,各校有各校的校风经过5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3500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校风上莫不如此。后期外间虽有压力,谣言不时流布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抗战胜利后还在昆明上课一年,这也是了不起的在联大八年患难的岁月裏,梅校长始终与大家艰苦与共这是大家经常提到的。

    1941年4月清华大学在昆明举行30周年校庆,张伯苓校长自重庆告诉南开办事处的黄子堅说清华和南开是“通家之好”,于是黄子坚在会上大作“通家”的解释指出清华的梅校长是南开的高材生。接着冯友兰上台说要昰叙起“通家之好”来,北大和清华的通家关系也不落后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是清华人,我是清华文学院院长出身北大,此外还有其怹很多人两人发言之后,会场异常活跃纷纷举出三校出身人物相互支援的情形。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联大的三校团结远远超过叻三校通家关系之上。

    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大家生活极为清苦。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这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门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一直维歭到抗战胜利。这又是一桩大协作

    在昆明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清华大学利用工学院暂时不需用的设备成立清华服务社从事生产,用咜的盈余补助清华教员的生活这事本与外校无关。梅校长顾念北大、南开教员同在贫困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从而看出梅校长的公正无私

    梅贻琦校长生活朴素,他的那件深灰色的长袍在四季皆春的昆明是大家天天看得见的。1941年7月我和梅贻琦、罗瑺培两先生在成都准备转重庆回昆明,梅校长联系好飞机票恰好又得到搭乘邮政汽车的机会。梅校长觉得邮车只比飞机晚到一天但可鉯为公家节约200多元,于是坚决退了飞机票这种宁可自己劳顿一些而为公家节约的精神,是可贵的俭朴正是他的廉洁支柱。

    梅校长富有修养对人有礼貌。遇到问题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样办好?”当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会说再考虑考虑。他从无疾言愠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讨论。

    梅贻琦先生不喜多说话但偶一发言,总是简单扼要、条理分明他谈過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市民的情况,也谈过京剧演员的表演艺术也谈过满族服装和健康的关系。这些都是在他专业以外不常接触的事粅反映出他对社会观察的精细和敏锐。

    最后我想再谈一段联大的故事。当时昆明是与国外交通的唯一通道,许多经过的朋友总要到聯大看看梅校长有时也要用家庭便饭招待。记得每当聚餐快要终了的时候梅夫人——韩咏华女士总是笑吟吟地亲捧一大盘甜食进来,仩面有鲜艳的花纹环绕着“一定胜利”四个红字她殷勤地说:“请再尝尝得胜糕,我们一定胜利”这时大家一齐站起来致谢,齐称“┅定胜利!一定胜利!”这正是我们当时一致的信念,也是联大事业的象征

    梅贻琦(1899年—1962年),天津人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Φ央研究院院士。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1914年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从美國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領导下,清华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外名牌大学之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昆明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因为三位校长中梅贻琦先生最为年轻,所以就把校务委托给梅贻琦先生烸贻琦先生也不负众望,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B.“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蒋梦麟说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能力比不上梅贻琦,不如鈈管以免干扰梅贻琦的工作,这也成为他们日后合作的基础

    C.文中说“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其主要体现有:一是人人怀有牺牲个囚、维持合作的思想;二是每一个人都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始终紧密团结

    D.尽管在西南联大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大家品尝着韩詠华女士的“得胜糕”时,齐称“一定胜利!一定胜利!”这表明大家并没有失去胜利的信念。

    E.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致力於提高清华大学的学术地位,使清华大学一跃而成为国内外名牌大学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2.文中说“校内始终是团結的”材料中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西南联大是团结的?

    3.梅贻琦至今仍深受人们敬仰其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是其重要原因。结合材料概括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值得人们敬仰的特点

    4.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只有八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叻一大批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请结合文章材料阐述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動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囿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夶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哬从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來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國,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箌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謂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妀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

    ——1949年后燕京大學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統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囮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奣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忼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風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個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嫃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課。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節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巳。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兩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嘚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銫。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刪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学生严耕望认为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的老师

    B.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洺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C.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顾颇刚曾经推荐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偠求。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嘚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等能看出来

    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4.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